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九寨溝水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九寨溝水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九寨溝的水清,清澈見底。在長海、熊貓海、犀牛海等景點,你都能看到深深的湖水中,水底的水草隨波搖曳,水中游動著小魚,沉入湖中的千年古樹的身軀......

站在岸邊,就能一覽無遺。

九寨溝的水靜。在諾大的鏡海上,你竟見不到一絲波紋,寬闊的水面確如一面明鏡。水中倒印著藍天、白云、綠樹、雪峰,猶如一幅絕妙風景畫鑲在湖面上。

九寨溝的水美。神奇的大彩池,美麗的五花海,那水色竟能同時呈現出黛藍、翠綠、靛藍、微黃等不同色彩。而且在一年之中,因季節的不同,一日之中,因時間不同而變幻無窮,讓人產生不盡的遐想......

篇2

降水減少是主因

湖底出現裂縫,水滲漏了?人為擴大湖泊出水口,流出的水量比原來增多了?湖泊內的水蒸發加快,從而使水位降低?天上降水減少使得水位下降?這些都被認為是可能導致九寨溝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

九寨溝的水主要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組成。地表水來自四周高山上的積雪,積雪融化后形成涓涓細流,最后匯成溪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湖泊之中;地下水是地層滲出的水,在九寨溝的眾多湖泊中,人們已發現了許多泉眼,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往外滲水,成為湖泊水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九寨溝的水系和水源特征,人們對景區湖泊水位的下降做出了4種猜想:

其一,地下水的滲漏。有人認為,很有可能是湖底的巖石結構出現了異常變化,比如出現了裂縫,水順著裂縫滲走了。

其二,湖泊流出的水量增大。比如人為擴大了湖泊出水口,使得流出的水量比原來增多,導致了水位的下降。

其三,蒸發量加大。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由于溫度升高,使得湖泊內的水加快蒸發,從而導致水位降低。

其四,天上降水減少。由于雨雪補充不足,使得整個九寨溝的水資源日益匱乏,從而使湖泊內的水量隨之減少,水位下降。

這4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哪一種說法更科學、合理呢?

對水位下降的4種設想,科學家們首先否定了第二種說法,因為九寨溝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內的一草一木都是重點保護對象,人為擴大湖泊出水口的情況不可能發生,湖泊流出的水量因此不會增大。

至于地下水滲漏之說,科學家們經過實地勘察和研究,認為湖底的巖石結構非常穩固,不可能出現裂縫,地下水滲漏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會不會是蒸發的原因呢?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對這個說法也予以了否定。因為,九寨溝地區的氣溫雖然在20年間升高了0.11℃;但這一變化微不足道,對水位構不成真正的威脅。

看來,引起九寨溝水量減少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天上降水的減少。

這種說法有何科學依據呢?

依據就是,九寨溝地區大氣降水減少的同時,湖泊水位也出現了下降,兩者呈正比例關系。

天上的降水,一部分在九寨溝四周的高山上形成積雪,融化的雪水形成九寨溝地面徑流的源泉;另一部分降水則直接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補充地面徑流,或是滲入地下,形成豐富的地下水。因此,可以說大氣降水是九寨溝水資源的根本保障。

近幾十年來,九寨溝的大氣降水正呈逐年減少趨勢。

科學家們通過對九寨溝地區1959~2002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后發現,40多年來,該地區的大氣降水呈減少趨勢,而與之對應的是,九寨溝景區湖泊的水位也出現了下降,兩者呈現正比例關系;尤其是在降水減少最多的7月,景區湖泊出現了不可思議的低水位現象。

據此,科學家們認定,天上降水的減少正是九寨溝景區水量減少的直接原因。

大氣降水為什么少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九寨溝上空的大氣降水減少呢?專家認為有3個原因:

原因一:夏季風異常變化,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景區水汽不足。

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和四川省氣象局的專家們通過對九寨溝、黃龍地區多年的氣象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后發現,導致該地區大氣降水減少的罪魁禍首是夏季風。

夏季風,來自廣闊無垠的洋面,它就像一臺巨大的水泵,把水汽源源不斷地從海洋輸送到陸地。九寨溝、黃龍地區身處內陸,低層的氣流難以直接到達,因此水汽輸送主要依靠夏季風的巨大動力:冬春季節,該地區的水汽主要來源于中緯度偏西風水汽輸送;夏秋季節,則主要來源于孟加拉灣、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區。專家指出,近幾十年來,夏季風發生了異常變化,它吹向內陸的北界時出現了偏差,使得南來水汽向北輸送減弱,從而造成了九寨溝、黃龍地區水汽不足,大氣降水因此減少。

但降水減少僅僅是這一原因造成的嗎?

原因二:大氣環流在景區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氣被迫繞道而行。

我們知道,大氣降水的產生離不開冷暖空氣的交匯,暖濕空氣如果沒有冷空氣的刺激,一般不會產生降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來自北方的冷空氣猶如降水產生的“發動機”,它的頻頻南下是九寨溝、黃龍地區降水的重要因素。

過去,北方冷空氣長驅直入,年年如約而來,在九寨溝、黃龍地區與暖濕空氣融合,降下大量雨雪;但是近幾十年來,在巴爾喀什湖以東到貝加爾湖以南一線的高空環流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在九寨溝、黃龍地區急需降水的7月,大氣環流在此形成了一座隆起的“高地”,冷空氣往往被迫繞道而行,從而使得到達當地的冷空氣勢力十分薄弱,無力與暖濕空氣抗衡,因而難以成云致雨。

除了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對這里降水的減少有沒有直接關系呢?

原因三:人類過度用水。

20世紀80年代是九寨溝、黃龍景區及鄰近地區氣候發生顯著變化、降水減少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也正是人們大量涌入景區的開始。因此,可以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人類活動的影響干擾了九寨溝、黃龍的局地氣候,加劇了區域氣候的變化,所以人類活動對該地區的降水減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此外,周邊生態環境的惡化也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產生了影響。

與這里直線距離不足200千米的若爾蓋、紅原是川西北最大的濕地。濕地對維持一定區域內的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方面,受全球氣候變暖、持續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過度放牧、在草地上濫采濫挖、過度用水等人為因素,濕地退化、草地沙化現象較為嚴重,這些對九寨溝、黃龍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不小。

讓生命之水恢復如初

有專家預言,如果再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補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九寨溝、黃龍地區的水資源還將繼續減少下去,總有一天,美麗的人間天堂將一去不復返。為此,研究人員建議采取以下措施應對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水危機。

措施一:借助催化劑實施人工降水。

氣象專家提出,解決水資源減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通過人力行為,借助碘化銀、液氮等催化劑,改變空中云的物理結構,使之盡可能多地降水,從而達到增加該地區大氣降水的目的。近年來,阿壩州和九寨溝縣、松潘縣的氣象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人工降水的方式來增加九寨溝和黃龍地區的大氣降水。他們借助高炮、車載火箭等增雨設備,每年都在這里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措施二:建立常年人工增雨(雪)作業管理機制和業務體系。

措施三:建立水資源變化監測系統。

人工增雨雖對改善當地降水情況有所幫助,不過人工增雨只能緩解一時的水資源短缺,要想“治本”,還必須在九寨溝、黃龍景區建立水資源變化監測系統,為科學研究保護措施提供觀測資料。

專家指出,應在景區建立全方位的監測系統:

篇3

走近五花海,近看遠看,清澈而透明,呈寶石般的藍色,如孔雀藍一般,晶亮中透著瑩瑩的綠色。溫潤、端莊,秀氣得令人屏氣凝神!它是來自雪山的積水才擁有這般神奇而夢幻般的顏色,著實讓人稱奇,那些倒在水中曲而不折,枯而不死,死而不朽的樹蔸、樹干、樹枝和樹槎,千奇百怪、瘦骨嶙峋、或豎、或橫、或臥、或仰、或傾、讓藍藍的潭水變得靈動而富有層次感,仿佛是一個個靈魂在游動,又仿佛是誰特地在這里安放了來自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五花海的水是相連的,五花海的水也是流動的。它緩緩流過的地方,青苔墨綠,蘆花抽絮;它駐足的地方,魚翔淺底,青蝌游弋。在落差稍微大一點的地方,會形成珠簾一樣的瀑布。那些珍珠繞過林木、繞過山石,七扭八拐地沿著山道順勢而下,飛濺的水花晶瑩如珠,冰清似玉,把這一片天地間的水草、樹木、青苔、石子澆得濕漉漉、水潤潤的。而珍珠飛落時發出的叮咚響聲則清脆悅耳,款款情深,很象古寺中的梵音,讓人聽了倍覺神清氣爽,耳聰目明,心潮如海。

