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跨文化意識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跨文化意識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跨文化意識論文

篇1

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變為“地球村”的今天,大眾媒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在改變傳統文化邊界,拓展文化空間的過程中,推進著跨文化傳播,進行著文化的整合,同時也攜帶著政治與資本的力量,推行著文化霸權主義。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現象,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各種文化正是由于不斷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更新、豐富和發展。

現在越來越活躍和頻繁的跨文化傳播使我們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滿了新鮮內容,校園媒介也開始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學生們穿的是“韓國風”和“歐美風”帶來的、款式多樣的、休閑時尚的衣服;戴的是“韓國風”吹來韻有著光亮色彩的、能展現大學生青春活力的、精細幽雅的飾品;我們的手機彩鈴是現在最流行的韓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墻上貼的是安在旭、Rain、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影星的巨幅海報;手機、鑰匙或書包上掛的是“冬日戀歌”的插圖或Rain、輩勇俊等英俊韓星的小型照片;課余休閑時,我們在網上看韓國最新的浪漫愛情劇或美國現在最受歡迎的連續劇;我們模仿韓劇男女主角的流行發型和發色,現在我們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時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鮮內容,喜歡模仿別人的東西、適應性強、價值觀和審美觀靈活的、代表一個時代的現代大學生正在成為吸收跨文化傳播養分的主力軍。我們的各類文化意識也隨著跨文化傳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體說來,跨文化傳播對現代大學生文化意識的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服飾文化意識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國在秦漢時期就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織品通過貿易進入歐洲,促使西歐人廣泛地了解東方的古老文明。從此東方文化開始影響歐洲中世紀人們的服飾。中國織物光澤華麗的外觀、豪華的金銀線刺繡與歐洲人對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紀,隨著西方和東方貿易的不斷加強,形成了歐洲人熱烈追求東方服飾的熱潮,女裝衣服的領、袖、衣邊均出現模仿繡花的形式。因此,中國袍裝和裝飾對后來的西歐服裝的演變和更新產生了巨大影響。由此可見,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跨文化傳播對各民族的服飾文化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而現在,“歐美流”和“韓流”在中國迅速蔓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作為充滿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現代大學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衣服疊放在箱子里,成為追逐“歐美版”“韓版”潮流的主力軍。

幾年前,在年輕人中間興起美國黑人的“街舞熱”,在我們校園則引起穿HIP—HOP服飾的浪潮。在校園里,無論是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寬大的休閑T恤、肥大的褲子和滑板鞋。幾年來,隨著韓劇越來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園里,身旁飄過的、一身精致時尚韓版服裝打扮的個性男女越來越多。韓劇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劇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淚下的煽情劇情外,還有男女主角青春亮麗的各色服飾。現在“韓國風”征服了無數年輕人,讓歐美時尚成功的亞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個性,即不像西方服飾那么開放、又沒有東方服飾那么的過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細節處理,簡約而含蓄、大方,經典又不失時尚、樸實,閑適中透露出高雅,適合各種場合穿著的休閑、舒適的韓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輕松、無拘束的浪漫休閑心態的,還在校園學習生活又渴望時尚個性的現代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因此,風靡流行的韓服成為了現代大學生的首選。

大學生們也喜歡佩戴韓劇里出現過的各種各樣的首飾,喜歡金黃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韓版發型,還喜歡像韓劇中的女主角一樣著鮮艷的眼影,抹光澤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見,跨文化傳播使大學生的服飾文化意識更多樣化、個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對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

飲食文化,從本質上說,不是指這個人和那個人在餐飲上應該做出哪種選擇,它指的是隱藏在人們心里的東西;如共同的歷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礎;指的是人們在這個方面連續重復的群體實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為了生存,曾發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種烹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種符號傳播給別人。也正是因為這些飲食文化的傳播,人類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習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對飲食文化的影響很大,特別是跨文化交流對各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意識的影響更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于各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及飲食環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長盛不衰,是因為,不僅國內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傳播交流,同時又積極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飲食文化。

從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到現在的大眾傳播媒,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不斷地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斷地更新我們的飲食文化意識。在古代漫長的歲月中,商業貿易傳播和宗教傳播是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而現在各大眾傳播媒介也成為飲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

2002年筆者剛進大學的時候,同學們中間去肯德雞、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廳就餐的情況不是很普遍。但隨著烏魯木齊西式餐廳的增多,西式食品價格也隨之下降,在校園里,學生去裝修豪華、優雅的肯德雞、德克士、西餅屋等西式餐廳消費成了一種時尚。在各種節日里,同學們很喜歡去環境舒適、給我們新鮮感的西式餐廳,享受給我們帶來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隨著“韓流”熱在中國的出現,各式各樣韓國料理的美味也飄到了我們的身邊。像西餐很快成為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樣,不久,韓餐也將成為我們飲食文化意識的另一個新內容。

三、對節日文化意識的影響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種節日。如圣誕節是西方人的最大節El,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最主要節日。隨著各民族和各國之間跨文化交流和大眾媒介的跨文化傳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節日不同程度地融進了我們的節日文化。特別是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和父親節等典型的西方國家的節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輕大學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誕節,不論是外國語學院的學生,還是其他學院的學生,都會用圣誕樹和圣誕禮物把教室和宿舍裝飾得非常漂亮,門和玻璃上貼著“MerryChrist.mas”的貼紙,并相互發短信來慶祝。情人節是追求和向往浪漫愛情的現代大學生的另一個重要節日,母親節和父親節則是我們向父母表達孝心的重妻節日。總之,這些典型的西方節日已成為大學生節日文化意識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對休閑娛樂文化意識的影響

篇2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行國際交流和溝通,而暢通高效的交流和溝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認知之上的,可見英語跨文化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職英語教育,需要明確英語學習的目的,糾正學生應付等級考試的學習動機,避免耗費太多的時間背誦單詞、詞組、句型,而忽略英語讀、寫、聽技能的同步提升。筆者認為中職英語學習,應強調教材的文化內容,中職英語教材中,包括諸多的跨文化內容,在實際學習中,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語教育過程中培養跨文化意識,需要重拾對相關跨文化內容的重視程度,將相關文化內容融入到課堂學習當中,譬如某段英國社會文化對話內容的學習,有必要講解對話內容所對應的文化背景內容,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對話內容的含義,也便于從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識。

2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

當前中職英語教育的授課方式,大多圍繞老師的講解,學生課堂學習相對比較被動,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內容,也可能被老師輕描淡寫地帶過。筆者認為,跨文化涉及到各個國家的文化內容,譬如國家的建筑文化、科學文化、服裝文化等,這些內容均可通過形象的聲像表現出來,如果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授課,將文化以圖片、視頻、聲音等方式表達出來,自然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化內容的印象,英語知識的掌握也能夠得以進一步鞏固。另外很多英語影視作品,同樣蘊含著寶貴的英語文化知識,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或者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英語影視作品,這樣一來,既可以大大提高課堂學習的趣味性,還能夠讓學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學生將英語文化的學習,局限于英國與美國兩個國家,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圍繞更多國家的英語文化內容,實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糾正學生對英語文化的片面見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學生把握各個文化范疇的知識點,著力提升學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強英語學習的寬容性和敏銳性,尤其是文化差異問題的處理能力,這樣方可適應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滿足國際交流的實際需求。英語教師應盡快摒棄“語言文化二元論”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講解英語發音、翻譯、語法和句式,還應該讓學生透徹理解英語的文化內涵,將語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來,這樣反而能夠讓學生加深對所需知識的印象。

