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測量模式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兩條主線
兩條主線是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學生的兩大就業面,即測繪與國土資源企業和工程建設行業,分別對應學生的地形圖測繪和工程施工測量的專業技能,根據專業技能的相對獨立性,將理論和實踐教學劃分兩個階段理論教學,兩階段頂崗實訓[3]。測繪與國土資源行業主要從事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土地調查、地籍與房產測量等領域;工程建設行業主要包括工程勘測設計、施工和竣工運營階段的測量需求。兩大就業面決定了畢業生應具有地形圖測繪和工程施工測設的兩大主要專業技能。兩階段頂崗分別在教學周期中第三學期和第六學期安排。在“兩條主線、項目融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第一階段為第一、二學期。此階段主要是以地形圖測繪為主線,進行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突出測量儀器的使用和測繪技能的培養。采用學校為主體,企業輔助,將地形圖測繪分解成若干單項任務,聘請企業技術能手專項輔導,學校教師講解分析二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地形圖測繪的實踐鍛煉和專業思想的建立。該階段學生實踐技能訓練采用將測繪生產項目引入校園的“仿真”實訓和課間實習。第二階段為第三學期。此階段是地形圖測繪頂崗實訓[4]。頂崗實習最主要的特點是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以測繪企業實際生產項目或學院勘測設計企業承攬項目為載體,通過行業專家、企業骨干、技術能手的現場指導,學校專業教師現場管理參與,學生深入生產項目一線承擔實際工作任務,使學生積累地形圖測繪等實際工作崗位的生產經驗,提高專業技能,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三階段為第四、五學期。此階段以工程施工測量為主線,進行道路橋梁、鐵道、水利和工民建等專業領域的測量理論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突出工程建設勘測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各階段測量技能的培養。第四階段為第六學期。此階段是工程施工測量頂崗實訓。該階段以交通、鐵路、水利等工程建設單位承攬項目為載體。通過學生參與工程施工建設項目不同生產階段的實際測量工作,積累專業測量工作生產經驗,強化專業技能,加強對測量生產項目的管理運作能力[5]。
2.2項目融合
項目融合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實訓項目的選擇和頂崗實訓的要求。理論和實踐教學項目化、任務化——根據不同測繪項目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要求,建立項目課程,根據“項目咨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與評價”等實施過程進行教學。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將項目實施過程分解成若干具體實際生產任務進行實踐教學,專任教師負責現場指導,企業兼職教師負責質量檢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自主完成學習。實訓項目生產化、標準化——專業核心課程實訓項目的設置,按照企業生產工作流程、技術標準要求進行。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訓項目,組織學生參與企業生產,承擔完成某項生產任務。實訓項目中技能訓練嚴格依據職業資格證書等級要求和行業規范要求,即工程測量員職業所需職業技能和工程建設各個階段測量規范為訓練標準,培訓學生技能。頂崗實習崗位化、責任化——學生以技術員的角色參加企業工程建設中的測量工作或校企合作的生產項目。以“測量工作崗位職責”為要求,通過頂崗實訓,熟悉工作內容和流程,認識企業現代化管理制度和模式,滿足用人單位“崗位”要求,實現與企業“零距離”的對接。學生在測量工作中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生產產品應達到企業、行業的質量要求。
篇2
一、我國農村藥品供應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于農民家庭收入增長速度低于藥品價格增長幅度,加之農村醫療各方面條件均相對落后等因素,使得農村居民“看病貴,看病難”的矛盾格外突出。當前我國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存在以下問題:
1.1藥品質量令人堪憂
一直以來。中國農村藥品供應主體多采取自采銷售的方式,使得農村藥品市場流通秩序較為混亂。主要表現在進貨渠道多、散、亂,多種假冒偽劣藥、過期藥充斥農村藥品市場,對農村居民用藥造成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1.2藥品供應點匱乏
我國農村藥品市場潛力巨大,從總數上來看,現有的農村藥品供應點數目也較為龐大,但由于地域原因,分布到各地則數目過少,且具有面廣、點小、分散的特點,農村居民用藥面臨許多實際困難。
1.3藥品配送體系不完善
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物流尚處于起步階段,使得農村藥品配送也受到限制,主要表現在承擔配送任務的基礎設施較差,導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進而農村藥品價格虛高,農村藥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顯。
1.4現有農村醫藥供應主體社會化和專業化水平較低
當前農村醫療行業中的相當一部分從業人員,沒有取得從業資格,他們未經過專業的培訓,缺乏專業的藥學知識,難以保障安全合理地對患者用藥,且自身素養和服務水平也達不到基本要求。
由此可見,要解決我國農村藥品供應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應從現實情況出發,本著使農村藥品市場“安全、有效、便利、廉價”的基本要求,構建科學高效的農村藥品供應網。職稱論文
二、“兩網”背景下我國農村藥品的主要供應模式及適用性分析
在“兩網”建設過程中,經過幾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全國各地農村藥品供應出現了多種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取得了成功。
2.1直配模式
2.1.1涵義
直配模式,即藥品直接配送模式,指通過GSP認證的藥品批發企業直接向縣、鄉、村三級涉藥單位進行藥品配送。該模式又可分為批發企業直配模式和配送中心中轉配送模式。其中批發企業直配模式即指擁有合格資質和便利條件的藥品批發企業直接向縣、鄉、村三級行政區域內的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配送藥品。而配送中心中轉配送模式即指符合條件的藥品批發企業通過在縣或鄉鎮設立配送中心或配送站,再由該中心或站點向所轄的各級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配送藥品。
2.1.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實現了藥品流通環節的簡化和通暢,統一配送可保證藥品質量,降低藥品價格,同時規范農村藥品流通市場的秩序,大大提高了農民用藥的安全和廉價要求。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此模式不可避免地面臨一些現實問題。通過上文對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現狀的分析可知,當前農村藥品供應具有范圍廣、規模小的特點,使得進行藥品直接配送的企業承擔了較高的配送成本,若再在配送過程中遇到個別醫療單位或藥店賒賬、換藥、退藥等問題,會直接挫傷直配企業的積極性。此外,當藥品批發企業采取配送中心中轉配送的模式時,盡管減少了一定的配送成本,但設立及管理中轉站所需耗費的成本同樣會使配送企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因此,該模式適用于經濟條件較好、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且承擔配送工作的藥品批發企業最好是當地醫藥企業。
2.2藥品批發企業和零售連鎖企業延伸模式
2.2.1涵義
藥品批發企業和零售連銷企業延伸模式,即由有配送能力的藥品批發企業及藥品零售連銷企業在農村設立藥品供應點,作為藥品經營活動在農村的延伸,或吸納農村已有的藥店成為本企業的加盟連鎖藥店從事藥品經營活動。
2.2.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同樣能夠保證廣大農村居民便利地使用到放心藥、廉價藥,規范農村藥品市場流通秩序,杜絕游醫藥販的盛行。但現實情況表明。該模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由于現有的農村醫療供應主體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較低,因此當藥品批發企業和零售連鎖企業在農村地區自營藥品供應點或加盟已有的供應點時,面臨專業人員短缺的實際困難,符合要求的藥學人員不愿深入農村地區開展工作,而農村當地衛生員的素質又難以保證,不利于供應點的經營和監管。
2.3鄉鎮衛生院(所)代購模式
2.3.1涵義
鄉鎮衛生院(所)代購模式。即指由經過衛生部門批準的鄉鎮衛生院(所)設立藥品代購點,向藥品批發企業統一采購藥品,再分發給當地村衛生所、個體診所的模式。
2.3.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是對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有效延伸,填補了農村地區未被藥品配送企業覆蓋的空白地域,同樣也保證了農村居民用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但依照國家藥監部門相關文件,在明確了“鄉鎮衛生院代購”這一模式的同時,規定了“代購方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因此,該模式比較適合于在鄉村一體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地區展開,否則會打擊代購點的代購積極性,而這些代購點一旦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處于劣勢,必將隨之產生一定的道德風險,對藥品配送的監管帶來難度。
2.4增設供應點模式
2.4.1涵義
增設供應點模式,即指不同于GSP認證和藥監部門認定的藥品供應點。其設立標準較低,且接受國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旨在促進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自行開辦非處方藥專柜,滿足當地農村居民用藥需求。
2.4.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方便農村居民購買到安全、廉價的藥品,且能夠得到國家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使供應點設立的門檻較低,有利于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擴展。但對從業人員的選拔、培訓和監管需要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2.5藥房托管模式
2.5.1涵義
藥房托管模式,即指在醫療機構藥房產權和職工人事關系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將藥房委托給藥品批發企業或零售連鎖企業經營。被委托的企業參照GSP標準進行管理,獨立核算。
2.5.2適用性分析