五花海如此神奇又古靈精怪的景致,就是繁多的海子和相連這些海子的瀑布群,也是九寨溝最令人迷戀的所在。如果說杭州的西子湖,山色空蒙,水光瀲滟,媚若江南多情少女的話,而九寨溝神地的海子、瀑布,自然無雕飾,在碧綠淺藍中透著自然的靈氣,則潔如巴蜀秀氣多情鮮活的村姑。她是圣潔而彌漫靈性的,她從雪山之巔輕靈而下,梯級注入峻嶺湖泊,繼而又漫溢出來,以千軍萬馬飛躍的氣魄傾注而下,跌落深淵,將一匹匹華美的銀緞,編織成千萬顆珠玉,再匯聚成溪,穿過綠樹紅花,葦蔓澤石,涓涓流去,組成了珠連玉串的河中湖群和千姿百態的流爆,似銀簾、似錦帛,或者低呤淺唱,或者抬頭高歌,或者急流飛躍,或者潺潺而下。更令人迷醉的是,有的海子用肉眼可觀深至一二十米,水中游魚嘻戲,林中百鳥歡鳴,正可謂“水清石出魚可數,樹深無人鳥相呼”,別有一番幽靜和神趣,使人如醉如癡,樂而忘返。

五花海的湖面宛如綠玻璃一樣清澈光滑。沒有一片樹葉,沒有一根湖草,卻有著一個燦爛的世界。云在海底飄,樹在海底搖。那紅樹青山,白云藍天便盡收眼底。

看看箭竹海,它是海拔2600多米高的一個有6米水深的海子。明鏡似的湖面上倒映著青黛的山影,遠處山谷間延伸到鏡面上的灰黃的草叢,近旁游欄下斜臥在水中的樹干,如鐘乳石般的渾樸遒勁,蛟龍般的蒼老屈曲,清澈得似乎沒有的水,于是我精心找上一處自己喜歡的背景,站在那里,以一種滿意的姿勢,照下一張像,留下一份念想。

熊貓海子。顧名思義,熊貓海子一定是因為有熊貓經常出沒,才由此得名的。據說,九寨溝的大熊貓最喜歡到這里來游蕩、喝水和覓食,熊貓愛吃箭竹,箭竹海四周長著許多箭竹,是熊貓們的最愛,它們吃足了美食,悠閑地散步過來,在這里洗洗澡,喝喝茶,交流交流感情。當地人介紹說:這里的箭竹也不多,長得也不快,箭竹每二十年才輪回生長一次,成熟一次。二十年一個輪回,熊貓們要二十年才能有一次吃箭竹的機會,實在委屈這些“國寶”們了!

一陣輕風緩緩吹來,熊貓海上泛起一重重清碧的漣漪,山的倒影、樹的倒影一時都被漣漪們吞沒了。海面上的飛來兩只野水鴨子,它們在山間湖面上畫出兩條箭簇似的漪輪。有人說,野水鴨它們在山間湖面上常常是成雙成對出現的,有點象熱戀中的情侶。輕風暫停,緩緩地向海子口的壩梁子邊射過來,惹得一對對男女,手忙腳亂地在它們跟前照相,好讓熊貓海見證他們永久的、甜蜜的愛情。

走過熊貓海的壩梁子,忽然聽到一陣陣訇訇嘩嘩的巨大水聲,繼續往前走便看見一掛白瀑從壩梁上傾瀉而下,讓人驚喜得不擇角度地胡亂拍起照來。拍得瀑前有人,人后有人,人旁有人,搞不清這瀑布的背景到底是他和她的,還是她的或者他的。沿著游道往下走,在六七十米遠的瀑邊回頭往上看,才發現,熊貓海子瀉出的瀑布,原來是天仙在壩梁子上斗甩著的一條大白練,只是那天仙你看不見,她躲在海子底下,怕你見了戀著她不肯離去。

其實,走近它,站在叢林下它的岸邊,就看見了它懷抱中青綠、墨綠、深藍、藏青、金黃層次清晰的斑斕色彩,他們互相錯雜卻不攪渾,互相映襯卻不侵蝕,互相點綴卻不排擠。一個湖泊,被大自然自己調和成五彩絢麗的靚景,那是人工無法實現的一道壯觀景象,誰也不愿錯過和它親近的機會。你看,大片的墨綠和深藍之中,倒映著黛青的山巒,山巒上被寒風鉸剩下的一簇簇金黃的樺樹尾梢,就象錦緞上點綴的金色花朵。

行走在幽靜的森林中,突然見到一汪彩色的池水,這便是則查洼溝的五彩池。“池如其名”,池水是五彩繽紛的。而且清澈見底。池水流光溢彩,如:藍、綠、紫…各種色彩互相輝映,好像一副色彩豐富的油畫,再加上碧空中的驕陽灑向大地的陽光,更使得五彩池光亮無比,諸色交輝,其麗無比,讓人深有“腳行池邊道,人在畫中游”之感。

九寨溝最大、海拔最高的海子是長海,它沿山彎曲延伸,深藏于重巒疊嶂的山谷之中,湖水湛藍,沿岸白雪皚皚的雪峰和U形谷倒映湖中,更顯渺然媚雅。鏡海以性靜著稱,湖面水波緩緩,清澈如鏡。藍天白云,遠山近樹,倒映湖中。湖岸松蘿絨樹,苔蘚鋪地,古態盎然。

篇4

大骨節病,自1849年被報道以來,已研究了150多年,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據調查,此病好發于5-15歲年齡人群,屬于特征性骺軟骨損害、關節損害、并逐步由四肢向脊柱發展的慢性變形性骨關節病。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環境因素探討,形成了環境致病學說。一類是環境地球化學學說,以缺硒和碘為代表;另一類是水中有機物中毒學說,以水中有機物和腐植酸中毒為代表;第三類是糧食中真菌毒素中毒學說,以鐮刀菌毒素中毒為代表。還有研究者根據大骨節病病理切片結果提出了病毒病因學說,但均不能對該病做出圓滿解釋。因此,有人則提出綜合效應學說,認為本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研究表明,人體所攝人的各類元素皆與區域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人體血液中的元素曲線與地殼中的元素豐度曲線相吻合。該種情況反應出這些元素在人體組成中的含量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通過人體新陳代謝,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長期進化、遺傳、變異的結果。并與環境物質建立了動態平衡。一旦人類生存的地球化學環境發生變化,或者元素價態發生了改變,就會引起人體內的臟器功能發生變異,從而導致地方病。

阿壩州是四川省大骨節病患者最多的地區,九寨溝縣是阿壩州的病區縣之一,全縣5個鄉鎮有大骨節病分布,其中以大錄鄉病情尤為嚴重。長期以來,它嚴重危害著該區人民身心健康,制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因此,對該地區的環境水文地球化學進行分析,查清病因,對防治疾病非常重要。

1、研究區水文地質環境概況

九寨溝縣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東經103°27'-104°26',北緯32°53'-33°43'),青藏高原東北緣,岷山山脈的東部、龍門山山脈的西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境東西長93 km,南北寬89.83 km,總面積5286 km2。大錄鄉位于九寨溝縣西北面,黑河上游西岸,地勢西北高,南東漸低,境內以構造侵蝕中山、中高山為主,山峰海拔一般在4000 m以上,且終年積雪,地貌上以高山為主,兼有部分山原和零散平壩。地表海拔多在2300-2500 m之間,谷深流急,谷坡陡峻,森林茂密,相對高差大約在1500 m。岷江南北向構造帶穿過境內,該構造帶褶皺構造發育,斷裂現象極少且不明顯。褶皺構造形跡呈北東一南西向展布,并且向北東方向壓縮收斂,向南西方向逐漸漫散撒開并有轉為南西西向之勢;組成地層全屬三疊系中上統,以一套中一厚層狀變質長石石英砂巖,鈣質細粒石英砂巖間夾深灰色、黑色薄一中厚層狀粉砂質板巖、鈣質板巖、鈣質粉砂巖、砂質灰巖為主,受岷江南北向構造帶影響,出露泉水的水化學特征和地下水深循環帶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此也是水化學環境異常的重要考察區域。

