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禪語人生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定要有理性的邏輯能力,沒有這個能力,學問多了也沒有用,全是散的,一地雞毛,不知道哪兒跟哪兒。
我曾經有一個說法,說“道家大氣,儒家實在”。媒體馬上就來問我選哪個,我說要看干什么,做人學道家,要大氣一點;做事學儒家,要實在一點。
馬未都
現在的老百姓很實際,掏錢買書一定是覺得這個書有用,所以有很多書是養生的。現在的書也確實有問題,大量的書我認為是偽書,是沒有學問的學問書,只有學問的名,有的干脆是老內容新名。
有非議肯定是正常的,有多少人喜歡你,就有多少人恨你,這是一樣的。這是我們社會的一種醋意文化,每個人背后都有一些人無端地恨你,沒有任何的因果、利害,就是恨你。
我現在老說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我們用什么方式能跟古人溝通上?我們過去太蔑視自己的文化了,又建立不出新的文化,全把時間給浪費了。我們四書五經都讀不了,讀的都是非常有限的那點國學知識,時間都被剝奪了。
文化一樣可以炫耀,沒什么不好的,每個人如果有能力都可以在文化上炫耀。就是錢不能顯擺。
陳丹青
篇2
作者簡介:王 芳,江南大學黨委宣傳部講師、博士 (江蘇 無錫 214000)
隨著承認理論在當代的復興,承認問題成為和非開展思想斗爭的焦點之一。某些現代西方學者提出“用承認理論拯救馬克思”的口號,借承認理論向馬克思哲學發起新的批判。這就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理論課題,即如何把握馬克思哲學與承認理論的內在關系。在這里,我們試圖廓清被誤解的馬克思的生產概念與霍耐特的承認概念的根本分歧。
一、霍耐特對馬克思生產勞動范式的承認理論解讀
一般認為,現代承認理論發端于青年黑格爾在《倫理生活體系》①和《實在哲學》中闡述的“為承認而斗爭”這一命題。之后,馬克思關于勞動與承認的論點、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和霍耐特的承認理論等,都是對黑格爾承認學說的繼承和發展,代表著承認理論在當代復興的主要成果。這其中,馬克思可謂黑格爾承認學說的第一代繼承人,在推動黑格爾承認思想復興的過程中發揮著橋梁的作用。事實上,哈貝馬斯和霍耐特關于承認問題的理論構想均受到了馬克思的深刻影響,只不過,馬克思基于生產勞動范式的承認理論構想在他們那里都遭到了誤解;這種誤解在霍耐特的承認理論中達到了頂峰,而霍耐特對馬克思的誤解又是對哈貝馬斯制定的關于馬克思的錯誤解讀路線的延續。
眾所周知,哈貝馬斯既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第二代的領軍人物,也是現代承認理論的代表人物,在當今世界哲學界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也正是他的這種身份和影響,使得他對馬克思“生產勞動”范式的誤解也產生了巨大的破壞性。我們知道,哈貝馬斯曾經對青年黑格爾闡發承認問題的耶拿手稿(《實在哲學》)進行過專門研究,并寫有專論《勞動與相互作用》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寫道:“馬克思在不了解黑格爾耶拿時期的手稿的情況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法中重新發現了勞動和相互作用的聯系;這種聯系,在若干年內曾經引起了對黑格爾的哲學興趣;這種興趣是通過研究經濟產生的。” ② ③ ④ ⑤ [德]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李黎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4、25、30、33頁。這個評價是十分中肯的。但是,哈貝馬斯也認為,馬克思與黑格爾在承認問題上所保持的相互支持與印證的密切關系,只限于他們的青年時代,即《精神現象學》之前的青年黑格爾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的青年馬克思。對耶拿時期的青年黑格爾而言,他的勞動概念仍然保持著一種“相互作用”(承認)的維度,“自我同一性的制度化,法律上得到承認的自我意識,是勞動和為獲得承認而斗爭這兩個過程的結果。因此,我們賴以從直接的自然力量的令律下解放出來的勞動過程,包含在爭取承認的自我意識中,以至于在這種斗爭的結果中,在法律上得到承認的自我意識中,也包含著通過勞動獲得解放的要素”②。但在耶拿之后,黑格爾基本上舍棄了勞動的規范性維度,唯一的例外是在《精神現象學》中的“自我意識”部分,他“以倫理學理論中提出的思想為出發點,完整地提出了勞動和相互作用之間的辯證聯系:奴仆對主人的單方面承認的關系,將通過奴仆同樣是單方面獲得的支配自然的力量而徹底改變。主奴雙方賴以承認他們相互承認的獨立的自我意識,是通過勞動使解放的技術成果反作用于主仆之間的政治依附關系的途徑形成的。這就是說,統治和奴役的關系,通過《精神現象學》找到了進入主觀精神的途徑……不過,在《精神現象學》中,勞動和相互作用的獨特的辯證關系已經喪失了它在耶拿的講演中體系上仍然具有的那種價值”③。之后,在《哲學全書》和《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放棄了在耶拿時期“把自由的要素作為通過社會勞動獲得解放的結果歸因于社會勞動的過程”的做法,“抽象的法的尊嚴和價值所依賴的勞動和相互作用之間的聯系取消了”,“勞動辯證法失去了它的中心意義”。這就是說,在后耶拿時期,“黑格爾放棄了他在耶拿時期的構想”④。
哈貝馬斯把他對“兩個黑格爾”的區分,同樣運用于對馬克思承認學說的評價,從而重申了阿爾都塞制造的“兩個馬克思”的神話。他認為,青年黑格爾的具有“相互作用”(承認)意義的勞動辯證法被青年馬克思復活了,即“馬克思本人曾經試圖用這種觀點,從社會生活的再生產規律中重新構建人類的世界歷史的形成過程”。但是,這僅限于《巴黎手稿》等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僅隔一年,即在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寫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就中斷了他對青年黑格爾的勞動概念的理解。他寫道:“《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的精確分析表明,馬克思對相互作用和勞動的聯系沒有作出真正的說明,而是在社會實踐的一般標題下把相互作用歸之于勞動,即把交往活動歸之于工具活動。生產活動調節著人類同周圍自然的物質變換,正如黑格爾耶拿時期的《精神哲學》中所說的,工具的使用促使勞動著的主體與自然客體聯系起來——這種工具活動,成了一切范疇產生的范式;一切都熔化在生產的自我活動中。因此,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聯系的天才洞察也就隨即受到了機械主義的曲解。”⑤
在這里,哈貝馬斯批評人們基于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的看法來理解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結果使得他“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聯系的天才洞察”遭到了“機械主義的曲解”。而實際上,正是他本人對馬克思的生產勞動概念進行了“機械主義的曲解”,而他的這種曲解,在今天已經成為人們誤解馬克思的生產勞動范式的一個主要的“理論污染源”。這種曲解集中反映在哈貝馬斯對“勞動”和“相互作用”的教條式的區分之中:勞動即生產,它遵循技術規則,服從自然的因果性,是一種技術性的工具理性活動,代表著“機巧的辯證法”;相互作用即交往或者承認,它遵循交往規則,服從命運的因果性,是目的性的價值理性活動,代表著“承認的辯證法”。按照這種區分,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那里,生產勞動完全失去了其生存論的本體論意義,變成了一種純粹技術性的經濟活動,即“經濟決定論”。
作為德國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第三代的掌門人,同時也是推動承認理論在當今復興的代表人物,霍耐特步哈貝馬斯的后塵,延續并加深了哈貝馬斯對馬克思的生產勞動范式的誤解。與哈貝馬斯一樣,霍耐特同樣把他關于“兩個黑格爾”的觀點強加給馬克思。他認為在《巴黎手稿》和《穆勒政治經濟學筆記》等早期著作中,青年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青年黑格爾的承認理論。“他的《巴黎手稿》中只是就主奴辯證法這一狹隘意義討論了為承認而斗爭的觀念。結果,在他的理論創作的起點,馬克思就沉湎于一種值得懷疑的傾向之中,這就是將承認要求的豐富光譜還原為通過勞動而自我實現的維度。但是,馬克思把他頗具有原創意義的人類學建立在一種勞動概念上,這一勞動概念具有十分規范的內涵,以至于他可以把生產活動理解成主體間的承認過程。” ② ③ ⑤ [德]霍耐特:《為承認而斗爭》,胡繼華譯,曹衛東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152-153、154-155、157頁。在的《穆勒政治經濟學筆記》中,青年馬克思繼續發掘勞動概念的承認意義,把勞動過程理解為一種對自我和他人的“雙重肯定”,從而把資產階級控制著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描述成“一種不可避免地摧毀以勞動為中介的個人之間承認關系的社會秩序”;進一步講,“如果資本主義社會組織摧毀了以勞動為中介的承認關系,那么,隨之而來的歷史沖突就必須被理解成‘為承認而斗爭’。所以,與《精神現象學》的主奴辯證法一致,青年馬克思才會把他所處的時代的社會沖突解釋為被壓迫的勞動者為重新建立充分承認的交往關系而發動的道德斗爭”②。
在霍耐特看來,即便是在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隱含著一種對“為承認而斗爭”的理解,這種理解也是“狹隘地局限在生產美學的方向上”,而且,在此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運用了功利主義的社會沖突模式”,“結構穩定的利益競爭,突然取代了因相互承認關系的破壞而產生的道德沖突”③。這樣,霍耐特在馬克思成熟時期的著作里,發現的不是生產勞動的生存論的本體論意義,而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生產美學”,即一種工藝性的生產技巧,也就是哈貝馬斯所說的黑格爾哲學意義上的“機巧的意識”:“這種意識在工具活動中使經驗隨著自然過程轉向反對這種經驗本身:‘在這里,動力(欲望)完全從勞動中退了回去。它讓自然自己勞動,它靜觀著,并且只用輕微的氣力:機巧,管理這一切。力量的廣闊天地被高超的機巧所掌握。’”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李黎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頁。最終,霍耐特也把馬克思的生產勞動范式理解成為一種“很快在歷史唯物主義傳統中擴散開來”的功利主義的經濟學話語⑤。
這就是說,霍耐特對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的范式的“承認批判”,其最深層的目的乃是在于:否定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敘事邏輯中存在一個內在超越性的維度,并由此認為,這使得它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關懷,特別是它沒有為承認道德的理論構想留下任何空間。這正如他在《分裂的社會世界》中一再提到的,馬克思基于生產勞動范式而發展的社會批判理論,嚴格“遵循了生產主義歷史哲學一般路徑” ⑦ ⑧ [德]霍耐特:《分裂的社會世界:社會哲學文集》,王曉聲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3、22、34頁。。在馬克思之后,無論是霍克海默、阿爾都塞還是阿多諾,都沒能走出這種生產勞動范式的羈絆,從而都堅定地擁護了“歷史理論的經典形態”⑦,最終他們也像馬克思一樣,“互主體性(承認)就成為這種歷史哲學的還原主義的犧牲品”⑧。
