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存貨審計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存貨審計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存貨審計論文

篇1

1.可變現凈值的特征表現為存貨的預計未來凈現金流量,應為銷售的現金流量扣除銷售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作為原材料的存貨,還應扣除達到預計可銷售狀態可能發生的加工成本等相關支出,扣除后的凈現金流量為可變現凈值。

2.存貨可變現凈值的確定。按照規定:

(1)企業通常按照單個存貨項目測試其可變現凈值和計提跌價準備;對于數量繁多、單價較低的存貨,可以按照存貨類別測試其可變現凈值和計提跌價準備;只有難于與其他項目分開計量的存貨,才可以合并進行可變現凈值測試和合并計提跌價準備;

(2)原材料等為生產而持有的存貨,材料價格下降并不表明其可變現凈值已低于成本,只有當預計其加工成產成品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成本,該材料才可以按照可變現凈值計量;

(3)售價、合同價不是可變現凈值,但應作為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銷售的存貨,有銷售合同的,按合同定價作為可變現凈值的計量基礎;超過合同存量的存貨,應以一般銷售價為基礎計算可變現凈值。

審查以上事項時,如果發現企業未按上述原則確定存貨可變現凈值,應建議其重新進行減值測試,或由審計人員在企業會計人員配合下進行減值測試。如果重新測試的結果應計提的跌價準備,與企業已計提的跌價準備有較大差異,應建議企業進行調整更正。

(二)存貨跌價準備計算方法正確性的審計

首次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可按照“應提數=存貨成本-本項(類)存貨可變現凈值”這一公式計算的正值計提(負值不提);以后期末再計提時,對于已經計提跌價準備的存貨,則應按照“應提數=本項(類)存貨的賬面價值-期末該項(類)存貨可變現凈值”公式計算,該公式計算結果為正數的,則為應補提的準備,計算結果為負數的,則應按照該負數絕對值與已提跌價準備數兩者中較低者沖回已提準備。

審計時,如果企業計提或沖回的存貨跌價準備不符合上述原則,應建議做調整更正。

二、對存貨跌價準備使用和轉銷的審計

(一)被審計單位執行的是《小企業會計制度》

《小企業會計制度》規定:除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以外,小企業售出商品時可以不結轉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待期末時一并進行調整。《小企業會計制度》在“總說明”中規定:小企業以存貨進行非貨幣易和債務重組(以物抵債),都應結轉其付出存貨的“賬面價值”。“賬面價值”,應包括其賬面余額和作為備抵項目的跌價準備金額。審計時,如果小企業對于非貨幣易和債務重組的付出存貨未按規定結轉已提跌價準備的,應建議予以更正;對售出存貨已結轉跌價準備的,則不必建議更改。

(二)被審計單位執行的是《企業會計制度》

《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企業以付出存貨進行股權投資、債權投資和債務重組、非貨幣易時,應同時結轉付出存貨的賬面余額和相應的跌價準備余額,對于售出存貨是否應結轉相應的跌價準備,則未提及。

但在之后財政部《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解答(二)》中規定:

(1)計提了跌價準備的存貨,如果其中有部分存貨已經銷售,則企業在結轉銷售成本的同時,應結轉對其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結轉的存貨跌價準備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

(2)對于因債務重組、非貨幣易等轉出的存貨,也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跌價準備,“但不沖減當期的管理費用”,而按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的原則進行處理;

(3)某項已提跌價準備的存貨部分轉出的,應采用轉出存貨與未轉出存貨賬面余額比例法結轉轉出存貨的跌價準備。

另外,存貨發生毀損報廢時,報廢存貨的跌價準備應轉出抵減報廢損失。

審計付出、報廢存貨應結轉的跌價準備,如果發現企業的做法不符合上述規定,應建議企業更正;但是,如果應結轉存貨跌價準備數額并不很大,或者不影響或基本不影響期末存貨項目列報的真實性,也可以不要求企業進行更正,但應告知企業以后應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三)被審計單位執行的是新準則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及其《應用指南》,對已提跌價準備的存貨付出時如何結轉跌價準備,只提到已售存貨結轉成本時,“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也應當予以結轉”,結轉到什么項目未作規定,其他新準則對此也未作更具體的規定。

筆者認為,這里除《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相關規定可供遵照外,其他情況下發生存貨付出,其跌價準備的結轉可參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辦理。鑒于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企業最終經營成果并不發生或很少發生影響,因此對采用不同方法結轉存貨跌價準備,審計時都可予以認可。

三、對存貨跌價準備轉回的審計

已提跌價準備的存貨如果以后價值又得以恢復,其恢復增長的價值應在原計提的限額內予以轉回。各類會計制度都有與此相同或相類似的規定。

篇2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在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由于存貨種類繁多且流動性強、計價方法多樣,因而存貨高估構成了資產計價舞弊的主要部分。在會計核算上,存貨對應的會計賬項很多,存貨項目的真實和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其他會計賬項,因此存貨審計在整個審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存貨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存貨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存貨與其他項目密切的關聯度,要求注冊會計師對存貨項目的審計應當予以特別的關注,相應地要求實施存貨項目審計的注冊會計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相關業務知識,運用多種有針對性的審計程序。 

 

一、評價和測試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 

 

了解企業對存貨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是確定企業存貨真實存在和準確計價的基礎。存貨的內部控制制度貫穿于企業的采購、運輸、驗收、出庫、儲存、付款、入賬各個環節,是事先經過制定的一套相互牽制、稽核、驗證的內部監控制度。通過對存貨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價和測試,一方面可以了解被審單位存貨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另一方面能確定存貨審計的重點,一般而言,內部控制制度薄弱環節,問題較多,應列作審計的重點。應注意的是評價內部控制制度,一定要與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特別是對于工業企業,要熟悉企業的生產過程和工藝流程,要了解產品成本結轉流程。 

為了確定被審計單位存貨內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審計人員可通過觀察、詢問、查閱歷史資料等多種方式來加以了解和調查,其范圍包括企業的購貨、驗收、存儲、領料、生產、銷售等環節。經過了解,結合自己的專業判斷,對企業存貨的內部控制進行分析,初步評價存貨的控制風險,實際上就是評價企業存貨的內部控制在防止或發現和糾正重要錯報或漏報中的有效性。 

 

二、審查存貨計價的正確性 

 

存貨計價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期末余額的真實性。因此,做好存貨計價方面的審查工作,對于存貨審計風險的防范至關重要。對于存貨計價的審查應側重與存貨的發出、攤銷及結轉等環節,并在審計抽樣的基礎上進行,由于存貨存在于生產循環過程的各環節,審計人員不可能對所有存貨進行詳查,抽查核對成了存貨計價測試的主要方法。抽查的關鍵是選擇樣本,對存貨余額較大、價格變動較為頻繁的存貨作為測試重點,測算期末存貨價值是否等于存貨的結存單價與結存數量的積,測試期末單價是否與采購成本、生產成本相符。特別注意的是審計工作并不是對被審企業經濟業務的會計核算的重復,審計人員不應受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的干擾,獨立按照適當的方法進行。(1)應審查存貨采用的計價方法是否合理、適當,年度內有無任意改變計價方法的現象。(2)在加權平均法下,審查客戶是否在同一品種、同一規格型號的存貨范圍內進行計價,有無異類存貨混淆計價的現象。(3)對存貨采用計劃成本核算的客戶,應重點審查成本差異率的計算和成本差異的結轉是否正確,有無不按期結轉成本差異,或者利用成本差異調節利潤的情況。 

三、重視對存貨的監盤程序 

 

監盤是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常用的審計策略和手段,通過對存貨的監盤能夠獲取監盤對象的存在性、完整性、權力性、估價與分攤、分類與披露的認定是否恰當的審計證據,存貨監盤是證明實物資產是否存在的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也是判斷上述其他認定的輔助證據,因此,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應當按照執業準則的要求實施對存貨的監盤,以獲取有關期末存貨數量和狀況的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1)盤點時間最好選擇在會計期末。實際上多數情況的監盤是在會計期末以后進行的,這就需要我們編制從盤點日到期末的存貨余額調節表來證實期末存貨余額的正確性。(2)盤點參與人員的選擇要有代表性。供應、保管、財務、生產等部門的有關人員都應參與;(3)如果不是每一個地點均列入監盤范圍,不應事先透露監盤地點;(4)應特別注意存貨的質量,注意觀察是否存在冷背殘次的存貨,對這一問題發現途徑一是通過實地盤點,二是在審閱企業存貨會計賬薄時存貨數量余額沒有變動的賬戶,其多為冷背殘次的積壓貨物。 

采取恰當的盤點方法。①盤點前準備盤點表,同倉庫保管明細賬進行核對,由于倉庫實行保管負責制,一般情況這種核對是相符的。②抽點樣本量。企業盤點人員盤點后,審計人員應進行抽點,抽點的樣本一般不得低于存貨總量的10%。③審計人員應向被審單位索取存貨盤點前的最后一張驗收報告單(或入庫單)、最后一張貨運文件(或出庫單),作為截止測試時的依據。④異地庫存貨的盤點。如為外單位代為保管,不能親自盤點時,一定要采取適當的替代程序,如發詢證函、查看原始單據等;如為本單位保管,則一定要親自監督盤點。⑤對一種存貨有幾個存放地點的,我們應盡量對其一次、連續不斷的盤完,防止有關人員利用空隙,串通作弊。 

在被審計單位存貨盤點結束前,注冊會計師應當再次觀察盤點現場,以確定所有應納入盤點范圍的存貨是否均已盤點,取得并檢查已填用、作廢及未使用盤點表單的號碼記錄,確定其是否連續編號,查明已發放的表單是否已收回,并與存貨盤點的匯總記錄進行核對。注冊會計師應當根據自己在存貨監盤過程中獲取的信息與被審計單位最終的存貨盤點結果匯總表核對。 

 

結束語 

 

存貨審計是注冊會計師審計中比較復雜和耗時的一項工作,面臨的難點也比較多,因此,我們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并執行嚴格的審計程序,就能獲取存貨實物資產確實存在、計價正確的審計證據。 

 

參考文獻: 

篇3

:

〖BT1〗一,畢業設計(論文)的目的

1.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的能力,探討會計,財務管理前沿理論問題;

2.運用所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并

解決財務,會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BT1〗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

1.論文選題應盡量理論結合實際,達到能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會計實踐中的問題;

2.應注意選題的創新性,題目應盡量避免與往屆重復;

3.選題的難易程度,工作量應適當,避免過于簡單,達不到本科畢業論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盡量避免難度過大,影響完成質量;更應避免選題面過寬,過大,無法縱深探討.