流經大錄鄉境內的主要河流為黑河,水資源豐富,河流年徑流量較大,一般1月-3月為枯水期,7月-9月為洪水期,洪、枯水量變化十分明顯,達4-9倍左右。地表徑流的來源為大氣降水以及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補給。豐水期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和冰雪融水,7月一9月三個月的徑流量可達年徑流量的50%-70%以上。枯水期主要為地下水補給,高山湖泊也是部分地表徑流形成的水源條件。大錄鄉年平均溫度為12.7℃,1月平均氣溫1.7℃,7月均氣溫22.3℃,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下降,平均降幅為0.55℃/100 m,極低氣溫為-9.4℃,極高氣溫35.8℃。屬大陸性高原氣候,四季不分明,冬季嚴寒漫長,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年均降雨量約600 mm。地區性差異及垂直分帶性明顯,主要為高原向平原、盆地的過渡地帶,從總體上看,病區分布符合大骨節病高海拔低緯度的特點。

黑河流域屬白水江較大支流,河谷寬度一般100-300 m間,切割深度相對較大,相對高差500-800 m,谷坡較陡,屬于中一高山區。發源于大錄鄉括西登來雜山,由西流向北在大錄鄉附近轉彎向東、向南在雙河鄉附近匯人白水江,多年平均流量31 m3/s,溝床平均比降13%。河谷普遍為深切河曲型,河谷的分布明顯受斷裂系的影響,水系為似平行狀和羽狀。該流域單元地下水補徑排的特點是:①ne側因受永久凍土層的影響,潛水的補給帶比較集中;②受岷江斷裂帶的影響,深部裂隙水較發育;③無論是地下水的水量還是水質方面,黑河水系對地下水水化學組成的影響較大。在風化裂隙水發育的背景下,構造裂隙水十分發育,地下水的深循環作用強烈,多處可以見到上升泉;④由于深循環作用,沿岷江斷裂帶地下水的水化學性質非常復雜。礦化度高,含有fe、mn等元素多,有時還含有h2s、cq2等氣體。

2、含水層組特征及地下水類型

2.1 區域含水層組特征

大錄鄉屬岷山山脈北段,構造上受南北及東西方向構造控制,不同方向構造復合,故構造形跡較為復雜,巖組類型眾多,因此地下水類型較為齊全,按傳統水文地質學把地下水分為孔隙型、裂隙型、溶隙型含水層組。

①孔隙型含水層組主要是第四系各種堆積物組成,水量較為豐富。由于松散巖類一般沿河谷、溪溝底部及山腳附近分布,受地表水影響顯著。主要分布于黑河兩岸平壩,該類地下水動態變化大,與黑河互為補排關系,水質易受污染。

②裂隙型含水層組的貯水空間有層狀、風化、構造裂隙三類,為該區域主要含水層,賦存地層為三疊系中三迭統雜谷腦組(t2z)、上統侏倭組(t3zh)、上統新都橋組(t3xn)和上統羅空松多組(t31)的石英砂板巖中,一般具承壓性。受構造影響基巖裂隙較發育,地下水類型以基巖裂隙水為主,各溝溝水多由基巖裂隙泉水出露匯集而成。

③巖溶水含水層組,該含水層組分布相對較為廣泛,富水性差異較大,大錄鄉境內出露較多的三疊系上統侏倭組(t3zh)以賦存不均一的巖溶水為主,其南部與漳扎鎮交界的二迭系三道橋組(ps)灰巖及三疊系中統雜谷腦組(t2z)結晶灰巖以賦存均一的巖溶化構造裂隙水為主,富水性中等一強。

2.2 研究區地下水類型

大錄鄉居民多居住于構造侵蝕中山地貌類型區,屬三疊系中上統地層,以板巖、砂巖為主,局部夾石英灰巖.根據大錄鄉大骨節病區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等地質環境條件,認為該病區最主要的地下水類型為板巖、砂巖風化帶裂隙水。該區切割相對較深,地下水補給區多為各個支溝溝源至溝口的斜 坡地帶,由于斜坡坡度較陡,區內斜坡地帶多表現為導水而不富水,地下水多在溝谷地帶富集。受基巖裂隙發育程度控制,裂隙發育、匯水條件好,相應的地下水較為豐富。據調查,砂巖區裂隙較板巖區發育,且張開度好,因此砂巖分布區,地下水較豐富。

3、大骨節病的分布及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分析

為了研究大錄鄉大骨節病病因,首先查明了病區患病分布情況,包括該病分布的區域地貌,巖性,患病人員年齡結構,飲用水來源,生活習慣等。并通過野外踏勘對居民飲用水來源的水點單元取樣,在室內做全分析。對全分析結果進行q聚類,分析聚類結果。

3.1 大骨節病分布

大骨節病在九寨溝的分布如圖1所示。

從地貌上來看,該區大骨節病主要分布在構造侵蝕中山地貌區,患病居民安置點以河流谷地、斜坡臺地、山間盆地為主,少部分牧民居住在山頂;從地層巖性上來看,病區主要分布于三疊系中上統地層分布區,巖性以板巖、砂巖為主,局部夾灰巖、結晶灰巖;僅在南部馬家鄉的大骨節病區為非三疊系中上統地層,但巖性仍以中厚板巖、中一厚層砂巖為主。節理裂隙、風化裂隙隨處可見,揉皺現象明顯。而從目前掌握的各村患病率情況來看,存在從黑河上游至下游,患病率有逐漸變小的趨勢,如位于黑河上游的東北村、大錄村及沙勿村患病率較高(如圖2),因此,大骨節病分布總體上似乎與海拔高低密切相關。從調查掌握資料情況來看,大骨節病區村寨主要飲用水源為地表溪溝水和淺層循環的泉水(如圖3、圖4),牧民直接飲用者占多,起居飲水習慣多為馬茶水。且患者多以中年、中老年人為主。

3.2 水化學分析

野外病區踏勘共取水樣51件,東北村8件,大錄村6件,沙勿村5件,芝麻村7件,八屯村11件,香扎村14件。其中溪溝水32件,起居引用茶水4件,黑河河水從上游至下游5件,基巖裂隙泉水6件,淺層地下水4件。野外非病區(漳扎鎮)踏勘共取水樣4件。對這些樣品做全分析,并提取部分典型的水點列表如表1-表4所示。

通過病區主要離子含量(表1)和非病區主要離子含量(表2)飲用水中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病區飲水多屬于低礦化水(硬度、礦化度均偏低,)且病區飲用水中主要離子含量與非病區水中的主要離子含量相比偏低,其中,尤其是病區標型元素,化合物以so2-4顯著偏低。而且,飲用水中陰離子絕對值比較為hco-3>so2-4>cl-。在病區飲用水中,主要離子含量ca2+、mg2+均偏低,而對比表3和表4,微量元素中mn、as、se均偏低,但f、fe、cu稍偏高。調查發現,病區環境多富含腐殖質,溪溝水地表徑流速度快,礦化度低,且多受有機污染(見圖3),腐殖酸(-oh)含量最高可達0.33-0.66mg/l;非病區飲用水中腐殖酸(-oh)含量小于0.16 mg/l,則無人發病,說明因水中腐殖酸(-oh)含量與大骨節病有明顯正相關。生活遠在大錄鄉的居民,飲水習慣為馬茶與水燒沸飲用,如表1中浦萬珠家、切珠家、旦真扎海家起居飲用水中f含量、腐殖酸含量嚴重超標,而mn、as、se含量顯著偏低,低硒帶相對潮濕,年降水400-1000 mm,蒸發量小于降水量氣候區,植被茂盛,年平均溫度較低,植物殘體不能徹底分解,產生大量有機酸,使地表水,潛水多為低礦化的酸性一弱酸性軟水,ph=4.5-6.8,土壤透氣性不良,多屬還原環境。酸性環境有利于巖石風化,使硒從巖石風化殼和土壤中被淋失。因此水中f含量、腐殖酸含量過高,缺se可導致大骨節病發生。

