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藥學發展史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唐捷龍云龍鳳潘良平蘇強工作單位:川北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
醫師、護士、患者、臨床藥師均希望得到不同方面、不同層次的藥學服務隨著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期望更為迫切。患者對用藥監護、詳細告知藥品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指導安全用藥等藥學服務工作有這強烈的需求。護師(士)需要得到藥品正確使用、危害藥品的職業防范、毒、麻、高危藥品的藥理及管理知識、不良反應觀察及應急處理等方面的藥學服務。醫師需要得到用藥決策、處方規范開具、藥物相互作用、新藥的藥物信息以及藥物治療新進展等方面的藥學服務。醫院藥學還應服務于臨床藥學,為臨床藥師提供臨床用藥的動態資料及藥物信息。
執行國家藥物政策,完善與合理用藥相關的各項規章制度,構建合理用藥機制藥師應成為國家藥物政策的執行者和宣教者,在工作中落實基本藥物、“一品”等藥物政策。執行并宣傳《藥品管理法》、《處方管理辦法》、《品管理條例》、《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面向醫師、護士開展以上法律知識的培訓并進行考核,提高醫務人員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知曉率。制定并完善藥事管理制度,規范全院醫務人員的用藥行為,形成貫穿藥物治療全過程的合理用藥機制,使合理用藥有章可循。對藥品質量進行全程化的監督及管理藥品質量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的基礎。在傳統的醫院藥品管理模式中,醫院藥師長期固守于藥房從事簡單的藥品調配及質量管理工作。對藥品質量的管理也止步于藥房內藥品的質量管理,對在醫院內各部門流通、使用、儲存的藥品質量及數量缺乏關注。而臨床各部門負責藥品管理的人員均非藥學專業人員,臨床藥品使用、管理及儲存存在不規范現象。醫院藥師應轉變管理理念,優化工作模式,走出藥房,深入臨床第一線,圍繞臨床用藥質量安全、保障藥品供應展開服務,建立從藥庫到藥房再到病房多環節緊緊相扣的全程化精細管理。對各藥品使用部門儲備的藥品進行跟蹤管理、定期進行質量、數量、效期檢查,完成監督指導、信息反饋、藥品評價等工作。保證藥品質量及藥品有序流通,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構建新型的門診、住院藥房藥品調配模式藥品調配工作是醫院藥學的一項基本工作,是藥學服務的基礎。門診藥房應開展以合理用藥為目的、以用藥指導為主的綜合性調配服務。藥師對醫囑、處方進行審核,干預不合理用藥是提高合理用藥的關鍵環節,是藥學技術服務的體現。門診藥房應優化服務流程,制定標準化的操作規程,為患者及時、準確地調配并完整標示藥品。門診藥房還應開展以提高患者人文關懷為目的的人性化服務,如提供優質的服務設施、針對患者存在的關于疾病、用藥方面的疑慮、焦慮進行心理疏導等,滿足患者的情感需求。提高服務層次,提升醫院藥師的社會價值。建立全方位一體化的住院藥房保障模式,藥品供應由以病區為單元轉變為以患者為單元的供應模式。《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第29條規定:住院(病房)藥品調劑室對注射劑按日劑量配發,對口服制劑藥品實行單劑量調劑配發。住院部藥房應設立醫囑審核區、口服藥擺藥區與核對區、藥品脫包裝區、注射藥擺藥區、靜脈藥物配置區、核對區等。引進自動化口服藥分裝機、針劑自動擺藥機,單劑量自動化調劑、GMP標準靜脈配置、常規藥品下送到科室、臨時用藥氣道傳輸的全方位一體化住院患者用藥保障系統[5],保障臨床用藥。構建全方位的藥學信息服務系統利用網絡媒介,整合多種資源,構建全方位的醫院藥學信息服務系統。服務對象涵蓋醫院決策層(院領導、藥事管理委員會)、藥劑科管理層、藥學專業人員、醫護專業人員、患者及社會公眾,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需求。為決策層提供藥品用量動態分析結果、抗生素的使用調查情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處方點評結果分析等合理用藥數據,為決策層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據。藥劑科管理層通過網絡平臺對部門工作人員、藥品實現動態實時管理,部門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科內活動信息和繼續教育內容。每月上傳處方點評結果及不良反應報告,供本院專業人員共享。為藥學專業人員提供藥品詳細信息,包括藥品說明書、藥品實物圖片及用藥提示。可查詢患者基本資料及用藥信息,為評價處方合理性提供依據。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內部藥學專業繼續教育和三基培訓,并可下載相關藥學資料,參與網絡專業互動和用藥咨詢。為醫護人員提供藥品詳細信息,為護士站和醫囑程序提供嵌入式提示功能,提示內容實行動態監測,根據臨床反饋及時更新。通過網絡平臺參與專業互動和用藥咨詢。為患者及家屬提供藥品通用名和商品名查詢、藥品說明書、藥品實物圖片、價格等藥品相關信息;提供藥品的正確服用時間、方法;藥物之間、藥食之間的相互作用;藥品的正確貯存方法;特殊制劑的使用方法;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等。通過網絡平臺可在線用藥咨詢及接受用藥教育,獲取院內合理用藥講座的時間安排及資料。構建全方位用藥咨詢與用藥教育平臺用藥咨詢是藥學服務的第一步,是有效溝通醫師、藥師、護師以及患者之間關系的橋梁,是藥師專業價值的體現。藥師應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患者能接受的方式解答患者關于藥物使用方面的問題,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藥物,明白預期治療目的、承擔風險及出現不良反應的應急措施,掌握藥品用法用量和正確的藥品保存方法,熟悉服藥技巧,注意藥物之間、藥食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藥品有效期的識別。增強患者對藥師的信任感,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同時還應重視對院內醫護人員的用藥咨詢工作,為醫護人員提供新藥信息,解答有關藥物治療、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等方面的問題,提高醫護人員的用藥能力。