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貨幣供給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經濟學中,影響一國貨幣供給有很多因素,如一國經濟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一國貨幣匯率體制,貨幣供給預期,國際金融市場對本國貨幣供給的影響,嚴重自然災害或者是重大突發性事件如地震等等因素。如果把影響一國貨幣供給的因素作為解釋變量,把一國貨幣供給作為被解釋變量,就可以建立一個關于我國貨幣供給的函數。以廣義貨幣增長率M2表示我國貨幣供給,GDP,CPI,PPI,HUILV表示影響我國貨幣供給的經濟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我國匯率變動率等各種因素,則我國貨幣供給函數可以表示為:M2=f(GDP,CPI,PPI,HUILV⋯),具體分析如下。
2.1數據平穩性檢驗
廣義貨幣M2供給增長率,GDP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匯率變動率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在1990-1998年數據線性趨勢起伏不定,數據明顯不平穩,須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表明廣義貨幣M2供給增長率,GDP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匯率變動率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是不平穩的;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得到ΔM2,ΔGDP,ΔCPI,ΔHUILV,ΔPPI再對其進行單位根ADF檢驗,其ADF檢驗統計量均小于顯著性水平5%的臨界值,拒絕原假設,表明至少可以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差分序列ΔM2,ΔGDP,ΔCPI,ΔHUILV,ΔPPI均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時間序列。因此,廣義貨幣M2供給增長率,GDP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匯率變動率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這5個序列具有相同的單整階數,均為一階單整I(1)過程。
2.2變量格蘭杰因果關系(Granger)檢驗和協整性(Johan2sen)
檢驗對M2,GDP,CPI,PPI,HUILV五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廣義貨幣M2增長率和我國GDP增長率在10%的顯著水平下,兩者存在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廣義貨幣M2增長率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10%的顯著水平下,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廣義貨幣M2增長率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在10%的顯著水平下,也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廣義貨幣M2增長率和我國匯率變動率HUILV在10%的顯著水平下,同樣存在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再對M2,GDP,CPI,PPI,HUILV五變量進行協整性(Johans2en)檢驗,檢驗結果表明五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2.3模型滯后階數選擇分析
經過分析模型選擇滯后階數3最好,因為在滯后階數3時,施瓦茲AIC值最小并且此時赤池SC值也最小,但考慮到要建立的模型,由于樣本期限較短,并且樣本數據均為年度數據,為了保持數據本身合理的自由度,使建立的模型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并且為了消除誤差項的自相關,因此選擇最大滯后階數為2。
2.4VAR模型估計結果
由于向量自回歸模型要求系統中的變量具有平穩性,因此把M2,GDP,CPI,PPI,HUILV這五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形式帶入模型,并利用計量統計軟件,得出如下VAR模型估計結果,具體整理如下:
M2=0.5843M2(-1)+0.8903M2(-2)+0.0183GDP(-1)-2.2103GDP(-2)+0.1583CPI(-1)-1.4493CPI(-2)+0.1803PPI(-1)+0.9113PPI(-2)-0.2793HUILV(-1)+0.0953HUILV(-2)+12.130
R2=0.90F=16.03
由于,本文主要是對廣義貨幣供給M2進行實證分析,在此主要討論M2的VAR模型表達式,而對于GDP,CPI,PPI,HUILV的VAR模型表達式不作深入討論。在M2的VAR模型中,調整的可決系數為0.90,說明模型擬合得還是比較好的,但與真實值相比,擬合效
果還沒有達到十分完美的程度。
2.5VAR模型系統穩定性檢驗與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通常,對于VAR模型單個參數估計值的經濟解釋是很困難的,如欲對一個VAR模型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可以運用系統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其中,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一個內生變量對誤差的反應,即在誤差項上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沖擊對VAR模型中內生變量當期值和未來值產生影響。一般地,非穩定的VAR模型不能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為此,需要對該VAR模型進行平穩性檢驗,經過分析得該VAR模型是穩定的,因此可以對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在此,只對廣義貨幣M2進行脈沖響應分析。M2分別受到自身,GDP,CPI,PPI,HUILV,一個標準差的隨機新息沖擊的響應情況,如下分析:來自自身的沖擊,總體響應都是顯著的,都為正。這說明,對自身標準差的隨機新息沖擊的響應較強,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來自GDP的沖擊,我國經濟增長對廣義貨幣供給M2沖擊還是比較顯著的,經濟增長會引起我國貨幣快速增長;來自CPI的沖擊,總體上還是比較顯著的,表明居民物價水平升高,導致貨幣需求增加,從而會引發貨幣供給增加;來自PPI的沖擊,總體上還是比較顯著的,表明工業品出廠價格提高,需要更多的貨幣進行交易,進而也會引發貨幣供給增加;來自HUILV的沖擊,總體上不顯著,表明我國匯率變動對貨幣供給增加不敏感。
2.6預測方差分解分析
在建立的VAR模型中,每一個內生變量都有一個獨立的方差分解序列,通過利用方差分解技術可以發現隨機新息的比較重要性信息。GDP,CPI,PPI,HUILV的預測方差分解表明,對廣義貨幣供給增長率一個標準差大小的隨機新息沖擊,其標準差從第2年開始分別被GDP,CPI,PPI,HUILV所感應,各自占比分別為0.35%,0.74%,8.59%,1.96%。經過分析發現第7年到第15年,M2的方差分解被GDP,CPI,PPI,HUILV感應的值一直比較穩定,M2的方差分解被M2本身感應的值一直比較大,說明我國廣義貨幣供給M2本身增長受其自身系統擾動比較大,其次我國廣義貨幣供給M2增長也受我國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影響也比較大。
3基于VAR模型分析的我國廣義貨幣供給M2主要結論
本文對時間序列變量M2,GDP,CPI,PPI,HUILV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并構造VAR模型,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技術進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廣義貨幣M2增長率和我國GDP增長率在10%的顯著水平下,兩者存在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即表現出存在顯著的,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快,要求貨幣供給增加;另一方面,我國貨幣供給適度地增加時,也會刺激我國經濟增長。但通過脈沖沖擊和方差分解分析,可知我國經濟增長情況并不是我國貨幣供給增加的全部原因,還有其他因素,也即說明了我國貨幣供給并不是完全內生的。
(2)盡管廣義貨幣供給M2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存在單向的格蘭杰因果關系,但通過脈沖沖擊和方差分解可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也對我國廣義貨幣供給M2增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雖說這不是長期的,但這也對我國短期貨幣供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即在分析短期貨幣供給時,一要考慮當前的通貨膨脹情況,二要考慮到未來的通貨膨脹預期。
(3)廣義貨幣M2增長率和我國匯率變動率HUILV在10%的顯著水平下,存在著單向格蘭杰因果關系,即貨幣供給變動是引起匯率變動的格蘭杰因果。我國目前人民幣還在穩步升值,但升值幅度一定要考慮到我國國內的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和貨幣供給情況。還可以通過脈沖沖擊和方差分解可以證明,我國貨幣供給變動對匯率波動不敏感。
(4)要充分重視我國目前貨幣供給變動受其自身影響比較大。在建立的VAR模型方程式中,可知M2與其滯后一期的值,滯后二期的值關系都比較顯著;并且在脈沖沖擊和方差分解分析中,貨幣供給自身受自身影響已達到將近一半的程度。
參考文獻
[1]馮玉明,袁紅春,俞自由.中國貨幣內生性或外生性問題的實證[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1999,(10).
[2]劉斌.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產出、物價間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3]李曉華,侯傳波,陳學彬.我國貨幣內生性問題的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5).
[4]高紅兵.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會對資金造成巨大壓力嗎[J].中國證券報,2003,(7).
[5]鄭雨,李新波.我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J].技術與市場,2007,(1).
篇2
(一)Sidrauski模型。Sidrauski(1967)最先在一個明確的Ramsey最優化框架中建立了貨幣增長模型。假設一個無限期界的家庭通過解決跨時最優化問題來最大化家庭成員的福利,實際財富以資本和實際貨幣余額兩種形式持有。將貨幣與商品一起引入家庭的效用函數,效用函數形式為ut(ct,mt)。一個家庭通過解決跨時最大化問題來最大化其效用函數,因每一時刻經濟主體的行為由存量約束與流量約束控制。(1)式為存量約束:要求人均財富總量at等于人均資本存量kt與人均實際貨幣余額mt;(2)式流量約束:
要求人均財富增量at.等于人均產出f(kt)與人均政府轉移支出vt之和減去人均實際貨幣余額耗損(πt-n)mt、人均資本耗損(δ+n)kt和人均消費ct。其中δ代表資本的折舊率,n代表人口自然增長率,其中πt代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因此,其現值Hamilton函數為:H=e-δ·t{u(ct,mt)+λt[f(kt)+vt-(πt+n)mt-(δ+n)kt-ct-at.]+qt[at-kt-mt]}(3)通過求解Hamilton函數,得到:f′(k*)=δ+n(4)
Sidrauski認為,在長期中貨幣增長率的上升會完全導致價格變動,將減少實際余額存量但并不影響穩定的消費狀態,所以資本存量獨立于貨幣增長率,人均均衡資本存量使資本邊際產品等于既定資本的折舊率與人口自然增長率之和。
(二)改進。只要對Sidrauski模型稍加修改,即可改變貨幣中性的性質。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將貨幣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引入生產函數。龔六堂(2000)假設生產函數形式為貨幣中性不再成立,人均實際貨幣余額增加會提高均衡狀態時的人均資本存量,促進經濟增長。
修正后的Sidrauski模型在貨幣效用函數的基礎上,把貨幣因素也引入了生產函數,使貨幣對經濟的影響能夠充分地反映到消費和生產中,從而能更準確地分析貨幣因素對整個經濟的影響。至于該模型能否較好的解釋中國的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有待于實證的檢驗。
三、數據描述和實證分析
(一)數據描述及處理。本文選取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貨幣供給量以M2表示,經濟增長以GDP表示。用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平減M2與GDP,再除以人口總數(以當年年末數計),得到人均實際M2余額和人均實際GDP,分別用RM2和RGDP表示。對RM2,RGDP取自然對數,分別記為LRM2,LRGDP。
(二)實證分析
1、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分析。若兩個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那么即使它們之間不存在任何相關性,當樣本容量增大時,以一個時間序列對另一個時間序列的__歸”問題。因此,在對時序數據分析之前,首先應檢驗各時間序列是否是平穩的。本文運用Eviews軟件對序列進行PP檢驗,可知LRM2,LRGDP~I(1)。由于LRM2與LRGDP為同階單整,可進行協整分析。
2、協整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
(1)協整檢驗。對序列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來判斷二者是否存在協整關系。(表1)由表1可知,LRM2,LRGDP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協整方程如下:
LRGDP=2.0588+0.7123LRM2+[AR(1)=0.8171]
t=(4.5948)(13.1192)(10.6048)
R2=0.9977S.E.=0.04,
DW=1.7357F=5803.455
從長期看,我國1978年以來的國內生產總值與貨幣供給具有穩定的關系,且國內生產總值對貨幣供給的彈性為0.7123,即人均實際M2余額每增加1個百分點,人均實際GDP將增加0.7123個百分點。
(2)誤差修正模型。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用來分析短期波動中貨幣供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利用Eviews軟件,可得到LRGDP受LRM2影響的短期波動誤差修正模型為:
LRGDP=1.4067+0.2305LRM2-
0.4844ECM(-1)+[AR(1)=0.8424]
t=(2.8047)(2.