以下論文寫作方向和題目,可供大家在選題時參考:

1.標準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2.目標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3.責任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

4.作業成本法在企業中的應用

5.企業成本控制體系的建立

6.企業責任成本管理問題研究

7.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研究

9.上市公司關聯方交易問題的實證研究

10.激勵股票期權理論及應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潤操縱的行為與動機

12.資產減值對上市公司的影響

13.企業重組的會計問題研究

14.上市公司會計報表信息質量管理

15.企業兼并中的財務分析與財務決策

16.企業財務控制機制研究

17.企業激勵機制的建立

18.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方法研究

19.企業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資本結構理論與應用研究

21.優化企業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

22.激勵和約束機制在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

23.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在企業中的應用

24.分權式財務管理體制在企業中的應用

25.會計準則的國際比較

26.企業財務網絡化管理研究

27.企業成本核算系統設計

28.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設計

29.會計會計報表系統設計

30.計算機會計學中總賬的設計分析

3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獨立審計質量控制

33.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管理

34.企業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5.獨立審計風險的實證分析

36.審計風險及防范的實證研究

37.網絡經濟條件下的審計模式研究

38.電子商務下的審計風險及控制

39.人力資源會計研究

40.環境會計理論研究

41.債轉股問題及對策研究

42.風險投資問題研究

43.商業銀行貸款資產管理

44.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項目質量控制研究

45.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團公司內部審計問題探討

47.企業對外投資財務控制研究

篇4

二、家族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股權狀況不明晰,企業家族化

(二)資信度較低,融資難,抗風險能力較差

1. 從銀行信貸方面

2. 從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方面

(三)投資能力較弱,缺乏科學性

(四)財務管理觀念淡薄,財務控制薄弱,財務管理混亂

(五)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社會審計監督

三、改善家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明晰股權,明確責任:決定家族企業興衰的杠桿

1. 股權集中的方法

2. 分散化股權安排。

(二)積極開拓融資渠道,提高家族企業的資信度

(三)規范投資程序,建立項目評估體系,提高資產回報率

(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的財務控制

1. 建立規范的會計核算體系,遵守相關法律。

2. 加強對存貨和應收賬款的管理,降低企業風險。

3. 進行合理避稅,樹立企業形象

(五)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企業的財務監督

1.是要設置企業的會計、出納、保管機構,明確各自職責,形成有效的內部牽 制,做到“統而不死,分而不亂”

2.是要加強內部稽查工作

3.是要加強對民營企業財會工作的檢查監督及審計工作。

4.嚴格區分家務事與公司事務,建立以契約關系為主要管理方式的企業管理制度,增加財務管理的透明度。

5.投資要面向市場,正確進行投資決策,努力降低投資風險:應以對內投資方式為主;分散資金投向,降低投資風險;擴大投資范圍,力爭實現全球化。

篇5

一、“科龍事件”注冊會計師執業過程中存在的職業道德問題及表現

德勤為科龍審計了2002年至2004年的年報。在2001年年末科龍整體資產價值不確定的情況下,德勤2002年給出“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顯得有些牽強。在此基礎上,2003年德勤又對科龍2003年的年報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2004年德勤對科龍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既然科龍被證實有重大錯報事實,德勤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也難免其責。那么,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呢?

(一)執業不規范,未能恪盡職守

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程序等方面的確出現了嚴重紕漏,對科龍電器的審計并沒有盡職。例如,證監會委托畢馬威所作的調查顯示:2001年10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間,科龍電器及其29家主要附屬公司與格林柯爾系公司或疑似格林柯爾系公司之間進行的不正常重大現金流出總額約為40.71億元,不正常的重大現金流入總額約為34.79億元。而這些在德勤3年的審計報告中均未反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條件之一,即須認為會計報表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現金流量。但事實上,科龍的現金流量并不像德勤出具的審計報告般正常。

(二)審計方法不合理

存貨審計要從內部控制測試、分析性復核、成本核算審查、存貨監盤、計價審查、截止測試等方面入手,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序。然而,注冊會計師在對科龍電器各期存貨及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審計時,直接按照科龍電器期末存貨盤點數量和各期平均單位成本確定存貨期末余額,并推算出科龍電器各期主營業務成本。在未對產成品進行有效測試和充分抽樣盤點的情況下,德勤通過上述審計程序對存貨和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審計并予以確認,其審計方法和審計程序均不合理。

(三)忽略重要的審計程序

審計程序主要有檢查記錄或文件、檢查有形資產、觀察、詢問、函證、重新計算等幾種類型。而注冊會計師審計科龍電器分公司時,對各年未進行現場審計的分公司沒有執行其他必要的審計程序,無法有效確認其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的真實性及應收賬款等資產的真實性。科龍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組織結構相當復雜。按照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應根據審計風險,即審計重要性水平來確認每年對哪些分公司進行現場審計。

二、造成“科龍”事件中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低下的原因

(一)缺乏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操守

專業勝任能力是指為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注冊會計師必須具備的職業品德、學識與經驗、專業訓練以及足夠的分析、判斷能力。就如科龍聘請國際“四大”之一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來做審計,當然也是相信其審計報告的公信力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二)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超國民待遇”

2001年,有關部門頒布“補充審計16號文”,要求上市公司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及再融資時,財務報告除國內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法定審計外,還必須由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進行“補充審計”。一些銀行也相繼規定,貸款的公司必須到指定的外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信用審計。“科龍――德勤”事件中受指責的問題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目前在我國享受“超國民待遇”,主要問題是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能否建立和執行統一的監管標準。

(三)注冊會計師行業過度的競爭

客戶對于同質服務,關心的更多的是價格。近年來,一些公司由于財務資源的外購或者對本公司的會計相當滿意,有些理性的股東就會要求減少審計費用。在注冊會計師行業,過度的競爭,特別是低價格的競爭,會嚴重削弱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降低其服務的質量。

三、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策略

“科龍”審計失敗案,留給注冊會計師太多的教訓。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完善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事務所可以制定適宜的職業道德指南以供內部考核使用。目前,職業道德基本準則、職業道德規范指導意見已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并頒布實施。

其次,應該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監管,加大懲處力度。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監管應堅持以行業監管為主、事務所內部監管為輔的方針。各級注冊會計師協會應設立職業道德監管專門機構。協會還要對所有的注冊會計師建立執業檔案制度。

此外,要完善內部管理。會計師事務所應建立健全嚴格、合理、透明的各種制度,如人員聘用、考核與晉升、工資福利與保險、合伙財產的管理與處置等制度,完善內部管理。

最后除政府及行業協會和會計師事務所方面之外,注冊會計師應加強個人的修養和學習,誠實守信,完善個人道德修養,遵守職業道德。

總之,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注冊會計師作為“經濟警察”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在任何時候,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篇6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審計

自從中國建立證券市場以來,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層出不窮,其造成的損害異常驚人,許多學者開始更多地關注財務報表審計在上市公司財務舞弊中的效應,如何完善公司財務報表審計以抑制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的形式與動機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簡化就是財務報表中的故意錯報和遺漏,其形式主要包括:1、虛構交易或事項。常見造假手段包括虛構銷售對象、填制假入庫單、假成本計算單、假發票、假出庫單等。2、會計“擺弄”。混淆借款費用資本化與費用化邊界,在股權投資核算上做手腳,隨意確認收入、成本和費用或收入確認的時間差,虛擬資產掛賬。3、掩飾交易或事項。掩飾交易或事項的常見作假手段有對于重大事項隱瞞或推遲披露。4、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的盈余管理。比如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比例不當,變更資產減值準備比例,沖回上年計提等。

上市公司對報表進行粉飾,往往帶著明確清晰的目的,使其能在證券市場中更好地發展。其主要動機可分為:1、為獲得上市資格條件。一些業績并不是十分好的企業,為了達到上市資格條件,必然通過各種舞弊手段進行會計處理。2、為提高股票發行價格。在利潤指標為基礎的定價模式下.公司必然會以種舞弊手段虛增利潤,以期達到抬高發行價,使公司籌集到更多資金的目的。3、為獲得再融資資格條件。一些達不到凈資產收益率要求、但有著強烈再融資動機的上市公司就通過操縱利潤來達到目的。4、避免被特別處理或退市。出于逃避懲罰,不愿意因連續三年虧損而退市的公司,具有巨大的利益驅動粉飾財務報告,甚至是舞弊的手段,來使公司扭虧為盈,隱瞞虧損,避免被ST或PT處理。

二、上市財務報告舞弊審計的意義

加強舞弊審計不僅是落實憲法、審計法的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需要。

(一)舞弊審計對被審計單位的威懾作用

舞弊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機制,對防范舞弊行為具有良好的作用。審計委員會在對防止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重點表現在它的威懾作用上。舞弊審計的存在,舞弊審計的定期或不定期進行,都會對那些企圖進行舞弊行為的人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舞弊行為的發生。

(二)審計機構更好地識別審計風險,提高了審計質量

內部審計查處舞弊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工作上的一致性,為外部審計利用內部審計資源創造了條件,也成為外部審計應對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外部審計開展工作時,通過內部審計報告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管理情況,對內部審計揭示的管理缺陷和薄弱環節,予以重點關注,執行更為詳盡的審計程序,有效地控制審計風險。由于外部審計盡可能地保證了審計的獨立性和公正性,舞弊審計在內部的良好發揮即可為審計機構起到支持和指導的關鍵作用,減少了重大錯報,使審計質量更穩健。