疾病的療效不僅取決于治療方案的正確性,還在極大的程度上取決于患者遵從醫囑的嚴格性。對患者進行用藥教育及個體化的用藥指導,對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保證治療效果尤為重要。藥師應提供多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用藥教育服務。如編寫并免費發放合理用藥宣傳單(冊),制作合理用藥展板及網頁,積極開展合理用藥專題講座,定期舉行合理用藥主題宣傳日活動。為醫護人員提供合理用藥處方集、新藥系統資料、不良反應資料、新知識、新技術、前沿藥品相關資料的綜合分析、國家基本藥物政策、特殊管理藥品(品、、高危藥品等)合理使用專題講座、計算機聯網的藥品咨詢,體現以人為本的藥學服務理念。建立臨床科室責任藥師負責制住院部藥房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藥師,每人相對固定地負責2~3個臨床科室與用藥相關的日常事務。協助病區小藥柜、急救藥品、品、、拆零藥品、特殊貯存藥品的管理工作;對臨床需要而藥房暫缺藥品提出替代品的建議;對藥房近期藥價的變動及規章制度的調整做出合理的解釋;解決用藥過程中出現的藥品質量問題以及與用藥相關的矛盾糾紛;收集并上報藥品不良反應;聽取臨床對藥房工作的意見及建議并向藥劑科管理層反饋意見及信息。建立藥房與臨床科室之間良好的互動關系,在實際工作中發揮藥學服務和院內協調作用[6]。開展藥物利用分析,為干預決策提供依據藥師工作不應只停留在對住院和門診患者用藥情況的關注,還可以在更大更廣的衛生保健體系中有所表現,并發揮藥師在藥物監督管理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醫院藥師通過調查藥品流動信息分析用藥現狀和用藥趨勢,提出針對性的措施,為決策層采取正確的干預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對不同用藥方案進行成本-效果(益)比較,篩選最佳治療方案。以不同方式參與醫療管理,為規范用藥、避免藥害、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貢獻力量,同時增進醫療機構的合理化運營,強化醫院的競爭力。
面向醫、護、患開展全方位的藥學技術服務是未來醫院藥學的發展方向。藥師應順應時展的要求,更新服務理念,提高自身的業務知識及技術水平,深入臨床,與醫、護、患面對面交流,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的藥學技術服務。肩負起保障患者藥物治療結果的責任,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促進合理用藥的發展。
篇2
一.儒學化的中國古代科學家
從科技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角度看,科學技術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孕育并得以發展的,因而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不具有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首先表現為儒家文化對于古代科學家的影響,表現為大多數科學家都不同程度地與儒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于中國古代科學家,目前,國內有兩部較為重要的傳記著作,其一,由杜石然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共選入中國古代科學家235位,另有明清時期介紹西方科技的外國人14位,該書收錄的古代科學家較全;其二,由盧嘉錫先生任總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有金秋鵬先生任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該書精選了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末的著名科學家77位(除漢代數學家張蒼和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庭之外,大都包括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之中),該書收錄的古代科學家較精。以下就以杜石然先生所主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為依據,參照金秋鵬先生所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分析古代科學家與儒學之間的關系。
根據筆者分析,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中所收錄的科學家,大都與儒學有著程度不同的關系。依據這些科學家與儒學的關系的密切程度,可分為以下兩個層次:
其一,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較重要地位或撰有儒學研究著作的科學家。這類科學家有:漢代的張衡、崔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陸璣、虞喜、何承天、祖沖之,隋朝的劉焯,宋代的沈括、黃裳,明代的羅洪先、宋應星、張履祥,清代的朱彝尊、戴震、阮元、汪萊、李銳,等等。其中漢代的天文學家張衡著《周官訓詁》;東晉時期的天文學家虞喜“釋《毛詩略》,注《孝經》”[];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學家何承天對《禮論》進行整理,“刪減合并,以類相從,凡為三百卷”[],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著《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隋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劉焯著《五經述義》;宋代的科學家沈括撰《孟子解》,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黃裳撰《王府春秋講義》;明清之際的科學家宋應星撰《談天》、《論氣》;清代的數學家汪萊撰有《十三經注疏正誤》、《說文聲類》等經學著作,數學家李銳協助阮元校勘《周易》、《谷梁》和《孟子》,并撰有《周易虞氏略例》、《召誥日名考》等等。
