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老年糖尿病護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觀測方法
1.2.1動態血糖監測(CGM)
所有入選的300例老年T2DM患者均進行CGM(美敦力動態血糖監測儀)。動態血糖監測儀每10秒接受一次信號,每5分鐘存儲一個平均值,每天記錄288個血糖測定值。共佩戴72h,72h后進行數據分析。
1.2.2血糖波動幅度指標
①血糖標準差(SDBG):動態血糖監測獲得血糖值的標準差。②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動態血糖監測期間,當血糖波動幅度大于SDBG為一次有效波動,此次波動的峰值與谷值的差值為波動幅度;所有波動幅度的平均值為MAGE。
1.2.3血糖波動幅度評價標準
參照2011年版《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血糖波動正常范圍為: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SDBG≥1.4mmol/L和MAGE≥3.9mmol/L作為異常血糖波動。
1.3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干預周期為1個月,具體如下。
1.3.1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
①向患者講解疾病發生發展及預后,增強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認知程度,告知患者遵醫行為對疾病治療效果的影響,使其認識到遵醫行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向患者詳細講解各種降糖藥物的保存、使用方法、低血糖等副作用表現及處理方法;③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方案;④出院前向患者講解血糖儀的使用方法及血糖正常范圍,告知來院復查時間;⑤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的遵醫行為情況,強化以上健康教育內容。
1.3.2心理干預
①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原因,給予合理的解釋,解除患者心理壓力,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②糖尿病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一般是由于對疾病認知的不足造成,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告知其治療方案、效果評價方法及治療進展等,緩解其因對疾病的未知而造成的恐懼心態。③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應給予其足夠的尊重,幫助其面對現實,接受疾病的挑戰,積極配合治療;④做好患者家屬工作,使其配合醫護人員,鼓勵患者戰勝疾病,配合治療。
1.3.3工娛療法
活動內容一般包括手工藝勞動、文娛活動、體力勞動等,應由醫務人員按病情選擇進行。
1.3.4放松療法
又稱為松弛療法,首先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環境,最初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全身肌肉放松練習,掌握后自主進行放松練習。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
300例老年T2DM患者中,共有160例患者存在血糖波動異常。女性和男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71.43%、47.09%,女性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46,P<0.05);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量指數患者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7,P>0.05);病程<10年、10~20年和≥20年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26.67%VS50.0%VS78.13%),病程≥20年患者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最高,病程10~20年患者次之,病程<10年最低(χ2=4.874,P<0.05)。糖化血紅蛋白(HbA1c)<7.0%和≥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分別為40.53%、66.67%,HbA1c≥7.0%患者的異常血糖波動檢出率明顯高于<7.0%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P<0.05)。
2.2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BG、2hBG及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兩組的血糖指標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血糖波動是指血糖水平在波峰值和波谷值之間變化的不穩定狀態。研究發現,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不僅與遺傳因素和血糖控制水平有關,并且與血糖的波動關系密切。有研究發現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影響程度超過了血糖絕對水平升高造成的影響。王國鳳等對6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隨訪,發現血糖波動是外周神經損害和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質疑血糖波動與糖尿病并發癥之間的關系。糖尿病與并發癥流行病學研究(EDIC)對T1DM患者進行長期隨訪,采用MAGE和SDBG作為血糖波動指標,結果顯示視網膜和腎臟病變與HbA1c水平關系密切,而與血糖波動無關。因此,目前血糖波動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關系的爭議主要集中在T1DM,原因可能與T1DM和T2DM不同的病理機制有關,T1DM是由于胰島β細胞的功能衰竭造成,血糖波動主要原因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對并發癥的影響主要是活化凝血功能,而激活氧化應激卻并不明顯;T2DM是由于胰島素抵抗造成,血糖波動主要原因為餐后高血糖,對并發癥的影響主要為激活氧化應激,因此血糖波動與T2DM更為密切。目前,有關血糖波動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報道尚比較少見。本研究對行CGM的老年T2D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老年T2DM患者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與性別、病程及HbA1c水平有關,與年齡等無關。女性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異常的檢出率高于男性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部分學者認為,絕經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降低,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缺乏胰島素對血糖的精細調節,因此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增加。目前,尚缺乏糖尿病的病程長短對血糖波動影響的研究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T2DM病程的延長是血糖波動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血糖波動的主要原因有藥物引發的低血糖和餐后高血糖,兩者均和胰島素抵抗和分泌不足有關,隨著T2DM患者病程延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逐漸減退,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島素抵抗更加嚴重,因此血糖波動幅度增大。此外,本次研究發現HbA1c水平是血糖波動的影響因素,HbA1c越高發生異常血糖波動的風險越高,具體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還發現,年齡并不是老年T2DM患者的影響因素,年齡的增加與異常血糖波動并不相關。基于以上影響因素,臨床護理人員應認識到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在強化健康宣教的同時,重視心理干預,使患者擁有一個積極正面的心理狀態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采取綜合護理模式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在重視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工娛療法和放松療法,研究發現工娛治療轉移病態注意力,減輕病態體驗,克服焦慮、抑郁或恐懼等負面情緒,糾正病態行為;放松療法可以抑制交感神經功能,增強副交感神經功能,調節內分泌及植物神經系統,主要可用于治療各種焦慮性神經癥及恐怖癥。
篇2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齡60~85歲,平均71歲,糖尿病病史1個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壓66例,合并心臟病33例,合并腦血管病22例,合并腎病36例,合并周圍神經炎病變20例,合并眼底病變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個月至30年。
1.2資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采用一對一的護患溝通方式收集資料。問卷涉及:①基本情況;②病情及健康情況,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療方式、遵醫行為、是否出現并發癥、對糖尿病的認識、了解疾病的知識程度、健康狀況;③社會家庭環境,包括職業、醫療費用、家庭經濟情況、住院陪護、家人關心程度、是否獨居、生活地區、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問題
2.1抑郁和焦慮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長期用藥以及病程纏綿的痛苦等應激因素的刺激易產生抑郁和焦慮情緒。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慮越輕;社會支持越多,抑郁和焦慮就越輕。其顯著特點是心情低落,表現在對治療喪失信心,回避或拒絕治療,常常感到無助感。
2.2悲觀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絕癥”,要終生服藥,生活質量下降,同時因為病情經常反復,并發癥越來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產生悲觀失望。表現在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變的猶豫不決,懷疑自己的能力。
2.3輕視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無其他不適癥狀,不影響飲食,不需治療,即使治療也不規律。有的病程長的患者不聽從醫囑,自行安排用藥和飲食。
2.4孤獨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會支持與家庭關懷,患病后無法與家人、朋友及時溝通,感到無助,寂寞,空虛。表現在事事謹慎小心,不主動與醫護人員說話,不愿與人接觸,有問題不感問,不隨便與病友交談,盼望親友早來探視,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護理干預
3.1支持心理療法通過傾聽、解釋、說理、疏導、安慰等進行支持心理治療,幫助消除各種消極情緒反應。
3.1.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用親切、和藹、誠懇的語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然后與患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利用語言技巧盡快安定患者的情緒,轉移其消極情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3.1.2適時做好知識宣教,充分利用電視、多媒體、幻燈片、墻報等,向患者講解疾病,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解除其精神壓力,克服心理失衡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緒。
3.2認知療法幫助患者對糖尿病基本知識進行了解,消除不適當的預測、誤解和錯誤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認識到目前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能夠控制發展,延緩并發癥的出現。如控制良好,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壽命影響不大,從而增強信心,有助于藥物治療;②告知患者要用樂觀主義精神與疾病作斗爭,既不要對疾病無所謂,不控制飲食,不重視體育鍛煉與藥物治療,也不要對疾病過分擔心,終日焦慮不安,也不在治療中一遇到病情波動就喪失治療信心,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為療法幫助患者遵從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計劃,包括血糖自我監測、行為強化、行為塑造療法等。
3.3.1給予健康指導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血、尿糖監測和記錄,合理飲食和運動治療;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以及胰島素,包括劑量、時間、次數。首次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多存在顧慮,認為胰島素會“成癮”,產生依賴,或存在嚴重反應而拒絕使用胰島素。對上述患者應耐心教育,同時可讓正在使用胰島素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以消除疑慮,并告誡他們如何識別和應付可能出現的低血糖。
3.3.2對焦慮患者進行音樂治療動員患者餐后到活動室聽音樂,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內容活潑的電視,引導和鼓勵患者多進行適當的放松運動,包括靜養片刻,深呼吸,小睡幾分鐘,聊天等活動。也可以與患者進行有目的的談心和治療性觸摸,國外Turner等[3]報道,使用治療性接觸,對燒傷患者的疼痛和焦慮有改善,還可加強免疫功能。
3.3.3為患者營造一個寬松的生活環境讓患者參加糖尿病病友會組織,與其他病友進行病情經驗交談,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發展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登山、下棋、書法、繪畫、養花等),充實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正確對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拋棄,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壓力,要多關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有效疏導,讓其感到被重視和關注;指導家屬熟練掌握如何進行飲食治療,督促并協助患者適當活動,同時做好病情監測,給患者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氛圍。
4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心理社會因素在其發生、發展、治療、康復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憂郁、精神緊張、悲觀憂愁等情緒波動,可以干擾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導致某些應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胰島A細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處于焦慮狀態時,人體血清胰島素含量會明顯減少,也會使血糖升高,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發和加重糖尿病,對患者的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心理治療及心理干預愈來愈受到廣泛重視,成為飲食、運動療法并重的三大基礎治療。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癥狀緩解,減輕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提高了生活質量,故良好的情緒可使患者有一個平和心態,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許曼音.糖尿病學.上海科技學技術出版社,2003:548.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本組男25例,女5例。年齡40~86歲,平均63歲。
1.2治療方法通過飲食控制者血糖者12例,利用降糖藥物治療者15例,通過胰島素治療者3例。
1.3結果經過長期飲食控制血糖、降糖藥物及胰島素治療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身體狀況良好,生活質量提高。
2護理
2.1心理護理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長期的、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進行治療和護理。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種并發癥而致殘和過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發展并非單靠藥物可以達到的。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了解糖尿病高血糖的危害,是每個糖尿病患者長期配合治療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如果糖尿病患者能正確對待疾病,這對控制病情、恢復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有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恐懼心里,自卑感,精神壓力很大,對治療失去信心;有的患者到處亂求醫,對治療沒有正確的認識;有的患者則滿不在乎,既不控制飲食,也不認真治療;有的患者易產生急躁情緒。這些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穩定。護理人員首先應當正確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動,針對患者的具體行為表現,做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為患者著想,體貼關心患者。要認真傾聽他們的訴說,耐心解答提出的問題,一切從患者的健康出發,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即事實求是,又講究語言藝術。應告訴患者及家屬,糖尿病雖然是慢性終身性疾病,但如果能夠及時的治療,就可以控制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對工作和家庭影響不大,但如果內緊張焦慮,可導致內心環境紊亂,激素釋放異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讓患者家屬了解糖尿病的知識,使他們在了解糖尿病知識的基礎上,協助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使家屬也同樣樹立長期治療疾病的信心。讓患者及家屬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訴他們糖尿病早發現、早治療的好處,及時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重要性。早期治療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較輕階段,如不及時治療,即可引起冠心病,腦血管意外,腎臟損害和失明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護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進行心理護理時,要克服急躁情緒,切忌語言簡單,要針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社會背景,不同病情進行疏導,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達到生理與心理平衡,從而為長期治療疾病做好心理準備,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樹立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決心,要充滿信心,精神愉快,主動積極配合治療。
2.2飲食護理合理的飲食有利于減輕體質量,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糖尿病的飲食療法是治療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無論哪一型糖尿病,不論是皮下注射胰島素還是口服降糖藥物均應進行合理的飲食治療[2]。因此護理應向患者介紹飲食治療的目的、意義及具體措施并督促落實,以取得最佳效果。
2.2.1嚴格定時定量進食對于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的患者尤應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為1/7、2/7、2/7、2/7[1]。
2.2.2控制飲食的關鍵在于控制熱量當患者飲食控制而出現易饑餓的感覺時,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小白菜、油菜、菠菜、西紅柿、冬瓜、黃瓜、芹菜、大白菜、茄子、卷心菜、韭菜、絲瓜等。在保持總熱量不變的原則下,凡增加一種食物時應同時減去另一種食物,以保證飲食平衡。體質量過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動物內臟、蟹黃、蝦子、魚子等含膽固醇的食物。
2.2.3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包括各種食糖、糖果、甜點心、餅干、冷飲、水果及各種含糖飲料等。患者需甜食時,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發生低血糖時,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緩解。經常出現低血糖者,應報告醫師,調整飲食或藥物。
2.2.4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時不宜空腹,應補充少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2.2.5保持大便通暢、多食含纖維素高的食物,包括豆類/菠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因食物中纖維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過腸道,從而延遲和減少糖類食物在腸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時增加腸蠕動,有利于大便通暢;纖維素體積大,進食后使人有飽食感,有利于減肥。
2.2.6每周定期測量體質量一次,衣服質量要相同,且用同一磅秤。
2.3休息與運動適當的運動有利于減輕體質量,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謝紊亂,還可減輕患者的壓力和緊張情緒,使患者心情舒暢。尤其對2型肥胖患者應鼓勵運動和適當體力勞動。避免疲勞和精神緊張,以免交感神經及胰島A細胞等,導致血糖升高。
2.3.1運動鍛煉的方式最好做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做廣播操、太極拳、打門球等活動,其中步行活動安全,容易堅持,可作為首選的鍛煉方式。有氧運動可達到重復大肌肉運動,加強心肺功能及降血糖的目的。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者最好每日定時活動。肥胖患者可適當增加活動次數。
