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七年級冊英語語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七年級冊英語語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I)用am, 你(you)用are,is跟著他(he),她(she),它(it)。單數名詞用is,復數名詞全用are。變否定,更容易,be后not加上去。變疑問,往前提,句末問號莫丟棄。還有一條須注意,句首大寫莫忘記。

其次要介紹的七年級上冊 英語重點是this,that和it用法,這幾個指示代詞是學好 英語代詞的關鍵,如果這三個代詞都區分不好那么在 英語句子中都沒法學習了。

(1)this和that是指示代詞,it是人稱代詞。

(2)距離說話人近的人或物用this, 距離說話人遠的人或物用that。如:

This is a flower. 這是一朵花。(近處)

That is a tree. 那是一棵樹。(遠處)

(3)放在一起的兩樣東西,先說this, 后說that。如:

This is a pen. That is a pencil. 這是一支鋼筆。那是一支鉛筆。

(4)向別人介紹某人時說This is…, 不說That is…。如:

This is Helen. Helen, this is Tom. 這是海倫,海倫,這是湯姆。

(5)This is 不能縮寫, 而That is可以縮寫。如:This is a bike. That’s a car. 這是一輛自行車。那是一輛轎車。

(6)打電話時,介紹自己用this, 詢問對方用that。如:—Hello! Is that Miss Green?

喂,是格林小姐嗎?

—Yes, this is. Who’s that? 是的,我是,你是誰?

注意:雖然漢語中使用“我”和“你”,但 英語中打電話時絕不可以說:I am…, Are you…?/Who are you?

(7)在回答this或that作主語的疑問句時, 要用it代替this或that。如:

①—Is this a notebook?

這是筆記本嗎?

—Yes, it is.

是的,它是。

②—What’s that? 那是什么?

—It’s a kite. 是只風箏。

最后要介紹的七年級上冊 英語重點語法就是There be句型,There be句型一直都是 英語考試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 英語語法學習的重點。所以從七年級開始就要打好這個基礎,把There be句型學好,對以后的 英語學習很有幫助。

(1)There be句型主要用以表達“某處(某時)有某人(某物)。”其基本結構為“There be+某物(某人)+某地(某時)”其中there是引導詞,沒有詞義;主語是be后面的名詞,be是謂語動詞,在一般現在時中be只用is和are兩種形式。下面這首歌訣可幫你

巧記there be句型結構:

There be放句首,主語跟在后。地、時放句末,強調置前頭。如: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有時為了強調地點,也可把介詞短語放在句首。如:

On the desk there is a book.

(2)There be句型中的be動詞如何確定呢?請先看看下面這首歌訣:

Be動詞,有三個,am,is還有are。“There be”真特別,不留am只留倆,那就是is還有are。

要用is還是are,須看其后的名詞是單數還是復數。若是單數或不可數名詞用is,否則就用are。

如:①There is a tree behind the house.

②There is some water(水)in the bottle(瓶子).

③There are some pears in the box.

(3)注意:如果“be”后的主語是由and連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那么be的形式要遵循“遠親不如近鄰”的原則。也就是說,“be”的形式是由與它最近的那個名詞來確定的。若那個名詞是單數或不可數名詞要用is,是復數就用are。如:①There is a book and some pens on the floor.

②There are some pens and a book on the floor.

以上就是為大家分享的七年級上冊 英語重點語法知識,除了以上的三大塊之外還有名詞+’s所有格、like詞的用法、 英語日期的表示法、時間的表達法、these和those的用法等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新東方進行自行查詢。對于中學生來說剛開始接觸 英語語法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研究,認真對待打好 英語的好底子。對于一些語法知識還是需要大量的背課文,踴躍朗讀 英語句子培養出的語感。所以在學習 英語的時候一定不要羞澀,要敢于表達。

七年級上冊英語語法二

1.現在進行時:主語+am/is/are doing We are cleaning the room now.

現在進行時:am(not)/is(n't)/are(n't)+V.ing

2.過去進行時:was/were doing .We were cheaning the room at 5:00 yesterday afternoon.

過去進行時:was(n't)/were(n't)+V.ing

3.一般現在時:主語+do/does(現在分詞) We clean the room every day.

一般現在時:do(n't)/does(n't)

4.一般過去時:主語+did We cleaned the room just now.

一般過去式:did(n't)+V.原

5.現在完成時: have/has done We have cleaned the room already.

