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幸福感調查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幸福感調查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幸福感調查

篇1

分析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幸福指數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狀態。18歲以下和60歲以上兩個年齡組的人幸福指數超過中年人,分別為92.8%和90.8%;46歲-60歲年齡組幸福指數相對偏低,為85.6%;幸福指數較低者多數是在校學生和剛參加工作的人群;31歲-45歲年齡組的人,既是工作中的主力,又肩負著家庭中的重任,更多的責任相對減少了對幸福的感覺,因此幸福指數最低,為69.7%。

篇2

河北省在外務工人員總計626萬,其中在省外務工者達326萬,主要集中在京、津。絕大多數農民工居所呈現臨時性、不穩定性的特點,難以實現家庭同城居住,這即意味著河北農村留守婦女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她們不僅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還擔負著照顧老人、教育子女的重任。她們的幸福感直接影響到農村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本文從心理學視角研究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及影響因素,課題組深入到河北省11個地市25個縣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800份,對留守婦女和非留守婦女的幸福感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影響幸福感的因素。

河北農村留守婦女基本情況

從調查的情況看,河北農村留守婦女具有以下特點:從年齡上看,以中年女性為主,處于30~39歲年齡段的約為45%;其次是40~49歲約為 39%,平均年齡為39.34歲。從文化程度來看,農村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大多為初中和小學,可見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從家庭子女個數和需要照顧的老人的數量看,大多數留守婦女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重負階段,有2個孩子的占47%,需要照顧的老人數在2個的占35%。從經濟收入看,留守家庭經濟收入偏低是一個普遍特征。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僅占27%。農村留守婦女的數量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密切關系。從家庭類型看,核心家庭占41%,主干家庭占45%,獨自照顧子女,承擔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的留守婦女占絕大多數。

河北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

留守婦女與非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比較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婦女和非留守婦女在幸福感指數量表的得分差異顯著,說明農村留守婦女的幸福感狀況較差,這是因為她們獨立承擔起生產勞動和家務勞動的重任,還要照顧老人、教育孩子,心理壓力很大。由于和丈夫分居兩地,長期性壓抑、內心孤寂、缺乏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持所導致。雖然他們表現出自強、樂觀、寬厚、吃苦耐勞等正性情感狀態,但她們內心的苦楚只有自己能感覺到。這與李楠、楊洋的研究不太相符②。

表1 留守婦女和非留守婦女在幸福感上的差異

表注:*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

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一是人口統計學變量影響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分析。筆者將人口統計學變量作為自變量,以幸福感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來考察影響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因素。結果表明,除家庭子女個數外,其他變量都對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有顯著影響。(見表2)

研究顯示,留守婦女的文化程度越高,幸福感得分也越高;大部分(76%)的留守婦女至少需要照顧2位老人,沉重的負擔使她們感覺更不幸福;家庭收入是影響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收入越高越感到幸福;健身娛樂活動和相應的設施能提升留守婦女的幸福感;住房寬敞和夠住的兩類婦女的幸福感顯著高于住房很擠的婦女。其他如交通路況、家庭結構等都影響留守婦女的幸福感。

二是留守狀況變量影響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分析。將留守狀況作為自變量,幸福感總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來考察影響留守婦女幸福感的因素。結果發現,除變量5、7外,其他變量都對留守婦女的幸福感有顯著影響。身體上的勞累還不是影響留守婦女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她們最在乎的是與丈夫的溝通方式及感情、對孩子的教育及母子關系和公婆的關系等。(見表3)

表注:*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1水平上顯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顯著

留守婦女最希望得到的幫助分析。從對留守婦女尋求社會支持的調查發現,她們最渴望得到幫助的項目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占55.9%;其次是繁重農活和衛生醫療,各占 45.9%;在尋求幫助照顧老人方面,占45.6%;在精神文化方面渴望得到幫助的占36.7%。這可能和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比較低,對抽象的“精神文化”不理解或由于自身承載著較重的生活負擔,無暇考慮精神生活有關。在財務和人生安全方面,選擇比例是32.7%。(見表4)

表4 留守婦女最渴望得到幫助(%)

提升農村留守婦女幸福感的文化教育對策

在推進城鎮一體化進程中,本研究力求通過文化教育活動幫助留守婦女提高文化程度、調整心態、改善人際關系、創造夫妻團聚機會或便捷的溝通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等對策,提升她們的幸福感水平。

構建農村留守婦女社會支持與互助網絡。一是要發揮各級組織的作用,構建社會支持網路。真正使各級婦聯成為留守婦女的“娘家人”,使留守婦女的問題解決落到實處。村委會也要對留守婦女的日常生活給予足夠的關注,組建留守婦女服務隊和家庭互助組,建立開放型基層婦女組織,力求使所有婦女都由社會人變成組織人,從而保證她們參與發展有“婆家”,維權訴求有“娘家”,開展活動有“媒家”。

二是要調動社會力量,加大對留守婦女的關愛力度。積極發動醫療機構和高校、社會團體關注農村留守人員群體,尤其要關愛留守婦女的身心健康。可以組織一些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到偏遠地區為農村留守婦女開展免費體檢義診和心理疏導,為留守婦女送去關愛和溫暖。

搞活農村文化服務方式。一是要為農民工和留守婦女建立起良性溝通機制。相關政府部門和用工單位可以逐步推行農民工帶薪休假或制定農民工探親假制度,也可資助留守婦女到外地探親(報銷車費、提供必要的食宿等)。

二是要豐富留守婦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大力開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活動的基礎上,加快村民娛樂中心和健身場地的建設,開展簡便、易學、愉悅身心的文體活動如健身操、廣場舞、大秧歌等,緩解或轉移留守婦女精神上的壓抑和苦悶。

開展立體化的教育培訓活動。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有近60%的留守婦女十分渴求家庭教育方面的幫助,他們明顯感到教育子女有心無力。因而,調動高校力量,定期對留守婦女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講座和咨詢十分必要。加強農副業實用技能培訓。留守婦女不僅支持丈夫外出打工,還有想學技術致富的強烈愿望。有關部門應制定計劃,對她們開展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培訓,提升就業、創業的競爭力。

構建文明和諧的人文環境。加強村級綜治、調解、警務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組織的建設,著力化解農村各類社會矛盾;嚴厲打擊盜竊、搶劫、、詐騙等嚴重危害農村社會治安的違法犯罪活動,保障留守婦女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精神文明評選活動,構建文明和諧的生活環境,提升她們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12JY066】

篇3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整體幸福感狀況良好,但也存在偏差。基于調查,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建議:1.加強幸福教育,培養積極心理品質;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搭建大學生體驗幸福感的機會和平臺;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提升;4.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加強自我完善。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pressures such as learning, employment, family,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lso chang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colleger is in good condi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first, strengthen the well-be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 a positive mental quality; secondly, strengthe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buil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thir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mote students’ happiness levels; forth,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關鍵詞: 幸福感 大學生 調查 建議

Key words: happiness; colleger;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5-0255-02

0引言

恩格斯說:“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論證的” 、“頗撲不破的原則”。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轉變,僅僅通過物質的滿足程度、社會地位的評價等已經不能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標準,尤其是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滿足于基本的溫飽問題之上,更加追求一種內在的、對自身生活質量的充實需求,幸福日益成為人們所關心的話題。而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知識水平較高,思維較敏銳,其思想觀念代表著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這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也關系著國家的未來榮辱與興衰。近年來,大學生學業、人際、就業等壓力加劇,棄學、厭學甚至自殺等現象屢有發生,這些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日益嚴重的心理問題,反映了大學生對自身生存狀態主觀認知和體驗中消極、不科學的一面。因而,對當代大學生幸福話題的探討理應成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提升有著重要的價值。