其二,明顯受儒學影響、具有儒家理念或運用儒家經典中的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這類科學家較多,比如(按年代順序),班固、劉洪、張仲景、皇甫謐、裴秀、劉徽、酈道元、賈思勰、王孝通、賈耽、杜佑、李吉甫、陸龜蒙、韓鄂、蘇頌、唐慎微、劉完素、鄭樵、張從正、李杲、宋慈、李冶、秦九韶、楊輝、郭守敬、朱世杰、王禎、朱震亨、魯明善、戴思恭、馬一龍、李時珍、徐春甫、程大位、朱載堉、陳實功、徐光啟、張景岳、邢云路、方以智、王錫闡、梅文鼎、楊屾、徐大椿、陳修園,等等。
這些科學家與儒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羅列的這些科學家幾乎囊括了古代科技體系中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五大學科的最著名的科學家,是科學史上各個時期最具代表的科學家。而且在事實上,除了以上科學家之外,還會有其他許多科學家與儒學有著直接的關系,比如,大多數官吏科學家必然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一些道教、佛教科學家,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在他們的科學研究中,也會與儒家思想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
古代科學家與儒學的這種關系,與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有關。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國人自小都學習過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是古代文化的載體,學習文化知識,不能不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儒家經典是培養理想人格的教科書,要成為有道德的人,也不能不學習儒家經典。而且,儒家經典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要進入仕途,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古代的絕大多數科學家當然也不例外。而且在社會交往中,古代科學家大都免不了與儒士交往。從家庭成員到老師,以至朋友同事,總會有儒家學者,或者有儒家背景的文人學士。宋朝時期的法醫學家宋慈,先是師從朱熹弟子吳雉,又經常向朱熹弟子楊方、黃干、李方子、蔡淵、蔡沈等學習。入太學時,他的文章得到著名理學家真德秀的賞識,并拜師受學。清代科學家梅文鼎,他的父親就是飽讀儒家經典的書生;后來,他又與著名經學家朱彝尊、閻若璩、萬斯同以及清初儒家李光地、著名儒家黃宗羲之子黃百家等等有過密切的交往;他的許多思想,包括一些科學思想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與他所交往過的儒家學者有關。又比如,清代的數學家李銳,曾師從于著名經學家錢大昕,在數學研究上與經學家焦循多有交往,與焦循、汪萊一起被稱為“談天三友”[]。
中國古代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社會交往以及學術交往中,大都處于儒家文化的氛圍之中,儒家文化是他們心靈、思想、學識、情感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家帶有明顯的儒學化特征。他們大都具有儒家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具備深厚的儒家文化知識,對儒家經典有著濃厚的學術情趣,以至于在他們的科學研究中,或是包含著對儒學的研究,或是運用了儒家經典的知識,或是蘊涵著儒家的情懷。
二.儒學化的古代科學研究
在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不僅科學家的價值觀念、人格素質、知識學問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而且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的科研動機、基礎知識乃至科研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學的影響。
(1)儒家的價值觀影響科學研究的動機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技的動機大致有三:其一,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其二,出于“仁”、“孝”之德;其三,出于經學的目的。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動機首先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北魏時期的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對此有很好的論述。該書的“序”在闡述作者研究農學的目的時說:“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土地,萬國作乂。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他還舉了許多例子:“耿壽昌之常平倉,桑弘羊之均輸法,益國利民,不朽之術也”;“任延、王景,乃令鑄作田器,教之墾辟,歲歲開廣,百姓充給”;“皇甫隆乃教作耬、犁,所省庸力過半,得谷加五”;“《書》曰:稼穡之艱難。《孝經》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些論述無非是要說明他撰著《齊民要術》的目的在于“益國利民”,為的是國計民生。元朝時期農學家的王禎在所著《農書》的“自序”中說:“農,天下之大本也。一夫不耕,或授之饑;一女不織,或授之寒。古先圣哲,敬民事也,首重農,其教民耕織、種植、畜養,至纖至悉。”他撰著《農書》的目的也在于國計民生。中國古代科技之所以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這些學科較為發達,概由于當時這些學科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本框架和內容,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大都與國計民生有關;天文學講“敬授民時”,地理學講治國安邦,醫學講治病救人,也都與國計民生相關聯。
