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動態心電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與標準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于24小時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可以提高對陣發性、偶發性心律失常及短暫的心肌缺血發作的檢出率,擴大了心電圖臨床運用的范圍。
動態心電圖在不影響病人日常活動情況下能連續記錄24~48小時全部心臟電活動,能夠發現多種致命性心律失常,對標準心電圖檢查不能發現的間歇或陣發性心律失常和心臟事件就能如湯沃雪,迎刃而解。并能使醫生了解到病人癥狀與活動,或與心電變化之間的關系,有效彌補了標準心電圖的不足或缺陷。佩帶動態心電監測儀,可在不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情況下隨時記錄心律的改變,給醫生提供較為可靠的診斷信息。
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正常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縮發生率為31%~80%,房性期前收縮發生率約70%;心臟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縮房性早搏發生率為70%~95%,其中20%~40%為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院外發生猝死復蘇成功者100%有室性期前收縮,70%~80%有頻發室性期前收縮或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每天室性期前收縮發生的規律為,上午10-12時發生頻率最高,下午較少,凌晨2-6時最低。
猝死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心臟性猝死大多發生在冠心病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導致猝死的心律失常89%是心室顫動,緩慢性心律失常占11%。患者猝死前數分鐘或數小時常有頻發室性心律失常或其他嚴重心律失常。
動態心電圖檢查尚可用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冠心病患者一晝夜內可有多次短暫的ST段降低,其中70%~80%沒有癥狀。動態心電圖檢查可用于定量分析心律失常,以此指導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及進行療效評價。動態心電圖檢查也可了解心率變異性,危重癥病人心率變異性降低常提示預后不良。
篇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4例患者應用動態心電圖儀23-24h監測,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64.5歲,經詢問病史及各項檢查明確診斷。基礎心臟病為冠心病22例,高血壓心臟病4例,肺源性心臟病4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風心病2例,其中4例為陳舊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腦出血或腦梗死,X線胸片、超聲心動描記術提示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擴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的定義為:動態心電圖監測中連續出現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縮,頻率≥100次/min,持續時間
2 結 果
34例均為竇性心律,共檢出短陣室性心動過速532陣,其中24h內發生l陣室性心動過速18例,2-10陣12例,10陣以上4例。532陣室性心動過速共連發室性期前收縮2036次,平均4次/陣,每陣3-4次493陣,5-10次35陣,10次以上4陣,室性心動過速平均頻率158±32次/min。動態心電圖檢測屬多源室性期前收縮25例,單源室性期收縮9例;在發生室性心動過速時呈單形性室性心動過速26例,多形室性心動過速8例;室性期前收縮成對22例。ST-T改變26例,其中呈缺血型ST-T改變20例,ST段降低0.1-0.2mV12例,0.2-0.3mV4例,0.3-0.4mVI例,單純T波倒置3例,繼發性ST-T改變4例(為束支傳導阻滯),無發生R-on-T現象。
3 討 論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一般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是一種危險性較大,預后較差而發病率較高的惡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器質性心臟病發生Lown分級Ⅲ級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發心室顫動而致猝死,故屬惡性心律失常。隨著對電生理的了解和動態心電圖的普遍應用,室性心律失常的檢出率明顯提高,對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的意義也有了更新的認識,有的患者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反復發作,臨床檢查又不能明確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它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癥狀輕微或只是在檢查時發現。室性心動過速多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疾病及少數正常人。本組29例患者為器質性心臟病,其心電圖主要改變是在多源室性期前收縮的基礎上出現成對或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無發生R-on-T現象。這樣的一組改變常被認為是引發心室顫動、猝死的危險因素。5例無器質性心臟病,只是在身體偶感輕微不適或體檢檢查時被發現,未經任何處理自行停止。
本組53%患者24h內發生短陣室性心動過速1次,31%發生2-10次,16%發生10以上次,最多的為一冠心病患者,晝夜發生318陣,但均自行終止。無一例發展為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或發生猝死(本組2例死亡者其直接死因均非心律失常)。故可認為器質性心臟病出現較高級別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規治療下多數患者預后良好,較少發展為致死性心律失常。據臨床觀察,心室顫動或猝死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心臟病變的嚴重程度和當時的心功能狀態,因此采用動態心電圖檢出室性心動過速及某些特殊現象的圖形來預測心室顫動、猝死的發生,還須結合臨床心功能狀況及相關的臨床檢查資料,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才能作出明確的判斷,不伴有器質性心臟疾病的室性心動過速,大多無需特殊處理。
篇3
1994年3月~1999年8月間.我科心電生理室應用山東龍口生產的Pxd-3型監測儀,對718例就醫者進行了監測。對其中資料完整的663例進行分析,旨在通過臨床實踐探討揭示DCG檢查在器質性心臟病診治中的實用價值。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63例中臨床診斷有器質性心臟病者(均經詳細的病史采集、嚴格體檢及必要的輔助檢查得到確診)317例,其中冠心病160例,隱匿型冠心病95例,心肌炎包括擬診心肌炎62例;年齡15~84歲,平均46.53歲。無器質性心臟病346例,列為健康組,年齡5~74歲,平均43.35歲。
1.2 分析內容
健康組所有人群DCG與ECG之間的結果對比分析。器質性心臟病中,同類疾病間DCG與ECG間的結果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方法。
2 結果
對663例病人,進行體表心電圖(ECG)及動態心電圖(DCG)檢查,結果見表1。
表1 663例ECG與DCG檢查結果的比較(略)
注:與健康組相比,* P>0.05, ** P
從表1可以看出,冠心病組160例,ECG檢出ST段改變62例(38.75%),T波改變63例(39.28%),DCG檢出ST段改變77例(48.13%),T波改變74例(46.25%)無差別(P>0.05);ECG檢出早搏20例(12.5%),DCG檢出66例(41.25%),有極顯著差異(P
3 討論
動態心電圖自1961年應用于心電圖記錄以后,一門新型的心電圖學隨之產生。近4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由于動態監測技術的不斷更新及儀器設備的不斷改進,動態心電圖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1,2],關于這項檢測技術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價值的研究探討日益增多。早在1989年美國心臟學會及美國心臟聯合會發表專題,報告了關于DCG對心臟病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意義[3,4]。本研究通過臨床實踐,對663例在各種疾病及健康人群的DCG檢查結果,進行分析了對照,結果表明健康組中,DCG對ST-T改變及早搏檢出率與ECG檢查無明顯差異( P>0.05),故健康人既無器質性心臟病人體檢,如果體表心電圖(ECG)正常者,一般來講沒有必要進行動態心電圖(DCG)檢測。
在器質性心臟病診治過程中,動態心電圖(DCG)與體表心電圖(ECG)相比,對ST-T改變及早搏檢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優勢;在冠心病組中,DCG要顯著高于ECG檢查(P
這些結果提示,臨床上對那些無器質性心臟病病人或正常體檢者,一般只做常規體表心電圖即可,沒有必要進一步做動態心電圖檢查,否則,既浪費了資源又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動態心電圖(DCG)在冠心病、隱匿型冠心病及心肌炎等器質性心臟病診治過程中,不僅能夠彌補常規體表心電圖的不足、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還能對治療結果進行有效的檢測和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動態心電圖(DCG)在其他心臟病人診治過程中的應用,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周紅,汪吉紅.動態心電圖的應用及注意事項.實用心電學雜志,2003,12(1):23~23.
