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學術研究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術研究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學術研究論文

篇1

“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雖然發生在醫藥學研究領域,但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卻顯露出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術規范問題的嚴重性。換句話說,對任何學科研究領域來說,學術規范問題都是一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問題。

就新聞學研究領域而言,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但迄今卻一直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致使其成為愈演愈烈的棘手難題。

目前,新聞界對涉及新聞學學術規范的一些基本的問題,如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新聞傳播學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學術規范體系等尚存在爭論,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闡述看法,希望能夠對我國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對于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實,這一爭論的焦點根源于對學術研究是否有規范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規范“是通過專業認可的‘入場券’”,即“一套‘做活’的規矩,而且必須與學術界當下的認可結合”。另一種觀點認為,“‘規范’雖則對建立學術秩序、發展常規研究有意義;但畢竟是一種束縛(盡管是必要的束縛),故成熟的學者往往部分逾越‘規范’?!雹?/p>

面臨整個學界的質疑和爭論,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對于規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爭論。古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對“規范”的最樸素的表達。盡管在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這不足以成為使學術研究拋棄規范的理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存在是有其理論和現實依據的。

首先,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依據是規范論。

關于規范與自由的關系,歷史上有過很多論述。托克維爾在探討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時,曾說過“既要自由也要法律”。他認為得到前者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于后者,“自由和順從并不互相抵觸;正相反,自由包括對自己所立法律的服從?!?④這里托克維爾所指的“法律”更多地是具有與“自由”相對的“規范”的含義。涂爾干也說過,“正因為規范可以教會我們約束和控制我們自己,所以規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雹葸@些論述都認為“規范”是“自由”的基礎,二者不是絕然對立的。

正在此基礎之上,規范論得以發展起來,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規范、規則以及制度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有人提出規范“是調控人們行為的、由某種精神力量或物質力量來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適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統?!雹抟灿腥颂岢觯骸耙幏妒羌w共有的行為準則。”⑦這些定義其實都設定了一個前提,即規范是社會正常運行所必需的。

對于新聞學研究來說,學術規范同樣是必需的,不管采取何種形式出現,它都是通過合理的框架設定和制度體系來保證新聞學研究在“軌道”內進行的規范,看似是具有限制性的規范,但卻是學術對話得以實現的基礎,也是新聞學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其次,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現實依據是學術失范現象的客觀存在。

目前我國的新聞學研究同其他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一樣,也還存在不少失范現象,如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忽視學術積累、缺乏學術批評、引文及注釋失范、學術評價標準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復和“泡沫化”傾向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嚴重制約了新聞學研究的深化,同時也大大損害了新聞學的學術聲譽,影響了新聞學的學科地位。

例如,“新聞無學論”的產生和影響的擴大與新聞學研究中的學術失范現象屢有發生就有很大關系。由于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不強,導致新聞學論文的獨創性較低、書籍內容重復較多,所以盡管近些年新聞傳播學科已被列為一級學科,曾經甚囂塵上的“新聞無學論”的影響也已大幅減弱,但是“新聞無學論”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不但許多新聞從業者不大認可新聞有學,就連一些新聞領域的研究者也對新聞學的學術性產生懷疑,更不用說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性表示質疑了。

正因為如此,闡釋新聞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學術規范,以及探求新聞學實現學術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的路徑與策略,應當是當前的一個急需破題的工作。

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實事求是地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認識上的障礙。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以新聞學學術失范研究取代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統觀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成果,有相當部分是對學術失范現象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提出要繼續嚴格遵守學術規范。但是,究竟何為學術規范?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內容是什么?學術規范的保障機制何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沒有得到回答。或者說,新聞學學術失范首先要有“范”可“失”,然而,目前的研究卻避開這個較難回答的問題,直接進入對學術失范的研究,這在研究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第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缺乏宏觀視野,陷入細節研究。新聞學學術規范并非只是那些簡單的“規定”、“規則”、“條例”,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體系。但是對這一點,現有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并未體現出來。其實,新聞學學術失范中的一些問題的確可以通過操作層面的規范進行約束,例如“抄襲剽竊”、“注釋規范”、“一稿多投”等,然而,有更多的問題不僅僅是通過某個環節的細節研究就可以解決的,因為新聞學學術規范不僅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理念、道德、結構、保障等各層面的問題,以及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這些都需要進行系統研究,而不僅僅是對技術操作細節的研究。同時,也需要看到,由于長期以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缺乏宏觀視野,使得研究者的思維產生了某種慣性,即將學術規范研究局囿于表面的技術研究,甚至僅僅將學術規范看作是對學術論文的格式規定。

第三,缺乏將英美學術規范研究經驗與我國現實狀況的有機結合。英美的學術活動被加以規范的歷史比較長,其所積累的經驗可以給我國的學術規范研究提供借鑒,但是有的研究一味地以英美學術規范為標準,卻不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現實以及學術活動的現狀,因此,基于此探討我國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實用性,難以實際應用。所以,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需要以西方為參照,同時也要以我國學術界的現實為基礎。

第四,缺少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特有問題的針對性。美國哲學科學家庫恩說過,如果你得出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門科學就不能發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學了。⑧同理,新聞學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色之處,這也決定了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不能僅僅取得與人文社會其他學科的共通點,而且需要著眼于新聞學研究的實際需要,這樣得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對改善學術規范現狀有所作用。

上述四個問題是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不得不正視的,需要我們調整研究思路,能夠從固有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三、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開展學術規范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學取得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在這其中,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破題之道,也是促進新聞學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要以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為基礎,建立新聞學學術規范結構嚴密的體系。新聞學科只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在學術規范上具有與其他學科相同的問題,許多學術失范的現象也并非新聞學所獨有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借鑒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提供捷徑。

同時,目前,我國關于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還比較零散和膚淺,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尤其是對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內部的運行機制和外部保障機制的研究非常欠缺,而這些恰是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新聞學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相應地,在學術規范研究上也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因此在研究中的針對性應該更強一些。例如,“一稿多投”的問題在新聞學研究領域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雖然“一稿多投”毫無疑問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種,但是,由于新聞學是與實踐聯系緊密的研究領域,而不少論文都是用新聞理論來分析即時發生的新聞報道事件的,這些論文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具有時效性的,而現在期刊普遍的審稿期都在兩個月以上,所以,一些作者不得已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來保證論文可以更快地刊出。這種做法雖然是有違學術道德的,但是就新聞學領域而言,這種現象的發生卻是充滿無奈的,因此,在“一稿多投”問題的討論上,新聞學學術規范應當體現出自身學科的特點,尋找更能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建立適合新聞學研究現實的學術規范體系。

總之,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現狀迫切要求在理論研究上能夠有所突破,不斷深入,能夠透徹地研究學術規范體系的內容與機制,建立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體系,并且通過完善的學術規范管理和保障制度,提高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提升新聞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以促進新聞學學科的整體建設與發展。

為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問題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門將“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一個重大課題立項,本文就是該課題項目研究最初的成果之一。今后,課題組將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系統和規范的研究,也期望新聞界的朋友們能夠予以關注和積極投入,共同為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出力獻策。

[注釋]

1/2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3月16日。

3兩種代表性的觀點提煉自學術界對學術規范的討論。參見鄧正來主編:《中國學術規范化討論文選》,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69-279頁。

4[美]托克維爾著:《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82頁。

篇2

圖書館學的生機,在于圖書館學尚有許多開拓的大空間,而所有這些大空間發展都將統合于解決人類社會歷代以來的三個問題。在中文,我將它命名為“三差”問題:分別是各種識讀能力落差ICTdivide、各種信息(信息)取得時的差別Informationgap,以及各別知識流布與創新過程中的差異Knowledgedifference。圖書館學學術的研究生機,似可以從這個“三差”問題所形成的方圓之中,去追求、去探求。

圖書館學的概念超過二千年,圖書館學的成“學”,百年以來討論不已,惟圖書館學的學術理論研究,幾乎闕如。圖書館學的研究內涵,亦至今(2008年)始終未定。

圖書館知識是所有學科與學門的最底層學習,圖書館知識的學術高度又是所有各科各門知識的最頂端,圖書館的成學和知識發展密不可分。追尋圖書館學的研究高度與學術際當,是持續發展這門學問的命脈之所系。

漢代劉氏父子的“別錄”,把知識本身和圖書館管理知識帶入了“二元”的境地。他們二人把2000年前的中國知識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類別,再把六類群書種別為七略,并形成提綱書目性質的“七錄”。“七錄”工作是圖書館管理知識的發微,也是二元化知識管理的鼻祖。

公元2003年至2005年,以色列國家科學基金會所資助的一項研究亦提出了“二元化知識”的具體概念與分析,把人類的整體知識區分為廣域知識meta-knowledge和各科知識subject-basedknowledge。廣域知識的理論便成了我們這個學科的當今理論;廣域知識的研究包括純理論研究、向量研究和質量研究,便成了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廣域知識的教育便成了我們這個學門的教育,包括理論性的學術教育和實務實作性的專業訓練這個面向。

在數字時代的21世紀,追求圖書館學的研究高度與范圍際當relevance,比起以往任何時代,均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圖書館學必須要擺脫不必要的徘徊,破除學科名稱的“自我困局”,不論是“圖書館學”、“圖書信息學”、“信息管理學”、“圖書文獻處理學”、或者是“信息科學”,乃至于“知識管理學”。歷數十年以來,圖書館學學術研究受困于“名稱上的自我困局”是其他學科所少見的。劃定自己的際當,追求圖書館學成學的方圓。

2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研究

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探討與研究是圖書館教育和圖書館進階教育的基礎,理論基礎的研究有助于圖書館系列教育內容的“完整建構”。銜接過去一百年間,不同時空下的圖書館教育內涵,進一步找到圖書館學教育發展的精神主軸。

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探討、研究、教學與闡揚是一個必須。圖書館學在一千年前與歷史糾結在一起,一百年前和教育混淆同處,十年前又開始和信息交錯換魂;圖書館學發展的最大障礙與困難,在于學術理論上如何與其它學科主、從關系的厘清,找到自己真正的學術位置,探索自己本科學術的方圓。圖書館學應該不是學術上的菟絲花,也不是知識的葛藤。

以我個人從1973年開始陸陸續續的教學經驗,一直未察覺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暮然驚覺,我自己和左右的同仁大都偏重實務實作性的專業訓練教學,甚至如“圖書館法與圖書館國際組織”、“信息科學導論”,或者是“圖書館與大眾傳播”這樣的課程都偏向傳授實務實作的講說,而較少涉及基本理論的方向性剖析。

二千年以來,不同階段的人類文明誕生了不同階段的圖書館學與圖書館學研究。但是,不同階段的圖書館學事實上是為人類社會解決相同的問題。換句話說,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研究,首先需要掌握住圖書館學的“變”與“不變”。我們檢視過去50年或是25年的各家論文,可以發現圖書館學是建立在圖書館的變動、轉型與變律之中的研討與研究,而絕少研究圖書館的恒變原因以及和“恒變”相對應的不變因素。事實上,圖書館的恒變與不變正是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核心課題。

圖書館學基本上是一種社會科學,圖書館的變動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最近西方學者提出InformationSociology信息社會學,這是進一步討論圖書館這方面“變”的發展。另一方面圖書館的“不變”,也充分反映出圖書館在社會體系中的基本存在價值以及其在社會學研究中的元素性成分。以我個人最近幾年的初略性研究,發現圖書館的“不變性”研究,在于能夠透視圖書館的真正本質與存在目的。所以,在研究圖書館從自動化管理趨向變換化管理之際,往往亦把“圖書館的變”與“圖書館的不變”投入一個“對稱”的思考中去衡量。

