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cbl教學法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cbl教學法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cbl教學法論文

篇1

(二)開題報告評價

對兩組學生規定時間內完成的開題報告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以優秀、合格、不合格表示。與傳統教學比較,P<0.05

二、討論

(一)循證醫學指導下cbl教學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GreenML將循證醫學描述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同時結合臨床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和愿望,將三者完美的結合制訂出患者的治療方案”。現代醫學教育因為循證醫學的出現而出現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教育時,會提供一種以問題為基礎的自我教育學習方式,其基本的解決步驟包括:依據臨床病歷資料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依據提出的問題尋找最好的臨床證據;評價證據的真實性、合理性和實用性;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和臨床專業知識將現有最好的成果應用于病人的診斷及診療決策中。循證醫學可為多因素疾病的預后及有效治療提供有力的指導,眾多研究者認為循證醫學是臨床醫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必將逐步取代傳統的經驗醫學。以病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模式是基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發展而來的全新教學方法。1969年Barrows教授首先創立了以學生自學為中心,老師為引導者,自我指導學習及小組討論為教學形式的PBL教學法。循證醫學和CBL教學都強調:尋找發現問題、查找參考資料、解決問題的循環式學習方法。因此循證醫學導向下采用CBL教學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二)循證醫學指導下CBL教學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目前我國的醫學教育,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仍然沿用的“理論學習、臨床見習再臨床實習,最后直接接觸臨床”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它循序漸進的道理,但是卻忽略了理論和實際結合思維能力培養以及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且目前我們的教材大多落后于實際醫學前沿發展,傳統的理念固然重要,但是接受醫學最前沿發展動態對于醫學生,特別是研究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最新的知識才能激發其創造性思維。缺乏創造性這也是目前我們的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在神經外科專業而言其醫療技術和理念更新很快,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知識,那將永遠不可能有自己的創造性成果和獨特的見解。因此而對于神經外科研究生來說重要的是要學會查閱并運用最新的醫學證據來驗證并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而不僅僅是對傳統經驗積累的思考。這正符合循證醫學的理念和要求。而對于導師,也不能再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要運用更為開放和互動的教學方式,例如CBL、PBL等教學法進行授課,這樣才能“授之以漁”。有學者在本科臨床教學中運用循證醫學取得了良好效果,也說明了循證醫學對于醫學教育得重要性。而在我們的前期工作中在本科生實踐教學中引用CBL教學法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篇2

[關鍵詞]翻轉課堂;CBL教學法;本科生;放射治療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9)09(c)-0124-03

放射治療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科目,學生除了學習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臨床醫學的基礎,對疾病的臨床表現、侵襲特點、治療轉歸深入了解,同時又涉及解剖學、影像學等交叉學科內容的運用[1]。放射治療實踐課是在學生結束對腫瘤學放射治療理論課程學習后安排的實踐課程,旨在幫助同學通過臨床實踐全面認識放射治療的原理和實施流程,對所學理論知識加深理解。放射治療實踐課時少,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讓同學在“看、聽”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應用的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該院在臨床醫學本科四年級學生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探索應用翻轉課堂結合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提高放射治療實踐課的教學效果,摸索科學合理并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礎。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015級臨床醫學系本科生參加放射治療實踐課程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5名,共30名。經本人同意后,實驗組為翻轉課堂結合CBL組,對照組為LBL組。兩組均由具有副高級職稱且具有帶教經驗的臨床醫師帶教,現場教學部分由放射治療物理師和技術員協助教學。教學時間每周1次共2次,每次2h。

1.2教學方法

1.2.1教學準備教學開始前1周,實驗組的帶教老師將準備好的視頻提交科室教學小組討論,視頻內容主要包括放射治療的設備、原理和實施過程,科室教學小組對視頻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性、科學性、時效性進行質控;選取臨床典型病例(鼻咽癌和宮頸癌病例各1例),LBL組帶教教師根據病例準備授課教案,并針對教案提出若干問題,問題主要圍繞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放射治療學的內容;實驗組帶教教師根據病例準備討論提綱,提綱中重點部分是放射治療的原則和適應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提出問題,給出重要參考文獻以便學生學習。授課前3d,帶教教師將病例和授課教案或視頻和討論提綱分別發給兩組學生熟悉了解,LBL組學生熟悉教案,準備問題答案,實驗組學生學習視頻,根據討論提綱熟悉知識點,查閱資料準備討論內容。

1.2.2教學安排(1)放療中心現場教學:在第1課時,兩組同學由帶教老師帶領,在放療中心現場教學。由放療中心物理師協助講解放療中心結構設計和放射治療實施流程,由放療中心技術員協助講解演示放療設備和體模等固定裝置,此過程中帶教老師結合現場情況帶學生回顧放射治療的基本概念,包括直線加速器、治療計劃系統、放射防護等。教學時間約30min。

(2)課堂教學:①對照組:采用LBL教學法,教師在結束現場教學后進行集體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兩部分,第1次課的剩余時間,教師以PPT形式復習放射治療理論知識,布置課后作業;第2次課講解示教病例,鼻咽癌和宮頸癌病例各1個,重點講解放射治療的原則、放療計劃的設計、靶區和劑量處方以及計劃評估要點,還包括對放射治療的不良反應及隨訪。②實驗組:采用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現場教學結束后,帶教教師帶領學生對視頻教學內容進行回顧,教師針對視頻內容及現場教學中涉及的知識提出問題,將同學分為3組,引導同學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問題闡述,由教師進行點評。第2次課以病例討論為主,帶教教師回顧病例,提出問題,問題重點圍繞放射治療的原則、放射治療的靶區和劑量,治療效果的評估,不良反應的處理和患者的隨訪,以便學生更好地討論。然后由學生代表發言,闡述對提綱中的問題及病例的看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發言和討論情況,進行啟發和引導。最后部分進行角色扮演,角色包括患者、放療醫生、放射物理師和技術員,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展示放射治療的實施過程以及各個角色的職責。教師對展示過程進行點評,結合臨床工作的實際情況對放射治療的注意事項進行總結和回顧。

1.3教學評估

教學評估在課后進行,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內容涵蓋8個方面,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回答“是”“否”或“不確定”,總結問卷結果反映學生對教學的看法,鼓勵學生以文字形式寫下對教學的感受和建議。

2結果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高達93%的實驗組同學認為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方法適合放射治療實踐課教學,對該教學模式感興趣。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方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同學的學習參與感和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見表1)。有12名同學寫下了自己對教學過程的感想,學生對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方法的主要意見是:現場教學時間短,參考文獻和視頻資料來源不充分,課前和教師溝通不足等。有同學對教學時間安排提出建議,目前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是安排在腫瘤學課程全部結束后,建議將放射治療實踐課程和放射治療理論課程之后,銜接更緊密,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對照組采用LBL方法教學的同學認為該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同學的學習參與感和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的比例均為80%(12/15),低于實驗組。

3討論

放射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影像學等交叉學科的發展,以及放療設備、質量控制等的進步,以精準治療為特點的現代放療技術迅速發展。放射治療實踐課程安排在放射治療理論學習之后,旨在通過臨床教學,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現代放療技術的原理和實施過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運用的能力[2]。既往的放射治療實踐課程的基本模式包括兩部分內容,首先是課堂部分,帶課教師以PPT的形式對放療的原理、放療設備和流程進行講解,然后進行現場教學,帶領學生參觀放療中心的設備,現場講解放療流程,并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課程模式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差、機會少,“走馬觀花”的狀態讓學生普遍感到無所適從,課程結束后對所見所學并無深刻印象。該研究旨在探尋有效提高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效果的教學模式,為優化帶教方法提供依據。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視頻的方法將傳統教學中課堂授課的部分移到了課前,由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學習教學內容。課堂上,學生成了教學的主體,可以通過主題討論進一步提高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教師起組織和引導作用,師生之間以及同學之間的充分的互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能在此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更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和幫助[3-5]。將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讓學生在課堂前對教學相關內容有所了解,之后在課堂上對主要知識點進行回顧和討論,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理解,也可以提高現場教學的效果。

翻轉課堂的重點并不是教學內容的視頻,而是實現教師和學生課堂上的角色轉換,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課堂的討論至關重要,怎樣優化課堂內容的安排,提高學生的興趣是教學研究的重點。CBL教學法選取典型的臨床案例,以問題為索引,以相關知識點為支撐,改變師生角色,強調課堂討論,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是目前醫學教育特別是臨床醫學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6-8]。將CBL教學法運用到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將放射治療的優勢與特點、治療原則、不良反應與實際病例相結合,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放射治療的理解,幫助學生拓展臨床思維,提高臨床能力。

該研究中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充分利用了放射治療實踐課程的特點,課前的學習和準備有效的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之后的現場教學中學生更加有的放矢,避免了走馬觀花式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看去聽去理解;CBL教學結合臨床病例,鼻咽癌和宮頸癌是放射治療臨床應用的典型病種,涵蓋了外照射和內照射的內容,通過病例的討論,同學可以對放射治療的理論知識有更為生動具體的理解。還在教學中加入角色扮演的部分,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更加熟悉放療過程的實施過程,對于放射治療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主體醫生、物理師和技術人員的工作分工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教學評估結果顯示,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學習參與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放射治療知識。