從大錄鄉不同地點的水樣中抽取了部分典型水點(sy1-sy38)的水化學分析結果進行聚類分組分析。采用的是樣品聚類分析q型聚類,聚類結果見圖5。

隨機分類按照樣品中元素的化學含量聚類分組,總的可以將樣品分成4大類:其中a型水樣占多數且多以地表溪溝水、河水為主,水樣中k+、na+、ca2+、mg2+離子偏低,礦化度低,為重碳酸鈣型和重碳酸鈣鎂型,以軟水為主。b型多為第四系孔隙水、腐殖層水、淺層地下水,多為無色無味,水樣中k+、na+、mg2+離子含量偏高,礦化度高,為重碳酸鎂鈣型,該類型水為戶外牧民的主要飲用水源。c類水樣為風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弱堿性,低礦化度軟水,水無色無味,以重碳酸鈣型為主,含ci-,s02-4,no-3離子均偏高。c類最具代表性水樣為幾瓦幾股泉,該水點出露于大錄鄉香扎村陶高寨se側一斜坡中上部陡坎下,泉水無色無味,流量約9ml/s,周圍揉皺現象多,風化裂隙寬度最大可達5 cm,受大氣降水及融雪的補給,裂隙則很有利于地下水的儲積及運移,判斷其為深層承壓性裂隙水,水樣經檢測不含腐殖酸,礦化度和總硬度與非病區的水樣檢測結果相吻合。經入戶調查發現,該村患病率相對較低。d類水樣則為當地居民起居飲用的茶水,茶水由居民將溪溝水引流或水桶挑泉水,加入馬茶骨料,煮沸后濾渣飲用,水樣分析結果顯示(如表1):該水樣呈弱酸性,水樣中k+、na+、ca2+、mg2+、ci-離子顯著偏高,而且耗氧量、腐殖酸含量嚴重超標,由于水中腐殖酸(一oh)含量與大骨節病有明顯正相關,長期飲用這種馬茶,必然誘發大骨節病。另外,水中f-。cl-,so2-4,no-3,no-2,hco-3,po3-4,fe2+,nh+4在a、b、c三種聚類類型中有依次遞增,含量越來越多的趨勢,特別是hco-3,po3-4,fe2+,h2sio3等在還原環境中大量存在的離子,當出露于地表之后含量明顯變少。說明在地表受到氧化作用之后,水中離子已經轉變,而且受到大氣降水等的淋濾、稀釋、搬運作用,使得局部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中的ca2+,mg2+等化學元素缺乏,在研究區 內,a、c型水多為軟水。長期飲用該類型水,很可能導致鈣缺乏,引發一系列的骨科病。

4、結 語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得出大骨節病在發病區的地質環境及水化學特征如下。

①九寨溝地區的氣候濕潤,植被茂盛,有機質來源豐富。區內多為高山和高山峽谷區,少部分為丘陵區,水系較為發育,河流谷地、山間盆地、丘間洼地和沼澤及沼澤化濕地廣泛分布。山地徑流快洼地徑流遲緩,局部處于相對停滯狀態,在草甸、沼澤地區屬于有機質的酸性堆積的還原環境,大部分植物殘體都處于半分解狀態的腐殖化過程,形成各種腐殖酸,以及對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病區飲用水中腐殖酸(-oh)含量最高可達0.33-0.66 mg/l;非病區飲用水中腐殖酸(-oh)含量小于0.16 mg/l,則無人發病,說明因水中腐殖酸(-oh)含量與大骨節病有明顯正相關。

②當地居民飲用水來源不好。大部分居民以引流溪溝水或泉水作為飲用水來源,a類溪溝水水中有機質含量高,偏弱堿性,水的硬度,礦化度及鈣、鎂、硫酸根含量均相對較低,且mn、as、se含量顯著偏低。而氟、鐵、銅含量較高,長時間飲用軟水容易使得人體生長必需的鈣質缺乏,導致骨骼不能正常發育;而硒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對人畜的軟骨、肌肉及酶代謝有重要的醫學生物學意義,它的缺乏導致脂質過氧化反應增強,加速細胞老化,引起軟骨細胞核和內質網退變,產生大骨節病類似病理改變。

篇5

大家好!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九寨溝我是九州旅游工司導游我姓趙大家叫我小趙。很高興見到你們接下來的路程都要我來帶你們。

九寨溝在四川北部的萬山叢中,它是因為四川北部中的完山叢中,有幾條神奇的山溝。周圍散布著九個藏族村寨,所以,人們稱它九寨溝。

進入九寨溝了大家現在可以邊聽我說邊看風景。

我們現在到了密林深處游人很稀少有很多珍稀動物但要小心警惕。

旅游到這就結束了,歡迎大家提出你的寶貴建議。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二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小劉,我們現在乘坐的是藍天旅游社的車。

我要先提醒大家:1、不大聲喧嘩2、不要亂丟垃圾,如果被管理員看見會罰款200元3、如果帶了孩子請看好自己的孩子。

下面我就和你們介紹一個美麗的傳說:九寨溝因有九個藏族人居住的寨子而得名。傳說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姑娘住在這個勝地,一天她在繡樓繡花,一個英俊的青年向她求婚,并送給她一面寶鏡。她特別喜歡這面寶鏡,拿著它照來照去,結果一失手,寶鏡掉在了地上,被摔成了108片碎鏡片。這108片摔片竟變成了大小不同的湖泊九寨溝風景區共720平方公里,現在開發出供大家游覽的僅50平方公里。在這片風景區中,景點以丫行的三條溝分布。

游人進入九寨溝先到樹正溝。

九寨溝真的很美你能去看就更好了。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三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導游,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是有名的名勝景區九寨溝。在游覽過程中希望大家做一個文明的游客,不要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的事。要保護環境,下面我們開始游覽了。

我們首先來到的絢麗群山倒影景觀,那河水嘩嘩的流著,旁邊還生長了很多棵桃樹,那香味,在200左右好能聞到呢!好了!現在我說說九寨溝的資料吧!

九寨溝風景區位于阿貝(土字旁的貝,我不會打)、(上面兩點中間三橫一豎下面做個無)族自治州南坪縣的中南部,距成都424公里,距公元約320公里。九寨溝以飛瀑、翠海、森林、雪山構成的自然風光,九寨溝有著稱做童話世界的美譽。1982年被我國列為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近年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好了,我就介紹到這里,九寨溝還有許多故事和歷史呢!游客們!你可以去查九寨溝的故事和歷史!大家可以繼續參觀,記得要注意安全!謝謝!

九寨溝導游詞作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彭xx,今天由我為大家做導游。歡迎各位到九寨溝觀光游覽!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了一幅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被稱為五絕。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還被列入世界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九寨溝之美在水。這里湖泊很多,當地人叫海子。據說大大小小的海子共有108個,最小的面積不到半畝,最長的長海長7公里,長海的景色最為動人。近處綠水,清澈見底;遠方蔚藍,平靜無波;兩岸山樹,映入海中,以綠為主調的色彩和周圍寧靜的環境,使人恍如踏入仙境。這里的湖,水的透明度有的達30米,在別處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里森林多,地層是石灰巖,含大量碳酸,對水起到了凈化的作用。透過清亮的水,湖底的澡類、沉積物和山峰樹影一起映入眼簾,顯得五光十色,稱為五花海。

篇6

甜甜草坐著客車來到了在中國十分有名的九寨溝,這里是水的世界,是夢幻的世界!

九寨溝的夏天滿目綠意盎然,置身于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真的叫人間天堂。懷著向往已舊的激動心情來到了素有人間仙境的九寨溝。清晨,陽光灑落在清新透亮的九寨溝,雨后的九寨更加美麗妖嬈。遠離了都市的喧囂,呼吸著新鮮的氣,使人倍感心曠神怡。傳說遠古的時候,青藏高原上的一批藏民為了躲避極權政治的統治,經過長途跋涉遷徙到了這個人跡罕至的山溝。勤勞的藏民們與這里的羌民、回民等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分布相對集中的九個村寨,因此就叫九寨溝。九寨溝由三條溝組成,從溝口至三岔口為樹正溝,從三岔口向西北方向為則查洼溝,向東北方向為日則溝。九寨溝地處祖國大地的內陸,遠離大海,可是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住九寨溝人民對大海深深的向往和崇敬,因此他們把遍布九寨溝的大大小小的湖泊稱為海子。九寨溝錯落分布的海子有140多個,每個海子神態均異,色彩瑰麗。大多數海子都伴有不同的神話或故事,這就給美麗的九寨溝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九寨溝最多的是水,水的存在為神奇的九寨溝平添了不少靈性。走進九寨溝看著緩緩的流水順勢而下,柔弱細膩,默默地穿行在矮小的灌木叢林之中,形成水在樹間流,樹在水中長的奇異景觀。樹木植根在流水的灘涂上,恰似人工培育的盆景,這就是盆景灘,盆景灘奇異的景致是流水與樹木共生同長的杰作。走過盆景灘,峽谷開闊而平坦,迎風搖曳的蘆葦被自上而下的河流從中劈開。看似柔弱細膩的流水頃刻間張顯出神威,讓我們著實見證了九寨流水的鋒芒和銳利。九寨最經典的是水,碧藍的湖水把九寨裝扮成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九寨溝是水的世界,是夢幻的世界!六年級:方紫銥

