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語文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但據我所知,有些學??浯罅私贪傅淖饔?,把教案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標準,甚至記入工作量進行考察。殊不知,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課堂教學更是師生雙邊的互動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所以,課堂教學沒有既定的程序、軌跡,有的是個性化的行為,有的是隨機產生的思維的撞擊,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現,因此,教師在課前是不可能將授課的具體過程預測出來的,課前寫好的教案有時在課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場。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沒有用呢?不是。教案,作為教師教學準備的結果與教學實施的依據,無疑還是要的。教師上課要有教案,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提倡的是編寫適應自己、適應學生、適應課堂要求,能讓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真正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積極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備得太詳盡,以免束縛老師的思維,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備課時,將預設出來的主要步驟、問題以提綱的方式寫出,從而成為老師上課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條理清楚。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文章的整齊美
[引導]本文的整齊美,即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注意從頭到尾,先后出現了幾個“三”?
[討論明確]
1.鄒忌有三問:問其妻,問其妾,問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
4.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6.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三變”之后,達到了內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參差美
[引導]本文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別。
[討論明確](略)每一處問答,都體現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內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參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導]通過鄒忌比美、設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討論明確]
1.作為下級,既要勇于進諫,又要善于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為領導者,也應樂于納諫。
3.作為普通人,也應有自知之明。
[點撥]《鄒忌諷齊王納諫》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導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進言,各級領導都能樂于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二、提問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這一課比較長,除了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設置一些問題,幫助理解。
1.這場戲矛盾沖突的焦點是什么?開始主動權在哪一方,后來又轉向哪一方?沖突轉化點在哪里?
參考:這場戲矛盾沖突的焦點是是否割安東尼奧的“一磅肉”。戲劇開始時主動權在夏洛克一方,后來又轉向安東尼奧一方。矛盾沖突的轉化點是鮑西婭的出場。
2.鮑西婭是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參考:欲擒故縱。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東尼奧、鮑西婭等人的形象,請概括他們三人的性格特征。
參考:夏洛克貪婪、陰險、冷酷、兇殘;安東尼奧高尚正直、仗義疏財、忠于友情、信守諾言;鮑西婭聰慧、熱情、勇敢。
4.一開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長官——公爵答應夏洛克的要求了嗎?夏洛克是怎樣回答公爵的?
參考:(1)沒有,而是規勸夏洛克不要這樣殘忍;(2)拒絕規勸(沖突升溫)。
5.面對殘忍的夏洛克,巴薩尼奧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應了嗎?
參考:(1)加倍償還;(2)拒絕,并催要一磅肉(沖突緊張)。
6.葛萊西安諾對夏洛克還在請求嗎?夏洛克是如何對待他的?
參考:(1)沒有,而是嚴厲指責。(2)反唇相譏(沖突白熱化)。
三、練習式教案
如《致橡樹》:
1.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會特點。
訓練:你知道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致橡樹》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2.閱讀課文,初步把握詩歌內容。
訓練:初讀課文,把握其內容。
3.進一步閱讀課文,找出詩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義。(重點)
訓練:默讀一遍課文,劃出描寫、抒情、議論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4.反復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詩句,背誦全文。
訓練4:反復朗讀詩文,看看文章哪些特點有利于快速背誦。
5.老師小結、補充
篇2
從作品的地位及評價爭議入手,以十七歲的周沖為接近學生情感的契合點引入作品的閱讀。
二、學習任務:
1、走近大師:了解作者情況、創作概貌、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等。
2、走進作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語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認識。
3、通過對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讀,掌握閱讀鑒賞作品的方法,增強文學修養,提高鑒賞能力。
4、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作品,對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并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5、學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查閱、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信息。
6、關注人的生存需求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感受劇中人物的悲劇命運,在感情體驗與震撼中增強生命意識,滋養人文情懷。
三、過程和資源:
(一)準備階段:
1、利用課外時間閱讀原著。2、觀看電影《雷雨》。
(二)課堂研讀討論:
1、設問提示:
要求:閱讀原著后,找出自己有興趣深入、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具體明確地把問題描述出來,以便研讀資料時有的放矢,有所側重。(讓學生陳述問題,教師進行設問示例)
是如何創作《雷雨》的?他自己對《雷雨》有怎樣的評價?這些情況對我們理解作品有什么幫助?
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與魯侍萍、繁漪、與三個兒子之間的難于調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種矛盾糾葛中揭示了他怎樣的形象特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與周樸園有怎樣的矛盾?你怎樣看待她與周萍之間的感情糾葛?又怎樣看待她的乖戾與叛逆?
你對周萍這個角色怎么評價?你怎么看待他與繁漪、與的感情糾葛?
魯大海、魯貴、四鳳、魯侍萍屬于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說說劇本中魯大海這個角色存在的意義。
為什么周沖最后會成為悲劇的犧牲品?促成他毀滅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評價他?
在你看來,《雷雨》究竟是愛情悲劇、命運悲劇還是時代悲???
恩格斯說,悲劇是“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沖突。請梳理劇中主要人物的悲劇命運,體會這句話的內涵。
有人說,《雷雨》一天之內讓三個人死掉、兩個人瘋掉的劇情未免讓讀者和觀眾太過緊張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聲”來舒解與安撫人們的情緒。關于“序幕”和“尾聲”,你認為是加上好還是去掉好?
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蹦隳荏w會作者這份貫穿于全劇的悲憫情懷嗎?