現在完成時:have(n't)/has(n't)+過去分詞(p.p.)

6.過去完成時: had done We had cleaned the room before he arrived.

過去完成時:had+p.p.

7.一般將來時: will do/ We will clean the room tomorrow.

一般將來時:will(not)+V.ing / is(n't)/are(n't)+going to +V.原

8.過去將來時: was/were to /would do He said he would clean the room next

過去將來時:would(n't) / was(n't)/were(n't)+V.原

動詞不定式:to+V.ing

一、 一般現在時:

概念:經常、反復發生的動作或行為及現在的某種狀況。

時間狀語:often,usually,always,sometimes,every week(day,year,month...),once a week,on Sundays,etc.

基本結構:①be動詞;②行為動詞

否定形式:① am /is /are +not;②此時態的謂語動詞若為行為動詞,則在其前加don't,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則用doesn't,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一般疑問句:①把be動詞放于句首;②用助動詞 do提問,如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則用does,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二、一般過去時:

概念:過去某個時間里發生的動作或狀態;過去習慣性、經常性的動作、行為。

時間狀語:ago,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last week(year,night,month...),in 1989,just now,at the age of 5,one day,long long ago,once upon a time,etc.

基本結構:①be動詞;②行為動詞

否定形式:① was/were +not;②在行為動詞前加didn't,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一般疑問句:①was或were放在句首;②用助動詞do的過去式did提問,同時還原行為動詞。

三、現在進行時:

概念:表示現階段或說話時正在進行的動作及行為。

時間狀語:now,at this time,these days,etc.

基本結構:am/is/are +doing

否定形式:am/is/are +not+doing

一般疑問句:把be動詞放在句首

四、過去進行時:

概念:表示過去某段時間或某一時刻正在發生或進行的行為或動作。

時間狀語:at this time yesterday,at that time或以when引導的謂語動詞是一般過去時的時間狀語等。

基本結構:was/were +doing

否定形式:was/were +not+doing

一般疑問句:把was或were放在句首

五、現在完成時:

概念:過去發生或已經完成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或從過去已經開始,持續到現在的動作或狀態。

時間狀語:recently,lately,since...,for...,in the past few years,etc.

基本結構:have/has +done

否定形式:have/has +not+done

一般疑問句:have/has放于句首

六、過去完成時:

概念:以過去某一時間為標準,在此以前發生的動作或行為,或在過去某動作之前完成的行為,即“過去的過去”。

時間狀語:before,by the end of last year(term,month...),etc.

基本結構:had +done

否定形式:had +not+done

一般疑問句:had放于句首

七、一般將來時:

概念:表示將要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及打算、計劃或準備做某事。

時間狀語:tomorrow,next day(week,month,year....),soon,in a few minutes,by...,the day after tomorrow,etc.

基本結構:①am/is/are/going to +do;②will/shall+do

否定形式:①am/is/are +not+going to +do;② will/shall+not+do

一般疑問句:①be放于句首;② will/shall提到句首

八、過去將來時:

概念:立足于過去某一時刻,從過去看將來,常用于賓語從句中。

時間狀語:the next day(morning,year...),the following month(week...),etc.

基本結構:①was/were/going to +do;② would/should +do

否定形式:①was/were/not+going to +do;②would/should +not+do

一般疑問句:①was或were放于句首;②would/should提到句首

take sb sth=take sth to sb

play sports=do sports

a lot of=lofs of

want+名詞 想要某物

當主語是人want to do sth想做某事

當主語是物want doing 意思同上

12個月及說出生年月的順序

go不能直接跟賓語(除了副詞外,如:go home,go here,go there)

play直接加體育運動,不能直接加樂器,要加上a或the,如:play a guitar

介詞后跟名詞代詞動名詞

at+時間,如:at 7:00

主語+謂語+賓語(my name is lin)

一. 詞匯

⑴ 單詞

1. 介詞:in, on, under, behind, near, at, of

1). in表示"在……中", "在……內"。例如:

in our class 在我們班上

in my bag 在我的書包里

in the desk 在桌子里

in the classroom 在教室里

2). on 表示"在……上"。例如:

on the wall 在墻上

on the desk 在桌子上

on the blackboard 在黑板上

3). under表示"在……下"。例如:

under the tree 在樹下

under the chair 在椅子下

under the bed 在床下

4). behind表示"在……后面"。例如:

behind the door 在門后

behind the tree 在樹后

5). near表示"在……附近"。例如:

near the teacher's desk 在講桌附近

near the bed 在床附近

6). at表示"在……處"。例如:

at school 在學校

at home 在家

at the door 在門口

7). of 表示"……的"。例如:

a picture of our classroom 我們教室的一幅畫

a map of China 一張中國地圖

2. 冠詞 a / an / the:

冠詞一般位于所限定的名詞前,用來署名名詞所指的人或事物。冠詞有不定冠詞和定冠詞兩種。不定冠詞有兩個形式,即a和an。a用在以輔音音素開頭的詞前,如a book; an用在以元音音素開頭的字母前,如an apple.

a或an與可數名詞單數連用,泛指某類人或某物中的一個。

This is a cat.

這是一只貓。

It's an English book.

這是一本英語書。

His father is a worker.

他的爸爸是個工人。

the既可以用在可數名詞前,也可以用在不可數名詞前,表示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上文提到過的人或事物。

Who's the boy in the hat?

戴帽子的男孩是誰呀?

------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

------ I can see a bag.

------ Where's the bag?

------ It's on the desk.

------- 你能在教室里看到什么呀?

------ 我能看見一個書包。

------ 書包在哪呀?

------ 在桌子上。

3.some和any

①在肯定句中用some.例如:

There are some books on the desk.桌子上有一些書。

Lucy has some good books露西有一些好書。

②在疑問句和否定句中用any。例如:

Is there any ink in your pen?你的鋼筆里有墨水嗎?

Do you have any brothers and sisters?你有兄弟姐妹嗎?

There isn't any water in the glass.杯子里沒有水。

⑵記住它們的特殊用法。

①some亦可用于表示盼望得到對方肯定的答復或表示建議、委婉請求的疑問句中,這一點我們不久就會學到。例如:

Would you like to have some apples?你想吃蘋果嗎?

②any也可用于肯定句中,表示"任何的"。例如:

Any one of us can do this.我們當中任何一個都能做這個。

some 和any的用法是經常出現的考點,希望大家能準確地掌握它們的用法。

4.family

family看作為一個整體時,意思是"家庭",后面的謂語動詞be用單數形式 is ;如把family看作為家庭成員時,應理解為復數,后面的謂語動詞be應用are。

My family is a big family. 我的家庭是個大家庭。

My family are all at home now. 我的家人現在都在家。

Family強調由家人組成的一個集體或強調這個集體中的成員。home指個人出生、被撫養長大的環境和居住地點。 house指"家"、"房屋",側重居住的建筑本身。

His family are all workers. 他的家人都是工人。

My home is in Beijing. 我的家在北京。

He isn't at home now. 他現在不在家。

It's a picture of my family. 這是一張我全家的照片。

5. little的用法

a little dog 一只小狗,a little boy 一個小男孩。little常用來修飾有生命的名詞。

*但little還可表示否定意義,意為"少的",加不可數名詞。

There is little time. 幾乎沒時間了。

There is little water in the cup. 杯中水很少。

⑵ 詞組

on the desk 在桌子上

behind the chair 在椅子后

under the chair 在椅子下面

in her pencil-box 在她的鉛筆盒中

near the door 在門附近

a picture of a classroom 一個教室的圖片

look at the picture 看這張圖片

the teacher's desk 講桌

a map of China 一張中國地圖

family tree 家譜

have a seat 坐下,就坐

this way 這邊走

二. 日常用語

1. Come and meet my family.

2. Go and see. I think it's Li Lei.

3. Glad to meet you.

4.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I can see a clock / some books.

5. Can you see an orange?

Yes, I can. / No, I can't.

6. Where's Shenzhen?

It's near Hong Kong.