8768)(-2.6828)(5.0160)
R2=0.5904S.E.=0.0297
DW=1.3725F=12.0138
從短期看,貨幣供給的變動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即人均實際M2余額增長率每增加1%,人均實際GDP的增長率將增加0.2305%。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表明國內生產總值與貨幣供給具有的長期均衡關系使得短期內國內生產總值的非均衡狀態逐漸向長期均衡狀態趨近。
3、向量自回歸(VAR)模型。LRM2,LRGDP的一階差分為LRM2,LRGDP,可以理解為人均實際M2余額增長率與人均實際GDP增長率,且LRM2與LRGDP均為I(0)過程。本文將選取LRM2與LRGDP建立VAR模型,同時將前面分析得出的誤差修正項ECM引入模型。根據LR檢驗統計量,確定VAR的滯后階數p=1,得到VAR(1)的估計結果,見表2。(表2)從模型的整體檢驗結果來看,該VAR(1)模型是有效的。
4、脈沖響應分析。用上面的VAR(1)模型進行脈沖響應分析,即計算一個單位的LRM2沖擊對LRGDP和其自身的影響,脈沖響應曲線如圖1。(圖1)分析可知,貨幣供給增長率對其自身的一個沖擊立刻有較強反應,增加了約4.9%,到第4年處于低谷(-0.4%),一直到第7年才回到原來的水平,然后保持平穩。這表明,貨幣供給增長率具有調節機制,它的變動會促使央行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從而把貨幣供給拉回到經濟均衡狀態時的水平;另一方面經濟增長率對貨幣供給增長率的沖擊開始具有正影響,在第2年達到高峰(1.2%),然后逐漸下降,至第9年處于低谷(-0.09%),接著逐漸上升,到第13年后回到原來的水平。這表明,貨幣供給增長率的增加會在短期內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從長期來看,貨幣供給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是有限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影響會逐漸減小。
四、結論
(一)我國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貨幣是非中性的:實際貨幣供給的增加會促進經濟增長。
(二)從短期來看,實際貨幣供給的變動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動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而且誤差修正機制表明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使得短期內國內生產總值的非均衡狀態逐漸向長期均衡狀態趨近。
(三)貨幣供給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如下作用機制:短期內貨幣供給增長率的增加會加快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從長期來看過多過快地增加貨幣供給,對實際產出的影響并不大,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這說明雖然在我國貨幣具有內生性,但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卻來源于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等非貨幣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在準確運用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技術創新、制度改革等方面,更好地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龔六堂.高級宏觀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篇3
在高等院校中,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或論文是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本科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它既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教育過程,又是對學生素質的一次全面的檢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和獨立工作能力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言論,認為本科畢業設計或論文已成雞肋,應當取消。其實這種論調是錯誤的,對工科專業來說,其畢業設計或論文非但不能取消,反而亟需加強。
一、畢業設計或論文在本科教學中的作用
畢業設計或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整個本科教育的學結。畢業設計或論文在本科教學中具有以下作用。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經過幾年在校學習,學習了一些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專業知識和技能。如何將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生產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或者說如何將生產和科研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轉化為已學過課程中的問題,這些能力都可以通過畢業設計或論文這一教學環節得到培養和提高。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般來說,學生要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需要學生系統地復習已學過的相關知識,同時學生還需在帶教教師指導下自學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這過程中,學生需要查找大量的資料,學習設計原理和設計方法,學習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學習數據處理和計算方法等,通過這一過程的訓練,可以極大地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工作能力。學生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過程,對每個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工作實踐過程。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嚴謹推理、一絲不茍、實事求是、有過必改、用實踐來檢驗理論、全方位地考慮問題等科學技術人員應具有的素質,培養學生對同事團結友愛、協作攻關的團隊協作精神。一個好的畢業設計或論文課題,一段完美的畢業設計或論文完成過程,一位認真負責的畢業設計或論文指導教師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反之,則對學生貽害無窮。
4.檢驗學校教學質量。在正常的情況下,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情況可反映出學校整體教學情況:學校專業有何特點、學校課程設置是否合理、課程教學質量如何、甚至有些教師講授有些課程中有些概念正確與否等均可在學生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過程中反映出來,所以畢業設計或論文是檢驗學校教學質量及辦學效果的重要根據,也是衡量學生在校學習成績的主要指標。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畢業設計或論文是高等院校中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本科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近幾年來,有些院校有些專業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以至于出現取消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論調,究其原因,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學生學習投入嚴重不足。隨著我國經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學生畢業后就業也從分配工作轉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每當學生開始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時,也是學生就業工作達到時期,學校也將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就業工作中去,大部分學生也整天忙于參加招聘會、投簡歷、面試、實習甚至直接上班工作,根本無暇顧及畢業設計或論文的學習,使全日制學習的學生只能在業余時間完成畢業設計或論文的學習,更何況有些學生還要忙于社交、談戀愛、上網玩游戲,在此情況下,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或論文的學習還如何安心?
2.畢業設計或論文指導工作不到位。有些院校,有些教師因忙于教學、科研和其他事務,疏于對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教學指導,有些教師將一堆“參考材料”丟給學生,讓學生“自學”來解決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還有的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聞不問,在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期間,從不對學生做必要的指導,學生也找不到指導教師,如此指導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的學習,怎么保證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教學質量?
3.畢業設計或論文成績評定不合理。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成績評定,一般會根據學生在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期間學習和工作表現、學生所提交材料以及學生在答辯時臨場發揮等給出一個較客觀的評判。但也有些教師對一些提交材料錯誤較多,答辯時口述不清,又不能回答提問的學生,按評分標準應給予不及格成績,可考慮到畢業設計或論文成績不及格將影響學生畢業,從而影響學生就業,只得給這些學生評及格成績。還有些院校不顧畢業設計或論文教學質量下降的事實,硬性規定畢業設計或論文成績優良率要超過百分之幾。這些畢業設計或論文成績評定不合理現象不正迎合了有些學生厭學、惰學的惡習嗎。
三、幾點建議
1.恢復或重建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或論文正常教學秩序。學生的就業工作不應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更不能沖擊本科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正常教學。一個未經過嚴格的本科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訓練的學生,其學習生涯將是有缺憾的,并且此缺憾將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學校教學管理者和政府教育行政等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規章制度,嚴格規范學生就業應聘和用人單位招聘行為,堅決杜絕學生以應聘、面試為名,逃避畢業設計或論文的學習,禁止學生在畢業設計或論文學習期間到用人單位“實習”或“工作”的行為,將學生領回學校學習,恢復或重建工科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或論文正常教學秩序,為切實提高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教學質量奠定必要的基礎。
2.切實加強畢業設計或論文指導工作。畢業設計或論文教學工作不同于課程的教學工作,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題,不同的階段,畢業設計或論文教學工作的側重點也不同。而這一切都需要學生和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學生沒有進行畢業設計或論文的學習,學生也不會有問題,指導教師也將無從指導,只能督促學生抓緊學習。如果教師忙于其他事物,無暇顧及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指導工作,學生也找不到指導教師,教師也從不對學生做必要的指導,這難道不是教師失職了嗎?
