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萬圣節的習俗英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Central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there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paga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However, before the ritual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Eve never really eliminated, but in the form of witchcraft. This is why we are Halloween, but are also left witches broom, black cat, spells and other marks.
關于萬圣節由來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最普遍的認為,那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的萬圣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萬圣節習俗
Trick or Treating is a modern Halloween custom where childre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dressed in costume, asking for treats like candy or toys. If they don't get any treats, they might play a trick (mischief or prank) on the owners of the house.
欺騙或攻擊是現代萬圣節的風俗。孩子們穿著特殊的衣服走街串巷,討取糖果和玩具之類的賞賜。如果他們得不到任何的賞賜,就可能會對屋主大搞惡作劇或者胡鬧了。
There are many other superstitions associated with Halloween. A superstition is an irrational idea, like believing that the number 13 is unlucky!
和萬圣節有關的迷信還有很多。迷信是一種不合常理的想法,比如認為13是不吉利的數字!
Halloween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upernatural creatures like ghosts and vampires. These creatures are not part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y don't really exist... or do they?
萬圣節還和一些諸如鬼魂和吸血鬼之類的超自然的生物有關。這些生物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或許他們其實真的存在?
Witches are popular Halloween characters that are thought to have magical powers. They usually wear pointed hats and fly around on broomsticks.
女巫是萬圣節很受歡迎的人物,人們認為她們具有強大的魔力。他們通常戴著尖頂的帽子,騎在掃把上飛來飛去。
Bad omens are also part of Halloween celebrations. A bad omen is something that is believed to bring bad luck, like black cats, spiders or bats.
惡兆也是萬圣節慶祝活動的一部分。人們相信惡兆會帶給壞運氣,黑貓、蜘蛛或者蝙蝠都算是惡兆。
篇3
因此,盡管有些可能采用為他們最喜愛的“節日萬圣節,”這一天本身卻沒有增加邪惡的作法。它的前身是在慶祝新年凱爾特人儀式,并指出歐洲中世紀的祈禱儀式。今天,甚至很多教會萬圣節南瓜雕刻政黨或為孩子們的活動。畢竟,這一天本身是邪惡的,只是作為一個關心使然。
篇4
節日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除了傳統的慶祝活動外,節日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于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等。有的節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國家的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作為文化的載體,節日的慶祝方式和內涵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悄悄變化,而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和交流,也因為節日而變得更加頻繁和便捷。
二、清明節和萬圣節的起源、習俗及意義
1.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清明節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都在此時遠離冬日的寒濁,迎來溫暖的春日。清明節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非常的豐富有趣。在這一天,人們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表達對祖先和已故親人的緬懷之情。同時,因為清明節也被稱為“寒食節”,所以這一天要禁火,為了減少寒食冷餐對身體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大家還要一起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清明節通過對祖先和亡人的追思和緬懷,教育人們要珍視和尊重生命,引發人們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同時又充滿了踏青游玩的歡笑之聲,強健體魄,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正是這特殊的形式和重要的意義,使得清明節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特色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
2.萬圣節
萬圣夜,英文稱之為“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圣節的前夜。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圣徒之日”。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提前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嚴酷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借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后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于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圣節的原因。
時間流逝,萬圣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由以前的逐鬼驅魔變得積極快樂。“死魂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征萬圣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以卡通形象出現,變得友善而滑稽。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地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妙趣橫生,而萬圣節也成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
三、清明節與萬圣節的主要差異
1.習俗差異
清明節和萬圣節在習俗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清明節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時至今日,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它更是重要的祭祀日。清明節當天,親人們要結伴而行,攜帶紙錢、果品、酒食等到墓地,首先,為祖先的墓地“打掃”,如擦洗墓碑,拔除野草、添加新土;其次,陳設果品美食,點燃香燭為他們“送錢”“送食”,同時祈求祖先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健康。通過祭祖掃墓,人們主要表達的是對祖先及親人的哀思。而且在舉行掃墓儀式時,往往氣氛嚴肅,步驟繁復。全程需雙膝跪地,表達對祖先的敬畏。儀式結束后叩頭行禮,并共同將剩余的酒食吃完,意為與祖先共同進餐,然后回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的萬圣節僅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習俗,原有的祭祀儀式逐漸被人們所忘卻,節日的宗教色彩也逐漸變淡,并不斷向著奇特、怪誕和狂歡的方向發展。在這一天,小孩子們提著南瓜燈挨家挨戶地要糖,成年人也舉行各種各樣的狂歡活動,戴著鬼神面具,成群結隊,“裝神弄鬼”相互恐嚇,他們游行在大街小巷之中,在稍顯恐怖的氣氛中,盡情尋找和創造著歡樂。“鬼節”在美國成了一年之中僅次于圣誕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萬圣節成了一年一度真正意義上的狂歡節。
2.內涵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的國家。手工勞動就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勞作方式和經濟來源。而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勞力的多少往往會決定一個家庭興旺與否。而在祭祖掃墓之時,家人要全員參與,能增強人們的家族觀念,同時提醒家人“人丁興旺”的重要性,體現了封建社會濃厚的宗族血緣關系。
與擁有悠久歷史和封建傳統的中國不同,獨立戰爭之前的美國深受歐洲資本主義推崇的自由、民主、平等觀念以及14、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倡導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他們相信,只要足夠虔誠,就會與上帝建立聯系。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沒有等級之分,也無貴賤之別,人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因此,在萬圣節來臨之時,幾乎所有人都戴起面具加入狂歡,盡情釋放,展現和張揚自己獨一無二的個性,其傳統的祭祀儀式已難覓蹤跡。