研究圖書館學學術的學術理論,須同時注重圖書館在社會中的“變律”與“定律”這兩個元素,惟如此,似乎這個學術理論才能浮現與真正誕生。3歐洲地區圖書館學研究

根據LeifLorring的說法,1989年柏林圍墻倒塌后,促進了歐洲各國的關系和聯系,歐洲圖書館教育機構亦增加了許多互動,各國并發表了Bologna宣言,亦即TheBolognaProcessTowards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追求在2010年建立一個具有歐洲特色的高等教育領域,并使這個歐風系統全球化。

在Bologna宣言影響下,2005年百位歐洲各國的LIS教育學家,共同規劃了一份LIS教育課程,EuropeanCurriculumReflectionso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Education的反映報告,這份報告由西班牙,荷蘭,英國,挪威,德國,立陶宛等六國的LIS的學術機關領銜,有100余位參與者提出超過500份書面意見,并且經過2500位的網絡參與,分成12個分組討論所總結而成,這份報告的內容集中在12個議題之下,分別是:①廣域Meta-leve!LIS教學課程;②文化資產與文化資產數字化;③信息素養與學習;④信息查找Seeking與信息檢索;⑤信息社會;⑥知識管理;⑦知識組織;⑨圖書館在多元文化信息社會的國際交流;⑨歷史觀點下的圖書館與社會;⑩調和歐洲文化的特色;⑾圖書館暨信息機構的理論與實務;⑿圖書館管理與推廣。

這份具有歐洲風格的LIS課程計劃,強調了文化內涵為LIS的重點,也把知識管理和知識組織納入教程。LIS教育學者的心理極限,將影響從業人員的行為表現,預見集體的心理極限,必將影響未來的發展。歐洲圖書館學風格中的數據處理學Documentation一直是一個特色。以法文名稱會銜的“國際文獻處理聯盟”FID雖然進入歷史的蟄伏期,資料處理學(Doeu-mentation)長久以來都是歐風圖書館學的重要部分,因此LID在歐洲圖書館界仍然是一個比較于LIS為更多人所接受的圖書館學稱謂。

4北美地區圖書館學研究

最近有一個四人專家組簡稱JITA,JITA是分別將四人小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為代表組串起來,他們是JoseManualBarruecoCruz、ImmaSubiratsCoil、ThomasKrichelandAntonellaDeRobbio四人,在JITA四人專家組分類下的“信息使用和信息社會學”這個部分,事實上也等于是現代圖書館社會學,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在這個領域內共計羅列了九項很重要的課題,包括:①信息使用和沖擊影響Useandimpactofinformation;②書目計量法Bibliometricmethod;③信息存在于社會Infor-mationinsociety;④信息社會Informationsociety;⑤信息經濟Informationeconomics;⑥信息政策Informationpoli-cy;⑦信息傳播與流通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dif-fusion;⑧信息需求和信息需求分析Informationneedsandinformationrequirementsanalysis;⑨使用者界面和使用能力Userinterfacesusability。

四人小組特別把書目計量bibliometric列入信息社會,這是非常正確的認知,也具有深長的意義。書目計量bibliometfie有一連串的變身包括信息計量infomet-ric、網源數據計量webmetric以及科學計量scmntomet-rjc等,事實上正本朔源bibliometric一詞即可涵括info-metric、webmetric。書目計量是一種針對知識行為的研究behaviorstudy,包括作者個人知識習性和行為表現的研究,社會集體性知識行為的研究,并以統計方法呈現出這種知識行為的特征與圖像,成熟的書目計量可以反映出知識成長的趨向。

目前,書目計量的研究尚處于蠻荒的原始階段,2003年擔任美國信息學會ASIST會長的TrudiBellardoHahn女士亦指出:信息科學研究者創出了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以測量信息爆發Informationexplosion量,書目計量對于科技和學術的產生及傳播,具有相當意義。我愿意指出:書目計量學的潛能和影響力尚未全面出現。書目計量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手段之一,書目計量也是研究信息社會學的起步,書目計量本身急待建立起一套系列性的方法。書目計量的初步完備,不僅可以測量各種信息在不同媒體與信道中的爆發,亦可以促成知識在量化計算后,進入到序列的合理狀態。

崔蒂漢TrudiHaln女士2003年以美國信息學會ASIST會長的身份,反省反思:信息科學對于世界有什么貢獻?她的睿智與自審能力指出除了上述“書目計量”之外,更包括自動化索引摘要系統、信息儲存與檢索系統ISAR、信息行為研究以及信息政策形成等四大“貢獻”。

在北美地區的學術世界中,InformationScience和LibraryScience是如此接近,甚至是一家親。但是,在我們所處的學術界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港澳地區等,將library和information劃上一個相等符號,可能還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無異議”,甚至異議可能特多。這方面的美國圖書館學研究,是值得我們羨慕的。

5中文圖書館學的成學與建立

中文圖書館學ChineseLibrananship或中國圖書館學科學ChineseLibraryScience的建立與成學,是一個值得好好思索的問題。就世界性的圖書館學發展而言,具有比較性研究價值者,才有成為被研究的對象。中文圖書館學研究在歷史上的獨特性成果,已然成為圖書館學門的重要分支學科如古典目錄學,在信息應用方面亦由于中文文字的特性使然,促成中文信息系統在許多方面有別于西方羅馬拼音文字的處理。中文的文獻處理documentation,亦可自成一學,而成為中文圖書館學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文圖書館學的特殊內涵與特色文化背景因素,其中無論是古典目錄學的理論蘊底與演化、版本學的獨樹與文藝復興,或者是現代信息學在詞匯控制與索引系統中的比較研究,甚至是歷代藏書、編書的大規模知識管理精神。在認真成學后,是可以在全球圖書館事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文圖書館學在各種識讀能力落差ICTdivide問題上,自古以來,有許多有別于西方文明的經驗,從不同的書字史到文字統一的“恒不變”,從多語文并用的歷朝歷代文獻,到不同文體的演變與演進等,都是這方面的研究資源。中文圖書館學在各種信息取得時的差別informationgap,可以追溯到“孟母三遷”或更遠的歷史故事,官方的驛道與“報”以及清廷的七閣布局,則是另一種研究的重要資源。中文圖書館學在各別知識流布與創新過程中的差異問題,更可以上溯孔夫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九流十家的演變,性善性惡之說以及歷來儒學發展中的辯證史程,中華知識的興衰俱在其中。

古典與現代的結合,是發展中文圖書館學的重要途徑。中文圖書館學要跳脫“學科名詞”的迷失與自我困局,前述的目錄之學、版本之學、書法之學,甚至校讎之學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圖書館學”,均可納入中文泛圖書館學的學術研究內容,再加入近代西風下所影響的新興之學包括信息科學、知識管理、文獻處理、圖書與信息、信息管理等,以百川納入海的角度看都是中文圖書館學成學的組成成份。新學與舊學的融合,能造成有如文藝復興般的新興學科:中文圖書館學,甚至直接命名為中文知識管理學。

6泛圖書館學的共同理論基礎

在主觀與客觀的條件下,圖書館學學術研究的方圓,似乎必須要放棄“學科名稱的我執”,不執著于稱為“圖書館學”,或“信息科學”,或“信息管理”,或“圖書信息學”,或其它等等。譬如臺灣各圖書館學系所的名稱,至少就有四種以上的不同稱謂。各個名稱和稱謂自然就代表不同的意涵與研究范圍,以其問的最大公約稱之為“泛圖書館學”,涵括其學術研究的領域,并且找出共同的理論基礎,才能劃定本門學科自己追求的學科際當與成學后的宇宙方圓。

篇3

二戰以來,文化批評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是令人矚目的學術熱點,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學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受到普遍質疑。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對中國藝術學研究的影響,也必然導致藝術學研究出現學術與文化視角的轉換。這個可能出現的最有理論價值的變化,我將在下一部分論述,這里首先想討論的是,現代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義不止于文化層面上研究視角的轉換,它還可能給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帶來另外兩個方面可能形成的變化乃至沖擊。

其一,是有可能導致目前的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研究重點和研究成果價值評價體系的根本改變。

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體系決定的研究者知識譜系的影響。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現代形態的藝術研究一直比較重視理論層面的探討。經由蘇俄引入的、從德國古典哲學這一思想路徑衍生發展產生的,以及作為其知識和思維方法背景的德國古典哲學本身,長期在包括藝術研究在內的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占據特殊的主導位置,因而,和這一理論背景相吻合的藝術本體論研究,以概念和范疇為核心的抽象的理論探討與分析,長期以來都是藝術學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經驗主義傳統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對具體對象的個案的、經驗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這樣的研究取向,不僅僅是出于對西方學術發展不同趨勢的選擇,同時也蘊含了中國傳統思維方法對當代藝術研究的影響,在中國學術傳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整體性的、玄學研究路向,恰與德國古典哲學形成有趣的呼應——所謂“小學”在中國的學術傳統中,顯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樸學”也被后世的學術史家解讀成是由明入清的漢代知識分子對嚴酷現實的逃避,以及對清代統治者的消極抵抗。

改革開放以來,蘇俄引進的僵化理論教條漸漸喪失了獨斷地位。但是整個教育體系以及學術研究群體的知識體系的轉變并不能同時完成,因而學術研究基本趨勢的轉變,會表現出明顯的滯后現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開放之初理論界需要新的思想資源用以突破舊的蘇俄教條的禁錮,觀念和理論層面的創新顯得特別重要,因之出現一大批偏重于觀念與理論探討的研究文獻,也是時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藝術觀念與理論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撐,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觀念與理論拓展的歷史任務,整個國家的藝術科學研究水平,并不會僅僅因為觀念與理論的更新而有明顯的提高。

以1999至今這三年里的戲劇學研究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統計,最近三年戲劇學研究文獻里,基礎理論與范疇、規律的研究不可思議地占據了相當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開發表的研究性論文里占到1/3左右。對戲劇基本特征、基礎理論和普遍規律的探討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學術界將如此大的精力用于這類純粹理論性的探討,卻不能算是正?,F象;其中更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從事這類基礎研究的學者,多數身處并不擁有掌握研究資料與信息方面優勢的中小城市或非專門研究單位。誠然,戲劇研究領域史的研究以及具體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開史的考證,這類研究也主要是對戲劇整體時代特征或藝術特征的討論,當然也包括一些群體研究或類型研究,其中“論”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關注。在戲劇史研究領域,元雜劇尤其是關漢卿研究較受重視,中國現代戲劇和外國戲劇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個案研究是對和莎士比亞的研究,對這兩位劇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幾乎是其它同一領域劇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總和,然而對這些重要劇作家的研究,包括關漢卿研究在內,有關劇作主題、作品性質、人物形象和作品風格的辨析與討論占有最大的份量。有關這些重要劇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個人獨特見解的優秀論文論?歡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牽渲兄遼?0%以上的論文和論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現有文獻以外的材料,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研究從“知識的增長”這一學術發展角度上看,貢獻幾乎等于零。通過提交給國際性學術會議的論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國內學者的論文選題與境外學者之間的巨大差異,清晰可見。

我不敢斷定戲劇學研究領域存在的這種現象可以毫無保留地推之于整個藝術學研究領域,但是我相信從整體上看,要說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仍然流行重視抽象、宏觀的理論研究,輕視經驗的、個案的實證研究的學風,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實確實如此,那么社會學與人類學研究方法在近代的興起,就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個案的、經驗性的實證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應該成為藝術學研究的主體。只有戲劇學乃至整個藝術學研究的重心轉向實證的、個案的研究,理論與觀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說,現代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對田野方法的重視,完全可能使國內藝術學研究轉向更注重個案研究和經驗性研究,同時給予這一類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評價。這樣的轉變無疑將逐漸引導整個研究風氣的轉換。

其次,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的引入,對于強化國內藝術學研究的學術規范,將有可能產生直接影響。

