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英語教學計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文化教學的意義
文化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一直以來所缺失的內容,學生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缺乏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初中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英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習慣與漢語有著很大的差異,對于習慣了漢語的聽說方式的學生來說,對于英語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聽力和口語方面,一直都是初中英語教學的薄弱環節。初中英語教學將側重點放在了應試上,而對于英語的實踐應用較為忽視。文化教學的意義就在于找回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深化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了解,構建良好的語言環境,實現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這是新形勢下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向。
二、文化教學在初中英語的影響
目前初中英語教學所面對的阻礙主要來源于學生的心理因素,和英語存在距離感,在學習的過程中偏離了重點。語言的學習最重要的就好似表達和溝通,而不存在障礙和距離進行溝通交流的前提是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是語言魅力的所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英語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的養成對于英語的學習來說至關重要,學生只有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更深入的學習和探究。文化教育在初中英語中具有激趣作用,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在學習英語語言文化的過程中,拓寬知識面,對英語有著更正確的認知,了解英語與漢語之間的差異,學生更有動力和興趣去學習英語,進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文化教學的有效開展
1.遵循科學性原則。實用性、階段性和適應性是英語文化教學需要遵循的科學原則。文化教學不能與英語教學相互脫離,二者之間的內容需要密切相關,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能夠了解和掌握與之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對英語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學生通過對英語語言文化的了解,對于英語的興趣更為濃厚,在學習基本知識和技巧的同時,更深入的挖掘其中的內涵,真正將語言文化和語言知識、技巧緊密聯系,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充分體現出文化教學的實用性。
文化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循序漸進的開展,根據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而進一步增加文化教學的難度,學生才能逐漸了解英語文化的內涵,更好的理解文化內容,符合初中英語教學的實際需求,有助于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進步和提升,滿足階段性原則。
在英語文化教學當中,需要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能力來制定教學計劃,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遵循其認知規律,建立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文化教學課堂,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揮。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進行考慮,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英語閱讀和實踐,選擇最適合的學習方法,深入進行探索和研究,符合適應性的教學原則。
2.引入英語國家文化背景。在初中英語教學當中,涉及到英美國家文化的諸多內容,包括風俗習慣、飲食、歷史、宗教等相關知識,其中部分內容與我國本土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在這一方面缺乏經驗,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需要引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依托于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對比中西文化差異,進而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理解和學習。比如在家庭當中,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同樣體現出來。漢語文化對于親屬關系有著嚴格的區分,包括輩分、性別,對于長輩不能直呼其名。而在英語語言環境中,對于親屬關系、輩分、性別并沒有明確的區分,主要通過直呼其名來予以區別,體現出西方文化中人人平等的人文理想。
3.情境教學。以英語國家文化背景來創設情境教學,圍繞教學內容,進行情境對話,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這同樣也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式,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在日對話情境當中,在漢語語言環境背景下中,常常會出現“您吃飯了嗎?”或“你多大了?”這樣的談話,而對于英美等西方國家文化當中,會將吃飯看做是個人的私生活,而年齡則屬于個人隱私,西方人強調尊重和保護隱私,在英美國家提問“How old are you?”是不禮貌的行為。天氣是英國人經常談論的話題,而在漢語的日常應用出現的頻率很少。這是由于天氣不涉及個人隱私,同時與英國多變天氣有關,其首都倫敦更是有“霧都”之稱,“Today the weather is really bad.”等談論天氣的話題也就成為日常的語言習慣,這都是情境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學生更方便理解和掌握。
結論: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有效開展,是新時期初中英語教學的創新與發展的基本需求和努力方向,從全新的角度出發,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對初中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為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創新與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篇2
一、首先從教學計劃中突出對話教學的重要性
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里,為了短時成績的提高而過分強調“填鴨式”教學方式,課堂氛圍搞的沉悶而被動,學生學得不起勁,老師教的干著急,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會事與愿違,最終陷入一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答”的教學怪圈之中。為了突破這種教學困境,就必須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轉變。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從教學計劃里,有目的、有針對、有重點的突出對話教學的內容,在學期教學計劃中多融入對話教學,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之后,再適時引入相關語法、詞匯、語義方面的教育。
突出教學計劃中的對話教學,可以以下從幾方面入手:一是在計劃中讓學生重視發音,對話教學的基礎是英語發音的準確,這是對話教學能否發揮教學作用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計劃中有條不紊的推動學生語音標準化,從音標上一步步的規范學生發音,熟練掌握音差、單詞重音、輔音連綴等基本音標常識;二是在計劃中多元發音教育的方式方法,隨著多媒體器材的日新月異,發音教育中可以適時的多加入一些電腦、MP3等影音設備,給學生提供一些優秀的英語視聽網站,讓他們多學多聽多念,在反復的模仿學習里正確把握發音,還可以有計劃的引導學生誦讀一些經典的課文,讓他們培養語感強化記憶,從而更好的為對話交流做好準備;三是在計劃中多設定一些適合初中生的交流情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豐富的情景設定,讓他們的口語對話更加貼近生活,引起興趣。
二、以課堂互動為平臺踐行對話形式的可行性
一是最常見的師生之間的對話。因為是最常見的對話形式,往往我們容易忽視,過去在初中的英語師生口語對話中,存在著諸如“老師問學生答”、“老師講學生聽”等弊病,過分的依靠教師的威嚴來主導整個課堂,這容易讓整個對話教學過程成為消極的灌輸,師生之間沒有形成良性的互動。所以我們需要轉變這種師生對話模式,形成老師主導、學生本位的新型對話模式,在理解和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外語對話,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正在的想學、想說,也能夠讓老師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進和提高。