四、結語
通過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及美國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中美兩國在節日文化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發現,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他國的節日文化,并與本國的節日文化進行對比,使我們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弘揚本國節日文化,同時為吸納他國節日文化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蓋國梁.節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篇5
萬圣歡樂節,小鬼大搞怪
二、活動背景
10月3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Hallowmas),萬圣節起初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是驅除邪靈、祭拜祖靈以求平安的節日,但發展至今它已成為兒童搞怪的娛樂節日。在萬圣節前夕,兒童會穿上化妝服,帶上面具,提著南瓜燈,向鄰居討要糖果的同時,還會施展小花招,負責搞怪,博取家人鄰居的歡笑。 萬圣節在我國中小學英語學習中是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知識點,少年兒童都希望在節日到來之前有一次展示自我的搞怪機會。xx英語學校將會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學生放松,家長參與,加強親情聯絡的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能力。
三、活動目的
本次活動目的有二,一是讓學員和家長放松參與、加強親情聯絡的同時,培養學員的自立、自強能力;二是通過活動的策劃、組織及實施鍛煉學校員工的操作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四、活動時間及安排
2016年10月23日---10月25日 宣傳海報等的制作,活動用品的準備 2016年10月26日---10月28日上午 宣傳;邀請并確定學員;外教邀請,與其做好溝通,準備好活動當天的節目(熱身、唱歌、展示自己國家慶祝萬圣節的小活動等);活動用品的到位;場地布置完畢。 2016年10月28日下午 活動開展 13:30---14:00 學員及家長的接待,做好登記。 引導學員及家長進入活動場區,外教與學生家長溝通,可以做些小游戲(由外教定,但須與其做好溝通,時刻把握活動細節)。14:00---14:20 主持人與外教一起帶動學生家長做熱身運動;主持人介紹萬圣節由來、習俗及游戲項目;組織學生家長抽牌,確定游戲進行順序。14:20---16:30 五項小游戲分別開展進行。每項游戲進行前,主持人宣讀游戲規則,2位計時員到位,攝像師做好抓拍,其他內場服務人員負責維持秩序及安全。16:30---16:40 學員家長到大廳,外教展示自己國家如何慶祝外圣節。內場人員布置場地,桌凳排放,垃圾桶、南瓜、刻刀等的準備。16:40---17:20 回到活動場區,學員家長在老師的示范帶領下制作南瓜燈(期間播放音樂、圖片及南瓜燈制作流程,外教可以在各個組之間指導南瓜燈的制作)。17:20---17:40 抽獎環節。主持人宣布獎項設置及抽獎規則;進行抽獎;獎品的兌換及登記;內場服務人員做好蠟燭的準備,如分段切割、使其能夠點燃。
17:40---18:20 老師分發點亮的蠟燭,外教、老師與學生家長共唱主題歌,合影留念,活動結束。
五、活動參與人員及分工
全體員工參與此次活動。設主持人一名、活動總監一名、計時員兩名、攝像師一名,其他員工協助做好內勤服務工作,具體分工如下:主持人:帶班老師(1名)
負責準備主持講稿、整個活動的主持、外教的翻譯工作等。
接待組:2人(女職員)
負責學生家長的接待,組織學生家長抽牌決定分組及順序;做好來訪登記及獎品登記等。
設計組:2-6人(兩女職員、四男職員)
負責活動場地的設計、布置,包括桌椅、游戲的擺放,墻飾等。
多媒體操作組:1-2人(男、女職員各一名)
查找下載有關萬圣節的少兒英文歌曲、搞怪圖片及南瓜燈制作流程示意圖,負責活動中多媒體的操作。
計時組:2人
負責每場游戲的計時與裁判。
照片采集組:1-2人
負責整個活動過程中照片的拍攝工作。
六、活動場地及布置活動場區多功能廳
七、活動所需用品
宣傳海報,彩色卡紙10張,圓南瓜10個,刻刀4把,蠟燭15支,小手拍4-6副,小球8-10個,小熊12個,小豬 2個,地貼4-8張(用硬紙殼制作),貼畫5-7張,小豆子2盒,水桶2個,打火機2個,膠帶2-4個,抽獎箱一個,相機1-2個,彩筆若干,氣球若干,白紙若干,創可貼若干,垃圾桶若干, 小禮品若干,面具若干。 萬圣節音樂、歌曲、圖片。 水果點心若干。
八、活動流程
(一)前期準備1.學生家長、外教的邀請,所需物品的置辦。 2.活動場區的布置。設計組負責人負責設計,其他人員協助布置活動場區。3.主持人與外教做好溝通,確保外教能夠較多參與。教師利用課堂征求學員自愿表演節目,對節目跟蹤反饋,確保節目信息無誤。4.彩色卡紙制作順序牌,分別為A1,A2,B1,B2,C1,C2抽到同字母的為一組,順序以字母排序為參照。或以萬圣節前夕單詞(Halloween)的各字母為序。(二)活動進行活動包括五個環節:熱身運動環節;游戲環節;南瓜燈制作環節;抽獎環節;合影留念結束。1.熱身運動環節。主持人與外教共同帶領完成。熱身之后主持人介紹萬圣節,并進入下一環節。2.游戲環節。主持人介紹游戲項目及注意事項等,引導員組織學員家長抽牌決定對決小組及順序。每場游戲主持人都要介紹游戲玩法及規則,計時人員做好計時裁判工作。游戲1:小紅帽痛擊大灰狼a.家長或孩子任意一人持小手拍站在游戲白線后面;b.家長或孩子任一人使用小手拍推動小球進入狼窩;c.2分鐘內3次推入狼窩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2:憤怒的小熊a. 家長或孩子一起站在桌子后面,其中一人拿起小熊;b.聽通關老師叫開始后,家長或孩子拿起小熊砸向小豬;c.每個家庭有5次機會,3次擊中小熊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3:背靠背運氣球a. 家長與孩子背靠背站在游戲白線后面,通關老師將氣球放在兩背之間;b.通關老師叫開始后,家長與孩子一起將氣球運送至指定位置,再返回運送下一個;c.游戲計時三分鐘,三分鐘內每個家庭成功運2個氣球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4:白雪公主快跑a. 家長拿起兩張地貼站在游戲白線后面,孩子靠墻站在家長對面;b.聽通關老師叫開始后,家長兩替踩著地貼朝孩子方向前進;c.家長走到孩子面前后,把地貼交給孩子,孩子按照原路交替返回起點,60秒內完成游戲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5:成熟的五粒豆a. 家長和孩子站在游戲白線后面,拿起盒子里的小豆子;b.聽通過老師喊開始后,家長或孩子任一人將小豆子投向對面的水桶;c.每個家庭有10次機會,投中5次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3. 南瓜燈制作環節。主持人借助多媒體向家長學員簡單介紹萬圣節習俗及南瓜燈制作流程;外教、主持人及其他老師示范,孩子和家長一起體驗制作南瓜燈的樂趣。做好南瓜燈的家庭,準備進入抽獎環節。4. 抽獎環節。主持人宣布抽獎規則、獎項設置及兌獎方式,按順序抽獎。抽獎規則:五關游戲全部通過可抽獎3次,四項通關可抽獎2次,其余可抽獎1次。獎項設置:一等獎 課時代金券1000元 二等獎:課時代金券500元三等獎:課時代金券300元 參與獎:小禮品一份兌獎方式:抽中一、二、三等獎的家庭到指定位置做好登記,參與獎可直接兌換小禮品一份。5.合影留念。主持人控制現場,宣布內場服務人員分發點亮的蠟燭,并協助學生放入南瓜燈;外教與主持人領唱萬圣節主題歌曲,攝影師拍照;每個家庭可自由組合,抱著南瓜燈及小禮品合照留念。若之前老學員有準備節目,此時可進行才藝表演。(三)活動結束歡送學生家長離開,收拾整理場地。
九、活動應注意事項(一)責任到組,落實到個人,分工協作。力爭每個人對活動的流程、細節都有所把握,以備出現緊急情況可以應對。(二)確保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安全工作。(三)活動進行時前臺留守一名工作人員,保持正常工作的進行。
十、活動預算圓南瓜10個(40元),刻刀4把(10元),打火機2個(2元),蠟燭10支(5元),小手拍4-6副(12元),小球8-10個(15元),小豬 2個(10元),貼畫5-7張(4元),膠帶2-4個(8元),彩筆若干(5元),創可貼若干(2元)。計113元。外教出場費:480元。 水果糕點37元。 共計:630元。
十一、總結與后續選取活動圖片,保存并上傳,做成宣傳圖片展出。
萬圣節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準備:
氣球、糖果、游戲獎品若干、節日橫幅、宣傳展板、英文Halloween歌,也可以讓家長做真南瓜燈等
二、活動具體安排:
1、活動前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做好班級環境的布置、向孩子們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的由來。
通過電話、直接面談和周學習內容提前向家長反饋本次節日的意義及方式;并發動家長一起搜集關于萬圣節的文字、圖片、物件等,并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萬圣節服飾、面具、頭飾等資源。
同時準備好當天活動服飾展示的音樂和游戲的各種道具及物品;為自己班級做好節日形象設計(例如:特設小旗或標語)。(詳細請見萬圣節活動流程安排表)
2.萬圣節的環境布置要求:(創意、可操作性、藝術性、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切勿帶有恐怖血腥色彩)
3、班級環境布置應有萬圣節中英文內容的體現;吊飾,立體、形象、卡通能體現Halloween主題的手工作品;可以讓家長協助
4、班級門口的布置:創意、通過文字體現主題。
三、活動當日安排:
1、早晨開始幼兒來園。兩位英語老師戴上相關的萬圣節頭飾或穿上服飾在門口迎接并開展口語教育:用英文向來園的幼兒說:Happy Halloween!(注:提前準備好桌子用氣球扎起拱形、掛橫幅快樂的萬圣節活動Happy Halloween! 體現主題教育。
2、班級幼兒早餐時間,教師利用餐后時間向幼兒介紹節日由來、活動的服
3、班級老師與幼兒共同化妝互相裝扮,幫助每位幼兒穿、戴好節日的服飾、面具或頭飾之類的,為服裝展示作好準備。
4、園內巡游及萬圣節服飾展示,各班級老師組織幼兒有序下樓,按照班級順序從大班級到小班排好隊在園內巡游一周、(各班手持小旗或道具)充分體現幼兒園開展美語教育活動的特色。
篇6
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西方“萬圣節”的文化,感受節日的快樂,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英語人文環境,讓幼兒體驗不同文化習俗,借以拓展其世界觀。
2.為幼兒提供展現英文的舞臺,培養其大方自信的素質。
3.增進家園英語信息交流,鼓勵家長在家中與寶貝親子互動,實現家園共育。
二.活動準備:
游戲準備:游戲卡,小印章,各個小游戲物資及組織準備。
環境準備:舞臺及環境布置有關萬圣節活動的自制裝扮一套,手電筒,熒光道具。
家長準備:制作參加活動人員的有關萬圣節服裝及熒光道具,周五穿戴整齊參加活動。(“魔鬼走秀”節目家長需周三把服裝道具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
糖果10枚(周四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周五家長再自備兩三個糖果哦!