1大學生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所謂幸福感,是指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1]幸福感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制約,具有社會性,同時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個人的體驗所制約,因而,又具有個性。筆者選取陜西五所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式,發出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798份,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1.1 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對幸福的正確理解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正面反映,對大學生幸福理解狀況的了解,是考察他們幸福觀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們追求幸福的方向。在“家庭幸福、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能和自己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事業成功、有份滿意的工作、有知心朋友、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受到理解和尊重、有目標和追求、學習順利、為社會做出貢獻、自由自在、有權、有錢、隨心所欲、吃喝玩樂”等16個選項中。一致性最高的前五個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能和自己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數分別為92%、75.56%、92.86%、77.1%、82.7%。而排列后五位的是,自由自在、有權、有錢、隨心所欲、吃喝玩樂,百分比分別為19%,12%,9.8%,7.2%,5%。“有目標和追求”“為社會做出貢獻”等社會評價指標已不是衡量“幸福”的首選標準,表明在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選擇上,當代大學生更注重個人價值。

調查結果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對幸福的認識是積極的、向上的。他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健康的,對幸福的追求方向也是理性的,有價值的。當然也有少數大學生對幸福的認識存在偏差,這就需要我們對影響這些學生幸福感的因素進行探析,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幸福價值觀。

1.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基本狀況主觀幸福感是指評價者根據自我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2]主觀幸福感主要內容包括:健康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友誼滿意度、學校環境滿意度、愛情滿意度、學習滿意度、自我外貌滿意度、經濟滿意度、自我總體滿意度。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他們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精力旺盛,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又缺少磨難,處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可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提高他們對各個生活領域的滿意度,令其體驗到更多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無疑會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塑造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新世紀的社會棟梁具有積極的重要的影響作用。

對主觀幸福感10項滿意度進行5個等級劃分,即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調查結果如表2。

從該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整體水平較高,但幸福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愛情滿意度、經濟滿意度、自我總體滿意度三項指標評價較低,說明由于還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獨立地位,大學生面臨著經濟、求職壓力,學生時代的愛情是奢侈品,這完全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

1.3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基本要素分析通過開放式問卷和個人訪談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因素有: 客觀因素,如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身體外貌形象、家庭狀況、社會支持等;主觀因素,如人際關系、精神、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等。

①身體外貌形象:身體外貌形象因素從很大程度上說是無法改變的,因而當有些學生在對自己這方面不滿意時,很可能引起心理上的自卑,從而影響到對幸福的感知度。②家庭狀況:在這里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經濟、家庭社會地位等。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因子呈顯著負相關。生長于和諧、融洽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更高。家庭經濟與家庭社會地位主要是通過影響主觀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來影響學生的幸福感。當一個學生的家庭經濟較好,或者來自于城市家庭,其生活滿意度較高。相對的,當學生的家庭貧困時,要承受經濟方面的壓力,可能影響到其對幸福的感知度,從而導致對幸福的理解偏差。③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主要是指大學生來自于情感的支持, 比如人際關系間的友情支持、愛情支持、以及來自于老師的認可支持,這些都是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④人格因素:主觀幸福感在不同時期是相對穩定的,這與穩定的人格特質高度相關。大多研究認為,神經質和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外向性和生活滿意度正相關。[3]這主要是因為在實際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面,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生會對相同的事情做出較為不同的反應。⑤自尊:很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關系密切。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總體自尊呈中等程度相關。即高自尊者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樂觀自信,有較好的應急方式,所以能較好的應付各類問題,幸福感相對高。同時, 集體自尊感較高的大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能夠在集體中體驗到較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大學生會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⑥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學生。[4]使用積極應對方式,如面對、解決問題,會提高個體主觀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極應對方式,如逃避等,則會降低主觀幸福感水平。可見,提高安康學院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養其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其主觀幸福感的提高。

2對增進大學生幸福感的思考與建議

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性的幸福觀,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構建,是大學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內涵。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建議從大學生本身和學院兩方面進行引導和教育。

2.1 加強幸福教育,培養積極心理品質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本質,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與創造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系,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于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系,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樹立目標,堅定信心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戰勝挫折,振奮精神,增強韌性,并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

2.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搭建大學生體驗幸福感的機會和平臺

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業余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校園文化生活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2.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提升

幸福感是外部環境與內在心理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良好的心態、健康的人格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幸福是在人們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要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系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幫助大學生擁有一顆愛心,心存一份美好的感情,不斷地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創造幸福,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從而提升幸福感水平。

2.4 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加強自我完善要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人生目標,確立人生理想,正確處理金錢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防止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斗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努力成才;加強與父母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和交流,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累人際交往經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應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參考文獻:

[1]苗元江.當代大學生幸福感調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04).

篇4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698名公安民警參與調查,完成調查的為652人,其中男性604人,女性48人。平均年齡(32±6.5)歲(18~55歲)。

1.2 方法 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用來評價受試對幸福的陳述。內容包括了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與緊張。本量表共33項,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8]。本量表已在大學生、教師、公務員、心身疾病患者等群體得到廣泛使用[9-10]。此調查要求被試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獨立評定,將測試結果輸入上海惠誠心理測量軟件進行分析,總分>102表示精神狀態良好,指精力旺盛,對許多事物感興趣、有信心,日常生活內容豐富、充實,內心世界充滿愉悅的心情,對未來的生活有一定的安排,沒有心理上和身體上不舒適的感覺。87

2 結果

2.1 總體幸福感的分布

652例公安民警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達到良好、一般、差的比例分別為64.33%、22.29%、13.38%;樣本總體及達到良好、一般、差的平均值及標準差分別為(105.3±10.13)、(114.5±10.46)、(95.6±3.39)、(77.19±6.7)。

2.2 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比較 不同性別、年齡段公安民警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1 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公安民警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比較

2.3 不同職務、警齡、警種公安民警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比較 不同職務、警齡段公安民警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5~10年警齡段的評分高于其它警齡段,不同警種的總體幸福感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2 不同職務、警種、警齡段公安民警的總體幸福感比較

3 討論

主觀幸福感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此外還有一些社會心理學概念與生活質量有間接的聯系,它們是自尊、抑郁、心理控制源和情感疏遠,但唯有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最終標明了個體生活質量的基線[5]。警察職業屬特殊職業,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測試,某種程度上可反映公安民警的生活質量。于海霞等[7]對監獄民警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進行了研究,發現1/2以上的監獄民警有比較高的幸福感。陳世平等[12]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城市居民對生活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的比例較高(72.6%)。本次總體幸福感量表的研究結果提示達到較高幸福感的比例為64.33%,幸福感高于以監獄民警為樣本的研究,但低于以社會人群為樣本的研究,考慮與警察的特殊職業有關。本研究從不同性別角度看,總體幸福感評分女性高于男性。考慮女民警多承擔機關事務性工作,所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小、工作環境較男性民警相對較好有關。不同年齡段總體幸福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年齡小者較高,考慮與新從警人員常豪情萬丈、對壓力和緊張估計不足,過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現狀有關。不同文化程度公安民警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幸福感是一種態度,它包括兩個基本成分,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文化程度可能會影響到警察的認知水平,但對認知成分、情感成分的影響還有其它更多可能的因素,文化程度并非其決定性因素。不同職級警察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比較,副科的評分低于正科、科員,考慮副科警察雖然職級得到了一定的認可,但更多的是業務骨干,過大的壓力、繁重的工作任務、過高的期望值都可能會抵消本身職級所帶來的主觀幸福感。5~10年評分高于其它警齡段的調查結果正好與不同年齡段的調查結果相符。