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必然成為課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積極引導學生之間的外語交流,讓他們增進彼此友誼的同時,還能形成你超我趕的競爭心。在互相切磋、彼此對話的過程中,帶動英語思維的深化,是學生最樂于接受的一種對話方式。
三是教師、學生與書本之間的對話。這就要求每個教師能夠充分融合課本知識,將課本的內容轉化成日常對話訓練,從而引導學生共同對話課本知識,讓抽象的概念和教條的文本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重新走進課堂,成為學生想說的外語、想學的口語。
四是學生內省方式的對話。教師要多方面的引導學生進行深思自省,讓對話在他們的思維活動中展開,通過反復的咀嚼和回味,自己認識和探索外語口語是否規范和合理,這既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也極大的培養了他們記憶、分析和消納的能力。
三、以課外興趣小組為延伸提高學生英語對話的積極性
教師可以有目的的讓學生組成幾個口語興趣小組,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夠感受到英語口語交流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小組成立后,教師可以對他們組織的活動進行部分參與指導,了解他們的對話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難,而予以建設性的幫助和輔導,對特別有效的小組活動可以進行全班級的推廣,形成全班都愛說、都想說的對話氛圍。小組的具體操作方式有學生自己定位,教師重點在于對每個小組提供技術支持,對他們每次活動后的總結予以清晰的反饋和引導,保證每次活動都有收獲、有提高即可。這樣放手讓學生自主組織學習的方式,既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有可以形成長期有效的交流機制,最終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外語來獨立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更加積極主動的去解決口語交流障礙。
綜上所述,對話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和掌握外語知識,以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方式,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形成“學生本位”的教育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讓他們在親身參與和組織學習里發現英語的趣味和魅力。不論是轉變課堂的氛圍,還是組織學生的自學,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英語知識,誠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貝利在《口語教學實用技巧》一書中所言:“教師應該記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東西全部交給學生,而是使得學生愛好知識, 尊重知識,在使學生采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他自己。”當然,對口語教學的探索我們仍然處于嘗試階段,還需要更多的教育同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和探究,筆者不揣淺陋,希望通過本篇論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更多的初中英語教育者投身到對口語教學的探究之路上來,從而不斷豐富口語教學的內涵和影響,最終促進初中英語教學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1.不重視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初一英語的好壞與小學英語的基礎有很大的關系。在小學階段,學生接受的英語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快樂英語,因此學生們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英語學習就是做做游戲、唱唱歌、讀讀書,而不肯花大力氣用在背單詞和課文上。這種學習英語的方法到初中根本不能適應,導致一部分學生英語學習脫離了班級的整體水平。同時由于在小學有的學校很重視英語音標的學習,而另外一些學校不太重視音標的學習,就形成了一種啞巴英語,記憶單詞只是死記單詞的拼寫,而不是根據音標來有效地記憶。這樣做的后果只能是記得快也忘得快,所以就不能有效地記憶單詞,整個英語的知識大廈就缺少牢固的基礎。
2.缺乏英語學習的大環境。這里所指的英語學習環境是指英語學習的大環境,而不是指我們的英語課堂。的確,對于我們這樣的非英語國家來講,出現這樣的問題也不足為怪。初中英語教材已有了很大的變動,變得更加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僅僅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盡管有的同學在課堂上盡量用英語去思維、去講、去說,但是一旦下課就缺乏足夠的操練。于是一些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操練的同學,他們的英語成績相對來說比較好;而另外一些在課堂上得不到練習的同學,課后又缺少很多機會去給他們練習,他們相對來說就要差一點。這樣日積月累,慢慢形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最終導致了兩極分化。
二、如何防止出現兩極分化現象
1.注意中小學英語教學的接軌問題。為了減少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產生,我們應注意小學與中學英語的接軌問題,尤其是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學以聽說為主,單詞聽寫不作為重點,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到了初中一下子要求記這么多單詞,不僅要會讀,還要會記、會寫,加大了教與學的難度。我在接初一年級時特別注意這一方面問題的解決。首先把26個字母認認真真地教讀教寫,每一個重點句,我都把它們編成小對話和小游戲,然后同桌或小組對話練習。同學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那種恐懼和厭惡的情緒也就消失了,尤其在第一學期,然后慢慢調整方法,課堂節奏循序漸進地向初中目標靠攏。
2.研究教材,把握課堂。英語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有嚴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生在小學獲得的語言技能能否在初中階段得到繼續發展,是防止分化的一個問題,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學搞實、搞活。所謂“實”就是講究實際效果,把教學大綱化為具體的要求,落實到教與學上,對每課的教學計劃逐項落實。課堂上,少講空話,多做實事,精講多練,以學生為主,對每個單元進行考察、總結,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漏補缺,幫助學生過關。“活”就是側重聽說訓練,把英語課由“講演課”變成“實踐課”,采用展示性的直觀教學方法,把學生置于一個講英語的環境中,使教學與情境相結合。
3.主動學習,激發興趣。中學生這個年齡的特點是: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初中學生如果能聽懂老師和同學的英語,自己能用英語表達簡單的思想,能讀懂簡單的讀物,他們就會感到自己有收獲,興趣就會產生。所以,每堂課都要注意讓學生有練的內容、有練的時間。每堂課盡量讓學生多說多練,遇到短文的學習我就讓他們復述或編寫對話進行練習。總之,要盡力了解學生不同的興趣、能力、性格、氣質,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教。
篇4
二、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
英語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因為這是用英語流暢地表達思想的基礎。由于東亞和歐美的差異很大,英語和漢語的表達方式也不同。對我們于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中學生來說,要盡量學會用英語而不是漢語的思維來理解英語。
首先從我們初中英語教師的日常教學而言,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我們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實物、圖片、投影、多媒體電腦等,并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直接感知所要學習的內容。比如,我曾經在講到八年級“How to make banana milk shake?”這個單元的時候,為了幫學生更好的理解制作橡膠奶昔的步驟,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根據課文現場演示了一次其制作過程。并且在講到該課涉及的“turn on”、“turn off”這樣的詞語時,也通過采用開關收錄機、電燈等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這樣的方式比文字的方式生動形象,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并且理解,是適合于國際化教育的有效教育方式。
