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仁愛版七年級英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英語基礎教育階段應該學習和掌握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基礎知識。語言有三大要素:語音、詞匯和語法,其中語音是最基本的因素。語音是學好語言的基礎,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此可見:七年級英語語音教學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一、有利于正確發音,幫助學生正確地“說出來”,順利地“聽進去”。我們地區的小學英語教材使用的是新人教版教材。盡管這套教材比較重視語音的教學,但并不要求學生從理論的高度來掌握那些語音知識,而且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把語音教學這一環省略了。學生要想記住單詞的讀音,只好發揮他們“超級的創造力”――有的給單詞下面寫上諧音漢字,有的給單詞注上漢語拼音。時間久了,同一個單詞,不同的學生就讀出了不同的音,誰也聽不懂誰的了。而如果學生掌握了系統、正確的語音知識,則有利于正確發音,從而可以做到正確地“說出來”,順利地“聽進去”。
二、提高識記單詞的效率。由于學生在升入初中后只能靠“鸚鵡學舌”的方法跟在老師后面一遍遍地讀單詞,這種機械的訓練不但費時而且記不住。很多學生抱怨:老師,我昨天晚上記了一個多小時,全都記會了,可到了今天早上全都忘了。其實這都是因為學生不懂字母及字母組合在單詞中的發音規律導致的。如果學生能“見其形而知其音”或“聽其音而知其形”,克服機械的死記硬背,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拼讀和識記單詞的效率。
三、提高自學英語的能力,增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小學生在學好了漢語拼音后,就可以閱讀帶注音的課外書籍了。同理,中學生在掌握了音標知識后,也能提前預習新單詞了,還可以通過查字典,擴大詞匯量,從而培養和提高自學英語的能力。隨著成就感的增強,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也必然隨之增強。
看來語音教學在七年級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了。下面讓我來談談具體的操作方法吧。
首先,整合教材資源,提前集中學習音標。仁愛版英語教材非常重視語音教學,但是語音教材教學內容的安排很分散且學習過程長――整個七年級上下冊才把48個因素和常見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學完。八年級才逐漸呈現濁化、連讀、失爆、重音等語音知識。
其次,多種方法化枯燥為生動。集中學習音標必然很枯燥,因此必須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可以將發音部位利用多媒體呈現給學生;可以利用漢語拼音的正遷移作用訓練音標。
第三,分配任務,及時總結。出于學習音標及常見字母及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時,時間緊,內容多。盡管學生有了一定的語音基礎,但印象很模糊,還不能深刻理解音標與單詞之間的關系,不能深刻體會音標的好處。例如,學生會問:ea字母組合可以發/i:/也可以發/e/的音,還會不會有更多的呢?為了解開學生的疑團我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七組,每組5人,并布置了不同的任務,每組任務如下:
一組,在七上、七下的單詞表中查出所有含有/i:/ /?/ /e/ /? / / ?/的單詞,并著總結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二組,查找出所有含有/ ?:/ /?/ /唬/ /?/ /?:/的單詞,并總結有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三組,查找出所有含有/?/ /U:/ /e?/ /a?/ / ??/的單詞,并總結有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四組,查找出所有含有/??/ /a?/ /??/ /e?/ /??/的單詞,并總結有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五組,查找至少5個分別含有/p/ /b/ / t/ /d/ / k/ /g/ /t?/ /d?/ /tr/ /dr/的單詞,并總結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六組,查找至少5個分別含有/ts/ /dz/ /f/ /v/ /θ / /?/ /z/ /s/ /?/的單詞,并總結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七組,查找至少5個分別含有/?/ /m/ / j/ / ?/ / h/ /n/ / w/ /?/ / r/的單詞,并總結哪些字母及字母組合常發這個音。
最后,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余多做泛聽、泛讀練習。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泛聽材料,亦可以讓學生看簡單的原版英文電影及電視,學唱英文歌曲等。以便于更大限度地培養英語語感,感受失爆、重音、連讀等語音知識,提高英語能力。
篇2
3.體例新穎,實用性強。仁愛版英語的體例結構由單元話題功能任務等部分組成,編寫思路新穎,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它的獨特之處是話題構成了每個單元的核心,每個話題在結束時都安排一個由單個學生或小組或整個班級參與的活動,這些設計活動使得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學習更具有連貫性。
4.詞匯量大,信息度廣。生詞多是新課程下教材的一個共同問題,因為新課標就要求1600~1800的詞匯。詞匯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通過英語獲取信息的能力,這符合語言學習的習慣和規律。
仁愛版《英語》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和交際教學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那么,如何用好仁愛版《英語》呢?
一、重視情感教育,提高學生學習信心
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嘗試,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在課堂上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如,在仁愛《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4 Topic1的Section A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利用競賽、游戲、角色表演等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在競賽和小組合作中,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
二、創設情境,引導合作與探究
本套英語教材在選材上選擇的都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內容,作為教師,除了不僅僅使用課本上現成的材料開展教學活動,還必須聯系現實生活,能夠創設真實語言情境,讓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如,在仁愛《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4 Topic 1的Section A一課中,在復習步驟中利用多媒體設計了一個超速違規車輛記錄員的活動,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簡單情境,車輛在高速路上疾駛,凡是超速的車輛都會有特殊的警示標志出現,利用搶答讓競爭小組在快速行進的眾多車輛中將他們的車牌號用英語表達出來。說對的給加上一面小紅旗,看哪組紅旗得的最多。這樣不僅訓練了他們的數字表達能力,也在交通意識等公德方面進行了滲透教育;在鞏固練習步驟中設計了一個競猜價格的游戲來練習數字的朗讀,讓學生通過體驗、參與完成學習任務;在綜合探究活動中把知識延伸到課堂之外的生活中,采用了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的購物場景,利用實物等教學工具盡量真實地體現生活,并在活動結束時為學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機會。教學活動重過程,重體驗,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3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與學習,在初中仁愛版英語教學中就體現出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更具吸引力的學習方式是表現性評價。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Assessment)又稱“績效評價”、“表現性評定”,是指評價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通過對學生完成任務的觀察,來評價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及面對困難的態度、與人合作的精神、世界觀和責任心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它更系統地衡量著一個學習者使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或完成一項任務的能力,特別是在仁愛版七年級英語教材中,如何準確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成為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這種表現性評價就更是不可多得的,學生的表現欲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這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在仁愛版英語教學中,這種自豪感推動著剛踏入七年級的學生信心百倍地去學習新東西,探索新問題,獲得新的提高,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長,保護學生的表現欲,切不可無視或壓抑學生,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筆者對表現性評價在仁愛版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作了以下的探討。
