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設計案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案例中的事件有幾個鮮明的特征
⑴發生的事件。案例展示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的事件,作為事件,就不能是對事物的靜態的描述,而應展示事件演進的過程。⑵事件中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3]。換言之,只有那些含有問題、矛盾、對立、沖突在內的事件,才有可能構成為案例,簡單的“白開水式”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之為案例。⑶事件具有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反映一定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類似的情況,可以給學生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啟示。⑷事件是真實發生的[3]。案例讀起來生動有趣,像一個故事一樣,但這樣的故事必須是真實發生的,杜撰出來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稱之為案例。⑸案例在教學中的運用是案例教學最為突出的特征,它是案例教學區別于其他方法的關鍵所在。案例教學是發展技能的重要渠道,而技能是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案例教學通過對實際案例的運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2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⑴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案例教學法從問題入手,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分析問題、分析案例,有利于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了學生的進取梢神。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⑵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體化,讓學生通過實際情景設身處地的分析處理某一問題,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正確地對基本方法進行選擇和運用。⑶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由于案例具有典型的教育背景,并能夠給出一定的信息或啟示,因此案例教學提供了培養學生怎樣根據實際問題,如何運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的環境,學生以案例中的角色發表不同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案,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⑷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案例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它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⑸案例教學大大縮短了教學情景與實際工作情景的差距[3],可促使學習者更快地適應工作情景的挑戰。
3案例的制作
案例教學的前提是案例制作,案例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創造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因此,制作案例應符合一定的原則:案例反映的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描述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應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應有一些懸念,應有一些情趣,可以給學生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啟示。案例制作應遵循以下原則。⑴案例設計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3],案例的敘述要盡量簡潔清晰、開門見山,同時注意處理好事件中的一些戲劇性的突變,使得案例直觀明了、富有懸念。⑵案例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真實性。真實才有價值[4],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和教育的功能才能得以發揮。這里注意,案例的選擇應契合實際。如從實際崗位工作任務中進行選取,從報刊雜志、電視節目中尋找,如果憑空捏造就毫無意義。⑶案例設計要注意趣味性,使得案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⑷案例設計要把事件置于一個時空框架之中[3],即要闡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等。⑸案例設計要把握主線、突出主題,集中體現一個中心論題。⑹典型性是案例事件的重要特征,即案例的設計應能有效地反映出事件發生的特定教育背景,并能夠給學生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啟示、體會。⑺制作的案例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3],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現實中的真實問題。⑻案例設計應能提出案例的關鍵問題,而且能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以及提供對這種解決方法的評價,以便為新的決策提供參照點。這有助于將新的知識整合建構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⑼案例的選擇應難易適宜。好的案例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是開啟思維大門的鑰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精心設計案例。案例的應用不宜太簡單,也不能太難。應能使學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體會到智力活動的愉快,既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又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4案例的選取與應用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選取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課前,有必要對案例作細致的分析,比如:應該選擇怎樣的案例;案例選什么類型;案例內容和特點是什么;所選案例涉及到哪些概念和基礎知識;案例與教學內容關聯程度如何;案例是否符合教學目的和要求;學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以及案例教學是否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等等。合理選編案例關系到案例教學的成敗。課前也有必要對案例作周全的教法設計,以使得案例教學成功實施。選擇案例時,應根據學生的情況選用難易適宜的案例。若案例的選擇太簡單了,理論含量不多,就達不到啟發思維、激發興趣、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但選擇的案例又不能太復雜。案例的難度大,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多數學生沒有思路,無從下手,那么分析討論就不可能進行,更提不出解題的方法、措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那么好的案例應該如何選擇呢?“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或事件;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余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3]。”案例教學最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運用,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合理選擇典型案例,恰當進行案例分析,深人淺出,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通過案例深化知識的學習,解問題尋對策,探尋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把生動的案例與原理融為一體,使學生從案例認識上升到課題的理論結構理解、吸收和鞏固上,培養學生運用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案例教學中,學生以案例中的角色,設身處地參與矛盾沖突之中,以當事人或決策者的身份發表意見,重演決策過程。從這些信息出發,不同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課堂上交鋒,雖然最終也許沒有確切的結論,但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及障礙已經被師生充分地預見和了解到了。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有著較大的自,他們參與討論與交流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實際上更多地從講臺前站到了學生的背后,這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使學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案例的著眼點在于學生創造能力以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獲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規則。這倒不是說這樣的知識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僅僅是傳授、講座)獲得這些知識。案例教學強調“教”與“學”的雙向過程。以案例為中心,通過師生間對案例進行剖析、研究、歸納、總結,有利于師生的互動,有利于滲透不同形式的教與學方式,使學生在參與案例的分析過程中不僅學習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學會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
5結束語
案例教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做中學”的形式,它是從經驗與活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知識和能力在案例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就成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原有的知識、能力加以整合。案例作為溝通現實世界與學習世界的橋梁,無疑可促使學生更快地適應工作情景的挑戰。
作者:楊旭超 單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經濟信息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雙“.案例教學”若干問題的辨析[J].教學與管理,2003.6:31-32
[2]蔣志福“.三環互動”教學模式下的案例教學探討[J].外國教育資料,1998.3:68-71
篇2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重復排列規律,本節課的“找規律”與一年級的“找規律”相比難度加大了,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過去的規律只停留在簡單的排列上,現在卻是一種循環移動的變化規律。旨在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發現圖案中圖形組合的循環移動規律,體會自主探究學習的樂趣。能用學到的知識排列出有規律的圖案,提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討論交流、聯想推理等活動,讓學生發現圖形的循環排列規律。
(2)初步滲透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和遷移類推等數學思想方法。
(3)初步培養發現和欣賞美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中隱含著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知道循環排列的規律。
教學難點:在抽象的圖形中,從不同的角度(方向)找出排列規律。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學具,白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導入。師:小朋友們,今天動物王國將舉行盛大的運動會,你們想去看看嗎?我們叫上小兔一起去吧!(課件出示:小熊正在敲小兔家的門,“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小兔怎么還不開門呢?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幫小熊敲門好嗎?(學生用手在桌面上有節奏地敲)你們發現這敲門聲有什么特點呢?
(2)學生匯報規律。
(3)教師小結:像這種重復出現的排列規律,是我們一年級已經學過的,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找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師:有了小朋友們的幫忙,小兔終于聽到了敲門聲,看,她出來了!我們一起去運動場吧!
二、引導探究,尋找規律
師:瞧,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了,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往比賽地點跑去(課件演示)。這時,裁判長小鳥發話了:別擠,別擠,大家還是排隊入場吧!機靈的小兔馬上跑到了最前面,當了排頭,后面依次跟著小牛、小熊和小豬(教師邊說邊在黑板上依次貼出動物卡片)。小鳥見了連聲說:好,好。但為了公平起見,大家還是輪流當排頭吧!于是,第二場比賽時,小兔很自覺地排到了最后一個,小牛、小熊和小豬都往前進了一位(教師貼出第二排動物卡片)。
師: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第三場該是誰當排頭了嗎?(指名上臺貼卡片)那第四場又該怎么排呢?(再請一名同學上臺貼)。
師:大家有什么想問這兩位同學的嗎?
生問:第三場你為什么讓小熊當排頭啊?
生答:因為第二場的排頭小牛去最后了,小熊、小豬和小兔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生問:第四場為什么要這樣排呢?
生答:因為第三場的排頭小熊去最后了,小豬、小兔和小牛就都要往前移一位。
師:大家再仔細找一找,這些動物的排列還有一些什么規律呢?研究的時候請思考,每行都有哪些動物?動物的排列順序又是怎樣的?(分組討論,然后匯報)
生1:每一橫排中都有小熊、小豬、小兔和小牛這四種動物。
生2:每一豎排中也都有小熊、小豬、小兔和小牛這四種動物。
生3:橫著看,上一排第一個動物都移到了下一排的最后一個,后面三個動物都往前面移動了一位。
生4:我發現豎著看也有同樣的規律。
生5:往左邊斜著看,每一斜排都是同一種動物。
……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我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找出了動物的排列規律。我們也按這樣的規律來玩一個隊列游戲好嗎?(5人一排,輪流變換位置)。
師:運動會開完了,小兔邀請大家去她家做客,她提著茶壺給大家倒茶,小動物們驚喜地發現:茶壺上有一圈有趣的文字呢!(實物出示,學生分別從不同角度起讀,課件逐句出示)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師:我們再豎著讀讀看?(生讀,非常興奮)
師:我們無論從哪個字開始讀起,都是一句完整的話,首尾回環,這樣的文字稱為回文,在我國古代就早有運用。我國的語言文字真是奇妙啊!
師小結并揭題:像那些動物和文字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地變換自己的位置,形成幾行一組循環排列的現象,這樣的規律,我們就把它叫作循環排列規律。
三、變式練習,拓展規律
1.擺一擺
師:大家喝完茶,就去小兔的房間參觀,哇,小兔房間的活動地板被弄得亂七八糟的,你能用剛剛學會的排列規律幫小兔擺擺嗎?(學生用紅色、黃色、綠色和藍色的方形各四個進行操作)
師(在投影儀上展示學生作品):現在漂亮了嗎?這就是規律創造出來的美。
2.猜一猜
擺好地板磚,動物們回客廳看電視了,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魔術大師劉謙叔叔給大家玩數字游戲的節目呢!猜一猜,他接下來會變出什么呢?
①12345?34512?51234?()
②ABCD?DABC?CDAB?()
四、自主設計,創造規律
1.欣賞美圖
師: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欣賞(媒體播放蠟染及有著精美的循環排列圖案的陶瓷等圖片,同時播放輕音樂)。師旁白:你們覺得美嗎?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是我們勤勞的人民用他們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來的。
2.課外作業
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創造規律啊?老師請同學們當一回設計師,每個小朋友回家后運用今天學的規律知識在白紙上設計有規律的漂亮圖案,明天把你的設計帶來學校,跟大家一起欣賞,好嗎?
