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西方文化概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西方文化概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西方文化概論論文

篇1

一、課程中文獻資料的引入

文獻資料向來是史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史料來源之一。在“西方文化概論”課程中,大量引入當時人的著述及法典等文獻資料,可以令學生正確地把握西方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時期的特點等內容。尤其在了解西方古代及中世紀文化過程中,文獻資料的應用尤為重要。在進行“緒論”“古希臘文化與神話故事”專題的講解過程中,筆者嘗試引入希羅多德的《歷史》、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文獻。在“緒論”中,引用了一段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描述,“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1]239。由此,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何為西方”。通過希羅多德的描述,讓學生了解到最早劃分出東方與西方的是其著作中所描繪的發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希波戰爭。在“羅馬文化與羅馬道路”“羅馬文化與羅馬法”這兩大專題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大量引入了《塞奧多西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的條文。在講授羅馬法之時,筆者引入了《塞奧多西法典》中兩段有關女性地位及財產的條文,“如果任何人與一個女孩訂立婚約并且未能在兩年內實現這一婚約的話,并且如果女孩在這一時間已經過去后改而嫁給其他人的話,不應由于加速她的婚姻而歸罪于她詐騙,并且也不能允許她的婚姻誓言歸于無效”[2]67。“如果一個女兒從其家父處接受了一筆嫁資并隨后結婚的話,如果其家父未立遺囑而去世的話,如果她希望與其兄弟一同繼承的話,她應被要求將其嫁資與其家父的田產合并,然后她就能成為共同繼承人與其兄弟分割遺產。”[2]82通過這兩段法典條文的引入,讓學生了解到羅馬法對于女性權益較為保護,同時也較為強調對本家族遺產的保護。在“典雅愛情”“黑死病的文化影響”等專題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則引入了但丁的《新生》、薄伽丘的《癡情的菲亞美達》《愛情十三問》《十日談》。筆者在講到文藝復興早期人文主義者的典雅愛情觀念的時候,引入了薄伽丘作品中的一段話:“夫人啊,您是我唯一的歡樂與幸福!如果說這話不中我的下懷,那我準是在說謊。如此自猜自想真令人心花怒放,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甜美的:您是屬于我的。”[3]9這段話隱喻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菲亞美達的情景。從《癡情的菲亞美達》的內容來看,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騎士”對于心愛的貴婦人的愛,一種平等的、女性稍占主導地位的,并且具備婚外戀性質的單戀,一種與中世紀騎士精神中的典雅愛情一脈相承的愛情觀。我們發現,但丁、薄伽丘等文學巨匠筆下的女神是理想女性的化身,也是激發詩意靈感的源泉,通過巨匠的名作化為不朽。引入這些相關的重要文獻資料,不僅可以讓學生更為準確且深入地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西方文化所體現的特征,同時對于歷史學本科學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其運用史料的意識和能力。

二、課程中論著及論文的引入

對于很多古代、中世紀以及近現代的文獻資料,高校歷史學本科學生把握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課程講授過程中,除了文獻的引入外,筆者還引用了大量的近現代國內外學者的對相關主題進行研究的成果,尤以論著和論文為主,將它們作為補充。如威爾•杜蘭的《世界文明史》、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布林頓的《西洋文化史》、麥克尼爾的《瘟疫與人》、朱偉奇的《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彭小瑜的《中古西歐騎士文學和教會法里的愛情婚姻觀》、李化成的《黑死病期間的英國社會初揭(1348—1350年)》等。以“典雅愛情”專題的講授為例,筆者引入了布林頓在其著作《西洋文化史》中關于典雅愛情的定義:“衰退中的騎士精神培養出‘羅曼蒂克的愛情’,對一個理想的女人所產生的愛,一種做不到、非塵世的和精神上的愛。這個理想的女人是可以使崇拜者高貴起來……騎士精神也將的沖動升華作精神上的愛慕。”[4]186并且分析了這一定義中的兩個重要詞語“衰退”“高貴”。“衰退”指出了雅典愛情出現的時間,是在中世紀中后期;“使崇拜者高貴”是典雅愛情的作用。此外,筆者還引入了威爾•杜蘭的一段話:“有兩種影響力緩和騎士的野蠻作風———女人和基督教。女性的德行再度被發揚,以遏止英武男人好戰的血氣之勇。”[5]452同時,分析了威爾•杜蘭這段話所指出的貴婦人在騎士精神特征轉化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樣的引入和分析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了解到中世紀存在于貴婦人和騎士之間這一神秘愛情的基本情況。在“黑死病的文化影響”中,在講述黑死病來源的不同說法時,筆者引用了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的看法:“在1252年蒙古軍隊從遠征云南—緬甸的行動中撤回不久,鼠疫桿菌就侵入到蒙古的野生嚙齒動物群落,并逐漸轉化成地方病。隨后幾年,隨著受感染的老鼠、跳蚤和人無意識地把桿菌傳播到新的嚙齒群落,而向西沿著大草原擴張。”[6]97通過這樣的引入,讓學生體會到從古至今東方與西方的文化都有交集,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進行傳播和交流。通過引入相關學者的論著及論文作為補充,為學生提供更多不同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特點及內容的視角,同時,也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生動。

三、小結

除文獻資料以及近現代學者的論著和論文外,在“西方文化概論”課程中,筆者還引入了部分考古證據、影像資料、印章等史料作為課程內容的重要支撐。在授課對象主要為歷史學本科學生的課程中,進行大量史料的引用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事實上,在這門課程結束之后,從學生所提交的讀書報告和小論文的情況看,這門課程所選擇的十二個專題不僅激起了很多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興趣,同時他們也努力在對相關史料的研讀與分析中,試圖就其中的某個感興趣的論題進行獨立的分析并撰寫論文。

參考文獻:

[1]希羅多德.歷史(上冊)[M].王以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ClydePharr.TheTheodosianCodeandNovelsandTheSirmondianConstitution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2.

[3]薄伽丘.癡情的菲亞美達[M].陳才宇,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4]趙林.神旨的召喚———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篇2

證券交易稅的主要職能是調節市場交易,但是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作用漸漸異化,財政收入職能似乎體現得更為明顯。在早期的印花稅分成比例中,國家和地方各50%,1997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調整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對證券交易印花稅再次調整分享比例,改為中央88%、地方12%;從2000年10月1日起將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調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從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我國的印花稅收入不斷增加,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甚至在證券市場行情火爆的2000年上半年,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竟占到上海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國印花稅達到了485.9億元,占當年稅收收入的比重達到3.83%,這恰是我國證券市場前5年證券交易印花稅總量的5倍。必須指出,一方面,我國股票交易印花稅的這種財政收入功能的發揮是以證券市場換手率過高為基礎的。目前我國股票的年換手率為300%左右,大大高于西方國家的成熟證券市場6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印花稅稅率的下調,當然會影響到財政稅收,但是印花稅不會以稅率下調幅度同比例下降,稅率下降了,刺激了市場交易,印花稅會有所增加。同時,市場交易活躍了,券商的傭金收入會增加,券商所交的稅也會增加。因此,我們在分析是否應對印花稅進行改革時,應該先考慮它是發揮出了市場調節職能,而并非是否發揮出了財政收入的職能。