一、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點
這二個表格可以充分的展示表現性評價的主要特點。其中2-1用實例表明了表現性評價涉及的不同于傳統學業成就測驗的四個領域;表2―2通過對評價方式的對比,從而得知表現性評價不同于客觀性測驗、論文測驗等。
綜上所述,表現性評價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可以給學生評分,也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診斷,但其重點是在后者;
(2)比較關注的評價領域不是知識和技能的回憶與再認,而是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3)設置真實的情境問題,學生要解決的問題是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脫離現實情境的抽象問題;
(4)學生要完成的任務一般比較復雜,就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加以解決;
(5)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允許甚至追求答案的多樣性;
(6)學生比較費時費力時,付出的時間代價較高;
(7)它容易受評價主體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評價結論的主觀性較強,信譽度較低。
二、表現性評價的運用步驟
表現性評價在仁愛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確定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制定評價標準、設計評價等級。
(一)確定表現性評價目標
英語課的不同單元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不盡相同,要因勢利導,作出符合評價目標的規定,(1)測量學生多方面的能力;(2)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3)促進個性化教學;(4)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以“Unit 3 Getting Together”這個單元中Topic 2為例,以四人為一小組,分別討論各自的家庭情況。
(二)表現性評價任務設計
表現性評價任務的設計通常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這是用來判斷學生對某一知識領域的基本概念、程序、關系以及思維技能的掌握情況。這種任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容易設計和實施,在英語教學中是常用的形式,創設的生動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學習仁愛版七年級上Unit3 Getting Together中Topic2的SecfionD時,有如下幾種任務型、繪畫式任務學習famlly tree,讓每人畫一家譜,然后互相交換圖畫,通過向對方提問,了解其家庭成員的稱呼及其信息。
(三)表現性評價標準制定
仁愛英語的表現性評價標準是我們進行評價的工具和依據,回答的是怎么樣的問題,遵循怎樣的評價目標。比如,我們一旦確定要學生“能有效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或“理解主旨”的目標后,下一步就要明確,怎樣才算有效,怎樣才算理解,學生必須根據什么標準來解決問題或展示理解。如果學習行為或學習結果只有評價目標而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和描述,不能說明哪些是優秀的、出色的,哪些是差的、需要努力的,你就既不可能指導學生去如何學習和評價,也不可能對他們的行為或結果進行評價。由此可見表現性評價標準有別于評價目標,它是對評價目標的進一步細化。當然它也不同于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位于表現性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之上的更高層級概念,它是我們制定表現性評價標準的依據,而表現性評價標準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對課程標準的進一步細化。就寫作能力評價而言,表現性評價標準的制定需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英語的規律出發,著眼于最大多數學生,著眼于最基本的能力,而且著眼于寫作能力發展的層次性,分別從內容、語言和結構等方面加以細化和界定。
(四)等級評價設計
實行英語等級制評價,有助于消除分數帶給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同時,教師采用激勵性的評價方式,便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的意識,幫助學生在較為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語言實踐。教師可將英語口語評價的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待合格”四個檔次,如果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可以向教師申請重考,直至自己滿意為止。這樣可以給學生一次自我提高的機會,同時可激勵學生向更高的一個檔次進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優秀:要求學生能積極、主動開口說英語,且語音語調準確、優美,語言流暢,語速適當,能靈活運用所學語言;良好:要求學生能大膽開口說英語,語音語調正確、語速適當,能正確使用所學語言;合格:要求學生能按照教師的要求提問和回答簡單問題,語音語調基本正確,語速適當。這個等級主要是為鼓勵性格比較內向,基礎較弱的學生也能大膽開口說英語。
如:在教授九年級Project English(仁愛版)unit 6,Topicl提問題時,一名學生作出的回答:
T:Do yOU like walehing TV?
S:Yes,I do
T:WhiPh TV pr。grain d0 you like better,CCTV NeWS or anl’malWorld?
S:I would rather waith AmmaI W0rld fhan CCTV News.
T:Whv?
S:Because I Call learn a Lot ahout animals from Ailimal World.Some of the animals are vefv ineresting and cute
T:Very gond.Thank you
雖然這個問題不是很難,可以仿照課文的對話回答問題,但舉手的學生卻是性格內向成績不太好的一名女生,能夠比較熟練運用would rather…than的句型,筆者認為很值得對她表示肯定。
這種等級評價比較簡單又易于操作,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智力潛力,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相應的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三、表現性評價方案與案例
(2)表現性評價案例
案例背景:學會畫樹狀家譜圖
這是胡老師以七年級仁愛英語Unit 3 GettingTogether中的Section C為新授課內容,教學內容以康康的家庭成員分布圖為例,要同學們按要求各自畫出自己的家譜圖。胡老師主要開展了以下四個層次的教學活動:1、呈現一個家族的圖片,并寫上英文名字,讓學生認識。然后,胡老師給每個同學起一個英文名字,代表家庭成員,之后,同學們再按英語國家的習俗站好,排成家譜圖。2、看屏幕,聽錄音,選出人員分布的位置。3、胡老師隨意讀家庭成員的名字,學生按相應的位置迅速站好,一直到組成一個家譜圖形為止。4、學生按照這樣的模式畫自己家譜圖,以此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如:
我深刻地認識到,表現性評價在課堂教學,特別是在課改的仁愛英語教學中,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等方面具有相當明顯的優勢,從內涵上與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息息相通。盡管它有著費時費力、管理難度大、對老師要求高、評價結論的一致性相對較差等不足,但在中學生學習實踐活動中,它作為學生英語學習評價制度的一種補充,能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同時也為教師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日常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而這些又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更有助于教師及時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志宏
王曉文主編:《新課程學生發展新評價》開明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
[2]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馬云鵬:《英語學習中的表現性評價》,評價理論與實踐,2003年4月。
[4]胡小萍:《表現性評價的設計與實施》,江西教育,2004年2月。
篇4
一、利用多媒體導入法
直觀性原則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及信息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對課堂教學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聽的動感內容。利用多媒體資源,搜索圖片、錄像和音頻等,能夠達到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教學效果。對新課進行簡短的導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相關內容,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教學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3 Topic3 Section A時,我利用多媒體呈現一系列食品和飲料的圖片,讓學生看到后馬上激動起來,討論喜歡的食物,由此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又如:教學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3 Topic2 Section A “What Sweet Music!”時,農村中學學生對音樂了解甚少,因此我在課上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頻,并讓學生猜猜這是哪部電影的主題曲,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談論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背景式導入法