蘋果一個(周四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
手電筒一個(周五帶著參加活動用)
三、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1.萬圣節集體開場舞
2.獅之威風--獅王進行曲
3.最炫英語風{大{中{小
4.“魔鬼走秀”
(有意愿參加“魔鬼走秀”的家庭請快速與班主任聯系,每班限額4組家庭。參加“魔鬼走秀”的家庭10月26日之前請將創意的面具、造形及相關物品帶入幼兒園班主任)。
5.神秘討糖果
目的:增強孩子主動交往能力
前提:一定要安安靜靜,神秘的去找好朋友。
玩法:有秩序的聽主持人口令,音樂聲響起,討糖果的游戲開始,各班老師務必組織。地球,太陽,火星,土星家長和寶貝手拿糖果躲藏起來(主會場附近均可),等其它班級的幼兒裝扮成小鬼的樣子來討糖果,木星,天王,水星,海王,金星為尋找方,討糖果時小朋友要說上一句“trickortreat(不給就搗蛋)或happhalloween萬圣節快樂!對方才能把糖果送給小朋友。(如果不給,可自設懲罰措施哦!)
分散活動:(以下游戲均以家庭為單位自由參加,獲得小印章越多越有機會參加lucky大滿貫活動)
活動一:打怪獸
目的: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和幼兒的競爭意識。
玩法:教師事先準備籃子,分別貼上怪獸的樣子,分組,請幼兒用球丟向怪獸框中,打怪獸,最后看哪組的幼兒丟的乒乓球最多,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二:咬蘋果
玩法:游戲時,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分組)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為優勝者,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三:吹面粉
玩法:參加游戲者,面對面站在一張桌子兩邊。把裝有乒乓球的口杯放在桌子上,(及放在二人中間),要他們蒙著眼向乒乓球吹,若能把球吹到對面便為贏方,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四:我吹我吹我吹吹
規則:把氣球吹大、系好,并分別在每個氣球上依次寫上一個字--萬、圣、節、快、樂,誰又快又準完成任務誰獲蓋小印章一枚。
集體活動:
lucky大滿貫:以獲得印章多少順序進行(由多到少),如出現相同數量,以劃拳形式選出挑戰方回答問題并獲得相應獎品。
結束活動:
五彩幸運球:無數裝有糖果的五彩氣球,從會場四周隨動感音樂向家長席涌動,家長可抓破氣球獲得糖果獎勵。
兒童萬圣節活動策劃方案模板2活動日期:october.13 ~ october 31._
活動地點:全園
活動目標:
透過halloween節慶氣氛的引導,讓孩子感染跨國文化的異同處并藉由活動并制造機會讓孩子可以適時的盡情調皮搗蛋.
準備工作:
1有關萬圣節節慶的故事童書,圖片或網站的資料
2.萬圣節的應景音樂
3.萬圣節相關的布置物品例如:南瓜布置品,巫婆布置品,骷顱頭,等一些應景的恐怖物品來襯托環境
4.奇裝異服的裝扮比賽
活動流程:
warm up in the classroom:
1.先利用一些與halloween有關并且有趣的童書、圖片或網站資料來吸引小朋友對萬圣節有印象并產生興趣.并且可以利用這個學習機會導入讓孩子能夠發表對恐怖事物一些感受及想法,并借此可以排除對新事物嘗試的勇氣.
2.透過資料導入讓小朋友可以對萬圣節的由來及對小朋友解釋為何要進行萬圣節活動后,便可以與小朋友進行一連串的相關應景美勞的布置品,最后也可以與小朋友進行班級教室的共同布置.全校師生一起來營造熱鬧的萬圣節環境.
3.活動中也可以延伸至一些相關的萬圣節食品的制作或品嘗,例如:南瓜派,南瓜糕,南瓜濃湯,南瓜餅等等
4.制造萬圣節情境,并適時的撥放相關音樂.因為音樂有的比較異類,所以小朋友要先進行心理建設,避免進行活動時產生恐懼心理。
5.最后階段請營造氣氛讓孩子產生期待最后一天的大活動的進行.
6.最后一天的親子間配合的大活動可以有:鬼屋探險,獎鬼故事比賽,萬圣節猜謎比賽,尋找南瓜派,咬蘋果比賽,咬糖果比賽,吹面粉比賽或是安排校外的trickor
treat活動等等.但是務必一定要事先與校外協助配合單位的人說明活動流程及應該準備物品的份量,以便當天活動順利的進行.
halloween program
date: october 31._ (friday)
time: p.m.6:30 ~ 8:30
活動流程:
1.opening
(time: 20”)
2.鬼故事時間(time:
30”)
負責人員:校園老師
活動地點: lobby
故事名稱: hunting house (東西出版社)
背景音樂: halloween music
活動內容:利用生動的肢體語言來敘述故事,并制造氣氛導引親子一同進入故事情節中.
甲、親子活動-吹面粉比賽(time: 20”)
負責人員:校園親子+老師
活動地點: lobby
活動物品:像臉一樣大的塑膠盤,面粉,乒乓球.哨子
背景音樂:萬圣節版的輕快音樂
乙、親子活動-凌波舞+咬大餅(time: 20”)
負責人員:校園親子+老師
活動地點: lobby
活動物品:曬衣用竹竿,繩子,大餅
背景音樂:凌波舞音越或萬圣節版的輕快音樂
丙、親子活動-咬蘋果比賽(time: 20”)
負責人員:校園親子+老師
活動地點: lobby
活動物品:洗臉用的臉盆,錫箔紙,蘋果(小顆),
丁、親子活動-尋寶(time: 20”)
負責人員:校園親子+老師
活動地點:全校環境
活動物品:南瓜圖片(有大有小),南瓜餅干或小餅干.
3.say
good bye – happy halloween – boo! boo! boo!
- the end
兒童萬圣節活動策劃方案模板3活動目標
1、了解討糖是外國小朋友過萬圣節的一種方式
2、通過制作討糖袋,提升孩子的手工技能
3、體驗“不給糖就搗蛋”的活動樂趣,激發手工創作的興趣
活動準備
造型各異的討糖袋材料包
活動過程
1、出示討糖袋
提問:外國的小朋友每年的10月31日都會提著這個袋子過節,知道這是用來裝什么的嗎?
2、示范制作
出示材料及工具,進行簡單介紹
用安全針穿線,拼縫不織布討糖袋,再用不織布散片裝飾討糖袋。
3、幼兒制作
幼兒制作討糖袋。老師或家長進行安全制作的提示,并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完成討糖袋的制作。
4、小結
萬圣節前夜,孩子們都可以帶上討糖袋,舉辦一場討糖大轟趴,因為“不給糖就搗蛋!”,這一天可以獲得很多很多糖果,但是我們不能一直一直吃糖果,要記得保護牙齒。
兒童萬圣節活動策劃方案模板4活動流程:
1、親子化妝秀。
班級活動:各班請家長事先給孩子準備各種萬圣節的打扮,可以扮作小天使、小巫婆、小魔術師以及各種小卡通形象。現場家長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穿好服裝,然后給幼兒化妝,同時幼兒要學著給媽媽化妝.