三、現行證券交易印花稅的隱憂

(一)征收印花稅依據不足

雖然目前的匯貼納稅方法不須粘貼印花,由稅務機關在憑證上加注完稅標記代替貼花,但應稅憑證是真實存在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在證券交易過程中的普遍運用,證券交易早已實現了無紙化操作,所謂的股權轉讓書據只是電腦中的一筆記錄,證券交易時既無實物憑證,也無印花稅票,征收印花稅已經失去了本來的含義,證券交易印花稅實際上成了一種交易行為稅,與印花稅的本來含義不符,理論依據不充分,法律上不夠嚴謹。

(二)印花稅的征收對交易行為的規范作用不大,征收范圍狹窄

印花稅是對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書立、領受的憑證收的一種稅,它的意義在于加強憑證管理,促進經濟行為規范化,了解其他稅種的稅源和繳納情況,加強監督控制,同時可以積累資金,增加財政收入。由此可見,印花稅的征收對交易行為的規范作用不大;證券市場的內涵遠遠大于股票市場,范圍狹窄的印花稅不利于對所有證券交易征稅,而稅基廣大的交易稅有助于保證各種類型的證券市場共同發展。

四、證券交易稅制改革的方向

(一)應有助于證券市場持續發展

第一、證券交易稅制的改革應有助于推動企業融資與體制改革。目前境內居民儲蓄率很高,企業間接融資的比重相當大,這對企業直接融資與銀行信用的發展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在證券交易稅制設計時,可以考慮引導企業通過證券市場來實現直接融資,并引導企業推動體制改單的進行。第二、證券交易稅制的改革應有助于減輕證券市場的非正常波動,尤其是抑制證券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為。目前固定劃一的印花稅不足以實現這一功能,要充分發揮交易稅制對投資行為的引導,有必要進行適度變革。第三、證券交易稅制的改革應有助于推動我國證券業整體素質的提高。總體而言,我國證券業的基礎較薄弱,證券市場還是一個成長型的市場,券商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的格局也還沒有根本打破,在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日益逼近的環境下,整體實力趨弱的國內券商的成長會受到課征較高稅率的損害,這無疑會對我國證券業的整體實力增強、整體素質提高雪上加霜。第四、證券交易稅制的改革應有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當前,我國的證券交易稅率遠高于除了丹麥以外的其它國家,較高的稅率使得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也相應較高,從而減少了對證券的投資。所以證券交易稅制改革方向總體上應以下調證券交易稅為主。

(二)以稅負公平為重要方向

實現稅負公平原則,需要建立完整、系統的證券交易稅制體系,既要能“拓展稅基”又能實現“差別稅率”。從“拓展稅基”的角度出發,證券交易稅種應不再實質性地限定在流通股的轉讓方面,對新股發行、法人股與國有股的轉讓、債券交易、投資基金的交易,以及其它非交易過戶均可適度課征印花稅或交易稅,這既可實現稅負公平,也可推動各種交易品種的均衡發展。目前固定劃一的證券交易印花稅不足以實現對證券投資收益的調節。因此,在稅收稽征手段許可的情況下,可以根據交易頻次、成交額度、投資收益等多個方面實現差別稅率,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并且不再出現虧損投資者與盈利投資者按同等稅率承擔稅負的狀況。關于這一點,可以通過在適當時機開征一些新的差別化的稅種(如資本利得稅等)來實現。

(三)保持證券交易稅制的政策穩定性

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證券市場,對稅負的承載能力存在差別;同時證券市場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所要求的證券交易稅制對證券市場發展的導向也存在差異,因此,實踐中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證券交易稅制。那么,如何保持證券交易稅制的穩定性就成為了新的課題。證券交易稅制的穩定性,不是拒絕證券交易稅制的變革,也不能表現為稅目、稅率等的固定不變,而是要體現在證券市場發展方向上的穩定性。

篇3

任務型教學是以任務為中心,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法。其強調的是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有目的的教學。任務型教學法還強調,學生的習得和知識建構過程,提倡交流參與的學習方式。因此,任務型建構教學要求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教學內容和目的,設計出具體可操作的任務,學生則通過探究、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主動建構知識。當前的西方文化課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地聽,少量的問題設計也流于形式并沒引發學生真正地思考,從而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學初就布置每組學生的課堂展示任務,每組按班級實際人數比例進行分組,負責完成對每小節教學內容的介紹與評價。學生圍繞這一任務精讀課本上的內容,通過各種手段查閱相關資料與信息,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進行深入學習,并對相關內容進行有選擇的拓展,在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進行認知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和新的知識結構。當然,為了避免除了每節內容展示小組成員外的其他同學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提問、練習、討論、課后作業等檢測手段也不可或缺。另外,每次課堂展示任務完成后,教師應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做出積極的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同時,教師還應對重難點以及學生遺漏或介紹有誤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補充和更正,對所學知識做出總結和歸納,并對重要內容做有價值的知識拓展和延伸。對于西方文化課程來說,課堂教學的組織和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建構的主體。

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將文字、圖片、動畫、視頻和音頻等媒體形式與計算機集成起來,并在這些媒體間建立邏輯鏈接,快捷、直觀地傳授生動、豐富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還是改變不了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境地,“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然貫穿整個教學。從本質上講,多媒體教學的使用并沒能擺脫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樣的多媒體課堂不過是紙質課本的電子版演示而已。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其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幫助即通過人際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以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建構主義指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情境’是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一切信息,其組織是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協作’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是教師及學習同伴為了建構所學知識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的過程;‘會話’是學習者與教師、學習同伴之間的交流,‘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習者對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得到深刻的理解,從而完善其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新的認知結構。”[3]37-40而Malamah-Thomas指出,“互動就是指人/物之間通過行為互動,互相影響的過程。根據互動對象的不同,互動可以分為人機互動、人人互動,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4]87-89而多媒體應用的各種特征十分適合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自然,互動式多媒體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單一講授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讓學生在準備展示任務時,展示任務中及展示任務后真正充分實現了在教學過程中生生、師生和學生、教師與學習內容、多媒體設備間的協作、會話和互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其還以良好的情境作為語境,以共享性、交互性和可理解性為保障,利用豐富的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影像等多媒體技術使課堂教學變得不再枯燥死板,這樣形象、生動和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多維度、多視角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聯系,激活學生思維的各種邏輯鏈接,并且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還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加深了學習者的主體感受和主體意識,更好地建構了學習者自身的知識體系。

篇4

全球醫患關系研究現狀分析

醫師職業精神:聚焦真正的問題

關于醫學專業精神的幾個問題

醫學人文的復興與職業信仰的重建

醫學人文精神及醫學心理學的作用

患者視角:醫師應該告知醫療差錯嗎

創傷與真實:中國文學中的瘋癲形象

抗生素濫用致盲案引發的法律思考

透過安然事件看當代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伊里扎洛夫技術的起源、發展與傳播簡史

暑期社會實踐——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

美國、英國和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的新趨勢

艾滋病流行概況及抗病毒治療防控應用進展

了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現狀,關愛身邊老人

靈魂的超越——讀史鐵生《病隙碎筆》有感

一步一字——《大國衛生之論》讀書報告

醫學也是“人學”——漫談“魯迅與醫學”