五、課堂總結,內化知識
1.學生反饋
生1:這節課很有趣,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生2:我發現我能找出很多生活中的其他規律,像車子的輪子都是圓的,兩個三角形可以組成一個四邊形……
生3:我作業的設計方案都已經想好了,我的設計一定是最好的!
……
2.教師總結
同學們,其實規律就藏在我們的周邊,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顆會動腦的小腦袋,一雙勤勞的小手,你們一定能發現很多生活中和數學中的奧秘。數學學習其實很容易,也很有趣,只要你們善于發現,善于思考,一定能學好數學。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本著“有效、有趣”的原則,力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體現數學和生活相結合,且面向全體學生來設計教學。通過教學實踐,個人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趣味性,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小學數學就是一門讓學生的思維舞動起來的學科。新課改重在落實對少年兒童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我們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本堂課從引入新課,到講授新課,再到鞏固練習,都以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貫穿始終,再加上學生喜歡的小動物及小游戲,不斷吸引著他們的注意力,學生學習熱情高漲。
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本課中不但有師生之間的交流,還有學生之間的研究討論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問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關注數學與生活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課不管是例題材料的選擇還是練習設計,均來自學生身邊喜聞樂見的事物,如“敲門,給小動物排隊,學生自己排隊,擺圖形”等,無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熱情和興趣。
2.注重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
篇3
MOOC課程是目前廣受歡迎的網絡公開課,其教學以學生知識獲取為重點,以學生掌握學生過程為目標,將各大知名高校的課程進行匯編、視頻拍攝,通過網絡平臺共享,為全球知識愛好者提供較為系統的課程資源。其設計模式和優秀經驗對我國國內的課程改革和公開課資源創建有著較為明顯的借鑒作用。
一、MOOC課程及其設計模式
MOOC課程的誕生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教授大衛·懷利最先開展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在2011年,MOOC課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第一個正式的平臺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郎創建,后期出現的Udacity、Coursera、EDX等成為了目前最受歡迎的大型網絡課程平臺。
(一)MOOC課程特征
MOOC課程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課程結構較為完整。與傳統的課堂式教學不同,基于計算機網絡平臺的MOOC課程不僅有基礎性的課本知識講解、實驗操作、在線問題解答,同時還有社區互動平臺,學習者可以在線與不同地區的人進行經驗交流,另外,MOOC課程還提供學習證書,并能夠獲取學分,與一般性大學無異。
二是學歷路徑導航工作比較到位。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都會采用郵件等方式通知學生課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起始時間、課前準備等。學生能夠根據平臺上的導航較為快捷地進入所要學習的頁面,相關資料的獲取也都較為簡單。
三是學習過程反饋的及時。學生在MOOC課程學習時,會有單元測試和機器測評對學生的學習動態做出評估,如編寫小段程序,教師也會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及時的了解和分析。
(二)MOOC課程設計模式
MOOCs不是“一切照常”在教室里。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對教師的課程設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該課程的設計原則是混編、集結、目標的重新制定和信息回饋。在MOOC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資源和經驗。MOOC課程設計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 以知識點為體系的課程設計大綱。
2、 各知識點主要講解內容。
3、 錄制上課視頻,以知識點為單元進行錄制,多為10—20分鐘左右,視頻中設置提問。
4、 準備與課程相關的閱讀材料
5、 課后練習
6、 與課程相關的討論主題
7、 課后測驗
MOOC課程的開展建立在計算機網絡的基礎上,運用大型網路開展對大眾互動和回應,如小組合作的處理。在進行學習過程中,該課程會有自動化的評量系統,如隨堂測試。
二、MOOC設計案例分析
(一)案例
這里就Udacity課程平臺edX移動學習平臺為例作簡要的分析。
與Coursera、edX等課程平臺不同,Udacity使用的授課模式以測驗為主,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授的課程講授停留在知識主題介紹階段。該平臺采用的是專用學習管理系統,通過內置編程接口、論壇和社交元素的形式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目前,該平臺已提供三十余門課程供學生學習,并且在不斷的發展中也提供工作介紹等中介服務。
對實驗課程的拓展是目前困擾該平臺負責人的主要內容。但其整體發展和學生的學習成效都較為明顯。
edX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在2012年成立的,這是一個開源、非盈利性的在線教育平臺。edX推出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內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推廣網絡在線教育。麻省理工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博士指出:“edX是提升校園質量的一項挑戰,利用網絡實現教育,將為全球數百萬希望得到學習機會的人們提供嶄新的教育途徑”。該平臺edX以開源軟件的形式其在線學習平臺,以MITx為基礎,其它感興趣的大學和機構可自行托管其平臺,或者幫助改進和增加功能。目前,該平臺已提供一百二十余門課程供學生學習。
通過對這兩個課程學習平臺進行分析發現,MOOC課程具有以下發展特點:
第一,合作多樣化趨勢明顯。受到MOOC課程平臺廣闊的應用空間和發展前景的吸引,全球各大教育機構和科技公司都著眼于對相關平臺進行投資與合作。教育公司如Instructor已經轉向MOOC課程的支持服務平臺,高校與高校之間的聯盟也逐漸擴大化。
第二,課程設計以服務對象為中心。MOOC課程在開展之前都會對學習者開展問卷調查,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跟蹤,根據學生學習階段的不同合理的進行課程內容安排。MOOC課程在面對不同學科性質的課程時,會有意識的進行課程趣味性調整和學習情景設置,增強課程的可學性。
第三,課程設計的結構化。MOOC課程具有較為科學性的課程結構規劃,結合學生學習規律和知識結構特點,以較為完善的信息資源為依托,幫助學生落實信息學習。MOOC課程不僅有文本講解、視頻資源、課堂測驗,同時還進行了討論版設置,讓學生能夠與在線學習者進行交流。
第四,課程認證趨勢明顯。Coursera和Udacity平臺都致力于學生學習認證和學分獲取兩項內容,但也會向學生收取一定的學習費用。
(三)經驗借鑒
從MOOC課程平臺的成功經驗來看,我國可以借鑒的地方很多。
第一,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思想。我國的傳統教學模式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各高校在推動網絡學習平臺的構建時,需要加強課堂內容的趣味性,轉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
第二,加強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國內高校在進行網絡公開課的創建時,需要積極應用Internet網絡和教育技術,積極用視頻翻轉老師課堂內容,加快移動設備學習平臺建設和個人電腦網絡資源共享。
第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在推進國內網絡公開課建設時,高校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推進學生的知識獲取為導向,進行適當的課程改革和網絡平臺開發,推動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
結束語
MOOC課程平臺在全球范圍內的盛行不僅代表著大眾對知識的渴求,也是教育大眾化和平等化的體現。從該網絡公開課的成功經驗來看,我國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以教育技術和網絡為依托,通過教育技術實現教育效率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振虹,劉文,韓智.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03)
篇4
2評估指標
我們依據以下指標對每個候選案例進行定量化評估。
2.1學生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如果學生對一個案例感興趣,他們就會主動去學習與該題目相關的其他領域知識,也會更積極地去研究課程知識是如何被應用到該案例中去的。我們調查了南開大學軟件學院114名本科一年級學生對這8個開源項目的興趣程度。首先我們演示了這8個開源軟件各自的功能,再讓每個學生獨立的填寫一個問卷調查表。每個學生對一個項目感興趣的程度用數字1~5表示,5表示最感興趣,1表示最不感興趣。最后我們將所有學生對一個項目的興趣程度取均值。
2.2代碼規模
作為本科生的課程設計或者實訓項目,往往要求學生在1個學期之內的時間完成。如果案例本身代碼太多,學生們將無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案例的學習。另一方面,如果案例本身代碼太少,將無法展示相關課程內容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情況。我們需要在二者之間進行折中,依據軟件代碼行數(LOC,Line of Code)以及軟件中類型數量來評測一個項目的代碼規模。