2、親子萬圣節PARTY。
A:主持---外教、
B:過程:
(1)進場(每班級統一手牽手跟著音樂進場、就座)
(2)全體幼兒演唱萬圣節歌曲;
(3)家庭化妝模特秀(每個家庭精彩亮相)
3、游戲:《運氣球》
活動目標:培養幼兒與成人的合作能力,發展幼兒的平衡感。
活動準備:未充氣的氣球若干,繩子(長條一條)跑道四條。
游戲玩法:爸爸和小朋友都站在起點處,媽媽站在終點處,游戲開始,爸爸用
嘴把氣球吹鼓并打結(不可以小于氣球范樣),小朋友拿著爸爸吹
鼓的氣球跑到終點處給媽媽,媽媽接過氣球一個一個的把它綁在繩
子上,游戲反復進行,在規定時間內,以氣球數量多者為勝。
游戲規則:1、途中氣球爆破或太小均無效。
2、所有的氣球均綁在一條繩子上,繩子不能剪斷。
三、活動結束:“trick-or-treat”討糖(10:50-------11:00)
老巫婆在指定處設置場景,準備許多糖果,接受各位幼兒和家長的討要。幼兒只能站在外面討糖,并且一定要給家長看了以后才能吃糖。
兒童萬圣節活動策劃方案模板5一、活動準備:氣球、糖果、游戲獎品若干、節日橫幅、宣傳展板、英文halloween歌,也可以讓家長做真南瓜燈等
二、活動具體安排:
1、活動前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做好班級環境的布置、向孩子們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的由來。
通過電話、直接面談和周學習內容提前向家長反饋本次節日的意義及方式;并發動家長一起搜集關于萬圣節的文字、圖片、物件等,并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萬圣節服飾、面具、頭飾等資源。同時準備好當天活動服飾展示的音樂和游戲的各種道具及物品;為自己班級做好節日形象設計(例如:特設小旗或標語)。(詳細請見萬圣節活動流程安排表)
2.萬圣節的環境布置要求:(創意、可操作性、藝術性、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切勿帶有恐怖血腥色彩)
3、班級環境布置應有萬圣節中英文內容的體現;吊飾,立體、形象、卡通能體現halloween主題的手工作品;可以讓家長協助
4、班級門口的布置:創意、通過文字體現主題。
三、活動當日安排:
1、早晨開始幼兒來園。
兩位英語老師戴上相關的萬圣節頭飾或穿上服飾在門口迎接并開展口語教育:用英文向來園的幼兒說:happhalloween!(注:提前準備好桌子用氣球扎起拱形、掛橫幅“快樂的萬圣節活動happhalloween!”體現主題教育。
2、班級幼兒早餐時間,教師利用餐后時間向幼兒介紹節日由來、活動的服飾展示、班級互相討糖果以及活動游戲等的流程安排、以及活動的注意事項及安全意識教育等。
3、班級老師與幼兒共同化妝互相裝扮,幫助每位幼兒穿、戴好節日的服飾、面具或頭飾之類的,為服裝展示作好準備。
4、園內巡游及萬圣節服飾展示,各班級老師組織幼兒有序下樓,按照班級順序從大班級到小班排好隊在園內巡游一周、(各班手持小旗或道具)充分體現幼兒園開展美語教育活動的特色。
5、各班級服飾展示環節:t臺秀一秀,各班級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輪流上臺進行服飾展示,具體順序安排如下從大班到托班,服飾展示結束后各班級有序散場回到樓上開展班級互相討糖果以及游戲活動。
6、班級巡游互相討糖果及游戲活動時間,班級互相討糖果大班去大班,小班去小班其他班的原則,(班級三位老師要注意幼兒安全意識的教育,班級互討糖果前提前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班級互討糖果后回到原來自己的班級清點幼兒人數并按計劃開展游戲活動)或者家長買好糖果,每個班小朋友互相討糖果。
篇7
活動內容:
前期準備宣傳工作:
在全校和協會內部(尤其是新生)進行大范圍宣傳。
a、制作和張貼海報于各大食堂門口、各寢室樓下宣傳欄等處。
b、利用橫幅、展板對活動進行全方面的介紹和宣傳
c. 打印分發通知到全校各個學院輔導員處
d. 在學校各個網站以及協會網站上以圖文中英文形式隨時活動的介紹
d. 設立信箱,隨時聽取同學們對萬圣節狂歡夜的意見建議和相關信
息反饋, 以便我們及時調整、改進。
前期準備工作:
工作組 負責人 具體事宜 備注
宣傳組 朱佳鳳 活動前期宣傳
網絡組 丁林 對活動進行網絡宣傳
事務組 袁凱 負責活動前期的準備工作
外聯組 趙成龍 負責活動的外聯工作
備注:
① 宣傳單制作(300份)
② 噴繪海報(10張)
③橫幅(1條)
④噴繪展板(1張)
⑤手繪海報若干
中期活動開展:
中央活動區(舞池)活動流程:(19:00——21:20)
(1) 19:00——19:10開場舞曲(街舞表演)
(2) 19:10——19:15主持人介紹嘉賓及舞會活動
(3) 19:15——19:30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4) 19:30——19:40互動游戲:瘋狂木乃伊
所需道具:衛生紙
(5) 19:40——19:50歌曲串燒
(6) 19:50——20:10圓圈舞
(7) 20:10——20:20互動游戲:咬蘋果
所需道具:蘋果、盆子、水
(8) 20:20——20:30拉丁舞表演
(9) 20:30——20:50竹竿舞
(10)20:00——21:10兔子舞
現場觀眾在領舞者的帶領下在中央活動區進行兔子舞的互動。
(11)21:10——21:20結束
注:活動中間主持人穿插萬圣節相關知識以及穿插搞怪溫馨提示。
游園活動區:
(1) 自制南瓜區(最后評出制作最精美的南瓜燈)
場地要求:帳篷一個
準備道具:南瓜,小刀,蠟燭、顏料、毛筆
(2) 盛裝打扮區(給現場觀眾提供化妝打扮得地方)
場地要求:帳篷一個
準備道具:服裝、化妝品、白布、顏料、排筆等
(3) 趣味游戲區
小貓釣魚、猛鬼射日、滑稽水杯
場地要求:帳篷一個
準備道具:氣球、玩具箭、紙杯、水、乒乓球、桌子、水杯、水桶、糖果
小貓釣魚:準備26個英文字母的紙牌,從“魚池”中釣出英文字
組成一個單詞,在規定的兩分鐘內誰釣的單詞多誰就獲勝。
猛鬼射日:把氣球懸掛成一排,參賽者距3米遠用玩具箭射氣球,射爆1個獎糖果,每人有兩次機會。
滑稽水杯:把桌子排成一排并涂上物,參賽者需把裝有水的水杯推向規定的區域而不至把水杯推離桌子為成功,則獎糖果。
(4)英語許愿樹
準備道具:紙、筆 、白布
經費總預算:950元
宣傳單:50元
噴繪海報:10×10=100元
橫幅:100元
噴繪展板:100元
音響搬運費用:100元
現場布置道具獎品費用:500元
萬圣節活動方案模板二活動背景
萬圣節是西方人的三大節日之一,也是俗稱的西洋鬼節,依照西方人的傳統,不少孩子喜歡把番瓜挖空,做成「杰克燈籠,這個習俗是源自于愛爾蘭的民間傳說。
目前,百貨業市場,各百貨、購物中心的購物節、周年慶、活動已進入起跑狀態,大家都試圖通過各種活動提升各自的品牌形象和商品銷售。
活動主題
找個理由樂樂——XX瘋狂萬圣節搞怪大行動
活動時間
10月28日——10月31日
活動內容
一、活動時間:10月31日晚8點至31日凌晨2點
二、活動地點:xxxxx
三、活動內容:浪漫冷餐自助、各種酒類飲品盡情暢飲,時令水果應有盡有,要么搗蛋,要么給糖,燈光閃爍,各國公主王子妖怪鬼魅飄飄蕩蕩,黑貓、蜘蛛、巫婆、掃帚、南瓜燈,精彩游戲,請你度過一個不一樣的夜晚!
四、活動流程:
1、8點相約地點集合,備面具若干或化妝品給個別沒化妝人士整容,可推遲進場,以增加人員好奇心,場地里燈光需暗,增加詭異氣憤
2、進場后先嘻戲一番,在尖叫聲中主持人出場,介紹活動規則及流程
3、激情圈圈舞,互不認識的鬼鬼們以交誼圈圈舞相互熟悉
4、游戲環節(大皮準備),先進行兩場游戲,中間自由活動,可和著音樂請心儀的鬼鬼跳舞,也可四處飄蕩,搗蛋,要糖等
5、再次進入游戲環節(大皮準備)多多準備,至活動結束,看現場情況再定
6,結束,合影
備注:需全程攝影,游戲照片,合影,單影…………
五、對參加活動人員要求:beopen,而且必須化妝,愈出位愈welcome
are you ready?記得當天你的打扮,會是足夠的出類拔萃哦!(自備禮物糖果)
六、活動費用:根據實際發生費用aa制,可提前預收60每人,多退少補
七、報名方式:跟貼報名或電話報名,報名時間截止30日中午12點前
報名電話聯系人:xx,電話:xxxxxxxxxx,xx,電話:xxxxxxxxxx
八、備注:
1、我們的活動一向是非營利的,主旨是認識更多的朋友,讓更多的朋友快樂起來。
2、晚會全場費用將做詳細記錄,之后會在網上公布,所有參加人員aa!