其次,語氣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語法規則,不如幫助學生培養好的語感。語感是人們對語言的直接感覺,是系統綜合的語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銳的語言領悟力。而英語語感是語言的發展開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對語言的語音、語義、語法、語氣等綜合運用所自然產生的激活效應,是對語言熟練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語言敏悟性。但是語感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培養起來的。語感的培養,要有大量的模仿作為基礎。所以,英語思維方式的培養應該從模仿開始。
篇5
初中教學兩極分化,英語尤為突出。為什么英語兩極分化比其他學科明顯呢?其原因與學生的英語基礎、心理因素、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等有直接的聯系。
一、兩極分化的成因
1.學生的英語基礎。
由于在學生升入初中前,部分學校不太重視英語教學或根本沒有英語教學造成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或根本沒有,升入初中后,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同時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難以照顧基礎較差的學生,因此那些基礎較差和從未接觸過英語學生越拖越差。
2.學生的心理因素。
當前社會信息流通極快,消極影響日漸增多,對在校學生影響日益加大,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變化較大,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強,而且很多學校注重學生成績,忽視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造成很多學生或多或少心理不健康。他們自由散漫,對教師的言傳身教置若罔聞,注意力很難集中在學習上,甚至出現逃學、曠課現象。
3.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
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受母語的影響,習慣于母語的思想定式,用母語的學習方式學習英語,這樣阻礙了英語系統知識形成于發展。課前不預習、課堂不認真聽講、課后不復習功課、死記硬背、不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這些不恰當的學習方法,無法形成系統英語知識體系,對英語學習產生無力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4.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不當。
有些教師缺少良好的教學方法,備課時只顧課時內容,注重完成教學內容,實施“填鴨式”教育,忽略用什么方法教,如何教,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沒有及時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給以后的英語學習造成很大的隱患。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只顧抱怨學生不聰明,學習態度不端正,不肯下苦工夫,而不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應對方法
1.及早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防止兩極分化的提早出現。
初中英語的教學重點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英語教學目的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因此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因各個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學生個體領悟能力不同、基礎不同等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出現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現,就應該及時找學生談,分析他們掉隊的原因,說明掉隊的嚴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同時給予學習方法的指導,耐心幫助他們補習功課。
2.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通過生動形象的課堂,和藹可親的形象,使其親其師,從而樂于學。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掌握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幫助學生克服信息社會不良因素對學生的誘惑。同時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主動親近、感動學生,使學生產生歸屬感,在贊揚中得到鼓勵,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學習目的,激發積極進取心,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該尊重學生,經常肯定、鼓勵學生,這樣才能受到學生的喜歡和尊重,從而建立起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
3.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中不僅是打基礎知識的階段,還是培養優良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階段。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學會,還要要求學生會學。培養學生課前預習,課時認真聽講,課后鞏固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要多鼓勵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篇6
初中英語教學中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學會逐步引導學生們去了解西方文化,去了解課本上關于西方文化的描述,每一個用詞的意味、每一個詞匯的語氣,唯獨先了解語言的用意與語氣,方能理解西方人的一種語言思維。這有助于學生們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借由西方文化的了解再來反作用于語言的學習,最終達到一個理想的英語學習狀態。
1.2 跨文化交際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口頭交際
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程度越來越高,我們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當中使用得最頻繁的要屬口頭語言了。如今大城市中我們基本都能碰到西方國家的人,他們在中國的生活已開始與我們本國人的生活越來越融入,那么通過口頭的無障礙交流變得越發重要。因此在口頭交際中,如果對于跨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就會無端地鬧笑話,讓兩國人民之間無法相互理解。這一點在過去非常突出,因此在從初中開始強調跨文化教育就是想從我們的學生開始把這一現象扭轉過來。為了提高初中學生的跨文化口頭交際能力,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英語的聽、說教學,同時還要加強語音、詞匯、閱讀理解、寫作等的教學實施,在這些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英語老師把西方的文化引入到這些教學過程中來,可以讓學生們感同深受,即使在中國也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開口英語變成初中英語教學中越來越注重的一項基本素質,如果我們的英語教學不能讓學生們順暢地開口,那么在跨文化的交際中就相當于遇到了很大一部分阻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錯誤要比語言錯誤嚴重得多,文化錯誤往往使得兩國人之間在溝通交流中產生嚴重的誤解也就更談不上雙方之間的交際。英語的交流重要的一個方式是口語交流,但是這當中不能忽略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我們會發現一些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而引發的交際障礙。
英語的跨文化交際已然成為英語學習的根本目標,借由英語這門語言的教學,我們可以了解西方文化的特性,從而有助于我們與世界的接軌。因此跨文化交流兩個重要特性是我們在初中英語教學當中需要時刻注意的,一來讓我們的學生敢于開口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二來讓我們的學生在理解當中的文化差異,做出正確的語言交流,從而實現與不同文化的人民實現真正的交際。
2 初中英語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方法
2.1 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對象就是學生,必且有研究越早接觸一門外語,就越容易懂得一門外語,這也是為什么在很多的省會城市、市縣級城市英語教學已經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有些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了,因外作為一門外語,我們所處的環境不能與本國語言相比。學生在成長階段對于知識的記憶能力是最強的。但這還僅僅是初級階段,為了更好地懂得西方文化,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們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是英語教學的升級版。為了使學生們真正學好英語,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首要的工作,也是最為基礎的工作。意識往往先于行動,一旦學生們的腦海里有了要去理解西方文化的意識,則必須他不再會滿足僅會拼寫更多的英語單詞,他會更有干勁去了解每一個詞后面的所代表用意,什么條件下用這一個詞,什么條件下用這種語調。
