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漢語拼音學習材料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漢語拼音學習材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韻母是中國漢語音韻學術語,一個漢字音節中聲母后面的成分。韻母至少要有一個元音,也可以有幾個元音,或元音之后再加輔音。由幾個音素組成的韻母又可以細分為韻腹 (主要元音) 、韻頭 (又稱介音) 、韻尾,如官〔guan〕這個音節中,〔g〕是聲母,〔uan〕是韻母。韻母〔uan〕中,〔a〕是韻腹,〔u〕是韻頭,〔n〕是韻尾。

漢語拼音韻母表(24個):

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單韻母6個:a o e i u ü

復韻母8個:ai ei ui ao ou iu ie er

鼻韻母9個:an en in un ün(前鼻音韻母) ang eng ing ong(后鼻音韻母)

特殊韻母1個:er

漢語拼音聲母表(23個):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漢語拼音整體認讀音節(16個):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整體認讀音節一般是指添加一個聲母后讀音仍和韻母一樣的音節(yuan比較特殊),也就是指不用拼讀即直接認讀的音節,所以整體認讀音節要直接讀出,如yi wu yu等。

零聲母音節:a ai an ang ao e ê ei en eng er o on

平舌音: zi ci si

翹舌音: zhi chi shi ri

音節:分兩拼音節(聲母和韻母)和三拼音節(聲母、介母、韻母)

以前我們說過在音節這個大部落中,有聲母和韻母兩大家族,生活在這兩大家族中的聲母孩子和韻母孩子非常善良友好,有些見到面就會手拉手聚在一起,而有些呢見到面呀還不認識,你看聲母sh 正在散步,這時韻母O也來了,可是他們并不認識對方,這時,交際廣泛的韻母U來了,他呀已經介紹了好多聲母和韻母認識了,是非常出色的中介人,看看他左手拉SH,右手拉O,把它們都拉到自己的身邊,又組成了新型家庭,這個小家庭和其他的家庭都不一樣,你知道哪里不一樣嗎?

有一個聲母和兩個韻母組成,其中的韻母U 因為他是中介人,所以我們把他叫做介音,把這種音節叫三拼音節。(板書:聲母—介音—韻母三拼音節)

三拼音節(9個):ia ua uo uai iao ian iang uang iong

三拼音節是指由聲母+介母+韻母拼成的音節。如jiɑ huɑ 中間的i和u是介母,要讀得輕,短。

(也有人認為,介母是細分出來的。如q-u-an拼成quan,其中uan也說是quan的韻母。)

如:xian , lian xiong 是三拼音節,由聲母,韻母,介母組成的。

而liu 是兩拼音節,聲母是l,韻母是iu ,中間沒有介母。liu 里雖然有i ,但是這里的iu 是連在一起的,是復韻母。

er既不是三拼音節又不是整體認讀,而是零聲母音節

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表

聲母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23個)

韻母 a o e i u ü 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24個)

整體認讀音節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16個)

聲調的標法

篇2

一、有趣情境體驗,激發積極參與

面對漢語拼音,剛進小學的學生都覺得十分枯燥,教師要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善于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把比較枯燥的拼音字符變得生動有趣,把無趣的學習轉變成有趣的學習,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欲望,使學生想學、樂學漢語拼音,學得規范,用得自然,感知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體驗到學習語文的魅力,從而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學習技能。

例如,教學“聲調”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呈現“小白鵝到姥姥家”:在舒緩的樂曲聲中,小白鵝告別大白鵝爸爸、媽媽,騎著摩托車準備到姥姥家,小白鵝騎著小車在筆直平坦的水泥大道上,唱著輕松愉快的歌:“āāā、ōōō、ēēē。”突然,小白鵝的歌聲停住了,前面出現了一個斜坡,為了使車子爬上這道坡,小白鵝用力踩,嘴里哼著:“ááá、óóó、ééé。”爬完坡,道路坎坷不平,小白鵝在車子上不停地顛簸著,難受地哼出:“ǎǎǎ、ǒǒǒ、ěěě。”“哇!姥姥的家就在坡下”,小白鵝大聲地喊著:“ààà、òòò、èèè。”車子飛快地下了坡,姥姥正在門口迎接小白鵝。學生觀看著屏幕,嘴里跟著小白鵝不停地叫唱著,體驗a、o、e四個聲調的讀法和四種聲調符號,教師出示a、o、e四種聲調符號,引導學生認識拼讀四種聲調符號,掌握讀法和書寫。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學生學而不厭、樂在其中,體驗漢語拼音的讀音、形狀及書寫方法,達到掌握漢語拼音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習漢語拼音的能力。

二、游戲活動感悟,形成學習能力

“學習的最大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由于單一學習漢語拼音相對比較枯燥,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內容編排,密切配合書本上的知識,通過編故事、表演等方法,聯系現有經驗和新事物,創設多種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拼音知識,體驗學習漢語拼音的樂趣,加強動手、動腦能力,加深學生對漢語拼音的記憶,發現知識的規律性,培養個性化的思維,發展智力因素,如科學記憶力等,深入淺出地突破拼音教學的重難點,促進拼音學習能力獲得鍛煉,直至生成。