中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聲明

綻開一朵人文的浪花——醫學與文學的匯流

從傳統醫德到現代醫師職業精神,我們還有多遠

醫患關系的本質:醫學的專業視角及其倫理意蘊

醫療不良事件報告系統功能實現的影響因素分析

淺談我國現行醫療體制與醫師職業精神的培養和提升

影視欣賞與人文情懷——西方文化與影視欣賞課介紹

歡樂背后的憂郁——肺結核對華托繪畫風格的影響

社會支持、自尊與高中生抑郁、焦慮情緒關系的研究

健活,對話胡大一——一個臨床專家的健康傳播史

人文化的醫學——論文化的互動性與跨學科的互動建構

人道原則和行善原則在“肖志軍拒簽手術”案中的缺位

我國公共衛生領域公民權利的法律研究熱點及對策

中國醫學社會學30年:研究現狀、結構困境與發展前瞻

美國醫師如何看待醫師職業精神:幾項全國性調查的綜述

永生的苦楚——《格列佛游記》對長壽渴求的反世俗建構

《個性化健康管理:人類“第三大計劃”中國進行時》讀書報告

“瘋狂”的影像解讀——當代中國電影中的精神失常因素

新加坡和中國原地健康老齡化中的家庭參與和社會支持對比研究

“人文學科是荷爾蒙”——探索中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人文與健康中心

過街:文學與醫學的“擺渡”——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的西方視角

醫者:道德麻痹與宣泄——醫生作家筆下的德行異化醫生與治療者

現代文學與描述生命倫理學——兼論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倫理意識

學習知識、學習方法——“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總結

輕松而嚴謹,自導而創新——“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感想

金蘋果:食之有味,得之不易——“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心得

三分課堂,三分實踐,四分讀書——“國際衛生與衛生國情概論”課程心得

篇5

1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的必要性

近年來.跨文化教學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隨著全球化,各國交往日趨頻繁,在高職英語教學逐漸將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相合的改革大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在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于是西方文化積極主動地走人了高職英語教學課堂內外。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只有西方的語言、西方的文化,中國的本土文化很少融人英語教學過程。對一種新文化的了解應該是建立在對本國文化了解的基礎之上。外語學習不應該僅僅是單向的文化交際活動,在培養跨文化意識過程中.融入本國文化,在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等的同時,將本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吸收兩種文化的精髓。比起單一地學習一種文化,更有助于培養跨文化意識。文化交流與互動是雙向的,在外語教學中讓學生學習、適應外國文化的同時,不能舍棄本國文化全盤照搬外國文化,不作出自己的判斷.這樣的方式也很難培養較敏感的跨文化意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增強本國文化的融人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化的鑒別能力,使他們樹立更加全面的文化價值觀和世界觀,對西方的新思想、新理念有敏銳的洞察力.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如今各國之間交流呈多元化趨勢發展.我們交流的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把英語作為母語的民族,也包括把英語作為中介交流媒介的其他民族,因此英語學習者也承擔著將本國文化傳播、發揚的使命。

2跨文化意識與本土文化

“跨文化”是指對于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主要指外語學習者對其所學目的語文化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目的語本族人一樣來思考東西并作出反應.順應各種社交活動。隨著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逐漸被人們重視.建立在目的語文化認知和應用基礎上的交際能力被視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因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也占據外語教學的重要位置。于是學習外國文化,尤其是英語國家文化,成為英語學習的主要目標。而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極大地推動著不同文化間的的互動,既有融合,也有滲透。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日趨提高,經濟蓬勃發展,在如今的國際交往中我們與國際社會已不再是單向的文化吸收與輸出,而是平等的雙向交流。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再是培養既掌握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知識。又了解英語文化的應用型人才,而是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跨文化交際型人才。因而高職英語教學應在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過程中融入本土文化。要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們必須引導和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傳統、演變及各種表現形式。

3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措施與方法

3.1導入本土文化

要幫助外語學習者了解和掌握本土文化,首先必須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養,其次要充分了解高職學生的特點,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導人本土文化。在課程內容上,可以在教材中適當加人中外文化對比的內容。在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比如在教材中適當加入英語介紹本國文化的文章材料等,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感知本土文化。

3.2高職英語教學中融人本土文化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措施

高職英語教育模式是由我國的英語教育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不同于改革開發初期。我們主要以單向學習西方文化為主.但這種模式已不適應現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人本土文化.培養須生多元跨文化意識,更能適應現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英語教育者本身要轉變觀念。從單一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模式轉變至多元跨文化意識培養模式。高職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與英語國家本土民族交際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如何用英語做為媒介與非英語國家民族交際的能力,在實踐這兩中能力的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互動的,融入本土文化能更好地實現英語學習者與英語國家民族和非英語國家民族的跨文化交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融人中西文化對比的教學內容。文化理解和文化對比是外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學方法上,學者胡文仲(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93—194.)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闡述的信息提供法和原因分析法為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路徑。教師可以將本土文化以閱讀材料、影視等形式為信息源與相應英語教材相結合,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辯論等,將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文化差異的根源所在,在對本土文化有深刻認識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篇6

在語言、文化、跨文化交際三者的關系中,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在以一種語言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應遵守該語言的文化語用規則。但不難發現,當一種語言在各種困素的作用下被廣泛傳播到本土以外、為眾多其他地域的人們使用時,語言與文化之間會呈現出一種頗為復雜的關系,而在以該語言為媒介所進行的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遵守的語言使用規則也可能會有所不同。在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交際成功。但愿望與現實往往存在距離。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際受挫或失敗,產生誤解,甚至引起關系惡化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人把這一點歸結為語言不通。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語言不通,交際很容易產生障礙,但很多情況下,交際受阻或失敗不是由語言引起。以英語學習為例,有不少英語學習者在具備相當的聽、說、讀、寫技能后,卻不能用英語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對于這樣的學習者,與其說他們的交際存在語言障礙,不如說是存在與交際對方的文化障礙。文化是語言所承載的內容,語言和文化互為作用,兩者關系十分密切。語言和文化受到各國不同發展歷史、地理環境影響。盡管由于全球化的加速,各國間的距離已經縮短,但各種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卻依然存在。只有了解、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培養跨文化意識,我們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有效地進行交際。

一、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

語言的不同層次和相當層次的語言單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蘊含內容。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英漢語言差異,是英語學習者有效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前提。詞是語言中蘊含文化的核心。文化差異造成詞匯語義理解障礙從而影響交際的例子非常常見,因此,英語學習者要了解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差異首先要了解文化差異對英漢詞匯的影響。文化差異對英漢詞匯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英漢文化部分重合導致詞匯語義部分重疊。英漢文化中都有的實體,漢語加以明確區分,英語中可能不加區分。這種情況首先體現在概念詞上。論文大全,語言。論文大全,語言。英漢語言中的親屬稱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以“uncle”為例,英語中父母雙方的同輩男性親戚均用“uncle”表示,但uncle在漢語中可細分為伯、叔、舅、姑父、姨父、表叔等,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對這些細致區分的親屬關系肯定束手無策。同樣,漢語中不加區分的實體在英語中會明確區分的也比比皆是。論文大全,語言。如漢語中“駱駝”一個詞,它相當于英語中的camel,可細分為dromedary(單峰駱駝)和Bactrian camel(雙峰駱駝)。漢語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來區分動物的性別,而英語中則往往各有單獨名稱,小動物也另有名稱。如英語中公馬、母馬和幼馬分別為stallion、mare和foal。