……(其他問題略去)
篇3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的寓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欣賞散文詩。
2、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的寓意。
3、感悟人生,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有關南北的雪景圖,制成幻燈片,配以音樂;學生收集、整理描寫雪景的詩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1、2點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雪景的詩文。(多媒體展示詩文片段)
2、簡介魯迅及作品。(多媒體展示)
二、朗讀感知(多媒體欣賞南北方雪景圖片)
課件朗讀課文,學生在文中圈點勾畫主要信息。
思考:文中描寫了幾種不同的雪景。
三、研讀探究
(一)精讀課文,揣摩特點。
思考:南北不同情調的雪的特點。
(二)品味語言,理解寓意。(多媒體展示問題)(分小組探究)
1、江南雪景的特點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哪些詞語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畫出描寫江南雪的詞語,體會雪的形象。
2、作者是怎樣描繪朔方的雪?它引起了你哪些聯想?
畫出描寫朔雪的詞語,體會雪的形象。
(三)選擇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段高聲朗讀,同時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交流)
欣賞南北兩幅雪景圖,想象南北方的雪相遇,寫一段他們間的對話。
五、全班齊讀課文。師小結:文中雪的形象難道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雪嗎?作者更喜歡江南還是北方的雪?你更喜歡哪種雪,結合附錄,領會作者的精神追求。
六、作業布置
1、閱讀《野草》中描寫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寫的特點。
篇4
3.學習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4.反復誦讀,仔細品味,能就文中的精美語句寫出自己的賞析。
學習重點:
1.學習本文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寫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語言之美并作賞析。
學習過程:
(一)課前學習要求:
1.摘錄文中的生字詞,借助工具書,結合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圖書館、網絡等,收集描繪春天的詩文或名句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資料;
3.反復朗讀課文,能讀出感情。
(二)導入新課:
大屏幕上展示幾組春天的優美畫面,請同學們觀察畫面后,用幾個詞語或者簡短的句子概括你所看到的畫面,也可以用課前收集到的詩文句子概括,并設想一下:如果你置身畫面之中,你會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學生簡短交流)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領略先生用詩一般的語言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春的贊歌”。
(三)檢查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1.完成根據拼音寫漢字的練習:
醞釀yùnniàng抖擻d?us?u披蓑suō戴笠lì宛w?n轉嘹亮liáoliàng
2.交流朱自清先生的資料:學習同伴之間交流,互相補充,教師巡查學生課前完成情況。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可以小聲跟讀,學習朗讀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繪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要讀出感情,正確把握語調、語氣,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多讀幾遍。
3.學生嘗試用簡要的語言概括課文所描繪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
4.小組合作完成下面兩個思考題:
①有人用“盼春”一詞概括了課文的第一小節,請同學們用相類似的詞語(仿照“盼春”一詞),嘗試概括文章其余的內容。
②作者在描繪春天的美景時,選取了哪些精美的畫面,這些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
小組交流后,教師作簡要點評。例:春草勃發、春花競放……
(五)精讀賞析
1.師生合作,選取有代表性的段落(可以由學生選擇五個畫面中的任意一個),具體評點作者是怎樣淋漓盡致地展現春光之美的。(在師生的合作下,解決寫景的方法:用詞準確,大量運用疊字疊句,選用多種修辭手法,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畫面融入人物活動,寫景注意層次……再由學習小組合作,任選其他段落,使用上面的方法賞析。)
或者,用投影出示老師對自己喜歡的“春景圖”作的評析,學生仿照評析,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畫賞析。
2.小組學習,學生選取喜愛的語句,評點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進一步體會、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可以由教師提供示例,例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薄巴低档摹痹谶@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覺地”的意思,用擬人的手法,將春草寫得有情有義,有血有肉;而著一“鉆”字,寫出了春草穿透土層,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學生寫完后先小組交流,后大組發言,教師評價、總結。
(六)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思考并交流一下問題:
1.當同學們與“春”融為一體時,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蘊涵的人生態度嗎?請你緊扣文本作精彩解釋,并談談這種態度對你的影響。
2、引導學生感悟作品中蘊涵的積極人生態度。
2.仿句練習。
①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贊美春天嗎?(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創新,不重復別人已用過喻體。)
②請模仿文中你喜歡的語句,寫幾個句子。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寫好后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點評。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內容之后,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自己喜愛的畫面,抓住關鍵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鮮活、精美雋永的語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脈搏。
(八)布置作業。
篇5
(二)能按一定順序觀察圖并說出圖意,讀句子,認識“山、田、左、片、右、風、云、她”8個字。
(三)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讀兒歌。
二、教學重點
復習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
三、教學難點
能按順序觀察圖、說圖意。
四、教學方法
游戲法、演示法、小組合作法。
五、教學準備
投影、掛圖、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出示復韻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兩拼音,三拼音卡片。開火車讀;(小兔小兔快開門,誰來開?)指名讀、齊讀。
(二)導學新知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
1.看圖學音節詞。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時,拿花環的同學上臺抽一張音節詞卡片,讀兩遍。
(1)做游戲“傳花環”。
(2)師出示音節詞卡片。
(3)出示實物圖、鉛筆盒、字典、轉筆刀。
大家讀一讀,用一兩個詞說話。學生上臺抽卡片貼圖。
(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師:同學們學得可真快!為了放松一下,讓我們大家坐上氫氣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圖按順序說圖意,學句子,識字。
(1)逐步演示山、田、樹、果園出現的課件,問:“誰愿意當個小導游,給我們大家介紹一下郊外美麗的風景?
生說:遠處、近處、左邊、右邊各有什么?