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在放射治療實踐課程中的應用優勢得到了初步體現,但是該研究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反映現場教學時人數多、時間短。在未來的教學中準備增加教學小組,讓學生在教學中得到更好的體驗;同時,集中和優化更多的教學資源,給同學提供更多參考文獻和視頻資料,延長課前準備的時間,增加師生溝通的渠道;在與理論課的教學銜接上,與教學辦公室協調,制訂更合理的時間安排,力求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是腫瘤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結合自身學科和學生特點,建立完善的教學計劃和科學的教學方法仍然是值得不斷努力的方向。該研究將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應用于放射治療實踐課程教學,做了初步探索和嘗試,積累了一定經驗,為摸索科學有效的實踐課程教學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腫瘤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MDT模式在腫瘤學教學中的探索與思考論文

摘要:隨著腫瘤學的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多學科綜合治療成為目前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向。傳統腫瘤學教學是以傳授某一疾病為主的核心治療,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理念尚未普及到腫瘤學教學中,培養高素質腫瘤學醫學人才受限。本文擬從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概念出發,主要闡述了MDT模式在腫瘤學的臨床教學的具體方式及教學意義,通過MDT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醫學觀念和嚴密的臨床思維,培養并提升他們的診治技能、臨床科研能力和醫學人文關懷。

關鍵詞:腫瘤學;MDT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8-0184-02

腫瘤學是一門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綜合學科,隨著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腫瘤治療由單一的外科治療轉變成多個學科共同參與協作的規范化綜合治療,強調各學科協作的規范化綜合治療理念,即多學科綜合治療(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1]。傳統的腫瘤學教學中腫瘤疾病治療方式單一,導致臨床治療缺乏個體化和全面性。腫瘤學教學中MDT的實施,使臨床腫瘤學研究生對腫瘤學的治療方式系統化和層次化并提高專業能力。

一、什么是腫瘤MDT教學

腫瘤MDT教學模式是與臨床醫療過程相結合,教學過程中由一名資深的腫瘤學專家主持,由來自腫瘤內科、放療科、病理科、外科、心理科等不同臨床科室的臨床各學科專家共同探討實施,多位腫瘤學研究生和低年資醫生共同學習。首先是研究生匯報病例,參與者自由、平等討論,各學科專家從自己的專業角度來闡述不同的觀點,從而給學生們的臨床思維帶來不同的啟示,最后由支持者以中國最新的治療指南為循證醫學依據,確定合理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腫瘤學MDT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腫瘤的規范化診治理念及嚴密的臨床思維習慣,可以掌握臨床腫瘤學規范化診療路徑及精準的臨床思維方式[2]。

二、腫瘤MDT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腫瘤MDT最大的好處是:一切以患者為中心,使腫瘤治療實現規范化、個體化及綜合性診療,同時明顯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和生存質量,最終使患者獲益。研究顯示[3],學生可以從MDT教學模式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識,提高臨床綜合分析能力,培養新的臨床科研思路。具體體現在:(1)培養學生臨床綜合診療思維并提高專業技能;(2)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及科研能力;(3)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4)培養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總的來說,MDT教學模式建立在討論基礎上,不僅可以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助于發散學生的橫向思維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4]。

三、腫瘤MDT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腫瘤診療方案的制定及實施。在MDT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治療方案的制定、實施,鼓勵學生主動積極搜集病歷資料,認真整理和分析病歷資料,掌握腫瘤疾病的臨床特點和臨床療效,通過臨床病歷的分析和討論,結合多學科綜合治療,制定規范化、個性化的治療方案[5]。

2.定期開展病例討論。選擇典型病例后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培養學生縝密的臨床分析思維。在腫瘤MDT教學中,教師應當提前告知學生所需要討論的病歷,學生提前獲悉所要討論的病歷,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討論中,不僅使理論知識得到鞏固,而且使新知識得到接受,同時學生能夠暢所預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多學科綜合治療的方案集體的討論和分析,并分析其利弊,使治療方案更加規范。

3.轉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形式。現代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圖畫-實物、理論-病人的有機結合有效地推動腫瘤學科教學的發展。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病例教學、實驗教學等,不僅拓寬知識面,而且形象地展現了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腫瘤學的知識。腫瘤學MDT教學將傳統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優化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形式,大量的學習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學有效地輸出表現出來,從而增加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提高教學效率。

4.應用循證醫學思維指導多學科綜合治療。現代醫學模式不斷提高了對腫瘤學的教學要求,傳統的經驗醫學已經轉變成循證醫學[6]。然而循證醫學的滯后性難以為腫瘤患者的治療提供前瞻性依據。通過應用多學科綜合治療及組合新型治療方式有效地提升臨床療效。腫瘤學的教學,應培養并提高學生使用循證醫學的能力,通過對臨床病例的具體分析,認識和了解各種治療方案的不同療效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引導學生通過循證醫學積極尋找新的治療方案。

5.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醫學是一門極具實踐性、邏輯性、客觀性的學科,是研究人的生命的科學。但由于科學發展的局限性,我們對腫瘤的認識還不完全清楚。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探索惡性腫瘤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培養學生掌握腫瘤專業知識和技能,鼓勵他們刻苦地鉆研和探索未知領域,從而攻克腫瘤。在腫瘤學MDT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知識,提出自己的問題,與腫瘤學專家交換不同的意見,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探索的熱情。通過腫瘤MDT的教學模式,學生領悟了腫瘤治療的客觀性,也深刻地體會到腫瘤研究領域尚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他們探索和發現,激發他們極大的興趣探索腫瘤治療。

篇3

1教學模式的創新

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如填鴨式教學、刻板的理論講授),迫切需要革新。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針對單一教學方法,但是再先進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滿足所有教學需求,因此我們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2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

2.1慕課的應用及其優勢與不足

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即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其在超聲醫學教學中的應用過程:學生觀看教師預先上傳的超聲診斷學視頻及課件,之后進行自學。教學內容包括超聲儀器的使用、超聲掃查標準切面、疾病典型圖像、鑒別診斷要點等。慕課的特點是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互聯網完成以往課堂講授內容的學習,課堂時間則是教師解答學生自學時遇到的問題,師生間、生生間就問題討論、交流[1]。MOOCs的課程形式、傳播媒介新穎,知識點碎片化,方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但醫學是臨床實踐經驗的積累,這種積累是很難通過視頻講座和分組討論得到的。雖然MOOCs具有諸多優勢,但受自身局限性的影響,目前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醫學教育模式。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更多課時分配給側重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PBL和CBL教學,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MOOCs教學。

2.2運用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強調將臨床上遇到的具體問題設置到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討論、學習,培養發散思維以及舉一反三的能力,強化學生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2]。教學中,通常是任課教師針對所需掌握的知識點或典型病例進行設計,指導學生依自身掌握的知識,利用各種學習手段,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掌握知識點[3,4]。PBL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強調主動學習,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超聲診斷思路,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PBL教學形式多樣,有利于教學相長,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教師將所要討論、預習的內容提前告知學生,指導其查閱教材、相關文獻等,復習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相關知識,形成自己的見解。小組討論:學生就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化驗結果、超聲圖像及其他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討論、自學,對超聲圖像進行描述,出具診斷報告;教師對不同觀點歸納總結,留備全班討論交流。全班討論:各組代表就本組結論進行闡述,其他小組學生可提出問題,教師就核心內容配合超聲圖像及其他影像學資料進行概括總結,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共性問題、討論中暴露的問題,對不準確之處予以指正,對討論過程中涉及的超聲診斷知識要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掌握疾病所涉及超聲診斷學知識,并對學生出具的超聲診斷報告進行點評,指出不足。考核:就課程重點、難點進行量化考核,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PBL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科學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臨床思維。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PBL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規范教案,學生能否適應PBL教學,如何保證學生自學時間,教師經驗及對課堂討論的把控能力不足,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效果評價,等等。

2.3CBL教學法的運用

CBL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德爾于1870年首創,是以案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即在PBL基礎上形成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法[5],不僅包括臨床技能培訓,還包括職業道德和人際溝通能力培訓。教師對臨床診療中遇到的案例進行設計,將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超聲檢查圖像及其他影像學資料提供給標準化病人,讓學生獨立完成診療過程。教師點評學生診療過程中的長處與不足,如接診時的語言、儀態是否得體,診療過程中溝通技巧的運用是否恰當等。學生結合超聲圖像及其他資料進行討論,提出初步診斷,并說明診斷依據及鑒別診斷要點。教師點評學生報告時,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路、診斷依據,同時結合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CBL教學效果顯著,可能原因如下:(1)CBL注重師生間交流,緊貼臨床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2)CBL有助于學生參與臨床診療過程,切實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3)CBL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CBL使學生對疾病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

篇4

進入21世紀以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發展迅猛,新知識、新方法、新成果層出不窮,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形勢下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2]。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學時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讓學生在完整系統地掌握細胞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及時了解細胞生物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現有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優化與改革,探索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高等醫學院校細胞生物學的教學現況