3、活動預計40人左右,所以記得帶精朋鬼友過來!
九、活動主辦方:
備注:
需要物資:
1、南瓜,糖果,酒水、飲料,冷餐小吃
2、面具,油彩,黑貓,假蜘蛛,巫婆、掃帚等萬圣節用品,可到專賣店看情況購置
3、合適的場地,燈光,音樂等
需要工作人員:
1、游戲策劃人員
2、晚會主持人
3、燈光師配合
4、全程攝影人員
5、活動召集人員(需提前召集)
萬圣節活動方案模板三一.活動背景
萬圣節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的萬圣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此活動增進對他國人情、鄉情和民俗的了解,感受他國文化民俗魅力。
(2)增加學校間同學的交流,學校間的溝通。
(3)為金鷹、通院陽光青協帶來良好的聲譽。
(4)讓大家度過一個美好的時光,擁有美好回憶。
(5)鑒于同學最近忙于學習,為了讓同學們獲得適合的休息,將學習和娛樂結合.
三.活動時間
10月31日18;00~21;30 四.活動項目
①萬圣節討糖 ②鬼鬼的報復 ③化妝舞會
五.活動流程
⑴萬圣節討糖
活動時間;開場時 活動地點;金鷹廣場
前期準備;
1.準備足夠的糖果,各種品種都有。
2攤點分布廣場各處,加上流動分發人員。
活動內容;
1.對前來參與的同學,在廣場集中等待活動的開始。
2.活動開始后,有著萬圣節著裝的(包括戴有面具)同學均可在各個攤點處討到美味的糖果。
⑵鬼鬼的報復
活動時間;隨后
活動地點;金鷹廣場內迷宮前 前期準備;
1.2~3套黑色鬼服加面具,鐮刀口處的糖果獎勵。
2.活動規則介紹。
3.迷宮的裝扮,外圍設置,現場得有絲恐怖氣氛。
活動內容;
1.前來參加的同學均站在場地內,活動開始后身著鬼裝的人在人群中用鐮刀
隨意抓到人并押送入迷宮入口,接受鬼鬼的報復懲罰。被送進的人只能從出口出來。
⑶化妝舞會
活動時間;隨后 活動地點;廣場 前期準備;
(1).組委和文體委組織同學們學習華爾茲,倫巴等等,邀請本班體育舞蹈班的同學們教與舞蹈.
(2).宣委負責構思活動現場的布置,氣氛,音樂. 主要裝飾品為彩帶和氣球和音響的準備
(3).生委負責活動過程的食物,飲料方面.
(4).其他班干負責跟進同學們面具的制造,如若有疑問,可詢問宣委.
(5).各班干一起負責尋找場地.
(6)積極宣傳
活動內容;
(1).在舞會開始前兩個小時。桌上放置好水果、茶水和餐具。同時,音效師進行最后一次試音工作。舞會開始前半個小時,會場開始播放一些舒緩和諧的背景音樂(如肖邦的鋼琴曲)營造浪漫溫馨的氛圍。
(2) 可到場后尋找搭檔,建議事先尋找好舞伴。無舞伴者。具體有以下兩種方法: 場后自主結對。
①本著自愿的原則。
②準備兩組相同的圓形卡片。每組卡片中顏色各不相同。第一組由男生抽取, 第二組由女生抽取。抽到顏色相同的即為一對搭檔。
(3)會場燈光全暗,兩位主持人,宣布當天活動的相關事宜。 宣布游戲規則
宣布舞會正式開始。
第一節:先由一對跳得比較好的一對先起舞,先帶動現場氣氛. 第二節:集體舞蹈
邀請全體學生上場表演。最前方站一對領舞。后面的學生按 “ 男女女男 ” 站成四列,借助開場的火熱氣氛。左邊兩列和右邊兩列各為一組,盡量按從矮到高排列。在場人員跟著領舞開始舞蹈。 最后,愿意繼續跳舞的同學留在舞池中.其他同學可回到自己的座位就餐、觀舞。
第三節:節目表演:邀請舞蹈班的同學跳其他種類的舞蹈.(街舞等)
六.活動布置
⒈海報,橫幅等宣傳。南瓜燈, ⒉現場舞臺,攤點布置到位。
⒊人員分配,主持人,各個活動志愿者。
七.經費預算
1.糖果購買:單價不一,總價控制在300元內
2.面具購買:3元/個*100=300元(其他道具酌情考慮,費用在200之內) 3.南瓜:11元/個*30個=330 4.蠟燭;3元/個*30個=90元
5.服裝借用費:50*40套=20xx元(若便宜可適當增加數量) 6.宣傳海報,橫幅制作:10元/張*20張=200元,50*8張=400元 7.舞臺搭建:暫定
八.活動細節
1.活動對象是所有校區的同學。
2.舞蹈領隊的要提前訓練,其他再安排2~3組練習。
3.準備足夠的面具,南瓜燈,蠟燭的器具。南瓜燈要現場找愿意的人在一起制作。
然后評比出最佳的作品,并給予獎勵(糖果+面具)
萬圣討糖活動
① 給糖對象必須有萬圣節裝扮。
② 給與的糖果數量不得超過4個每人。
③ 志愿者必須公平發放。
鬼鬼的報復
① 必須保證活動者的安全,對于參加者要告知有心臟病等不宜游戲的人不得參加,否則均與我協會無關
② 活動盡興就好,不宜過分恐怖
③ 每個活動完成者均給與獎勵。
化妝舞會
篇8
活動時間:XX.10.31.晚5:30開始
主持人:*** 音樂音響:*** 照相:*** 場地維護:*** 場控:***及各班主任
場地布置:美術組
活動材料負責人:***
活動目的:
1、 通過扮演,進一步讓幼兒感受萬圣節的氣氛,體驗西方節日的快樂。
2、 通過游戲,鍛煉孩子的膽量和辨別能力。
活動準備:
1、 活動前準備:進行幼兒園內環境布置,營造萬圣節氣氛,制作的南瓜燈布置在教師門口柜子上及操場周圍。制作神秘魔窟游戲入口。
2、 家長及幼兒著萬圣節的服裝及道具入場。
3、 室外南瓜燈(仿真可操作)、活動背景(噴繪)及汽球。
4、 幼兒園準備糖果若干(一個班一個顏色糖果),家長準備面粉若干。獎品:大棒棒糖若干
5、 游戲材料準備(若干個糖果系在2根2米長的繩子上,汽球橘色和黑色各4包,衛生卷紙40卷)。
6、 一切工作人員著骷髏服裝。
7、 各班場地分配。
8、音樂準備:恐怖音樂、演出音樂
活動流程:
1、 主持人介紹本次活動。
海王班幼兒節目開場,拉開活動序幕。where is the monster mummy ?(孩子們呼喊魔鬼媽咪在哪里?老師們呼叫著從班級人群中跑出來) 此環節控制在3分鐘
2、副班與助教帶領孩子們手搭肩組織一起站在活動場地的里圈,班主任帶領家長但同樣的方式站外圈,隨著主持人的呼叫僵尸party開始。音樂起,按音樂舞動,結束時由老師帶領家長及孩子做著僵尸的動作回到位子上。此環節控制在15分鐘
3、主持人介紹集體游戲活動環節,介紹以下游戲玩法:根據孩子年齡特點進行:(聽主持人口令,口令開始想參與游戲的幼兒速跑到活動地點,口令結束后為止,以活動場地人數為參與游戲人數標準)
小班、中班組:《跳跳摘糖果》
玩法:幼兒站在已綁好的糖果下,聽主持人口令最快摘到一顆糖果者速把糖果交給主持人。
大班、學前、幼一:《木乃伊包裹》幼兒園管理
玩法:家長在規定時間內用衛生卷紙把孩子包裹成木乃伊者為獲勝者。
獲前三名的孩子可到主持人處領一個大棒棒糖果。
(一個游戲可同時分兩組進行) 此環節控制在20分鐘
4、游戲活動后,主持人號召全體的大鬼小鬼集合(家長及幼兒),介紹集體游戲《魔窟冒險》(全場關閉燈光,家長及幼兒需閉眼傾聽主持人講游戲規則,這時班主任帶領班上老師悄然從操場小門進入魔窟隱藏,家長原地等待傾聽規則),隨后當主持人發令音樂起時家長帶領幼兒速從鬼洞(幼兒園一樓入口)進入危險區《神秘魔窟》尋找自班班主任老師(其他教師隱藏并在其過程進行恐嚇干擾),家長找到老師后必須提示孩子說:trick or treat,班主任老師發給孩子一顆糖果以示找到了,家長和孩子并拿著糖果速回到戶外自己的位子。班主任根據糖果數量(一個家庭一個)驗收找到自己的人數,糖果全部發完的班主任速到活動場地與班上家長匯合并報告主持人 ,主持人統計結果。最后一名回來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帶領家長進行游戲懲罰:家長和孩子面對面,主持人將裝有面粉的黑色汽球放在兩人身體中間,按主持人的口令,用身體將汽球擠破。
5、結束活動:主持人邀請大家把自帶的面粉拿出,(在萬圣節這天把你的祝福撒向你身邊的同伴,今天誰最白誰將是萬圣節這天最幸運的人)。(音樂起) 此環節控制在15分鐘
萬圣節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西方萬圣節的文化,感受節日的快樂,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英語人文環境,讓幼兒體驗不同文化習俗,借以拓展其世界觀。
2. 為幼兒提供展現英文的舞臺,培養其大方自信的素質。
3. 增進家園英語信息交流,鼓勵家長在家中與寶貝親子互動,實現家園共育。
二.活動準備:
游戲準備:游戲卡,小印章,各個小游戲物資及組織準備。
環境準備:舞臺及環境布置有關萬圣節活動的自制裝扮一套,手電筒,熒光道具。
家長準備:制作參加活動人員的有關萬圣節服裝及熒光道具,周五穿戴整齊參加活動。(魔鬼走秀節目家長需周三把服裝道具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
糖果10枚(周四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周五家長再自備兩三個糖果哦!
