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孝道思想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因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對于父母的“愛敬”,假如沒有了根本,子女無論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讓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廣廈別墅,也不能稱為孝。子女與父母基于血緣親情的相親相愛,是人群大眾相親相愛的本源與始點,假如父母子女間都不相親相愛,又怎么奢望人群大眾能夠相親相愛呢?故《論語.學而》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始發處。人人皆有敬愛父母之心,循此本心,順此本性,擴而充之,由最親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絕不勉強。故中國傳統的社會與文化,建筑在孝的倫理上,從人類內發而自然的愛敬為起點,而擴展出去。《孝經·開章明義》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確實一語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國文化的根源與其非凡之處。
二、孝與“報親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對父母的感恩心理。中國詩人在很早以前,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進行了熱情的謳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強烈體現了子女思報親恩的感恩心理。
孔子在《論語》中亦表達了子女對于父母的感恩心理。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子女對于父母感恩情感寫作論文自然流露的思想,孔子在與其弟子討論“三年之喪”的對話中這樣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時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之喪。
父母無微不至地疼愛自己的子女,為子女無怨無悔地付出,子女自然從心里產生報答父母之恩的心理,對父母自然懷有“愛敬之心”,向父母行孝盡孝,而子女這一點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則是儒家文化最為重視、培養的文化根源。
三、孝與“無違”、“幾諫”
“父為子綱”是儒家孝道倫理自近代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而孔子的“無違”之教也會使人很容易認為“父為子綱”由孔子開其端。對于儒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用孔子的“幾諫”來說明孔子并沒有主張“父為子綱”,“父為子綱”是日后法家思想摻入,又由后世君王及一些儒者提倡形成的。在這個地方,我們需要認真分析,看看孔子是否有這種思想,或者是否有會導出“父為子綱”的思想傾向。“無違”之說出現于《論語·為政》篇,其文云: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子問孝,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假如我們用“父為子綱”來解釋這里孔子所說的“無違”,那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若是這樣,孔子就沒必要接著對“無違”作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解釋。孔子這里的“無違”指的應當是子女需要不違背禮的要求侍奉父母,卻沒有無論父母對錯,子女都要無條件聽從父母命令的意思。
假如父母有過時,子女應當如何做呢?孔子這么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幾,微也。父母有過,當微納善言以諫父母也。”即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2]父母有過時,子女應當向父母進諫,但是進諫的方式應該是和氣悅色,以溫柔的聲音微微表露自己的意見,只要讓父母覺察到自己的觀點即止。子女不能夠認為自己有道理,就明白指出父母的不是,并要求父母應當如何如何,這樣做是不為孔子所答應的。
四、孝與“父子相隱”
孔子及日后的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正統將親子之間的血緣親情視為其文化的根源,無論怎樣都不能破壞此根源,因為在他們看來,破壞了此根源,就沒有了儒家文化的一切。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當父子親情與國法出現沖突時,孔子認為維護父子親情是最重要的。《論語·子路》篇云: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躬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是站在國家的立場上,認為“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做法是正當的,而孔子則從維護血緣親情的立場上,主張“父子相隱”。在上面提到的“幾諫”上,孔子亦表現了同樣傾向:假如子女屢次“幾諫”,父母依舊保持己見,那么子女心中憂傷,也只能“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3]了。因此站在國家立場上的韓非批評儒家說:
“楚之有直躬,其父窈羊,而謁之吏。令尹曰: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韓非子·五蠹》)“君之直臣,父之暴子”、“父之孝子,君之背臣”,當親情與國法沖突時,孔子趨向于取親情而舍國法。“父子相隱”順應于人的自然情感,但其有時又會與國法相違背,這在日后一些中國人的思想行為中產生了極大的沖突,造成了一些人生悲劇。父子相隱”有人類自然的心理基礎,但孔子及其儒家過于重視親情的傾向,在現代社會,若不加以限制、轉化,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
五、孝與“以孝治天下”
中國過去的皇帝大都稱要“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治天下”及日后無所不包的“泛孝主義”思想在孔子那里畢竟如何?《論語·為政》云:或問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孔子上面話的意思是說:在家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家庭治理井然有條理,這也是從政,為什么能說只有出外做官才能稱為從事政事呢?孔子這里將治家與治國聯系在一起,《大學》中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與孔子這里的言論是一致的。在西周至春秋時期,家國同構,治理整個天下與治理一個小家庭是一樣的。家庭里的一切關系均能由“孝”引發來。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這在當時是很可能存在的歷史現象。因此,可以說“以孝治天下”是孔子孝道思想中內含的傾向。《論語·為政》又云: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4]生不生病并不能由子女自身所能掌控,但子女可以不做不義之事。子女能夠讓父母只擔憂自己生病與否,并不會擔憂自己為不義之事,這樣才能稱為孝。子民做任何不義之事,都是不孝,都不道德,這確實可稱得上是“以孝治天下”。《禮記·祭義篇》充分發揮了孔子這方面的思想,其文云: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這即是人們所稱的“泛孝主義”,從這可以看出,“以孝治天下”、“泛孝主義”是孔子孝道思想中內含的傾向。
這里有一處需要提及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孝”與“忠”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按照古人的說法,親子之間是“天合”,無論父母如何不是,他畢竟是子女的父母,這是子女不能否認的,子女無論如何都不能棄他們而去;而君臣之間是“義合”,假如君王不按照君王的要求去做,為人臣的是可以離他而去的。“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論語·先進》)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泰伯》)在孔子的思想中,不止沒有“父為子綱”、“君為臣綱”所包含的子對親、臣對君絕對聽從的思想,就是“孝”、“忠”兩德目之間也有區別。因為日后儒家的“移孝作忠”深為近代以來時人所詬病,故在此略為申述。
篇2
孟子繼承了先人的孝道思想,并加以發展,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孝道觀念,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至今仍具有不可磨滅的時代價值。
一、關于孝的重要性
(一)孝可以促進天下和諧、太平。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意思是天下的基礎在于國家,國家的基礎在于家庭,可見家庭的和諧是天下太平的基礎。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緣和收養關系的人們長期居住的共同群體,其中最重要的關系是父母子女的血緣關系,處理好家庭關系關鍵在于一個“孝”字,按照中國古人的思想,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行其孝。這體現出孝與天下太平緊密相關。孟子認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只要所有的人都愛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長輩,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二)孝可以增進個體人生幸福。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據此人生的三大樂趣之首在于“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人的生命來源于父母,生養之恩大于天,是人世間最大的恩情。若是父母安康長壽,子女能盡心報答養育之恩,人生才能得以完美幸福,有俗語曰:家有老,如有寶。因此在孟子看來,孝是人生的大事,“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正體現了這一點。并且“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與之交相輝映。可見,在孟子的思想觀念中,孝對于個體人生有著重大意義。
(三)孝是人德之本。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意思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就不可以作為人,不能夠順從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為人之子。在這里,“為人”、“為子”的責任在于“得親”、“順親”,取得父母的歡心成為做人的標準,順從父母的意愿成為為人子女的義務。又有“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將孝作為與禽獸相區分的標志,孝是人類特有的品質,不孝者不可以為人,不可以為子。
二、關于孝的基本范疇
根據孟子的意思,孝的內涵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此之謂孝也”,即是說,孝是子女之于父母一生踐履的職責與義務。
(一)父母在生時,一定要做到“事之以禮”。
在孟子看來,兒女要對父母做到“事之以禮”,不僅需要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層面上全面地孝敬父母,而且要將孝德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外,還要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千萬不要做對不起父母的事情,具體說要做到以下四點:
1.養親之“口體”。
養口體,即養父母衣食住行。父母在年老時喪失勞動能力,甚至喪失自理能力,當然就無所謂經濟來源,這就得靠子女給予物質支持,這是贍養父母的最基礎、最首要的條件。孟子認為子女行孝、贍養父母,一方面要盡力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讓他們“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另一方面要將父母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做到“不負戴于道路也實現在物質生活層面對父母有所“養”,是盡孝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根源于人的自然報恩觀念。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更何況于人,母親十月懷胎,歷經生死考驗生下子女,父母含辛茹苦,將子女養育、教育。其間的苦只有為人父母方能體會。因此當父母年老的時候,在物質生活上滿足父母,讓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必然成為每個人應盡的道德義務。
2.養親之精神。
所謂的養親之精神就是對父母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奉養。物質生活的滿足是遠遠不夠的,對父母精神生活的奉養更為重要,為人子女應該讓父母精神充實愉悅,才能稱得上是真孝。在孟子的孝道體系中,具體通過慕親、尊親、順親、得親、諫親與諒親幾方面來體現在精神生活上對父母的孝養。
子女一是要做到“慕親”,即眷念父母。孟子曰:“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意思是人在幼小的時候,就依戀父母;懂得找對象了,就傾慕年輕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熱辣辣的難受。這樣不是孝,孟子認為“大孝終身慕父母”。為人父母者,不管孩子多大,始終將孩子視為生命之最要,對待孩子的那顆慈愛之心一生不變,而孩子大部分都僅是少時慕父母。而舜作為大孝的典范,五十而慕父母,備受孟子贊益。因此,孟子強調子女始終要有眷念父母之心。
二是要做到“尊親”,即尊敬父母。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子最大的事情沒有超過尊敬父母的。又有“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尊敬卻不愛護等于是養豬,愛護而不尊敬,等于是養犬馬。可見,孟子強調一定要尊敬父母,僅僅做到能養,而不敬,就和養豬及養犬馬沒有什么區別了。用心去感受父母的需要,用心去與父母交流,始終對父母懷有敬愛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孝。尊敬父母是一種子女對父母懷有敬愛之情的外在表現,是一種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中對親情的道德要求。
三是要做到“順親”、“得親”、“諫親”。孟子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意思是不順從父母的意志就不可以做兒子,沒有取得父母的歡心就不可以做人。“得親”、“順親”是為人子女的責任與義務。孟子在強調子女要順從父母的意愿,不要讓父母不開心的同時又主張有所變通,不能愚昧地“順親”。因為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父母有錯時,子女要審慎對待。“親子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父母的過錯很大時,子女應該怨,并規勸。不怨反而是不孝,因為這樣是讓父母錯下去,子女深愛父母就不能漠視父母的過錯,那樣會對父母本身造成嚴重影響。但是如果父母的過錯小就不能怨了,怨了就是不孝。“親之過小而怨,是也”,“不可磯,亦不孝也”。
四是要做到“諒親”,即諒解父母。孟子以大孝之至的舜為例,主張諒解父母的過錯。舜的父母不喜歡他,這讓舜非常痛心,然而出于無奈,也只能“往于田,號泣于昊天”,在父母面前依然畢恭畢敬,盡心孝順。他說:“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愛我,于我何哉?”在舜貴為天子后,給予父母的是最大的尊敬與孝,即“以天下養”。舜能夠不計較不喜歡自己,甚至幾次想害死自己的父母與弟弟,仍然盡到兒子的責任,對父母盡孝。真正做到了“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可之謂孝之至也。
3.孝及他人。
孟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根據仁的要求,他提出了博愛天下的思想,“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而“仁之實,事親是也”,“孝”作為“仁”的根本,必然成為孟子所提倡的觀念。孟子講的孝也不僅僅局限于指家庭內部的子女父母關系,還進一步擴展到指所有年輕人對長者的尊敬與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是證明。這樣形成一種全社會孝道盛行的良好風氣。其實,孝及他人也是孝敬自己父母,保存自己父母的表現,因為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殺人親之重也: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可見加害別人其實就是加害自己的親人,同樣是大不孝的行為。所以對其他人的尊敬與孝非常重要。
4.作為子女,千萬不能有不孝的行為。
孟子在《離婁下》中寫道:“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將不孝的行為分為五種:其一是四肢懶惰、不務正業、生活沒有保障,當然就不可能管父母的生活;其二是沉迷于賭博、下棋、飲酒等不良嗜好,游手好閑,不管父母的生活;其三是貪圖錢財、偏袒妻子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其四是放縱自己的聲望,使父母蒙受恥辱;其五是好勇斗狠連累父母,使父母操心。此五種不孝表現都是不考慮父母的養育之恩,皆被世俗社會認為是大大不孝的行為。
(二)父母在死時,應該“葬之以禮”。
孟子認為對待喪葬要超過養生,“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為什么呢?根據朱熹在《孟子集注:離婁下注》中的解釋:事生固當愛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則人道之大變。孝子之事親,舍是無以用其力矣。故尤以為大事,而必誠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所以孟子主張厚葬父母,“親喪固所自盡也”,要竭盡全力做好父母的喪事。“不以天下儉其親”,“不以儉而慢其親”。通過厚葬來表達對父母最大的敬愛與孝心。但是他也主張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能力來為父母舉辦喪事,而不是故意苛求。另外孟子十分重視棺木的選用,“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于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于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乎?”他尤其重視棺木的厚度,這樣才不至于使死者的身體接近泥土。
(三)父母在死后應該守孝三年,做到祭之以禮。
孔子提倡以三年之喪來懷念死去的父母以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孟子繼承了孔子這一主張,他說:“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即不守孝三年,即使非常重視守孝三月的緦麻、守孝五月的小功等也會被認為不識大體。但是同時孟子又提出了權益之變,如果確實不能守孝三年,可適當縮短守孝時間,但不可以無故這樣做,否者何以言孝。
