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習成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胡服騎射: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4、博學審問:博:多;審:詳細。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指求學時的態度和應循的途徑。
5、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6、藏修游息:心里常常想著學習,不能廢棄,甚至休息或閑暇的時候也要學習。
7、不足為法:不值得學習、效法。
8、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9、貪多務得: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10、車在馬前: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后,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11、盈科后進: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滿之后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12、篤實好學:篤實:踏實,實在。認真踏實,愛好學問。
13、擇善而從: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14、寢食俱廢: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15、獨學寡聞: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16、一曝十寒: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17、力學篤行:力學:努力學習。篤行:切實地實行。勤勉學習且確切實踐所學。
18、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19、不恥相師: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20、善誘循循:善:善于;誘:引導;循循:有次序的樣子。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21、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22、恃才不學:恃:倚仗。倚仗自己有天才,不用心學習。
23、引錐刺股:錐:錐子;股:大腿。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學習勤奮刻苦。
24、能者為師: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
25、循序漸進: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26、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如不努力推進,則會隨水流后退。比喻學習或做事須克服困難,奮勉向前。
27、浮光略影: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同“浮光掠影”。
28、駑馬十駕: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29、邯鄲學步: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30、閉門讀書: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原意是獨自學習,而不與別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31、臨池學書:臨:靠近,挨著。指刻苦練習書法。
32、斷織勸學: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后比喻勸勉學習。
33、勤學苦練: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34、晚生后學:泛指學習同一技藝或同一學問的后生晚輩。
35、春誦夏弦:誦、弦:古代學校里讀詩,只口誦的叫“誦”,用樂器配合的叫“弦”。原指應根據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后泛指讀書、學習。
36、刺骨懸梁:懸梁:以繩子系頭掛在屋梁上。形容刻苦學習。
37、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于;誘:引導。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38、鴻鵠將至:鴻鵠:天鵝。天鵝馬上就要飛來了。指學習不專心。現表示將有所得。
39、篤志不倦:篤志:志向專一;倦:厭倦。指學習志趣專一,不知疲倦。
40、忘餐廢寢: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41、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42、一暴十寒: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43、群起效尤:大家一起向壞的學習。
44、博學篤志:篤:忠實,一心一意。廣泛學習而意志堅定。
45、奪胎換骨:本為道家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易去凡骨為仙骨。后比喻學習前人不露痕跡,并能創新。
46、然糠照薪:燒糠照明。比喻勤奮學習。同“然糠自照”。
47、幼學壯行:幼時勤于學習,壯年施展報負。
48、刺股懸梁:形容刻苦學習。
49、鈍學累功:鈍:遲鈍,笨拙;累:積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50、師逸功倍:師:學習;逸:安閑。比喻善于學習的人,用時不多,收獲很大。
51、用非所學:使用中需要的本領,與學習中得到的東西不一致。
52、半工半讀:一面勞動一面學習的個人學習方案。
53、灑掃應對: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54、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55、不恥下問: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56、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57、不求甚解: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58、水積成川:川:河流。指水積多了才能成為河流。比喻在學習上日積月累,必然能成才。
59、勤工儉學:利用學習以外的時間參加勞動,而以勞動所得維持生活。泛指在學習期間參加勞動。
60、廢寢忘餐: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61、篤學不倦:篤學:專心好學;倦:疲倦。專心好學,不知疲倦。
62、以學愈愚:謂用學習改變愚昧的秉性。
63、勤學好問: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于學習。
64、善與人同:自己有優點,愿意別人同自己一樣,別人有長處,就向別人學習。
