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網絡課程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網絡課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網絡課程

篇1

    一、課程的主要特點

    計算機網絡是計算機發展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并不斷發展的一門學科。它的理論發展和應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高新技術的發展水平,是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進程中,計算機網絡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課程系統地介紹了數據通信、局域網、網絡互連與廣域網、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網絡管理、網絡安全、網絡數據管理、網絡操作系統以及網絡設計與案例分析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數據通信和局域網的基本原理。因為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絡的基礎,而局域網是廣域網的基本單元,廣域網一般均由局域網互連而成。因此對數字化、數字傳輸、模擬傳輸、通信媒體、多路復用、數據交換以及局域網介質訪問控制方式、體系結構、組網技術、高速局域網等的基本原理和技術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對網絡管理(如網絡安全管理、網絡數據管理、網絡操作系統)和應用(如在企業中的應用、政府部門的應用、金融機構的應用以及Internet的應用等)掌握的同時,還應具有計算機網絡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初步能力。

    二、課程教學現狀

    作為一門高職計算機專業的必修課,目前課程的教學存在三個比較大的問題:首先,教學內容方面,網絡相關學科發展迅速,內容更新快,課程內容難以跟上計算機網絡科學的發展變化。其次,在教學方式上,網絡課程有相當部分的內容屬于基礎理論知識,難度大,相對枯燥,在課堂教學方面需要適當調整,改變學生積極性調動不充分,課堂互動性不足等問題。然后,教學目標方面,高職網絡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如何完成課程的教學,傳授其中的知識點,但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沒有適當的關注。與此相對的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畢業走向工作崗位,能否有效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對于用人單位用人的一項硬件指標。這些能力培養的忽略。對于今后學生的工作和發展非常不利。

篇2

二、我國網絡課程的現狀

在教育部召開教育部啟動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討論提出了《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試行稿)》,為網絡課程的開發提供了一個方向。但由于網絡技術發展異常迅猛,教師與課程開發脫節的問題比較突出,教育界對其技術應用還不夠深入,加之網絡教育應用歷史太短,可資借鑒的經驗有限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對網絡課程的認識和課程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三、網絡課程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分析與探究

與傳統的教學課程相比,在學習環境上網絡課程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封閉性,變得更加的開放,教學過程上要比傳統的課堂教學變得復雜多樣,在網絡課程中教與學的角色幾乎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網絡課程內容呈現形式。目前許多網絡課程的內容都是以簡單靜態頁面和鏈接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的,或者就是一些教師上課時的現場錄像。內容的組織形式也是線性的,缺乏靈活性和互動性,這只是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遷移,將教材電子化到WEB頁面上來。對學習者而言無疑是另外一種填鴨式的灌輸,學習者在學習這種沒有老師引導的網絡課程時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而轉向其他更具有吸引力的東西,如聊天,聽歌、看電影等等。要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使其能主動的對課程產生興趣全身心的投入到網絡課程式的學習中,就要增強網絡課程的互動性、趣味性、靈活性,要改變靜態頁面的呈現方式,多一些動態的能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內容,抓住學生者的心理,讓其能參與其中,寓教于樂。

2.網絡課程中的教學設計。網絡課程的教學系統設計是將現代教與學的理論與網絡教學實踐相聯系的橋梁。教學設計是教與學的鈕帶,其目的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系統為學習者提供最佳的教學條件,用以解決教學問題,完成教學任務,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1)“教”與“學”的轉變。在我們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最常見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教師講、學生聽,它是一種單向溝通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并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網絡課程弱化了教這個活動,將教的過程變成了引導,學習者在引導下變成了主動的學。因為網絡課程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更加明顯。除了要體現網絡課程是以學習者為主的特點外,還需要創建出一個虛擬生動的“老師”,能讓學習者感受到與老師交流。以防止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境中“迷路”。

2)網絡課程面向對象的定位。網絡課程的開放度高,學習者的層次也是千差萬別,如何能吸引眾多不同層次學習者的興趣就成為網絡課程教學設計的關鍵。一門網絡課程不可能做到讓每一個學習者都感到滿意,所以在教學設計之時首先要對網絡課程進行定位,要考慮到網絡課程所面對的主要群體是誰,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群體對所學知識所具有的知識水平,社會背景、心理狀況,以及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他們想要通過網絡課程所達到的學習期望,而這些都應當是教學設計之前進行調查分析的,通過分析要使網絡課程的設計不僅能考慮到學習群體的共性還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個性。

3)網絡課程資源的選擇與建設。在分析過學習者的特征之后,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的資源。一門網絡課程的資源應當是非常豐富的但絕對不是資源的拼湊與堆集。而應當是系列,系統,風格多樣的?,F今的網絡課程資源,以素材、試題庫、視頻資料為主,資源與資源之間缺少緊密的聯系。網絡的最大好處就是實現了資源共享,但資源共享不等同于照搬。要根據學習者的特征有選擇地對資源進行舍取、更新和整合,使資源更能適合自身網絡課程需要。

資源的組織和呈現方式多樣化,會有利于不同的學習者能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當然要根據課程的自身特點來組織資源,要使學習者學習課程時不至于感覺學習吃力,不至于感覺課程內容混亂無序,就要根據學習者的情況分類制定多種資源組織策略,并以不同風格的呈現方式,給予學習者正確的引導。

篇3

一 何謂網絡課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標準體系和11項試用標準(簡介)VI.0版》指出,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其中網絡教學環境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網絡課程是以互聯網作為媒介,互聯網海量的資源則成為網絡課程得以快速更新的泉源。網絡課程是學生在網絡環境中進行學習的一種重要資源,它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以非線性結構來組織教材內容,以多媒體方式來呈現信息,以與學生在線交互為最大特點。

網絡課程首先要體現課程的屬性,它應該包含課程的一切特征,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等等。其次,它一定要體現“網絡”的屬性。網絡課程是以互聯網或局域網為載體,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手段擴大課堂教學影響的時空界限與范圍。網絡課程比一般單一的多媒體課件更具有教學資源的大容量性、直觀性、生動性、開放性、共享性、知識和信息傳輸的及時性、靈活性、教學過程中的多元交互性等優勢。如果這些優勢不能得到較好體現,其應有的功能沒有得到正常發揮,這樣的課程就不是完全意義的網絡課程。

二 網絡課程的基本架構

網絡課程需要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完整的教學平臺環境來提供教學內容和開展活動,這也形成了網絡課程的基本架構。

課程資源是指能在互聯網課程管理平臺上呈現的各種與特定課程目標相關的網絡信息資源。課程資源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課程資源與網絡教育資源同義,是指在Internet中可以用來幫助個人有效學習和操作的任何東西,它主要包括有網絡人力資源、網絡信息資源和網絡環境資源。其中網絡人力資源是指網絡教育機構中的人員,包括了學科教師、教學輔助人員,以及能通過Internet聯系到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等;網絡環境資源包括了網絡物理空間的各種硬件設備、設施,以及各類計算機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網絡教學平臺等;網絡信息資源指網上蘊藏著的各種各樣的知識、消息等,包括電子書籍、電子期刊、Web課件、網絡課程、網絡新聞組等等。而狹義的網絡學習資源主要是指網絡環境中的信息資源。網絡課程僅僅是狹義的Web學習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本課題的課程資源是指狹義的課程資源。

不同的課程需要的課程資源不盡相同。一般而言,狹義的課程資源具體包括:

1 文本類:包括專業教學實施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課程實施方案(授課計劃)、教學設計、電子教案、操作任務書、主題活動設計、教學案例、說課稿、教學評價、教學專題研究報告、相關行業調查報告、教師教學心得及教學建議、學生作品文稿、常見問題解答、試題、資源目錄索引及其他相關文獻資料,等等。

2 圖像類:包括照片、圖片、錄音、錄像、課件、動畫素材、視頻素材等

3 動態類:包括討論區、虛擬課堂、聊天室、發送電子郵件和數字收發箱等。

這些課程資源的實現滲透在網絡課程的設計、創作、開發、建設的全過程中,需要工作團隊積極而有效的配合。

不同課程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有選擇性地組建成能滿足不同課程教學活動要求的課程資源。

網絡課件是網絡課程資源的核心。網絡課件是指某門課程基于Web的教學軟件,有的學者又稱之為Web課件。網絡課件不是網絡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全部。網絡課件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課件是關于一門課程的完整而系統的基于Web的教學軟件。在這一層面上,網絡課件常常等同于網絡課程。狹義的網絡課件是對一門課程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的教學的基于Web的教學軟件。在這一層面上,網絡課件只是網絡課程的一個子集,網絡課程是一系列網絡課件的集合。本課題的網絡課件是指狹義的網絡課件。

網絡課程的內容,不是在Web上表現的電子化了的系統而完整的學科知識內容,更不是傳統課堂面授教學的“網上搬家”,而是一種電子化了的、非線性的、動態性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與表現,其中包括學科知識、學習活動和學習者的參與。綜合性、動態性、實用性、開放性是網絡課程內容設計應考慮的關鍵因素。

網絡教學平臺,又稱網絡教學支持平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教學平臺既包括支持網絡教學的硬件設施、設備,又包括了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系統。也就是說,廣義的網絡教學平臺有兩大部分:硬件教學平臺和軟件教學平臺。狹義的網絡教學平臺是指建立在Internet基礎之上,為網絡教學提供全面支持服務的軟件系統。本課題關注的是狹義的網絡教學平臺。

目前,在國內外開發的網絡教學平臺基本都包括網上教學系統、網上教務管理系統、網絡課程開發系統。其中網上教學系統包括音頻會議子系統、視頻會議子系統、異步通訊子系統、學生活動跟蹤子系統、測試與答疑子系統等;網上教務管理系統包括學生注冊子系統、師生檔案管理子系統、課程編排子系統等;網絡課程開發系統為非計算機專業教師開發網絡課程提供了一個操作簡單的開發平臺,教師不需要涉及到任何代碼的編寫就可完成課程申請、課程模塊的選擇、內容的添加以及課件的上傳。同時,教師還可以對課程討論區和郵箱進行管理,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互。這樣,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非計算機專業教師開發網絡課程難的問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也解決了網絡課程建設的時效性問題。此外,有些網絡教學平臺還包括了網上教學資源管理系統,該系統通常包括試題庫、案例庫、網絡課件庫、文獻資料庫等。

三 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網絡課程架構感觀

上海市教委依據《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材改革2003-2007行動計劃》要求,為了探索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2007學年開始,開發并推出20門網絡課程,共25個版本供全市中等學校學生進行實驗性選修。出于課題研究的需要,筆者對這25個版本網絡課程進行了粗略地瀏覽。

1 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網絡課程的基本架構

(1)課程管理平臺架構

課程管理平臺為網絡課程教與學活動提供全面有效的技術支持,是網絡課程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課程管理平臺支持功能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網絡課程教與學活動的質量。上海市中職教育網絡課程管理平臺的基本架構如下圖:

(2)網絡學習平臺架構

網絡學習平臺是集多種功能在內的綜合教學服務支持系統,它能為學生提供實時和非實時的教學輔導服務,并幫助系統管理者與老師掌控各種教學活動與記錄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及進度。上海市中職教育網絡學習平臺的基本架構如下圖:

2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網絡課程系統的感觀

(1)優點

a“課程”與“網絡”屬性得到比較好的體現。以往開發的不少網絡課程,總給人一種傳統課堂面授教學“網上搬家”的感覺,“課程”屬性表現有余,“網絡”屬性表現不足。這次上海市開發的這批網絡課程,在“網絡”屬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絕大多數課程都根據中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利用了網絡課程直觀、生動、開放、共享、即時、靈活性和互動性強的優勢,有的還開設“必學模塊”和“選學模塊”,對學生產生了比較大的吸引力。

b教學平臺比較完整和合理。本次開發的教學平臺采取按照不同的身份,分級管理的辦法,學生有學生的學習平臺,教師有教師的教學平臺,課程管理員有也有不同層級的管理平臺,并且能基本滿足各的需求,從而為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支持。

c課程呈現方式多樣化,技術手段運用比較充分。主要體現在課程內容導航比較清晰和規范,學習路徑有標準化的圖標引領,不少課程內容采用游戲式的呈現方式,學生參與度比較高,虛擬課堂學習環境與氣氛得到較好的營造,課程即學即考,非常符合中職學生的口味。

d內容比較精煉,素材比較豐富。作為全市性公共選修課,幾乎所有課程的內容都顯得非常精煉,定位比較準確,有動畫、影視、案例、在線測試等各種素材,課程結構設計比較巧妙,使課程顯得豐富多彩,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c教學管理系統比較完善,尤其是在學習過程追蹤方面技術上有比較大的突破,從而較好保證了學習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2)不足

a 不同課程的“網絡”屬性差異性較大,有的課程在內容安排,結構和呈現方式明顯受到上傳統課堂思維定勢的影響,“網上搬家”的痕跡仍然比較明顯,鏈接、超文本運用奇少,交互性不強,參與度不高,虛擬課堂氛圍不濃。

b 教學平臺不夠“友好”,人性化做得還不夠,有些環節設計得不夠合理,有些重要信息沒有在相應的欄目中得到體現,尤其是缺乏在線網絡課程開發功能,從而嚴重制約了課程內容的更新。

c 多數課程內容均局限于課件,內容上顯得很單一,結構安排不夠合理和規范,課程資源比較貧乏,有的課程甚至沒有課程資源的概念,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篇4

本課題調查與分析的對象,涵蓋了“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網絡課程以及部分網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網絡課程;涉及網院的母體學校包括,清華大學、湖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北農業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學科包括理論力學、日語初級教程、刑事訴訟法學、數字電子技術基礎、電腦廣告設計與制作、機械原理、針灸學、財政學、畫法幾何和工程制圖、動物生物化學等等。

一、對網絡課程進行分析后的總體評價

課題組在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細致分析的基礎上,對網絡課程的總體評價如下:

1.幾乎所有的網絡課程都非常重視教學內容的”講解”、“演示”環節,不同院校不同學科各展所長,如流媒體視頻、文本、Flas等,更有使用虛擬現實等技術的,以盡可能將課程知識講全、講細、講系統,且大部分教學內容皆按印刷課本章節順序編排。

2.網頁的設計在布局、風格、色彩、鏈接、超文本等諸方面已相當專業化,基本不存在什么問題。

3.學科特點非常突出。不同學科在欄目設計、技術實現,及內容安排上皆能發揮學科所長、突出學科優勢、符合學科特點。比如,語言學科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聽、讀訓練和情景對話;工科則利用各種圖片、虛擬現實技術、Flas等演示與講解原理與過程;其他學科如法學的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的角色扮演;醫學的各種病理圖片、體內器官動畫,藥劑配方圖表等。

4.常用的幾種教學方式歸納如下:

文字+圖片+表格

文字+圖片+表格+多媒體動畫(多以Flash為主)