三、上市財務報告舞弊審計的措施和策略

(一)保持職業謹慎,識別財務報表舞弊風險

紅旗標志是一種有效評估舞弊風險的評估工具。包括壓力方面的紅旗標志、機會方面的紅旗標志、自我合理化方面的紅旗標志。當上市公司存在上述一個或多個風險因素,則說明舞弊風險較大,審計師應搜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防范審計風險,該理論對于指導審計人員對舞弊風險的判斷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二)針對識別的財務報表舞弊風險,實施重點審計程序

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應當格外注意對重要審計程序的實施,這將有助于發現和查處財務報表舞弊。第一,分析檢查記錄或文件。由于企業的會計業務繁多且復雜,我們在檢查會計記錄或文件時就需要關注各種奇異事項,利用奇異分析技巧迅速的發現舞弊。第二,函證。通過函證,注冊會計師可以獲取重要的外部證據,這是對付財務報表舞弊的銳利武器,同時遵循重要外部證據親自獲取原則。第三,監盤。注冊會計師必須重視實物監盤,在盤點時,注冊會計室必須到場,親自監督盤點人員的盤點和計數,必要時應該親自抽盤部分存貨。第四,分析程序。當注冊會計師懷疑存在舞弊時,分析程序顯得更加重要,會增加發現虛假財務報表的可能性,如果通過分析程序發現重大差異應進一步調查。

(三)關注財務報表舞弊重點領域的審計

重點賬戶的審計是審計人員關注的重點,這些賬戶的審計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著眼于銀行賬戶、存貨、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待攤費用和八項資產減值準備賬戶等的審計,采取不同的審計措施,審查各賬戶反映的業務是否一致,有無在各銀行賬戶之間串戶的行為,存貨監盤是否實施到位,有無利用“應收賬款”轉移資金,壞賬損失的確認及其賬務處理是否符合制度規定,待攤費用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是否被任意改變。另外,建議監管部門要督促公司建立和完善相關資產核銷管理制度,使資產核銷更加規范化和程序化。

(四)財務報表舞弊審計的注意事項

首先,審計人員要面對公司內部管理者以及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使得審計人員要加強其專業判斷能力。其次,在企業組織內部,要關注內部控制的狀況和有一定權限接近企業資產的員工的個人審計期間表現,并“換位思考”一些最常見的舞弊預兆信號。最后,注重項目質量控制復核在舞弊審計中的應用,判斷財務報表中列報的所有信息的變化是否與舞弊相關。

參考文獻:

[1]袁春生.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2

[2]黃金鳳.論上市公司舞弊審計策略[J].中國總會計師,2011,3

篇7

審計證據(audit evidence)是審計人員在執行某項審計業務的過程中,為形成審計意見而獲取的各種憑據。審計證據對整個審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審計意見和審計結論必須以審計證據為基礎,離開審計證據而得出的任何審計意見和審計結論都是不切實際的、不能令人信賴的。同時,審計證據也是控制審計工作質量的重要工具,審計業務負責人可以通過查閱審計證據判斷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效率。 

從審計證據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審計證據是審計意見形成的重要基礎,審計證據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審計意見。通常審計證據的獲得,都是相對應于管理當局對會計報表的認定。不同的會計報表認定,需要不同的審計證據來證實。審計證據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全過程,整個審計程序可以看成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收集審計證據、鑒定審計證據并作初判斷的過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業務量急劇增加,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現,審計報告越來越受到需求者的關注。同時,大量的審計訴訟不斷出現,審計責任越來越重大,這使得審訓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計風險越來越大。為了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報告的質量,審計人員必須獲取符合特定標準的審計證據,這種標準就是指審計證據的特征。確定了審計證據的特征,能夠更好的引導審計人員獲取審計證據、評估審計風險并且降低審計風險提供參照標準。 

 

二、審計證據的特征 

審計證據的特征也稱之為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包括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 

(一)關于審計證據的充分性 

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是針對于審計證據的數量而言的,是對審計證據數量的衡量。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必須建立在足夠數量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之上。審計證據的數量實際上是指審計人員能夠形成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所需審計證據的“最低數量”。審計證據是否充分,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審計風險。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充分性成正向變動關系:審計風險越大,對充分性要求高,即需要審計證據的數量就越多。同時,審計證據數量的增多,能夠降低檢查風險,最終達到降低審計風險的目的。 

2.審計項目的重要性。通常重要的審計項目要求的審計證據就越多,因為一旦這些項目上出現判斷錯誤,就會容易導致審計結論的失誤。 

3.審計經驗。對于一項審計業務而言,除了要求審計人員要有專業審計知識以外,還要求審計人員有豐富的審計經驗,經驗可以減少審計人員對審計的證據的以來程度,也就是說,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所需要的證據相對就能夠減少。 

4.審計證據的質量。通常審計證據的質量是指審計證據的證明力。不同類型的審計證據證明力各不相同,不同途徑獲取的審計證據證明力也各不相同。但不論是何種類型、何種途徑獲得的審計證據,只要審計證明力強,審計人員所需要獲得的這類審計證據就可以減少;反之,審計證據就需要增多。

5.成本效益原則。根據成本效益原則,審計證據的收集,一定要考慮到審計成本,過多的審計證據會造成審計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審計成本的耗費也并不是越少越好。對于重要的審計項目,則需要一定的審計成本的投入,以保證審計質量。 

 (二)關于審計證據的適當性 

審計證據的適當性是針對于審計證據的質量而言的,是對審計證據質量的衡量,即審計證據在支持管理當局的相關認定,或發現其中存在錯報、漏報方面具有相關性和可靠性。 

1.相關性。審計證據的相關性指審計人員所收集的審計證據要與審計目標密切相關。嚴格來說,每一個審計證據都與審計目標相關,只是相關性強弱不一樣。當然,審計人員需要收集相關性強的審計證據,因為這種證據說服力較強。另外,審計證據的相關性主要是針對具體項目的審計目標而言的,例如:存貨監盤的結果與存貨的存在性相關,而與存貨的計價和所有權顯得相關性很弱。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審計證據能否如實反映客觀事實,即審計證據的可信程度。審計證據的可靠性有賴于它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客觀性。具體來說:第一,真實性是指審計證據必須能夠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要想審計證據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根據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和經濟現實來取得證據。同時,審計證據的真實性也要求審計證據不帶有任何偏向,即具有中立性。這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不能將個人的情緒或偏向帶入決策或判斷中。第二,合法性指審計證據是在充分考慮審計人員獨立性的前提下,依照審計準則和審計程序而取得的。只有這樣,取得的審計證據才具有法律的效力,才能夠作為可靠的審計證據。第三,客觀性指審計證據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獨立存在的客觀事物,同時審計證據還能夠證明客觀存在的事實。客觀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審計證據本身必須是客觀的,無論是實物證據、書面證據、口頭證據或者環境證據,都具備一定的客觀的外在載體。另一方面,審計證據反映的內容必須是客觀的,即反映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猜測的。 

 

三、審計證據的經濟性原則 

在不考慮收集審計證據的成本以及客觀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審計人員應該取得足夠的審計證據來支持審計結論,也就是說,從理論的角度分析,可靠的審計證據是越多越好。但從現實的角度分析,審計人員很難不考慮收集審計證據的成本,并且基于各方面條件,審計證據并不總是可靠的,因此審計證據還要充分考慮到經濟性。 

經濟性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審計證據不是越多越好,審計人員在有限的審計時間內將被審單位的全部信息收集起來是不現實的,過多的審計證據會成為審計負擔。比如:全部盤點總是比部分盤點得到更加可靠的審計證據,但是考慮到經濟性,審計人員大多選擇重要的項目進行部分盤點。另一方面審計成本不是越少越好,對于一些必須要重點審查的項目,為了獲得更加充分可靠的審計證據,則應該投入一定的成本,如數額巨大的應收賬款,盡管獲取審計證據需要一定的成本,但基于該項目的重要性,則一定的成本耗費是必要的。 

總之,充分性和適當性是對審計證據的總體要求,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審計證據的經濟性。充分性和適當性在獲取審計證據的過程中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相關性和可靠性較強的審計證據,所需的審計證據就會較少;反之,所需審計證據的數量就會較多。同樣,只有數量充足的審計證據才能夠全面反映被審計對象的情況,有助于甄別、提高審計證據的質量,保證其適當性。審計質量是否充分和適當,決定了審計結論是否正確。審計人員在獲取審計證據時不能一味的只關注總體要求的某一方面,偏廢另一方面,兩者應當兼顧。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k.莫茨,[埃及]侯賽因,a.夏拉夫,審計理論結構[m].文碩譯,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 

[2]蒙哥馬利審計學翻譯組,蒙哥馬利審計學(上)[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9 

篇8

存貨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流動資產,是企業供需平衡的根本保證。企業經濟效益是高是低將直接受到存貨的控制、保存、治理水準的影響。企業存貨管理系統是確保企業公共財物的收入與支持符合法律規定和財物訊息真實性的內部配合得當、督促查看、限制約束的控制系統。同時它也是公司內部控制的其中重大而主要的環節,是企業實現計劃目的,徹底實現經營的前進方向和決策,維持流動資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企業存貨管理水平的優劣在現金流管理中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企業為了控制資金成本不至于太高,就必須實現現金流的健康循環,同時還應具備了有完善體系的存貨管理,才會實現更高的資金使用效率。這樣,企業才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發現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對于提高企業存貨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都顯得特別重要。