孟子還主張要對死去的父母“祭之以時”,表達對父母的懷念,“永言孝思”。
三、孝道的教育與培養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人天生就知道愛自己的親人,是人的天性,孝正是人天生具有的良知、良能,但是需要擴充與發展。“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加之各種現實的誘惑,許多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使孝道的培養成為必然。
首先,孟子認為學校德育是培養孝道觀念的主要途徑。對于孝的培養主要是以學校為載體的,因為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方式。孝道教育的成效直接受學校相關教育的影響。所以,孟子主張通過學校教育加強孝觀念的培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那樣就可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同時學校的教育目標是“明人倫”,“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以明人倫也。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人倫的內容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由此不難看出人倫的首要標準是父與子的“親”,即孝要處理的關系,學校教育將孝道教育排于首要地位。
其次,家庭教育對于孝道觀念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孟子提倡“易子而教”,以達到不影響父子關系、不影響孝道實施的目的。父母教育子女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相互埋怨,而在父母子女之間產生“責善”,不利于父子關系的發展,因為“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責善則離,離責不祥莫大焉”。
最后,歸根到底,一個人能否具有孝的品質,主要在于他是否將其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所以孝的培養要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作用,自覺完善自身的修養。孟子在《盡心》中指出道德修養論的基本綱領:“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四、孝的時代價值
(一)弘揚孝道是老齡化社會的必需。
201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根據國際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7%,即為老年型人口類型。故得出結論,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基礎仍然薄弱,養老制度還未完善。2012年新出臺的城鄉居民養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問題,但其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子女贍養父母,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長時間仍是主要的養老方式。老人能否安然度過愉快的晚年生活關鍵在于子女是否行孝。這表明,弘揚孝道是當今社會現實所需。
(二)弘揚孝道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會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歇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傳承的靈魂,是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動力。而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孝道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障。
(三)弘揚孝道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在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現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發生改變,實用主義、金錢主義成為主導觀念,學校教育也越來越傾向于自然科學的發展,而忽視人文科學的教育,從而導致人文精神的匱乏與缺失。人們的“善端”未得到擴充,導致養老問題日益嚴重,不孝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農村,主要表現為不養親之“口體”,由于經濟條件差而不能給予父母基本的物質支持,無奈之下出現了年邁老人拾荒的現象,讓“頒白者附帶于道路”。在城市,主要表現為子女因工作繁忙而無法親自照顧老人,父母只有被送往養老院,不能享受天倫之樂,精神生活極其匱乏。然而種種原因都不能成為不能盡孝的借口,只要在內心深處有孝養父母的觀念,相信什么困難都能克服,必定會將贍養父母放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古有“老二十四孝”,今有“新二十四孝”。可見孝字無論在歷史長河的哪個階段,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孝,不僅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美行;孝,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踐行。孝者行天下,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王立民,譯評.孟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徐洪興.《孟子》精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篇3
孝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的倫理道德。《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書》上對孝的解釋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孑L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就是說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敬父母,離開家里就要敬愛兄長。“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圓可見孝的內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內容有:一為養,即贍養父母。二為敬,即孝敬父母。三為安親,四為終身孝敬。此外《論語>中多次提及的喪葬及其喪葬的禮節問題也被孔子認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倉廩實而知榮辱”,物質是基礎,所以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喔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用,僅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從孔子的疑問中就可以知道 ,孔子認為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論語》中對這個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閻釋,即“敬”。
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了,現在稱作的孝,是僅僅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孔子駁斥了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認為孝不僅僅是能夠供養父母,還必須要敬,要對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這里著重強調了“敬”。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而人類如果只停留在這種初級階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問題作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對于“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稱謂了。孑L子認為在養父母的同時必須對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ft恃 奉父母,(如果發現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卻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來,孝敬父母不僅要“養親”、“敬親”,還要提倡“安親”。所謂“安親”.就是說子女在父母生時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險的事,不做不義的事,以免父母為自己的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論語·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親的重要內容。131(p17)
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世時,因為兒子不能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力,所以只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范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孔子總結性的指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孑L子構架了一個生命的輪回的框架,子女不改變父母生前奉行的準則,繼續繼承他們的事業或者是遺愿。“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三”是虛指.指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生。因此這是一個自覺性太強、時間又長的過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筆者覺得這是孔子所認為的敬父母的最高標準了。這也是終身孝敬的難能可貴之處。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不但重視對父母的養、敬、安和終生盡孝,還特別重視對父母的喪葬極其禮記。孔子說“喪事不敢不勉”即說辦喪事不敢不盡禮。但他又提倡喪禮的樸素節儉,他明確指出更應該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盡的孝道,孝敬父母。這在《論語·八佾》中體現出來,林放問禮之本。子日:“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禮節儀式而言,與其過分奢侈,寧可樸素節儉;就辦喪事而言與其在儀式上大操大辦,不如內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學生曾子在孝道問題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曾經寫過《孝經》。曾子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主張父母的葬禮要謹慎對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誠,這樣做就能夠使社會道德風尚日漸淳厚。曾子將孝道與社會的道德風尚結合起來,高瞻遠矚,把對孝道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兩全”的說法,那么《論語》是如何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盡孝道的問題呢? 有人問孔子說:“子奚不為政?”子日:“《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當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參與政治時,孔子說道,《尚書》上說“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只要把這種品德應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參與了政治,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參與了政治呢?看來孔子認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參與了政治,將孝的品德應用到政治也是參與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國的主張從這里也可略見一斑。
盡管孔子認為將孝的品德運用到政治上就是參與了政治,但是現實社會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邊了。那么怎樣處理這個忠和孝的關系問題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聽取父母的心聲,即小孝;廣義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沒有貳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圍內延伸成了忠君愛國。孔子以“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關系巧妙的處理了忠和孝的關系。
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認為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而喜歡冒犯長輩和上司的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這一點給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以很充分的理論根據,孝道在政治范圍的延伸就是忠君愛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礎上得到了最為廣闊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終演變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統治階級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導孝道的光鮮外表下達到了。不過作為迎合統治階級統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觀意愿之外開花結果,枝繁葉茂起來。
《論語》從物質上贍養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終身孝敬、對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禮、如何處理“忠”和“孝”的問題上都做了精深的闡釋。對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問題作了一個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決了在孝敬父母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種矛盾問題。例如:盡禮與節儉的問題、傳統社會中“忠孝不能兩全的問題”等。
參考文獻
篇4
《孝經》孝道思想內容極為豐富,有精華也有糟粕,其中的養親、敬親、諫親、尊老等孝道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一種民族道德觀,對現代和諧家庭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借鑒價值,值得人們深入研究,從而為當今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服務。
一、《孝經》中的孝道思想精華
(一)養親
這是傳統孝道最基本的要求,即“物質贍養”,在中國傳統社會“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養兒就是為自己在年老以后,喪失勞動能力時所作的一種自救準備,到那時老人的生活來源只有靠兒女來提供,因此養親在中國兩千多年的農耕社會里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將其置于傳統孝道之首。《孝經?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就是說,孝子要盡可能滿足父母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居有其所、腹有所食、體有所衣、疾有所治。那么,子女為什么要孝養父母呢?《孝經》開篇就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開宗明義章》)孝乃“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就是說行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養,作為孝道的最基本要求的養親,是作為人必須履行的道德行為,它是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真誠回報,養親是兒女必須承擔的責任。
(二)敬親
敬親即“精神贍養”,就是要滿足父母精神上的需要,這是對孝道的高層次要求。養親是物質上的滿足,敬親是精神上的。單純物質上的贍養父母,不足以謂孝,孝的本來含義即為事親。“夫孝,始于事親。”(《開宗明義章》)“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紀孝行章》)就是說父母平日居住,子女應時時至誠敬之心,使父母快樂,孝順須出于真誠。孔子說:“今之孝子,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在其看來,人是有道德的,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因此孔子強調子女在給父母物質供養的同時,必須敬親。服侍奉養父母,是為人子女對父母最低的報答,也是人之為人應盡的義務。養親之道,重在精神。對父母精神上的安慰重于物質上的奉養。《禮記?內則》載,曾子云:“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子女孝敬父母要做到對父母“無違”,即要順從父母,不違背父母的心愿,順從父母的愛好,使父母感到快樂。只有養敬兼備,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三)諫親
諫親,即規勸和說服父母改正錯誤,這是《孝經》中孝道思想中又一重要的合理內涵。這就是說《孝經》,并不主張子女對父母無條件地絕對服從,反對愚孝。《孝經》強調孝,強調子女對父母的順從,但它并沒有把孝絕對化。它反對愚孝,主張子女應仗義執言,據理力爭,辨別是非,反對盲目順從。“父子有爭,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諫諍章》)對父母的錯誤,要規勸父母,即使規勸不聽,子女也不應該心生怨恨,而是要態度恭敬,無怨無悔。如果子女對父母的過失不歸勸,甚至盲從,則是不孝。可見《孝經》是反對不分是非曲直而盲目從于父母之命的愚孝,而主張“從義不從父”。《禮記?曲禮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就是說做兒女的侍奉父母,父母有了過失,做兒女的多次規勸也不聽,就應繼之以號泣,希望感動父母,使他們知錯能改.孔子也主張:“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如果子女對父母的過失不歸勸,甚至盲從,則是不孝。