65、篤志好學:篤志:專心一志,立志不變。專心致志,勤奮好學。
66、春華秋實:華: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67、燃膏繼晷:燃:點燃;膏:油脂,指燈油;繼:接續;晷:日影,日光。點上燈燭,接續日光。形容夜以繼日地工作與學習。
68、篤學好古:篤學:專心好學。指專心致至地學習古代曲籍。
69、蓬賴麻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也能學習成為好人。
70、窮日落月:白天連著晚上。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71、春花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72、枕典席文:謂以典籍為伴,勤于讀書學習。
73、夜以繼日: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74、頓學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75、切磋琢磨:將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76、冷暖自知:水的冷暖,只有飲者自己知道。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77、力學不倦:力學:努力學習。倦:疲倦。勤勉學習而不知疲倦。
篇2
4、鑿壁偷光: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5、無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
6、廢寢忘食: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篇3
以蒲墊子騎牛,把《漢書》掛在一個牛角上,一邊行進一邊讀書。
2、懸梁刺股
【解釋】:形容刻苦學習。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讀書想睡覺,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腳。
篇4
3、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4、無的放矢:的:靶心;矢:箭。沒有目標亂射箭。比喻說話做事沒有明確目的,或不切合實際。
5、萬世師表: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6、自吹自擂: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
7、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8、篤學不倦:篤學:專心好學;倦:疲倦。專心好學,不知疲倦。
9、專心致志: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10、牛角掛書:比喻讀書勤奮。
11、通宵達旦:通宵:通夜,整夜;達:到;旦:天亮。整整一夜,從天黑到天亮。
12、咬文嚼字: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
13、聚精會神: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14、一曝十寒: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15、懸梁刺股:形容刻苦學習。
16、鑿壁偷光: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17、學如登山:學習象登山一樣。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18、質疑問難:質疑:請人解答疑難;癌難:對于疑問反復討論、分析或辯論。提出疑難,請教別人或一起討論。
19、聞雞起舞: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20、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21、憎愛分明:憎:恨。恨什么,愛什么,界限清楚,態度鮮明。
22、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23、廢寢忘食: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24、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25、研精覃思:研:研究;精:細密;覃:深入;思:思考。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26、以一知萬:從了解一點到推知其他許多事物。
27、勤學苦練: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28、爭分奪秒:一分一秒也不放過。形容充分利用時間。
29、一目十行:看書時同時可以看十行。形容看書非常快。
30、囊螢映雪:形容刻苦攻讀。
31、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32、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33、刺股懸梁:形容刻苦學習。
34、懸梁刺骨:形容刻苦學習。
35、夜以繼日: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36、左圖右史:形容室內圖書多。
37、手不釋卷: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38、自我陶醉:陶醉:沉醉于某種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內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賞。
39、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40、專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41、全神貫注: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42、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43、廢寢忘食: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44、專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45、知難而進:迎著困難上。
篇5
再次,學習成語還可訓練思維。
成語在漢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們談話或作文時,適當運用成語,就如在菜肴中加入佐料一般,可以使原本平淡無奇的內容變得更有味道、更具內涵。學國語言,弘揚民族文化,可以從成語入手。說話妙語連珠,寫作妙筆生花,可以從成語開始。
那么,如何加強成語學習呢?
第一,要激發學習成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成語的的欲望,才能掀起學習成語的熱潮。怎樣才能讓學生愿學并且樂學呢?我認為可從這些方面入手。
(1)從笑話或故事入手。如笑話《亂用成語》:
某學生寫我的一家:“我的家有三口人:爸爸、媽媽、我。每天早上一出門我們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歸。爸爸是工程師,在工地上指手畫腳;媽媽是售貨員,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我是學生,在教室里呆若木雞。我們三個人臭味相投,家中總是一團和氣。但爸爸媽媽偶爾也會同室操戈。爸爸總是心狠手辣地打得我五體投地,媽媽在一旁袖手旁觀,從不見義勇為。”學生一聽這樣的故事,興趣一下就來了。哈哈!居然有人這樣亂用成語,太笑人了!為什么會犯這種錯誤呢?成語沒學好唄,幫他改一改吧,自己得先把這幾個成語學懂才行呀。(教師趁熱打鐵,趕緊出示這幾個成語的學習資料)
(2)從寓言、傳說、成語故事入手,激發興趣。
課本的古詩文中蘊含著一些成語,應注意收集整理,發動學生收集。
(3)以語文活動的方式學習成語,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第二,要闡明學習成語的必要。
成語掌握的多少及熟練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語文水平與考試成績。通過學習成語,學生不但能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且能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一舉多得。所以教師應結合成語的幾大優勢及作用,讓學生明白學成語不但有趣而且有用,從而形成學習的動力。
第三,要講究學習成語的方法。
學生的成語知識一般比較零散、雜亂。盡管他們學過的成語也不少,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的卻不多。所以有必要對成語知識進行梳理,加以強化,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以下是我在成語學習方面的一些嘗試,但愿能拋磚引玉,得到各位同行的指點。
(1)分類學習法
將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成語進行分類后分批掌握。分類方式靈活多變,以好記好用為原則。如:出自初中古詩文的成語;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從頭到腳”的成語(即含有人體某部位名稱的成語)、容易寫錯的成語(形近而誤或同音而誤)、容易讀錯的成語(多音字、古讀字而誤讀)、與學習有關的成語等。
這種方式可由學生自由選定學習內容后分頭收集。教師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指導。
(2)小組競爭法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布置任務。要求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并進行簡單評比。如所收集成語的數量多少、是否常用、造句的準確性如何等。
(3)限時記憶法
教師出示相關學習資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記憶后及時聽寫、解釋、或用某些成語造句。也可準備相關答題資料,限時記憶后立即完成練習。
(4)日積月累法
成語數量龐大,要想讓學生一口吃成個大胖子,即使不撐死,至少也會落個消化不良。所以絕不能急于求成,囫圇吞棗。教師和學生宜互相督促,堅持天天學成語。允許個體差異,提倡“能者多勞,學生根據自身能力能多記則多記,記得少的也應鼓勵,讓學成語變成一種習慣。
(5)游戲鞏固法
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教師就需創造機會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采用各種方式鞏固學習成果。書面檢測不可少,口頭練習免不了,游戲參與更是妙。
如制作一些成語卡片,讓學生一人描述,一人猜測是什么詞。描述者可以直接解釋該詞含義,也可運用動作或表情、聲音等,只要不說出該詞的任何一個字即不算違規。
有條件的學校可制作一些多媒體課件,效果會更好。如學習“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A看圖片猜成語: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要求學生用含有動物名稱的成語為圖片命名。
(游戲名稱:“爭分奪秒”。此游戲適合基礎較差的學生,通過看圖片來猜測比較直觀、形象。)可抽學生個別回答,也可由某幾個或某組學生合作完成。
B你說我猜:要求學生自愿組合尋找搭檔參與游戲。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觀察者用形象的語言進行描述,猜測者不看屏幕,根據對方提示說出對應的成語。(此游戲宜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分層要求,視學生基礎而定是一對一參與還是多對多參與)
(游戲名稱:“心有靈犀”。此游戲對學生的觀察、理解、語言表達、合作能力要求較高,適合基礎較好的學生)。
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用表演的方式讓大家熟悉成語。
第四,要重視成語的運用。
成語中包含著生動的比喻、深刻的哲理。成語學得好,可以讓我們說起話來妙趣橫生,寫起文章來得心應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帶頭使用成語,形成使用成語的氛圍。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也就能自覺地學以致用。
篇6
3、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觀察不細致,學習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4、邯鄲學步: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5、據鞍讀書: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6、不愧下學:愧:慚愧。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7、用非所學:使用中需要的本領,與學習中得到的東西不一致。
8、幼學壯行:幼時勤于學習,壯年施展報負。
9、魯斤燕削:魯之削(小刀),宋之斤(斧頭),質量都很好;如易地生產,在魯造斤而在燕制削,質量不會優良。比喻由于地域等條件限制,學習模仿達不到原來水平。
10、胡服騎射: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數民族。指學習胡人的短打服飾,同時也學習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
11、鶻侖吞棗:把棗子整個兒吞下,不細嚼辨味。常比喻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12、春誦夏弦:指應按季節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后泛指讀書學習。
13、貪多務得: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14、敏而好學:敏:聰明。天姿聰明而且喜好學習。
15、開華結果:比喻修養、學習、工作等有了成績,取得效果。
16、鈍學累功:鈍:遲鈍,笨拙;累:積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17、為人師表: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