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的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學時少,二是內容繁雜、抽象、枯燥且知識點瑣碎。作為醫學基礎的必修課程,我校的細胞生物學安排在大學一年級的第二學期,理論授課采用大班(130人左右)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即以教師為中心,以系統授課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這一方式雖可以系統講解基礎知識,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3-4]。而病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典型病例為先導,將臨床與相關基礎問題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方法[5-6]。這種教學方式雖能克服LBL的不足,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是否適合在超過百人的大班授課過程中實施,仍有待商榷。針對我校現存的細胞生物學的教學現狀,我們采用C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期探索出適合我校的切實可行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

2、引入臨床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校臨床醫療專業的細胞生物學理論教學只有28學時,學時相對緊張,因此我們在授課方式上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對于教材中理論性較強,通俗易懂的知識,仍采用傳統的LBL方式講授,而對于一些難點、重點且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則采用CBL模式。在CBL教學過程中,案例的選擇與問題的設計是關鍵。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搜集與授課章節密切相關的常見病例,查閱文獻資料,對病例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補充,進而編寫成教學病例,并設計相關問題。例如在講授細胞膜物質運輸時,引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引導學生學習受體介導的胞吞作用;利用“矽肺”病例,講解溶酶體膜穩定性的重要;通過囊性纖維化(CysticFibrosis,CF)病例分析,引導學生學習蛋白質在內質網腔中正確折疊的重要性。CBL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案例分析和課堂討論環節中的主體。學生通過學習、研究案例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變抽象為具體,而不再是死記硬背單一的知識點,這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逐步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及日后從事臨床工作頗有益處。

3、多媒體教學和網絡學習相結合

醫學細胞生物學的某些理論知識相對抽象、晦澀,因此在以LBL為主進行授課時,PPT課件的制作至關重要。我們力求在每一章節的授課過程中將圖片、動畫與視頻相結合,圖文并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不同的角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的同時,我們還利用學校覆蓋全面的無線網絡,將教學過程延展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目前,我校的細胞生物學已成功獲批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建設已順利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將教學網站提供給學生,方便學生及時查閱PPT課件、課后自測習題、拓展學習等教學相關資料。同時,我們的SPOC網絡教學平臺也于2018年3月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該平臺的應用進一步夯實了網絡教學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課堂教學學時緊張的問題。另外,我們還建立了細胞生物學教研室的教學公眾號,定期推送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課后教師和學生還可以利用微信群和QQ群進行交流與學習的互動。

4、優化理論教學內容,拓展研究型課堂

作為醫學基礎課程,細胞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其他課程的內容有部分的重疊和交叉,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保證細胞生物學與其他課程知識的緊密銜接,教研室與相關課程的授課教師進行溝通,刪減醫學細胞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的部分重復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章節。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地補充了與本課程密切相關的科研進展,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閱相關文獻,了解本學科最新的相關研究進展,逐步深化、拓展研究型教學,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反饋與評價

在2017年、2018年學期末課程結束后,我們連續兩年分別在2016級和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的260名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問卷發放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54份,有效回收率為97.7%。通過對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調查結果:95.8%的學生認為開設細胞生物學課程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5.5%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建立網絡教學平臺;98%的學生認為在教學中介紹臨床相關知識非常必要或有必要;97.4%的學生認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在教學中介紹相關的研究進展和熱點問題;87.7%的學生喜歡并接受C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其中有92%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但有21.4%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在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和理解方面無顯著促進作用;87%的學生認為CBL與L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明顯提高或提高自學能力在調查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體驗對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和學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議、意見,我們將采取下列改進措施:由于授課對象是大一學生,學生相關的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因此在選擇課堂教學案例時,應盡量選擇典型而淺顯的病例,并請教臨床的醫生,進行更為準確的描述,重新撰寫案例分析,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完善教學案例素材;課堂教學及時補充與案例相關的知識點,逐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完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并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平臺監管,真正實現師生時時互動,充分發揮網絡資源的空間延展性。

總之,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教學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在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過程中,我們將不斷總結反思,探索前行,選擇真正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教學過程,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成為符合時展需要的新型醫學人才。

【生物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付燕燕,陳彥,吳健,等.醫學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2):135-136.

[2]楊利艷,王祎玲,馬娜.細胞生物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3,36(6):65-67,77.

篇5

《內科護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理論知識涉及面廣,內容枯燥乏味。我們針對課程教學目標,結合高職護士生的學習特點,采用了多樣化教學,側重實踐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的訓練,著重培養技術型、實用型護理人才。在傳統課堂講授法的基礎上,開展案例分析法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情景教學法,并充分利用校內仿真模擬實訓條件,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護理職業技能、臨床思維方法和護患溝通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內科疾病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了護士的多重角色。不僅強化了所學基礎理論知識,也鍛煉了學生參與臨床護理實踐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其他臨床護理課程及實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案例分析法的應用

案例分析法為基礎的學習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病例作為案例,交給同學研究分析,培養同學們的護理分析能力、形成護理診斷及解決相關護理問題的方法,它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擔。通過案例分析和研究,達到為畢業后護理職業作準備的目的。在案例分析過程中,通過事先準備案例,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案例導入式教學方法體現了“教育為主導,學習為主體”的教育宗旨,使學生積極參與內科護理學教學,有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臨床護理問題,縮短教學與臨床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典型案例導入新課,分析解決教材知識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講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一節時,利用3min~5min時間陳述 1~3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進餐、運動及情緒激動等活動中突然出現劇烈胸痛、煩躁、大汗、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不適,繼而導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的概念、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心電圖檢查、實驗室檢查、相關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治療措施及護理措施等內容。通過講解不同臨床表現(如下壁心肌梗死多表現為惡心、嘔吐,誤診為消化系統疾病;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科表現為牙痛、咽痛,到口腔科或耳鼻喉科就診,延誤治療)、不同的治療方法(介入治療、溶栓治療、內科一般治療等)及不同的預后,是學生對只是的掌握更加真實。

通過典型病案,結合圖片、錄像、文字、動畫等多媒體技術,學生普遍感到,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實際。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將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對照教材,學生既掌握了重點,理解了難點,又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每結束一個系統疾病的護理的講授,都開展病例討論。首先向學生提供2個至3個典型教學案例,然后組織學生分組(8-10人/組)學習,針對該護理案例請學生進行健康評估、提出護理診斷、描述治療方法和實施護理措施,課程結束前每組指定1名學生代表發言,組內其他學生可以補充修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通過反復的病例討論,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職業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達到全面鍛煉臨床思維能力的目的。

案例分析也可以作為課程考核重要部分加入到平時測驗及理論課考試中,如講授“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護理”這一章節,給予案例: 患者,女性,60歲,主因間斷頭暈20年,加重伴惡心、嘔吐2小時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冠心病史2年。患者于早晨起床活動后出現劇烈頭痛、頭暈,四肢無力,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急送醫院治療。患者有吸煙、飲酒史,喜高脂高鹽飲食,由于發病突然,患者有焦慮心理。查體:T 35.4℃,P 80次/分,R 20次/分,Bp 210/115mmHg,神志清,語利,雙肺未聞及干性濕羅音,心率80次/分,律整,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浮腫,神經系統(-),心電圖:竇性心律,ST-T改變。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糖7.7mmom/L,尿素氮9.6 mmom/L,肌酐 147umol/L,尿酸601 umol/升,總膽固醇6.47 mmom/L甘油三酯2.17 mmom/L。顱腦CT未見異常。請回答:患者的臨床診斷;引起患者血壓升高的原因和機制;針對目前病人現存的護理問題該采取哪些護理措施。要求學生把分散的理論知識通過案例有機地聯系起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病例設置問題,啟發學生復習相關專業基礎知識,模擬日后的工作環境,結果表明,經過案例教學法訓練的學生在理論考試成績及學習主動性、創新性思維、急救護理技能、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均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培養的同學。

二、PBL教學法的應用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疾病問題為基礎,密切結合臨床實踐,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提出每章節的學習任務,學生圍繞問題查閱相關資料,獨立地進行思考、分析和歸納,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反復進行查找資料一交流一討論,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對于學生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適當給予啟發指導,幫助解決疑難,學習過程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

如講授“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一節,我們課前留下作業,請同學們利用網絡,書刊等資源,查閱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就診患者需要進行哪些相關輔助檢查,思考糖尿病和肥胖的關系,糖尿病足的表現及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護理措施等問題,課上請學生代表闡述自己對糖尿病的認識及自主學習的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根據教師指定的教學內容和要點進行課外學習,鍛煉進行文獻檢索并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情景教學法的應用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創有目的的設置一些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探求解決問題途徑與方法的教學方法。例如,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典型病例資料,在新課內容學習時,充分發揮護生的學習積極性,讓護生假設自己就是該案例病人的責任護士,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提出問題,如患者的主要護理診斷、患者的心理狀態、患者進行檢查的注意事項等,鼓勵其積極思考、踴躍回答提問,講解結束后采用對話方式模擬護患情景進行病例回顧問答。