篇4
常規心電圖是診斷冠心病(CHD)的金標準,具有簡便、迅速、無創傷等諸多優點,但是其只能記錄靜息狀態短暫的(1~3 min)僅數十次心動周期的波形,對于偶發的早搏等一過性心律失常常難以捕捉。動態心電圖(DCG)可長時間連續記錄并編集分析心臟在活動和安靜狀態下心電圖變化的方法,不僅可以檢測心律失常,發現猝死的潛在危險因素,包括室速和室顫;協助判斷間歇出現的癥狀如胸悶、心悸、眩暈、黑朦或暈厥是否為心源性,還能診斷缺血性心臟病,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和輔助治療中,尤其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斷意義較大。本文對32例冠狀動脈造影患者同時行12導聯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與常規心電圖檢查,現將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2月~2009年2月本院住院且心電圖有ST-T段改變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28~84歲,平均(44.3±14.2)歲,所選患者均排除影響ST段判斷的疾病與因素。診斷均符合1979年ISFC/WHO的診斷標準,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壓12例,合并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7例,合并高脂血癥8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患者病史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30年。
1.2 方法
1.2.1 常規心電圖診斷方法安靜狀態下,患者取平臥位并全身放松,消除恐懼感,同時應避免因藥物因素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心電圖的結果。采用日產NEC-3321型12導聯心電圖連續描記,紙速為25 mm/s,確保所記錄的基線平穩、無干擾、圖像清晰,當T波小于同導聯R波的1/10,ST段水平下移> 0.05 mV,為缺血性ST-T改變[1]。
1.2.2 動態心電圖診斷采用美國美林公司生產的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心電信息變化進行24 h記錄。同時應注意:應進行多記錄,以排除對診斷結果的影響和干擾;檢查者應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應有恐懼感;檢查過程不應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檢查時詳細記錄是否出現胸悶、氣短、心悸、胸痛等相關癥狀,及其發生的時間和狀態。陽性標準:①ST段以等電位線的基線為標準,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 mV;②下移時間持續≥1 ms;③兩次心肌缺血發作時間間隔≥1 ms,ST段的測量以J點后80 ms為準。
2 結果
32例患者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檢出結果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3256,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論
常規心電圖從發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各個方面。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的無創性檢查,以其重復性好,費用低而被人們廣泛接受。它可以反映心臟興奮的電活動過程,對心臟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同時,心電圖可分析與鑒別各種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損的程度和發展過程以及心房、心室的功能結構等,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常用于指導心臟手術及用藥,也是目前冠心病診斷中最早、最常用、最基本的診斷方法,并一直為臨床發現無痛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3]。但是心電圖并非檢查心臟功能狀態必不可少的指標,亦會出現假陽性甚至陰性的可能,如有些患者的冠狀動脈已經發生病變,雖已狹窄到一定程度,但未發生心肌缺血,即靜息時冠狀動脈血流量尚可維持正常,常規心電圖記錄可無異常。本實驗結果顯示,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為53.1%,特異性為62.5%。可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時有一定局限性,其影響因素包括:多支病變血管綜合向量互相抵消;側支循環豐富;檢查時與心絞痛發作不同步;病變局限及病變部位不與常規導聯部位有關等。因此,診斷時應結合多種指標和臨床資料綜合判斷[4]。
動態心電圖可連續24 h對心臟電活動進行監測,于24 h內可連續記錄多達10萬次左右的心電信號,擴大了心電圖臨床應用的范圍,彌補了心電圖的相對不足,使時間、患者的活動、癥狀三者相對應,即可獲得心率和ST段同步趨勢圖[5],監測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發作規律、發作的頻度、持續時間的長短以及缺血程度與猝死之間的關系等,對心肌缺血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6]。本研究中顯示,12導聯24 h Holter實驗結果與常規心電圖結果的對比分析可見:12導聯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敏感性為59.4%,特異性為62.5%,與常規心電圖診斷效果相差不大。本研究有假陰性的可能,包括:①病變部位如位于右冠狀動脈中遠段區域、左前降支的第一大對角支處,則動態心電圖監測不易直接反映其狀況。②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心肌缺血因側支循環的建立而改善或緩解。③單支病變如狹窄程度
總之,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作為一種非創傷性的檢查方法,具有簡便、普及、易掌握且費用低的特點,它不僅對有癥狀冠心病的診斷及病情判斷有重要價值,對無癥狀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也可以及時發現,為臨床早期用藥提供了客觀依據,對臨床評估無痛性心肌缺血的預后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目前臨床上冠心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因此,通過應用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進行輔助診斷和治療,進行全面綜合分析,對心臟的功能結構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合理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琛.動態心電圖ST-T改變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06,3(29):84-85.