2.2 營造良好的跨文化氛圍
在營造氛圍上我們的初中英語教學處于一個參差不齊的狀態,這當中需要有教師的力量,也需要有學校的支持,同時還要有學生們的水平。通過調研來看,一般在大城市,英語教學在營造氛圍上相對來說做得比較好,因為這需要學校不斷的投入。目前各省會城市的中學為了營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氛圍,會抓住機會與國外初中展開交流,每年暑假還會組織學生們訪學,與國外同年齡的學生交朋友,這一來二去,這種跨文化的交際氛圍自然慢慢形成,同時也培養了一批有強烈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初中學生,他們就像種子,把這種跨文化交際思想帶到班級課堂。這種跨文化的交流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對于一般的縣級城市而言沒有如此好的條件,就只能靠教師的引導,那這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在營造氛圍方面各學校的情況不一樣。但是不論如何,我們依然強調要往這個方面去努力,因此只要沉浸在這種氛圍當中,學生生才能真正的感同深受。語言的教學一定要強調氛圍,這是初中英語教學必須強調的,只有在適當氛圍當中使用正確的語言,這與我們的母語教學一模一樣。
2.3 定期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
篇7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初中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教學
隨著中國與外國貿易的發展,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手段,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中國社會也對會說地道英語的人才需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人們不僅會說英語還得回交流,達到其對話的目的。這就對英語教學也隨之提高了要求。眾所周知,初中生是剛開始系統接觸英語,也是對事物形成意識的關鍵時期。如果不重視這個時期,這時期對英語形成的價值觀將會影響以后的英語學習和發展,乃至影響以后的交際能力。因此,英語教學應該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它包括語言能力和非語言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及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認為:一個學習語言的人僅僅學習語言是不夠的,必須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中如何恰當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1]。交際能力中包括我們常見的聽、說、讀、寫以外,也包括得體和適當的運用語言。也就是說,在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交流的時候,要注意文化的不同,尊重他人的文化和習慣等方面。由此達到和諧交流的目的。因此,想要提高跨文化能力,教學離不開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等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一面。
二、初中英語中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語言其本質是是一種符號系統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它也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特有的表達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初中生是系統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進入初中的學生們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開始認知這個世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對事物產生分辨能力。這個時期是初次系統接觸英語的關鍵期,開始慢慢形成跨文化意識,對一些國外的文化產生好奇,也開始意識到國內外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說這個時期是形成跨文化意識的重要階段,如果錯過這個時期,教師一貫的灌輸書面知識,將會影響學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正如語言學家道格拉斯?布朗指出的:“語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語言形式,而是掌握語言形式以完成語言交際功能。”[2]因此英語教學不應該僅停留在系統的知識方面,應努力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適當的場合跟適當的人說適當的的話,避免不必要的失誤與尷尬。為此英語教學應該把側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們跨文化交際意識方面,讓學生們懂得自己文化與他人文化的不同。這不僅要求教師傳授他國文化也需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一遍讓學生有效的區分開來,有意識的接受文化方面的知識,避免只學課堂理論,導致對英語失去興趣影響以后的學習出現困難。所以,教師在這階段除了傳授詞匯,語法等內容以外還需有意識的傳授不同文化背后蘊含的價值觀,社會習俗和語言習慣等。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建議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說話者交際過程中在不同場合和不同的人更加得體的,適合的使用語言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能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看,要想掌握地道的英語,就必須先學習英語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意識,加深對文化的理解,以實現文化意識目標開始。現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筆者提出幾個建議和策略:
(一)、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學建議
初中階段教師應在一些簡單的語音、詞匯、表達方式與文化背景出發講授一些有關文化的知識。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幫助學生說英語時用英語思維,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并養成一種習慣。幫助學生們為以后的學習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可以結合英美文化中常見的成語和俗語進行教學,也可以跟同學一起觀看有文化價值的電影或者小說等讀物,其中,教師要深刻的提點其文化的不同與重要性。同時要求學生盡可能找機會多與本國人交流,體驗當地的文化、習俗、人情及價值觀。
在教學中,要通過中外文化對比,使學生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之所在才能在與對方的文化比較中找到分歧,并找到相應的不足點[3]。要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要學會判斷不同文化之間的影響,找出更好的交流方式及理解的點。
英語教學中離不開宗教文化,教師要適當的講解一下其文化與歷史,使學生體會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在與中國宗教文化的比較中尋找民族的差異,要培養面對國外不同文化時不能以批判的眼光判斷更是要以理解與包容的眼光對待,這樣不僅可以更深入的體會其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其文化當中,這無非是對學習英語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策略
啟發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把知識點直接總結歸納給學生,而采用啟發式,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使學生逐漸養成主動接受并消化知識的習慣,學會發現語言特征與規律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充分認識它們的實際功能和特點,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識輸出。這就需要教師要采用足夠的實例進行分析對比,便于學生理解英語與母語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區別,從而培養其語言意識。例如在講英語寫作時,要引導學生了解中英文寫作的不同。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用相同題目寫作的兩篇文章,但由于作者使用的語言不同,一中一英,這就使得兩篇文章的表達意思有所不同。通過實例的對比和啟發式的引導,鼓勵學生動參與發現中英文寫作的差異,即在用英語寫作時要用英語的意識來思考分析問題,以符合英語的寫作手法,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