3.嚴格、合理評定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成績。合理評定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的成績,首先必須明確用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成績優良率作為教師或學校畢業設計或論文教學工作的指標是不合理的。其次必須嚴格執行評分標準,學生畢業設計或論文完成得不好的,該是不及格的就應評不及格,只有這樣才是對學生負責,對學校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如果有學生因此到學校鬧或上訪甚至發生極端事件,學校應由做學生工作的專職人員出面處理,決不能推給指導教師。
篇4
自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發生以來,2008年底,我國政府為刺激經濟提出投放4萬億資金擴大內需的政策,而實際上,2009年各商業銀行卻放出了9.6萬億的信貸資金,這意味著我國的經濟流通領域中真的需要這么多的資金,還是我國中央銀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對貨幣供給的控制,并且這么多的信貸資金投出去后會對我國經濟增長起到多大的刺激作用也值得我們深思。
一、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自貨幣產生以來,人們對貨幣問題(包括貨幣供給的性質)的討論就未曾停止過。在貨幣供給內生性理論方面,馬克思早在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中就有論述,馬克思在他的貨幣流通公式中認為,在商品的流通過程中,流通中所需要的最適合的貨幣量是由流通中商品的價格總額和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決定的,即:執行貨幣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①]。馬克思具體是這樣論述的,“因為這里所考察的直接的流通形式總是使商品和貨幣作為物體彼此對立著,商品在賣的一極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消費支出,貨幣在買的一極,所以,商品世界的流通過程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經由商品價格總額決定了。事實上,貨幣不過是把已經在商品價格總額中觀念地表現出來的金額實在地表現出來,因此,這兩個數額相等是不言而喻的。”[②]從這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認為貨幣供應量是有一定的內生性。新古典綜合派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托賓認為,貨幣供給量作為內生變量主要是由銀行和企業的行為決定的,而銀行和企業的行為取決于經濟體系內的許多變量,中央銀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銀行和企業的支出[1],更不能支配銀行和企業的行動,所以貨幣供給是內生的。新劍橋學派的卡爾多認為,貨幣供給依賴于由收入水平支配的需求,貨幣當局只能控制利率,對貨幣供給并沒有控制能力。卡爾多進一步支出,“在任何時候,或在一切時候,貨幣存量將由需求決定,而利息率則由中央銀行決定。”[③]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卡爾多認為貨幣供給也是內生的。
自1984年我國建立二級銀行體制以來,我國學者對貨幣供給的性質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謝平和俞喬(1996)[2]分析了貨幣供應量與基礎貨幣和總準備金之間的關系認為,我國貨幣供給很大程度上是由貨幣需求影響和決定的雜志鋪。萬解秋和徐濤(2001)[3]從貨幣乘數的角度出發,認為銀行和居民對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出的反應改變了中央銀行對貨幣乘數的控制能力,從而使貨幣供給具有很強的內生性。孫伯銀(2003)[4]通過一系列分析認為,1997年以前中國的貨幣供給是以政治內生性為主的,而1997年之后則是以市場內生性為主的。
二、我國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分析
(一)基礎貨幣的內生性分析
根據現代貨幣供應理論,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為:M=B*K(M表示貨幣供應量,B表示基礎貨幣,K表示貨幣乘數),即貨幣供給取決于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兩個因素固定資產投資人均消費支出,且具有同方向變化的關系。一般來說,貨幣當局能夠完全控制基礎貨幣,但由表1可知,我國的基礎貨幣投放忽快忽慢,很不穩定。我國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再貸款,二是外匯占款。
1、再貸款與再貼現貸款
我國中央銀行的再貸款額度等于貨幣發行量和存款準備金之和,1995年以前再貸款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占央行總資產的60%。當商業銀行普遍要求中央銀行增加再貸款或再貼現貸款時,中央銀行為了防止經濟衰退,不得不滿足商業銀行的要求,這種“倒逼機制”使得我國貨幣供給初現內生性[5]。其次由于我國社會信用機制不完善,企業缺乏契約觀念,商業票據還沒有普及,沒能形成一個發育成熟的票據貼現市場,所以我國再貼現業務發展十分緩慢。因此,央行再貼現貸款占基礎貨幣投放總量的比重很低,使得基礎貨幣的調控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表1 1993-2008年中國外匯占款、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變動表
年份
外匯占款[④]
(億元)
基礎貨幣[⑤]
(億元)
外匯占款/基礎貨幣(%)
M2(億元)
M2/基礎貨幣(%)
1993
875.54
13190.1
6.64
34879.8
2.64
1994
4481.8
15352.2
29.19
46923.5
3.06
1995
6774.5
18246.2
37.13
60750.5
3.33
1996
9578.7
23789.7
40.26
76094.9
3.20
1997
13467.2
27096
49.70
90995.3
3.36
1998
13728.3
26808.8
51.21
104498.5
3.90
1999
14792.40
29798.3
49.64
119897.9
4.02
2000
14291.14
31957.3
44.72
134610.4
4.21
2001
17856.43
33957.8
52.58
158301.9
4.66
2002
23223.34
37528.6
61.88
185007.0
4.93
2003
34846.92
43514.9
80.08
221222.8
5.08
2004
52592.64
53245.6
98.77
253207.7
4.76
2005
71211.12
64343.13
110.67
298755.48
4.64
2006
98980.27
77757.83
127.29
345577.91
4.44
2007
128377.32
101545.40
126.42
403401.3
3.97
2008
168431.11
129222.33
130.34
475166.60
3.68
2009
193112.47
143985.00
篇5
定義式Y=C+I+G +NX ????① 其中
Y: GDP(含G);
C: 最后消費;
I: 資本形成;
G: 政府購買,即為財政支出
NX:產品和服務凈出口額
消費函數:C=a+bY,
投資函數:I=e-dr
凈出口函數:NX=f-mY-nr
數據采用1978年到2007年數據,采用eviews5.0軟件進行分析.
(一)中國的消費函數
基本模型C=a+bY,通過對歷年消費和GDP進行回歸分析得出消費
C= 3170.97+ 0.51*Y(XF為消費)
(3.173)(49.00)
決定系數 =0.9884,說明信賴度較高, =0.9880,T檢驗能夠很好的通過.該方程較理想。
(二)中國的投資函數
基本模型為I=e-dr????②
利用EVIEWS估計得出
I = 57790.78- 5424.43r*r
(5.61)
(-3.47)
利息率r的系數為負數,t檢驗值也能夠通過,但是可決定系數R2=0.28太低,所以該式為理論式。
考慮到當前投資還受前期投資的影響,所以加入滯后期I(-1)估計得到
I = -2846.64 + 354.23*r + 1.20*I(-1) ????⑴
(-2.44)(2.51) (71.7)
=0.996雖然可決定系數,R2的值提高了,但是t檢驗值降低了,并且利率的系數變成了正,與理論不符合。
考慮到政府主導我國經濟,加入政府購買G,得到下式
I = -3519.26 + 414.60*r + 1.097*I(-1) + 0.27*G ????⑵
(-2.56) 2.67) (10.10) (0.93)
=0.997
雖然可決定系數R2的值提高了, t檢驗值都不能完全通過,而且利率的系數變成了正,與理論不符合。在這種情況下,優先考慮理論式,所以我們采納(2)。
(三)中國的凈出口函數
基本模型為NX = f – mY – nr
估計出方程為
NX= -3234.63 + 203.32*r + 0.071*Y ????③
(-2.16) (1.11) (0.007)
=0.779
雖然決定系數比較高,但是t值相當低,利率和凈出口成正比了和實際不和。通不過檢驗,考慮政府支出G,得
X = 812.94 - 250.72*r + 0.43*Y - 2.61*G ????(3)
(0.76) (-1.96) (8.40)(-7.02)
=0.93得出的結果基本上能夠通過.但這個式子和上述③同樣Y的系數與理論不同成正值.對于進口G也給予著很大地影響.可是,決定性缺陷是Y中包含著G,在統計上有系列相關的矛盾的方法。關于凈出口函數,采納③ 。
(四)中國的貨幣供求均衡式
基本模型為M/P=kY-hr
M = 2941.96 - 2447.44*r + 1.54*Y
(0.43) (-2.96) (41.51)
=0.99
上式是比較理想的貨幣供求均衡式。
因此根據定義Y=C+I+g +NX 得到IS曲線:5675.15r=46695.25-0.06Y,即Y=(-5675.15/0.06)*r+46695.25/0.06
LM曲線:2447.44r=1.54Y-18229.88 ,即Y=(2447.44/1.54)*r+18229.88/1.54
篇6
匯率是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互折算的比價,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兩種表示方法。匯率可分為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名義匯率是一個人可以用一國通貨交換另一國通貨的比率,實際匯率是一個人可以用一國的物品和勞務與另一國的物品與勞務交易的比率。實際匯率=名義匯率*國內價格/國外價格。
經濟學家采用了很多理論和模型來解釋匯率是如何決定的,這里只介紹紙幣本位制度下的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用購買力平價理論可以預期名義匯率的近似值,為評價和選擇匯率制度提供依據。該理論根據的是單一價格規律,這種理論認為,任何一種通貨的一單位應該能在所有國家買到等量的物品。一種物品如果不以同樣的價格在各地出售,就存在著未被利用的利潤機會,由于套利的存在,總有商業行為會從價格低的A國購買該物品到價格高的B國出售,從而使B國該物品價格下降,直至兩國價格相同。由此,一種通貨必然在所有國家都具有相同的購買力或實際價值。很多經濟學家認為,購買力平價描述了長期中決定匯率的因素。購買力平價理論告訴我們,兩國通貨之間的名義匯率取決于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
如前所述,名義匯率等于外國物價水平與國內物價水平的比率,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兩國通貨之間的名義匯率反映這兩個國家的物價水平差別。當物價水平變動時,名義匯率也變動,而任何一個國家的物價水平的調整會使貨幣供給量和貨幣需求量平衡,因此,名義匯率取決于物價水平也就取決于每個國家的貨幣供給與需求。當一個國家的央行增加貨幣供給并引起物價水平上升時,就會引起該國通貨相對于其他通貨貶值。理論上,要想測算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的變化趨勢,就要對兩國的物價水平進行評估。如果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供給增長較快,造成國內物價水平上揚,美國內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則很有可能導致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貶值而不是升值。而實質上,我國的外匯市場是由銀行間外匯市場和柜臺結售匯市場組成,由于我國實行強制結售制度,商業銀行和企業結售匯周轉頭寸以外的外匯收入必須進行平盤,由中央銀行進行買入或賣出的交易。新晨
篇7
1947年1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普蘭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論文《通過美國經濟跟蹤貨幣流通》,引起了經濟學界的重視,該論文標志著貨幣流量核算的誕生??破仗m將貨幣流量界定為通過“主要貨幣循環”的交易產生的貨幣流,而不包括諸如銀行間的支票結算等等此類的不使用實際貨幣的“技術易”。
科普蘭之后的幾十年中,有關貨幣流量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貨幣流量賬戶的深化與拓展;二是貨幣流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貨幣流量賬戶主要涉及到相關數據特性的確定和統計框架。比如如何區分貨幣流量和存量、如何對經濟部門進行歸類、如何進行資產的分類和估值,以及如何在統計上確定凈額的程度等等。對于不同國家貨幣流量數據的可得性問題,Heth作了較全面的考察。對于貨幣流量與資產和負債存量的一致性、金融資產凈持有的一致性,Stone、Barker、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等作出了貢獻。而且,為了提高其準確性和學術研究的價值,以及利于政策的制定,貨幣流量賬戶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貨幣流量分析體系主要有三個基本命題,一,貨幣支出流量形成分析期內的社會總需求,進而決定分析期內的名義總收入;二,可貸資金的供求流量決定了均衡利率水平;三,在進行任何支出之前,經濟主體手中必先持有貨幣。
貨幣流量核算的前提是進行貨幣流量的統計,在準確的貨幣流量統計的基礎上進行貨幣流量的分析,因此貨幣流量核算包括兩個框架:統計性框架和分析性框架。以下我們將主要對貨幣流量核算的分析性框架進行詳細闡述,并分析其在中國的實踐狀況。
二、貨幣流量核算的分析性框架
自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貨幣存量分析法已成為貨幣經濟學研究的主流方法,但由于這種方法在處理一些貨幣政策的應用問題方面總是表現出一些致命缺陷,所以對貨幣流量分析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而且,該討論涉及到極具實踐性的貨幣政策操作問題,這是由于究竟應關注流量還是關注存量,關系著貨幣政策的成功與否。
貨幣流量核算分析側重于對流量的分析,其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強于貨幣的存量分析方法。存量方法由于用貨幣供需代替了資金供需,因此不能把對金融體系的考察納入其中。這導致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這不能適應貨幣供給與金融過程的交織境況,但是隨著全社會流通貨幣的主體變為銀行負債,貨幣供給數量變化受金融過程的影響加大。就像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主流貨幣存量分析是存在兩大缺陷的:一是受貨幣內生的限制,二是很難考察金融過程。但是貨幣流量分析方法卻是可以克服這兩大缺陷的。
金融體系是貨幣流量分析框架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在貨幣流量分析中考察金融機構的行為和貨幣供給變動這兩者的影響。在初期,貸款供給將等于公眾儲蓄、企業從前期消費中提取的固定資本折舊和持有的流動資本、與上一期持有的閑置貨幣相比本期閑置余額的凈減少和銀行在本期新創造的凈貨幣之和。貸款需求包括融通本期凈投資的需求和維持或重置資本支出的需求。利率是使貸款供需相等的宏觀經濟指標,通過利率的傳導機制,可以使得消費、投資與貨幣存量協調發展。貸款供給中的公眾儲蓄與貸款需求中的融通本期凈投資的需求相加可得到本期計劃總儲蓄,貸款供給中的企業從前期消費中提取的固定資本折舊和持有的流動資本與貸款需求中的維持或重置資本支出的需求相加可得到本期計劃總投資支出。由可貸資金理論得到利率決定方程式簡便形式:本期計劃總儲蓄+閑置貨幣需求的凈變化+新創造的凈貨幣=本期計劃總投資。以次為基礎對貨幣需求這一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后,就可以得到相對系統的貨幣流量分析框架。