像霍耐特這樣視馬克思的生產勞動概念為純粹的經濟學概念,并由此認定:馬克思的生產勞動范式并未超越經濟學的理論視線,奠基于生產勞動概念之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缺乏一種“承認的維度”,在客觀上已淪落為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共謀。這樣一種觀點極具代表性,像毒瘤一樣擴散開來,并逐漸上升為一種理解馬克思哲學的“主導范式”。
二、馬克思生產勞動范式與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根本分歧
我們認為,馬克思與霍耐特的分歧,既源于二者對黑格爾承認理論具有不同的繼承態度,又源于二者對黑格爾承認理論采取了不同的重建方案和不同的評價尺度。
首先,從繼承態度來看,雖然馬克思在其哲學思想發展的不同時期對承認問題的把握的側重點不同,但他始終都是從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經濟哲學和歷史哲學四個基本維度來綜合把握古典承認理論的,所以他關注并考察了黑格爾各個時期的承認思想及其不同的側面。他不但繼承了黑格爾耶拿時期(《論自然法》、《倫理體系》、《精神哲學》等)提出的“為承認而斗爭”的承認思想,而且繼承了《精神現象學》(“自我意識”)中提出的“主奴辯證法”對于承認理論的構想,以及《法哲學原理》中提出的“成為人并尊重他人為人”[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6頁。等命題對于承認理論的敘事。可以說,在所有對于黑格爾承認理論復興作出重要貢獻的現代哲學家當中,馬克思是最全面、最本質地繼承了黑格爾承認學說的思想家。反觀霍耐特,他不但沒有關注和吸納黑格爾成熟時期的承認思想,而且即便是對早期黑格爾的承認思想,他也僅僅是從道德哲學的維度來取舍,主要將目光集中于黑格爾早期(耶拿時期)哲學中提出的“為承認而斗爭”范式的道德哲學層面。這就決定了霍耐特不可能成為黑格爾承認學說的真正的繼承人。
其次,從重建方案來看,馬克思不但是黑格爾承認學說的全面繼承者,而且是黑格爾承認學說的發展者和揚棄者。馬克思對黑格爾承認學說的重建構成了其哲學革命的關鍵環節:一是切入經濟哲學(政治經濟批判)的視角,重新將古典的承認概念奠基于生產勞動實踐的基礎之上,從而將承認問題納入到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視域之中,并使之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深度的思想場域;二是借助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通過異化勞動學說和物化學說,揭示資本主義承認秩序的異化本質。這就是說,馬克思通過推動黑格爾承認理論的“實踐轉向”(承認與勞動實踐相結合)和“經濟解釋”(承認與財產權相結合),堅持對資本主義承認秩序的異化本質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以揭示資本主義階級斗爭的社會歷史邏輯。霍耐特則通過推動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范式的“經驗轉型”(米德道德心理學重構)和“道德解釋”(承認道德理論),堅持把資本主義承認秩序中的各種異化表現形態還原為蔑視道德體驗現象,試圖在“承認道德一元論”的基礎上揭示資本主義社會沖突的道德邏輯。
再次,從評價尺度來看,承認問題是馬克思一生理論思考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參見蘭德《作為一種唯物主義方案的承認倫理學》,載《當代國外評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274頁。。但在馬克思承認思想的發展中,存在著一個根本性的視角轉換,即從青年馬克思的“道德評價優先”轉向成熟時期的“歷史評價優先”。這一視角轉換的前提是馬克思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轉換的基本路經是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指導下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此外,盡管成熟時期的馬克思考察承認問題的出發點已經轉換到“歷史評價優先”,但他并沒有拋棄道德評價這一維度,而是對它進行了改造,即把道德評價置于歷史評價的基礎之上。在霍耐特看來,歷史唯物主義主張對歷史進行經濟學解釋,這種解釋框架一開始就省略了道德批判的維度。歷史唯物主義對道德批判維度的拒絕使之無法揭示現代社會沖突的道德邏輯,而承認理論則是對歷史唯主義“道德批判空場”的一個根本修正。也因此,在霍耐特那里,歷史評價被完全否棄,道德評價被規定為唯一的評判尺度。
由此不難發現,由于霍耐特并不理解馬克思的這個評價視角的根本轉換所蘊含的重大理論意義,他把青年馬克思的具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色彩的承認理論,與成熟期馬克思建基于政治經濟學批判之上的承認理論,對立起來就不可避免,從而埋沒了成熟時期馬克思基于生產勞動范式而闡述的承認理論的重大價值。我們認為,惟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認真地解讀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著作,才能發現其承認理論構想發展中出現的這一視角轉換,從而全面地、準確地把握馬克思關于承認問題的理論觀點,特別是生產勞動范式與馬克思的承認構想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它在整個馬克思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參見俞吾金《從“道德評價優先”到“歷史評價優先”:馬克思異化理論發展中的視角轉換》,《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二者的這種根本分歧,決定了霍耐特承認理論必然要對馬克思哲學采取批判的態度,而這種批判的姿態也恰好暴露出霍耐特承認理論本身所存在的無法克服的缺陷:
其一,霍耐特堅持從為馬克思所徹底批判的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質出發,去追究個體承認的主觀動機和道德能力,從而對“歷史評價優先”視角采取完全否棄的態度,使其承認理論必然要喪失對各種經濟社會關系之異化表現形式的批判能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寫道:“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1975年版,第12頁。霍耐特企圖離開社會生產關系,到人們的心理世界去發現人的本質,確切地說是去發現一個道德的人,但是道德的人是無法離開經濟的人而單獨存在的。馬克思曾嘲笑費爾巴哈企圖撇開人類的生產勞動去直觀人的本質:“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只要它哪怕只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人的存在也就沒有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頁。
其二,霍耐特運用米德社會心理學推動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范式的“經驗轉型”使其陷入自然主義道德經驗論的泥淖。這是一種理論倒退。霍耐特對三種承認關系形式(愛、法律和團結)所作的經驗科學證明,表明他把承認這個原本屬于存在論或者實踐哲學的問題混淆為了實證哲學問題。以經驗科學尋求對存在和道德問題的證明,這是在執行一種理論自殺。
其三,霍耐特通過對三種蔑視體驗形式(、剝奪權利和侮辱)進行純粹道德化的解釋,試圖在道德蔑視和社會反抗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規范關系,但他基于蔑視體驗所揭示的社會沖突的道德邏輯,明顯缺乏穩固的社會歷史基礎。霍耐特始終無法理解,為什么馬克思非得將歷史唯物主義的論域主要集中于經濟領域,認為這是馬克思犯下了一個理論上的原罪。也因此,他同樣無法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為什么不能離開政治經濟學批判,認為這是一種經濟學實證主義。最終,他當然也無法理解經濟動機在推動人類歷史變革中的基礎性作用,即社會沖突的邏輯不應到人們的抽象的道德世界中尋找,而應當到人們的經濟生活世界中尋找。在這一點上,青年黑格爾與馬克思是一致的。霍耐特既遠離了青年黑格爾,又遠離了馬克思,因此遠離了古典承認理論傳統。
篇3
禪邊――中國首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禪茶、禪酒會所,由成龍監制出品。是中國首個以保護、傳承、發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主題的藝術禪茶、禪酒主題會所。會所提供稀有藏茶、藥茶、花茶與其他精選茶系列,手工制作御享茶點,風味別具。提供系列美輪美奐的精致簡餐,供應五湖四海搜尋的瓊漿玉液,美酒佳釀。
禪之茶
禪茶一味,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禪的旁邊,不僅是我們謙虛、自在而充滿慈愛的心,更是一種對最高等智慧和慈悲的向往表達。
禪邊主營的藏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種古老的黑茶,兩千年以來,在幽深的茶馬古道上,伴著清脆的駝鈴聲靜靜地綻放。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藏茶作為最古老、最健康的全發酵黑茶,因為抗輻射、抗衰老、增加血液含氧量、去除油膩、滋養脾胃等特殊的功效而成為高原民族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功效對于如今的都市人群而言,正是最為珍貴和稀缺的。
此外,禪邊還將珍貴的藏藥融入茶文化當中,美白系列、減肥系列、解酒系列和祛煙系列的調制茶,為不同的人群帶去健康飲品。
禪之食
禪邊提供水之禪、地之禪、天之禪三大禪食系列。以健康的食材搭配匠心獨具的創意,精制的以茶葉為原料的特色茶點,以茶調味的特色羹湯,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小食,帶給你完全不同的體驗。
禪邊提倡素食,還原食物的本真,將美容、養顏、減肥、養生等功效融入素食之中。加入禪邊每月素食計劃,共同擁抱健康圓滿人生。
禪之酒
來自神龍架原始森林的野生蜂蜜酒,《舌尖上的中國》里醇厚的江西米酒,岷江源頭的高原青稞酒,來自云朵之上的羌族咂酒,秦嶺朱棲息地的黑米純釀,浙江紹興的陳年女兒紅……來自五湖四海的酒,等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酒客。
篇4
安全生產關乎企業效益。企業的效益源于安全的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安全。試想,沒有安全,我們的生命何從保障?沒有安全,我們的生產何談順利進行?沒有安全,我們的企業效益豈不是天方夜譚?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風光無限的湖南路橋集團公司為何至今還一蹶不振?這是它不重視安全而導致鳳凰大橋轟然倒塌的結果啊!