篇7

九寨溝四季秀麗。

春日來臨,九寨溝冰雪消融,春水泛漲,山花爛漫,遠山的白雪映襯著童話世界,溫柔而美麗。

夏日,九寨溝掩映在蒼翠欲滴的濃蔭之中,風吹拂著樹梢,吹拂著你流水一樣自由的心緒。

篇8

一、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的特點

九寨溝藏族文化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宗教氣氛,同時還稍微帶有些許神秘色彩。按照史料記載,九寨溝以前屬于中羊峒番部,由于是九個寨共同組成一個部落,因此才有九寨溝的美名。目前而言,九寨溝居民大約有一千多人,大多數均為安多藏族。按照藏文歷史古籍《多美宗教源流》中的相關記載,吐蕃王朝發起東征,兩個部落軍隊長期駐守在今南坪、平武一帶區域,而未被召回,因此軍隊就世代定居于此,衍變成“安多”藏族。生活在九寨溝的安多藏族民眾,為了生存而逐漸適應了高海拔山區比較殘酷的生存條件,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比較特殊的生活習俗,這就是川西北高山特殊的安多藏族文化的起源,具體表現為建筑、服飾、飲食、音樂等各個方面。地理上分析,九寨溝位于藏族聚居地比較靠近東部的邊緣區域,歷久以來處于交通閉塞的狀況,因此如此特殊的歷史條件以及該民族自我封閉的意識狀態,導致九寨弦廊槐A糇瘧冉顯始而又自然的藏族傳統文化。在飲食習慣方面,九寨溝藏族同胞和其它民族之間具有很大差異性的。

1.在“餐”方面,九寨溝藏民愛吃牛羊肉,但不食奇蹄類獸肉,以熏烤肉為主。其次,糌粑是九寨溝藏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用青棵、大麥或豌豆炒熟磨粉,再拌以熱奶茶而成,形狀接近于內地非常普遍的炒面。藏胞出門在外都會帶著糌粑,比如下地勞動,上山放牧,或者是出門旅行,糌粑是必備之物。吃的時候向碗里傾灑些糌粑,另外添加些許酥油,沖茶水以供食用。糌粑具有攜帶方便、熟食、物美價廉的優點,特別適合于地廣人稀而且燃料缺乏的區域。除此之外,藏胞常吃的是食物還包括玉米、小麥、洋芋以及雜糧等。另外還有核桃花、刺籠苞、火燒饃、蕎面餅、洋芋糌粑、山野菌煲、農家臘肉、高原牦牛肉、手抓羊肉等,均是九寨溝藏民日常生活主要的食物。

2.在“飲”方面,九寨溝藏民喜好青稞酒、酥油茶、酸奶等飲品。酥油茶是深受藏民喜愛的一種茶品,是在酥油之中添加些許花生仁和核桃仁,將其置入特殊的桶內,然后摻入一定量的清茶,反復搗擊即可融合成酥油茶。在藏胞家中酥油茶是必不可少的飲品,隨時都可以看到酥油茶壺煨在火塘上,任何時候都可以品嘗到又香又熱的酥油茶。研究調查發現,酥油茶含有豐富的營養,而且香醇可口,具有一定提神、滋補的作用。除此之外還有清茶,是用大茶或者磚茶放置在茶壺內進行熬煮,飲用過程中再適當添加些許鹽。奶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異,是利用清茶鍋將牛奶或者羊奶煮沸,添加些許鹽即成。藏民最喜歡喝的是青稞酒,因為顏色微黃,而且酸中帶甜,素有“藏式啤酒”的美稱,青稞酒是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同時也是招待賓朋的必備飲品。根據對藏族習俗進行觀察,一般是客人來到家里,豪爽而又熱情的藏民端起青稞酒壺,連斟三碗以此敬獻賓朋好友。其中前兩碗酒客人可以估摸自己的酒量,可以喝完也可以剩余,但是絕對不可一點也不喝。到最后一碗斟滿則必須要一飲而盡,以表示對藏民的尊重。每當藏族同胞勸酒時,唱酒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歌詞豐富,曲調優美。

總體而言,九寨溝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使九寨溝景區的旅游動機更加豐富多彩。因此,重點挖掘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的底蘊,提升九寨溝餐飲文化品牌,使飲食文化與餐飲旅游相融互動,從總體上培養九寨溝餐飲產品的特色,促進九寨溝文化旅游品味與層次的全面提升。

二、依托九寨溝藏族飲食文化開發景區餐飲產品的必要性

通過有關資料統計和筆者實地調查,在前往九寨溝途中,可在茂縣,松潘等地用餐,餐飲條件尚可。早餐、晚餐等可以選擇在所宿賓館食用,就餐條件有限。當地比較特色的餐飲以牛羊熏烤肉為主,飲品包括青稞酒、酥油茶以及酸奶等。景區參觀游覽結束后,溝外就餐的飯店多以經營川菜為主,廚師的水平有限,飯菜質量也一般。而在九寨溝景區內,最初有一些餐廳向游客對外開放,但隨著“溝內游,溝外住”政策的實施,景區內餐廳被拆除重建,目前的諾日朗旅游服務中心是2003年投入使用,是功能性比較集中的綜合性旅游服務中心,共有3010個餐位,提供自助式快餐,是九寨溝景區內唯一可供游客就餐的餐廳。就飯菜質量與用餐環境而言比較不錯,然而旅游風景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消費選擇有限,易形成自然壟斷。壟斷一旦形成,必將產生不合理的價格。

1.促使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作為當代的一種世界性的社會現象,旅游既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更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旅游業是根據旅游者生活方式的特點,通過滿足旅游者的需要,適應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以文化傳播的形式取得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一種服務行業。因此,游客在享受旅游產品過程中,根本上可以解讀為是購買、消費以及享受文化的一種過程。九寨溝藏民俗最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注重的是對文化傳統的一種傳承和延續,從而為藏民族文化不斷推進和創新提供一定的動力。眾所周知,九寨溝的藏民俗文化與九寨溝藏族群眾千百年的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它深深扎根于生于斯長于斯的藏族群眾之中。我們保護和發展民俗文化需要往深層次對民俗文化進行挖掘,并且要結合國際化的旅游發展形勢進行文化創新和藝術創新,增加九寨溝旅游的品位和內涵,使得九寨溝文化旅游產品在飽含地方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能彰顯出高原民族所特有的、內在的民族精神。

2.滿足游客對文化旅游產品的需求

1984年,“藏在深閨人未知”的九寨溝進入到人們的視野中,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寶貴的“世界自然遺產”,1997年又被定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此外,還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一個旅游勝地,同時擁有這三個桂冠,不僅在中國,大概在全球也很難找到第二處。九寨溝旅游景區在過去發展的歷程中,主要是依靠比較特殊的自然資源,從而發展最為傳統的觀光旅游,實際上獨居于此的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過于單一的觀光型旅游,整體上而言不利于九寨溝旅游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國際旅游行業開始注重多產業互相融合,不斷對旅游產品進行升級改造,在此情況下,九寨溝旅游產品過于單一和老化的情況形成明顯對比,存在極其嚴重的旅游營銷產品后續發展力度不足的情況。除此之外,隨著景區交通的不斷完善,自駕游等旅游方式的興起,游客們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開始更多地關注傳統民族文化,然而九寨溝景區卻欠缺特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換言之,也即是世界遺產地的深層次文化內涵還未向世人展示,教育宣傳功能也很有限,游客滿意度較低,特別是文化旅游人員。同時,旅游景區的餐飲也是景區的重要配套服務設施,也是景區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旅游景區餐飲產品質量較低,一方面會對游客旅游體驗造成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側面也反映了旅游景區的質量。所以,必須要改進和提升旅游景區的餐飲質量。

3.滿足游客多方位的享受

現階段,九寨溝旅游存在“溝內游,溝外住”的旅游模式,這種模式限制了游客無論是餐飲、購物,還是住宿、娛樂等方面,其體驗到的民俗風情實際上和自然風光環境相差甚遠,民俗風情的特色未得到體現。調查發現,最能吸引游客的依然是美麗的自然風光,大多數游客們認為自然風光要比藏族風情更具有吸引力。分析原因不難發現,一方面是因為九寨溝自然風光過于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游客絕大部分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是現階段當地因為欠缺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策略而造旅游資源的衰竭。所以,必須要注重滿足游客的多方位的享受,在對九寨溝的“人間仙境”進行宣傳的同時,對具有九寨溝特色與藏族風味食品進行開發和創新。