可以看出,隨著金融體系的快速發展,經濟主體手持資產的主要形式已變為金融資產的形式,這說明,居民手中持有的相當大部分的貨幣資金始終在金融系統中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居民持有貨幣或者其他金融資產的行為就不會對貨幣的循環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除非金融體系不能通過貸款或購買證券的形式再將這些資金重新投入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經濟主體貨幣窖藏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的同時,金融窖藏卻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窖藏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導致對貨幣循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三、貨幣流量核算之中國實踐
我國的貨幣流量核算包括人民幣和外幣金融業務的全部內容。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內貨幣、信貸受國際收支的影響越來越大,大量的外資引進,大量的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對外發放債券和貸款??梢钥闯?,國際收支、匯率與國內貨幣、信貸聯系緊密,從這些指標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把握宏觀經濟的發展變化過程是制定正確的貨幣政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公布的數據已由單一的貨幣供應量擴展到包括存款性公司概覽、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在內的20類數據,為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然而在現階段我國的貨幣統計仍面臨著兩個棘手的問題:一是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的調整問題。我國在1994年首次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并于2001年和2002年兩次對其進行調整。在當今經濟、金融因素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形勢下,如何科學地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及時的調整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CGMFS(2008)已經明確提出電子貨幣這些新興金融產品的貨幣層次歸屬問題,然而我國當前貨幣統計口徑仍然較窄,只反映到M2層次。因此,有必要加快對多層次的貨幣供應量豐富和完善,以滿足政策目的與其他分析目的的要求。二是貨幣統計的定位問題。我國當前的貨幣統計是以存量為主的核算范式。從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來看,自2002年以來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存量)來調控的宏觀經濟運行的效果甚微,中國人民銀行自2004年不得不重新啟用直接調控信貸總量(流量)的老手段。這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已經要求我國貨幣統計工作應該從以存量為主的模式轉向存流量結合的模式。
想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貨幣流量核算體系,不僅不能脫離現有的現金統計和銀行信貸情況,而且還需要根據當前的宏觀金融監管的要求,對現有的統計制度進行改革,改進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新的綜合分析的框架。(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4參考文獻
篇8
對于貨幣需求決定因素的考察中,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有三大動機:一是交易動機,指人們為了滿足日常的交易需要而保留的貨幣,其大小由收入決定并且同收入之間做同方向變動;二是預防需求,是指人們為了預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其大小也由收入決定并且同收入之間同方向變動。由于交易貨幣需求和預防貨幣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數,所以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如果把兩種貨幣合起來用表示,用表示收入,則這種函數關系可寫為:(為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三是投機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抓住有利的購買生利資產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投機貨幣需求與利率密切相關。這是因為債券的價格隨利率的變化而變化,債券價格=債券年收益/利率。投機貨幣需求是利率的函數,并且與利率反方向變動,表示為其中表示投機貨幣需求,表示利率,表示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為,其中為滿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為滿足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表示國民收入,表示利率。
強調貨幣作為交易媒介作用的交易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被支配的資產,并強調人們持有貨幣而不是其他資產,是為了進行購買。其中,鮑莫爾—托賓模型。其認為平均貨幣持有量=為逐漸的支出,為去銀行的最佳次數,為每次去銀行的固定成本,為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
弗里德曼認為,對貨幣的需求一樣會給持有者帶來服務流,這種需求主要依賴于三種因素:(1)財富約束,此種約束決定了可持有的最大貨幣量;(2)相對于其他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價格和收益而言,貨幣的收益率情況;(3)財富持有者的興趣和偏好。全部財富在各種資產間的分配情況,取決于各種資產的相對收益率。這些資產不僅包括貨幣和債券,而且包括股票和實物商品,以及人力資本。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的簡化形式可以寫為:其中代表名義貨幣余額需求,代表一般價格水平,代表持久收入,用以代替財富。代表金融資產的收益率,代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代表個人偏好。
本文將綜合上面的理論,運用單整檢驗、EG兩步法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ECM)、方差分解法來構建我國的貨幣需求函數,并對各因素貢獻程度進行分析,以為在以內生性貨幣供給為主要特點的供給分析中提供基準。時間維度起點于1990年,主要因為我國在這一年才開始公布M1的數據。
二、模型設定、數據來源
(一)模型設定
對變量指標進行選擇時要依據:一是所選擇指標的數據比較容易獲得,二是指標應真實地反映所代表變量。根據這兩個原則,我們對貨幣需求模型中所涉及的變量選定了以下一些統計指標:
一、反映收入的經濟總量指標。我們采用現期收入即真實國民收入表示,記為LNI。它是名義經物價指數調整后的實際值的自然對數。
二、反映貨幣機會成本的指標。所選機會成本指標有兩類,一類是反映持有貨幣收益的機會成本指標,通常以實際一年期定期存款儲蓄利率RR作為代表。另一類是持有貨幣害怕損失的預期通貨膨脹成本,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我們采用CPI。
三、反映貨幣持有者的個人貨幣持有偏好k,這是依據劍橋現金余額方程來得到的,這是由于k可以被解釋為1單位貨幣所意愿持有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貨幣持有者的持有偏好。
四、反映外部經濟的影響。主要選取外匯儲備LFR和匯率ROE,匯率為年度平均人民幣中間匯率。
三、實證分析
(一)對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表一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變量
ADF檢驗值
檢驗類型
臨界值
LNI
LNI
LM1
k
LFR
LFR
ROE
ROE
RR
RR
CPI
CPI
-0.384401
-3.189341
-3.813098
-3.814839
-3.096927
-9.197175
-0.783888
-4.860921
-2.107831
-4.439428
-2.886585
-2.181187
(c,0,2)
(c,0,3)
(c,t,1)
(c,t,1)
(c,t,7)
(c,t,7)
(c,t,1)
(c,t,0)
(c,t,1)
(0,0,0)
(c,t,5)
(0,0,1)
-2. 627420
-2.986225**
-3.733700**
-3.791172**
-3.254671
-2.674290***
-3.254611
-4.467895**
-3.229230
篇9
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經典巨著《資本論》的核心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深入地闡釋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社會總資本是單個資本的總和?!案鱾€單個資本的循環是互相交錯的,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而且正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鄙鐣傎Y本的運動不僅包含著保障生產消費的資本的流通,還包含著保障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以考察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核心,即如何實現價值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和實物補償(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貨幣形式轉化為物質產品和服務)的問題。
社會總資本在一定時期內執行的結果即為社會總產品。馬克思將社會總產品按用途分為生產資料部類Ⅰ和生活資料部類Ⅱ兩大部類,按價值構成分為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余價值m三大部分。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要想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就要保證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發展,可用公式表述為:
I(c+v+m)=Ic+IIc
II(c+v+m)=I(v+m)+II(v+m)
實現條件I(v+m)=IIc
簡單再生產是積累的一個現實因素,是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擴大再生產的巨大潛力。通過上述公式可以顯而易見的推導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見,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之間的總供給、總需求只有保持數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開展。
馬克思認為,同樣的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要想實現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就要保證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發展,可用公式表述為:
I(c+v+m)=Ic+I(Δc)+IIc+II(Δc)
II(c+v+m)=I(v+Δv+m/x)+II(v+Δv+m/x)
實現條件I(v+m)>IIc
擴大再生產是對簡單再生產的發展與擴充,I(v+m)>IIc表明不能完全實現對生產資料部類和生活資料部類的等價交換,即擴大再生產過程中要存在多余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通過上述公式可以顯而易見的推導出I(v+Δv+m/x)=II(c+Δc),由此可見,全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之間的總供給、總需求只有保持數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開展。
二、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是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說明總需求與總供給平衡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條件。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揭示的客觀經濟規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同樣適用,通過對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不難發現國家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手段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由于市場調節的自發性和盲目性,難以保障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需要國家進行干預和調控。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存在著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從而確保以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為基礎的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問題。面對我國當前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發展不協調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的經濟問題。為保障總供給和總需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國家進行了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但需求管理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難以解決長期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缺乏強制性難以產生有力的調控效果;錯誤地認為市場機制可以自動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故而要正確地處理好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從我國當下的經濟實際來看,從供給端發力迫在眉睫。
以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為基礎來分析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狀況,相應地,宏觀調控方式的選擇也要依據馬克思的相關經濟理論和所處的經濟大背景以及實際進行。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需要把計劃和市場結合起來,在尊重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實施宏觀調控要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厘清市場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政府應該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點,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并且宏觀調控手段實現的全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不僅僅是指價值量上的機械相等,而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種集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為一體的整體平衡,才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