(四)尊老
尊老也是《孝經》中孝道思想的另一個重要內涵。《孝經?天子章》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自己的父母親人,還要把這種愛施加給其他人。這和《論語?學而篇》所云“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是一脈相通的。即由敬愛自己的父母擴展到敬愛所有長輩和老人,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把敬愛自己的父母推廣到敬愛社會上所有的長者的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扶困濟危、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和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尊老”的傳統美德,是當今時代的需要,是我們應該極力提倡和弘揚的。
二、現代啟示
《孝經》認為孝本源于原始的親親之愛,視“孝道”為天經地義之事,人人皆父母所生,所養,應該知恩圖報善待父母善待老人,這就是“孝”。《孝經》的養親、敬親、諫親、尊老孝道思想精華在維持家庭和諧及社會和諧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現代社會提供的有益啟示頗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子女方面,必須贍養父母,孝敬父母
贍養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家庭義務和道德責任,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真誠回報。父母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子女成人后應該盡心盡力供養雙親,使父母在物質生活盡可能地得到滿足。這是傳統孝道的基本要求,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僅有物質上的贍養還不能算是真正盡了孝道。“能養”只是孝的較低層次,真正的“孝”應該由此更進一步,上升到“敬”這樣高一級的精神生活層次上來,對父母精神生活的關照更勝過單純經濟上的供養。在養身的同時要重視養心,即要對父母有敬愛之心,不違背他們的心愿;要讓父母快樂,也就是要讓父母精神上滿足,保持身心愉悅。在敬親基礎上的養親才算做到了孝道。因此,孝敬父母不能“只管吃和穿,不問喜和憂”,必須使父母在精神和感情上得到更多的滿足。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維護他們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要多為父母著想,主動關心體貼他們,虛心聽取和尊重父母的意見,順從父母的習慣和心愿;孝敬父母,就要盡量與父母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經常與父母聊天、談心,將自己的有關情況告訴父母,與父母不住在一起的,要常回家看看,常問父母的情況,讓父母感受到子女記著他們、想著他們,需要他們,讓他們憂苦有處說、快樂有人分享;孝敬父母,就應創造一個充滿天倫之樂的舒暢環境。
(二)父母方面,父母要民主,要關心愛護子女
孝的本質是子女對父母的愛,作為父母如何贏得子女發自內心的愛?首先父母要民主。父母應當在民主的氣氛下,形成父母與子女的平等關系。作為父母,基于倫理關系和依賴關系,往往扮演了家庭權威的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導地位。作為子女盡“孝道”,固然是對父母無條件的物質生活上奉養,同時也應該是子女發自內心地對父母精神生活等所有方面的關愛。但是,在人身關系上,父母與子女是平等的,應該相互尊重。在提倡個人自主、自由的前提下,強調子女行孝的自覺性主動性。其次,父母要關心愛護子女。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大,父母不能用一些不現實的,過時的行孝方法去要求子女,作為父母要與時俱進多了解社會,多了解子女的困難,理解支持子女,為子女減負,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盡量減輕他們的后顧之憂,在寬松溫馨的家庭環境中贏得兒女的尊敬與愛戴,使父母與子女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受益。再次,父母要經常聽取子女的意見。現代社會子女對父母不是無條件的、不分是非的服從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思想交流的關系,一種新式的朋友關系,父母要經常聽取子女的意見,并虛心接受子女的正確批評,以不斷縮短與子女的心理距離,保持親密的知心朋友關系,從而共享天倫之樂。
(三)社會環境方面,在全社會強化孝道教育,構建和諧家庭
《孝經?廣要道章》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可見推行孝道對治政治國的作用。“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經?廣揚名章》)可見孝悌的作用不限于治身、治家,還能推廣到治官、治國、治天下。提倡孝悌,能夠使社會風氣優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到和諧。家庭小國家,國家大家庭。正如《孝經?開宗明義章》所言:“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悅親順親、愛敬父母、光宗耀祖等都是孝的表現。我們應該繼續發揚古代孝道尤其是儒家孝道中的優良傳統,并不斷豐富更新孝的內容。但讓人遺憾的是,向來是我們傳統美德的孝道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發生了扭曲,許多人逐利成風,置傳統孝道而不顧,不孝事例比比皆是社會上,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有些年輕人對老人的不尊重,不幫助,甚至蠻橫無理;在家中,由于年青一代在價值觀念行為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與老年人的差異,日久便滋生出對老人的不滿,對老人嫌棄冷淡,變相虐待,而將一些有錢,善做家務的父母當作了天然銀行和保姆。這一切不但給老年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因此,強化孝道教育勢在必行,社會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孝道教育使養老敬老觀念深入人心并通過社會教化與家庭教育的緊密結合,有效地營造一種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以實現全社會的家庭和諧與幸福。
總之,《孝經》中雖有等級觀念等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對現代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孝經》之“孝”從“親親”的家庭倫理出發,將人與人的關愛之情、責任之心,推而至于整個社會和國家,孝敬老人是人類一種生生不息的親情之愛,是家和萬事興的重要根基。只有在家中盡孝,在工作上才能盡力。因此,《孝經》的養親、敬親、諫親、尊老等孝道思想精華對現代家庭和諧幸福、社會和諧穩定,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以及增強家庭和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通過研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的孝道倫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恰恰體現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和個體主體性的尊重。由此觀之,孝道倫理思想不但與當今大學生張揚個性、凸顯個體主體性并不沖突,而且是個體主體性完善的必要部分。是構建和諧的人倫關系和關愛型校園的重要因素。
一、孝之生命意識根源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那里,孝源自于對生命的敬重和對時間的敬畏。源自于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質樸敦厚的生活情感。出生與死亡構成了個體生命的兩個端點。現世生存(生命之過程)構成了個體生命的線段,而父母與子女是兩截生命線段的交集。生命線段在歷史長河中原本就是十分短的,而這一段交集又是短而又短的。孔予清晰地看到了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現世生存法則;孔子深刻的感受到了根源于個體生命有限性的緊迫感,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孔子真切的體悟到了生命消逝的痛楚,提出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事親態度。
(一)對生命的敬重。孔子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只用一個鉤的繩竿而不用多鉤的繩竿,更不用漁網去大量地捕魚,也絕不會射殺歸巢之鳥,絕不輕易傷害太多性命,或妨礙動物的成長。孔子更敬重人的生命。《論語-鄉黨》篇中所記載的孔子馬廄失火,是孔子對人生命的敬重最直觀的體現。“廄焚。子退朝,日:‘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人勝過財產,在他眼里,馬或者馬廄,作為財產來說都無法與人的生命相提并論。
對生命的敬重.還體現在對自己和父母身體、生命的愛惜。孔子認為維持自己的健康,保全自己的性命是一種自然而又基本的孝。雖然作為個體的人來自于偶然,然而作為類存在的人卻不能隨意處理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盂武伯曾向孔子問什么是孝,孔子告訴他:“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孝,一方面,對于父母來說是唯恐子女生病;另一方面,對于子女來說就是只讓父母僅僅為自己的身體而擔憂。僅讓父母為自己是否健康而擔憂,而不要讓父母在其他方面操心。這在孔子看來。或許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孝了。孔子認為常常記起父母的年齡,亦是一種自然而又基本的孝。對父母的擔憂,既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養親之情,又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刻關切。《孔子?里仁》記載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就是說,孝,一方面,要常常將父母的年齡記在心中;另一方面,知道了父母的年齡,就有一種又喜又憂的情感:為父母添了年歲、高壽而高興;又為父母年齡增長、臨近生命之大限而感到恐懼,憂慮不能與父母相處的更久,盡孝的時間越來越少。這在孔子看來。或許就是一種予死于生、而依然無法逃避生命之終結,對生命之敬重的真情流露。
(二)對時間的感慨。孔子,深刻的感受到根源于個體生命有限性的緊迫感,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孔子站在河邊,望著滔滔流水,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如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論語?子罕》)從這我們看得出孔子對時間無情流逝的一種慨嘆。時間的流逝無法改變,正如東去的流水連綿不斷;生命的逝去也是無法改變,正如日夜交替之不可改變。
時間在人類個體生命上體現為年齡,猶如在樹木上體現為年輪。年齡,在孔子看來,絕不是一個機械的數字概念。也絕不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概念。而是一種載有人生感慨記錄的年輪。有時他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有時又感慨“吾老矣,不能用也”(《論語?微子》)。出于對生命意識的覺知,對時間飛逝的敬畏,對人類歷史的崇敬,孔子對老者十分敬重。他參加鄉人飲酒聚會的場合――“鄉人飲酒”,離席之際,總是“杖者出,斯出矣”(《論語?鄉黨》)。等到年長于自己的人都走了出去.才離開。
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只有一次的,時間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但是人類自我的繁衍生息,消解了生命的一次性和時問的有限性。時間在這里通過人類的歷史而具有了積淀人類情感的意義;而在這延續不斷的情感積淀中.生命被賦予以新的認識,個體被賦予以責任感和歷史感。孝的思想也在這其中得以生發、擴充和傳承。
(三)普通的回報之情。孔子的孝思想深人質樸的現實生活,深人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質樸敦厚的生活情感。從普通的時間、年齡、生老、病死卻道出了實實在在的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在孔子看來,孝是人的內在要求,不只是一種規范,而是一種天生的事親反哺之情,是自然而然的、天經地義的、由衷而發的感情。父母對年幼的孩子精心照料、付出了慈愛,孩子回過頭來照顧年老后的父母、孝養雙親。《孔子?陽貨》篇記載,宰我向孔子提出了對“三年之期”的質疑,認為三年守喪期間不興禮樂,禮樂必壞:三年不事耕作,民必無所生;自然界以一年為循環之期,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不跟宰我討論這些外在的東西,把問題的焦點直指人心,問宰我只守喪一年是否心安。在孔子看來,禮只是心中感受的外在表現,三年才能心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通喪也。”解釋說小孩子要在父母懷中待滿三年才能完全離開,替父母守孝三年,才是合于感情、合于自然之道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洞察了人的本性,對父母的情感是源自父母對自己的情感,心安源自于對父母的那種真摯感情的充分流露。或許在孔子看來,三年之期也不能達到心安的狀態.因為父母之懷豈是三年就能離開了?
從普通的回報之情,孔子將孝之思想簡簡單單、平平淡淡卻娓娓道來。人人可以接受。如同一位鄰家智慧的老者與自己的交談。樸實卻一點兒一點兒的引起內心的激蕩與自我的反思。
二、孝之對生命的敬養
(一)孝之有所養。孔子認為孝首先要有所養,要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奉。子女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父母衣食無憂。《論語?為政》子游問孝一段“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以及子夏問孝一段“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孔子講的孝道,首先就是一種最普通的“烏鴉反哺”回報之情。父母對孩子精心照料、付出了慈愛,辛苦把子女養大;孩子成人后回過頭來照顧年老后的父母。保障父母物質生活的需要,孝養雙親,使其安度晚年。
(二)孝之敬其心。孔子認為,除了要對父母盡各種贍養的義務.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奉外.更重要的是對父母要有誠敬之心,要有畢恭畢敬之神態,和顏悅色之態度。《論語?為政》記載:“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來問孝,孔子說,有事的時候要替父母辦好,有好吃的要拿給父母享用。但這不一定就是孝。因為還有一個態度問題:“色難。”即只有對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懷有敬愛之心才是真正的“孝”,而這是最難做到的。只養不敬,孔子認為與禽獸無別,不能稱之為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明確提出,只有對父母懷有孝敬之情,物質上的供養才能真正與飼養動物區別開來。 敬其心要憂其思。子女應該心里懷有父母,關心他們。《論語?為政》記載盂武伯向孔子問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或是解釋為憂慮父母年老患病,或是解釋為只讓父母為自己的身體而擔憂。兩者都體現了子女要體諒父母的心思.要使父母精神愉悅,心情暢快,減少對子女的擔心和憂慮。《論語?里仁》中孔子還認為要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為父母的年高體衰而憂慮,體現出一種憂思之情。
敬其心要“無違”。無違于生命大道的流轉,無違于禮,無違于心。《論語?為政》記載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子日:‘無違。”’樊遲繼而問什么是無違,孔子對日:“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就是指不違背禮制、按禮節侍奉父母的含義。活著要按規定的禮節侍奉父母;死后,也要按照禮節安葬、祭祀他們。《論語?里仁》則記載著要對父母無違于心:“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就是說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時候,盡可能順從和滿足他們的要求和愿望,當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做子女的要用婉轉的語氣委婉地加以勸諫,若自己的意見終不被父母接納,也不要懷有忿恨之心,對父母惡言相向,而仍然要恭敬順從,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為父母營造一個舒心的家庭環境,以頤養天年。
(三)孝之竭其力。《論語?學而》記載子夏的一句話,其中說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南懷瑾先生解讀這段話時就認為兒女對父母的孝心只要發自內心盡心、竭力即可。不必強求物質的富足。盡孝,只要“竭其力”,量力而行,力所不能及也無須強求。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盡孝在一定程度上只要盡心竭力就可,如果一定要表現在物質上,那么窮人家里就不會有孝子了。盡到自己的心力.就可以稱為孝了。
(四)孝之觀其行。孔子認為做子女的要竭其力敬養父母,要有孝之心。還要有孝之行。要將內心的誠敬落實到具體的日常行為上。子日:“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這就是說,是否是孝子,需要觀察子女的言行,只有在父母不在了,仍然無改于父之光明正道,感情沒有淡化,才是最大的孝。孔子還主張:“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這是說為了避免父母的擔憂以及很好的侍奉雙親,就不要隨便遠游。而如果非要遠行。則必須是“游必有方”,走正途辦正事行正道,減少父母的擔憂,并且要時常掛記著父母雙親。
三、孔子孝倫理思想與關愛型校園建設
孔子的孝道倫理思想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能夠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素養。完善大學生的個體主體性。促進關愛型校園的建設。
(一)孝養雙親,培育感恩之心。孔子講的孝悌,是一種最普通的回報之情。子女對父母的孝養首先就是一種感恩。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充滿了挑戰和競爭.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夠更好的對待人生環境。