三、九寨溝景區餐飲產品開發路徑

按照調查分析,九寨溝的游客對于飲食需求偏向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川味自助餐,注重的是營養健康、衛生安全,其次才是味道、便捷。除此之外,當地特色小吃也具有非常大的需求量。因此可以得知,九寨溝餐飲的最具核心吸引力在于,一是營養均衡而且方便快捷的自助餐;二是具有地特色的小吃。可以在餐飲中適當添加藏族特色菜品,并且把藏民族文化內涵融入到餐廳環境布置、器物擺設以及服裝等,從而既體現了藏族文化,又增加了人文內涵,提升九寨溝餐飲的核心競爭力。

1.旅游餐飲產品要實現特色化

從旅游文化的視角分析,具有當地特色、歷史文化特點的地方餐飲是屬于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可以吸引海內外游客到訪,因此對旅游餐飲產品進行深層次開發,對特色餐飲產品進行挖掘、利用以及保護,積極樹立起旅游文化的品牌形象,促進旅游發展的生存空間及市場份額,增強旅游吸引力的同時推動旅游發展。所以,針對于這個原則,九寨溝旅游餐飲產品可以從溝內和溝外兩個層面進行打造。

(1)在九寨溝景區內諾日朗服務中心內,主要銷售風味營養的自助餐,以川菜口味為主,并突出藏族特色。根據平衡膳食寶塔的相關建議,以正常成人一天所需食物種類及攝入量為前提,適當添加九寨溝當地土特原材料,比如牦牛肉、冷水魚、青稞以及蕎麥等。飲品主推青稞酒、沙棘、青稞茶、蕎麥茶、酥油茶、紅景天麥冬飲料等。

(2)在九寨溝景區外,打造特色鄉村旅游帶,可以以藏文化體驗、安多風情體驗等為宣傳切入點,把九寨美食、民居以及民族風情等和鄉村旅游帶結合在一起。民俗旅游村寨要具備當地的鄉土氣息,比如寨標、寨門等,可以讓游客到訪時自由走訪農家、或住或吃,或干農家活,也可以親自熏烤肉、做青稞酒,掌勺做糌粑等。“民以食為天”,精神的回歸當首先是本性的回歸。核桃花、刺籠苞、火燒饃、蕎面餅、洋芋糌粑、山野菌煲、農家臘肉、高原牦牛肉、手抓羊肉......佐以青稞酒、酥油茶、酸菜湯,保你滿口生津、一飽口福。

除此之外,可以開發規劃九寨溝特色餐飲和少數民族美食相互結合的美食街,具體可以規劃成三個層次,包括大眾型小吃街、中等檔次美食街以及高檔次美食街。擴建現有的九寨溝民俗風情園,把當地民俗文化融入到風情園中,匯集藏族歌舞的精華所在,同時還可以在此品嘗到藏族特色的食品。

2.就餐環境

隨著旅游景區餐飲行業競爭力的不斷增加,其設計特色逐漸成為影響旅游景區餐飲行業的重要因素,因此,九寨溝景區除餐飲產品本身需要創新和改進之外,對就餐環境的打造同樣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建筑形式民族化。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一方面能引起游客的注意力,促使其到訪參觀;另一方面,是民俗風情的重要體現。所以可以著重考慮對就餐及住宿的賓館飯店進行民族特色住宿建筑形式的打造。

(2)內部設施現代化。盡管游客對于異質文化非常感興趣,但是長時間將其置身其中勢必會感到疑慮不安,特別是游客的就餐及住宿場所。要確保求異心理和現代化設施結合在一起。

(3)裝飾風格鄉土化。保證和建筑形式民族化相結合,房間內部的裝飾風格要具備鄉土化特征,二者形式上要配套,使得游客在用餐及住宿的過程中體驗到濃濃的鄉土氣息,增強生活情趣。

四、結語

九寨溝景區經過多年的旅游發展,除在國內外獲得了較高知名度外,在旅游產品層面暴露出缺乏長足吸引力和影響力等方面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產品缺少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本文通過調查和研究總結出,九寨溝景區可以利用對當地特色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特別是以藏族傳統飲食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旅游資源,尤其要給予足夠重視,大力開發具有九寨溝特色和藏族風味的餐飲食品,以此來創新和提升旅游產品的多樣性和飽滿度,滿足游客對餐飲產品深層次的需要,獲得持久的美譽度和號召力。

參考文獻:

[1]陳祖明,袁靜濤等.九寨溝旅游景區風味營養自助餐設計研究[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22-24.

[2]陳祖明,李想等.九寨溝旅游景區餐飲市場調查分析[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33-35.

篇9

二、動靜搭配,詳略得當

文章動靜搭配,富有變化,與九寨溝變幻無窮的自然景物相匹配。課文第3自然段屬于靜態描寫,但靜中有動;第4自然段屬于動態描寫,但動中有靜。兩個自然段動靜結合,交相輝映,錯落有致,曼妙無比。

文章詳略得當,疏密有致。簡略之處美在濃縮,這樣描寫雪峰:“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僅用15個字,卻為讀者展現了醉人的畫面,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然而作者對九寨溝的湖泊卻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顆顆寶石鑲嵌在彩帶般的溝谷中。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石塊色彩斑斕……每當天氣晴朗時,藍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構成了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圖畫,難怪人們把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文章把九寨溝湖泊的形狀、色澤、美感、名稱一一道來,像一幅美麗的畫軸在人們眼前漸漸展開,讓人慢慢欣賞,細細品味感受。

九寨溝四季變幻莫測。春時嫩芽點綠,瀑流輕快;夏來綠陰圍湖,鶯飛燕舞;秋至紅葉鋪山,彩林滿目;冬來雪裹山巒,冰瀑如玉。這是自然的美,這是美的極致,難怪九寨溝被譽為“童話世界”和“人間仙境”。九寨溝的美麗與神秘,變幻與定格,拙筆難以描繪,無法窮盡。文章沒有花費過多筆墨描繪九寨溝四季的美麗,而是描寫了一季的風景便戛然而止,任由人們想象,筆鋒一轉,直接進入對九寨溝珍禽異獸的欣賞。對九寨溝實景描寫的“少”,反襯出了虛寫“留白”的“多”,當止則止,當斷則斷,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

三、移步換景,閑庭信步

文章描寫的九寨溝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看完雪峰看湖泊,看完湖泊看瀑布,看完瀑布看金絲猴,看完金絲猴看羚羊,看完羚羊看大熊貓、小熊貓……景色和珍奇異相疊映。九寨溝魅力無限,色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唯恐眨一下眼睛就會錯失許多風景。

讀著文章,不僅眼睛可以看到作者描繪的美麗畫面,耳畔也似乎聽到了動人的聲響,動靜結合的描寫,拉近了讀者與九寨溝景色的空間距離,拉近了讀者與九寨溝珍禽異獸的心理距離,任由讀者觀賞九寨溝的一切。作者的一支筆就像一臺攝像機,不斷捕捉著九寨溝五彩的鏡頭、變化的風景,把九寨溝鮮活的瞬間凝固于筆端,演變成畫面,永駐在心田。

四、轉換視角,置身其中

篇10

九寨溝最多的是水,水的存在為神奇的九寨溝平添了不少靈性。

走進九寨溝看著緩緩的流水順勢而下,柔弱細膩,默默地穿行在矮小的灌木叢林之中,形成水在樹間流,樹在水中長的奇異景觀。樹木植根在流水的灘涂上,恰似人工培育的盆景,這就是盆景灘,盆景灘奇異的景致是流水與樹木共生同長的杰作。

走過盆景灘,峽谷開闊而平坦,迎風搖曳的蘆葦被自上而下的河流從中劈開。看似柔弱細膩的流水頃刻間張顯出神威,讓我們著實見證了九寨流水的鋒芒和銳利。

九寨最經典的是水,碧藍的湖水把九寨裝扮成夢幻般的童話世界。

走進九寨,那些平靜蔚藍的海子,除了安詳、靜謐之外,更精彩的就是它們的顏色,或碧綠、深綠、墨綠、鵝黃;或湛藍、深藍、淺藍,遠遠望去碧藍如緞、色墨相間、深不可測。這些海子深深淺淺、姿態各異,陽光照耀的時候,折射出粼粼波光,好似火花閃爍,這一景觀就是有名的火海。走近這些海子細細察看,湖水清澈見底,層次分明,湖底早年沉積的樹木,其枝干末梢依然清晰可辨。看著清清的湖水,審視著沉寂多年的樹木,頃刻間心頭涌動起對大自然滄桑巨變的無限敬慕之情。九寨的海子大多屬于這一種,其中最富盛名就是五花海,其澄澈之清堪稱眾海之最。九寨湖水的清澈,還有另外一個特別之處,這一特別之處在鏡海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傳說鏡海是古代仙女沐浴梳妝的地方,靜靜的湖面澄澈如鏡,湖面倒影著依湖環繞的雪山、白云、綠樹,形成魚在天上飛,云在水中游的夢幻世界。