2.3代碼質量
精確地評估一個軟件系統的代碼質量是比較困難的,這需要專家仔細研讀軟件的源代碼、文檔,理解并評估其軟件系統設計,判讀其可擴展性、可移植性、模塊化的程度,評判其代碼是否符合C++代碼規范的要求,評測其運行時的性能、健壯程度等。8個候選題目的代碼總量大約為53萬行,進行人工的評估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們選擇了以下兩個子指標對一個軟件項目的代碼質量進行評估:
1) 代碼中注釋部分的比例。適當比例的注釋可以提高代碼的可讀性,同時也表明了編程人員編寫代碼比較仔細、嚴謹。
2)LCOM度量(Lack of Cohesion of Methods)。好的內聚性(Cohesion)是一個高質量軟件系統必須具備的。所謂內聚性,是指一個類的成員變量和成員函數之間的耦合程度。雖然有多個度量來評測內聚性,我們選擇Henderson-Sellers提出的Lack of Cohesion of Methods (LCOM-HS) [7]。該值越大,表明一個類的內聚性越差;越小則表示內聚性越好。其取值范圍為[0,2]。
2.4C++技術的應用
由于案例教學的目的是要求學生熟練應用C++以及相關面向對象技術進行軟件開發,所以我們要求所選案例本身能夠盡量全面的覆蓋C++的各個方面。我們選擇了3個子指標:
1) 一個項目所使用的名字空間(namespace)的個數。在一個中、大型軟件項目中,合理使用名字空間可以有效避免名字沖突,提高軟件系統的模塊化程度。
2) 一個項目所使用的模板(template)的個數。C++除了具有所有面向對象編程的特性之外,現代的C++程序開始大量使用模板來實現泛型編程(Generic Programming)的思想。對模板的適度使用,可以使得一個相關模塊更加通用,更易擴展,能夠最大程度地達到代碼復用的目的。
3) 繼承。類的繼承也可以達到代碼復用的目的,也是C++程序設計中實現多態性的必要條件之一。
3評估工具及運用
有以下工具可以評測C++代碼的規模與質量:
1)SourceAudit(),由Front EndART公司開發。
2)Telelogic 公司的logiscope。
3)CppDepend(),能夠對C++程序進行60多個指標的測量,其中有些是關于代碼結構的(如class、namespace的數量),有些是關于代碼質量的(如程序注釋比例、內聚性、項目穩定度等)。該工具還可以直觀地顯示程序模塊、類、函數之間的依賴性。CppDepend將被分析程序的代碼當做數據庫來處理,允許用戶使用一種代碼查詢語言(Code Query Language,CQL)來靈活地分析程序代碼。由于該工具小巧(約8.6M字節)、靈活(支持CQL語言)、被允許在學術機構中免費使用,我們選擇該工具來對課程案例進行評估。
部分評估指標在CppDepend生成的html格式的報告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有些評估指標需要用戶創建CQL語句,提交給CppDepend完成查詢。CQL和SQL相似,其格式為SELECT TOP FROM WHERE ORDER BY。如為了查詢一個軟件項目中有哪些函數的代碼超過200行,可以使用下面的CQL語句。
SELECT METHODS WHERE NbLinesOfCode > 200 ORDER BY NbLinesOfCode DESC
其中METHODS表示代碼中的函數,NbLinesOfCode表示函數體內的代碼行數,DESC表示降序排列。
需要使用CQL語句計算的評估指標如下。為了查詢一個C++項目中的繼承數,我們使用下面的CQL語句。
SELECT TYPES WHERE NbBaseClass >0
其中TYPES表示一個C++項目中定義的類型,比如類、結構體、聯合體等。
為了查詢一個C++項目中內聚性較差的類的名稱與數量,我們使用下面的CQL語句。
SELECT TYPES WHERE LCOMHS > 0.95 AND NbFields > 10 AND NbMethods >10 AND !IsGlobal ORDER BY LCOMHS DESC
其中LCOMHS表示Henderson-Sellers定義的LCOM度量,NbFields表示一個類的成員變量的數量,NbMethods表示一個類的成員函數的數量。
4評估結果
依據以上指標,我們對各個候選案例進行定量分析,結果如表1。由于整個Qt軟件系統的總代碼規模、復雜程度遠遠超過本科生的理解能力范圍,我們選擇了其核心模塊QtCore以及經常被開發人員使用的QtGui作為評估對象。表中,LOC表示代碼行數(Line Of Code),Types列顯示的是各系統中類型的數量,Comm列顯示的是注釋行數量與總代碼行的比值,LCOM列表示內聚性差的類在所有類型中的比例,NSpace表示namespace的數量,templates和inherits分別表示各系統所使用的模板與繼承的數量。
從“學生興趣”指標上看,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是Qt軟件包,這可能歸因于該軟件包的示例程序展現了Qt具有強大的圖形/圖像處理功能。學生們其次感興趣的是K3DSurf,可能是被該軟件所展現的精美的數學函數曲面所折服。學生們最不感興趣的是Winmerge,這可能是由于在他們有限的軟件開發經歷中,尚未遇到要比較兩個目錄的問題。假如被調查對象是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他們可能對Winmerge更感興趣,因為該工具可以快速地找出一個軟件的兩個開發版本的異同。
從“C++技術的應用”指標上看,Qt、Celestia和Winmerge都大量的使用了名字空間、模板、繼承,表明這3款開源項目更適合作為課程案例來使用。由于學生們對Winmerge的興趣較低,我們候選案例清單縮減為Qt和Celestia。
就Qt而言,即使我們只選擇了其中的QtCore及QtGui模塊,代碼規模仍然高達22萬行。因而,我們選擇QtCore作為詳細剖析的案例對象,而對QtGui只做粗粒度的剖析。這樣,候選清單中的競爭者就成為了QtCore和Celestia。
總體上,QtCore和Celestia具有旗鼓相當的指標值,只是學生們對Qt的興趣程度稍高,QtCore的注釋比例最高。作為一個C++程序開發框架,QtCore的軟件體系應該比較抽象,所以它所使用的模板數量要高于Celestia。
5結語
本文設計了一套定量化的評估指標,使用代碼查詢語言(Code Query Language,CQL)及代碼分析工具CppDepend對8個開源項目進行了定量評估,給出了適合于課程C++程序設計的候選案例,可供各高校在相關課程的案例教學中參考。
注:本文得到南開大學教務處、軟件學院“08 年教學改革專項”(2009-2~2010-12)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Bruce Eckel. Thinking in C++[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2] Stanley B Lippman,Josée LaJoie. C++ Primer[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3] Bjarne Stroustrup.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Special Edition[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Scott Meyers.Effective C++[M]. Greater Boston Area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2005.
篇5
1教學案例的設計
1.1軟件介紹
AutoDock是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OIson小組開發的分子對接軟件包[8-9]。AutoDock程序目前最新的版本為4.2.6。AutoDockvina是一個開源的分子對接程序[10],最初由OlegTrott博士在Scripps研究所的分子圖形實驗室設計和開發的。AutoDockvina與AutoDock相比,前者大大提高了準確性,而且AutoDockvina可以利用系統上的多個CPU或CPU內核來顯著縮短運行時間。AutoDockvina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虛擬篩選軟件之一。PyMOL是一款經典的三維分子結構顯示軟件[11-12]。PyMOL已廣泛應用于正式發表的科學研究文獻中的三維分子結構顯示。本教學案例使用的PyMOL版本為1.7.4。LigPlot是一款針對學術用戶的軟件[13],是免費、開源二維的結構顯示軟件,可自動生成二維配體-蛋白質相互作用圖,最新版本是LigPlot+v2.2,能夠鏈接到PyMOL軟件。
1.2AutoDock分子對接方法的建立
1.2.1小分子化合物庫的建立在本次教學案例中,首先安排學生在課前進行化合物庫的建立。從文獻中收集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藥單體化合物,先使用ChemDraw軟件繪制出單體化合物的結構,再用Caculations-MM2-MinimizeEnergy模塊對小分子化合物進行能量優化,并保存成mol2格式。用raccoon軟件將mol2格式批量轉換為pdbqt格式,創建一個包含5個化合物(化合物1-5)的小型數據庫。1.2.2蛋白的預處理從PDB數據庫獲取細菌RNA聚合酶三維結構(PDBID:3DXJ)。利用PyMOL1.7.4軟件,保留蛋白的C和D鏈,除去其他鏈,除去水分子(保留D鏈的H2O1539),除去金屬離子,將處理好的蛋白保存為3dxjp.pdb。在AutoDock4.2軟件中,將3dxjp.pdb添加氫原子,計算電荷,設置原子類型為AssignAD4type,并保存為3dxjp.pdbqt格式。1.2.3配體小分子的預處理利用PyMOL軟件,從蛋白晶體復合物中提取出共晶配體NE6,并保存為NE6.pdb格式。將NE6.pdb在Chem3DPro14.0中使用MM2力場進行構象優化,保存為pdb格式。在AutoDockTools中的Ligand模塊打開此配體,在Ligand模塊中選擇ChooseTorsions彈出的TorsionCount對話框,并保存為NE6.pdbqt文件。1.2.4設置Grid參數打開3dxjp.pdbqt和NE6.pdbqt,設置Grid參數,以蛋白的活性位點(centerx=-11.5,centery=58.49,centerz=4.587)為中心;設置x=50,y=50,z=50,xyz分別表示在各方向上的格點的數量;Spacing設置為0.375?,設置完成后保存為grid.gpf文件。1.2.5設置Docking參數在AutoDockTools中的Docking模塊打開保存好的兩個pdbqt文件,SearchParameters選擇遺傳算法(GeneticAlgorithm),NumberofGARuns設置為10,MaximumNumberofevals設置為250000,其他參數為默認,輸出文件保存為dock.dpf文件。1.2.6執行運算在鍵盤運行win+R,輸入cmd命令,使用cd命令進入工作文件夾。輸入autogrid4-grid.gpf-lgrid.glg運行程序,輸出grid.glg文件。再輸入autodock4-pdock.dpf-ldock.dlg,輸出dock.dlg文件。在AutoDockTools的Analyze板塊中對dlg格式文件進行分析,保存最優構象。為檢查Autodock4.2參數設置的合理性,將共晶配體NE6與蛋白3DXJ按上述參數設置進行分子對接,然后把對接前后的NE6的結構相比較。在VMD1.9.3軟件中,對NE6和保存的最優構象計算均方根偏差(RMSD)值,如果RMSD值<2?,說明建立的分子對接模型可靠性較高。也可以利用PyMOL軟件比較對接前后的共晶配體的構象(圖1),如果疊合度很高,也能說明對接模型的可靠性較高。