例如,教學“b、p、m、f”時,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其四個聲母的拼讀書寫,教師組織學生與同桌互做“說出我的悄悄話”游戲:學生甲在學生乙的耳邊發出b、p、m、f中某一個音,讓學生乙說一說學生甲發出的是哪個聲母?然后交換互說。教師讓學生拿出拼音字母“b、p、m、f”的頭飾,在課余時間戴著拼音頭飾玩耍,強化對這些字母的記憶。又如,教學“j、q、x”時,學生學習拼讀與書寫j、q、x與ü的規則,學生朗讀j、q、x與ü的故事:j、q、x帶著小i出去玩,小ü也要去,急得哭了。j、q、x說:“你先擦掉眼淚,我們再帶你去。”小ü連忙擦掉眼淚,拉著j、q、x的手出去玩了。通過朗讀故事,學生理解了j、q、x與ü的拼寫規則。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讀兒歌認讀字詞,開展讀詞識字競賽,“喂小雞”因“喂”、“小”的韻母還沒有學過,讓學生照著“洗衣服、搭積木”說出結構相同的詞語來,同時,教師出示卡片“雞”,讓學生拼一拼、讀一讀,讓學生到兒歌里找到這個字,并認讀出它。教師在屏幕上出示“xǐ、jī、yī、xià、dì”和“地、衣、洗、下、雞”,引導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連一連、讀一讀。學生在多種活動形式中學習漢語拼音,掌握了學習漢語拼音的方法,提高了識字能力,初步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篇3

在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語文現代化必不可少,而普通話的推廣是語文現代化迫切而首要的任務。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之間相互交流的日漸廣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而學好普通話的最好的工具就是學好漢語拼音。為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圍繞如何進行小學漢語拼音教學進行論述,具體如下:

一、小學語文漢語拼音教學的研究目標

1、對教學時空進行開放,讓拼音走進學生的生活。

首先,走進校園,對校園語言進行規范。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就是學校,學校的語言環境能對學生的語言習慣造成直接影響。如“桌子”、“吃飯”、“考試”等常用詞語,具有較高的使用率,但錯誤率也比較高,考慮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受方言的影響。要想規范學生的口語,教師可以和學生達成約定,養成隨時、隨地對錯音加以糾正的習慣,形成說普通話的意識和良好的校園語言環境。

其次,走進家庭,對生活語言進行鞏固。當前,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語言習慣還不夠重視,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對于這一情況,我鼓勵學生做家里的小推普員,糾正父母的方音、錯音,并且也接受家長的監督,每天講一個故事、念一首兒歌或說一說學校里的新鮮事等,同時用錄音機錄下來,既可以讓學生反復聽,對錯誤進行自我糾正,又可以和同學進行交流,還可以把錄音交給老師,使教師能進行及時的指導。

再次,走進大自然,豐富學生的生活語言。各種旅游景點、動植物、小區和馬路等名稱,都可以作為很好的學習材料。既可以讓學生熟悉周圍的生活環境,還能幫助學生熟練運用和積累語言。

最后,走進社會生活,使良好的語言習慣得以養成。走進社會生活的過程是較為艱辛的。改變一種語言習慣需要上百次的重復練習,甚至還需要將意志、熱情、毅力與決心調動起來。

2、對教學方法進行開放,使學生的獨立個性得到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個性,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以便充分發揮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長和優勢,使學生的獨立個性得到發展。在學完書上的識記方法之后,讓學生想一想是否還有更好的辦法。學生熱情高漲,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等多方信息,都在生動有趣、五花八門的順口溜中體現了出來。教師應鼓勵并引導學生自己編順口溜,為學生提供更多表現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挖掘出學生學習語言的潛能,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開發,從而促進他們漢語拼音學習能力的提高。

3、對學習環境進行開放,使教室能夠說話。

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學習欲望,為使他們的這一欲望得到滿足,形成適應不同個體的開放的學習方式,教師需要提供給他們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為了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拼音,我把教室布置成了“拼音的世界”,給每個學生做一塊姓名牌,并注上拼音,掛在墻上,讓他們用拼音介紹自己的名字和結識同伴。還給教室內的每一件東西都貼上“拼音標簽”。學生們在這樣的教室里既能有趣地學習,又不會使課業負擔有所增加,使所學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就得到了鞏固。

二、漢語拼音教學的方法

1、插圖提示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漢語拼音插圖生動有趣、直觀具體、貼近生活。教師應根據編者意圖,從課文的插圖著手,引導學生發現插圖與字母音形的內在聯系。結合看圖,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不僅可以增添兒童情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對字母的音形進行記憶。

2、游戲學習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入游戲,讓學生參與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中獲取新知,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始于活動,在活動中,他們的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我經常引入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融認知與情感于一體。

3、創設情境法。

創設情境法指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插圖、語言、教具和表情等手段把學生帶入到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愉悅、寬松的環境中積極地參與學習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協調學生腦、眼、手、口等多種感官的活動,化難為易,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4、趣味故事法。

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來看,他們比較易于接受一些生動有趣的知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講一些和課文內容有緊密聯系的趣味兒故事,創造一個既愉快又緊張的氛圍,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5、歌訣鞏固法。

兒童的感知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容易將音形相近的字母混淆,若利用編寫兒歌、口訣來對字母的音形加以辨別鞏固,會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學習起來存在一些困難,且還比較枯燥乏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兒童的特點,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對拼音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就會樂于學習并學好漢語拼音。不但可以為學生今后的識字學習打好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產生熱愛語文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將師生情感融入到學生的認知活動中,這樣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較快地掌握漢語拼音。

篇4

漢語拼音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輕松的情境之中,愉快地學習漢語拼音、認識漢字、積累與語言,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明確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學校生活,感受教師的親切,同學的友愛,共同學習的快樂。

2、懂得要尊敬老師,熱愛學習,遵守紀律,團結友愛,并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習慣。

3、學會6個單韻母。學會8個復韻母,以及5個前鼻韻母、4個后鼻韻母。學會23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4、學會16個整體認讀音節,會讀他們的四聲。