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強調個案研究與研究者直接經驗的價值,但同時更強調研究過程的規范、成果表述的規范,其中也包括經驗描述的規范。這種規范不僅僅是學術積累的需要,也是使學術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學價值的需要。換言之,在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是在通過規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學。這樣的研究取向對于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中國的藝術學研究分為兩個重要群體,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學者以外,還有更大的一個群體身居文化部門所屬的藝術研究機構。以戲劇學研究為例,后一個群體的規模顯然要超過前一個群體,而且由于與戲劇創作演出的實際接觸較多,在經驗性的實證研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然而無可諱言,這個被習稱為“前海學派”的學術群體長期以來偏重于戲劇藝術實踐,雖然相對而言具有比較注重經驗研究的優勢,也擁有許多第一手的珍貴的學術資源,重視藝術的當下性,但是由于不夠注重學術規范,因此很難得到學術界應有的承認。多年來,境外數以百計的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學者相繼來到國內,他們在與這個群體的接觸交流過程中獲益匪淺,文化部門所屬的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過境外學者的轉述,才為外部世界和主流學術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緣于“前海學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規范化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換言之,經驗性的研究以及對經驗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過規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現出來,才擁有足夠的學術意義,才會得到主流學術界的認可,才可能充分顯現其學術價值。

因此,借鑒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鑒和汲取人類學和社會學家從事田野研究時遵循的學術規范,將會有效地彌補“前海學派”學者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弱項,使這個學術研究群體掌握的大量感性資料與經驗性材料,通過更多途徑進入當代主流學術界的視域,藉此改變藝術學的研究重心。因此,對于中國藝術學研究而言,進一步注重學術規范,使被稱之為“前海學派”的這個研究群體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將給中國的藝術學研究帶來深遠影響。

二研究視角的轉變

當然,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對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最具學術意義的影響,還是要首推它可能帶來的文化層面上的研究視角的改變。

中國現代形態的藝術學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學研究一樣,它之受到西方學術的刺激與影響是無可諱言的。在這一影響過程中,西方學術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打下了鮮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視角,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簡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學主要是在歐洲的文化傳統和解決歐洲社會遇到的問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隨著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擴展,自覺不自覺地呈現出歐洲中心的世界觀,這種具有鮮明西方色彩的歐洲中心的人文科學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留下它的痕跡。在研究與品評中國本土藝術時,人們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習慣運用的藝術標準,比如說以西方音樂體系評價中國本土音樂,以西方戲劇理論解釋中國戲劇并且試圖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國本土戲劇,把油畫的教學體系搬用到中國畫的教學中,等等。這樣的現象存在于藝術學的多個領域,換言之,西方比較成熟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整體植入,確實在中國藝術學研究的現代轉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這種整體植入的結果與中國本土藝術以及中國人的情感經驗之間的距離,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癥結。

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引進,卻給我們一條走出這一癥結的路徑。

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田野方法,而且還包含了至關重要的文化多元觀念。雖然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起源都帶有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但是二戰以后,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觀逐漸成為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主導思想,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兩個原來受到歐洲中心主義文化觀影響最深的研究領域,現在則相反成了對歐洲中心文化觀形成最猛烈沖擊的領域,成為最堅決地推動文化多元觀和消解歐洲中心論的學術領域。這一思想方法的變化對田野研究的影響非常之深遠,而這種非常之符合當代世界潮流的學術方法的引進,對于后發達國家尤其重要,因為越是后發達國家越是需要通過文化多元觀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視本土文化傳統的價值。因此,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爾根時代的學者那樣,抱著了解人類童年的文化優越感,把非西方社會視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因而能夠更客觀地認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傳統與現實的差異,在解釋它們的歷史與現實時,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互相尊重。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視角以外,多年來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還存在一個尚未得到學術界重視的研究視角,那就是一種過于貴族化的藝術觀仍然占據著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觀念不僅僅意味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藝術活動不能以同一種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同時也暗含了另一種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們的個人興趣,以及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作為衡量所有文化行為的唯一標準。

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將他們的考察對象,從長期以來擁有文化特權的上流社會轉向更廣闊的草根階層時,還伴隨著思維模式的改變。事實使人們更清晰地意識到,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體系雖然會有很大的差異,卻各有其合理性;他們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過其自身的價值系統,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有意義的解釋。在藝術領域更是如此,藝術在本質上意味著人們用以情感交流與表達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階層的人們各自的情感交流與表達方式,在這一生活與文化圈內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對民間草根階層的藝術、趣味與審美活動的歧視和改造,強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貴族自以為是的藝術觀與審美趣味,正是現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的禁忌。

在中國藝術學領域,這種文化貴族心態隨處可見,比如我們完全有理由對人們長期以來習焉不察的“采風”這樣的辭匯產生強烈的質疑。確實,如果說最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藝術學創作與研究對于那些地域色彩鮮明的民間藝術活動并不是毫不關心,那么很難否認,創作與研究者們經常是以“采風”的態度去關注和研究民間藝術活動的。人們慣于使用“采風”這樣的辭匯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兩個方面的信息。從歷史上看,“采風”的制度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基本形成,它隱含了官方與民間二元且以官方為主導的文化價值觀;從現實的情況看,“采風”意味著藝術家和藝術研究只關注民間藝術活動作為創作素材的價值。因此,“采風”的實質,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貴族的立場上對民間藝術活動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實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幾十年里,地域色彩鮮明的和非主流的藝術樣式和優秀藝術作品,經常被主流藝術用以為創作的材料,回顧近幾十年的藝術史,我們會發現許多有世界影響的優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處理本土民間藝術元素的產品。然而,在民間藝術活動被大量地用以為創作材料而遭到掠奪性開采的同時,它們本身卻仍然被視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視為必須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擁有藝術價值的對象。

以“采風”的心態從事本土與民間藝術研究的學者,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對象自身的獨立存在以及內在文化價值。因此,研究者變成了專事獵奇的旅游者,對于民間藝術對象的關注只限于與“我們的”藝術活動的差異,而并不真正關心這樣的藝術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創造了它們的人們究竟具有何種價值和意義。從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應該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種藝術樣式、多種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異的倫理道德和習俗對于它們的主體自身的價值與意義,致力于在這些獨特的藝術與生活的原生環境中,還原它們的內涵。這樣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風”式的官方和貴族文化心態,才能獲得對民間藝術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國目前的藝術學研究亟需借鑒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田野方法,摒棄西方中心與貴族趣味對民間話語空間的擠壓。

三一個實例:路頭戲

如果我們的藝術學研究能夠更多地注重對現代人類學與社會學方法的借鑒與引進,尤其是徹底改變歐洲中心主義與貴族主義文化觀,那么對諸多藝術現象的研究與評價,都有可能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在我的研究領域,有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說明研究視角的改變所產生的影響,那就是對臺州戲班大量演出的路頭戲(或曰提綱戲、幕表戲)的研究與評價。

近幾十年戲劇研究領域幾乎完全沒有對路頭戲的研究,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路頭戲卻可以說是中國戲劇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到戲劇起源的年代。路頭戲之所以長期被戲劇研究人員們忽視,是由于它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為從上而下的“戲改”的主要對象之一。而對路頭戲的批判,其理論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對路頭戲的批判與其說出自藝術的原因,還不如說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簡單的演劇方法,然而它并沒有像同時代其它那些更為粗糙、原始與簡單的民間藝術那樣獲得尊重,它從一開始就被看成是創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對象,直到現在,在多數當代戲劇史家們的眼里,路頭戲之受到批判乃至遺棄,仍然被看成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然而,當我們通過現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討路頭戲的存在以及它的意義,就會清楚地看到,像路頭戲這樣一種有著千百年悠久傳統的演劇方法,它之所以會受到眾口一辭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遺棄,正由于長期以來西化的和貴族的文化視角在藝術學領域占據著統治地位。

路頭戲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圍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戲改”工作的政府官員,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較高的、經常接觸甚至直接參與話劇創作與研究的知識分子,排除意識形態的因素,在某種意義上,“戲改”簡直可以說就是在用西方的、話劇的戲劇觀,居高臨下地改造中國本土戲劇。像路頭戲這種本土色彩濃厚的傳統演劇方法,與這些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戲劇學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頭戲的演劇方法被后來的國辦或準國辦的戲劇表演團體遺棄,還有另一層因素,那就是長期以來衡量藝術的標準是由傳統詩學基礎上培養的文人決定的,雖然傳統文人最終接受了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卻始終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種“花部”戲劇劇種,同時也難于充分認同民間極富創造性的口傳文學的價值。文人趣味在中國戲劇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的現象,并沒有因為1950年代的社會急劇變動而真正有所變化,反而因為劇團國家化而在制度層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學性和音樂性方面很難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頭戲,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們看到,如果說晚近一個世紀的藝術學研究受到歐化的和貴族的這兩種文化偏見的左右,那么路頭戲的遭遇具有作為樣本的罕見的深刻性,路頭戲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與遺棄,正是由于同時受到這兩個方面的夾擊。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書中所敘述的那樣,路頭戲至今仍然是臺州戲班最主要的演劇方式,但這種承繼了本土文化傳統的演劇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續至今,并不是因為路頭戲演出過程中大量的即興創造在戲劇學層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給定情境與表演者個人創造之間巧妙和平衡,以及潛藏在它的即興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員之間、演員與樂隊之間的互動與內在張力,而竟然是因為在本土的戲劇市場里,戲班最適合以這樣的演劇方式營業;并且,由于在晚近幾十年里路頭戲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識形態影響較為明顯的民間戲班,路頭戲的演劇方式也正在被棄用。

有關路頭戲的藝術魅力,我已經在書中做了初步的探討,將來還會做進一步的研究。這里我只想通過它的遭遇說明,擺脫歐洲中心的和文化貴族的偏見對于中國當前的藝術發展以及藝術學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徹底轉變研究視角,路頭戲的藝術價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評價;進而,也許還有更多的藝術現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視角加以重新審視,給予重新評價。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田野研究只是一種方法,雖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現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特有的研究路徑,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個人的研究體會,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藝術學領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諸多需要注意的問題。

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標之一,就是考察藝術活動在特定文化環境中自然生成、發展的性狀。當然,對象的性狀總是會在與外界的不斷互動過程中經常變化,然而這樣的變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與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而發生的變化,有質的區別。仍然以戲劇在晚近五十年的變化為例,雖然歷史上中國的本土戲劇始終在民眾審美趣味變化的背景下持續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正由于這樣的變化是在戲劇創作表演的主體與觀眾的互動之中緩慢而自然地發生的,因此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足以出現背離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結果;然而1950年代戲改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戲劇經歷了劇烈變化的這一改造過程中,觀眾甚至是劇團內部的創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沒有話語的權力。因此,中國戲劇的自然狀態之必然受到破壞,就是可想而知的。在這里我們看到一種外來的文化價值觀是如何被強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終會產生臬的結果。它不僅給我們留下了值得好好記取的教訓,同時還給從事藝術學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難。

這就是我們今天從事藝術學的田野研究時面臨的特定境遇,就像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幾乎所有藝術領域那樣,本土藝術在外來的文化價值觀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這一文化現實,使得從事藝術學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須非常小心翼翼。藝術學的田野研究面對的研究對象不是無感覺的作品而是具體的人的行為,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社會身份、知識背景與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的差異、尤其是趣味的差異,很容易被處于弱勢地位的民間藝人理解為知識與藝術見解的優劣,研究者在從事田野工作時,很容易被研究對象視為強勢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對被研究者產生不可預計的影響,而這樣的影響,足以改變研究對象的原生態。

需要指出的是,在藝術學的田野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入侵者,極易對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間藝術本體造成損害?,F代人類學家喜歡說“我們的身體就是人類學研究的工具”,強調田野考察過程中研究者應該融入研究對象,在與對象的互動中體察對象及其可能發生的變化,但是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這個特殊的領域,我認為研究者應該盡可能做一個客觀和外在的觀察者,盡可能克制影響對象的沖動,因為保持本土藝術的原生態的意義,可能比改變它要重要一百倍。當然,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是無可避免的,只不過清醒地意識到這種影響可能導致的負面效果,自覺地將自己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無疑是從事藝術學的田野研究時必須遵守的職業操守。