三、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指導宏觀調控的現實意義
(一)強化了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價值
依據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所指出的要想使社會生產順利進行,就必須保證全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實現動態平衡。參照這一政治經濟學原理,有助于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進一步提高生產資料的有效供給,便于實現社會生產的協調發展。社會宏觀經濟的合理運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一原理蘊含著豐富的理性邏輯演繹體系。通過這一系列的邏輯演繹體系得出要以“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狀況,這種理性邏輯演繹體系有助于把復雜多變的社會經濟現象簡化為易于分析推理的公式,這對于我國宏觀調控的安排與布局都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為我國的宏觀調控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形成了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智慧的社會主義宏觀調控體制,強化了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科學價值。
(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經濟學和當代中國經濟實際相結合的成果,同時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需要對我國宏觀調控的理論體系進行研究。通過對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研究,結合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實踐經驗,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體系。與西方國家的宏觀調控相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觀調控機制能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而西方卻以私有制為基礎,尋求資產階級利益的最大化,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長。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理論作為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延伸和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無源之水,只有把馬克思的經典經濟理論貫徹落實到我國的經濟社會實踐中來,才能實現馬克思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創新性發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三)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逐步轉為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逐步轉為質量高效型;經濟發展動力由依靠資源、勞動力逐步轉為創新驅動。必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概念是對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的全新認知,也進一步指明了今后宏觀經濟政策的著力點以及落腳點。供給側改革盡管意味著宏觀著力點發生調整,但并不代表全盤顛覆所有經濟改革的舉措,而是一系列改革舉措更明晰、更具體的表達方式,從而有助于帶動改革紅利更快釋放出來。這些舉措既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普遍原則,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使得市場經濟的長處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都得到了充分發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了我國的國民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消除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的障礙,形成了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環。
政治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探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供給側改革和供給學派的理論差異入手,從社會商品部類的平衡角度和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角度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探究,從而得到了立足于實際,發展中高端生產力、提振科技創新的結論。以期能夠由遠及近的保證我國市場能夠繁榮穩定。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3-0-0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依舊放在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進結構調整與產業轉型,減少低端生產或無效供給,發展振興有效的中高端產業供給能力,在維持供給結構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前提下,盡全力提高商品的生產能力。經由政策手段、科技創新、實業經濟等措施,以解決我國供給側現存問題。
一、供給側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的不同
1.西方供給學派的現有觀點
西方供給學派片面性的強調供給可以創造需求,意圖從單純的供給方面推動經濟政治的發展[1]。增加供給和生產動力,最終使用的手段就是減稅政策,通過振興人民儲蓄理財的積極性。西方供給學派的思路不能說完全錯誤,但是過分突出稅率在經濟中的錯誤,特別是注重供給側而對需求側市場的忽視,只能說是一種完全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例如在今天如果生產大量的機械打字機,是很少有收藏家和獵奇者之外的市場存在的[2]。
2.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現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立足于政府干預的基礎上,在考量社會需求的前提下,保證供給方面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完整性,從而發揮政府經濟部門在市場調控和生產資料配置上的領導作用,從而以其在周期性微調的情況下發揮長效的經濟振興作用。
二、社會總商品部類平衡角度的改革研究
社會總產品能夠分為兩類:其一為能夠進入或必須進入生產消費之中的生產資料商品,其二為進入個人消費領域的生活資料商品[3]。在商品部類的平衡性上,生產資料商品需要向生活自理商品提供生產資料,生活商品則必須向生產商品提供消費資料,其中的平衡關系是社會生產消費的基礎。舉例來說,工人需要買菜做飯來維持工作,生產出的商品換得工資來進行買菜做飯。這之間的比例是維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生產率不變的前提下,擴大生產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從而使得工廠能夠消化更多的生產資料;但是更多的工人需要企業維持更高的人力成本,讓工人能夠消費更多的消費商品。如果生產緊縮,或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率大幅度躍進,就會出現供給擁塞的情況,這時的工廠倘若進行人力優化,工人失業或薪水降低,同樣也會降低消費商品的需求,造成更大規模的供給擁塞現象。為了避免這種鏈式經濟反應,需要保持平衡穩定的供給側和市場需求之間的比例關系。馬克思在社會總商品再生產理論的宗旨思想就是部類比例平衡。為了維持市場處于出清狀態,控制再生產和部類商品之間的交換關系,才能夠使經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4]。
大的消費生產部類進入平衡階段,也就意味著各個細分部類也進入了合理的平衡比例,保證在各個小類之中的生產和需求達到了平衡,這樣才能夠維持整個社會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之間的正常運轉。如果某些小類出現了產品過剩,另一些小類出現了產品不足的現象,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嚴重的生產資料浪費,甚至會影響經濟的平穩運轉。
部類供需不平衡是我國當前經濟所面臨的問題,產能失衡是過去經濟飛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合理問題。但是如鋼鐵、煤炭、石化方面產能嚴重擁塞,重工業領域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因為技術問題,生產效率也較為低下。但是一些輕工業、新興產業的產能仍然不足,民生經濟無法得到足夠的生產資料,發展部分受限。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蘇聯就面臨著國防與民生經濟的嚴重失衡,并且最終導致了社會的巨大混亂。這種最深層次的產品部類供需失衡,仍然需要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大化的警惕。
三、社會主義經濟本質角度的改革
社會主義經濟是存在計劃特征的市場經濟,是在政府部分干預下的自主經濟。當前世界,除朝鮮、香港與美國外,全部國家或地區都使用帶有政府管控調節的市場經濟進行發展。從社會主義的本質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調整,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生產力為目標,提高生產資料的配置效率和產出結構,提升全要素的生產率,適應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人民需求和國家福利。
篇10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025-03
價格與消費是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經濟因素,價格水平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根據價格曲線也可看出,價格越高,消費需求越低,價格越低,消費需求越高。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特別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肉禽蛋、鮮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氣等商品價格均保持在高價位上運行,人們日常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價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宏觀經濟運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價格作為一個現象,折射出的是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實質性問題。此外,價格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同時扮演著“市場調節器”與“宏觀經濟運行指示器”的雙重角色。因此,物價波動一直是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物價這一關系到民生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認真研究、科學合理地分析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我國物價水平的歷史與現狀
(一)我國歷史各物價水平變動階段
第一階段:1953―1965年(共13年)。這一階段,我國物價水平經歷了一次劇烈的升降,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出現了一次高聳的峰和深陷的谷。1959~1961的3年中,零售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于1961年到達頂峰,漲幅為16.2%。1962年,零售物價下跌,1963年跌至-5.9%的波谷,峰谷落差達22.1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1966―1976年(共11年)。在這一段時期內,我國物價水平的變動幅度極小。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曲線幾乎是一條水平直線,其漲幅從未超過1%,跌幅也僅有一年略微超過1%,最高點(1975年,0.6%)與最低點(1969年,-1.1%)之間的落差只有1.7個百分點。這一時期零售物價的高度穩定,是特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當時的中央政府直接通過行政手段凍結價格。這樣,盡管經濟在劇烈地波動,而價格水平卻“紋絲不動”。
第三階段:1977―1999年(共23年)。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物價水平長期僵持不變的局面被徹底打破,零售物價開始持續上升。1999年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為1978年的359.8%。在這一時期,價格漲幅的波動性也變得非常明顯。從1977年到1999年,我國物價漲幅可觀測到4次明顯的循環波動。
第四階段:2000―2007年(共8年)。中國經濟在經歷了1991―2001年的完整波谷―波谷經濟周期后,從2002年起重新進入本次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2003年與2004年實際GDP增長速度接近潛在GDP增長速度,而2005年實際GDP增長速度超過潛在GDP增長速度,其間通貨膨脹卻相對溫和。在2006年中國經濟繼承了2005年的強勁擴張趨勢,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保持高經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增長型經濟周期的位勢上,2006年將構成本次經濟周期的波峰年度。2007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兼顧經濟穩定的內部平衡目標與外部平衡目標,進一步促進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以及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全面拉動,在總體經濟景氣進入本次經濟周期收縮階段后延續其繁榮形態。2007年實際GDP增長速度略低于潛在GDP增長速度平穩回復至潛在GDP水平。
(二)我國現階段物價變動的狀況及原因
物價上漲影響居民的生活,從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2007年1―11月份CPI同比上漲4.6%,漲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尤其是11月份CPI同比上漲6.9%,環比上漲0.7%,創1996年底以來的新高。另外,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央行公布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等均呈現加速上升的勢頭,已超出各方預期。