篇3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及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語言的底蘊,促進著語言的發展。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防止交際摩擦,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現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向學生介紹異域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則是日后大學教師的任務。這種想法導致了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識匱乏、交際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

據筆者長期以來的觀察,很多學生在考入高校后進行分班考試時,語法項目正確率很高,語音語調也頗準確,但卻總會犯各種各樣的“文化錯誤”。除了稱自己的老師為“Teacher”之外,在與外籍教師的交流中,學生還總是會問一些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語國家被人們認為是隱私的、不禮貌的問題。另外,學生們在與外教的交往中,經常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來主導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應邀參加學生的英文演講比賽并擔任評委。當她走進禮堂時,一位學生站起來給她讓座,并說“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聽到這句話,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尷尬神情。學生說這句話當然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影響,也是想表達對教師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事實上已經冒犯了教師,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是不希望別人直言自己老的,這也是在英語中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義的委婉語,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雖然經過多年的中外政治經濟交流,很多外國友人已經懂得某些漢語式英文表達的含義而采取了寬容的文化態度,但我們作為教育者,面對學生們所犯的這些錯誤,卻不得不承認,在中學英語教育中,對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忽略是我們工作中一個較大的失誤。學生們雖然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基本語法規則,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卻經常會因為對目的語文化、交際規則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辭不達意、交際失誤,嚴重影響了交際效果,阻礙了交際能力的發展。《語言和文化》一書指出:“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于保證所造的外語句子結構正確,那么熟悉有關文化知識則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因此,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項重大任務。

近年來,世界經歷了急劇的變化:首先是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傳播通訊技術的改進;其次是交通技術的發展進步;多媒體的誕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聯網;還有經濟的高度全球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全球性的時間和空間的緊縮,給全人類帶來了全球意識。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頻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與和睦相處帶來的困難也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因此,我國的語言教育界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從基礎教育階段起就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人,將來更好地在各個行業和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為祖國和人民效力。這是一項立足長遠的任務目標。

二、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和學生要正確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語言環境,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適應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幫助學生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學習。

(一)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教材的講授和課堂活動的設計中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科書是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極好材料。多數版本的教科書都有意識地安排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不經意間感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只要結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顯示文化差異的部分,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就可以同時兼顧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英美等國家概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增加有關這些國家歷史、地理、人口、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的文化內容,并同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給學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語言層面的例子,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更好、更通暢地理解、記憶和使用英漢兩種語言。例如,在講授《監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EndishAroundtheWorld》時,教師可以對英語的發展歷史作大概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異同,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地添加漢語對英語的影響,介紹英語中引進漢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例子,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語。

教師尤其要注重詞匯的文化含義的傳遞。許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詞語其實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內涵,也正是我們需要向學生傳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詞,很多學生

根據構詞法都會把它單純理解為是“政治家”,這時就需要我們及時糾正學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這個詞在英語文化里很多時候是指“政客,政治販子”,而不是中國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漢語里“政治家”的含義應由“statesman”表示出來,指的是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級政治官員。

在課堂活動設計方面,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角色的身份、年齡、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結合言語交際的環境正確使用語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文化失誤”,寓教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課外活動,多渠道地培養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外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其靈活多變的特點正好為我們所用。除了開設專題講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歌曲欣賞、英文小品大賽、閱讀英文小說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或者開設調頻廣播英語節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娛樂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設多媒體視聽的課程,定期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瘋狂英語”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電影或錄像片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方面的縮影。通過欣賞片中演員的表演,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單元《Music》時,教師可以播放以搖滾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為主題的演唱會或相關電影,讓學生切實感受英語國家人們在音樂欣賞上的愛好和特點,感受其人文氣息。當然,教師也可以同時播放中國傳統的經典民歌,引導學生將國外的音樂同中國傳統的民歌相比較,領略不同的文化風情,使學生以更寬廣的胸懷包容有文化差異并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超級秘書網

(三)借助測試手段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

篇4

企業界的跨國跨文化背景自從20世紀80年代晚期以來越發明顯,商業領域的理念大戰、意識大戰,其實質都是文化大戰。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成為統一的大市場,世界貿易與世界交往日益頻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來越多。這個趨勢同時也使跨文化廣告傳播日益頻繁,挑戰日益嚴峻。廣告公司要充分認識到進行跨文化廣告傳播的關鍵是對廣告人員進行培訓,將一種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業成員之中,實行全員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實現跨文化廣告傳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傳播與跨文化廣告傳播的含義

跨文化傳播,顧名思義,是指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信息傳播與交流活動。跨文化廣告傳播是指企業在進行廣告傳播活動時,與企業有關的不同文化群體在交互作用過程中出現矛盾和沖突時,加入對應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決這種矛盾和沖突,從而高效地實現傳播目標。如中國某一產品要打入國外市場,需在國外作廣告宣傳,廣告如何實現與外國人順利溝通,便是一個跨文化傳播的問題。

二、廣告人員跨文化培訓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廣播傳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的產品要走向世界市場,對外進行廣告宣傳,就必須了解廣告地的廣告規范、風俗和消費者的心理特點,才能更好地實現不同的文化群體的溝通,有效地傳達廣告信息,發揮廣告的作用,實現廣告的目的。反之,國外企業進入中國也要研究中國文化和中國消費者,才能順利地溝通,有效地占領市場。

這對廣告公司,尤其是廣告人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倘若固守著基于本土文化的傳統的廣告意識和模式不變,不進行其內部培訓與提高,就無法指導全球化廣告的創作。所以,對廣告人員的跨文化培訓是一項不可忽略的任務。

三、廣告人員跨文化培訓途徑

1.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文化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的指南。兩種不同的文化可以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以及對家庭、國家、經濟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這些文化差異必將產生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現象。研究表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失敗80%是由于管理者對國際市場和文化的不了解,這種對跨文化管理不重視所導致的代價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識就是人們對不同文化間存在的差異有較深的理解和認識,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廣告行業的每一位員工同樣應該重視并樹立跨文化學習和應用的意識,否則無法創作出適應不同國家文化和消費者心理、能將本國產品打進國外市場的成功廣告。跨文化執行力形成的關鍵在于跨文化意識的強弱,而跨文化意識在跨文化管理中成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識培訓是企業跨文化培訓的基礎,只有員工的意識和觀念改變了,行為才會隨之改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語言與翻譯培訓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是語言溝通的橋梁,語言溝通與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適應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而廣告人員扎實的語言功底與翻譯能力則是做好跨文化廣告傳播的前提條件。除了要使員工掌握中外語言(如通過組織課堂教學或讓員工與來自東道國的留學生和工作人員有更多接觸和交流的機會等),還要開設部分語用學課程使其具備一定的翻譯技巧,因為廣告文案創作單靠字典釋義是不行的,語言文字應地道,能得到當地民族國家的認可。如一般英美人說公雞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為cock是臟話。CUE是美國一個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語俚語中是“屁股”的意思。“Fitisbest”是美國一句對稱、有力度和美感的廣告詞,若翻譯成“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見,要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廣告傳播,廣告翻譯應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力求做到選字不俗卻順口易記,靈活變通卻務真務實,入鄉隨俗卻不失立場。