2.3.2運動的注意事項在運動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決定運動方式、時間以及所采用的運動量。運動應以盡量避免惡劣天氣,天氣炎熱應保證水的攝入,寒冷天氣注意保暖。隨身攜帶糖果,當出現饑餓感、心慌、出冷汗、頭暈及四肢無力或顫抖等低血糖癥狀時食用。身體狀況不良應暫停運動。由于運動可加重心腦負擔,使血漿容量減少,血管收縮,有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險,還可使腎血流量減少使糖尿病腎病加重;運動時血壓上升,增加玻璃體和視網膜出血的可能性。因此,在運動中若出現胸悶、胸痛、視力模糊等應立即停止并及時處理。運動時隨身攜帶糖尿病卡,卡上寫有本人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和病情以備急需。運動后做好運動日記,以便觀察療效和不良反應。
2.4口服降糖藥物的護理除了解各類降糖藥物的作用、劑量、用法外,還應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服用,及時糾正不良反應。觀察患者血糖、尿糖、尿量和體質量變化,評價藥物療效。指導患者按時進餐,切勿提前或推后。
2.5胰島素治療的護理
2.5.1準確執行醫囑做到制劑種類正確,劑量準確,按時注射。
2.5.2注射時間、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島素的注射時間,普通胰島素于飯前半小時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鋅胰島素在早餐前1h皮下注射。長、短效胰島素混合食用時,應先抽吸短效胰島素,再抽吸長效胰島素,然后混勻。切不可逆行操作,以免將長效胰島素混入短效內,影響其速效性。胰島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選擇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側、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應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結和脂肪萎縮,影響藥物吸收及療效。注射胰島素時應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發生感染。
2.5.3胰島素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胰島素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反應,是最主要的不良反應,與劑量過大和飲食失調有關。表現有頭昏、心悸多汗、饑餓甚至昏迷;胰島素過敏,表現為注射部位瘙癢,繼而出現蕁麻疹樣皮疹。全身性尋麻疹少見,可伴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癥狀,罕見嚴重過敏反應;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停止使用該部位后可緩慢自然恢復。對低血糖反應者及時監測血糖,根據病情進食糖果、含糖飲料或靜注50%葡萄糖液20~30ml;對過敏反應者,立即更換胰島素制劑種類,使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及脫敏療法等,嚴重過敏者需停止或暫時中斷胰島素治療。
2.5.4使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應定期監測尿糖、血糖變化。
篇4
一、護士均學客家話
***區第二人民醫院座落于***區布吉街道吉華路,醫院原輻射范圍(含南灣、坂田)的居民均以客家話為主,這些居民可謂該院的忠誠顧客。
針對科室收治的老年患者大多是講客家話的特點,內一科護理單元開展了人人學講客家話的活動,大家從最基本的客家話學起,克服了害羞、怕講不好的心理關,護士長帶頭身體力行,從而解決了護患之間的溝通障礙,現在來自五湖四海的護士們都掌握了常用的客家話,不僅改善了護患關系,同時也提高了健康宣教的效果。2010年該科還開展了“八聲服務”,即:(1)接診患者有歡迎聲;(2)觀察巡視有問候聲;(3)治療操作有解釋聲;(4)請求合作有答謝聲;(5)操作失當有諒解聲;(6)節假日有問候聲;(7)家屬探視有應答聲;(8)出院相送有叮囑聲。受到了患者的熱烈歡迎。
二、善動腦筋治“壓瘡”
作為老年病病區,壓瘡是內一科常見的也是最令人頭疼的護理問題。該科的護士們勇于創新,另辟蹊徑,不斷探索,利用自制中藥“生肌玉紅膏”為病人護理壓瘡,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該藥膏原是一種外科用藥在一個中醫老專家的指導下,她們對該藥膏的某些成份進行了改良,盡管開始應用“生肌玉紅膏”在護理程序上非常麻煩,但護士們卻毫無怨言地用“心”為患者換藥。她們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回報,短短的時間里,該科的壓瘡尤其是深度壓瘡患者的治愈率即有了顯著提高,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病人的治療費用。另外,該科采用氣管導管引流護理腹瀉患者,對改善患者皮膚壓瘡上也取到了一定的成效。如2010年該科收治了2例三度壓瘡伴大便失禁的病人,肛周皮膚潮紅、濕潤,經使用氣管導管引流大便后,肛周皮膚很快得到了改善。該科這些有益的嘗試,先后登載在核心期刊《護理實踐與研究》等雜志上。
三、患者的溫馨家園
糖尿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有不少的增加。
該科高度重視專科護理建設,自2008年起設立了糖尿病之友俱樂部,每月定期開展糖尿病病友座談會,對象包括住院患者、出院的老病號以及家屬。護士或者醫生采用書面材料、幻燈、講解、示教、健康處方相結合的形式,向受教者講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加強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為病人病情的長期治療,病情的長期緩解打下堅實的基礎。糖尿病病友會舉辦至今收效良好,參加的會友也越來越多,大家都喜歡在這里分享降低血糖、有益健康的快樂,不但增加了專科護理社會效益,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
四、醫護關系很和諧
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離不開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良好的溝通是醫護和諧關系的保證。內一科護理人員注重醫護溝通 , 醫護雙方在工作中注重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 以誠相待、 平等合作的關系, 通過醫護人員職責界定共同管理好患者, 為患者提供全 方位、全程服務,從而使醫護配合更為密切。護士跟隨醫生查房, 利用晨會、醫護座談會、春游、文藝演出、卡拉OK、定期聚餐等方式促進醫護交流, 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伙伴關系,千方百計促進醫護更有效地合作,為促進患者康復尋找著每一條途徑。
五、專科護理有文章
篇5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有數據顯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穩,需要的是用藥依從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堅持[3]。有研究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對于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其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將優化的中醫單病種護理方案進一步規范化,使護理步驟更為清晰、明確,加強對于臨床護理行為的指導與監督,同時突出中醫特色[5],對老年人較規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治療和護理應用效果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點
1.1、 生理特點
世界衛生組織將慢性病定義為病情持續時間長、發病緩慢的疾病[7]。中醫認為慢性病具有病程時間長、病情反復、正虛邪戀、氣機不暢等特點[8]。在老年人漫長的病程中,正邪相爭會耗傷正氣,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臟腑虧虛之證。虛則氣血、水液運行不暢,繼而可能會出現氣郁、濕郁、痰郁等癥狀,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現為虛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況較差,需要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細節,稍有不慎則易出現病情加劇,增加治療難度以及減緩康復進程[11]。
1.2、 心理特點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纏綿、經濟負擔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飲食,生活質量下降,這都會導致老年患者產生郁悶、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損及脾腎。且在漫長的病程中,當病情加重時,患者往往會產生厭世感傷,甚至會拒絕接受治療,形成惡性循環,即所謂“七情不快,始而傷氣,繼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護能力有限,在疾病過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給予更多額外的照顧,這可能會令老年患者對其自身照護能力缺乏自信、主觀能動性降低,從而過度依賴他人,形成退行性行為,影響疾病的康復。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運用綜述
2、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特定的患者群體設定的護理圖式或日程計劃表,以時間為橫軸,以各種護理手段為縱軸,對何時該做哪項護理、病情達到何種程度、何時可出院等進行詳細說明與記錄,在患者因病情變化影響預后時,護理人員需采取必要干預措施,并在臨床護理路徑表上做好記錄與標注的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12]。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結合中醫“治未病”、整體觀等預防保健方面的知識,使護理計劃更具指向性,依照證候的差異性分別給予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不僅將傳統護理模式由被動轉為主動,還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的自覺性和工作效率,實現護理工作的連續性、準確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國當前醫療形勢以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患者為最大獲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慢性病高死亡率的嚴峻形勢[13,14,15]。臨床應用中其內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專業小組;制定路徑、形成最佳護理方案;實施;監測、評價以及改進。
3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應用現狀
3.1、 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2016年有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居民具備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6.84%,其中慢性病預防素養最低,僅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長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會依據自身“經驗”任意加減藥量,依從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認知水平較低,一般短時間的健康教育很難讓其徹底認識到依從性差對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現有研究證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中系統化的健康宣教、康復流程講解、服藥注意事項及膳食指導等有序的護理過程,不同于在常規護理中將所有知識和注意事項在短時間內一齊授于患者,耐心、細致、有序的講解有助于減少老年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心理,加強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療依從性[17]。
3.2、 對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的影響
WHO統計發現,在中國醫療費用預計中,慢性病的防治費用將占據80%,其帶來的社會負擔及經濟負擔遠遠超過傳染病和其他傷害[18]。而且我國正處在老齡化高速發展階段,長期帶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經濟壓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發現,在臨床工作中按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有條不紊地實施各項操作,保證各項治療和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及時性,能夠有效降低醫療護理活動中的隨機性、盲從性,從而能夠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1]、腦卒中[22]等患者治療的有效率,進而降低住院時間及費用,還可提高醫院住院床位的周轉率[23],較好地體現了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總體目標相符合[24]。
3.3、 對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老年患者自護能力較差,病情易發生變化,而緊湊、有序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使護理人員能盡早發現病情變化,盡快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5]。例如,研究發現帕金森患者常并發抑郁、便秘、睡眠障礙、損傷等并發癥,運用臨床護理路徑,把健康教育知識貫穿于整個過程,連續反復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學會主動預防并發癥,從而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6]。還有研究表明,中西醫護理對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壓瘡預防中起到了很好的護理預防效果,在降低壓瘡發生率和提高病患護理滿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27]。
3.4、 對知識掌握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對老年人患病率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高血壓等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結果顯示,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組的知識掌握率及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傳統護理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可使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護理程序相結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為科學,使患者及家屬知道在治療的過程中需做哪些檢查與治療,了解如何正確調節膳食結構以及如何進行情志疏導,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輕護理人員多、業務水平低、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從而達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識的同時,還可增強患者對護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護理滿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對護理人員的影響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其內容包含參考標準和結果判斷指標,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護士個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護理缺陷[25]。路徑中注明每天應該實施的內容和患者需達到的目標[19],確保了各項護理工作按計劃分次少量進行[31]。而且每完成一項內容,都需在路徑表單上打勾確認記錄,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況帶來的漏項缺項,也避免了非必要項目的實施[19]。這可增加護士職業責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人力資源,符合當前我國護士短缺的現狀。護士在該路徑中扮演著制定者、實施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護理工作由被動變主動,督促護士不斷學習中醫護理技術和知識,利于護士的個人成長。再有,對管理者而言,護士長需要依據路徑表的內容督促、檢查每天的護理實施情況,且需對路徑進行評價和改進,利于提高護理領導管理質量。
4、 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應用的影響因素
4.1、 社會認同不足
根據對我國14個省份進行的調查,在認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確診后愿意選擇在中醫醫院進行治療,對中醫相對較為認可;在疾病不同階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時選擇應用中醫藥來治療,35.24%的患者在確診后立即應用中醫進行治療[20]。總體上,大部分患者對于應用中醫防控慢性病較為認可,但整體滿意度較低[14]。患者不僅會對中醫護理技術本身的療效存在疑慮,還會對護士執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是否可靠存在質疑,這可能是因為臨床上較少選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用率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過對全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認同中醫中藥,消除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臨床護士中醫知識水平有限
有研究顯示,護理人員中醫底蘊欠缺成為制約中醫護理服務水平的瓶頸[33],護士對常見證候要點、特色技術的培訓需求仍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臨床上的護士大都是西醫院校畢業,中醫院校的護士所占比例仍舊較小。即使是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培養過程也存在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培養內容西化等現象,導致畢業生的中醫理論基礎薄弱,臨證能力缺乏,整體知識構架未能顯現中醫特色,中醫思維方式難以建立等諸多問題[32]。中醫和西醫不同,中醫的理論知識在中醫的傳播和使用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在醫院中會接受短期培訓,但這對中醫來說還遠遠不夠,因此,需要高校和醫院共同努力,培養一批理論扎實、技術嫻熟的臨床護理人才[31],促進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的發展。
4.3 、中醫飲食調護未能落實到位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具有治病、補體的作用,若飲食調護得當,可以提高藥物療效,縮短療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諸如糖尿病、高血壓、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飲食禁忌以及提供結構合理的飲食。然而大部分醫院的營養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醫辨證膳食,具有中醫特色的飲食調護僅局限于健康指導層面,無法真正實施。護士雖對患者進行了相應的飲食調護指導,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導內容進行日常的膳食,其依從性是護士無法控制的,所以飲食調護也只能僅限于健康指導這一層面。
4.4 、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雖然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強調的是護理工作,但檢查類、醫囑類等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樣離不開醫療小組、醫技部門等相關專業的支持。在制定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前,首先需要研究醫生版的中醫臨床路徑,同時還要對診療、檢查、用藥等醫囑類項目進行篩選和規范,并把初步擬定好的臨床護理路徑(護理版和患者版)交由醫生評閱,避免由于醫護之間的工作不夠統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誤會,從而出現很多不必要的困擾[19]。而有研究顯示,93.8%的護士認為醫生很少開出中醫護理技術的醫囑是影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必須遵照醫囑[34]。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對中醫護理技術的重視,提高醫護協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臨床上的開展。
5 、小結
《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7—2025)》強調應加強現代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以醫養結合、中醫養生保健為措施降低老年群體慢性病發病率與死亡率,實現將中醫藥理論技術應用到我國的基本疾病控制體系中[16]。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正是融入了簡便、易行、價廉、有效[36]的中醫情志護理、飲食調護、耳穴壓豆等多種傳統特色療法,中西并重,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辨證施護[37]。不僅規范了臨床護理流程,保證整個護理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14],還可通過同病異護、異病同護,達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從性、減少住院費用、減少并發癥等目的,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該護理路徑還在初步發展階段[38],仍存在著專業護理人員缺乏、醫護協調不一致等諸多問題。這需要學校、醫院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構建適合我國的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以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蔣夢雅.亞太地區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藥物價格和可及性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何愛萍,黃玉蓉.“治未病”理論與慢性病的中醫護理[J].中醫藥導報,2012,18(3):99-100.