篇6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8)08(A)―0010―01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同性和很強的凝聚力,是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倫理,認為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并無社會規范的意義,后來儒家把“孝”擴展到宗族、社會、國家,成為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成為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社會秩序和封建倫理關系的基礎。我們現在提倡的尊老愛幼、熱愛祖國等新的道德要求也可以說是儒家孝道的發展和完善。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孝道的延伸。“夫孝,始事于親,中事于君,終于立身。”行孝,始于侍奉父母,進而為國盡忠,最后實現自己的志向。也就是說在家庭尊老愛幼、享受天倫,對社會盡職盡責、為國出力,對個人修身養性、實現理想。“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只要人人做到“孝悌”,孝敬父母,善待兄長,這樣能犯上的人就很少了,人人不會犯上作亂,天下就會太平。故此,“孝”不僅是家庭成員之間倫理關系的基礎,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具有社會約束力,是維持整個社會的基礎。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歷代受到高度重視,并居于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規范的首位。父母子女的關系是最基本、最純潔的人際關系,由此組成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諧才會帶來社會和諧,所以,目前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提倡、實施、落實“孝德”教育。
“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無疑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今天我們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更需要大力教育廣大群眾特別是各級各類學生從小孝敬父母、關愛老人,強化“孝德”意識。因此,孝德教育除通過社會輿論營造全社會注重孝德的環境外,家長在家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另外還要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 調整學校教育目標,完善學生評價體系。教育目標反映了目標制定者的主體需要,它作為人們愿望與意志的體現,集中反映人們的教育價值觀,反映了人們對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的認識。教育目標作為教育活動結果,它應當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調整教育目標,改變和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將學生的孝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目標之內,將學生的“孝德”情況作為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篇7
通過研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的孝道倫理思想根植于日常生活,具有強烈的生命意識。恰恰體現了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和個體主體性的尊重。由此觀之,孝道倫理思想不但與當今大學生張揚個性、凸顯個體主體性并不沖突,而且是個體主體性完善的必要部分。是構建和諧的人倫關系和關愛型校園的重要因素。
一、孝之生命意識根源
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孔子那里,孝源自于對生命的敬重和對時間的敬畏。源自于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質樸敦厚的生活情感。出生與死亡構成了個體生命的兩個端點。現世生存(生命之過程)構成了個體生命的線段,而父母與子女是兩截生命線段的交集。生命線段在歷史長河中原本就是十分短的,而這一段交集又是短而又短的。孔予清晰地看到了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現世生存法則;孔子深刻的感受到了根源于個體生命有限性的緊迫感,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孔子真切的體悟到了生命消逝的痛楚,提出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事親態度。
(一)對生命的敬重。孔子尊重自然萬物的生命。“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只用一個鉤的繩竿而不用多鉤的繩竿,更不用漁網去大量地捕魚,也絕不會射殺歸巢之鳥,絕不輕易傷害太多性命,或妨礙動物的成長。孔子更敬重人的生命。《論語-鄉黨》篇中所記載的孔子馬廄失火,是孔子對人生命的敬重最直觀的體現。“廄焚。子退朝,日:‘傷人乎?’不問馬。”孔子關心人勝過財產,在他眼里,馬或者馬廄,作為財產來說都無法與人的生命相提并論。
對生命的敬重.還體現在對自己和父母身體、生命的愛惜。孔子認為維持自己的健康,保全自己的性命是一種自然而又基本的孝。雖然作為個體的人來自于偶然,然而作為類存在的人卻不能隨意處理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盂武伯曾向孔子問什么是孝,孔子告訴他:“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孝,一方面,對于父母來說是唯恐子女生病;另一方面,對于子女來說就是只讓父母僅僅為自己的身體而擔憂。僅讓父母為自己是否健康而擔憂,而不要讓父母在其他方面操心。這在孔子看來。或許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孝了。孔子認為常常記起父母的年齡,亦是一種自然而又基本的孝。對父母的擔憂,既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養親之情,又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刻關切。《孔子·里仁》記載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就是說,孝,一方面,要常常將父母的年齡記在心中;另一方面,知道了父母的年齡,就有一種又喜又憂的情感:為父母添了年歲、高壽而高興;又為父母年齡增長、臨近生命之大限而感到恐懼,憂慮不能與父母相處的更久,盡孝的時間越來越少。這在孔子看來。或許就是一種予死于生、而依然無法逃避生命之終結,對生命之敬重的真情流露。
(二)對時間的感慨。孔子,深刻的感受到根源于個體生命有限性的緊迫感,發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孔子站在河邊,望著滔滔流水,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如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論語·子罕》)從這我們看得出孔子對時間無情流逝的一種慨嘆。時間的流逝無法改變,正如東去的流水連綿不斷;生命的逝去也是無法改變,正如日夜交替之不可改變。
時間在人類個體生命上體現為年齡,猶如在樹木上體現為年輪。年齡,在孔子看來,絕不是一個機械的數字概念。也絕不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概念。而是一種載有人生感慨記錄的年輪。有時他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有時又感慨“吾老矣,不能用也”(《論語·微子》)。出于對生命意識的覺知,對時間飛逝的敬畏,對人類歷史的崇敬,孔子對老者十分敬重。他參加鄉人飲酒聚會的場合——“鄉人飲酒”,離席之際,總是“杖者出,斯出矣”(《論語·鄉黨》)。等到年長于自己的人都走了出去.才離開。
生命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只有一次的,時間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有限的。但是人類自我的繁衍生息,消解了生命的一次性和時問的有限性。時間在這里通過人類的歷史而具有了積淀人類情感的意義;而在這延續不斷的情感積淀中.生命被賦予以新的認識,個體被賦予以責任感和歷史感。孝的思想也在這其中得以生發、擴充和傳承。
(三)普通的回報之情。孔子的孝思想深人質樸的現實生活,深人人性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和質樸敦厚的生活情感。從普通的時間、年齡、生老、病死卻道出了實實在在的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在孔子看來,孝是人的內在要求,不只是一種規范,而是一種天生的事親反哺之情,是自然而然的、天經地義的、由衷而發的感情。父母對年幼的孩子精心照料、付出了慈愛,孩子回過頭來照顧年老后的父母、孝養雙親。《孔子·陽貨》篇記載,宰我向孔子提出了對“三年之期”的質疑,認為三年守喪期間不興禮樂,禮樂必壞:三年不事耕作,民必無所生;自然界以一年為循環之期,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不跟宰我討論這些外在的東西,把問題的焦點直指人心,問宰我只守喪一年是否心安。在孔子看來,禮只是心中感受的外在表現,三年才能心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通喪也。”解釋說小孩子要在父母懷中待滿三年才能完全離開,替父母守孝三年,才是合于感情、合于自然之道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洞察了人的本性,對父母的情感是源自父母對自己的情感,心安源自于對父母的那種真摯感情的充分流露。或許在孔子看來,三年之期也不能達到心安的狀態.因為父母之懷豈是三年就能離開了?
從普通的回報之情,孔子將孝之思想簡簡單單、平平淡淡卻娓娓道來。人人可以接受。如同一位鄰家智慧的老者與自己的交談。樸實卻一點兒一點兒的引起內心的激蕩與自我的反思。
二、孝之對生命的敬養
(一)孝之有所養。孔子認為孝首先要有所養,要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奉。子女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父母衣食無憂。《論語·為政》子游問孝一段“今之孝者,是謂能養”以及子夏問孝一段“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孔子講的孝道,首先就是一種最普通的“烏鴉反哺”回報之情。父母對孩子精心照料、付出了慈愛,辛苦把子女養大;孩子成人后回過頭來照顧年老后的父母。保障父母物質生活的需要,孝養雙親,使其安度晚年。
(二)孝之敬其心。孔子認為,除了要對父母盡各種贍養的義務.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奉外.更重要的是對父母要有誠敬之心,要有畢恭畢敬之神態,和顏悅色之態度。《論語·為政》記載:“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夏來問孝,孔子說,有事的時候要替父母辦好,有好吃的要拿給父母享用。但這不一定就是孝。因為還有一個態度問題:“色難。”即只有對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懷有敬愛之心才是真正的“孝”,而這是最難做到的。只養不敬,孔子認為與禽獸無別,不能稱之為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明確提出,只有對父母懷有孝敬之情,物質上的供養才能真正與飼養動物區別開來。
敬其心要憂其思。子女應該心里懷有父母,關心他們。《論語·為政》記載盂武伯向孔子問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憂。”或是解釋為憂慮父母年老患病,或是解釋為只讓父母為自己的身體而擔憂。兩者都體現了子女要體諒父母的心思.要使父母精神愉悅,心情暢快,減少對子女的擔心和憂慮。《論語·里仁》中孔子還認為要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為父母的年高體衰而憂慮,體現出一種憂思之情。
敬其心要“無違”。無違于生命大道的流轉,無違于禮,無違于心。《論語·為政》記載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子日:‘無違。”’樊遲繼而問什么是無違,孔子對日:“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就是指不違背禮制、按禮節侍奉父母的含義。活著要按規定的禮節侍奉父母;死后,也要按照禮節安葬、祭祀他們。《論語·里仁》則記載著要對父母無違于心:“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就是說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時候,盡可能順從和滿足他們的要求和愿望,當父母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做子女的要用婉轉的語氣委婉地加以勸諫,若自己的意見終不被父母接納,也不要懷有忿恨之心,對父母惡言相向,而仍然要恭敬順從,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為父母營造一個舒心的家庭環境,以頤養天年。
(三)孝之竭其力。《論語·學而》記載子夏的一句話,其中說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南懷瑾先生解讀這段話時就認為兒女對父母的孝心只要發自內心盡心、竭力即可。不必強求物質的富足。盡孝,只要“竭其力”,量力而行,力所不能及也無須強求。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盡孝在一定程度上只要盡心竭力就可,如果一定要表現在物質上,那么窮人家里就不會有孝子了。盡到自己的心力.就可以稱為孝了。
(四)孝之觀其行。孔子認為做子女的要竭其力敬養父母,要有孝之心。還要有孝之行。要將內心的誠敬落實到具體的日常行為上。子日:“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里仁》)這就是說,是否是孝子,需要觀察子女的言行,只有在父母不在了,仍然無改于父之光明正道,感情沒有淡化,才是最大的孝。孔子還主張:“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這是說為了避免父母的擔憂以及很好的侍奉雙親,就不要隨便遠游。而如果非要遠行。則必須是“游必有方”,走正途辦正事行正道,減少父母的擔憂,并且要時常掛記著父母雙親。
三、孔子孝倫理思想與關愛型校園建設
孔子的孝道倫理思想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能夠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素養。完善大學生的個體主體性。促進關愛型校園的建設。
(一)孝養雙親,培育感恩之心。孔子講的孝悌,是一種最普通的回報之情。子女對父母的孝養首先就是一種感恩。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充滿了挑戰和競爭.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夠更好的對待人生環境。
篇8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因此,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便是具有濃厚的血緣宗法成分。一般說來,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榮,需要相互關心、幫助。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子女,子女應該尊敬、贍養父母。這樣,就有了同一血緣關系的孝。
“孝”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財產的出現,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關系確實可靠,且導致承認并確定子女對其先父財產的獨占權利的情況下才開始產生的。“孝”作為一種道德規范,要求子女奉養、尊敬和服從。到西周時期,隨著父權家長制的確立,“孝”和以“孝”為主的宗法道德規范最終確立并完善起來。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傳統世襲制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孝”的觀念及其作用進一步升華,并與政治相結合成為調整和維護政治關系的行為準則。“有孝有德”就成為了西周的“道德綱領”。周代的“孝”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奉養、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戰國時代諸子之學勃興,學者們對“孝”有了更深的見解。孔子繼承了西周的“孝”觀念,并把它系統化,確定為普遍的倫理模式。
在《論語·學而》中,“孝”被作為“仁”之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孔子認為“孝”不僅體現在父母生前,最難的是保持到最終。“父母既沒,敬行其身,無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孟子對孝作了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和發揮,認為“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懶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亦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下》)。戰國后期的墨家認為:以愛親利親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圖回報。此外,《韓非子》《呂氏春秋》都有專篇論“孝”,戰國時還產生了《孝經》,這些文獻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經完成。《孝經》把孝與治理國家的政治手段相結合,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孝的道德觀念也就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最有影響、最富特色的規范之一。
二、對先秦儒家“孝道”的辯證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豐富的內涵,幾千年來,它已經成為指導我國人民家庭生活的行為準則。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對此我們應作辯證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贍養父母。贍養父母的規定表明在以家庭為社會基本單位的狀況下,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這種道德義務是人類種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自然規律發展的要求。當子女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時,父母有撫養他們的義務;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應盡贍養扶助的義務。傳統孝道中贍養雙親的這一規定符合人類社會延續發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從小到老的自然規律性,是積極合理的內容,應該繼承弘揚。