3.文化培訓

其實,語言與翻譯的學習不可能脫離文化背景,即廣告語言必須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訓是跨文化廣告傳播中人員培訓的關鍵所在。跨文化廣告傳播面對的是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的消費者,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都與本土有著巨大的差異,而所有差異中對傳播影響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異。如果不懂或忽視這些在信息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文化差異,廣告的可能性和廣告傳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極大的影響和沖擊。這就是有許多產品在國內銷路很好,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卻遇到了困難,甚至慘遭失敗的原因。文化培訓可以從環境關系、價值觀念、人的本質、宗教習俗、道德規范以及時間和活動的取向等方面進行。比如,玉蘭油和寶潔在針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文化做廣告時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廣告語則更需要嚴謹了解當地文化,因為吃喝習慣通常受區域、口味和信仰的約束。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飲食習慣也會反映在廣告中。麥當勞在攜著美國通俗文化風行世界的時候,卻做到了在不同的國家配有不同的菜單:在法國配有香檳,在英國配有威士忌,在德國有啤酒,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有果味奶溶,在中國則配有紅茶,而印度德里的巨無霸,居然是咖喱雞做成的,因為印度教不吃牛肉,這充分體現了麥當勞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潔”牙膏在馬來西亞開拓市場時,廣告訴求一再強調其增白的功能,而該地區卻以牙齒黑黃為高貴的象征,且通過咀嚼檳榔來使牙齒變黑,顯然這則廣告是在幫倒忙。廣告人員如果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習慣,所做出的判斷可能恰好觸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廣告受眾接受,適應文化和亞文化的習俗和狀況的廣告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功能,達到促進銷售、繁榮市場的目的。

4.政策法規培訓

不同國家關于廣告實施的政策法令相異,這直接限制影響著跨國廣告的進行,廣告創作前必須先調查了解清楚。廣告公司應對員工此方面進行細致培訓,使其牢記異國法規,既達到廣告目的,又繞開政策限制。比如許多國家的廣告法都禁止在電視廣告中使用兒童形象。又如,德國禁播比較式廣告文案,意大利廣告對廣告選詞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對每則廣告的時間有嚴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國則相當寬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訓

廣告公司面臨著跨文化廣告傳播的任務,因此廣告公司對部門經理除了要要進行意識、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訓,還要加強其跨文化管理和執行能力的培訓,培養目光長遠、能應對各種文化沖突的經理人員。一般采用在職培訓和崗前培訓相結合的辦法來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過出國留學、國內文化熏陶等手段增進對異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過跨文化團隊建設的方式,訓練其在多元文化團隊中實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請跨文化管理顧問對經理人進行專門指導,增強他們的跨文化執行力,從而實行積極有效的全員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業文化。

四、培訓注意問題

篇5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基礎和前提,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問題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外語界的相關討論多集中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上,而且,對跨文化意識的內涵鮮有闡釋。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外語公選課程及后續課程中文化課程不斷增加,探討外語文化課程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二、跨文化意識的內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識?Hanvey將跨文化意識分為四個層次:在第一層次,學習者對于表面或明顯的異國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應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層次,學習者對于異國文化中與本國文化存在顯著差異的細微而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識別,其反應通常是認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個層次,學習者通過理性的分析,認為與本國文化有著明顯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個層次,學習者通過深入體驗異國文化,能夠做到從對方的立場出發感受其文化。Hanvey認為,學習者達到第三層次還不夠。盡管要達到第四層次很不容易,但學習者應該努力達到第四層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論述很強調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實際上,在了解異國文化、理解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知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者對母語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進的。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外語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問題討論的深入,我國學者對跨文化意識的認識更加全面,對跨文化意識內涵的闡釋更為豐富。張伊娜認為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但是,跨文化意識絕不單純指對異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應該包括文化平等觀念、從交際對方的角度來評價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際者本國文化的文化觀念和行為、傳播中華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識。[2]高一虹認為我國的外語教學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念,即以文化意識培養為中心,注重態度和情感層面,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所謂文化意識,指的就是對文化多元性的意識和對差異的寬容態度,對異文化成員的共情能力,以及對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覺察和反省。這種文化意識應能幫助學習者主動地獲取、深層次地處理文化知識,并在跨文化交際行為方面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創造性。[3]在全球化大環境下,這種不局限于目的語文化,超越具體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識,其意義尤為深遠。

三、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外語文化課程具體承擔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任務。要想通過系統的文化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努力實現從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轉變,外語文化教學就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而且要重視其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德國學者Alois Moosmuller將跨文化交際的環境分為國際化語境和多元文化語境。前者主要指跨國公司和機構的人員調配和工作合作及國際學生的交流;后者側重多元文化社區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共處。在國際化語境中,由于人們普遍認為自己具有全球視野,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太重要,故而應增強他們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由于人們對文化差異通常過于敏感,總是刻意地維護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們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和平共處。[4]可見,交際者無論是處于哪一種交際環境,都需要增加對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確理解和對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學習中,教師可通過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視頻觀賞、課程論文等途徑引導學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通過對比分析揭示文化差異的根源,使學生更加深刻和透徹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現象。只有進一步提高文化差異意識,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寬容異國文化,減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既不過分堅持自己的文化,又不過分依從對方的文化,以致喪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Lustig和Koester在論述跨文化能力時強調:“作為21世紀的公民,任何人都已無法抉擇是否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處或工作,唯一能決定的是自己該怎樣與他們相處或共事。”[5]經濟全球化決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國際化則使多元文化走進了校園。在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跨文化交際必然是多元的。外語文化課程應幫助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全球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將跨文化教學等同于目的語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學,則不利于跨文化交際人才的培養。因此,外語文化教學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內容上應以英美文化為基點,兼顧其他英語國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適當延伸,努力提高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

3.文化平等意識的培養。王宗炎在《自我認識與跨文化交際》一文中指出:在對待本國文化和語言及異國文化和語言的問題上,強國或強大的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這是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弱國或弱小的民族傾向于自卑,這是懼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強烈的學習者則往往處處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不自覺地以本族文化的觀念和標準去理解和衡量異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對異族文化產生偏見和敵視。而對本國文化感到自卑的學習者往往會認為異族文化處處比本族文化優越,容易對異族文化盲目崇拜。顯然,這兩種思想使得學習者無法正確地看待異國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學習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語文化課程開課之初,就要提醒學生注意兩種思想的存在,幫助學生認清其危害并樹立文化相對論的思想,使學生認識到文化之間只有相同與不同,而無優劣。在課程中,要根據授課內容適時引導,引發學生思考,展開文化討論,從而使學生在跨文化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文化認識,有意識地減少和消除兩種思想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4.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習者所具有的本國文化知識和所掌握的異國文化知識都是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語文化,才能深入進行文化比較,加深文化理解,客觀、全面和正確地審視各國文化。因而,學習者必須重視本民族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同時,跨文化交際是一種雙向活動。交際得以實現的三個要素,即交際的場合(setting)、談話的內容(topic)和交際的參與者(participant)無一不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交際中的雙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現交際失誤,又有可能因無法用外語表述本國文化而導致交際中斷。因而,學習者還要重視提高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在外語文化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發揮母語文化在異國文化學習中的促進作用,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識。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活動中只有既熟悉對方文化,又向對方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還在學習、借鑒和吸納異國先進文化的同時能介紹、傳播和弘揚本國優秀文化,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結語

外語文化課程是實施文化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外語文化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文化平等意識、多元文化意識和主體文化意識,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識,有利于將其培養成真正意義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當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獲得跨文化意識需要學習者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知識,比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張伊娜.外語教育中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及其內涵.[J].國外外語教學,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越”和“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27-31.