[3]于紅.應用知信行模式在養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開展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艷.臨床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的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6):1163-1164.
[5]傅賢芳,李麗,曹雪.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AECOPD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為中心”作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與重要策略[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8]邱銀蓮.慢性病的中醫護理體會[J].湖南中醫雜志,1999,15(1):55,62.
[9]潘曉,黃惠橋.中醫護理在慢性病中的應用現狀[J].海南醫學,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醫內科慢性病證治特點初探[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2):159-160.
[11] 云華.淺談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醫護理及心理特點[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椎管狹窄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偉,王啟帆,付宇.中醫防控慢性病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馬常蘭.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11):156-158.
[16] 莊一強.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建立以人為本的一體化醫療[A]//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暨《醫學與哲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論文匯編[C].大連醫科大學、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中國自然辯證法學會醫學與哲學雜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冠脈支架植入術后康復的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17,26(11):1159-1161.
[18]單大圣.中國慢性病防治形勢及管理體制改革建議[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20]蔡秋杰,張娟,黨海霞,等.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服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5,22(2):4-7.
[21]梅花,張雅麗.中醫醫院臨床護士對中醫護理方案的認知與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張勇勤.論新形勢下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策略[J].護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歲松,董超雄,金洪長,等.減少一天住院日對醫院經營效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過敏性紫癜患兒中的應用與效果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5,8(S1):199.
[26]鄧紅星,鄧紅春,鄧月義.中西醫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韓莉.初探中西醫護理對策在預防心血管患者壓瘡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31):146.
[28]程艷,潘園,梅海云.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0):30-33.
[29]丁勁,李向麗,宋宗惠,等.臨床護理路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8):144.
[30]武紅,杜婧.中西醫臨床護理路徑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蔣菊芳,費靜霞,姚敏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張雅麗.護士實施中醫護理技術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9):37-40.
[33]柏亞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對中醫護理認知及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76-204.
[35]張廣清,林美珍,鄧麗麗,等.廣東省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2):81-83.
篇6
(f0004)征文啟事 無
科研綜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論模式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孔淑貞 蔣文慧
(1540)精神科醫護人員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為的研究現狀 賀美玲 郭志華 王紅星 丁偉華 程艮
(1542)全髖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自我效能評價工具的研究現狀 王海燕 許燕玲 胡三蓮 錢會娟
(1545)我國傷口護士角色功能的研究進展 王雅琴 寧寧 陳佳麗 廖燈彬
(1547)我國護理教學評價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韓金鳳 王? 李書梅 黃葉莉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549)耳掛式象鼻型嘔吐物收納測量袋的設計 胡曉嵐 張繽
科研論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體重管理相關知識一信念一行為對稱體重依從性的影響 鞠陽 汪小華 仇靜波 龐建紅 馮萍 陸敏霞 趙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顧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 程璐 孫國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積嚴重燒傷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數變化與肺功能關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園 周娟 吳軍 彭毅志 彭代智 羅高興 羅奇志 顏洪
李曉魯 張家平
調查研究
(1558)本科實習護生文化勝任力與職業自我概念的相關性研究 張瑜 李秀艷 richard pescador
(1561)門診老年高血壓病人不合理用藥情況調查及護理對策 彭霞 莫霄云 寧余音
(1563)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 陳小慧 劉海波
(1565)日間手術病人術前訪視需求調查 楊霞 胡文娟 趙愛平 盧惠娟 陳哲穎 周亞芬
(1567)護士對醫院不良事件報告氛圍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孫曉 萬文潔 吳茜 朱曉萍 施雁
(1570)口腔專科醫院護士專業自我概念影響因素的研究 楊冬葉 萬麗紅 陳佩珠 黃秋雨 周鳳
(1572)低年資護士工作應激及影響因素分析 杜鑫 王維寧 丁芬芳
(1575)陜西地區部分醫院靜脈輸液工具使用及維護的調查與對策 張敏 何華 張亞婷 吳紅娟 徐歲云
(1577)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 吳祝鳳 林細吟 卜秀青 方蘅英
臨床研究
(1580)老年腎病病人長時間輸液治療對外周靜脈血管損傷的臨床觀察 馬莉冰 馬國棟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頸椎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毛羽佳 張先庚 李鳳燕 梁清芳 王紅艷
(1583)藥護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王英萍 張寧
(1585)綜合護理干預對顱底腫瘤切除術后病人吞咽障礙的影響 王濱琳 徐德保 唐運姣 陶子榮 賀愛蘭 賀蓮香
(1587)臥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頭車洗頭的效果觀察 黃秀華 梁秀萍 譚意萍 陸麗芳
記英 吳肖梅
(1589)兩連線作為成人胸外按壓定位方法的評估 羅卉 黃素芳 汪暉
(1591)穴位按摩對高血壓痰濕體質病人體質積分的影響 王翔 沈翠珍
(1593)靜脈輸注低溫加藥液體對中樞性高熱的降溫效果及腦保護作用 徐桂花 朱麗莎 張玉琴
(1595)綜合干預促進胃腸道手術病人快速康復的效果觀察 陳麗 許勤 劉林
(1597)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護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鄭麗軍 孟朋民 楊泉林 蘇心鏡
(1598)手足部按摩對剖宮產術后切口疼痛的影響 華影 亓新學 畢清泉
(1600)led激光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的療效及護理 黃霞 胡蓉 關敏
(1602)沖吸式口護吸痰管在腦卒中昏迷病人口腔護理中的應用 葉日春 李彩紅 覃小靜 劉淑瑩 侯伶
(1604)分腔式醫用護理背包在海上醫療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黃葉莉 李書梅 韓金鳳
(1605)音樂療法對早產兒喂養的影響 楊園園 蒙景雯 魏寧寧 李春華 梁爽 陳華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胰島素抵抗相關性分析 裴? 趙紫琴
(1610)生理鹽水沖洗法在預防封閉式負壓引流管堵塞中的應用研究 覃紅桂 肖遠瓊 韋雪 廖燕湘 賴微
(1611)記錄糖尿病生活日記對病人抑郁情緒的影響 金伊儷 胡穎 羅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腫瘤病人情緒狀況及護理干預 鐘雪蓮 唐小梅
(1615)三鏡聯合下膽總管探查并一期縫合加鼻膽管植入術的護理配合 韓娟 王超 任曉瓊 柳莎
無
(1616)電子文獻著錄格式 無
臨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顱面裂患兒圍術期的護理 宋麗娟 翟鳳英 張廣霞
(1618)經口內鏡甲狀腺手術的護理配合 姚嬌 陳純清
護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婦“三證”審核護理管理標準化流程的研究 舒軍萍
(1622)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的實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張莉 顏萍 劉暢 汪惠才
無
(1623)法令條例著錄格式 無
護理管理研究
(1624)減少急診兒科護士針刺傷的臨床路徑管理 劉迎春 于穎 李新紅 趙曉?
(1625)醫護協作一體化模式在推進責任制整體護理中的探討 李育玲 李麗紅 張利 張敏
(1627)我國專科護士發展中主要問題分析 高青 許翠萍
護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學模式對高職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及學習投入的影響 穆曉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學對本科實習護生自我概念的影響 葉艷勝 曹群英 丁芳 鮑翠玉
(1634)五年一貫制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陳麗霞 洪迎迎 李輝 林佩璜
(1636)高級助產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評價 鄭長花 趙國璽 彭
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強高職護生畢業實習期間隱性護理知識管理的探究 滿力 郭宏
(1642)淺談醫療改革視角下高校社區護理專業教育模式的構建 李瑜 董釗楊 吳小婉 黃紅 呂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的實踐研究 李為華 左鳳林
無
(1645)辭書著錄格式 無
護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綜合性大學構建國際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劉幼昆 鄧三妤
社區護理
(1648)雙軌道互動護理干預模式在社區糖尿病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胡明 李小明 鐘美容 林何梅 任潔娜
(1649)應用握力圈擴張手背淺表靜脈的實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護生網絡課程學習適應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李鴻艷 劉宇 馮瓊 畢瑞雪 章潔 周湖燕 雷瓊瓊
(1653)老年綜合征評價量表的性能實測分析 劉祚燕 龍納 淳雪麗 陳? 胡秀英
(1655)護理人員激勵問卷的編制 樊現崗 王維寧 孟繁潔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657)一次性多功能無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個案護理
(1658)1例橈動脈穿刺后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護理 沈磊 溫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動脈置換加左肺切除術的術后護理 陳林 鄭靜
(1660)維生素k1與鹽酸消旋山莨菪堿聯合應用引起肢體麻痹1例 鮑隆梅 劉俊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篇7
(f0003)移動護士站電子掃描儀在心臟專科中護理巡視的應用 張春霞
(f0004)征文啟事 無
科研綜述
(1537)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論模式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孔淑貞 蔣文慧
(1540)精神科醫護人員遭受精神疾病病人暴力行為的研究現狀 賀美玲 郭志華 王紅星 丁偉華 程艮
(1542)全髖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自我效能評價工具的研究現狀 王海燕 許燕玲 胡三蓮 錢會娟
(1545)我國傷口護士角色功能的研究進展 王雅琴 寧寧 陳佳麗 廖燈彬
(1547)我國護理教學評價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韓金鳳 王玚 李書梅 黃葉莉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549)耳掛式象鼻型嘔吐物收納測量袋的設計 胡曉嵐 張繽
科研論著
(1550)心力衰竭病人體重管理相關知識一信念一行為對稱體重依從性的影響 鞠陽 汪小華 仇靜波 龐建紅 馮萍 陸敏霞 趙欣