實際上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警齡、職級、警種的總體幸福感評定結果也可以從幸福感評定的心理動力學機制來解釋,人的幸福感的產生取決于外部環境,但對于警察來說,在給定的外界環境下,內在精神過程如何產生主觀幸福感,可以用缺口或比值學說與社會心理影響學說來解釋。人們普遍認為主觀幸福感反映了個體期望值與成就感之間的“缺口”或“比值”。至于是采用缺口公式還是采用比值公式則部分地取決于如何測試期望的成就。在缺口公式中,缺口等于期望值與成就感之間的差,期望值往往高于成就感。兩者間的差越小,主觀幸福感就越高。負差產生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在比值公式中,比值等于成就感除以期望值。比值越大,幸福感就越高。不同性別、年齡、文化、警齡、職級、警種中的期望值與成就感肯定有所不同,必定影響到幸福感評分水平。

社會心理影響學說是對缺口/比值學說的補充。其目標是探索有可能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系列社會心理因素并觀察它們與主觀幸福感的關聯程度。可能與主觀幸福感有關的社會心理學概念如下;應激、社會支持、內在控制(自信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命運)、外在控制(感到被他人所控制或感到被機遇所控制)以及角色扮演(即對家庭、工作和社會角色扮演的好與不好)。不同性別、年齡段、職級、警齡段、警種盡管同屬警察群體,但均可從應激、社會支持、內在控制、外在控制以及角色扮演找到其區別,更支持本研究結果。

本文研究結果提示銀川警察的總體幸福感較好,不同性別、年齡、職級警齡段的警察其總體幸福感有所不同。提示對警察進行群體心理輔導時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警察職業是壓力較大和充滿精神創傷的職業,心理不健康的警察在執法中難免會出現違法犯罪、警民關系緊張等問題,但盡管如此,還是要盡量減少公眾與媒體對反面典型的渲染,多些正面宣傳工作,提高公安民警的職業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楊德森.社區人群生活質量研究:I理論構思[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3):136-139.

[2] 李凌江.醫學領域生活質量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5,3(1):59-62.

[3] 李凌江.社區人群生活質量研究:職業差異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雜志,1995,4(2):58-62.

[4] 連春亮.監獄人民警察的心理障礙及其調適[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5(2):54-57.

[5] 李巖.監獄警察工作倦怠與控制點、心理健康及兩者的關系[J].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2005,2(3):279-280.

[6] Diener E, Eunkook MS, Richard EL, et al. Subjectire well-being :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276-294.

[7] 于海霞.監獄人民警察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1):30-31.

[8] 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則[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70-83.

[9] 劉永恒.不同來源、性別、專業的地方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2006,20(1):49-50.

篇5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改善,人們對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轉向了較高的層次。在新的形勢下,我國提出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就需要全面衡量人民的幸福狀況。隨著和諧社會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政府部門意識到要衡量社會和諧與否,一個GDP指標還遠遠不夠,于是紛紛將幸福指數納入其評價體系當中。但是,對于如何衡量城市居民的幸福感還未形成一個明確的指標體系和設置合理的考評方式。而在建立合理的測量機制之前需要先明確居民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基于此,本文以蚌埠市居民為研究樣本,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對該市居民幸福感進行調查。

蚌埠市是安徽省最大的城市之一,位于淮河中下游,安徽省北部,面向長三角,背靠中原大地,經濟腹地十分寬廣,有著悠久的歷史,輝煌的工業基礎,豐富的文化底蘊。現轄懷遠、固鎮、五河3縣和蚌山、龍子湖、禹會、淮上4區。研究的區域范圍只包括蚌埠市4轄區。因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集中在蚌埠市的經濟中心區域,所以只選擇4區研究,3縣在此不作為研究范圍。

蚌埠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也是國務院批準的促進中部崛起、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據統計,蚌埠市2011年人均GDP為21443元,全國排名中208位,省內第10位。本文通過對蚌埠市居民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旨在引導蚌埠市居民樹立積極健康的幸福觀,為蚌埠的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二、幸福感的內涵

對于幸福感,不同研究者對幸福感含義的界定和理解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一些研究者在認知的層面上加以理解,將幸福感等同于生活滿意感(life satisfaction)。另一些研究者則在情感層面上使用這一術語,將其理解為happiness。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以完善論幸福觀為基礎的幸福感研究,則力圖超越快樂主義幸福觀,更多強調自身潛能實現而獲得的價值感。

綜合以上這些關于幸福感內涵的觀點,本文將幸福感的界定為,幸福感是人們對于自己現階段所處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個人價值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感受,不同的人對幸福感的理解也不同。然而,正是這一抽象概念的內涵非常豐富,幸福才會成為千百年來社會理想與個體價值訴求的中心。

三、蚌埠市居民問卷樣本特征統計及數據分析

(一)蚌埠市居民問卷調查及問卷樣本特征統計

問卷基本構成:

參考邢占軍編制的《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結合蚌埠市特點,以及調查的實際情況,問卷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該部分是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職業、教育程度、收入;

第二部分:該部分旨在調查蚌埠市居民對蚌埠市長期以來的社會狀況的客觀評價,以及在這種狀況下,居民對自己近三個月的主觀感受評價和幸福感打分。其中,客觀評價由社會環境、社會體制、社會關系、社會氛圍、發展前景構成,各項含義如下:(1)社會環境指標包括住房成本、城市環境、物價水平、交通條件、商業水平五個方面。(2)社會體制指標主要包括社會治安、醫療保障、教育資源三個方面。(3)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個體與家人、鄰里、同事的關系。(4)社會氛圍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信賴和尊重、社會的文明與公平。(5)發展前景是指人們對未來生活的預期。

(二)問卷的樣本特征

本組采用網絡問卷調查和實地調查的兩種方式,共發放600份問卷,回收478份,經篩選,共獲得379份有效問卷。

(三)實證結果分析:

1、運用軟件:SPSS Statistics 19

2、分析方法: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功能,分別分析性別、職業、收入、教育程度與總分的相關程度,分析同一個項目內不同分段之間的相關程度。同時,對于只有兩個分段的性別項目做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變量為總分,分組變量為性別)。具體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1)性別(有顯著差異)

從表1.1結果顯示得出,蚌埠市女性和男性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差異(sig.=0.001)。通過對六個維度的得分情況發現,女性在社會關系(sig.=0.030)、近三個月主觀感受(sig.=0.003)維度上的得分明顯高于男性,其他幾個維度差異不顯著。

(2)從事的職業:(有顯著差異)

從表1.2、1.2.1結果顯示得出,蚌埠市不同職業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差異(sig.=0.000)。

(3)教育程度(有顯著差異)

從表1.3、1.3.1結果顯示得出,蚌埠市不同教育程度居民幸福感有顯著差異(sig.=0.004)。

(4)每月收入

從表1.4、1.4.1結果顯示得出,蚌埠市不同月收入水平的居民幸福感有顯著差異(sig.=0.000)。

(四)數據分析總結

根據sig.