文字+圖片+表格+視頻(流媒體、其它格式)

文字+圖片+表格+多媒體動畫十教師的電子講稿(PPT)

5.網絡課程基本欄目包括:導航、課程介紹、課程教學、練習。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綜合使用多種媒體,有的教學信息的表達更活潑、更有效。

7.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其一,從整體上講,這些網絡課程共同存在著重教學內容的呈現與講解,輕學習環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其二,相當一部分網絡教學內容的講解與呈現仍以大量的文字閱讀為主,個別的仍存在著文字教材搬家的現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學習的環節。其四,缺乏協作學習的設計,及組織與實施的指導和建議。

二、具體指標項的分析

1.關于導航

導航應該包括軟件使用導航和課程內容導航。在被調查的網絡課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課程內容導航,而提供軟件使用聯機幫助系統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課程提供了較為系統、完整、規范的軟件使用聯機幫助系統。有53%的課程使用了路徑導航。

我們認為,導航并不是越細越好,對于界面設計清晰、層次結構簡潔的網絡課程,用戶無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夠熟悉和掌握。導航應簡潔明了,但必要的導航是不可或缺的。

2.關于教學/學習目標

調查顯示,67%的課程有明確的教學/學習目標陳述,而只有13%的課程對目標做了細化,清晰地告知學生各章的目標層次

(按照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而設置的)。

學生借助網絡課程的學習是一種高度自主化的學習。在遠程學習中,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是分離的,而網絡課程作為教與學之間的橋梁,應該承擔起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許多角色與任務。傳統教學中的一些環節在網絡課程中應該通過相關欄目體現出來。遠程學習者面對一門全新的課程時,對于教學/學習目標的了解是最起碼、最基本的。遠程學習者不但要清楚整個課程的總體目標,而且也要明晰各章節,各知識點,各階段的學習目標。依據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學習目標層次化、階段化、可視化原則,我們認為,網絡課程目標的設置應該實現從課程目標向學生學習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的轉化:即,從共性目標轉化為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符合學習者個性特征的高效個性化學習目標;從教師制定的抽象課程目標轉變為師生共同制定的,具體、明確、可操作、可檢測的學習目標;由單一目標向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目標的轉化——一門網絡課程不但要有教師統一制定的課程目標,還要有小組的學習目標及個人的學習目標??傊?,要注重學習者目標意識的培養,努力培養學習者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習計劃的意識和能力。

3.關于教學對象和學科起點知識、技能的要求與說明調查顯示,有47%的網絡課程對課程的教學對象給予了明確的說明,40%的網絡課程對學科起點知識、技能的要求也給予了說明。

網絡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它的學習者的開放性。如果遠程教育發展到準許學生跨學校、跨學科、跨專業,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選擇課程的話,那么作為一門網絡課程適合什么樣的學習者來學,須具備什么樣的基礎知識與能力才能夠學,這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且又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了。

4.關于課程的教學/學習安排與建議調查顯示,有60%的課程為學習者提供了此項信息。

遠程開放學習的開放性與靈活性,決定了借助于網絡課程的學習是一種高度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靈活的學習時空,個性化的學習安排和計劃

(建議),對遠程學習者來說可能只是一個參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們是學習者個人學習安排和計劃的依據與指南,是學習者對學習內容把握與安排的前提。

5.關于學習指導與建議調查顯示,有67%的課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學習指導與建議,而僅有27%的課程提供了較為詳細的學習指導與建議。

對于絕大多數的網絡生來說,他們并不是現行教育體制中的優秀者,他們在中等教育階段獲得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并沒有為進入遠程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梢哉f,他們是因為無法進入傳統高等院校校園進行學習而求其次才選擇網絡教育學院的。因此遠程學習中的學習指導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響遠程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遠程開放學習是一種不同于傳統課堂的學習,它的學習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點的,對遠程學習者的要求不僅高且還特殊;而現階段的遠程學習者基本上都是傳統課堂學習中培養出來的,他們的學習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適應于面對面教師講授的,是基于傳統的校園文化、教室文化的。對于遠程學習這種方式,大多數的學習者一開始會很不適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感到盲目與茫然,感到孤立無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幫助與指導。

6.關于網上學習資源調查顯示,有73%的網絡課程設立了網上學習資源的欄目,但內容的設計差別甚大:有的只是簡單地列出了網址,沒有任何介紹;有的進行了分類,且每一類中都給出了相關的網站;有的還為學習者提供了相關專業的搜索引擎。

7。關于形成性練習(測驗)

調查發現,除了一門課程外,幾乎所有課程都設置了練習/測驗欄目,但其設計與實現卻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只是將書上練習變成網頁形式,并附上簡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題形式提出,沒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帶題庫,可以自動生成各類題目;還有的有欄目,卻無內容(其將該項功能留給了平臺)。

8.關于流媒體視頻的運用調查發現,有33%的課程使用了流媒體視頻,但主要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講解,也有對實驗及操作過程的演示。

9.關于課程評價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沒有關于課程評價的說明與介紹(只有一門課程在導航中列出了“教師評價”、“評價教師”的欄目標題,但內容卻是空的)。

作為一門完整的網絡課程,也應該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標、內容、策略(活動、媒體、資源等)和評價?,F代教育評價的趨勢體現在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如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生者的自我評價、形成性評價、學習者的成就性評價和學習者之間的相互評價。當前,我國大部分網院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仍依賴于傳統的集中式的一次性書面考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網絡課程可能只是傳統方式的補充或可選擇項。大多數的網院都通過光盤、教學點(學習中心)的集中聽課、面授輔導、印刷材料等方式進行教學。然而,如何通過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實現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使評價方式多元化、過程化、民主化,則是我們亟待探索、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10.關于協作學習的設計調查顯示,所有的網絡課程基本上沒有協作學習的設計。

網絡的最大優勢之一在于交流和溝通。對于協作學習的關注,目前已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但大多僅停留在理論分析和論述階段。網上的協作學習如何設計與實現?協作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是通過網絡課程來實現,還是屬于平臺的功能?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11.關于網絡課程學習中的交互

調查顯示,大多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者并不清楚遠程學習中的交互如何操作與實施,哪類交互是網絡課程本身能夠實現的?哪類交互則需借助平臺的功能?

據美國遠程教育學者穆爾的觀點,遠程學習中的交互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交互,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和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Moor,1989)。網絡課程中的三類交互如何設計與實現?我們認為,網絡課程中的交互設計應側重于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交互,而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交互和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需要借助遠程教學平臺得以實現。

三、困惑與反思

在對網絡課程進行分析的同時,也引發了筆者的諸多困惑與反思:

1.網絡課程是一種什么類型的課程型態?是從什么角度提出的課程理念?追尋媒體用于教學的歷史,曾經出現過“廣播課程”、“電視課程”等說法,今天的“網絡課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們的延續?是否有質的不同?從教材到課程,從課件到課程,其根本區別在哪里?今天我們在國內見到的所謂網絡課程,從本質上講是屬于“網絡課程”還是屬于“網絡教材”?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是否還會出現新的“媒體+課程”的組合?