1.3AutoDockvina虛擬篩選
根據以上建立的分子對接模型,將對接參數寫進AutoDockvina的配置文件conf.txt,這個文件里面寫上用于對接的詳細參數。然后通過win+R進入運行窗口,輸入“cmd”進入命令行窗口,進入AutoDockvina工作文件夾。輸入“vina--configconf.txt”,回車,運行該程序完成對接的虛擬篩選。所得對接結果如表1所示。對接結果顯示Ser1084、Gln1019、Gly620、Leu618等關鍵氨基酸分別與化合物4上與氮原子直接相連的羰基、羥基及六元環上氧原子存在氫鍵相互作用;而其他氨基酸如Val1466、Trp1038、Val1037、Glu1034、Leu619、Asn617、Lys621、Ile1467等與該化合物有疏水作用。
2教學效果及學生反饋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對受體蛋白的預處理和對接過程會遇到一些困難,老師會重點解答同學們的以下幾個疑問:(1)為什么要對受體蛋白進行加氫處理?蛋白晶體復合物結構中通常會缺少氫原子的坐標,而氫原子尤其是極性氫原子對計算靜電作用是必須的。因此,在利用AutoDock進行對接時,需要給蛋白加上氫原子,也可以利用PyMOL軟件來快速完成這個操作,依次點選Edit-Hydrogen-Add-Polaronly,加上的氫原子會以白色短線形式出現。(2)可以通過幾種途徑來準備配體小分子?①利用ChemDraw軟件準備配體小分子。如果是未有文獻報道的小分子化合物,先在ChemDraw2D畫好結構式,然后復制到ChemDraw3D做能量優化。能量優化步驟:Caculations-MM2-minimizeenergy-Run,然后File-Saveas-SYBYL2(*.mol2),留待在AutoDock中進一步處理備用。②利用PubChem數據庫下載復雜分子。如果是已知的化合物,尤其一些結構比較復雜的分子,例如細菌RNA聚合酶抑制劑利福霉素(Rifamycin),如果我們還是用ChemDraw2D來畫結構式,會很容易畫錯,所以建議大家直接登錄PubChem數據庫下載2D或者3D結構。那么怎樣選擇一個合適的蛋白作為研究對象呢?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一般會建議學生基于如下條件選取晶體結構:解析度盡可能高、盡可能未有氨基酸殘基缺失或突變、優先選擇人源、有文獻報道的且帶有共晶配體的復合物晶體等。總之,我們建議同學們在不知道怎么選蛋白作為研究對象的情況下,就多看文獻找思路。(3)如何在分子模擬水平上驗證分子對接結果的可靠性?如果已經有明確的共晶配體分子的晶體復合物作為研究對象,我們在建立分子對接模型用于虛擬篩選之前,必須進行晶體復合物重現性研究,即Re-dock研究。也就是要用復合物中的共晶配體作為配體小分子,在AutoDock中設置相關參數,對接以后得到的構象,再與對接前的原配體的構象進行比較,以RMSD值來評價兩者之間相似度的差距。一般認為RMSD<2?,才能說明對接后得到的構象與原配體差別較小,如果分子對接可以很好重現了復合物中蛋白與配體小分子的結合情況,即側面證明了分子對接方法可靠性較高。本課程的授課對象為藥學三年級的本科生,學生已學習過藥物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等專業課程,具備一定的藥學專業知識基礎,也具有一定藥學實驗基礎。但是,部分同學初次接觸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軟件,專業外語的基礎薄弱,導致在學習藥物分子設計的軟件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通過對以上學情的分析,筆者在本案例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雨課堂的方式把相關藥物分子設計的軟件操作教程提前發送給學生,并錄制軟件的操作視頻,讓學生課前充分地熟悉軟件的使用方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從小分子化合物庫的構建及預處理,蛋白大分子的下載以及優化等最簡單的步驟開始演示,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現場解答。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索,采用小組交流討論,鼓勵同學之間互相幫助。通過這些舉措,學生可快速學會軟件的用法,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該教學案例的設計也融入藥物設計學課程考核中,是重要的考核內容。藥物設計學課程的成績組成為:期評成績=教學案例的課程作業+文獻報告+課堂表現+PPT制作及講解。我們要求學生在實施這個教學案例后,把分子對接的結果發送給老師,以及通過PyMOL和LigPLot軟件制作小分子與蛋白靶標的相互作用圖,通過PPT制作與講解,鼓勵和引導學生走上講臺,加深對知識點理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在課后調研過程中,學生均表示了對藥物設計軟件的歡迎,也有同學表示在老師課堂演示之后,分子對接實踐由學生自行開展,對軟件的安裝、熟悉和使用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部分學生由于計算機基礎較弱,學習具體操作存在一定困難,而被卡在某操作環節,這個時候更加需要老師和同學幫助其解決技術難關。調研結果同時表明,學生很喜歡這種極具實戰性的藥物分子虛擬篩選的案例課程,也希望學校多配置高性能計算機,多開展專門的藥物設計軟件的系統培訓,從而幫助我校藥學專業學生更好地熟悉軟件的使用,提高學生藥物分子設計和虛擬篩選的能力。
篇6
1 校園概況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是一所以資源類專業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學院現座落于丹東市振興區地質路,占地200余畝,總建筑面積約60 000平方米。辦學規模3 500人,專職教師218人。由于生源的不斷擴大,校園的規模已不能滿足現有教學要求。2009年初,丹東市政府決定在振興區湯池鎮劃撥一處占地508畝的新校區用于學校的擴建,擴建后學院近期規劃辦學規模可達8 000人。
學院以超前的辦學理念,主動適應市場要求,科學定位,確立了對學生負責的辦學宗旨,以培養“懂技術,會管理,能操作的實用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就業為向導,以教學為中心,大力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教學理念統領全局,走特色辦學之路,促進學校辦學的持續全面發展。
2 規劃設計構思與校園規劃總體特色
“現代化,網絡化,智能化,園林化,生態化”,是本方案對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新校區規劃所遵循的設計原則。
(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并結合地形地貌特點,科學地安排新校區的功能分區,確保教學及實訓區的中心地位。按學科功能相近的特點考慮各建筑組團的布局,以利于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教學與生活既相互獨立同時也聯系便捷。整體化的建筑群體有利于集中建筑用地,留出更多的大面積綠化用地,提高校園環境質量;便于設施的共享使用和管理;具有更大的彈性,可根據學科的發展靈活調整各院系的用房。
(2)以規劃,景觀,建筑三位一體的整體化校園設計手法,從城市到校園,從整個校園的生態環境到建筑組群,到建筑內部庭院,營造多層次的園林空間。立足于提高修養,陶冶情操,起到“環境育人”的作用。強調生態和環境優先的理念,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做足“生態”文章, 構筑整個校園生態系統。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結合地域、地區特點,以高起點的環境藝術及景觀設計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態校園環境。現狀圍繞在校園南北的水體與人工園林環境將整個校園營造成統一的整體。
(3)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同時體現在:滿足教學,實訓,生活的需求;滿流,活動,休閑的需求;滿足方便,安全的需求。建筑的單體設計尺度宜人,以現代建筑藝術為主要建筑特征,在體現時代特色的同時形成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校園的獨特個性。
(4)反映教育智能化,信息化的特點,適應學科交叉的教學,實訓模式。創造一個資源共享,聯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園的教學與實訓環境。體現學科間的密切聯系與交融。在規劃布局,外部空間上均體現網絡化的特點,營造流通,交流,接觸方便的交往空間,體現大學激勵思想,創造知識的環境特點。
(5)以整體性為設計出發點,將校園一、二期規劃整體設計,在校園整體布局中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學科交融與學校的統一管理。
(6)校園規劃教學區采用對稱布置,建筑形態以現代的建筑語言為主要手段,建筑的層數大部分為多層,行政主樓是全校區建筑的最高點,為8層,高低錯落,形成豐富的建筑輪廓線。
3 校園功能組織分區設計
校園規劃用地范圍根據要求,分為五大功能區:主教學區、科研發展區、學生生活區、體育運動區、景觀區。規劃總建筑面積為254203.25平方米,容積率為0.76,建筑密度為21%,綠地率為27.5%。
(1)主教學區:包括院系教學實訓樓、公共教學樓、圖書館、禮堂及學生活動中心、校行政樓、國際交流中心等,新校園教學區沿著校園東側(201國道)主入口中心廣場兩側對稱布置,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一體空間,建筑曲線較為流暢,突出了整個校園的設計主題。
(2)科研發展區:在主教學區南北分設兩組科研發展樓,它也是校園發展的備用地,采用同一建筑尺度和建筑形態,與校園的對稱布置方式形成統一。
(3)學生生活區:學校生活區集中布置在校園西北側,與校園教學區及生活服務區緊密相連,包括學生宿舍樓(1-8#)、學生及教工食堂、學生生活服務中心、后勤管理辦公、超市、浴室、水房、鍋爐房等。學生食堂布置在宿舍樓之間,便于服務利用。
(4)體育運動區:包括體育訓練館1棟;400米跑道標準運動場1塊;籃球場18塊,含室內2塊;排球場8塊;網球場6塊;室外器械活動場7塊;室內羽毛球場5塊;室內乒乓球20臺;室內體操及健身館各一處。
(5)景觀區。根據新校區區位特點,主教學區集中布置于校園東側中心區域,教學區以中軸對稱布局為特征,中央綠地間的南北建筑紅線為110米,中軸綠地縱深280米。東側緊鄰201國道設校園主入口。校前區有入口廣場,用于人流集散;中軸西側為校園中心的禮儀廣場,可安排學校的一些重要活動。教學區依中軸分南北兩區,兩側的教學建筑均呈院落布局,基本采用五層高的多層建筑。南側院系教學行政及實驗樓群,由東至西依次為資源系樓、化工系樓、機電系樓、建筑系樓、信息系樓和經貿系樓;緊鄰教學實訓綜合樓為校圖書館;北側由東至西依次為國際交流中心及兩棟公共教學樓,西側緊鄰行政主樓為禮堂及學生活動中心。中央綠軸正對的西端為八層高的校教學實訓綜合樓,它作為學院的標志平面呈弧形布局,辦公樓部分以小高層布局整體面向東側中央綠軸的開放空間,西側大會議室及兩組階梯教室面向校園操場布局。
