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京劇藝術協會工作計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政府的啟動和全方位的支持對香港粵劇教育發展至關重要。前教統局課程發展處總課程發展主任(藝術教育)湛黎淑貞博士撰文稱,自1997年進行課程研究以來,香港終能把粵劇帶入中、小學的學校課程內,有系統地進行普及粵劇教育。⑧2011年9月,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指出,在過去5個財政年度,政府積極推動人才培訓和粵劇推廣工作,2010年粵劇發展基金再獲撥款達6900萬港元。這些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如今每年粵劇在各劇場的演出仍有約1000場次之多。粵劇音樂已列入新高中音樂課程,正規粵劇課程已在中學試點展開。香港演藝學院正在考慮設立粵劇學位的可能,若得以落實,將有助提升粵劇師資的專業水平。另據報道,學位課程預計于2013年開辦,會招收大約12至15位學生。⑨
高校粵劇教育的推展
專業院校和普通高校師資、教學、組織、研究力量充分,能夠也承擔起香港粵劇教育社會化的重要任務。以學院或學校方式開展粵劇教育,始于八和會館屬下粵劇訓練學校。1979年,第八和會館理事會決定開辦粵劇訓練學校,并得到訪港的廣東粵劇同業籌款支持,是年成立籌委會,1980年初正式招生,培養了五屆學生。1996年,八和粵劇學院得到市政局及藝術發展局的資助,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9年,香港演藝學院在“粵劇培訓證書課程”的基礎上,舉辦兩年全日制粵劇文憑課程,訓練專業粵劇演員,并在2000年協辦粵劇進階課程。2004年,八和粵劇學院獨立舉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開設獨立的鑼鼓課程,2005年亦開辦粵曲伴奏課程及社區粵劇學院季度短期課程,學生迅速增加,課程包括“粵劇精研課程”、“技能提升計劃”⑩等。
在專業院校培訓之外,一些大學也結合自身需要和所長,開展粵劇教育研究和實踐。2006年,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得到任白慈善基金、港大人文基金和粵劇發展基金支持,與中學協作,開展為期3年的“粵劇小豆苗———粵劇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及評估計劃”,旨在把粵劇融合新高中中國語文科課程,引導學生認識、欣賞、尊重粵劇文化,使本土粵劇的優良傳統能夠承傳與延續。以前,因粵曲的關系,粵劇歸入音樂科,并編入現時經審核使用的中小學音樂教科書本內。該計劃把粵劇擴展至其它學科(中文科著重劇本研習、文學科著重原著比讀、通識科著重戲棚文化探究、其它學習經歷的藝術發展著重粵劇觀賞),擴闊粵劇教育的學習空間。另外,以前,粵劇教育以課余活動的表演教習為主,該計劃把粵劇融入正規課程,植根學校教育。
計劃培訓課程包括“劇本教學”和“表演教學”兩大部分,并資助學生到劇場觀賞粵劇演出,邀請粵劇名伶到校主持導賞講座,安排學生到戲棚作粵劇文化的實地考察等。2008年編制了1000本《帝女花教室》供全港中學參考。這是粵劇融合中文教育的第一本專著,從作品導讀、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及學習成果四個環節著手,把作為文化與作品的《帝女花》融入中國語文科課程的選修單元內,讓學生通過劇本賞析與編演,學習語文知識,認識人情物理。內容包括粵劇名伶梁漢威《粵劇源革與表演程序》,學者尚學鋒等《粵劇〈帝女花〉歷史、文化及人物考證》,粵劇編劇葉紹德《唐滌生〈帝女花〉劇本評析》等。而隨著中國語文課程的改革及發展方向,編者更提出多種可引進語文課堂的可能模式。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同時授權香港教育城網站,于學科新天地平臺推廣此套教材,供教師學生自由下載、免費使用。2009年又出版《紫釵記教室———搭建粵劇教育的互助學習平臺》一書,以《紫釵記》的教學為中心,分課程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教材、教法和評估、文本研究等方面,為粵劇教育提供參考資料。該計劃在施行中采用全面而有系統的模式。