蘋果一個(周四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
手電筒一個(周五帶著參加活動用)
三、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1. 萬圣節集體開場舞
2. 獅之威風--獅王進行曲
3. 最炫英語風{大{中{小
4. 魔鬼走秀
(有意愿參加魔鬼走秀的家庭請快速與班主任聯系,每班限額4組家庭。參加 魔鬼走秀的家庭10月26日之前請將創意的面具、造形及相關物品帶入幼兒園班主任)。
5.神秘討糖果
目的:增強孩子主動交往能力
前提:一定要安安靜靜,神秘的去找好朋友。
玩法:有秩序的聽主持人口令,音樂聲響起,討糖果的游戲開始,各班老師務必組織。地球,太陽,火星,土星家長和寶貝手拿糖果躲藏起來(主會場附近均可),等其它班級的幼兒裝扮成小鬼的樣子來討糖果,木星,天王,水星,海王,金星為尋找方,討糖果時小朋友要說上一句Trick or treat(不給就搗蛋)或Happy halloween萬圣節快樂!對方才能把糖果送給小朋友。(如果不給,可自設懲罰措施哦!)
分散活動:(以下游戲均以家庭為單位自由參加,獲得小印章越多越有機會參加Lucky大滿貫活動)
活動一:打怪獸
目的: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和幼兒的競爭意識。
玩法:教師事先準備籃子,分別貼上怪獸的樣子,分組,請幼兒用球丟向怪獸框中,打怪獸,最后看哪組的幼兒丟的乒乓球最多,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二:咬蘋果
玩法:游戲時,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分組)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為優勝者,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三:吹面粉
玩法:參加游戲者,面對面站在一張桌子兩邊。把裝有乒乓球的口杯放在桌子上,(及放在二人中間),要他們蒙著眼向乒乓球吹,若能把球吹到對面便為贏方,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四:我吹我吹我吹吹
規則:把氣球吹大、系好,并分別在每個氣球上依次寫上一個字--萬、圣、節、快、樂,誰又快又準完成任務誰獲蓋小印章一枚。
集體活動:
篇9
語言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化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和文化有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家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大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加強中學生英語文化意識滲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另外,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因此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文化意識的滲透。
不同的語言包含不同的文化,了解該國的語言就必須了解語言所涵蓋的文化,這才能達到得體地運用語言,表達要表達的內容。然而在我國傳統的中小學英語課堂中出于考試的需要,教師往往過多地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文化知識的導入和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很多學生掌握了較多的語言知識,卻常常產生文化上的誤解。在真實的交際過程中造成失敗,甚至鬧出笑話。因此英語教師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能力培養,又要注重文化知識的介紹,并讓學生正確地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加強文化意識滲透的方法
(一)通過營造文化氛圍滲透文化意識。
教師要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了解文化。讓學生置身在英語學習的環境中,讓他們聽到、看到、感受到英語文化,可以通過學校的廣播、電視、電影等音響設備營造聽覺及視覺氛圍,利用黑板報、英語報紙等營造視覺氛圍,利用英語標識、廣告等營造環境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要經常滲透文化教學,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
(二)通過對中西文化比較,加強文化意識滲透。
文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中西方文化比較,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英美人的生活習慣等。比如在日常交談中,英美國家女士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她們總是回答:“It is a secret.”英美的國家的人還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工資待遇等,他們認為那是個人的私事。見面也不像中國人那樣打招呼,問:“你吃飯了嗎?”而是討論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天氣話題。這反映了中外的生活習慣。再比如在飲食方面,中國人的一日三餐的食品和英美人的一日三餐也不同。中國人早餐:porridge,dumpling,eggs,noodles;午餐:rice,meat,vegetables;晚餐:pork,rice,porridge,fish。西方人早餐:toast or milk,bread;午餐:sandwich,hotdog,chip,tomatoes,pie;晚餐:steak,peas,stow,bread。這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飲食習慣。再比如在打電話方面,西方人不用“Who are you?”和“I am...”,而是問別人用“Is that ...?”說自己用“This is...”。因此只有了解一些中外文化的差異,才能表達得體、到位,否則會引起尷尬的場面,甚至會鬧出一些笑話。例如有一個年輕人去美國不久,在一個餐館打工,給一對美國夫婦上菜, 美國夫婦問他為什么上這么快,他說他尊敬老人,結果這對美國夫婦很不高興。在中國說人“老”意味著有經驗、有資歷;而在美國,人們不喜歡“老”,他們認為“老”就是沒有用,特別是女士更不喜歡人們說自己老,“老”就是不年輕、不漂亮。所以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而且要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
(三)通過介紹背景知識、組織活動,加強文化意識滲透。
在牛津教材中涉及一些節日,如“萬圣節、圣誕節、復活節”等,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并進行擴充。比如在學習圣誕節時,在復活節人們有吃彩蛋的習俗;等老師可以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由來,以及英美人是如何度過圣誕節的。在學習萬圣節時,也可以介紹萬圣節的由來,以及孩子們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敲門要糖果。
教師可針對背景知識開展一些與之相關的活動。孩子們善于表演,喜歡參加活動,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表演。比如,在學到萬圣節時,讓學生裝成各種各樣的鬼怪,戴上面具,在班與班之間挨個敲門要糖果,讓他們練習對小主人說:“Trick or treat?”小主人們可以把準備好的糖果點心等送給學生。讓他們親身體驗和感受異國文化的濃郁氛圍,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在學習圣誕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歌曲“Slight Nights”,讓他們感受圣誕節的寧靜和祥和,教師扮成圣誕老人,偷偷地把禮物送到住校生的襪子里,讓學生感受圣誕節的快樂,真正體驗西方的文化。
(四)通過不斷總結,加強文化意識滲透。
文化意識的形成是建立在不斷總結、不斷積累的基礎上的。新教材涉及許多西方文化。比如一些建筑古跡,如美國自由女神像,英國的大本鐘,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等。 學生對這些都比較感興趣,可以增長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視野。平時要讓學生注意收集這些圖片,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的藝術、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教師要有計劃、系統地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把文化知識的教育和英語教材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還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英語文學作品及英文報刊,擴大他們的文化知識,了解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總之,文化意識的滲透是一個長期積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不斷總結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地、有意識地滲透,使學生不斷地感悟,學生才能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底蘊,切實提高文化素養,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篇10
在我國目前的中學英語課堂中,大部分的英語教師都存在一種比較保守的教學觀念,認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最為重要。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更為注重英語語法如何應用,詞語的基本意思的教學講解。而另一方面,在跨國文化素質方面,負責教學本身的教師就不具備過高的素質,對英美等以英語為主體的國家的文化內涵理解不深,無法使學生更多的了解當地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所以我國的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還普遍存在以下困難:
1、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我國學生是在漢語單一語種的環境中學生英語的,除了每周有限的幾節英語課外,很少有接觸英語的機會。他們的語言學習的主要環境就是課堂,而在目前大部分英語課堂中,仍是那種教師一支筆、一本書、一言堂、一板書的形式,缺少學生創造使用目的語的氛圍和場合。口語練習是一種教師控制的、機械的操練,缺乏師生間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義的交流。