該配送模式依托于現有的醫療網點,是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有效延伸,對于實現農村藥品供應“安全、有效、便利、廉價”的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在使用此種模式時,需要結合當地醫療機構的建設情況,且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托管辦法作支持。
2.6混合模式
2.6.1涵義
混合模式,即指根據農村各地區實際情況,將以上幾種主要模式有機配合起來使用,實現優勢互補。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居民用藥提供更多的選擇余地。
2.6.2適用性分析
混合模式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使用,在對各種模式進行有機結合時,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并不是所共同采納的模式越多,效果越好,而要本著實事求是、優勢互補的原則具體實施。
三、關于幾種供應模式應用的對策思考
3.1政府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
加強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是適應新時期農村發展要求,規范農村藥品市場秩序,從根本上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便利、廉價”的重要舉措,對提高農民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促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政府應從中發揮主導力量,通過頒布法律法規、相關辦法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確保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健康、有序地發展。
3.2引入市場競爭和運作機制
在選拔合格的藥品批發和配送企業時,要制定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規范企業的進入和淘汰機制,以利潤和社會責任為導向,對企業進行公平、公正、嚴格的篩選、培訓和監督,保證農村藥品流通環節的規范、穩定、高效、便利,從源頭上保障農村藥品供應網絡的正常、有效地運行。
3.3全方位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吸引多方參與
篇3
*基金項目:華北水利水電學院2011年教育教學改革項目(47)
作者簡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縣人,博士,講師。
1引言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養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個綜合性教學環節[1],通過完成畢業論文,學生既能夠很好的對自己四年來的學習與實踐成果進行全面的總結,也能夠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科學工作方法,是一個學習深化和升華的重要過程。但不同的學科由于其學科性質不同,要想更好的體現以上觀點,其畢業論文或設計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測繪工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科學,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特別是在現階段測繪新技術形勢下,如何更好的使學生達到“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的培養目標,探討測繪新技術形勢下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義重大的。
2測繪新技術特點分析
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了彌補傳統測繪技術的不足和滿足現代測繪的要求,測繪科學涌現出了新的測量技術,主要有GPS技術、GIS技術、RS技術、攝影測量技術以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等。其測量呈現如下新特點:
(1)作業模式數字化
測繪部門傳統的生產作業模式正被數字化技術所取代,如:地圖數字化、數字攝影測量、掃描數字化等。計算機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正逐步出現在測繪生產作業流程中的各個關鍵部分,傳統測繪生產工序正被簡化,新型測繪生產作業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這要求學生對計算機軟件要有較好的運用。
(2)測繪技術一體化與復合化
隨著計算機新技術的發展,測繪技術也出現了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如內外業數據處理一體化、數字攝影測量系統一體化、“3S”技術集成等等,這種一體化與復合化的特點將有利于網絡化觀測體系的形成,必將會大大提高測量作業速度和測量數據處理效率,并提高測量數據的精度。測繪技術的一體化要求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綜合能力。
(3)測繪設備的兩極化
新技術測繪設備的生產正向兩極分化的趨勢發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攜帶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這一變化對我們的啟示是,在教授學生傳統測繪儀器使用的同時,必須加以強調和落實學生掌握和運用新理論和新儀器的能力。
(4)測繪信息的網絡共享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也飛速普及全球,這一工程不僅實現了資源共享和生產過程管理的網絡化,而且促進了網絡化由生產部門一直延伸到用戶。這種發展導致了測繪生產組織結構必須加大信息服務能力,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在生產組織結構中趨于專門化,這也就加強了學校和測繪單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關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間數據資源的互補。
3建議
在測繪新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針對如何利用測繪新技術開展測繪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以達到我校“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給出以下建議:
(1) 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將畢業論文(設計)與生產聯系起來,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了解相關行業特點、現狀和發展前景,清楚社會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要,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會定位,進一步激發其刻苦學習與立志成才的積極性[2],另一方面,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測繪新技術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其解決實際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
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對測繪新技術理論的學習、探索、創新和應用,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能力,為以后學生繼續深造從事科研活動打下基礎。
(2) 與學生興趣愛好相結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我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厚基礎、寬專業、強素質、重實踐和有創新”。與其它專業相比,測繪工程專業所涉及的知識面專業性強、專業面較窄。因此,在開展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時考慮到教學大綱的同時,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所學到的各種基本理論和技術,選擇與本專業相關的題目特別是與本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且難度達到畢業論文(設計)要求,應該是被允許和鼓勵的。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開展畢業論文(設計)的興趣,有利于獲取創新性的成果。
(3) 與學生就業方向相結合,為學生以后就業打基礎
對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繼續深造的學生,根據科研院所的具體情況,指導老師可以重點考慮為該類學生選擇與測繪新理論相結合的論文形式的相關課題,對于有意向到生產性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學生,指導老師可以重點考慮為其選擇與測繪新技術或方法相結合的設計形式的相關課題。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直接讓學生到意向單位實習,結合意向單位課題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為學生快速轉變角色、適應單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礎。
(4) 注重交叉學科的選題,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隨著測繪新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在選題時,還應注重交叉學科的選題,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測繪科學與技術大的學科框架下選題,即可以適當與新發展的相關專業相結合,這樣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整個測繪科學與技術知識的全面掌握和運用;二是與學校特色相結合[3],多與相關水利專業相結合,一方面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學生對學校辦學強項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為學校特色專業引進了新的先進的測繪技術,促進了學校特色專業學科發展。
4結束語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綜合運用過程,是檢驗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畢業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自學專研能力以及各種綜合能力的檢驗和提高,是學生畢業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綜合實踐機會,是衡量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評價內容。針對測繪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為真正把測繪工程專業學生培養成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其畢業論文(設計)模式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篇4