無論是對生命的尊重還是對企業效益來說,安全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安全生產也被屢屢強調,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卻是:事故不斷,責任卻從未被真正落實。
篇5
2. 貫徹落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注塑安全生管規定》等相關安全生產的規定,并督導屬下員工嚴格遵守。
3. 向屬下員工宣傳/培訓相關安全、消防知識,提高其安全意識和處理意外的應變能力。
4. 做好日常安全生產及現場消防器材的檢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消除安全隱患,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5. 維護好生產現場的消防設施,時刻保持現場安全通道暢通無阻,安全標識清晰,滅火器、消防栓、電閘附近嚴禁堵塞。
6. 做好配色機、碎料機等設備和工用具的安全性能檢查工作,確保其使用安全可靠。
7. 做好生產現場電源插座/接頭/線路用電安全的檢查工作,確保生產用電安全。
8. 做好生產現場的防火工作和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9. 及時、如實報告消防安全事故,對公司、部門在安全/消防檢查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積極落實相關的預防/整改措施。
10. 積極參加安全/消防方面的培訓,努力學習安全/消防知識,提高安全生管理和消防管理的能力。
篇6
早在1970年,人們就開始著手研究勝任力的問題,總體上經歷了概念提出、概念拓展及實證研究三個階段。隨著勝任力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勝任力模型大量應用到實際當中,其研究對象、范圍、適用群體也在逐步擴大。如今,勝任力理論、模型的應用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外國企業,國內企業也在大量應用勝任力模型來幫助企業找到最適合企業的人才,不僅應用于民企,也應用于國企、事業單位,甚至非盈利性組織也多有涉及。相對而言,國內對勝任力的研究比國外遲一些,我們在勝任力概念及模型構建等理論上的研究可以借鑒或參照外國的相關書籍或文獻,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但針對我國各行業、領域、具體職位的崗位勝任力研究亟待深入,需要結合國情、行情、企業真實、具體的現狀進行研究,并且還有待于進一步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去。
同時,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住房是城鎮居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只有結合國情處理好住房交易問題,才能讓人們有家可歸,有所可居,才能使社會生活更加融洽,實現國泰民安,進而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在現實生活中,各種買房需求充斥著房地產市場:改善性需求、投資性需求、也有剛性需求如結婚用房,需求方如果僅依靠自己的能力,往往由于信息不暢、專業性不強等諸多原因導致沒有閑暇時間,無法滿足購房的愿望,買賣房屋的交易不能順利完成,造成供需雙方浪費了大量時間、精力,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
房地產經紀人這一角色正是適應市場需求的產物,是調節供需矛盾、為滿足居民對房屋這一特殊商品的交易需求的產物。房地產經紀人在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引導下,緩解或解決了居民買賣房屋的矛盾,使房屋這一資源在買賣與租賃中實現了優化配置。同時,在這一領域專業化分工的出現,降低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成本,為雙方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而第三方的介入與擔保行為,對交易安全也起到了保障作用。房地產中介行業的良性發展,意味著更多的資源能夠得到更多的機會重新匹配,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在買賣雙方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達成交易,實現了雙方利益最大化。
所以,結合我國國情研究房地產經紀人的勝任力模型,從中提煉出作為優秀房地產經紀人的必備能力,對房地產行業、從事房地產中介的企業的下一步優化發展必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 房地產經紀人的界定及其特殊性
房地產經紀是指在房地產市場中專門提供房地產信息、技術和政策法規咨詢服務,從事房地產策劃、評估和業務,為房地產交易雙方牽線搭橋,促成交易,并協助辦理有關手續,從而收取傭金的自然人和法人1。他們的工作具備一個特殊點,這個特殊點在行業中被稱為“一手托兩家”。也就是說,房地產經紀人不同于一般的銷售人員——隸屬于某一特定公司,以銷售該公司特有的產品并與其他公司競爭的人員。由于信息的相對公開,往往多家公司都掌握同一信息,這就導致了作為一名房地產經紀人,不僅在與其他公司的房地產經紀人競爭,甚至也在與自己公司內部的同事競爭,不僅在競爭買房客戶,也在競爭賣房業主即房屋這一特定商品的擁有者。
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導致房產資源的稀缺,各種需求不斷膨脹,供需矛盾逐漸突出。由于房產產品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即任何一座房產由于地理位置、樓層、布局以及價格等等具有唯一性;在合法的范疇內,沒有任何兩家客戶可以同時買到或租到同一處房產,具有排他性。同時,房地產經紀人交易的目的只在提供服務、搜集信息進行匹配,最終促成雙方交易。他們起到了溝通橋梁的作用,直接實現了房產買賣或租賃雙方的利益,間接實現了房地產公司、經紀人的利益。這些都造就了房地產經紀人工作方式的獨特性。
3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調查問卷
3.1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調查問卷的設計
本調查問卷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勝任力數據進行分析、構建勝任力素質模型,所以將此前總結整理出的34個勝任力特征詞條分別用一句話來描述,形成了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的主要部分。
本調查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背景信息,主要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在本行業的工作年限、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及職級。第二部分為勝任素質問題,由43個勝任力特征詞條所形成的描述性語句組成。
3.2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次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為某房地產公司的北京地區的房地產經紀人,職級從見習經紀人至主任,采取隨機抽取的形式進行調查。
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了258份,收回212份,回收率為82.17%。此次調查問卷是否有效的判別標準為:如果一份問卷有某題沒有作答,或者所有題目的做答均為同一個答案的,則此份調查問卷為無效。根據以上的標準,在收回的調查問卷中,無效問卷為56份,有效問卷為156。調查問卷回收的有效率為73.58%。
3.3 數據的錄入
舍去56份無效問卷,將剩余的156份有效問卷逐條錄入EXCEL表格《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數據》中,并最終導入SPSS文件《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數據分析》。
3.4 信度分析
在數據真實、準確、完整錄入的基礎上,本研究使用SPSS軟件“scale”中的Reliability Analysis命令來進行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分析顯示Cronbach’s Alpha系數為.936(≥.8),說明通過《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調查問卷》整理所得的問卷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即該測量達到了足夠的信度。
4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構建流程概述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的構建將大體分為兩個部分: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數據t檢驗分析及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數據因子分析。前者目的在于,在所有的勝任素質詞條中,排除對勝任力無顯著影響的勝任素質詞條,精簡勝任素質詞條,使整體研究更加科學、合理。后者目的在于,把精簡后的勝任素質詞條根據因子進行分類,形成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維度,從而構建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
4.1 定義總體標識的標識變量
根據之前的優秀績效組與普通績效組的分類標準,定義一個標識變量為績效,如為優秀績效組則標識“1”,如為普通績效組則標識為“2”,以區分樣本組別。
4.2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的統計軟件分析
4.2.1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數據t檢驗分析
本研究采用t檢驗分析中的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以確定34個勝任素質詞條是否對優秀績效組樣本及普通績效組樣本有顯著影響。
經過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共有5個檢驗變量不能顯著區別兩獨立樣本的檢驗變量,分別為責任感、適應能力、靈活性、沖突管理、主動性、余下29個變量。如表1所示,能夠顯著區別兩獨立樣本的變量為信息挖掘與獲取、焦點引導、細節分析、果斷力、突發事件處理、服務意識、協調能力、需求導向、傾聽能力、影響力、進程引導、心理素質、應變能力、追求卓越、成功欲、熱切激情、自我發展能力、獲取信任、關系建立與維系、人際敏感、自我信任、誠實守信、房地產政策法規、營銷知識與技能、房地產產品知識、房地產金融知識、理解力、預見力、判斷力。