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另一個動機是出于“仁”、“孝”之德。東漢時期醫學家張仲景研究醫學,旨在“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在于“愛人知物”、“愛躬知己”[]。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在所著《針灸甲乙經》的“序”中說:“若不精通于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此固圣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可見,他研究醫學的動機在于落實“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唐朝時期的醫學家孫思邈也在所著《備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金代醫學家張從正更是明確把自己的醫學著作定名為《儒門事親》,以表明他研究醫學的動機在于“事親”。事實上,科學研究的動機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與出于“仁”、“孝”之德,這二者是一致的,關注國計民生是“仁”、“孝”之德的進一步推廣;所以,那些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的科學研究,同樣也是出于“仁”、“孝”之德。
除此之外,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還有一個動機,這就是經學的動機。古代數學家大都把自己的數學研究與《周易》、《周禮》的“九數”以及儒家的“六藝”聯系在一起。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在所撰《九章算術注》“序”中說:“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數,以合六爻之變”,“周公制禮而有九數,九數之流,則《九章》是矣”;《孫子算經》認為數學是“六藝之綱紀”,能夠“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唐朝時期的數學家王孝通在《上緝古算經表》中說:“臣聞九疇載敘,紀法著于彝倫;六藝成功,數術參于造化”;這一切都是為了說明他們研究數學是對儒家經學的繼承和發揮。宋朝時期的數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的“序”中認為,數學“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元朝時期的數學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鑒》“卷首”中認為,數學“以明理為務,必達乘除升降進退之理,乃盡性窮神之學”,這里講“通神明、順性命”以及“明理”,無非是要說明數學與理學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他們的數學研究的動機也正在于此。事實上,宋代以后的科學家較多地把科學研究與求“自然之理”聯系在一起,所謂“數理”、“歷理”、“物理”、“醫理”之類;在他們看來,當時所謂的“自然之理”是包含在儒家“大道”中的“小道”,正如朱熹所言,“小道亦是道理”[],所以,研究科學也是為了闡發儒家的道理。
從根本上說,古代科學家研究科學的以上三種動機都是圍繞著儒家的價值觀而展開的。出于國計民生的需要,就是為了落實儒家的民本思想;出于“仁”、“孝”之德,就是實踐儒家的仁愛理念;出于經學的目的,就是要發揮儒家之道。因此,古代科學家的研究科學的動機最終都源自儒家的價值觀。
(2)儒家經典成為科學研究的知識基礎
科學研究需要有相當的知識基礎和專業基礎,而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背景下,大多數科學家的基礎知識甚至一些專業基礎知識最初都是從儒家經典中獲得的。儒家經典中包含了豐富的科技知識。就古代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藥學和農學五大學科而言,《周易》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數學知識,《詩經》、《尚書?堯典》、《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以及《春秋》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天文學的知識,《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等著作中包含有某些地理學知識,《周易》、《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了與醫學有關的知識,《詩經》、《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等著作中包含有農學知識。應當說,儒家經典中具備了古代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專業基礎知識。因此,儒家經典中的科技知識,實際上成為許多科學家的知識背景,成為他們的知識結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代許多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正是在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進一步研究、發揮和提高,從而在科學上做出了貢獻。從一些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以及他們所撰著的科學著作中,可以發現,他們的科學研究與儒家經典中的知識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儒家經典中某些知識的發揮和提高。
古代數學家必定要講《周易》。魏晉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說:“徽幼習《九章》,長再詳覽,觀陰陽之割裂,總算術之根源。探賾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頑魯,采其所見,為之作注。”[]也就是說,他是通過《周易》的陰陽之說“總算術之根源”,從而明白《九章算術》之意,并為《九章算術》作注。宋元時期的數學家講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宋代著名的數學家秦九韶對《周易》揲蓍之法中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引伸出一次同余組的解法,即“大衍求一術”,被認為達到了當時世界數學的最高水平;又有數學家楊輝對“洛書”的三階縱橫圖進行研究,直至對十階縱橫圖的研究;還有元代著名數學家朱世杰撰《四元玉鑒》,運用《周易》概念論述了多元高次方程組的求解問題,被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稱為“中國數學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同時也是中世紀最杰出的數學著作之一”[]。