其次,我希望強調藝術學的田野研究作為一項藝術學研究的價值,盡管我們可以借鑒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這樣的研究指向應該是藝術學的而不能僅僅是人類學或社會學的。更直接地說,用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從事藝術學研究,應該是研究的重點。

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不同學科的關注重點并不相同,因此,當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方法被引進到藝術學研究領域時,人類學與社會學所關注的那些問題,也很容易同時被帶入藝術研究過程中;或者說,研究者的關注重點可能會發生偏移,也許那些從藝術學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視了,這樣一來,研究很容易演變成對于藝術、藝術活動的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而不再是藝術學研究。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當然仍有其價值與意義,然而它的價值與意義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坦率地說,這類研究即使再有價值和意義,也不是藝術學研究。它不能代替藝術學研究,也不能幫助我們解決藝術領域最值得關心的問題。

篇4

學術研究者的最基本要求是求證核實,追求創新。研究者在進行文獻回顧的過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修辭策略對前人的結論觀點進行評價,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或空白,這就是批評性言語行為。Martin-Martin& Burgess和Salager-Meyer等的研究發現學術批評性言語一方面是顯性的,針對某位學者或某種觀點,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是隱性的,不出現直接批評的詞句,而是指出研究的空白,說明整個學術社團并沒有進行該方面的研究,把學術社團作為批評的對象。批評性言語隨著時間、學科、國別不同而變化。

二、批評性言語的類別

根據Martin-Martin and Burgess的研究,學術批評性言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類。

1.作者調節(±writer mediation)

分為有作者調節、無作者調節與轉述的批評性言語。有作者調節的批評指的是作者通過使用I,we,me等人稱代詞顯性出現在批評性言語中,對他人的批評完全負責,見例a。相反的是無作者調節的批評,即作者不直接出現在文本中而是采用the findings, the study,等詞語來表明結果的客觀性,如例b。此外,作者會在文中轉述他人的批評,這些批評行為與作者本人無關,是由另外的作者在另外的文獻中提出的,參見例c。

(a)Unlike Krashen, however, I have claimed thatmany learners develop extensiv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can make use of this in both formulating message in the L2 and monitoring their output. (有作者調節)

(b)The presentstud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different language learning growth accruing from the us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direct comparison with more conventional summative assessment procedures in a longitudinal design.(無作者調節)

(c)Suchman and Jordanargue that“interactional troubles” cannot be so easily eliminated or set aside as th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ers would have it.(轉述的批評行為)

2.批評對象(±personal)

分為有人稱所指的與無人稱所指的批評性言語。前者指的是被批評的對象在文中被直接明示,見例d;后者指的是被批評的對象為整個的學術團體,而非某個具體的研究者,見例e。

(d)However,McNellis and Blumstein’s workis also characterised by very small lexicons in their case only four words and although they consider that their work is "a reasonable first approximation to the system we envision with respect to much larger size vocabularies,"proof of this claim is explicitly left to further work. (有人稱所指的批評)

(e)There is, however, very little empirical work on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play in L2. Much of the recent work has concernedstudents or it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無人稱所指的批評)

3.實現方式(±hedging)

分為采用模糊限制語的間接批評與不采用模糊限制語的直接批評。模糊限制語是用來表達不肯定或沒有十分把握的修飾成分。

(f)It seems to me, however, that the work reported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does not really tak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twork idea seriously.(有模糊限制語)

(g)Work in the discourse tradition has shown that when metaphor in real language use is closely examined and when metaphor theory is applied to empirical discourse data, difficulties and questions arise. (無模糊限制語)

三、批評性言語的應用

1.不同文化間的對比研究

學術論文中的跨文化對比研究側重對摘要的分析。Martin-Martin對英語、西班牙兩種語言社會科學領域160篇論文摘要進行研究發現西班牙語論文摘要中批評性言語的數量要低于英語論文摘要,從實施批評性言語的修辭策略來看,西班牙語學術論文摘要中更多地采用有人稱所指的、直接的批評方式,而英語學術論文摘要中則較多地采用無人稱所指的、有模糊限制語的間接批評,這主要是因為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學術論著發表的壓力以及作者與言語社團的關系不同。

2.不同學科間的對比研究

不同的學科進行學術批評時所選擇的語用手段不同。Fagan & Martin-Martin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學術論文中批評性言語進行了對比研究。該研究以心理學與化學兩個學科為例,分別選取了論文25篇,從批評的直接、間接程度,有無作者調節以及批評的目標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化學論文中批評性言語出現頻率遠遠低于心理學論文;化學論文更多地采用非人稱的、間接的批評,而心理學論文更傾向于采用無作者調節的,直接的,針對個人、有人稱所指的批評。

3.不同時間內的對比研究

Salager-Meyer等通過對1930年至1995年間發表的醫學領域內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三種語言的學術論文的批評性言語進行歷時的、跨文化的研究發現:首先,從歷時的角度看,自1990年以后,西班牙語學術論文中的批評性言語開始采用更為掩飾的或者說英語學術論文慣常采用的“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的基調來表達對同行或前人研究的批評;與之相對,法語學術論文中的批評性言語歷時變化不及西班牙同行明顯,但也在慢慢地、持續地向間接批評的方向變化。其次,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西班牙、法國的學者對于批評性言語的使用要比英語學術論文學者頻率高,而且更多地采用直接的批評方式。與其他語言相比,英語學術論文更多地采用間接地、多用模糊限制語的方式進行非針對個人的批評。

四、小結

如今信息的便捷增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通過對國際學術論文批評性言語的研究,發現他們在信息呈現方面的慣常做法,可以幫助國內學術論文作者了解國際刊物的寫作規范。同時有助于提高國際交流人員及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論文寫作水平。國內對于學術論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語類分析層面,較多地關注立場語、模糊限制語和評價資源的使用,對于學術論文中批評性言語的研究卻很少,僅有的研究也局限于學術論文摘要這一語類。因此關注學術論文的批評性言語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Martin-Martin, P.The Rhetoric of theAbstract in Englishand SpanishScientific Discourse[M].Bern:Peter Lang, 2005.369.

篇5

文獻綜述是文獻綜合評述的簡稱,也稱研究綜述,指在全面搜集、閱讀大量的有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分析鑒別,對所研究的問題(如學科和專題)在一定時期內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以及新的發展趨勢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結合作者的觀點和實踐經驗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

二、撰寫文獻綜述的一般步驟

(一)文獻的搜集

文獻的搜集包括檢索和初步篩選兩個緊密結合的方面。文獻檢索就是從眾多的文獻中查找并獲取所需文獻的過程,一般可以通過各種檢索工具完成,如文獻索引、文摘雜志、光盤、網絡或期刊數據庫檢索。常用的檢索方法有順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和綜合查找法。而文獻的篩選則從文獻的真實性、先進性和適用性三個方面進行鑒別。

(二)文獻的閱讀和分類

閱讀是全面掌握文獻觀點、內容、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的過程,也是寫好綜述的基礎。在閱讀的過程中系統地記錄各個文獻中研究的問題、目標、方法、結果和結論。同時,要批判地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觀點的不足,以便發現尚未研究的問題。其次,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以便后續研究中使用。

(三)文獻的加工、比較和評論

撰寫文獻綜述的關鍵在于對文獻觀點的加工整理和評論。首先,對文獻的觀點按照一定的原則,進行整理、陳述并注重對觀點的提煉,使之系列化、條理化。其次,對不同的觀點進行合理的分析、比較和評論,要客觀公正并注意選擇合適的視角,保持思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四)預測研究趨勢,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文獻綜述的結尾應在考察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總結該學科領域當前國內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應用價值、實際意義,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展望今后的發展趨勢或前景,從而提出新的研究設想、研究內容等。這是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所在,也是文獻綜述的點睛之筆。

三、文獻綜述與科學研究的聯系

文獻綜述是從事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撰寫的基礎環節,在整個學術研究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和關鍵的地位。對學術研究而言,文獻綜述就像是路標,意義是特殊而深遠。文獻綜述是學術研究乃至學術創新的基石,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遠”。 而科學研究具有歷史繼承性,整體上是螺旋式向前推進的,若能踏著前人的足跡向前挺進,不僅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而且可以幫助我探索的層次更深更遠。

(一)文獻綜述之于科學研究

從上述文獻綜述的含義與步驟,可以看出,文獻綜述是科學研究的首要而必要的步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一個資料全面、研究深入的綜述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確立研究課題方向,還可以為深入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撐。

下面就文獻綜述對科學研究的作用和意義,分幾點闡述:

1、文獻綜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礎

一方面,文獻綜述為科學研究論文的選題尋求了切入點和突破點??茖W研究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活動,而創新就是對現有研究不足的彌補或突破。任何研究課題的確立,都要充分考慮到現有的研究基礎、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研究的趨勢以及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的可能性。通過撰寫綜述,可以在掌握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尋找論文選題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從而明確論文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這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礎工作。

另一方面,為研究尋求新的研究方法和有力的論證依據。文獻綜述是跟蹤和吸收國內外學術思想和研究的最新成就,了解科學研究前沿動向并獲得新情報信息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我們掌握國內外最新的理論、手段和研究方法。從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的啟發,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論文深入研究的新方法、新線索,使相關的概念、理論具體化,而且可以為科學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提供豐富的、有說服力的事實和數據資料,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礎上,同時證明研究題目和方法的選擇是必要和適時的。可以說,一個成功的文獻綜述,能夠以其系統的分析評價和有根據的趨勢預測,為新課題的確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論證。

2、避免重復勞動,提高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科學工作者應把人類歷史上尚未提出的或尚未解決的問題作為科研的選題,從事這種研究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科學研究。文獻綜述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占有已有的研究材料,避免重提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重犯前人已經犯過的錯誤,這對提高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有重要的的作用。

3、文獻綜述是學位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學位論文的重要章節,文獻綜述的作用在于介紹研究的現狀,闡明選題設計的依據、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提出選題的創新之處。這樣,既能反映選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性,又可以使評審專家充分了解論文研究的價值,判斷學生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

4、不應忽視的雙面效應

文獻綜述具有正負雙面效應:它既可以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學術養料,同時也可能框定甚至窄化或限制后人尤其是那些墨守成規者的視野和思想。所以,我們應警醒:不能只看到文獻綜述的“工具意義”,毫不理會前人研究成果本身的“寶藏價值”,更不能將文獻綜述僅僅視為“學術規范”的一種標志。

(二)科學研究之于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目前為止的、與某一研究問題相關的各種科學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查閱和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文獻綜述是一種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文獻進行的“再研究”。可以說,科學研究對于文獻綜述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為綜提供資料的支持和思路的啟發,一片優秀的文獻綜述應為讀者或研究者本身提供一個相關研究的總體狀貌??茖W研究成果中的各種理論或觀點都有自己的內核,而撰寫文獻綜述過程中的分類、分層和關聯論證等“研究之研究”的環節,便可以產生“學術增值”,所以,相當大的科學研究相關文獻和知識的占有量應是可以對文獻綜述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

四、結語

文獻綜述是為了明了過去研究的狀貌,把握或占領當下研究的制高點,最終形成創新的研究成果。在撰寫文獻綜述過程中,面對各種不同的理論或觀點,堅持綜合性和批判性,通過評估分析已有的研究貢獻和局限,凸顯自己研究問題的價值。同時,尋找自己不同于前人之處,闡明其研究的進展和特點,讓其研究發現盡可能具有原創性,覓出實現突破和超越的路徑,探索未來研究的可能空間。

參考文獻:

[1]王琪.撰寫文獻綜述的意義、步驟與常見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No.21611:49-52.

[2]高麗麗.關于文獻綜述的認識和思考[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5,S1:210-211.