18、下學上達:指學習人情事理,進而認識自然的法則。
19、車在馬前: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后,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20、夜以繼日:晚上連著白天。形容加緊工作或學習。
21、能者為師: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
22、不足為法: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學習、效法
23、斷織勸學:原指東漢時樂羊子妻借切斷織機上的線,來諷喻丈夫不可中途廢學。后比喻勸勉學習。
24、枕典席文:謂以典籍為伴,勤于讀書學習。
25、不求甚解: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26、困而不學: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卻不肯學習。
27、奪胎換骨:本為道家語,指奪人之胎以轉生,易去凡骨為仙骨。后比喻學習前人不露痕跡,并能創新。
28、刺股懸梁:形容刻苦學習。
29、鴻鵠將至:鴻鵠:天鵝。指學習不專心。現表示將有所得。
30、漢人煮簀:漢:漢中地區,在今陜西省。簀:席子,此指竹席子。漢中有個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當作竹筍來煮著吃。比喻僅靠膚淺的知識去生搬硬套而不認真學習真知的荒唐行為。
31、敬業樂群:專心學習,和同學融洽相處。
32、居安資深:形容安心學習,造詣很深。
33、循序漸進: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34、抗顏為師:抗顏:不看別人臉色,態度嚴正不屈。為師:為人師表。()不為他人所制約,不為潮流所左右,這種意志堅定的人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
35、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于;誘:引導。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36、擇善而從: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37、盈科后進: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滿之后才繼續向前流。比喻學習應步步落實,不能只圖虛名。
38、切磋琢磨:將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比喻學習或研究問題時彼此商討,互相吸取長處,改正缺點。
39、駑馬十駕: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40、力學篤行:力學:努力學習。篤行:切實地實行。勤勉學習且確切實踐所學。
41、玉不琢,不成器: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42、不恥下問: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43、不恥相師: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44、萬世師表:萬世:很多世代,非常久遠;師表:表率。值得永遠學習的榜樣。
45、跬步千里: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有恒,不要半途而廢。
46、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47、蓬賴麻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也能學習成為好人。
48、頓學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取得成就。
49、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50、勤學好問:勤奮學習,不懂的就問。比喻善于學習。
51、冷暖自知:水的冷暖,飲者自知。佛教禪宗用以比喻自己證悟的境界。也比喻學習心得深淺,只有自己知道。
52、寢食俱廢: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53、力學不倦:力學:努力學習。倦:疲倦。勤勉學習而不知疲倦。
54、不知肉味:原指被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專心學習,吃東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難,無肉可吃。
55、晚生后學:泛指學習同一技藝或同一學問的后生晚輩。
56、篤學好古:篤學:專心好學。指專心致至地學習古代曲籍。
57、廢寢忘餐: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習。
58、獨學寡聞:獨學:指自學而無以指導切磋。獨自學習,無人切磋,則孤陋寡聞。形容孤偏鄙陋,見聞不多。
篇7
二、用典故法加深成語深度認識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成語背后都隱藏著非常動人的故事。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里面,這些故事性較強的成語便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師可以讓學生用講故事的辦法來展現自己的理解。比如學生在三年級時會接觸到“揠苗助長”、“鷸蚌相爭”、“螳螂捕蟬”、“杯弓蛇影”等成語,這些成語背后的故事均很精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這些故事講述出來,有助于學生加強記憶、深化認知。教材里面還涉及到一些神話故事,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用講故事的辦法,能令課堂充滿情趣感。
用典故法來加深學生對成語的認識還可以更進一步,即教師可以安排課外閱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成語摘錄活動中去,讓學生自主尋找到成語的來源,從而深層次理解成語。比如在閱讀《三國演義》的過程中,教師借助小說人物故事來幫助學生理解“神機妙算”、“望梅止渴”、“三顧茅廬”等成語,其效果遠比教師的講解好得多。
三、用情境法促進成語實踐應用
篇8
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專心努力。
篇9
篇10
蘇教版小語教材針對低年級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在每單元成語旁均配有與之密切相關的精美圖畫,以幫助學生學習成語。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通過描述畫面,讓孩子說出相應的成語,既能理解成語,又能引導正確運用。如教學第四冊練習2中的“百花盛開、爭奇斗艷、五彩繽紛、俱全”等成語時,我讓孩子先觀察圖畫,再熟讀成語,然后根據我的描述,“對出”成語:
師:春天到了,許多花兒迎風開放了,有迎春花,有海棠花,有桃花,有梨花,有杏花……我們用上一個成語,那就是——
生:百花盛開。
師:這些花兒有黃的、紫的、粉紅的、淡綠的……各種各樣的顏色都有,真是——
生:五彩繽紛、俱全。
師:它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競相開放,好像要比比誰更美。誰來說說花兒們怎樣?