從統計數據來看,2007年的CPI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以11月份為例,當月以糧食為代表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2%,推動CPI上漲了6.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8.6%,其中糧食價格同比上漲6.6%,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同比上漲38.8%油脂價格同比上漲35%,鮮菜價格同比上漲28.6%,鮮果價格上漲12.9%,鮮蛋價格同比上漲10%,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6.8%。而工業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項目后,前11個月的核心價格指數僅同比上漲1%左右。
物價上漲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由于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并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動。近10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一直低位運行,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多數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個別品種略高于10年前水平。但與此同時,種植養殖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
原因之三:供求結構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谷底,導致生豬存欄下降,去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部分地區出現的疫情,也加劇了生豬供應的緊張。
民以食為天,糧食、肉、禽、蛋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以來食品和副食品價格的上漲過猛,波及面過大,豬肉的漲價帶動了其他生活資料(如牛羊肉、蛋、奶)價格上漲。這是事關人民群眾(特別是在校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低保人群等弱勢群體)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事關全局、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勢必影響到千家萬戶居民的生活質量。漲價使多數中低收入城鄉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但沖擊最大的是城鄉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對一些縣城的民工生活沖擊較大,感到壓力沉重。
二、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物價波動主要由市場中的商品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即供給小于需求是物價上漲,供給大于需求是物價下跌,供給等于需求時物價穩定。物價波動可以調整市場中商品供求關系,即供給小于需求時抬高物價可以使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時降低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物價波動。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衡量一般家庭(不含共同事業戶)實際購買各項消費性商品及勞務價格變動情形。所得稅、購置土地、住宅及人壽保險等支出不屬查價范圍。
大多數國家都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反映城鄉居民購買并用于消費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動情況,并用它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從2001年起,我國采用國際通用做法,逐月編制并公布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定基指數,作為反映我國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主要指標。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負責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編制及相關工作,并組織、指導和管理各區市的消費價格調查統計工作。
我國編制價格指數的商品和服務項目,根據全國城鄉近11萬戶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資料和有關規定確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代表品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在對全國550個樣本市縣近3萬個采價點進行價格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國際規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來的。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 P02Q02+…+P0mQ0m)*100
式中:P――商品價格;Q――商品數量;m――商品的種類;t――現期;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進行比較的基期里居民對有關商品的支出總額;分子表示居民在現期以現行價格購買相同種類、同樣數量的商品支出總額。
把上述公式用文字簡化表達就是:
CPI=現期購買商品支出總額/基期購買商品支出總額×100(商品是同類商品,與取樣樣本有關)
19世紀中葉,德國著名統計學家厄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在研究英、法、德和比利時等國工人階級不同階層的家庭調查資料時,得到一系列數據,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他發現了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或個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反之,其比重越小;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會逐漸減少。對國家而言,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平均支出中購買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這一規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后來,人們把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稱為恩格爾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費支出)×100%
恩格爾定律的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家庭或個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食品數量是基本不變的。在這個前提下,恩格爾系數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或個人支出的比重越小,自然就意味著家庭或個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則說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可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成就。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更是將恩格爾系數作為評價國家貧富和地區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在我國,恩格爾系數同樣受到高度重視,無論是政府機關的工作報告,還是新聞媒體關于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報道,都可以見到恩格爾系數蹤影,使用頻率極高:中國宣布“總體達到小康”所依據的一個重要指標便是“恩格爾系數”;政府機關很多工作計劃的依據也是本地的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定律是在假定價格不變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其受影響較大除收入以外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物價水平:當食品消費數量不變時,物價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名義收入不變時實際收入的降低,即意味著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因此,物價水平上升,恩格爾系數就會上升,反之則下降。而影響恩格爾系數的主要因素有收入狀況、物價水平、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狀況、福利政策和消費習慣等。其表現為:
1.近年來我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裝支出、醫療保健支出、交通通訊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斷增加造成的:當居民購置住房等耐用消費品時,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用于食品的支出就會減小,因此恩格爾系數會下降;當老百姓對醫療、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時,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就會擠占對食品的消費,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的下降。
2.隨著家庭設備用品消費的增多,恩格爾系數是上升的:當居民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剛開始增多時,生活消費會從溫飽型消費轉向營養型消費時,谷物在食物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會不斷減少,肉乳品及精細食品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因此,在生活剛剛開始好轉的某段時間內,恩格爾系數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家庭設備用品相對于一般消費品來說,使用期限較長,單位產品價格較高。居民為了購買耐用消費品,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儲蓄,在維持基本生活的食品支出不變時,其它各項消費性支出就會減少,因此積累期的恩格爾系數會上升。
3.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恩格爾系數是上升的:食品消費數量不變時,消費物價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名義收入不變時實際收入的降低,即意味著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的上升。
4.物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居民消費的水平。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因此,居民對食品價格非常敏感,稍有異動就會引起居民的廣泛關注。由于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收入對生活的保障作用逐步減弱,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更難以承受。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必然帶來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增加,因為食品這類生活必需品消費彈性小,替代效應不明顯,不管價格是否上漲,必須得消費。價格上漲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欲望,通常物價上漲時,人們為了緩解這一壓力,不得不降低消費檔次,減少消費數量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造成了消費量的下降,生活質量的降低。
綜合以上分析,消費品價格特別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給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帶來一定困難,其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具體表現在:一是采取買價廉質次的商品,來確保量的滿足。二是提取存款或借錢應對急需。三是改變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減少非必需品的消費。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支出成為壓縮對象。四是主要消費品價格的快速上漲,還給低收入居民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心理壓力和價格預期。
三、建議
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議:要加強價格監控和調控,大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積極促進居民消費。政府應堅決制止搭車漲價和哄抬物價的現象,維護市場的穩定;對房地產業等價格過高的行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抑制商品房價的過高過快上漲;對低收入階層在擴大就業、提高低保水平、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等方面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鼓勵和引導合理消費,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而帶動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大幅提高,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當前的宏觀調控重點,既要控制投資過快增長,緩解資源瓶頸,加強對通脹的預警和疏導,又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培育市場和有效擴大消費,緩解消費品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
主要解決方案:
1.應適當調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我國投資增長速度過快,經濟局部過熱與多年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且投資結構欠合理無不關系,因此,為降低投資增長速度,抑制通貨膨脹的惡化,緩解經濟結構的失衡,適度調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2.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緩解對生產資料的過度需求。一是堅決遏制某些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人民銀行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加強“窗口”指導,商業銀行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信貸審核。三是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行業制定限制性價格政策,控制這些行業的盲目擴張。同時,加強對煤、電、油、運的協調,緩解瓶頸制約。