(訓練學生觀察圖說話的能力。)
用“郁郁蔥蔥”“廣闊”“又大又紅的蘋果像紅燈籠一樣”等詞句,按順序介紹一下美麗的大草原。
(豐富學生的想像,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興趣。)
①先給小伙伴介紹。
②上臺指圖說一說。
(2)教師貼小動物圖(小魚、老鷹、小兔等)。
師:(準備圖)美麗的大草原準備開個盛大的宴會???!大草原來了哪些小動物?
(3)想當導游的同學趕快把這個熱鬧的場面介紹給各位老師和你的小伙伴吧!
學生像講故事一樣,按一定的順序給老師和小伙伴說一說。然后讓想說的學生上臺看圖說說。
(讓學生主動學習,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觀察能力。)
師:大家玩得高興嗎?可是你們知道林文、孫燕會在哪里游玩呢?
3.學習兒歌識字。
(1)出示投影片(兒歌)。
小組合作讀,不會的問小老師。指名讀。
(2)出示課件演示爬山的過程并范讀(配樂)。
(把抽象內容具體可感地展示給學生。)
(3)教師指要求認識的漢字。
指名說并組詞說話,學生做動作有表情地讀兒歌。
(4)師出示假山、小人的實物圖演示爬山的過程。
師:看!老師畫了一棵大蘋果樹,看誰能幫老師把大蘋果掛在樹上?
(三)鞏固新知
1.出示大蘋果卡片。
搶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篇6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養成推敲詞句的閱讀習慣。
2.運用本課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生動準確地描寫景物變化的寫作方法,寫一段話,訓練寫作能力。
3.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成誦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觀察自然的興趣。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夕陽西下時那種如詩如畫的美,學會欣賞美的自然景物。
二、學法引導
先留心觀察一下夕照的情景,再讀課文,想想作者寫了夕照的哪些景色,把自己的觀察與課對比,把文中喜歡的句子或讀不懂的地方畫下來。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
了解日落的全過程,體會其如詩如畫的美。
(二)難點
借助語言文字想像夕照的景物是什么樣的。
(三)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的突破應注意引導學生讀懂文章中的每一句話,同時圖文對照,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夕照那如詩如畫之美,把自己觀察到的夕照景物與文中描寫作對比。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片、錄像帶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點撥,交待學習任務和方法,總結學習情況。
2.學生自學詞語,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背誦,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導入: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海上日出的壯麗景物,這課作者又把我們帶人了夕陽西下的神奇世界之中。(板書:夕照)
2.你注意觀察過夕照嗎?是什么樣的?當時心情怎樣?
(聯系學生生活感受與作者產生共鳴,便于理解課文內容)
(二)整體感知
1.出示課文插圖,說說描繪了怎樣的景象?(簡單描繪)
2.文中哪些段落寫的是夕照景象?(指名讀)
(注意正音)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指名讀第一、二自然段。思考這一段主要向我們交待了什么?
[地點——小屋(窗子朝西開)說明看夕照很方便
周圍環境——一排整齊的紅磚瓦房,挺拔的鉆天楊]
2.小結:這兩個自然段寫因小屋的窗子朝西開,便有機會盡情地欣賞那迷人的夕照及小屋周圍的環境。
3.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這一段寫什么?
(夕陽消失了,預示著一個美麗的黎明)
出示:“我知道,此時它已經到了地球的那一面,又為那里的人們帶來了一個美麗的黎明?!?/p>
(體會這句話的內含:“看完夕照的美景之后,作者內心有說不出的喜悅,這句話就是當時心情的流露?!?
4.全文可分幾段,每段寫什么?
結構圖示: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1—2)寫我有機會盡情地欣賞如詩的夕照。
第二段(3-7)寫夕照時的景色。
第三段(8)夕陽消失,迎接一個新的黎明。
(上述要求,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條理清晰,可讓學生自己概括段意。)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回顧課文脈絡。
2.作者寫了夕照的哪些景色?
(二)抓重點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講讀第二段)
1.指名讀,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察和記敘的?
(事情發展順序)
2.默讀課文,勾畫出夕陽西下時表示顏色變化的詞句。
(①太陽被裹上了橘黃色橘黃
②太陽的臉開始泛出微紅微紅
③可愛的臉漸漸變紅,變紅變紅
④太陽則變得越發的紅:越發的紅
(從色彩變化讓學生體會夕陽西下的整個過程)
3.細究,體現夕照下景物的美
(1)當太陽被裹上橘黃色時,周圍的景物是什么樣的?(勾畫句子).
(重點寫了房屋及屋頂在夕照下的樣子)
①雀躍的“波紋”和平靜的“湖面”指的是什么?
(雀躍的“波紋”指夕陽照耀瓦片形成的情景。[光的折射作用]平靜的(,“湖面”指房頂。)
②“被它踩碎了”,“它和我們一樣調皮”中的“它”分別指什么?(夕陽、夕陽)
這里把夕陽當作什么來寫了?(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再找一找本段還有沒有這樣的句子,體會其好處。
(讓學生在書中畫出來,旁邊加以批注)
(2)當太陽臉開始泛出微紅時是什么樣的?
(讀第5自然段,體現這里“小姑娘”指誰?)
(3)讀第6自然段,體會美景。
①“大石榴”指的是什么?
②出示“光帶著收獲的喜悅從‘石榴’里溢了出來,映著鉆天楊矯健的身影。”(看投影片,感受其壯觀)
這句話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體會其好處。
重點體會“溢”一詞的好處。
(4)黑色漸漸來臨,這時作者看到了怎樣的情景?默讀課文體會(太陽越發的紅,宛如一團燃燒的烈火將黑暗照亮)
(5)看到這如詩如畫的夕照你有何感受?