2.在對網絡課程進行界定時,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參見(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認為,“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及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對于“網絡教學支撐環境”,有學者認為其“特指支持網絡教學的軟件工具、教學資源以及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施的教學活動。”筆者基本上同意這種解釋與界定。但在對網絡課程進行設計、開發與分析評價時,對于網絡課程與教學平臺關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們仍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新世紀網絡

程建設工程立項項目建設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學支撐平臺已提供的功能,實現與教學平臺的掛接”。由于目前國內缺乏比較成熟的教學支撐平臺,因此如何做到網絡課程開發時既基于平臺,同時又獨立于平臺,這是我們在開發和制作網絡課程時感到比較困惑的問題。

——網絡課程與教學平臺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間的功能如何互補?哪些是平臺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網絡課程應有的功能?特別是涉及到交互、協作、答疑、討論、測試、搜索等功能時,網絡課程在開發與設計時如何與教學平臺配合?

我們認為,在依托教學平臺有效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課程的責任教師根據學習者的特點與課程教學要求,并結合教學平臺對教學和學習活動進行進一步的設計與開發,這樣才能對遠程學習者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

同時,我們建議在設計與開發網絡課程時,將其分為核心模塊與擴展模塊。擴展模塊依托于課程實施過程中責任教師對網絡課程的擴展與創造性實踐,特別是在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網上作業、網上測驗、實踐操作等環節,一門網絡課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經過長時期的教學實踐的。

3.網絡課程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嗎?或者說是否有必要成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嗎?如何解決某些特定課程中實驗與實踐操作的環節?

4.網絡學習適用于所有的內容與學科嗎?什么學科、什么教學內容適合網絡教學?反之,什么又不適合網絡教學?

5.當網絡課程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時,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桑新民,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試驗研究階段性總結報告[J].中國遠程教育.2001(11)

篇5

信息化環境中,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地位被削弱,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以及強大的認知工具,正在革新傳統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正在沖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既有利于學生智能的發展,又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來選取信息,選擇學習途徑,確定學習內容和數量并隨時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網絡教學改變了以往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的照本宣科,講科學太多,學生探索、思考科學太少的課堂教學格局。

多媒體網絡教學使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獲得知識的能力明顯提高,探究能力增強。如火山、地震等一些自然現象,小學生不可能進行直接觀察,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形象材料和網上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獲得知識,增強探究能力。課程資源的物化載體不再是單單的書籍、教材等印刷制品,也包括網絡以及音像制品等。學習者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通訊功能與專家、教師等交流,擴大了課程資源范圍。

二、釋放時空,發掘潛能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網絡教學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

例如,教學《保護大自然》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要保護大自然?怎樣保護大自然?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到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學生有的訪問網站,找到“顯示綠色地球村――環境保護”專頁,里面有環保信息、環保知識等內容;有的訪問本校網站里面的“學科資源庫”中的資料,查看了環境科學圖片、視頻動畫等;了解到“北極氣候”、“殺人霧”等有關大氣污染和保護的內容;有的觀看了滾滾的黃河水面上漂著許許多多污染物的視頻動畫;有的看到了亂砍濫伐森林的圖片;有的了解到“全國1/3的水體不適于魚類生存,1/4的水體不適于灌溉,9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嚴重,50%以上城鎮的水源不符合飲用水標準,40%的水源已不能飲用”等數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網絡的監控功能,隨時監看學生的學習情況,用教學網絡的輔導功能給予學生必要的提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跨越時空,自主探索,了解到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嚴重破壞,感受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緊迫性。

教師不應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小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例如,教師發現學生對早已滅絕的史前動物――恐龍的興趣特別濃,一些學生已通過閱讀課外書籍等途徑獲取了不少關于恐龍的知識,但知識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網絡組織學生自己整理恐龍知識,圓學生的“恐龍”夢。先讓學生到中國少年雛鷹網中的“恐龍世界”訪問,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布置任務:尋找更多有關恐龍內容的網站,一周內去各網站領略一下恐龍世界的奇妙,每個小組考察5種恐龍的生活,從網上下載有關的文字和圖片。一周后,同學們將準備好的資料帶到學校,在課堂上交流。因為有了準備,整堂課中學生爭先恐后發言,介紹的內容豐富多彩。這樣就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讓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憑借信息技術有效地獲取信息,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有個性地探索和創建信息,多方面有效地培養了信息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網上交流,優化合作

篇6

Yang Lufan

【Abstract】The network curriculum develops has begun to take shape, at present urgently awaits the duty which is solved is the establishment effective, the comprehensive network curriculum analyzes the indicator system, the guarantee network curriculum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often focus the attention in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and the environment aspect, actually neglecte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by the learner from the side to the network curriculum, the gain network curriculum recessive attribut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learner angle to the network curriculum, forms a preliminary network curriculum to analyze the target frame, analyzes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establishment perfect network curriculum to propose the new angle of view.

【Key words】The network curriculum analyzes; Learner; Target frame

1 介紹

眾所周知,網絡課程已成為終身學習的重要手段。為確保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習者學習,我們亟待建立有效的、全面的網絡課程分析指標體系。因此,不僅要把是否具備最為完善的網絡教學平臺和環境作為衡量網絡課程的一方面,也要透過學習者從側面對網絡課程進行深入分析。

目前從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和環境方面對網絡課程進行分析,已有較成熟的理論研究。本文主要從網絡課程分析的另一個角度即學習者,對學習者在網上學習相關的數據進行定義建模,形成初步的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框架,為建立一個有效的、全面的網絡課程分析指標體系提出新視角,為網絡教育工作者分析、改善已有的課程提供參考依據。

2 基本概念

2.1 網絡課程:網絡課程是在課程論、學習論、教學論指導下通過網絡實施的以異步學習為主的課程,是為實現某學科領域的課程目標而設計的網絡學習環境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總和。

2.2 網絡課程分析:網絡課程分析,本文主要是指基于學習者角度的網絡課程分析。即對學習者在網上學習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挖掘和分析,從側面得到網絡課程的隱性屬性。網絡課程有三類用戶,即學習者、教師、管理員,網絡課程的直接受益者是學生,從學習者角度進行分析較能體現網絡課程的一些隱性特征。

3 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框架的確定及解析

網絡課程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網上學習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挖掘和分析,從側面得到網絡課程的隱性特征。學習者網上學習相關的數據即學生的個性特征、網絡資源的使用情況等,通過對學習相關數據進行定義建模,結合網絡課程教學平臺進行數據采集如登錄次數、登錄時間、自測正誤率、發帖數量、帖子訪問量、回帖數量、學習資源點擊次數、作業完成情況等,以數據庫的方式存儲到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參考Web數據挖掘相關算法,從而獲取網絡課程的一些內在隱性特征如專業性、響應度、參與度、難易度、趣味性等,為今后更好地、全面地分析網絡課程提供參考依據。

3.1 學習者網上學習相關數據定義建模:利用文獻研究方法綜合分析了國內外近十年來學習者網上學習相關的數據元素,較多文獻是從學習者個性特征、自主學習以及交互學習三方面進行描述。因此,從學習者個性特征、自主學習和交互學習三個方面對網上學習相關數據進行定義建模,詳見表1。

學習動機動機來源:外在動力、內在動力、成就動力;具體動機:教育目標、經濟學期望、社會學期望、學習方式的開放性

3.2 構造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樹:通過與相關專家學者的反復討論,并參考若干網絡課程分析的相關資料,筆者認為用“三性三度”能較好地體現網絡課程的隱性屬性,“三性三度”即:目標性、趣味性、交互性、難易度、參與度、響應度。因此,“三性三度”形成了網絡課程分析的6個一級指標。參考網上學習相關數據模型表,借鑒Web挖掘相關技術對其進行數據挖掘,形成了網絡課程分析的11個二級指標,便構造出了一個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樹。(見圖1)