如講授“癲癇患者的護理”,請同學分別模擬癲癇患者大發作、失神發作等不同表現,其他同學結合理論知識,講解和模擬演示護理措施。情景教學法鞏固了理論教學內容,解答學生疑問可以啟發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最后將課堂回答問題情況記入學生的平時考核成績。

四、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使多媒體輔助教學(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MCA)是指通過多媒體將圖片、視頻演示、Flash 動畫等形象展現出來的教學方法,它動靜相兼、視聽結合、直觀性極強,能使空洞的理論形象化,活躍課堂氣氛, 加深印象。

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如講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護理”一節時,通過圖片和視頻,加深了護生對患者典型臨床表現如晨僵、腫脹、疼痛及關節畸形的理解,從休息、緩解疼痛及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等全面認識本病,較好的彌補了學生臨床見習機會少,病人接觸少的不足。課后小結可以用文字形式列于課件最后部分,并在總結時還可以把重要部分切換再現,但要注意,多媒體應用不能完全取代課堂講授,不可簡單地堆砌教學媒體。

五、開展仿真模擬教學法

篇6

    二、確定實施對象

    以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為社會醫學課程改革對象。要求完成社會醫學課程后能夠承擔多方面的角色作用,如參與社區建設,能在公共教育、健康關懷、社會服務和環境意識等方面改善做出貢獻。

    三、改革課程結構

    在原有理論教學體系基礎上,構建新的教學結構體系,即包括基礎教學、應用教學、課間見習、社會實踐四部分教學結構。完善并豐富了社會醫學的教學體系。詳見表1。

    表1:社會醫學課程教改的結構、內容、模式、時間及考核形式

    四、改革教學內容

    首先按照舊的課程結構體系,把教學內容劃分為基礎部分和應用部分兩部分。其次,增加了課間實習環節。實習內容為醫院、衛生局及疾控中心等相關部門現有的業務工作。通過實習后的總結,進一步發現我們教學內容中與實際脫節的地方,完善我們教學內容。再次,又增加了社會實踐環節。主要內容為現代流行的慢性病的防治。詳見表1。

    五、改革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入討論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自學式教學法、實驗教學法、課間見習法及社會醫學調查的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模式。

    (一)課堂講授

    我們針對本學科教學的基礎理論部分,仍然采取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提問為輔,并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方式, 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二)討論式教學法

    我們針對本學科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特點,采取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4]。開展PBL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以解決問題為驅使,以自我學習為主,通過參與、探索,將各科知識融合,更深刻地掌握,培養現代醫生所必需的終身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臨床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它是目前已被世界眾多醫學院校所采用的模式。它的順利開展與教學計劃制定、導師培訓、案例編寫等前期準備環節的精心籌劃密不可分。

    (三)案例教學法

    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當代教育中及其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5]。案例是對真實事件的敘述,這項敘述包含了事件中的人物、情節、困境或問題,以作為分析、討論、問題解決等的基礎。通過案例討論,同學之間相互啟發,便將案例本身的問題得到了擴展,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案例教學法實施前教師應制定案例教學總體計劃,考慮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與教學內容的安排,確定具體教學案例總個數,并根據教學進度確定每個案例實施的時間。在案例開課的前兩周向學生發放案例材料與討論提綱,確保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案例,查閱相關資料,進行思考與交流。教師應根據案例教學的實施要求、學生人數、現有的教學條件及案例的難易程度,對所討論案例的課題組織,對討論中學生的引導,對討論中進行的總結,對撰寫案例報告前的指導都應有充分的準備[6]。

    (四)實驗教學法

    課堂實驗教學注重學生的技能的培養。它主要滲透在基礎教學階段,即社會醫學研究方法和生命質量評價兩章。使學生系統掌握社會醫學基礎知識,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團結合作的科學素養。

    (五)課間見習法

    通過與醫院、衛生局和疾病控制等機構密切合作完成課間實習,通過課間見習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及時融入到實際當中,學會運用醫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

    (六)社會醫學調查

    由于衛生管理專業學生的工作最終要面對整個社會群體,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能力,即具備領導才能,組織策劃和現場控制的能力。我們通過到社區參與社會醫學調查提高他們社會工作能力。它是社會醫學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開展社會調查教學實踐活動,能夠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詳見表1。

    六、改革教學時間

    保持原有的教學時間48小時不變,即課堂講授課時數為27學時,實驗教學6學時、討論式教學6學時、案例教學9學時、課堂自習6學時。同時又增加了課間實習6小時及一周的暑假社會醫學調查時間。詳見表1。

    七、改革考核形式

    為了達到社會醫學教學改革的目的,我們建立了嚴格的考評辦法、考評形式和考評內容。我們針對基礎理論部分采用閉卷式考評形式,基礎部分得分占總分100分中的50%。應用教學部分考評形式由學生通過總結歸納,結合查閱的相關文獻資料,寫出總結報告。應用教學部分的得分占總分100分中的30%。在教學中增加了課間見習的內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本中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課間見習部分的考評形式為口頭匯報的形式,課間見習部分的得分占總分100分中的10%。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以小論文作為社會醫學調查部分的考評形式,社會醫學調查部分的得分占總分100分中的10%。詳見表1。

    八、社會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篇7

醫學統計學;醫學專科;教學改革

一、大數據時代醫學統計學的重要性

醫學統計學是醫學與統計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運用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醫學中有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應用科學[1]。隨著現代醫療信息化,大量的醫療數據及生命現象,均需要借助統計學和計算機去探尋規律。因此,醫學統計學在醫療大數據和循證醫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應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醫學各專業學生都應培養統計學思維,掌握一些統計學方法及應用技能。

二、醫學高專醫學統計學的教學現狀

目前,許多高校的醫學統計學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強調理論缺少醫學科研設計、統計軟件應用等教學,因而無法幫助醫學生構建完整的統計學思維和系統的醫學科研思路[2]。醫學高等專科學生由于在校時間短,課程多,每個專業安排的醫學統計學的教學課時都比較少,且統計學方法抽象,學生感覺難學,考試主要靠死記硬背,更談不上“應用”。學生學習缺乏興趣,認為反正學不懂便更加不想學,授課教師也感到很難教。因此,我們醫學統計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醫學統計學教學改革思路的探討

(一)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醫學統計學是高等專科臨床、護理、檢驗、藥學等專業的必修課,但由于高專學生在校僅兩年,課程多時間緊,醫學統計學安排的課時較少,一般是16~32個學時,教師在這么少的課時內往往把教學的重心放在統計學基礎知識的講授上。而醫學生認為醫學統計學難學,枯燥,主要是他們不知道學了能解決什么實踐問題。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找出一些與學生相關的生活事例及常見的醫學案例中的統計學問題來與學生討論,引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實驗課題,也可以自擬科研選題,如校園內大學生營養、體質狀況的調查。通過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做科研或調查,從統計設計-調查-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實踐中體會統計工作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學思維,提高學習的興趣。

(二)精選教材與優化教學內容高專醫學統計學主要內容是基本的統計學概念、統計描述指標、統計表、統計圖、t檢驗、χ2檢驗、方差分析等,內容較多。在課時數少的情況下,教師應選擇實踐中最常用的內容進行教學。選擇教材最好是帶案例版的,或者根據不同專業在規定的教材中補充與該專業實踐相關的案例,比如臨床醫學專業可搜集臨床醫學論文來討論統計學方法的使用。如今隨著計算機的普遍應用,我們已經很少用手工去計算及繪圖,學會使用Excel和SPSS軟件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其實并不難,我們在教學中應補充一些統計軟件操作的內容,如課時不夠,可以把一些操作視頻給他們自學,讓學生體會到統計學應用最關鍵的是自己要懂得選擇合適的正確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應逐漸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如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案例教學法(CBL),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醫學統計學應用案例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好合適的案例,巧妙設置幾個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課前發給學生,每個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交流討論完成,課堂上用案例分析討論。最近幾年,已有不少教師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嘗試應用PBL教學或者案例教學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3-5]。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改變以往單一的筆試形式,除了筆試的試卷中要增加綜合分析的題目外,還應把統計軟件應用考核和統計工作能力考查作為平時成績,并增加平時成績的比重[6]。只有平時成績比重增加了,學生才真正重視,積極參與案例討論和學習統計軟件的使用。通過提交案例分析作業作為平時成績,促進學生應用統計學方法來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五)提高教師的自身統計學素養和教學水平在醫學統計學這樣的交叉應用性學科中,統計學理論、方法及應用領域不斷更新。因此,教師在平時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積極關注學科發展動向,搜集學科新成果和典型案例應用于教學[7]。同時,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同行及學生的交流溝通,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孫振球,徐勇勇.醫學統計學(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

[2]吳笑雪.高職醫學統計學教學改革探討[J].科教文匯,2009,4(3):44

[3]彭志行,趙楊,易洪剛,等.PBL教學模式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3:79-81.

[4]袁慧,王金權,黃月娥,等.“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2):173-175.

[5]朱繼民,武松,李靜,等.正反案例教學法在醫學統計學教學中的創建與效果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4):355-357.