教無趣,則不樂學。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一些有背景材料的課文,我們可讓學生事先通過各種途徑找到有關的材料或背景知識,提高學生對課文的興趣。以介紹人物、討論課文背景為切入口,把學生引入真實的語境中,將語言的習得與語言的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既完成教學任務,又開拓學生的知識面。特別是有關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地理環境等,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如:在教學仁愛版八年級下冊Unit7 Topic2 Section A時,我先介紹有關三明治、黑面包、印度咖喱、壽司等食物的來源及材料,這樣學生對這些食物就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產生興趣,然后鼓勵他們進一步了解這些食物的做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溫習舊知識導入法
通過復習已學知識的方式,過渡到新課內容的講授,開課時,引導學生復習與新課有關的舊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溫習舊知識導入法既不會使學生對新知識感到陌生,又能將新知識迅速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如:在教學仁愛版八年級上冊Unit2 Topic1 Section B時,我先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復習上節所學的“What’s wrong with you?”句型,再通過這一句型引出“What’s wrong with Bruce?”的新句型,這樣既能鞏固舊知識,克服遺忘,又能讓學生充滿自信。
四、游戲導入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喜愛游戲是學生的天性,因為它適合學生的心理與年齡特征。利用游戲進行課堂教學的導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得到了愉悅的情感體驗,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了他們學習使用英語的信心。在教授過程中,導入可以用游戲競賽的方式開始。如:在教學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7 Topic2 Section A時,我讓學生表演自己擅長的節目,并讓其他學生用含有can的句子描述,正確的學生表演下一個節目。這樣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習新知識也就不會感到困難、棘手,同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預習提問導入法
預習是對課堂學習的有效準備。良好的預習不但可以保證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預習導入法可以激活學生對某一話題的文化人文等背景知識,為順利學習新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內容,特別是讓學生明確幾個關鍵點,然后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提問,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較充分的心理準備,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在教學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6 Topic3 Section A時,我運用了預習導入法。首先布置學生預習介詞及介詞短語,然后布置學生討論有關問路的句型。上課時,我們通過小組表演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故意讓學生復習一些與所授新課內容相關的知識點,以幫助學生回憶,更好地為引入新授課題服務。
課堂導入法的設計是靈活自如、不拘一格的,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好奇心理,并根據新的語言材料的特點進行導入。對于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及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采用與之相適應的科學導入方法。在教學中,如恰當地使用課堂導入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篇5
利用張思中教學法進行入門集中識詞教學。在入門階段,一定要強化字母、音素與音標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的來說,在短期內使學生形成從單詞到發音的自動化反應,能根據音標拼讀一部分的單詞是極其重要的。首先學習了26字母中涉及到的音標,因為有漢語拼音的基礎,所以學生學得比較容易;然后利用音標把有相同發音的字母放在一起學習。一節課學習了15個字母,第二節課的檢查結果表明,學生大部分掌握了字母的音、形。采用同樣的方法,第二節課就學完了字母,第三節課再按照字母順序復習掌握26個字母及涉及到的音素。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按照發音規律背誦字母表,并且學得很輕松,并沒有產生任何學習負擔。接著,以字母為踏板,音標為導向,對七年級上冊的單詞按發音規則進行分類教學,使學生逐步掌握發音規律,根據音標會拼讀單詞。要求學生掌握單詞的音、形、義,能正確讀出單詞,說出意思即可,不要求默寫。因此,學生學習并不感到困難。在理解、掌握單詞的前提下,對話只要求會讀,理解意思,并且鼓勵學生上臺進行兩兩對話交流,學生非常樂于接受。通過這樣的安排,在很短的時間內,初步集中學習了本學期的大部分單詞和對話內容。
二、凸現課堂對話教學,努力創設語言交際實踐的氛圍
仁愛版教材 每個單元都有pair work, group work 和charts。同桌之間、小組之間互相交談、互相討論、互相切磋,實現生生互動是新課標課堂最基本的活動。每一個單元的Topic話題,重點突出,任務明顯。該單元的語言知識和學習活動都是圍繞它進行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全面考慮,研究本話題的知識框架,理清知識脈絡。安排好課時教學順序,每一課時的任務,通過怎樣的課堂語言實踐活動來達到該目標。教師應靈活處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順序和內容,大膽調整、取舍、增刪。服務于課堂交際教學的需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還應注意用教具、簡筆畫、掛圖多媒體設備等創設語言交際環境,讓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對話。
三、依綱靠本,加強“聽”與“寫”的訓練
仁愛英語每個Section都有聽力訓練,內容緊扣本單元話題,使得聽說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學生在聽懂并完成課本要求外,教師還可繼續利用這一資源,如跟讀、模仿語音;替代磁帶中角色問或答即復述;聽寫等。復述就是要把聽的東西“倒出來”,說得再明確一點,就是要“背出來”。而對于較難的聽力內容,教師事先應稍做介紹,或以填空形式提供書面材料,降低難度,提高聽的效果。必要時應提供聽力原文,讓學生聽讀結合。
四、適當的語法集中教學,補充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掃清語言理解障礙
仁愛版教材一些語法知識體現不出系統性。這不可不謂這套教材的不足之處。如八(上)Unit 3、Unit 4就出現形容詞比較級,學生頗為費解。有鑒于此,適當的語法集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如針對“一般過去時”這一時態,在七年級下冊Unit7教學時應對規則動詞的過去式構成及“ed”的發音做全面的歸納講解并配以一定量的口筆頭練習。而對于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式表則應提供給學生記背。
五、傳統的英語教學檢查手段如聽寫背誦等要常抓不懈
由于農村學生學習相對被動,因此布置一定量的任務作業是鞏固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聽寫也許就是最好的“殺手锏”。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后的當天就要及時復習,第二天馬上要聽寫。同時老師要清楚交代好聽寫的內容,比如是某一個Section 的單詞和對話。教師大力強調同學們一定要去背誦復習。聽寫有專門的本子,聽寫要單詞、短語、句子并存,以上節課知識語言點為主,適當輔以中文,完成后要及時批改,以圈點出錯誤為主,讓學生自行更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貴在常抓不懈。另一點就是抽查學生背誦教材的重要句型、對話、短文。英語成績很多時候是老師不辭辛苦抓出來的。在要求學生做到的同時,老師不妨身體力行,比如示范背誦,且力求背得語音語調準確、流暢、繪聲繪色。學生聽后面露羨慕,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神情。至少保證學生每天半小時朗讀,主要是充分高效利用早讀時間。對做得好的或有進步的同學在全班大力表揚。筆者認為對學生施加適度學習的壓力并不悖于新課程標準的理念。
篇6
一、造成be動詞與實義動詞混用的原因
首先,七年級學生往往會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去造句。如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2 Topic 1 Section D 寫作訓練中的一個句子:“他是來自英國的。”學生往往會翻譯成:“He is come from England.”
其次,學生剛步入初中,英語知識基礎普遍較差,大部分學生雖然在小學接觸過英語,但應用能力十分薄弱,學生在小學時常常用“He is...”“He isn’t...”“She is...”“She isn’t...”“They are...”“We are...”等簡單句型造句,這讓學生形成了造任何句子都用be動詞的思維定式。如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int 5 Topic 1 Section D的作文題中的一個句子:“他不是每天踢足球。”學生往往會翻譯成:“He isn’t play soccer every day.”