(一種感慨,一種激動在作者的心中油然而升,作者為大自然的神奇而感慨,為夕照迷人的景色而激動,表現了作者欣喜并為之歡呼的感情。)
4.指導朗讀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激動的心情。
(三)總結、擴展
1.課文中把夕陽都當作了什么?找出有關句子,再抄下來。
2.作者為什么能把平常的事物寫得這樣細致傳神呢?(總結擴展)
(由于作者善于觀察,并能抓住景物的特點;文中采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來表達;
而且富于豐富的想像)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歸納)
(四)指導背誦
1.投影片出示夕陽西下的全過程,邊看圖邊說,教師引導學生記憶。
2.按原文多讀兩遍,試背,教師引讀。
3.全班齊背。
(學生邊背誦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把自己觀察到的夕陽景象寫下來。
3.預習《古詩兩首》。
九.板書設計
2夕照
橘黃——調皮
篇7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精神
重點:理解里面的經典名句
難點:對知識的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常識積累
1、《中庸》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后各代都有關于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后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為《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歷選前圣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于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2、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1330),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課內閱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四、拓展討論:
什么是"中庸"精神實質?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學完本課,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認為“中庸之道”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參考:所謂"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會規則(原意還應該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則)之道.
儒家哲學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在我看來,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體的思想是: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統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其它人要博愛。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尊重知識。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學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吧兄小钡幕緝群恰盁o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皶r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重視的合理主義。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實際上是一種理想狀態。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無法達到的,但是可以無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則
(1)慎獨自修(2)忠恕寬容(3)至誠盡性,請圍繞其中一點談自己的理解。
六、知識延伸:
《中庸》名言積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譯文】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幸成功。
2、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3、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自然形成的稟賦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廣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譯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隨波逐流。
篇8
3、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重點難點:
1、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生感情有朗讀以下內容。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湘夫人》節選)
2、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桔頌()灼灼()皋()B.征戌()瘐()纏綿()褒()C.翩()荃()干燥()漂零()D.漂泊()迢遠()桅桿()
三、朗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課文1-3段列舉了我同古代詩歌中的什么現象?
2.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課文4、5、6段)
3.以“木”引起落葉的聯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不同。“木”具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叭~”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布置作業:練習:
《說“木葉”》課時計劃第2課時(總第76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2、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重點難點:
1、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學過程:
一、復習課文,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作者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作者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作者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作者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作者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吳均《谷柳惲》)
2.,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吳均《青溪小姑歌》)
5.,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二、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三、賞“柳”詩品柳之意象
詩一:詠柳詩二:垂柳
賀知章唐彥謙
碧玉妝成一樹高,絆惹春風別有情,
萬條垂下綠絲絳,世間誰敢斗輕盈。
不知細葉誰裁出,楚王江畔無端種,
二月春風似剪刀。餓損纖腰學不成。
詩三: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附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著名: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說“木葉”》課時計劃第3課時(總第77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2、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重點難點:
1、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
二、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蟬①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①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②西陸: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三、賞“梅”詩品梅之意象
詩一:早梅詩二:山園小梅
齊己林逋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篇9
三學習準確地運用表示時間的詞語.
四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教學重點是教學目的一、二。
二先幫助學生掃除語言障礙,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藝術構思,啟發學生的想象,來復述課文,以了解本文層次清楚的記敘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預習、解題、介紹作者、掃除語言障礙、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復述課文。講讀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國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藝術才能。
板書課題后,解題、簡介作者:
口技,屬雜技的一種,是我國很早就在民間流行的一種由演員運用口腔發聲來摹擬各種聲響的技藝。由于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的后邊,俗稱“隔壁戲”。這篇課文記敘的就是一場在圍幕中表演的絕妙口技。
作者林嗣環,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進士。著作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漁篇》等?!犊诩肌肥撬摹丁辞锫曉姟底孕颉返囊徊糠?。
二指導預習
1.查字典,給下面的字注音,并寫出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聲責罵)
傾(斜)頃(短時間)
2.認真閱讀課文注釋,口譯課文。
3.思考“思考一、二題”。
三研習新課。
1.教師范讀課文。
(提示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停頓、節奏、表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理解字和詞的含義。
3.齊讀課文。
4.理解課文中的疑難詞語。
可讓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難詞語,然后分組討論。
應重點理解的詞語是:“廳事”、“欠伸”、“囈語”、“屏障”、“側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戰戰”、“施”、“畢”、“絕”、“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詞
活用的詞是指有些詞本只屬某一詞類,但有時在一定的語言結構中,可靈活用為另一類的詞,隨著詞的臨時轉化,它們的意義也就相應地發生某種變化。活用詞概念不必從理論上給學生講,只要學生理解這些詞在文中的含義即可。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動詞(原為名詞),作“擅長”講。
“不能名其一處”中的“名”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說出”講。
“會賓客大宴”中的“宴”是動詞(原為名詞),作“舉行宴會”講。
6.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昂觥?,“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笆菚r”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吧夙暋?、“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7.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廳事”(大廳、廳堂)“施”(放置)“聞”(聽見)“奮”(卷起)“但”(只)“雖”(即使)“走”(跑)
8.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塊)撫尺兩(個)兒
百千(個)人百千(條)犬百(只)手
百(條)舌百(張)口
9.講讀課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請學生朗讀并翻譯,然后師生共同補充訂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長。者:代詞,代藝人。
“會賓客大宴”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會:副詞,恰值,正好。
“于廳事之東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廳的東北角,設置八尺寬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于:介詞,在。廳事:廳堂、大廳。
“一桌……一撫尺而已”。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塊醒木。“而已”表示“僅有”的語氣助詞。
“眾賓客團坐……無敢嘩者”。眾多賓客團團圍坐在圍幕周圍,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幕里醒木一拍,全場都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但:副詞,只,僅。寂然:寂、寂靜。然,形容詞詞尾。表示“……的樣子”。嘩:喧鬧,聲大而雜亂。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內容?