九寨溝的水默默的流淌,靜靜的綻放,不肆張揚,與高原上藍天、白云形成祥和、靜謐,悠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畫世界,也許這就是九寨溝深深吸引世人的真正緣由。

“飛瀑、翠海、彩林、雪峰、藏情”堪稱九寨溝的五絕。我們沒有機會領略彩林,卻把九寨的水看了個夠。

九寨最知名的飛瀑有四個,分別是樹正瀑布、諾日朗瀑布、珍珠灘瀑布、熊貓海瀑布。樹正群海的上方就是樹正瀑布,瀑布從高崖上的樹間流下,滔滔渲泄,瀑布被流水間的樹木和崖面撕開,姿態婀娜,綠色的樹木、潔白的瀑布,毫無修飾的向人們展現了一幅美妙絕倫的畫卷。在這里您不再擔心留不下美好的記憶,無論用什么樣的相機您都會照出絕好的景色,這就是九寨神水的秀美之處。

諾日朗在藏語中是威武雄壯男神的意思,諾日朗瀑布是九寨溝最寬的瀑布,寬300米,高20米。站在諾日朗瀑布下,瀑布從天而降,飛流直下,直落銀河,蔚為壯觀,瀑布飛濺四起的水花,使人頓感滿目的潮潤和清新。

九寨溝的水沒有咆哮,卻有歡快和宣泄。歡快流淌的水花向我們昭示了九寨溝的另一番別樣的風情。走進日澤溝,沿鏡海而上,到達了珍珠灘。珍珠灘屬于高原鈣化地形,這里有河水緩緩流淌,鈣化地形凹凸不平的表面,激起奔騰不息的水花,恰似一顆顆灑落的珍珠。在珍珠灘的末端,一路歡快流淌的水花,突然間跌入深淵,形成氣勢磅礴的珍珠灘瀑布。聽著緩緩的流水,看著似曾相識的瀑布,忽然間想起電視劇《西游記》的經典畫面不就是在這里拍攝的嗎?珍珠灘的水花潔白如玉,與九寨溝眾多湛藍的湖水形成顏色不同,風格均異的景象,然而正是這些一路歡快的水花,展現了熱情的九寨溝人民的風情。

九寨的瀑布滔滔宣泄,氣勢非凡,悠然間使我想起了生活在這里的藏、羌族威猛的男子,其質樸、雄壯,令人敬慕。而那些秀美、靜謐的海子分明就是藏、羌族美麗溫柔的女子。我們不能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慨嘆,長期和諧的聚居,自然間就會形成相似的性格。

九寨溝的碧水、藍天、綠樹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吸引著來到九寨溝的每一個人。

九寨的神奇除了水,還有山,除了山還有那一個個傳承延續的神話故事。是自然景色造就了九寨的美麗,是神話故事增添了九寨的神韻。那一個個海子,一座座神山就是一個充滿夢幻的傳奇。

傳說有一位僧侶四處巡游,來到了九寨溝,被這里的仙境所折服,后來發現了一個美麗的湖泊,就騎著犀牛,徑直走了進去,再也沒有回來,犀牛海因此而得名。老僧涅磐般的死去除了留給我們無盡的傷感之外,更多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了這里仙境的魅力所在。

九寨溝的山雖然沒有太多特別之處,但山的存在為美妙絕倫的景色憑添了不少神韻。在九寨溝眾多的山峰中,有一個山峰叫扎依扎嘎山,扎依扎嘎聳立在高山之中,貌似平庸,其實偉大。居住在九寨溝的藏民視其為神山。在當地藏民中傳承著一種轉山活動,每逢轉山的時候,藏民們都要準備各種轉山物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經幡。在藏民們居住的山寨旁,我們看到五顏六色迎風飄揚的經幡,經幡分藍、白、紅、綠、黃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五行學說中的木、金、水、火、土,虔誠的藏族人民還對經幡賦予了自然的含義;其中紅色代表熱烈、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白云,藍色代表藍天,綠色代表生命。經幡代表的不同含義,象征著藏族同胞崇尚自然、信奉天地的美好信念。

篇11

什么是民族文化旅游,中文文獻中不同的學者用了 “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旅游”、“民族地區旅游”等相關概念來表述。羅永常(羅永常 2003)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認為以少數民族鄉村社區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的人文事象和自然風光為旅游吸引物,以體驗異質文化,追求純樸潔凈,滿足 “求新、求異、求樂、求知”心理動機的旅游活動稱為民族文化旅游。李天翼(李天翼 2011)也用了民族村寨旅游,認為民族文化旅游是對民族村寨社區進行自然與文化參觀訪問的活動。他強調異文化體驗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2012年,李忠斌和文曉國(李忠斌,文曉國 2012)從理論上梳理和分析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提出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新認識。他們認為,民族文化旅游是不同的民族旅游者以某一民族聚居區域為旅游目的地,以該民族文化為內核,以經濟、社會生活為主線,以全面了解該民族文化特質及生產、生活狀況為目的一種參與、體驗活動。在界定“民族旅游”的概念和內涵時,兩位學者強調:民族文化旅游不應該理解為是主體民族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旅游,這個概念偏窄并具有誤導性;不能解釋多民族國家內不同民族間或國與國之間不同民族間的旅游性;容易給人一種主題民族和其他民族是從屬關系的錯覺。

以上學者對民族文化旅游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種以體驗為主的旅游活動;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是當地的自然風光及與自身文化有差異的地方特色人文事象;體驗地方的特色文化是整個旅游活動的核心。

從概念理解上來說,九寨溝的旅游就是一種民族文化旅游。九寨溝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景區內因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為“九寨溝”。景區內及周邊主要生活的是安多藏族、白馬藏族,同時還有漢族、羌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旅游者在欣賞九寨溝獨特自然風光的同時,體驗當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旅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九寨溝在近40年的旅游發展歷程中,就景區管理、保護、科研、營銷、信息化等諸多領域與國際接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在其他自然遺產地或景區的前列,但從民族文化旅游的角度來看,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如何看待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

二、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概述

在以九寨溝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學者主要關注的問題包括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情況、旅游帶來的文化變遷、當地人和游客對民族文化原真性感知和滿意度調查等方面。

1、關于社區參與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

田世政和楊桂華(田世政,楊桂華 2012)較全面細致地總結和分析了九寨溝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演進過程。把九寨溝30年發展歷程中,社區參與旅游的經歷分成了四個階段:自發式參與(1984-1991)、合作式參與(1992-1998)、依附式參與(1999-2005)到融入式參與(2006至今)。他們分析到,在這個演進過程中,作為文化載體和景區主人的社區沒有因景區成立而被遷移或隔離; 社區的資源權益以集體林權參與門票收益分配的形式得以實現;景區與社區以股份制公司的形式實現經營項目合作;就業機會同享;最后形成了“景社一體”的社區參與模式。在這種參與模式下,社區居民的總收入水平比以前提高,參與面得以擴大,受益更趨公平,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增強,下一代的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最終也促進了景區環境資源的保護。

但是,“景社一體”的社區參與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目前社區參與主要停留在經濟參與層面,參與建議和決策的比例低;社區經濟收益分配與景區發展不同步;社區經濟參與缺乏有效保障機制,社區權益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田世政,楊桂華 2012)。隨著九寨溝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這種參與模式已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李剛 2012)。

盡管有不足之處,從管理學或經濟學的角度,有學者認為九寨溝社區參與旅游的經驗在實踐上有創新、理論上有突破[2],是一種有效而成功的案例[3]。因此,結合九寨溝的經驗,也給其他類似的遺產型景區發展提出了一些參考建議:留駐與外遷結合,社區外遷遵循引導與自愿原則; 將景區內社區的行政管轄權授予景區管理機構; 保障社區林權參與景區資源性收益分配; 培育社區企業參與景區特許經營權競爭; 推動社區參與景區管理與決策(田世政,楊桂華 2012)。

2、旅游者和當地人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的認知

1998年,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的張捷(張捷 1998)教授,對九寨溝和江蘇吳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比較,基于游客態度調查結果分析指出,由于九寨溝自然風光優異品位吸引住了游客的大部分注意力及當地旅游發展忽視了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盡管九寨溝藏族民俗風情比吳文化有特色,整體上游客認為九寨溝自然風景比藏族風情更為重要。而江蘇無錫的吳文化雖然不如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有特色,而且與主流文化差異性小,但是江蘇吳文化的歷史傳統及民俗等文化旅游資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系統的開發和利用,當然效果也就更明顯。