直觀式。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課文翻譯和語法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聽說入手,強調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用英語主導課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從單詞到句子,從句子到段落,鼓勵學生用已知的語言知識來講解新單詞,新句子,無意識地避開了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干擾,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意識。主要途徑是從對單詞的闡釋和短文的復述入手,教師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講解新單詞,并通過PPT的展示和簡明扼要的闡述將課文內容的輪廓勾勒出來,使學生有效獲得語言知識和學習內容的輸入,并通過自身的內部學習機制轉化為其知識的有效組成部分。
循序漸進式。語言意識的培養是逐步提升的過程,語言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這需要學習者要有充足的耐心和毅力。詞匯系統的建立是語言意識培養的基礎,包括詞匯的語音語調以及語義等等,這都是語言意識培養的基礎環節,也是其有力的保障。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語言中的文化障礙,如詞匯、發音、語義概念以及與語言相關的文化問題等緣故,語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漢語的“紅茶”在英語中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又如,中國人把狗視為卑賤之物,狗急跳墻、雞鳴狗盜、狗仗人勢等都是貶義詞,而在英美文化中,卻將狗視為忠誠伴侶,如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語言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需要詞匯系統、跨文化交際素質和英語思維三方面有機的結合。可見,語言意識培養的關鍵是為學生努力提供創造觀察和思考語言的機會和平臺,鼓勵其主動發現語言規則和規律,建立英語思維,從而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立于不敗之地。
結語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互相影響著其發展。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者應注意自己語用規則。這也就關系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初中生是剛處于形成跨文化意識和價值觀的階段,并且這會影響以后的英語學習和交際,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教師在其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要使學生掌握并熟練運用地道的目的語言,并能結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熟練地運用準確的目的語進行交際,教師需要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策略及能力。與此同時,初中英語教學中必須將跨文化的交際性作為教學的主導原則,以語言的應用及交際能力為出發點設計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HYMES D.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London:OUP,1971.
[2] BROWN D.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Third edi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15.
篇8
二、跨文化交際在課堂中的應用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的是豐富對象國知識,能用日語講述日本,能有日語講述中國,能夠用日語講述世界。這就需要外語教學工作者改變課堂教學理念與方式,改變教師為主體的思維定式。用對方可以接受的語言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溝通,愿意表達。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是使學生不只是掌握語言本身,學習語言的同時理解對方國的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以本系為例,未開設跨文化交際課程,這就需要日語教學工作者在基礎日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需日語教師對學生強調交際表達的同時注意學習對方文化。
目前現階段高校基礎日語授課過程中即使課程中有會話環節,會話環節的表達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大一剛學完發音階段,學生對日語會仍保持興趣,教師需趁熱打鐵對學生強調表達與交流。課堂中不僅僅是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對話不應該是做對話,而是在于交流。創造良好的溝通情景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在多數情況下處于某種“交流”,“交際”的場景中,通過聽,說,讀,寫等具體的行為去獲得外語知識、對象國相關文化知識和交際能力。通過師生對話也可以了解學生最近關心的事情、最近學生的動態,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通過這種形式增加相互了解。另外,基礎日語課程課時多,也要充分利用此機會,哪怕是一些瑣碎的時間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同時也需要教師在課堂當中通過教材通過會話去滲透如何用對方可以接受的語言方式和行為習慣進行溝通。
1.1 引導的重要性
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性的協調學習。在傳統的教學當中仍以學生為主體,即使讓學生去思考也會過于被動。教師知道引導學生的重要,知道告訴學生在日語學習中犯的錯誤或者是短板。但用哪種方式更有效更能讓學生容易吸收是作為教師工作者需不斷探索的課題。本人以日語授課當中的以教授語法為例,日語表達中的委婉表達。對于初學日語的孩子剛開始很難理解或接受,但是筆者認為完全可以利用對話教材,讓學生去體會日本人的表達方式及蘊藏在其中的文化。如果只是講語法本身的實際含義,學生也會理解。但是從場景當中,結合整個短文,結合文化背景講解學生會慢慢意識到我自己也要去轉變表達方式,會從初學的階段就開始注意原來口語不是說我自己的中文只是單純的轉換成日語表達出來而已。學生會漸漸的注意到,并且慢慢的原意去琢磨更日式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學習語法并不是單純的去記接續記住含義,而是慢慢去思考自己運用語法造的句子雖然語法成立,邏輯也較正確,是不是符合對象國的習慣性表達。
1.2 教師的參與性
篇9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1-0151-02
初中教學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看好,為此很多中學都出臺了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教育計劃大綱。因此,這也給初中化學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初中化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發掘學生學習潛力,從而達到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本文將結合具體的化學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整合進行研究。
1 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整合帶來的改變
學生學習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主動、積極并深層次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以教師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練習的時間太少。雖說這種教學方式在短期內效果顯著,但從長遠來看,未來學生的個人思考能力會下降,學習非常被動,對化學這門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學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于表面,認為化學這門課程太過于枯燥乏味,從而大大降低化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將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整合后,課堂教學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變得多起來,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獲得以前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的化學知識體驗,讓化學變得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從而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了興趣之后,學習才能變得更主動,學生從原來的被動學習變為今天的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到了如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與教師一起營造出一個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1]。