3.3 網絡課程分析指標解析:網絡課程分析由6個一級指標和11個二級指標構成,下面對各項指標進行進一步的解析:

專業性:通過統計、挖掘和分析學習者的身份信息、學習條件、學習動機以及信息素養能力等,獲取本課程是否具有專業性,面向的學生是專業的還是普遍大眾。

趣味性:單位時間內各個欄目與媒體資源的在線人數統計分析,網頁、網頁、流媒體、BBS信息、教學信息、圖書等資源的點擊率統計分析,可以挖掘出本課程最具趣味性資源與欄目。

交互性:統計交互工具,如在線聊天、視頻會議、音頻會議、BBS、Email等的使用次數和時間間隔平均值,可以挖掘出本課程是否具有交互性。

難易度:統計各問題與知識點的發帖數量與回帖數量,計算平均值,并與平均值比較,數量超過平均值的多少可以反應出課程的難易程度。

參與度:統計參加網上直播課堂學習、提交作業、網上自測、網上考試的次數,調研報告、PPT等個人作品和研究成果的展示數量,對其進行分析,可以挖掘出本課程的參與度。

響應度:統計教師對問題的答復率與回應時間間隔,挖掘、分析出本課程的響應度如何。

3.4 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框架表:經過對網絡課程分析各個指標的確定及解析,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清晰的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框架表。(見表2)

4 結論

網絡課程分析指標框架目前還只是一個雛形,需要相關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不斷地論證與改進。本文對其進行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希望能為全面分析、評定網絡課程提出一個新視角;第二是希望能引起廣大教育技術工作者和網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對如何有效全面的分析網絡課程進行激烈地探討,以期形成一個標準的、全面的網絡課程分析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朝葵,陶衛國.層次分析法在網絡信息資源導航系統評價中的應用[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4,(3):75-78

[2] 張偉遠.網上學習環境評價模型、指標體系及測評量表的設計與開發[J].中國電化教育,2004,(7).

篇7

網絡中優秀資源的共享,能擴大教育規模;網絡資源的非線性結構、豐富的信息資源,能滿足不同起點、不同學習對象的需要;網絡資源的多媒體特征,能夠提高學習質量,網絡良好的互動性,能提高學習過程中的針對性,從而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軍事校園網的迅速興起與發展,為廣大師生創設了廣闊自由的環境,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拓延了教學時空的維度。整體規劃學校數字化校園建設、合理整合人員機構、優化資源配置、高質量建設網絡教學及其輔助課程,并帶動全校網絡課程建設已是大勢所趨。

2應用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

自教育部出臺了建設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和網絡課程的相關政策,經過多年發展,網絡課程建設在數量上達到了可觀的規模,且學科門類齊全。但在實際使用中,由于部隊院校學員的知識面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不等,導致網絡課程功能下降;學習者不愿或很少在網絡課程平臺中學習知識,學習效率也不高,導致網絡課程利用率低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網絡課程資源匱乏,或缺乏一定的學術價值、指導性、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幼稚網絡課程資源;現有的網絡課程大都是獨自建設,缺乏整體性和規范性,并且有的開發團隊缺乏專業認識的指導,制作水平參差不齊,課程內容結構漏洞百出,給學習者造成了相當不好的體驗感受。為此有必要對現有的網絡課程開發建設進行一定的規范。

3優化知識傳遞與導航,實現知識共享與創新

(1)基本內容包括評選國家級教學名師、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教學質量評估。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特別要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要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精品課程要使用網絡進行教學與管理,鼓勵將網絡課件、授課錄像等上網開放,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要上網并免費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帶動其他課程的建設。

(2)優化教師團隊。以分類指導的方式,對教師進行網絡教學培訓。一方面,對網絡課程教師進行思想上的動員,幫助他們樹立現代教育理念,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積極研究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另一方面,組織有條件、有積極性的教師進行專門培訓,學習教學課件的制作和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做好課件和素材的充分準備,鼓勵扶持那些有條件、有積極性的教師開發研制精品課程課件,建設網絡課程,開展網絡教學,讓他們盡快成長起來成為課程網絡教學的典范,進而帶動更多的教師研制課件并開展網絡教學。

(3)建立網絡課程教學模式。課程網絡教學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完全的網絡教學,其教學、答疑輔導和考試的大部分教學過程在網上進行,也是遠程教育采取的模式。二是作為教學內容組成部分的網絡輔助教學,把傳統教學方法和網絡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一部分課時由老師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學生面對面進行講授,講授時可以使用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輔助手段;另一部分課時的內容由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自學,可根據課程特點,選擇一部分適合于網上教學的內容進行網絡教學。三是作為課外輔導的網絡輔助教學,不占用正常課時的網絡輔助教學,老師無法完全占用課堂時間完成的教學任務,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成,比如,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素材、參考資料、拓展性的討論、個性化輔導、電子大綱、教學課件、網上答疑輔導、網上考試等輔助教學內容,形式可多種多樣。

(4)知識交流。運用網絡課程,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論壇、即時消息等工具,學員們可及時與教師或同學進行交流與協商,提高,加大課程數據庫和網頁資源建設。鼓勵和支持在校研究生從事本科教學和實驗輔導工作學生的學習空間、時間概念大變,課程學習平臺是立體多維的。以數據庫和網絡技術為支撐的視頻課件點播系統,既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也是信息時代的需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化、個性化的學習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

(4)改善硬件條件,優化資源配置,每個院校至少要配置兩套以上的教學錄播與直播系統,以利于視頻、音頻、教學內容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時錄制保存、實時直播以及課后點播回放。要合理安排網絡課程,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和電腦資源;制定有關計算機機房的管理規定,為學生創造充足和便利的上網條件。

總而言之,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的發展要求,各高等院校、教研室或個人應積極進行網絡課程的研究與實踐;把“建設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特點的示范性精品課程”作為院校教研教改的一項重要內容,積極開展精品課程與網絡教學建設的評獎活動,采取多種措施,逐步推進課程網絡教學工作,加快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孫曉梅,黃金光.網絡課程模糊綜合評價系統的設計及開發[J].教育信息化,2004,(11).

篇8

(一)是基于真實環境的、積極的學習

學習者處在一定復雜的、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學習,并通過積極的行動或活動參與學習過程,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

(二)是目標指引下知識建構的學習

學習者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在既定學習目標的指引下,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先前的學習內容相聯系進行學習,并在對新信息加工的同時與其他信息相聯系,在保持原有簡單信息的同時理解更為復雜的信息。只有當既定的學習目標實現后,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才被認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

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用發現、探索等方法進行學習,主動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同時,可進行自我監控、測試、檢查,判斷或檢測其學習行為和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則處于從屬地位,起著引導、輔導、支撐、激勵等的作用。

(四)是社會性的學習

當學習者遇到問題時,可與其他學習者進行討論,或請教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處于與周圍環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是社會性的學習。

網絡課程主要由網絡課程教學環境、課程教學內容、課程導航系統等功能模塊組成,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網絡課程建設,并采取適當的技術來表現或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特征。

二、網絡課程教學環境

網絡課程教學環境是網絡課程得以運行的必要條件,是為學習者提供的能夠方便快捷地訪問教學資源、完成學習、達到學習目標的輔助環境。目前網絡課程主要為學習者提供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一是提供一個類似現實世界的虛擬環境(如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等);二是提供一個可以與他人進行通信、交流的社會環境(如:聊天室、專題論壇等)。