考慮校園用地的集約性,規劃中將教學區南北兩側分設兩組科研發展區,一方面沿街用房考慮校園地處城市生態研發區,可強化學校產學研結合的實用功能,另一方面,考慮學校發展,亦可作為教學區發展的備用地。
學生生活區位于校園西北部。學生宿舍樓為五層的多層樓,東西排列分別有四組圍院組合而成,每個圍院基本由兩棟宿舍組成,兩組宿舍樓的北側分設有兩組食堂綜合樓,1#食堂的一、二層為學生食堂,三層為教工食堂;2#食堂一、二層為學生食堂,三、四層為超市、銀行、郵電、浴室等組成的學生生活服務中心。學生生活區最西端,即校園西北隅設有后勤管理中心及鍋爐房。在網球場東側設有垃圾收集站、公廁、污水處理站。
校園中心區校教學實訓綜合樓的西側,學生生活區的南側為校園操場,為標準400米跑道,結合環境及小品設計,是師生校園生活的主要休閑活動場所。
操場西側,校園西南隅為集中體育運動場地,包括籃球場、排球場和網球場。
4 校園道路交通規劃
校園規劃在用地東西兩側分設校園主入口和次入口各一個,另在校園北側科研發展區及學生生活區各設有一個次入口。校園主入口直接與201國道相連接,有利于展現校園的形象,方便主教學區師生的出入和學校的對外交流。
校園內道路設計主次分明,線路流暢,沿教學區中軸教學樓南北兩組團的外側,由校前區自東向西構成環形主干道,與學生生活區南側的東西道路整體構成校園的干道系統,一直貫通到校園西側入口。校園的次級道路基本沿建筑周邊布置,與主干道構成環線便于交通疏散。校園道路主干道8米,兩側各有2米人行道,道路紅線寬12米;次干道6米,兩側各有2米人行道,道路紅線寬10米。路面采用柏油路面,人行道鋪設方磚。道路最小縱坡為0.3%。主入口校前區、主樓前學校中心區、學生食堂、體育館及運動場看臺前均設有集散廣場,以方便師生的日常生活,也為校園安全創造了有利條件。
5 校園空間景觀及綠地規劃
校園內綠地系統原則上“點”、“線”、“面”的方式進行組織,整個校園以南北兩側的自然水渠圍合而成,利用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在校園東側主入口處設中心廣場,中心區設置集中綠地和活動廣場,并使校園各功能區圍繞中心廣場有機組織,并將校園外綠化景觀有機滲入到校園內。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樣樣蔬菜都要吃,養成不偏食的好習慣。
2、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3、了解主要癥狀,懂得預防和治療的自我保護意識。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5、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情緒,逐漸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吃蔬菜對身體健康
教學難點:培養幼兒吃蔬菜的興趣
教學準備:
幼兒每人帶一樣蔬菜、蔬菜圖片、帶幼兒到食堂參觀、幼兒教材
教學過程:
一、蔬菜大展覽
(1)布置擺放蔬菜區角,請幼兒把自己帶來的蔬菜邊擺放在柜子上,邊介紹蔬菜名稱。
(2)老師說蔬菜名稱,幼兒找蔬菜。
(3)老師介紹幾種蔬菜的營養。
二、參觀食堂
組織幼兒參觀食堂人員摘菜、洗菜、燒菜的過程。
三、老師制作各種蔬菜小模型或圖片,開展“娃娃餐廳”活動,讓幼兒親自“炒菜”,培養吃蔬菜的興趣。
四、老師在蘿卜或大白菜等貼上五官,以“蔬菜寶寶”口吻和幼兒找招呼。
五、小結:蔬菜的種類多,不同蔬菜有不同的營養,樣樣蔬菜都要吃,長身體需要這些營養,所以小朋友每天都要吃一兩種蔬菜。
六、請幼兒翻開幼兒教材《香香的蔬菜我愛吃》,請小朋友將菜肴中的蔬菜找出來并連線。
飲食蔬菜教學設計案例二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蔬菜的營養價值,知道多吃蔬菜有利于身體健康,做到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
2、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
3、了解蔬菜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能按時吃飯,不挑食。
4、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識。
5、初步了解預防疾病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讓幼兒了解蔬菜的營養價值,知道多吃蔬菜有利于身體健康。
活動準備
各種蔬菜:菠菜,芹菜,西紅柿,南瓜,紅辣椒,胡蘿卜,白蘿卜等等。
蔬菜面具數個
杯子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老師由變魔術引入。
1.“小朋友看過魔術表演嗎?現在想看嗎?”
老師用水杯喝水,故意把喝完水的空水杯拿給幼兒看,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西紅柿和菠菜悄悄放入杯中,請幼兒配合念魔法語“菠蘿菠蘿蜜”把西紅柿和菠菜變出來。
2.老師:“這是我最喜歡吃的蔬菜,西紅柿含有維生素,對皮膚好(可以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更年輕)。菠菜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讓小朋友的眼睛又大又明亮。”
引導幼兒參加討論:“你最喜歡吃什么蔬菜?”(幼兒念魔法語“菠蘿菠蘿蜜”把放在書包里的蔬菜變出來)
二、不用顏色的蔬菜養護我們身體里的不同器官:
1.綠顏色的蔬菜對肝臟好,可以減肥。
引導幼兒舉出綠顏色的蔬菜。例如:菠菜,生菜,芹菜......
2.紅顏色的蔬菜對心臟好,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最近有許多小朋友感冒了,請你找一找能預防感冒的紅色蔬菜。
引導幼兒舉出紅顏色的蔬菜,例如:西紅柿,紅辣椒......
3.黃顏色的蔬菜對胃好,對骨頭好,還能延緩衰老。
引導幼兒舉出黃顏色的蔬菜,例如:南瓜,韭黃......
4.白顏色的蔬菜對肺好,告訴要抽煙的爸爸,爺爺要多吃。
引導幼兒舉出白顏色的蔬菜,例如:花菜,冬瓜,藕......
三、請幼兒仔細觀察并討論這些蔬菜的顏色,形狀(培養幼兒認真觀察的良好習慣)
四、小結:
這些蔬菜的顏色,形狀,營養成分一樣嗎?(不一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蔬菜。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營養,小朋友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多種營養,所以不挑食,不偏食的還在才會更健康。
五、游戲“蹲一蹲”
請3為幼兒扮演3種書擦,并站成一排。
玩法:分別說出自己蹲和別人蹲,要接得快。例如:有蔬菜西紅柿,茄子,南瓜。第一是西紅柿說:西紅柿蹲,西紅柿蹲,西紅柿蹲完了茄子蹲;茄子聽到后立即接上說:茄子蹲,茄子蹲,茄子蹲完了南瓜蹲。然后接著說,說錯了,就換了人接著游戲。等到幼兒完熟練了再增加蔬菜的品種接著玩。
飲食蔬菜教學設計案例三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感興趣,能大膽介紹自己認識的蔬菜的名稱、外形特征。
2.知道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并根據實物和圖片上的線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點。
4.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
5.探索、發現生活中蔬菜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已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自然角投放幾種常見的蔬菜。(胡蘿卜、白蘿卜、馬鈴薯、青瓜、黃瓜、青菜、菠菜、生菜)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自帶一樣自己最熟悉最喜歡吃的蔬菜;豆干、鴨子、蘿卜、白菜、雞蛋、馬鈴薯、青瓜排成圈的影子幻燈、實物圖;幼兒人手一份操作圖標、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分享交流(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
1.你帶來什么蔬菜?它是什么樣子的?
幼甲:我帶來的蔬菜是白蘿卜,它是白白長長的,下邊尖尖的還有細細的根。摸上去很光滑。
幼乙:我帶來的是青瓜,是綠色的.。它長得很有特色長長彎彎的像個月亮,摸上去刺刺的。
幼丙:我帶來的是菠菜,是綠色的。它長得一葉一葉的下邊還有根像胡須。
2.這些蔬菜是哪里來的?
幼:種出來的,種在土里。
分析:幼兒用已有的經驗回答。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始終以正面引導,不斷地肯定幼兒對蔬菜的認識和描述。
二、播放幻燈片,了解蔬菜是哪里來的。
1.出示蔬菜的整體與局部的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有的長在土里;有的長在水里)
幼:邊看邊說,生菜、青菜、菠菜、南瓜、青瓜、黃瓜、胡蘿卜、白蘿卜、馬鈴薯。
2.小結: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分析:本環節播放的幻燈片太多太雜,老師們建議選折具有代表性的(如:生菜、青瓜、胡蘿卜再加上種在水里的茭白或藕即可)還有小結時沒有穩定幼兒情緒,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語言不夠簡練。
三、觀察圖片 “猜影子”
1.王老師也帶來一樣蔬菜,瞧是什么蔬菜?
幼兒集體答:南瓜
2.(南瓜爺爺又帶來許多影子朋友,)觀察幻燈片,猜猜這些影子可能是誰?(第幾個是誰?)引導幼兒給它們標上數字。
幼甲:(第一個方形的)毛巾。
幼乙:床墊
幼丙:被子
3.驗證幼兒猜測結果。
分析:本環節幼兒猜測時,跑題太遠了,我一緊張,沒能把幼兒拉回來,教師應提出問題(如:毛巾、被子、床墊是菜嗎?是吃的食物嗎?)我沒能及時提出有效性的指導語,這就需要我平時的積累,更多的經驗,勤學勤問來造就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睿智的幼兒教師。
四、辨認各種菜,學習從菜中分辨出蔬菜。
1.南瓜爺爺帶來了幾位朋友?它們分別是什么菜?(在黑板上出示數字卡1-7和7種菜圖卡)
幼集體答:7位朋友,1是豆干、2是鴨子、3是蘿卜、4是白菜、5是雞蛋、6是馬鈴薯、7是青瓜。
2.(南瓜爺爺要蔬菜朋友做鄰居?請你們幫它找找哪些是蔬菜?)引導幼兒猜測并說說哪些是蔬菜,并在操作圖表對應的格子上畫圈。
3.共同討論:豆干是蔬菜嗎?為什么?(豆制品,是經過加工的,不是直接長在地里的)
4.幼兒驗證操作圖表上的猜測結果。共有幾樣蔬菜?(用數字4表示)
分析:本環節個別提問較少,沒有討論的基礎點。且幼兒操作練習完應讓幼兒分享交流,驗證結果。 由于我環節交代不具體,想請幼兒上來說說并展示自己的操作板,但發現孩子們好幾個要蜂擁而上,于是怕亂又取消了本環節。這就是本活動最大的敗筆。
五、啟發幼兒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蔬菜的房子。
1.南瓜爺爺家附近有幾棟房子?(用數字3表示)
幼兒:有3棟房子。
師:你們幫南瓜爺爺找了幾樣蔬菜朋友?