2.英漢文化空缺導致詞匯空缺。以別的語言為參照,任何一種自然語言的詞匯中都可能出現“詞匯空缺”現象。所謂空缺 (文化上) ,是指有些表達方式為一國所獨有而別國沒有。如“冰糖葫蘆”一詞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只能意譯為candied haws on a stick;又如“Mr. Potato Head”中文中直譯為“土豆頭先生”,如果不知道它是美國的一種深入人心的流行玩具,跨文化交際者勢必不能理解這一詞的意思。這種詞語使用上的空缺現象在英漢語言中非常普遍,而其在英語和漢語的諺語、成語中所呈現出來的文化差異尤為突出。如漢語中的諺語“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英語中沒有“三伏”和“三九”的對應詞,如果你對外國人說 three fu 和 threenine,相信聽的人會莫名其妙。此時譯成英語要對其意義加以解釋,例如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coldest weather。

3.英漢文化沖突造成詞義沖突。所謂文化沖突,有兩種情況:①有些表達方式,一種語言有另一語言也有,但涵義相反或意義相差甚遠。如英漢語言中都有“個人主義”這一詞,英語“individualism”在美國人眼里是個人的獨立自主,它體現了美國強調的個人奮斗、努力進取的價值觀,是褒義的。而中國人眼中,“個人主義”是“集體主義”的反義詞,有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意思,是貶義的;同樣詞語貌合神離的例子枚不勝舉, 如“pull one’ s leg”不是中文中的“拖后腿”而是指“開玩笑”;“drop a brick”不是指“拋磚引玉”而是指“說話闖禍”。②含義相同但在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上不同甚至相反。論文大全,語言。如中文“紅”與“綠”或“白”相對,而中文中表示嫉妒的“紅眼病”英語中是“green-eyed”,如果用“red-eyed” 則是指把眼圈哭紅的意思;“酒肉朋友”英文是“a fair-weather friend”,這跟中國人朋友見面少不了吃吃喝喝,英國人見面喜歡談天氣的文化差異不無關系;中國是農業國家,很多習語都與農相關,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瓜田李下”等,英國是島國,所以很多習語與航海相關,如“put one’s oar in”、“walk the plank”等,“樹倒猢猻散”英文中譯為“ratsdesert a sinking”足見兩國的文化特色。

二、培養跨文化意識

1.培養正確的文化態度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民通過創造活動形成并隨歷史發展而變化的產物。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類文明進程不同。論文大全,語言。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所持的哲學觀不同。因而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以人本為主體,崇尚勤勞、謙虛、謹慎的美德;西方文化則以物本為主體,崇尚個體性、開放性、創造性的文化傳統。中西文化本質差異使中西方人們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達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行為方式等等。而這些無不對語言產生影響。因此。培養文化敏感性.即英語學習者在深刻理解本族文化的基礎上具備對異國文化的觀察、理解和反映能力應被視為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學習者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要有正確的認識,擯棄民族主義,消除文化偏見的文化相對主義態度——即文化只有差異,而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基于正確的文化態度,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察覺到與本族文化有明顯差異并可能發生文化沖突的異國文化特征,才能理性地理解與本族文化有明顯差異的異國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際中真正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解決文化沖突,實現有效交際。

2.選擇蘊涵豐富文化內容的學習材料

蘊涵豐富文化內容的語言材料是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習者在選教材時應有意識地多選取一些出自英美國家的原文材料,旨在使自己通過大量接觸,潛移默化地培養跨文化意識。教材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代表性。通過對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學習者在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同時,發展了合作能力。因此,在選擇教材時要注意選擇那些有代表性的主流文化,觸及西方文化本質,反映西方文化深層內涵的內容。例如西方的社會制度、哲學流派、經濟理論、思想及價值觀等等,這些內容有助于學習者自己去分析,去探討,加深對西方社會的認識。得出自己的結論,最終達到跨文化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質的完善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成熟。(2)多元性。語言材料從類型上應包括己方文化、異域文化和跨文化的范疇。一味強調語言學習中異域文化的導入和異性文化的差異、矛盾、和沖突,相對忽視中西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滲透、影響、與融合,以及外語使用中本族文化的意義,也會使得跨文化交際陷入一定的局限性。為了加強學習者的主體文化意識,教材在選取上應當適當引入中國文化.語言材料應按不同角度來構建,對同一問題,可以用跨文化的角度來闡釋。通過對己方、異域文化的認識,在中西方文化的沖突中,達到對己方文化的再認識,對異域文化的真正理解.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3)趣味性。教材不僅要符合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還要盡可能通過提供趣味性較強的內容和活動,激發學習者自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3.充分運用各種媒介,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音樂、電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等都是文化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它們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動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習者對文化有直觀的了解,留下深刻印象。學習者可以收集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資料和圖片,了解外國藝術、歷史政治、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等學習資源給自己直觀的感受,使自己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進一步增進文化知識的積累。電影、電視是了解西方社會的有效手段,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故事片可以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習者對不同時期的社會習俗、衣著、建筑有所了解。通過電影、電視,學習者還可以觀察人們的舉止、表情非語言交際手段。這對語言能力的培養也是很有裨益的。此外,互聯網也是輔助英語學習的有效手段。現在越來越普及的網絡給學習者了解和學習西方社會文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窗口。西方眾多文化機構、語言機構、政府機構、科研機構以及大學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網頁。英語學習者可利用互聯網與世界各國使用英語的人們進行交流,創造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氛圍。總之,英語學習者應調動一切可用的資源體驗、感受跨文化交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響。論文大全,語言。因此,學習語言不僅限于學習語言本身,在語言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也應是學習的重要內容。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外語學習的背后,即使優秀的語言學習者其交際能力也會因文化原因受到限制。因此,英語學習者應培養自己對異國文化的敏銳感覺能力、對語言文化差異的正確理解能力,從而培養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自己成為既有語言知識又有交際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謝金良.西方文學典故詞典[M]. 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7

一、引言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過份強調語音、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傳授,忽略英語語言中體現的西方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現象的傳授,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不強。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也是為了加強中西文化交流和、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的需要。本文擬通過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理解西方文化、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三方面著手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 

 

 語言使用上的差異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的,在教學中,要使學習者關注語言的運用上體現的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之處,把文化差異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識。 

(一)詞匯的文化差異 

1、詞匯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異 

龍在漢語中為圖騰與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卻是罪惡、邪惡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為智慧的象征的owl與漢語中視為壞兆頭的貓頭鷹。漢語中農民無貶義,而peasant則是沒有教養,社會地位低的人。紅在漢語中常與喜慶相關,red則有多樣化含義。red letter day 為“喜慶日子或紀念日”,to see red 為“使人生氣”,wave a red flag為“做惹別人生氣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為“紅光滿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則為漢語中的“對牛彈琴”。 

2、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聯想意義 

涉及到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詞匯,意義深遠,要越過字面意義去了解聯想意義。英語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為惟利是圖、心腸歹毒的小人。童話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貧窮、善良的最終獲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奧菲莉、黛絲泰蒙娜的悲慘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成為悲傷命運的象征,“楊柳”形容離別與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語用上的文化差異 

語言總是體現了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背景,關注這些差異,有助于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漢語習慣以詢問別人到哪里去作為寒喧語,西方則是對于天氣的評論和預測。年齡、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美國人對于稱贊語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國人則謙虛地加以否定。再如對某個場所的表達。美國英語中rest room是劇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設有廁所、盥洗設備等,供顧客、雇員等使用的房間,即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并非漢語中的“休息室”。 

 

三、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體、原版材料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情景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全方位感受語言,達到語言與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體 

以教材為核心,將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和故事傳說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其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同時利用多媒體營造視覺、聽力的真實語言場景,把教學中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加以形象化、具體化,培養學生主動對英語語言文化進行探詢,引導學生關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表達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選擇原版材料進行補充 