[2]李占全.冠狀動脈造影與臨床[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64-172.
[3]龔紀文,楊曉鋼,黃冠榮.冠狀動脈造影與心電圖的對比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8,10(1):42.
[4]季英敏,季文慧,王悅喜.持續性ST段壓低的臨床意義探討[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8):595-597.
篇5
要解決上述臨床問題,有必要對心電圖進行長時間的記錄與分析。動態心電圖就如同一個心血管系統的“隨身聽”,不僅方便患者隨身攜帶,而且可以連續進行24~72小時的心電圖記錄,實時、長程地捕捉患者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電異常信號。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動態心電圖(DCG)檢測中存在有明顯技術偽差與誤判的資料174例, 其中器質性心臟病患者142例, 其他疾病32例。患者均采用美國DMS300-4A動態心電記錄儀, 并有完整的生活日記與常規心電圖(ECG)。
1. 2 方法 對174例動態心電圖偽差資料進行一一調查、分析, 總結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的主要原因, 并制定出相應的預防、管理對策, 以保證后期心電圖檢測的準確性。
2 結果及分析
2. 1 動態心電圖偽差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174例動態心電圖偽差資料的詳細調查與分析, 總結出如下幾點導致偽差發生的主要原因:①外界因素干擾。因外界因素干擾所導致的偽差有106例, 占比60.92%, 外界干擾因素諸多, 例如電磁干擾、患者自身干擾、皮膚干擾、運動干擾等, 對這些因素未加注意, 很容易造成動態心電圖偽差。②DCG儀器因素。因DCG儀器問題導致的偽差有41例, 占比23.56%, 例如常見電極干涸、電極質量差、DCG軟件局限等問題, 均有可能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誤判問題發生。③操作不當因素。因操作不當導致的偽差有27例, 占比15.52%, 醫師在進行動態心電圖檢測時, 其操作手法不良、不熟練, 出現電極與皮膚接觸不良、移位、電源電力不足、磁帶不潔或是對患者的臥位指導不合理, 未重視諸多干擾因素, 便容易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
2. 2 動態心電圖偽差的防范對策 通過綜合分析動態心電圖偽差的原因, 建議通過以下幾點對策, 加強對各種干擾因素的規避, 以降低動態心電圖偽差率, 確保心電圖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 2. 1 外界因素干擾的對策 針對皮膚干擾, 在檢測前先應用細砂紙打磨皮膚進行脫脂處理, 再應用75%酒精擦拭, 以降低干擾;患者自身存在較強電磁場也會造成干擾, 因此需囑咐患者在戴儀器時不去任何地方, 也不做劇烈運動;在進行心電圖檢查前, 叮囑患者盡量不去放射科、理療科、電梯等電磁輻射大的環境。根據外界因素類型的不同, 均采取針對性方法進行防范, 最終規避動態心電圖偽差。
2. 2. 2 DCG儀器因素干擾的對策 因DCG儀器因素造成的動態心電圖偽差, 主要可通過以下幾點措施來規避:①保證儀器及配件質量的良好性, 例如:選擇干擾發生率較低的優質電極、及時更換破損或斷裂的導線、導線長短要適中等;②出現偽差現象時, 及時檢查電極與導線是否固定好, 避免導線纏繞、電極脫位造成的干擾, 并避免在監測儀附近使用手機等容易造成干擾的電子產品;③出現心率偽差時, 注意對患者與DCG儀器的檢查, 例如, 心電波形呈直線時檢查監測儀是否打開、電極連接是否正確、監測導聯選擇是否正常等。最后, 加強對計算分析系統軟件的完善, 通過高水平的分析軟件, 確保心電圖檢測結果[2]。
2. 2. 3 操作不當因素干擾的對策 操作不當也是導致動態心電圖偽差的重要原因, 臨床檢查時必須引起重視, 加強對檢查醫師的培訓, 提高醫師的專業技術水平, 使之能嚴格按照標準流程進行檢查。此外, 醫師通過經驗的積累, 還需具備足夠的識別與判斷能力, 能準確識別動態心電圖偽差, 避免誤判、誤診的現象發生。
3 討論
通過以上幾點調查分析可見, 造成動態心電圖偽差圖形的原因諸多, 例如交流電干擾、肌肉顫抖、患者自身因素、儀器原因以及檢測人員因素, 均有可能干擾心電圖檢測, 最終形成偽差。若在臨床心電圖檢查中未仔細觀察分析, 很容易在發生偽差后作出錯誤的心電圖診斷, 給后期治療工作造成不良影響, 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 因此, 必須對動態心電圖偽差現象提起重視[3]。
綜上所述, 動態心電圖偽差會對患者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造成負面影響, 臨床需提高重視, 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加強對動態心電圖偽差原因的干預與控制, 盡最大程度降低偽差, 確保心電圖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周瑤, 肖利春, 何平, 等.動態心電圖偽差產生的因素分析及解決辦法.中國當代醫藥, 2013, 20(11):31-33.