篇6

【原文出處】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基金資助“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08JJD860223

為社會所強烈關注的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最后以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其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而告一段落。[1]針對此事,教育部部長周濟痛心疾首地說:“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像對待假冒偽劣產品一樣‘零容忍’,實行‘一票否決’。”[2]為此,教育部還首次專門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

“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雖然發生在醫藥學研究領域,但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卻顯露出普遍存在于各個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術規范問題的嚴重性。換句話說,對任何學科研究領域來說,學術規范問題都是一個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問題。

就新聞學研究領域而言,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但迄今卻一直沒有成熟的解決辦法,致使其成為愈演愈烈的棘手難題。

目前,新聞界對涉及新聞學學術規范的一些基本的問題,如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新聞傳播學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學術規范體系等尚存在爭論,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闡述看法,希望能夠對我國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對于新聞學研究是否需要學術規范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其實,這一爭論的焦點根源于對學術研究是否有規范的爭論。一種觀點認為,學術規范“是通過專業認可的‘入場券’”,即“一套‘做活’的規矩,而且必須與學術界當下的認可結合”。另一種觀點認為,“‘規范’雖則對建立學術秩序、發展常規研究有意義;但畢竟是一種束縛(盡管是必要的束縛),故成熟的學者往往部分逾越‘規范’。”[3]

面臨整個學界的質疑和爭論,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對于規范是否有存在必要的爭論。古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是對“規范”的最樸素的表達。盡管在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這不足以成為使學術研究拋棄規范的理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存在是有其理論和現實依據的。

首先,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理論依據是規范論。

關于規范與自由的關系,歷史上有過很多論述。托克維爾在探討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時,曾說過“既要自由也要法律”。他認為得到前者的最好方法是借助于后者,“自由和順從并不互相抵觸;正相反,自由包括對自己所立法律的服從。”[4]這里托克維爾所指的“法律”更多地是具有與“自由”相對的“規范”的含義。涂爾干也說過,“正因為規范可以教會我們約束和控制我們自己,所以規范也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盵5]這些論述都認為“規范”是“自由”的基礎,二者不是絕然對立的。

正在此基礎之上,規范論得以發展起來,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規范、規則以及制度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有人提出規范“是調控人們行為的、由某種精神力量或物質力量來支持的、具有不同程度之普適性的指示或指示系統?!盵6]也有人提出:“規范是集體共有的行為準則?!盵8]這些定義其實都設定了一個前提,即規范是社會正常運行所必需的。

對于新聞學研究來說,學術規范同樣是必需的,不管采取何種形式出現,它都是通過合理的框架設定和制度體系來保證新聞學研究在“軌道”內進行的規范,看似是具有限制性的規范,但卻是學術對話得以實現的基礎,也是新聞學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其次,新聞學學術規范存在的現實依據是學術失范現象的客觀存在。

目前我國的新聞學研究同其他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一樣,也還存在不少失范現象,如重復發表、抄襲剽竊、忽視學術積累、缺乏學術批評、引文及注釋失范、學術評價標準不一,以及低水平重復和“泡沫化”傾向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嚴重制約了新聞學研究的深化,同時也大大損害了新聞學的學術聲譽,影響了新聞學的學科地位。

例如,“新聞無學論”的產生和影響的擴大與新聞學研究中的學術失范現象屢有發生就有很大關系。由于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不強,導致新聞學論文的獨創性較低、書籍內容重復較多,所以盡管近些年新聞傳播學科已被列為一級學科,曾經甚囂塵上的“新聞無學論”的影響也已大幅減弱,但是“新聞無學論”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不但許多新聞從業者不大認可新聞有學,就連一些新聞領域的研究者也對新聞學的學術性產生懷疑,更不用說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新聞傳播學科的科學性表示質疑了。

正因為如此,闡釋新聞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學術規范,以及探求新聞學實現學術規范化和管理科學化的路徑與策略,應當是當前的一個急需破題的工作。

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實事求是地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其中包括一些認識上的障礙。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以新聞學學術失范研究取代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這一問題普遍存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統觀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成果,有相當部分是對學術失范現象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提出要繼續嚴格遵守學術規范。但是,究竟何為學術規范?新聞學學術規范的內容是什么?學術規范的保障機制何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反而沒有得到回答?;蛘哒f,新聞學學術失范首先要有“范”可“失”,然而,目前的研究卻避開這個較難回答的問題,直接進入對學術失范的研究,這在研究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第二,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缺乏宏觀視野,陷入細節研究。新聞學學術規范并非只是那些簡單的“規定”、“規則”、“條例”,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體系。但是對這一點,現有的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并未體現出來。其實,新聞學學術失范中的一些問題的確可以通過操作層面的規范進行約束,例如“抄襲剽竊”、“注釋規范”、“一稿多投”等,然而,有更多的問題不僅僅是通過某個環節的細節研究就可以解決的,因為新聞學學術規范不僅有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有理念、道德、結構、保障等各層面的問題,以及各環節之間的聯系,這些都需要進行系統研究,而不僅僅是對技術操作細節的研究。同時,也需要看到,由于長期以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缺乏宏觀視野,使得研究者的思維產生了某種慣性,即將學術規范研究局囿于表面的技術研究,甚至僅僅將學術規范看作是對學術論文的格式規定。

第三,缺乏將英美學術規范研究經驗與我國現實狀況的有機結合。英美的學術活動被加以規范的歷史比較長,其所積累的經驗可以給我國的學術規范研究提供借鑒,但是有的研究一味地以英美學術規范為標準,卻不考慮我國政治、經濟現實以及學術活動的現狀,因此,基于此探討我國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實用性,難以實際應用。所以,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需要以西方為參照,同時也要以我國學術界的現實為基礎。

第四,缺少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特有問題的針對性。美國哲學科學家庫恩說過,如果你得出的東西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門科學就不能發展了,因此就不能叫做科學了。[9]同理,新聞學研究有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色之處,這也決定了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不能僅僅取得與人文社會其他學科的共通點,而且需要著眼于新聞學研究的實際需要,這樣得出的研究成果才能對改善學術規范現狀有所作用。

上述四個問題是當前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中不得不正視的,需要我們調整研究思路,能夠從固有的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三、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開展學術規范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聞學取得科學發展的內在需要。在這其中,建立結構嚴密的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是破題之道,也是促進新聞學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

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要以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為基礎,建立新聞學學術規范結構嚴密的體系。新聞學科只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個分支,在學術規范上具有與其他學科相同的問題,許多學術失范的現象也并非新聞學所獨有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講,借鑒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可以對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提供捷徑。

同時,目前,我國關于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研究還比較零散和膚淺,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尤其是對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內部的運行機制和外部保障機制的研究非常欠缺,而這些恰是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新聞學學科具有不同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相應地,在學術規范研究上也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特點,因此在研究中的針對性應該更強一些。例如,“一稿多投”的問題在新聞學研究領域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雖然“一稿多投”毫無疑問屬于“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種,但是,由于新聞學是與實踐聯系緊密的研究領域,而不少論文都是用新聞理論來分析即時發生的新聞報道事件的,這些論文從某種角度看也是具有時效性的,而現在期刊普遍的審稿期都在兩個月以上,所以,一些作者不得已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來保證論文可以更快地刊出。這種做法雖然是有違學術道德的,但是就新聞學領域而言,這種現象的發生卻是充滿無奈的,因此,在“一稿多投”問題的討論上,新聞學學術規范應當體現出自身學科的特點,尋找更能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聞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需要體現學科特點,建立適合新聞學研究現實的學術規范體系。

總之,我國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現狀迫切要求在理論研究上能夠有所突破,不斷深入,能夠透徹地研究學術規范體系的內容與機制,建立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體系,并且通過完善的學術規范管理和保障制度,提高新聞學研究的規范性,提升新聞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以促進新聞學學科的整體建設與發展。

為了對新聞學學術規范問題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專門將“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作為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一個重大課題立項,本文就是該課題項目研究最初的成果之一。今后,課題組將就新聞學學術規范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系統和規范的研究,也期望新聞界的朋友們能夠予以關注和積極投入,共同為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出力獻策。

注釋:

[1]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3月16日。

[2]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3月16日。

[3]兩種代表性的觀點提煉自學術界對學術規范的討論。參見鄧正來主編:《中國學術規范化討論文選》,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69-279頁。

[4][美]托克維爾著:《舊制度與大革命》,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82頁。

[5][法]愛彌爾?涂爾干著,陳光金等譯:《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頁。

[6]王剛:《科學認知規范的理論及其基本問題》,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11月,第2頁。

[8]高尚濤:《權力與規范》,外交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第48頁。

[9]轉引自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網站:勞凱聲,“中國教育研究的問題轉向”,http://www.zjedusri.com.cn/show.php?IID=%20899。

(鄭保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郭平,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07級博士研究生)

鏈接:

部分學術腐敗事件回放

2008年10月,浙江大學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因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被院方解聘。3月15日,浙江大學校長楊衛在教育部舉行的加強高等學校學風建設座談會上通報了處理“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況: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賀海波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原院長楊杰將他人論文和課題列入申報材料。2006年3月21日,同濟大學免去楊杰院長一職。6月21日,同濟大學以“學術造假”解除其教授資格。

2006年1月17日,一舉報人在網上指責中國首款自主知識產權高端DSP芯片――“漢芯一號”發明人,上海交大微電子學院原院長陳進弄虛作假,將從美國進口來的芯片加上了漢芯字樣的標志,騙取國家上億元無償撥款。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大宣布撤銷陳進院長和教授職務,解除聘用。

篇7

1.大學圖書館是公共性與私有性的統一

服務即產品。按服務的一般性質來分類,可分為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三大類,大學圖書館的服務產品屬于哪一類呢?

純公共產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的產品或服務。非排他性指無法排除他人包括“搭便車”者從公共產品中獲利,即對公共產品的供給不付任何費用的人同支付費用的人一樣能夠享有公共產品[1]。消費上的非競爭性是說每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都不會減少任何其他人從該產品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各消費行為之間不具有對抗性。

保羅·薩繆爾森以路燈為例對純公共產品作出了解釋。路燈給路人提供照明,你路過時承接了照明服務,他路過亦然;今天亦然,明天還是如此。但誰也不能也不會說,自己將不會在那路過,而要求取消那兒的路燈[2]。這公共照明服務,無法建立起對路人收費的機制,困難在于收費的操作成本與效率不成正比。警察、軍隊、司法、政府行政管理等服務,都屬于典型的純公共產品。這類產品一般是由政府部門提供,其消耗只能通過向企業與居民收稅,以財政支出的方式來支付。

與純公共產品相對應的是私人產品,是指在使用和消費上具有個人排他性的產品。該類物品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只能為某一特定的主體所使用,如“一條褲子在某個時間只能為一個人穿著”,“一輛汽車不能同時朝兩個不同的方向行駛”[3]。這種排他性和消費上的競爭性,使其供給由市場決定,取得方式一般基于等價交換。

介于純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之間,還有一類產品稱為準公共產品,這類產品消費時不是獨占的,但也不是全社會人人都可共享的,因為人人共享勢必造成擁擠或容量缺乏,這就是準公共產品的擁擠性特征。擁擠性是由公共產品的空間不可分割性帶來的,當消費者的數目增加到一定值后,就會出現邊際成本為正的情況,即每增加一個消費者將會減少全體消費者的效用,如博物館、公園等。擁擠性直接孕育了購票制的出現,進入公園、電影院等需要付出個人的消費代價——門票。但其并不具有消費上的競爭性,即不同于消費一個蘋果、一條褲子,某個人在消費則完全排斥了其他人消費的可能性,也就披上了部分公共產品的色彩。