篇8

[

關鍵詞 ] PBL教學;胃腸外科;帶教

[中圖分類號]R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5)03(a)-0022-02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Result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Teaching of Analysis

YANG Xuefeng HUANG Handong WANG Maijian YUE Guoju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5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result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with teaching. Methods April 2013-April 2014 dur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acute;s 68 interns internship as a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a random number table to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4 34. PBL teaching research group using the control group taking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elf skill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havior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two interns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and practice before one month after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behavior management and learning ability. Results PBL practice, research group theoretical knowledge, skills, capacity evaluat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and practice (P<0.05). Conclusion PBL teaching method has better application effect in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practice teaching, you can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the students&acute; grasp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mprove operations, conduct comprehensive ability, suitable fo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teaching.

[Key words] PBL teaching;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Teaching

[作者簡介] 楊雪峰(1973-),男,布依族,貴州安順人,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胃腸外科。

問題式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一套設計學習情境,并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1-2]。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多種學習途徑,繼而激發學習者的思維水平,提高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為適應臨床教學的需要,強化醫學生的實踐能力,該院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該院68名實習生為研究對象胃腸外科在帶教中應用了PBL教學方法,收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間在我院胃腸外科進行實習的68名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將其平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34名與對照組34名。研究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1~26歲,平均年齡(23.5±1.3)歲。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1~26歲,平均年齡(23.4±1.2)歲。兩組實習生在性別、年齡對比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研究組 研究組采用PBL教學:①首先對帶教老師進行教學培訓,內容包括:PBL教學理論、PBL教學設計方法、學生思維訓練、臨床案例分析等[3]。帶教老師自擬調查問卷,內容為:學生信息、上課日期、課時數、學習情況等[4]。②PBL教學過程:設計教學提綱,根據學習內容將教學提綱分為幾個討論部分,實習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預學習,對其中的問題進行預習,并集中討論及發言,形成一種引導教師教學的方式。提出問題后,根據建立假設、查閱及收集資料、假設論證、總結的模式實施PBL教學。①設計問題:首先選擇病例,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例如:上消化道出血的PBL教學問題設計內容應包括:概論、臨床分析、輔助檢查方法、處理原則、相關并發癥等模塊。②查閱及收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書籍、網絡等途徑查閱資料,探尋并總結操作方法。③實施:帶教老師將病例分發給實習生,由學生采集病史及進行體檢等操作,帶教老師及時糾正他們的實踐方法,使其了解患者的相關體征。④討論:帶教老師定期組織實習生進行小組討論,組員輪流發言,并根據臨床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⑤總結:每次完成查房前,帶教老師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實習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操作經驗,并以書面形式記錄學習體會。

1.2.2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方法:帶教老師根據病種對學生進行授課,完成理論課程的學習后,學生進入到臨床實習階段,完成實習后由學生自行完成實習報告及畢業論文,之后進行相應的臨床實踐能力考核。

1.3觀察方法

自擬操作技能、理論知識、行為考評內容,評定兩組實習生在胃腸外科實踐前及實踐1個月后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行為能力的管理及學習情況。三項考試內容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該項能力的掌握程度越佳。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實踐前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行為能力考評分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BL實踐后,研究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行為能力考評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實踐前,對比具有差異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胃腸外科是醫院中的重要組成科室,其工作量及工作任務十分繁雜,因此對帶教實踐的質量具有較高的要求[5-6]。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實習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學生與帶教老師間的互動較少,且實踐內容單調,降低了實習生對學習的創造性及積極性,多數實習生僅僅采用機械且重復的學習方式,無法真正理解所學內容,繼而導致臨床實踐水平過差[7-8]。

PBL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教師為學生設計出情影,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誘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使其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資料解決問題,不僅使學生由被動者轉變為了主動者,同時也擴張了學習空間,激發了自覺能動性,強化他們對操作技能及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PBL的理念是:當一名學生有學習的興趣且有能力獲取到知識時,他便可以取得較佳的學習效果[9]。此外,PBL教學以小組為單位,實習生在小組學習、討論中提高了團隊意識及協作能力;通過分配職責、分工協作、分解復雜問題及提供活動反饋等方式,可以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從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組織能力。本文研究結果顯示,PBL實踐后,研究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行為能力考評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及實踐前(P<0.05)。結果可見,PBL教學方法在胃腸外科實踐帶教中具有較佳的應用效果,可以有效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提高操作、行為等綜合能力,適于在臨床帶教實踐中推廣與應用。

[

參考文獻]

[1] 陳香宇,郭長青,褚燕君,等.PBL教學法對提高消化內科實習生臨床工作能力的效果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2,21(7):685-686.

[2] 李凡,張安平,童衛東,等.PBL聯合CBL教學方法在胃腸外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0):3968-3970.

[3] 吳文涌,張長樂,李俊,等.胃腸外科實習教學經驗和體會[J].安徽醫藥,2012,16(4):558-559.

[4] 于長輝,黃純熾,夏歐東,等.情景式PBL教學在臨床見習帶教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12(11):3-4.

[5] 周凌宇,王海波,賀桂超,等.采用PBL連接件的組合桁架節點受力性能[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7):2762-2767.

[6] 王文彪.PBL教學模式在康復科進修醫生培訓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5(21):10-11.

[7] 陸媛,于德華,張斌,等.PBL教學模式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實踐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14,12(16):1880-1883.

篇9

臨床見習是醫學生走出課堂邁向臨床實踐學習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訓練臨床基本技能和正確診療思維的重要途徑。傳染病學是內科學系統中的重要分支,是集預防、治療和保健為一體的綜合學科,是培養醫學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傳染病學見習教學是傳染病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疾病特征的能力,對加深和鞏固理論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三種職能于一身的傳染病專科醫院,也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臨床醫學院,每年承擔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基礎醫學、醫學檢驗專業、不同層次13~16個班級的《傳染病學》臨床教學任務,由于學生層次多、班次多、專業多,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同時受傳染病學疾病譜的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臨床見習教學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面對傳染病學教學現狀,近年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以“P D C A循環”法為理論依據,將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四個階段運用到傳染病學臨床見習教學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如下:

一、分析現狀,查找原因

(一)帶教教師

一是帶教教師均為臨床一線教師,臨床、科研、教學三肩挑,用于教學技能培訓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沒有充足的時間從事教學活動。二是目前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的教師真正診治過的傳染病病種受到限制,目前或今后亦不可能通過實踐來積累臨床經驗,這導致臨床經驗的相對不足。

(二)學生方面

一是學習時間短(醫院集中學習兩周, 每班理論課及見習各一周,共72 學時),課程內容多,考試壓力大。二是學生對傳染病學習缺乏興趣及重視,對相關的消毒隔離措施掌握不熟練,擔心見習中有被傳染的風險。

(三)理論與實踐脫節

一是傳染病疾病譜的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傳染病防治和監督工作的加強以及衛生知識的普及,絕大部分傳染病發病率已明顯下降。常見傳染病病種、病例數逐年減少,許多傳染病在臨床上已很少見,甚至消失。二是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如細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傷寒、瘧疾等主要在夏秋季節,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則多發生在冬春季節。血吸蟲病見于長江中下游,腎綜合征出血熱主要見于大興安嶺、秦嶺地區,登革熱則主要見于亞熱帶氣候潮濕的地區。目前傳染病學課程講授普遍采用兩周集中教學的方法,無論課程時間如何安排,這些差異性導致的見習中難以見到某些病種。

二、制定計劃

一是教育處根據首都醫科大學下發的年度教學任務制定出每學年的教學計劃,制定每班級病房見習安排表,具體安排帶教教師及見習分組并落實檢查見習執行情況;二是教學管理人員做好學生見習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及見習過程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各科室指定一名教師作為教學秘書負責本學年各項教學工作的具體落實及指導,并做好各項教學措施實施情況的記錄。

三、實施計劃

(一)制度化管理

教育處重視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建設,重新修訂了醫院教學管理制度、各類人員的崗位職責任、優秀帶教老師評選方法等多項規章制度,并下發了《臨床帶教登記手冊》,使全院的臨床教學工作有規可循,做到規范化、制度化管理。

(二)加強師資的培養

有計劃有組織的定期對臨床教師進行多方面的培訓,如進行醫德、師德、臨床教學方式方法、多媒體制作、規范操作技能、PBL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培訓,以及安排教師參加各類學術交流、短期培訓班等,充分調動臨床帶教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能動性,鼓勵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見習教學改革

一是修改見綱,在見習前集中講授醫院感染、消毒隔離技術及傳染病的防護知識。二是在見習中改變了傳統教學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應用了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模式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與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CBL(case based learning)相結合的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分組闡述、展示、討論及相互交流為手段進行見習帶教教學改革。三是鑒于傳染病學特點,建立了傳染病學資源庫,通過結合圖例展示、文字說明和教師講解,以彌補日益減少的傳染病導致教學病例不足給教學帶來的影響。四是見習過程中增加了臨床技能考核,包括穿脫隔離衣( 含七步洗手法)、病歷書寫、體格檢查,這三項考核成績計入課程考試成績,占成績的15%,其中穿脫隔離衣( 含七步洗手法)90%的學生得到滿分5分。