篇7
doi:10.14033/ki.cfmr.2015.25.032
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心電圖檢查在冠心病檢查中的效果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臨床醫生的認可,使心電圖檢查逐漸得到廣泛應用[5]。該種檢查方法具有多種特點,心電圖屬于無創檢查操作,具有可重復性,患者一般可耐受。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96例冠心病患者,通過對其心電圖檢查情況進行研究分析,為臨床診斷冠心病的斷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96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分析對象,按檢查方案分為兩組,每組98例。常規心電圖組98例患者,男58例,女40例,年齡43~78歲,平均(51.3±4.4)歲;其中患者病程最長為16 年,最短為2年,平均(6.5±1.4)年;其中35例患者的臨床表現以胸悶、心痛癥狀為主,38例以氣短、胸悶癥狀為主,22例以頭目眩暈癥狀為主,3例以頭暈、耳鳴和腰膝酸軟為主。
24 h動態心電圖組98例患者,男53例,女45例,年齡45~76歲,平均(53.3±4.1)歲;其中患者病程最長為14年,最短為1.8年,平均(6.3±1.6)年;其中33例患者的臨床表現以胸悶、心痛癥狀為主,43例以氣短、胸悶癥狀為主,16例以頭目眩暈癥狀為主,6例以頭暈、耳鳴以及腰膝酸軟為主。常規心電圖組和24 h動態心電圖組的患者均符合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會和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中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常規心電圖組行常規心電圖檢查,對24 h動態心電圖組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比較兩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檢查結果。
1.2.1 常規心電圖組 檢查采用常規12導聯心電圖進行檢查描記,規定走紙速度控制為25 mm/s,檢查時要求患者精神狀態平穩,處于相對安靜環境下檢查,患者均取平臥位。具體操作中采取一定的語言來安撫和消除患者緊張情緒,降低因患者情緒不穩造成的檢查結果偏差。檢查時注意避免患者使用藥物時的因素影響。常規心電圖檢查收錄標準為:常規心電圖檢查基線需要保持平穩,記錄的心電圖結果圖像清晰,其中對于T波0.05 mV的圖像診斷為ST-T異常。
1.2.2 24 h動態心電圖組 檢查采用世紀-3000型動態心電圖檢查進行檢查記錄,必須連續無中斷地記錄患者24 h心電圖變化。檢查中需注意,要求對患者進行多檢查,最大程度避免對檢查結果的的影響與干擾,從而得到正確的檢查結果。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常規心電圖組經過檢查有49例患者檢查結果為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為50.00%;24 h動態心電圖組經過檢查有80例患者檢查結果為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為81.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冠心病是臨床中常見病、多發病,該疾病一般多發生于老年患者中[1],嚴重情況下可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冠心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有多重,其發病機制主要為冠狀動脈的長時間硬化,從而引發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導致患者心臟功能下降,進而可導致患者各種心臟疾病的發生[2-4]。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有多種,且該疾病的發病部位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發病部位多樣性,臨床上早期對該疾病進行正確診斷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治療效果,且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對冠心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冠心病的臨床診斷的金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該方法準確度較高,檢查陽性率極高。但是這種臨床檢驗方法為有創檢查,冠心病患者多數情況下耐受力較正常人低,具體操作中,患者較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的效果。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加,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發展,中老年人是該病癥的好發人群,輕者會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重者可直接致死[6]。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如今心電圖檢查在冠心病檢查中的效果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臨床醫生的認可。該種檢查方法具有多種特點,心電圖屬于無創檢查操作,具有可重復性,患者一般可耐受。
臨床將心電圖分為常規與動態兩種,由此就引發了相關學者對兩種心電圖臨床監測冠心病的功能和療效的疑問。常規心電圖是在臨床應用較早且診斷費用低,已經普遍應用于臨床中,能夠有效的反應患者心臟的電波活動變化情況,取得了心臟疾病的診斷較好的使用效果,而且常規心電圖對各種心律失常也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與之相對的是動態心電圖,該技術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紀錄患者心臟電活動的檢查方式,本文通過數據分析研究發現, 臨床中使用動態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效果優于常規心電圖的診斷效果。常規心電圖組經過檢查有49例患者檢查結果為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為50.00%;24 h動態心電圖組經過檢查有80例患者檢查結果為心肌缺血陽性,檢出率為81.63%;24 h動態心電圖組對于心肌缺血的檢查效果優于常規心電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24 h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方面的診斷效果比常規心電圖優秀,且24 h動態心電圖的檢查屬于無創操作,具有可重復性,在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秋云.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動態心電圖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4):134-135.
[2]張東.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在診斷冠心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1,8(4):88-89.
[3]王強.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診斷無癥狀心肌缺血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8):63-64.
[4]王繼芳.256排螺旋CT冠脈成像在冠心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8):87-88.