那么,大學圖書館的服務是哪種性質的產品呢?我們知道,純公共產品不能私有化,個人擁有軍隊、司法權將會給社會帶來巨大威脅;私有產品很難公共化,會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而準公共產品,在形式上可以向兩個方向轉化。當其轉化為純公共產品時,需要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持,包括財政、技術、法律等。大學圖書館服務的資源是充裕的,足以支持相當數量的用戶(校內師生)同時“消費”,當用戶數量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時,邊際成本不為正,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但它的資源又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全社會的需求,甚至不能滿足社會的一部分讀者的需求,在沒有根本解決資源稀缺問題的情況下,就必須建立起一套保護機制,使大學圖書館在向社會開放后能夠平穩運作。由此可見,大學圖書館服務帶有擁擠性特征。

大學圖書館服務既非純粹的公共產品,亦非純粹的私人產品,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準公共產品,這也正是問題的復雜之處。從效率角度分析,應按私人產品方式供給;從公平性角度考慮,則應按公共產品方式供給[4]。大學圖書館要轉化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走向社會,做到注重公平,兼顧效率,確實還存在著巨大的困難,面對社會巨大的用戶群以及更龐大的潛在用戶群體,大學圖書館除了資金、技術、設備、館藏資源等硬性指標的物質稀缺,在經驗、理念等軟性因素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那么這種印象中的“公共食堂”型的圖書館似乎只有在柏拉圖的時代里出現了,但那時的公眾僅僅是指貴族和一部分的非奴隸平民。

2.大學圖書館是公益性與經營性的統一

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將服務分成兩類,即公益和經營。二者有著本質區別,公益主要追求的是社會效益,純公益有國防、交警、氣象測報等,由于其服務對象的非具體性,所以不可能具有經營性或者商業性;而經營追求的是經濟效益,雖然在客觀上對社會產生影響,但卻主要地是為個別人或團體提供的利益,如商店、酒家、賓館的服務[5]。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給第62屆國際圖聯大會討論的宣言中提到:“圖書館是一種公共機構?!贝髮W圖書館的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項:保存文化遺產,傳遞信息資源,弘揚人類文化,輔助教學科研,以求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因此,從原則上講,大學圖書館應該是公益性的。

但國內眾多圖書館的公益性卻在各方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1)環境挑戰。伴隨著咨詢業、情報業等信息產業的發展,給傳統圖書館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目前相當數量的社會圖書館還停留在粗放式地“借借還還”階段,遠遠不能滿足廣大用戶對文獻信息深層挖掘的需求。如針對企業提供項目研究背景資料,針對科研工作者提供詳盡的最新成果統計等。

(2)經費短缺。一方面政府的投資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圖書館運營需要更多的經費。書籍漲價、更新設備、系統維護、員工培訓都給圖書館的公益造成強烈的沖擊。

GATS簽訂后,服務市場逐漸向外資開放。圖書館提供有償服務將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生存途徑。

為了適應這種市場環境的變化,提高大學圖書館的競爭力,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指出:“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要發揮學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開展面向社會的文獻情報和技術咨詢服務,可根據材料和勞動的消耗或服務的實際效益收取適當費用?!边@為大學圖書館經營性運營勾畫了初步的藍圖,但是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根據職業不同可將公共圖書館的主要用戶群劃分為五個群體:學生、企業職員、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干部、漂流族等。大學圖書館要向社會開放,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它的信息資源要經過針對性的整理,因為不是所有的社會成員都能對其運用自如;其次,大學圖書館將為開放承擔巨大的開支,而這筆費用即使由廣大的讀者分攤,對于個體來說,仍然價格不菲,必然會減少圖書館的用戶,那么圖書館的單位成本會越來越高,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不利于大學圖書館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高校的正常教學。這將成為大學圖書館升級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的瓶頸。

3.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的障礙

通過分析大學圖書館的一些性質,顯示出目前狀況下,大學圖書館還不可能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那么大學圖書館就可以安心高臥在高校校園內嗎?

我國現有大學圖書館(公辦)1794所,藏書約6.6億冊。但大多數大學圖書館的館藏利用率極其低,平均只有40%左右,更有甚者還不到20%。也就是說大學圖書館里有4億多冊的書籍在睡覺,相當于全國公共圖書館的總藏書量[6]。這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在提倡建立節約型和諧社會的今天,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率是一個十分有必要進行的研究課題。

那么在大學圖書館需要采取哪些手段來克服面臨的困難,并成功地使大學圖書館真正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私以為,以下五點是當務之急,必須處理好才能使大學圖書館物盡其用。

(1)革新理念。長久以來的本位主義思想貫徹在高校之間,使得對外開放本身成為一種難以令大學圖書館產生興趣的課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學習美國,制定出一部《圖書館法》,實行“依法治館”,以完善操作上的流程。另外還需廣為宣傳,一來是增強各大學圖書館之間的聯系,其二是要讓廣大的社會民眾參與進來。

(2)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要試圖以一館之力完成如此大業恐怕還是有些難度。所以各大學圖書館要“手拉手”的進行活動,盡量參加區域性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各館之間,相互競爭,提高服務質量;相互合作,提高資源利用率[7]。

(3)推廣數字資源。圖書館自建館之日起就有個矛盾,即館藏文獻的有限性和用戶讀者的無限性。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絡的發展,逐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適當地提高數字文獻資源的購入量,并更多的將借閱量大的傳統文獻資源轉化為數字文獻資源。既為讀者提供了方便,也緩解了傳統文獻資源“供不應求”的狀況。

(4)延伸服務。打破空間限制,走出圖書館,比如舉辦講座、“科普宣傳月”、送書下鄉等途徑都是充分利用大學圖書館的有限資源創造更高更好的效用,體現了大學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5)區別對待。對于外來讀者必須有個類似于本校讀者章程的文件,關于借閱的紀律、費用等方面給于嚴格的規定,這樣既保護了外來讀者的利益,也維護了本校讀者的利益,而且給圖書館帶來了一些管理收入。

(6)政府財政支持。這一點至關重要。大學圖書館的準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它的非盈利性,一旦開放了社會這個更大的用戶群體,各方面的開支將急劇增長,于是財政支持成為大學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命脈。

大學圖書館走向社會的道路盡管充滿著荊棘,但也還是有很多的前輩,如深圳大學圖書館、武漢醫學院圖書館對此進行的有益嘗試[8]。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通過解決這些實際困難,大學圖書館必然可以真正成為社會的智能公共食堂。

參考文獻

[1]陸永.論作為一種公共產品的社會治安[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4][5]張鐵明.淺論教育服務產品的特性[J].教育科學,1998,(3).

[3]陳曉春.私人產品與公共產品的性質與成因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6][7][8]周過忠.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之我見[J].重慶圖情研究,2006,(1).

篇8

二是教師本身的素質,一名教師只有文化知識還遠遠不夠,教師是一個綜合能力比較強的職業。教師本身的素質包括:1.表達能力;2.教態;3.說好普通話的能力;還有最為重要的就是:必須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必須熱愛學生。

一、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科學、嚴密

數學是科學性和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數學是學好中學數、理、化的基礎,也是今后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語言應該是科學和嚴密的。

有的教師教學語言不夠科學,也不夠嚴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時,當教師對三角形下定義時,說:“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這是不嚴密的,因為三條邊組成的圖形可能是三條不相交的直線。這樣說才是正確的:“由三條邊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有的教師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中,在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時,學生說,“相同點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也都是直角;不同點是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北容^異同點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師不清楚,學生也就不清楚了。接下來教師一定要問:“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呢?”可是教師沒有問,學生也不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也就是正方形包含在長方形中。接下來學平行四邊形,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異同點,相同點是對邊相等,不同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不是直角,而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最重要的是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教師沒有問。為什么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認識,而不把長方形、三角形和圓放在一起認識呢?因為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包含關系,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們又都是特殊的四邊形,還可以畫一個示意圖。而這節課教師只講了這三種圖形都是四邊形,它們各自的特點,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沒有問,也沒有講。教師只有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系起來,教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使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樣的知識才是完整的、科學的和嚴密的。

二、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準確、精煉

有些教師不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隨意性很大,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這節課中,復習一道判斷四個角是不是直角的題,教師出示的題目是“判斷出直角”,這話很不規范、很不準確。應該說,“判斷下面每個角,哪個是直角?”

有些教師就比較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在課堂上語言比較精煉,沒有多余的話。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節課中,教師問完好以后,接著說:“先拿三根小棒,圍一個圖形,誰愿意到前面來做?”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沒有浪費學生寶貴的時間。有的教師話就比較多,語言不夠精煉。問完好以后,她說:“今天,我們要在這里上一節數學課。大家看一下,教室里來了很多領導和老師,還有校長,希望同學們就象在自己班級上課一樣不要害怕,積極思考,主動發言,讓領導和老師們看一看,好不好?”沒用的話,與這堂課的知識內容沒有關系的話,請不要說,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上課的時間多么寶貴,就40分鐘?。?/p>

三、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形象生動、有啟發性

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帶有啟發性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例如:長春市第二實驗小學鞠孟賢老師,在講“兩步計算應用題”時,她把兩步計算應用題中的間接條件,用一個非常形象的字“藏”來代替,她說:“這里還有一個條件,藏起來了,誰能把它找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這一生動的字調動起來了,他們都想自己找出來。

再如教師在講“小數的性質”這節課中,教師上課的第一句話就說:“你們去過商店買過學習用品嗎?”一句話就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因為買學習用品和他們的生活太貼近了。教師接著說:“文具盒5元,圓珠筆1元6角,你們會不會寫?”讓學生動筆寫,這樣有兩種不同的寫法:5元,5.00元;1.6元,1.60元。教師又接著說:“同樣的錢為什么用不同的形式表示?你們想不想知道?”這誘人的加之親切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全班學生都盯著教師想知道為什么。

我們聽過不少這樣的課,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說的話很多,而且重復的話很多,多數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只有個別幾個“好”學生才有發言的機會,全班學生沒有動起來,所以課堂氣氛沉悶。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讓學生主動的學習,主動的獲得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尤其是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讓學生積極思考,如果大多數學生沒有想出來,那么可以讓學生前后桌討論一下,讓全體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這樣課堂氣氛絕不會沉悶了。

四、小學數學教學語言應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經常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學習。例如,在講“一位數除三位數”的教學中,教師出示題:428÷2,教師說:“根據這道題的特點和一位數除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你有勇氣獨立完成這道題嗎?”當全班學生都做對時,教師又說:“你們真聰明!”這樣的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動,而且師生的情感得到發展?!袄蠋煂ξ覀冋婧茫铱上矚g學數學了?!薄拔曳浅T敢鈱W數學。”

有很多教師愿意把學生分為好學生、中等學生和差學生,這是從學習成績來分的。但是,我們最好不要這樣分,這樣會傷他們自尊心的。我們不妨這樣分:對學習有興趣的,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對學習興趣不大,但比較聽話,老師讓我學,我就學,被動學習的學生;再就是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和被動學習的學生,有時會對學習采取冷漠的態度,教師就要以滿腔的熱情去溫暖這些冷漠的心,讓他們逐漸解凍,恢復活力。

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一名學生正確的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或一名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把問題回答正確,教師會說:“同學們,鼓勵他!”全班同學會熱烈的、帶有節奏的鼓掌;有的老師還會用親切的語調說:“回答得非常好!”“李聰,今天表現得真好!”我想:就這樣一句話,會使這名同學全天都能愉快地學習,甚至,從此以后,他就非常喜歡數學了。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個有名的實驗,他把學生分成四個組,學習同一難度的內容,第一組為受表揚組,經常受到表揚,成績扶搖直上。第二組為受譴責組,責備經常不斷,這些責備,開始起點作用,后來就“?!绷?,成績就持續下降。第三組為被忽視組,只是在一旁靜聽前兩組所受到的表揚與譴責,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揚,也不遭受直接的譴責,學習成績比前兩組都差。第四組為控制組,既不給予任何表揚與譴責,也不讓他們聽到對前兩組的表揚與譴責,學習成績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結論說:“獎懲都是必要的,不給予獎懲會引起學習下降,而獎勵比懲罰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更大。