選擇適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的視聽材料,了解真實語言環境下英語的運用情況,加深對中西文化內涵的理解,積累相關的材料。如體現了社會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介紹當前社會動態和社會問題的報刊,收看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ctv-9)和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節目,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英語基礎選擇部分國外英語電視電臺節目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更是展現了英語民族如何進行交際的真實情景和鮮活語言,這些材料既煅煉了閱讀與聽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四、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言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品味和體驗文化異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創造英語交流的機會。如定期開設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用媒介語或英語向學生全面介紹英語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社會風俗等;以某個西方文化元素為主題開展英語沙龍、英語演講比賽,選擇教材中故事性較強、情景性突出的文章進行情景劇表演等等;擴展交際空間,與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進行語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創造機會參與涉外工作的翻譯與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8

一、 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異的表現

(一)中西方男人在擇偶觀上對女博士學歷水平的包容度的差異

丁嵐的調查顯示出我國青年擇偶長期都延續“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著“愛情至上”的擇偶觀。[2]郁龍余也闡釋過“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擇偶標準里的內容。

(二) 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比較在意結婚對象的容貌。張進輔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發異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絕一個人成為自己真愛的緣由,在《傲慢與偏見》中:“婚姻幸福與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門第的高低、財產的多寡,而在于婚姻雙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會對于女博士年齡的包容度上的差異

在史振英的一項關于“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妻子的年齡比丈夫大時,丈夫的感受”的調查中顯示,認為丈夫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72.9%,不會存在感受不好傾向的比例為27.1%。[6]在西方年齡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可以成為配偶的條件。如李江山闡述:“男女初婚年齡的延遲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這些現象在發達國家,是不會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擇偶觀上出現差異的原因

(一)地域環境的差異

西方由于多山不適宜農業生產,人們很早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西方的工業革命后婦女解放運動要求婦女在社會中與家庭里取得與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國文化是重農文化,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適宜農業生產。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從事同樣勞動強度的社會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內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現今社會總體來說,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所以中國男人擇偶時很少會選擇女博士。

(二)傳統文化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靈,如諺語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劃等號。反而覺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見證了中國人對女子容貌的態度。雖多數男子不愿娶美女為妻,這不是中國男人內心認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為之。因有些對生活不滿足的俏女子,在復雜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為保證家庭的穩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會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時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價值觀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愛情至上”的觀點。恩格斯說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擁有愛情的基礎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質條件對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諺語: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夠分擔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經濟支出。門當戶對擇偶觀是對男女雙方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充分考慮和權衡。而且中國人受傳統父權文化的影響,不愿接受“女強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選擇范圍之內。

三、如何應對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產生的文化沖突

(一)注重個人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首先學習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準確的掌握跨文際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接受實踐的檢驗。遇到類似于中西方面對女博士作為擇偶對象產生的文化差異時,運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解決問題。了解本國的文化,熟悉異國文化,對在交際中產生的沖突有足夠的認識,努力去克服障礙;在參與社會生活和人際交流的時做到積極主動,樂觀面對交際中的困難以及障礙;對于文化差異,能夠采取的態度。在跨文化交際中,尊重對方的文化,以對方的價值來審視和評價對方的行為。

(二)應加強學校對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學校對學生的課程設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課程。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一些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與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交流,通過與外國留學生的日常交流與接觸,讓這些學生消除對異國文化的陌生,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是加強對外國文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際習俗等方面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及應對文化沖突現象。介紹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社會規范。減少因習俗不同造成的文化沖突。使中西文化觀念、社會習俗共同發展。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不同文化間的價值共識,最大程度的減少和避免文化沖突的發生。

(三)發揮社會媒體對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作用

社會媒體對于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是社會公眾獲得新思想的主要來源。所以我國社會應發揮媒體的影響力,在節目的編排上體現文化因素,讓公眾更好的掌握中國文化。中國媒體人應該從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時也要堅守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為文化的傳遞者與表達者。幫助社會民眾減少因異文化對其他國家文化的誤解.同時也避免使中國人因缺乏對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了解與掌握,導致皈依西方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和道德觀,從而漠視、遠離傳統文化,淪為異文化的附庸。(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丁嵐,女博士婚戀難的心理問題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2]蔡琪,孫有中.現代美國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90

[3]郁龍余 .中西文化異同論 [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2.

[4]張進輔.青年心理概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從《紅樓夢》與《傲慢與偏見》中透視中西傳統婚姻觀的異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學報.2006,9.

[6]史振英 ,高學歷女性婚戀難的原因調查分析,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3.

[7]李江山.從“女大當嫁”到“剩女當道”―― 透過語言比較中西方婚姻觀.文學界?語言研究2010.

篇9

一、Ethnomusicology的出現及多名稱并存現狀

眾所周知,“Ethnomusicology”一詞源自于荷蘭學者吉卜•孔斯特(Jaap Kunst)的個人創造。1950年,吉卜•孔斯特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他的著作《民族音樂學》,該書將“Ethno”(氏族、種族、民族,或泛指人)與“musicology”(音樂學)進行組合,創造了Ethnomusicology一詞,并得到了西方學者的普遍認可。毫無疑問,“Ethnomusicology”的中文譯名當為“民族音樂學”(也有人譯為“人類音樂學”)。但由于音樂界對是否該用“Ethnomusicology”這個詞本身就存在很大爭議,致使大家在對該學科的認識上存在著分歧。

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音樂界就出現了Vergleichende Musikwikwissenschaft(比較音樂學)、musical folklore(音樂民俗學)、Anthropology musicology(音樂人類學)、Cultural musicology(文化音樂學)等諸多名稱。然而隨著該學科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研究內容變得更為寬泛,學科命名也就變得越來越復雜。如何準確地界定該學科名稱,成了當前世界音樂領域的一大難題。在當今中國就有民族音樂學、音樂文化學、音樂人類學、中國音樂學等多個名稱。

回顧歷史,中國最早接觸、學習、研究民族音樂學的是王光祈先生,其時為“比較音樂學”。自上世紀20年代王光祈先生率先將“比較音樂學”引入中國,到1980年“南京會議”①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確立,國內學者對Ethnomusicology的學科名稱一直存在著較大爭議,至今沒有統一。

在我國最早將Ethnomusicology一詞譯為“民族音樂學”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羅傳開先生。“南京會議”之后,這一名稱逐漸為國內大多數學者所接受,并流傳開來。如,伍國棟將其論著定名為“民族音樂學概論”,杜亞雄有本書叫《20世紀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但這一名稱受到了西方和中國相當一批學者的反對。管建華經常使用的是音樂人類學,出版有《音樂人類學導引》、《音樂人類學的視界――全球文化視野的音樂研究》等,并將音樂人類學與音樂教育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楊沐,楊沐在《漫談音樂人類學的定義與范疇》一文中明確將“‘音樂人類學’作為本學科的中文名稱”②。而蒲亨建等人使用的是“音樂文化學”。同時,蒲亨建認為,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和音樂文化學等“均名異而實同”③,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前中國音樂理論界的普遍看法。

從近20多年國內外情況來看,西方學者對Ethnomusicology的學科命名和界定似乎已不感興趣,他們將研究重點更多地指向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努力拓展研究的方向、范圍和課題,以適應該學科的發展需要。同時,國內學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爭辯之后,或淡而忘之,或倦而厭之,很多人都覺得該學科發展得實在太快,所有爭論都不會有什么結果,以致避而不談了。