此段寫表演前的準備和會場情況。
“善”字貫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題旨的關鍵性字眼?!坝趶d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場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連用了四個“一”字,極力渲染道具簡單,以襯托后面藝人技藝的高超?!皾M座寂然”、“無敢嘩者”,寫出表演者表演前聽眾的反映。
10.學生熟讀,背誦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繼續研習課文二、三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2段
2.學生翻譯第2段,然后師生訂正。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边h遠地聽見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著有一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遙:遠。巷:胡同、里弄。吠:狗叫。驚覺:驚嚇而醒過來。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過了一會兒,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醒了。婦人拍著小兒子,給他喂奶,孩子含著還在哭,婦人一邊拍著,一邊哼著哄他睡覺。另一個大兒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既而:時間副詞,表示一事過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過了一會的意思。啼:放聲哭。亦:副詞,也。前一個“乳”是動詞,作“喂奶”講。后一個“乳”是名詞,。絮絮:連續不斷地談話。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边@時候,婦人用手拍小兒子的聲音,哼著哄他睡覺的聲音,小兒子含著的啼哭聲,大兒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一齊發出,各種維妙維肖的聲響全都有了。當:值,在。是:此,這。叱:大聲呵斥。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絕妙”。全場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著頸子,偏著頭看,微笑著,默默地贊嘆,認為好極了。以為,認為是。妙絕:“絕”,極,副詞,引伸為少有的,沒有人能趕得上。
3.提問:在這一段中,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口述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先寫院外遠處深夜犬吠聲,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寫一系列聲音的緣由。“便有婦人驚覺欠伸”,“便”是時間副詞,寫出由于“犬吠”引起的“驚覺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囈語”表示出聲音由遠轉近,由院外深巷轉室內,由大轉小?!凹榷鴥盒眩筇洹7蛞嘈选睂懸粫汉螅o接著發出了兒子醒來的聲音,大哭聲音和丈夫被兒子的哭聲驚醒的聲音。接著因為兒啼而發出的“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以及“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的聲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繼醒來,各自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現出聲音由小轉大,由簡到繁。“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五種聲音一時齊發,出現了口技表演的第一個。而且各種聲音有因果關系。因“犬吠”而引起婦人“驚覺欠伸”。不久“兒醒,大啼”,而兒大啼引起“夫亦醒”?!皨D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兒嗚之”,又引起“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p>
4.指名學生朗讀第3段。
5.學生翻譯第3段,然后師生訂正。
“未幾,夫齁有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倒,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睕]有多久,丈夫的打呼聲響起來了,婦人哄拍小孩的聲音也逐漸停止了。隱約聽到有老鼠(出來活動),悉悉索索作響。有盆碗一類東西被打翻,婦人在睡夢中咳嗽??腿藗兊男那樯晕⒎潘梢恍?,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幾,時間副詞,沒有多久。傾側:傾斜歪倒。
6.提問:這一段,作者描寫“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聲響場景?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漸漸進入夢鄉的場景?!拔磶住边@一時間副詞,承接上段描寫表演的聲音,表現出這持續了短暫時間,“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表演的響聲由繁轉簡,由大轉小,由轉入低潮,室內由鬧轉靜?!拔⒙動惺笞髯魉魉鳌保M一步表現出室內的靜。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動;室內非常安靜,才能聽到老鼠動作的聲音。(這是以動襯靜)。
篇10
【學習目標】
1、感受詩詞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意。
2、了解作者,體會詞中作者的情感。
3、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彥(1056-1121):中國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他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
第一句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第二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扒謺愿Q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八媲鍒A,一一風荷舉”,則動態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是寫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是有時間性的景致。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我們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伏了一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肮枢l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片,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保ā端嗡募以~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
【譯文】
細焚沉香(名貴香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舊有鳥鳴可占雨之說),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日才能回去???我家本在吳越一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故鄉的我小時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劃著小船,我的夢中來到了荷花塘。
篇11
要求會寫的字有5個:禾、當、午、汗、知。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初步養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習慣。
2、認識本課的生字,學會寫生字5個,記住字形。
3、能夠背誦古詩,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體會“辛苦”的意思,會用\"辛苦\"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昨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對中午小飯桌的同學的吃飯情況作了調查,投影出示統計表,看到這些數字,你想說些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的同學說:“農民伯伯種田非常辛苦,不應該浪費糧食。”也有的同學來自農村,可以結合自已家的實際情況談一談。如果有的同學說出有一首古詩是描寫農民種田非常辛苦的,它的名字叫《鋤禾》,教師適時板書課題。
小朋友們,誰知道“鋤禾”是什么意思呢?
二、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里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于這首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里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也可以查字典。)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后,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點評:教師幾次強調學生指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手、口一致,隨文識字。把識字落到實處。)
5、匯報學習情況:
(1)誰能把課文給大家讀一遍。(這里教師再次強調讀詩,在讀中認識生字。)
(2)以演示文稿的方式逐個出示以下詞語,進行詞語搶答,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
日當午鋤禾汗滴盤中餐粒粒辛苦
當讀到以下的詞語時,追問一下詞義,解釋不到位也沒有關系,后面還要深入理解詩意,“日當午鋤禾盤中餐”是什么意思?