古代天文學家必定要以《尚書?堯典》為依據,同時結合《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詩經》、《春秋》“經傳”等儒家經典中有關天象的紀錄和天文知識,進行研究,同時,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歷法時也經常運用《周易》中的概念。李約瑟說:“天文和歷法一直是‘正統’的儒家之學。”[]充分揭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儒學的關系。由于古代的天文歷法研究需要涉及大量的儒家經典,所以,在歷史上,大多數天文歷法家都是飽讀儒家經典的儒者,從漢唐時期的張衡、虞喜、何承天、祖沖之、劉焯到宋元時期的蘇頌、沈括、黃裳、郭守敬,這些著名的天文歷法家都曾經讀過大量的儒家經典,他們所撰著的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采納了儒家經典中大量的天文學知識。
古代的地理學則不可能不講《尚書?禹貢》、《周禮?夏官司馬?職方》。東漢的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輯錄了《尚書?禹貢》的全文和《周禮?夏官司馬?職方》的內容;魏晉時期的地圖學家裴秀所制《禹貢地域圖》主要是根據《尚書?禹貢》。此后的地理學家酈道元、賈耽、杜佑、李吉甫都無不通曉《尚書?禹貢》,并以此作為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在農學方面,《周易》的“三才之道”是古代農學研究的思想基礎。而且,以《禮記?月令》為基本框架的月令式農書是古代重要的農書類型,先是有東漢的崔寔撰《四民月令》,又有唐朝韓鄂撰《四時纂要》,后來還有元朝的魯明善撰《農桑衣食撮要》,等等。即使是其它類型的農書,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從《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月令》、《爾雅》等儒家經典中引述而來的農學知識。
當然,作為科學家,他們的知識并不只是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那一部分科學知識,他們還擁有從前人的科技著作以及其它著作中獲取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有他們的經驗知識以及他們通過科學研究所獲得的知識。但無論如何,在他們的知識結構中,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知識是他們進行科學研究最基礎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知識。
(3)儒家的經學方法成為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
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科學家在研究科學時,不僅研究動機與儒家思想有關,所運用的知識中包含著從儒家經典中所獲得的知識,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與儒學的經學方法相一致。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往往是以讀書為起點,然后用經驗知識驗證前人的理論和觀點,并作適當的發揮、詮釋和概括。與這樣的研究程序相關,科學研究首先要求廣泛地讀書,博覽群書,其中也必然包括儒家經典,這就是“博學以文”。在此基礎上,科學家還要用親身的實踐對前人的知識進行驗證,尤其是地理學家、醫藥學家、農學家更是如此,這就要求“實事求是”。因此,古代科學著作有不少都是對以往科技知識的整理和總結。
古代的科學研究由于與儒家的經學研究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圍繞著前人的著作而展開的,所以一直有尊崇經典的傳統。古代科學家首先必須尊崇儒家經典,尤其是包含科技知識的那些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堯典》、《尚書?禹貢》、《大戴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周禮》、《周易》以及《春秋》“經傳”等都是古代科學家所必須尊崇的經典。此外,科學中的各個學科也都有各自的經典:數學上有“算經十書”,包括《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綴術》、《緝古算經》;天文學上有《周髀算經》、《甘石星經》等;地理學上有《山海經》、《水經》等;醫學上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等;農學上有《泛勝之書》、《齊民要術》、《耒耜經》等等。這些經典是各學科的科學家所必須尊崇的。
由于尊崇經典,所以科學研究只是在經典所涉及的范圍內展開,只是在對經典的詮釋過程中有所發揮。先有《九章算術》,后有《九章算術注》;先有《水經》,后有《水經注》;先有《神農本草經》,后有《神農本草經集注》,諸如此類。這與儒學的經學方法是一致的。尤其是,明清之際,西方科學傳到中國,當時中國的科學家大都持“西學中源”的觀點,并且采取引中國古代經典解釋西方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這一科學研究方式依然是承襲了儒學的經學方法。[]
三.儒家文化對古代科技特征的影響
由于古代科學家的科研動機、知識基礎以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因而中國古代科技所具有的實用性、經驗性和繼承性的特征,事實上也與儒家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古代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動機之一在于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所以,大多數具有儒家價值理念的科學家在研究科技時,所注重的主要是科技的實際功用,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特征,富有務實精神。雖然也曾有一些科學家對純科學的問題進行過研究,但在總體上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特征是相當明顯的,是主要的。