二、家電行業存貨管理現狀的分析及問題所在

在以前,我國企業的經營效率總是停滯不前。這是由于存貨在整個流動資產中的比例十分大,而家電行業對于管理沒有達到應有的重視。可行高效的存貨管理對企業的走勢和發展非常重要。不過近年來我國家電行業的存貨管理方式已經有了改進,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加強企業的內部工作的監管督促,遵守國家的法律規定。而實際大多家電行業并沒有設置內部審計機構。少數有設立機構的企業,其能發揮的作用功能已嚴重弱化,導致企業不能正確評價財務信息和管理部門的績效。存貨會計核算不健全,崗位職責不分清,管理人員身兼數職,導致存貨管理混亂。

(2)存貨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存貨信息管理這一重要環節不容忽視。傳統的核算方法信息反應慢,企業掌握的庫存信息過時,不能及時制定采購計劃,導致企業資金、存貨管理效率低。企業的存貨采購、優化設計規劃至關重要的部分就在于能否準確掌握及時的存貨現狀。

(3)存貨管理機制不健全

家電行業的存貨一般情況下價值與數量規格繁多,企業應該按照重要性將存貨進行有序的分類,對部分重要的存貨進行重點監控和管理,而不是對所有的存貨進行統一的管理。一些企業對存貨質量檢驗沒有足夠的留心,驗收存貨幾乎沒有警惕性。而存貨驗收是每一個企業存貨入庫前的重要環節之一,如果不能保證存貨完好無損的進倉存儲,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對企業造成潛在損失。

(4)缺乏科學合理的存貨采購計劃

存貨的采購環節決定了企業存貨的數量,同時也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企業不僅需要考慮存貨的庫存量和需求量,同時還需要考慮存貨成本和其因長期放置而造成的損失。存貨的累積堆放會占用企業的大量資金,人工,場地,形成存貨成本。如果長期堆放,電器很可能會損壞或過時而降低使用價值。因此企業必須要有一個科學的存貨采購計劃,使企業的整個存貨供應鏈的第一步達到完善。

三、家電行業存貨管理模式的改進措施及對策建議

家電行業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存貨管理的問題,那么就應該先從內部入手,健全內部控制和提高存貨管理人員的素質。其次加強與商家的合作關系,同時還要使用先進的管理系統。

(1)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存貨管理崗位責任、批準執行和業務流程。首先要保證內部職位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而后需要制定完整的業務流程,在存貨的每一個環節都把好關,有齊全的記錄并保存完整。審核人的責任權限必須劃分清楚,業務批準的流程和程序必須一致。

(2)建立科學存貨管理機制

存貨的采購方面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和供應情況做出科學的存貨采購計劃,保證采購環節的透明度,規范采購行為,確保采購環節的完整。存貨的保管方面應該先制定計劃,充分利用倉庫結構,根據存貨的數量、大小、價值、需求量和重要性進行有效的分類存放。同時還要進行定期的清查盤點,發現有盤盈盤虧的應該及時報告。

(3)提高存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

有了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和科學的存貨管理機制,當然還得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操作先進的管理系統。然而當今大多企業都只看重銷售方面,無視了存貨管理,恰恰存貨管理更是企業需要重視的。對存貨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提高對存貨的認識態度。

(4)加強與合作商的合伙關系

為了更好的掌握存貨管理的現狀,發現并解決問題,企業應該實行供應鏈管理,建立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長期合伙關系。及時共享存貨和銷售數據,方便供應商根據需求變化來調整生產計劃,提高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敏感性,加快存貨周轉,降低存貨成本,通過優質的存貨管理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四、結論

存貨的管理水平對企業經營效益有重大影響。企業要想同時提升自己產業的經濟效果與利益,就一定要最大程度的重視存貨管理,擁有完備的內部控制規定,采用并實施合理的存貨管理方法。最終使企業和經銷商之間庫存產品的共同管理成為現實并相互達到一個最佳組合值。逐步發展并找到降低存貨成本與提高顧客服務水平的一個平衡點,讓企業達到最佳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梅盛才,《企業存貨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4).

篇9

對于審計委員會與審計收費問題,夏文賢和陳漢文(2006)進行了很好的總結。從邏輯上講,關于審計委員會與審計收費的關系,存在三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審計委員會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質量要負一定的簽字責任,出于自身風險的控制,往往需要更高質量的外部審計服務,或擴大外部審計范圍,從而增加審計收費。相關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的存在會導致外部審計收費的增加:審計委員會往往說服管理層聘任具有更高專業能力和聲譽的外部審計師(Kunitake,1983;EicheneherandShields,1985;AbbotandParker,2000);審計委員會往往需求現任外部審計師提供更多的審計服務,如擴大其審計范圍等(SimunicandStein,1996)。

另一種可能是,審計委員會有助于審計收費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審計委員會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重要機構,審計委員會負責審查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Walker,2004)。審計委員會的職責范圍不只局限于選擇外部審計,而是對財務報告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包括監督公司的內部審計制度及其實施,以及審查公司的內控制度等,這都增強了公司內部控制的可靠性。公司內部控制機制是外部審計師確定控制風險水平和審計范圍的重要基礎,從而是審計收費的重要影響因素(Wallace,1989;DeZoort,etal.,2002)。Knapp(1987)發現,當審計過程中出現爭端時,審計委員會更可能支持審計師,而不是公司管理層,支持的程度與審計委員會的成員構成有關。Klein(2002)發現,當審計委員會的獨立性降低時,這些公司的可操控性應計顯著增加;Xie等(2003)也發現審計委員會中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至少擁有一名財務專家或公司明確規定審計委員會對財務報告與外部審計的監督權時,公司進行激進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這些研究說明,審計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盈余作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了審計風險,最終降低了審計收費。

還有可能是,審計委員會對審計收費上述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會相互抵消,使得審計委員會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總體上不顯著(O''''Sullivan,1999)。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存在這種不顯著關系的原因是審計委員會公司治理的無效性。Menon和Williams(1994)的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的成立只是表面上的,成立審計委員會并不意味著董事會實際上依賴審計委員會來提高其監管能力和股東的管理控制。Kalbers和Fogarty(1993)等也認為,有關審計委員會有效性的證據是有限的。既然審計委員會是無效的,那么也就不能推斷外部審計能夠信賴審計委員會的存在,從而降低審計收費。

國內學者也對審計委員會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關于審計委員會與審計收費的關系,李補喜、王平心(2005)的研究表明,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與審計收費負相關,但相關性不顯著。他們認為審計委員會為加強內部控制、降低審計風險等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處于起步階段的審計委員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夏文賢和陳漢文(2006)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控制了影響審計收費的其他因素后,無論從變化方向和變化數量上,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與外部審計師變更時審計收費的變化之間都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說明從外部審計師的角度看,審計委員會的設立降低了外部審計的控制風險。陳漢文等(2004)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所進行的案例研究也表明,審計委員會加強了內部審計的作用。

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還處于不成熟階段,還未建立完善的獨立董事和審計委員會責任機制,在這種背景下對審計委員會的有效性及其治理效果的研究,對于我們正確了解中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治理的狀況、決定其有效性以及治理效率的影響因素,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績效,有著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要考察的問題有三個:相對于沒有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設立的當年是否對審計收費產生了顯著影響?審計委員會設立前后,上市公司的審計費用是否減少?審計委員會是否有顯著的治理效率?

二、研究設計

本文的研究主要考察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前后,外部審

本篇文章來源于我愛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注明出處網址:/Article/paper/accountant/audit/200903/3926.html

本篇文章來源于我愛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注明出處網址:/Article/paper/accountant/audit/200903/3926.html計收費的變化情況。基于上述分析,如果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后,審計收費顯著下降或顯著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那么在控制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斷審計委員會的確存在一定的治理效率,至少在公司的內部控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與夏文賢等人從審計師變更的角度考察審計委員會與審計收費關系的方法不同,本文選取那些新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進行研究。

(一)樣本

本文選取2003年和2004年新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剔除銀行等金融類企業、ST公司以及審計信息披露不完全的上市公司,共獲得169個樣本,其中2003年有109家,2004年有60家。然后,按照同行業規模相近的原則為這些上市公司選取沒有設立審計委員會的配對樣本。因此,最終的數據集合共有338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本文的數據來自于Wind數據庫和CSMAR數據庫。

(二)變量設計與回歸模型

對于國內上市公司審計收費決定因素的問題,劉斌等(2003)的實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規模、經濟業務的復雜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而存貨與資產總額之比、長期負債與資產總額之比、盈虧情況、審計任期和事務所規模對審計收費并不具有重要影響。韓厚軍等(2003)對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因素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上市公司審計收費與公司總資產、子公司個數、資產負債率、審計意見類型等因素顯著相關,與應收賬款和存貨之和與總資產的比率、凈資產收益率不相關。伍利娜(2003)發現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現之司規模、是否由國際4大所審計顯著正向影響年度財務審計費用。魏素艷等(2005)也有類似的發現。但是朱等(2003)以滬市公司為樣本對審計費用的總體情況及影響審計費用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事務所的規模、上市公司的規模、盈利情況等因素對審計費用具有顯著影響。結合上述國內研究,并參考Keefe、Simunic和Stein(1994)提出的審計定價模型,本文將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情況納入了審計收費模型(1):

Fee=α+β1Asset+β2Lev+β3Stock+β4Liquidity+β5Comm+β6Opinion+β7Big4+ε

模型(1)中各變量的含義為:

Fee: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

Asset: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Lev:資產負債率;

Stock:存貨與總資產之比;

Liquidity:流動資金與總資產之比;

Comm:虛擬變量,公司當年新設立審計委員會時,取值為1,否則為0;

Opinion:虛擬變量,公司年報的審計意見為非標準清潔意見時,取值為1,否則為0;

Big4:虛擬變量,當會計師事務所為國際四大事務所時,取值為1,否則為0。

為考察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對審計費用產生的動態影響,本文使用Logistic回歸方法建立模型(2):

Logit(ΔFee)=b+γ1ΔAsset+γ2ΔLev+γ3ΔStock+γ4ΔLiquid+γ5ΔOpinion+γ6Comm+γ7ΔFirm+ε

模型(2)中各變量的含義為:

Fee:虛擬變量,審計委員會設立的當年與設立前一年,審計費用自然對數值(經行業均值調整)對審計費用進行行業均值調整是為了控制公司規模增長、通貨膨脹等因素對審計費用增加產生的影響。之差如果為負,則取值為1,否則為0;

Asset:審計委員會設立的當年與設立前一年,總資產自然對數值之差;

Lev:審計委員會設立的當年與設立前一年,資產負債率之差;

Stock:審計委員會設立的當年與設立前一年,存貨與總資產比率之差;

Liquid:審計委員會設立的當年與設立前一年,流動資金與總資產比率之差;

Opinion:虛擬變量,如果審計意見從標準清潔意見變為非清潔意見,取值為1,否則為0;

Comm:虛擬變量,設立審計委員會,取值為1,否則為0;

Firm:虛擬變量,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取值為1,否則為0。

(三)描述性統計

模型(1)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和表2所示。

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平均審計費用為13.03211,顯著低于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13.07226的審計費用水平(注:對兩個樣本組的平均審計費用之差進行顯著性檢驗,后者大于前者的T統計值為3.0475。),前者的中位數也顯著低于后者(注:T統計值為2.7824。)。考慮到兩個樣本組在資產規模方面并無重大差異,上述結果表明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對上市公司的外部審計收費產生了顯著影響。兩個樣本組中,其他變量如資產負債率(Lev)、存貨與總資產的比率(Stock)、流動資金與總資產的比率(Liquidity)在描述性統計結果中并未顯現出有重大差異。

模型(2)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3和表4。

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設立審計委員會的樣本組,審計費用(經行業均值調整)比前一年平均下降了-0.00410,而對應的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樣本組,審計費用(經行業均值調整)則平均上漲了0.01083,兩個樣本組審計費用的動態變化差異明顯,顯示審計委員會的設立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審計費用的平均值下降的幅度很小,原因是隨著公司的正常經營,公司規模、負債等一般都是在不斷一,即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ROE)處于“保牌”區間,是年度財務審計費用的顯著影響因素;此外,公增長的,再加上審計服務價格的“粘性”,在不考慮行業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審計費用有一定程度的增長是合理的,其他變量的統計結果支持這一結論。因此,審計委員會設立是

本篇文章來源于我愛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注明出處網址:/Article/paper/accountant/audit/200903/3926_2.html

本篇文章來源于我愛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注明出處網址:/Article/paper/accountant/audit/200903/3926_2.html否能顯著影響審計費用的動態變化,還需要通過回歸模型進行驗證。

(四)回歸結果

模型⑴是對審計費用的靜態比較。從回歸結果(表5)來看,代表公司規模水平的總資產對審計費用有顯著的影響,兩者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而資產負債率、存貨比率以及流動資金水平的影響并不顯著,表明在我國審計市場,公司的規模大小是審計收費的關鍵定價因素,這一結果與其他研究相一致。本文所關注的審計委員會變量(Committee)與審計費用之間存在負的相關關系,變量系數為-0.0435,T統計值的絕對值為1.9665,接近于2的顯著臨界值,因此可以認為審計委員會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是顯著的。系數的符號為負,說明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支付的審計服務費在統計上顯著小于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這與描述性統計結果一致。可以合理地推斷,外部審計師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時,對公司審計委員會的存在給予了一定程度的信賴。需要指出的是,變量Committee的系數只有-0.0435,對審計費用的影響雖然在統計上顯著,但是產生的影響很小,是否成立審計委員會還不能成為審計收費的重要定價因素。此外,審計意見(Opinion)的系數并不顯著,這可能與樣本選擇偏差有關。而公司聘任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否是國際“四大”事務所則有顯著的影響,這表明如果不考慮審計質量問題,國際“四大”所的審計收費要顯著高于國內會計師事務所。

模型⑵是從動態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前后審計費用的變化,考察公司審計委員會的設立是否會增加審計費用(經行業均值調整)降低的可能性。從結果來看,公司規模的變化(Asset)與審計費用的降低有負的相關關系,表明公司規模的增加會帶來審計費用的增加,減少審計費用降低的可能性,這與上述結果一致。存貨比率的變化對審計費用的降低有重要的正面影響,而資產負債率、流動資金比率和審計意見三個因素的變化對審計費用降低的影響很小。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與否再次產生了顯著影響,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公司顯著地增加了審計費用(經行業均值調整)降低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后,會計師事務所在行業平均意義上降低了審計收費(盡管降低的程度非常小)。此外,Firm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在設立審計委員會的當年,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增加的可能性顯著高于其他公司。模型⑴和模型⑵的回歸結果,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證明,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的行為確實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收費產生了顯著影響,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在很小的程度上降低了審計收費。如果假定會計師事務所是嚴格按照《獨立審計準則》合理有效地執行審計程序,那么可以合理地推斷審計委員會在改善公司內部控制、保證財務報告質量、減少公司內部違規與舞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結論

本文從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前后審計費用變化的角度,間接考察了審計委員會在改善內部控制、保證財務報告質量、減少違規與舞弊等方面的治理效率。控制了其他可能影響審計費用的因素,本文建立了審計費用以及審計費用變化的回歸模型。回歸結果表明,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支付的審計費用低于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上市公司(同行業,資產規模相近);上市公司設立審計委員會的當年支付的審計費用少于前一年支付的審計費用(經行業平均值調整),而配對樣本組支付的審計費用顯著增加。這些結果與本文前面的理論分析相一致。對外部審計師來說,一般情況下外部審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公司的內部控制,而審計委員會在改善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可以說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審計的控制風險,對審計委員會的信任也減少了一定的審計程序,降低了審計成本,這將促使外部審計師降低審計收費。研究結果證實了審計委員會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率。另一方面,盡管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與否能顯著影響審計費用,但從變量系數來看,這種影響還相當微弱。可能的原因是,本文只考慮了審計委員會設立當年的情況,而審計委員會作用的發揮需要一定的時間,其長期作用可能更顯著。

參考文獻:

陳漢文,夏文賢,陳秋金.2004.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案例分析與模式改進——公司治理、受托責任與審計委員會制度(下)[J].財會通訊(1).

韓厚軍,周生春.2003.中國證券市場會計師報酬研究——上市公司實證數據分析[J].管理世界(2).

李補喜,王平心.2005.上市公司董事會特征與審計費用率[C].中國第四屆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論文.

劉斌,葉建中,廖瑩毅.2003.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深滬市2001年報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1).

魏素艷,張紅,劉丹.2005.我國上市公司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5).

伍利娜.2003.審計定價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首次審計費用披露的證據[J].中國會計評論(6).

吳水澎,李斌.2006.上市公司自愿設立審計委員會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8(1).

夏文賢,陳漢文.2006.審計師變更、審計收費與審計委員會效率[J].財會通訊:學術版(2).

朱,章立君.2003.審計費用的特征及其分析——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證券市場導報(12).

ABBOTTLJ,PARKERS.2000.Auditorselectionandauditcommitteecharacteristics[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19(2):321-339.

DEZOORTFT,HERMANSONDR,ARCHAMBEAULTD,REEDSA.2002.Auditcommitteeeffectiveness:asynthesisoftheempiricalauditcommitteeliterature[J].JournalofAccountingLiterature,21(3):117-134.

EICHENSEHERJ,SHIELDSD.1985.Corporatedirectorliabilityandmonitoringpreference[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23(4):245-268.

KALBERSLP,FORGARTYTJ.1993.Auditcommitteeeffectiveness: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contributionofpower[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12(1):432-466.

KLEINA.2002.Auditcommitteeboardofdirectorcharacteristicsandearningsmanagement[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33(3):1303-1345.

KNAPPMC.1987.Anempiricalstudyofauditcommitteesupportforauditorsinvolvedintechnicaldisputeswithclientmanagement[J].TheAccountingReview,62(4):553-587.

KUNITAKEW.1983.Auditorchangesbyauditcommitteesandoutsidedirectors[J].AkronBusinessandEconomicReview,6(4):1221-1254.

MENONK,WILLIAMSJD.1994.Auditcommitteeactivityandagencycosts[J].JournalofAccountingandPublicPolicy,13(2):203-246.

O''''SULLIVANN.1999.Boardcharacteristicsandauditpricingpost-cadbury:aresearchnote[J].TheEuropeanAccountingReview,8(2):2314-2346.

SIMUNICDA,STEINMT.1996.Theimpactoflitigationriskonauditpricing:areviewofeconomicsandtheevidenceofauditing[J].AjournalofPracticeandTheory,15(2):779-813.