(3)猜詞游戲:一個同學背對黑板,另一個同學任意指一個詞請他猜,其他同學不能出聲音,可以用動作提示他。目的是讓學生認字,理解詞意。
(4)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么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抽讀生字卡片,當讀到“禾、午”時進行擴詞。
(5)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里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點評:在識字中關注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先讀文,再學句、學詞,然后學字,最后回到文中。)
三、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一)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1、讀課文,提出問題。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看看還有哪些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1)不理解詞語:誰知皆禾下土;(2)為什么說“粒粒皆辛苦”?)
2、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如果有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請記下來,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去,發現問題,進行適當地點播。
(點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小組成員相互補充,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講話的習慣。)
(二)匯報學習成果。
1、哪個小組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大家幫助一下。
2、下面,老師想帶著你們一起去農田里看一看農民是怎樣勞動的,你們愿意去嗎?(看一段錄像,錄像內容是:太陽炙烤著大地,蟬兒在高枝上鳴叫著,農民在田間勞動。此處,教師邊放錄音邊描繪農民辛苦耕種的情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3、看圖談感受,讓學生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學生評讀,教師適時范讀。
4、誰還愿意讀?愿意讀的同學都起立,一起讀一讀。
5、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四、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一)撿稻穗游戲,復習生字。
錄像:配上喜慶的音樂,播放農民收割稻子的情景。
秋天來了,農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后,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籃里。(每次5人上臺,兩次完成)
(黑板上貼出稻穗,稻穗的后面有本課的生字)
教師問:你們打算把這些稻穗送給誰?為什么?你還想說什么?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發散,讓學生自己感悟道理,體會出勞動帶來的快樂。同時進行口語訓練,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二)指導寫字。
1、從生字中找出你認為難寫的字,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生認為難寫的字可能是“知、當”)
2、用電腦課件演示字的筆順,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書空。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邊寫邊說出這個字要注意的地方。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后再寫一個。
五、總結全文。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兩種筆畫和1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
信息資料
1、生字卡片、課件或掛圖、樂曲磁帶、《種太陽》歌曲磁帶。
2、絲綢被面或圍巾。
3、課前布置學生觀察陽光,充分地感受陽光。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想象:教師播放音樂(帶有鳥鳴水聲的舒緩樂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教師抒情描述:清晨,一輪金色的太陽從東方慢慢地升起來,陽光立刻灑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陽光,你早!聽,鳥兒唱起了歡快的歌!看,禾苗、小樹、小河在向陽光招手!我拉開窗簾,哎呀,陽光一下子跳進了我的家!我想和陽光握手,陽光用它那溫熱的大手撫摸我的小手心!同學們,請睜開你明亮的小眼睛,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板書課題)
(音樂最具感染力。和諧的音符與優美的文字,給孩子們創設了樂于接受的情境,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想象的空間里思緒飛揚,在獨特的感受中暢所欲言,點燃他們求知的欲望,)
2、感受: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到外面去尋找陽光、感覺陽光的溫暖好嗎?(帶領學生到室外,指導學生尋找,哪里有陽光?陽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陽光下有什么感覺?回到課內交流,揭示課題。)
(大自然的奧秘無窮無盡。把學生帶進大自然中去仔細觀察、體驗,讓他們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愛和美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話平臺
欣賞
播放課件,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讓學生感受課文的文本美,與大自然的美互相呼應。)
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識它。
(培養學生邊看書邊動手、動口的習慣,自己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困難。)
2、我們要認識哪些生字,你能告訴大家嗎?(指名讀生字,認識幾個就讀幾人個。)
(識字要有一個過程,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循序漸進。)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錯或與別的字混淆你能當小老師提醒大家一下嗎?(注意提示認識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組內互考,如果誰遇到不認識的字其它同學要想辦法幫忙教會他。練習“開火車”認讀生字。
5、游戲:猜猜猜。(看老師的口形,猜猜發的是什么音,看誰的生字卡片舉得快,猜得對。)
(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充分讓學生自學——小組學——匯報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朗讀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讀后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匯報讀:指名讀、組內讀。
3、接力讀:每人讀一自然段,比比誰讀得好。
4、選擇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以讀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朗讀的評價。)
寫字
1、出示生字“也、長。”指導認讀,用“也”練習說話。
2、小組討論:觀察田字格中的字,說說這兩個字的筆順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匯報:提示:“長”字的第一筆是“撇”,第二筆“豎提”是新筆畫,注意區別它和“豎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師范寫。
5、學生在描紅的基礎上臨寫,想寫幾個就寫幾個,每個字都要盡量讓自己滿意。(教師個別指導。)
6、選出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字組內評議。
(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數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質量上的要求。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盡量寫好。)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導入
1、游戲:找朋友。(給生字寶寶找到它的拼音朋友。)
2、開火車讀全文。
讀悟
1、引讀第一自然段。問:你讀懂了什么?“金子”該怎樣讀?
2、太陽出來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說)在陽光的照射下萬物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播放課件或出示掛圖)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小組討論)
(1)、匯報。
(2)、從“更綠了、更高了、長長的”這幾個詞中,你知道了什么?這幾個詞該怎樣讀?
(3)、你見過錦緞嗎?(出示課件和錦緞,讓學生說說感覺。)
(直觀的實物展示和課件相結合,加強了對難點句子的理解,使學生在獨特的體驗中體會到課文的語言美,激發學生用優美的語言去朗讀的熱情。)
(4)、男女生賽讀第二自然段。
3、自由練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閉眼想象陽光跳進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覺。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創設情境,讓他們充分地體會陽光,在讀中悟出陽光的美好。)
4、陽光這么可愛,請你捉點陽光保存下來。(給學生自由活動和發言的機會,讓他們體會為什么捉不住陽光,為什么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學習語文的成就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懂得陽光是捉不住的,陽光比金子更寶貴。)
熟讀
1、多種方式練讀課文,邊讀邊相互指出優缺點。(集體讀、個人讀、分組讀、領讀、對讀、當小老師讀……)
2、配樂朗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以讀為本,讀中悟情,讀中積累,讀中評議。)
背誦
1、閉上眼睛想象課文的情景和陽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覺,邊想象邊練習背誦。
2、加上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帶動作表演。(配樂)
小結
陽光給了我們生命,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它比金子更寶貴,我們要珍惜陽光,在陽光的照耀下健康幸福地成長!