再次,學生在七年級才初步接觸實義動詞,對實義動詞的用法及其在英語句子中充當的成分和作用不明確。如:“They speak French.”學生不清楚“speak”的詞性是什么,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
此外,許多學生不理解實義動詞和be動詞的區別,也不清楚英語的句子結構。be動詞在性質上屬于系動詞(The Linking Verb), 它本身有詞義,但不能單獨用作謂語,后邊必須接名詞、形容詞、地點副詞或短語作補足語(The Complement)。如:“He is an English teacher.”中的“is”作系動詞,不能在句子中單獨作謂語,必須跟名詞短語“an English teacher”構成“主+系+表”結構。實義動詞與系動詞是相對的,實義動詞意思完整,能獨立用作謂語。實義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是指后面要求有直接賓語的動詞,不及物動詞指后面不需要跟賓語的動詞)。如“I dance.”中的“dance”作為不及物動詞,在句子中可單獨作謂語,構成“主+謂”結構。“I like English.”中的“like”作為及物動詞也可以在句子中單獨作謂語,但必須接賓語構成“主+謂+賓”結構。
二、糾正be動詞與實義動詞混用的方法
(一) 采用測試法了解學生對be動詞與實義動詞原有的認知水平
1.用be動詞和like, play, help, go的適當形式填空。
(1) Thatour school.
(2) Ia good student.
(3) IChinese poems.
(4) He oftensoccer after school.
(5) Maria sometimesto school on foot.
(6) These booksinteresting.
(7) She alwaysthe old people.
(8) Her pensvery beautiful.
2.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英文。
(1) 他不是很喜歡踢足球。
(2) 我不是來自英國。
(3) 我們的教室很干凈。
(4) 我沒有故事書。
(5) 她們是老師。
以上兩個例題中的句型是學生在寫作中常用的句型,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句型,采用學生熟悉的題型進行測試能更加有效地檢驗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讓學生初步了解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區別
出一份有關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改錯練習題,組織學生參加小組改錯比賽。
1.Look! The monkeys are eat bananas.
2.Peter’s shoes under the bed.
3.Where is the rain come from?
4.My father like drinking.
5.He isn’t like English.
6.It very cold outside.
7.Lily and Lucy are look the same.
8.Li Ming is ride a bike to school.
小組改錯比賽的形式使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自己所犯的語法錯誤,大部分學生也對be動詞與實義動詞有了初步了解。
(三)運用知識分類法讓學生分類歸納出be動詞和實義動詞各自在句子結構中所充當的成分
知識分類就是根據特定的需要和標準,通過比較,把知識按照相同、相異、相關等屬性劃分成不同類別的知識體系,以此來顯示其在知識整體中的應有位置和相互關系。be動詞與實義動詞作為兩類重要的動詞,在詞義和句子成分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屬性。
be動詞屬于系動詞,在句子中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am,is,are。在句子中不能單獨用作謂語,后面往往接形容詞或名詞作表語,構成“主+系+表”結構。如:My mother is a teacher.
實義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指后面要求有直接賓語的動詞,不及物動詞指后面不需要跟賓語的動詞。及物動詞作謂語時構成的句子是“主+謂+賓”結構,不及物動詞構成的句子是“主+謂”結構。如:“He drives fast.”是“主+謂”結構,“drive”在句中為不及物動詞。“I like English.”是“主+謂+賓”結構,“like”在句中為及物動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這些知識點進行詳細的總結(如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學生把重要的內容摘錄下來,做好筆記,以便將來查找、復習時用,并結合練習加以鞏固。
(四)通過否定句和疑問句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用法
就七年級現在所學的內容來講,be動詞首先是一個系動詞,后跟表語(可以是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否定句直接后加not,一般疑問句be(具體是am, is, are, was, were)提前。實義動詞所在的句子中一般不存在be動詞。因此在含有實義動詞的句子變否定句或疑問句時,一定不能用be動詞。那么,實義動詞究竟怎樣用呢?正如be動詞隨著主語的變化可變為am,is,are一樣,在一般現在時態的句子中,實義動詞在肯定句中,也要隨著主語的變化而變化。當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he, she, it時,實義動詞要變為相應的第三人稱單數;當主語為非第三人稱單數I, you(你), we, you(你們), they時,實義動詞要用動詞的原形。如:He likes math.I often go to school by bike.在變否定句和疑問句時,不能直接在動詞上變,而是要借助另一類動詞:助動詞do, does。如:He doesn’t like math.I don’t go to school by bike today.實義動詞與系動詞是相對的,實義動詞意思完整,能獨立用作謂語。
以下這個練習題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be動詞和實義動詞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用法。
例句1:S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否定句:She is not in Class One, Grade Two.
一般疑問句:Is she in Class One, Grade Two?
回答:Yes, she is. (No, she isn’t.)
例句2:He comes to school on foot.
否定句:He doesn’t come to school on foot.
一般疑問句:Does he come to school on foot?
回答:Yes,he does.(No,he doesn’t.)
仿照例句改寫下列句子(寫出否定句,一般疑問句及肯、否定回答):
1. I am happy.
2. Kangkang often plays football.
3. They are on the desk.
4. He has big eyes.
(五)通過動詞的時態教學讓學生進一步掌握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用法
漢語里沒有時態的說法,但英語中每個句子都會用一種時態,而且時態是通過謂語動詞(be動詞或實義動詞)的變化體現的,能注意到并掌握好這點是學好英語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每一節英語課堂上都應該重視時態教學。
(六)查缺補漏,形成經驗
1.以造句、寫作等形式檢驗學生對be動詞和實義動詞用法的掌握情況。
2.總結經驗,看見句子就問三個問題:
(1)要用哪類動詞作謂語?(表示主語“干什么”則考慮實義動詞,表示主語“怎么樣了”或者“是什么”就用系動詞。)
(2)這個動作是誰發出的?人稱是單數還是復數?
(3)這個動作是什么時候發生的?用什么時態?