2.1科技競賽項目及要求
首先關于舉辦大學生物理實驗科技競賽的通知。競賽分為初賽、實驗操作和答辯三個環節進行,報名與參賽均以組為單位,每組兩人。初賽以筆試形式考查報名選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實驗操作考察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的能力,參照我校現有儀器和條件,提出競賽項目及要求:(1)學生在校期間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識點明確的實驗制作或測試方法和手段。(2)學生在校期間完成的物理思想清晰、與實驗相關的科研論文和教學論文。教學論文包括物理實驗內容和方法的改進、現代測量技術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以及實驗數據處理優化等。(3)對物理實驗現有儀器進行改進,使操作更加便捷、測量更加精確;對物理實驗現有儀器進行重新組合,開發新的實驗項目,完成新的實驗功能;基于物理課現有實驗項目,提出新的實驗方法。實驗操作中要求兩名選手團結協作,按照自己的設計方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儀器調試、數據測量、提交報告。
2.2評判標準
由任課教師對學生提交的論文進行評定,要求論文的物理思想清晰,物理知識點準確,論文結構合理,語言描述流暢,符合科技論文的基本要求。
2.3評獎辦法
由任課老師在每自然班篩選出三組同學進入最終的競賽,評獎小組由所有任課教師和物理實驗老師共同組成,最終采用答辯方式確定前三等獎,并頒發獲獎證書及獎金。其成績可按一定比例計入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總成績。很明顯,這種充分體現學生實踐能力的競賽項目及評獎活動,會充分激發教師和學生做好物理實驗的積極性和“教好”與“學好”的熱情,可有效地將老師和學生結合成統一的整體。
2.4科技競賽項目實例
競賽項目:利用萬用表檢測較為復雜的集成電路故障所需儀器:萬用表;集成電路操作過程分析:首先要根據故障現象,判斷出故障的大體部位,然后通過測量,把故障的可能部位逐步縮小,最后找到故障所在。集成電路中總有一個接地腳與印制電路板上的“地”線是接通的,由于集成電路內部都采用直接耦合,因此,集成塊的其他引腳與接地腳之間都存在著確定的直流電阻。可通過用萬用表測量各引腳的內部等效直流電阻來判斷其好壞,若各引腳的內部等效電阻與標準值相符,說明這塊集成塊是好的;反之若與標準值相差過大,說明集成塊內部損壞。當然,由于集成塊內部有大量的三極管、二極管等非線性元件,在測量中單測得一個阻值還不能判斷其好壞,必須互換表筆再測量一次,獲得正、反向兩個阻值。
只有當內部直流等效電阻正、反向阻值都符合標準時,才能斷定該集成塊完好。也可采用在路測量。先測量其引腳電壓,如果電壓異常,可斷開引腳連線測接線端電壓,以判斷電壓變化是由元件引起,還是集成塊內部引起。在路檢測集成電路內部直流等效電阻時可以不必把集成塊從電路上拆下來,只需將電壓或在路電阻異常的腳與電路斷開,同時將接地腳也與電路板斷開,其他腳維持原狀,測量出測試腳與接地腳之間的內部直流等效電阻的正、反向陽值便可判斷其好壞。效果與不足:學生通過競賽對萬用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通過對復雜的集成電路故障的分析檢測,對各種儀器設備的電路故障分析檢測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懂得了學以致用的樂趣,對其他的物理實驗項目也有了濃厚的興趣。不足之處是每個自然班只有三組同學參加競賽,競賽的影響面不夠寬廣,今后要進一步擴大參賽同學的人數。
篇5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也越來越大,商品房市場發展的如火如荼。房產交易中房產建筑面積、分攤面積、共用面積等核心參數成為房產購買者用于衡量房產的主要因素,而房產測量通過房產調查、房產平面控制測量以及房產要素測量,繪制房產圖,測算房產面積,為購房者提供了參考依據。
二.房產測量的內容、目的和意義。
房產測量的內容包括:房產調查、房產平面控制測量、房產要素測量、房產面積測算、變更測量、房產圖繪制以及測量成果檢查及驗收等。
房產測量是采集和表述房屋以及房屋用地有關的信息,為房產產權、房地產開發和利用、房產交易、產籍管理、征收房產稅費提供依據,同時為城鎮規劃建設提供數據和資料支持。
在房屋面積測算中,房產測量是具體形式,房產測量的結果通過房產管理部門的嚴格審核和批準,具有法律效力,房產測量結果減少了房產產權糾紛的發生率,為房產產權人提供了產權法律保護依據。同時,房產測量在測量過程中,采用了科學的測量技術,實現對房屋面積的計算,能提供較高精度的測量結果,這為房產產籍管理部門提供了處理和協調房產產權糾紛。另外,房產測量根據國家有關測量測繪標準和技術規范,對房屋信息進行采集和測量,對房屋建筑面積、使用面積、占地位置、周邊狀況等信息提供專業性數據,形成了房地產檔案的原始資料,為規范城市發展、管理城市建設提供了可靠依據。房產測量形成的房產簿冊、房產圖集和房產數據,為房產購買者提供了檢測房屋買賣面積是否存在縮水、縮水比例大小等有所顧慮問題的解決手段。同時,在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商品房屋價格居高不下的市場情況下,房產測量在某種程度上能監督房地產開發商的交易誠信,避免部分開發商因為房產利益趨勢而在房產面積上動手腳,由此,加強房產測量管理和監督,有利于保證房產買賣雙方的正常利益,同時也有利于維護正常的房地產交易市場秩序。
房產測量就是表述房屋以及房屋用地等相關信息的測量技術,通過采取科學的測繪手段和方法,根據房地產管理的需要和要求,對房屋及房屋用地的相關信息進行調查和測量,并提供測量結果,用于表述房屋相關信息。房產測量的結果,構成了建筑產權面積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了購房者需要掌握的信息。由于房產測量結果涉及到房屋產權人的利益,做好房產測量,減少測量偏差,避免給房地產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時,提高房產測量水平,對提高建筑質量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三.房產測量技術。
1.房產數字化測圖技術。
數字化測圖是通過收集房產相關信息,采用計算機數字化數據處理軟件,經過圖形生成、編輯、處理,形成數字化房產圖,利用數控繪圖儀和其他圖形輸出設備,最終獲得房產圖的技術。
數字化測圖技術是通過收集房產信息資料,踏勘擬定設計方案,對測量進行基本控制,根據測量界址點進行測量,在完成房產調查后,采用光學經緯儀、電子經緯儀等光電測距儀和全站型電子測速儀,開展野外數據采集,將采集和測量數據輸入計算機圖形處理、測量軟件和相關應用軟件內,計算機進行圖形編輯,通過數控繪圖儀繪制線劃圖,最終完成房產圖的繪制。
2.GPS-RTK技術在房產測量中的應用。
RTK測量技術,即實時動態差分法(Real-time kinematic)是常用的GPS測量方法,其在野外測量定位精度達到了厘米級別,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方法,極大的提高了測量的作業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測量的精度。RTK定位技術是建立在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施動態定位技術之上的,由于定位精度達到厘米級,能實時的提供測量站點在測量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在RTK作業的模式中,基準站將觀測值和測量站的具體坐標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給流動站,而流動站在通過數據鏈接收基準站的數據的同時,也同步采集GPS的觀測數據,并在極短時間內將差分觀測值進行實時處理,實現精確定位。通過RTK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產測量的作業效率和測量精度,同時RTK采集的數據全部是數字化,經過軟件的簡單處理,可直接輸出電子地圖,非常適用房產測量要求。
RTK測量系統通常包括:數據傳輸設備、數據處理軟件系統和GPS接收設備。通過在基準站上設置GPS信號接收設備,連續觀測所有可見GPS衛星,并通過無線電傳輸其觀測數據,及時的將數據傳輸給觀測站,基準站根據觀測數據,依據相對定位的原理,及時對整周模糊度未知數進行解算,并顯示用戶站的測量精度及三維坐標情況,根據計算的實時定位結果,監測用戶站和基準站的觀測質量和結算結果。RTK能實施判定解算結果是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觀測冗余量,大大縮短了測量觀測時間。
3.GIS測量技術。
地理信息系統GIS系統,利用計算機存貯、處理地理信息的一種技術與工具,是一種在計算機軟、硬件支持下,把各種資源信息和環境參數按空間分布或地理坐標,以一定格式和分類編碼輸入、處理、存貯、輸出,以滿足應用需要的人-機交互信息系統。它通過對多要素數據的操作和綜合分析,方便快速地把所需要的信息以圖形、圖像、數字等多種形式輸出。房產測量中,GIS系統將信息以數字化、直觀化和可視化,將復雜的施工過程采用動畫圖像描繪出來,為房產信息提供信息支持和可視化支持。
四.結束語。
房產測量結果是房屋買賣交易以及業主辦理房屋產權的依據和基礎,同時也是房屋產權的法律保障和依據。隨著商品房市場的火爆走向,房產所有權更需要詳細、明確,因此,加強房產測量研究,對于引導房產交易、提升建筑服務水平、提高建筑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汪善根GPS定位在房產測量中的應用[期刊論文] 《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ISTIC PKU2001年5期
[2] 李旭陽 淺議房產測量與質量檢查[期刊論文] 《華章》2011年17期
[3] 龍明皓 淺談GPS-RTK 技術在房產測量中的應用[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年23期
[4] 周日圣 房產測量中預測與實測面積差異的分析 [期刊論文] 《中國房地產》2012年12期
篇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1《教師教學用書》(2010年5月第3版)(以下簡稱《教參》),在其第60面實驗參考資料一文中提供了兩種測電容的方法,方法一為“利用電容器放電測電容”;方法二為“用傳感器做定量實驗學習電容的概念”。以上兩種方法的原理均為利用給電容器充電后通過高阻漏電,測量漏電電流與時間的關系,通過曲線面積計算法得到電量,計算電容值。
但以上兩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均有不足,現分析如下:
方法一的難點在于記錄放電時間的同時要記錄放電電流物理論文,雖然課本上提供了“節拍器計時法”和先描點后記錄等操作技巧(具體操作步驟參見《教參》),但實驗操作技巧要求高,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實測數據偏差大。且方法一所測電流從幾微安到數百微安,測量范圍大,對電表要求較高。對《教參》中生成的圖像計算后發現,該實驗使用的電容值達到1400μF,在實際中不易獲得。
方法二利用朗威數字化實驗室器材,利用電流傳感器測定電流強度,其優點是通過數據采集器與計算機連接,迅速測定電流的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出電流I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該實驗現象清晰、直觀,實驗效果很好龍源期刊。但由于使用R=100Ω的電阻放電,整個放電過程在0.7s內就基本結束,學生過程性體驗較差物理論文,同時目前配備一間數字化實驗室費用較為昂貴,部分學校暫時無法配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方法的推廣和使用。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價格僅數百元的數字萬用表,較好的解決了以上問題。其操作步驟如下:
首先需要準備一塊具有與 PC 機聯機功能的數字萬用表,筆者使用的數字萬用表為“VICTOR 98A”。通過該表精確度高(分辨率0.1μA,精確度0.2%+4)【1】可實現實時測量和保存測量數據,極大的增強了準確性和方便性。同時利用該表配備的聯機軟件,通過Miniusb接口與計算機的USB接口相連,可以直觀的將測量數據在大屏幕上顯示,方便教學中使用。
利用該數字萬用表,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完成數據記錄。
一、不使用計算機的情況下,使用該表“間隔存儲模式”,手動選擇間隔存儲時間(如1秒),待實驗完畢后,將記錄數據讀出并描點作圖。此法與《教參》中方法一相同物理論文,但與使用指針式萬用表讀數相比,簡化了實驗操作的同時,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
二、數字萬用表與計算機連接使用,借助該表配備的聯機軟件,計算機連接數字萬用表以后,選擇實時記錄功能,設置間隔時間后,即可對測量的數據進行存儲,并以圖像形式模擬顯示。
以上兩種形式存儲的數據均可按照Excel格式導入計算機,借助Microsoft Excel軟件進行后期的處理分析。
按照以上原理,如圖1所示連接電路,電容兩極板間電壓為U,放電電阻為R,閉合開關S1較長時間(1分鐘以上),再斷開開關S1接通S2物理論文,放電電流為I,對于此回路電壓方程為
U-IR=0
在放電時有,,將它們代入上式得
將上式積分,并注意到t=0時q=CE,可得
其中τ=RC稱為RC電路的時間常數,它標志充放電的快慢[2]。
筆者使用標稱電容值為16v,47μF(實測為72.0μF)電解電容,放電電阻為15kΩ,在不同充電電壓下放電測量數據。數據經Microsoft Excel軟件插入圖表、添加趨勢線等處理后得圖2、圖3龍源期刊。
時間(s)
電流(μA)
38.5
1
7.5
篇7
一、認知診斷的發展
理論和實際需求推動了認知診斷的快速發展。理論上,認知診斷的計量模型可以提供一個有效機制來驗證認知理論;實踐中,美國政府于2001年提出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法案更是促進了認知診斷的蓬勃發展。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有眾多學者開始注重認知科學和心理測量學的結合對教育領域的指導作用。Glaser曾批判傳統的教育測驗缺乏對被測心理特征的關注[1],Snow和Lohman在其編寫的《認知心理學對教育測量的影響》中曾預測,教育測驗可能會要求提供更多的學習診斷及教學指導信息。Nichols首次將認知科學和心理測量學的結合稱作認知診斷評估,并在1995年出版專著《認知診斷評估》,從而使得該名稱沿用至今[2]。Stout認為在21世紀,認知診斷將會成為新的測驗范式[3],并得到廣泛的研究。許多認知診斷研究者先后出版專著,從各個角度詳細地介紹了認知診斷理論及其應用,其中包括:Leighton和Gierl在2007年出版的《教育認知診斷評估:理論及應用》[4],Tatsuoka于2009年出版的《認知評估:規則空間簡介》[5],以及Rupp等人于2010年出版的《診斷測量:理論,方法及應用》[6]。
近幾年國際和國內更是掀起了認知診斷的研究熱潮。2012年9月在南昌舉辦的第十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專著《認知診斷理論、方法與應用》,對國內的認知診斷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作者僅在CNKI輸入“認知診斷”關鍵詞查詢所有期刊后,就得到了23835條結果,而且呈逐年遞增趨勢,可以看出認知診斷研究正在蓬勃發展。
二、認知診斷的相關理論
認知診斷理論主要包含Q矩陣理論及認知診斷模型(CDM)兩部分,下面分別對這兩部分進行介紹。
(一)Q矩陣理論
Q矩陣理論的先驅是Tatsuoka教授,她認為Q矩陣理論欲確定學生不可直接觀察的知識狀態,并且運用可以直接得到的觀察反應模式(ORP)表示這些知識狀態[7]。學生的知識狀態由屬性向量表征,“屬性”表示測驗項目的特征,是學生正確解決特定項目所需要的認知加工能力和技能[8]。一個完整的Q矩陣理論包含:屬性層級結構(AHS)、鄰接矩陣(A)、可達矩陣(R)、縮減矩陣(Qr)、學生Q矩陣(Qs)、測驗Q矩陣(Qt)及期望反應模式(ERP)[9]。下面用一個具體例子對Q矩陣理論進行詳細闡述。圖1為假定的關于某份認知診斷測驗的屬性層級結構。
如圖1所示,該份測驗界定的6個屬性之間存在層級關系。例如,屬性1是屬性2和4的先決條件,即掌握屬性2之前必須首先掌握屬性1。這種層級關系是必要的,比如掌握乘法之前,必須先掌握加法。根據圖1所示結構,可以得到鄰接矩陣A陣,它是描述屬性間直接關系的矩陣,圖1的A陣如表1左側所示。由A與同階單位陣I的和A+I,通過Warshall算法可得到可達矩陣R陣,它是描述屬性間直接、間接以及和自身關系的矩陣,如表1所示。
注:A1-A6表示圖1中的6個屬性,“1”表示存在關系,“0”表示不存在關系
在得到R陣之后,可以通過刪除法[7]或擴張算法[10]導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項目類別,即在圖1所示的屬性層級結構之下,一份測驗能夠編制出來的題目類型,記作縮減矩陣Qr陣,行代表屬性,列代表項目類。在圖1所示的層級結構下,最多只能出15種類型的題目,如表2所示。
將Qr矩陣轉置并加上一列全0向量(代表該學生一個屬性都未掌握)即可得到圖1下所有可能的知識狀態的集合,共有16種知識狀態。
測驗Q矩陣,即Qt矩陣是由Qr陣的列自由組合得到,但有一點十分關鍵,即自由組合中必須包含R陣,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知識狀態與期望反應模式一一對應[11],換句話說,Qt矩陣中必須包含R陣,才能保證對學生知識狀態評估的精確性。
期望反應模式指學生在不存在任何失誤和猜測的情況下對題目的作答反應模式,即學生掌握了題目考察的屬性就能答對該題,只要有一個屬性未掌握就答不對該題。但現實中,學生在作答時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失誤或猜測,因此,期望反應模式是一種理想化的反應模式。
對上述概念進行串聯之后,我們可以通過圖2來理解Q矩陣理論:
(二)認知診斷模型
測驗施測后,只能得到學生的作答數據,要想得到學生的知識狀態,就需要使用認知診斷模型進行估計。目前開發出來的認知診斷模型已達100多種[12]。下面僅簡單介紹幾個比較常用的認知診斷模型。
1.線型邏輯斯蒂克特質模型(LLTM)
Fischer提出的LLTM模型是認知診斷模型的雛形[13],它是在Rasch模型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其模型為:
,其中θi是學生的能力參數,bj是題目的難度參數,qjk是屬性k在題目 j上的復雜度計分, K為測量到的屬性個數,ηk是屬性k的復雜度權重,d是標準化常數。LLTM用屬性復雜度的線性組合表征題目難度,屬性對題目的貢獻越大,則題目的難度也越大。
2.規則空間模型(RSM)
Tatsuoka提出的規則空間模型是一種基于模式識別和分類技術的診斷方法。該方法首先基于Q矩陣理論,分析出測驗考察的所有認知屬性以及每道題目考察了這些認知屬性中的哪些,同時還能確定學生所有可能的知識狀態種類。RSM認為學生的作答還會出現失誤和猜測兩種意外情況,這時學生的ORP會與其ERP不符,那么該如何基于ORP估計出學生的知識狀態呢?RSM根據項目反應模型計算出一組序偶R(θ,ζ),它在規則空間中是一個坐標點,稱為純規則點。θ是學生的能力參數,ζ是基于項目反應理論的一個警戒指標,表示能力為θ的學生其實際作答反應模式偏離其真實能力水平相對應的項目反應模式的程度。基于ORP,可以計算出每個學生的序偶,然后使用貝葉斯判別或馬氏距離判別可將學生判歸為某個純規則點,這個純規則點即代表了相應的知識狀態。
3.屬性層級模型(AHM)
AHM是在RSM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模型同樣采用了RSM模型的Q矩陣理論,但有兩點不同之處。第一,AHM強調首先要界定好屬性及其層級結構,據此來編制診斷測驗,RSM是在現有測驗的基礎之上,反推屬性及其層級結構。第二,AHM根據最大相似概率對學生進行判別,RSM通過建立規則空間,使用距離判別法對學生進行判別。Leighton等提出了兩種基于項目反應理論和概率論的分類方法:A方法和B方法。
方法A:
,其中
sj(01)表示學生i的期望反應為0,但觀察反應為1的所有題目的集合;sj(10)表示學生i的期望反應為1,但觀察反應為0的所有題目的集合。P(θi)為學生i的正確作答概率,由項目反應模型估計得到。
方法B:
。該方法與A方法的區別在于,B方法認為擁有某個觀察反應模式的學生,掌握了所有邏輯包含在其中的期望反應模式的屬性組合,對于那些邏輯不包含的期望反應模式,只需考慮失誤而不需考慮猜測[14]。
4.確定性輸入,噪音“與”門模型(DINA)
DINA模型是具有顯式項目特征函數的診斷模型[15],其數學表達式為:
,其中
是潛在反應指標,具體含義是指,若學生i掌握了項目j所考察的全部屬性,則ηj=1,否則,ηj=0。從中可以看出,DINA模型能將學生分為兩類,一類是掌握了題目考察的全部屬性,一類是至少有一個題目考察的屬性未掌握。αik 指學生i是否掌握了第k個屬性(k=1,2,…,K), αik =1表示掌握,αik =0表示未掌握。qjk表示項目j是否考察了屬性k,若qjk=1表示考察了,qjk=0表示未考察。sj是題目的失誤參數,它表示學生 i 掌握了題目 j 考察的全部屬性,反而答錯的概率;gj是題目的猜測參數,它表示學生 i 未全部掌握題目 j 考察的屬性,反而答對的概率。一個質量較好的題目,應該具有較小的 sj 和 gj 參數,并且要滿足1-sj>gj[16]。
5.融合模型(FM)
FM被認為是一個很成功的認知診斷模型[17],其數學表達式為:
。
其中
,表示掌握題目j考察的全部屬性的學生的正確作答概率,也稱作題目的難度參數,其值越大,題目難度越小。
表示學生未掌握屬性k所帶來的懲罰,每少掌握一個題目j考察的屬性,正答概率就會下降。r*ik也稱作屬性區分度,其值越小表明屬性越重要。cj 表示學生答對項目 j 所需殘余能力的程度,它是表征 Q 矩陣完整性的指標,cj值越大說明 Q 矩陣界定越完備[18]。
三、認知診斷測驗編制方法
認知診斷測驗與傳統測驗的主要區別在于:(1)認知診斷測驗的目的是偵查出學生的知識漏洞,進而采取針對性的補救措施,促進個體的認知發展;而傳統測驗意在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或篩選,較少關注個體的認知結構。(2)認知診斷測驗需要由認知心理學和心理測量學專家事先界定出完成測驗任務所需的認知屬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層級結構,然后根據Q矩陣理論編制測驗;傳統測驗一般是根據雙向細目表來編制測驗,無法偵查出學生在認知結構和認知加工過程方面的情況。(3)在編制認知診斷測驗時,不僅要滿足測驗考察的內容、題型、難度、區分度等標準,同時還要兼顧可達矩陣、每個屬性的考察次數以及每道題目所考察的屬性個數等因素。(4)傳統測驗追求的是總分分布形態盡量呈正態分布,分數之間的變異性越大越好[19],認知診斷測驗對總分形態沒有要求。
基于以上區別,認知診斷測驗的編制方法與傳統測驗大不相同。國外學者從不同方面對其編制方法進行了研究[20],包括:認知設計系統[21]、證據中心設計[22]及基于KL信息量的認知診斷測驗編制法[23]。在綜合了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編制一份優良的認知診斷測驗應該包含以下步驟:
1.確定認知診斷評估的目標和群體;
2.根據目標,由專家界定出完成測驗任務所需的認知屬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層級結構;
3.根據屬性層級結構,利用Q矩陣理論建立一系列矩陣,其中測驗矩陣Qt陣十分重要,是認知診斷的測驗藍圖[9];
4.根據Qt矩陣編制認知診斷題目;
5.選擇合適的認知診斷模型對題目參數和學生的知識狀態進行評估;
6.對題目質量進行分析,例如,題目參數是否合理,Q矩陣質量是否合格,界定是否完備;
7.根據第6步的結果對題目進行修訂或增刪,以及對Q矩陣進行重新標定,之后重復2-7步驟,直到所有的題目均達到理想標準;
8.測驗組卷。
四、認知診斷測驗的效度檢驗
效度檢驗不應該僅局限于對測驗本身是否達到預期測量目標的范圍(內容/結構效度),還應該包括補救和指導效果的考察(校標效度)[24]。關于效度檢驗,目前有以下兩派觀點。
(一)Messick框架