[4]張紅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學術思想,推動跨文化研究學科發展.[J].外國語,2010,(6):49-53.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反映,外語教學必然會涉及到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學習外語的學生應該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地理、歷史、政治、社會習俗以及思維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識,這本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常識。然而,長期以來,有多少教師積極主動地進行過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呢?又有多少教師只憑著一本對文化內容語焉不詳的參考書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呢?學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為何物,貽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們應該認識到,語言水平是綜合知識的匯集,在外語學習中語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難,缺乏文化背景知識倒常常成為學生理解和表達中的難點和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來,有關語言和文化的討論成為語言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語言的文化內涵,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學中文化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圍繞外語教學與文化素質培養的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文化教學從屬于語言教學(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 ),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同時進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to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教學融人語言教學( 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這三種觀點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語教學中一定要有文化內涵。語言的結構規律是在語言交際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而語言的交際行為則是在社會文化活動中完成的。不掌握語言的結構規律,就無法進行正確的交際;沒有文化內容,就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交際。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今外語教學中所有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

二、途徑的摸索

“跨文化交際”的英文說法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多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

中國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一是把中國式的思考方法轉移到英語表達中去,或是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同起來;二是誤以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三是不熟悉外國文化,與其接觸不夠;四是對異域文化過于簡單化或過于概略化。因此,在教學中應把跨文化交際作為學習語言的重要目的。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文化內涵是語言交際的具體內容,文化意識是語言交際的思維基礎。外語教學必須強調語言的交際屬性和文化屬性,語言障礙和文化鴻溝多因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夠認識所致。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掌握其文化內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們不妨采取一些辦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闡釋法。教師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內容進行闡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描寫以及特定含義給予說明,此舉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教師應努力做到語言知識講到哪里,文化知識診釋就到哪里。如《大學英語》第三冊第四課“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現的lost dog一詞,被譯成“喪家之犬”會有明顯貶義。因為在漢語語境下“狗”是遭人鄙視的畜牲,“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語足以證明這一點。在西方人眼里,dog卻被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是忠誠的象征,是受寵之物,以狗來比喻人時多具有褒義,例如:you lucky dog(你這家伙真幸運),a gay dog(快活人兒),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把課文中的dog一詞理解成漢語中的“狗”,就可能會曲解原意,鬧出笑話。

2.融合法。教師結合具體情境融人相關的文化知識,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英、美國家的有關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在4月1日這一天,教師不妨先給學生一個善意的謊言(一般學生都想不到老師也會說謊),等他們都對老師的謊話信以為真的時候,才說出真話;然后,在學生的歡笑聲中給他們介紹西方April Fool’s Day的玩法,并告訴他們節日的目的是彼此開心而不是惡作劇。在講述Thanksgiving Day有關內容之前,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了解到的感恩節內容與中國中秋節進行對比理解;然后,指出雖然我們國家沒有感恩節,可是我們只要對父母、朋友心存一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不斷激勵自己前進。Christmas Day是英語國家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就像春節是中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一樣,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共通之處,如圣誕大餐和除夕團圓飯,接送圣誕禮物和收授壓歲錢等。在師生的熱烈交流中,學生得以興致勃勃地重溫相應的一些單詞、詞組,例如:Merry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the Spring Festival , lucky money,等等。 3.實踐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在進行模擬表演時,學生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人們見面的招呼語Hello } 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英國人見面常見的話題是天氣,而不是像中國人那樣見面時喜歡問:“你吃飯了嗎?”也了解到英語國家視年齡、婚姻、收人等狀況為個人隱私,特別對女士是不能隨便問及這些問題的;否則,會被視為沒禮貌的表現,甚至是冒犯的行為。還有,在商店、郵局、餐廳等服務場所,服務人員對顧客的招呼通常是:Can I help you?

4.比較法。教學中通過對兩種文化的對比來導入文化內容。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恭維和謙虛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民族對家族關系稱謂的區別以及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英美社會的風俗習慣,又對本民族的有關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審視。

5.專門講解法。在講授與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學有關的內容時,教師應針對相關歷史背景、人物的刻畫以及性格的分析進行專門講解;否則,學生不了解故事發生的來龍去脈,很難準確把握相關人物的情感與心理。

6.文化講座法。定期、限時、有的放矢地結合某一章節進行一次或一系列講座,如第一學期開設“英國概況”講座,第二學期開設“美國概況”講座。每門課程都應設計一系列相關的專題。文化講座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這種講座可以給學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還可以訓練和提高他們對相關事物和現象的領悟能力。

7.利用圖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說明某一個文化現象或具體操作。英國艾馮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沃里克郡(Stratford-upon-Avon )是莎士比亞的故鄉,那里每年都要舉行別具特色的紀念活動,相關圖片資料應該不難查找;板球(cricket)是英國最普及的夏季運動,18世紀初就有人玩了。通過圖片展示,學生可以獲得對這一運動更直觀的認識,還可以介紹此項運動是如何風靡全國的,等等。

8.信息資源利用法。在信息日益開放的今天,通過廣播電視、書刊雜志、電腦網絡,我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領略外國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媒體網絡,了解相關異域文化內容。譬如,提供一些網址,讓學生查閱某些重要節假日的來歷,了解各國人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日的,等等。

三、初步的結論

篇7

近年來,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許多語言教師對跨文化交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研究這些跨文化交際中的故障問題,

對于英語教學確實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這是因為英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指出:“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象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 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等諸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盡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沖突和障礙。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語教學一個重要環節。

2 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文化錯誤

目前,經濟文化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并能直接與講英語的外國專家、投資者和管理人員等進行交際的大學畢業生。有些畢業生即使會說一些,也往往會在對外交往中使用不得體,犯上了“文化錯誤”。

北外語系的博導胡文仲(1994)調查指出,中國學生常犯的與語言有關的文化錯誤有四類:1)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是不適當的。如路遇外國人時,開始談話卻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絕外國朋友的提議時卻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習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請外國朋友參加社交活動時不邀請其配偶,用沉默來回答外國老師的提問,在表達感激之情時要千恩萬謝地說上許多許多等等。3)不同價值體系的沖突。如與外國朋友久別重逢時說“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經允許翻看外籍老師的影集等等。4)過于簡單化或過于籠統化。如認為所有的美國人都愛吃麥當勞,所有的英國人都寡言少語等等。通過這項調查,胡文仲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因為它容易造成外國人與中國人之間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體地運用語言不但與如何正確地使用語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弊端

現代畢業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之所以比較薄弱,部分原因是對語言運用能力、對目的語文化教學和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從教學角度看,大多數的大專院校沒給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英語文化類的課程,即使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了英語文化課,也涉及面不廣或沒得到足夠重視;教學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資料只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了這種語言形式的意義,忽視語言在實際場合及語境中的運用;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重視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很少會涉及到如何得體地運用語言形式,英語文化知識的介紹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隨心所欲,缺乏系統性;測試中更是沒有涉及到語用能力及文化知識。從學生的角度看,非英語專業學生過于依賴英語教師,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學習基本的語言規則,不學習語用知識,更談不上運用語用知識了,這樣便認識不到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密切關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場合用得體地道的英語進行交際了。 轉貼于

4 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外語教學中,語言文化傳授的必要性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因為交際能力的培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掌握語言規則和語言使用規則,即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這里的語言能力指的是語音、詞匯和語法幾部分,即英語中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這里的語言使用規則指的就是所用語言是否得體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規則。文化和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系,一定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學大綱對語言能力的三要素(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已經有了相當完善的體系,然而對于跨文化教學應該包含哪些要素還沒有明確的體系。下面就從教和學的視角及認知來談談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4.1 要從價值觀取向的視角來認知漢英兩種文化。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即整體觀念比較強,集體重于個體。而西方則更重視個體,講究個性,講究獨立奮斗。

4.2 在課堂教學上,教師和學校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建構一種合理的跨文化教學體系,比如說,課堂教學畢竟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陣地,因此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把文化列為教學目標與內容,制定出分階段目標,這樣目標明確,教師也便于操作;加強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從多個視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觀電教手段體驗異國文化,教師可以多方面地尋找資料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不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過實際的語境(context)學會如何進行這種語言的社會運用;注重文化差異,加強文化對比,提高文化意識,做好知識文化介紹,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教師自修及教材、試題的再研究。要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師必須花較多的時間來搜集合適的資料。而且在教學時還得根據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刪減,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成績時還需將語言文化的考核考慮進去。

5 結語

語言和文化是個統一體,語言的社會功能之一是傳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主要障礙之一。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因此,我們應當在教學中自覺、系統、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并正確處理和擺正文化知識和其他訓練項目的關系,在教學的各個階段和層次上利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從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潘曉慧.試析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學刊,1996(2).