3.教授學生口訣:英漢語言有差異,be/do不能放一起,仔細琢磨細分析,語法千萬要牢記。
(七)與同行交流心得,廣泛聽取同行意見
以公開課的形式,邀請其他教師參與be動詞和實義動詞歸類課的課堂活動,并在課后反饋、總結,改進教學方法,修正不當之處。面對七年級學生寫作中出現的be動詞和實義動詞混用的問題,教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以積極的工作態度和積極的心境對待這個問題,努力不懈,因材施教,憑借自己的教學藝術,通過科學的方法措施,采取豐富生動的形式,精心組織七年級學生開展be動詞和實義動詞的學習活動,不斷創新,最終使學生在寫作中學會正確運用be動詞與實義動詞造句。
[參考文獻]
篇7
本文擬從目前所教的仁愛版教材設計中對語言文化意識滲透的初步分析,拋磚引玉,使初中一線教師不僅教教材,而且理解教材,特別是在教學中加強對文化意識的關注和滲透,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一、 解讀教材
在七年級初始階段,仁愛版教材根據學生處于兒童向少年的過渡期,對社會的認識充滿好奇,多元文化在慢慢的影響著這個階段的學生,并指引著這個階段的學生去探究,特別是國外的文化等。因此,在七年級英語教材的文化滲透中,采用大量淺顯易懂的輸入方式,更多的題材是關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打電話、交通標識、年齡的問候、時間、星期的來歷、生日的慶祝、英語書信的寫法);教材大多以對話 (學生易上口、易懂)的方式呈現,閱讀偏少,比較適合本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優化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
在八年級階段,學生逐漸步入青春期,性格分化最大,個性張揚,思想開始向成熟邁進,因此,仁愛版教材在八年級的文化滲透上主要體現在:世界主要體育和娛樂節目;飲食習俗;服裝;中西方歷史文化介紹以及英語語言本身的介紹。而且,教材在呈現這些話題時,大多以閱讀的方式呈現,輸入的內容、信息量和方式要偏“難”一些,但少一些,適合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讓學生展現自我,獲得最大化的教學效益。在九年級的階段,學生在性情上開始趨于成熟,性格也開始趨于穩定,學生的一些世界觀、價值觀也在逐漸形成,分析、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因此,仁愛版教材在九年級書中,文化滲透以較長段的閱讀材料形式給學生。
整個教材對文化意識的滲透和整體規劃大都能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個體差異、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進入,所選擇的文化意識方面的相關題材涉及面大、寬、廣,在教材中基本由淺入深的逐步植入且有一定的重復,讓學生在溫故知新的同時,又能進一步加深文化意識的體驗、認識和理解。
二、對教材中“文化意識”滲透理解的教學建議
通過對對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文化意識”課文內容的安排及其安排原因的理解,以及對教材中整體“文化意識”規劃的認識:
1.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避免只注重語言知識點的教授和濃郁的應試教育觀念。要有意識地不斷學習、積累和充實自己更多的有關中西方文化知識,提升多元文化素養,有意識地對跨文化交際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2.認真仔細地閱讀和理解教材中有關中西方文化知識,根據自己的積累和內在知識的儲備,對教材有關的文化知識內容加以擴充和創造性使用,使自己不拘禮于教材,甚至被動的教教材,而是能“跳出教材看教材”,那么,文化滲透教學的效果一定很大。
3.多思考和不斷更新傳播中西方文化知識的途徑。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些教師認為只要把相關的文化知識機械地念給學生聽,就是對學生進行了一種文化意識的熏陶,別的就不用想太多的方法,其實不然,如果教師在傳授學生中西方文化知識的時候,無任何情境、方法、情感的投入和創設,無任何有趣的教學方式,學生逐漸會“食”之無味,又何來學習之心呢?
于教師:(1)課堂的教學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更輕松、愉快,有效性更強。(2)不僅傳授給了學生一門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傳播了一種多元文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學生的眼界和培養了學生的國際意識,同時,因為輸入更多的非本國因素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學會更全面的思考問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單向性的模式向多角度思考模式遞進,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3)也是一種愛國、愛世界文明的教學活動。
于學生:(1)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學會珍惜和愛護本國的文化瑰寶,樹立增重他國的文化意識,同時,不妄自菲薄,避免用一種狹隘的“民族中心論”看待其他文化,又盲目和不加分析地接受異國文化,忘記甚至拋棄本國文化中的精華,從而學會以寬容的心態接納不同文化的并存,形成良好的、正確的中西方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2)文化視野的拓寬,加深了對不同文化意識的理解,提高了文化素養,增強了對不同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3)閱讀范圍打開,課外閱讀變得更加豐富,那么,主動參與學習就更強,厭學情結會減少。
文化為語言教學提供了背景知識,是語言學習的堅實土壤,但文化意識的培養也離不開語言教學,是促進全面語言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我們初中一線教師更是能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形的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因勢利導,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逐步引導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篇8
那么,在英語學科課堂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積極滲透
仔細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從七年級開始,就循序漸進地滲透著這樣一種由淺入深的法制意識的形成過程:學校、家庭、社會,規則無處沒有,人人都離不開規則,社會也必須在一定的約束下才能夠正常運轉。中學生在任何地方都必須遵守規則,遵紀守法,才能利己利民,才能夠健康而茁壯地成長!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學校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對于平時的課堂教學,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如何有效地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如何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卻忽視了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其實,作為英語教師,同樣要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依據英語課程的特點,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對學生因勢利導,使英語課堂教學與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統一。與此同時,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為實現法制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堅實的平臺。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都在于強化學生遵循學校規章制度的意識。在我們使用的這套仁愛英語教材中蘊涵著不少重要的教育素材,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挖掘出教材中這些素材,潛移默化地將法制教育的內容滲透其間,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在仁愛版教材中有許多圖文并茂的闡述,都在于強化學生遵循交通規則、學校規章制度、家庭秩序的意識。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3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去郵局是哪一條路)Section B在介紹了問路的基本句型之后,緊接著學習了一些交通標志,如:Turn left(左轉) /No right turn(禁止右轉) / No left turn(禁止左轉)/ Turn right (右轉)/ Go straight(直走) / No parking (禁止停車)/ No U-turn(禁止掉頭).在Section C中介紹了交通規則的罰單,如:a ticket for speeding (超速罰單)/ a ticket for drink-driving(酒后駕駛罰單) / a ticket for Parking in the wrong place / a ticket for making a wrong turn. 告訴學生在公共場所應該遵循的交通規則,然后對school rules(校規)展開了討論,如:Keep quiet in class.(上課保持安靜) Do your homework after school. (放學后做功課)Don’t be late for school.(不要上學遲到)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不要在教室里吃東西)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增強了依律辦事的意識,讓他們為共建和諧校園以及和諧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無論是交通規則,還是校規,作為一名中學生都應該了解并且認真遵循它們。對他們來說,樹立這些最基本的規則意識,也就是法制意識形成的基礎。
二、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滲透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英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身邊的事,從青少年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出發,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篇9