生:這些花兒爭奇斗艷。
這樣的方法,既使學生直觀地、輕而易舉地意會出成語大意,又引導了學生正確運用所學成語,進而熟記這些成語。
二、貼近生活,學習成語
有許多成語提煉于生活,是生活的縮影。鑒于此,我們也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自身感受體會成語的意思。例如,學習“歡聲雷動、燈火輝煌”等成語時,就可結合剛剛經歷過的熱鬧的元宵節,指導學生表達感受,領會成語的意思。
師:元宵節晚上,大家鬧花燈了嗎?當時,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街上擠滿了人,人們點著各種各樣的燈。
生:街燈、商店里的燈也亮了,紅的、黃的、綠的……漂亮極了。
生:美麗的煙花在空中不停地綻放。
師:你們看到的這些熱鬧景象,用一個成語來描述,那就是——
生:(齊)燈火輝煌。
師:你平時還在什么時候見過“燈火輝煌”的景象?
生:國慶節晚上,龍川廣場燈火輝煌,人山人海,真是熱鬧極了。
生:休息日,媽媽帶我去揚州玩。一到晚上,大街上燈火輝煌,路燈亮了, 廣告燈一閃一閃,霓虹燈五顏六色,比白天還美。
師:你們說得多好呀!大家鬧花燈時還聽到了什么?
生:(紛紛舉手)笑聲、歡呼聲、鑼鼓聲、鞭炮聲……
師:這些聲響混在一起,你聽了覺得怎樣?
生:聲音太響了,像響雷似的。
生:當時,那歡聲笑語真可以說是“歡聲雷動”。
可見,貼近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成語,學生的情緒特別高漲,體會也更加深刻,運用也水到渠成。
三、反復吟誦,感悟成語
古人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近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得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歷代名人的這些觀點可謂是真知灼見,它告訴我們:多讀、熟讀,反復吟誦,在讀中感悟,才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成語教學也應如此。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不使“悟”成為無稽之談、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總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如第六冊練習7中以“海”開頭的成語,學生熟讀后,便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從“海不揚波”“海波不驚”兩個成語知道了海上沒有風浪,海面十分平靜;從“海水群飛”“海嘯山崩”兩個成語仿佛看到了波濤洶涌的大海,聽到了海浪撞擊巖石發出的山崩地裂的巨響……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再次朗讀,做到入情入境,從而達到成語的“內化”。
四、聯系課文,領會成語
蘇教版小語教材的編寫渾然一體,還注意到了同一單元中課文與成語的內在聯系。如《春筍》《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等課文一出現,練習中便不失時機地安排了一組有關春天的成語;在《廬山的云霧》一文中領略了云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練習中又安排了一組有關變化的成語;
《司馬光》一課所在的單元練習中則出現了一組贊頌杰出人物臨危不懼、從容不迫的好品質的成語……這種內在聯系,為我們學習成語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法——聯系課文內容,領會成語的意思。
例如,學生學過了《司馬光》一課,便為學習“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從容不迫、方寸不亂”這些成語打下了基礎。教學時,可從看圖入手,聯系課文的有關情節,體會幾個成語的意思:一個小朋友掉進了大水缸,情況危急,別的小朋友嚇壞了,司馬光卻不害怕,這就是“臨危不懼”;他當機立斷,想出救人的好主意,這就叫“多謀善斷”;別的小朋友都慌了,他卻不慌,這就叫“從容不迫”“方寸不亂”。
不難看出,成語與課文這種內在聯系,為學生學習——積累——運用成語提供了一條極為有效的途徑。
五、講述故事,體會成語
篇11
包羅萬象:包:包括。羅:羅。萬象:各種景象。形容內容非常豐富,應有盡有,無所不包
2)
虛與委蛇:虛:不真實,假意。與:跟。委蛇:敷衍。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3)
怨聲載道:載:充滿。道:道路。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百姓普遍怨恨不滿
4)
錯綜復雜:錯綜:縱橫交錯。形容頭緒很多,情況復雜
5)