[3] 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外外語教學,1998(4).

篇8

一、跨文化教育注重文化與語言的關系

文化在學術界歷來有多種定義方法。籠統地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顯性元素和隱性元素。顯性元素有服飾、建筑、交通工具等,隱性元素則包括了價值觀、、文學等。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主要是狹義的文化,即一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行為標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跨文化教育是外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指把目的語的習俗、歷史知識、價值觀等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受種種因素影響,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地提高。一方面,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還是更多關注與考試相關的技能訓練,文化教育則遭遇冷落。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教學缺乏統一的、成熟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即使有些教師認識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其教學效果也往往千差萬別,不盡如人意。

二、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原則

文化教育導入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實用性優先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首先應該遵循實用性原則。由于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而文化這一概念所涉及的內容又繁多復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挑選出最具實用性和普遍性的部分,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合理設置課程方面,學校應改變原有的“文化課等同于英美概況課”的思路,增加西方文化入門、中西方文化比較等課程,并根據教學重點和難易程度,對這些課程進行系統性的安排,穿插在英語教育的各個階段。文化教學不能是空中樓閣,沒有目的和邊界的內容,因為這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和方向,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學內容的相關性和目的性也非常重要,但文化教育的教學不能完全脫離教材,應在精選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授課內容而定。

(二)加強本土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雙向互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國際交流越來越多,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英語也因此成為多向、多元的交流工具,人們利用英語,不僅是和美國人及英國人交流,還要和世界各個國家的人交流。傳統的英美文化輸入,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跨文化意識,不單指對目的語文化的認知、了解和掌握,還應加強對目的語與母語文化差異的理解,英語作為一門被廣泛使用的語言,不應只承載文化輸入的任務。在與他人交際時,還要承載起母語文化輸出的任務,這樣才能最終達到文化理解和文化寬容。對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而言,中國文化的輸入,無疑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塑造出真實的語境來方便學生的語言學習,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文化的雙向互動。

三、采用現代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文化敏感性

(一)創造文化語境,注重學習興趣

新時期的社會發展,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他們舍棄慣有的詞匯+語法的教學方法,認識到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創造出真實的語境,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和學習。例如在詞匯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分析重點詞匯時,必須分析它們的特定文化背景,以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創造出真實自然的文化語境,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處于那種文化氛圍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師可以采取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采用分組討論、演示、采訪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二)教材背景入手,多種角度滲透

文化這一定義所涵蓋的內容錯綜復雜,如果沒有適合的切入角度,學生在紛繁的話題中就找不到學習的重點。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找到適當的切入點。正如上文提到的,課堂教學所涉及的文化一般是狹義的文化,主要包括風俗習慣、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等內容,教師應從中找到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或者能體現出中西文化差異的話題。對此,教師可以從教材的背景中,發掘出與文化相關的資料。那些題材廣泛、內容新穎的課文,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如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維信仰、社會習俗等。挖掘這些課文背后的信息,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文化積累,增強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同時,對于課文中涉及的交際技巧,包括非語言交際,教師都應適當涉及,挖掘背后的文化含義,以加強文化知識的滲透。

(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改良教學手段

英語課堂教學中現代技術的使用尤為重要。一方面,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用聲音和影像技術來輔助英語教學,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增強他們的直觀了解,使他們盡可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學習。網絡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另一方面,英語教師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積累文化知識;利用網絡,創造交流平臺,促進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師可以及時解答學生的學習困惑,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思想;利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和學生可以把有用的材料放到網上,和其他人分享,共同學習,分享經驗。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異國他鄉的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開展第二課堂,提升文化積累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正確合理利用第二課堂,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還可以迅速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第二課堂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首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組織以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周、文化月等交流活動,邀請外國專家全面系統地介紹西方文化,或組織文化專題講座,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提高他們的文化敏感性。其次,要盡可能地培養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文化差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引導他們進行與文化相關的實踐,如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與文化相關的論文和報告等。再次,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文學作品,觀看原版電影,聽英文歌曲,等等。教師也可摘選一些經典的英美文學小說或段落,加以適當的講解或點評。值得注意的是,為解決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本土文化缺失的問題,在鼓勵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還應引導他們通過適當的活動,來增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如觀看有關中國文化的英文節目等,以增加他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的歷史條件對英語教師和英語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涌現的今天,英語教師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他們應該盡快調整教學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握時展的脈搏,加強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導入,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盡量消除語言溝通的文化差異,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消解學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礙,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最終達到自如地進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9

一、激活教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內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間的區別是學生誤用、錯用英語的重要原因。在人們的交流與交談中,中英文化差異大量存在。如問候、稱贊、致謝、道歉以及委婉語、禁忌語乃至身勢語等。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中英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中英文化中的異同。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語3A第七單元時,教師可以借此告訴學生,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方式是不同的,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一般會“謙虛”地說“沒什么”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常常會高興地回答“Thank you.”另外是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是截然相反的。英國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會當面打開禮物加于稱贊,所以在教學present(禮物)這一單詞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的現象,并通過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用所學英語開展交際活動,進行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接受禮物時的交際片段對比讓學生在生動真實的語境中將這個特殊的方式牢記心間。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這是為你準備的生日禮物,請收下。不用這么客氣。”而西方人往往會這樣表達:“Todayisyour birthday.Your dressiSbeauti—fu1.”“Thank you!”“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0h,what’S this?”“0h.It’S a watch.Thank you!”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較中培養文化意識

語言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于該國文化的學習。“Learning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of 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習慣的是各種節日和慶典。因此英語國家的節日是英語教學中重要部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內容輸送給學生,還應適當擴展,對中英文化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如在學習小學牛津英語6AMerryChrismas!時,教師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并組織學生學唱圣誕歌曲等等。同時,教師可以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然后比較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

三、在英語活動中。體驗文化差異

篇10

所謂委婉語,指的是“用婉轉含蓄或拐彎抹角的說法代替會使人覺得不夠尊敬的言詞”。在各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體系中,委婉語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體現多樣化的語言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狀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與語言體系巾,委婉語在交際功能和構成規律上均有其一致性和相通性,然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內涵卻往往十分不同。在跨文化交際行為中,只有把握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才可以避免交際的失誤,減少交際中的障礙,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因此,當前高校英語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中西方委婉語的文化內涵區別分析

(1)不同倫理觀念的體現

委婉語是一種語言變異現象,是語言變化的潛在機制之一。不言而喻,委婉語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維持語言禁忌的實施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言語交際的正常進行。同時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種文化、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或崇尚心理。在中國社會由于歷史的原因,受到封建帝制所產生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影響,對于長幼之間的尊卑貴賤非常注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思想也仍然在造成影響。而在西方,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一種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為,因此鼓勵對于愛情的表白和追求,在性觀念方面的委婉語上,往往不具備漢語的貶低色彩。如:“性病”在英美語言中往往被委婉地稱為“socialdisease”(社會病);而“私生子”則常常被稱之為“lovechild”(愛情之子)。