二、Ethnomusicology歷史演變及其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

關于Ethnomusicology歷史演變過程很多論著(文)均有記載,在這里我不想多說。我想講的是這樣一個事實:任何一件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Ethnomusicology也是這樣。隨著研究內容、范圍、方法的不斷拓展,該學科已與其本體漸行漸遠。在與不同學科進行“聯姻”的過程中,Ethnomusicology已經逐漸脫離其“母體”,孕育出了許多新的不同學科。在今天之中國,該學科目前已從單一的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延伸到學科方法論、音樂民族志、音樂文化區劃、跨文化比較研究、中國域外傳統音樂文化、城市民族音樂學以及計算機輔助民族音樂學研究等眾多領域。學科研究內容的不斷擴大,使Ethnomusicology早已突破了原來留予的狹小空間,擴展到一個新的研究層面。

在Ethnomusicology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起著決定性作用。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音樂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的主要根源是人類文化,不同的文化必然會產生不同的音樂。陶瑪(美)在《文化變遷中音樂的純潔性》一文中就指出,音樂事實上可以將其描述為一種“非言語的交流方式并由該文化的成員們所實踐,它是宗教、語言和生活方式所勾畫的一種文化”。

東西方由于其歷史發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們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民族音樂學起源于歐洲,承載著西方文化特性,深受西方思維習慣、研究方法、歷史進程和文化傳統等的影響。回顧歷史,民族音樂學的前身比較音樂學,是與西方文化侵略和對“歐洲文化中心論”的批評相伴而生的。在研究視角上,它將音樂與文化割離開來,進行物理的而非文化的研究,體現了西方人具體而微的分析型思維習慣。“民族音樂學”取代“比較音樂學”的事實背后是東方文化的綜合型思維模式。由于東方文化的整體性特性,東方文化中的音樂與生活融為一體,使西方學者在對東方的音樂進行理解時出現了障礙,漸而將研究視角探向了產生音樂的環境和文化。

就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狀況來說,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一些端倪。比較音樂學被王光祈先生傳入中國以后,由于該學科當時只對“音樂本體”進行研究,忽視了音樂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種片面性的思維方式與東方人綜合型模式是有沖突的,或者說,不符合東方人的思維習慣。筆者認為,這可能也是比較音樂學未能在中國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民族音樂學對“音樂”與“文化”普遍關注的綜合特性與東方文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很快受到了國內學者的普遍響應。在近20多年的學術討論和研究實踐過程中,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一直秉承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在翻譯、借鑒西方比較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成果的基礎上,努力構建本民族音樂學理論體系,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民族音樂學專著、譯著和論文,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國外民族音樂學的獨特風貌。

既然民族學、人類學和文化學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有著嚴格的區別,那么以這三門學科為基礎的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和音樂文化學也理應當是有所區分的。

此外,我們還應當看到,西方一些學者在使用和理解Ethnomusicology一詞時其實是有所區分的,他們通常將側重于對音樂本體研究的稱為“民族音樂學”,側重于人類學研究的稱為“音樂人類學”,而將側重于音樂所處文化環境研究的稱為“音樂文化學”,并不像國內音樂理論界那樣混為一談。

四、結論

我國的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和音樂文化學均源自于Ethnomusicology,這是無可爭議的,但由于研究者的不同知識背景,該學科的研究逐漸邁向了不同的學科領域,其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在翻譯英文文獻時,應當根據其研究內容、目的、方法等的不同翻譯成不同的名稱,而不應統一譯為某個中文名稱;而在撰寫中文論著(文)時,則應當脫離Ethnomusicology的本義,根據論著(文)的內容來合理確定名稱。如果硬要讓我從中作唯一選擇的話,由于文化的多維和復雜特性,我個人認為采用“音樂文化學”這個詞可能更為確切。

參考文獻

[1]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8.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3](智利)E•格雷貝.《音樂人類學》[M].《民族民間音樂工作指南》.孫國榮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4.

[4][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M],夏建中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5]洛秦.《音樂人類學的歷史與發展綱要》(續一)[J],上海:《音樂藝術》,2006(4):87-95.

[6]杜亞雄.《欲澄清學術理念 先搞清術語概念》[J].北京:《中國音樂》,2006(3):1-4.

[7]蒲亨建.《對我國音樂文化學研究現狀的初步思考》[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4):p95―p98.

[8]杜亞雄.《20世紀民族音樂學在中國的發展》(上)[J],《樂府新聲》,2002,(3):p26―p29.

[9]宋祥瑞.《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歷史與問題――兼論當代的“接軌情節”與中國現代學術的性質及任務》[J].武漢:《黃鐘》,2001(2).

[10]楊沐.《漫談音樂人類學的定義與范疇》[J].北京:《音樂研究》,2000,(3):p81―p87.

①1980年,由民族音樂學家沈洽、高厚永、趙后起、杜亞雄等人組織策劃,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了“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會議首次采用“民族音樂學”這一國際性學科概念。音樂界一般習慣地將這次會議簡稱為“南京會議”.

②楊沐.《漫談音樂人類學的定義與范疇》[J].音樂研究,2000(3),p81―p87.

③蒲亨建.《對我國音樂文化學研究現狀的初步思考》[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5―p98.

④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P14.

⑤趙宋光.《音樂文化的分區各層構成描述:關于音樂文化學學科建設的目標、方法、步驟的若干建議》[A].趙宋光文集[C].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

篇10

一、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現狀

作為國際交往中使用頻率最多、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英語的重要性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共識。但是這樣的大環境總會給人錯誤的引導,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觀點——認為英語比漢語還要重要,人們在不自覺中忽視了對漢語尤其是漢文化的學習。新加坡學者研究發現,在新加坡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造成社會凝聚力低的主要誘因便是母語教育的不完善,而現在中國正面臨著同樣的危機。

縱觀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教材,課程在設置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語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學習,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漢文化的滲透,學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才能對自身環境有正確的認識,進而提升自身的修養。不單單是知識這么簡單,文化底蘊會伴隨學生的一生。對于英語學習者,尤其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首要目的是通過英語這門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對于漢文化的認識。然而大多數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知識為了通過四六級,《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語中該怎樣翻譯。現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國各個階段中英語教學大綱的目的都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是這似乎只是落實在口頭上。英語教學,是一個學習者通向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未來學習者向外輸出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在的通道。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學習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闊視野,走出去,再尋根思源,看回來。這才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讓他們在世界文化的長河里找到中國的位置,窺視文化的根源。這往往比單純的講授知識更加有意義,知識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發出引導之光。

二、英語學習者的對自身的認識

每個英語學習者在面對外國人時都充當著文化傳播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都會影響或改變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對中國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們每個英語學習者都應該深刻的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傳承是自身的任務和使命。英語是一個很好的傳播文化的媒介,通過它可以表達我們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礎便是對漢文化很好的認識與感悟,作為中國人,應該理解漢文化獨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種手段傳播自己的文化。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林雪在談到外交官的素質時說:“我認為,第一是要對祖國有深厚的感情。有了這種信念就有了動力,在這種動力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為外交工作很有挑戰性。第二就是廣博的知識。一個外交官要認識到在今天這個時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國,了解外國,然后找出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這樣做起來自己也會感到高興,這種喜悅是高層次的享受。”