振聾發聵:聵:耳聾。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都聽得見。比喻高超的言論能夠使麻木糊涂的人覺醒
6)
措手不及:來不及處理
7)
有口皆碑:皆:都。碑:刻記著功業的石碑。人人的嘴都是記頌功業的碑。比喻人人稱頌
8)
矯揉造作:過分做作,極不自然
9)
重蹈覆轍:重新沿翻車舊轍走,比喻不重視總結經驗,記取教訓,再犯以前犯過的錯誤
10)
責無旁貸:責:責任。貸:推卸。指自己應盡的責任,不能推給別人
中考常見成語解釋
1)
路有餓殍:路邊有餓死的人
2)
浮想聯翩:聯翩,鳥飛的樣子,形容連續不斷。浮想聯翩就是飄浮不定的想象不斷涌現出來
3)
流言蜚語:原指沒有根據的話,現在多指在別人背后散布的誣蔑、中傷的說法
4)
有聲有色:形容聲勢規模大。也形容表現得十分鮮明生動
5)
黃粱一夢:比喻虛幻的夢想。典出唐?沈既濟《枕中記》,說盧生在夢中享盡了榮華富貴,醒來時,蒸的黃粱米飯尚未熟,只落得一場空
6)
斑駁陸離:斑駁:多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樣子。陸離:色彩繁雜、變化多端的樣子。形容色彩錯雜不一
7)
當仁不讓:當:面對。仁:正義之事。《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后以當仁不讓表示應做之事,就應積極主動去做,不能推托
8)
出爾反爾:原指你怎么對人行事,人也怎么還報你。現多指反復無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
9)
蒙昧無知:愚昧,不通事理
10)
隨心所欲:欲:想要,希望。指隨著自己的意愿,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11)
顧影自憐:顧盼自己的身影,獨自可憐嘆惜。形容身世悲涼、失意
12)
厲行節約:嚴格實行節約
13)
獨樹一幟:單獨樹起一面旗幟。比喻創造獨特風格,自成一家
14)
耳提面命:命:教導。形容嚴格要求,殷切教誨。
15)
秘而不宣:保守秘密,不對外宣布
16)
欣欣向榮:欣欣:草木生機旺盛的樣子。榮:茂盛。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
17)
未置可否:置:確立,決定。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即未發表任何意見。
18)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指見多識廣、懂得大道理的人
19)
甘之如飴(yi):飴:麥芽糖。像飴糖那樣甜美。比喻甘愿承受艱難困苦
20)
按兵不動:指揮官止住軍隊,暫不行動,等待戰機;比喻接受任務后暫不執行,以觀望形勢的發展
中考語文常考成語歸納
1)
不遺余力:遺:留下。不留下剩余的力量。指毫無保留地使出一切力量
2)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投合。益:更加。彰:明顯。兩個人或兩件事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3)
美不勝收:勝:盡。美好的東西太多了,看不完,接受不盡
4)
肺腑之言:謂由衷而發的真話
5)
如數家珍:家珍:家中收藏的珍寶。如同數自己家藏的珍寶那樣清楚。形容對所講述的東西非常熟悉
6)
味同嚼蠟:形容沒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語乏味,毫無生氣和感染力
7)
融會貫通: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
8)
迫不及待:急迫的無法再等待
9)
黯然失色:黯然:暗淡的樣子。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澤、光彩
10)
指手畫腳: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放肆或得意忘形的神態
11)
和藹可親:性情溫和,態度親切
12)
刻不容緩:急迫之極,一刻不能遲緩
13)
星羅棋布:羅:羅列。布:分布。形容數量很多,分布很廣
14)
左右逢源:原指做學問如果有豐富的知識積累,那么在需要的時候就能取之不盡。后比喻做事很順利。也比喻辦事圓滑
15)
麻木不仁:麻痹無知覺。比喻人對自身以外的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16)
姑息養奸:姑息:無原則的寬容。養奸:助長壞人壞事。由于無原則的寬容而助長惡人做壞事
17)
雨后春筍:新事物大量迅速的涌現出來
18)
良莠不齊:莠:狗尾草,比喻壞人。指好人、壞人混在一起
19)
篇12
一、精心選材和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