這一系列教學改革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臨床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及溝通交流能力,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并強化學生對傳染病的消毒、隔離和防護意識,進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四)及時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

在每班學生來我院學習《傳染病學》進行臨床見習輪轉前,教學管理人員與各臨床醫學院教育處分管學生的老師進行詳細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及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在來我院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

四、見習教學檢查與評價

一是教學管理人員深入病房檢查見習帶教情況,其中包括教師對見綱的熟悉、見習教案書寫、組織教學、床旁病例準備、帶教登記本記錄等項目,以及時發現和解決見習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對PBL和CBL教學方法的評價,在見習結束之后,教育處教師通過和學生交流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學生對帶教老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并對信息進行匯總、分析,用以檢測、指導、調控見習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的應用效果,以達到提高運用PBL見習教學質量的目的。學生的評價通過自評和互評來實施。三是教師考核,主要從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等方面來評價。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通過學校教務處管理系統對教師進行評教,學校教務處負責對評教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將評教結果反饋給各臨床醫學院,醫院再把評教結果反饋給各位帶教教師,評教結果與評選優秀帶教教師掛鉤。四是目前傳染病發病病例少,有限的教學資源庫仍然難以滿足教學需求。五是由于教學任務和課程安排由學校統一管理和下達,導致課程集中學習時間短,內容多,學生課余時間還要花部分時間和精力查找PBL資料,沒有充裕的時間復習,學生仍然面臨考試壓力大的問題,因此有些學生會要求帶教老師提前結束見習,而老師也會以病房工作忙為由提前下課。

五、處理(action)

總結處理是對以上三個階段進行總結并貫穿于三個階段中。教育處把學生評價作為改進臨床見習教學質量的抓手,把發現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臨床教師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借此不斷地改進臨床見習帶教質量,達到不斷提高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目的。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提給下一個PDCA 循環中去解決,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階梯式上升。整改措施如下:

一是見習教學需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對部分傳染病臨床經驗不足的教師,要組織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師通過示范性講課或觀摩課的形式傳經送寶,并在“備、教、輔、改、查”等各個教學環節給予指導。教育處應每年訂計劃、有目的的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及外送培訓。二是提高教師教學意識,利用評價機制促使帶教教師認真備課、書寫見習教案,嚴格按見綱要求帶教,遵守帶教時間,杜絕提前下課。三是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改革,養成良好的科研意識,積極撰寫教學論文,臨床上遇到典型的傳染病例及時采集相關信息、圖片及檢查結果以補充教學資源庫。

六、應用討論

PDCA循環法,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是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保證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運轉的基本管理方式[1,2] 。PDCA 經過戴明博士的大力推廣,近幾年也有部分醫學院校用于教學管理的研究[3]。實踐證明應用PDCA循環法,使我院傳染病學臨床見習教學管理和監控得到了有序進行,在教學管理上,也進一步地規范了教學管理行為,并通過循環的規則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提高傳染病學見習帶教質量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any foreign students study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average, thousands of students come to China to study medicine. Thes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receiving the educ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hoping to be able to get what they expect. Clin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higher clinical technical abilit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Keywords foreign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mode

0 引言

中國進入到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時期,社會經濟水平快速提高,高等教育逐漸走上國際化運行軌道,吸引很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接受教育。中國高校的外國留學生中,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的逐漸增多。這是一門專業技術性很的學科,所培養的人才將成為臨床醫師。要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要注重對留學生進行臨床理論知識傳授,還要注重留學生臨床技術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將留學生臨床技能培養模式構建起來,以提高臨床醫學專業留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

1 優化留學生臨床技能培養課程

在對外國留學生進行臨床技能培養的時候,重在能力培養,將人才培養的目標設定為留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在課程設置上要不斷完善,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基礎理論課程與臨床技術能力培養課程充分整合。[1]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能夠接觸到臨床。所以,在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臨床技能理論課講授的過程中要將臨床實踐課穿插于其中,強調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得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2 留學生臨床技能培養中要積極引進新的教學方法

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臨床醫學的主要障礙是語言溝通問題,這也是留學生較少接觸臨床實踐的原因。特別是一些留學生的民族習慣與漢民族完全不同,如果留學生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就難以提高學習效果。所以,在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要從留學生的特殊性角度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以打破傳統的知識傳遞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方法結合案例展開教學,即對于臨床醫學的基礎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可以將結合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簡稱:CBL)融入其中。根據多年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教學規律,要提高留學生的技術能力水平,就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課程學習方法進行總結,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特別在臨床實踐培養中,要注重對學生合作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讓他們認識到合作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3 注重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進行培養

3.1 對仿真技術開展臨床教學

臨床醫學是實用性較強的學科。為了留學生具有良好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可以構建臨床技術能力教學中心,以此為臨床技術實踐平臺,對留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在臨床技術能力教學中心要以互動教學為主,通過運用仿真技術,諸如腹部觸診、腰穿、心肺復蘇等模型等等,對留學生開展教學。[2]教學的過程中,還要采用高端模擬人操作各種儀器,諸如自動化的尿液分析儀以及自動化的血液分析儀等等,對相關的病癥進行分析,學生也可以利用仿真技術參與操作,以提高臨床技術能力操作效果。

3.2 開展技能競賽進行臨床教學

高校還要以技能競賽的方式開展教學。每個學期都開展一次臨床技術能力競賽活動,讓留學生之間的臨床專業學習情況在競賽中展示出來,有助于將留學生學習競爭意識的激發。

學生在準備參與臨床技術能力競賽的過程中,就會努力學習臨床知識,并積極地參與到實踐課程中,以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臨床技術操作能力,期待競賽現場能夠將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并獲勝。此時,高校就要將臨床技術能力教學中心充分利用起來,在中心將各種臨床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虛擬的醫院環境,讓學生在“醫院”中學習臨床知識。模擬醫院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臨床技術能力培養體系,所包括的資源為模擬門診、臨床治療室、模擬病房、手術室、重癥監護中心、心肺檢查訓練室以及復蘇訓練室、消毒洗手室、產房等等,所有的資源都處于監控之下,由中央監控室對學生的臨床技術操作情況統一指導。

3.3 將實踐教學貫穿于臨床醫學的全過程中

現行的醫院越來越認識到醫學倫理的重要性,要求臨床醫生提高服務意識,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之間充分溝通,以采取有效的臨床治療措施。但是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臨床醫學知識,就會由于語言障礙而妨礙正常的醫患溝通,導致留學生很少有機會與患者之間溝通,更缺少臨床技術能力操作的機會,因此,傳統的留學生臨床技術能力培養存在著重視理論、實踐教學不足的問題。留學生臨床專業學習中也很難完成臨床實踐學習任務。留學生的臨床實踐經驗不足,就會對其未來的職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3]所以,當留學生進入到高校中學習,就要開始實踐教學,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留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要在模擬醫院中接觸臨床實踐,當進入到大學三年級,就進入到醫院中接受系統化的臨床技術能力訓練。這種實現是建立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的,而且學生已經在模擬醫院中熟練操作,落實到醫院臨床實踐中,就會對自身臨床技術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進行補充和完善,以使留學生的技術能力得到培養。

4 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教學中要注重人文教育

醫學領域中,所有的臨床醫生都要具備與患者溝通的能力,即要掌握醫學人文技能,以確保治療工作順利展開。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矛盾問題是醫院長期以來需要直接面對的問題,其中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醫生在對患者進行診斷、治療中,對患者具有指導意義,患者由于缺乏醫學知識,加之病癥的影響下顯得焦躁不安,就會引發醫患糾紛。醫生需要具備的人文技能是其基本的職業素質,也是更好地進行治療的基本條件。留學生由于對中國的醫院環境不是很熟悉,加之與其本國的醫院治療環境之間存在著差異,就需要掌握人文技能。[4]高校在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要對培養留學生的人文技能高度重視,可以為留學生設置醫患溝通環境課、人文素質課等等,以對留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職業交流技巧進行培訓,提高留學生的溝通能力。

在模擬醫院中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進行培養,就是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教師通常會承擔病人的角色,學生作為“醫生”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分析、診斷、提出治療方案。當學生在問診時,要得到病人的配合,就要具備人文技能,與病人有效溝通,以提高治療質量。對于學生的人文技能,要制定規范的考核方案,讓學生接受嚴格的考核以引發學生對掌握這項技能的高度重視。

5 對留學生開展臨床社會實踐教學

任何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夠確認理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臨床醫學作為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就更需要重視實踐教學。對留學生開展臨床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就是組織留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即將臨床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領域中,讓學生認識到臨床醫學所具備的社會價值。

臨床社會實踐的優點在于,讓留學生走出狹隘的醫學空間,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擴展到社會環境中,以實現醫學的社會價值。基于留學生所在國家與中國存在著環境差異,特別是社會文化和地方風俗習慣都有所不同,就都會給留學生的社會實踐造成一定的困難。[5]通過強化臨床醫學的社會實踐教學,可以讓留學生對中國的社會環境以充分認識,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讓留學生認識到,從事臨床工作,不僅是為患者治療,更多的是履行社會職責。