篇10

一、清產核資專項審計

根據《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所謂清產核資,是指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根據國家專項工作要求或者企業特定經濟行為需要,按照規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組織企業進行賬務清理、財產清查,并依法認定企業的各項資產損溢,從而真實反映企業的資產價值和重新核定企業國有資本金的活動。清產核資的內容包括帳務清理、資產清查、價值重估、損益認定、資金核實和完善制度等。清產核資工作可根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要求或企業實際情況提出申請實施。例如,企業分立、合并、重組、改制、撤銷等經濟行為涉及資產或產權結構重大變動情況的;企業會計政策發生重大更改,涉及資產核算方法發生重要變化情況的;均可進行清產核資工作。

企業要聘請社會中介機構對清產核資結果進行專項財務審計和對有關損溢提出鑒證證明;社會中介機構根據企業清產核資的結果,出具經注冊會計師簽字的清產核資專項財務審計報告并編制清產核資后的企業會計報表。所以清產核資專項審計是特殊目的審計,作為社會中介機構應當按照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履行必要的審計程序,認真核實企業的各項清產核資材料,并按規定進行實物盤點和賬務核對。對企業資產損溢按照國家清產核資政策和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損溢確定標準,在充分調查研究、論證的基礎上進行職業推斷和合規評判,提出經濟鑒證意見,并出具鑒證證明。

二、清產核資專項審計與年報審計的區別

清產核資專項審計與年報審計不同,它是在企業會計報表審計的基礎上,著重對企業清產核資的范圍、內容、過程、法律依據、清產核資資料和資產產權真實性以及財產損失依據進行鑒證。清產核資專項審計是伴隨著清產核資工作而展開的,主要與年報審計有以下區別:

1、審計目的不同

年報審計的目的是對公司或企業的年度會計報表的公允性、合法性、一貫性等“三性”發表審計意見:即會計報表的編制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及國家其他有關財務會計法規的規定;會計報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處理方法的選用是否符合一貫性原則。而清產核資審計的目的是對企業清產核資基準日的相關資料進行審計核實,并對企業核查出的各項資產損失及申報待核銷凈損失的處理預案的真實性、合規性發表審計意見。

2、審計范圍不同

年報審計的范圍為公司或企業的年度會計報表、帳簿及憑證等會計資料及其他資料,包含合并報表及母公司報表;清產核資審計的范圍為國有企業的基準日會計報表以及涉及資產管理、財產損失認定、勘查、資產產權、價值鑒定和資金核實、債權驗證等多方面的資料。即清產核資所審計的范圍要比年度審計范圍更加廣泛、更加細致和明確。

3、審計依據不同

年報審計的依據是《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及相應會計制度、審計業務約定書等;清產核資審計的依據除上述依據外,還有《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辦法》、《關于印發中央企業清產核資工作方案的通知》、《關于印發<國有企業資產損失認定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國有企業清產核資工作規程>的通知》、《關于印發<國有企業清產核資資金核實工作規定>的通知》、《關于印發<國有企業清產核資經濟鑒證工作規則>的通知》(、《關于國有企業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有關財務政策問題的通知》、《企業財產損失財務處理暫行辦法》以及其他相關文件。4、審計的重點和要求不同

清產核資審計中,我們在計劃時不確定重要性水平,而是在基準日會計報表帳面審計的基礎上,重點對企業實物資產的清查和企業債權債務的核對、詢證以及對企業損失掛帳進行核實,協助和督促企業取得損失掛帳所必須的外部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據,其他中介機構出具的經濟鑒證證明,以及提供特定事項的內部證明,并對其真實性和合規性進行審計。具體審計重點包括(1)貨幣資金:帳實是否相符,是否存在帳外現金;銀行未達帳是否正常。(2)應收款項:是否真實存在,壞帳損失按新、老制度確認依據等。(3)存貨:帳實是否相符,存貨所有權認定,是否有積壓、殘次存貨等。(4)固定資產:帳實是否相符,清理出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待報廢和提前報廢固定資產的數額及固定資產損失、待核銷數額,對盤盈、盤虧、租出、借出和未按規定手續批準報廢或轉讓出去的資產的清查等。(5)在建工程:長期掛帳但實際已經報廢項目等的清查。(6)對各項待處理資產損失形成的原因,申報審批程序及處理意見是否符合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及相關政府部門的有關規定進行清查。(7)資產損失、資金掛帳的認定工作。

5、審計的方法和程序多

年報審計是按照業務循環或會計報表科目在符合性測試的基礎上進行實質性測試,采取抽查方式對會計報表余額進行認定;清產核資審計,主要是在企業年度會計報表審計的基礎上,重點進行帳務清理審查,資產核實清查,重估價值鑒證,損益認定審計,結果申報審計,資金核實審計,帳務處理審計,完善制度審計等。特別是對資產損失按原制度和新制度分別就確認證據、條件等要進行認定。

6、重視資金核實、實物資產的盤點、價值鑒證工作

年報審計時,由于時間等因素,我們通常依據公司或企業提供的資產盤點清單認定帳面的存貨、固定資產等實物資產;清產核資審計時,我們重視實物資產的抽查盤點工作,關注因實物資產的毀損、報廢及其他原因形成的潛虧情況,同時,年報審計時對往來款項一般是函證部分大額款項,在清產核資審計時,我們要對往來款項逐一函證,落實款項的真實性和存在性,對有爭議的債權要認真清理、查證、核實,重新確認債權關系。

7、審計調整

年報審計中,我們對于超出重要性水平的事項提請公司或企業調整有關帳目,并相應調整年度會計報表。如果公司或企業拒絕調整,我們將視未調整事項對整個會計報表的影響程度出具不同意見的審計報告;清產核資審計時,我們不考慮重要性水平一律按要求調整,但企業要根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清產核資資金核實批復文件以及國家現行的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帳務處理,處理完畢后要上報處理結果。

三、結束語

篇11

一、文獻回顧

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于審計定價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國外學者對于審計費用的研究起步較早。Simunic(1980)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考察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控股子公司個數、審計意見、行業類型、前兩年的盈虧情況以及內部審計成本對審計費用影響顯著,其中上市公司資產規模是決定審計費用的最重要因素。基于Simunic提出的模型,許多學者對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審計市場進行了研究。如Francsi(1987)采用澳大利亞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上司公司總資產、控股子公司個數與審計收費正相關,對于規模小的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對審計費用的影響顯著,而對于規模大的上市公司,事務所規模對審計費用不具有重要影響。

我國對審計費用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的脫鉤改制,且初期研究大多是規范性研究,直到2001年12月證監會《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6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披露》,我國學者才開始對審計費用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王振林(2002)較早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審計費用,研究發現我國審計市場審計費用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被審計單位的規模。羅棟梁(2002)運用逐步篩選法進行多元回歸發現被審計單位資產總額、控股子公司個數、涉及的行業數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李補喜、王平心(2005)首次提出審計費用率概念,使用回歸方法對審計費用、審計費用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審計費用與審計費用率具有相同的影響因素,各影響因素對審計費用率的解釋度遠遠高于對審計費用的解釋度,為研究審計費用的相關影響因素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思路。

由以上文獻綜述可以發現,前人對審計費用的研究大多采用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回歸。傳統的OLS回歸分析主要關注均值,即采用因變量條件均值的函數來描述自變量每一特征數值下的因變量均值,從而揭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但是無法更深入地解釋不同審計費用水平下可能存在的不同的相關關系。為了全面分析不同審計費用水平下各解釋變量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程度,本文運用分位數回歸技術對我國審計市場的審計收費進行實證分析和研究。

二、分位數回歸簡介

傳統的回歸分析主要關注均值,即采用因變量條件均值的函數來描述自變量每一特征數值下的因變量均值,從而揭示自變量與因變量的關系。模型化和擬合條件均值函數是回歸模型法中的核心思想。

從分位數回歸模型定義可以看出,分位數回歸模型可以更加全面地描述被解釋變量條件分布的全貌,而不僅僅是被解釋變量的條件期望(均值)。另外,分位數回歸并不要求很強的分布假設,在擾動非正態的情形下,分位數估計量可能比最小二乘估計量更加穩健。分位數回歸技術不僅深化了對傳統回歸模型的理解,而且也推廣了回歸模型的類型和應用,使得回歸模型擬合相關統計數據時更加準確細致。

三、研究假設

(一)被審計單位規模

以往學者的研究已經表明,被審計單位的規模是審計費用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上市公司規模越大,經濟業務也就越多,其審計范圍也就越大,這就需要注冊會計師收集更多的資料來確保審計質量,相應的,收取的審計費用也就較高。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總資產對數來衡量公司規模。

假設1:被審計單位總資產對數與審計費用正相關

(二)被審計單位審計復雜性

上市公司審計復雜程度高,審計工作和審計風險就會相應增大,審計費用也隨之提高。本文用應收賬款與資產總額的比和存貨與資產總額的比來反映上市公司審計復雜性。應收賬款和存貨是上市公司重要的流動資產,審計程序較為復雜,這就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所以,應收賬款和存貨占資產總額的比例越大,審計收費也就越高。

假設2:被審計單位應收賬款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與審計費用正相關。

(三)被審計單位審計風險

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審計風險越高,遭受訴訟和未來罰款的可能性就越大,相應的審計費用也就越高。本文選取上市公司長期負債率衡量審計風險,長期負債率越高,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

假設3:被審計單位長期負債率與審計費用正相關。

(四)盈余管理和獲利能力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在遵守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報表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整,以達到主體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上市公司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源于融資需要,但不具備配股資格或發生虧損的情況下可能遭受特別處理。為了使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達到微利區間或配股區間而不被處理,企業很有可能會操縱盈余,粉飾凈資產收益率,相應地注冊會計師會增加審計程序來降低審計風險,這就增加了會計師投入的資源,也就會導致較高的審計費用。凈資產收益率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越高,企業的業績越好,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就越低,審計收費自然也會降低。

(五)事務所特征

財務報表審計意見分為五種,分別是標準的無保留審計意見、帶強調事項的無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其中后四項稱為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時,會向公眾傳遞出上市公司的負面信息,公司管理當局會盡可能的與審計師溝通以避免出具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審計師就會追加審計工作、延長審計時間,也就需要更高的審計費用。

假設5A:被審計單位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與審計費用正相關。

我國的審計市場一直處于買方市場,當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就審計費用發生分歧時,上市公司就會選擇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降低審計成本。另外,由于我國目前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一旦出現審計報告不公允的情況,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民事責任較低,審計市場上“低價攬業”價格競爭行為比較嚴重,所以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會降低審計費用。

假設5B:被審計單位本年度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與審計費用負相關。

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代表了事務所的規模和公信力。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越大,其擁有的高素質的人才越多,提供的審計服務質量越高,審計收費自然也就越高。

假設5C:由“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與審計費用正相關。

四、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2012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所使用的財務指標數據均來自CSMAR國泰安數據庫。本文采用以下標準對樣本進行篩選: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剔除ST、PT的上市公司;剔除財務信息披露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根據這一指標進行篩選,最終得到2 099個上市公司樣本。