四、蚌埠市居民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結合SPSS Statistics 19軟件所得出的數據和分析結論以及從問卷中統計出的數據結論,對性別、職業、收入、教育程度等因素做進一步探討。

(一)性別差異對幸福感影響顯著

統計的問卷中,男性占51.98%,女性占48.02%,根據實證分析的結果,社會關系、主觀感受對男性和女性影響顯著,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社會關系優于男性,女性的主觀感受和和幸福感評分也明顯高于男性。性別與幸福感顯著相關。從表2.1可以看出,女性的平均幸福感指數高于男性。由此可見不同性別間對幸福感的評價存在差異,由調查情況可以得出,蚌埠市居民中女性比男性更幸福。

(二)職業對幸福感影響顯著

在除社會環境之外的其他因素中,不同職業間表現出顯著差異。實證分析得出,職業與幸福感顯著相關。通過對六個維度的得分情況發現,農民、國家社會管理者、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商業服務業員工的主觀幸福感要明顯小于私營企業主小于專業技術人員、個體工商戶小于經理人員、辦事人員以及工人。

根據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對不同職業的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最為復雜,職業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社會環境、社會體制、經濟水平創造了不同的職業,影響著不同職業的發展,而不同的職業則產生了不同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社會關系以及主觀體驗,各種因素縱橫交錯,決定了職業對幸福感的顯著影響。

(三)收入對幸福感影響顯著

問卷中,月收入1000-3000元的占42.74%,3000-5000元的34.83%,且在社會體制、社會氛圍、發展前景、主觀感受方面表現出較大差異。月收入在3000以下群體的主觀幸福感要明顯低于3000-5000的群體,且月收入在3000-5000的居民主觀幸福感要明顯低于5000以上的群體。

由此可見,蚌埠市居民幸福感的幸福感與收入存在正相關性。西方研究者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曾進行過大量的研究。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不少研究發現收入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關系,例如Bradburn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有較好的正性情感,而低收入者則產生較多的負性情感。Campbell的研究也表明,高收入者的幸福感高于低收入者。本研究支持主觀幸福感隨收入水平增高而上升的結論。當前我國社會才剛剛進入小康社會,從總體看來收入因素仍然是制約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條件的關鍵因素。

(四)受教育程度對幸福感影響顯著

根據第四部分的數據,可以發現看出,在社會氛圍、發展前景、主觀感受方面,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表現出幸福感差異。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居民主觀幸福感要明顯低于高中到大學本科的居民,而高中到大學本科的居民幸福感要明顯低于碩士及以上的群體,大致表現出較高的受教育程度會帶來較好的心理體驗的傾向。教育是人們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由此看出將教育程度越高,生活的態度越是積極,而受教育程度越高,也意味著可能有更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遇,因而也就越可能較多地體驗到幸福。

參考文獻:

[1]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簡本的編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3,12(6).

[2]邢占軍.主觀幸福感研究:對幸福的實證研究[J].理論學刊.2002(5).

[3]孫英.幸福論[M].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4.1.

[4]張瑾.國民幸福指數:社會發展評價的新尺度[J].領導科學,2006(15).

[5]Alan·Carr.積極心理學:關于人類幸福和力量的科學[M].鄭雪,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1.

[6]吳明隆.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5.

基金項目:蚌埠市GDP與城市居民幸福指數的相關性研究,項目編號:XSKY1133。

作者簡介:

篇6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區的大學畢業生,年齡為18~25歲。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實際回收182份,有效問卷173份。其中,男性75人,女性98人。

二、不同性別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

為了探討不同性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研究不同性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珠三角地區男、女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不存在顯著性的性別差異。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主觀幸福感與性別的關系研究結論并不統一。在研究初期,學者在研究主觀幸福感時得出以下結論:不同的性別對個體自認的、公開的幸福感沒有影響,個體的快樂是不分性別的。近來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在積極新的平均水平上,男性與女性非常接近。一些研究認為,女性傾向于體驗比男性更高水準的不愉快情感。有的學者認為,造成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是因為情境的特殊性。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對珠三角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不顯著,可能因為對于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而言,面對的是比較開放、社會經濟發達、就業機會比較多的環境,從而導致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在評價主觀幸福感水平時,并沒有顯示出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信任的積差相關分析

由表2的統計分析結果可知,4個P值都小于0.001,所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預測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賴存在比較高的顯著性正相關關系。

四、多元回歸結果

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得分為因變量,以依靠性、預測性、信賴的得分為自變量,對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3。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信賴自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

從表3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主觀幸福感總分的估計值=57.658+0.749×信賴

五、因子分析

為了探討影響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由表4的分析結果可知,KMO值=0.821,因此,可以認為,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接受。Bartlett’S值=329.681,且P=0.000

由表5的分析結果可知,若提取3個因子,則能解釋全部信息的78.957% ,接近80%,能反映影響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根據表6分析結果,可以建立以下因子模型:

生活滿足=0.895F1-0.158F2-0.162F3;控制感=-0.016F1-0.036F2+1.OO3F3

憂郁愉快=0.786F1-0.011F2+0.114F3;就業擔憂=-0.056F1+0.984F2-0.036F3

松弛緊張=0.549F1+0.325F2+4.387E-02F3;精力=0.806F1+8.785E-03+5.814E-02F3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表5)可知,影響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3個因素為:

第1個主因子在生活滿意度、憂郁愉快,松弛緊張、精力4個變量上的負荷較大,可理解為積極情緒。

第2個主因子是就業擔憂,是指大學畢業生對畢業后就業情況的擔憂程度。

第3個主因子是控制感,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思想的控制。

六、討論

由表2可知,盡管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與預測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賴存在比較顯著正相關關系,驗證了研究的假設。但從分析結果同時也可以看出,相關系數不高,這主要是由于調查的樣本較大,所以仍然存在比較高的顯著正相關關系。

由表6可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第一個主因子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包括心情憂郁愉快、生活滿意度、精力、松弛緊張,換而言之,是對生活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對生活感到滿足,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其次,是個體處于較放松的狀態。第二個主因子是就業擔憂,主要是擔憂畢業以后的就業情況,盡管就業擔憂是暫時的,但也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第三個主因子是控制感。

七、結論

從以上的調查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性別的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沒有差異;

2.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信任度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

篇7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門診工作1 年以上的護士80人。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采用自制調查問卷, 調查內容包括年齡、工齡、婚姻狀況、編制、職稱、受教育情況。

1.2.2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訂制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于評價受試者對于幸福的陳述。該研究共有33個條目,前18項得分總和代表總體主觀幸福感, 女性常模為(71±18)分,得分與幸福感呈正比。此外, 還通過6個量表用來衡量幸福感的6個因子, 包括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

控制、松弛與緊張。

1.3 工作滿意度指數量表 IWS是目前公認的用于反映護士在實際工作所獲得的收入、自主性、組織決策性、職業地位及互動合作的滿意度。該量表采用Liket5分評分法, 共44個條目, 每個條目得分1~5分,分別代表完全不同意(1分)、部分不同意(2分)、不確定(3分)、基本同意(4分) 以及完全同意(5分), 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的滿意度越高。采用調查問卷法, 發放問卷80份, 第2天統一回收,回收76份, 回收率95%; 針對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最后選擇符合要求問卷71份, 有效回收率93暢4%。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暢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門診護士與女性常

模的總體幸福感得分比較采用兩樣本獨立t檢驗,主觀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結果

2 1 一般資料

被調查者均為女性,年齡23~54歲, 平均(31暢37±5暢48)歲;本科及以上14人(19暢7%),大專22人(31暢0%),中專35(49暢3%); 已婚55人(70暢4%), 未婚25人(35暢2%); 主管護師及以上39人(54暢9%), 護士32人(45暢1%)。