三、弄清教學重難點。

1、掌握聲母與單韻母的拼讀音節,以及帶調拼讀音節,區分二聲和四聲,掌握三聲的讀法,會在四線三格中書寫音節。

2、學會兩拼和三拼的拼讀方法,正確書寫音節和整體認讀音節。

3、學會復韻母和它們的四聲,能正確地讀音和書寫。學習聲母與復韻母組成的音節,能準確拼讀音節。

4、掌握J、q、x與üe相拼時,ü上兩點省略規則。

5、掌握整體認讀音節,能夠正確區分形近的復韻母。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分流練習,分類按順序排列。

四、注重方法與策略。

(一)聲母發音與課文插圖的整合

新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幾十幅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示意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形體,還有一些是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如學習g這個聲母時,從圖導入:從遠處飛來了什么?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可能回答:“白鴿”“三只鴿子”。教師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 g”,學生回答“鴿子鴿子ggg”“三只鴿子ggg”。接著讓學生發出正確的讀音:如“鴿”(ge),然后告訴學生把ge讀得輕些、短些,這樣的發音就比較接近本音,也有別于音節ge音了。用這種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字音來。

(二)拼讀音節與生活經驗的整合

6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說很多話了。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和理解為什么要分解音節。如看見一叢草,他們認識是草(cao),卻不會將草(cao)分出聲母C,韻母ao。更不會有意識地將聲母和韻母連成音節進行四聲拼讀,因此字音(音節)的拼讀成了孩子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漢語拼音第5課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課件從電腦中依次出示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先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實際上已調用他們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再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讓學生讀一讀,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說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

(三)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圖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內容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觀念,也突出了各知識點的科學性。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有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現,工作計劃《漢語拼音教學計劃》。如第7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漢字。

2、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后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啟發學生想像,如第4課的情景圖,一只小兔奔跑時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兩筆。

篇5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還具體提出,漢語拼音教學盡可能有趣味性,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同時強調了要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驗等。這些好建議啟發我們,要正確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賦予課堂活力,樹立“以學生為本”觀念,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漢語拼音部分共13課。編排了情景圖、短語、句子和兒歌,認識70個常用字。顯而易見,教材采用了多種方式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整體性。于是,我把漢語拼音部分視為一個多元化的整體,將學拼音看圖識字、看圖說話、閱讀短語和兒歌等多個知識點互相滲透,分層次有機整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興趣,力圖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一、聲母發音與課文插圖的整合

新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幾十幅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示意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形體,還有一些是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聲母的本音雖然都是“標準的音”,但因為聽不清,學生學習還是不方便。新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給這些聲母配上了不同的韻母,使聲母也能發出響亮的音。這種呼讀音,雖然能發出響亮的音,方便學生的學習,但還是難以啟動學生自學、自悟、自會。教材又配上了能夠表聲母音的插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如學習g這個聲母時,從圖導入:從遠處飛來了什么?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可能回答:“白鴿”“三只鴿子”。教師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g”,學生回答“鴿子鴿子ggg”“三只鴿子ggg”。接著讓學生發出正確的讀音:如“鴿”(ge),然后告訴學生把ge讀得輕些、短些,這樣的發音就比較接近本音,也有別于音節ge音了。用這種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字音來。有幾個聲母如d、t、n、l的插圖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練習聲母的讀音。

二、拼讀音節與生活經驗的整合

六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說很多話了。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和理解為什么要分解音節。如看見一叢草,他們認識是草(cao),卻不會將草(cao)分出聲母C,韻母ao.更不會有意識地將聲母和韻母連成音節進行四聲拼讀,因此字音(音節)的拼讀成了孩子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漢語拼音第5課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課件從電腦中依次出示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先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實際上已調用他們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再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讓學生讀一讀,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說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

三、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圖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內容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觀念,也突出了各知識點的科學性。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有的情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現。如第7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漢字。

2、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后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啟發學生想像,如第4課的情景圖,一只小兔奔跑時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兩筆。

3、充分利用圖加深記憶。剛學會拼音字母的學生,拼讀音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生看圖讀音節識字時,首先引導學生看圖,看懂圖意很容易就拼出音節了。學生在認讀時,遇到認不出說不上的漢字,教師可以憑借描述圖意,幫助學生復現畫面內容,喚起表象,使學生憶起見面字的讀音和字形。

篇6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環境,創設不同的興趣氛圍。在拼音教學中,如果總是授之以魚,告訴學生這是什么、怎么讀、怎么記,久而久之必定會造成學生的厭煩情緒。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那就要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求樂趣。通過各種各樣新穎有趣的內容和形式吸引學生,能調動小學生學拼音、用拼音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可在教學中適當穿插游戲、比賽和創設情景提高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積極性。在拼音教學中,可以把枯燥的拼音練習融入有趣的游戲、比賽,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二、運用多種形式,巧妙進行漢語拼音教學

1.講講故事,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所以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注意研究兒童心理,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在教學中適時利用故事進行拼音教學十分有用。漢語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符,要想讓學生想學、樂學,就要變無趣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創設語言環境,讓音節在語言環境中反復出現,使學生熟練掌握、鞏固、運用漢語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發揮漢語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過編故事途徑讓學生生動有趣地學拼音。故事這一文學形式生動有趣,對一年級學生有特別的吸引力。教學生識記拼音字形,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讓學生說與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故事,抓住聯系點識記。

在教怎樣給音節標調時,我就先講一個故事給學生們聽:“單韻母媽媽有六個女兒,大女兒a,二女兒o,三女兒e,老四老五是一對雙胞胎,她們是i和u,老六是ü。單韻母媽媽可喜歡她的這些孩子了,經常讓她們一起出去玩,為了提醒姐姐照顧好妹妹,單韻母媽媽總是把一頂帽子戴在姐姐的頭上。這樣,只要大姐a在,帽子就戴在a 的頭上,沒a就找二女兒o或三女兒e,老四老五因為是一對雙胞胎,所以,媽媽說兩個并排站時,誰在后邊就戴在誰的頭上。”這個故事不僅很好地解釋了標調歌的內涵,同時還賦予標調歌嶄新的生命。小朋友聽了故事再記音節的標調規律,會更形象,更深刻,甚至終生都不會忘記。