2.愛親、敬親。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父母親人的養育,在這種養育的親密關系中,必會自然地形成子輩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但這種感情害怕時間一長,由于受到多種干擾而被丟棄,因而儒家提倡孝這一文化道德規范,以維護人類的這種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際關系中最自然、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因此很難想像一個人連給予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養育自己的人都不愛不敬,他怎么能生發對他人、社會、國家、民族的愛呢?怎么會有健全的人格結構和良好品質呢?因此,愛敬父母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永恒價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僅僅限于父子關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們由尊養家庭老者再擴大到尊養社會上所有長者和老人,要求人們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尊老的確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傳統,它已經以言語、警句的形式,積淀于中國人的心理結構和潛意識之中,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為仁之本,把“孝”看成“諸德之首”,使“孝”這一倫理范疇,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被強化,其影響是非常大的,其消極作用也十分明顯。
1.“無違”之孝道。使家庭倫理表現出濃厚的封建專制色彩,父子之間存在著權利與義務的不平等,產生了權威人格傾向傳統孝道講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講“子孝”的場合多,講“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兒子對父母盡義務,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無條件地絕對順從父母,父親死后還要盡三年之喪,三年之內“無改于父之道”,這一思想,表現出濃厚的封建社會家長制的意識,父子之間人格上具有明顯的隸屬關系。這“無違”之孝道,是建立在無條件的服從的基礎上,這樣的孝道,對維護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卻不容易培養出獨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觀念,使孝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親”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規范,最初與忠君并無直接關系。到封建社會,地主階級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組織社會,建立了以皇帝絕對權威為基礎的封建家天下。在這種封建等級制社會里,父親是一家之長,皇帝是一國之尊。對封建家長的絕對盡孝,擴大到國家就是對君主的絕對盡忠。這樣,孝親與忠君便密切聯系起來。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揚“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還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結果。為了忠,必須講孝,當忠孝不能兩全時,則要求人們“舍孝盡忠”。在當代民主社會,封建皇權統治已不復存在,但對孝具有服務于專制統治特性與歷史應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響。還有一些觀點,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當時還是其后,都應予批判與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現代意義
孝作為家庭倫理規范,有維持家庭穩定的功能和作用。人們用孝來調節家庭關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風行于社會,成為人們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在古代,中華民族有著敬老孝親的良好風氣,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弘揚養老敬老的孝道德傳統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孝道思想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保證
我國是世界上人IZl總數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老年人絕對數最大和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面對這種形勢,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其實,家庭養老是迄今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養老方式,而家庭養老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是傳統的孝文化。傳統孝文化中養老敬老的規范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即傳統倫理的“孝”成為處理親子關系的規范和最高準則,成為支撐家庭養老功能的文化價值機制。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出現了日益弱化的趨勢,突出的表現就是小輩不養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顧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贍養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對簿公堂,家庭贍養糾紛日益增多,有的甚至發展成刑事案件。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積極尋求社會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喚人們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揚中國傳統孝文化,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弘揚孝道思想有助于解決當前家庭代際矛盾
孝,其基本含義就是家庭親子關系間的道德規范。孝觀念最初是基于對人們家庭生活的維護,以一種家庭倫常的形態而出現的。從現代家庭來看,家庭結構和親子關系較之古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家庭這種組織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中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系依然需要調節,所以說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和天然基礎。
從現實情況來看,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養老觀念在淡化,個人利益觀念逐漸增強,許多青年人的倫理道德意識喪失,不孝敬父母、不贍養父母、無視老年人權益,不少老年人不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與兒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擔了繁重的家務勞動。他們生活上得不到照顧,情感上缺乏關愛,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獨與絕望。以上種種不孝的現象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許多家庭代際關系的困境,說明許多家庭尚未真正樹立起尊老養老的觀念和贍養老人的責任感。因此,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孝觀念就顯得非常必要。它不僅能維護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而且也是維護家庭和睦穩定、建設和諧平等的現代親子關系所必需的。
(三)弘揚孝道思想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起點
“孝”是親情之愛,是生生不息的愛心,是形成個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先秦儒家強調“百善孝為先”,認為孝是實現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種美德的起點。人世間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為基礎衍生出來的。孝行源于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愛,面對的是家庭內成員之間關系,對人的愛心也就首先應該施加于家庭成員的身上,這便是孑L子所倡導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則孝,出則悌”。子女最先從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間的愛,這種愛必然培養出子女對父母的愛。因此,施愛施敬當從親始,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為起點強化孝道教育,使子女愛父母、愛家庭而逐步發展為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觀點,是合乎道德教育規律的,它是培養個人道德素質的起點,是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切人點,它也是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在對少年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時,注重培養他們的孝道,以使他們從小具有愛心,形成社會責任感,這對培養“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oo3,(9)
篇9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宋代《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立軸,高182厘米,寬127厘米,于甘肅敦煌千佛洞出土。畫中心繪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并坐說法,上部繪“七佛”、“七寶”及仙山樓閣等。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薩分列兩側供養。畫軸絹地敷彩,繪佛、菩薩和僧俗人眾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動,經變故事分列在說法圖兩側,以經變畫常用的連環畫形式展開,一個情節一幅圖,共有15幅圖。它們各自獨立,相互之間用山石分隔,每幅畫的右側或左側都有墨書榜題,說明所畫內容。《報父母恩重經變》是國內現存幅面較大且有紀年的一幀絹本佛教故事畫,由敦煌《父母恩重經》經文演變而來。其內容主要包含三個層次:其一,父母哺乳養育之恩深重,子女僅以無怨心報之是不夠的; 其二,子女報父母之恩,就是要讓他們去除愚昧、慳貪,增長智慧和樂善好施的佛性,使父母得到善報和解脫; 其三,一切信眾,僧徒諸子,都應奉行這種法教,造作福田。
佛教認為,父母對兒女有十大恩德,分別為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盡恩、為造惡業恩、運行憶念恩和究竟憐憫恩。通過講說父母的這些大恩大德,倡導眾生牢記父母養育之恩、恪盡孝道。內容多有佛教色彩,但卻有一定的現實教化意義。
儒家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及其發展前提。儒家經典《孝經》中有一句話:“孝乃天之經也, 地之義也。”從理論上肯定了孝是人倫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強調為圣人的必要準則,而孝作為仁的內核,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傳統中,孝道思想不僅體現出一種家庭倫理觀念,也體現出人類對于自身生命的關懷,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生命價值觀,是人類追求生命永恒的一種體現。祭祀祖先是對生命的追思意識,孝養父母是對生命的愛敬意識,生兒育女、以期傳宗接代是對生命的延伸意識,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識正是通過這三個層面展示出來,這也是儒家孝道文化獨特魅力所在。
儒家認為:“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父。”“父子之道,天性。”而且,儒家的孝道思想,最終是要為政治服務的:“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故不孝是絕對不能為中國統治者所容的。為了消解人們對佛教缺乏孝道的攻擊,佛教僧徒便努力在佛教經典里挖掘闡述孝道的思想資源,如西晉時期的《盂蘭盆經》,就極力宣揚應該全力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但是,佛教畢竟沒有系統論述孝道的經典,中土僧人只好通過偽造經典來闡釋孝道學說,以向世人表明佛教也重人倫、講孝道。《父母恩重經》就是佛教自身努力調和儒、佛思想,特別是自覺與儒家孝道思想融合的產物。其中“人生在世,父母為親。非父不生,非母不育”,“父母之恩,昊天罔極”的思想,顯然與儒家的孝道達到了一致。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并沒有很快獲得迅速傳播。到了魏晉時期,開始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直至南北朝、隋唐時期,才真正獲得迅速的傳播和發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后,面臨著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和調適結果,關系到其在中國的生死存亡。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佛教僧人,對這一矛盾沖突具有明確的認識,于是開始變通,結合儒家思想的理論核心,自覺改造佛教學說,盡力爭取統治者的支持和認可。
佛教要真正生存并取得發展,首先要取得皇權的支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者剛開始對佛教的傳播保持警惕態度,如北魏初期的統治者就對佛教傳播的影響每每心存顧慮:“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門為賊。”面對如此現實的強硬政治阻力,佛教高僧總以佛法和儒學具有內在統一性來極力說服最高統治者。史載:“孫皓即政,法令苛虐,廢棄祀,乃及佛寺,并欲毀壞。皓曰:‘此由何而興? 若其教真正與圣典相應者,當存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意即如果佛教宣揚的道義和儒家思想不一致,就要焚毀佛經、取締佛教。在這危急時刻,康僧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惡亦如之。故為惡于隱,鬼得而誅之;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余慶,《詩》詠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這才去除了孫皓對佛教的顧慮,從而使佛教獲得合法生存地位。
《父母恩重經》的出現,與當時的文化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與唐朝前期帝王對《孝經》的提倡直接關聯。唐朝前期,統治者大體上執行儒、釋、道三教并舉,佛、道二教并行提倡的宗教政策,但不同皇帝在位時期,對佛、道二教的態度又存在一些輕微的差異。唐太宗對佛、道二教基本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既提倡佛教,也尊崇老子和道教。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佛教開始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而佛教徒也通過偽造《大云經》神化武則天而受到賞識,于是,武則天極力提倡佛教。唐玄宗時期,對儒、釋、道三教都加強了提倡力度,其中最突出的則是對儒學和道教的偏重,對《孝經》一書的提倡,更成為唐玄宗時期文化政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無我、無常,認為人生是充滿痛苦的,為了拋掉這種痛苦,就必須放棄世俗生活,進行修行。中國的儒家思想雖然也重天命,但更多的是“敬天命而盡人事”。在道德理想方面,佛教追求精神解脫,這是以放棄現實生活為代價的。儒家所追求的是成為圣賢君子,而圣賢君子的道德修養是與齊家治國平天下聯系在一起的。
當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發生了沖突,就不得不做一些調整,以適應當時的統治需要。《父母恩重經》宣揚的子女應該踐行孝道、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特別是《論語》、《孝經》所提倡的孝和孝道倫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經》的出現,也是佛教自覺調和與儒學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國文化的產物。《父母恩重經》是對佛的信仰,是虔誠而純潔的,它的內容是莊嚴的,表現的墨痕是心靈軌跡的流露。佛理禪法主張破除妄想, 遺蕩一切諸相,罪福并舍,空有兼忘,眾生們神游于佛的神圣、沖虛幻的境界中,《父母恩重經》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超越。它也反映了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種趨向,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總之,《父母恩重經》的產生過程及其基本精神,值得深入研究和解讀。它在中國佛教史乃至思想史上的有著重要地位。這是一部溝通儒、釋的佛教經典,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產物。它見證了佛教一步步融入中國、為更廣大民眾所接受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傳軍,金霞.《父母恩重經》與唐代孝文化――兼談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通儒”與“濟俗”現象[J].孔子研究,2008,(3).
[2]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M].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
[3]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
[4]龐衛花.從甘博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看唐宋出行風俗[J].雞西大學學報,2010,(6).
[5]公維軍.大英博物館藏北宋時期父母恩重經變相畫絹畫研究[J].大江周刊,2013,(8).
[6]胡發強,劉再聰.從甘博藏《報父母恩重經變》看唐、宋洗兒風俗[J].大學學報,2008,(2).