3.努力促進糧食增產,增加糧食供給,使糧食價格回升到一個合理水平。由于以糧食為基礎的食品類價格占居民消費價格的權重大,食品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群體中所占支出比重較大,所以,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合理回升至關重要。一是要搞好糧食總量平衡工作,引導糧價穩步回升,逐步達到一個合理區間。二是要加強農資價格監管,穩定農資價格,穩定糧食生產的物質成本。三是要在糧食生產方面給予稅收、信貸、價格等政策優惠,減輕種糧農民負擔,保護和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4.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首先,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快速上漲構成物價水平上漲的一個方面,而且對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和消費能力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其次,房地產業的產業關聯度較大,對房地產的過度投資構成了能源、原材料供給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次,從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的具體波動情況來看,土地價格和商品房價格上漲較快,而土地租金價格上漲有限。這說明,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以及與此相關的價格波動具有泡沫成分,這可能隱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因此,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是控制物價上漲和金融風險的良策。
5.對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進行適當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是導致近期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后一段時間,要對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進行調控:一是要加大公開市場業務力度,對沖因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二是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提高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適度控制貸款規模;三是要解決長期機制問題,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解決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剛性問題,使貨幣政策調控更加有效。但要注意,這種調控只能是微調,力度不宜過大。這是因為,一方面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固然可以在壓縮投資需求方面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無助于結構性矛盾和供給瓶頸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需求增長必須通過增量貨幣才能實現,如果實際信貸規模出現大幅下降,在短期內對快速增長的經濟會產生很大的擾動。一旦投入產出的鏈條被人為割斷,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甚至重新回到通貨緊縮的泥潭里。
6.加強價格監測分析工作,建立價格異常波動應急機制。價格監測是價格決策和宏觀調控的基礎,要突出監測重點,完善有關制度,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善于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建立應對價格異常波動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提出控制價格上漲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
1.王爾中.物價上漲對福建城鎮居民生活的影響.2005
2.江學軍,唐煥文.中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會議論文,1997
3.劉宏宇.從宏觀市場價格到市場“負熵”.會議論文,1996
4.蔣衛東.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學位論文,2007
5.王振龍,趙昌昌.統計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黃小雄.關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指數反常規問題研究.學位論文,2006
7.南蘭.我國物價周期波動的實證分析.學位論文,2006
8.姚大鵬.對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現象的研究.學位論文,2005
9.盛陽.對當前中國物價波動分析及對策研究.學位論文,2005
10.劉飛.我國價格指數和經濟波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學位論文,2005
11.艾慧.中國當代通貨膨脹理論研究.學位論文,2004
12.劉士寧.我國貨幣流通速度變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學位論文,2003
13.孫武斌.1992~1996中國價格總水平上漲治理政策研究.學位論文,2000
14.中國進入物價較高時代.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7
15.余豐慧.物價上漲中百姓生活不下降.期刊2007
篇11
一、引言
通貨膨脹的影響因素研究一直是宏觀經濟理論的重要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現有的通貨膨脹影響因素的文獻大都集中在貨幣供給、投資、CPI及PPI等因素,但對于更為本質的財政稅收增加、特別是對間接稅轉嫁因素的研究卻鮮有涉及,這使得通貨膨脹傳導機制的研究一直不夠深入。事實上,過于偏重貨幣理論的分析,容易忽視財政政策中稅收和政府支出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并且關于財政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還集中在財政赤字和貨幣供給量關系的方面。Barro (1976)提出,如果債券存量增長率超過產出增長率,持續赤字就會導致通貨膨脹[1]。Sarg-ent,Wallace(1981)也認為持續的債券融資赤字將最終被貨幣化[2]。中國的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相關研究,許雄奇、張宗益(2004)采用中國1978—2002年的數據對財政赤字、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進行了實證檢驗,認為中國的通貨膨脹不僅是一個貨幣現象,也是一個財政現象,在我國可以通過財政政策來影響通貨膨脹水平[3]。
新疆試行資源稅從價征收是政府支持區域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與支出。資源稅屬于間接稅,是可以轉嫁的稅種,實際上由賣方和買方共同負擔稅收,而負擔稅收的多少取決于商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需求彈性越大CPI,供給彈性越小,稅負越傾向于由供給方負擔;需求彈性越小,供給彈性越大,稅負越傾向于由需求方負擔。因此石油、天然氣類的資源型產品的需求彈性小和供給彈性是我們要討論的一個重點。
二、新疆財政收入通貨膨脹效應的經驗分析
我們以1978—2009年新疆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因變量(1978年為100),以財政收入的規模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此外,投資率、對外開放性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也都是影響通貨膨脹的因素,可以作為截距項論文提綱怎么寫。數據主要是根據相應歷年新疆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計算而得。用SPSS17.0進行曲線估計,三次方程的擬合效果最好。
圖:新疆財政收入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三次曲線擬合
我們構建時間序列模型:yi =β1 x +β2 x2 +β3 x3 +εi
式中yi為第i年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X表示財政收入(億元);ε為截距項。具體來講,當β3 ≠0 時, 模型刻畫了財政收入與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之間呈現N 型或倒N 型曲線關系;當β2 ≠0 且β3 = 0 時, 財政收入與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之間呈現U 型或倒U型曲線關系;而當β1 ≠0、β2 = 0 且β3 = 0 時,模型反映出財政收入與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單調變化特征。我們用SPSS17.0進行回歸分析,得到方程:
y=7.182x -0.037 x2 +5.719*10-5x3 +78.549
(R2=0.939,F=143.365,sig=0.000)
模型中系數都異于零,且擬合程度很高呈現比較明顯的N型趨勢,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先是迅速上升,然后保持一定的水平或略微下降,而后又快速上升,表明在不同時期,財政收入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程度不同。從曲線特征上來看,自1978年至1997年,曲線迅速上升;1998年至2003年,曲線比較平緩;2004年后曲線又有快速上升的勢頭。經驗表明,財政收入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存在比較明顯的N 型曲線關系,改革開放后的20年,CPI隨著財政收入的上升而快速上漲,曲線較為陡峭,斜率較大,本文認為這和市場經濟下價格機制發揮正常作用CPI,價格扭曲現象得到糾正有一定的關系,不排除期間出現通貨膨脹。1998年以來,中國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不足問題凸顯出來,盡管財政收入保持一定的增收速度,但是 CPI上升平緩甚至略有下降。2004年后經濟走向過熱發展的階段,CPI指數有快速上升的趨勢。
三、從價稅對財政收入增長影響及CPI預測
對資源稅進行從價征收會帶來財政收入的大幅增長,但是稅負可能由此轉移到下游部門最終由消費者承受,引發CPI指數上升。資源類產品特別是不可再生的上游類產品,是屬于需求彈性小、供給彈性大的商品。因此,對石油、天然氣、煤炭計征的大部分資源稅都會轉移到下游產業中并最終由消費者負擔,通過PPI影響到CPI,最終引發通貨膨脹。這是因為商品需求彈性表示需求量對價格的變動的敏感程度,需求彈性低的產品,價格的變動對需求量變動的影響小,稅負更容易轉嫁。同時,作為工業上游產品,石油、天然氣的供給彈性較大,生產商是壟斷供給,為保證超額利潤,稅負可以轉嫁到下游產業。因此資源稅從價征收的結果是下游產品的大幅漲價、消費者剩余減少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并且,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必然帶來財政支出的擴張,進一步會推動物價上漲。而據現行資源稅率,新疆地區從量計征的原油資源稅為30元/噸,天然氣資源稅額為每千立方米9元。若國內原油價格以每噸4000元計算,按5%的稅率征收,原油資源稅每噸稅額將達200元。目前CPI,國產陸上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已提高,新疆各油田所產天然氣供應工業用燃氣的基準價為每千立方米1200元左右,供應化肥生產和非工業城市燃氣基準價為每千立方米790元。改革后,新疆天然氣資源稅相應稅額將提高至每千立方米60元、39.5元。新疆有克拉瑪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以2009年生產原油2518萬噸計算,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后,僅石油每年可為當地政府增收42.8億元。由于天然氣計價因購買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暫不做深入研究論文提綱怎么寫。在這里僅僅分析42.8億的財政增收對居民消費價格的影響。按上述三次方程來預測,假設原油生產量維持2009年水平,自實行從價稅的今后一年里(自2010年6月1日開始實行),年財政收入增加x=42.8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y=304.5,CPI指數環比上升50%,2009年為579.3,2011年將達到883.8,漲幅十分巨大,通貨膨脹預期十分強烈,這只是計算了對石油征收從價稅引發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如果考慮天然氣對財政增收的影響,按照模型估算的CPI指數還將大幅增加。由于新疆生產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不排除生產商減少新疆當地生產量而加大新疆以外地區的產量,通脹預期減弱的同時容易引發失業問題。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新疆地方財政收入和CPI指數之間符合三次函數的特征。目前,伴隨著財政收入的上漲,CPI指數有加速上行的趨勢。
二是資源稅從價征收會加大地方財政收入,即政府的經濟租增加CPI,但同時會推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大幅上升,通脹預期更加濃烈。
由于石油、天然氣的壟斷供給,屬需求缺乏彈性,供給富有彈性產品。生產廠商掌握著定價權。在節約資源利用的同時推高價格在所難免,改變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是緩解通脹的途徑之一。改變需求彈性可以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出發,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使用替代產品,發展新能源及戰略性新型產業,從這個角度上分析,戰略性新型產業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對傳統能源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改變供給彈性可以從破除壟斷生產的角度出發,長期以來石油、天然氣的開發、煉制和批發銷售環節以法定的專營權形式固定下來。寡頭壟斷經營下油氣產業缺乏競爭機制,必須打破壟斷機制,放開準入領域并放寬準入條件才能使產品供給彈性下降,價格轉入市場定價模式。
The AdvaloremDuty, the Financial Revenue and Xinjiang Inflation Anticipated Analyze
FuMing
(Xinjiang University ofFinance & Economics 830012)
Abstract: The advalorem duty hasimplemented in Xinjiang.This reform measure may increase the local financeincome largely, which is advantageous in enlarging the expenditure, promote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we must be vigilant the influence of advaloremduty that may pass the tax burden to the downstream industry and the residentconsumable price. This article began from the angle of relations between financialrevenue's increase and the CPI, analyzing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for advaloremduty to PPI and the CPI,wit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r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loremduty and CPI.The article has proven under the present system, theimplementation of advalorem duty will promote the Xinjiang price leveluniversal which exist strong inflation expectations.