十多年后,匡翼云(匡翼云 2011)也就國內游客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滿意度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是:旅游者對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整體滿意度均值不高,為51.82;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作者分析原因可能是:1)九寨溝長期在對外營銷的時候重自然風光宣傳,而忽略了民族特色文化的宣傳;2)景區利益相關者滿足于當前以自然觀光為主的游客的量,缺乏長遠利益考慮,放松了對民族文化建設的投入,導致游客滿意度低。

2004年,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劉婕等(劉婕 2004)就景區住房樣式、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宗教、經濟等代表九寨溝文化多樣性的7個方面對九寨溝的當地居民、管理者和游客進行了問卷調查,分析指出旅游對九寨溝的文化多樣性影響很大。建議通過保護九寨溝藏文化的生存環境、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旅游、建設民族風情區為途徑保護九寨溝的文化多樣性,從而實現九寨溝旅游的真正可持續發展。他們強調,九寨溝文化多樣性保護應該采取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辦法,把旅游開發對當地文化多樣性的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

李娜等(李娜,許從寶,梁玥琳 2011)以九寨溝的樹正寨為案列,用問卷和實地訪談的方式,分析了居民和游客對藏寨建筑景觀特色變遷的感知,發現居民和游客對村寨建筑景觀特色都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認為民居的變遷本身離不開作為主人的少數民族社區居民的主觀認識和客觀改造。建議民族旅游地傳統文化的保護,首先認清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精華所在,并讓社區居民參與旅游規劃和管理來增強居民的自我認同和主人意識,從而才能激發當地居民對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

3、針對游客體驗最多的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研究

盧天玲(盧天玲 2007)就當地人對九寨溝民族歌舞演藝的真實性感知進行了調查,發現在經濟因素和文化認同兩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下,當地居民對歌舞表演真實性認知表現出明顯的年齡差異。中青年受旅游經濟的影響,將經濟因素作為真實性評判的首要依據,而文化認同次之;老年人超越了利益關系,將他們對九寨溝傳統文化的認同作為了判定表演真實性的標準。

杜娟(杜娟 2011)運用了人類學的文化自覺和“他者”構建理論,研究了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變遷。認為在外來文化力量的影響下,特定區域的人們不會被動、消極地接受一種文化,而是做出了主動的適應和調整,不斷地與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形成新的文化,在這個文化變遷的過程中,政治和經濟因素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陽寧東(陽寧東 2012)也以九寨溝藏羌文藝演出為例,研究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演進的互動關系:認為旅游發展演進為民族文化的復制、再造、建構、消解等現象提供了平臺;民族文化在旅游發展演進過程中重新生成,同時被價值化、功能轉移,促進了地方旅游的發展和演進。在兩者互動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實現了傳承與變遷。

學者們從各自不同的學科背景,從不同的視角討論和分析了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三、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擁有優質的自然風光,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卻任重而道遠。隨著旅游快速發展,九寨溝管理局協同景區社區居民,意識到了在外來文化沖擊下和旅游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本土文化正在發生著變化。但是,面對著大眾觀光型旅游帶來的壓力,大量的精力、才力和物力必須投入到景區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旅游接待和旅游設施完善等方面,相對來說,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利用和保護傳承方面投入較少,也缺乏經驗和專業團隊。這就導致了學者們分析的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

總的來說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發展還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和切入點,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也提出了具體建議。歸納來說,九寨溝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由于九寨溝旅游發展過程中重自然、輕人文,本土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深度挖掘和系統開發利用,導致旅游者對九寨溝目前的民族文化體驗活動滿意度不高。因此,學者提出深度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及本土知識,對豐富和提升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內涵、有效解決景區生態環境壓力,實現九寨溝旅游的真正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4]。二、雖然九寨溝在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方面有自己成功的做法,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景區旅游的飛速發展,目前的參與模式表現出不能滿足當前社區發展的需要;提高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和參與的形式多樣化,都是目前需要解決的緊迫的問題。三、在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發展的同時如何權衡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問題,如何讓旅游發展與文化保護良性互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的傳承,是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四、面對旅游外來文化沖擊和旅游經濟利益的驅動,如何正確引導作為文化主體的社區居民意識到本土文化重要性,并主動擔起傳承和保護本土文化的責任,是實現九寨溝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課題。

參考文獻:

杜娟 (2011). "論“文化自覺”與“他者”的構建—以九寨溝藏族歌舞的嬗變過程為例."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82-84.

匡翼云 (2011). "民族文化旅游國內游客滿意度實證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2): 279-284.

李剛 (2012).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與社區參與互動模式研究, 四川農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李娜,許從寶,梁玥琳 (2011). "旅游驅動的少數民族建筑景觀變遷研究---以九寨溝為例." 華中建筑 11: 129-131.

李天翼 (2011). "鎮山村“家庭主導型”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模式成因分析 " 安徽農業科學 39: 10539-10541.

李忠斌,文曉國 (2012). "對民族旅游概念的再認識." 廣西民族研究(4): 177-184.

劉婕, 曾. 蔡紅霞,郭海燕,李正潔,曾宗永 (2004). "九寨溝旅游開發對安多藏民族文化的影響." 資源科學 26: 57-64.

劉志揚,更登磋 (2012). "民族旅游及其麥當勞化:白馬藏族村寨旅游的個案研究." 文化遺產 4: 53-61.

盧天玲 (2007). "社區居民對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實性認知." 旅游學刊22(10): 89-94.

羅永常 (2003). "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 貴州民族研究23: 102-107.

田世政,楊桂華 (2012). "社區參與的自然遺產型景區旅游發展模式—以九寨溝為案例的研究及建議." 經濟管理34: 107-117.

陽寧東 (2012). "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演進互動研究—以九寨溝旅游表演為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4: 141-144.

張捷 ( 1998). "區域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定量評價研究—九寨溝藏族民俗文化與江蘇吳文化民俗旅游資源比較研究之二." 人文地理13: 59-62.

c

[1]黎永泰:《關于九寨溝文化構成及文化開發的幾點看法》九寨溝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2006年5月。

篇12

篇13

游客們,大家好!我姓翟,大家可以叫我翟導游。我們現在已經到九寨溝。人們都說: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美就美在這水這兒。請大家看:一座座雪峰直插云霄,峰頂銀光閃閃。湖是靜的,宛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出藍藍的天,白白的云。每當天氣晴朗的時候,藍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水中,人們就叫成:五花海五彩池。我們繼續向縱深行進,四處林深葉茂。注意,這時我們已經走到珍稀動物經常出沒的地國家自然保護區了,也許,就在不遠處,有一只體態優美的金絲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樹上,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呢!也許,會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竄出來,還沒等你看清他們,有消失在前方的樹林里了。也許,如果你的運氣足夠好,就會在前邊不遠的竹林里發現一只憨態可掬的國家保護動物大熊貓,它正若無其事的坐在那里咀嚼著鮮嫩的竹葉關于九寨溝有個傳說:萬物之神有九個女兒,幾蛇魔王在水中投毒,她們想辦法打敗了蛇魔,留下與九個藏族的男子成家,一起重建家園,分居成九個村寨,因此這里就被稱為九寨溝。謝謝大家,我的解說到此完畢,謝謝大家的配合!

九寨溝導游詞范文300字三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韓曦,大家叫我韓導就可以了,我們將要到九寨溝去游玩。九寨溝位于四川南坪、平武、松潘三縣交界的萬山叢中。因為有幾條神奇的山溝,周圍散布著九個藏族村寨,所以人們稱它為九寨溝。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童話世界。現在我們該進入九寨溝了,你們瞧,一座座學雪峰插入云霄,這里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石塊色彩斑斕,每當天氣晴朗時,藍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構成了一幅幅五彩繽紛的圖畫,所以人們把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與湖泊只見恰似一級級天然的臺階。由此一道道高低錯落的瀑布,蔚為壯觀。跟著我繼續向縱深行進,你們應該注意到這里林深葉茂,游人逐漸稀少,現在咱們已經走到珍稀動物經常出沒的地區,瞧!不遠處有只體態粗壯的金絲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樹上,眨巴著一對機靈的小眼睛向你窺視。快看!這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已經消失在前方的叢林中。大家請往竹林中望,那是一只大熊貓。再抬頭看這一只小熊貓從山坡跑下谷底對著湖面美滋滋的照鏡子。現在我已經介紹完畢,祝大家旅途愉快!

九寨溝導游詞范文300字四

友情鏈接
相關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