7. Let me see.(口語)讓我想想看。

see 在這是"明白、懂了",不可譯作"看見"。例如:

8. Please have a seat.

seat表示"座位",是個名詞。have a seat表示"就坐",也可以說take a seat, 和sit down的意思相同。

三. 語法

1. 名詞所有格

名詞如要表示與后面名詞的所有關系,通常用名詞所有格的形式,意為"……的"。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 一般情況下在詞尾加"'s"。例如:

Kate's father Kate的爸爸

my mother's friend 我媽媽的朋友

(2). 如果復數名詞以s結尾,只加"'"。例如:

Teachers' Day 教師節

The boys' game 男孩們的游戲

(3). 如果復數名詞不以s結尾,仍加"'s"。例如:

Children's Day 兒童節

Women's Day 婦女節

(4). 表示兩個或幾個共有時,所有格應加在后一個名詞上。例如:

Lucy and Lily's room Lucy 和Lily的房間

Kate and Jim's father Kate 和Jim的爸爸

動物和無生命事物的名詞的所有格一般不在詞尾加"'s",而常常用介詞of的短語來表示。

a map of China 一幅中國地圖

the name of her cat 她的貓的名字

a picture of my family 我的家庭的一張照片

the door of the bedroom 臥室的門

2. 祈使句

祈使句主要用來表示說話人的請求、命令、建議、叮囑等意圖。祈使句一般不用主語,讀時用降調。為使語氣委婉、禮貌,常在句首或句尾加please 。在句尾時,please前多用逗號。

(1). 祈使句肯定形式的謂語動詞一律用動詞原形。

Go and see. 去看看。

Come in, please. 請進。

(2). 祈使句的否定形式常用don't于句首。

Don't look at your books. 不要看書。

Don't play on the road. 不要在馬路上玩。

3. There be 的句子結構

There be是一個"存在"句型,表示"有"的意思,

肯定句的形式為:There be + 名詞(單數或復數)+地點狀語或時間狀語。

be動詞單復數的確定,看be后邊第一個名詞,當所接主語為單數或不可數名詞時,be動詞形式為is;當所接主語為復數名詞時,be動詞為are;當be動詞后接兩個以上主語時,be動詞與最臨近主語保持數上的一致。意思為"某地有某人或某物"。如:

There is an eraser and two pens on the desk. 桌子上有一塊橡皮和兩支鋼筆。

There are two pens and an eraser on the desk. 桌上有兩支鋼筆和一塊橡皮。

(1)特殊疑問句:How many . . . are there (+地點狀語)?"某地有多少人或物?"回答用There be . . .

There's one. / There are two / three / some . . .

有時直接就用數字來回答。One. / Two . . .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有多少學生?

---There's only one. / There are nine. 只有一個。/有九個。

(2)如果名詞是不可數名詞,用:How much + 不可數名詞 + is there + 地點狀語?

How much water is there in the cup? 杯中有多少水?

How much food is there in the bowl? 碗里有多少食物?

(3)there be的否定句,即在be的后面加上not。

否定形式為:There be + not + (any) + 名詞+地點狀語。

There is not any cat in the room. 房間里沒貓。

There aren't any books on the desk. 桌子上沒書。

(4)there be句型的疑問句就是將be提到句首:Be there + (any) +名詞+地點狀語?肯定回答:Yes, there is / are. 否定回答:No, there isn't / aren't.

---Is there a dog in the picture? 畫上有一只狗嗎?

---Yes, there is. 有。

---Are there any boats in the river? 河里有船嗎?

---No, there aren't. 沒有。

七年級上冊英語語法三

一. 動詞be(is,am,are)的用法

我(I)用am, 你(you)用are,is跟著他(he)、她(she)、它(it)。單數名詞用is,復數名詞全用are。變否定,更容易,be后not加上去。變疑問,往前提,句末問號莫丟棄。還有一條須注意,句首大寫莫忘記。

二. this,that和it用法

(1)this和that是指示代詞,it是人稱代詞。

(2)距離說話人近的人或物用this, 距離說話人遠的人或物用that。如:

This is a flower. 這是一朵花。(近處)

That is a tree. 那是一棵樹。(遠處)

(3)放在一起的兩樣東西,先說this, 后說that。如:

This is a pen. That is a pencil. 這是一支鋼筆。那是一支鉛筆。

(4)向別人介紹某人時說This is…, 不說That is…。如:

This is Helen. Helen, this is Tom. 這是海倫。海倫,這是湯姆。

(5)This is 不能縮寫, 而That is可以縮寫。如:

This is a bike. That’s a car. 這是一輛自行車。那是一輛轎車。

(6)打電話時,介紹自己用this, 詢問對方用that。如:

—Hello! Is that Miss Green? 喂,是格林小姐嗎?

—Yes, this is. Who’s that? 是的,我是,你是誰?

注意:雖然漢語中使用“我”和“你”,但英語中打電話時絕不可以說:I am…, Are you…?/Who are you?