篇8
1.2方法:采用美國惠普公司生產的二通道4340013型攜帶式記錄儀進行24小時心電圖監測,心電圖記錄導聯均用改良V1、V5(CM1、CM5)導聯,心電圖記錄均在IBM―PC計算機中回放分析。
2 結果
2.1評定標準:各種早搏(室上性、室性):24小時分別>100次為異常。ST段及T波異常:以CM5為準,ST段上抬≥0.1mV,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05mv。
T波低平50次/分;基本正常:僅有偶發室上性或/和室性早搏,僅有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異常:除正常和基本正常外均為異常。
2.2結果見表2、表3。檢查結果:其中僅有偶發室上性早搏者204例,占28.3%;僅有偶發室上性早搏者24例,占3.33%;僅有偶發室上性早搏伴偶發室性早搏者144例,占20%。完全正常者12例,占1.67%;基本正常390例,占54.17%;異常者318例,占44.17%。
注:①平均年齡互比T值=13.77,表明相差非常顯著;②除ST段互比P值0.05(或T
3 討論
3.1由表2中得知,Ia組318例中,動態心電圖異常者150例,占47.17%;Ib組402例中,動態心電圖異常者300例,占74.63%,二者相比P0.05。表明在通常情況下,有無主訴及主訴輕重與動態心電圖異常有密切關系,即主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臟的病變情況,但并不能提示某一種心電圖異常,說明隨著癥狀出現動態心電圖異常明顯增加,主訴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與客觀檢查同樣不能被忽視。
篇9
2008年2月,我院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出現三組完全一致的病例,其中一組與人民醫院一例圖形及記錄時間完全相同病例,均顯示: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短陣室速,頻發室性早搏,STT明顯動態改變。發現圖形完全一致的病例后,立即對每一個記錄器編號,重新選用別的廠家記錄器重新分析核對。在模板、趨勢圖、總報告一一核對后,又對自動篩選的心電圖波形,聯律間期逐一測量,核對。并對以后佩戴者進行監測,發現出現同樣錯誤,隨與廠家聯系,進行檢測。
2 結果
四組病例,兩組屬于硬件故障,一組不排除軟件下載路徑錯誤,或人為操作故障。
2.1 記錄器硬件故障,記錄盒與導聯線銜接處接口損傷。
2.2 記錄盒與電池銜接的電極片接口接觸不良。
2.3 軟件下載路徑錯誤,發現記錄時間,圖形完全相同的病例,系將硬盤中示范病例調出。
3 討論
隨著動態心電圖的普及深入,其設計程序編排也日趨完善。特別是常規12導聯體系,增加了同步記錄的導聯,采取微型電子計算機,進行實時分析和自動收集資料,縮短了自動回放分析過程,增加了分析報告內容,提高了對異常心電圖的檢出率和對偽差的分辨率,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不同故障,現總結如下。
3.1 硬件故障,早期磁帶式記錄器多因轉速不勻引起偽性快速或緩慢型心律失常。磁帶的消磁不良表現為雙起搏節律或心電圖波形的異常。隨著閃光卡取代磁帶記錄,動態心電圖硬件故障也發生改變。
①閃光卡損壞,表現為回放或數據長度為零。②電池供電量不足,包括電池不合格,與電池接口不緊,患者自行拔出電池,本文三組患者誤診即電池銜接的電極片接觸松動,造成電池供電障礙。導致前一患者數據沒有消除,造成隨后佩戴著資料不能有效記錄,出現前一患者數據,記錄資料被誤認為后面患者的資料,引起誤診。③ 閃光卡沒有插牢,或者導聯線折斷,即導聯線脫離記錄器,內部斷裂,均可使心電波形軌跡中斷。均可導致數據記錄失敗。④磁帶式記錄器還可有轉速不均,易抖動而使波形失常,或心電圖系統質量欠佳。
3.2 軟件故障 ①消除數據不良,常見消除數據方式有三:A. 主機硬盤消除,即將閃光卡插入主機,手動消除,即相當于閃光卡重新格式化。B.記錄器自動消除數據,閃光卡插入記錄器,記錄器自動消除卡內數據。C.記錄器邊清除邊寫入新數據,即按操作程序更換電池后,新程序啟動,記錄方式為將上一患者的舊數據清除的同時寫入新患者數據。
本文三例記錄失敗在供電中斷的基礎上,邊消除數據邊寫入新患者數據。
②軟件下載路徑錯誤,即數據回放的路徑出現錯誤,不能將正確數據調出,或誤調出其他數據,造成患者發生圖形,記錄時間完全相同的情況。后證實調出示教病例。
4 處理方法
每一個記錄器和閃光卡使用前應進行統一編號,一旦出現問題,可及時查找可疑記錄器進行檢測,避免故障連續發生。及時于廠家聯系。把損失降到最小。
另外,即使記錄器運轉正常,仍受患者自身狀態,包括藥物,屏氣動作,呼吸活動,起臥位置等諸多因素影響。另外,外界因素交流電干擾,高頻電場,強磁場(理療,器械,電熱毯,電話,電焊,汽車發動機)高分貝的噪音,容易產生靜電的化纖內衣,均可干擾心電波形,嚴重的可使心電波形失真。
發現問題,是為了更好的避免問題及有效的解決問題,所以,重視問題的發生并及時發現各種故障的出現是每一個臨床醫師的重要職責。
篇10
暈厥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病狀,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多有發生,暈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暈厥很常見,一般發作時間持續幾秒鐘至幾分鐘,稍作休息可以自行恢復。但一般來講,兒童暈厥可引發心血管系統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等多種病[1]。目前對兒童和青少年暈厥的判斷主要是通過動態心電圖。本文整理了47例暈厥患者的動態心電圖資料,通過分析資料,以期了解誘發兒童暈厥的病因以及一些高危心電圖的表現。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7例兒童住院患者,男27例,女20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8.5歲。所有的患者發生暈厥的次數均在2次以上,所有患者在檢查前均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
1.2 方法 采用惠普公司產的Zymed3100A-24作為動態心電圖記錄儀,對所有患者均進行24h或48h心電圖連續監測記錄。檢查期間應用實驗分析診斷系統并結合患者或家人詳細記錄的相關癥狀進行分析,盡可能的除去干擾,做出詳細的研究報告。
2 結 果
本研究的47例兒童暈厥患者,經動態心電圖檢查,發現10例兒童的動態心電圖正常,陣發室上性心動過速5例,心律失常27例,5例未見明顯異常。與患者的生活日志進行對照,發現與心律失常發作時間一致的暈厥患者25例。所有27例心率失常的患者中按發生類型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心律失常,分別為10和17例,分別心率失常的37.04%和62.96%,其中竇性心動過緩(平均心率低于55次/min)9例,竇性停搏(R-R間期大于2.0s)7例,室上性心律失常9例,室上性心動過速連續約3min,頻率達到185次/min或以上,高度房室傳導阻滯伴竇性停搏2例,停搏時間為5.3s。對于27例心率失常的兒童患者,經過在醫院的進一步的觀察與治療,最后給予10例患者安裝永久性的人工心臟起搏器,10例進行射頻消融治療,5例患者被植入了抗心動性起搏器,另外,在住院期間有2例患者不幸猝死。