練習
1、出示課后讀讀說說,自由練讀,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2、口頭組詞。
3、你還認識哪些“日”字旁的字?
寫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山、出”。引導觀察這兩個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習新的筆畫“豎折”,書空。
3、范寫。(“山”的第一筆是“丨”,要寫在豎中線上;“出”字的第三筆是長豎而不是由兩個“山”組成的,也要寫在豎中線上。)
4、描紅,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5、展示學生作品。
(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教會學生寫字的方法,加強個別指導,讓學生在寫字中體會到漢字的美。)
實踐
1、討論:題目是“假如沒有陽光,世界將會怎么樣?”鼓勵學生課下想辦法搜集材料,利用班會時間展示、交流。
2、繪畫:用自己的彩筆描繪陽光。(播放歌曲《種太陽》)
(這兩項活動在教學中可任選其一。)
伴教錦囊
太陽
太陽,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行星的光和熱的源泉。它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恒星,太陽是一個直徑約1.4×106公里的氣體球,表面溫度約6000K,密度極其稀薄。在太陽表面溫度最低的區域有少量的分子,但絕大多數物質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太陽中心高溫、高壓、高密度的環境中,發生著氫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主要以輻射的形式穩定地向空間發射,其中約22億分之一的能量到達地球,是地球上的生物所需的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是除地球以外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天體,而且是唯一的可以詳細考查其表面結構的恒星,所以對太陽的研究人們歷來十分重視。太陽的壽命估計為100億年,目前已度過了約50億年。
閱讀在線
兒歌《太陽公公》
太陽公公起得早,
他怕寶寶睡懶覺,
爬上窗口瞧一瞧,
咦,寶寶不見了!
寶寶正在園子里,
篇13
三、學習運用想象、比喻、襯托等手法來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情感。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抒情詩,讓學生反復朗讀去體會作者悲憤交加、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楚辭》的句式特點。
二、通過指導古詩朗讀方法,使學生學會詩中難讀難懂的字詞句。會翻譯全詩。
三、讓學生在朗誦中體會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時數2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和《詩經》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強,個性也很強。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典詩歌由集體歌唱到個人創作的時代開始。《涉江》這首詩,我們主要想用朗讀的形式來學習。
二、朗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掃除文字障礙,讀準字音。
1學生默讀全詩,畫出讀不準的字、詞。
2訂正讀音。學生給下列字注音。
3學生輕聲讀全詩,讀準字音。
(二)二讀。
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讀破句,讀順全詩,理清結構。
1結全詩劃分部分。
全詩是按行程次序記敘的,分5部分,分別是:涉江前(第1段);涉江途中(第2、3段);入溆浦(第4段);山中獨處(第5段);尾聲(第6段)。
2請五位學生分讀5個部分,其余學生在以上學生讀錯的地方作上記號。
3討論。學生集體糾正讀錯的地方。
4學生齊讀全詩,做到順暢、準確。
(三)三讀。
要求:了解“兮”字的特點、作用、讀法。
1學生自由朗讀第1段,思考:①“兮”字在詩中的位置有哪幾種?“兮”字的位置不同在句中作用有何不同?②“兮”在整句中起什么作用?
2學生討論。
明確:
①《涉江》中“兮”的位置有三種。第一種在句中,如,“被明月兮珮寶璐”,這個“兮”起情感的緩沖作用,不可讀斷,要做到“聲斷氣不斷”。第二種在上一句話的末尾。如,“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中的“兮”表語意未盡,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讀時聲音可適當延長。第三種在一個完整的意思之后。例子很多,這些“兮”可以根據整句意思來調整它的讀法,有的表悲,有的表恨。
②《涉江》中的每一句都用了“兮”字,這就是使詩歌的抒情性大大增強,使詩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露。例如:“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弊g成現代文是:可嘆楚國無人理解我啊!一個“兮”字就把那種在現實生活中無人理解的悲涼、悲苦、悲痛心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如果去掉這個“兮”字,肯定是遜色許多的?!百狻惫抛x“啊”或者“乎”,是屈原繼承了楚地民間文化傳統受民歌影響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詩體——“楚辭”。
3教師范讀第1段。
4學生自由朗讀第1段,體會“兮”的妙處。
(四)四讀。
要求:掌握劃分詩歌節奏的方法。注意朗讀時聲音有長短之別,語言有緩急之分。
1學生個別讀第2段:涉江途中。其余學生拿出鉛筆,根據該學生的讀法畫出節奏。
2教師糾正。
①七字句式:二,二,二,一。但是,還要聯系意義的表達,不能死板地按句式去讀。
如:乘鄂渚而反顧兮。
應該這樣劃分:乘│鄂渚│而│反顧兮
②其余的六字句,四字句,九字句同七字句的道理一樣。
3以第1段為例,學生劃分節奏。
4學生個別讀第1段詩。
5教師糾正。
三、布置作業:翻譯全詩。
第二教時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
(一)檢查作業。
1補充解釋:
①與前世而皆然兮:“與”通作“舉”,整個的意思。
②重昏:指處于層層黑暗之中。一說,重,一再,即一再隱于黑暗環境之中。
③迷不知吾所如:往。
④巢堂壇兮:楚地方言,指庭院。一說指古代舉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的壇。
⑤溷濁:形同混濁。
⑥忠不必用兮:被。
2請一位學生將翻譯的詩讀一遍,其余學生將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教師進行指導。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讀順了全詩,理清了詩的結構,講了“兮”字的特點、作用,讀法以及節奏的劃分。這節課我們繼續讀課文,通過讀理解詩歌的內涵。
二、朗讀課文。
(一)一讀。
要求: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1教師范讀第4段,學生注意以下問題。
①本段朗讀調子變了幾次?為什么要這樣變?在變的地方作上記號。
②哪些詞讀重音?為什么?