(155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主要照顧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 程璐 孫國珍 王琴 李新立
(1555)大面積嚴重燒傷病人回吸收期血管外肺水指數變化與肺功能關系研究 余水秀 王仙園 周娟 吳軍 彭毅志 彭代智 羅高興 羅奇志 顏洪
李曉魯 張家平
調查研究
(1558)本科實習護生文化勝任力與職業自我概念的相關性研究 張瑜 李秀艷 richard pescador
(1561)門診老年高血壓病人不合理用藥情況調查及護理對策 彭霞 莫霄云 寧余音
(1563)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評教影響因素的研究 陳小慧 劉海波
(1565)日間手術病人術前訪視需求調查 楊霞 胡文娟 趙愛平 盧惠娟 陳哲穎 周亞芬
(1567)護士對醫院不良事件報告氛圍真實體驗的質性研究 孫曉 萬文潔 吳茜 朱曉萍 施雁
(1570)口腔專科醫院護士專業自我概念影響因素的研究 楊冬葉 萬麗紅 陳佩珠 黃秋雨 周鳳
(1572)低年資護士工作應激及影響因素分析 杜鑫 王維寧 丁芬芳
(1575)陜西地區部分醫院靜脈輸液工具使用及維護的調查與對策 張敏 何華 張亞婷 吳紅娟 徐歲云
(1577)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人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調查 吳祝鳳 林細吟 卜秀青 方蘅英
臨床研究
(1580)老年腎病病人長時間輸液治療對外周靜脈血管損傷的臨床觀察 馬莉冰 馬國棟
(1581)orem自理模式在老年頸椎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毛羽佳 張先庚 李鳳燕 梁清芳 王紅艷
(1583)藥護合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王英萍 張寧
(1585)綜合護理干預對顱底腫瘤切除術后病人吞咽障礙的影響 王濱琳 徐德保 唐運姣 陶子榮 賀愛蘭 賀蓮香
(1587)臥床病人使用微型水泵淋浴器床上洗頭車洗頭的效果觀察 黃秀華 梁秀萍 譚意萍 陸麗芳
記英 吳肖梅
(1589)兩連線作為成人胸外按壓定位方法的評估 羅卉 黃素芳 汪暉
(1591)穴位按摩對高血壓痰濕體質病人體質積分的影響 王翔 沈翠珍
(1593)靜脈輸注低溫加藥液體對中樞性高熱的降溫效果及腦保護作用 徐桂花 朱麗莎 張玉琴
(1595)綜合干預促進胃腸道手術病人快速康復的效果觀察 陳麗 許勤 劉林
(1597)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護理及健康教育 艾雅琴 鄭麗軍 孟朋民 楊泉林 蘇心鏡
(1598)手足部按摩對剖宮產術后切口疼痛的影響 華影 亓新學 畢清泉
(1600)led激光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的療效及護理 黃霞 胡蓉 關敏
(1602)沖吸式口護吸痰管在腦卒中昏迷病人口腔護理中的應用 葉日春 李彩紅 覃小靜 劉淑瑩 侯伶
(1604)分腔式醫用護理背包在海上醫療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黃葉莉 李書梅 韓金鳳
(1605)音樂療法對早產兒喂養的影響 楊園園 蒙景雯 魏寧寧 李春華 梁爽 陳華
(1607)糖尿病病人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胰島素抵抗相關性分析 裴璠 趙紫琴
(1610)生理鹽水沖洗法在預防封閉式負壓引流管堵塞中的應用研究 覃紅桂 肖遠瓊 韋雪 廖燕湘 賴微
(1611)記錄糖尿病生活日記對病人抑郁情緒的影響 金伊儷 胡穎 羅梅萍
(1613)住院空巢老年腫瘤病人情緒狀況及護理干預 鐘雪蓮 唐小梅
(1615)三鏡聯合下膽總管探查并一期縫合加鼻膽管植入術的護理配合 韓娟 王超 任曉瓊 柳莎
無
(1616)電子文獻著錄格式 無
臨床研究
(1617)tessier3型顱面裂患兒圍術期的護理 宋麗娟 翟鳳英 張廣霞
(1618)經口內鏡甲狀腺手術的護理配合 姚嬌 陳純清
護理管理研究
(1620)助孕夫婦“三證”審核護理管理標準化流程的研究 舒軍萍
(1622)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的實施及效果分析 王理瑛 張莉 顏萍 劉暢 汪惠才
無
(1623)法令條例著錄格式 無
護理管理研究
(1624)減少急診兒科護士針刺傷的臨床路徑管理 劉迎春 于穎 李新紅 趙曉甦
(1625)醫護協作一體化模式在推進責任制整體護理中的探討 李育玲 李麗紅 張利 張敏
(1627)我國專科護士發展中主要問題分析 高青 許翠萍
護理教育研究
(1629)pbl教學模式對高職護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及學習投入的影響 穆曉云 臧爽 李丹
(1631)支架式教學對本科實習護生自我概念的影響 葉艷勝 曹群英 丁芳 鮑翠玉
(1634)五年一貫制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陳麗霞 洪迎迎 李輝 林佩璜
(1636)高級助產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及評價 鄭長花 趙國璽 彭
慧蛟 何小玲
(1638)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梁春光 仝慧娟
(1640)加強高職護生畢業實習期間隱性護理知識管理的探究 滿力 郭宏
(1642)淺談醫療改革視角下高校社區護理專業教育模式的構建 李瑜 董釗楊 吳小婉 黃紅 呂文文
(1643)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中的實踐研究 李為華 左鳳林
無
(1645)辭書著錄格式 無
護理教育研究
(1646)地方綜合性大學構建國際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 李雪莉 劉幼昆 鄧三妤
社區護理
(1648)雙軌道互動護理干預模式在社區糖尿病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胡明 李小明 鐘美容 林何梅 任潔娜
(1649)應用握力圈擴張手背淺表靜脈的實用性研究 朱惠瑛 李玉梅
量表研究
(1651)本科護生網絡課程學習適應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李鴻艷 劉宇 馮瓊 畢瑞雪 章潔 周湖燕 雷瓊瓊
(1653)老年綜合征評價量表的性能實測分析 劉祚燕 龍納 淳雪麗 陳 胡秀英
(1655)護理人員激勵問卷的編制 樊現崗 王維寧 孟繁潔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1657)一次性多功能無菌物品存放盒的研制 王宇 胡雪慧 王倩 周琛
個案護理
(1658)1例橈動脈穿刺后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護理 沈磊 溫媛 王磊
(1659)1例全胸主動脈置換加左肺切除術的術后護理 陳林 鄭靜
(1660)維生素k1與鹽酸消旋山莨菪堿聯合應用引起肢體麻痹1例 鮑隆梅 劉俊
專利及獲獎產品介紹
篇8
張仲景認為人體正氣虛弱,腎虛胃熱是導致本病的主要病機。如《金T要略?消渴篇》中所述"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說明了虛勞、榮衛氣血俱虛是產生本病的內在因素;《金T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說明腎虛陽氣衰微,既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潤,又不能化氣攝水是消渴之根源,腎氣丸溫腎以化氣,故而能愈消止渴,成為溫陽治消之代表方。"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說明了胃中燥火亢盛亦是本病發病的病理基礎。
隋唐時期強調"燥熱"和"腎虛"在消渴病理機制中的重要地位。隋?《諸病源候論》消渴諸論中指出:"由少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使人下焦虛熱"而致消渴,認為燥熱傷腎,虛熱上炎是消渴的病理機制。又云:"若臟腑因虛實而生熱者,熱氣在內,則津液竭少,故渴也"。強調熱又可分為實熱和虛熱,實熱多由飲食不節,多食肥甘厚膩之品,久而醞釀化熱;或由服石不當,及至年老時下焦虧虛而石熱獨盛所致;"虛熱"又多由房勞過度,或服石傷腎,腎陰虧損,終成虛熱耗津之熱。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立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創玉泉丸、黃連丸,建立了清熱滋陰治療消渴的基本法則。唐?《外臺秘要》云:"消渴者,原其發病,此責腎虛所致……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也。"指出消渴病病機在于腰腎虛冷。
時至宋代,"三消"理論逐漸形成。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張子和等發展了三消理論,劉河間《三消論》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潤養之。然消渴之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郁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于外,以養乎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于外,故渴而不止而小便多。"劉氏認為糖尿病之病機在于燥熱傷中,消爍津液,傷及腎臟所致。張子和不僅完整保存了劉河間的《三消論》,而且提出"三消當從火斷"的學術思想,明確提出了并發癥,關注消渴發病與體質的關系,強調消渴的康復須經藥物治療、食療護理、養生保健等多方面結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說:"人惟欲態情,酒面無節,酷嗜炙乖閆桑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于是炎火上薰,腑臟生熱,燥熾盛,津液干焦,渴飲水漿而不能自禁。其熱氣
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于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谷善饑,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于下,腎虛受之,骨節i疼,精走髓空,飲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朱氏以滋陰立論,對糖尿病病機認識重在飲食不節,積熱傷中,熱伏于下,導致腎陰不足,消渴乃成。
明清時期醫家對消渴的認識和治療,既吸取前人的精華亦有所創獲。明?張景岳對陽虛火虧致消有獨到認識,創用溫補腎陽治消之法,為后世開創益氣溫陽法治療消渴之先法;唐容川《血證論?發渴》論述:"瘀血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腎水,水與血交會轉運,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則水津上布而渴自止。"開近代活血化瘀治消渴病(糖尿病)之先河。程鐘齡《醫學心悟?三消》篇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黃坤載認為消渴之病責之于肝,成為本病從肝論治的理論依據;費伯雄對消渴的治療補充發展了化痰利濕之法,《醫醇騰義?三消》曰"上消者……當于大隊清潤中,佐以滲濕化痰之品。蓋火盛則痰燥,其消爍之力,皆痰為之助虐也,逢原飲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與火相乘,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爍,……宜清陽明之熱,潤燥化痰,祛煩養胃湯主之。"
2現代中醫對糖尿病腎病的認識
隨著對DN研究的深入,現代中醫專家對DN病機又有多種學說提出。彬,呂仁和[2]認為,DN的病機特點為:病變初期,陰虛為本,涉及肝腎,以肝腎氣陰兩虛、絡脈瘀阻為主;病變中期,陰氣損耗及陽,傷及脾腎,以脾腎陰陽兩虛、絡脈瘀阻為主;病變晚期,氣血陰陽俱虛,五臟功能受損,濁毒內停,水濕儲留,變證峰起。曹和欣等[3]認為DN的病機是一個動態演變過程,病變早期陰虛為本,日久耗氣,致氣陰兩虛,病變后期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氣虛運血無力,陽虛血行澀滯,久病入絡皆可形成血瘀,瘀血既是DN的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貫穿于DN始終。馮建春,時振聲[4]認為,DN的基礎是陰虛,病機的演變為陰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
標實有風寒、風熱、濕熱、水濕、氣滯、瘀血、濁毒等。邵啟慧[5]則提出DM各種并發癥皆為陰虛血瘀。鄒麗華等[6]通過大量的臨床治療和實驗研究觀察,總結DN病機特點以脾腎(或肝)氣陰兩虛夾血瘀為主,早期以肝腎氣陰兩虛為主,中、晚期則以
脾腎氣陰兩虛多見,瘀血是在脾腎(或肝腎)氣陰兩虛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陰虛、氣虛是血瘀形成的重要基礎。張永華[7]認為消渴為病,肺脾腎三臟俱損,關鍵在腎,氣虛血行無力必致瘀血內生,故腎虛血瘀為DN的主要病理基礎。劉洪陸[8]認為DN始終貫穿"虛"、"瘀"、"水"三大病理基礎。周則衛[9]認為本病的
病機為氣虛血瘀、腎陽虧損。
張家慶[10]等則認為經脈枯澀、瘀血阻滯是其主要病機,同時濁毒內停,阻遏氣機升降,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周玉蘭[11]提出"濕熱"、"燥熱"、"瘀熱"內滯,津液難以輸布,同時,陰虛津不化氣,進而氣陰兩虛。張宗禮等[12]認為病機為虛、瘀、濕、逆,腎虛血瘀貫穿了DN始終。宋述菊等[13]則認為脾虛是關鍵,腎虛是易感因素。鄭弼芳等[14]提出脾腎氣陰俱虛,瘀血阻滯為病機,因此在補腎活血方藥中重用活血化瘀藥。張澤生等[15]認為病因病機主要是脾不升清,腎不藏精,瘀血阻絡,濁毒內停,并指出脾腎兩虛為DN病理基礎,瘀濁內停為病理產物,主要的病理關鍵在于本虛標實。張福生[16]認為,瘀血是本病的發病根源,同時由于濕濁溺毒內停,阻遏氣機升降,使病情進一步加重而成惡性循環。
關于DN的分型論治,現許多學者參照Mogensen分期方法的進行辯證分型論治,張瑞彬[17]將其分為三型:①氣陰兩虛,損及肝腎,為糖尿病腎病早期。②脾腎陽虛,水濕內停,為糖尿病腎病臨床期。③陰陽俱虛,濁陰上逆癥,本型為糖尿病腎病尿毒癥期。張琪教授[18]將糖尿病腎病分了三主型、三兼證。三個主型是:①氣陰兩虛型,多見糖尿病腎病早期②脾腎兩虛型,多見糖尿病腎病臨床期及平素體質極度虛弱者,③脾腎虛衰型,多見糖尿病腎病晚期,腎功能損傷明顯,血清肌酐、尿素氮持續不降;并針對三個兼證瘀血、濕濁、濕濁(毒)瘀血壅結加減用藥論還認為糖尿病腎病發病與肝郁(證)相關。
李大鈞[19]等認為在糖尿病腎病發生發展過程中較常見的中醫證候類型有四型,而氣陰兩虛,是糖尿病腎病早期多見的證候類型,以脾氣虛兼肝腎陰虛為多見,治宜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方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減;總之許多學者[20-23]認為氣陰兩虛應是早期糖尿病腎病最常見的癥候。喬玉秋[24]等認為痰濁是主要致病機制,主張從痰分型論治。痰濁中阻,治宜燥濕祛痰,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痰熱內蘊,治宜清熱化痰,方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氣虛痰阻經絡,治以益氣化痰、活血通絡,方選參芪溫膽湯加減。
綜上所述,現代學者多認為本病是以虛為主,又兼夾有水濕、痰濁、瘀血等的本虛標實之證,虛、濕、痰、瘀是消渴病病機的四大關鍵。而其治療也應首先確立補虛的治則,在此基礎上再衡量濕、痰、瘀的輕重緩急而用藥。始于陰虛燥熱,肺陰虛,虛熱灼津,津不得布則多飲;胃陰虛,虛火消食,則多食易饑;腎陰虛,熱迫膀胱,則尿多頻數。然大多消渴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癥狀持續時間是非常短暫的,繼之則以神疲乏力、倦怠懶言為主要見癥,是因為熱耗陰傷,使化氣不足,加之虛火灼氣,則氣耗更多,導致病機逐漸向氣虛轉化,進入氣陰兩虛階段,而隨著氣虛由微至甚,漸損及陽,最后將進入陰陽俱虛階段。
參考文獻
[1]呂仁和,時振聲.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診治[J].北京中醫,1989,8(2):8-10.