3 討 論
暈厥是一種短暫意識喪失,是兒科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多有發生,資料表明,在兒童時期由暈厥引起的疾病可以多達50多種。暈厥主要是腦供血陡然減少所導致的,但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具體分析我們發現引起暈厥的病因相當多,主要可分為腦源性、心源性、血液成分異常性和血管神經性等幾大類,其中心源性暈厥是預后威脅患者最嚴重的,患有心源性暈厥的患者在預后具有的患病概率還是比較大,因此更需要特殊的護理,且心源性暈厥一般是由于嚴重心律失常所致,可以導致患者猝死[2]。
引起患者兒童暈厥的主要病因是心律失常,最常見于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緩慢性心律失常兩類之分,兩種心律失常的發病原因有所不同,具體表現為: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暈厥的機制是心室率過快導致心臟舒張期充滿障礙并且患者的心搏量降低,從而患者的血壓下降最終導致發生腦供血不足;由于長時間的心臟停搏,血液輸出量比較明顯的減少造成大腦缺血缺氧是緩慢性心律失常引起暈厥的發生機制。
本研究的47例兒童暈厥患者中,發現10例兒童的動態心電圖正常,陣發室上性心動過速5例,心律失常27例,5例未見明顯異常,研究發現暈厥發生時常伴隨有嚴重的心律失常,且與快速心律失常相比,緩慢性心律失常在導致兒童暈厥方面明顯較高。心源性暈厥是在所有的暈厥中預后產生不良影響的重要危險因素,猝死率較高可以達到20%。因此,很有必要進行早期識別心臟性暈厥或可以至患者猝死的高危心電圖,醫院應及時對患者采取干預手段,這是防止患者心臟性暈厥或猝死的重要方法[3]。由于暈厥發作具有突然性和短暫性的特點,因此在實際的日常工作中,診斷和治療起來相當的困難,我們利用常規心電圖檢查很難發現患者的暈厥時間,而本研究所用的動態心電圖能夠較長時間的不間斷記錄動靜狀態下的心電圖變化,能夠為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準確地病變信息,可以說動態心電圖是診斷暈厥較為有效的檢查方法,對指導臨床預防、判斷預后和治療疾病有重要意義,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盡管暈厥的原因比較多,且檢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但是動態心電圖監測對因心律失常所導致的兒暈厥患者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可以快速有效的獲得暈厥患者的病因,動態心電圖為暈厥患者在臨床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提供了較為有效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篇11
例室速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室速的發生的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從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動態心電圖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齡38~84歲,平均(58.9±7.6)歲。50例患者均有心慌、胸悶,冠心病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例,陳舊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風濕性心瓣膜病2例,心肌炎后遺癥1例,腦梗死1例,右室發育不良1例。經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檢查,19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心房和全心擴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檢測儀器為同步12導聯記錄儀,胸部安裝10個電極,連續做24 h記錄,佩戴前全部做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測中詳細記錄患者一天的活動,情緒變化,服藥情況等。
通過計算機回放分析處理。PVT的定義為:室速是指起源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快速連續性室性異位激動,自發性者室性異位激動需連續≥3個。QRS波呈寬大畸形,時限≥0.12 s,其前無P波,頻率在150次/min以上,持續時間30 s內能自行終止。心肌缺血診斷標準:ST段壓低0.1 mV以上,最短持續時間1 min,兩次發作間隔至少1 min[1]。
2 結果
2.1 室性心動過速的類型 本文50例患者均為竇性心律,其中,發生室性心動過速65陣,早搏型室性心動過速60陣,其中多源型室性心動過速29陣,頻率在105~245 次/min,加速型室性心動過速21例,頻率在62~112 次/min。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10例,頻率為241次/min。
2.2 室性心動過速的QRS波群 室性心動過速的QRS時間為0.11~0.27 s,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寬QRS波群,均有左心功能不全,在QRS波群寬度
2.3 發作時間 發作時間多出現在夜間睡眠或午睡,本組室速發作時室率150~160次/min 9例,160~170次/min 35例,170~180次/min 6例,其中發作1陣者23例(46%),由此可見室速多為一過性出現。根據室速持續發作的時間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可分為持續性室速和非持續性室速(每次發作在30 s內能自行終止者)。日間一般活動時出現者10例(20%),輕體力活動時(如晨練、上樓等)出現者5例(10%),26例出現在睡眠時,9例與晝夜及活動無關。
2.4 發作時的癥狀及心電圖改變 本組50例中,室速發作時有胸悶、心悸者9例(18%)、頭暈、黑蒙者3例(6%),其余患者均無明顯臨床癥狀。ST-T改變35例(其中缺血型ST-T改變26例),ST段降低0.1~0.2 mV 12例,0.2~0.3 mV 5例,0.3~0.4 mV 3例,0.5~1.0 mV2例,單純T波倒置5例,繼發性ST-T改變3例(為束支傳導阻滯),急性損傷型改變5例(為AMI監測ST段始終在基線以上,最高抬高為0.2~0.5 mV)。心電軸在診斷VT時具有很大意義。文獻報道,電軸左偏(-30°以上),傾向于VT。當V1導聯為負向波時,電軸右偏也只能發生在VT,而不可能發生在室上速。當患者竇律時的電軸不在無人區,而寬QRS波心動過速發作時呈現,該心動過速只能是VT,而不是室上速合并室內差異性傳導[2]。