篇10
孝道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孝道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中,孝道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形式的道德規范體系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規范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家、國、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立足于最小的一點——家,從自我做起,弘揚孝道,孝敬父母。弘揚孝道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響應創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體做法。
孝就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的倫理道德。《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書》上對孝的解釋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孑L子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就是說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敬父母,離開家里就要敬愛兄長。“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圓可見孝的內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內容有:一為養,即贍養父母。二為敬,即孝敬父母。三為安親,四為終身孝敬。此外《論語>中多次提及的喪葬及其喪葬的禮節問題也被孔子認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倉廩實而知榮辱”,物質是基礎,所以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喔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件難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勞;有好吃好喝的,讓父母享用,僅這樣就可以認為是孝了嗎?從孔子的疑問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認為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論語》中對這個問題又做了進一步的閻釋,即“敬”。
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說了,現在稱作的孝,是僅僅能供養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贍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孔子駁斥了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認為孝不僅僅是能夠供養父母,還必須要敬,要對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這里著重強調了“敬”。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而人類如果只停留在這種初級階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問題作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對于“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稱謂了。孑L子認為在養父母的同時必須對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發現他們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婉轉地規勸,如果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們,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卻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來,孝敬父母不僅要“養親”、“敬親”,還要提倡“安親”。所謂“安親”.就是說子女在父母生時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險的事,不做不義的事,以免父母為自己的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論語·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親的重要內容。131(p17)
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世時,因為兒子不能享有獨立行動的權力,所以只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為,如果他能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范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孔子總結性的指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孑L子構架了一個生命的輪回的框架,子女不改變父母生前奉行的準則,繼續繼承他們的事業或者是遺愿。“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三”是虛指.指很長的時間,甚至是一生。因此這是一個自覺性太強、時間又長的過程,是需要很多毅力的,所以筆者覺得這是孔子所認為的敬父母的最高標準了。這也是終身孝敬的難能可貴之處。
子日:“(父母)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不但重視對父母的養、敬、安和終生盡孝,還特別重視對父母的喪葬極其禮記。孔子說“喪事不敢不勉”即說辦喪事不敢不盡禮。但他又提倡喪禮的樸素節儉,他明確指出更應該做好的是在父母生前盡的孝道,孝敬父母。這在《論語·八佾》中體現出來,林放問禮之本。子日:“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孔子指出,就一般禮節儀式而言,與其過分奢侈,寧可樸素節儉;就辦喪事而言與其在儀式上大操大辦,不如內心真正悲哀。
孔子的學生曾子在孝道問題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曾經寫過《孝經》。曾子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主張父母的葬禮要謹慎對待,祭奠祖先要敬重、真誠,這樣做就能夠使社會道德風尚日漸淳厚。曾子將孝道與社會的道德風尚結合起來,高瞻遠矚,把對孝道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兩全”的說法,那么《論語》是如何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盡孝道的問題呢?有人問孔子說:“子奚不為政?”子日:“《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當有人問孔子為什么不參與政治時,孔子說道,《尚書》上說“孝呀!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只要把這種品德應用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參與了政治,為什么只有做官才算參與了政治呢?看來孔子認為不一定只有做官才算是參與了政治,將孝的品德應用到政治也是參與了政治。孔子以德治國的主張從這里也可略見一斑。
盡管孔子認為將孝的品德運用到政治上就是參與了政治,但是現實社會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母的身邊了。那么怎樣處理這個忠和孝的關系問題呢?古人眼里的孝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母,聽取父母的心聲,即小孝;廣義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忠于君主,沒有貳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圍內延伸成了忠君愛國。孔子以“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以小孝和大孝的關系巧妙的處理了忠和孝的關系。
有子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認為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而喜歡冒犯長輩和上司的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這一點給封建帝王“以孝治天下”、“求忠臣于孝子之門”以很充分的理論根據,孝道在政治范圍的延伸就是忠君愛國。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在孝道的基礎上得到了最為廣闊的延伸,“父父子子”最終演變成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統治階級要求臣下忠于君主的目的在倡導孝道的光鮮外表下達到了。不過作為迎合統治階級統治的孝道也是得到了提倡的,孝道在主觀意愿之外開花結果,枝繁葉茂起來。
《論語》從物質上贍養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終身孝敬、對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禮、如何處理“忠”和“孝”的問題上都做了精深的闡釋。對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問題作了一個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決了在孝敬父母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種矛盾問題。例如:盡禮與節儉的問題、傳統社會中“忠孝不能兩全的問題”等。
【參考文獻】
篇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2-0105-04
家訓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種文獻形式,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一份極具特色的豐厚的道德文化遺產。家訓又稱家戒、家范、家約、庭誥、庭訓等,是指家庭或家族中父祖等長輩訓示、教誨子孫及族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等的行為準則。歷觀我國古代卷帙浩繁的家訓史,“孝”始終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德目放在首位,是歷代家訓的倫理核心。梳理和弘揚傳統家訓中孝道思想的合理成分, 對加強我國當前的家庭美德建設及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傳統家訓中孝道思想的基本內容
我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十分重視對子弟的孝道訓誡,而歷代的祖訓家誡、宗譜族規是教育、鞭策子弟尊老孝親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在歷朝歷代眾多家訓之中,比較著名的有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唐李世民的《帝范》,宋司馬光的《家范》、陸游的《放翁家訓》、袁采的《袁氏世范》,元鄭太和的《鄭氏規范》,明方孝孺的《家人箴》,清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孫奇逢的《孝友堂家訓》等,它們都是古代進行孝道教育的范本。
我國傳統家訓中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孝道思想,其基本內容可概括為如下八個方面:
1.存身惜名,勿讓親憂。傳統家訓深受古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1]220思想之影響,提出了“安其身以安父母之心,孝莫大焉”[2]233的主張。北齊的顏之推在《養生》篇中告誡子孫:“夫生不可不惜”,[3]190要求其做到“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3]18他還強調,為了保全生命,絕不可去做可能危及自己生命安全的事情,尤其不要“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因為“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3]190有的家訓還指出,為了對父母盡孝道,子女應愛惜與身體并行的身名,不做有污身名而使父母受辱的事情。如:明代的何爾健在《廷尉公訓約》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為人莫重于一身,而身莫大于能守。欲守其身,必先嚴絕匪彝。損己之友,且莫相交;無益之事,且莫妄作。”[4]770強調為了保全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必須時時注意自己的品行,一定不要去做違背常規的事情,不要交損己之友,不要妄做無益之事。明代官吏彭端吾在其所著《彭氏家訓》中提出,“孝”的最高標準是“保此身”“做好人”,他說:“保此身以安父母心,做好人以繼父母志,便是至孝。”[4]643清代學者石成金囑咐子弟,對他本人最好的悼念就是“凡出言行事,俱守我之仁厚勤儉,不墮家聲,是即孝道矣”。[5]978
2.奉養父母,盡心竭力。許多家訓都強調,子女對父母盡孝的最基本要求和表現,就是在物質上竭盡所能供奉父母的衣、食、住、行,使其終生衣食無憂。顏之推提出:“幼少之日, 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3]187認為從“幼少”到“成年”,贍養父母都是子女的基本職責。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強調要在飲食上盡心贍養父母,“以其飲食忠養之”。[6]196明朝刑部尚書林俊在《林氏家訓》中指出:“人子事親,無論窮富,當以奉養為先。富者能奉以甘旨,而貧者以菽水承歡,各憑其力。”[7]76認為無論貧富,一定要竭盡氣力贍養父母。
除了物質上對父母的盡力贍養之外,傳統家訓還對如何做到在生活上不辭辛勞、無微不至地盡心侍奉父母提出了明確、詳盡的要求。如:唐代《女論語》提出:“父母年老,朝夕憂惶。補聯鞋襪,做造衣裳。四時八節,孝養相當。父母有疾,身莫離床。衣不解帶,湯藥親嘗。禱造神o,保佑安康。”[8]1327清代的姚廷杰在《教孝篇》中提出了盡孝應該注意的事項,“與其有病而藥餌,不若未病而藥餌。與其用藥餌以治病之發,又不若慎寒暑以杜病之源。古之孝子,視無形、聽無聲,若夫寒燠,猶為易察。為人子者,知親老矣,老則性易執而思忽迷,其于寒燠之節,飲食之宜,老人僅可自主一二。子若媳宜提攜之,珍惜之,察其情形而裒益之,以待赤子者待老人,則老人安。”[8]1412指出子女在生活上對父母的悉心照料關鍵要做到四點:一是未病之前準備好藥餌;二是未病之前杜絕病源;三是要注意寒、暖之節與飲食之宜;四是以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老人。
3.孝敬父母,尊重長者。古人認為,養親只是最低層次的孝,敬親則是比養親更高層次的一種孝行,“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9]4故此,傳統家訓的孝道訓誡特別提倡和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司馬光提出,對父母不恭敬,則與禽獸無異。他說:“養父母而不恭敬,何異于養犬馬。”[10]102明仁孝文皇后在《內訓》中提出,“敬”是孝之本,而“養”則是孝之末,“孝敬者,事親之本也。養非難也,敬為難。以飲食孝奉為孝,斯末矣。”[11]659
傳統家訓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一方面體現在對父母要懷有“誠敬”之本心。明代的宋詡在《宋氏家要部》中指出:“事之必盡其誠,愛之必加以敬,人之奉親而不失乎誠敬,斯可以言孝矣。雖鮮衣美食,茍不能體其心之所思,遂其心之所樂,烏在其有誠敬乎?”[4]649康熙訓誡諸皇子孝敬父母時要做到,“惟持善心,行合道理”,[12]45“誠敬存心,實心體貼”。[12]47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子女對父母要和顏悅色,使其精神愉悅。明代以至孝聞名的何倫在《何氏家規》中說:“今之人以能養為孝者何?蓋緣不顧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眾,彼善于此,故與之耳。殊不知孝之道,豈養之一事所能盡哉?要有深愛婉容,而承顏順志,尊敬謹畏,而惟命是從。稍有斯須欺慢違忤,或傷教敗禮,取辱貽憂,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8]1394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孫逢奇認為,贍養父母,不但要“養其口”,更要“養其志”。“養志”,即尊重、體貼、敬愛父母,給予父母更多精神上的慰藉。他在《孝友堂家訓》中指出:“父母于赤子,無一件不是養志。人子于父母,只養口體,此心何安?無論慈父慈母,即三家村老嫗養兒,未有不心誠求之者。故事親若曾子,僅稱得一個‘可’字。”[5]935
有的家訓還提出,孝敬的對象除了父母、祖父母等內親之外,應推而廣之為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旁系血親,并一直可擴而大之為天下所有的長輩和老人。如清代教育家吳汝綸說:“孝不但敬愛生父,凡伯父叔父,皆當敬愛之;不但敬愛生母,凡嫡母繼母、伯叔母,皆當敬愛之,乃謂之孝。”[5]1749
4.父慈子孝,慈孝相應。傳統家訓不但要求子女對家長行“孝”道,而且特別強調家長對子女的撫養、關心和愛護,即要求做到慈孝相應。南朝宋文學家顏延之強調,慈、孝與友、悌是雙向的且以上對下的要求在先,他在《庭誥》中說:“欲求子孝必先慈,將責弟悌務為友。雖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8]1510顏之推認為,孝倫理規范的維持,不能光靠子女單方面的行為,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也是促使子女能盡孝的重要條件,“夫風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3]30司馬光在《家范》中指出,子女對父親不孝順與父親對子女不慈祥,罪過是一樣的。他說:“蓋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13]40南宋士大夫袁采認為,父子雙方只有各盡其道,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才能保持雙方關系的和睦與融洽。“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備者,尤啟不和之漸也。若各能反思,則無事矣。”[8]1374并進而提出若“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偏勝之患矣”。[8]1375