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高效 教學本就是由“教”和“學”兩個部分組成的,因此,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是整節課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課堂提問便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最平常的互動。在以往的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提問內容太過隨意;提問方式過于單調;提問信息過于繁雜;提問的差異性不足。這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出現。
有的化學實驗沒辦法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演示,可這個實驗又非常重要,不能明白這個化學實驗的意義就很難理解其理論知識。這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將所要教授給學生的知識重難點制作成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去學習化學知識的重難點與化學實驗的步驟就容易得多。這種以多媒體為主的信息技術教學既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又增強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還讓這些初中生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化學實驗的過程呈現在初中生面前,讓學生知道這個化學實驗的具體做法和有關的注意事項等,視頻教學可以加強初中生的記憶,因此,信息技術運用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化學教學的效率。
2 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教學整合所產生的“化學反應”
在理論知識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 初中化學理論知識是學好化學的開端,初中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化學理論知識,才能為以后學習化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化學實驗也是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才能順利進行,如果初中生對化學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夠好,那么在進行化學實驗時難免會出現差錯,而有的化學實驗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因此,在學習做化學實驗之前一定要對理論知識進行強化學習。如一些實驗中操作不當或失誤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教師也應加強對初中生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
當然,教師在教授初中生化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要結合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不能只是單純地對知識點進行講解,要豐富課堂的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給初中生,比如運用多媒體將知識點列舉制作成一個PPT。很多重要的知識點都是隱藏在課本里的,即使教師將這些知識點都給學生講解一遍,一些學生還是覺得無法掌握到課本里的知識重點。而PPT的形式可以將課本里重要的知識點全部呈現出來,學生看起來也是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觀。然后,教師要積極引導初中生去自己發掘信息技術在化學學習中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的普及,很多家庭都有電腦。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己利用互聯網如何進行化學知識的網絡搜索,通過這種方式,初中生以后在家上網時會不自覺地想到這一幕,達到帶動初中生學習的目的,讓學生在學習受阻時懂得利用互聯網來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現在網絡上也有很多化學教學視頻,初中生在放假之余可以通過這些視頻來提前學習即將要學習的化學知識,這也是一種預習功課的方式[2]。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以前很多中學存在偏重于理論成績而輕視化學實驗的觀念,覺得化學實驗是可有可無的。一節課下來如果做實驗的話,就要耗掉很長時間,還有課前實驗儀器的準備時間等,根本沒有時間講課本里要考試的理論知識。所以一些中學的化學教師上課只知道照本宣科、主講考試重點并且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化學公式。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應該打破。
學校應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為有效實驗教學開展條件。為此學校自身也應開發一些化學實驗,建立多媒體教室,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觀摩實驗,這雖然也沒有讓學生直接參與實驗,卻仿佛身臨其境,效果自然要比教師在臺上做實驗、學生在臺下看要強,而且可以大大節省實驗前儀器設備的準備時間。
在實驗裝置設計中運用信息技術 隨著國家推行新課改,中學教育模式發生很大的改變,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非常頻繁,這是因為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初中生自發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在實驗裝置設計中加入信息技術。初中化學課本里的化學實驗有限,為了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就要求教師與學生共同去設計一些新的化學實驗,那么第一步將要做的就是設計實驗裝置、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時時加以指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在信息技術的指導下去設計化學實驗裝置,以便于設計出一個全新的化學實驗。通過信息技術了解與實驗裝置相關的化學知識,從而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實驗操作能力。
實驗裝置的設計是檢驗初中生學習化學效果的一個手段,通過檢驗實驗裝置的設計思路,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此同時,學生也應知道信息技術在整個實驗設計中起到的作用[3]。
3 結語
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不理想,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其特別的教學手法將初中化學知識更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對課本中的重難點也進行了非常直觀的輸出。因此,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篇10
1 文化教學的含義和意義
1.1文化教學的含義
英語承載了西方的文化,更是以自身為媒介向外傳播文化知識。我國胡文仲教授綜合各種語言文化教學研究成果,將文化教學分為五個方面:語言交際、非語言交際、交際習俗與禮儀、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及價值觀念等。如今英語教材將這五個方面融入了聽說讀寫,教師可以從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為出發點,遵循認知規律,挖掘課本中的文化知識并加以補充,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1.2文化教學的意義
在文化教學中,學生可以領略不同文化的魅力,開拓視野,正確對待不同文化中的差異,以平等的目光看待中外文化,不抬高,不貶低異國文化,對于外來的文化要有選擇的去吸收。況且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國界已經不能阻擋人類的交流,學習異國文化可以有效的減少以自己民族為中心的思想,對世界和平有著積極的作用。
2 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情況
2.1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果會有強烈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學習動機可以為英語的學習帶來良性循環,畢竟語言學習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沒有長時間的努力是很難見到成效的。
現在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僅僅是為了考試獲得高分,或是拿到各種證書,這樣的學習動機很容易因為目標的達成而消失,又或者只能在紙上談兵,無法運用在實際交流中;還有些學生是迫于生活環境的壓力,而不得不進行英語的學習。當然,也有學生對英語具有強烈的興趣,主動了解英語文化,試圖融入國際社會。現在的初中英語教學主要是圍繞詞匯和語法,很容易抹殺學生的積極性和對未知文化的好奇心。脫離了文化的語言就只是符號,因此初中英語教學中必須引入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教師文化教學意識
現在,愈來愈多的教師認識到了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明白在現在的社會中只傳授給學生應試教育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各種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而且各種研究表明學生的興趣是語言學習最好的幫手。然而,雖然教師對文化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很少有教師知道如何科學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且有些教師自己也欠缺相應的文化知識,沒有能力來采取文化教學;也有教師是迫于升學壓力,缺乏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