教師要善于表揚學生,尤其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和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的老師會說,這樣的學生沒有優點,怎么表揚他呢?做一個細心的教師,只要發現學生有一點點進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你也應該及時的表揚他,鼓勵他,使他感到我也有優點,我也能進步。如上課時,當你提出比較簡單的問題時,讓他回答,及時表揚他、鼓勵他,“他回答得非常正確,進步很大?!边€有的學生上課舉手發言,即使他回答錯了,你也要鼓勵他,“看他能大膽發言了,雖然問題回答得不完全正確,但是他已有了很大的進步,我相信下一次他一定能把問題回答正確?!睂τ趯W習有困難的學生或不愛發言的學生來說,老師能表揚他、鼓勵他,他當然非常高興,甚至非常自豪,由此他會對學習產生興趣,會認真的聽課,積極的發言,這樣他的學習成績會很快地提高。

五、教學語言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克服方言

有的教師一定要問:又不是語文課,數學課為什么還要用標準的普通話呢?我省有的地區普遍有地方口語,就是平翹舌分不清。如:14,他們發“十市”。我國很早以前就提倡說普通話,這里說的普通話是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到南方一些省市聽課,老師和學生們說的都是普通話,而且都很標準。我省有幾個地區有地方口語,要改變家鄉的面貌,首先從教師做起。教師說的不是標準的普通話,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教師發音是否準確,也標志著教師的業務水平。發音不夠準確的教師,可以查字典,請教發音準確的教師,師生之間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發言時,如果發音不準,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及時糾正。

六、教師自然得體的教態是無聲的教學語言

教師的教態一般是指,教師的外表、說話的表情以及說話的語調等等。

教師的教態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要求教師表情親切,語調適中。教師笑盈盈地面龐,親切的目光,使學生感到老師可敬可親。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就會主動、自覺地學習。遼源第一實驗小學吳敏老師的教態就是非常自然的,她的聲音也非常美,聽她講課就是一種享受。而且她和學生的感情也很好,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敢想敢說,他們不害怕老師,說錯了,老師也不會批評他們,經常這樣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還有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陳曉梅老師,她的教態也非常自然得體。

篇9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正如有的專家所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為此,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三、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對問題的討論應把握時機,過早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最近發展區,學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白白地浪費時間而一無所獲。過遲學生對問題已基本弄懂,討論的意義不大。教師還應設計多層次的問題滿足各層面學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學生思維的,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此外,討論時應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則,在討論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討論的方法要科學

常見教師把題一呈現,便馬上讓學生討論,討論了兩三分鐘,教師便草草收場,只留于表面形式,沒有注重效果。教師不能由于時間關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開就終結,應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大空間。在教學實驗中,我曾經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對問題直接討論,第二組獨立思考,第三組先獨立思考然后討論,經過多次實驗結果發現:第三組學習效果最好,第一組效果最差。第一組的學生容易注意到別人的意見,思維活動受到了束縛,容易得出一些傾向性的結論;第三組表現在它的“預熱效應”上,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活動,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利于學生積思廣益的學習。第三組的學生無論是在解決問題的途徑上、質量上都優于其它兩組。可見,討論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討論的氛圍要和諧

討論應營造一種氛圍,使每位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意見被批評,而是堅信自己的觀點是受歡迎的,小組中的成員不是批評別人的意見,而是傾聽、補充、完善所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觀點即使錯了,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才能真正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學生討論起來,才心無疑慮,才能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發展。

六、要培養學生“三會”

有的老師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教學場面:討論時,學生各說各的,有的學生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學生討論后,教師依次聽取匯報,匯報完畢,活動便宣告結束。

為此老師要培養學生“三會”:一是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二是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三是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學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

課堂討論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它使學生在獲得所必需的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當然,課堂討論還應注意討論的問題應有多種解決途徑,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加以指引、點撥,討論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盡量避免一問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兩極分化等問題,這都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篇10

二、根據教材特點,適當選擇科學史資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圓周率π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常數,是圓的周長與其直徑之比。為了回答這個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數學家鍥而不舍,不斷探索,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其中我國的數學家作出過卓越貢獻。該章的“讀一讀:關于圓周率π”對此作了簡單的介紹,并提到祖沖之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為了讓同學們了解這一成就的意義,從中得到啟迪,我選配了有關的史料,作了一次讀后小結。先簡單介紹發展過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國均取π=3,如我國《周髀算經》就說“徑一周三”,后人稱之為“古率”。人們通過實踐逐步認識到用古率計算圓周長和圓面積時,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實際值,于是不斷利用經驗數據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分別得到π=31605和π=3125。后來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圓內接和外切正多邊形來求圓周率的近似值,得到當時關于π的最好估值約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臘的托勒玫約在公元150年左右又進一步求出π=3141666。我國魏晉時代數學家劉微(約公元3~4世紀)用圓的內接正多邊形的“弧矢割圓術”計算π值。當邊數為192時,得到3141024〈π〈3142704。后來把邊數增加到3072邊時,進一步得到π=314159,這比托勒玫的結果又有了進步。待到南北朝時,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層樓,計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求出了準確到七位小數的π值。我國以這一精度,在長達一千年的時間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一記錄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亞細亞的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他準確地計算到小數點后第十六位。這樣可使同學們明白,人類對圓周率認識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數學家不斷努力的結果。我國不僅以古代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進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數學方面也曾在一些領域內取得過遙遙領先的地位,創造過多項“世界記錄”,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就是其中一項。接著我再說明,我國的科學技術只是近幾百年來,由于封建社會的日趨沒落,才逐漸落伍。如今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新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同學們的肩上。我們要下定決心,努力學習,奮發圖強。

篇11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庇軐W家培根也說過:“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边@都說明“問”是何等重要。教學中的“問”。包括學生問與教師問兩個方面。學生“疑而能問”,教師只需“解惑”。但對于“讀書無疑者”,則“須教有疑”,正是“學非問不明”,但是在數學課堂上問什么?如何問?這里又頗有一些學問。

經常在課堂上聽到這樣的問題:對不對呀?是不是?等等這樣過于簡單的問題。不該設問處卻設了問,且提問又不具有思考性,啟發性,學生無須思考,也無法思考,只能機械地做出應答。那么怎樣講求提問的藝術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大致有以下三點內容。

1、問什么?大致有四問四忌:(1)問有關知識,忌離題太遠。(2)關鍵處發問點撥,忌不痛不癢。(3)難點處反復設疑,深入淺出,忌避重就輕。(4)鞏固性提出問,歸類記憶,忌膚淺零雜。

2、問誰。也有四問四忌:(1)高深或靈活性大的問題問優生,其他人復述,各有所得,忌“槍槍卡殼?!保?)基礎題,綜合題,最好依次問,忌“留死角”。(3)少數人舉手時,提問要選擇代表多數人水平的學生,忌“以情緒定人?!?/p>

3、問法。(1)提出問題,要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2)問題的提出要簡明、準確、循序漸進。(3)問題要有啟發性。(4)教師要善于引導,鼓勵學生思考。(5)提問要因課堂內容而異,靈活運用。

在把握了問什么,問誰,問法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師要注意結合所教學科和學生進行具體實踐,使教師的“問”有助于學生的“學”,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二、提問的方式方法

1、開門見山的問

所謂開門見山的問,是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這種提問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積極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許多教學環節如引入新課、復習鞏固及講解分析之中,常用這種問法,。如在數學課中,教師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屬于開門見山的問。

2、創設情景的問

創設情景的問是要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整堂課的眼睛。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懸念法就是用疑團、困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方式。選用懸念式提問創設問題情境,容易捕抓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急于求知的心理,為整堂課的主動學習埋下伏筆。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的乘方前,教師把厚度為0.01毫米的薄紙演示對折,然后問:“請同學們估計,若對折32次后,將有多厚?”學生有的說:“電線桿那么高”,“五層樓那么高”,……。最后教師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瑪峰還高得多!”,學生不信,教師及時提出:“如果利用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知識----有理數的乘方,你會很快算出結果的”。這時學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問題產生了一種余味無窮的吸引,學生愿學,自然的引入本堂課的學習。

3、窮追不舍的問

窮追不舍的問是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是整堂課的核心部分。此時采用遞進式提問,通過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推進,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寬思路,抓住本質。這樣不但能挖掘知識信息間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師思維的全過程,給學生一頓思維的套餐,師生之間產生共鳴。而采用逆向思維發散式提問,又能促使學生多重角度思考問題,在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加強思維深廣度的訓練,培養創造性精神。例如九年級數學上冊《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一節中,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

(1)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設想一下,車輪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長方形,結果會怎樣呢?

(2)想一想,車輪的軸心和車輪邊緣上的任意點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點?

(3)如果是方形的話,車輪的軸心和車輪邊緣上的任意點之間的距離有什么特點?

(4)根據上面的問題,想一想,要使車輪能平穩地滾動,車輪的軸心和車輪邊緣的任意點之間的距離,應當滿足什么關系?

這些設問不僅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暗示,而且也給學生流露出教師思考問題的方式。這樣處理,重新把問題拋給學生,促使他們多重考慮問題,增加思維的深廣度。

4、層次分明的問

層次分明的問是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把知識方法系統條理化。教師可以把所要復習的內容設計成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去討論。例如在九年級數學下冊第一章的復習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本章中你學過的三角函數有哪些?

(2)這些三角函數的值隨著角度的變化是如何變化的?

(3)請探索一下,這些三角函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的?

(5)舉例說明三角函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6)如何測量一座樓的高度?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這樣層次分明地提問,歸納出本章的知識點,使學生系統地掌握三角函數的概念,性質以及不同三角函數之間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

三、課堂提問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問題不宜過大、太寬泛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問題過大,過于寬泛,學生容易“跑調”,很難被引入課堂學習的正軌,造成課堂教學時間嚴重不足,寶貴的學習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從而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2、問題要有需要性

有時候在課堂上,由于水平有限,不由自主出現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如此一來,隨時對學生提問,便是我們最好的選擇。比如我們有時就問:“這道題是不是一次函數題呀?”,“這樣做對不對呀”,“這個混合算式該不該先算括號里的呀?”……。過后想想,這些問題實在沒有提問的必要。課堂中的熱鬧、動態都是表面的,學生沒有深層次的思考。我也經常反思:這種問題有價值嗎?這種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斗志”嗎?學生獲取知識還需要“努力”嗎?學生的思維能得到鍛煉嗎?這種泛濫的問題,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會讓學生養成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這種把知識嚼爛了再喂給學生的所謂“問題”,是有違課程改革理念的,對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是不利的。

3、問題要有創造性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提的問題,都應具備創造性,無論是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方面,還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前者自不用說,后者可謂更難。要提創造性的問題,本身就意味著對教師本人素質的挑戰。

4、問題要有激發性

孔子語:“疑慮,思之始,學之始?!庇幸蓱]才能產生認識需要和認知沖突。通過數學課堂教學的設問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習新知的興趣,以教師的“問”激出學生的“問”,在“問”中學,在學中“問”,由“問”引發出的一種內在的、持久的、強大的教學吸引力,不正是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追求設問的藝術,深化課堂教學的育人功效,使數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是每一個教師教學的一種理想的追求。

篇12

一、數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應用計算機

目前,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教學軟件數量的增加,數學CAI也在逐步開展,許多地區、學校都在進行CAI實驗。但是,根據目前學校、學生擁有計算機的狀況以及教師對于計算機的熟悉程度,目前的應用還只是初步的,利用CAI的數學課還是比較少,大多也只是講一講公開課,而缺乏大范圍的、系統的實驗。在數學CAI課中,教師該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在CAI課堂上的認知過程如何等等,都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回答。另外,通過實驗,尋找數學CAI的切入點,也是發展數學CAI所必須的。因此,在今后的數學課中,有條件的地方應盡可能多地使用計算機,解決傳統教學做不好的事情,這應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下面根據不同的計算機軟件的特點,談談計算機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用計算機進行課堂演示