5.父母有錯,委婉勸諫。傳統家訓大都強調,孝敬父母并不是毫無原則地對其一味順從,如果父母有過錯,子女應對其進行勸諫。司馬光提出,父母有過,兒女必須諫爭,以補救父母之過失。他說:“諫者,為救過也。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而從之,則陷親于大惡。然而不諫,是路人。故當不義則不可不爭也。”[13]85清代名儒劉沅在其《家言》中強調:“父母有過,阿意曲從,反為大不孝。若有大過,必委曲解救,毋使其事毀德。”[8]1427認為父母有過失,曲意順從是大不孝。父母如有大錯,一定要委婉地加以彌補,不使父母所做的事有毀德行。
同時,大多數家訓要求子女勸諫父母時應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做到婉容悅色。如:司馬光特別提醒子女在規勸時應仔細觀察父母的情緒好壞,等到父母平心靜氣時,方可柔聲規勸。假如父母不聽子女的規勸,孝敬之意不能有絲毫減弱,反而應當更加恭謹,等父母高興時再去規勸。他援引《禮記?內則》中的話指出:“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閭,寧熟諫。”“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14]263林俊的思想與之十分相似,他說:“親有過,子女應柔聲婉言勸諫,萬一不從,應俟親愉悅時再諫,不陷父母于不義,亦為孝之一端。”[7]77
6.薄以葬親,誠以祭親。傳統家訓認為,孝敬父母不僅表現在父母生前,父母去世以后慎重地舉辦喪事以寄哀思,虔誠地祭祀以追念先祖,即慎終追遠,也是孝道的重要體現,“慎終而喪盡其禮,追遠而祭盡其誠,則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而后盡思慕之道矣。”[4]649故而,家訓十分重視喪葬之禮,要求子弟“以喪葬祭祀為重事”。[4]769認為父母活著時不能好生奉養,死后又不能好生殯葬,是對父母極大的不孝順,“生不能養,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15]23但家訓大多囑告子弟家人不必厚葬,認為薄葬亦孝。唐朝中期著名大臣姚崇主張喪葬從簡,“死者無知,自同糞土,何煩厚葬,使傷素業。”[8]911他還舉例說明薄葬古已有之,迄今還傳為美談,“昔孔丘亞圣,母墓毀而不修;梁鴻至賢,父亡席卷而葬。昔楊震、趙咨、盧植、張奐,皆當代英達,通識千古,咸有遺言,屬以薄葬。”[8]911并進而指出厚葬的結果是不僅浪費錢財,而且容易招致墓盜,弄得死者尸骸暴露于野,這樣其子孫也難逃不孝之譏,“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誚。”[8]911唐朝大臣盧承慶臨終前作《教戒》一文,告誡兒子辦理喪事務必從簡。他說:“死生至理,亦猶朝之有暮。吾終,斂以常服;晦朔常饌,不用牲牢;墳高可認,不須廣大;事辦即葬,不須卜擇;墓中器物,瓷漆而已;有棺無槨,務在簡要;碑志但記官號、年代,不須廣事文飾。”[4]223
古人認為,除了安葬父母,祭祀父母亡靈也是孝行的繼續,“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6]43顏之推十分重視祭祀之禮,他在《終制》篇曰:“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3]279在他看來,一年四個時節對祖先進行祭祀是周公、孔子所教導的,這是希望人們不要忘記他們死去的親人,不要忘記孝道。一些家訓特別強調,祭祀時一定要做到虔誠、恭敬。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朱柏廬提出:“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8]1014告誡子弟祭祀祖宗時應誠心誠意。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名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家族在其家訓《鄭氏規范》中對祭祀時的禮儀有非常詳細的規定:“祭祀務在孝敬,以盡報本之誠。其或行禮不恭,離席自便,與夫跛倚、欠伸、噦噫、嚏咳,一切失容之事,督過議罰。督過不言,眾則罰之。”[16]114
7.秉承遺志,顯親揚名。傳統家訓認為,父母死后除了慎終追遠之外,孝子還應該繼承父母的遺志,顯親揚名,光耀門楣,這是對父母乃至祖先最大和最高層次的孝。
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臨終前告誡兒子司馬遷說:“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15]50認為揚名后世,光耀父母,這是大孝。天下的人之所以稱頌周公,是因為他能歌頌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公召公艱苦創業的作風,表達古公父、季歷的思想,直到公劉的功業,以崇尚先祖后稷。以臥冰求鯉、侍奉繼母的故事感動后人的晉代孝子王祥認為,孝的最高標準就是“揚名顯親”,他說:“揚名顯親,孝之至也。”[15]98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提出:“夫人子之孝,莫大于顯親”,[17]1080認為為人子女最大的孝敬在于顯親揚名,給父母帶來榮耀。清代學者王心敬則在《豐川家訓》中要求:“為人子者,須時時有顯親揚名、立身行道之意。”[16]378強調為人子女者心中應時時想著怎樣才能顯親揚名、光耀門庭。清人張習禮認為孝順父母有大小偏全的區別,他將孝分為三個等級,其中顯親揚名是最高的孝。他說:“孝有大小、有偏全。揚名顯親上也,克家干蠱,不墜先人之志,次也。服勞奉養,又其次也。此大小之分也。能全上三者,上也。否則視其所急,盡吾力之所至,而次第圖之,此亦不失為孝子矣。此偏全之分也。”[5]961
8.移孝忠君,報效國家。傳統家訓認為,在家國同構的體制下,忠孝本是一體,“孝”是“忠”的縮小,“忠”是“孝”的放大和升華,將孝道推廣開去就是忠,即所謂“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1]222“移孝忠君”。唐代文學家劉禹錫認為忠孝合一,二者須臾不可分離。他在《名子說》中告誡兩個兒子:“夫忠孝之于人,如食與衣,不可斯須離也,豈俟余勖哉?”[18]433南宋詞人葉夢得告誡子孫,忠與孝缺一不可:“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故孝必貴于忠。忠敬不存,所率皆非其道。是以忠不及而失其守,非惟危身,而辱必及其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8]1387很多家訓還強調,國之忠臣,即家之孝子。如:唐朝的杜正倫在《百行章》中說:“在家能孝,于君則忠。”[19]115唐太宗告誡兒子吳王恪,在外面能盡大臣對君主的忠誠,在家里能盡兒子對父親的孝道,“外為君臣之忠,內有父子之孝。”[19]115孫逢奇認為,事親不孝,則事君必定不忠。他說:“孝者所以事君也,為子不孝,斷未有為臣而忠者。”[5]945
二、中國傳統家訓中孝道思想的當代價值
傳統家訓中的孝道思想是先人們留下的一筆十分豐厚寶貴的倫理文化遺產,剔除其落后成分和封建性的糟粕,在當前批判地繼承和弘揚傳統家訓孝道思想的精華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1.有助于促進個體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提升道德素養。愛親與敬老是一切道德的起點,是形成個人良好道德品質之根源。愛集體、愛民族、愛國家、愛人民等社會性情感,最初都是源自于對父母的“親親”之愛,個體對他人及社會的愛與責任正是在對父母的愛與責任感中不斷地擴充、升華而形成的。《孝經》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1]221這是完全符合道德發展規律的。一個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關心、不愛戴、不尊敬的人,很難相信他會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這樣的人,又怎么可能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呢?羅國杰教授提出:“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和道德層次的高低,當然要看許多方面,但是,誰都不能夠否認,一個人是否自覺自愿地報答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是否回報父母、他人、社會、國家在自己成長、發展中的幫助,是衡量、測試和評價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和道德高尚或卑下的一個重要的標準。”[20]
今天,我們應從傳統家訓自子弟幼小時就注重對其的孝道教育中汲取有益因子,將孝道教育作為對青少年進行人情陶冶、道德升華最基本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徑,作為提高當代人道德素質的切入點,從而促進個體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道德素養的提升。
2.有助于應對老齡化浪潮,解決老有所養問題。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齡化速度發展最快的國家。據統計,截至 2014年底,我國 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預計到 2020年,老齡人口將達到 2.5億;到 2050年,老齡人口將占總人口的35%左右。而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不相適應。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 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我國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沒有社會養老保險或養老金數目極為有限,其養老的依靠還主要在于子女和家庭。這就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傳統的家庭養老仍然是我國養老的基本模式。在此社會形勢下,積極弘揚傳統家訓中養老、敬老、愛老的孝道思想,從物質和精神上贍養父母就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父母含辛茹苦撫養子女長大成人, 當父母年老體弱失去勞動能力或生活能力的時候,子女應竭盡全力承擔起照顧、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使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地得到滿足。這既是傳統孝道倫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負責任的現代公民最根本的品德。同時,對于老人而言,在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子女的精神關懷和慰藉是他們最期盼和渴求的,也是對他們最大的孝敬。子女應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對父母進行精神贍養,使父母在心情舒暢、精神愉悅中安度晚年。
因此,大力弘揚傳統家訓中養老敬老的思想,積極推進傳統的反哺式家庭養老模式,不但能在物質上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精神上給老年人提供寶貴的情感慰藉,而且也減輕了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解決了老有所養的問題。
3.有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樹立良好家風。傳統家訓認為,“父慈”與“子孝”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是維系家庭和睦必不可少的道德內核。若為人父母者能盡心盡力地撫養、愛護子女,為人子女者能誠心誠意地關心、孝敬父母,那么家庭中就會形成一種父慈子孝的充滿濃郁親情的和睦溫馨的良好氛圍,從而實現明仁孝文皇后所希望的“上慈而不懈,則下順而益親”的良好效果。中國傳統家庭正是依賴于“父慈子孝”的倫理規范濃化了代際親情,樹立起互助友愛的良好家風,實現了古人“齊家”之目的。今天,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家訓中父慈子孝的倫理規范,使每個家庭都能營造和建立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尊老愛幼的和諧溫暖的良好氛圍,樹立家庭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風,則無疑能減少家庭生活中的磨擦和沖突,使家庭生活變得更加和睦、幸福,從而使家庭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倫之樂。
4.有助于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傳統家訓孝道教化中蘊含的“廣敬”“博愛”的思想是形成孝親尊老良好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的催化劑。《孝經?天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1]24即是說,能夠敬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又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21]400認為對父母的“親親”之愛,可以推己及人,推及到尊敬世上所有的長輩和老人,即孟子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這就把孝倫理推廣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道德,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和人道主義精神。在市場經濟下的今天,我們尤其應當提倡“廣敬”“博愛”這種由近及遠、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這樣一種“大孝”精神,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風尚。若社會上尊老 、敬老蔚然成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就會減少,社會和諧、穩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5.有助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孝道思想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情基礎,是愛國報國心的根源。“孝”最初的含義是指建立在祖先崇拜基礎上的“尊祖敬宗”的宗族道德,愛國愛邦的潛在意識最初都是由“尊祖敬宗”的情感升華而來的,孝親與愛國是一脈相承的。《禮記?大傳》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22]7所以,從古至今,所有中華兒女都視報效祖國為人世間最大的孝義和德行,具有最崇高的價值,正如林俊在《林氏家訓》中所指出的:“孝始于事親,終于報國;移孝以作忠,即顯親以全孝。此謂之大孝。”[7]76
由于“孝”本身蘊含著對祖先的崇拜、對親人的眷顧、對鄉土的依戀等內涵, 具有血濃于水的強大感召力和親和力,所以它最能喚起人們的孝親意識,勾起人們思鄉尋根之情,成為民族凝聚力的道德基礎。也正因為如此,每當歷史上出現外族入侵之時,中華民族都能夠團結一致,萬眾一心抵御外侮。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僑居世界各地的華裔,仍然關心祖國的發展,甚至不遠萬里,回到祖國尋根問祖,祭掃先輩墓園,尋訪先輩家譜,為家鄉的建設慷慨解囊,以寄托他們的孝思之情。這種由敬祖孝親的情感而衍生的邦國之戀、鄉土之思,將全世界中華兒女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親和力與向心力。
參考文獻:
[1]楊志剛.《孝經》與孝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2]張霆. 歷代家教寶典[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3][南北朝]顏之推. 顏氏家訓[M]. 唐松波,校注.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4]張鳴,丁明.中華大家名門家訓集成(上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5]張鳴,丁明.中華大家名門家訓集成(下冊)[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6]舒大剛.至德要道:儒家孝悌文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7]蓮江東林譜志編委會. 蓮江東林譜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郭齊家,李茂旭.中華傳世家訓經典(全四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9][明]呂坤. 語[M]. 王春紅,編著.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 .
[10][宋]司馬光. 家范(全譯評點本)[M]. 修遠,編.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1]鍔未殘.中國民間蒙學通書[M].海口:三環出版社,1992.
[12][清]康熙.帝王家訓[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13][宋]司馬光.溫公家范[M]. 王宗志,注釋.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14]王競成.中國歷代名人家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9.
[15]唐松波.古代名人家訓評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6]徐梓. 家訓――父祖的叮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17][明]王陽明. 王陽明全集[M]. 張立文,整理. 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
[18]陳谷嘉,朱漢民.中國德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8.