Messick提出的效度檢驗框架[25],關注的是由認知診斷設計帶來的正向或負向結果,它強調認知診斷設計與補救之間的聯系。Messick區分了認知診斷結構效度的7個方面:(1)內容是否體現了認知診斷的目標領域;(2)學生是否運用了相應的認知加工過程去完成測驗任務;(3)評分是否反映了學生能力與目標領域的交互作用;(4)認知診斷得到的結果是否能預測期望的結果;(5)認知診斷測驗的結果是否公平可信;(6)認知診斷測驗是否有較好的聚合效度和區分效度;(7)測驗結果的外推性如何,例如是否能夠推廣到不同時間、地點以及實測環境。
(二)荷蘭學者框架
Borsboom及其同事提出了認知診斷效度檢驗的三個主要概念[26]。(1)測量概念:認知診斷評估需要關注的是那些可以被量化的研究側面,其中包括測量到的內容與想要測量內容的一致性、在不同情況下測量到的結果是否具有不變性,以及測量到的結果是否準確。(2)決策概念:能夠用心理測量方法進行量化研究,包括額外評估,以及根據經驗與診斷評估分數相關聯的其他標準。強調對一個較穩定特質的測量結果是否能準確預測未來,是否采用了最佳的測量方案等。(3)影響概念:量化基于診斷評估所進行的決策評價,不能直接追溯到診斷評價的心理測量性質本身,而應該根據測量結果的變異性來考察效度。該概念包括測量的結果是否可以被接受,對不同人群測量是否公平等。
以上兩派觀點均是從理論出發,探討在認知診斷中該如何對效度進行檢驗,以及應該關注的方面。實踐中,一些學者采取具體措施對效度問題進行了檢驗。Tatsuoka和Tatsuoka將補救措施作為實證效度的證據[27],他們對學生進行前測后,根據診斷結果對學生實施了針對性的補救措施,然后在實施后測之后發現,93%的學生有了進步,7%的學生發生了退步;Jang在對二語閱讀理解進行診斷后將結果反饋給教師和學生發現,所有的教師認為診斷信息十分有效,能夠使學生了解未掌握的屬性有哪些,并有效指導教師教學,有39%的學生經常使用反饋的診斷信息來指導自己學習,50%的學生偶爾使用反饋信息[28]。Embretson和Yang還提出建立項目難度對認知屬性的回歸檢驗,來測量認知屬性對題目難度的解釋量,以此來驗證Q矩陣的內部效度[29]。
五、認知診斷在實踐中的應用
認知診斷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概括起來,主要包含兩個領域:教育領域和臨床診斷領域。其中第一個領域的研究頗豐。
(一) 認知診斷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在數學學科方面,余嘉元運用RSM對江蘇省中學生解不等式題進行了診斷研究,這是RSM在國內的首次應用[30]。范士青用RSM,采用任務分析的方法歸納出加減法運算的屬性及其層級結構,以此編制測驗,調查了268名小學二、三年級學生對整數減法計算的掌握情況,研究發現,有87%的學生被成功劃歸到18個理想反應模式中[31]。
在語言研究方面,Hartz等人運用融合模型對小學三年級學生的閱讀評估測驗及PSAT測驗進行了研究[32];劉慧以現代漢語普通話六個基本顏色詞為對象,運用RSM對漢語非母語者對這些顏色詞的認知模式作出判別,并對他們的掌握情況作出診斷性描述,這是RSM在漢語語言測試中的首次應用[33]。王靜用RSM對857名被試進行了C.TEST閱讀理解測驗的診斷性評價研究,將90.57%的被試成功地劃歸到50個理想反應模式中[34];趙雪晶用RSM對289名以漢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進行了量詞掌握模式的診斷研究,有95.16%的被試得到了成功歸類[35];蔡艷、丁樹良和涂冬波根據高考英語數據,采用AHM方法對82000名考生作了認知診斷分析,探明了目前高中生在英語閱讀問題解決的認知特征及存在的問題,為教學指導及評估提供了豐富信息[36]。
在認知能力測驗方面,康春花和戴海琦用LLTM對空間折疊能力(心理旋轉)進行了實證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7]。戴海琦和劉聲濤還用LLTM對影響瑞文測驗項目認知難度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38]。余嘉元用RSM編制了40道題目,對南京市中學生進行測量,發現其中有3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缺陷,他們能夠被劃歸到16種不同的理想反應模式中[39]。趙頂位將AHM運用于三段論推理測驗編制及個體知識狀態的判別中[40]。趙頂位和戴海琦用高階DINA模型對江西省三所中小學4-8年級學生的幾何類比推理問題解決能力進行了診斷評估,探明了目前學生在解決幾何類比推理問題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為提出針對性的補救措施提供依據,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41]。
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方面,劉啟亮用RSM作了初中化學認知診斷的研究,將91.46%的被試判歸為21種理想屬性反應模式,然后就根據診斷結果該如何進行補救進行了相關探討,從班級和個體兩個層面從理論上提出了一些補救方案[42]。黎嬌以歐姆定律學習為例,運用RSM進行了中學物理教學評價中的實證研究[43]。徐光建用高階DINA模型編制了高一物理認知診斷測驗[44]。
(二) 認知診斷在臨床診斷領域的應用
Templin等人運用DINO模型對593名被試在病理性賭博方面進行了臨床診斷研究,按照《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TR)給出的10條標準,估計出了每個被試在各條標準上的“掌握程度”,從而判斷該被試是否存在病理性賭博傾向[16]。
此外,Reif等人認為以往人格問卷的編制缺乏直觀性,并且題目的難度均是由實證研究所決定。為了增加問卷題目的結構效度,他們使用LLTM編制了人格問卷[45]。
六、結語
未來認知診斷的發展不僅需要關注對測量模型的研究,更需要加強理論建設(Q矩陣理論),只有兩者齊頭并進,才能更好地壯大認知診斷理論。正如Leighton等人曾說:“認知診斷評價還處于嬰兒期,但它的起源是非常牢固的。”[5]最后,希望更多的心理學工作者能夠加入到認知診斷研究中,共同推進該測量理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Glaser, R., The future of testing: A research agenda fo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psychometric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1, 36(9): 923.
[2] Nichols, P.D., A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64(4): 575-603.
[3] Stout, W., Psychometrics: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and back[J]. Psychometrika, 2002, 67(4): 485-518.
[4] Leighton, J. and M. Gierl,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Tatsuoka, K.K., Cognitive assess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ule space method[M]. Routledge New York, NY,2009.
[6]Rupp, A., J. Templin, and R. Henson, Diagnostic measurement: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Guilford Press, 2010.
[7]Tatsuoka, K.K., Architecture of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cognitive diagnosis: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J]. Erlbaum: Hillsdale, 1995: 327-359.
[8]丁樹良, 王文義, 羅芬. 認知診斷中Q矩陣和Q矩陣理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2, 36(5): 441-445.
[9]丁樹良, 汪文義, 楊淑群. 認知診斷測驗藍圖的設計[J].心理科學, 2011,34(2): 258-265.
[10]楊淑群, 蔡聲鎮,丁樹良,林海菁,丁秋林. 求解簡化Q矩陣的擴張算法[J].蘭州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8,44(3): 87-91.
[11]丁樹良, 楊淑群, 汪文義. 可達矩陣在認知診斷測驗編制中的重要作用.江西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0,34(5): 490-494.
[12]辛濤, 樂美玲, 張佳慧. 教育測量理論新進展及發展趨勢[J].中國考試, 2012, 5: 002.
[13] Fischer, G.H., The linear logistic test model as an instrument in educational research[J]. Acta psychologica, 1973,37(6): 359-374.
[14]韓裕, 張敏強. AHM分類方法的改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15]Junker, B.W. and K. Sijtsma, Cognitive assessment models with few assumptions, and connections with nonparametric item response theory[J].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1, 25(3): 258-272.
[16] Templin, J.L. and R.A. Henson,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using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J].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06, 11(3): 287.
[17]涂冬波,蔡艷,戴海琦,漆書青. 現代測量理論下四大認知診斷模型述評[J].心理學探新, 2008. 28(2): 64-68.
[18] Hartz, S.M., A Bayesian framework for the unified model for assessing cognitive abilities: Blending theory with practicality[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rbana-Champaign, IL., 2002.
[19]漆書青, 戴海崎,丁樹良, 現代教育與心理測量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0]蔡艷, 涂冬波, 丁樹良, 認知診斷測驗編制的理論及方法[J].考試研究, 2010(003): 79-92.
[21] Embretson, S.E., A cognitive design system approach to generating valid tests: Application to abstract reasoning[J]. Psychological Methods, 1998, 3(3): 380-396.
[22] Mislevy, R.J., L.S. Steinberg, and R.G. Almond, On the role of task model variables in assessment design. In Siring & P. Kyullonene ( Eds. ), Generating items for cognitive tests: Theory and practice[M]. Hillsdale, NJ: Erlbaum, 2003.
[23] Henson, R. and J. Douglas, Test construction for cognitive diagnosis[J].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5, 29(4): 262-277.