2、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屬于記憶―模仿型。在他們看來,學習就意味著每天準時到校上課,從在課堂里聽他們不理解也不感的事情中,努力記住一大堆零碎的知識,做一些索然無味的練習,應付沒完沒了的考試,因而學生參與學部分只表現在行為上的參與,如做了多少題、花了多少時間,而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參與,即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學生自身的心理障礙從主觀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教師自身的素質障礙。傳統教師自身的素質障礙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⑴習慣于當課本知識的“傳遞者”。⑵習慣傳統的基礎英語教育,強調整齊,“同書本、同教案、同進度”。⑶習慣單兵作戰。⑷習慣“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師本身習慣于當工匠式的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抑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創新思維走進初中英語課堂的必然選擇
新課標要求英語的教學必須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新課標呼吁創新思維應進入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如《仁愛版英語》教材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為一體,話題貼近生活。以七年級下冊為例,話題分別為:⑴school life(校園生活)分為交通方式、校園建筑、借書、活動、學科、愛好等小話題。⑵Our local Area(我們的社區)分為位置(there be句型)、環境、打電話、尋求幫助、問路和指路交通標志等⑶Celebrating the Birthday(慶祝生日)分為出生日期、能力、生日派對等⑷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季節和天氣)分為四個季節、假期、節日等。每個話題相對獨立,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每個話題進行擴展、創新。
三、讓創新思維走進初中英語課堂的策略和具體做法
1、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僅僅的DO FOR(為……而做),而應更多的是DO WITH(與……一起做)甚至是ENABLE(使……能夠做)。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一要尊重學生,營造自由、民主的學習氣氛。二是要鼓勵學生,常對學生說肯定性的語句:“Good!”“Excellent!”“How nice you are”“Trust yourself!”“Trust me you can make it!”“Keep up your courage!”“Nevermind.”“Can you think it overa gain?”。使學生對課堂的創新活動采取積極的態度,產生強烈的參與需求。
2、精心設置創新目標。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出發,確定目標,可以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活動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仁愛版英語》教材Project English(八年級上冊)Animals in the zoo提供了兩個教學目標:⑴是學會描述動物⑵是學會表達喜好并陳述原因。根據學生愛動物的心理特點,我給學生提供了另一個目標:學會以動物保護協會的會員身份進行愛護動物的演說。在接下來一星期里,每天的值日報告都是不同的動物生活報告。對于學生來說,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不同的動物生活報告,已經超出老師的意料。這樣的學習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效的。
3、多樣化創新意識和能力訓練
⑴創設情景,開發創新思維。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創造型人才必須具備的智能素質。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是指創設一定的情景,引起學生運用頭腦中的已有想象創造新的形象。
下面另一則對話是學生對這堂課的知識更高的運用了,他們設置的情景是在鞋店里買鞋。
GroupB:顏××、孫××兩位同學,其中顏××扮演saleassistant,孫××扮演customer.
Yan:Welcome to Yan Shoes Shop.Can I help you?
Sun:Yes,I’d like shoes.
Yan:What kind of shoes would you like?
Sun:This kind.
Yan: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Sun:Size 36.
Yan:Hereyouare.
Sun:How much arethey?
Yan:$25.
Sun:That’scheap.I’ll take it.Here’sthe money.
Yan:Thank you.
Sun:You’re welcome.
通過這種訓練學生逐漸會從單純的方法模仿,發展到思維模擬,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⑵活化課文插圖,拓展創新思維。仁愛版英語的學生用書插圖非常有趣,且貼近生活,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會展開聯想,甚至可讓學生參與動手,自己畫一畫,增添樂趣,拓展思維。如: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14 I’m watching TV.Section A 2c圖片上呈現的是幾位同學坐在桌前,背對著我們,讓學生畫圖并用名字進行猜測。
A:Is Nancy doing homework?
B:No,she isn’t.she’s writinga letter.
答案可以有多種:She is looking at a bird./She is drawing.She is eating./She is reading./She is playing computer./She is thinking.等。
它不僅能鞏固所學的語言知識,還能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開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課堂活動任務化,是英語教學培養創新思維的具體手段
篇10
二、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英語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情感的力量是無窮的,具體來說,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表情、聲音、眼神、手勢等都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給新生上第一節英語課時,都要有個自我介紹的環節。“現在請大家開始做自我介紹!Hello,I a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I am Miss Zheng ! ”邊說邊面帶微笑地用手指指了自己。“小鄧,你來向大家自我介紹一下!”老師用溫和的的眼神示意他不要緊張,“Hello,I am Deng xianLin !”“Ok,小鄧,現在,老師獎勵你取個英文名字,以后上英語課叫你Mick,怎么樣?”這樣大家一個一個的做自我介紹。在學生的表演中,老師不僅時常用語言贊美說得好的學生,還用肢體語言進行評價。這樣一來,良好的課堂氛圍就形成了,而學生也很喜歡在這樣的和諧氛圍中學習。 另外,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創造性,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教與學的輕松氛圍。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放眼全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提問時,以對話、操練等形式呈現,通過“one by one”的形式,給予每一位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尤其是對于部分學困生,筆者更是及時捕捉他們的“閃光點”進行表揚。讓他們在課堂上獲得成功感。這樣,讓學生帶在愉悅、輕松的心情參與到到英語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動機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地學習與創造,而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則是學習興趣。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把抽象、深奧、枯燥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通俗化、趣味化,使教學內容變得更貼近學生的思維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盡量創設情境,用形象直觀的生活情景來刺激學生的大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留給學生充分的生成空間。比如在導入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2 Topic1 SectionB新課之前,老師拿出一張成龍的照片,讓學生猜“Who is
this?”“ He is Bruce Lee.”“ What color does he like best?”“ He likes...”(設計這樣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再比如,在練習進行時態時,老師可以請某學生擦黑板,同時用英語說:“Clean the blackboard,please!”當該生走上前完成好這個動作時,老師就問其他學生:“What is he/she doing?”然后幫助學生回答:“He/She is cleaning blackboard!”然后再引導學生多次重復此句型。或者,可以讓幾位同學做游戲表演,然后提問:“What are they doing?”學生回答:“They are…”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應采取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形式,這樣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欲望。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思維由“最近發展區域”上升為“已知區”。