(二)基本回歸模型

1.建立模型

2.基本回歸結果分析

通過變量的逐步引入,結果發現應收賬款和存貨占總資產的比重與審計收費不存在顯著相關性,這就表明審計師在制定審計費用時沒有將應收賬款和存貨占總資產比重作為主要因素考慮在內,或者說注冊會計師在執行審計任務時對應收賬款和存貨的重視程度不夠。是否微利區間、是否保配區間對審計費用無顯著影響,說明注冊會計師對待“微利”公司、“保配”公司與其他公司的態度沒有明顯差別,上市公司審計費用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并不明顯。另外,流動比率對審計費用不具有顯著影響,說明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沒有考慮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可能造成的審計風險。

剔除以上三個變量后,模型中剩余的變量為期末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長期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審計意見類型、會計師事務所得變更、是否由十大所審計六個變量。此時,六個變量對審計費用的解釋度R2為0.547,調整的R2為0.546,擬合優度較高,F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421.403,對應的顯著性概率P值為0,回歸模型有統計意義。但是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比較籠統,無法更深入地分析每個變量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因此,本文在基本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利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對審計費用做進一步的研究。

(三)分位數回歸模型

1.建立模型

2.分位數回歸結果分析(表1)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六個影響因素中,各個要素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總體是顯著的,并且大部分因素對審計費用不同分位數的影響系數都有明顯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資產規模對審計費用的影響與預期一致,總資產規模在各個分位點上均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表明客戶規模越大,審計工作量越大,審計費用越高。分位數回歸數據顯示,隨著審計費用分位點的提高,資產規模對審計費用的影響呈上升趨勢,表明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水平越高,資產規模對審計收費產生的影響越大。

(2)被審計單位風險。被審計單位長期負債率與審計費用顯著負相關,這與前文預期不一致,上述指標是衡量上市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重要指標,同時間接反映了注冊會計師所面臨的審計風險。研究結果表明,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定價時不僅沒有系統考慮審計風險,反而在面對高風險的上市公司時給予了價格優惠。長期負債率對審計費用的負面影響呈下降趨勢,表明對于審計費用水平較低的上市公司,長期負債率對審計費用產生的負的影響也較大,意味著注冊會計師給予了更高的價格優惠。

(3)被審計單位獲利能力。被審計單位獲利能力在絕大多數分位點上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與預期結果不一致,表明注冊會計師對那些盈利能力較好的上市公司會收取更高的審計費用,而上市公司的收入情況也使其付得起這樣的審計費用。在0.6分位點之前,獲利能力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相對穩定,除0.2分位點外,基本保持在0.015~0.024之間;0.6分位點之后,獲利能力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急劇上升,穩定在0.031~0.046之間,表明與審計費用水平較低的上市公司相比,獲利能力對審計費用水平較高的上市公司影響更大。

(4)事務所特征。隨著審計費用分位點的提高,審計意見類型對審計費用的影響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與審計費用水平較低的上市公司相比,審計意見類型對高審計費用水平較高的上市公司影響更大。審計意見類型與審計費用在大多數分位點上顯著正相關,說明審計師在出具非標準意見時會更加謹慎、收集充分的審計資料,因此就會花費較多的審計時間,收取更多的審計費用。

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僅在0.3~0.7分位點上與審計費用顯著負相關,說明對于審計費用處于條件分布中段的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會使上市公司支付的審計費用降低,與預期結果一致,印證了我國審計市場上的“低價攬業”價格競爭行為。

是否由“十大”所審計在所有分位點上與審計費用顯著正相關,并且回歸系數隨著審計費用分位數的增大而增大,這說明規模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較高,上市公司也愿意為高品牌事務所支付更高的費用,而且相對于審計費用水平較低的上市公司,是否“十大”所審計對審計費用水平較高的上市公司影響更大。

五、結論

本文首先利用逐步回歸方法對影響審計費用的相關因素進行了篩選,排除了應收賬款和存貨總資產的比重、是否“微利”區間和是否“保配”區間三個變量,確定了影響我國審計費用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分位數回歸模型詳細研究了各個因素在不同分位點上對我國審計費用的影響程度,發現了許多普通線性回歸不能解釋的審計費用影響因素特征。此外,影響我國審計費用的因素比較多,由于資源的限制,本文僅涉及了具有代表性的九個變量,進一步研究需要收集更多的數據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王振林.審計收費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3-15.

[2] 羅棟梁.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決定因素的一般性研究 [J].證券市場導報,2002(12):28-32.

[3] 李補喜,王平心.上市公司審計費用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5(2):91-95.

[4]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18-127.

[5] 李育安.分位數回歸及應用簡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3):35-38.

篇12

張繼勛、劉立成(2006)把審計費用定義為是審計服務供需雙方就審計服務供求所達成的價格,是客戶與注冊會計師之間重要的經濟聯系,是審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鐘紅(2008)指出自1999年會計師事務所脫鉤制實施,以及2001年證監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規范問答第6號――支付會計師事務所報酬及其披露》,使我國成為公開披露審計費用的國家之一,同時也使審計費用受到我國學者的普遍關注。姚可(2007)也認為審計費用作為委托人與注冊會計師之間重要的經濟聯系,已經被當作研究的主要對象,而非研究的前提。我國較早研究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問題的文章是王振林(2000)所寫的《審計收費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他發現有11個變量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但他使用的數據來自證監會的調查問卷而非公開披露的數據,權威性不夠。

研究審計費用有助于我們了解審計市場的競爭狀況,從而制定出利于自身的戰略發展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加深政府監管者對審計市場的了解,從而對證券市場和審計師行業實施有效的監管。

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始于Simunic(1980),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而我國的研究始于2000年,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國學者針對中國國情,也涌現出了許多研究成果。

二、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

1、審計成本。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審計成本與審計費用呈正比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由于審計對象資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相應地增加內部控制測試范圍和實質性測試范圍,這必然導致審計成本的增加和審計收費的提高。錢華(2006)用B股上市公司2001年到2003年的數據,張海安(2007)和焦瑩芳(2007)分別用A股上市公司2004年和2005年的數據回歸分析均得出被審計單位資產規模越大,審計費用變化越大的結論。另外,毛鐘紅(2008)還發現被審計單位所屬獨立核算單位數量越多,工作量就越大,必然帶來較高的審計費用。其二,張海安(2007)認為審計對象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被審計資產以固定資產為主,審計過程中進行的真實性驗證花費時間較少,工作量的減少會帶來審計費用的減少;而勞動密集型行業,被審計資產以存貨、應收賬款等流動資產為主,無論是對存貨的監盤還是對應收賬款的函證都需要較多時間,審計費用自然較高。其三,張海安(2007)認為較高的盈利狀況意味著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小,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的幾率較小,從而降低了審計成本,相反,較低的盈利狀況則意味著審計費用的提高。其四,在工作量相同時,事務所薪資越高審計成本越大,必然帶來審計費用提高。張海安(2007)在工資水平較高的京、津、滬、粵、浙等地區,審計費用并未因審計市場競爭的加劇而有所降低,反而高于其他地區。

2、審計意見類型。審計質量關系到公司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對公司的聲譽和后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常見的度量審計質量的指標就是審計意見類型與審計費用。王玉華(2004)指出會計師事務所在面臨可能的審計風險時,有兩個選擇:一是發表“清潔”審計意見,收取較高費用,彌補未來審計失敗可能帶來的損失;二是發表“非清潔”審計意見,以規避可能的審計風險。陳平、戴志燕(2008)根據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6年的數據研究發現,投入審計工作的成本越高,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比例越大,審計收費就越高,反之則越低。同時,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比重在逐年下降,而出具解釋性說明、保留意見等有所上升,這說明注冊會計師對審計報告的出具更加謹慎,從而提高了審計質量。毛鐘紅(2008)采用相關性分析和Logistic分析也得出審計意見類型是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但趙國宇、王善平(2008)卻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因為較高的審計收費而嚴重地喪失其應有的獨立性,還是根據上市公司的經營水平、財務狀況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我國審計市場基本不存在通過審計收費來購買審計意見的現象,或許這與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公開披露審計收費有直接的關系。

3、公司治理結構。與國外的私人分散企業不同,我國企業大部分是國有控股的股權集中制,對于這一因素的研究很具中國特色,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王小華(2005)從審計服務需求角度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股權集中導致的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中委托人對人缺乏監督動機,審計服務需求較低,公司對于審計費用的支付總數相對較少;民營企業一般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現象,外部股東更希望通過審計服務來縮小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因此對審計費用的支付總數較多。但蔡吉普(2007)運用上市公司2004年數據,從審計風險角度研究發現,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董事會規模和大股東持股方面占有優勢,它采用董事會規模和大股東監控的治理模式;而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獨立董事比例、管理層持股方面明顯占優,它運用獨立董事監督和股權激勵的治理方式,管理層對董事會的控制力較強,審計風險低,審計費用也較低。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在確定審計費用時通常會結合公司控制權的性質考慮公司治理結構對審計風險的影響。他還認為高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約束管理者行為,減少其直接操縱公司利潤的機會,增加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同時也能降低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4、盈余管理。一般的情況下,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經濟業務和會計事項也越復雜,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水平也可能越高,注冊會計師需擴大審計測試范圍,因此審計收費也應越高。劉運國、麥劍青、魏哲妍(2006)與鐘怡、孫月忠(2008)先后采用2003年和2006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自政府2002年對審計市場加強管制以來,審計費用在一定程度上與盈余管理正相關,審計費用與調減收益的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與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正相關,但并不顯著。焦瑩芳(2007)認為在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時,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增強,很可能會通過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進行審計意見的購買,而且會優先選擇與原會計師事務所購買審計意見。趙國宇、王善平(2008)采用分行業估計并且采用線下項目前總應計利潤作為因變量估計行業特征參數的截面Jones 模型研究發現,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與審計收費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審計收費越高,盈余管理的幅度越大,上市公司通過增加審計費用獲得了更為寬松的盈余管理機會。