[24]王卓然, 郭磊, 邊玉芳, 從與標準測驗理論差異談認知診斷的特征[J].考試研究, 2012, 32(3): 10-20.
[25]Messick, S.. Validity. In R. 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 3rd ed., pp. 13-103) [M].NewYork: Macmillan,1989.
[26]Borsboom, D., &Mellenbergh, G. J..Testvalidity in cognitive assessment.In J. P. Leighton&M. J. Gierl (Eds.).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Theory andapplication(pp. 85-118) [M].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7] Tatsuoka, K.K. and M.M. Tatsuoka, Computerized cognitive diagnostic adaptive testing: effect on remedial instruction as empirical valid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997,34(1): 3-20.
[28] Jang, E.E.,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L2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Validity arguments for Fusion Model application to LanguEdge assessment[J]. Language Testing, 2009,26(1): 31-73.
[29]Embretson, S.E., & Yang, X.. Construct validity and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In J. P. Leighton., & M. Gierl (Eds.),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0]余嘉元. 運用規則空間模型識別解題中的認知錯誤[J].心理學報, 1995,27(2): 196-203
[31]范士青. 小學生加減法計算錯誤的分類與認知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2]Hartz, S., L. Roussos, and W. Stout, Skills diagnosis: Theory and practice[J]. User Manual for Arpeggio software. ETS, 2002.
[33]劉慧.規則空間模型在留學生漢語顏色詞掌握模式診斷中的應用[D],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4]王靜.C. TEST 閱讀理解測驗的診斷性評價研究[D], 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5]趙雪晶.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量詞掌握模式診斷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6]蔡艷, 丁樹良, 涂冬波。英語閱讀問題解決的認知診斷[J].心理科學, 2011,34(2): 272-277.
[37]康春, 戴海崎. 采用LLTM作測量與認知結合研究的初步探討[J].心理科學, 2001,24(5): 569-572.
[38]戴海崎, 劉聲濤. 瑞文測驗項目認知難度因素分析及LLTM擬合驗證[J].心理與行為研究, 2004,2(2): 411-414.
[39]余嘉元. 關于新課程改革中的診斷性測驗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5: 24-25.
[40]趙頂位. 屬性層次方法下的三段論推理測驗制及個體屬性掌握模式的判別[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1]趙頂位, 戴海琦. 基于認知設計系統的幾何類比推理測驗的編制及認知模型分析[J].心理學探新, 2011,31(3): 278-283.
[42]劉啟亮. 規則空間模型在初中生化學知識學習診斷與補救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篇8
1.1.1機型及故障的選擇為區分工作負荷的大小,選擇了塞斯納-172型(傳統儀表盤)、波音B737、空客A320、空客A380四種機型作為研究對象,并針對不同飛行階段設定了自動油門喪失、單側供油故障及單發停車三類故障。
1.1.2飛行階段的制定根據民航慣例,民用飛機通常分為以下6個階段:(1)地面階段:G1地面滑行,G2飛機靜止(系統工作),G3維修。(2)起飛階段:T1起飛滑跑(抬前輪之前),T2起飛(抬前輪之后),T3中斷飛行。(3)飛行中:F1爬升,F2收起落架,F3放起落架,F4巡航,F5下降,F6進場,F7復飛,F860m到著地,F9其他。(4)著陸階段:L1著陸滑跑、L2反推力剎車。
1.1.3飛行程序的制定飛行程序指的是在不同飛行階段,飛行員為完成指定任務所進行的操作與監控活動的順序。具體飛行程序相當復雜,且因機型不同而異。此處不做論述。
1.2被試者共15名民航飛行學院的飛行員參加了試驗,全部為男生,被試年齡在22~2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4.5歲,所有被試視力正常、心理素質良好、飛行技術過硬。
1.3生理指標及測量設備的確定該論文主要任務是對機組工作量進行評估,而機組工作屬于情景意識范疇,此時被試心率變化較明顯,能反映工作負荷。同時,廖建橋(1995)也在其論文中證實了心率、腦電與工作負荷之間存在某種映射關系。除此之外,Kilseop等人(2005)的試驗也證明了眼動、腦電和心率3個生理指標與腦力負荷關系緊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腦力負荷的大小。綜上所述,本論文可以選擇眨眼率、心率、腦電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根據生理指標,確定相應測量設備。眨眼率的測量采用美國應用科學實驗室(AppliedScienceLaboratory,ASL)生產的ASL504非頭盔式眼部跟蹤記錄儀;腦電的測量采用國產數字式光電隔離腦電放大器;心率的測量采用北京超思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MD100A手持式心電檢測儀。
1.4主觀評定法三種經典的主觀評定法分別是庫柏哈柏方法、主觀負荷評估技術(SubjectiveWorkloadAssessmentTechnique,SWAT)和美國航空航天局任務負荷指數(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TaskLoadIndex,NASA-TLX),其中,NASA-TLX法更為直觀、簡便,本論文將其選為網絡的輸出。NASA-TLX量表分別由腦力要求、體能要求、時間要求、努力程度要求、績效水平及受挫程度6個條目組成。表中對應的每一條目均為標有刻度的20等分的線段,每一條目的分值由左向右依次增大,最左端為0、最右端為100。根據主觀感受,作業者可在每一條目的相應位置進行標注;然后將六條目的權重進行排序,由被試者賦予它們不同的權重值(6,5,4,3,2,1),6條目對總工作負荷的權重值分別為6/21,5/21,4/21,3/21,2/21及1/21。總工作負荷即為6條目的加權平均值(0~l00),分值越大,代表工作負荷越高[6]。
1.5數據收集與整理及相關性驗證試驗采集了15名被試分別在A320正常、B737正常、塞斯納-172正常、A380正常、A320自動油門喪失、A320單側供油故障、A320單發停車7種情況下,生理指標的平均值及每種情況下,主觀評價值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本文選用生理指標值作為輸入、主觀評定值作為輸出僅為假設,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映射關系,還需進行相關性驗證,驗證結果如表2所示。顯著性水平P均小于0.05,故假設成立,即生理指標與主觀評價值之間存在映射關系。
1.6BP網絡相對于其他神經網絡模型,BP網絡的預測精度最高,李金波在其論文中證明了這一點,故本文選其作為建模核心方法。MATLAB提供了BP網絡建模的專用工具箱,使神經網絡的運用更方便、高效。該論文選用MATLAB實現BP網絡,代碼如下。對訓練模式對進行歸一化net=newff(minmax(xn),[n1],{''''tansig'''',''''purelin''''},''''trainlm'''',''''learngdm'''');設定輸入輸出神經元的個數及訓練、傳遞、學習函數n=7;經測試,n=7時預測效果最好inputWeights=net.IW{1,1};設定輸入層權值inputbias=net.b{1};設定輸入層閾值layerWeights=net.IW{1,1};設定中間層權值layerbias=net.b{2};設定中間層閾值net.trainParam.epochs=1000;設定訓練次數上限net.trainParam.goal=1e-4;設定訓練精度net=train(net,xn,yn);調用train函數對網絡訓練p_test=[XXX];輸入值p_test=p_test'''';對輸入值進行轉置t_test=[Y];期望的輸出值pn_test=tramnmx(p_test,minx,maxx);對輸入值進行歸一化tn_sim=sim(net,pn_test);對網絡進行仿真、測試,得到實際的輸出值t_sim=postmnmx(tn_sim,miny,maxy);對實際輸出值進行反歸一化,與期望輸出值對比。
2驗證
為了驗證該方法的實用性與可靠性,分別設定三種任務模式,對利用BP網絡法得到的工作負荷與NASA-TLX表法得到的工作負荷進行比較。任務模式及生理指標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對3種飛行條件下,15名被試的生理指標求平均值,帶入BP網絡對工作負荷進行預測。采集15名被試的NASA-TLX表評估值,并對其求平均數,數據如表4、表5所示。利用MATLAB中plot功能將兩種方法的預測結果圖形化,使其更直觀。
3結論
篇9
2005年8月,《機械制造工程學》網頁在教學中開始使用,學生對該網頁的設計及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給與了充分的肯定。學生普遍認為該網頁集學習資料及互動信息,以及進行交流和信息往來,對學生提供了有效的服務。該網頁體現了《機械制造工程學》的主要特色。方便他們了解課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程的學習起動了重要作用。????? 1.2005年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及其評估的研究”根據目前各高校畢業設計質量有滑坡趨勢,提出了畢業設計評估的質量標準和具體的評估方案,結合項目的研究成果在煤炭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了教學研究論文“論高校本科畢業設計工作評估體系的建立”,項目成果在本科畢業設計發揮了巨大作用,該成果于2007年10月獲得了黑龍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成果貳等獎。
????? 2.教學改革項目“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改造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實踐”針對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特點,建立了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付諸于實踐,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研究成果也因此于2005年獲得了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貳等獎。????? 4.研究完成的教研論文“光滑工件尺寸的測量與檢驗及其計算機實現”,其成果已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在2005、2006屆畢業設計的專題研究中,將光滑工件測量時實驗儀器和驗收尺寸的確定實現了計算機自動選取,改善了實驗手段。到達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了他們的大工程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 5.2003年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我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特點,拓寬工程實踐內涵,擴大工程實踐領域及基地,建立獨立的、系統的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實踐教學體系。于2006年結題驗收,該成果在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7.發表在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上的教研論文“關于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的思考”在黑龍江高等教育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上交流,經專家組評審,獲得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教育科研論文壹等獎。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黑龍江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上交流,經專家組評審,獲得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教育科研論文壹等獎。
