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小學心理輔導課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開設心理輔導課的同時,學校還要建立心理輔導室,將對學生的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結合起來,定期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心理活動課是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感悟,讓心理活動課與他們一起分擔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歡樂,更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去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困惑與疑問。除了校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咨詢室的開設,還要聯合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相結合的心理教育網絡,多方面共同推進,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 保護自尊。自尊心是人們要求社會和集體對自己人格尊重的一種情感,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所以作為班主任,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尤其是那些調皮、內向或學習后進的學生,更需要老師的尊重和呵護,幫助他們克服消極因素,消除不良習慣,重新揚起學習的風帆。
2. 樹立自信。作為班主任,要時刻讓學生相信“我能行”。因為老師的肯定、認可,是學生建立自信的金鑰匙。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類生存的根本欲望來自于社會的肯定,因此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人,是一個值得喜歡的人十分關鍵。班主任要讓每個孩子都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讓他們增強自信,勇敢挑戰困難,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礙,重新塑造自我。
3. 磨煉意志。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很差,經受不了挫折和失敗他們怕吃苦、怕困難、怕失敗,往往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失敗,而一蹶不振,對生活、學習失去信心,確實令人擔憂,所以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四、多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
篇2
1.確立心育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對心育課意義的認識,將課堂教學作為心育的主渠道實施。我們認為,非如此不能體現出學校教育的特點。
2.“強化”要體現在與課程最具直接關系的教師、教材的落實上,心育課才有保證,也才能逐步建立學校心育課體系。盡管一些專家不主張有教材,但是,面對我國的教育基礎、教師水平等現實,我們認為現階段必須有教材,有課時。然后,再隨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再逐漸實現無教材、無課時的目標,讓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教師的一切教育行為中。這一“由有到無”的過程,是一個由發展、提高到成長、成熟的過程。為此,我們明確提出了“強化課程系列”的心育輔導課的授課原則,并把重點放在“怎么上課”的探索上。
3.“強化”要體現在課時的落實上。教學任務的完成必須有課時作為保證,特別是作為一種全新的課,我區要求學校要給心育課留出固定的課時。目前,有的學校安排每兩周一節心育課,有些學校每周一節。我區還要求學校要安排好教師的聽課、教研時間,并要求教師提前寫好心育課教案。
4.“強化”要體現在對心育課的深入研討上。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及時研究解決了,才能將工作推進、深化。因此,從1997年起,我區堅持每個學期定期開展各種規模和不同形式的研討活動,如中小學心育課堂教學研討會、課堂教學研討匯報會、分片進行的聽課研討交流會、心育教師的培訓會、“說課”比賽、心育檔案展評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心育課教學質量和教師授課水平的不斷提高。
5.“強化”體現在教學管理的落實上。為促進教師上好心育課,我區要求教師在寫好個人心育課教案的基礎上,每學期向區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課教案、一份個案、一份活動方案、一份咨詢卡或一份學生心理檔案(區里為教師和學生保守秘密)。區里舉辦的各種研討會、培訓會等活動除要求教師參加外,校長也要參加。
在管理上,我區每一階段的工作重點都非常明確。如第一學期主要是落實心育課的教師、教材、課時問題,初步建立咨詢室,開設咨詢信箱,啟動家長學校;第二學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課形式,并將學生咨詢中反映的問題與心育課結合起來,繼續開辦家長學校;第三學期除繼續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檔案的準備工作;第四學期主要是加強交流,平衡發展;第五學期主要進行心育“說課”比賽、心育檔案展評。這些措施的落實,保證了學校心育課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這些做法,和傳統的教學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無多少新意,其“新”主要體現在內容上。“強化”主要應該體現在轉變教師思想觀念和教學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課程意識”,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這里講的課程意識主要是針對傳統的授課方式來講的。開始,大部分教師受傳統學科教學的束縛,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上心育課,要么像語文課一樣從字詞開始,到理解句段,并記住概念,熟讀甚至背會,要么像思品課和政治課一樣,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據豐富的教學經驗來上心育課,或者干脆進行說教灌輸。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心育課多了一些強迫性和被動性,無疑成了學生肩上的一種新負擔。后來,針對這個問題,我區及時進行了總結,從中汲取了教訓。我們認識到:作為以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教學尚且必須以心理發展為基礎,那么,作為心育課,自然必須徹底摒棄以上做法,才能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提出:教師在上心育課時必須淡化原有的課程意識,打破老框框、老模式,從原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新觀念、新方法上新的課。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確的是心育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我們不否認心育課的知識含量,但其主要不是傳授知識、記概念、應付考試,而是:第一,幫助學生克服成長中的煩惱,調整學生的不良情緒,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調節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調節能力;第三,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開發學生心理潛能。明確心育課的主要任務是跳出原有課程模式的束縛,逐步建立心育課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確的另一點是,心育課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研究其心理及其問題產生的背景,合理歸因,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的個性千差萬別,生活環境和經歷各不相同,智力發展也不平衡,因而,每個學生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情緒障礙也會不同。心育課正是以學生的心理實際為最根本出發點,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最根本目標而開設的。脫離了學生的心理實際上心育課,空對空地講心理健康知識,灌輸心理健康概念,就從根本上違背了心育原則,不但解決不了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可能產生新的情緒障礙。因此,傳統的課程意識必須“淡化”。
3.要做到“淡化”,需要避免“學科化”傾向,因為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不是單純的知識教學就能完成的。在對待教材的處理問題上,我們要求教師“既參考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上課的依據。我們主張順序可以顛倒,每一講內容的上課節數也可以不相同,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不是按照教材所定內容順序發生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確定相關的教育內容,如對城市獨生子女來說,“自立”一課可作為重點,而對農村孩子來說,“戰勝羞怯”、“提高交際能力”恐怕就是重點了。同一內容,針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學生,內容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
4.“淡化”還體現在心育課的上課形式上。心育課主要采用傾聽、交流、討論、演小品等形式來進行。心育課調節學生不良情緒的方法,主要不是靠說教和灌輸,而是讓學生在全身心參與心育課過程中,內心獲得體驗來完成的。當師生同處于人格平等、情感相容、無拘無束、自由交談的氛圍中時,學生的心情自然得到放松。因此,心理輔導、心理訓練是心育課的核心,外在形式是各種各樣豐富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