2.利用插圖,記得扎實

教材配備了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課文插圖,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借助插圖,讀準漢語拼音。剛入學的兒童思維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在導入字母的發音時,可以從課文插圖入手,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引出字母的讀音。

要引導學生看懂圖意,練習拼讀;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充分利用插圖加深記憶。剛學會拼音字母的學生,拼讀音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生看圖讀音節識字時,首先引導學生看圖,看懂圖意很容易就拼出音節了。學生在認讀時,遇到認不出說不上的漢字,教師可以憑借描述圖意,幫助學生復現畫面內容,喚起表象,使學生憶起見面字的讀音和字形。把看圖、拼音、識字整合在一起,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群體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作用,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3.聯系生活實際,拼讀音節

師生之間輕松自由地談話,聯系生活實際也是一種好的方法。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輕而易舉地接受新知,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無意注意仍然占主體地位。比如說,在引出整體認讀音節“yuan”時,我拿了一個圓圓的蘋果問學生,你們還知道生活中有什么是圓的嗎,同學們紛紛高高舉起小手說:棒棒糖是圓的,籃球是圓的,乒乓球是圓的,太陽是圓的,月亮是圓的……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幾乎說出了身邊所有圓的東西,毫無疑問都學會了“圓”的發音。接著,我告訴學生“圓”去了聲調就是“yuan”的音。字音(音節)的拼讀是學生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利用西瓜、飯鍋、花、火等圖片,先請學生們說一說它們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試著用拼音拼出來,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教師分別展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學習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

4.運用兒歌,幫助學習

根據兒童的語言發展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兒歌幫助學生學習拼音。兒歌或口訣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材料,識字使他們由拼音的學習轉入高一層次的學習活動。教材在拼音教學內容中編排了大量的兒歌,把拼音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鞏固和運用漢語拼音,還運用漢語拼音學習一部分構字率較高的獨體字,為學習合體字準備條件。學生通過讀兒歌,并把它與記字形聯系起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的時候把記憶拼音和兒歌結合在一起,如“小棍趕豬lll”、“傘柄朝下ttt”、“9字加彎”、“剪尖朝上前面是d后面是b;剪尖朝下前面是q后面是p”。在教學j、q、x與ü相拼時,理解ü上兩點省略規則是這一課的難點。教學時可以這樣說:小ü最頑皮,誰都不愿同他一起玩。小ü急得哇哇哭,眼淚叭嗒叭嗒往下掉。正在這時,j、q、x三兄弟走上前:“小ü,我們去玩吧。”小ü聽了馬上擦掉眼淚跟著j、q、x就走了,所以小ü見了j、q、x,上面兩點就沒有了。

三、反復練習,學以致用

篇7

一、拼讀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庫,同時也是學生進行拼音學習的重要方式。小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會話能力積累,有了一定的實踐技能,但是理論知識的學習還不夠,特別是字音(音節)的拼讀是學生拼音入門學習的難點。人教版新教材采用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教師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教學漢語拼音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上課時,先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實際上是正在調用他們原有的“語言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教師可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并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讓學生讀一讀,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說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

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后,還須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綜合認知能力,以達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讀出來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現的209個音節。為了增強學生的拼讀興趣和效果,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拼音能力了,又發展了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拼音學習與觀察情景圖片的整合

低年級學生認識世界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在教學中善于將情境圖片與拼音學習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借助一定的情境進行拼音知識的學習。人教版新教材拼音部分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的學習空間。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真研讀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從記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有的情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現。如第7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記漢字。

2、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體現字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體現字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后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體現字形的部位,啟發學生想像。

3、充分利用插圖加深記憶。剛學會拼音字母的學生,拼讀音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生看圖讀音節識字時,首先引導學生看圖,看懂圖意就很容易拼出音節了。學生在認讀時,遇到認不出、說不上的漢字,教師可以描述圖意,幫助學生復現畫面內容,使學生回憶起字的讀音和字形,

三、做好拼音識字與閱讀兒歌的有效整合

在低年級階段,如果教師只是單純的引導學生進行拼音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一久就會導致學生的審美疲勞,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做好拼音識字與閱讀活動、兒歌教學的有效整合,通過朗朗上口的兒歌或者趣味化的閱讀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拼音學習范圍,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為兒歌或口訣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材料,識字卻是他們由拼音的學習轉入高一層次的學習活動。人教版新教材在編排上抓住了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拼音教學內容中編排了大量的兒歌,把拼音與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樣的安排不僅鞏固了漢語拼音的運用,而且便于運用漢語拼音學習一部分構字率較高的獨體字,為學習合體字準備了條件。每一課中都有圖畫表示獨體字的意義,字的上面都配有漢語拼音音節,圖下又有漢語拼音短文和詞組。句子來概括圖意。學生通過讀兒歌、既學會了一些漢字又沒有增加單純識字的心理負擔。

我感到從一年級開始,學生每認記一個字時都應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大致了解字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要充分利用漢語拼音這個工具引導學生讀準字音;二要運用造句的方法使學生大致了解字義;三要運用漢字構字的規律讓學生了解字形。教師還要注意強化聽、說、讀、寫的互相滲透。聽,聽字的讀音,聽老師范讀或同學朗讀;說,讓學生說出自己識字的方法,說一句完整的話;讀,拼讀音節,認讀生字,按詞的組合朗讀句子,讀懂句意;寫,按照漢字的構字規律指導學生練習書寫。通過充分調動眼、口、耳、手的功能,使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綜上所述,在拼音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重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巧妙的進行引導教育,以便能夠更好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感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篇8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不能在課堂教學伊始就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充滿好奇,進而主動探求顯得至為重要。一年級的新生正處在從幼兒到兒童的轉換時期,理解力較差,很多知識都是死記硬背的,然而記憶與興趣有極大的關系,興趣高時學習積極性就高、學習效果較好。所以,當一個新的事物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時,求學若渴的孩子一定非常有興趣。如何能在教學中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呢?兒歌或口訣就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材料,比如:在教學單個拼音字母時,可以借助兒歌等形式來幫助學生認識其發音方法,借助課本上的插圖來記住字形。