3 討論
在現代醫療實踐中,DCG已成為重要的無創性診斷技術之一,一般來說常規心電圖只能記錄20 s左右的心電活動,而某些心律失常多為一過性、暫時性或陣發性的,常規心電圖很難捕捉到,而動態心電圖則可彌補常規心電圖的不足,進行24 h心電活動記錄。而且能夠結合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勞動進行心電圖的動態觀察,從而發現常規心電圖難以檢出的各種狀態下心電活動的暫時改變,尤其是各種心律失常[3]。動態心電圖作為一種長程、動態記錄心電圖的技術,比普通心電圖記錄的心電信息量擴大了2 000倍以上,使心律失常的診斷水平大為提高,增加了心電圖臨床應用的價值[4]。
大多數室性心律失常者有器質性心臟病或明確的誘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缺氧、缺血、壞死、Q-T間期延長,電解質紊亂、藥物中毒、神經及內分泌功能失常等一種或多種因素。室速是連續出現3次或3次以上的室早,室速有導致心臟猝死的危險性,目前認為非持續性室速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屬低危,預后良好。本組50例253陣室速均為非持續性。27例為冠心病的患者,提示室速不一定發生在級別較高的室性早搏患者中,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損的心肌與正常心肌間電生理不均勻,可誘發折返激動引起室速,認為心肌梗死的非持續性室速是持續性室速或室顫的標志。可見積極改善心肌缺血再進行抗心律失常治療,是預防心臟猝死發生的重要措施[5]。本文27例冠心病患者,室速發作時及發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變。由此證明室速的發生與心肌供血不足有關,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動作電位振幅降低,時程延長,傳導速度減慢,心肌復極和恢復時間不同步,遂產生室性異位搏動或異位心律,因此室速多起源于心室受損部位。
在50例中,35例ST-T改變者有70%心電圖呈不同程度缺血型改變,提示心肌缺血常伴發心律失常[6],可能是心肌壞死后細胞外高鉀濃度對心肌細胞和神經末梢有刺激,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兒茶酚胺增加,細胞內鈣超載。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發生機制是比較復雜的,在室速的同時存在嚴重心肌缺血,說明與心肌缺血有關。有5例患者為45~55歲女性,有可能是因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緊張導致皮層下中樞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血液中兒茶酚胺增多,心肌興奮性增高所致。
DCG能提供有價值的資料,用于指導控制心室率的藥物治療以及評估突發時間的控制情況,是預防重大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必要手段,因此,DCG檢查具有極為重要的臨床意義。但是使用動態心電圖檢出室性心動過速及某些特殊現象的圖形來預測心室顫動、猝死的發生時,還需要結合臨床作出判斷。
參考文獻
1 郭繼鴻.動態心電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49-671.
2 梁蘇女.56例室性心動過速心電圖分析.實用心電圖雜志,2007,16(3):219.
3 喬文祥.應用動態心電圖監測心律失常147例.河南醫藥信息,2002,10(23):29.
篇12
yu fang shu jia zhong dan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outine ecg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children with precordial distress. methods 12-lead ecg and 24-hour 12-lea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were done simultaneously in the children presented with precordial distres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ositive rate of various arrhythmias and abnormal st-t segment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routine ecg were 68.8% and 14.1% respectively(p<0.01). 30% patients with abnormal rotine ecg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got abnormal myocardial enzyme. conclusion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ct children with precordial distress.
【key words】 precordial distress electrocardiogram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yocardial enzyme
心前區不適中的胸悶、胸痛、氣憋、心悸,是心臟疾患的主要癥狀,也是患兒就診的主訴。臨床醫生多以常規心電圖檢測作為判斷心臟疾患的方法之一,難免導致誤診及漏診。既延誤了診斷,還埋下了醫療糾紛隱患。筆者配合臨床醫生對2000年以后,來我院就診的128例存有心前區不適者,在作常規心電圖檢查的同時,加作24h動態心電圖(dcg),并加拍x線胸片和心肌酶學檢查。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2000年2月~2009年3月來我院就診、自訴有心前區不適患兒128例,男性82例、女性46例,年齡7~15(平均12.72±3.25)歲。
1.2 方法 128名患兒在作常規心電圖的同時,加做dcg、拍x線胸片和檢測心肌酶學。比較分析兩種心電圖異常的差異及心肌酶學異常率。