4.2.2 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數據因子分析
對得到的29個勝任力素質詞條進行因子分析,目的在于將29個勝任力素質詞條進一步分類,形成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素質維度,搭建勝任力框架,構建勝任力模型。
旋轉后的因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旋轉后的因子分析結果表
如表所示,通過對29個勝任力素質進行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個公因子,結合各公因子中所包含的勝任力素質,分別命名為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成就欲、人際能力、知識技能及洞察力。所以,房地產經紀人勝任力模型由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成就欲、人際能力、知識技能及洞察力這6個維度構成,各維度又由若干勝任力素質組成,具體如下:
(1) 問題解決能力包括信息挖掘與獲取、焦點引導、細節分析、果斷力、突發事件處理、服務意識、協調能力、需求導向;
(2) 溝通能力包括傾聽能力、說服力、進程引導、心理素質及應變能力;
(3) 成就欲包括追求卓越、成功欲、熱切激情及自我發展能力;
(4) 人際能力包括獲取信任、關系建立與維系、人際敏感、自我信任及誠實守信;
(5) 知識技能包括房地產政策法規、營銷知識與技能、房地產產品知識、房地產金融知識;
篇7
《樹木綠地認建認養辦法》實施后,市民都成了“護綠使者”。
毀綠之痛
一年前,南川廣場、街頭、坡地上常見的畫面,讓市民陳星宇氣憤不已。
“一些人喜歡在花園、綠地里追逐打鬧,置花草樹木的死活不顧。”陳星宇說,而另一些人因事不關己而選擇視而不見。
綠地、樹木慘遭蹂躪,讓南川區綠委辦、林業局干部李強的火氣比陳星宇還大。
“種了補,補了種,始終救不活。”李強說,體育館旁的一小塊綠地,讓他見識了破壞力的強大。這塊綠地上種植了李強喜歡的紅葉李、萬年青、桂花等苗木,隔三差五,他就會聽到同事說“哎,那些樹子又被弄死了”。
“南川城區過去在綠化方面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明顯。”南川區林業局副局長田敏說,年年綠化不見綠,跟市民沒有與苗木產生感情有關。
智慧破題
讓人與樹產生感情!南川區林業局局長王中倫當起了牽線的“紅娘”。
2009年3月,市委書記對南川提出“都市后花園”的定位。
南川區圍繞如何打造“森林之城、綠色之城、花園之城”,進行深入討論。
“破題”的金點子,在王中倫的讀書心得中閃現:“只有增強市民綠化意識,讓其參與其中,才能保證城區綠化的速度和質量。”
在此啟發下,《樹木綠地認建認養辦法》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下出臺。《辦法》提出“以資代勞”和“以勞代資”兩種模式,供個人或單位選擇。前者只需出資,種樹的活,委托給城鄉綠化主管部門,這是認養;后者只需出力,在指定區域,按照規定植樹,這是認建。
“起步價單位一萬元,個人500元。”田敏說,收費金額是根據綠地面積或樹木胸徑的大小,以及掛牌的期限確定的,“收取的費用全部納入財政,主要為綠地林木配備‘營養餐’”。
不管是認建還是認養,參與人都會得到榮譽――認建認養證書或冠名權。
養樹之樂
夕陽西下,南川體育館一棵重陽木下,四個影子相互依偎,被夕陽拉得很長,像一幅唯美剪影。
妻子挽著鄧科吉,鄧科吉抱著兒子,站在他們身邊的另一位“成員”,是一棵重陽樹。
“花500元認養重陽樹,是因為兒子在重陽節那天出生,有特別的紀念意義。”鄧科吉說起以兒子名義認養的重陽樹,一臉燦爛。
在小兩口精心照顧下,重陽樹枝繁葉茂,“看它長得精神抖擻,就像看到兒子茁壯成長一樣”。
在南川,像鄧科吉家一樣,找到“養樹”、“養地”樂趣的市民,比比皆是。
“規劃局六棵香樟樹,新嘉南建材公司兩棵黃葛樹,市民陳星宇一棵桂花樹……”以前常常生氣的李強消氣了,現在他每天都處于亢奮中。
篇8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各行業(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相比之下,安全監管工作相對滯后,安全監管模式相對陳舊,生產安全事故屢禁不止。一方面是由于各行業企業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具體表現是對安全生產不夠重視,對安全投入嚴重不足,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不夠等,導致企業基礎設施設備陳舊落后,機器設備嚴重老化,從業人員安全素質不高等問題出現;另一方面是由于負有安全監管職能的部門對安全監管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具體表現在是官員立場不堅定,禁不住金錢的誘惑,甘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驅使,對某些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熟視無睹、視而不見;執法人員執法檢查不到位,對企業存在的一些問題隱患沒有及時排查;執法人員的業務能力水平不高,對新型行業領域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生產安全事故多發、頻發、高發,一幕幕慘不忍睹的事故現場,一串串觸目盡心的傷亡數字,使得安全監管工作得到了政府、社會和公眾的關注和重視。目前,政府部門已加大了對安全監管工作政策上的傾斜,加大了對企業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加大了對生產安全事故的責任追究。
2.目前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現狀
2.1處理事故簡單、一刀切,從嚴從重。眾所周知,安全監管工作責任重大,責任追究嚴厲。一旦發生了安全生產事故,不僅實行一票否決,取消所有的評先評優資格,甚至是被追究刑事責任。而且有時為了政治穩定因素,為了向群眾交代,平息眾怒,往往會快刀斬亂麻,對相關人員從嚴從重處罰,而不是按照兩個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來界定各自所承擔的事故責任。這種簡單一刀切的處理方法是安全監管工作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有效控制了生產安全事故的總量,減少了人員財產損失,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問題,讓安監執法人員感到工作沒有安全感,常常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根本就不敢放開手腳、大刀闊斧的去干,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何談創新工作思路。長此以往,很多人就會對安監工作敬而遠之,能躲則躲,惟恐避之不及,甚至出現湖南婁底市48名安監執法人員集體辭職、重慶市綦江縣26名執法人員集體辭職的現象,最終導致安全監管工作能者不干,干者無能,安全監管方式缺乏新意,陳舊落后,停滯不前。這也是為什么安全監管工作力度不斷加大,但是生產安全事故卻屢有發生的一個原因之一。
2.2缺乏責任界定標準,嚴重挫傷安監執法人員工作積極性。目前我國缺乏劃分生產安全事故責任的統一標準,界定事故責任籠統、模糊,不能定性定量,追究事故責任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人為性。
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更何況安監執法人員也不是萬能的,即便他們工作認真細致、盡職盡責,也不能保證企業就不發生事故。只要企業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無論執法人員是否履職到位,都要受到責任追究。在這種情形下,有人就形容安全監管工作“前是狼,后是虎,做與不做一個樣”,產生了一種“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消極情緒,缺乏工作主動性、積極性,不想著如何創新工作思路、創新監管模式,不想著怎樣做才能夠履職到位,才能夠在事故發生的時候免責。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從深層次的原因上看,它反映出的是我們現有安全監管體制機制上的不完善,對安全監管兩個主體責任沒有一個科學的界定,對事故責任的劃分缺乏一個細化量化的標準。
3.對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的建議
“履職到位、盡職免責”是我對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的建議。事故處理是否恰當,是否周全,關系著一個人的前途、關系著一個家庭的命運,甚至關系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簡單一刀切地處理生產安全事故在一定時期對企業非法違法生產、官員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們的安全生產意識,起到了積極穩定的作用。但是在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的新時期,我們要與時俱進,重新審視處理事故的方式方法,應該根據履職盡職情況細化量化應該承擔的責任,確保不同的履職盡職情況承擔不同的處罰,要讓事故責任追究程序化、法制化、標準化、規范化。
3.1明確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政府部門安全監管主體責任。在安全生產工作中,企業承擔著最基本、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責任,政府部門承擔著安全監管的領導責任。企業要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監管;政府部門要落實安全監管主體責任,離不開企業的配合。只有兩者相互統一,有機結合才能搞好安全生產,只有明確制定劃分兩者的責任,才能在事故發生后明確是哪個造成的,才能明確哪個應當負主要責任,才能推動兩個主體責任的落實。
3.2理清各負有安全監管職能的部門的職責。保障安全不只是一個部門的職責,而是牽扯到了很多負有安全監管職能的部門。如果部門間的監管職責牽扯不清、梳理不順,就會發生推諉扯皮、產生監管空白。在事故發生后,無法準確界定是哪個部門監管不到位,應該由哪個部門承擔主要責任。只有理清各部門的監管范圍、監管職責,處理事故才能規范統一、有理有據、合情合理,才能按照各部門的履職情況劃分各部門對事故應承擔的責任。
3.3細化履職標準,量化責任等級。很多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都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所以只將事故責任落實企業和政府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責任到人才能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如果缺乏衡量責任的標準、依據,只是盲目追究事故責任,往往會造成“干與不干一個樣”,讓有些受到處罰的人感到冤枉,挫傷大家工作主動性、積極性,所以細化履職標準,量化責任等級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應該按照各行業、各部門的工作量、工作性質、工作方式細化企業及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履職標準,將所承擔的事故責任與個人履職情況掛鉤,量化責任等級,區別對待履職認真和履職不認真的人,讓失職、瀆職、等工作人員受到嚴厲的懲處,讓工作認真、履職到位的工作人員免除責任追究,只有這樣才能免除安監執法人員的后顧之憂,才能提高大家工作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