目前中國高校都會利用節假日或者寒暑假期間組織學生“三下鄉”,高校也可以組織臨床專業的留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讓他們接觸中國鄉村的農民,為農民進行疾病診斷和治療,讓自己所學習的臨床醫學知識充分利用起來,為基層的百姓服務。留學生在“三下鄉”的過程中,會對中國的社會文化近距離接觸,對中國的社會環境通過親身體驗有所深入了解。還可以鼓勵留學生進入到社區為社會弱勢群體服務,不僅可以使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環境逐漸產生認知,還有助于提高漢語言溝通能力,特別是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留學生所掌握的臨床知識能夠得以利用,而且還要在實踐中接受人文教育。[6]當留學生作為醫生為社區的孤寡老人義診的時候,就會提高醫療服務意識,不僅做到了學以致用,而且還履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人文技能也因此得以深化。隨著實踐教學的進一步擴展,留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就會得以增強,有助于對留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使其成為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

6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醫學領域中,臨床技術能力的培養是該領域中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臨床醫學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學生臨床綜合素質的培養。目前,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高校學習臨床醫學。留學生是高校的特殊群體,鑒于教育背景^為特殊,就需要對留學生的臨床技術能力進行培養的時候,要做到培養工作規范化、系統化,就要在臨床技術教學中積累經驗,總結技術能力培養的教學規律,將留學生臨床技能培養模式構建起來是非常必要的,以提高留學生臨床醫學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杜宗明,袁寶強,唐曉松.留學生臨床技能培養方法的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147-149.

[2] 吳曉燕,任江華,熊世熙.高校醫學留學生教學現狀與改革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3):35-36.

[3] 劉麗軍,裴景堂,郭聰叢,等.臨床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實踐研究[J].南方醫學教育,2013(1):42-43.

篇11

目前,?S著醫學事業發展對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模式已很難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對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新的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如何培養創新型研究生已成為醫學教育研究的熱點[1]。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醫學領域的新理論和新技術也不斷涌現,如三維可視化技術、腹腔鏡技術和3D打印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2]。這些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更新發展取決于不斷創新。然而,目前在醫學領域應用的新儀器和新技術發明仍主要來源于國外,屬于我國的原創性科研成果非常稀少。究其原因,缺乏有競爭力的原創型科研工作者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國醫學研究生的研究水平普遍較低,創新能力差。多數課題純屬照搬硬套,部分甚至存在抄襲造假的現象[3],因此,加強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刻不容緩。

1 制約創新的因素

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醫學研究生,必須具備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就培養醫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而言,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有許多方面值得反思、研究,具體如下:

1.1 制約理論創新的因素

1.1.1 教育觀念及課程設計落后 目前新的醫學模式強調多學科融合,通過學科間相互滲透,產生創新成果[4]。另外還有學者提出整合醫學的概念,強調將醫學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與社會、環境和心理整合,使之形成更加符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新醫學體系[5]。但是,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研究生教育還沿襲傳統的舊式教學模式,教育觀念滯后,教學模式陳舊,這已遠遠不能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求。“單一學科為中心”,專業限制強,導致許多醫學研究生只注重自己的研究方向,以至于知識面不夠寬廣,知識結構單一,眼界不夠開闊,創新能力不足[6]。這種教育模式影響了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使其缺乏獨立的個性和獨特的個人見解。

1.1.2 教學形式落后 傳統的研究生教學模式主要為“傳授型教育”或“灌輸型教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差,學習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逐漸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PBL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以問題為背景,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并通過與老師或同學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7]。基于PBL原理發展而來的以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case-based leaning,CBL)目前正在醫學教育中顯現出其特有的優勢[8]。因此,采用PBL或CBL等開放式和互動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1.1.3 課程考核方法落后 目前理論考試仍是醫學研究生的最重要評估手段,容易誤導學生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不能真正提高醫學研究生的綜合能力。相反,國外的研究生考核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學習報告、階段小結、小組演講討論、課題設計、綜述的撰寫[9]。這些靈活的考核方法可增強學生的活力,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其創造潛能和創新靈感,提高其創新能力。

1.1.4 信息檢索途徑偏少 信息檢索是醫學研究生必須掌握的一門本領。研究生從事醫學科研的全過程,包括從課題的設計、文獻檢索、實驗實施、數據分析到最后論文的撰寫,都離不開信息檢索的應用。國內醫學研究生往往缺乏信息檢索的途徑,不能及時與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相接觸,限制了其創新能力發展。

1.1.5 缺乏批判性思維 中國傳統的“中庸文化”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影響深遠,根深蒂固。學生從小就被強調老師是絕對的權威,務必尊敬老師,服從老師,反對思想的多樣性和標新立異,使學生從小缺乏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機會。另外,從教學方式來看,目前國內醫學研究生在課堂基本上是全程接受老師的知識灌輸,鮮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更不可能在課堂上當面質問老師。這種教學方法使得研究生缺乏標新立異、挑戰權威的勇氣,從而也大大影響了醫學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研究[10]指出,提升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1.2 制約實踐創新的因素

1.2.1 過分偏向于臨床,忽視了科研創新實踐 醫學研究生的理論和臨床能力培養固然重要,但同時不能忽視科研能力的培養,應該堅持理論、臨床和科研"三維一體"教學模式[11]。科研是創新思維的最佳載體。科研訓練既是對已學習的醫學基礎知識的運用,又是對未知醫學領域的探索,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12]。從目前我國的醫學生就業現狀來看,大部分醫院的主要任務仍是醫療工作,只有少部分為教學醫院或研究型醫院。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具備較強的臨床實際工作能力與技能的研究生往往備受醫院的青睞,這導致了許多醫學研究生只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忽視了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13]。

1.2.2 缺乏創新型導師的指導 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的指導貫穿始終。因此,不僅要重視提高研究生本身的質量,更要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14]。從某種意義上說,導師創新能力的高低也決定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但是,目前國內許多醫學院校導師隊伍年齡結構并不合理,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僅將學生看作臨床和科研的幫手,甚至是廉價的勞動力,根本沒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給予學生獨立創新的機會。

1.2.3 缺乏創新的良好環境 促使研究生的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必須搭建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15,16]。目前制約我國研究生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面就是缺乏科研平臺和激勵機制。科研平臺包括:實驗場地、實驗設備、實驗經費、政策扶持等。科研平臺的建設,直接關系到成果的最后產出。就理論知識和科研思維而言,醫學研究生并不比其他專業的科研型研究生差。有的醫學研究生思路開闊,敢于創新,敢于探索較大的課題,但是缺乏必要的科研平臺,最后只能被迫放棄。此外,欠缺必要的激勵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學研究生對科研創新的興趣和熱情。

2 關于創新制約因素的相關對策

2.1 選擇教材

選用國內高水平的優秀教材,并引進一些國外的優秀教材,突出教學內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啟發性。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特點的研究生使用不同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鼓勵導師在課程講授中展示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成果。

2.2 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實踐中要靈活多變,充分運用情景模擬方法、階梯式方法、病例分析法、開放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以某個學科命題為焦點,積極引導研究生查閱資料,提出創新問題和解決方案。這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學術敏銳性、探索精神有著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2.3 課程考核改革

為了能綜合評價醫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應當改變過去以單一理論考試分數的評價標準,引入創新能力的考核。創新能力的考核應重點考察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考核的形式可以包括學習報告、階段小結、小組演講討論、課題設計、綜述等形式。

2.4 完善計算機網絡系統和信息檢索系統

網絡可以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隨機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建立計算機信息中心,免費向研究生開放,方便其查閱文獻資料,及時了解最新的研究進展。

2.5 加強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有研究指出,批判性思維與醫學生人文素養和精神密切相關[17]。因此,從學校方面入手,合理調整培養方案,適當增加人文學科知識學習,不僅能夠擴大知識面,而且能夠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有助于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從教師方面入手,轉變教學觀念,強調教師與學生身份的平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解放思想,不能以最高權威的形象自居。從學生方面入手,應該獨立思考,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照搬書本知識或傳統經驗,敢于質疑,敢于大膽創新,對有疑問的地方應該樹立起足夠的自信,向老師或同學提問,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6 加強科研鍛煉

科研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對于研究生尤為重要。學生順利完成任何一個科研活動,都離不開創新。查閱文獻,了解領域內的最新進展,獨立思考領域內未知或未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與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案,得出新的有意義的結論,這些都是創新的過程。越是熱愛科研的人,越是渴望探求未知,越是容易產生創新性成果。因此,培養高水平的醫學研究生必須堅持臨床與科研相結合,讓他們主動參與科研實踐,在科研實踐中訓練創新能力。

2.7 建立合理的導師梯隊

合理的導師隊伍應具有良好的年齡結構和研究水平,在年齡段上,要適當老、中、青的搭配比例,充分體現學術研究的延續性。導師應當具有良好的學術創新水平和敏銳的科研意識,并且具有足夠的科研經費。所有導師對研究生應制定嚴格的創新培養計劃,定時指導學生研究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另外,組織學生定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當前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第三,定期組織學生舉辦讀書報告會,匯報自己近期的研究進展或本專業領域的前沿動態;第四,定期舉辦師生討論會,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8 搭建良好的科研平臺,建立必要的創新激勵機制