在這種模式下,計算機作為指導者,是將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體展示的各種信息,由計算機加工成文字、圖形、影象等資料,并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如動畫),將這些資料組織起來。課堂教學時,可以將計算機與大屏幕投影電視連接起來,也可以在網絡計算機教室中進行。利用這種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較短的時間內,計算機使學生多種感官并用,提高對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識傳授,大大提高課堂利用率。

例如,對于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教學,傳統教學因較難展現其發現過程,從而造成學生對其不好理解。利用計算機,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線、BC邊的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之后用鼠標在屏幕上隨意拖動點A,利用軟件功能,此時三角形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生變化。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直觀地發現存在這樣的點A,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重合。再如,對于圓周率的概念的教學,利用CAI,可以對圓周進行展開,同時跟蹤測量圓周長和圓半徑,引導學生發現圓周長與圓半徑的比是一個定值。由于實驗中圓可以隨意變化,學生很容易接受π的存在。

利用計算機進行課堂演示,通過精心設計的動畫、插圖和音頻等,可以使抽象深奧的數學知識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計算機的動態變化可以將形與數有機結合起來,把運動和變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由形象的認識提高為抽象的概括,這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在這里也應注意,計算機的演示只能是幫助學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教師應當恰當的給予提示,結合計算機的演示幫助學生完成思考過程,形成對概念的理解。.利用計算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在信息技術環境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傳統的教育思想也應當發生轉變。發展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合作學習的思想,發展以問題共同解決為中心的思想,發展以培養能力為中心,強調終身學習的思想。問題是數學發展的動力,所以對解題的教學歷來受到教師的重視,現代數學教育更是強調要進行“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鍛煉思維、提高應用能力。而傳統的數學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強調了數學演繹推理的一面,忽視了數學作為經驗科學的一面?,F在,計算機強大的處理能力為數學的發現學習提供了可能,它的動態情境可以為學生“做”數學提供必要的工具與手段,使學生可以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來做“數學實驗”。教師可以將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務交給學生去完成。

在數學實驗課中,可考慮把學生分成2~3個人一個小組,每組共用一臺計算機。教師提供問題,學生利用計算機提供的環境,積極思考、討論,動手演算,解答這個問題。教師要深入每一個小組中參加討論,觀察其進程,了解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解答,對有共性的問題組織全班討論或講解,努力在全班創設一種研究探索的學術氣氛。

例如,幾何畫板提供了一個十分理想的讓學生積極的探索問題的“做數學”的環境,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它來做數學實驗,這樣就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概念,使得學生獲得真正的數學經驗,而不僅僅是一些抽象的數學結論。目前,在這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98全國計算機輔助中學數學教學課例展評、交流、研討活動中,北京師大附中的一個課例“求圓內接三角形面積的最大值”,就是在電腦網絡教室里,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自己在動態變化中觀察靜態圖形的變化規律,對圖形進行定量的研究,通過交流、討論,最終得到問題的解答,其中有一個解法是教師在備課時也未想到的。1995年夏季學期,兩個美國初中二年級學生DavidGoldeheim和DanLitchfiled應用幾何畫板發現了又一種任意等分線段的方法;東北育才學校一名學生發現了廣義蝴蝶定理。拋開這些問題自身的意義不說,他們處理問題的過程(猜測,驗證,論證),對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是一種啟示。

在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下,教師在教室里的角色更象學生的輔導者或幫助者。他們設置環境,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并進行探索,刺激學生解答問題,并為學生提供他們需要使用的工具與資源,以便學生能夠建構知識。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期望——完全掌握與某個主題有關的內容,他們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如何問學生一些探試性的問題,如何使學生與有關的資源聯系起來,如何提供給他們存儲、操縱與分析信息的工具。

3.利用計算機復習、作業

在課后,可以利用一些輔導軟件來鞏固和熟練某些已經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完成任務的速度和準確性。輔導軟件把計算機變成了教師。這種課件不僅提供文字、圖形、動畫視頻圖象,還有語音解說和效果音響,文、圖并茂,具有很好的視聽效果。教學內容的組織多按章節劃分知識點模塊,學習者可以根據需要自取進度,個別系統逐步深入地學習,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內容。這種課件能夠補充課堂學習的內容和加強概念的學習。交互性、及時反饋和足夠耐心的優點使得數學輔導課件非常有用。

學數學離不開做題目,利用計算機信息容量大的特點,可以做成一些智能題庫,學生可以用它做題、復習知識。這里所說的題庫的智能化,是指系統能根據測試者的應答,測試答題者對于某些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而智能地調節題型、題量,并能在線調出相關知識點的理論講解,復習教學內容。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選擇教學內容進行練習,并能及時得到指導,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智能題庫隨意生成程度不同、內容不同的電子試卷,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考察。另外,教師還可以記錄學生一個時期(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測試情況,列出統計圖,發現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二、數學教學內容的改革

由于計算機本身的優勢,它進入數學課堂后,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應當考慮,有了計算機,學生應當學習什么樣的數學?

計算機科學知識與數學學科知識之間可以說是“相互輔助”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幾十年來與計算機同步發展的計算數學包括數值計算、符號演算、計算機圖形學已有巨大進展,這些進展反過來又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隨著計算機日益走入人們的生活,社會對人的數學素養的要求已經從依靠紙筆運算轉換到有效地、恰當地使用技術,能幫助學生數學地深入思考問題、簡化概括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以及在幾何與代數、代數與統計和真實問題情景與相關數學模型之間建立聯系的能力。數學教育應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和理解更本質的方面,學會提出問題和抽象概括,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數學,應用數學。學校的數學教學應更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應用的認識,重視現實問題的解決。

數學課程應當盡可能地使用計算器和計算機,這應當作為制定新數學課程的原則。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已這樣去做。全美數學教師協會(NCTM)早在1980年就建議:在所有年級中,都應充分發揮計算機的作用,并注重將計算機與數學課程結合為一體。1989年,NCTM又出版了一份《學校數學課程標準與評估標準》,明確提出了“利用計算器和計算機作為學、做數學的工具”的要求。在美國,全國各地的學校都正在把計算機編程結合到數學課中去,新出版的每一套教材都有BASIC編程的內容,相當于代數課程的8%。因此,如何將傳統內容進行現代處理,將計算機與數學課程結合為一體,是教材改革的一個重要問題。

1.調整、精簡一些傳統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有大量繁雜的運算,教學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來進行訓練。目前許多軟件包(如mathcad,marhematic,maple)都能完成數學里各種各樣的運算,mathpert還能在每一步給出提示,引導學生給出解答。這樣,技術使得有關數學技能、技巧方面的內容越來越不重要,這就使教師和學生可以從這些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把繁重的運算交給計算機。因此,教材中可以適當刪減、調整一些教學內容。例如,查表計算是否可以取消,是否要那么多偏難的四則運算,因式分解和解方程(組)是否要那么多的訓練,三角函數的運算可否引入計算器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當然,并不是不要學生練習,而是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即可。

數學是講授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和形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在傳統的幾何教學中,歐氏幾何戰占據了很大的內容,學生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學習歐氏幾何,學習邏輯論證。我們可能都有這種體會,就是證明定理就像解四則運算難題一樣,是非常難的。固然,這能很好地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學生需要培養的思維能力也不僅僅是邏輯思維能力,邏輯論證方法也僅僅是解決幾何問題的一類方法。因此,在中學數學中應當將代數幾何綜合起來,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盡早地引入解析幾何的思想。例如,我們可以在直線的概念上介紹數軸,可以用方程來講直線的平行、垂直等。目前,在新的高中試驗教材中引入空間向量去解決立體幾何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2.增加一些教學內容

現在學校的學生,將來必將走向一個更加信息化的社會,因此目前不僅要用現代技術來改進數學教育,而且應當適當增加一些教學內容,為學生將來進入技術社會做好準備。

在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時,一般要經過這樣的過程:收集信息和數據,處理數據,得到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得到實際問題的解決。在我們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需要用到許多離散數學的知識(如統計、線性方程組、矩陣、圖論、組合數學等),因此,應當將這些知識引入中學數學內容,提高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有些問題可以考慮讓學生在計算機上去解決,現在已經有一些軟件可以使用。例如利用電子表格(如EXCEL)等可以完成許多數學任務,如建立方程去解決分組問題,進行估算以及檢驗一個變量的變化對其他變量的影響等。電子表格在幫助學生探討數量關系方面也是一個有效的工具,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研究不同列的值,并總結出其中的數量關系。另外,許多電子表格還有加、減、乘、除、平方根、求和和求平均數等功能和繪直方圖、曲線圖、散點圖、柱形圖等繪圖工具,這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完成統計里的學習任務。

在數學教材中,可以適當滲透一些編程的思想。學生掌握了解決一個問題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讓學生編制程序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把一個數學問題從一元推廣到多元,從一維推廣到多維。例如,在學習方程組時,學生可以通過編制程序,來解決一些多元方程組的問題。這樣,學生就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本方法的學習上,而不是更多地去關注運算技巧。

新技術的應用,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時,也引發我們進行更多的思考。計算機進入數學教學,必將引發一場新的教育革命,并形成一個新的數學教育前景。廣大數學教師、數學教育工作者應當成為這場革命的主角。

參考文獻

篇13

在傳統教學中,教材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按教學大綱傳授教材內容即可。然而,現在的課改,對教材進行了較大的改動,課程內容、體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課程的內容及意義本質上來說對所有教師與學生都不同,他們有著各自的理解。而且就數學而言,數學學習中的“再發現”比其它學科難。所以需要教師以“學生發展為本”重新有效地研究新課程,重組、活化教學內容,有效實施知識教育,以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

二.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密切配合的一個雙邊活動的創造性的勞動過程

如何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是各派教學理論長期爭論不休,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傳統教育學派”把教師擺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與主導作用;而“實用主義教育學派”則把學生擺在教學過程的中心位置,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作用。其實不論是教師中心論還是學生中心論,它表現為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要么就是先教后學,學會簡單復制所學知識。事實上,教學過程是通過師生密切配合使學生由少知到多知,由低素質到高素質的矛盾轉化過程。而促進這一對矛盾轉化的外因是教師的“教”,內因是學生的“學”。外因是轉化的條件,內因是轉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內因也只有一定外因的影響才能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學效果的優劣,完全取決于教學過程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相互效應。再從新課程標準來看,它也強調了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基礎上的交往、互動,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

三.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讓學生思考、體驗,從而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

傳統的數學教育,幾乎始終把教育目標放在了“傳授知識”、“雙基”、“三大功能”上。也就是把數學教學單一地理解成是知識的傳授與技能的訓練,學生在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軌道”上學習,一切盡在教師掌握之中,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這樣培養的結果往往是“高分低能”。新課程強調教學的過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的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培養和鍛煉數學思維能力,獲得積極地情緒生活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提高綜合素質。

四.高效率的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而且是通過學習數學知識有效發展學生智能的發展過程

筆者認為,數學教學過程中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生知識領域的擴大,認知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這里要強調指出的是:僅僅是數學知識的簡單積累,還不是真正的發展,必須是學生在現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從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上進行新似的構建才是發展。

第二個層次是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數學素質雖然也包含了數學認知結構,但主要是體現在學生的數學觀念,數學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學頭腦。

第三個層次是學生的應用能力、創造能力和發現能力的發展。在我國有很多數學工作者重理論輕實踐,表現在數學教學上就是不少數學教師只重視理論數學而輕視應用數學,不樂于、也不善于引導學生把所學得的數學知識綜合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中出現了許多與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這無疑對這種教學有所沖擊。但我們還是要轉變觀念,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對于學生的創造和發現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停留雜器對前人已知的再創造發現階段。新課程中,出現了研究性課題,這些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設問、啟發給學生造成一種好奇、探索的心態和跨進新知識領域時感受到一種發現“新大陸”的驚喜情緒,培養學生去發現新天地的勇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