4.結論
篇9
二、相關指標和數據的界定
本文選取1989~2010年間遼寧省人力資本水平、產業結構升級能力兩個指標樣本(分別用X、Y)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所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各年《遼寧省統計年鑒》,部分數據來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以下是對指標的解釋。本文采用的是平均受教育年限法來反映人力資本水平,用字母X表示。計算公式如下:(略)。
式中,Xt為t年遼寧省6歲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HEit為t年第i學歷水平的人數占統計人數的比例,hi為第i學歷水平的受教育年限。i=1,2,3,4,5,6,7分別表示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大專,高中,初中,小學和未上過學;將就業人員所受的不同教育程度賦予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年限;研究生及以上為22年,大學為16年,大專為15年,高中為12年,初中為9年,小學為6年,不識字為0年。反映產業結構升級的指標一般有兩種:一是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比重。比重越小,結構轉換的速度越迅速,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越高。二是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說明產業結構有升級趨勢。本文采用第二種指標分析產業結構升級,即遼寧省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比重。以上兩個指標的數據如表1所示。
三、實證研究
(一)樣本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前,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可以直觀的反映出時間序列的特性。為了消除數據存在的異方差,需要對選取的兩個變量取自然對數,并分別表示為LNX,LNY。同時,為了考察兩個變量樣本數據的平穩性,分別做LNX,LNY及其一階差分的簡略圖,如圖1、圖2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LNX和LNY均則呈上升趨勢,可以初步判定,這兩個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由圖2可知,經過一階差分后,可以直觀的判斷兩個變量是平穩的,可以作為建模數據。
(二)樣本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眾所周知,用非平穩序列進行OLS估計時會出現偽回歸,回歸系數的估計量將喪失無偏性,其T檢驗值也將失去意義。而宏觀經濟變量大多不是平穩的,其往往表現為隨機游動。處于嚴謹考慮有必要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即如果變量序列存在單位根,說明其為非平穩序列,反之,則為平穩序列。本文的單位根檢驗采用ADF檢驗方法,用Eviews7.0完成,檢驗結果見表2所示。結論顯示對于變量LNX和LNY這兩個變量序列是非平穩的。而其一階差分變量DLNX、DLNY是平穩序列,符合建模數據要求。
(三)樣本數據的協整檢驗。
協整是對經濟時間序列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表征,協整關系檢驗的方法比較多,本文選用Engel-Granger兩步法進行檢驗,具體分兩步驟操作如下:(1)建立LNX和LNY的回歸模型。假定回歸模型為LNYt=β0+β1LNXt+μt,采用Eviews7.0得到如下回歸方程:(略)。(2)檢驗殘差序列的單整性。回歸結果得到了殘差序列et,在此基礎上對et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3所示。結論顯示殘差序列是平穩的,即變量序列LNX和LNY是(1,1)階協整的,由此表明遼寧省的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升級能力存在著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
(四)誤差修正模型。
篇10
Abstract Co-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rtificial frog breeding with ric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summarized from field choosing of breeding frog with planting rice,seed stocking,feeding management,harvest etc,and the benefits of the technology were obtaine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Key words rice;artificial frog;co-cultivation;benefits;northeast China
目前人工養殖的蛙逐漸取代了天然的蛙,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蛙是水稻害蟲的天敵,蛙的糞便又可以提高稻田的肥力水平,因此水稻田內人工養殖蛙,可以取得共贏,發展前景較為廣闊。稻田養殖的蛙類品種主要有虎紋蛙、黑斑蛙、棘胸蛙、美國青蛙(美蛙)等。以虎紋蛙為例說明如下:虎紋蛙屬兩棲綱、無尾目、蛙科、虎紋蛙屬,系國家二類保護動物。虎紋蛙系變溫動物,最適生長溫度為22~30 ℃,氣溫在35 ℃以上易引起死亡。氣溫低于12 ℃即停食冬眠,春季氣溫升到10 ℃結束冬眠。虎紋蛙對水質要求較低,適宜的pH值為6.8~7.8。虎紋蛙具有高產、高效、易養的特點。但價格變幅較大,為6~60元/kg。
1 共育技術
1.1 養蛙稻田選擇
稻田選擇上,應確保交通條件良好、地域廣闊、沒有污染、水源充足,田埂四周每隔一段距離(4 m)打1個木樁,高度為1.8 m,沿木樁圈圍高度2 m的密網,網底20 cm埋入田埂,用土夯實。在進水口、出水口均要安設鐵絲網,口徑要以防青蛙外逃為準。在稻田的中央要挖1個小池塘,并圍起來,面積占整個稻田的1/5左右,將挖出多余的土用來加固加高田埂,一般池塘面積100 m2左右。如果稻田的面積過大,中間根據需要挖幾個深度為50 cm的小池塘。在田埂與小池塘之間都要架設木板橋,以利于日常的管理及投喂飼料。小池塘上空設有一定直徑的水管[1-2]。
1.2 苗種放養
用生石灰15 kg對小池塘進行干法清塘,7月后注入水,保持水位40 cm,加入發酵的有機肥150 kg。5 d后蛙苗入塘。如果購蛙苗時間較早,在蛙池邊應按上述方法設置圍網防逃。一般蛙苗規格為10 g/只,要求整齊一致,經過消毒。稻田放養75 000只/hm2,放入稻田時間是插秧后15~20 d,以秧苗返青后為準。
1.3 飼養管理
1.3.1 病害防治。將幼蛙放入稻田中后,一定要確保水質良好,經常對田間的保水能力進行檢查。對鳥蟲害要及時防治,防止蛙類鉆出鐵絲網。蛙類易發生的病害主要原因是外傷感染,因此要做好預防工作。在小池塘中定時掛袋消毒,遇有病害時應及時分離,并增加藥量,進行消毒,同時投喂藥餌。紅腿病蛙可用10~20 mg/kg高錳酸鉀溶液浸浴20~30 min。得腸炎的蛙喂痢特靈,每次0.5片,每天喂2次,連喂3 d或土霉素0.01 g/只拌在飼料中,連喂3 d。爛皮病防治時主要是不能長時間投喂單一飼料品種,營養要全面,特別是添加VA、V■等。
1.3.2 投餌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在小池塘的中間安置1個餌臺,框為光滑半圓木,底為鐵絲網,每天投喂活餌(如小魚、蚯蚓、切碎的屠宰場的下腳料)及浮性顆粒飼料。投喂時從餌料臺上空水管進水,引動浮性顆粒餌料,因為蛙一般不吃靜止狀態的食物。開始是盡量多喂活餌料,隨后增加人工飼料的比例,最后完全飼喂人工餌料。顆粒餌料用清水泡2~3 min,松軟后再投喂。早晚各投1次,日投餌量占蛙重的1.5%左右。餌料必須新鮮,每隔一定時間投喂藥餌料。
1.3.3 按蛙體大小及時分開。每個月對蛙體篩選1次,及時將體型較大的蛙體挑揀出,放入備用池中,加強飼養管理,擇價出售。在篩選的過程中,切記要用質較軟的布兜抓取,不可用手或網兜,以防病菌感染和機械損傷,提高蛙的成活率[3-4]。
1.4 蛙類收獲
經過100 d左右養殖,稻谷成熟,將稻谷收割,適時捕抓商品蛙。
2 稻田養蛙應注意的問題
每個池塘放養的蛙類規格應保持一致,以免幼蛙自相殘殺;在6―7月應保持水體清爽,特別是雨季時,避免濁水流入池中;每2~3 d清除食后殘餌和糞便,以預防蛙類易發的腸炎病;捕獲商品蛙時應在蛙池四周布設尼龍網,避免蛙受驚撞池壁受傷,最好在夜間捕捉。
3 經濟效益分析
以667 m2稻田為例,在春季水稻返青后放入10 g左右幼蛙5 000只,經過100 d左右飼養至收獲時,平均體重在90 g以上,存活率最低可達75%以上,則可產出成蛙337 kg,因稻田養殖,蛙食天然蟲類較多,故而成本可控制在10元/kg以下,按年平均批發價格25元/kg計算,則凈利至少可達75 000元/hm2。由于放養蛙類,使水稻栽培密度下降,導致產量下降,比正常產量下降20%左右,均達6 000 kg/hm2,由于養殖蛙類,不能施用無機肥料及農藥,因此所產稻谷為綠優水稻,普通水稻價格在3.00元/kg左右,而綠優水稻價格在5.00元/kg左右,僅稻谷就增收7 500元/hm2左右,不計入少投入的化肥農藥,則2項增收合計達82 500元/hm2以上,不失為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的一個好項目。
4 參考文獻
[1] 高文武.水稻生產栽培實用技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篇11
1 人造板生產中的質量問題
1.1 受吸水厚度膨脹率的影響
吸水膨脹率在人造板使用過程中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它能夠直接反映出產品性能及尺寸穩定性問題。影響吸水膨脹率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選擇及膠黏劑的質量、施膠量、熱壓工藝以及產品的密度和含水率等。正是由于這些材料的質量不能達到標準的要求,才會導致人造板產生性能及尺寸穩定性問題出現。
1.2 受內外結合強度的影響
人造板的加工使用性能是由人造板的膠合強度所決定的。如果板材的表面比較粗糙,均勻性較差,表面的結合強度就會變弱;就內結合強度而言,板材的密度是相當重要的,而這種內結合的強度,往往與平均密度、芯層密度相關聯,如果芯層密度達不到一定的要求,那必將影響內結合強度。平均密度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內結合的強度。不管是內結合,還是表面結合都會引起人造板材質量問題。