1. 精選成語,激發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在進行成語教學的準備階段,我翻閱了很多相關成語的書籍:如《成語故事》《成語詞典》《幼兒成語大全》等,在網上搜索了相關的成語視頻和課件。這樣一方面是為了挑選適合幼兒學習的成語,另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在進行教學時能給予幼兒準確的成語定義。經過再三的思慮和篩選,我著重選擇了幼兒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與實際生活接近的相關成語。如從一到十的數字成語“一五一十、三言兩語、五顏六色、七上八下、十全十美”等;非常形象的如“生龍活虎”“撓頭摸耳”等;故事性的成語如“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十二生肖相關的成語:“膽小如鼠、對牛彈琴、生龍活虎、馬到成功”等等,與生活接近的成語:“一心一意、興高采烈、津津有味、相親相愛”等,這些成語可以在日常活動中及時地進行教育。成語的精選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
2. 創設良好輕松的學習成語的氛圍,激發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給幼兒創設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是讓幼兒喜歡學習成語的前提基礎,我選擇了在晨間和起床后讓幼兒傾聽一些成語故事。讓幼兒輕松地隨便聽聽故事就能自己習得一些新的成語。
二、選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 看。看就是充分運用幼兒的視覺器官,在對某些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和感知的基礎上,介紹成語。例如:在節日里,我引導他們觀察了教室里和商場門前的彩花、彩旗、彩燈,就教他們用“張燈結彩”說話;面對幼兒園花園里的各種鮮花,我教他們“五顏六色”“五彩繽紛”;雨后的下午,我就帶領孩子們在院子里觀察天上的云朵,當孩子們望著天空,興奮地指點著天空的云朵一會兒變成高山、一會兒變成輪船、一會兒又變成小馬、過一會又變成……我就會及時地教他們說出:“千變萬化”“神奇莫測”。這樣幼兒在具體形象的觀察中,伴隨著快樂的感受,就會很容易理解這些成語,并能牢固地儲存在自己的腦海里。
2. 講。這也就是講解成語的內容、意義或者講成語故事,讓幼兒真正理解成語的意思,以達到牢固記憶和恰當運用的目的。例如:“不翼而飛”這個成語里面有一個“翼”字,而這個成語的關鍵也就在這個“翼”字。為了教好這個成語,我精心設計了一個方案:有一天,我走進活動室,裝成很奇怪的樣子問小朋友:“我放在風琴上的書怎么不翼而飛了?”孩子們不明白什么意思,都瞪大雙眼靜悄悄的看著我。我避開這個成語,以輕松的口吻問他們:“誰知道哪些東西會飛呀?”“小鳥會飛”“小蝴蝶會飛”“飛機會飛”,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嚷嚷起來了,等他們說了好多可以飛的東西以后,我問幼兒:“那么他們為什么會飛呢?”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他們有翅膀。”于是我就告訴他們,翅膀也可以叫“翼”。蝴蝶、小鳥、飛機因為它們有“翼”所以才會飛的,這樣幼兒理解了“翼”的含義,便能比較容易的掌握“不翼而飛”這個成語了。
3. 動。幼兒最愛動,有些成語要結合動作教幼兒學習。如教“氣喘吁吁”的時候,我先上氣不接下氣的走進活動室,讓孩子們親眼看看“氣喘吁吁”的樣子,接著讓孩子們在活動室連續做原地高抬腿動作,親身體驗“氣喘吁吁”的感受。然后再提問:“我們還會在什么時候感到氣喘吁吁呢?”馬上就會有幼兒回答:“快速上樓的時候。”“提著重東西走路的時候。”“跑步的時候”等等。這樣通過幼兒的聽覺、視覺、運動覺來教成語,幼兒的學習興趣很濃厚。
三、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幼兒積累和運用成語
1. 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成語教學。如:如果天氣很好,就報告“晴空萬里”“風和日麗”。如果天氣陰有小雨就報告“綿綿細雨”,如果雨越下越大,就得報告“傾盆大雨”“風雨交加”。
2. 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幼兒善于多用成語。例如早上幼兒來園時,教師可以應用成語表揚“某某小朋友把桌子擦得一塵不染”“某某小朋友正在一絲不茍的擦椅子呢”等等。別小看這兩句話,大班幼兒會注意這兩句話中的成語,有的幼兒甚至重復老師的話呢!這樣幼兒不僅能熟悉成語,還能無意識地學習成語的應用,比教師一本正經教幼兒應用成語要有效得多。
3. 結合日常生活讓幼兒用成語造句。了解成語的意思后便是造句子。幼兒剛開始造的句子較簡單,如“五顏六色”氣球五顏六色,某某東西五顏六色,但與教師造的句子“云上飄著五顏六色的氣球”相比較后,他們造的句子也比較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