Keywords: Advalorem duty,The CPI,Inflation
現在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任教 主要研究領域: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庫爾勒市、克拉瑪依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編寫組成員
[1] Barro, R·J·Reply to Feldstein and Buchanan [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76, (82 ): 1095 -1117·
[2] Sargent, T·J·and N·Wallace·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981, (5): 1-17·
篇12
二、我國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傳導路徑分析
關于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概念,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是指:在開放經濟中,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和國際資本流入規模過大,導致進口商品成本上升和國內貨幣供給被迫增加,進而引發國內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經濟現象。本文主要分析由于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導致我國出現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一般而言,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上漲,首先推動我國原材料、材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上漲,然后引起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工的上漲國際貿易論文,最后再傳導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而引起物價的全面上漲。2007年初級品進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燃料等生產原料比重占91.67%,這些產品進口價格變化必然改變國內廠商的生產要素價格和生產成本,表現為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變化,并最終間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水平。
以石油為例,由于石油是基礎能源產品,是工業交通的血液,被譽為“黑色黃金”。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又引起國內交通運輸、用油工業品以及居民燃氣價格的上漲;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則與國際原油價格同步,隨著有機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下游的塑料、橡膠和化纖等工業中間品的價格也進一步上升,并由此一步一步向下傳導,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價格總水平的上升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三、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石油、糧食、鐵礦石等大宗初級產品除了受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限制外,由于其以美元計價,在世界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以及受次貸危機影響金融資產接連發生危機的背景下,世界大宗商品被賦予了金融投機以及資產儲備功能,從而導致這些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的態勢。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放任美元貶值,通過貿易逆差向全球輸出大量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的“供鈔機”,造成世界范圍內貨幣供應過多、流動性過剩,國際市場石油、原材料、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形成全球性通貨膨脹。衡量美元強弱的指標美元指數在此期間發生了巨大波動,美元指數的上升說明美元升值,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下跌,反之則貶值,商品價格上漲。美元指數由2006年9月1日的85.67一直下跌至2008年3月7日創73.11歷史低位,在此期間,國際大宗初級產品價格急劇上漲[3]。
篇13
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經濟理論的教學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學的地位下降,研究市場經濟的西方經濟學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學在內容和形式上創新不足,這需要我們理論工作者長期不懈努力去探求。同時,我們也應糾正對西方經濟學“一邊倒”,排斥經濟學的錯誤傾向。
為了在經濟理論教學中堅持,我于2007年編寫了一本頗具特色的高職高專教材《經濟學原理》(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試圖在宣傳經濟學方面作一些探索。下面把我的嘗試向各位同行匯報經濟學論文,以求得到指點。
一、增加了以《資本論》原理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內容
當前我國很多高職高專院校的經濟學理論教學,只開設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基礎課程,不開設政治經濟學課程,而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課程使用的絕大多數教材,其內容全是西方經濟學。這樣,高職高專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只學習西方經濟學,學不到經濟學。我認為這是不妥當的。把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原理》(或《經濟學基礎》)教材的全部內容,會使教材內容與課程名稱不相符。經濟學不等于西方經濟學。在經濟類的課程中,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和西方經濟學是兩種不同的課程,其內容不應該相同。經濟學原理應該包括比西方經濟學更多的內容。尤其是在我國,經濟學應是經濟類大學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在不開設政治經濟學課程的院校,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課程不應缺少經濟學的內容。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課程包括經濟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我編寫的《經濟學原理》有意在改變這種不正常狀況方面作些嘗試。本教材既以西方經濟學的資源配置理論為主要內容,又包括了以《資本論》原理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有關理論(特別是經濟制度理論和價值理論)。在本教材中,經濟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是第一章第二節(經濟制度),二是第三章(商品價值);其他章節也有經濟學的內容。
本教材不是把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作簡單的拼湊,而是盡量進行有機的結合經濟學論文,避免出現理論上的矛盾,堅持經濟理論的科學性。例如:用價值規律來解釋均衡價格;歸納了“資本”的五種含義;以《資本論》中的利息理論為基礎來解釋利息的產生;用貨幣流通規律來解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用生產力發展來解釋政府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等等。
二、在具體內容上的改進
把以《資本論》原理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融入本教材中,我在具體內容上作了以下的探索。
1.“社會人”范疇(第一章)。第一章包括資源配置(第一節)和經濟制度(第二節)兩部分。在經濟制度部分提出了與資源配置部分的“經濟人”相對應的“社會人”范疇。本教材講的“社會人”,不是美國行為科學家梅奧提出的管理學的“社會人”范疇,而是研究制度的“社會人”范疇。本教材按照的觀點,給“社會人”下了定義:“所謂社會人,就是與社會相聯系,受社會影響和制約的經濟主體。”同時指出:“研究經濟問題,特別是研究經濟制度,必須以社會人為前提。不研究經濟主體的社會關系,就不能深入揭示經濟現象的本質。”
2.狹義的生產關系和廣義的生產關系(第一章)。本教材從狹義和廣義來介紹生產關系范疇,提出:“講生產關系,一般是指生產資料所有制,可以說,這是狹義的生產關系。從廣義來說,除了生產資料所有制這個最重要的內容,生產關系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如市場交換關系、企業治理關系等。”同時還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市場交換關系、企業治理關系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作了說明。
3.制度變遷的原因(第一章)。本教材不僅講了制度變遷的直接原因經濟學論文,還講了制度變遷的根本原因,而且運用觀點來解釋,指出:“制度變遷的根本原因、根本動力,就是生產力的發展。”
4.供求決定價格(第三章)。有不少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教導學生這樣的觀點:供求只是影響價格,不能決定價格。其實,這種觀點既與現實不符,又與經典作家的觀點不符。本教材引用馬克思的原話,對供求決定價格的觀點作了明確的表述:“商品的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它是由買者和賣者之間的競爭即需求和供給的關系決定的。”①
5.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第三章)。本教材在解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時作了這樣的表述和說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供求平衡的市場條件下,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它是供求平衡下全社會生產某種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的平均數。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既包括勞動者在生產中平均耗費的勞動時間,又包括正常使用生產資料所平均耗費的生產資料中已凝結的勞動時間,這兩種不同的平均勞動時間分別決定了商品的新價值和舊價值。”與流行的說法相比較,本教材增加了兩個新摘要勞動時間的一個構成部分,它決定商品的舊價值,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頁中提到過的。
6.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含義(第三章)。本教材用勞動的智力成分來解釋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教材中指出:真正決定人類勞動本質的東西是智力勞動②;智力勞動的含量決定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別,決定了各種復雜勞動的復雜程度的不同。
7.用價值規律解釋均衡價格(第三章)。在我國流行的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價值規律和均衡價格是脫節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不講均衡價格經濟學論文,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不講價值規律。本教材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用價值規律解釋均衡價格。教材寫道:“價格趨向均衡價格變動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只有按照代表價值量的均衡價格進行商品交換,才能實現買賣雙方的利益平衡。也就是說,價值體現了利益的平衡。而在價格偏離均衡價格的時候,買賣雙方的利益就失去了平衡。這時,為了經濟利益而開展的競爭就會引起供求變化,從而導致價格回到代表價值量并體現利益平衡的均衡價格上來。……價值有一種力量,把價格拉向代表價值的均衡價格,這就是價格變動的必然趨勢。”
8.收入的來源和分配制度(第七章)。本教材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專講收入分配的第七章開始時就指出:“各種形式的收入都是勞動創造的。但是,收入如何分配取決于生產條件,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現實社會普遍存在的分配制度。”大多數同類教材都沒寫“各種形式的收入都是勞動創造的”這個的結論。
9.資本的含義(第七章)。學生們會接觸到不少“資本”概念,如“資本家”、“資本主義”“國有資本”、“資本金”、“資本與負債”、“資本品”、“資本市場”等,可能會對“資本到底是什么”迷惑不解。應如何解釋資本的含義?本教材的解釋是:在經濟學中,“資本”是個多義詞。它在不同的場合使用時,表示的含義是不相同的。資本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資本是靠剝削雇傭勞動而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體現著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生產關系。②資本是能夠帶來價值增殖額的價值。③資本是企業中屬于所有者的價值。④資本是被生產出來又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的物品。⑤資本是長期資金的特征。
10.利息存在的原因(第七章)。不少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講述利息存在原因時,分別對資本主義利息和社會主義利息進行分析經濟學論文,沒有從一般意義上來分析撇開制度特性的利息。西方經濟學解釋利息存在的原因所運用的是“時差利息論”和“迂回生產論”,沒有講到本質上。本教材對利息存在原因的說明,以《資本論》中的利息理論為基礎,同時抽掉其中有關資本主義性質的內容,指出:“利息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資本具有價值增殖的本質屬性。”對此,從資本供給者和資本需求者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1.利潤產生的原因(第七章)。本教材沒有采用“利潤的來源”的提法,因為這提法容易造成誤解。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一般講利潤有三個來源:創新、承擔風險和壟斷;而根據觀點,各種形式的收入都是勞動創造的,利潤也不例外。關于利潤產生的原因,我認為,承擔風險只是與創新活動相伴的一種行為,它本身不會產生出利潤。因此,本教材只講創新和壟斷這兩個原因,重點講述創新,分別敘述了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活動是如何產生出利潤的,由此得出結論:“創新利潤是由于創新活動使產品價格高于成本而產生的。”本教材重視企業家在創新中的作用經濟學論文,指出:“創新的關鍵人物是企業家。……企業家的創新勞動是高級的復雜勞動,在同樣時間內比普通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
12.用貨幣流通規律解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第十章)。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講貨幣流通規律一般是在關于貨幣職能的部分,而不是在通貨膨脹理論部分。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的通貨膨脹理論一般不講貨幣流通規律。本教材把二者結合起來,用貨幣流通規律解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并用一個與貨幣流通規律有聯系的、表示貨幣供給量對通貨膨脹作用的總供求平衡公式來說明。這公式是:價格水平×流通商品量=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通速度。
13.宏觀調控的必要性(第十一章)。本教材對宏觀調控的必要性作了較多的論述。教材中首先說明:“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各市場經濟國家實行宏觀調控,是因為市場經濟自身的缺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劇。”通過分析這些矛盾,從四個方面說明宏觀調控的必要性:①生產社會化發展要求宏觀調控;②經濟穩定要求宏觀調控;③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宏觀調控;④社會穩定要求宏觀調控。在論述第一個必要性時指出:“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與市場對宏觀經濟調節失效的矛盾,是現代市場經濟實行宏觀調控的根本原因。”
14.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第十二章)。一般的教科書在講述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時,只講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物質資本、科學技術四個因素,本教材增加了第五個因素——制度。本教材指出:“從根本上說,制度是通過影響人的經濟利益從而影響人的經濟行為來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發生作用的。”
注釋:
①馬克思:《雇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38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