2 利用游戲、娛樂來進行拼音教學

這種方法充分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將教學知識點融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中,在樂趣中完成學習。可以把前后鼻音、平翹舌音、兒化、輕聲等教學難點通過繞口令、念兒歌等形式進行訓練,組織多種多樣的游戲。如:“送信”、“摘蘋果”、“找朋友”、“拼一拼”、“看口形猜韻母”等。為了讓拼音游戲融于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我還編制了一套“打牌游戲”,游戲方法是:學生1:“我出b”。學生2:“我出ei”。搶答:“我們拼成bei。杯子的杯、北京的北、被子的被”。

3自制教具、學習來進行輔助教學

教師可以用彩色的紙板剪成字母,當教某一字母是,可以發給學生玩一玩,增強他們的感官意識,也可讓學生回家動手剪好放在書包里,平常隨機讓學生拿出某一字母的圖形,如果學生拿正確了,說明學生已經認識了這一字母,如果拿錯了,要鼓勵學生再記一記這個字母。同樣地,還可以用這些彩色紙板字母組合成某漢字的音節。

4 利用合作學習進行拼音教學

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拼音教學同樣可以進行合作式學習,只不過要注意合作人數以2至4人為宜。如:在教學拼讀詞語這一環節時,教師可采用同桌合作的方法,請一個同學拼讀音節,另一同學用這個詞語進行說話的合作。

篇9

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幾十幅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示意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形體,還有一些是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 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聲母的本音雖然都是“標準的音”,但因為聽1不清,學生學習還是不方便。新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給這些聲母配上了 不同的韻母,使聲母也能發出響亮的音。這種呼讀音,雖然能發出響亮的音, 方便學生的學習,但還是難以啟動學生自學、自悟、自會。教材又配上了能夠 表聲母音的插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如學習 g 這個聲母時,從圖導入:從遠處飛來了什么?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可能回答:“白鴿” “三只鴿子”。教師 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 g“,學生回答”鴿子鴿子 ggg”“三只鴿 子 ggg”。接著讓學生發出正確的讀音:如“鴿”(ge),然后告訴學生把 ge 讀得輕些、短些,這樣的發音就比較接近本音,也有別于音節 ge 音了。用這種 方法可以教 b、p、m、f、k、h、j、q、X、Z、C、S、Zh、Ch、Sh、y、W, 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字音來。有幾個聲母如 d、t、n、l 的 插圖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練習聲母的讀音。

二、拼讀音節與生活經驗的整合。

六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說很多話了。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和理解為什么要分解音節。如看見一叢草,他們認識是草(cao),卻不會將草(cao)分出聲母 C,韻母 ao。更不會有意識地 將聲母和韻母連成音節進行四聲拼讀,因此字音(音節)的拼讀成了孩子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 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漢語 拼音第 5 課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不同形狀的 卡片依次出示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先 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實際上已調用 他們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 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再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 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 讓學生讀一讀, 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 (說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 。 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 2 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還要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 能力,力爭做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讀出來。教師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 音部分出現的 209個音節。為了增加學生拼讀興趣和效果,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

三、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圖的整合。

教材拼音部分的內容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觀念,也突出了各知識點的科學性。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有的情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 現。如第 7 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漢字。有的圖內容復雜,學生看了圖還不能導出音節的讀音,如第 11 課的情景圖,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帶著學生仔細觀察, 啟發思維,講清留意后, 引出 diéfēijī 和漢字“疊飛機”。 2.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后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啟發學生想像,如第4課的情景圖,一只小兔奔跑時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兩筆。 3.充分利用圖加深記憶。剛學會拼音字母的學生,拼讀音節是有一定難度 的,在教學生看圖讀音節識字時,首先我會引導學生看圖,看懂圖意很容易就 拼出音節了。學生在認讀時,遇到認不出說不上的漢字,老師可以憑借描述圖意,幫助學生復現畫面內容,喚起表象,使學生憶起見面字的讀音和字形,如第8課情景圖, “太陽剛剛升起,可以換成什么詞來說?”學生思考后回答“日 3 出”,這樣字的形和音的問題迎刃而解。把看圖、拼音、識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益于調動群體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作用,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篇10

新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幾十幅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示意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形體,還有一些是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聲母的本音雖然都是“標準的音”,但因為聽不清,學生學習還是不方便。新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給這些聲母配上了不同的韻母,使聲母也能發出響亮的音。這種呼讀音,雖然能發出響亮的音,方便學生的學習,但還是難以啟動學生自學、自悟、自會。教材又配上了能夠表聲母音的插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如學習g這個聲母時,從圖導入:從遠處飛來了什么?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可能回答:“白鴿”“三只鴿子”。教師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g”,學生回答“鴿子鴿子ggg”“三只鴿子ggg”。接著讓學生發出正確的讀音:如“鴿”(ge),然后告訴學生把ge讀得輕些、短些,這樣的發音就比較接近本音,也有別于音節ge音了。用這種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字音來。有幾個聲母如d、t、n、l的插圖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練習聲母的讀音。