2 2 門診護士主觀幸福感狀況

門診護士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77暢23±12暢61)明顯高于女性常模(71暢00±18暢00)(P

2 3 門診護士工作滿意度狀況

見表2。門診護士工作滿意度各項目得分由高到低依次為工作被認可、與同事關系、家庭與工作的平衡、管理、工作本身、個人成長與發展、工作負荷、工資與福利。

2 4 門診護士主觀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的Pearson相關分析

3.討論

3 1 門診護士的總體主觀幸福感較高

本調查顯示,門診護士主觀幸福感得分高于女性常模,考慮是因為護士工作專業性強、相對穩定,社會保障較好,并且相對臨床工作,門診護士工作時間較為規律,無需上夜班,可以正常休息和照顧家人,因而主觀幸福感較高。但本組門診護士中高于女性常模者只有66%,仍有34%低于女性常模,考慮可能的原因有:①對健康的擔心。可能門診護士長期與各種患者接觸,深知疾病危害和健康重要性,常擔心工作過程中感染疾病。②當前醫患關系緊張,而門診人口流動大、環境擁擠、嘈雜,門診護士每天要面對形形飽受疾病困擾的患者,容易受到患者及家屬不滿、悲傷等消極情緒的影響,這導致門診護士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能力較差。

3 2 門診護士工作滿意度屬于中等偏上水平本調查門診護士工作滿意度處于中等略偏上水平, 說明門診護士工作滿意度水平有待提高。在工作滿意度各項目中,工資及福利得分最低, 其次為個人成長與發展得分。護理工作風險高、強度大, 應當享有合理的薪酬分配, 但與其他衛生專業人員或不同行業同年齡人員比較, 其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 薪資報酬與勞動強度不成比例。此外, 門診護士工。

篇8

1.1 調查對象。

1.2 調查方法與內容。采取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和自行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采用國內段建華[4]根據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簡稱gwb)修訂的量表,該量表共有33項,對該量表的前18項進行測試,該量表在國內大學生幸福感調查中有較好的運用[5],得分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烈。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性別、年級、生源地、月消費等)和幸福感狀況等。

1.3 數據處理。將全部有效問卷進行編碼、輸入并校對,運用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一般情況。調查對象共312名,收回有效問卷300份。統計有效問卷,其中男生為156人,女生144人;獨生子女170人,非獨生子女130人;農村187人,城市113人;大四見習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五實習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四見習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為76.14分,大五實習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為70.48分。

2.2 不同特征的大學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主觀幸福感得分。男生的主觀幸福感平均得分為72.97分,女生的平均得分為73.84分,不同性別在幸福感得分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獨生子女平均得分為74.26分,非獨生子女平均得分為72.38分,獨生子女與非獨1生子女在幸福感得分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平均得分為72.56分,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平均得分為74.06分,城鄉差異之間無統計意義(p>0.05)。月消費水平不同的大學生,其主觀幸福感得分之間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這與蔣凌琳等做的“在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的調查研究”不同,他們做的統計表明月消費不同的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統計學差異[6]。而見習學生和實習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 學生自我評價情況。6.67%的見習學生感覺“非常幸福”,72.67%的見習學生感覺“基本滿意”,20.66%的見習學生感覺“說不清楚”,見習學生中沒有人認為自己“不幸福”。12.67%的實習學生感覺“非常幸福”,63.33%的實習學生感覺“基本滿意”,12.67%的學生感覺“說不清楚”,11.33%的實習學生感覺“不幸福”。見表2。

2.4 其它情況。相比現實而言,80%的學生認為網絡并不能給人帶來幸福感。90%的實習學生感覺正在受到就業、考研和實習約束的壓力。75%的見習學生在臨近考試時感到焦慮,87%的實習學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無法合理統籌的時候感到焦慮。15%的學生通過跑步等體育運動來排解焦慮,34.66%的學生通過寫日記、博客的形式進行自我解壓,25.33%的學生找心理老師或朋友傾訴,其他同學不會特別在意,任其發展。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個人刻苦和奮斗”、“良好的社會關系”、“機遇”這個四個選項中,對于人生獲得幸福的根本條件是什么,40%的學生選擇了“良好的社會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43.33%的學生選擇了“個人刻苦與奮斗”。

篇9

本研究樣本取自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13級全體新生2957名,最后有效被試為2817名,平均年齡18歲。來自農村的為1734人,城市的為1083人。獨生子女為750人,非獨生子女2067人。文科學生為1014人,理科學生為1803人,為了全面了解大學生幸福感狀況,獲得多樣化的信息,本次調查采用《綜合幸福問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MHQ 是在整合主觀幸福感(SWB)與心理幸福感(PWB)理論框架與測評指標的基礎上,建構的多方位、多測度、多功能的本土化的幸福感測評工具。該問卷包括一個指數(幸福指數)、兩個模塊(心理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九個維度(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自我價值、友好關系、利他行為、人格成長)。獲取的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16. 0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 大一新生幸福感及各維度描述性分析

大一新生幸福指數分值均數為6.21,標準差為1.76,最高分9 分, 最低分1 分。超過5 分的占總調查人數的91.7%,認為有些幸福的22.3%;幸福的35.9%;很幸福的12.6%;非常幸福的3.9%。居于兩者之間的占17.0%,有8.3%在中點分5 分以下。表1數據顯示出四高(高健康關注、高利他行為、高自我價值、高友好關系)模式,提示大一新生具有健康向上、自信自尊、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少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參見表1

2.2 大一新生幸福感比較研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對幸福感影響,我們對人口統計項目進行了分析。

表2數據顯示,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在幸福指數上沒有差異,但是在生活滿意度和生命活力二個維度上,城市大學生高于農村大學生,表現為更珍愛生命,關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與行為方式,更愿意幫助他人,富有愛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等特征。

表3數據顯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幸福指數上沒有差異,但在生活滿意度、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

表4數據顯示,幸福指數在文理科組均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他行為、人格成長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正性情感維度上,文科大一生高于理科大一生;而在生命活力、健康關注、人格成長維度上,理科大一生卻高于文科生。

3、討論

本次調查大一新生幸福指數是6.21分;顯示出四高(高健康關注、高利他行為、高自我價值、高友好關系)模式,大學生幸福指數高于高中生(6.09±1.91)、中專生(5.73±1.83),但低于研究生(6.60±1.08),提示教育水平可能增進幸福感水平。早期研究,往往把獨生子女視為問題兒童,認為其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獨生子女。本研究發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幸福指數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生活滿意度、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表現出更高的幸福自我評價,更多的生活滿意以及較少的負性情感,提示獨生子女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獨生子女。

篇10

一、引言

農民工,顧名思義,是擁有農村戶口的進入城市從事非農業工作的務工人員;根據務工所在地又可劃分為本地農民工和外來農民工。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差距的拉大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工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工業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囿于戶籍制度限制、文化水平落后,外來務工人員遭受諸多的不公平待遇,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權益保障方面,農民工頻繁出現拖欠工資情況;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較低;此外,在簽訂勞動合同、行業歧視、地區差異等方面,農民工和城市人們存在較大的差異。另一方面,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成了他們的一個心病,在教育資源的爭奪下,農民工和城市人口的矛盾進一步上升。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了農民工的生活質量低下、精神壓力巨大、生活幸福感指數驟降。