幼兒:有4樣蔬菜。
2.這么多蔬菜怎么辦?(房子只有3棟,蔬菜有4樣,怎么辦?)
幼甲:可以兩個人一起住。
3.誰和誰擠在一起比較好?(形狀差不多,顏色差不多)
幼甲:胡蘿卜和青瓜一起住。
師:為什么要讓他們一起住?
幼甲:因為它們都是長長的。
師:還有不一樣的嗎?
幼乙:青菜和青瓜一起住?
師:為什么要讓他們一起住?
幼乙:因為它們都是綠色的。
4.土豆和黃瓜可以放在一起,為什么?回去想想。
分析:幼兒用已有的經驗回答。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始終以正面引導,不斷地肯定幼兒的想法。但引導提升幼兒從形狀、顏色、吃的部位、刨皮等進行分析分類,教師的引導語不夠簡練,有的沒能提到點子上。有待進一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們從幼兒感興趣的蔬菜入手,活動前我們利用家長的人力資源請家長經常帶孩子去菜場買菜,幫助認識和了解蔬菜,在家中多讓孩子幫忙摘菜,洗菜,做一些簡單的涼拌菜,激發孩子對蔬菜的興趣。并通過自然角讓幼兒進一步對常見蔬菜的認識。活動中,孩子們自帶最感興趣的蔬菜從它們的外形,名稱和特征有聲有色地介紹給同伴認識,讓同伴們更直觀、更真實的觀察蔬菜,并讓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講一講,擴展對蔬菜的進一步認識。孩子們能體現出生生互動的效應,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又接受了新的知識。教學中,我采用了幻燈片,讓幼兒觀察蔬菜是種出來的,接著拋出問題什么是蔬菜?當孩子們有了自己答案后,老師小結: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然后,通過操作板讓幼兒提升已有經驗找出蔬菜。最后讓幼兒從不同角度對蔬菜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析分類,從而得到經驗的啟發。
第一、在材料的豐富上和第一環節幼兒自帶蔬菜介紹蔬菜的名稱、外形特征等做得較好。教案設計也較理想,但我在實施教學中活動流程不流暢,引導語不明確簡練。
第二、教師的指導能力還有待加強。我們有時候過于焦急,希望幼兒達成活動的目標,當他沒有達成時就急于把答案告訴幼兒,而把幼兒動腦的機會給剝奪了。其實在活動中我們應該要耐心引導幼兒尋找答案,幼兒不會時,則教給相應技能,幼兒會時,教師及時退出。活動后,引導幼兒參與討論,闡述自己的發現,對大部分幼兒沒有參與的活動結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待全體幼兒參加活動后共同討論,得出結果。
篇8
《望天門山》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望洞庭》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了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篇9
二、課題的產生
1.引出問題
先通過一視頻(關于食品安全)短片的觀看(視頻來源),讓學生描述生活中是哪些因素造成食品不安全。
(1)目的及調動策略
此過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對于通過觀看短片后提出問題,可能高中學生的反響不是太強烈,回答并不積極。這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PK或個人獎勵的辦法把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去參與,體現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
(2)具體事例
學生在回答過程中會出現種種情況,例如:
生:食品添加劑的不正確使用會影響食品的安全。
師:能不能具體點?
生:如燒菜時過量使用雞精。
師:對,想的比較好。還有同學有想到了什么?
生:一些黑心商家生產劣質產品。
師:好,比如呢?
生:比如三無產品。
師:對。
……
對于學生的描述可能不太具體的情況,教師要利用追問的形式把學生描述的問題具體化,這樣對學生的思維沖擊更有針對性。
(3)強化主題
在學生描述了影響食品安全因素的基礎上,教師再把準備好的一些關于食品安全的圖片展示給同學。使同學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因素更加強化。
2.發現問題(學生提出問題)
針對剛才播放的短片及相關圖片學生心中會產生疑問,想要了解(研究)有關食品安全的一些問題,這時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研究)的問題。
(1)目的及意義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增強學生提出問題的膽量,培養組內合作精神。學生在自主和討論的氛圍中提出問題,是學生自我意識的體現。
(2)分組及確定組長
在現有小組的情況下,以表決法產生各小組的組長,組長負責記錄及分享本小組提出的問題。
(3)問題舉例
①如何在烹飪過程中盡可能多的保留食品的營養?②如何正確搭配食品?③怎樣在科學與綠色之間取得平衡?④怎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⑤食用有毒食品的危害?⑥怎樣鑒別有毒食品?⑦什么是食品添加劑?⑧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制度是怎樣的?⑨日落黃的成份如何?
………
3.問題的分類及篩選
問題如何能轉化成課題,這是決定能否產生高質量課題的關鍵步驟,這就需要對學生所問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分類,篩選出可以形成課題的問題。分類原則:
(1)“是什么”的問題。
這類問題大多屬于基礎知識問題,往往通過網絡、科普類雜志就可以得到答案,問題的解決比較簡單可以通過讀書報告就可以完成這一研究任務。如有同學提出:什么是食品添加劑?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制度是怎么的?日落紅、日落黃的成份是怎么的?這類問題相對比較簡單一般,一般不作為研究課題。
(2)“為什么”的問題
雖然這類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及相關書籍找到答案,但那是別人的觀點,并不是你自己的觀點。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根據問題設計研究方案可利用文獻法查閱、訪談相關人員、問卷調查、實驗驗證等方法取得相關資料、實驗數據或調查數據。然后對相關資料及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提出自己的觀點及結論。如蘇州市生活污水對太湖水質影響的調查研究。這類問題完全可以作為課題進行研究。
(3)“怎么辦”的問題
這類問題大多屬于決策類的問題,它不僅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而且要回答怎么辦,就是要通過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辦法。例如:我校高一學生近視發病率的調查與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同學可以選擇這類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
4.選擇課題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所選課題應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和事實基礎,科學性不能錯。如金屬銅置換出氯化鈉中鈉單質的原理研究。這一課題就存在科學性的錯誤(銅不能置換出氯化鈉中的單質鈉)。
(2)可行性原則
所選課題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脫離自己的實際,無法實施,所選的課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完成預定研究目標。如非洲的人種演變研究、探究原子彈的內部構造,這兩個課題就不適合我們學生進行研究。
(3)大小適中原則
如世界橋梁的研究,這一課題研究的范圍就比較大,不適合我們高中生研究,吳江橋梁的研究就很適合同學們研究。
(4)研究有價值原則
如螞蟻在熱鍋內的爬行研究就沒有實際價值、常見食品添加劑的成份及作用的研究這一課題研究起來就很有實用價值。
5.課題的表述包括四個方面的要素
篇10
進入“十二五”,江蘇省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創新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為此,2011年秋季入學開始統一在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和五年制高等職業學校使用新編文化課教材。其中,江蘇省職業學校英語教材以教育部2009年1月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和江蘇省教育廳2009年12月頒布的《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為依據編寫。本套教材的設計思路比較貼近任務型學習的理念,具有語言的交際性和語言的真實性。課文所設計的場景中,包括了學生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主題內容,它的語言自然、地道、富于生活氣息,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運用語言的環境,尤其是角色扮演功能,更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口說英語、練習運用已學內容的真實的語言環境。
為了達到新課程的要求,很多教師選擇了任務型學習的這種模式,即讓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概括地講,就是“在做中學,在用中學”。如何將任務型學習這種模式和實際的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成了教師們最亟須解決的問題,對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設計任務型學習教師首先根據教學材料設定目標,然后設置一系列情景式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真正地使用相關的語言,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教師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模式,真正落實“做中學”的人本教育思想。
二、實際案例
以下是本套教材中基礎模塊上冊unit 2 A different school的一則任務設計案例。
(一)學習任務
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學校設施格局。
(二)學生年齡
中職一年級生。
(三)任務概要
通過制作學校英文平面示意圖,獲取下一步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以學生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學校布局為任務,在完成任務中運用語言,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四)學習目標
1.學會各種學校場所的英語單詞。
2.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利用平面圖介紹自己學校及理想學校中的各種場所。
3.學會展示自己的獨特才華。
(五)課前準備
1.教師。
(1)把單詞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 building,library,trainingcenter,dorm,teachers’office,dining hall,computer lab做成2cm*3cm的小卡片(若干套)。做活動時每小組一套。
(2)請一名學生繪制三幅50cm*50cm的學校平面圖,但不標注場所名稱。
2.學生。
(1)了解不同學校的布局情況。
(2)設計自己的理想學校布局(可以繪畫、電腦制作、模型)。
(六)所需時間
40分鐘。
(七)任務技能
聽(或讀)、說。
(八)活動過程
此單元主要是和學生聊聊剛剛熟悉的校園,暢想未來的校園生活。本課是第一節課,課型是口語課,主要是熟悉校園環境,進而完成生活中需要進行的相關活動(如帶領外國朋友參觀校園)。
任務1:有外國友人參觀本校,請制作本校的英文平面示意圖。
1.教師將班級分為4~5人一組(小組成員必須圍成一圈),要求每組安排一人根據本校的場所位置畫一幅平面圖(簡圖),但不標出場所的名稱。
2.借助圖片向學生呈現上述單詞卡片。要求學生做到:(1)看見圖片能說出單詞;(2)給出單詞也能夠說出場所的名稱,但只要求認讀,不要求拼寫。
3.每組發一套單詞小卡片。要求學生根據學校場所的實際位置把單詞貼在剛才繪制的平面圖上。
4.讓相鄰的兩個小組對比他們貼好的平面圖。如有不同之處,學生自己討論為什么出現不同之處,并進行適當的修正。
5.小組內學生輪流根據貼好的平面圖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學校的場所。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鼓勵學生使用其他所學語言進行創造性表達。如It is small,but I like it.The playground is in the north.