三、注重教師的文化意識與教學方法

最近幾年,中國英語教材為了適應不斷發展前行的全球一體化浪潮處于不斷更新發展中。教材內容漸漸充實,但卻極少看到中國文化的經典。我們過多的關注于對學生進行異國文化的教育,卻忽視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滲透教育,這是英語教育中的硬傷。中國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首要職責就是要堅定文化立場。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并欣賞祖國燦爛的文化,應包容地為學習者介紹中西方文化。這樣才能結合把祖國文化和外語教學結合來。 轉貼于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在語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以致用,胸懷寬廣,教書育人,要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面對文化。隨著國際間交流的不斷深化發展,文化事業尤其顯得更加昌盛繁榮,所以外語教學中對于文化的滲透愈發重要。簡單的英語語言教學已無法適應多變的文化環境。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者能夠站在文化的立場上縱覽本民族文化,站在東西方文化比較的高度上,詮釋英語教學,如若達到這一高度,英語教學定會向更深更廣的境界發展。

總之,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輸入與輸出行為。英語教學的任務不只是介紹外來文化,同時也肩負著對祖國文化的輸出使命。教師在教學教師應該更加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與借鑒,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對受教者進行文化教育和文化滲透教學,讓我們的英語學習者成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傳承者。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11-13

篇11

在我國,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雙語教育已由趨勢成為事實,學前雙語教育也成為我國教育研究和改革的熱點,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幼兒園已經實施和準備實施雙語教育,這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然而,我國學前雙語教育的現狀存在諸多問題,如雙語課程的安排、雙語教材的選擇、雙語師資的狀況、雙語教學的模式或方法等。本文結合學前雙語教育探討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

二、學前雙語教育的現狀

鑒于我國幼兒師資培養的現狀,幼兒教師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用雙語進行教學的能力有限,雖然她們注重對兒童的全面發展教育,他們設計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受到孩子們的廣泛喜愛,但卻很難體現雙語教育自身的特點。在教學中,他們常常只能用漢語代替英語表達,給孩子提供學習和模仿的機會較少,而且目前從事雙語教育的多數幼兒教師只注重單詞句子,難以創設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育環境,也沒有注意到東西方文化的諸多差異,遠遠不能滿足雙語教育要求。而學前雙語教育,就是對幼兒進行的漢語和外語兩種語言的訓練,旨在培養幼兒聽說雙語的興趣,促進幼兒認知、記憶、想象等認知能力的協凋發展。

三、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語言言的一種外語教學模式,即學習者在正規教育環境中的全部或部分時間被浸泡在第二語言環境中,教授者只用第二語言面對學習者,第二種語言不僅僅是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是教學和學習的工具。浸入式教學模式(immersion)基本有兩種:全部浸入式(total immersion)和部分浸入式(partial immersion)。在我國,我們所稱的“學前雙語教學”實質上就是一種外語部分浸入式教學模式,即幼兒對漢語和英語的學習是同步進行,在此教學模式中,英語是“雙語教學”中使用的目標外語,因而叫英語浸入式教學。雙語教育要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符合幼兒的能力、需要和興趣,在對幼兒進行雙語教育時,注重幼兒的認知經驗,使經驗和體驗成為兩種語言學習的紐帶和載體,而“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實現雙語教學中英語教學的要求。

1.浸入式教學法遵循語言習得的規律,提倡為幼兒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

FredGenesee認為大部分兒童的第一語言能力是通過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進行不斷的、有意義的交流而獲得的。根據Krashen的語言習得習假設,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是而且只能是通過自然習得過程來獲得目標語能力。這種自然習得的能力可以使語言習得者既能獲得接受性技能,又能獲得產出性技能。而浸人式英語教學就是以習得論為基礎的,強調自然習得。與此同時,浸入式教學法提倡為語言學習者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這一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有意識“教”英語的做法,盡可能地去創設英語語言環境,讓兒童在這種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有意無意地接受英語。在浸入式英語教學,不提倡一個單詞讀數遍的機械、枯燥的英語教學法,而是大量地創設語言環境,通過自然習得獲得英語,并在實踐和體驗中掌握英語。如幼兒園都有幼兒下午吃點心這一慣例,老師可以借助這一真實的語境傳授一些日常用語:Would you like…?Do you like…?Which one do you like…?又如,在教授水果類英語單詞時,老師可以借助實物,通過幼兒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其學apple,pear,banana,orange等單詞,而不是讓其想象各個水果而去機械的記憶單詞。除了在英語課上注重英語學習的體驗,也要注意把英語運用到幼兒園日常生活、活動中去,盡可能多的運用幼兒園英語日常用語與幼兒進行交流,努力創設真實的英語習得的環境和體驗。如在幼兒每天入園時,一句很自然的問候:Good morning! Hi!等等;當幼兒在非英語課堂游戲活動中表現好時,一句很得體和及時的贊美:Well done! Wonderful!等等。但在語言習得的初期,允許兒童使用漢語,但盡量鼓勵其養成說英的習慣,要逐步實現全英文的交流環境。

2.浸入式教學法在重視語言學習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文化滲透

浸入式教學法在遵循語言習得規律創設真實語言環境的同時,還應重視文化滲透。這應是實施浸入式教學法的關鍵。如果不了解英語賴以生存的英美文化,不了解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就不可能正確理解和準確運用這一語言,更談不上自然得體地交際。著名語言學家 Thomas認為:“若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錯誤,他可能被認為是沒禮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粗魯和敵意。”胡文仲教授則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而目前從事雙語教育的多數幼兒教師只注重單詞句子,并沒有注意到東西方文化的諸多差異,對西方文化習俗知之甚少,以至出現“Chinglish”,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常用“吃飯了嗎?”“上那兒去?”“到那兒去了?”等言語來作為問候語,而這些問候語直接遷移到英語里,對英美人來講不但不構成問候,反而會起反作用。他們會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認為是對他們隱私的窺視。把“Have you eaten?”當作是一種邀請的信號。如幼兒每天要和教師說“老師早!”“老師好!”,而在英語中無一詞在意義上、用法上與漢語的“老師”完全對應。曾見某幼兒園門口寫著“Good morning,teacher.”“Good morning,Teacher Zhang.”等等。殊不知,這些說法是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因為在英語國家稱呼中小學和幼兒園的老師一般在姓氏前冠以“Mr.”“Miss.”“Mrs.”,而不可用“teacher”。因此,運用浸入式教學法時,在創造真實語言環境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對講英語國家的文化滲透。

四、結語

鑒于我國學前雙語教育的現狀——重知識輕體驗,本文探討了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的基本理論和采用其模式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即浸入式教學法遵循語言習得的規律,提倡為幼兒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浸入式教學法在重視語言學習的同時,絕不能忽視文化滲透。然而,學前雙語教學的模式沒有固定的形式,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和探索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孫丹.淺談浸入式英語教學模式.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2).

[2]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慶大學學報,2002,8(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1999.

[4]朱學英.學前雙語師資培訓問題及對策.衡水學院學報,2008,(4).