(一)虛擬環境

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借助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創設出一個與課程內容相符、與現實環境相似的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相比,虛擬環境既能保留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也能排除現實環境中會對學習者學習的干擾因素。更為重要的是,虛擬環境能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現實世界處于不同時空的場景置于同一環境下,也能創建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出現或不能到達的環境,使學生處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環境中。虛擬環境的創建滿足了建構主義學習對真實環境的要求。

虛擬現實技術創建的虛擬環境允許學生對其中的對象進行符合規則的操作,虛擬環境系統能自動地對學習者的動作或行為做出相應判斷,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整個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技術特征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使網絡課程滿足建構主義學習的積極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環境

借助于網絡通信技術,可以給網絡課程添加一些幫助學習者學習的網絡通信交流工具,如,電子郵件、論壇、BBS、聊天室等。借助于這些工具,學習者可以與其他學習者或教師一起進行討論,或對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這些活動,學習者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對于教師,可以主持在線討論、回答學習者提出的問題,充分發揮教師輔導、指導、激勵的作用。通信交流環境為網絡課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學習者可以進行協作式學習,使網絡課程具有社會性學習的特征;另外,這樣的環境能幫助學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討論并解決問題,能幫助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自主式學習,使網絡課程滿足一定自主學習的要求。

三、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網絡課程的主體部分,是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特征,網絡課程應能滿足學習者自主性學習的要求,因此,網絡課程應設置有以下的主要內容:內容提示、主體教學內容、參考文獻資料、測試評價等。

(一)內容提示

是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的學習而專門設置的提示性內容,如前導課程、學習者必備知識和技能、課程內容簡介等。這些提示性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習者確立學習目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更快、更準確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建立聯系,從而使網絡課程的學習體現累積性、目標指引等特征。

(二)主體教學內容

應按知識點進行組織,并遵循充分發揮學習者主動性的原則,配以教學活動、學習時數、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及參考文獻資料等。從內容來看,主體教學內容給出了學習每一知識點所需要的各種資料及參考性的學習方法等信息。這些內容的有機組合能促使學習者將原有的知識與將要學習的內容建立橫、縱向的聯系,有利于學習者的知識建構,但如何完成知識單元的學習,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確定。從學習方法來看,學習者既可以根據課程所提供的學習方法、進度等輔助信息進行學習,也可自定學習步調、方式,但無論采取哪一種,整個學習過程要求學生不斷的分析各種資料,從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學習者必須用發現法、探索法等學習方法從各類資料中獲取有益的信息,來完成課程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能根據個人情況自行選擇學習單元,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查閱課程所提供的參考資料或通過與他人協商的方法解決。總體來說,主體教學內容這樣的選擇和組織既能滿足學習者主動性地位要求,也能體現教師的輔導性地位。

(三)參考文獻資料

與傳統課程相比,網絡課程最大的優勢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訪問大量相關的學習資源。就一門課程而言,其參考資源可能是無限的,但在課程的具體建設中,教學參考資源的選擇和組織應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要能幫助學習者發揮學習主動性。面對無限的信息資源,網絡課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資源都包括到課程內容當中,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加入到課程內容當中。這一方面有助于課程的建設開發,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索性學習。

參考文獻資料的內容涉及課程內容的各個方面,能輔助學習者將當前學習內容與原有的知識進行建構。相互聯系的參考文獻資料還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導學習者思考用那些知識來解決當前問題。所以,有效的選擇和組織參考文獻資料,可以為學習者自主學習提供了一條高效的學習途徑,同時也使網絡課程表現出累積性、社會性的學習特征。

(四)測試評價內容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并控制學習進程,另一方面還應能自行評定學習行為。為此,網絡課程應設置測試評價內容,在評價系統的支持下,測試評價內容可以幫助學習者評定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并能對學習者做出必要的指導。根據學習過程,測試評價內容應包括:課前測試、單元測試和課后總結測試的內容。課前測試內容用于在學習者進行學習前的測試,以此確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結構,并為學習者提供學習過程的建議;教學單元測試內容用于學習者完成一個知識單元的學習后,自我檢測其學習行為是否達到單元學習目標;課后測試內容用以測定學習者在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后是否達到課程學習目標。針對單元、課后測試內容,評價系統允許學習者將自己的測試結果與他人的測試結果進行比較,確定自身在整個學習群落中的狀況,以便及時的調整學習目標;也可以將現有的知識與課程學習前的知識進行比較,進一步激發學習者學習的信心。同過網絡課程測試內容及測試系統能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監控、測試、檢查等活動,使網絡課程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網絡課程上述四項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只有將他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要求,才能使網絡課程充分體現出建構主義的學習特征。

四、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

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主要用于引導學習者學習行為,幫助學習者順利的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它與網絡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學習者的學習行為有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的網絡課程中,導航系統是聯系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之間的主要紐帶,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要由它來幫助完成,因而對于導航系統的設計也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

篇9

一般而言,我們將網絡資源中與教育相關的部分都稱之為網絡教育資源,包括網絡環境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人力資源。網絡環境資源是指構成網絡教育空間的各種物理器件硬件設備等,如計算機設備、網絡設備、通信設備等,以及形成網絡正常運行空間的各類系統軟件、應用軟件;網絡信息資源則是指在網絡上蘊藏著的各種形式的與教育相關的知識、資料、情報、消息等的集合;網絡人力資源則通常包括具備或開發或建設或應用各種網絡教育資源的能力的個體,如網絡硬件結構設計、維修人員、網絡系統開發人員、網絡系統安全維護人員、教育網頁開發人員、網絡用戶等等。在這三部分資源中,網絡信息資源是核心,因為其他兩部分資源是為信息資源的建立、傳播和利用而服務的。不同于以往傳統的教育信息資源是以書籍、報刊、磁帶、磁盤、膠片、廣播、電視等為物質載體的,網絡教育信息資源是一種以電子網絡為錄存載體和傳輸媒介的數字化信息資源,具有傳遞迅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時空不限:

網上教育活動可以在個體、群體、眾體三個層次上進行,按活動方式可分為異步教學和同步教學。同步教學具有空間上的自由度,異步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顯示可以用于支持各類教學活動的部分網絡信息工具。

同步(實時)異步

個體IP電話,可視電話Web,VOD,FTP,E-mail

群體視頻會議,聊天室,MUD/MOOWeb,VOD,FTP,Usenet,計算機會議

眾體網絡視頻廣播,衛星IPWeb,VOD,FTP,BBS

網上教育的時空不限性給教學活動帶來虛擬性,現在虛擬教育已經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虛擬教育可分為校內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內模式指在校園網上開發的各種教育應用,校外模式指網上遠程教育??梢园研饶J脚c校外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無縫連接新型教育系統。對于實力較強的學校來說,這種雙重辦學模式有助于進一步發揮其教育優勢,現在國家鼓勵重點院校開辦網上遠程教育是一個明智之舉。

3.多向互動:

雙向互動曾經是教學系統設計所追求的目標,而網上教學能夠做到多向互動。從學生視角來看,他一方面可以通過利用課件、信息資源及智力工具進行學習而產生互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在線教師、同伴、專家等對話而產生互動。圖1顯示這種互動模式。

4.便于合作:

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學習者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不僅能夠進行交流研討,還可以利用適當的軟件工具支持協同創作?,F在許多網絡教育平臺帶有群件系統的功能,能夠支持一個學習群體方便地進行通訊交流、工作空間共享、應用軟件共享和協同創作。

二、網絡課程設計的若干原則

網絡課程設計不能簡單套用傳統課程設計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特長,二是要適當體現當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可以作為網絡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