6.把全班學生分成3大組。在黑板上貼好事先準備的三幅平面圖。每個大組再發一套單詞卡片。每個大組派兩名學生到前面,把卡片貼到平面圖上,最先完成且貼得正確的大組獲勝。
7.把學生做好的平面圖貼在班級的墻報上或者于課后貼在學校的布告欄或校門入口處,當做本校場所位置的英文示意圖。
任務2:學校要建新校區,你們要參與學校設施設計競賽活動,請設計自己理想的學校設施布局。
1.將全班級分成4~5人一組,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理想的學校設施布局,通過小組內交流激活每個學生所學的學校設施詞匯和位置表達方式。
2.學生繪制簡圖或已經準備好的作品修改圖樣等,由小組推薦2名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設計,同學簡單對每一件設計作出評價,并評選最佳設計。
(九)主要板書
There is a...There are...
The playground is in the north.
I think it is...
(十)任務變化
根據學生實際能力延長或縮短時間。
(十一)課后反思
任務型教學是一種較新的教學途徑,大家都還處于一個摸索階段,所以本節課嘗試將任務型教學與教材相結合。本課結合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通過比較真實的任務(制作本校英文平面示意圖和設計自己理想中學校實施的布局),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并開展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再機械地學習school,playground,classroom building,library,trainingcenter,dorm,teachers’office,dining hall,computer lab這些目標詞匯的意思,而要在理解這些詞匯涵義的基礎上完成制作學校平面圖,設計自己理想中學校實施布局的任務。學生在接受任務前,未必對這些詞匯完全熟悉。但是,由于完成任務的需要,學生必須正確理解這些詞匯的意義,這就把任務型教學“做中學,用中學”的思想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中了。
本課教學活動的亮點應該是任務的設計,本課有兩個任務,但不是一個一個獨立的任務,而是兩個串聯任務,也就是所謂的任務鏈,任務鏈中的任務由易到難,前一個任務制作本校的英文平面示意圖,學生獲取了為完成下一個任務所需關于校園場所的詞匯和方位詞(語言知識),最后完成的任務是課前所設定的學習目標,即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后,所取得的成果,即設計自己理想中的學校設施布局。此任務是開放型的任務型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發展了與人溝通的能力,也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除了英語之外,學生還可以學會如何上網查資料,了解各國多元化的校園文化,敢于在交流中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這樣可以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聯系,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英語老師也遠遠超出了傳統英語老師的角色,英語課也走出了課堂。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中職一年級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這些學生活潑、熱情,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本節課的第一任務要求制作學校英文平面示意圖,然后介紹學校。在介紹學校的環節可謂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注重語言優美的同時,更是對自己的肢體語言充分關注,完全投入所設置的教學情境之中。同時也很好地體現了中職英語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課堂活動中,可以看出,有些學生對任務型學習不太適應,他們不了解任務型學習的優點,需要時間去了解,也需要親身的經歷與體驗,教師應該給學生適應的時間。同時,任務型學習只是眾多學習方式中的一則,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對任務型學習的適應能力也不盡相同,對它的偏愛程度也不同。任務型學習方式要配合其他學習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但是,課堂教學在任務鏈的幫助下,自行運行,這就給教師提供了觀察學生學習情況的機會,教師可以關注需要幫助的學生。這樣,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灌輸者轉變成了學習任務的設計者、課堂上的協助者。
任務型學習的實施體現了教師對語言學習的認識和對語言學習環境的實際管理,實施任務型學習就是運用它的原則創造良好的學習語言的環境。但是,教師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習者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他們的語言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因為,任務可能幫助學習者提供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但未必能夠提高語言的準確性。教師不能因此回到老路上,而要積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為出發點,接受現有教學條件,并努力改變可以改變的地方,設計一系列相關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忙起來,將老師對學習的干預降到最低,相信必有所獲。
參考文獻:
[1]賴蓉莎.中職英語有效教學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篇11
多模態話語指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在教學中作為口語的語言模態和作為書面語的語言模態以及其他模態如手勢、身勢、圖像等,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在信息傳遞語境中它們同時存在、同時運作。多模態運用于英語教學,則是在多媒體、多模態條件下呈現學習內容,營造出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乃至運用英語的真實語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以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從而實現內容記憶的持久性,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內化,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加強學生的多模態交際能力和多元識讀能力。針對商務英語專業處于基礎階段學習的學生,對基礎英語教學進行輔助的商務英語案例教學是以調動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訓練和商務知識輸入的有機結合,實現學生由基礎階段向高年級專業學習的順利過渡為目的。特殊的教學對象和教學目的決定了具體的教學設計的多模態性,即超越口語和書面語的語言模態,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文字、聲音、圖像、手勢、身勢等多種模態形式融入基于具體商務事件的案例教學中,充分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營造輕松、動態、形象的商務英語學習環境。多模態商務英語案例教學主要是由案例準備、案例講解、案例操作和案例總結四個階段組成,借助圖像、聲音、手勢、身勢、空間等模態來配合口語和文字模態。
1、案例準備階段
美國電影《世界是平的》是一部蘊含豐富商務文化的喜劇電影。在電影中,主人公陶德所服務的公司以線上銷售為主要營銷模式,為了減輕電話客服人員薪資的人力支出,要將美國本土的客服人員業務整個外包到印度去,故事則講述了為了培訓印度客服人員而來到印度的陶德如何克服宗教、文化、生活習慣以及語言差異,訓練客服人員在6分鐘以下解決每一位客戶的問題,提升他們的服務水準。整部影片中,陶德兩次面臨個人職業選擇:影片開頭時,他必須選擇是否服從公司安排,遠赴印度培訓客服人員;影片結尾時,公司又將電話客服業務外包至中國上海,要求他繼續輾轉上海培訓中國客服人員時,他是否會接受這樣的安排。教師根據這兩個兩難之境設計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幫助陶德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還對其英文影評進行改編,使之成為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這樣以文本和電影形式呈現的案例更能夠提高案例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2、案例講解階段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系統播放剪輯過的視頻后,用提問的方式檢查各組學生對《世界是平的》這一案例的理解,并讓學生通過討論提出案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陶德是否接受公司的安排赴印度或中國工作。隨后教師須對文本案例進行適當講解,幫助學生解決一部分較難的語言現象等。對于案例中涉及的商務背景知識———業務外包(Outsourcing),教師可制作PPT向學生講解,亦可讓學生分組查找相關資料,并在課堂上以PPT形式展示小組任務完成情況。在本階段的學習中,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的口頭回答、視頻播放、教師展示PPT或學生展示PPT、學生的口頭討論等等模態的相互配合,使課堂避免了教師單方面的灌輸,更利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判斷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案例操作階段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是課上辯論,形成本組的主要觀點,每組依次向全班展示本組案例問題的解決方案。課堂展示可包括:案例介紹、案例問題的嘗試性解決方案以及每個嘗試性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本組最終選擇的方案及理由闡述。案例匯報的形式也可多樣化,可直接進行口頭匯報或可進行角色扮演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學生在合作活動中相互碰撞、相互激發,這也就更加凸顯手勢、身勢和空間等模態對口語模態的配合。
4、案例總結階段
要求學生根據課堂討論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并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互動。教師可提供案例分析報告模板,對格式規范、語言以及字數等都提出統一要求,并對報告進行批改,認真反饋修改意見。對于學生在案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對案例的預習、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對案例所涉商務知識以及語言知識的靈活使用等,教師都要給學生書面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以鼓勵他們進一步努力。
三、多模態商務英語案例教學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如何看待多模態商務英語案例教學,筆者于2014年在所教授的商務英語專業一年級基礎英語課中穿插了3個商務英語案例教學,隨后對參加課程的31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問題主要聚焦商務英語案例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產生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同學認為商務英語案例教學比純粹的語言知識教學更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有情境的商務管理案例學習能夠使他們對商務英語專業知識學習有一定的了解和準備。84%的學生認為通過展開多模態商務英語案例教學,他們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87%的同學認為他們的說和寫等輸出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90%的同學認為案例學習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和同學合作并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由此可見,商務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在致力于提高學生英語技能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到學生的需求,探索能夠調動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實現英語語言能力訓練和商務知識輸入的有機結合。在基礎英語教學階段適量地穿插多模態商務英語案例教學則是實現此目的的一個有效嘗試。
四、商務英語案例教學多模態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鑒于學生仍處于基礎學習階段,英語以及商務英語知識水平有限,案例教學的多模態設計還需要注意下列事項。首先,在案例準備階段,案例的選擇是決定商務英語課堂效果的關鍵。經典的商務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對于缺乏相應商務背景知識的學生來說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應該盡量選取作者以英語為母語的真實的商務文件或英美報紙雜志原文,如《紐約時報》(NewYorkTimes)、《經濟學家》(TheEconomist)、《商業周刊》(BusinessWeek)等,也可以選用哈佛商學院的經典案例。除了純文本的案例,為了增加案例的趣味性,教師還可以基于一些涉及商務主題的電影或是視頻來設計案例,如上文的案例示范。同時,案例選擇要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商務英語專業一、二年級的學生自身的商務知識積累非常有限,因此所選案例涉及的商務知識最好是比較淺顯的,如以商務工作場合為背景的英語知識,簡單的企業管理知識等。案例的語言難度也是選擇的標準之一,過多的生詞或過長的篇幅會給學生學習案例帶來一定的壓力,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可對案例的文本進行適當的調整,如對一些較難的表達或詞語進行替換,或對案例的篇幅進行剪裁。但是,挑選案例、重新編輯案例對教師個人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他們不僅要有深厚的英語語言功底,商務理論基礎也必須非常過硬。最后,雖然教學設計考慮到了多模態性,但是各個模態如何有機結合,尤其是教師的講授如何能實現量的有效控制,如何借助其他模態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案例,保證課堂討論等活動的順利進行,是視具體的教學實踐而定的,這也是對教師課堂組織能力、教學能力的考驗。