2、教師口語水平低。英語教師的口語素養是教師的最基本素養之一,其口語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影響所教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英語教師的口語素養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上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不少英語教師的口語水平偏低,語音語調不夠準確,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語教學,這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是很不利的。
3、班級學生人數過多。培養聽說能力必須通過大量的反復練習,每個學生都要有足夠的聽說實踐機會。而我國絕大多數中學班級容量大,一般在60-70人左右。班級人數過多就難以組織有效的口語訓練活動,使學生開口實踐的機會少,口語的能力自然難以提高。
4、聽英語的機會太少。說英語的能力必須建立在大量的聽英語的實踐基礎之上,而我國學生由于教師的口語水平較低,電化教材設備和資料較差等種種的原因,學生聽英語的機會少,這直接影響了說的訓練。
5、心理障礙的影響。不少學生由于英語基本功不夠扎實,如語音、語調不夠正確規范,詞匯、句型、語法不夠準確,朗讀、背誦基本功不到火候等。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以致形成心理障礙。所以,對開口講英語總有一種懼怕心理,怕出錯、怕受老師責備、怕被同學恥笑,這種恐懼心理常常使學生進行口語表達時顯得焦慮和緊張,影響他們正常的思維和順利的表達。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就是學生平時缺乏練習的機會,在開口時沒有一種自主感,同時又過多考慮所說的詞句是否符合語法規則。“恐講心理”阻礙了口語的進行。因此學生開口難,連貫敘述更難。越怕越不敢說,越說越不敢說,導致惡性循環。
二、外教教學對中學英語教學的作用
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已受到了時展的強烈挑戰。如何尋求英語口語教學的新途徑,以期更快更好地培養出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已成為中學英語教學值得思考與探索的問題。近幾年來,招聘外教教學的方法為提高英語口語教學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那么,外教教學能對中學英語教學產生哪些有益的作用呢?我將結合自己所接觸過的外教老師,談談他們對英語教學的作用。
1、外教注重“寓教于樂”,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外教課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 在每個外教的教學前,他們都會在適當的時間安排恰當的游戲,他們她們所設計的游戲不僅有啟發性和靈活性,而且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有一定的目的性,能為教學服務。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還加入大量的游戲,利用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
2、注重西方文化的滲透,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造成學生理解上的誤區。所以,外教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西方的風土人情等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點。例如,在介紹萬圣節時,課文中只是簡單介紹It's in autumn. Children wear scary clothes . They go to people's houses and scare the people , then the people give them sweets .綜合所有的信息,也只讓學生們明白萬圣節在秋天,是來嚇人的,孩子們能獲得糖果,如此而已。孩子們不知道萬圣節具體在哪一天、萬圣節的傳統習俗是什么、南瓜燈又是怎么回事……因此,外教提前收集了有關萬圣節的相關圖片、視頻、介紹,甚至讓孩子觀看萬圣節的創意廣告以及膾炙人口的萬圣節歌曲This is Halloween 。這樣,讓孩子完全了解萬圣節,滿足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同時有渲染了氣氛,提高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重視文化知識的滲透,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有利于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對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鑒別力,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使交流和溝通不至于受到影響,以達到良的交流效果。
3、外教營造一個純英語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
外教能夠自覺地營造一個純英語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英文慣性思維能力。用英語組織英語教學,用英語教英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用英語教英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有利于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說英語的示范,便于學生口頭模仿,有利于激發學生說英語的欲望,并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些外教還善于運用英文電影這一媒介來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英文電影作為融視、聽、說于一體的媒介,能為學生創造最佳的英語學習環境。英文電影語言內容豐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會話語言。它彌補了課本的硬式語言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泛、生動、逼真的視覺直觀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有利于學生感受真實的交際語言,提高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增強跨文化學習的意識。外教經常會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地道的英語本土電影,比如《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等。優秀的原版英文電影是促進學習地道英語和提高英語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電影中的語言情景真實而立體地展現了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的環境,它能為學生創造出擺脫母語束縛、調動人的感覺器官及大腦對語言信息的綜合反應,并自然地吸納語言的環境。而且原版英文電影所提供的語言信息語境豐富,電影的語言源于生活、接近生活,經過提煉加工后,生動、地道的言語表達再配以對話的環境及會話人物的神情、姿態等,便會產生一種使人身臨其境的直觀效果。在電影中可以看到西方真正的背景文化、生活模式、語言模式和結構。
篇11
一、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認知需求
高專學生通過在中學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不僅對單詞和語法的學習、閱讀能力的提高,更有一種對英語國家知識和文化的渴求。傳統的英語教學形式單一,黑板加粉筆,英語知識的識記過程過于枯燥。而多媒體課件展示方式生動活潑,圖、文、聲、像并茂,可以給高專學生進行視、聽、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化教學。例如,在學習課文Disneyland and Theme Park中,教師可以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動圖片,可愛的卡通形象,迪斯尼公園的地圖引導或是香港迪斯尼樂園的參觀介紹,通過聲音、圖畫、視頻多方位的展示,配以提示性的文字和英文朗讀,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適時地轉化為強烈的認知需求。
二、教師備課靈活,擴寬教學空間
授課教師教學的內容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結合所講授的內容挑選相關材料進行補充,利用多媒體,直接把需要補充的內容如背景介紹、文化習俗、歷史事件等展示出來。教師還能夠通過制作圖片和插入歌曲欣賞、開心幽默、視頻連接等內容。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寓教于樂,改善學生倦怠情緒,使枯燥乏味的語言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在講授Maglev一文時,通篇介紹磁懸浮列車的運行原理,傳統授課很生澀、枯燥,像是在講一節英文版的物理課。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導人相關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磁懸浮列車的外觀、運行模式、歷史發展以及優點,然后再學習課文就變得易于理解了。
三、提供大量信息。擴大教學容量