在課程發展方面,采用啟動表演、導賞講座、參觀后臺、劇場觀戲、表演教習、戲棚考察、聯校匯報,包含粵劇多元的教習內容;在教師界發展方面,開展教師培訓和工作坊、資助觀戲、聯校共同備課、學者回饋教案、學者到校支援和探訪課堂;在教法和評估方面,除該計劃的學者研發教法、編制參考資料外,協作學校的教師已自行開發校本教材、實踐教法、制定評估。該計劃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取得成果,包括粵劇劇本考證及研究、劇本創作學習及研究、名伶老倌研究等。至2009年已有11所協作中學,約11000人參加,反饋良好,并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09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教育獎”銅獎。
在完成“粵劇小豆苗計劃”后,研究團隊擴展并推行“香港大學粵劇教育研究及推廣計劃”,致力推動粵劇融入學校正規課程。2011年9月,計劃總監吳鳳平博士獲頒香港大學“學院知識交流獎”。該獎項由港大各學院選出對知識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教員,表揚他們對社會帶來的經濟、社會或文化影響。
在粵劇發展基金資助下,香港教育學院2007年開始進行“粵劇教學試驗計劃”,組織專業導師與4間中小學老師合作,探索粵劇教學。經過11個月的實踐,在此基礎上改善和修訂,并獲優質教育基金資助,于2009-2012學年開展“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計劃包括:邀請委派資深粵劇工作者,前往60間中小學,與音樂課教師合作,設計合適的課堂活動及制作教材,加強現行中小學音樂科課程中的粵劇教學,提升音樂教師對粵劇的認識和教學效能,從而培養學生對本土藝術的欣賞和重視,增強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亦藉粵劇教學拓展新一代的粵劇觀眾,讓粵劇藝術在本港得以推廣和承傳。該計劃期望更具規模和有系統地在中小學進行教師與粵劇導師的協作教學計劃,從而廣泛地在小學及初中層面推廣粵劇藝術,為學生日后了解和認識此項傳統藝術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希望透過推行此計劃,提升在職音樂教師的粵劇知識,讓他們能夠獨立及有信心地施教粵劇課程。通過八和會館支持下的12名專業粵劇導師為音樂教師提供18小時的專業培訓及在正規音樂課協作教學,讓未受粵劇教學的音樂教師可以由課程策劃至進行教學都得到粵劇工作者的專業支援,從而獲得粵劇教學經驗和教學信心。教學以全方位學習形式配合,例如校內的粵劇周、粵曲編唱、參觀香港文化博物館、觀賞粵劇劇團演出及訪問劇團,并對音樂教師進行粵劇教學培訓,同時,對粵劇工作者進行基本教學培訓,讓粵劇工作者了解學校教學狀況,從而協助音樂教師策劃課程和編排教材,適時在課堂內示范和講解,配合教學。計劃進行中,進行教學成效研究,探究學與教和學習評估的方法,并制作成功的教學示例光碟,舉辦校內活動、校際交流會,向全港學校推介。計劃亦會將教案、短片及教材制成三張教學光碟,供全港音樂教師參考使用。與此同時,相應的藝術、教學和學術研討也在進行。2011年5月,由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主辦、香港八和會館協辦“粵劇創造力國際研討會”,邀請本港及海內外學者、專業演員、教師參加,專題研討內容包括“中國藝術之創意”、“粵劇表演的創意”、“粵劇劇本的創意”、“粵劇音樂的創意”及“粵劇創意之傳承”,并上演粵劇劇目《趙氏孤兒》。
“中小學粵劇教學協作計劃”自開展以來,已有44間中小學,82位音樂教師、近6300名學生參與,并于2011年10月獲國際音樂議會(InternationalMusicCouncil)頒授MusicalRightsAward獎項,肯定其對推動音樂教育的貢獻。評審團贊此獲獎計劃既全面且獨特,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粵劇這種要求嚴謹和講求表現力的音樂語言,同時確保這極需關注的音樂傳統得以承傳。香港教育學院張炳良校長認為,這不但是肯定教院對本地藝術文化的貢獻,更重要是肯定粵劇本身的傳承價值。香港教育學院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副教授兼計劃負責人梁寶華博士表示,此計劃在師生、藝術家、家長間推行,以培養年青一代對傳統藝術的欣賞和重視,“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參與,而不是局限于有興趣的學生。更不希望將來香港只有粵劇演員,卻沒有觀眾?!眮砟昴繕耸菍⒂媱澩茝V至全港60家學校,讓粵劇可以在學界發揚光大。