四、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有效教學是一種使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要讓學生對英語課堂保持濃厚的興趣,教師的人格魅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魅力既來自課堂上的才華和能力,幽默風趣的個性,對學生的關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做他們的親密朋友。師生關系和諧,才能創建有效的課堂氛圍,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另外,教師尊重學生的需要,學生就尊重教師的勞動,教師只要通過非智力因素積極引導,就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我們的學生年齡雖小,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愛好。不管是英語學得好的學生,還是英語學得差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自尊心強。不要輕易地指責批評,要多點寬容。對學生的回答盡可能地多給予一些肯定與鼓勵。例如:“Well done”、“ I am proud of you”、“You are clever”、“ Excellent”、“ I think all of you did a good job,but who has got the best idea?”etc。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發言是有效的,是會得到教師的肯定的。這樣學生就體驗到了自我表現的成功感,從而為學生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五、創造語言實踐機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筆者認為: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學習其的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交流,為了避免出現“啞巴英語”的現象,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創造一些讓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又可以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那么如何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呢?方法當然有很多種,筆者在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學中嘗試著以下幾種手段來創造語言實踐機會,讓學生活學活用。
1.演講式:為了達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的目的,堅持在課堂上進行2-3分鐘的演講,我們稱之為“duty report”。每節課開始,讓學生根據最近所學的話題進行輪流上臺用英語演講。而仁愛這套教材的最大優點就是每個話題都很貼近生活。使用他們自己組織的語言,感興趣的話題,陳述自己的主張,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演講結束,教師都會給一些肯定、鼓勵的評價,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
2.表演式: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進行神情并貌表演。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topic”的理解,而且鍛煉了他(她)們的交際能力。另外,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的“topic”編造相類似的情景進行表演。讓他們感受到學習語言是為了使用它,而不只是為了考試。例如:筆者在執教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Unit4 Topic1 Section C時,剛一開始導入第三部分,就讓學生表演“Mickey”。由于他們看過動畫片“貓和老鼠”,在這個特定的情境中,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有利于語感的形成。通過聽、說、演、練等活動,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和有趣的實際生活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
3.復述式:學完Topic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原文進行復述或改寫,也可以通過看圖的形式,讓學生情境再現。例如筆者在執教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Unit8 Topic3 Section B在課上呈現Christmas短文讓學生進行閱讀,同時提出了任務Can you tell ussth aboutChristmas? Can you tell us how Chinese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這樣做既強化了學生的記憶,又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新穎、有趣。
篇11
一、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正常的發揮出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沉悶的課堂氣氛,學生也會對英語學習失去其應有的興趣,產生厭學情緒。而互動教學理論常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應用能力,從而不斷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
創設問題情境,即教師根據本課時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并以此問題作為出發點,帶領學生正式進入課程學習。例如,教師在仁愛版七年級Unit2 的教學中,課文主要介紹一些物品,而主要句式為“What’s this in English?”。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即安排學生觀察周圍的物品類型,上課時教師發給每一個學生一張圖畫紙,讓學生在五分鐘內進行畫畫。教師將所有學生的畫作收上來之后,指抽取一些學生的畫作進行提問。畫作物品包括鉛筆、鋼筆、書、蘋果、梨、桌子、字典、衣服等。
教師:What’s this in English?
學生:It’s a pen.
教師:Spell it, please.
學生:P-E-N, pen.
教師示范了兩次之后,就由學生之間進行互問互答,并記錄下板書:pen、pencil、backpack、case、 pencil sharpener.再帶領學生誦讀這些單詞。通過這樣一問一答的互動,不僅可以較深師生之間的交流,同時還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英語教學更加的自主化。
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加強學生團結互助精神
學生合作學習主要通過團隊合作的形式進行,由教師布置學習任務,由學生小組共同完成。合作學習離不開學生之間的溝通,互相交流自己獲取到的信息,并傾聽對方的意見與想法,將所有人的努力集中到一起之后,共同完成任務。
例如,在講解在仁愛版七年級課文unit8 topic1 時,由于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天氣和氣相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講學生分成五個小組,選取一個同學作為組長。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在回家后關注全國各地的天氣預報,并于下一課時在課堂中進行匯報。
在討論中,鼓勵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并由組長承擔天氣預報的主持人,把自己小組查得的天氣預報情況向全班進行匯報。在此環節中,學生能夠學習到rain、sun、fog、wind、hail等詞匯。中學英語課程教學需給學生構建真實的語言環境,把真實的語用作為教師的教學目標。只有當所有的關注點已從其他的語言形式和語法轉移到信息與意義上后,才能夠實現真實的互動與交流。
三、進行角色扮演,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還深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過分宣揚教師主導地位,強調教師是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堅力量。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盲目的接受來自于教師的知識傳播,并茫然服從教師管理,根據教師的實際安排與設計,機械的完成自身的學習與生活。因此,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角色扮演,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進而提升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角色扮演主要是讓學生設想自己正處在某一個具體生活場景中,并根據設定的角色,由學生扮演該角色,揣摩其心理,學習其語言表達方式。并根據內容與其他扮演者進行對話。
例如,我在仁愛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課文教學中,則采取了角色扮演方法。在Section A這一部分的教學時,根據文章內容,鼓勵學生用英語與同學進行對話,談論他們喜歡的名勝古跡,以此方式培養學生愛國情誼,并導入新課。由三名學生進行對話。
學生一:Look at these pictures. Are they beautiful?
其余三名學生:Yes.
學生一:Yeah.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Lihua, what places have you been to?
學生二:I’ve been to Mount Huang.
學生一:Do you like it? Why?
學生二:Yes. I like it very much. It’s a wonderful place. And what’s your favorite place, Lily?
學生三:My favorite place is The Imperial Place.
學生二:Can you describe it for us?
學生三:… …
通過討論My favorite place is…,并描述自己為何喜歡“它”,再由學生進行表演,從中熟悉句型“My favorite place is…”。
培養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受益對象是所有的學生,這無疑體現出了互動教學所體現出的普遍性原則。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創新潛能,而教育則是開發潛能的重要手段。因此,互動教學實踐過程中,中學英語教師應當不斷挖掘學生內在的創新潛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通過角色的扮演,活躍的教學氛圍能夠使學生很快的融入到情境中,不僅增強了學習興趣,還能鍛煉其口語能力。
四、加強激勵性效果評估,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激勵性效果評估即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性、激勵性的評價。由于中學階段許多學生的英文水平十分有限,因此在劫色扮演當中可能會出現語言表達不流利的情況,甚至會出現一些語法錯誤。當學生出現了錯誤的時候,教師不能立即打斷其表演,而是總結和整理學生出現錯誤的類型與原因,并與表演結束后陳列各種錯誤類型,在給予學生認真分析和講解的同時,以激勵性語言肯定其表演效果,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使學生經常有機會鍛煉自己的外語,并鼓勵更多的學生能主動參與其中,使其樹立經常主動說英語的信心。