[2]高彥彬,呂仁和,王秀琴,等.糖腎寧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中醫雜志,1997,38(2):96.
[3]曹和欣,何立群.糖腎寧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高過濾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5):19-21.
[4]馮建春.時振聲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學術思想和經驗.第二屆糖尿病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103.
[5]邵啟慧.滋腎活血法在治療消渴兼證中的運用.遼寧中醫雜志,1986,10(5): 19-21.
[6]鄒麗華,易曉穎,郡紅,等.中西醫治療糖尿病腎病38例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01,16(9):59-62.
[7]張永華,裴林.糖尿病腎病血液流變學改變及桃紅四物湯的治療作用.浙江中醫雜志. 1995,30(2):88-89.
[8]劉洪陸,郭惠芳.從痰瘀論治臨床期糖尿病腎病.國醫論壇,1999,14(3):22-23.
[9]周則衛.2型糖尿病發生胰島素抵抗機理的中醫探討.天津中醫,2002,19(4):39.
[10]張家慶,郭賽珊,何國芬,等.關于糖尿病并發癥中西醫結合治療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3.
[11]周玉蘭.消渴病(糖尿病)濕熱中阻型治療研究.北京中醫,2002,21(2):4-6.
[12]張宗禮,司福全.中藥配合西醫療法治療糖尿病腎病42例[J]月.四川中醫,2001,19(12):33-34.
[13]宋述菊,牟宗透.糖尿病腎病病因病機及辨治探討[J].山東中醫雜志,1999,18(4):147-148.
[14]鄭弼芳,張義.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21例[J].山西中醫,2001,17(1) : 33.
[15]張澤生,袁遵守,楊新軍,等.益腎扶脾化癖降濁法治療糖尿病腎病64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2001,33(11):36-37.
[16]張福生.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伴腎功能不全29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4,(12):21.
[17]張瑞彬,糖尿病腎病中醫辨治體會.河南中醫,2003年,23(9):66-67.
[18]王曉光,王亞麗,張琪.張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腎病經驗介紹.陜西中醫,2004,25(12):116-1118.
[19]李大鈞,范克.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辨證治療.河北中醫,2001,23(9):682.
[20]劉喜明,智文.糖尿病腎病的診治與分型方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7):41-44.
[21]王立新.楊霓芝主任醫師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拾萃.中醫藥研究,2000,16(6):36.
篇9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老年的定義:≥60歲為老年人。高血壓病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WHO/ISH高血壓處理指南而制訂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診斷標準[2]。SBP (收縮壓)≥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 和(或)DBP(舒張壓)≥90 mm Hg, 并排除繼發性高血壓。
1.2 方法 使用經校正的水銀柱式血壓計測量安靜態坐位右上臂肱動脈血壓, 每天測 4次,測量時間為7:00、11:00,17:00、23:00。記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詢問其吸煙史;定期查尿常規、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血脂、心電圖、心臟超聲、胸部X線、眼底檢查;必要時作動態心電圖、顱腦CT等檢查;按照檢測結果分析兩組高血壓分級、危險度分層;記錄其靶器官損害、晨峰現象、晝夜節律消失、肥胖與高脂血癥等的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 軟件統計分析數據,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高血壓分級比較 其中老年組158例病例中,1級67例,2級81例,3級10例,單純收縮期高血壓110例;對照組152例病例中,1級55例,2級69例,3級28例,單純收縮期高血壓15例。兩組以2級高血壓患者最多,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高血壓危險度分層比較 其中老年組158例病例中,低危7例,中危38例,高危71例,極高危43例;對照組152例病例中,低危36例,中危52例,高危47例,極高危17例。低危組與中危組老年高血壓患者少于非老年組,而高危組與極高危組的老年患者顯著多于非老年組。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靶器官損害及并發癥比較 其中老年組158例病例中,腦血管損害21例,心臟疾病77例,蛋白尿及腎功能損害27例,高尿酸血癥16例;對照組152例病例中,腦血管損害6例,心臟疾病38例,蛋白尿及腎功能損害19例,高尿酸血癥9例。兩組靶器官損害及并發癥以心臟疾病最多見,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心血管危險因素及血壓波動情況比較 老年高血壓患者組的高脂血癥、晨峰現象、晝夜節律消失、糖尿病、肥胖等危險因素均多于非老年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通過對以上臨床資料的回顧分析顯示,在兩組高血壓分級比較中,2級高血壓在臨床上最多見,一般可達到一半左右,同時與對照組比較,老年組的2級高血壓癥狀更常見,說明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病情相對于非老年組患者的病情更嚴重。1級高血壓的比較中老年組較非老年組多,而3級高血壓老年組顯著少于非老年組。兩組高血壓危險度分層比較可看出,低危組與中危組老年高血壓患者少于非老年組,而高危組與極高危組的老年患者顯著多于非老年組,其主要影響是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患者的各種重要臟器與內分泌腺功能衰退,導致老年人體質等身體各方面素質和抵御疾病的能力迅速降低,使得老年人患上高危性高血壓的可能性更高。兩組靶器官損害及并發癥比較,老年組腦血管損害、心臟疾病、蛋白尿及腎功能損害、高尿酸血癥等指標均比對照組多,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老年高血壓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發生率高,靶器官損害及并發癥比非老年組多,應引起重視。兩組心血管危險因素及血壓波動情況比較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組的高脂血癥、晨峰現象、晝夜節律消失、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的數量均多于非老年組,說明老年高血壓患者具有血壓波動大、不穩定的特征,可能是由于內分泌腺功能衰退后,循環發生改變,自主神經活動紊亂,尤其是迷走神經活性和壓力受體敏感性降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紊亂,對血壓的調節能力下降,由此導致血壓水平升高,脈壓增寬,血壓晝夜節律消失[3]。
從以上臨床數據資料分析顯示,老年高血壓患者具有以下臨床特征:發病情況危急,突發事件多;危險程度大;靶器官損害及并發癥多;血壓波動大。我們應根據這幾個特點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老年高血壓患者存在多種并發癥和合并癥,由于老年高血壓患者動脈硬化程度較重,降壓治療前應做好全面評估,服用降壓藥要從小劑量開始,根據目標血壓和患者耐受性緩慢增加劑量。老年高血壓在合并糖尿病或腎功不全時,降壓的同時要注意控制血糖,不斷關注腦血流降低適時調整藥物種類、時間和劑量。用藥宜選用長效及緩釋劑型,平穩有效的降低整體血壓水平,減少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多種藥物聯合用藥,能更好的保護靶器官,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老年高血壓病作為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病情復雜、并發癥多等特點。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對高血壓研究的深入,高血壓的控制已成為亟需解決的醫學課題,因此掌握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征對推動我國老年人群對高血壓的防治和臨床治療有著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篇10
2 補法的臨床研究
補法的應用, 首先, 按氣血陰陽諸虛之不同, 區別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大類型。其次, 因氣虛多發于脾、肺、心, 血虛易見于心與肝, 陰虛常表現在心、肝、肺、胃、腎( 而陽虛往往涉及到心、脾、腎, 所以尚須根據各臟器虛損之不同, 分別補之。仝選甫[6]依據“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之論和《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 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之旨, 在耳鼻喉科疾病中運用補氣法進行辨證治療, 收效良好, 苗英麗[7]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在中醫認為病久屬正氣虛弱、邪盛正虛或正氣虛弱而病邪未盡。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以中西醫結合, 選擇恰當的補氣中藥治療,以改善氣虛證候,從而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緩解癥狀,臨床取得滿意的效果。汝明[8]認為產后病是產婦在產褥期內發生的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氣虛是產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中醫常用補氣法治療產后病, 補氣法在產后病治療中的應用取得比較好的療效。劉欣[9]認為各種補血法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急慢性失血病癥的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補血法,對臨床靈活運用補血成方,研制補血新方,治療急慢性失血病癥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朱杰[10]認為慢性腎炎多屬于中醫陰水之范疇, 其病變的中心環節為本虛標實。本病表現為肺脾腎三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 標實主要為邪毒、水濕、瘀血。臨床多表現為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臟腑虧虛, 兼有陰虛者亦為多見。久病多兼瘀, 但慢性腎炎自始至終都存在氣虛的病理變化,氣虛是其關鍵。筆者在臨床中對氣虛血瘀型慢性腎炎患者,依據中醫辨證分型,以補氣溫陽活血化瘀法對其進行臨床觀察治療,療效滿意。郝建瑩[11]采用補肺益脾溫腎法治療變應性鼻炎60例,取得了較滿意療效。
3 實驗研究
王健[12]在古今學者對補陰法及衰老認識基礎上, 提出“陰虛乃衰老之本”的觀點, 根據補陰法功能及衰老機制對補陰法延緩衰老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并借鑒己有陰虛證動物模型, 進行了部分免疫學實驗研究。結果提示陰虛是衰老的基本機制, 補陰法有延緩衰老的作用。補陰法可用于防治老年病及延年益壽。故補陰法不僅可糾正衰老時的陰虛表現, 亦是改善衰老時陽虛、血瘀征象的重要方法。實驗結果提示陰虛是衰老的基本機制, 補陰法是延緩衰老的基本法則。經現代研究證明, 補氣藥在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尤其黃芪還有調節體內自由基作用。糖尿病氣虛患者經黃芪治療后, 體內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明顯降低, 而丙二醛(MDA) 水平升高, 表明糖尿病氣虛證確實存在著自由基平衡失調, 而黃芪能增高糖尿病氣虛證患者SOD水平, 減少脂質過氧化產物MDA, 調節自由基平衡, 使機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氣血陰陽再平衡[13] 。朱新平運用滋陰清熱, 補氣健脾法以補氣養陰降糖飲治療2型糖尿病, 方中重用黃芪、黨參、白術補氣健脾, 起到了很好的促進胰島素分泌, 降低血糖作用[14] 。另外, 在改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方面, 補氣藥也有很好的表現。如強茗研究發現加味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補氣, 能減輕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 活血化瘀, 改善微循環及神經營養功能, 對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較好療效[15] 。另外, 楊小翠等用藿樸夏苓湯合玉屏風散治療肥胖型玉糖尿病腎病發現其在減少尿蛋白, 改善腎功能方面有良好效果。且現代藥理研究中, 玉屏風散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促進腎炎病理修復的作用, 因此在此類患者中運用取得了一定的療效[16] 。黎明東[17]通過補益正氣法對于持續性非臥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免疫力及營養狀態的影響,為減少CAPD患者腹膜炎發生率,以及提高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提供依據,為腹透患者提供一個有效、副作用小、價格低廉的治療途徑。 方法將符合入選標準的CAPD患者30例隨機分為兩組:①治療組16例,給與常規治療護理加補氣湯,每天一次;②對照組14例,只給與常規治療護理,但不予中藥治療。兩組均以治療4個月。在4個月后分別測定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血液分析、腹透液分析、細菌培養、白蛋白水平、T淋巴細胞亞群并收集對應時間段的臨床癥狀進行積分,及予臨床上常用的整體評估(SGA)作營養分級,結果采用SPSS 16.0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進行前后對照及組間對照,分析研究對象生化指標的變化情況和意義以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 結果1.治療組治療后相對于對照組腹膜炎發生率明顯下降(P<0.01)。2.治療組癥狀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3.治療組SGA營養分級由2~3級恢復到0~1級,營養不良指標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4.治療組免疫功能顯著提升(P<0.01)。
總之,補法是目前爭論較多的一個治法,現代有將補法理解,僅為補益氣血陰陽,又有廣泛致調整人體陰陽平衡,協調臟腑功能的。即凡人體陰陽失調的病證均可采用補法治療,補法之內涵也太泛泛。
補法作為中醫治療的大法,現代對其理論的應用研究比較豐富,在《黃帝內經》理論的指導下,作了多方面的發揮,已從文獻、實驗、臨床運用等不同方面作了較深入的探討,療效值得肯定,但對《內經》中的補法理論尚未做系統的整理與深入研究,因此,對《內經》補法理論的內容作更進一步的深入整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3
[2] 王鴻儒.補法的運用.云南中醫學院學報[J],1989,12(3):31-32
[3] 何任.論補法.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J],2008,32(5):315-316
[4] 方藥中,補法.陜西中醫[J],1981,5(1):40-41
[5] 張珍玉,補法的運用[J].中醫雜志,1989,8(1):452-453
[6] 仝選甫.補氣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應用[J].中醫雜志,2002,43(7): 531-532
[7]苗英麗.補氣法在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0,11( 3 ):43-44
[8]汝明.補氣法在產后病治療中的應用[J]. 湖北中醫雜志,2002,24(9):23-24
[9]劉欣,補血法及其在急慢性失血病癥中的運用[J],吉林中醫藥,2010,30(2):97-98
[10]朱杰,補氣活血法治療慢性腎炎30 例[J],吉林中醫藥,2005,25 (12): 7-8
[11]郝建瑩,補肺益脾溫腎法治療變應性鼻炎60 例[J],中醫雜志,2006, 47 (6)?423?