二、拼讀音節與生活經驗的整合

六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說很多話了。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和理解為什么要分解音節。如看見一叢草,他們認識是草(cao),卻不會將草(cao)分出聲母C,韻母ao。更不會有意識地將聲母和韻母連成音節進行四聲拼讀,因此字音(音節)的拼讀成了孩子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漢語拼音第5課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課件從電腦中依次出示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先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實際上已調用他們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再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讓學生讀一讀,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說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

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還要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力爭做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讀出來。教師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現的209個音節。為了增加學生拼讀興趣和效果,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

三、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圖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內容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觀念,也突出了各知識點的科學性。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有的情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現。如第7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漢字。有的圖內容復雜,學生看了圖還不能導出音節的讀音,如第11課的情景圖,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帶著學生仔細觀察,啟發思維,講清留意后,引出diéffējī和漢字“疊飛機”。

2.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后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啟發學生想像,如第4課的情景圖,一只小兔奔跑時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兩筆。

3.充分利用圖加深記憶。剛學會拼音字母的學生,拼讀音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教學生看圖讀音節識字時,首先引導學生看圖,看懂圖意很容易就拼出音節了。學生在認讀時,遇到認不出說不上的漢字,教師可以憑借描述圖意,幫助學生復現畫面內容,喚起表象,使學生憶起見面字的讀音和字形,如第8課情景圖,“太陽剛剛升起,可以換成什么詞來說?”學生思考后回答“日出”,這樣字的形和音的問題迎刃而解。把看圖、拼音、識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益于調動群體學習過程中的互動作用,是提高識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篇11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漢語拼音部分共13課。編排了情景圖、短語、句子和兒歌,認識70個常用字。顯而易見,教材采用了多種方式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整體性。于是,我把漢語拼音部分視為一個多元化的整體,將學拼音看圖識字、看圖說話、閱讀短語和兒歌等多個知識點互相滲透,分層次有機整合,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興趣,力圖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一、聲母發音與課文插圖的整合

新教材漢語拼音部分有幾十幅富有啟發性的插圖,或示意字母發音、或表明字母形體,還有一些是為提高拼讀能力而安排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學習抽象的拼音字母。聲母的本音雖然都是“標準的音”,但因為聽不清,學生學習還是不方便。新教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給這些聲母配上了不同的韻母,使聲母也能發出響亮的音。這種呼讀音,雖然能發出響亮的音,方便學生的學習,但還是難以啟動學生自學、自悟、自會。教材又配上了能夠表聲母音的插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如學習g這個聲母時,從圖導入:從遠處飛來了什么?學生看書上的插圖,可能回答:“白鴿”“三只鴿子”。教師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 g”,學生回答“鴿子鴿子ggg”“三只鴿子ggg”。接著讓學生發出正確的讀音:如“鴿”(ge),然后告訴學生把ge讀得輕些、短些,這樣的發音就比較接近本音,也有別于音節ge音了。用這種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字音來。有幾個聲母如d、t、n、l的插圖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練習聲母的讀音。

二、拼讀音節與生活經驗的整合

六歲的孩子入學前已會說很多話了。從拼音角度來講,他們已經會發很多音節的音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和理解為什么要分解音節。如看見一叢草,他們認識是草(cao),卻不會將草(cao)分出聲母C,韻母ao。更不會有意識地將聲母和韻母連成音節進行四聲拼讀,因此字音(音節)的拼讀成了孩子們拼音入門的學習難點。根據新教材增加了許多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音節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調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直接切入音節,拼讀難點。如漢語拼音第5課三拼音節: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課件從電腦中依次出示一個西瓜、一口鍋、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擴大的圓等圖片,先請孩子們認一認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實際上已調用他們原有的“語音儲備”),然后引導學生:想一想,它們(指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來的?當學生理解有困難時,再用課件分別展示出聲母和相拼的韻母以及聲調,對應擺放在圖片下面。最后啟發學生:這些聲、韻母合在一起加上別的聲調就成了別的字音了,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再以此分別推出以上五個音節的四聲,讓學生讀一讀,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說出雙音節詞或一句話即可)。這種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擴展活動無一不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的。

學生初步學習了拼音方法,還要經過大量的“耳聽口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力爭做到看到音節便能準確、熟練地讀出來。教師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現的209個音節。為了增加學生拼讀興趣和效果,我從學生最熟悉的口語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從學生使用的學習文具入手;從學生最樂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為學生營造喜聞樂見的拼音音節氛圍,使他們愛學樂學,既提高拼音能力又發展了口語交際能力。

三、認識漢字與觀察情景圖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內容在聲母、韻母、音節、識字、兒歌、看圖口語交際等方面進行了巧妙的組合,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觀念,也突出了各知識點的科學性。特別是與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情景圖,給師生帶來了更大的創造性學習的空間。教師應站在學生認知水平的角度上,認真審視每一幅情景圖,想辦法激活它們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借助情景,利用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會認漢字。

1.看懂留意,練習拼讀。有的情景圖內容簡單,物體的名稱和音節對應出現。如第7課,媽媽擦玻璃、爸爸拖地、我做賀卡。可以讓學生自己看圖、練讀音節、認漢字。有的圖內容復雜,學生看了圖還不能導出音節的讀音,如第11課的情景圖,教師作為引導者要帶著學生仔細觀察,啟發思維,講清留意后,引出diéfēijī和漢字“疊飛機”。

2.抓住畫面特征,記住字形。有的情景圖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點,但圖上的物體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畫面的某一處。教學時應讓學生先整體后部分觀察畫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啟發學生想像,如第4課的情景圖,一只小兔奔跑時的腿形,多像“兔”字下面的兩筆。