農民工占據了20.4%的全國人口,是一個關乎社會和諧的特殊群體,如果他們的問題不能解決,不能穩定、幸福的生活,勢必會給農民工自身生存、企業運行、社會穩定發展帶來負面效應。本文從社會學的視角、運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了解農民工的生活現狀、幸福狀態;同時運用模型分析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以及對幸福感的影響權重和方向。

二、房山區外來務工人員幸福感現狀分析

小組共發放問卷200份,實際回收172份,回收率86%。本文對房山區外來務工人員幸福感現狀分析,主要基于小組問卷數據分析,以及小組實地走訪以及訪談。

從分析表格中可以看出,房山區外來務工農民工整體幸福感偏低,總體標準差相對較大,個體間波動性較大。生活水平、休閑娛樂、工作環境、未來預期、居住地點、社會尊重遠低于一般水平。

通過采取各種參數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收入水平”“休閑娛樂”“工作環境”“社會保障”“家庭關系”等因素呈現明顯的正相關,不妨進行一個有根據的推測,更高的收入往往會給農民工帶來更多進行休閑娛樂的機會,而高收入的工作環境往往會附帶著更加優越的工作環境,提供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而當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工作環境,社會保障等因素都能得到提升時,有利于農民工全體的家庭關系的改善,相反,這些因素的惡化也容易帶來家庭關系的緊張。但是“生活水平”與“居住地點”在一定等級內,反而成負相關。這是因為當大城市會為農民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提高其收入。但是中國近幾年一線城市房價高燒不退,高價格推高了房屋租金,也提高了農民工的生活成本。相關材料表明,大量農民工進城,住房問題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在簡陋的宿舍里,30G在集體宿舍里,21G的農民工居住在缺乏廚衛設施的房。這是因為農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在工資水平偏低的情況下,居住水平和飲食條間里,8%在工作地點,7%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沒有住處,只能往返在城郊之間。近40%的農民工長期在工棚或集體宿舍,這些地方既狹窄又擁擠,室內東西又臟又亂,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沒有其他娛樂用品。

農民工飲食總體狀況則可以概括為吃得飽但吃得不好。表示“能吃飽”的為100%。但食物|量和就餐環境質量水準很低。多年來,我國對農民工弱勢群體生活質量的關注和監管長期處于盲區。各地建筑工地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農民工飲食質量低劣、就餐環境差,他們對食品安全和飲食營養的自覺水平很低,已經構成社會一大隱患。

農民工的不同個體間差別較大,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不同農民工之間也有著智力,體力等素質的差別,擁有更高素質的農民工往往在工作中擁有更高的效率,能夠適應更長的工作時間。農民工的工資由基本工資和加班費組成,基本工資又是取決于最低工資標準,因此勞動者個體間的差異全部由勞動時間決定。由于農民工更多的是進行簡單無差異的勞動,因此獲得的工資與我們曾經認同的勞動經驗無關。

三、結論及建議

(一)對農民工進行在再教育培訓

各級政府必須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農民工人力資本積累水平,提高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再教育模式可選擇分攤模式,一則政府有責任為外來務工人員工作改善,及改善本地外來務工人員生活水平,此外外來務工人員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為本地經濟的發展做貢獻,二則對于外來務工人員本身能力的提升,可以幫他們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工資,改善家庭生活,三則再教育的進行必然會交由中介教育組織操作,可以促進此類公司的發展,因此可知外來務工人員再教育的進行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政府,個人,教育組織成本分攤,以此推動再教育的進行。

(二)組織娛樂活動,豐富外來務工農民工業余生活

開展休閑娛樂活動對于提升外來務工農民工幸福感具有明顯作用,具體方式可以有以下,一則組織當地藝術團去表演,二則組織一些志愿者去與外來務工人員互動,三則在某些景區設立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站點,給予他們門票打折或者某些日子給予極大的優惠,以豐富其生活等政策,具體方式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落實。

(三)減輕子女教育壓力

關于子女教育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關于政策,明確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之前各自的責任,最終形成良性的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教育協作機制;第二關于入學,在教育管理部門成立專門的外來務工農民工教育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加強與財政、公安、勞動保障等機構的溝通,從宏觀上把握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的流動情況、數量、教育的需求等,解決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第三關于心理,以往政府僅僅解決的是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問題,很少關心其心理上的改變,但其實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在異地求學心理上的影響亦很大,因此在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入學后,應輔以一定時期的心理輔導,在特定的時候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打開心扉,能夠更好的適應新的生活,此舉對孩子有好處、也為父母解決了心中的擔憂,同時也可以為國家培養出一個優秀人才;第四關于教育公平,適時定期進行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教育情況專項督導活動,確保外來務工農民工子女能夠接受公平的教育。

篇11

2 調查內容及結果

2.1 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

在“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問卷調查中,大學生們認為幸福生活的前五個標準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身體健康、和愛人一起生活、有許多知心朋友,百分數分別為92.86%、75.56%、92.86%、77.1%、82.7%。但是,也有少數大學生對幸福的認識存在偏差,比如認為有錢、有權勢地位、隨心所欲、吃喝玩樂就是幸福,表現出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個性放縱的一面。

2.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在現實生活中,在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覺又如何?在“健康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友誼滿意度”、“環境滿意度”、“愛情滿意度”、“自我滿意度”、“學習滿意度” 、“經濟滿意度”等方面選擇很滿意、滿意、一般的百分比加總占75%以上,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對生活感到比較幸福的。

2.3 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狀況

在回答“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問題中,大學生中覺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別占13.16%、41.73%、34.96%,加總為90.99%,說明大多數的幸福感較強。但是,大學生中覺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別占8.65%、0.376%,加總為9.01%,這說明也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滿足。并且據此次調查統計,7%學生曾經有輕生的念頭,38%學生自認為心理有問題,45%學生需要心理輔導和幫助。

3 幸福感缺失原因分析

調查中發現,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貧困、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系的比例分別為74.8%、32.7%、18.4%、、15%、9.4%、9.4%,可見就業壓力的影響最大,學習壓力為第二原因。大學生幸福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學階段的特殊性與中學的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不同,自覺、自主、自立、創造是大學學習的特點。一些同學不能夠很好的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從而帶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長期望值過高,給學生造成現實和理想的不統一的落差,并且從讀書開始,家長只注重提供經濟上的支持,而不注重學生情感上的交流。(3)社會現實的影響。社會、企業對大學生的期望值較高,與大學生本身的能力存在差距,大學生在接觸社會,兼職、就業等方面遭受挫折,覺得大學學習的書本知識和社會脫節,造成嚴重的挫折感。(4)人際交往關系困難。目前90后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缺乏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他們極度沉迷于網絡,喜歡“宅”在宿舍里,長期不與人接觸,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 積極心理的培育與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4.1 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股全新的心理學思潮,致力于發現并激發人的內在品質和積極力量,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力,實現自我,提升生活品質。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的Seligman 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強大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動力源泉,進而提升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要求自我實現的力量,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會激發人內在的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

4.2 積極心理學與幸福感的關系

積極心態是大學生成長所需的重要心理素質,心態對人的行為起導向和支配作用。心態即心理態度,是由當前事物和過去經驗引起個體心理活動在一段時間里出現的相對穩定的持續狀態。積極心態是一種可以培養的心理習慣。

積極情緒往往伴隨著某種愉悅和幸福的主觀體驗,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提高主觀幸福感。培養大學生積極情緒和體驗,使其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促進其積極人格特質的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潛能并尋求更大的挑戰,并逐步走上自我發展與超越之路。