????? 8.2004年,根據實踐能力強的培養目標需要,課程組進行了實踐教學改革,開設專業綜合實驗,該實驗的主要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齒輪進行工藝規程的設計、加工和檢測,效果非常好。2007年,依托我校的設備優勢,利用從德國引進的CNC數控培訓系統和三坐標測量機等先進設備和儀器,學生根據指導教師給出的零件圖,對零件進行數控程序的編制、模擬仿真、實地加工,然后到三坐標測量機進行測量,拓展了專業綜合實驗的內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機械工程學院機械制造教研室
2009年5月
篇10
作者簡介:宋高嵩,男,1964年出生于山東省平度市,工學碩士,教授,從事工程:土木工程教學,研究方向:道路工程規劃設計。林莉,哈爾濱理工大學 ,副教授。王曉東,哈爾濱理工大學 ,講師。
1、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容及存在的問題
按照土木工程(建筑、道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包括必修課、限選課、任選課三個層次的教學計劃。該計劃的特點是:文理滲透的公共基礎,系統寬厚的技術理論,靈活多樣的專業方向,多維立體的實踐體系。在教學內容上[1] ,精選課程內容,做到厚基礎,寬口徑,減少必修課門數,增加選修課門數,提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的含量。方案設計[2]如下:
公共基礎課(人文社會+數理化+外語+計算機文化+體育等)一公共理科平臺
專業基礎課(力學+地質水文+測量+材料十結設十土木概論等)一大土木基礎平臺
(兩大平臺)+(道路+橋梁課程模塊)一道路與橋梁工程方向
(兩大平臺)+(結構工程課程模塊)一建筑工程方向
從以上人才培養方案來看,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具體到每個細節和環節來看,如何提高學生素質,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操作性不強,目標不明確,難道就是增加或者減少幾門課程就做到創新了嗎,人才的培養素質就提高了嗎?從事土木工程建設設計、施工和管理的人員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程質量意識。以培養學生創新、創造和創業能力為重點,以造就適應現代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和工作體系。經過四年的學校生活,在濃郁的育人氛圍中,養成人才必備的優良素質。目前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方案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存在許多不足,尤其實踐環節,缺乏考核標準,尤其對學生的整體評價不合理。本文從土木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從發,探索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土木工程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1. 培養創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1.1計算機課程的上機訓練與考核的創新改革
傳統的上機訓練是學生上完理論課后,組織學生到計算機室練習,由于時代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廣泛運用,學生對計算機基本操作和練習非常不感興趣,尤其很多學生幾乎每人一臺筆記本,結果造成上機效果非常不好,打游戲,玩手機現象非常普遍。基于以上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把學生上機訓練的內容,設置成游戲通關的模式,學生每過一關,相當完成一個上機訓練項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過關情況進行成績評定。這種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兩者結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2 土力學、建筑材料試驗課的創新改革
土力學、建筑材料試驗課與工程實踐結合緊密,但由于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再加上目前學生普遍動手能力較差,另外,土力學、建材試驗課接觸的試驗原材料如沙土、水泥、石料等較臟,環境差,造成學生參與意識差,試驗無從下手,試驗數據不準確,效果不理想等狀況。這類試驗課改革的思路是教師上課前先把試驗項目告訴大家,讓學生分組上網收集資料編寫試驗項目所需的原材料、試驗儀器和操作步驟,當然,上試驗課程前教師可以先領著學生參觀試驗儀器,并檢查試驗準備情況。上實驗課時,教師主要負責檢查,糾正學生試驗過程中的錯誤,讓學生獨立完成試驗項目,并且鼓勵學生在實驗時提出自己對實驗方法、試驗儀器的改進、改良,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操作能力,由被動變為主動,由上實驗課時不知所措,到上實驗課時自己盡快完成,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一舉多得。當然,比較理想的的土力學、建筑材料試驗課程的上課方式是采用集中訓練的方法,土力學一周,建筑材料3~4周,讓每個學生在實驗室獨立系統地完成每一個試驗項目,采用抽簽比賽的方式進行考核,效果會更佳。另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試驗員資格考試,獲得試驗員資格證書的成績評定為優秀。
2. 培養創新型本科人才,提高課程設計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包括混凝土樓蓋設計、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設計、單層廠房設計、房屋建筑學、梁橋工程設計、結構工程基礎設計、橋梁基礎設計、鋼結構設計、路基路面工程設計、施工組織、道路勘測設計。這些課程設計概括起來,主要包括兩項內容:一是設計計算分析,另一種是計算分析和結構外形設計。
對屬于純粹計算分析的課程設計,例如,施工組織中的概預算計算分析,路面設計中的厚度計算、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設計、橋梁基礎設計等、建議鼓勵學生使用計算分析軟件來代替繁瑣的手工計算,把學生從枯燥的計算中解放出來,學生盡可能地掌握軟件使用技巧,有可能的話,讓學生參與計算程序的修改和調試,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參加造價員從業資格等考試,對獲得造價員資格證書的學生,施工組織課程設計成績直接評定優秀。
對于屬于結構外形設計為主,計算分析為輔的課程設計,如房屋建筑學、橋梁工程設計、路基擋土墻設計、單層廠房設計、道路勘測線形設計等,建議教師在上理論課時就把課程設計題目提前布置下去,鼓勵學生采用紙質模型、繪圖渲染等手段表現設計效果,最后課程設計期間,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設計中,采用競賽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例如房屋模型大賽、橋梁模型結構大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3. 培養創新型本科人才,提高實習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土木工程專業的實習包括認識實習、測量實習、地質實習和生產實習
對于認識實習,傳統的做法是參觀城市的著名建筑、著名橋梁和預制廠等內容,寫實習報告的形式完成實習內容,為了增加認識實習的知識性、趣味性,在參觀的基礎上,聘請有關工程師、項目經理實地講解和講座的形式,實習成績考核采用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評定。
對于測量實習,可采用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積極與學校附近的公園、小區聯系,為他們測繪地形圖,通過實踐提高學生的測繪水平,另外,開展測量競賽考核活動,例如,水準高程測量大賽、導線閉合測量大賽,既提高學生的測量技術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新意識,又可以公平合理地評定學生成績。同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測量員資格考試,獲得資格證書的給予獎勵。
對于地質實習采取實地踏查與鑒別分析相結合,采用礦石鑒別大賽等手段,提高學生巖石鑒別能力,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鑒賞水平。
對于生產實習,多年來一直采取與生產相結合的辦法,學生直接參加工程建設第一線,頂崗掛職鍛煉,實習結束后寫一份實習報告和交一份實習鑒定進行評定成績,總體看來沒什么大問題,但在成績考核方面,應根據學生工地實際情況,在實習期間擬定論文題目,結合工程實際撰寫科研論文,實習結束進行論文答辯,對優秀論文推薦雜志發表,實習產學研一體化同步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水平得到真正實質性提高。
4. 培養創新型本科人才,提高畢業設計教學效果的新思路
學生的畢業設計是學生能力的綜合培養的重要階段,應該從選題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培養,根據學生大學近三年多來的學習體會、就業情況、考研情況以及將來的自身發展情況綜合考慮。
對于已經考上研究生的學生,著重從科研能力方面培養,在畢業設計階段跟著導師從事科研工作,撰寫切實可行的科研論文,對于能發表EI、SCI檢索的論文,畢業設計按優秀成績評定。
對于已經簽訂就業單位的學生,應根據就業單位的實際情況和將來的就業要求,實行雙導師制,由用人單位和學校各指派一名指導教師,共同研究和探討畢業設計題目,學生可以在用人單位提前實習就業,在此期間完成畢業設計或者論文,但必須和工程生產實踐相結合,解決工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或者有所創新,例如改良、改進試驗檢測方法、施工方法、施工設備等,只要有創新點,就可以完成畢業設計,有發明專利的成績直接評定優秀。
對于未簽訂就業單位的學生,重點從工程基本訓練方面選擇畢業設計題目,例如,道路線形設計、玻璃幕墻設計、超市設計等內容,在設計過程中,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創新思想,另外,鼓勵學生從基礎做好設計,把基本知識掌握牢固,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個設計。在設計中讓學生體會腳踏實地,不要好高騖遠,端正就業態度。最后取得設計、就業雙豐收。
5、結論