(2)不同的價值觀的體現

在中華文化中,對于年老的長者往往持尊重和謙讓的態度,秉承敬老的價值觀。在漢語言文化中,人的“年老”往往與一些正面的涵義相關,如豐富的社會和人生經驗、深厚的學識修養、以及可靠的品質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對“老”這個概念的理解卻與中華文化大相徑庭,在英美文化中,由于更加追求創新和突破,人們對“老”這個概念是十分忌諱的,因為它代表著落后的思想、遲鈍的行事、僵化的理念以及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在英美的文化中,一個人的“老齡”聯系著其死亡、沒落和孤獨。所以,“old”~詞往往被許多委婉語所替代,諸如“seasonedman”(經驗豐富的人)、“thelongerliving”(生活時間比較久的人)、“senior citizens”(資深公民)等等。

(3)不同的宗教背景的體現

漢語言文化中,占據主導位置的宗教是道教與佛教兩大教派。道教對于人的生死,體現出一種達觀、淡泊的觀點,在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基督教是起主導作用的主流宗教,注重于靈魂的罪孽和救贖,人的死亡,被視為去見上帝,進人了天堂。所以,對“死亡”的委婉語稱謂有“bewithGod”(去見上帝)、“beinheaven”(去天堂)等

3英語教學基于委婉語的跨文化意識培養

(1)使學生領會委婉語功能

委婉語功能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禮貌功能

在雙方進行交際時,時時需要照顧到對方的自尊,滿足雙方面子需求。錢冠連說:“揀好聽的說’是言語活動中一條最普通的求美策略,它表現了人對意義的追求,表現了功利目的和對不宜說的話題的補救的努力。”委婉語能夠以一種彬彬有禮、令人感到愉快的交際模式來取代令人產生不覺的詞語,避免了由于無禮而導致對方產生不悅。顯得更有禮貌和修養。

2)避諱功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不一樣的語言禁忌,尤其是在進行跨文化語言交際時,在涉及到對方所禁止或忌諱的某些詞語時,可以使用委婉語,采用迂回婉轉的語言方式,來進行表達。此外,一些人類的生理現象和生理特征在某些場合提起來時,會有可能引起別人的不快情緒,或者感覺不雅。此時也可以通過委婉方式來間接、回避地表達,從而含蓄地表明意思,避免了令人難堪的、或者難以啟齒的事實,也杜絕了交際過程中的唐突與尷尬,達到溫和與含蓄的效果。

3)掩飾功能

委婉語本身并非是一種精確地表述方式,具備一定的模糊性。這種特點決定了用其來表達某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時,較為“中聽”。有這樣一個例子:Atfirst,1waspoor,andthenIhavebe.come needy,laterunderprivileged,now disadvantaged.Istillhavenotacent,andIhaveagreatvocabulary.在這個例句中,以不同的詞分別來表達“貧窮”的含義,而委婉的用詞則對“貧困”來講,是一種掩飾。在英語國家里沒有poor(貧困)或poorpeople(窮人)等字眼而用tobedownonone’Sluck(時運不佳的),deprived(被剝奪了生活條件的),lowincome(收入低的)來表達。

(2)使學生熟知跨文化交際障礙的原因

跨文化交流的障礙主要來自于英漢語言本身的差異,但是在不少情況下,這種障礙的直接原因也來自于不同社會之間的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交際障礙。

1)英漢文化的差異

英漢之間存在著文化價值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能導致委婉語跨文化交際障礙。舉例來講,以下兩個詞匯:industry與en—gineer往往會成為被尊重的代名詞,而一些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步步高的人也慣于以industry或engineer自稱,比如:裝運工會將自己稱為packingengineer,而雜務工則將自己稱為dwellingengi—neer等等。

2)英漢語言的差異

英漢語義特點和構詞特點均有著較大的不同,這些英漢語言本身的差異造成了委婉語導致的致跨文化交際障礙。

在語義特點方面,英漢對應詞往往有著不樣的含義。對于表達相同事物的詞語,在一種語言中可能是貶義的,只能用委婉語來進行表達,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卻是中性的。舉例來講,在英美語言中,“啞巴”(dumb)含有“愚蠢”、“笨蛋”的意思,因此在表述啞巴含義時,往往用speechimpaired來進行委婉的表達。而另一個詞“bitch”(雌性的犬)則往往含有“的婦人”的意思,因此,在表達“母狗”含義時,往往以girldog或者ladydog的委婉方式取而代之。

在英美語言中,可以使用縮略法來進行表達,這也是一種漢語難于做到的委婉的說法,比如以AIDS取代acquiredimmunedeifciencysyndrome(艾滋病);而且,英語在形成于發展過程中,也從其他的語言中吸收了不少詞匯,尤其受到外來語,特別是法語的影響,常常可以用幾種不同的詞匯表達相同的含義。一些不夠高雅的、容易引起尷尬的詞匯,人們就常常用其他國家的語言取而代之。

(3)培養學生跨文化委婉語使用策略

1)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層次:一是通過一些媒體,如電視、期刊、報紙、網絡等了解表面的文化特征。二是在文化易發生沖突的場合感受其微妙的文化特征。三是經過分析綜合和具體的體驗,逐漸對文化理解和熟悉。比如形容人的死亡,中文有“去了西天”,英美文化中則有“togotowest”此外,和死亡有關的委婉語也往往與宗教有聯系,如:安睡在上帝的懷抱中(tobeasleepintheArmsofGod);安睡在谷地中(tobeasleepinthevalley);去見上帝(todeparttoGod);去天國,進天堂(togotoheaven)等等。二是要對委婉語帶來的文化差異有深入地理解,中文和西方的文化有著各自的審美觀和視角,因此很容易會在委婉語的理解和使用上產生語用差異和失誤,只有具備相關經驗和常識,了解委婉語特點,才能順暢地進行交流。

2)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篇11

1、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

1. 1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一般是指在兩種文化之間進行的一種教育。從教育人類學的角度看,人類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建立在某種特定文化基礎之上的,教育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換言之,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屬,而每一種教育也都與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按照教育的民族屬性,它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單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兩大類。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僅局限于一個民族的文化,具有單一的民族屬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而后者,則是在兩種不同文化之間進行的。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學生教育、多民族國家中的少數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屬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疇。也就是說,在單一層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實施異文化教育的現象,都可以視為跨文化教育。因此,在中國實施英語教學也是一種跨文化教育行為。從英語教學的角度出發,我們所說的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配合語言形式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活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生通過語句,語篇學習外語,同時也在習得一種思維習慣、一種世界觀、一套價值觀念。外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跨文化交際的人才,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學習過程,而必須實現心理深層的調整,幫助學生形成對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確態度和信念。因此,跨文化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提高意識”而非“認同采納”。在英語已成為國際通用語的今天,我們根本無法認同采納某一種文化而暢通無阻地與世界各民族人民進行交流,只有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才是有效途徑。綜上所述,跨文化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那么,什么是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呢?