③本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2學生討論。
明確:
①本段朗讀調子變了一次。變的根據是詩的內容?!叭脘悠钟鄡{佪兮,迷不知吾所如。”讀時調子比較低沉,因為作者遠離故都,又被眼前的惡劣環境所驚懾,感到迷惘。而后面6句則是敘述山中的惡劣環境,我們可以想象,此時作者的心情比前面稍微平靜了一點,正用觀察的眼光審視著周圍的環境,讀時調子要變得平一點。
②讀重音的詞有:第1層次,“儃佪”、“迷不知”、“如”。因為“儃佪”這個詞兒很好地刻畫出詩人猶豫、彷徨、孤苦的形象。而“迷不知”、“如”則是傳遞作者內心痛苦的詞兒,所以要重讀。
2第2層次讀重音的詞有:杳、冥冥、猿狖、蔽日、幽晦、多雨、無垠、承宇。因為這些詞都是寫山中惡劣環境的關鍵詞,讀重音一是強調山中環境惡劣,二是襯托出詩人異常悲愴的心境。
③這段中作者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作者筆下的環境陰暗、潮濕、荒涼,實際上是作者內心門的真實寫照。作者被貶,流放到山野之地,又孤身一人,用這種心境去看。在他的眼中,當然一切景物都是沒有生氣的、灰暗的。
3根據上面的分析,學生填寫朗讀分析表。
4學生討論朗讀分析表填寫的內容。
明確:
第1段:可分4層,朗讀調子應變三次。第1段敘述自己愛好奇服,以奇服象征自己的志行高潔。朗讀調子應是高亢激昂。第2層,調子變得堅實,揭示理想不被混濁的社會所容時自己所持的態度。第二次變是在讀第3層的時候,這一層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既表示理想之遠大,又表示追求理想之決心,并預示自己的理想能與天地共存與日月齊光。這一層作者運用了積極浪漫主義藝術手法,情感很強烈,朗讀時聲調要逐漸加強。最后一層,朗讀調子第三次變,由強烈變為低且略帶顫音,這里是點明流放的原因。
這一段重讀的音是:第1層,好、奇服、老、不衰——突出對奇服的追求。
第2層:莫余知、高馳、不顧——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并強調了自己的態度。
第3層:天地、比壽、齊光——表對信念的堅定。
第4層:哀(顫音)南夷之莫吾知兮——表流放的原因。
第2、3段:這兩段分3層,調子變兩次。第1層,描繪詩人在涉江途中獨立寒風、中途望故國的形象。調子悲涼。第2層,調子悲中帶憤。敘述自己被迫離開故土的沉痛和難以割舍的心情。特別是“步余馬”到“方林”,“船容與”,“凝滯”這4句一定要讀出無可奈何的情調。第3層再變,調子堅定,表示詩人與世俗不妥協的精神。
重音:茍、端直、雖、僻遠、何傷——表示不妥協精神。
第5段:此段分3層,朗讀調子變兩次。第1層,寫自己余生的處境,并表明自己的決心。讀時客觀、冷靜,調子平而穩。第2層一變,敘述歷史上的人物的悲慘遭遇,從而類比自己。讀時要充滿對歷史人物的同情,調子稍帶對整個黑暗社會的嘲弄、憤恨。第3層再變,調子堅定。表自己雖遭迫害,可仍不改初衷的精神。
重音:第1層,不能、固將——表明自己的決心,分析自己的結局。
第2層,用、以、皆然、何怨——對歷史人物的同情及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第3層,董道、不豫、重昏、終身——表明自己的決心,雖死不悔。
第6段:此段分2層,朗讀調子變一次。第1層,開頭到“時不當兮”,作者用一系列的比喻,如用鸞鳥鳳皇,香花、香氣來比喻賢良之輩;用燕雀烏鵲、腥臊來比喻奸佞小人和楚國統治者。作者借此來指責楚國統治者倒行逆施。朗讀時調子應高昂一點,憤恨中略帶憂傷。第2層,調子變得憂郁傷感,讀出作者不被人理解、無路可走的悲嘆情調。
重音:亂、遠、壇、死、御、薄、易位、不當——指責楚國統治集團倒行逆施。
侘傺、忽、行——失落、憂傷。
5學生自由讀,讀出情感。
(二)二讀。
要求:總結詩人塑造的藝術形象。
學生默讀全詩,找出描寫詩人外形的詩句。
明確:
①第1段中的:帶長鋏、冠切云、被明月、佩寶璐。
第2段中的:反顧,欸秋冬之緒風。
第4段中的:入溆浦余儃佪兮。
②從這些描寫中,看出詩人怎樣的性格?
明確:
詩人品格高尚,追求理想、熱愛祖國,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三)三讀。
要求:在讀中體會積極浪漫主義特色。
1學生默讀第1段、第6段(尾聲)。思考下面問題。
①《涉江》中的積極浪漫主義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如何去朗讀?
2學生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