4.3 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

篇12

1.收入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

國外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開始較早,也相對比較全面,國內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大都是集中在對國外已有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統計分析,只有個別是直接針對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實證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大都表明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較強的聯系;收入仍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但也有不少學者得出差異較大的結論,認為收入只是影響主觀幸福感諸多因素之一,主觀幸福感受到國家、地域、社會、心理以及價值觀等眾多因素影響。現將主要觀點梳理如下:

1.1收入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這種觀點認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即收入更高時,人們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其主觀幸福感相對也就更強,但此效用相對低收入群體要比高收入群體大得多。2000年Schyns 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對比較理論及個人特征理論,建立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模型,研究證明了此觀點。同年,Dieneretal在加爾各答對貧窮人群研究中發現,個體的收入和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密切。

1.2收入僅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其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有限

這種觀點認為,收入對幸福感的作用存在一個最高極限,一旦達到這個極點,收入的增加將不會使幸福感產生變化。Graham and Pet-tinato (2001) 發現,當收入水平較低時,絕對收入的增長能夠導致主觀幸福感的增強,但當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絕對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會變弱。Cum-mins (2000) 分別分析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及高收入組的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結果發現,對于高收入群體,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中等收入群體,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系數為 0.135;對于低收入群體,收入與幸福感相關系數上升到 0.257。以上研究剛好和美國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1974)有關收入增長與幸福指標研究結果相吻合。他的結論是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收入與幸福的關系并非直線型的,而是存在一個臨界點,呈U型關系,即在收入較低的群體中,收入是其快樂的主要影響因素,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正向線性相關;但是,相對于中高等收入群體來說,收入的增加反而伴隨著“快樂收益”快速遞減現象,在較高的收入階段,收入與幸福感的曲線關系幾乎趨于水平狀態,即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帶來幸福感的增加,這就是“伊斯特林悖論”。

1.3影響幸福的非經濟因素

決定主觀幸福感除了收入等經濟因素外,還有許多非經濟因素,例如健康、家庭生活、年齡、業余生活、社會環境、個人心理、社會價值導向等都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2012年,廣東省調查過群眾的幸福滿意度發現,民眾認為在影響其幸福感的各因素中,家庭生活、健康、人際關系等項高居首位,而后才是工作穩定,收入增長,富余的業余時間,第三是社會穩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環境日益改善;最后是完善的社會保障、福利等體制。

2.數據來源及調查結果描述及分析

本文的數據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取得,結合福州當地的社會結構和平均收入水平,確定以收入水平和職業為劃分依據,選定問卷調查對象。具體來說,就是選出福州地區人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區間內的群體為樣本,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司白領、專業技術人員(如會計、律師、醫務人員、記者等)、個體經營戶和其他職業的人群為主要受訪者。本次調查問卷共設置十個客觀題目和一個主觀表述題,主要內容分三個部分,一是有關受訪者的收入現狀、收入滿意度等;二是有關主觀幸福感的主要構成、影響因素以及主要壓力等項目;第三部分是針對主觀幸福感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如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大小、目前所得收入與其幸福指數是否匹配,最后,還從收入角度出發,直接給自己的幸福指數打分等。

本研究共預定500份紙質問卷,對基礎數據進行整理過程中,將無效問卷剔除,有效問卷共計437份,其中,月收入在3000-6000元區間的,即符合項目研究設定樣本——中等收入群體的有248份。

下面針對問卷樣本數據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

(1)不同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評價統計,如表1。

調查問卷中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分值設置為91-100、81-90、71-80、61-70、51-60五段區間段,計算具體指標時分別折算為95、85、75、65、55五級。通過統計發現,不同的收入群體對其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收入較高的群體,總體主觀幸福感自我評價也較高,平均值達到79.4;而中等收入群體的評價分值也居中,平均值為78.82;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群體,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平均自我評價只有74.33,差距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較高收入者,除溫飽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外,還可以有富余的收入來豐富額外的、有關提升生活質量方面的要求,所以幸福的自我評價也較高,反之,收入較低時,生活的主要重心還在為溫飽而努力,基本生活外的可支配收入就相對缺乏,人的需求滿足程度就比較低,所以,其主觀幸福感評價也低。

(2)福州地區中等收入群體按照職業標準分類情況統計,如表2。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群體對主觀幸福感評價平均得分是78.22(百分制),相對較高,這與前人的研究中結論認為,對中低收入群體而言,收入的增加對主觀幸福感的提升效用仍然較大是相吻合的;從評分標準差看,樣本總標準差達到11.39,可能是因為問卷中對于主觀幸福感的自我評分區間間距較大,這在預估范圍內,尚可接受;按職業分類統計分析發現,相對而言,專業技術人員的標準差值尤為顯著,達到了17.2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分類較多,差異較大,其收入和工作壓力差異也大,所以主觀幸福感的樣本離散程度也較大;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標準差只有9.27,低于平均值,說明其職業和收入相對穩定,所以人的主觀感覺也較相似。

(3)中等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與收入關系圖,如表3。

表3 主觀幸福感與收入關系圖

從上表看,認為二者之間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大的僅占18.9%,而認為他們之間有一定關系的就有135人,占樣本總數的55.65%,而且還有25.4%的人認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很有關系。說明在這一樣本群體中,超過八成的人都認為收入還是對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影響的。分析其原因,由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絕對收入已經能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但是,跟高收入者相比,其富余的程度遠遠不夠,還是對收入的增加有一定的期待,所以,大都認為收入對其幸福感的提升還是有促進作用的。

(4)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表,如表4

表4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表

從上表看出,在影響收入的各種因素當中,比例最大的是生活質量,將近七成的人都認為,它是重要影響因素;而收入項目僅有60人選擇,只占四分之一不到的比例;超過40%的人認為,豐富的業余生活也是提升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同時,社會環境、政府服務也都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此項統計,再一次表明,收入與生活質量、業余生活、社會環境和政府服務等各因素一樣,都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但是其作用并不顯著。

3.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對相關文獻整理歸納基礎之上,總結有關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福州地區中等收入群體實證調查,據統計分析表得出如下結論,即這一群體的幸福滿意度達到中上水平;而且大部分人都肯定,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存在一定的關系,收入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隨著收入的進一步增加,二者之間的關系會逐漸弱化;人的主觀幸福感同時還深受生活質量、業余生活、社會環境以及政府服務所影響。這也再一次印證了“伊斯特林悖論”。

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的幾點建議:

(1)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增加人們的收入,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創造豐富的業余生活項目,維持安定、良性的社會環境,提供優質的政府服務,為提升主觀幸福感創造客觀的因素。

(3)從個體內在看,要加強社會學、心理學的教育,提高自身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感知能力。

(4)要樹立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導向,培養民眾快樂的人生觀和正面的價值觀。 [科]

【參考文獻】

[1]任國強,桂玉帥,劉剛.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際的經驗與國內的證據.經濟問題探索[J].2012(7):24-29.

[2]管皓.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絕對水平和相對水平[J].南開經濟研究,2010(5):56-70.