四、閱讀兒歌與識字的整合

兒歌或口訣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材料,識字卻是他們由拼音的學習轉入高一層次的學習活動。新教材在編排上抓住了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拼音教學內容中編排了大量的兒歌,有機地把拼音與識字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安排不僅是鞏固和運用漢語拼音,還在于運用漢語拼音學習一部分構字率較高的獨體字,為學習合體字準備條件。每一課中都有圖畫表示獨體字的意義,字的上面都配有漢語拼音音節,圖下又有漢語拼音短文和詞組、句子來概括圖意。學生通過讀兒歌,既學會了一些漢字又沒有增加單純識字的心理負擔。如漢語拼音第6、7、8課中的帶拼音的小短文、兒歌、童謠深深引吸著學生,激發起他們拼讀音節、認識漢字的強烈欲望。

我感到從一年級開始,學生每識一個字應讀準字音、認清宇形、大致了解字義。教師在有機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強化聽、說、讀、寫的互相滲透。聽,聽字的讀音,聽老師范讀或同學的朗讀;說,說出自己識字的方法,說一句完整的話;讀,拼讀音節,認讀生字,用手指點短文中的字,按詞的組合朗讀句子,讀懂句意,利用句子的停頓朗讀每個句子;寫,對獨體字有條件的可以認一個寫一個,也可以認寫分開,但必須按照漢字的構字規律練寫。經過調動眼、口、耳、手這幾個器官,形成統一的聯系。

篇12

二、探尋整合的足跡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力。”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一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提高教學效率?我深知,與其說是一種機遇,不如說是一種挑戰。因此,我在一年級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進自己的語文課堂,使信息技術與一年級小學語文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1.信息技術與漢語拼音教學的整合。漢語拼音是識字和學習普通話的基石。漢語拼音字母作為表音符號,學起來比較抽象。電教媒體在拼音教學中的妙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提高漢語拼音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度過小學學習的第一道難關。

(1)善用媒體資源,突破學習難點。對于剛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字母的發音和書寫既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為了搬掉學習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在字母發音和書寫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網絡共享資源,把同學們帶進美妙的動畫王國之中。如在學習聲母j時,我把網絡共享資源課件“在線flash學拼音”引入了課堂。在動聽的音樂中,隨著老師的講解和示范,同學們耳朵聽著老師的講解,眼睛看著j的flas,小嘴巴忍不住地小聲讀著。和著那好玩的動畫筆在四線格中的移動,同學們的手兒也不由自主地書起空來,大大降低了j的發音和書寫難度。同學們的注意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你看,連班里最好動的小明也瞪大眼睛跟著學習呢!

(2)活用多媒體,輔助拼音復習。“溫故而知新”,鞏固既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基礎,又是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必要條件。我在漢語拼音的鞏固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這樣既能達到復習鞏固的效果,又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扎實。如在復習聲母的時候,我借助投影儀讓學生用小棒和棉線在實物投影儀上擺字母。你聽,擺出字母的同學多高興呀!“我用棉線擺出了s!”“我用棉線擺出了w!”“我用棉線擺出了z!”“我用小棒擺出了x!”“我用棉線和小棒擺出了b、p、d、p!”“我用棉線和小棒擺出了t、k!”許多學生忍不住跑到講臺上,興奮地把自己的杰作投影出來,與同學共享。同學們在歡樂的創作和展示中,既復習了拼音字母,又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2.信息技術與識字教學的整合。識字是閱讀、習作的基礎,也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如何把枯燥的生字教學變為學生的樂學,提高學習效率?多媒體技術可謂是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1)巧用電教媒體,為識字教學增效。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那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提高了生字的學習效率。如在學習“年”字時,我發現該字的筆順筆劃學生不易掌握,于是,我就制作了一個寫有“年”字的動畫課件。然后,播放課件,把字的筆順、筆畫一筆筆慢慢地表現出來,并配之動聽的音樂,讓學生感知。因此,學生看了動畫,對所學生字有了進一步的掌握。又如一些易寫錯的字,我會利用課件,重點閃動筆畫或偏旁,突出重點、難點,加強刺激記憶。這樣,真是樂在其中。

(2)共享媒體資源,拓展識字空間。多媒體網絡具備大量儲存信息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并能使資料共享,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過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生字時,為了拓展學生思維,我集思廣益,把網上的一些較好的學習方法活用于自己的教學之中,進行生字教學的拓展延伸,并用電腦及時反饋。比如在做“補筆畫”這個游戲時,我把學生最愛寫錯、最容易遺忘的筆畫、筆順等部件空出來,讓學生做“填補”游戲、做錯時,電腦小精靈會及時提醒孩子們:“做錯啦!做錯啦!”做對了,電腦小精靈又會馬上表揚鼓勵:“你真棒!你真棒!”多媒體與課程的有機結合,使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加深了印象,強化了記憶,調動了熱情,提高了參與。

三、享受整合的快樂

篇13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92-02

語言首先要有聲,必須借助語音才能表達準確的意思。語音是的最小單位,是整個語言教學的基礎。語音學習的過程就是對語言感知和理解的過程。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音知識體現在字母、音標、單詞、拼讀規則、重音、停頓、句子意群、節奏和升降調等方面。學生掌握了英語語音,不但能夠從聲音方面準確地表達意思,而且有助于提高聽說能力。

一、低年級語音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單詞發音不準

低年級學生對英語單詞發音不準,主要體現在單詞元音發音不夠飽滿,如單詞three,字母組合ee在單詞中為長元音[i:],學生很容易發音成[i],將[θri:]讀成了[θri]。省略尾音也是造成單詞發音不準的原因之一,如bike、kite,單詞末尾的-k、-t往往在發音時被忽略。與省略尾音相反,學生有時候對某些單詞的輔音習慣性拖音,如單詞friend,將[friend]發成[friend?],將ship[?ip]發成[?ip ?]等。還有易混音素的發音出現張冠李戴現象,字母v、w發音容易混淆,如將very讀成wery。低年級學生大都通過模仿來發音,對于舌邊音l、鼻音m、卷舌音r等,很難找準發音部位。這些音素在單詞中出現時,學生往往含混而過。漢語和英語有許多共同的音素,如英語中輔音[b][p][m][f][d][t][n][l][g][k]與漢語拼音中的b、p、m、f、d、t、n、l、g、k相似,學生通過遷移運用很快就能學會他們的發音。而對于漢語中沒有相類似的發音,學生也習慣性地用漢語的語音、語調來讀單詞,這樣對于-th、-ch,學生容易錯發音成[s]等。