1.2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根據Hanvey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指的是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知,一般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作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知;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顯著的文化特征的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從而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第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然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不是外語教學的終極目標,而是為最終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鋪墊。跨文化交際是指“發生在具有足以改變交際結果的不同文化觀念和不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可以發生在“大文化”之間,也可以發生在亞文化之間。外語教育所關心的是不同語言群體之間的跨文化交際,包括大文化區之間、國家之間、跨國組織之間、本文化群體與對象文化群體或亞群體之間的交際。這種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可以培養的。但是,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可以在自然的語言習得環境中完成,而對異國文化的學習只能在英語教學環境中完成。因為文化教學是教會學生怎樣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去完成與社會環境相配的社會行為,傳授的應該是關于文化知識的真實、地道的使用,而不僅僅是關于文化的知識。因此,在缺乏真實英語社會環境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性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建立和提高這種對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異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目標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語言理解和產出的自覺性。

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篇12

一、影視字幕翻譯的特點

影視字幕翻譯有別于其他形式的翻譯,它是源語文本和譯語文本同時出現的惟一翻譯形式。語內字幕和語際字幕是字幕翻譯的兩種形式。影視字幕翻譯一般指語際字幕,是指在保留原聲的情況下將劇中人物對白和必要的視覺信息譯為目的語疊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作為理解的輔助手段。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傳遞影視語義語境,幫助觀眾跨越語言障礙了解故事情節。字幕翻譯已經成為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字幕翻譯在進行文化傳遞的同時必須避免因文化內涵不同而導致的信息流失與信息超出現象。因此,把握好字幕翻譯的特點是有效專遞信息和文化的基礎。

字幕翻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視信息傳遞媒介的特殊性

觀眾在觀看影視的時候一般都是同時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來理解和欣賞影視作品,作為影視信息表現形式的文字字符、畫面、音樂等都是通過視、聽兩種媒介來向觀眾傳達影視信息的,因此影視信息必須使視聽這兩種形式互為補充和幫助,才能構成影視藝術的多維度審美特色。

2.受眾者接受的瞬時性

一般來講,字幕的顯示時間是與畫面中人物的講話速度和情景轉換速度同步的,講話速度越快,字幕顯示時間越短。因此,影視字幕翻譯不能像書本那樣前后翻閱也不容許加注說明,字幕顯示一般都一閃而過,再加上讀者閱讀視野的限制,一般要求翻譯長度要適合觀眾的閱讀視野。同時,影視是一門大眾藝術,受眾者大眾化,這就要求字幕翻譯要盡量簡潔、通俗易懂。經常看英文影視的人就知道影視里面英語對白的省略比比皆是,人物的談話一般都是采用隨意的方式,因此在翻譯時也應簡單明了。如電影《十日戀愛有限期》‘( How to Lose a Gny in Ten Days)里,男主角廣告人Benjamin Barry和女主角雜志專欄記者Andie Anderson在酒吧里第一次見面時,其對白可以算得上簡潔、精練的典范。

AndieAnderson (A); Unattached?你一個人嗎?(省略Are you)

Benjamin Barry ( B ) ; Currently目前是。(片語句)

A; Likewise我也是一樣。(片語句)

B; Surprising真沒想到(省略It is)

3.字幕翻譯口語化

影視字幕翻譯一般是對影片中人物的對白或者心理活動的翻譯,在語言上屬于口語范疇,將人物的對白轉換成字幕譯文時,要求語言通俗易懂、清晰簡潔、連貫流暢,在風格上應與影視本身的風格保持一致。

二、影視字幕翻譯中的跨文化信息轉換策略

1.把握好字幕翻譯中的文化語境

在影視翻譯實踐中,掌握好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可以幫助譯者解決翻譯中遇到的困難。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背景所導致的。歸根到底,翻譯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因為兩種語言差異而造成的障礙。”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義都直接或是間接地反映一個相應的文化,詞語意義最終也只能在其相應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語言的不同,在影視字幕翻譯中融合兩種語言文化差異是翻譯的主要任務,也是一個難于攻克的問題。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溝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這就要求翻譯者要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跨越語言鴻溝,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影視的獨特風格和文化意蘊,使翻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情感需要。好的譯制片能夠幫助觀眾準確理解原片內涵,充分把握影片情節。如美國電影TVaterloo Bridge意譯為《魂斷藍橋》,這個譯名簡直就是畫龍點睛,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在“斷”中永恒,而象征憂郁的“藍”色又為這 一出悲劇添加了一面凄美的幕布,為觀眾了解影片內容提 供了幫助。

2.關注影視對白與字幕之間的偏差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導致部分語義的 改變或缺失,這往往也導致字幕翻譯與對白原義之間的差異,但翻譯時盡可能在語言和文化信息上忠實地傳達原影視片的意圖和功能,使觀眾看完影視之后能夠產生類似于原作品的效果。在影視翻譯中除了要考慮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外,影片的藝術風格、時代氣息、編劇和導演的意圖也是譯者在翻譯時要考慮的方面。

翻譯不僅是語言交流的工具,本身也是對另外一種語言文化內涵的診釋,語言的翻譯可以意譯,但文化方面的翻譯一定要忠實于源文化,這是對譯者的跨文化能力提出的要求。好的澤制片能夠盡情地傳達原片的文化內涵和展示影視片的風格,更能滿足觀眾的情感需要,使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對片名的翻譯上,Rebecca被譯為《蝴蝶夢》,Jane Eyre被譯為《簡·愛》等,都是對內容進行了最佳概括,既簡單明了,又能引人萬千思緒,實為影視翻譯的上乘之作。

3.字幕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

在影視字幕翻譯中人們往往把譯語看做對原作的同化過程,因此在翻譯中就會產生追求同而排斥譯的現象。翻譯中的異化是藝術傳達上的一種變式,這種“變式”是客觀存在的,是影視翻譯的客觀需要,也是審美的需要。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較大差異,同時語言與文化又存在相通的一面。語言與文化的相通為翻譯提供了可譯性,而相異使翻譯出現困難,產生對抗性,因此產生了譯語的異化。

但這種異化都是譯者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字幕翻譯時必須注意把握影視的核心,既要做到正確體現影視的基本內涵和風格,使正確傳遞跨文化交流信息,又要不失為大眾所接受。因此在翻譯中利用異化與歸化的方式去翻譯,充分發揮漢語的優勢,追求“和而不同”的審美效果,使譯語在譯者的藝術再創造中得到優化。字幕翻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人物對白、動作、畫面、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是同步的,隨著表演情緒、場景、語速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字幕翻譯的取舍、文化信息的處理要在盡量保持影片原有藝術風格和劇中人物風格的基礎上更多考慮觀眾的認知能力和欣賞習慣,正確把握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做到合理異化和優化,為觀眾提供最佳的語境效果。

如在影片《人鬼情朱了》中的一個片段,山姆的鬼魂和通靈女巫奧德美來到銀行提款。Sam ; Tell her to make sure it goes straight up the third floor file because you have atrans action to make. Odamae: please make sure this goes right up to the third floor file because I have a transfusion to make. Bank clerk: A what(山姆:告訴她馬上將這個轉到三樓文件中,因為你馬上要交易。奧德美:請立即將這個轉到三樓文件中,因為我馬上要郊游。銀行職員:什么?)原文中transfusion與transaction在讀音上相近,奧德美因為心情緊張沒能聽清山姆的話,又因為她是按照山姆的指示行事,根本沒經過大腦思考,所以就說出了一個與上下文毫不相干的transfusion,引出了銀行職員詫異的一問。如果直譯為:(山姆:告訴她馬上將這個轉到三樓文件中,因為你馬上要交易。奧德美:請立即將這個轉到三樓文件中,因為我馬上要輸血。則由于翻譯成中文之后“輸血”與“交易”在讀音上并不相近,這一情節對中國觀眾來說就顯得莫名其妙,這就是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障礙。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能拘泥于字面意義的忠實,而應大膽創造,使譯文達到與原文同樣的聽覺效果,從而保證情節的順利進行。