在論及中國古代數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九章算術》與儒家文化的關系時,中國數學史家錢寶琮先生說:“《九章算術》的編纂者似乎認為:所有具體問題得到解答已盡‘算術’的能事,不討論抽象的數學理論無害為‘算術’;掌握數學知識的人應該滿足于能夠解答生活實踐中提出的應用問題,數學的理論雖屬可知,但很難全部搞清楚,學者應該有適可而止的態度。這種重視感性認識而忽視理性認識的見解,雖不能證明它淵源于荀卿,但與荀卿思想十分類似。”[]如果對于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九章算術》,其實用性的特征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那么,整個古代數學的發展與儒家文化的密切聯系,也就不言而喻的了。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理學、醫學和農學的實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儒家文化的務實精神有著直接的關系。
與實用性特征相聯系,古代科學家較為強調感覺經驗,注重經驗性的描述,因而使古代科技帶有明顯的經驗性。在科學理論上,則主要是運用某些現成的、普遍適用的儒家理論以及諸如“氣”、“陰陽”、“五行”、“八卦”、“理”之類的概念,經過思維的加工和變換,對自然現象加以抽象的、思辯的解釋,只注重定性分析,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其結果是,科學研究僅僅停留在經驗的層面上。比如,唐朝時期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他在天文儀器制造、天文觀測等諸方面多有貢獻,他所編制的“大衍歷”是當時最好的歷法。然而,他在解釋他的“大衍歷”時則說:“《易》: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數始于一,地數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剛柔。天數終于九,地數終于十,合二終以紀閏余。天數中于五,地數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歷。……故爻數通乎六十,策數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為天地之樞,如環之無端,蓋律歷之大紀也。”[]再比如,宋代科學家沈括在解釋黃河中下游陜縣以西黃土高原成因時,他說:“今關、陜以西,水行地中,不減百余尺,其泥歲東流,皆為大陸之土,此理必然。”[]他還說:“五運六氣,冬寒夏暑,旸雨電雹,鬼靈厭蠱,甘苦寒溫之節,后先勝復之用,此天理也。”[]由于停留在經驗性的描述和思辯性的解釋上,科學在理論上相對較為薄弱。
由于古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較多地受到儒家經學方法的影響,因此對科學家來說,不僅儒家思想是不可違背的,而且,各門學科的“經典”也是不可違背的。這種崇尚經典的學風使得后來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更多的是對前人著作中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的繼承、沿襲或注疏、詮釋,并在此基礎上有所補充、改進。因此,古代的科學著作大都少不了引經據典,廣泛吸取前人的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因而表現出明顯的繼承性。即使有所創新和發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內做出適當的改變和發揮。
中國古代科技的實用性、經驗性和繼承性的特征實際上正是在科技的層面上對儒家思想的延伸和展開。由于要實踐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技重視實用,重視經驗,在實用科技方面較有優勢,而在科學理論上則相對薄弱;同時,又是由于要尊崇儒家之道,所以古代科學家總是把自己的研究與儒家學說、儒家經典聯系在一起,重視知識的積累,表現出明顯的繼承性。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科技的特征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儒家文化對于中國古代科技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大都是儒學化的科學家,中國古代的科學研究大都是儒學化的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大體上帶有明顯的儒學特征,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儒學化的科學。
參考文獻: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3.
杜石然.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金秋鵬.中國科學技術史?人物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晉書?虞喜傳[A].中華書局本.
宋書?何承天傳[A].中華書局本.
南史?祖沖之傳[A].中華書局本.
[清]阮元.疇人傳?李銳[A].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本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宋]黎靖德.朱子語類[Z].北京:中華書局.1986.卷49.
[11][晉]劉徽.九章算術注?序[A].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杜石然.朱世杰研究[A].宋元數學史論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
[1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2.
[14]樂愛國.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看西學中源說的形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0).
[15]錢寶琮.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與哲學思想的關系[A].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