2.對句子意群、節奏掌握不好

句子中按語法結構和意思劃分出的每一個成分,稱為一個意群。意群要根據語意來判斷,或長或短,可能是詞組或短語,又或者是句子。學生對意群劃分不清,會影響到句子朗讀的流暢度,甚至引起誤解。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初學英語,不可能對英語單詞的形聲義達到協調融合熟練掌握的程度。學生的朗讀往往隨心所欲,對于較長句子不注重意群,憑著自己的感覺以及對句中單詞的熟悉程度去朗讀,很難根據意群斷句,甚至讀破句,這樣隨意說出來的話破壞了語言的節奏感。學生在初學階段對節奏掌握不好,還體現在對英語的語調學習上。學生不明白什么時候該讀升調,什么時候讀降調,他們往往沿用漢語學習的規律習慣,如凡是問句一律讀升調,這樣的朗讀難免怪腔怪調。

3.沒有養成良好的聽說習慣

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但他們表現欲望強,喜歡展現自己。尤其是低年段學生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自己卻不喜歡聽別人說。對于自己懂的或是自以為懂得的,往往會打斷別人的話自我發表言論,要么是聽不進,要么表面在聽,眼睛卻不看說話者,根本不知道別人在說什么……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習成效不佳。

二、低年級學段語音教學的策略

要想解決低年級英語語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語音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抓好教師的示范作用

模仿是兒童初期學習的重要手段。初級階段的英語學習主要是復制式的模仿,這在整個語言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年級學生剛接觸英語,對于英語的語音知識沒有積累,全靠聽教師說,再模仿教師說獲得語音知識。在學校課堂上,由于班級人數多,學生不一定有朗讀跟讀的機會,更無法做到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教師一對一示范及糾正發音問題的機會。很多情況下,學生都是稀里糊涂地跟著全班一起讀。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負責,注意自身的朗讀示范作用。在學習字母、學習新單詞時,學生要看清楚教師讀的口型,先慢速,然后中速,再到快速。在學生聽單詞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運用辨音活動訓練學生,也可以在播放錄音的同時,隨錄音出示不同的單詞,如果單詞和錄音播放內容相同,學生就大聲跟讀。這樣教學,激發了他們的表現欲,為學生模仿跟讀打下基礎。

2.字母教學把好語音關

字母是組成單詞的最小單位。初學英語的學生要準確發出字母的名稱音,也要知道字母在單詞中的x音。教師應指導學生將漢語拼音知識遷移到字母教學中,這對于學習英語的拼讀和拼寫有很大的幫助。在初學英語階段,絕大多數學生漢語拼音已經過關,漢語拼音基礎扎實,教師可以把英語字母與學生熟悉的漢語拼音進行分析、比較,把英語輔音音素與漢語拼音中的聲母作比較,把英語元音音素與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作分析,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把漢語拼音遷移到英語字母的學習上,使學生形成語感,增強其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找出拼讀規律

初級階段的英語學習有單個音的發聲語音現象,也有連讀、失去爆破、重音、升降調等語音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規律,幫助學生歸納語音知識,掌握語音現象。如以音為序、整體記憶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把正在學習的和已經學過的知識,以及將學習材料的各個部分之間建立起聯系,形成學習系統,概括其規律,從深層次把握詞匯的音形義。將單詞按照讀音歸類,尤其是將字母組合發音相同的單詞放在一起,學生只要多讀幾遍就很容易記住了,比如cat、bat、bag、cap、map等,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共性,從而掌握字母a在閉音節詞中發[?]音。可見,單詞教學可以靈活運用形近詞,幫助學生理解詞匯到語音,讓學生發現單詞讀音的共性,掌握字母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律。

4.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是語言學習必不可少的一環。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朗讀習慣,可以切實打好語音、語調的基礎。首先,要培養學生大聲朗讀的習慣,大聲朗讀是避免學生學成“啞巴英語”,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大聲朗讀時可以集中注意力,同時動用了腦、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增強對腦部刺激的程度,鞏固記憶所讀的內容。其次,要培養學生眼到、口到和心到的良好朗讀習慣。低年級學生朗讀時往往隨心所欲,不注意意群,甚至讀破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新授朗讀句子時,就要教會學生斷句。剛開始,學生對斷句理解有一定的難度,但經過多次朗讀后會有明顯的進步。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有配套錄音,小學生模仿能力強,他們堅持跟著地道的課文錄音朗讀,就會不自覺地與課文標準規范的音調進行對比,糾正錯誤的發音。久而久之,其對語音語調的掌控就會有所提高。

5.運用注意規律,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

傾聽就是主動、有意識地聽,是個人必備的學習素養,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保證。要學會傾聽,學生先就要能夠集中注意力。正如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如何打開學生注意這扇門,吸引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傾聽習慣的關鍵。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10~15分鐘,他們的無意注意較強,有意注意較弱,這就要求英語教師運用注意規律,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教學時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傾聽的前提條件是心靜,心不靜則聽不進。上課鈴響后,學生滿頭大汗跑進教室,這個時候學生是心神不定的,無論教師講什么都是無用功。有經驗的教師會留出兩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自我調節,讓學生進行課前口語交際,或者利用課前5分鐘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學生的心靜下來了,注意力才會回到課堂上,這時才能有效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