[12]王健,補陰法與延緩衰老[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0,24(4), 294-295
[13]楊宏杰, 張丹, 鄭敏等. 黃芪對糖尿病氣虛證患者自由基影響的臨床研究[J] . 四川中醫, 2006, 24( 4 ) : 55- 57.
[14]朱新平. 補氣養陰降糖飲治療2 型糖尿病82 例觀察[J] .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07, 23 ( 7 ) : 429.
篇11
資料詳實,指論文內容、材料、結果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能夠經得起科學的驗證和實踐的考驗。要對每一個醫學概念、數據等準確無誤的理解和運用,堅持唯物辨證法的立場,實是求是,保持嚴肅認真的態度,做到立論客觀,論據充分,論證嚴謹。不能主觀意斷,更不能為達到“預期目的”而歪曲事實,偽造數據。
內容先進,要求論文理論和實踐水平能夠代表當今國內外醫學發展水平,如果失去了這一點,論文也就失去了價值。
㈡、創新性創新是醫學論文的靈魂。能否為促進醫學發展作貢獻是衡量論文水平的根本標準。醫學論文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新創見、新觀點。醫學論文不同于教科書及綜述講座之類的文章,而是在于學術交流,報到新發現,發表新方法、新理論。因此在內容中必須突出“新”字,對于已為人知的觀點不必復述,而應突出闡明自己新的觀點。
㈢、理論性醫學論文不僅是醫學科學研究的總結,而且是一個在創造的過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記錄或實驗報告,而應提煉出指導醫學科研活動及臨床實踐的經驗教訓,發現規律,并上升為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
㈣、簡潔性醫學論文要求簡潔,這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需要各種修辭手段和華麗的詞藻,它要求行文嚴謹,重點突出,文字語言規范、簡明,能用一個字表達清楚的就不用兩個字,不濫用同義詞和罕見詞。文章盡可能簡短,材料方法部分應簡明扼要,結果部分可用較少的圖表說明較多的問題,討論部分不贅述已公認的東西,不重復已有的討論。總之,用最短的文字說明要闡述的問題,以減少閱讀時間,使讀者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
㈤、邏輯性論文的邏輯性是指論題、論點、論據、論證之間的聯系一環扣一環,循序撰寫,首尾呼應,順理成章,并做到資料完整,設計合理,避免牽強附會,虎頭蛇尾,空洞無物。
㈥、可讀性寫論文的目的就是進行學術交流,最終是給人看的,因此,論文必須具有可讀性,即文字通順,結構清晰,所用詞匯具有專業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達了的字眼。使讀者用較少的腦力和時間理解所表達的觀點和結論,并留下深刻的影響。
醫學論文范例欣賞:
【摘要】目的轉變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間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護理措施。在護理過程中,注意建立護患關系,親切而又耐心的解釋并盡可能地解決患者存在的思想問題,創造良好的醫療環境,鼓勵患者自覺配合各種治療。結果患者由最初對疾病認識不足出現異常到引導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護理質量。結論良好的護理指導對防止血壓升高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血壓;心理護理;措施
高血壓病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以器官重塑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鐘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測得的血壓>=140/90mmhg可以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是中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是常見的代謝失常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積極防治高血壓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環節,應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指導。
1.臨床資料
我國高血壓患者每年以300萬例的速度增長,使許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從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壓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齡40~50歲38例,50~60歲52例,60歲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措施,可將其危害降至最低點。現將對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護理及措施淺談如下:
2.心理護理
2.1心理護理基本概念
心理護理與心理治療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心理護理強調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緊密結合護理實踐,發揮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密切的職業優勢,注重心理護理,使之成為心身康復的增強劑。心理護理與軀體護理的目的都是促進康復和增進健康。實踐證明,心理護理只有與軀體護理緊密地結合,才能在護理的全過程中增進服務對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護理不同于軀體護理,例如腹壁結腸造口的護理,要求護士教會病人自行處置腹壁腸造口的操作技巧(軀體護理),并對病人關心、體貼(心理護理)。
2.2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與全身生理活動有密切的聯系,情緒能影響免疫功能,如恐懼、緊張可使機體的“免疫監視”作用減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療價值。因此從整體看待病人是護理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重視對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護理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環節。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表現是緊張、易怒、情緒不穩,這些又都是使血壓升高的誘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亂,大都存在情緒穩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對自身行為控制能力降低等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現消極反應。心理護理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美好的語言、愉快的情緒、友善的態度、優美的環境、使緊的心理狀態得到松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培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良好適應能力,避免情緒激動及過度緊張、焦慮,遇事要冷靜、沉著;當有較大的精神壓力時應設法釋放,向朋友、親人傾吐或鼓勵參加輕松愉快的業余活動,將精神傾注于音樂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從而維持穩定的血壓。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對待已出現的癥狀進行解釋。讓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隨而來的不愉快情緒和各種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2.3心理護理措施
護士要必須做到對病人家庭環境、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病情變化、思想情緒等有所了解,在護理過程中采取疏泄、勸導、解釋、安慰、暗示、保證等手段,并要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有的放矢,進行心理護理。還必須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質修養,通過語言、表情、態度、行為來影響患者的感受和情緒,使之感到溫暖,增強信心,減少顧慮,振奮精神,從而在治療過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這就是良好的醫德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價值,也是對一個責任護士的嚴格要求。
2.4.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尊敬患者、愛護患者、耐心宣講住院規則、周圍環境、作息時間。部分患者的隱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負擔,使患者感覺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樣。視患者為親人、朋友,從而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理解,對患者不論身份、文化水平、社會地位高低均應同等對待。良好的護患關系是一切治療成功的保證。
2.5創造良好環境
病房舒適、環境幽雅,給患者以賞心悅目的感覺,病房要求清潔、整齊、舒適、美觀、空氣清新,盡量做到輕重患者分開,以免互相干擾。恢復期患者病房可配電視或收音機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氣息的環境里,增強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復。
3.護理措施
3.1適量運動
有句話說:“年輕時,用健康換取金錢,年老時,用運動換取健康。”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強肌肉、骨骼與關節僵硬的發生。運動能增加食欲,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壓患者不宜進行劇烈活動,以免血壓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臟負擔,可根據患者的體力、病情、心功能情況量力而行,開展適合自身活動的有氧運動項目。堅持長期做有氧運動同減肥一樣可以降低血壓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騎自行車和游泳等有氧運動。但患者在進行運動的時候應注意勿過量或太強太累,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增加活動量。進行運動時,切勿空腹,以免發生低血糖,應在飯后2小時。
3.2戒煙限酒
吸煙會導致高血壓。研究證明,吸一支煙后心率每分鐘增加5-20次/分,收縮壓增加10-25mmhg。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煙葉內含有尼古丁(煙堿)會興奮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同時也促使腎上腺釋放大量兒茶酚胺,使小動脈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尼古丁還會刺激血管內的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壓升高。長期大量吸煙還會促進大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內膜逐漸增厚,使整個血管逐漸硬化。同時由于吸煙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紅蛋白含量增多,從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動脈內膜缺氧,動脈壁內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此,無高血壓的人戒煙可預防了高血壓的發生,有高血壓的人更應戒煙。
與吸煙相比,飲酒對身體的利弊就存在爭議。不時出現各種報告,有的說飲少量酒有益,有的說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大量飲酒肯定有害,高濃度的酒精會導致動脈硬化,加重高血壓。
3.3自我管理
患者應學會自我管理,應定期測量血壓,1-2周應至少測量一次。
治療高血壓應堅持“三心”,即信心、決心、恒心,只有這樣做才能防止或推遲機體重要臟器受到損害。定時服用降壓藥,自己不隨意減量或停藥,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加予調整,防止血壓反跳。條件允許,可自備血壓計及學會自測血壓。除服用適當的藥物外,還要注意勞逸結合、注意飲食、適當運動、保持情緒穩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壓不能操之過急,血壓宜控制在140-159mmhg為宜,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如患者服藥后出現血壓升高或過低,血壓波動大并伴有出現眼花、頭暈、惡心嘔吐、視物不清、偏癱、失語、意識障礙、呼吸困難、肢體乏力等現象應立即到醫院就醫。如病情危重,請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膽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攝入,提倡吃復合糖類,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這類糖屬于單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攝入。烹調時,宜選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魚,海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膽固醇氧化,從而降低血漿膽固醇,還可延長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風,還含有較多的亞油酸,對增加微血管的彈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壓并發癥有一定的作用。其次,還要適量攝入蛋白質。高血壓患者每日蛋白質的量為每公斤體重1g為宜。每周吃2-3次魚類蛋白質,可改善血管彈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鈉排出,從而降低血壓。如果患者高血壓合并腎功能不全時,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帶、萵筍。含鈣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蝦皮。少吃肉湯類,因為肉湯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夠促進體內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腎臟的負擔。再次,要限制鹽的攝入量。如每日應逐漸減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蓋去掉膠墊后,一平蓋食鹽約為6g。這量指的是食鹽量包括烹調用鹽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鈉折合成食鹽的總量。適當的減少鈉鹽的攝入有助于降低血壓,減少體內的鈉水滯留。最后,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天人體需要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可以通過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來滿足。每天可吃1-2只蘋果,有益于健康,同時,水果還可補充鈣,鉀、鐵、鎂等。每天吃新鮮蔬菜不少于8兩,水果2至4兩。最好在適當增加海產品攝入,如海帶,紫菜,海產魚等。
3.5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高血壓病患者由于動脈壓持續性升高,引發全身小動脈硬化,從而影響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造成各種嚴重的后果,成為高血壓病的并發癥。高血壓常見的并發癥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腎病、周圍動脈疾病、中風、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壓的各種并發癥中,以心、腦、腎的損害最為顯著。如有頭暈、頭痛、心慌、手指發麻、心動過速等一系列癥狀時,應及時配合醫生給予及時處理,同時要防止院內交叉感染
小結:
高血壓是一種典型的身心疾病,對其進行心理護理與藥物治療在我們護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屬也要與之密切配合,共同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孤獨之情緒。同時要細致觀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投其所好,教會患者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幫助指導其建立健全的人格與正常的情緒反應,生活規律,以便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申濤.防治高血壓從點滴做起[j];醫藥與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內科護理學[m].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xxxx4:97~102.