英語學習中有很多詞匯、短語、句型、固定搭配等需要學生對比記憶。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單靠教師在課堂上板書。費時費力,會占用學生學習時間,效果也會不佳,畢竟課堂容量有限。而多媒體教學突破了這一局限,利用計算機能智能化地、最大限度地、高質量地處理各種聲音、文字、圖像、視頻。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如教學Halloween一節,教師可以根據萬圣節的風俗制成多個幻燈片,引出“Trick-or-treat,ack-o-lantern,pumpkin,Mack cat”等萬圣節風俗及來歷,而后是幾段情景式對話,讓學生感受萬圣節時的氣氛。在不知不覺中,有關Halloween的一切都將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并且潛意識里和中國的節日做對比。整個教學程序有條不紊,方便快捷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改善視聽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專學生為了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找到理想的工作,迫切希望在英語學習中能夠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在傳統的課堂里,由于班級規模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的聽、說能力訓練相對不足。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克服傳統課堂模式無法加大聽說訓練時間和強度的缺陷。教師可以在課件中預先插入課文朗讀,學生可以邊聽課文錄音,邊看圖片和文字內容,從而把視覺和聽覺有機結合,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預先下載VOA(voice of American)或者BBC(Bddsh Broadcast Company)的新聞資料,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視聽,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而且可以令他們獲得更多的時事信息。在每次上課之前。作為導入,教師可以從CRI Online(國際在線)網站里摘錄“一句話新聞”,最新的新聞圖片展示,簡單扼要的英語解說提示。然后讓學生發揮其能動性,相互探討評論,最大限度地發揮想像力和語言思維能力,把英語說出來,會使用。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的使用,使英語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了課堂大容量、新信息、多趣味,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相比,課堂上不斷變換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畫面,形象直觀的闡述,豐富生動的信息,都激發了學生的無限潛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的英語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參考文獻:
篇12
【案例】教學5A Unit 2 A new house Part A,教師播放英文歌曲“In the classroom”,待孩子們拍著小手唱完歌,教師趁熱打鐵地提問:What’s in your classroom?S1:There’s a TV in the classroom.S2:There are some desks in the classroom...T:Is there a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S3:No,there isn’t.T:Are there any books in the classroom?S4:Yes,there are.T:Guess,what’s in my box?S5:(摸摸盒子里的物品):There’s a picture in the box.T:Look,there’s a new house in the picture.(板書課題:Unit 2 A new house并帶讀)But who lives in the new house?Where’s the new house?由此導入語篇。
【分析】本節課英文歌的導入不僅在課堂之初放松了孩子們的身心,而且激發了孩子們說的熱情。在師生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不僅復習了上一單元的重點句型,而且將本單元的重點句型在真實的情境中得到了操練,并順利揭示本單元課題A new house,再由課題順利過渡到接下來的語篇教學。本課的導入簡單而有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為接下來的語篇學習打好了基礎。
二、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案例】教學5A Unit 4 Halloween Part A,在教師簡單地跟孩子們交談之后,幻燈片上逐步展示了四個關鍵詞,讓孩子根據關鍵詞猜測相關內容。第一個關鍵詞是happy.T:What can make you happy?S:watch a cartoon\play a game...T:Yes,play a game can make you happy.Let’s watch a cartoon about “trick or treat”.課件上出現了第二個關鍵詞trick or treat,教師播放卡通片“trick or treat”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artoon?S:pumpkin。課件上出現第三個關鍵詞pumpkin.T:Can you make a pumpkin lantern?教師首先通過flash進行示范如何制作一個南瓜燈,接著邀請孩子們上臺試著自己制作南瓜燈。T:When do we need to make a pumpkin lantern?教師揭示最后一個關鍵詞:Lantern。這時課件上出現了四個關鍵詞happy,trick or treat,pumpkin,Lantern。接著讓孩子們猜測這些關鍵詞是關于哪個節日。孩子們各抒己見,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These words make up Halloween,板書本單元課題Halloween。
【分析】通過第一個關鍵詞happy,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認為值得快樂的事情,形成頭腦風暴,也知道萬圣節是一個快樂的節日。第二個關鍵詞trick or treat以播放動畫的形式讓孩子了解該游戲,也向孩子們滲透了萬圣節的習俗。第三個關鍵詞pumpkin,讓孩子們了解了制作南瓜燈的習俗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最后一個關鍵詞Lantern,揭示以上關鍵詞件發生的時間。最后讓孩子們根據以上關鍵詞猜測是有關于哪個節日,繼而揭示課題Halloween。該猜測游戲,不僅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放飛思緒,而且讓學生在猜測的過程中學習了Halloween的相關背景知識,激起他們深入學習語篇的欲望。
三、游戲導入,激發熱情
篇13
“平時工作壓力大,趁著過節給自己減減壓,其實過洋節也就是圖個樂。”剛剛過去的圣誕節,網絡編輯崔書偉在網上團購了KTV的歡唱套餐,召集一幫同事狂歡了一夜。其實,不光是崔書偉,許多年輕白領之所以選擇過洋節都是為了放松身心。
除了放松身心,借助網絡之力,洋節日可以拉近朋友間的距離,增添親人間的感情。 “上學的時候大家就喜歡在圣誕節、萬圣節組織些活動。畢業后,當年的同學分散在全國各地,有的還出國了。現在,不論什么節日,大家會在人人網上互送虛擬禮物,相互問候。有的同學還會上傳曾經一起讀書時圣誕節、萬圣節照片,而大家也會跟帖留言,共同回憶那些有趣美好的片段。”說起過節,2010年剛畢業的大學生小黃滿臉輕松。
實際上,這是很多年輕人過洋節的心態。日前騰訊網發起的有關洋節日話題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節日中包含的浪漫情節”、“商業營銷”、“從眾心理”等是大部分網民逐漸接受洋節日的理由。
不過,有些民眾卻對洋節日十分排斥,甚至認為洋節日的侵入是一種文化侵略。網民“逍遙人”在論壇里發出質問:“還有多少年輕人知道,‘萬圣節’之前四天,是咱們傳統節日里除了清明節外一個很重要的祭祀日――‘送寒衣’呢?”
“其實,文化有了交流才會有更好的傳播和保存。至于是不是已經到了洋節日取代我們傳統節日的程度,想來恐怕也沒有那么嚴重,據我觀察,更多的年輕人還是覺得好玩罷了。”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強說。
崔書偉也補充說道:“傳統節日,那是咱自己的,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忘。”
網絡節日千奇百怪 樂趣橫生
新桃換舊符的春節、千里共嬋娟的中秋、雨紛紛的清明……過慣了這些傳統節日,不安分的網民們開始以各種新鮮奇怪的名目巧立網絡節日。“微博上三天兩頭就冒出來個非主流節日,讓我們感覺天天都有節日過!”“微博控”彭小姐說。
如果說11月11日的光棍節已經脫離了小圈子,由年輕人之間的“游戲”變成了一個現實中的節日,那么,網絡上還有一堆“出身”類似于光棍節的“數字節”等待被挖掘。
2011年10月份,剛剛過完國慶長假后,網絡上就突然冒出了兩個節日――10月10日賣萌節、10月11日蘿莉節。
您可能要問,為什么10月10日是“賣萌節”呢?網友們的講解充滿著說文解字的味道:“萌拆開就是‘十月十日’四個字。草字頭拆開就是兩個‘十’,下面的‘明’字分開就是‘日’和‘月’,之后按照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順序讀出來。”
當天,各大網站、論壇、微博都是滿滿的“賣萌”照片。“萌主”評選顯然是賣萌節里最熱鬧的環節。在微博上,“最紅萌寵貓叔俊介”,“經典卡通形象小新、小丸子”、“網絡神獸”,成為了“萌主”最有力的競爭者。
賣萌節余波未定,網絡論壇“貓撲”中又推出“蘿莉節”。蘿莉節的由來依然由網友們說文解字,只不過這回解說出來的是英文和數字,網友“天下剩人”說:“蘿莉的英文是‘loli’,10月11日拆開來看,就是1011,看看是不是形似loli!”
“網絡節日是互聯網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質體現了網民活動的共同認知。這種節日不僅出現在中國,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只不過根據地域文化的差異,這種節日會有所區別,共同的文化是網絡節日出現的前提。”著名互聯網觀察家洪波認為,網絡節日的發展很自由,只要有適合它的土壤,就會出現,能否成為流行的元素還要看它是否被廣大的網民理解接受。
當網絡生活像現實生活一樣過得平淡如水的時候,就需要來點勁兒,于是,那些被共同認知的、推陳出新的節日自然會受到追捧。盡管非主流的網絡節日只會在年輕網友間火一陣子,賺得是新鮮感,很難像傳統節日一樣受重視,但它們無疑為平淡的生活增加了樂趣。
中國節海納百川 欣欣向榮
如今,洋節日、網絡節日在我國大興,那么,它們究竟算不算中國節?如今的中國節,其內涵又有哪些?
中國節日貴在傳承。
“中國是一個貴人倫、重親情的國家,傳統節日根植于催生它的民族土壤,烙有鮮明的民族印記。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年輕人對傳統產生誤解,缺乏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同感,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轉變疏離了現代人與傳統節日的情感。因此,我們不但要闡明節日的文化內涵,還要說明它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功能與意義,在原有的文化內涵基礎上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文化意義。”網友“閑云野鶴”的一段話似乎道明了些許。
除夕闔家團圓、辭舊迎新,清明掃墓祭祖、寄托哀思,端午龍舟競渡、悼念屈原,中秋合家歡聚、共享天倫,重陽登高敬老……這些民間習俗直至今日仍散發著愛家、愛國的濃重氣息,人們在其樂融融的喜慶氛圍中能切身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醇厚和美好。
中國節日還應緊跟時代步伐,創新中兼具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