1.3 檢測儀器 常規心電圖采用世紀今科mic-i12導同步心電圖檢測儀,dcg采用世紀今科mic-12h24hdcg檢測儀。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率的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心電圖異常率 128例中常規心電圖異常18例,占14.1 %;dcg異常88例,占68.8%。dcg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x2=9.28,p<0.01),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2.2 異常心電圖類型 竇房結內游走心律14例、二度竇房阻滯2例,一度房室阻滯5例,二度ⅰ型房室阻滯2例,房性早搏及短陣房性心動過速25例,室性早搏及短陣室性心動過速38例,交接性早搏及短陣交接性心動過速8例。st段下移0.05~0.10mv及t波倒置(或低平)者5例。上述病例伴有心肌酶學增高者僅占30%。結合臨床相關資料,說明并非心電圖或dcg有異常者均有器質性心臟病,患兒無需特殊治療。
3 討論
dcg是現代臨床心電學的一大進展,它能連續記錄24h以上的體表心電圖,并能與患者日常活動、身體及精神狀況的變化進行動態對照分析;而常規心電圖一次僅能描記10s左右,獲得的信息僅能反應當時靜息狀態下的心電變化,對一過性的心律失常或st-t的改變可能漏檢。dcg在24h內可記錄到10~15萬次的心搏,延長了檢測的時間,提高了心律失常及st-t改變的檢出率,并可確定心律失常的種類、次數、發作頻率、持續時間、起始及終止狀況以及心律失常的特點,可以明確心律失常與患者的體態、情緒、活動量、癥狀與晝夜之間的關系。當患兒有心前區不適癥時,行dcg檢測是必要的。
在心電圖有異常患兒中,心肌酶學有改變者僅占30%。結合臨床相關資料,真正有器質性心臟病者僅占少數。多數學者認為,小兒可出現竇房結內游走心律、竇房阻滯,一度房室阻滯、二度ⅰ型房室阻滯,部分與迷走神經張力亢進對竇房結及房室結的明顯抑制有關,并非心臟有真正的器質性病變。另外,學齡期患兒因學習負擔重、心理壓力大、休息不充足,亦可出現心前區不適,這些癥狀可能與神經、精神因素有關。當兒童出現胸悶、胸痛、氣憋、乏力、頭暈等癥狀時,除考慮心血管系統的原因外,還要考慮呼吸系統、胸肋等器官組織的病變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異常等。
早搏出現在健康兒童很常見,關于室性早搏的檢出率,國外有報告一組92例7~12歲正常兒童檢出室上性早搏23例,占25%[1];一組131例10~13歲正常兒童室上性早搏檢出率20%, 均系功能性早搏,對兒童無不良影響[2]。早搏與運動有關, 早搏高峰期與心率高峰期基本一致,夜間睡眠后多數兒童早搏減少或消失。實際上仍與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以及神經內分泌影響有關,大多屬于良性,并不影響學習、生活,不需要特殊治療。當臨床醫師遇到以胸悶、心悸等不適為主訴的患兒時,除常規行12導同步心電圖檢測外,還應加作24h dcg,提高心律失常以及st-t改變的檢出率。對一些臨床意義不大的心律失常,通過24h dcg監測,可解除患兒及家屬的思想負擔。進一步行心肌酶學、x線胸片等檢測,全面評價其臨床意義,以得到正確的診斷、及時治療,避免誤診及漏診[3]。
【參考文獻】
篇1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名風濕性心臟病陣發性房顫患者,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齡從37歲至69歲不等,平均年齡45.2歲±7.3歲。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及臨床表現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陣發性房顫。
1.2方法
動態心電圖分析儀為MEIGAOYI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分析儀。每個患者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每位患者監測時間設定為24小時,通過人機對話方式進行信號分析,對異位的QRS波群要進行確認。我們把房顫時間持續在30秒以上者且能自行終止的房顫定義為陣發性房顫。根據動態心電圖檢測結果統計如下指標:每位患者發作陣發性房顫的次數、每次房顫發作的持續時間、誘發房顫的所有異位心律次數,包括由房早誘發次數、房速誘發次數、房撲誘發次數及室早誘發次數;誘發房顫的房早聯律間期及房早聯律前周期和未誘發房顫的房早聯律間期及房早聯律前周期。
1.3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 x±s 表示, 作t檢驗, 以p
2結果
2.1房顫發生情況統計:80例患者檢查動態心電圖的平均時間為:24.16±0.25小時,房顫發作平均次數為:213.3±24.15次,每次房顫發作持續時間平均為:20.6±7.1秒,發作房顫時的平均心室率為:101.5±14.5次/分。
2.2導致房顫發生的直接原因統計見表1
表1 導致房顫發生的直接原因統計
導致房顫發生的
直接原因 房早誘發 房速誘發 房撲誘發 室早誘發
n(80例患者房顫發生總次數為:17040次) 13120(77.00%) 1515(8.89%) 1427(8.37%) 979(5.74%)
從表1可以看出,直接誘發風濕性心臟病陣發性房顫的主要為房早,占整個誘因的77.00%。較其它因素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3比較誘發房顫和未誘發房顫的房早聯律間期及前周期結果見表2
表2比較誘發房顫和未誘發房顫的房早
聯律間期及前周期結果
n 平均聯律間期 平均聯律前周期
誘發房顫房早 13120 372.8±40.8ms 831±105ms
未誘發房顫房早 3920 431.6±435.3ms 715±101ms
P <0.05 <0.05
從表2可以看出,誘發房顫的房早聯律間期較未誘發房顫的房早的聯律間期明顯短,兩者比較p
3討論
臨床上,發生陣發性房顫有三種情況:1原發性心律失常導致房顫,臨床不能找到引起房顫發生的器質性病變;2繼發性心律失常導致的房顫,雖然臨床有器質性心臟病,但同時還有其他導致房顫發生的非心臟性疾病;3由心臟病導致的繼發性心律失常。本組研究資料中的風濕性心臟病陣發性房顫為原發性心律失常,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房顫的發生機制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目前房顫患者的一些特點已經比較清楚,在陣發性房顫患者中,可以發現1-2個或以上的快速沖動發放的局灶性組織,且絕大多數局灶組織存在于肺靜脈內,尤以左右上肺靜脈多見[2,3]。多年以來通過眾多學者長期對陣發性房顫患者的動態心電圖分析總結,對房顫發生的心電特點逐步有了一些經驗[4],通過對患者動態心電圖的檢查和分析能對患者的房顫發生起到提前診斷并及時預防的作用。本組資料顯示:在風濕性心臟病房顫患者的動態心電圖上,大多數房顫由房早誘發,且能夠引起房顫的房早聯律間期較不能引起房顫的房早聯律間期更短,誘發房顫的房早聯律前周期較未誘發房顫的房早的聯律前周期更長。
參考文獻
[1] 黃立萍,楊東輝,張樹龍等.動態心電圖在評價灶性房顫中的意義.臨床心電學雜志,200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