篇12

1.2中醫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也就是西醫各門基礎理論課程之后,和西醫的內、外學科同時進行,這時的學生已具有較系統的西醫理論知識,習慣于用人體解剖和生理、生化的知識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很容易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對中醫學產生抵觸心理,難以理解幾乎是完全不同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中醫理論;并且西醫課程多,分量重,使得學生必須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從而擠占了中醫課學習時間。

1.3再有就是教師和學生對本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西醫院校學生學習中醫學用處不大,因此教師存在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多采用全部為理論內容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就學生而言,雖然一部分學生認為中醫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上效果不錯,特別是一些西醫療效不好而中醫療效卓著的疾病,或者在養生保健方面值得提倡,意識到中西醫可以優勢互補因而對中醫學有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對中醫學缺乏認同感,上述各方面原因導致中醫學教學質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2、中醫學的教學意義

2.1通過對一些綜合醫院的門診藥房的了解,我們發現當前門診使用中成藥的概率,西醫各科并不低于中醫科,也就是說西醫臨床各級醫生正在廣泛地使用著中成藥,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中成藥治療疾病可以彌補西藥的一些不足,成為西藥的很好補充,中西藥配合使用能夠大大提高臨床療效。但是我們也同時發現,由于一些西醫大夫中醫知識不足,不能很好地對臨床病癥進行準確的辨證論治,這就難免有給病人用錯藥的時候,基于上述原因,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這門課程讓未來的西醫專業人員在學習西醫知識的同時,也兼學一定的中醫知識是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使然,因而必須重視西醫院校中醫學的教學,為他們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準確使用中醫藥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2.2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學還是科學研究的需要。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醫學科研領域,有許多西醫大夫正在從事中西醫結合的科研工作,而西醫工作者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懂得中醫,因此,西醫院校開設中醫教學也是科研工作的需要,為今后有志于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的學生提供一個進一步學習研究和發展的平臺。

3、中醫學的教學方法

3.1首先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教育家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任何一種學習,只有感興趣了才能學好。通過認真備課,精心做好教學設計,包括安排授課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制作多媒體課件,對課堂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使用的語言、肢體動作等環節都進行仔細琢磨,尤其是第一堂課非常關鍵,在緒論部分通過介紹一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生動實例,告訴學生學習中醫學的重要意義;通過介紹中醫與西醫的差異、各自的優勢,中醫在國外的發展狀況,未來醫學的發展趨勢,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系臨床進行授課。任課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博覽群書,提高理論水平,而且要加強臨床實踐,努力做到對中西醫知識融會貫通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這樣講起課來才會使課堂內容充實,氣氛活躍,深受學生喜愛,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3.2積極開展教學手段改革: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努力提高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質量,通過動畫、視頻、音頻、影像等多種媒體手段將臨床上一些典型病例的診治經過播放出來,把望聞問切四診融于一典型病例之中,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更近距離的接觸中醫臨床,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直觀性和趣味性,彌補他們沒有臨床見習的缺憾,同時亦能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開展網絡教學,在學校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充實、完善中醫學網絡課程,豐富網絡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絡答疑、布置作業與網絡指導學習、網絡測試等,做好網絡輔助教學工作,充分保障學生的課外學習,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篇13

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人才,能夠為多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提供條件,為不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其突出特征為“基礎寬厚,知識面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2)明確了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也就是說高等教育要著力培養既有專業特長又具有較高英語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在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就業市場也迫切需要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突出的復合型人才。蔡基剛指出,一般的外語技能或單純的“聽、說、讀、寫、譯”能力已經不能適應就業崗位的需求。面對就業市場需求的新變化,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呼之欲出,即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國際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服務。然而,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不能與之相呼應,亟待革新。

二 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才培養的現狀

1 培養目標普遍偏低,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基本思路》(2010)指出“掌握英語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英語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聽說能力為重點,即提高學生用英語在本專業領域的口語和文字交流能力。”然而高校由于各方面原因,這一《基本思路》大都未得到很好貫徹。我國絕大多數高校人為降低了大學英語的目標要求,直接將四級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要求。一旦通過了四級考試,大學英語教學就算結束,不注重培養學生口頭交際能力,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用英語在本專業領域的口語和文字交流能力”。即使現在,高中英語教學已實行新課標,他們一進人大學,英語水平已經很高,在詞匯量和閱讀理解能力方面與四級要求相差無幾,稍稍努力就能輕松通過四級考試,而大多數高校依然停留在應試階段,將“通過四級”作為本校大學英語教學最終目標。

2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大學英語教學還停留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上,主要表現在“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主要采用語法翻譯和聽說教學策略展開教學,這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兩種方法存在此消彼長,相互制約的矛盾,況且語法翻譯只停留在通過文字的轉換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長此以往,限制了學生聽、說能力的發展。授課環節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單一,大部分教師固守傳統的方法如問答式,講授法,講評式,課堂變成老師唱“獨角戲”的舞臺,師生,生生,互動少。部分教師誤認為多媒體授課會浪費時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基本不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壓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 重“考試”輕“實踐”,學生英語運用能力低

近來,從英語考級的成績看,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事實是否如此?孫復初和清華大學老師作過調查對比實驗,發現學生即使在考試的閱讀理解部分答對了選擇題,原文卻根本就沒有理解。學生自己也坦言,雖然考過了四六級,但碰到英文文章,障礙重重,難以堅持閱讀。學生撰寫的英文論文,不符合外文的行文習慣,難以卒讀。大學高年級學生在進行專業英語學習時,因前期缺少相應語言知識的積累,不能順利閱讀英文資料,嚴重影響了專業課的深造學習。大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更是捉襟見肘,磕磕絆絆。

通過上述現狀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大學英語教學應試型教育明顯,教學模式嚴重落后,造成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差,不能順利的進行本專業的深造學習,更不能滿足就業市場需求。

三 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導向的英語教學改革

20世紀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雖經前后三次的改革,但都在能力培養的層次或次序上變化和調整,也就是說始終沒有在英語使用上有新的突破。而進入21世紀后,社會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有必要進行大學英語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其核心是以就業為導向,從應試型的教學向實用型英語教學轉移,著力培養學生的英語工作能力。

1 調整課程設置,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高校畢業生如果不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很難在就業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作為專業學生的“一能”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這種能力要求完全不同于知識性考試,或紙面答題,需要學生有西方文化、社科、人文等背景知識,在工作中能夠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大學英語課程要擯棄專注于語言層面的學習,去掉以應試為基礎的必修課以及內容老化,嚴重脫離社會實際的課程設置。根據社會需求及高校自身情況可選開諸如英美文學,西方文化,社會地理,民俗風情等必修或選修課程,把增加學生的西方文化知識,提升英語運用能力,為將來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作為目標。這樣既能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西方文化知識的儲備,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又能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發展快的高校還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高瞻遠矚,增開專業英語和學術英語方面的課程,與社會對復合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相對接。

2 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學生創造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課堂環境,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要求》明確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要進行自主探索學習,教師只充當引導者和啟發人,從而實現了師生的角色互換。

近年,很多高校都積極參加教育部組織的認證評估,其中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學生是否具有創造性完成任務的能力。教師應借鑒采用西方先進的教學理念,如PBL、CBL、TBL“三明治”教學法等,鼓勵引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直到解決問題,完全由自己獨立完成,這無疑提高了學生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文章體裁內容不同,教師可采用分組討論、代表陳述、分角色表演、相互評價的形式進行講授,采用多元的互動形式,如ask-answer、pair work、group work、brain storm、discussion、debate、survey等,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每次活動的參與,學生要提前獨立完成大量的準備工作,獨立思考如何成功完成布置的任務,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3 學以致用,拓展英語實踐機會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的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服務。傳統的以考級為目標的應試型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應把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置于突出位置,這包括增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學術英語能力。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增加學生進行口語實踐的機會,包括做句子,構思短文,編寫故事,話題討論,小組辯論,觀點展示等,還可根據學生的專業,設計工作情景,讓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把學到的語言素材運用到實際生活工作中。學校盡可能多的組織豐富多彩的英語校園文化活動,如英語口語大賽,英語演講賽,英文歌曲大賽,英語模仿大賽等,以及與高校學科相聯系的英語活動。這些活動無疑會使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在反復實踐中獲得更大的進步。此外,學校應多為學生創造英語實踐的條件,讓學生能夠有機會直接接觸外國人,或做交換學生,或與國外院校建立校際間的網上聯系,學生可以自由在網上與國外大學生對話。社會實踐機會的獲得更是難能可貴,學校應積極與畢業生對口單位建立友好聯系,根據他們的需要,安排學生做見習或實習,這樣不僅能切實鍛煉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還能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

總之,大學生就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大學英語教學應從自身學科特點出發,為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做好服務工作。21世紀見證了諸多的變革和發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經歷了多次改革浪潮后,也應與時俱進,突破傳統思維的藩籬,創建全新的教學發展思路和模式,與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接軌,未來的發展前景才能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童艷麗,龔帆元,跨文化交際學視角下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7).

[2]劉莉.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0(6).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