2008年,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開始實施“安利粵劇戲曲藝術推廣計劃”,開展多項粵劇戲曲文化藝術培訓課程,經培訓合格,學員可以獲得相應證書———“粵劇曲藝基礎證書”、“粵劇曲藝中級證書”、“粵劇曲藝高級證書”、“粵劇曲藝高級進修證書”。該校還組織“粵劇戲曲藝術講座系列”和“粵劇曲藝高級研習班”,邀請著名樂師、粵劇導師、名伶老倌執教。該計劃得到社會認同和支持。
目前,香港演藝學院舞臺及制作藝術學院也開辦粵劇證書課程,包括全日制及兼讀制的演藝證書(粵劇)及演藝深造證書(粵劇)課程,與演藝文憑(粵劇)及演藝深造文憑(粵劇)課程并進。2010年,香港演藝學院亦得匯豐銀行慈善基金贊助“匯豐銀行慈善基金粵劇獎學金”計劃。高校作為現代社會文明的引領者、文化傳承的守望者,有必要承擔起為傳統文化存亡續絕的社會責任。從現實效果來看,專業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加入,成為粵劇教育發展的堅定堡壘,有力地推動了香港粵劇教育的組織和發展,使得粵劇教育更有規模、更有體系,并促成更多的以此為事業、具有獻身精神的年輕人傾力投入,亦使粵劇的延綿更有希望。
香港粵劇的經驗和啟示
香港粵劇教育是在“隨著社會的演變,香港粵劇的發展遇到一定困難”的情形下艱難展開的。目前,香港粵劇正在謀求與新高中學制的實施相配合?;泟∫魳芬蚜腥胄赂咧姓n程音樂科的必修和選修單元內;教育局亦正研究選取某些粵劇、粵曲片段,為中國文學科制作教材,供學校使用?;泟“l展基金亦支持香港八和會館與一所中學合辦、香港教育學院協辦粵劇教學協作計劃,在中學推行正規粵劇課程。香港演藝學院已為新高中應用學習課程提供戲劇及舞蹈的課程,并正考慮開辦粵劇學位課程,以提升粵劇師資的專業水平。成績的取得,在于全方位的努力。其中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1.多方面力量團結協作,共同推進傳統藝術教育。香港粵劇教育和傳承有賴于政府部門、學校、業界和民間團體的大力推動。九十年代以來,各方面密切合作,前期以政府為主導,目前基本以高校為龍頭帶動,以中小學為教學傳承基地,在業界和各種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擔當起推動粵劇教育和傳承的重任,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相關活動,互相配合,系統開展粵劇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面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很好地發揮了其作用。香港特區政府為了民族文化的發展,著力推動粵劇教育,采取各種措施,給予各種支持,包括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粵劇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成功等。雖然這些支持不一定能滿足所有的需要,但這種態度和示范的力量是可嘉和有效的。各級高校在參與粵劇教育活動中,能夠很好地結合自身特點,開展教學研究。如香港大學側重粵劇與中文、通識教育,香港教育學院側重音樂,開發各種粵劇課程,向中小學推廣,不斷改進完善。種種有重點地開展的粵劇教育,既充分發揮了戲曲作為綜合藝術的特點,又調動了本單位的專業優勢,達到了工作效果,又促進了教學科研。為了推動本土藝術的發展,香港八和會館、各種基金會、團體對各種粵劇工作計劃也給予大力支持。比如“香港學?;浨茝V計劃”得到林家聲慈善基金、華都獅子會、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的支持,每年舉辦粵曲演唱比賽。這些民間團體和熱心社會人士是重要的動力。來自業界的支持更是成功的保證。學校與業界代表八和會館互動頻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學校、政府、民間團體等所有項目均由資深粵劇工作者參與,相關研討也由多方組織進行,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