篇13

在中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中,農村老年人口占了70%左右。老年人幸福感是其對健康、生活狀況乃至生存質量的自我評價和期望。因此研究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可為健全農村社會化養老機制,滿足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提高主觀幸福感,改善生存質量提供重要的理論和實證依據。

1 研究設計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參考國家對于幸福指數的設計,結合農村老人實際生活狀況以及澧縣鄉鎮自身特點這三個方面綜合設計而成。

1.1 研究對象

澧縣現轄14個鎮,18個鄉。一般可以按地形分為洪湖區,平原區和山區。因為客觀原因的限制,本次調查只選取如東鄉(洪湖區),大堰鎮(山區)和張公廟鎮(平原區)三個鄉鎮進行抽樣調查。抽樣調查對象覆蓋孤寡老人和普通的分散居住的老人。符合標準、完成問卷而資料完整可做統計分析者共119人(男68人,女51人);無配偶(包括喪偶、未婚、離婚)66人,配偶健在53人;60-69歲49人,≥70歲61人;有子女且尚在的82人,子女死亡或者無子女的37人。

1.2 調查工具及內容

采用了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該量表由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正性體驗和負性體驗四個分量表構成。其理論結構是情感平衡理論,這一理論把幸福理解為兩種對立而同樣重要的,彼此獨立的情感之間的平衡,即正性情感與負性情感之間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個人總的幸福度,負性情感降低一個人的幸福度,總的幸福度是兩者之間平衡的結果。量表共有24個條目,其中5個反映正性情感(PA),5個條目反映負性情感(NA),7個條目反映正性體驗(PE)。7個條目反映負性體驗(NE)。總的幸福度=PANA+PENE。得分范圍-24至+24,為了便于計算,加上常數24分,記分范圍0-48分。以12為基數,分為四個梯度:0-12分表示非常不幸福,13-24分表示不幸福,25-36分表示幸福,37-48分表示非常幸福。所有條目內容涉及被調查者近期對生活過得如何的評價,對自己的命運、健康、孤獨、憂慮、愉快、煩惱、希望、長壽等多方面反映,以及和過去的比較等。本研究還采用了自編問卷來調查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內容包括性別、職業、婚姻狀況、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居住地等,以探討影響老年人幸福感的相關社會因素并進行跨地區比較研究。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總體評價

本次研究對象119人,幸福感強的114人,占全部研究對象的95.80%;感到不幸福的5人,占4.20%。正性情感與體驗得分遠大于負性情感與體驗得分,表明樣本老人總的說來幸福、滿意。

2.2 不同區域農村老人的幸福度

各區老年人幸福度得分各不相同,但是彼此差距不大,如東鄉最高,張公廟最低。數據反映,澧縣農村養老情況相對較好,政策等落實都到位,整體情況比較均衡,不同地區條件老人感覺大致相同。一方面,澧縣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周邊鄉鎮的經濟發展,整體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澧縣作為農村新型養老的試點區,從一定程度上為老年人緩解了經濟負擔。

2.3 性別對幸福度的影響

通過統計可以清晰地發現,在所調查的區域,男女性別對幸福度影響并不大,幸福度都比較高,這也與我們調查實際情況相符。

2.4 配偶的存在與否對幸福度的影響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配偶健在的老人明顯要比配偶死亡的老人生活幸福。特別是在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方面,配偶健在老人的統計數據明顯很低。由此可以說明,配偶建在的老人在各方面由于有老伴的照顧,感到精神上比較充實,生活上比較滿足,這是最好的證明。

2.5 各個年齡階段幸福感比較

農村老人對于生活要求相對城市老人較低。無論是哪一個年齡階段的人,對生活都充滿了向往。相對來說,年紀大的老人對生活更看得開,面對死亡更加坦然。因此數據說明了,年齡在一定范圍內,對衣食皆有保障的老人們的影響并不是很大。

3 農村老人養老方面存在的缺陷

3.1 物質生活基本解決,但美中不足,存在漏洞

調查發現,缺衣少食的老人比較少,但是仍然有8%左右生活十分困難的老人。生活在這些家庭的老人,在很大年紀的情況下仍然還要承擔很重的生產勞動,養老一說無從談起。另外,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平均生活水平比較低,甚至每天生活經費不足十塊錢。在當下社會,這樣的生活水平只能解決基本的吃飯問題,老人所需的各種營養可能無法滿足,基本生活補助有待提高。

3.2 精神文化生活貧乏

目前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總體較差。戲劇表演、電影放映很少,不少人家的電視機也是大多放在孩子的房間。老人們的活動往往是幾個人拉拉家常,有的則參與賭博等,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很容易加重老人的心理負擔,誘發疾病。

3.3 敬老院的財務管理體系不完善,應更公開透明化

由于大部分鄉鎮敬老院都多少有一份自耕地,條件好的還自喂牲口等。收成好能賣出一部分獲取經濟收入,用以添置敬老院的公共配置。這些收益大多是發動敬老院的老人勞動所得,院長或者工作人員以記工分分配勞動所得。由于財務管理不夠透明,不能得到大多數老人的信任,同時也反映了敬老院的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

3.4 社會關注度偏少,后續支持有望提高

鄉鎮敬老院修建時間普遍比較早,大部分房子開始出現年久失修的狀況。由于敬老院屬于社會福利性的機構,固定的財政收入比較少,修理的經費無法得到保障。部分電纜已經開始老化,容易引起火災等。有的敬老院的門窗玻璃破碎情況嚴重,修補的經費不足。另外,敬老院的工作人員的工資較低,大部分的職工工資只有四五百元,對于當下物價水平,標準偏低。

3.5 其他問題

調查中發現,很多老人反映自己年輕時的檔案在一些歷史過程中丟失,身份得不到承認,可以享受的政府補貼無法落實,希望相關部門予以解決;還有一些老人因為戶口問題而擔心,因為無法領到農村老人保險金而抱怨;還有老人對敬老院的管理有意見,但是卻不知道通過何種渠道向相關部門反映。

4 澧縣農村養老體系的優勢

4.1 澧縣建立了多層次的養老體系

農村的普通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孤寡老人分層次或者分散供養或者進入敬老院,每個老人根據不同的情況,得到了不同的照顧。另外,澧縣的養老政策落實比較到位,老人受惠不少。

4.2 澧縣敬老院的經營模式為孤寡老人生活改善提供了可能

澧縣敬老院普遍采用自給自足的經營方式,自耕地能夠讓老人既可以勞動鍛煉身體,又能有筆改善生活的收入。

5 對于農村養老體系構建的建議

5.1 加強政府和社會對于老年人生活保障的支持力度

尤其對那些沒有收入來源,又得不到家庭贍養的老人,政府應保證他們基本的生活來源。鼓勵和發動各種慈善機構的力量,運用社會團體,鼓勵將社會公司企業和某一個鄉鎮的老年弱勢群體或者敬老院結成對子,這樣既能使老年人的生活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同時對公司單位的形象樹立也是有積極影響,政府可以為企業單位做宣傳。

5.2 在弘揚尊老愛幼的優秀傳統的同時,加強法律宣傳

對拒絕撫養或者虐待老人的部分人群要給予法律的嚴懲,在社會中形成尊敬禮讓老人的風氣,同時鼓勵基層政府培養村民形成和老人多講話、“常回家看看”等敬老觀念。

5.3 初步建立鄉鎮一級的老年人協會等老年社團組織

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各種性質的有益活動,充實自己,快樂他人,讓他們參與其中得到樂趣。同時,挖掘老人潛力,給有余力的老人繼續施展才華的空間,鼓勵他們發揮余熱,實現老有所為。

5.4 應特別地關愛那些身有殘疾或患病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此類老人不僅承受身體上的痛苦,并且由于不能自理加重家人的負擔而使他們產生內疚感,再加上活動不便而導致孤獨感,都會降低這些老人的幸福指數。因此家庭、社區、社會應給予這些老人特別的關愛。

5.5 進一步提高鄉鎮敬老院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和待遇,為養老服務工作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