篇12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of yin link channel
ZHU Danye MI Feifei LIU Haoyi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comprehensively. The study of its crossing points is not thorough enough for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related to yin link channel and analysed the effect of the crossing point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yin link channel maintains yin part" in Nanjing. It reveals that the yin link channel and its crossing points have the function of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It enriches the meridian and collateral theory of yin link channel and provides the guide line to the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Yin link channel;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function; Crossing point
陰維脈由于古代文獻記載少、古文獻散佚、無專門穴位、交會穴少等原因,相關研究較少,醫家在使用其交會穴時,僅作足三陰經以及任脈穴位使用,并未特別關注陰維脈特別的作用。本文通過歸納總結古代陰維脈相關權威且療效被歷代醫家認可之文獻,結合近現代陰維脈相關理論研究以及交會穴臨床療效文獻,充實陰維脈經絡理論,為臨床醫生針灸辯證組方提供思路。
1 陰維脈理論研究
在現存可查閱文獻中,其名最早見諸于《素問?刺腰痛篇》定位飛揚之脈的文字描述中,“飛陽之脈……,與陰維之會”。《難經?二十八難》則明確指出陰維屬奇經八脈之說,認為維脈“維絡于身”故名為“維”,提及維脈的功效為“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難經?二十九難》則第一次述及維脈之病癥“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持”,提出了“陰維為病苦心痛”之說。后世針灸醫書在陰維脈功效病癥方面大多遵從內難之言。
在現代陰維脈理論研究中,李鼎教授[1]認為陰維脈之功能為聯系各陰經以通于任脈,其不似十四經有升降的特點,而是具有“維絡”的特點。
陰維脈之交會穴來自足三陰和任脈,故而其交會穴應在功效上具備“惟絡”之特點。而“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人之身體“以平為期”,有溢滿必有匱乏,有積蓄之處必有缺少之地,而之所以出現“溢蓄”,乃陰陽不和,經脈不得貫通所致。陰維脈之交會穴,應在功能上具備和陰陽,通經脈以環流灌溉諸經的功能。《難經》之“陰維為病苦心痛”,并不能僅理解為現代醫學之心痛,而應該與陰維脈之陰的屬性相結合,陰維脈為病,苦人體里、陰之病痛。
2 陰維脈交會穴研究
內難兩書皆未曾記載陰維脈相關穴位和經行,《針灸甲乙經》提出了廉泉、天突、期門、腹哀、大橫、府舍、筑賓等陰維脈交會穴的定位和主治病癥,并定筑賓穴為陰維脈之起點。《十四經發揮》提出了陰維脈循行,在交會穴上依舊為《甲乙經》述及的12穴。《奇經八脈考》在之前12穴基礎上加沖門二穴,共14穴。近現代醫家則對陰維脈之起點、循行提出了新穎之論。現相關經絡腧穴之學科課本,亦遵從陰維脈起筑賓穴,以及《奇經八脈考》之陰維脈循行。
2.1 筑賓穴
足少陰、陰維之會,《素問?腰痛論》專列“飛陽之脈”令人腰痛,治以刺法。《甲乙經》、《外臺秘要》記載:“主大疝,絕子,狂癲疾,嘔吐”治之以灸。在近現代,筑賓穴用于功能性子宮出血,心絞痛,口腔潰瘍,五心煩熱等疾病的治療[2],并且在痛風性關節炎[3]、老年性皮膚瘙癢癥[4]及聽力受損[5]等病癥中配合其他穴位一起使用。筑賓穴之功效符合 《靈樞》之記載:“是主腎所生病者,……煩心,心痛……脊股內后廉痛……”,同時符合《脈經?腎足少陰經病證》列舉之兩耳苦聾、腰痛等癥。而它在治療疝病方面的功效,則與足厥陰之主病相關,其在治療消化系統方面疾病的特點則相關于足太陰脾經,在婦科病治療方面則體現了聯系任脈的特點。其治療狂癲疾病、心絞痛以及皮膚瘙癢之癥狀,則印證了筑賓穴可以通過陰維脈之“維絡”功能維護“君主之官”。
2.2 沖門穴
足太陰、陰維之會。此穴名出于《甲乙經》,但該經中未提及沖門穴為陰維脈之交會穴。《普濟方?針灸》記載其主寒氣腹滿、癃濼、身熱、腹中積痛、陰疝、乳難、子上沖心,治之以灸,并提及其為足太陰陰維之會。在現代臨床研究中多用于治療腹痛、疝氣、帶下、崩漏、尿閉、脹痛、中風后遺癥、肢厥、痿證(股神經損傷)[6]、足內側痛[7]等疾患。其主治多符合《靈樞?經脈》之記載,“脾足太陰之脈……是動則……胃脘痛,腹脹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煩心……水閉……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然疝病、脹痛與足厥陰相關,其主治亦大多為陰之病、里病且涉及心病,謂之具備“維絡”功能未嘗不可。
2.3 府舍穴
《甲乙經》記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且入腹絡胸,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比太陰郄,三陰陽明支別,治之以刺灸。《普濟方?針灸》謂其主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治之以灸。現代臨床研究將府舍穴用于治療鞘膜積液[8]、治療泌尿系結石[9]、調整女性內分泌[10]等。其用法符合《靈樞》相關足太陰之病癥。參考《甲乙經》記載府舍穴與內臟和陰陽支別的聯系,以及其功效與腎經、肝經、任脈之相關性,府舍穴之“維絡”功效不言而喻。
2.4 大橫穴
足太陰、陰維之會,《甲乙經》云“大風逆氣,多寒善悲,大橫主之”,治之以刺灸。《醫學入門》云:大橫主腹熱欲走,太息,四肢不可動,多汗洞泄,大風逆氣,多寒善愁。現代臨床中大橫穴用于治療嬰兒臍疝[11]、尿失禁尿潴留[12]、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13]、內科腹痛[14]、急性闌尾炎[15]、癔癥性暈厥[16]等。大橫穴除符合脾經之病癥“體不能動搖、煩心、溏瘕泄,水閉”外,亦在治療疝病、暈厥等相關于肝經、腎經,同時涉及到心智疾病的治療,鑒于陰維脈“維系諸陰而主一身之里”,這從一個側面亦可推導其為脾經維絡三陰經之穴位。
2.5 腹哀穴
足太陰、陰維之會,《甲乙經》云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治之以刺灸。現代臨床除多按照此條目運用腹哀穴外,有運用腹哀穴治療膽道蛔蟲之病案,認為針刺右腹哀穴可明顯松弛平滑肌,解痙鎮痛,疏肝利膽,促進膽道收縮,使蛔蟲退出膽道[17]。另外有利用腹哀穴結合大橫穴及任脈等腹部穴位治療脾肺氣虛、心脾兩虛和脾腎兩虛之虛癥,療效甚佳[18]。這從臨床病案角度印證了腹哀穴和大橫穴所具備的維絡功能。
2.6 期門穴
肝經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普濟方?針灸》記載其主婦人產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支滿、目眩足寒、小便難、心切痛、善噫、惡聞酸臭、酸痹腹滿、少腹尤痛、太息、賁豚、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目青而嘔、霍亂泄痢、、腹大堅不得息、咳嗽、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心大堅、賁豚上下、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喑不能言。后世醫家及近現代臨床研究也大多承襲上述主治,并增加了乳癖、臟躁、氣癭、頑固性脅痛等病癥[19]。其符合《靈樞?經脈》所載“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仰……婦人少腹腫……是主肝所生病者……嘔逆,飧泄……遺溺,閉癃”,與《靈樞》所載脾經之食不下、水閉、不能臥等癥狀相合,其婦科疾病的治療與任脈病癥相合,其病癥大多為里證,尤以“心切痛”相扣陰維脈之病癥。期門穴作為陰維脈之維絡大穴由此可知。
2.7 天突穴
陰維、任脈之會,《甲乙經》治之以刺灸法,《普濟方?針灸》記載天突穴主咳逆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俠青絳脈氣、頸有大氣、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頸腫、肩痛胸滿、腹皮熱衄、氣哽心痛、陷疹、頭痛面皮赤熱、身肉盡不仁,治中風失音,治五噎、黃癉、醋心多唾、嘔吐不止。現代臨床研究中,因為天突穴內應肺系,外通氣竅,為氣息出入之要塞,在治療呼吸道疾病中亦多為醫家采用。在呃逆、冠心病、食道痙攣、食道狹窄、膈肌痙攣、梅核氣[20]、癔病失語[21]、功能性失語、甲狀腺腫大、神經官能癥[22]等疾病的治療中,也多為臨床醫生采用,起維持陰陽平衡之用。上述天突穴之功效除大部分符合任脈之主治外,身肉盡不仁、黃疸、嘔吐等病癥符合脾經、腎經、肝經的部分所主生病。且其治療癔病失語尤其關乎于心神問題,暗合陰維脈之病。
2.8 廉泉穴
陰維任脈之會,位于人體的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咽喉是經脈循行交會處,在十二經脈中,除手厥陰心包經和膀胱經間接通于咽喉處,其余經脈直接通過,此處任脈、沖脈循喉嚨,絡于口唇[23],廉泉穴本身即具備維絡諸經的作用。《甲乙經》謂之主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涎出,治之以刺灸法,可留針。《普濟方?針灸》在《甲乙經》的基礎上加“咳逆少氣、喘息嘔沫、禁斷上氣窘屈胸滿”,“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近現代臨床也大多利用廉泉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小兒腦癱流涎癥、喉返神經損傷、中風失語等病癥,一則廉泉穴處于迷走、吞咽神經感覺纖維支配區內,二則《靈樞?根結》謂“少陰結于廉泉”,選擇刺灸廉泉穴能夠促進腎精之激發,以濡養頭面之孔竅。其維絡之特點可見一斑。
3 結語
陰維脈之交會穴均位于足三陰經和任脈上,其除具有治療足三陰經病癥及人體里、陰之病痛,在理療陽經疾病方面亦有明顯效果,體現了維脈溝通、平衡陰陽之功效,突出了陰維脈維絡,維護諸陰經之功能特點。在臨床治療疾病時,可以根據陰維脈極其交會穴的功能特點,指導取穴,達到治療維護陰陽平衡的治療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鼎.針灸學釋難(增訂本)[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8.84-85.
[2] 張愛林,劉秀玲.筑賓穴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針灸,1998,(3):151-152.
[3] 宣麗華.針刺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體會[A].國際傳統醫藥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0:486-487.
[4] 鄭學良,顧悅喜,黃暉.火針治療老年性皮膚瘙癢癥78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2,6(1):23.
[5] 孫德利,劉元亮,方劍喬,等.不同穴位電針治療卡那霉素中毒性聽力損害的實驗研究[J].針刺研究,1995,20(3):62-65.
[6] 林翠茹.淺談沖門穴的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雜志,2002,29(9):557.
[7] 于德茹.獨取沖門治療足內側痛[J].遼寧中醫雜志,1997,24(5):189.
[8] 金恩忠.針灸治一例鞘膜積液[J].天津醫藥雜志,1965,(9):728.
[9] 史春娟.針刺分類治療泌尿系結石疼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8):21-22.
[10] 周柏華.針刺對女性內分泌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1983,50(1):40.
[11] 何曉琴.艾灸大橫治療嬰兒臍疝的臨床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2):43.
[12] 王憲利.深刺大橫穴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針灸,1994,14(5):42.
[13] 趙文祥.深刺大橫穴治療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A].首屆糖尿病(消渴病)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249.
[14] 龔小琦.推拿大橫穴治療內科腹痛的臨床觀察[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2):53-54.
[15] 張玉甫,楊日和.針刺“膝四、大橫”穴治療急性闌尾炎750例[J].新中醫,1985,(3):31-32.
[16] 沈書宇.針刺大橫穴治療癔癥性暈厥[J].上海針灸雜志,1989,8(1):23.
[17] 張志武.針刺右腹哀穴治療膽道蛔蟲[J].中國社區醫師,1992,6(9):15-16.
[18] 袁民.腹部療法治療虛癥[A].第十三屆針灸對機體功能的調節機制及針灸臨床獨特經驗學術研討會暨第三屆經絡分會委員會會議論文集[J].2008:59-62.
[19] 丁兆琳,姜揖君.姜揖君教授妙用期門穴臨證應用探要[J].中醫藥學刊,2004,22(1):29-30.
[20] 李玲,賈文旭,施土生.天突穴的臨床妙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998,5(5):46.
[21] 葛強,高先德.針刺天突穴為主治療癔病失語15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8,17(6):41-42.