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為激發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求知欲與興趣,教師應該采取激勵性的評價策略。例如,教師在學生表述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可以用“Oh,that is just what I want to say.”“ You just copied my sentence!”“ If only I had your opinion on the topic!”等句子鼓勵和表揚學生。此外,針對學生提出的質疑,教學應積極面對,學生提出的觀點教師也不能橫加干涉,更加不能用責備的與其指責學生,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確保教學的質量。
綜上所述,互動教學理論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不僅符合中學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而且還能滿足學生對于口語練習以及人際交往的需要,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的英語學習成績。
篇12
一、傳統作業模式的弊端
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傳統作業的缺陷愈來愈明顯地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1.作業沒有彈性,卻反層次;2.作業重復且繁多,缺作業偏重記憶,缺乏應用;3.作業評價注重結果,忽視過程,缺乏激勵;
二、初中英語新作業模式的實踐
為了克服傳統模式作業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通過調查資料,總結經驗,努力探索新型的作業模式。設計了聽說作業、分層作業、項目化的課外作業。具體內容如下:
1.聽說作業。講英語小故事、英語笑話、英語繞口令、英語諺語等都是很好的方式。雖然現在的英語課本都有配有錄音帶,但是不少學生都將它放在抽屜里“睡覺”。跟說錄音帶是語音模仿不可缺少的也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音帶發揮它本該有的作用呢?建議教師采用下列“學生錄音作業評價表”:
2.分層作業在英語新課教學中的實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時有效地落實新課內容,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里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減輕學生負擔,我們采取“分層作業”的方法布置作業。“分層作業”不但將學生個體分層,而且在內容上也分層。
例如,仁愛版七年級下冊上Unit8 Topic1 SectionA這課后,在布置作業時,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照抄書本上的句型,而是請學生模仿書本上有關四季的描寫,根據自己的喜好介紹某個季節。出于對這項作業的興趣,A、B、C層絕大多數學生都完成得很好。當然,對于班中的“弱勢群體”D層英語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那些學生,望著他們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時,我給了他們一個“自”即允許他們抄寫書本上的段落,如果愿意試一下的話,也可以和大家一樣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季節,且句數不限。別以為這給了學生“鉆空子”的機會,事實上,他們的作業同樣完成得很好。可見,對學生適當的放手,留給他們一點自,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課外作業項目化。課外作業項目化{Project-based Home-work}是以調查、觀察、探究、展示和分享等形式開展的跨學科活動。例如.學習了仁愛版七年級下冊Unit7,Topic2 section D,介紹Maria′s Mother′s birthday 恰逢用母親節即將來臨,我則要求學生展開討論如何送一份心意的禮物給母親,從而擬定首屆母親節的計劃。在全班作簡短的口頭陳述,并要求在母親節之日,人人統一行動獻心意。
三、嘗試后實驗結果
1.實驗前。本次實驗選取各方面情況極為相似的班級作為對比班實驗班,實驗班確定初一{3}班對比為初一{4}班。在實驗前,對這兩個班的英語水平測試,比較,統計檢驗后無顯著差異(見表1)
2.實驗后。
實驗后英語水平測試成績比較(見表2)
從表2我們會發現:實驗班的成績,無論及格率、優秀率,還是平均成績,都超過對比班級。
四、創造性地批改作業
相對于等級制評價(優、良、中、及格、不及格或其它形式的五級制)來說,作業批語耗時比較多,但是,作業批語對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提高和人格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相對于等級制度評價來說,它更注重人文性,可對學生起到診斷、激勵和強化的作用,更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其中,簡筆畫也是一個一舉多得的妙招,如:Marvelous! Your work is well done;Keep on and on;Your handwriting is\isn’t so nice;Try to find you miss take;I find you’ve made a lot progress;Try to do better time!。
簡筆畫寥寥數筆,增添了批語的活潑程度,更貼近學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總之,作業改革和創新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學生積極完成某種任務,而且在于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情感,影響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作業成了師生之間心與心的對話,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素質。當然每一項改革都存在一些弊端不斷去完善。
篇13
但是,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訓練如果只局限于在課堂中對書本中對話內容進行練習,學生往往只能紙上談兵,在相似的語言環境下還能夠流利說出,可是一旦變換了場景,脫離了書本的框架,學生就會表現出不知所措,甚至是說不出來。英語教學要避免學生學習“啞巴英語”,這是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的一大改變,那么我們如何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創新實踐,幫助學生大聲說出英語來呢?我們采用“課前三分鐘,大聲說英語”的實踐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一、課前“說”英語的理論支撐
語言學習的必要形式。許多年前的英語教學常采用“學字母、背單詞、讀句子、記課文、練語法”的既定模式進行,這樣的學習缺乏興趣,枯燥乏味,學生不歡迎,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英語是一門語言,那就需要讓學生處在表達與運用的環境中進行豐富地讀與說。課前三分鐘的自由表達時間就給了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
科學記憶的重要方式。科學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視聽記憶的知識達30%,通過讀說記憶的知識達20%,而將各類感官進行組合記憶,那么記憶的知識能夠達到80%,這無疑在告訴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聽和說,因此,在課前三分鐘里讓學生自由、輕松地表達、聆聽,他們對于相關的知識記憶會更加牢固。
課堂學習的心理準備。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還具有很強的好動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大腦興奮狀態都會呈現出不太規律的波動狀態。在剛上課時,學生剛從愉快的課間休息中停下來,他們還沒有做好最佳的學習狀態,此時教師采用課前三分鐘的說話形式,可以迅速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注意力迅速激活,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
二、課前“說”英語的內容編排
在課前有限的三分鐘時間里,讓學生大聲表達,大方練說英語也不是漫無目的,不著邊際的,這需要教師依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興趣愛好、生活實際經驗等進行合理編排內容,旨在讓學生既要在“說”英語中享受成功的快樂,也要能夠有效與教材中的英語內容進行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基于“仁愛版”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和口語化,我們在平時的實踐活動中大多是圍繞生活化的主題,設計一些交際的場景,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分場合、分環境、分對象地練說。這些主題內容可以是提前告知學生,讓他們有所準備,也可以是現場提出,讓學生進行即興發揮,在說的形式上,我們也提供給學生多種選擇,可以是演講、對話、表演,也可以是辯論、競賽、討論,而每天上臺練說的同學也要求進行輪換,確保讓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鍛煉的機會。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也總結出了不同年級進行練說的大體內容與形式。
(一)七年級以模仿為主
1.每日播報。讓學生針對生活中的天氣、日期和見聞等進行播報。這些內容的練說難度不大,只要求學生運用簡單的句式“Today is…,It is …,I like…”等進行說一說,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同學,也可以讓他們用這些句式來說一說學過的課文,此訓練的重點不在于學生說得多完美,主要是讓學生養成敢于言說的勇氣和信心。
2.情景再現。主要是對于教材中的學習內容進行生活化改編,如“仁愛版”七年級下學期“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I usually…by…”句式學習后,讓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場景再現,對話交流。
3.積累背誦。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從教材學習或課外閱讀中積累的短文美句進行展示背誦,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
(二)八年級主要以訴說為主
1.心聲吐露。大家可以在這個時間里談談自己對當下熱門話題的獨特思考,也可以說說自己近段時間的心情與困惑,還可以借此說說對父母或老師的看法。在這樣的練說中,我們不必苛求學生說的句子有多完整,有多規范,主要是讓學生能夠運用自己學習的語詞和句式進行自由表達,讓他們感受到語言運用的魅力和價值。
2.閱讀感悟。可以根據自己閱讀的某本書或某篇文章談一談自己的個人理解和內心感悟。在這樣的內容安排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將某些句式安排其中,讓學生使用。
(三)九年級以綜合運用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