由此可見,雖然各學者采用的數據和模型都不相同,但最終都一致認同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5、審計風險。我國大部分學者研究表明審計風險對審計費用的影響不顯著,例如毛鐘紅(2008)認為反映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因素對審計費用影響不明顯,這或許是因為我國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主要來源于政府的監管政策,而不是企業的償債能力等。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事務所開始考慮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焦瑩芳(2007)用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和對外擔保額作為公司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指標,采用截止2005年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發現,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對審計費用有顯著影響,說明中國審計市場收費一定程度上對審計風險進行了考慮。

6、會計師事務所規模。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代表著事務所的規模和公信力。“四大”的高收費在我國審計市場顯得尤為突出,王小華(2005)和錢華(2006)采用實證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費用成正比關系。陳平,戴志燕(2008)選取2005年100家上市公司審計報告中披露的國內外事務所的審計費用數據,通過比較發現國外事務所,尤其是“四大”的收費遠高于國內的事務所。規模較大的事務所,審計人員素質較高,審計責任感強,審計的成本就較高,并且具有質量保證,即使審計失敗,其賠償能力也較強,投資者遭受的損失較小,因此,公司也愿意為聘請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而支付較高的審計費用。

7、中小企業和IPO企業的影響因素。我國對于特殊實體的審計費用影響因素,只涉及了中小企業和IPO企業。劉繼紅、周仁俊(2008)發現在中小企業板塊中審計費用的影響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即: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初次審計合約與審計任期、審計風險。而孫娜(2009)收集了1999年至2006年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0)樣本,研究發現我國IPO審計收費仍受到客戶資產規模、審計師規模的影響,這些因素也都具有普遍性。并且2001年以前的IPO審計收費明顯低于2001年以后,說明IPO審計收費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幅提高。此外,她還發現一些IPO特有的影響因素:上市公司在IPO期間發生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會導致審計收費提高;事務所在同時為客戶提供IPO審計與驗資服務時,審計收費較高。

三、研究評述

隨著2001年年報開始披露上市公司審計費用以來,我國對審計費用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僅從規范性方面研究,還涌現出了許多實證研究,學者們以Simunic模型為基礎,針對中國特色設定了相關變量對審計費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我國特有的影響因素,例如:公司治理結構。但選取的樣本數據都2006年以前的,過于陳舊,應該收集近幾年的數據才更具有說服力。

我國學者所建立的審計費用模型,可決系數都較低,一般在0.4左右,可能是遺漏了一些重要變量,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模型,增加模型的解釋力度。

此外,經濟學理論認為產品或服務質量的高低是影響其價格的重要因素,這對于審計市場也不例外,但是審計質量的高低如何進行評價,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替代變量,有的學者采用會計師事務所是否為“四大”來衡量,但是并沒有確實的證據證明我國國內的事務所審計質量比“四大”差,所以這個變量選取的合理性有待考證。

四、未來的研究方向

我國現有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在有些方面還不夠深入或還未涉及,今后的研究可以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

1、非審計業務。隨著企業對管理咨詢等非審計業務的需求增加,事務所的非審計業務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所以非審計業務對審計費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筆者認為可以從開展非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非審計業務導致的企業與事務所的關系變化等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來研究。

2、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公司的內部控制完善程度不同,特別是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內部控制會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是否會導致審計費用的變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3、被審計單位的內部管理。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尋找內部管理的替代變量,但是應該設哪幾個變量才更合理,才更能全面地反映被審計單位內部管理的狀況,迄今為止還沒有學者對此做出研究,所以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4、特殊實體中的特殊影響因素。我國現階段對特殊實體的研究只涉及了中小企業和IPO企業,并且得出的結論都具有普遍性,沒有提出特殊的影響因素,參考價值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針對特定類型的企業,特別是一些特殊行業的企業進行研究,找出作用于它們的特殊影響因素,這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繼勛、劉成立:審計收費研究綜述及啟示[J].當代財經,2006(7).

[2]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3] 毛鐘紅:我國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J].財會通訊,2008(4).

[4] 姚可:關于我國審計費用支付方式的理性思考[J].時代金融,2007(5).

[5] 王振林:審計費用的決定與審計質量――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

[6]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3).

[7] 錢華:審計費用的決定因素――來自我國B股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3).

[8] 張海安:審計收費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7(1).

[9] 焦瑩芳: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條件下審計費用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我國深市A股市場的實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

[10] 王玉華:試論審計費用于審計意見之間的內在關系[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

[11] 陳平、戴志燕:基于審計關系主體的審計收費研究[J].財會通訊,2008(9).

[12] 趙國宇、王善平:盈余管理、審計收費與審計獨立性[N].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3).

[13] 王小華:我國A股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影響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14] 蔡吉甫:公司治理、審計風險與審計費用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2007(3).

[15] 劉運國、麥劍青:審計費用于盈余管理實證分析――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6(2).

[16] 鐘怡、孫月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審計費用的關系研究[N].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9).

[17] 劉繼紅、周仁俊:中小企業板塊上市公司審計費用決定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2008(7).

[18] 孫娜: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審計收費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9(3).

[19] 郭小麗:中國審計費用專題文獻綜述[J].金融觀察,2009(1).

[20] 陳祥禧:淺談我國目前注冊會計師審計收費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科學咨詢,2008(9).

[21] DANIEL T SIMON: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Additional Empirical Evidence[J].Auditing,1985.

[22] Michael Firth: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J].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Spring).

[23] 周萍、李占國:中美審計收費的比較啟示[J].會計之友,2007(6).

[24] 司偉:基于審計風險角度的審計收費研究[J].財會通訊,2007(2).

[25] 張春雨:關于審計收費的思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6(7).

篇13

    存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持有待售的半成品或成品,或者以銷售為目的的在產品和為了進行產品生產而在生產過程或者勞務過程中將被耗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等。從會計核算的意義上來講,存貨屬于企業的流動資產,在生產型的企業中,存貨占流動資產的比重尤其大。要確定某物資是否屬于企業的存貨,則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該存貨包含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是該存貨的成本能夠進行可靠的計量。

    存貨占用著大量資金,如果經營不善,一方面存貨會消耗大量的存儲費用,另一方面存貨本身在不斷的貶值,造成企業資金鏈的緊張甚至斷裂,使得企業陷入困境。如何進行存貨管理,對企業來講是一個管理的難題。首先,市場瞬息萬變,如果銷售部門的預測性降低,庫存就容易膨脹,其次,生產部門為了企業不因缺乏原材料而停產,往往制定較高的生產計劃,導致存貨風險增加。如何在生產和銷售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使得企業的生產既能夠滿足銷售的需要,又不占用過多的資金,是企業提升存貨管理水平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2.鋼鐵生產企業存貨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受傳統存貨思想制約,導致存貨占用大量資金

    就我國的鋼鐵生產企業而言,按企業的性質分類,都屬于大型國企,雖然國企普遍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是管理方式仍然受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管理方式影響很深,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中,企業不需考慮市場,只負責生產,為了防止難為無米之炊,企業大量囤積原材料。而在市場經濟中,鋼鐵生產企業也沒有深入的進行市場調查,往往根據生產經驗和管理習慣來制定生產計劃、采購計劃,進行大量的原材料采購并生產商品。雖然鋼鐵是進行城市建設的必需品,但是過度的生產也背離了市場真正的需求,往往造成產品的積壓,產品不能銷售,一方面占用庫存,消耗存儲費用,另一方面產品不能銷售,無法變現,企業的現金流受到嚴重影響,資金緊張,使企業陷入困境。

    2.2 國內消費不足,存貨貶值

    受傳統存貨管理思想的制約,我國的鋼鐵企業普遍存在著過度生產的傾向。鋼鐵是建設的必需品,受經濟發展和建設的影響較大。如果當地建設項目增多,對鋼鐵的需求量大,基本不存在積壓的問題,但是如果建設項目的數量減少,而鋼鐵生產又無法隨之進行變化,則面臨庫存積壓的風險,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如碰到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市場必然無法消化過多的鋼鐵產品,鋼鐵生產企業不得不面臨著停工停產的威脅,產品不銷售不但無法帶利潤,而且企業還要承受存儲費用的上漲,經濟形勢不景氣,鋼鐵產品隨時面臨著市場價格下跌、存貨貶值的風險,即使產品銷售,也可能造成企業虧損。

    2.3 企業間缺乏信息共享

    鋼鐵生產是一個連續的供應鏈,鋼鐵生產企業負責銷售的同時也要與大量的下游企業打交道,而企業之間沒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甚至是認為設置信息障礙已經給整個行業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各個環節之間沒有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信息溝通不暢,在不考慮技術進步及市場運作等影響因素外,某個企業努力降低企業庫存量,實際上只是解決了一個企業的問題,只是把庫存的壓力從一個環節轉移到了另外一個環節。要真正解決鋼鐵企業存貨管理的問題,就必須從整個行業的供應鏈入手,建立上下游企業間良好的溝通渠道,優化行業的庫存管理。

    3.改進鋼鐵生產企業存貨管理的建議

    3.1 合理控制企業存貨對于資金的占用

    存貨占用著企業大量的流動資金,要保證企業有充裕的現金流,就必須合理控制存貨對于企業資金的占用,為此,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鋼鐵生產企業要建立集中的物資管理體制,企業的采購資金要統一進行集中管理,對鋼鐵生產消耗的材料要進行定額管理,對于非生產用料要按照預算實行管理,合理控制計劃外項目用料。

    其次,要加強審計工作,嚴格按照計劃進行采購,在采購之前必須要填寫用料申請單,通過審查后生成采購單,采購部門再進行采購。審查要注重以下幾點,一是檢查企業當年度的生產計劃,該采購是否超額;二是把申請單與上年同期情況進行對照,是否存在超額生產的可能;三是與市場調研材料進行比對,分析市場需求,確定材料的訂購量。

    再次,要不斷發掘物資管理能力,如果生產中不需要的物質及時找廠家聯系退貨,而對于稀缺資源的儲備,則要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確保資源的穩步供應。

    3.2 加強對企業人員的市場風險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