1.以教育改革為宗旨

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大方向,網上教育應該做到觀念更新、教法革新、內容從新、評價創新。對于中小學教師教育來說,經過這種革新課程學習熏陶的教師們無疑會轉而對中小學教育改革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

2.以異步學習為基礎

網絡既可以支持同步學習,又可以支持異步學習。但從網絡媒體的特性來說,更適合于異步學習,因為異步學習可以利用網絡的時間和空間兩個自由度,而同步學習只利用了它的空間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網絡線路還受到帶寬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網絡上實行同步教學既不經濟又不實用。對于網上成人教育來說,異步學習更是應該大力倡導的。

3.以多元載體為環境

網上教育不應該排斥其他媒體,特別是書本和光盤,可以作為離線學習資源。將離線資源與網絡課程相結合,一是可以彌補目前網上中文教育資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減少網絡信息傳輸的負擔,三是通過減少在線學習時間而降低費用。因此,我們主張采用網絡、書本、光盤三位一體的學習媒體配置。

圖2三位一體的學習媒體配置

4.以自主學習為中心

網上教育應該堅持以學員為主體,營造一種有助于學員探究性學習的環境,促進一種自主學習的文化。學員自主學習活動包括自學知識、觀摩演示、觀察案例、尋找信息、探索問題解法、交流研討、構建作品、自我評價等。

5.以案例學習為抓手

在醫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案例學習歷來被作為至關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在教師培訓中,更應應用案例學習方法,讓學員通過大量的案例觀察與分析,從中體驗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提升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Internet上有許多專門收集教案的網站,其中存有成百上千個中小學學科教案,可以優選出許多可供教師培訓課程的案例學習資源。

6.以學習資源為支撐

傳統的課程是一個內容自足的封閉系統,而網上課程應該是一個以信息資源利用為特點的開放系統,課程資源庫建設可以采取自建與引用相結合的辦法。比較而言,傳統課程開發是以學習內容設計為中心的,而網上課程應該是以學習過程設計為中心的,而且網上學習過程具有利用信息資源的有利條件。這種基于資源的學習模式尤其適用于成人學習者。

7.以合作學習為導向

合作學習是備受國際教育界推崇的學習模式,因為它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合作精神和協同解決問題能力。在教師教育中,如果能夠讓教師們學會在網上運用電子手段進行教學研討和協同設計教案,無疑會對他們今后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是值得倡導的學習模式。

8.以電子作品為業績

網上教學應該讓學員盡量利用電子手段完成作業,把他們的電子作品作為學習業績。學員的電子作品可以傳送給老師,也可以通過網頁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評議。對于教師教育來說,特別有價值的電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師通過設計信息化教案的練習就能逐漸形成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積蓄力量。

9.以結構化評價為特色

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通常采取客觀性評價辦法,利用大量選擇題型的測試方式。這種基于簡單行為反應的測試方式證明帶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測試理論主張采取面向績效的評價,不但要知道學員做得怎么樣,還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對于網上教育來說,比較易行的方法是依據學員的電子作品進行評價。課程設計者必須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出一些結構化的定量評價標準,稱之為量規。通常從作品的選題、內容、組織、技術、資源利用等方面確定評價的結構分量,并具體規定各分量的評分等級。有了這種量規,就能大大降低評價的主觀隨意性,不但可以教師評,而且可以讓學員自評和同伴互評。如果事先公布量規,可以對學生作業起到導向作用。

10.以電子學檔為管理手段

網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統的信息管理功能,通過建立和維護學員的電子學檔來管理學習過程。電子學檔可以包括學員身份信息、學習任務信息、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電子作品選集等。

三、網絡課程設計案例

為了便于示范如何運用上述原則來設計網絡課程,筆者用自己承擔的一門網絡課程為例,在此展示此課程的基本結構。本網絡課程的設計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學的理念和網絡教育研究的最新技術成果,主要特點是:

(1)基于資源庫的課程組織:這個課程按內容專題組織成為若干模塊:各模塊采取網頁結構,并且與教學案例庫、常見問答庫(FAQ)、評價量規庫、媒體素材庫、參考文獻庫以及作業工具庫相連接。

(2)基于電子學檔的管理:本系統用電子學檔記錄學員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成果,支持面向過程的學習評價。

篇10

網絡營銷是一門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水平,具備電子網絡、營銷學與經濟學的知識,進而提升實戰能力。對于企業營銷過程之中,能夠完成一些實際上的任務,才使得學生圓滿完成在各個方面的訓練,不過也有不少的學生難以達到這方面的要求。針對這方面的一些改革措施,筆者就一些觀點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對于教學方面,主要就是要改變重理論的狀況,讓學生能夠培養好技能。(一)改變講授內容與教材目前有些高校的教材在慢慢完善,其教材的主要內容就是對營銷崗位的人員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在工作的過程中,對于企業之中的網絡推廣、網站建設以及搜集網絡信息進行重構。它的主導就是不斷應用網絡上的營銷實踐,對各種網絡的方法進行綜合使用。這種學習方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二)改革教育手段在網絡營銷的教育進行改革之后,大都在媒體機房完成學生實踐與課堂教學活動。機房中都是連網的電腦,方便在教學的時候更好地調動網絡資源。通過教師教學手段的豐富,教學之中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突出,于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具有更多的綜合體驗。通過實踐上的網絡營銷活動,可以舉行實崗工作的任務,組成多個團隊,每個團隊由4—6人組成。在團隊方面交流共享,分工合作,能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從而完全掌握各種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在課程教學活動過程中,對于理論知識不刻意傳授,而是在實踐之后對相關的情況進行總結,如此學生才能夠更好的掌握知識。教師應該對于網絡上出現的案例進行良好分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網絡營銷的動態,增強學習的挑戰性與趣味性,提高學習主動性,使綜合實踐以及系統知識的能力得到良好的掌握。(三)重視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目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先進的學習方法與教學理念,那就是“做中學”,它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態度還有學習方法的培養更為重視。本課程的目標就是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網絡營銷的工具,對市場進行良好的調研活動,整理與收集商務信息,對于網站推廣能夠制定計劃,并且還能夠不斷實施。對于網店的管理與運營,主要就是對產品進行銷售,能夠選擇網絡渠道,如產品銷售或者是原材料采購的過程中可使用阿里巴巴的平臺。獲得這些能力,就需要靠自身不斷努力。(四)加強過程性考核在考核方面,應該加強形式與內容。此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具有很重要的考核性,主要就是需要考核出勤,學習態度、發言情況、平時作業、團隊意識等,當然,這需要創建小組才能夠圓滿完成任務。(五)加強教學資源建設這個過程首先就是不斷完善與整合教學資源,通過開設教學博客、教學網站,對教學進行輔助,注重整理與搜集網絡服務信息,使教師上課時的演示更為方便。然后就是對于一些收費信息方面的服務也需要投資,比如在開淘寶網店的過程中,就需要購買數據分析的工具,淘寶裝修的模板,還有就是網絡上的推廣等。除此之外,對于企業資源整合,需不斷挖掘工作項目,然后進行輔教學。(六)建設優質教師團隊網絡營銷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多學科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們也需要加強自身的實踐,不斷提升專業素質。同時,教師團隊精神也很重要,需要一支很優秀的隊伍,這樣才能具有好的教學效果。

篇11

“We’re not business people, we’re not entrepreneurs, but we know we have a first-rate class, and now the question is how we go out and sell our course,” said Prof. James Pennebaker, the chairman of the UT psychology department who is teaching the class with Samuel Gosling, also a tenured professor.