篇12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083—02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禮儀之邦、文明之國度,與孔子的教誨及儒家經典的傳承是分不開的。大圣人孔子是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他一生述而不作,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弟子七十二賢人,其不朽的思想精髓,經由其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的整理、編輯,成為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儒家經典。這些篇章所蘊含的道理對于啟迪智慧、樹立風尚、穩定秩序、開創和諧的文明社會無疑發揮著巨大作用;尤其對于青年人修身立志、長養德行、趨善抑惡、誘導成才有著歷久不衰的指導意義。其中《孝經》是儒家經典中備受尊崇的一部著作,這部“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融六經之精華,對于一個人的幸福人生的實現有著奠基石的神奇功效。
一、孝乃至德要道,是立世的根本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孔子說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在此基礎上產生。身軀、四肢、頭發、皮膚,都是父母所給予的,如果你本人作為一個孝子就不能讓它們有輕易的傷害更不能夠毀傷,這就是盡孝的開始。如果一個人樹立了自己的志向,而平時也能做到立身反省、行為處事遵循道理,使自己能夠立足于社會,以使父母放心,那就是盡孝道得到的最初的結果了。一個人行孝的方面是很廣博的,首先從侍奉自己的父母開始,其次是侍奉自己的君王,最后是修身立世實現自己的志向。在這里,孔子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一種“至德要道”,那就是“孝”。那么“孝”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呢?孔子歸納成三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這就是孝道的綱領所在。孔子說在人們的所有行為中孝最偉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母最為重要,在所有尊敬父母的行為中是在祭祀祖先時把祖先與天同祭最為重要,周公第一個做到了這一點。周公是歷史上有名的圣人賢相,他使天下臣民紛紛歸附,使四方之國俯首稱臣,他所使用的秘密武器便是孝道。觀古今社會人倫關系就是以孝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時至今日,我們從各個方面提倡的尊老愛幼、熱愛祖國、心懷抱負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說是孝道的具體體現。在家里,子女尊敬長輩,長輩愛護子女,共享天倫之樂;在社會上,盡職盡責,為國家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對個人,要修身養性,實現自己的宏偉理想,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有序。幾千年前的孔夫子高瞻遠矚極其有遠見地提倡的“孝道”,無論對過去、想在還是將來來講,它所產生的重大作用和影響,都是難以泯滅的,是我們青年人處世的準繩啊。
二、孝道乃人人必行,是匹夫的責任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2]孔子說,如果是一個懂得熱愛自己父母的人,就絲毫不敢厭惡別人的父母;如果是一個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絲毫不敢怠慢別人的父母。君子該盡全力去敬愛侍奉父母,施展教化于萬民百姓之中。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教育家,他建立的孝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講,可以說是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責。行孝不分尊卑貴賤,只不過是不同身份的人行孝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2]就是說以侍奉父親的一片赤誠之心去侍奉母親,那么對父母的愛心是相同的;以侍奉父親時的恭敬態度去侍奉天子,那么對天子和父親的敬愛是一樣的。那么換一句話來講,以侍奉父親的孝心,轉而侍奉天子,就是忠誠;以侍奉父親的敬心侍奉師長,就是順從。孔子說君子能愛父必定愛母,愛父母必能忠君愛國;能尊敬父兄,就必定能尊敬師長;如果做到了以上兩點,君子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祿,才能使父母有所養,祖先有所祭,由此孔子提出人的孝道重點是勤勤懇懇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辜負了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說為人師為人生者,當守住本分,這才是對父母行孝啊。青年人不忘本,干好本職工作,責無旁貸。
三、孝乃天經地義,是人天相應的法則
子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孔子是說“天道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地利有各種不同程度可獲取的資源,作為老百姓應善于利用這種天道地利的變化,要謹慎照顧自己的身體,精心開支以節約一切不必要的浪費,以供養自己的父母,這便是庶人應行的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到庶人,雖有五等尊卑,但應盡的孝道,卻無終始貴賤的差別,若有人憂慮做不到,那是絕對不可能的。”[3]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這一點孔子認識得很清楚,所以孔子要求廣大民眾順應自然規律,勤奮耕作,節省開支,贍養父母,這就是“庶人之孝”。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曾子說孝最偉大;孔子認為“孝道”是天經地義的行為,他首先指出日月星辰運行于天,春夏秋冬四時循環這是天地間不變的法則;那么人與天地規律相應的法則是什么呢?是孝道。孝道就是符合天地運行規則的道德行為,從而點出了孝是天經地義的這一論斷。既然如此,青年人當人人懂孝道,人人有孝心呀。
四、孝乃無所不至,是起大功用的
子曰:“夫然,故生則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孔子認為做一個能侍奉雙親的孝子最基本的要求要在這五個方面做到:居敬致,養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但這僅僅是從家庭的角度、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要求的。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英明地從社會這個角度對作為一個孝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家庭和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一個在父母面前行孝的人為官時驕奢逸就必定會身敗名裂,如果在社會上為非作歹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在人群中計較爭斗,就會拳腳相加,打架斗毆。一個孝子在社會中惹出了這么多的麻煩和災禍,這無疑會給父母增加心靈的痛苦,說不定給父母帶來的是滅頂之災,這樣的人無論在家多孝順父母,也稱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孝子。由此看來一個孝子除了具備對家庭的責任感外,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社會有責任感。將孝道由家庭引向社會,是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延伸。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充分發揮孝道的作用,并身先臣民,那么一個充滿博愛、和睦、寧靜、幸福的社會就形成了,這是孔子的理想。那么對于今天來說,我們仍在祈禱世界和平,反對戰爭,人類還在為幸福的生活做出各種努力和犧牲,孔子的理想仍然是我們今天的理想。由此可知,孝道的作用是無所不至的,可以說它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一個民族文明的飛躍。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全家安;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可見孝養雙親以及人之親,奉事師長以及人之長,忠于職守,報效國家,此乃正人君子所為,天下德行感召。如果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人人懂孝道,家家行孝行,那么這個社會必定是個和諧社會,這個國家必定是一個禮儀之邦,這個民族必將成為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優秀民族。筆者認為,作為炎黃子孫,孝道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孝道的弘揚應從娃娃啟蒙,青年人抓起,讓更多的有志青年了解孝道的真諦,遵循孝道的準則,躬行實踐孝道,爭當孝子賢孫,學做社會楷模;小至家庭,大到國家,忠孝二字,匹夫有責;孝行天下,人人遵循,謙恭孝順,人之本分;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為青年人的座右銘;愿孝悌之心人皆有之,仁愛之心充滿天下。善利萬物,德潤蒼生;孝感天地,道存宇宙。從三好學生到五好家庭,從文明校園到禮儀社區,讓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行動起來吧,學習經典,傳承文明,聆聽圣訓,躬行孝道。
參考文獻:
篇13
一、孝道文化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一)孝道文化對社會倫理的維護
中國古代實行宗法制度,人們都生活在家族血緣為標準的管理方式之下,而孝道文化是家族宗法制度強調的首要問題。一個家族的延續除了血緣關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奉養雙親、照顧子女等內容。因此,孝道文化對我國古代這種宗法倫理制度有著直接維系作用,也可以理解為,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是互為補充的,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孝道文化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
古語有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人注重香火的傳承和延續,并將其納入到孝道文化之首。現實社會中很多人也會因為家族延續而承擔起責任,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家族得以延續,那么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就會得到保障。因此,孝道文化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
(三)孝道文化與黨政指導思想的結合
社會的管理需要精神的指引,我國的黨政部門順應社會需求,提出了“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的思想認識。鼓勵人們尊老愛幼,將孝道文化與黨政思想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黨政思想的推廣就會更加的順利、適合國情。我國黨政領導者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觀點,這些觀點中都含有孝道文化的重要內容,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四)孝道文化對人們社會行為的約束
孝道文化在中國傳承千年,對人們的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力。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孝道之義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而不得不改變自己。同樣,孝道文化也是具有這樣的作用。在中國,如果一個不孝順的人被大家知曉,大約也會影響到人們對其的認識和評價,嚴重的時候會影響到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們說孝道文化對人的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價值。
二、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式
(一)感恩教育活動
感恩教育在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經常出現,一般學校相關部門會準備一個主題,例如“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父親節快樂”、“母親節快樂”等,然后圍繞活動主題,通過播放電影,制作宣傳海報、舉辦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朗誦比賽、書法繪畫比賽等活動途徑,這些途徑能在短期內進行比較有規模的宣傳,形成對孝道更及時的認識,進而達到教育目的。
(二)公共課程安排
不同的院校對孝道文化的傳播方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在二級學院都開設了國學的公共課程或者思想政治課程,而公共課程的課程學習或多或少都有孝道文化內容在里面。根據學校的規定,學期結束之后也會進行各種形式的考核,考核實際上也是加強大學生對中國孝道文化深刻認識的重要手段。
(三)集體教育實踐活動
集體教育實踐活動的活動地點不僅限于校內,還可以在校外。集體教育實踐活動一般都是以團隊形式報名參加,例如,各高校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并組織志愿者關注空巢老人、失獨老人、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動。通過將孝道文化的內容融入到集體教育實踐活動的形式,讓高校學生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之余也能獲得“崇尚孝道、弘揚孝心、踐行孝德”的教育體驗和教育感受,形成“知孝、懂孝、行孝、揚孝”的良好風氣。
(四)優秀典型樹立
樹立典型一直是進行孝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黨政機關在各地樹立了各種“孝”先進典型,學習這些先進典型的人物事跡對高校大學生孝道文化的培養有一定的現實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發現和宣傳學生身邊鮮活的“孝典型”。
當然,從實現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徑來看,我國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活動主要從情感培養到創造教育情境,引發大學生情感共鳴,然后強化孝道文化的實踐活動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事例的落后
隨著時代的發展,孝道的內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和豐富。我們樹立典型的時候往往很可能沒有與時俱進。因此,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樹立的先進典型必須要新,且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教育內容必須和時代政治思想緊密結合,這樣才更能彰顯現代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育方式的陳舊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孝道教育方式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然后通過考核來衡量教育效果。這種灌輸式教學手段就現代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而言還是老舊和存在缺陷的。孝道文化的傳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不能只簡單的依靠課堂講授,而是應該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載體,使教育效果達到最大化。
(三)教育材料的不適用
通過孝道文化來培育和踐行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我們的教育材料不能繼續過去的傳統教育材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孝道文化教育也要做到緊跟時代步伐,抓住發展關鍵。高校孝道文化教育的內容不僅要包括傳統的歷史文化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還要和當前的黨政思想的重點內容結合起來。
(四)引導過程中的偏差
一般的教育者會認為孝道文化教育從學生中小學階段甚至學前教育階段就開始了,學生在大學階段之前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大學階段,孝道文化教育并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了。因此,很多高校教育者會忽視孝道文化的教育內容,或者將孝道文化的教育內容的講解和分析進行了簡化處理。更有甚者,對孝道文化有一種反叛性的認識,導致學生對孝道文化也有了認識分歧。
四、促進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措施
(一)尋找最新的事例
我們的教育必須是為社會服務的,那么教育活動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我們選擇的教育事例必須體現時代的特點,還要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那些高在廟堂之上的教育事例往往會顯得非常的遙遠,而從日常生活中被概括出來的事例會更貼近大家,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進而產生學習的欲望。在我黨政部門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候曾經樹立了許多忠孝的榜樣,這些事例從我們的生活中來,顯得真實可信,又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能得到較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大學生的孝道教育事例也需要從他們的生活中概括出來,在現有的社會宣傳平臺上找到突破口,發揮結合案例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和方式
孝道文化教育多為說教式的教育模式,多數大學生是討厭這種教育方式的,因此,大學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運用新的教育載體和新的教育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認識興趣。現代技術的使用可以使教育活動變的更加豐富多彩,孝道文化的內容展示更加形象生動,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接受需求。因此,我們應憑借對孝道文化的宣傳,加強對大學生德育素質的教育,在有效運用現代技術手段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當今社會和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加以借用、分析和評述,最終達到提高大學生德育素質的目的。
(三)選用合適的教材
選用合適的教材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方式一樣,對教育目的的實現達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們的教材選擇一般是盡量選取不容易過時的內容,但是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我們的教育內容“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特點,沒有特殊性,沒有可比性。對于這樣的內容,大學生在接受起來更容易出現抵觸情緒,學習中除了背誦那些生硬的內容以外,基本不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因此,建議高校在對于孝道文化的教材選擇和編寫上需要補充一些比較貼近大學生現實生活的內容,或者比較炙手可熱的材料。這樣,才能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將孝道文化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四)注重對學生的引導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與學生共同發展。那么,教師的影響力是不能忽視的。在教育活動中,如果教師能夠將現有孝道文化教育內容與實際結合,灌注更多新鮮的內容,然后正確的引導學生。此時,教師需要有大量的積累和正確的認識,只有通過正確的認識才能真的指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新一代的優秀人才。
當然,孝道文化的運用還遠不止這些措施和方法。比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省,讓學生觀看更多孝道文化視頻,甚至鼓勵學生為自己的父母親人送去最貼心的心意,或者將孝道文化作為學生學分修得的一部分,將孝道文化活動的參與作為一個評估標準等等。這些內容都能促進學生通過孝道文化的掌握來提高思想政治認識,來提升社會價值,變成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