1.3 受甲醛釋放量的影響
甲醛釋放量問題一直是影響人造板質量問題的重點。甲醛超標將直接影響著產品的合格率,同時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甲醛釋放量問題在整個影響人造板質量問題所占的比例最大。出現板材甲醛釋放量超標問題,主要是由于使用了不合格的膠黏劑及采用了不合理的施膠工藝以及熱壓工藝所造成的,還有可能是沒有使用后期的處理工藝所造成的。
1.4 受靜曲強度和握螺釘力的影響
靜曲強度也屬于人造板生產中的關鍵性指標,特別是在刨花板的生產中比較常見,靜曲強度直接影響著人造板的質量;人造板握螺釘力主要是指對螺釘的握持能力。握螺釘力受密度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其握持能力與板材的密度成正比。同時也受板子的內結合強度影響,施膠量的影響等等。
1.5 受膠合強度的影響
膠合強度問題同樣是影響人造板問題的重要因素。影響膠合強度最直接的因素是膠的質量問題。同時熱壓條件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會導致膠的固化不好,影響膠合質量。此外,單板含水率過高、涂膠量不足,單板質量差、陳化的時間較短等也會引起膠合強度質量問題。
2 解決策略
2.1 質量策略
要想解決產品性能及尺寸穩定性問題,就應該在材料上下功夫。可以采用防水效果較好的防水劑或是使用防水性能較好的膠黏劑,對熱壓工藝參數進行調整等,要掌握好施膠量,來降低吸水厚度膨脹率,為人們提供質優的人造板產品;要想保證板材表面光滑,可以通過砂光進行處理,將板材上面的預固化層除去,這樣不僅可以增加板材表面的光潔度,還可以提高板材表面結合強度;要想解決板材內結合強度問題,就應該增加壓縮率以增加芯層密度,使內結合強度提高,但是強度提高的范圍不能過大。要想處理好密度均勻性問題,主要是加強鋪裝工序工藝管理,使鋪裝均勻性滿足工藝要求,保證內結合的離散性結果達到最小值;要想保證人造板的質量,就要著手于解決甲醛釋放量問題。選用材料時,選擇那些質量好的膠黏劑,在選取適當的施膠工藝及熱壓工藝,在保證這些的基礎上,使用后期處理工藝,使人造板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控制;要想使人造板中的靜曲強度更好的滿足其質量需求,就要盡量使板坯結構合理,同時保證芯表層刨花比例在合理的范圍內,使其能夠更好的產出強度較高的刨花板。要適當的增加板材的密度,要改善噴膠的霧化強度,使人造板的質量得到可靠的保證。此外,盡量使刨花板表層的含水率得到有效提高,而芯層刨花板的含水率盡量低于表層刨花的含水率,保證芯表層刨花之間保持一定的含水率梯度,這樣有利于溫度的傳遞,進而提高人造板的質量。
2.2 外部策略
2.2.1 加大宣傳力度
國家應該大力宣傳《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消費者權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條文的相關規定,向生產人造板生產廠商、經銷商及消費宣傳并普及法律知識,使其能夠知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及質量意識,使消費者在購買到不合格產品或是有毒產品的情況下,能夠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2.2 加強企業質量意識
一個企業要想使自己的信譽得到保證,必須把好質量關。人造板的質量問題常出在生產環節,要想更好的實現企業信譽,企業就應該加強企業質量意識,重視生產環節的質量問題。生產過程中,要層層把關,盡量避免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保證消費者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同時也使企業利益得到了維護。
2.2.3 加大執法力度
要想保證人造板質量,僅僅靠對材料進、工藝進行調整,加強法律、質量意識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出現質量問題的廠家及經銷商,要及時檢查,一旦出現問題,就應該嚴肅處理,對于不合格的企業應該應該對其進行整改,并幫助其走上正軌。同時也要對企業進行定期或是不定期的抽查,并將其結果公開,為社會營造一個重視質量的氛圍。
3 結束語
隨著人造板行業的快速發展,緩解了我國木材供需矛盾,也成為節約木材資源的重要途徑,更是順應了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國家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重民生的方針政策也將推動人造板行業發展。在低碳經濟下,人造板是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環境下森林資源保護加強、木材供應緊張與需求增長之間矛盾的主要出路。可以說,人造板行業正面臨新一輪景氣周期。未來,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增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天然林保護工程的繼續實施,在裝飾、家具、包裝、造船、汽車等各個行業對人造板的需求將迎來新的增長高峰。
人造板的發展時間比較長,為人們服務的時間也比較長,但是隨著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原有的人造板的質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的需求。要想使人造板更好的滿足現代化發展的需求,并在其質量上進行改進。
篇12
作者簡介:唐紹均(1974-),男,重慶潼南人,重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工商管理在研博士后,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的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10)02-0157-04 收稿日期:2010-02-03
一、廢棄產品問題及其生產負外部性
(一)廢棄產品問題
廢棄產品,顧名思義,就是指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廢棄處置階段(即消費后階段)被消費者所廢棄的產品。廢棄產品問題,就是指產品在消費后階段被消費者廢棄所引發或可能引發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唐紹均,2008)
廢棄產品問題不僅包括現實的廢棄產品資源浪費與環境危害問題,也包括潛在的資源浪費與環境危害問題。因為只要地球上有廢棄產品存在,且沒有被相應主體回收、處置與循環利用,廢棄產品問題就有可能產生,有的可能是現實的廢棄產品資源浪費與環境損害問題,有的則可能是潛在的廢棄產品資源浪費與環境損害問題。由于“廢棄產品不是垃圾,而是循環資源物”,所以只要廢棄產品沒有被相應主體回收與循環利用,就有可能產生廢棄產品的資源浪費問題。具體而言,廢棄產品的資源浪費問題主要體現為:第一,拓荒者或個體戶無序回收、私自拆解廢棄產品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第二,廢棄產品被丟棄到垃圾中被粉碎填埋或者焚燒處理所造成的資源浪費;第三,廢棄產品被粉碎填埋所造成的國土資源浪費。另外,廢棄產品的環境危害問題主要體現為:第一,廢棄產品中的有害物質轉入大氣、水體與土壤,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所導致的環境污染;第二,拾荒者或個體戶無序回收、私自拆解廢棄產品所造成的二次污染;第三,廢棄產品被丟棄到垃圾中被粉碎填埋或者焚燒處理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由于廢棄產品在體積、結構、成分等方面存在極大的差別,所以在消費后階段所引發或可能引發的廢棄產品資源浪費與環境危害問題嚴重程度迥然不同,譬如一粒廢棄紐扣電池泄漏之后就可污染60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而一粒廢棄紐扣絕不可能引發如此嚴重的廢棄產品資源浪費與環境危害問題。(唐紹均,2008)
(二)廢棄產品問題的生產負外部性
按照認定外部性是否存在的“兩條件說”(俞海山等,2005),我們不難發現,廢棄產品問題實際上是一種環境負外部性問題。第一,生產者生產了承載一定量資源以及具有潛在致污能力的產品,產品在消費后階段引發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直接給他人或社會造成消極影響,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第二,給他人或社會造成直接影響的生產者沒有給予(他人或社會)相應補償,即“國家承擔,公眾分攤,生產者不管”(李艷萍,2005)的廢棄產品責任分攤狀態。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產品從原材料的提取到生產、銷售、使用以及使用后處置的整個生命周期都會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廢棄產品問題是產品在消費后階段被消費者廢棄所引發或可能引發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直接源于產品承載了大量的資源以及具有潛在的致污能力。
眾所周知,消費者消費產品的行為實質上就是一種獲得產品使用價值的行為,產品消費過程一般很少增加產品本身的資源承載量與產品本身的潛在致污能力;消費者的隨意丟棄行為一般既不會增加產品本身的資源承載量,也不會增加產品本身的潛在致污能力,只有少部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與隨意丟棄行為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可見,廢棄產品問題的產生主要源于生產者的產品生產行為使得產品承載了大量的資源以及具有潛在的致污能力,只有少部分源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與隨意丟棄行為。
生產者的生產行為,既可能產生廢水、廢氣、廢渣等物質,同時也產生具有潛在致污能力的產品;既可能向環境排放廢水、廢氣、廢渣等物質,也向市場投放具有潛在致污能力的產品。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物質可能馬上對環境造成影響,產生生產負外部性,而投放到市場的具有潛在致污能力的產品往往還需經過儲運、消費等環節,直到被廢棄后才會被排放到環境中對環境造成影響,產生生產負外部性。
實際上,絕大多數產品都具有潛在致污能力。投放于市場的大量產品,既是產品使用價值的載體,也是具有潛在致污能力的資源載體,它們將潛在的有害物質帶離工廠流向千家萬戶,而這些以產品為載體的有害物質絕大多數會隨著產品的使用和處置散布到環境之中,所以,產品本身就可能是一種污染源。由此,產品既是生產過程中資源、能源消耗以及廢水、廢氣、廢渣等物質污染排放的原因,也是產品中承載的大量潛在的有害物質污染環境的原因。盡管因廢水、廢氣、廢渣等物質所產生的生產負外部性一般早于因廢棄產品所引發的生產負外部性,但我們不能就此否認因廢棄產品所產生的負外部性不是生產負外部性,而誤認為它是消費負外部性。