培養創新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不是簡單的喊口號,應該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貫穿教學的每個環節,處處體現培養創新型人才思想和方法、手段。我們從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實踐的各個教學階段分析研究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思想,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開展實踐性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比重,盡可能地將實踐性教學貫穿于高等本科教育的全過程,使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逐步向“以學為主”轉變。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演練才能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這方面,與企業的合作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本科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不僅需要有全面的知識,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適應性、開拓性,有更加靈活的創新意識和更加健全的創業心理。加強實踐教學為學生這些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創造了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 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從細節入手,貫穿實踐教學的每個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篇1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5-02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153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工程的實際使用功能和建筑外觀造型也更加的多元化以及藝術化,建筑物的混凝土結構在這樣的大環境以及建筑趨勢下,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豐富的內容,超常規結構的混凝土結構建筑物也越來越多的應運而生,跨度大、高度高、自身重量大通常是這些超常規混凝土結構建筑物的顯著特點,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在這樣的條件下的開展有了更高難度。傳統的施工方法與技術在對施工工程的質量與安全上很難確保,對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測量管理便有了用武之地。現階段建筑工程的施工測量管理的優勢是怎么樣的,如何正確對建筑工程施工定位以及對施工高程進行測量管理應用,更好地引用實踐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的現狀
由于在實際操作中,建筑物高度的影響,使得在建筑上部分找一個精準的測量位置較為困難,在測量過程中,更多地運用了天頂模式,首先需要借助天頂儀,再根據預先裝備好的通道,使得建筑物下部分結構的測量點進入施工范圍內部,天頂模式的測量辦法一般是這樣的。這種方式最大的困難是需要設置數量較多的連接基準點,所以經常會受到設備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測量產生的誤差比較大。除此之外,數據的讀取完成的進行場所是在預先裝備好的通道內,也容易因為光線等原因的制約,導致測量工作難以完成,無法得到較為準確的數據。
GPS處理技術以及RTK的操作技術在現代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下,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也被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性能穩定,操作性較強等是這些技術在人們對建筑工程的勘測以及施工的方面的應用優勢。相對定位是在實際應用RTK的具體辦法,靜態定位辦法的采用,經過大量的實驗,得出這樣的測量方法使得測量數據更加精準。
選擇視野較為開闊的測區控制點,沒有遮擋物在其15度及以上的高度角上;設置點位不會產生因重物擠壓,如車輛通行等因素導致變形現象發生;不在高壓線200米以內的范圍等方面都是在定位測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在對樓層的控制點、架站點以及放樣點等進行設置要確保能夠相互通視,GPS信號的穩定,避免被周圍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干擾,都是確保采集原始數據的準確性方面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
二、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的技術應用
(一)定位測量技術
確保GPS1、GPS2、GPS3、GPS4這幾個在操作前從有關部門得到的數據在測量過程中與在建建筑物的距離保持在300米左右,保證施工范圍內全面數據測量的實現。
選擇GPS1、GPS2這兩個點進行外部測量,用十字鋼釘設置記號在相應的位置上,在采用GPS靜態處理的辦法的基礎上,配置GPS裝備在對應的位置上,此外,基于此后的操作要求的思考,還需要對角度進行相應的調整。配置GPS裝備在建筑工程頂部并且用十字鋼釘標記好的AB兩個位置,AB兩個位置需要事先選擇,對GPS裝備進行角度調節,確保GPS設備不超出3毫米的誤差,保證測量數據的精準。
借助計算機技術對通過GPS靜態操作得到的數據信息進行綜合測繪處理,對得出的數據進行基數與平差處理,對通過借助GPS1和GPS2兩點得到的AB的數據利用全站儀作處理,施工處理位置就設立為這兩個點。
(二)高程測量技術
確定放樣點。A點設置全站儀,B點配置棱鏡。通過調整角度保證全站儀在位置方面與工程地點沒有誤差,再根據柱子的中心點確定放樣點進行放樣。利用工程施工圖以及COGO軟件可以確定柱子的具體中心位置。
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精度的相關措施
首先需要對GPS相關設備做準確度方面的測試,再分析研究相關已知點的具體坐標,保證已知點具體坐標在數據上的準確性,在根本上對建筑工程施工測量數據的準確性上得到加強。
可以通過設置一級光電測距導線在網內,特別是一些建筑工程施工測量項目對精度要求比較嚴苛,對這些項目進行GPS內部檢測時,利用設置好的一級光電測距導線的閉合坐標,提高檢測數據的準確度。這種方法不但能使GPS對建筑工程測量的精度結果進行有效控制,對于已知點的精度狀況也有較為明確的了解。
除了精度與準確度方面的優勢,GPS技術在對建筑工程進行施工測量工作方面還有諸如對測量位置要求相對較低等方面的優勢,相關工作人員利用GPS技術在對建筑工程施工測量方面獲得了極大的便利。這也要求了工作人員要學習和完善自身對于GPS技術的掌握,確保對建筑工程測量數據的精度和準確度,避免延誤工期或者返工現象的出現,造成巨大的損失。
四、結語
對于建筑工程項目施工測量工作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包括地質條件、氣候因素、運輸、資金以及政策等人為因素等,管理這種難度較大的項目需要有系統的方案,也需要對建筑工程測量管理嚴格要求。針對建筑工程測量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尋找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法,確保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測量管理正常有序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劉龍飛,趙威,韓文娟.工程施工測量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門窗,2016(6):247-248.
篇12
0 引言
目前, CAT(Computer aided test, 計算機輔助測試系統) 試卷模式中試題難度分布設計的核心思想,主要根據難度分布應該是正態分布函數來進行假設的。而難度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定義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分數度量,即將考生的結果分數進行加權統計作為難度的度量標準,在試卷為百分制狀態下,假設在(0,100)區間進行正態分布[1],實際上這個要求是往往和事實不吻合。作者調用了很多考試的成績,成績分布與正態分布有較大的偏差。論文寫作,正態分布函數。另一類是以通過率作為難度的度量,即以分數的某種統計作為難度的度量,也稱統計度量,并假設在(0,1)區間進行正態分布[2]。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對分數進行了線性變換,本質是一樣的,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假設,這兩類方法對難度的表示是否準確值得懷疑。另外,教育技術測量學對正態分布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正態分布要求數據至少是等距量表上的值[3]”。“分數、通過率”是等距量表的值嗎?什么是等距量表,等距量表又有什么特征呢!
1 等距量表
在現代測量學中,等距量表是一種有次序,有相等單位但沒有絕對零點的量表;量表上相等的數字距離代表所測量的變量相等的數量差值;量表上某一部分測得的分類所反映的差異,與其他任一部分測得的分數都是相等的。也即量表上同等距離則表示差異程度相等。如溫度量表,給出四個溫度,甲的溫度是10攝氏度, 乙的溫度是20攝氏度,丙的90攝氏度,丁的是100攝氏度。測量數值可以表明,甲乙丙丁的在所測的特征值方面是遞增的,即次序可以確定。另外,甲乙兩人的溫度差等于丙丁的溫度差,說明甲乙的溫度差距與丙丁的溫度差距程度是一樣的。
2.分數量表和統計量表都不是等距量表
分數量表用得分直接表現難度。如考生甲、乙、丙、丁,考同一試題,分別得分(百分制)為20分,30分,90分和100分則,盡管甲、乙兩人的成績差距等于丙、丁兩人,但明顯地,絕對不能說甲、乙兩人的對該題的感覺難度與丙、丁兩人的感覺難度是一樣的。事實上,也許丙丁兩人的感覺難度差別很小,都感覺該題不難。而甲、乙兩人則認為相當難。即在分數量表上,相等距離并不表示差異程度相等。論文寫作,正態分布函數。因此,分數量表不是等距量表。
統計量表將難度在數值上反映為考生群體在該試題上的通過率或失分率,通常又稱為統計難度。舉個例子,對于項目1,2,3,4,假設通過率分別為0.9,0.8,0.2,0.1,盡管有0.9-0.8=0.2-0.1,但顯然,項目1、2的難度差距跟項目3、4難度差距明顯不同的。
綜上所述,難度的分數量表和統計量表都是都不是等距量表上的值。根據”正態分布要求數據至少是等距量表上的值”,可以斷定,假設試題難度在分數區間或統計難度區間是正態分布這一論斷是不成立的,其計算結果很值得懷疑。
3 難度在等距量表上的表示
分數量表和統計量表都不是等距量表,那么難度如何表示在等距量表之中呢?
根據現代測量學的IRT(ItemResponse Theory,項目反應理論)理論,將難度和考生的能力建立在一個等距量表----特質水平量表上[4]。難度被定義為試題本身固有的特性,不隨考生樣本的變化而變化,其取值范圍是(-3,3)。IRT理論認為:當對一個未經篩選數量較大的被試團體施測時,被試的能力水平取值呈正態分布[5]。測試項目在該團體上的通過率(成功百分比),可視為正態分布曲線橫軸(即特質水平量表)上從右端+∞開始,到某一特質水平點(一般用符號Z代表)為止的空間,跟正態曲線所夾面積,對曲線下總面積的比;亦即能力水平強于某一特定值的被試,占該團體總人數的比[5]。
簡言之,統計量表中的難度值P所代表的特質水平量表上的難度,就是對統計量表上的難度值進行了非線性變換,但最重要的是,經過變換后的值,已經是等距量表上的值了。論文寫作,正態分布函數。論文寫作,正態分布函數。
4試題難度分布控制算法
4.1 試題的難度計算
篇13
一、設計性實驗的實施
對設計性實驗,我們采用的教學方式有兩種:
(1)由教師提供實驗題目,提出實驗內容和要求,提供可選擇的儀器,給出實驗提示和參考書,給出問題討論。學生則根據實驗題目的任務和要求,利用課余時間,查找和閱讀有關參考資料,研究和推論有關物理過程和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擬定實驗步驟,然后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進行實驗,測量并獲取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果,寫出實驗報力匕
(2)由教師提供較多的實驗選題,學生可任選一個或學生自選題目,利用課余時間以小論文形式完成設計性報告交給任課教師,由教師進行評判,不要求實驗過程。
教學實踐證明,設計性實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模式。設計性實驗給學生提供了發揮自己創造能力的機會,大部分同學熱情很高,興趣濃厚。通過查找資料,設計實驗參數,選定實驗儀器,調試實驗裝置,測量實驗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實驗結果等一系列的工作,使他們學到了良好的工作方法及嚴謹的工作態度,為今后進行畢業設計和將來從事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設計性實驗也培養了學生信息獲取的能力,學生為了完成設計論文,紛紛利用電腦上網,查閱與課題有關的科技發展動態和信息,論文的完成也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樹立了科技創新的信心。
二、設計性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科學道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