篇12

一、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則是指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交際人由于背景、思維方式不同,不自覺地違反了正常的交際規范、社會規約以及特定文化的價值觀念,而造成的交際行為失敗或者中斷。

二、語用失誤的原因

跨文化語用失誤,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文化遷移。產生語用失誤的原因很多,僅語用語言失誤,何自然教授就歸納了六個原因:1.違反英語語言習慣,誤用英語其他表達方式;2.套用母語表達方式;3.漢英詞語等同;4.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說話人的真正用意;5.濫用完整句,忽略其在特定場合下帶來的特殊含義;6.混淆同義結構的不同使用場合。具體體現如下:1.套用母語表達方式。英語學習者在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常常錯誤地把漢語的表達方式套用到英語中去,或者將具有不同語用特征的英語同義結構看作完全同義,不加選擇地亂用。2.對文化差異缺乏了解。①不同的文化傳統。漢語和英語都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但兩種語言的文化傳統上是有很大差異的。例如在禮貌原則上,中國人喜歡貶己尊人,而英美人士喜歡直接稱贊別人。如:王剛在懷特家中做客,稱贊其廚藝精湛。WangGang:Mrs.White,Ididn’tbelieve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Mrs.White:Whatdoyoumeanby“Ididn’tbelieve”.王剛的英語并沒有語法錯誤,但其恭維用的是漢語禮貌中的“貶己尊人”的傳統,以自己的不相信來襯托對方廚藝的精湛。顯然懷特女士不了解這一點,她聽到這句話的直覺可能是:這個中國人不相信她有這么好的廚藝。這才有些疑惑,不愉快。②不同的價值觀。傳統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相互關心,朋友間無話不談;而英美人則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主義,重視隱私,比如,李強和Jason是多年未見的好友,剛見面時,李強問到:“Haveyoumarried?”這在中國人看來不過是朋友間很正常的一句問候,但對英美人士來說,婚姻,家庭等都屬于個人隱私,不適宜直接詢問。

三、小學英語教學對策

1.有意識的向學生灌輸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重視中西文化主要差異。中西文化的差異是造成小學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識的向學生灌輸一些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重視文化差異,尊重兩方禮儀的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如在西方,禮物應該當面拆開以及參加party的時間等禮儀常識。從而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語用能力,減少交際中的語用失誤。2.活用課堂教學,創造適宜環境。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參與就是一種滲透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交際性目標的引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討論、提問、即興問答會話、設置情景會話等,特別是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其各抒己見,教師作以歸納性引導和有目的的對比。如教師在教授圣誕節時,通過舉辦真實地圣誕聚會,讓學生在切身參與節日活動中感受西方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加深他們對異國文化的印象,加快他們對異文化的感知與掌握。3.靈活運用測試手段,采用取多樣測試方法。在平時測試及期末考試中,除了閉卷考試外,還可以通過口試、學期論文、平時作業、“groupdiscussion”以及“presentation”等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做出測評。題目設計上,除了要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外,語用能力也應該作為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束語

跨文化交際要取得成效不但要取決于良好的外語語言能力,還取決于交流者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與進行國外社會文化知識的教學就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小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產生深遠影響的。

參考文獻:

篇13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第一,培養學生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文化是有差異的, 通過發現對方的不同點,反過來加深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理解,從而做到客觀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發現差異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視大量的共同之處。第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初次與不同的文化接觸時,往往會受到文化沖擊(Cultuleshock),從而產生某種不適應。要使交際得以繼續下去,必須設法減緩沖擊、提高適應能力。第三,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技能。

一、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P16)。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 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1921:221)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的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學生不僅要了解對外國文化知識和提高語用能力,還要求培養跨文化意識,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寬容異國文化并加以借鑒和吸收。

二、文化導入的內容

英國傳播學家R.Williams作了這樣的結論,文化定義可概括為三種類別:第一種是理想性的。第二種是紀錄性的。第三種是社會性的。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1983)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即引起偏誤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

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交際文化的傳授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入手,教師主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

三.文化導入的方法

(一)課堂融入法

教師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前的幾分鐘做一個練習,內容主要涉及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以討論或辯論的形式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如遇到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內容,首先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然后旁征博引,及時給予解釋。

(二)直接闡釋法

這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即教師對教材中容易引起學生理解困難的文化現象,尤其是那些含有豐富文化意義的詞語、課文、典故、習俗等文化知識內容進行直接講解。有的詞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互對應,感情含義卻大不相同。這些詞從詞典中的對應含義看不出什么差別,在具體跨文化交際中卻因價值觀念的差異而易于產生文化誤解,甚至導致文化沖突(畢繼萬)。

(三)充分運用視聽和直觀教具,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

閱讀、旅游、音樂、電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等都是文化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它們可以提供最新最生動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電影、電視還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人的手勢、表情、身體語言等非語言交際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運用英語電影、電視、幻燈、錄像等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使學生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耳濡目染,進一步增進課堂教學效果和文化知識的積累。向學生推薦體現外國文化的閱讀材料,以增加對英語文化的了解。

(四)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文化學習要注意對比語言中文化因素的差異和語用差異。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在大學英語課本教學中,穿插英美文化知識的補充。文化中習語的意義往往借助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約定俗成的構成整體意義。將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系統比較,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促進雙向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又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

(五)開設系統的文化知識選修課和講座

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中可開設一些歷史、政治、宗教、人類學以及社會學方面的通識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其它國家文化的實例,而且還能掌握一些與文化有關的概念與指導原則。概念與指導原則往往比實例更為重要,因為它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結構,通過這個結構,學生可以對本國及別國的文化進行仔細考察。這樣,學生可以獲得一種比較靈活的態度來學會尊重文化差異,同時還能減少他們在文化問題上存在的偏見。

在設計系統的英語文化知識選修課時,我們應當注意:文化不僅包括“人類文明”,而且還包括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在外語社會文化知識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遵循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原則。適用性原則指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和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和外國文化的興趣,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適度性原則是指所選材料的適合程度和教學中教學方法的 適合程度。選擇材料時要注意主要選擇那些代表主流文化的內容,同時也兼顧趣味性。

四.教師在文化導入教學中的角色與作用

教師應深諳中國文化和英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語言層次、非語言交際、思維方式和敘事結構以及社會語言等四個層面上的對比意義。用屠蓓(1994)的話來說,“對于外語教師來說,最大的挑戰不在于在語言外加上文化知識的講解或另開一門文化課,而在于如何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來教授。”鑒于此,應處理好下述四個要點:(1)時機:應在漢英語言文化發生沖突或表現相并時及時進行辯異和對比;(2)角度:可以站在英漢兩種不同的文化立場上分析看待同一現象。初始階段似應多從中國文化角度人手,因為它畢竟是一種已存在的認知框架;(3)程度:文化體現在語言的不同層面上,文化移入的程度應服從于語言技能培養的目的;(4)方式:漸進的、自然的、啟發式的、關聯的,而不是集中、說教、注入、孤立式的。

本人在《新視野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有的放矢結合某一章節進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講座:“中英文化中動物和色彩的象征含義”;“中美姓氏的由來及文學作品中姓名含義”;“中外名家論學習”;“婚姻形式的演變”;“美國的槍支問題”等等。

我們在進行外語知識教學的同時,應加強文化導入和人文教育的力度,將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和融合,努力挖掘出教材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知識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讓外語知識的傳授與人文教育融為一體,使學生受到人文素養的熏陶,進而培養出既具有人文氣質,又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既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又能解讀西方文化的人。所以,外語教師應特別重視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使之成為西方文化的研究者和高尚文化的傳播者,并成為真正的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整合者。

參考文獻

[1]桂詩春1991.應用語言學[M].湖南教育出版社.

[2]胡文仲、高一虹1997.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3]李良佑、張日升、劉犁等1988.中國英語教學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唐祥金.現代英語教學論-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287.

[5]趙厚憲,趙霞.論文化教學原則[J].外語教學,2002(5).

[6]曲政,俞東明.功能語體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3(3).

[7]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