當然,除了生產負外部性之外,因廢棄產品所產生的負外部性也可能還包含了部分消費負外部性。這種消費負外部性既包括了因消費者的隨意丟棄行為所引發的消費負外部性,也包括了因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增加了產品的資源承載量與潛在致污能力所引發的消費負外部性。實際上,隨意丟棄行為所引發的消費負外部性主要表現為有損環境美觀、影響市容市貌,危害一般不大,而因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增加了產品的資源承載量與潛在致污能力所引發的消費負外部性一般比較少見。而生產者所生產的絕大多數產品既承載了大量的資源,也具有潛在的致污能力,在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增加產品的資源承載量與潛在致污能力的情況下,產品的資源承載量與潛在致污能力一般可以維持到廢棄處置階段,所以,這種因廢棄產品引發的環境負外部性當然應主要源于生產者的產品生產行為,大多屬于生產負外部性。因廢棄產品引發的環境負外部性,小部分屬于消費負外部性,大部分則屬于生產負外部性,所以,歐盟在WEEE指令里曾明確指出:“首要的污染者不是消費者,而是制造商”。
二、廢棄產品負外部性的內部化與生產者的延伸責任
由于利潤最大化動機的驅使,生產者以生產更多的產品、獲得更大的利潤為生產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生產者
一般不會對其生產的處于廢棄處置階段的產品進行處理,因為對廢棄產品進行處理必然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這些人力、物力與財力的耗費也將成為生產者成本的一部分,即成為私人成本。但生產者對其廢棄產品棄置不管,大量被棄置于環境的廢棄產品則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與環境的污染,進而造成經濟損失(各類損失均可轉化成經濟損失),我們姑且把這一損失視為社會成本。這樣,生產者“節約”了自身處理廢棄產品的私人成本,而使全社會(包括社會公眾、發展中國家甚至后代人)為之付出了社會成本,即私人成本被社會化了。需要指出的是,私人成本社會化只是從成本的承擔者而言的,而并不表示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相等。一般來說,由于環境問題引起的社會成本要遠遠大于私人成本。因廢棄產品所產生的生產負外部性,實質上也就是生產者的廢棄產品環境成本由社會來承擔,即私人成本社會化,以至于生產者的個體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個體收益卻高于社會收益,所以是一種負外部性。
依據外部性理論分析,生產負外部性的產生源于“市場調節的結果不再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即我們常說的“市場失靈”。那么,我們進一步追問,市場又為何會失靈呢?按照科斯的分析,市場失靈的根源在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衡量尺度的不確定性以及消費選擇的非自由性等特征,其產權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沒有界定。由于與廢棄產品問題相關的公共物品就是環境資源,可見與廢棄產品問題相關的市場失靈就源于環境資源作為公共物品的產權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沒有界定。所以,按照外部性相關理論,我們基本可以把廢棄產品問題的產生歸納為:環境資源是公共物品一產權界定得不完全或根本沒有界定一導致市場失靈一產生生產負外部性一引發廢棄產品問題。
生產者把自身的盈利建立在他人受損的基礎之上,所形成的這種負外部性明顯體現了生產者的不道德行為,這種不道德行為還可能間接壓抑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企業經營行為的非道德性并非源于邪惡的目的,其根本原因只不過是經營者為了獲取收益而忽視了其行為可能造成的種種后果”(王銳生,1999),所以,需要有外部的機制或力量介入生產者的經濟活動,努力使其負外部性內部化,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最優配置。
綜合而言,西方國家的經濟學家們認為外部性內部化的實現方法大致有兩種:第一,以庇古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所主張的國家干預方法(譬如行政管制、征稅、補貼);第二,以科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所主張的合理界定產權,分析交易成本,依靠市場的方法。具體而言,廢棄產品的生產負外部性內部化,實際上就是要求生產者為其生產行為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或環境污染危險在產品廢棄處置階段負擔責任。
在傳統的法學理論中,生產者的責任在產品生命周期內主要集中于產品的制造與使用階段,在內容上則主要是指生產者的產品質量責任與環境污染防治責任。對于產品在其生命周期內生產者所需承擔的“責任”的概念用語,一般電都是按照其內容來進行命名,譬如“環境保護責任”、“污染防治責任”、“產品質量責任”。而延伸責任卻是從責任在產品生命周期內新增角度命名,意在指明此項責任是生產者在其產品生命周期內所需承擔的責任的一種“自然延伸”。如果我們把產品的生命周期分為上游(產品的原料獲取與產品設計階段)、中游(產品的制造與使用階段)與下游(產品的廢棄處置階段)三個階段,那么“環境保護責任”、“污染防治責任”與“產品質量責任”則多是指生產者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中游階段所承擔的責任,而延伸責任則是指生產者在其產品生命周期內的上游與下游階段所需承擔的責任,意在指明生產者所需承擔的責任向產品生命周期內的上游與下游階段進行了“自然延伸”。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突破了傳統法學理論的生產者僅僅承擔“污染防治責任”與“產品質量責任”的框架,它通過延伸生產者的責任,將生產者在產品生命周期各個階段所需承擔的責任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唐紹均,2008)
可見,延伸責任實質上就是生產者的新增義務,生產者承擔延伸責任有助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責任的減少,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并真正體現污染者負擔原則。延伸責任作為生產者從無到有的一項延伸義務,是生產者環境保護義務的新增,并將內化為生產者的生產成本。
三、廢棄產品負外部性的政府管制與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性問題不需要“庇古稅”;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手段要根據成本――收益的總體比較,也許庇古方法是有效的,也許科斯方法是有效的。(俞海山等,2005)由于交易費用為零的含義不僅僅是指沒有財務意義上的費用,還包括沒有交易障礙,雖然在理論上可以將所有的障礙都費用化,但許多交易上存在的困難并不是完全可以費用化的,譬如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對稱,交易的不確定性以及“搭便車”問題等等,所以,交易費用為零這一假設除少數場合之外在普遍的意義上是不現實的。斯蒂格利茨在其1997版《經濟學》一書中甚至認為“交易費用為零的社會如同沒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樣是不存在的”。(世界發展報告編寫組,2003)另外,“所有與環境有關的外部性都是公共物品型的”(珀曼等,2002),要對很多公共資產界定私人產權卻是相當困難的,有的甚至幾乎不可能;而且交易成本的高低不僅可能取決于所涉及人員的數量,也可能取決于當事方是集中的團體還是分散的團體,“在通常情況下,當溢出效應影響到很大的、分散的團體的時候,交易成本可能會很高。”(世界發展報告編寫組,2003)。所以,要解決那些私人產權界定困難、交易成本很高的外部性問題,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恐怕難有作為,則必須依靠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即政府管制來進行干預與矯正。
由于不同的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框架下討論管制問題,學者們要對管制“尋求一個綜合性的定義的努力尚無結果”,“管制,尤其在美國,指的是政府為控制企業的價格、銷售和生產決策而采取的各種行動,政府公開宣布這些行動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視‘社會利益’的私人決策”(史普博,1999)。管制,從普通意義上來講,是對別人的行為進行限制。政府管制,又稱公共管制,多體現的是一種政府與生產者的關系,就是政府運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規范以及各種行政手段對生產者的行為進行限制。市場缺陷和失靈都會導致生產或消費的無效率,從而產生政府治愈這些疾病的職能(薩繆爾森等,1992),所以,政府管制大都應用于市場機制失靈的領域。
廢棄產品負外部性的產生就是因為外部性施與者的私人成本小于其行為的實際成本(原因在于部分成本被社會所承擔),從而導致其外部的過量。此時,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功能不能有效地運轉,迫切需要一種力量或機制來矯正外部性施與者的行為,使其決策依據回到包含負外部性在內的真實成本基礎上去。當市場機制不能有效地擔當此任時,政府的力量也許就不失為一種好的市場機制的替代物,
因此,政府對負外部性實施管制也就應運而生。以庇古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也認為,外部性的“外部”是相對于市場體系而言的,是指那些被排除在市場機制之外的經濟活動的副產品或副作用,更準確地說,是在價格體系中未得到體現的那部分經濟活動的副產品或副作用;負外部性問題就源于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把大于個人成本的那部分社會成本轉嫁給了社會,而依靠市場機制自身又無法有效解決,則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其進行干預和矯正。這種政府干預既可以通過政府制定與實施相關法律規范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通過經濟調節手段進行。
篇13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是以物質循環為基礎,以提高資源效率為核心,通過從資源獲取、生產、消費以及回收的全過程中全面貫徹“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基本原則,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效率,減少污染產生。理論及實踐都表明,生產者延伸責任(EPR)能夠有效促進產品設計的源頭改進,特別是單獨責任模式的EPR能夠推動系統以管理者所期望的方式解決環境問題。