目前,課堂上所采取的文化教學方式都是教師自發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提高教師文化教學能力這個問題仍然有待解決。
3 文化教學原則
3.1適應性
文化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現有的語言水平基礎上,在學生能掌握的范圍內,可適當增加難度。這個年紀的學生好奇心強烈,學習內容也要符合學生的天性,注重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探討。
3.2與英語教學緊密聯系
與學生所學的內容必須緊密聯系在一起,激發學生的異國文化的興趣,從而帶動英語學習的效率。文化教學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應該作為一條紐帶,將語音語法,詞匯修辭等串聯起來,做到英語技能和文化背景的完美結合。
3.3梯度性
不管是哪一個階段,即使是剛剛接觸英語的學生也是有必要接觸相應的文化背景的,但是不能給英語的初學者灌輸大量的文化知識,因此文化教學的梯度性是必須考慮的。教師因根據不同情況和不同要求,由淺入深,逐步引領學生踏入異國文化的大門。
4 針對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現狀的對策
4.1文化教學的內容
首先是課堂上的教學,教師可以從日常行為中的文化差異開始講解,讓學生分組討論中西方的社交禮儀和習俗的差異,模擬不同場合英語國家的人們的交際行為,除了語言表達方式以外,還可以教導學生手勢、體態等非語言表達方式。然后教師穿插一些英語詞匯的文化背景,或是帶有明顯的文化特色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因為詞匯往往能夠明顯地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時政史地,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固有的價值觀的差異。
其次可以從校園文化氛圍下手,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例如開辟英語相關的板報,利用午休播放英文流行歌曲,定期舉辦英語文化節等等。通過這些學生喜歡的方式,讓學生在玩樂中體驗西方的風土人情。
最后,有實力的學校可以與西方國家建立聯系,給學生近距離接觸外國文化的機會。比如中外師生可以共同參加某個活動,在互動交流中,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和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4.2文化教育的現狀和對策
一是有些英語教師缺乏文化教學的意識,他們本身就不能理解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意義,更不用說重視文化教學;還有一些教師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自身缺乏文化知識,也不知道如何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培訓,讓教師意識到,英語的教學包括文化知識的傳播,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接觸不同的文化;然后再豐富教師的文化知識和教育技巧。
二是現在對于英語學習成果的評判標準過于單一,僅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準。這樣的環境下,教師迫于壓力,只得將大量的時間花在詞匯語法的講解下。即使有教師愿意花時間在文化教學上,由于文化一種長時間的積累,不能立刻反映在教學成果上,容易挫傷教學積極性。想要這個問題必須要對英語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增大口語聽力的比重,將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表現的興趣、態度、參與活動程度以及學習嘗試加以肯定,以促進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5總結
文化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以后還可以對不同類型的課程進行分類討論,或是從英漢對比的角度,研究文化異同等等。由于筆者水平有限,只希望本文可以激發教師進行文化教學的意識,為其他人的系統研究做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
篇11
一、課堂教學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注意捕捉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行解釋,指明其文化意義或使用中的文化。例如,英語的dog和漢語的“狗”,英美人認為“狗”是忠誠的,可以用于恭維;而中國人則認為“狗”是用來罵人的。又如,在學了“Thank you”之后,可以向學生解釋:當聽到別人贊揚時,說英語的人一般用之回答,以示接受對方誠意的贊揚;而說漢語的則往往用一些表“受之有愧”的語句推萎。就這么不經意的解釋,學生在交際中回答“Would you like…?”時就不會滿口的“No, no”了。
在學習了某一方面的語言,組織鞏固活動時,可設置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文化背景下進行“Work in pairs”活動,并要求他們盡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據言語交際的環境來正確使用語言,這樣學生可逐步提高結合文化背景恰當使用語言的意識。教材中有關“邀請”的話題很多,如果細心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邀請”別人參加某一活動大都是圍繞“時間”進行協調的進程,因為在英美文化中,邀請別人等于借用別人的時間,他們十分尊重別人的時間安排;而在中國文化中則認為是犧牲自己的時間或給別人的面子,被邀請者把此看作是一種榮譽,時間通常不是由雙方協定,而是由主人一方來確定。圍繞這一文化差異,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來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課外活動方面
學習英語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以此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擴大積累文化知識。
1. 教師搜集一些與學生水平相當的英美文章、對話,指導學生閱讀,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以此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2. 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后,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存在文化差異的對話、文章,分析其差異所在或對話中因文化差異而用錯了的語言。這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讓我們看一段簡單的對話:
A:Welcome to my home. My name is Cai Hong, and this is my husband.
B:Thank you, Miss Cai. It’s pleasure to meet you, Mr Cai, I’m Lucy Taylor.
A:Have a seat, Madam Lucy.
這是一個英國游客到中國一個家庭時的對話。很顯然,他錯把Cai Hong的姓當作了她丈夫的姓,事實上中國女子婚后仍用自己的姓氏;我們再從Cai Hong的角度看,她認為“Madam”是對英美人的尊稱,但卻不了解在英美國家它通常用于店員對顧客或警察對其上司等場合,而不用于人的姓氏前,另一方面Cai Hong和Lucy Taylor的姓與名搞顛倒了。
3. 現在,電視、VCD的內容涉及英美的很多,教師可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多看一些譯制片或帶有中文字幕的英美電影,從中了解文化和非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視聽教學
科學已經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方面加起來就是94%。因此,利用多媒體進行視聽教學,是教學現代化的客觀需要,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盡快扭轉“少、慢、差、費”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為電教媒體能夠多維、生動地展現目標文化(TARGET CULTURE)的各個方面。正如Allan(1985)所說,錄像不僅使學生親耳聽到人們在各種場合進行的言語交際,而且還能親眼看到他們進行的各種具有某種文化特征的非言語交際(手勢、表情、姿勢等)以及各種不同的交際背景。因此,視聽教學所展示的目標語及其包涵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更加具體、全面而真實。這無疑對培養和增加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和靈活運用目標語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如教高二Unit 3 Body language時,只看文字材料遠不如邊講解邊看該單元的VCD來得實在,畢竟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實)。學生在了解不同文化觀念的同時還受到思想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那么,我們怎樣充分利用視聽教學來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呢?