在翻譯外國影視作品時,盡量保持原劇風格、異國情調是有必要的。原作中富有個性或鮮明的語句、比喻等不要輕易舍棄。對于西方影視中的感嘆語句在翻譯的時候盡量運用“呢嘔”“哇噢”等西式感嘆詞,以更加貼切地表達劇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

篇13

據《廣州日報)2009年1月2313報道:“目前城鄉大學生的比例分別是82.3%和17.7%。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還占30%以上。”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2月28日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占55.1%,而農村學生考上大學的卻只占大學生總數的l7.7%。這是一個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農村生源的英語水平普遍偏低,他們之所以能夠考上大學,是因為他們的數學、語文和其他學科成績相對較高,而外語分數則較低。

雖然高校近年來一直在擴招,但是這份報道表明農村學生在大學生中的比例卻明顯下降,與80年代相比幾乎下降了一半。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觀念的差異與家庭環境的不同,使得一部分學生過早輟學,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農村學生較差的英語成績使得他們與大學失之交臂。

與上述情況相反,筆者所在的職業院校,農村生源人數則占絕大多數,幾乎高達90%。但共同的問題是英語學習的問題。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突出、問題突出,如何能夠教好、學好英語對于英語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

筆者在此針對農村生源的特點和顯露的問題談談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農村生源學生英語學習、跨文化交際能力現狀分析

2.1職業院校農村生源英語學習現狀

首先,絕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不能進行基本的英語會話。在學期初的自我介紹中,部分學生使用的英語句子僅僅限于“Mynameis…”.“I’m from…”.“Thereaie3peopleinmyfamily”,“Ilike…”等幾個基本的句子。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練習過英語聽力,只是聽以前的英語教師講過英語。有些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則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缺乏自信心,表現得焦慮、學習勁頭不大

其次,由于家庭環境和教育條件,加之英語基礎薄弱.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完全失去了興趣,甚至拒絕英語。有些學生說:“我是中國人,干嘛要學英語?”“中國有好幾十種語言,為什么要學英語?”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首先已經在心理上和態度上排斥英語學習。

再次,缺乏英語學習的環境和跨文化交際實踐。95%以上的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英語培訓班,從未接觸過外國人.也沒有讀過任何外國文學作品。雖然看過一些外國電影。但也都是通過閱讀中文字幕完成觀看或觀看有漢語配音的譯制片。

最后,中文基礎知識不足、城鄉差別顯著。這些學生的中文寫作中經常出現錯別字;遇有需要發表見解的問題時.通常的回答就是簡單的“好”或“不好”,卻不能有條理地列出論據:有些來自北京的農村生源甚至從未進過城市、從未到過動物園、從未放過風箏,更不能說出5處以上的首都名勝古跡。

2.2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及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受地域影響,農村生源缺乏英語學習的環境,家長缺乏相關知識,難以幫助學生作出合理規劃;接觸英語之初沒有較好的英語師資。據問卷調查顯示,將近30%的學生的第一位英語教師兼教英語、地理、歷史等多種科目。另外,農村學校教學設備落后,教學手段和方法也落后于城市學校。大部分農村英語教師照搬教材.忽略了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剝奪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進入城市的學校后,帶有地方口音的英語發音大大挫傷了農村學生講英語的信心,使得他們更加羞于張口。

進入城市的學校后,一些非智力因素制約了這些學生外語學習的成效。缺乏學習英語的動機和熱情,影響了語言的輸入,因此該部分學生學習勁頭不大,缺乏學習興趣,課堂表現被動;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害怕考試,恐懼同學或老師的否定評價,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焦慮、性格內向、膽小、羞于張口,信心不足。這些情感因素也是影響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原因。

目前,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方法依然是語法翻譯法,注重知識的講解,輕視了文化的導入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忽視了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作用。同時,課程設置難以突出英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文化的輸入:不斷減少基礎課的課時,英語的課時太少;缺乏對生源特點的認識,過于強調課程進度;忽視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過快進入專業英語的學習。這些都影響了學習者真正學好英語

2-3跨文化交際實踐中產生的不適應性及障礙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認為:“在感覺中沒有過的東西.在理智中也不會有。”由于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缺乏文化的輸入。農村生源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極易發生交際障礙,導致交際失敗。

在稱呼上:筆者接觸的數百名農村生源無一例外的稱呼老師為TeacherZhang,TeaeherLi。這表明在學習teacher這個詞的時候,教師只講解了該詞的意思“老師”,而忽視了該詞的文化意義,更忽略了中西方在稱呼方面的差別。

在打招呼、致謝方面:學生可以完成背誦的對話,但是一旦超出背誦的范圍.便可能出錯。一段真實的對話如下:

A(foreigner):Thankyou!

B(Chinesestudent):Nothing.

這樣的回答肯定不是成功的交際。

在時間觀念方面:中國學生曾發問:“他們也有遲到的時候啊?我們總是提前呢。”他們不知道西方的觀念中,在約定時間之前到達被認為不禮貌,而遲到一會兒卻是可以的。

互送禮物方面:中國學生往往覺得對方送的禮物太輕了隨著各個院校對外交流合作的加強,學生真正接觸外國人的機會增加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問題表現在如下方面。

缺乏自信心的學生害怕接觸外國人,不敢開口講話,但又抱著好奇心圍觀;膽大的學生或者連珠炮似地發問一系列類似警察審問的問題。這兩種表現都使得外國人不舒服,而且這也是失敗的交際。

有些學生被選拔參與交流,親身體會異國文化他們則表現出文化休克、模式固見,以中國文化特點衡量其他文化等問題。

以上種種跨文化交際的不適應性.通過英語教學是可以適當引導的。

3.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途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對外交往不斷加深,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需求也不斷加大。這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第一次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內容列入了大綱。因此,英語教師應該明確,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生活體驗和實踐才能獲得,因此,英語教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生有了跨文化意識,才能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針對農村生源學生的特點。教師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時候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應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為出發點和基礎。缺少英語學習的興趣,勢必影響語言和文化的輸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語法翻譯教學方法,將學生從學習英語就是記單詞、背語法的誤區中帶到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

其次,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傾向,積極探討誘發和調節學生情緒的策略,使學生形成樂學、好學的最佳情緒狀態。

再次,教師應強調本國文化的作用,這是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基礎。本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存在著差異和重合的現象,培養跨文化意識不等于鼓勵遺忘本國原有的思維模式,而是提醒學生將這兩種模式所代表的文化內容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并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為他們今后能夠在兩種文化思維模式問相互切換,為滿際的需求打下基礎。

再其次,教師應明確跨文化意識培養目標。Hanvey認為跨文化意識有四個層次。一般講,學生在校期間只能達到第三個層次:①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②對于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這時文化沖突往往發生;③對于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在理論上或是理性上能夠理解。而第四個層次即可以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真正理解對方所作所為則是最難達到也是學校教育難以企及的針對農村生源的特點,筆者認為達到第三個層次仍然需要較長時間。

最后,跨文化意識培養最有效的途徑是教師結合日常英語教學,通過文化的對比,使學生不斷吸取各種文化信息,從而具備跨文化意識。日常教學可以從多個層次進行.如詞匯、對話、語法等方面。例如在詞匯教學中,注重對英語詞匯文化含義的介紹。如之前提到的teacher-詞,在英語中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它是指代一種職業。在英語國家,中、小學生稱呼教師一般是在姓之前冠以Mr.或Miss。在英語中沒有一個意義和用法上與漢語的“老師”完全相同的對應詞。再比如,漢語中的“龍”代表吉祥、成功等含義。而英語中的龍(dragon)卻代表一種兇狠的怪獸,兩者在內涵和情感色彩上截然不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詞匯的講解和文化知識的介紹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詞匯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