EPR實施中核心問題是生產者的確定和相應責任分配。從原料供應商到零售商的供應鏈中,究竟誰應該被認定為“生產者”而負責廢舊產品回收處理?Lindhqvist(1992)直接將產品制造商定義為生產者,Davis(1994)則將這一概念擴展到產品的“制造商與進口商”。Reijnders(1993)將EPR定義為生產者對消費后廢棄物負責的原則,該概念的表述為將“當前對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的責任”擴展為“對廢舊產品帶來的廢棄物責任”。
各國學者對生態產品設計的研究也在不斷加強,但多偏重戰略層面,戰術層面,特別是具體運作層面的研究不多需要進一步從整個供應鏈系統角度研究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如何界定“生產者”的原則,以及分散供應鏈中兩者通過什么機制來協調利益,如何共享EPR項目成本來從源頭上激勵“生產者”改進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績效等實在問題。
二、 模型設定和參數說明
本文考慮由一個供應商和一個制造商構成的兩層生態供應鏈穩態模型,生產并銷售一種生態產品。該產品生態性反映在產品的再制造率r。消費者購買生態產品可以獲得額外效用?琢r(?琢?叟0),出于廢舊產品的市場價值預期(如電子電器產品的貴金屬的回收價值)和積極感知再制造率作為環保產品的特征。因此,產品的反需求函數定義為:p=1-q+?琢r假設該主體要投入成本進行生態設計,生態創新成本為kr?籽,k(?叟0)是投資系數,?籽?叟1表明創新成本是 r的凸函數。假定?籽=2,即生態設計成本為kr2,制造商的邊際生產成本為m。
假設在一種生產的穩態情形下,生產商使用原料和二手原料進行生產,且兩種原料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上期銷售給消費者的產品必須進行回收處理,可以獲得數量為r的二手原料。假設供應商提供的原料的價值為v。為了構建一個比較基準,首先分析集成化供應鏈,在該鏈中一個垂直一體化的制造商承擔了與EPR相關費用全部責任。其次,在分散供應鏈中,供應商以批發價w?叟v>0提供原料給制造商。
其中,假設EPR回收處理成本為s-?茁r(簡稱EPR項目成本),s代表在沒有投資產品再制造率r時的每單位基本回收處理成本,?茁為成本下降梯度。比如歐盟WEEE指令的回收處理基本成本為0.11歐元/公斤~0.50歐元/公斤,日本的SHAR條例報告指出制造商通過改進再制造率而使廢舊家用電器的處理成本(類似于?茁r)減少2.5歐元~9.5歐元,有效回收處理成本(s-?茁r)為21.7歐元/單位~40.8歐元/單位。
記:I,D分別表示集成供應鏈和分散供應鏈;S,M分別表示供應商和制造商;字母組合DSM中第二個字母S表示供應商主導產品再制造率,第三個字母M表示制造商承擔EPR回收處理成本。如∏DSMM表示分散供應鏈時,供應商主導產品再制造率,制造商負責回收時的制造商的利潤,其余類推。
三、 集成供應鏈模式下的生態設計
首先分析集成供應鏈,在該鏈中一個垂直一體化的制造商承擔了全部EPR項目責任及進行生態設計。制造商使用數量(1-r)q的原料和通過回收處理而獲得的rq的二手原料進行生產,因此,穩態下的集成供應鏈的利潤函數為:
■∏I=(p-m)q-v(1-r)q-(s-?茁r)q-kr2
給出下文要用到的引理:
引理1:當4k-(?琢+?茁+v)2>0,∏I是(q,r)的聯合凹函數。
qI=■(1)
rI=■
由此可得命題1:回收條例約束下的集成供應鏈最優決策滿足式(1)。
命題1表明:廢舊產品的回收處理成本及原料的成本會直接導致企業減產和降低產品的再制造率(生態度)。
四、 分散供應鏈模式下的生態設計
在分散供應鏈中,供應商以批發價w提供原料給制造商。在回收條例的約束下,供應鏈中的企業必須進行生態設計投資和對廢舊產品進行回收。“生產者”可以是供應商或者是制造商的情況,即供應商主導產品的生態特征或制造商主導產品的生態特征。
1. 供應商主導產品生態特征。此時,由于受到EPR回收條例的約束,必須對上期的廢舊產品進行回收處理。本章主要研究供應商承擔EPR項目成本和制造商承擔EPR項目成本兩種情形下的對“生產者”的DfE激勵效果并進行對比。此時制造商和供應商進行Stackbelberg博弈,且供應商為領導者。
(1)供應商承擔EPR項目。供應商以w價格批發原料(包括二手原料)給制造商,并承擔回收費用和生態設計投入。此時,兩者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DSSM=(p-w-m)q
■∏DSSS=wq-v(1-r)q-(s-?茁r)q-kr2
通過計算可得:
rDSS=■
wDSS=■
qDSS=■(2)
(2)制造商承擔EPR項目。當制造商承擔EPR項目時,一方面向供應商采購(1-r)部門原料,另一面通過回收處理也可以獲得r部分的二手原料組織生產。制造商和供應商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DSMM=(p-m)q-w(1-r)q-(s-?茁r)q
■∏DSMS=(w-v)(1-r)q-kr2
同理可得:
rDSM=■
wDSM=■
qDSM=■(3)
通過比較(1)(3)式可得下列命題2。
命題2:rDSS=rDSM,qDSS=qDSM
命題2表明:當供應商投入成本進行生態設計時,制造商負責回收和供應商負責回收兩種模式所取得效果是一致的。但從現實來看,如果下游制造商(包括OEM模式的零售商)掌控市場的話,即便是供應商的原料對最終產品的環境影響具有決定性,也應該由制造商負責回收處理,如OEM生產模式中的品牌擁有者,零售業中的大型零售商等;如果供應商對最終產品市場具有一定控制的話,則應該把供應商看著EPR責任主體,譬如顯示器產品,建議從上游的顯示器供應商征收基金,整機制造商在購買顯示器時可以間接履行社會責任。此舉可覆蓋到DIY市場,能夠解決DIY市場基金征收的難題。
但是,在分散供應鏈下,無論經濟績效和生態績效都小于集成供應鏈模式的結果(qI>qDSS=qDSM,rI>rDSS=rDSM),因此需要協調兩者利益。
(3)分散生態供應鏈協調。
①EPR項目成本共享機制。假設供應商分擔一定比例(1-?準)的EPR項目成本,制造商則負責?準部分。此時,供應商、制造商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DSSM=(p-w-m)q-?準(s-?茁r)q
■∏DSSS=wq-v(1-r)q-(1-?準)(s-?茁r)q-kr2
同理可得:
rDSS=■
qDSS=■(4)
對照式(4)和式(3)、式(2)可得,命題3:EPR項目成本共享機制不能達到供應鏈的協調。
②生態創新成本共擔機制。假設制造商分擔一定比例?準的供應商創新成本,供應商則負擔(1-?準)部分,此時兩者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D1M=(p-w-m)q-?準kr2
■∏D1S=wq-v(1-r)q-(1-?準)kr2-(s-?茁r)q
同理可得:
■DSS=■
■DSS=■(5)
對比式(5)和式(1)可得命題4:當?準=0.5時,■DSS=rI, ■DSS=■qI>qDSS。
命題4表明:在分散供應鏈中,制造商應該主動承擔部分生態創新成本以激勵供應商進行生態設計投資,制造商和供應商各自分擔一半生態創新成本,可以達到最優的產品再制造率,但最優產量較之集成供應鏈則減少一半。
2. 制造商主導產品生態特征。當制造商對本行業所提供的最終產品的選材、結構、設計及特性具有決定性影響,制造商則主導產品的生態特性。此時制造商和供應商進行Stackbelberg博弈,且制造商為領導者。
(1)制造商承擔EPR項目。在該模式下,制造商一方面向供應商采購(1-r)部門原料,另一面通過回收處理也可以獲得r部分的二手原料組織生產。同時由于制造商在供應鏈中處于領導地位,因此可以假定原料市場完全競爭,即 w-v。此時兩者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DMMM=(p-m)q-w(1-r)q-(s-?茁r)q-kr2
■∏DSMS=(w-v)(1-r)q
同理可得:
qDMM=■(下轉第20頁)
rDMM=■(6)
由(6)式可見:當制造商既承擔EPR項目成本又進行生態創新時,實際上也是制造商內部化外部成本,從而獲得與集成供應鏈同樣的效果,但前提是完全競爭的原料市場。
(2)供應商承擔EPR項目。假設供應商以w價格批發原料(包括二手原料)給制造商,并承擔回收費用。此時制造商、供應商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DMSM=(p-m-w)q-kr2
■∏DMSS=wq-v(1-r)q-(s-?茁r)q
同上可得:
qDMS=■
rDMS=■■
wDMS=■(7)
對比式(7)與式(6)可得命題5:
rDMM>rDMS,qDMM>qDMS
命題5表明:當再制造率由制造商決定時,最好由制造商承擔全部的EPR項目,即制造商是EPR責任主體。譬如CRT彩電制造商對環境的影響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應該由制造商負責回收CRT,可以采取諸如以舊換新等方法回收。
五、 結論
結論表明:當供應商主導產品的生態特性時,制造商負責回收和供應商負責回收兩種模式所取得的效果一致;分散供應鏈下無論經濟績效和生態績效都小于集成供應鏈模式,需要協調兩者利益,但EPR項目成本共享機制不能達到供應鏈的協調,應采取生態設計成本共擔的機制,即制造商和供應商各自分擔一半生態創新成本,可以達到最優的產品再制造率,但最優產量較之集成供應鏈則減少一半。當產品的生態特性由制造商決定時,最好也由制造商承擔全部的EPR項目,即制造商是EPR責任主體。
本文以此為基礎,給出了界定EPR責任主體的原則:選擇供應鏈中對最終產品環境特性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經濟主體,或者選擇對鏈條中其他成員的經濟行為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經濟主體。具體體現如下:(1)如果是供應商主導供應鏈中的最終產品環境績效和其他成員的經濟行為,則該供應商為EPR責任主體;(2)如果最終產品提供者主導產品環境績效或主導其他成員的經濟行為,則應該由最終產品提供者EPR責任。
參考文獻:
1. 趙一平, 孫啟宏, 段寧.廣義物質循環模型及對循環經濟的政策內涵.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3):56-61.
2. OECD. Economic aspects of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OECD, Paris:2001.
3. Naoko Tojo.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s a Driver for Design Change - Utopia or Reality?.Sweden: Lund University,2004.
4. Lindhqvist T. Towards an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nalysis of experiences and proposals.Stockholm: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1992:82.
5. Reijnders L. Expanding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for Reducing Environmental Impact.Environmental Liability Law Review,199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