Unlik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which can be watched whenever, the SMOC requires students, professors and teaching assistants to be online at the same time.

MOOCS, which burst on the scene about two years ago and are generally free, have attracted more than 5 million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and prompted dozens of top univer- sities to launch classes in conjunction with companies such as Coursera and EdX. However, no one has figured out how to monetize the model.

The class offered by Profs. Gosling and Pennebaker offer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hat draws from both traditional online education and modern MOOCS. The course is run entirely in house and any money generated from students outside the UT system will be split between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and the school. The cost is $550 for anyone not enrolled at UT. By comparison, full-time in-state students who are enrolled at UT would pay about $900 and out-of-state students would pay about $3,000 for attending a traditional, in-person version of the course.

The pair has a long way to go. On this, their first venture, the class has brought in about 1,000 UT undergraduates but fewer than 50 from beyond the campus―generating about $20,000. Reaching the goal of 10,000 non-UT students, the class would bring in $5.5 million.

Whether the model sticks, the class marks a new age of experimentation, said Clay Shirky, a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longtime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s potential to disrupt higher education.

“I think we’re in for a pretty extraordinary next five or ten years,” Prof. Shirky said. “People are going to try a million new things; 990,000 won’t work, but in the end we’ll be left with 10,000 things that do.”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兩位教授推出了他們在臨時攝影棚中拍攝的“心理學入門課程”。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招收1萬名學生,并向他們每人收取550美元的學費,以此為學校創收數百萬美元。

兩位教授將這種課程命名為“同步大規模網絡課程”,課程建設將結合“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模式、夜間電視節目和實時研究實驗的模式。工作人員用攝像機拍攝兩位教授的課程,學生們就在電腦或移動設備上實時觀看。

科技的飛速發展讓學生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迫使學校和教授們競相爭奪學生資源,這同時標志著曾經單一的高等教育盈利模式正在經歷著快速轉型。

作為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系主任,詹姆斯?潘尼貝克教授指出:“我們不是商人或企業家,但我們知道我們擁有一流的課程?,F在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走出去銷售我們的課程?!彼徒K身教授薩繆爾?格斯林一起講授這一網絡課程。

同步大規模網絡課程并不像“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那樣可以隨時觀看,它要求學生、教授和教學助理同時在線。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出現,而且大多都免費,吸引了全球500多萬學生用戶,并且吸引了數所全球頂級高校陸續與Coursera和EdX等公司合作推出網絡課程。不過,誰也沒有找出將這一教育模式進行商業化的有效途徑。

格斯林和潘尼貝克教授推出的課程總結了傳統網絡教育和現代“大規模公開網絡課程”的經驗,為學生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該課程全部在室內拍攝,面向得克薩斯大學以外的學生開放,收取的學費將在心理學系和學校之間進行分配。非得克薩斯大學學生購買該網絡課程的費用是每人550美元。與之相比,被得克薩斯大學錄取的本州全日制學生接受該課程面授的費用約為每人900美元,而外州學生的面授費用更是高達每人約3000美元。

篇12

作者簡介:張帆(1981-),男,吉林長春人,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數據庫與Web智能。

1JSP網絡課程

1.1JSP語言的特點

JSP全名Java Server Page,是Sun公司的網站開發語言。JSP可以在Serverlet和JavaBean的支持下,完成功能強大的網站程序。

JSP的設計目的是使基于Web的應用程序更加簡易和便捷,而這些應用程序能夠與各種Web服務器、應用服務器、瀏覽器和開發工具共同工作。Web服務器在遇到訪問JSP網頁的請求時,首先執行其中的程序片段,然后將執行結果以HTML格式返回給客戶。程序片段可以操作數據庫、重新定向網頁以及發送Email等等,這就是建立動態網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務器端執行,網絡上傳送給客戶端的僅是得到的結果,對客戶瀏覽器的要求很低,可以實現無Plugin、無ActiveX、無JavaApplet、甚至無Frame。

1.2JSP的未來發展前景

JSP的設計目標是提供一種更為簡便、有效的動態網頁編段,并且增強網頁程序的簡便性和有效性、獨立性、兼容性和可重用性。

目前,JSP已經是比較流行的一種網站開發語言,尤其是電子商務類的網站,多采用JSP。JSP可以通過Sun Java的Java Class和EJB獲得規模支持,通過EJB/CORBA以及眾多廠商的Application Server獲得結構支持,JSP可以說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2JSP網絡課程的設計

網絡課程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培養,具有獨立性、協作性、交互性和反饋性等特點,是完全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新的教學模式。它具有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優越性,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個性化教學。

2.1教學目標設計

網絡課程的目標分為總體學習目標、單元學習目標和知識點學習目標3個層次。單元學習目標是對于一個單元,學生應達到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在每個單元具體的學習內容之前呈現給學生;知識點學習目標則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呈現;而總體學習目標要求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JSP的基本語義、語法并熟練應用JSP,理解JSP面向對象的思想,熟練操作數據庫,進而能運用所學知識開發設計小型的網站。

2.2內容選取和組織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以JSP最新的版本為準,依據程序設計語言的特點選擇安排教學內容。JSP作為一種程序設計語言,其最適合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是基本語法知識、文件操作、數據庫操作和案例分析。學習內容以知識點講解和案例展示的方式呈現。每一單元配備相應的測試題、參考資料、建議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等。

2.3資源的選擇與設計

對于網絡課程而言,資源的選擇與設計十分重要,加之JSP課程本身的開源性、實踐性等特點,這個環節更是不容小視。開源提倡資源共享,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課程資源的建設不應該僅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而應該是師生共建共享。資源不僅僅包括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還可以包含案例等。課程開設之處,教師應提供一定的資源,隨著課程的開展,學生可以上傳自己的資源。針對每個資源,都應配備討論模塊,師生均可對資源進行評論,并展開討論。

2.4系統的結構設計

系統劃分為四大基本模塊:管理員模塊、教師模塊、學生模塊和交互模塊。各模塊的基本關系如圖1所示。

4個模塊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同時又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結合體。圖1中箭頭的方向表示各個模塊之間數據交互的方向。其中:

管理員模塊:主要負責教師和學生的注冊管理和身份驗證,對已注冊教師和學生資料的管理、日常的數據庫維護和備份等工作。

教師模塊: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要求,完成諸如在線生成試卷、在線答疑、在線閱卷、在線留言和資料上傳等功能。

學生模塊:主要使學生通過驗證后可以進入操作界面,執行網上作業、在線考試、成績查詢、在線提問和留言等功能。

交互模塊:應實現教師在線實時答疑、脫機答疑、上傳學習資料,師生之間交流、學生之間討論和學生下載資料等基本功能。

2.4系統的功能

網絡教學的目的就是利用現有的軟、硬件條件,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所以系統必須能滿足教師的日常工作需求,例如:試題庫的增刪改查、出試卷、改試卷、答疑和上傳學習資料等。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完成作業、預習復習、考試、查詢成績、解決疑難和下載學習資料等。系統必須能滿足學生上述的基本功能,并能夠發揮新的技術優勢,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結語

將課堂教學與學生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相結合,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的需要。從學校教學工作角度考慮,網絡教學系統實現了傳統教學的基本功能,降低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對學生而言,減輕了學生的學業壓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發揮了計算機和Internet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重新調整學習計劃,為促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JSP網絡課程的設計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篇13

根據需要錄制的網絡課程時長,對視頻文件保存路徑進行設置。

設置全部完成之后,需要進行檢查,確認無誤后,點擊“開始錄制”即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