篇12
作者簡介:鐘欽欽(1983-),女,湖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與教學;羅俊(1981-),男,碩士,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道路橋梁。
1案例教學法存在的弊端
案例教學法,著眼于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做中學”的形式,通過一個實際的個案,掌握并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能夠解決類似及相似的問題。案例教學法能縮短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差距。盡管它有許多的好處,但對于《動態網頁設計》這門課程來說,存在著許多弊端。
案例的真實性不利于學生理解。《動態網頁設計》課程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真切切的設計個案,例如:聊天室、留言版、廣告輪播、內容鏈接組件的使用等,都是真實的個案。從某個層面來說,學生能夠真切地接觸到網頁設計的實際工作,但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這些設計內容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整個設計過程基本上都是依葫蘆畫瓢,學生只會原原本本地按照案例的實現過程去敲寫代碼,一旦更換內容或變更形式,將無法完成設計任務。
案例操作過程的固化不利于學生掌握。《動態網頁設計》課程中所采用案例的操作過程都是固定的,第一步應該如何,第二步應該如何,第三步應該如何……等等,學生按照案例操作過程去實現的時候,所記住的是步驟,而沒有理解各步驟所實現內容之間的關聯,導致對于所學習知識點的理解層面不高,學生只會以某一固定的方式去實現一個網頁功能,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點。
綜上所述,必須在原有的案例上進行加工處理,文中筆者采用的方式是將案例生活化。
2教學案例生活化
從事軟件設計教學的教師都會強調,軟件的設計源于生活,往往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某一問題才會促使設計者們去設計一個軟件。教學案例生活化設計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的一種方法。
那么原有的案例不也是“生活化”嗎?例如:在訪問網站看小說的時候,會有一個頁面,上面會有小說各個章節的鏈接。誠然,這是生活中訪問網頁時會出現的一種現象,但有局限性,一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在網絡上看小說;二是即便學生有類似或相同的訪問經歷,但對于此網頁功能實現的過程卻是第一次接觸。所以,這樣的“生活化”不能稱為生活化,它是一種表面形式,表面上看來,生活中確有其事,但不是人人都接觸并理解的事物。
所以,要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知識,最好的方式是做到案例能和現實中人人都接觸并理解的事物相聯系。通過對學生的調查表明,案例生活化的教學效果要比所有的案例教學效果好得多,學生表示和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相聯系后,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點。3案例生活化教學設計
本文以內容鏈接組件教學設計為例說明案例的生活化。
內容鏈接組件的作用是將多個網頁形成一個網頁目錄導航。
問:“同學們都買過書,看過書,對不對?”
得到回答:“對。”
問:“書都會有目錄,對不對?”
得到回答:“對。”
那么這和所講的內容鏈接組件有什么關系呢?現在通過表1來比較分析。
在此案例中,加入生活中人人都看過并理解的書的目錄,并與內容鏈接組件實現各項內容相聯系。由此可見,要實現內容鏈接組件的功能就必然少不了內容導航頁面、列表文件及組成內容導航頁面的多個網頁。那么這三者之間的關聯如圖1所示。
通過這一關聯圖,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內容導航頁面、列表文件及組成內容導航頁面的多個網頁這三者之間的過程和關系。
以《寶寶營養餐》為例。
(1)首先需要用以形成鏈接導航的網頁1、網頁2、網頁3……網頁N(好比一本書目錄的形成首先需要章節的存在)。
5.asp4-5歲營養食譜
(3)內容鏈接導航主程序頁面(index.asp),在這個主程序頁面中,將要用到內容鏈接組件,首先要實現的便是這個組件的實例化,使用server.createobject方法創建MSWC.Nextlink的實例,并用set關鍵字賦給NL,于是產生了名為NL的內容鏈接組件實例對象。一切方法的運用都在此對象進行。
完成go.asp后,最后一步則是將此功能添加到1.asp-5.asp中。此時,“1.asp~5.asp”這5個文件仍然是獨立的程序塊,使用標記 插入到每一分頁文件(1.asp~5.asp)的結尾,即可實現鏈接。
篇13
一、案例如何“接地氣”?
撰寫案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案例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索、歸納、推理,案例的設計是發揮教學效果的保障。案例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收集的與教學有著密切聯系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熱點的時政問題,是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的,它決定案例教學的效果。選擇的案例要“例”“理”“德”相結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怎樣才能更加科學合理地選擇和撰寫教學案例呢?案例必須“接地氣”,就是案例的選擇應該體現“短”“平”“快”的特性。
1.“短”就是說內容要少而精。案例的“接地氣”,強調案例的內容盡可能短小,具備典型性。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足夠的事實和事例演繹所要闡述的主題,不能花費學生很多時間在理解“材料”上。案例應體現“事雖小,理卻大”。因此,案例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應盡可能多地涵蓋教材中的知識點,從而使學生輕易地抓住知識重點、突破難點。
2.“平”就是說內容來自平常生活,但不缺少趣味性。案例的“接地氣”,還要強調教學的案例應來源于社會現實生活,特別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案例應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盡可能于平凡中體現不平凡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舉案例形象、生動,生活化、通俗化,符合學生內在需求的,與學生現有經驗值相稱的,才能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幫助學生愉快地進入到教師預設的教學環境中來,展開良好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主動投入到對知識的探究之中,從而輕松獲取知識。
3.“快”就是說學生對案例的探究及師生之間交流都應該是快樂的。案例的“接地氣”,還要使學生快樂地學習。教師創設平等對話的課堂,尊重每位學生,引導學生自由思考、愉快地彼此分享,超越課本知識、拓展已有經驗。案例教學法也是基于創設問題上的教學,它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體化和感性化,題材和呈現方式要新穎而有趣,變枯燥為神奇,吸引學生,激發熱情,促進思維,喚起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在輕松的教學氣氛中獲得知識,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思想道德熏陶。
二、如何使案例教學釋放正能量呢?
案例教學釋放正能量,關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好教學。教師必須堅持正面案例引導,拒絕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的資源。堅持準確的思想價值導向,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必須堅持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有效的討論。針對小組討論中不能解決的焦點問題,教師要學會傾聽并適時引導啟發,幫助學生在討論中互相啟迪,達到以“例”明“理”,以“理”釋“例”,以“例”明“德”,以“理”導“行”的目的。教師必須堅持有針對性地分析案例問題的疑難點,及時總結評價學生討論案例的優缺點,給予學生最大的激勵。教師的總結和評價也可以由學生來完成,依靠師生相互總結、相互評價及生生評價完成教學目標,并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案例教學成功的著力點在學生身上。釋放正能量更要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進而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并提高其實踐能力。釋放正能量,教師只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只有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應該從全體參與到人人探究、深入體驗到個個有所收獲的過程。釋放正能量的主角應該是學生,目標就是培養學生成為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和社會負責任的一代。那么,教師如何有效依托案例這個抓手,培育學生優秀的品性、道德、人文素養并傳遞正能量呢?
1.教學過程應是以生為本,尊重差異。以生為本,就是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問題是誘發學生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教師在案例中設置問題時注重:(1)設置的問題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范圍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只有富有一定的層次和梯度,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對學困生來說,應該有話可說,對學優生更能深刻領悟。(2)問題設計具有開放性、啟發性,能夠引起學生爭論,以引發認知沖突,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促進學生愉快地構建知識。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哪怕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或結果發生了錯誤;要體現師生在學習中的平等關系,尊重學生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的即興發揮;教師的主要責任在于啟發、引導學生去獨立思考,切忌教師處處包辦代替。
2.教學過程更是體驗角色,激感的過程。在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在情感體驗和思想矛盾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調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3.教學過程更是滲透生活,“化禮成俗”的過程。“化禮成俗”就是強調:真正的道德行為,就是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人的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教師就要通過思想品德課這一主渠道,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教育,進行誠信、自律、開放……等美德教育。學生雖然具備德育認知,實際生活中往往不能轉化為道德行為。教師更要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和道德內化,強調知行統一,重要的在“行”,也就是真正去身體力行、踐履。把案例作為切入點,開展班會、板報、演講、辯論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把課堂教育功能推延到課外,通過不斷體驗和實踐,實現學以致用,道德踐行的教學目標。
思品課的案例是教師自己制作或撰寫的預設的資源,教師更要善于捕捉在教學中生成的案例。“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思想品德課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成為知識的促進者,學習的引導者,學生的幫助者和“平等中的首席”。不斷更新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參與合作的能力,提高道德涵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思品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為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長注入“正能量”。
【參考文獻】
[1]畢紅軼.淺析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黑龍江史志》,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