篇13
海訓士兵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相關性研究黃麗婷閻成美王曉霞李琦李妮翁廬英(5)
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研究蔣俊梅(7)
輸血硅膠管在腔鏡術中污水污氣排放的應用李水薇吳繼營劉純堅(8)
介紹兒科手術中應用的簡便約束板吳素英(29)
中頻脈沖電治療老年性便秘陳筱珊(41)
巧用一次性手套預防壓瘡潘靜華林建芬林艷蘭(59)
醫學院護理系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蘇保育陳汝蘭楊宇(9)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島素抵抗的調查分析李瑛張彥超(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調查與對策肖春玲謝三英周靜(13)
經血傳播疾病對醫護人員的職業危害及其防護楊淑玲李亞潔張秀華方玉桂侯金林(15)
腫瘤患者光動力療法光過敏反應的護理繆景霞張秀華羅宇玲張蘭英(18)
增進層流室病人娛樂活動的護理對策卓淑霞林惠群駱天真(20)
應用血管閉合器后不同制動時間對病人舒適度的影響潘楚梅趙自強陳海君(21)
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沈成亞(23)
血液透析患者行股靜脈穿刺過程中發生低血壓的護理陶琳李蘭英(24)
有創-無創機械通氣序貫性治療中人工氣道拔管的護理配合高志霞時兢何菊玲姜武佳蔡亞萍周淑芳(25)
高齡食道及賁門癌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護理曹涌(27)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預防置換關節脫位的護理成翠香喬敏巨寶蘭張燕(28)
顱咽管瘤行立體定向間質內放療手術患兒的護理陳游力趙麗萍(30)
同種異體大塊下頜骨移植患者的護理譚雁紅葉旺娣(31)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后宮內宮外復合妊娠病人的護理鄧海松(32)
宮頸癌患者手術后尿潴留的綜合防護張巧利(34)
全軍第五屆護理教育學術研討會征稿通知(35)
外傷性視神經病變患者的護理陳梅花董鳳英黃莉兵藍瓊好李玉玲(36)
癌癥病人化療間歇期中心靜脈導管的家庭護理指導吳少芳黎燕芳全紅銓曹慧嬌何湘子(38)
微波治療二氧化碳激光術后創面的療效觀察和護理梁少飛劉秀媚(40)
心理干預對發熱待查焦慮病人的影響鄧蓉李小麟付學勤王海燕董瑜(42)
注射狂犬病疫苗病人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評價甘美連蔣玉梅林秀媚鄭麗娟(44)
手術室護士在職教育有效形式探討李翠媚陳小慧丁愛玲(46)
急癥科護生實習效果雙向評價表的設計與應用崔莉陳鵬王霞(47)
護理專業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分析林毅姜安麗(50)
市場營銷觀念在臨產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陳慧娟(53)
簽訂護理工作安全責任書的效果評價楊順秋李若惠張靜商艷霞殷春紅(54)
軍隊醫院聘用護士實施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的體會王紅英孫娟王玲勉石會玲(56)
新形勢下手術室護理管理者面對的挑戰與對策張軍花(57)
知情同意在護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熊邦琴褚華秀龔金平(58)
門診醫院內感染的因素及對策陳莉倪冬青(60)
護士長人際關系的處理方法及體會何梅覃霞(61)
中醫護理計劃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張廣清劉玉珍劉立捷雷麗芳李小華(3)
兩種人工氣道氣囊管理方法的臨床效果觀察李玲代高英文吉蓮(5)
兩種血壓計袖帶測量下肢血壓對比研究邢攸紅寧清秀周莉(7)
兩種洗胃方法用于新生兒咽下綜合征的效果觀察黃師菊李燕陳壯桂馮艷萍陳華麗(9)
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原因調查與分析陳樹喬陳麗鈺周逸如(11)
病人對社區護士知識及技能滿意度的調查分析陸萍靜張金勇石延宏(13)
心理咨詢來訪者的心理狀態調查及護理干預張雪靜駱煥榮(16)
羊蹄草用于治療靜脈炎楊惠瓊余同珍(15)
翻蓋式垃圾桶巧開蓋譚琳玲周春蘭黃蘇寧(26)
介紹一種胃管固定方法甘明艷譚瑞雄(56)
自制排便裝置應對昏迷患者的大便失禁李湘君謝澤娟(73)
1例2月齡嬰兒腸源性紫紺的報道金玉梅(90)
護理人文關懷與護患溝通陳紅宇彭慧丹李娟羅艷華(18)
頜骨畸形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鄭欣羅亦民石秀英楊晶(21)
穿刺抽膿沖洗在治療先天性耳前瘺管感染中的應用梁潔萍陳偉青(23)
雙胎之一宮內死亡11例的孕期護理洪菊香許瓊郭實賢(24)
結腸鏡檢查病人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觀察黃明宜(27)
微創刨吸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護理陳遠仿(29)
人性化護理在職業病病人中的應用戴縣嬌(30)
關節鏡下半月板損傷修整術患者的護理羅雪娜(32)
中心負壓吸引預防乳腺癌術后皮下積液的護理馬海青(33)
中藥膳食聯合運動干預對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影響謝三英符林琴李淑惠陳泳如(35)
供體外周血干細胞采集中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對策黃果花曾慧蘭(37)
晚期食管癌行放射免疫導向治療患者的護理宋偉利繆景霞張浦婷(39)
視網膜脫離修復術后再脫離病人的護理譚雁紅葉旺娣(41)
118例多汗的癌癥病人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護理吳少芳黎燕芳錢穗毅全紅銓何湘子(43)
重癥哮喘病人的院前急救護理南方護理學報 黃文娟陳肇婉陳楚惠(44)
近視患者行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治療的護理葉曉玲方燕徐春紅胡海芬(46)
長途轉診病人的院前急救護理魏紅云方玉桂鮑光欣張馳(48)
老年病人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王素云王麗華王紅顯(50)
癌癥化療患者家庭護理的實施效果評估王器玉郭丹蘇小英林桂蘭陳洪亮(52)
高校醫院“聯系人制度”護理醫療模式的構建盧蘭姣(54)
超聲波聯合碘離子導人治療小兒斜頸的效果觀察鄭瓊美李茹紅(57)
可再生使用醫療器械清洗時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黃波何玲周毅杜艷朱紅艷(59)
肺癌患者抑郁狀態的護理干預劉劍梅曾國艷王自秀(61)
精神分裂癥立體定向手術病人心理分析及干預江曉蓮王連仲余麗芝趙丹丹管艷艷(63)
子宮切除患者身體心像改變后的心理分析章蘭英周麗華劉斌徐東燕明艷芬(65)
內科住院患者靜脈輸液的健康教育董明芬林愛寶(67)
扁桃體摘除術病人的雙語護理教學查房李文姬楊華周春蘭(69)
內科護理學教學中護生情感的激發林麗芳巫嬌靜鄭樂儀(71)
優秀護理論文的評選及思考李漓劉雪琴(74)
聘用護士浮動工資獎勵的方法和效果李武平江會錢皎月(76)
轉變護理服務理念的做法與體會程軍李新華陳明敏(78)
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對護理工作的作用及其管理關麗嬋陳婉玲(80)
懲罰原則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趙梅霖(81)
新生兒病區院內感染的護理管理邱岸花鄧靖怡(83)
未來海上救護護理管理模式的探討白建萍夏鴛鴦李書華(85)
培訓護工充實護理人力資源的方法歐芬何月桂梁便群(86)
整體護理工作標準——對包括補充與替代治療形態的護理方式之思考葛國月LennyChiang-Haniskol(88)
1例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患者家庭病房的護理管理宋春雷繆燕珍華麗群(91)
《南方護理學報》第1期繼續教育答題卡(92)
胸腹部手術醫用粘貼手術巾的改良梁建紅耿清文張洛群史云趙巧麗(F003)
復合營養素對濕熱創傷大鼠直腸溫度和一氧化氮影響的研究李亞潔王影周春蘭廖曉艷(1)
四肢骨折病人手術前不剃毛備皮法的臨床應用研究黃少娟郭少英王應瓊林細歡劉凡(4)
小兒24h食道pH及壓力同步測定中兩種置管方法的比較李瑞瓊徐信蘭謝麗芳羅麗紅(7)
不同方法置胃管病人不良反應的觀察羅小娟謝佩珠(9)
不同護理干預對新生兒臍部皮膚感染的影響許瓊洪菊香蟻靜君黃芳梅(11)
靜脈用胰島素注射液反復抽吸后細菌污染監測李瑛蔣美珍楊遠榮(13)
探視對不同住院時間精神病患者的影響梁晶瑩(15)
“全國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征文內容(6)
“全國婦產科兒科護理及介入治療護理學術交流會”征文通知(75)
在患兒靜脈穿刺中防范護患糾紛的“十注意十禁忌”劉長青(10)
蟻智健康液外用治療麻風病伴發褥瘡1例王麗珠張鳴青(12)
1例可賽舒過敏致剝脫性皮炎的報道陳冰玲李若銘曾奕芝(38)
泰能致癲癇發作1例報道張少瑜林卓華(41)
兒童交通傷害相關因素分析與干預高愛萍陸秀文(17)
駐桂部隊官兵皮膚病發病情況調查李麗君(19)
南方護理學報 溫馨提示(20)
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低大豆蛋白飲食的研究進展趙玉敏相鋒李亞潔(21)
多種方法在壓瘡防治中的作用原理及應用申校燕劉惠方李漓(23)
電子膽道鏡聯合外科手術治療膽道結石的護理配合李春芳周杰廖彩仙(26)
全麻術后病人護送途中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陳穎李惠蘭溫濟金黃榮杏(28)
威克傷負壓封閉引流的護理陳春燕(29)
離斷性腎盂成形術的護理黃麗紅(31)
哮喘患者的健康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李淑霞(32)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腔內隔絕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盤瑞蘭詹福兒王曉秋何惠卿黎曉芳肖秋香(35)
51例有機錫中毒患者的臨床救治與護理張雪靜(37)
肺泡蛋白沉著癥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療的護理宋晨胥曉玲(39)
自體外周血CD34^+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護理趙潔徐丹許匯娟姚晶晶(42)
老年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應用血管閉合器的效果觀察許行王霞(44)
南方護理學報 持續靜滴胰島素治療高血糖癥早產兒的護理時亞平(46)
燒傷早期并發抽搐患兒的護理朱婉紅(49)
不同診治時間對視神經挫傷患者的療效影響及護理羅巧苑譚素芬胡淑英(51)
癌癥病人化療全程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體會陳鵬于雁侯靜(53)
兒童無牙頜全口義齒修復的護理馮榮梅朱文軍林麗婷翁海燕(55)
口服葡萄糖液在新生兒足跟采血中的應用羅海英(57)
社區人群高血壓防治的護理干預羅志萍馬紅寶(58)
利寧凝膠預防男性導尿術所致尿路感染的效果觀察王立波張麗娟張穎田甜(60)
活體肝移植患兒的心理護理宋燕波高軍秦文俐(62)
集體療法在骨科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程軍李新華(64)
醫院創建抗癌俱樂部開展健康教育的實踐肖麗蓉袁紅(66)
多媒體技術在手術患者術前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印濤印洪李艷華孫輝(68)
肺結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反應觀察黃哲梅李劍妮彭秋燕曹麗紅麥群弟(69)
《心肺復蘇術》多媒體課件的應用效果評估周薇(71)
采用目標教學對ICU帶教老師進行短期高效的培訓鄧小玲劉芳袁慧(73)
護理本科生閱讀專業信息情況調查分析郭紅霞謝紅(76)
“顧客滿意”經營理念在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梁志金龍秀紅(78)
績效考核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朱倩(80)HtTp://
新生兒監護病區患兒安全護理的效果評價劉衛英王祝芳陳瑞玲(82)
規范全院交接班制度的實施與體會明雅焜薛堅(84)
實施分組護理的效果評估南方護理學報 駱秀梅(85)
實施溫馨工程提高護理質量王虹陳紅宇胡君娥倪利蓉潘杰(87)
常規護理查房在干部病房科的實踐與體會徐世琴(89)
借鑒國外護理經驗談醫院應對突發事件的管理姜楊(91)
1例氣管異物并發嚴重皮下及縱隔氣腫患兒的急救護理李曉靜林曄(93)
抗精神病藥物引起患者體質量增加相關因素分析鄒新花(1)
NICU中集體測量患兒體溫最佳部位的臨床研究胡永群喻玲芳陳瑛(4)
1例瓣膜置換術后瓣膜急障礙的報道張明霞(3)
美容外科門診護患溝通方法和技巧謝云輝(23)
心肺復蘇新舊技術對照招麗華(58)
柴胡致過敏性休克1例報道黃桂香(69)
乳腺癌患者上衣的改制及應用孫秀娟(73)
社會辦醫療機構中護理人員靜脈輸液培訓情況調查應碧荷莊玲(6)
對實習護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分析王曉娟付沫唐曉蕓(9)
產婦的產后訪視需求調查與分析李敬虹(12)
“全國婦產科兒科護理及介入治療護理學術交流會”征文通知(26)
“全國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征文內容(90)HtTp://
我國護理本科臨床教育發展及展望方芳劉慧珠(14)
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產婦母乳喂養問題研究現狀與對策林靜霞李瑛鐘梅(16)
術前備皮法的改良發展趨勢黃少娟潘燕青郭少英(19)
臨床護理專家與專科護士的有效管理趙俊文方玉桂李亞潔(21)
寒區指戰員戰時凍傷救護對策劉玉瑩張紹敏秦潔(24)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晝夜血壓特點分析姚菊峰付菊芳李鋒王長海孫靜馬靜王文(27)
南方護理學報 “工”型沙袋套應用于心臟介入術后患者的效果觀察彭雪蓮梁寶珠李潔源歐碧英(29)
影響脈搏血氧飽和度結果的因素及護理干預高鵑顧蕓(31)
待致陰道損傷患者的護理熊夢舟張軍林愛玲(32)
雙向上腔靜脈-肺動脈吻合術后患兒的監護昌艷軍楊滿青何振愛(34)
心臟手術后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及護理郭陽嬌凌云楊滿青(36)
ICU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有效監護閆雅鳳唐晟劉宗瓊(37)
雙氣囊電子小腸鏡檢查的護理配合陳秀云郭瑜韋小毛陳錦鳳智發朝(39)
關節鏡下治療髕骨骨折患者的手術配合王玉霞李曉東蘇秀菊(41)
頸前路植骨融合術患者的護理張欲曉石慧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