1. 任課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增強音像資料的信息情報意識,拓寬資料源渠道,樹立現代觀念和超前意識,善于搜集資料。例如,發現電視英語節目中有利于英語教學的內容要及時錄下來;還要購買一些適合學生英語程度的視聽材料,建立英語聲像資料匯編。
2. 在視聽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文化和語言相結合,告訴學生看節目不只是為了好玩,還要準備回答問題或復述,要帶著問題去聽去看。可采取配音、扮演角色、補充對話、重復句子等訓練形式,同時要指導和啟發學生注意了解和掌握語言的語用特征和交際功能。這就要求教師要參考和閱讀大量的有關材料,做好案頭工作。
四、充分利用外籍教師的優勢
從學外語的角度來看,和講這種語言的本族人接觸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好多“外國語學校”都聘請外籍教師,學生通過與外教的接觸交流,學到了許多生動的課堂上學不到的有關社會文化背景方面的東西。例如,在什么場合講什么話,作何反應,以及一些非語言的交際手段等。
篇12
一、跨文化交際在整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分析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語言是文化的傳播方式和載體。學習一門外語,絕對不是單詞和語法的疊加,它包括了大量的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世界觀的認識形態,只有把這些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有效的學習和使用語言的目的。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也因為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不了解,鬧出了很多的笑話。比如,有一部分的學生會把big ben認為是罵人的話,也有很多學生認為美國的首都是紐約,這是因為在初中英語中經常出現紐約這個名詞。
所以,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現階段,初中英語中跨文化交際教學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在初中英語的教學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學生的造成的干擾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2.1自我介紹
西方人在進行自我介紹或者出席各種場合的時候,首先說的是; I am ...,而在詢問他人姓名的時候,也經常用:May I have your name?我們在詢問他其他人名字的時候,經常用的方式是:你叫什么名字?這樣的問法在西方只存在于警察詢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
2.2打招呼
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經常是:你吃飯了嗎?而西方人的見面打招呼的方式經常以今天的天氣怎么樣來開始的。
2.3稱贊對方與答謝方面
西方人會很直接的贊美對方,比如說對方真漂亮,衣服真美麗。面對別人的贊美,對方也經常以“謝謝”來回答。我們則是比較謙虛的贊美和答謝。
2.4個人隱私方面
西方人特別的介意別人問他:你多大了?你是干什么的?你在哪里上班?等等這樣的我們經常用來寒暄的問題。他們覺得這樣的問題是在探尋他們的隱私,很是介意這樣年齡、家庭及動向的問題。
三、通過一個案例,來進行初中英語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策略的分析
3.1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小案例分析
在學習初一英語Uint 12這一單元的時候,有一個涉及到美國的代表性地點的話題: A holiday journey。在進行這篇文章的學生的時候,學生要認識Californi、Hollywoo、Los Angeles這些城市。在課上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這三個城市的主要特點和文化背景,在課間的時候老師可以播放歌曲,《戀曲L.A》和《加州旅館》這兩首歌,讓學生更好的感受一下這些地區的不同文化氛圍。
3.2初中英語的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生新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
初中生現在的認知水平發展的速度快但不夠成熟,學生的認知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教師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教學時,首先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認知水平開始出發。
3.3在初中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輕松活潑的教學方式
學生在關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中,也比較感興趣。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關注點,采取多種不同的形式來進行教學。應該創作輕松、活潑的教學氣氛,不要一直用一種教學方式,那會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感。
3.4積極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教師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時候,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是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來查詢信息,每個學生搜集信息的角度、觀點都是不同的,這樣可以在課堂上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氣氛,而且這樣可以把自己查到的信息共享給所有的學生,讓學生們了解更多的關于不同的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四、結束語
英語作為國際性的交流語言,其地位和作用以及對人的智力的開發因素是不容置疑的。這些跨文化交際是學生們必須要掌握的,在初中英語的學習中,一定要滲透跨文化交際的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篇13
二、滲透跨文化交際
1.注重詞匯內涵的挖掘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單詞與詞匯量占據著重要作用。而在詞匯教學中,一般圍繞著單詞含義、讀音、用法與拼寫進行。當然,挖掘其文化內涵也有很大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很多詞匯有不同的理解。如:dragon,中國解釋為正義、勇敢,而在外國人心中,則是殘暴、兇狠。另外,很多詞匯除了本身的含義,都帶著延伸意義。如:boss,最初的意思是老板、上司,延伸意義有指使、使喚;slave本意是努力,而延伸后的意義則是辛苦與勞動。做好詞匯挖掘,不僅能幫助學生應用語言魅力,同時也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2.注重句子內涵的挖掘
要想讓自己表達正確,必須掌握句子內涵與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正確的交流。中西方文化差異較大,例如,在禮貌方面,國外喜歡用動詞,Canyouhelpme?Whatwouldyoulike?中國人則習慣用Thankyou!Excuseme!等。另外,外國人很重視個人隱私,不喜歡別人詢問婚姻、體重與年齡等問題,喜歡交談天氣、愛好。
3.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
從初中英語教材編排來看,很多文章都具有深刻的意義,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能學到基礎知識,還能學習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老師必須注重各種文化知識的滲透,以此改善綜合素養。例如,在Let’scelebrate中,國外也有很多慶賀的節日,具體如NewYear’sDay,表示對春分的慶賀,通過晚會,表明辭舊迎新;EasterDay,街上會出售各種兔子與彩蛋。我國的傳統節日有中秋、春節,人們會通過吃月餅、放鞭炮、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等方式進行慶祝。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引入,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拓展學生知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