(7)在回答this或that作主語的疑問句時, 要用it代替this或that。如:

①—Is this a notebook? 這是筆記本嗎?

—Yes, it is. 是的,它是。

②—What’s that? 那是什么?

—It’s a kite. 是只風箏。

三. these和those用法

this, that, these和those是指示代詞,these是this的復數形式,指時間、距離較近的或下面要提到的人或事;those是that的復數形式,指時間、距離較遠或前面已經提到過的人或事物。

①This is my bed. That is Lily’s bed. 這是我的床。那是莉莉的床。

②These pictures are good. 那些畫很好。

③ Are those apple trees? 那些是蘋果樹嗎?

在回答主語是these或those的疑問句時,通常用they代替these或those以避免重復。如:

④Are these/those your apples? 這些(那些)是你的蘋果嗎?

Yes, they are. 是的,他們是。

四. 不定冠詞a和an

a和an都是不定冠詞,表示一(個,支,本,塊……)的意思,但不強調數量概念,而是強調類別,用來限定名詞。a用在輔音音素開頭的單數名詞前,如:a pencil(一支鉛筆),a book(一本書);an用在元音音素開頭的名詞前,如an eraser(一塊橡皮)。如果名詞前有修飾語,用a還是用an,則以該修飾語的第一音素決定用a還是用an。如:

a clock 一座鐘

an old clock 一座舊鐘

a book 一本書

篇2

一、橫向拓展法,擊破語法知識枯燥乏味之“僵尸”

在記憶語法要點時,學生總是覺得枯燥乏味,記起來費時,忘起來飛逝。正如前面提到的,當人們手捧一顆顆珍珠時,一不小心就會從手中滑落,有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將這些珍珠用一根結實的繩子串起來。同樣,如何將這些珍珠般的語法知識要點長時間地記下來呢?學生可以通過思維的橫向拓展,探尋這些語法知識要點之間的橫向“聯系線”,并用這條線將它們串起來。如:在教學英語七年級上冊(注:本文所舉實例均源自湘教版(仁愛版)教材)Unit 3 Getting together Topic 1 Does he speak Chinese?Section B時,這部分重點學習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形式的變化規律。教師在學生自主發現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形式的變化規律之后,啟發學生運用橫向拓展法將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形式的變化規律與可數名詞復數形式的變化規律進行聯系、對比。學生認真比對之后,欣喜地發現這兩種變化規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1)一般情況下,兩者都是在詞尾直接加上“s”;(2)以輔音字母+y結尾的單詞,兩者都要變“y”為“i”再加“es”……但是也有諸多不同之處:以“o”結尾的可數名詞的復數形式一般情況下要加“s”,如:photos,radios等。只有少數要加“es”,如:tomatoes,potatoes等。而以“o”結尾的動詞其第三人稱單數形式一般情況下要加“es”,如:does,goes等。在這樣的一番橫向比對之后,學生對照可數名詞復數的變化規律這一舊知容易而又清楚地記住了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形式的變化規律。橫向的拓展,讓枯燥乏味的語法知識也變得生動有趣了。

二、縱向延伸法,擊破語法知識零星雜亂之“僵尸”

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挖掘他們的思維潛力,最大程度地將思維縱向延伸,努力找出零星雜亂的語法知識要點之間的“連接點”。以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 3 Getting together

Topic 1 Does he speak Chinese ?Section C為例,這一課重點要學習人稱代詞主格和賓格的用法。學生延伸縱向思維,想到了上一個單元剛剛學過的物主代詞,即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的物主代詞,很自然地將這些知識縱向聯系起來。如:第一人稱單數,主格I,賓格me,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my, 名詞性的物主代詞mine;第一人稱復數,主格we,賓格us,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our, 名詞性的物主代詞ours;第二人稱單復數,主格you,賓格you,形容詞性的物主代詞your, 名詞性的物主代詞yours……這樣的縱向延伸,學生將已經學過的物主代詞和本課所學的主格、賓格聯系到了一起,達到了以舊引新,溫故知新之目的。再如,在教學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 3 Getting together Topic 1 Does he speak Chinese ?Section B時,本課要學習一般現在時態第三人稱單數的疑問句及其答語。學生運用已經學會的縱向延伸學習法進行了復習回顧:(1)一般現在時態的定義是表示經常性、習慣性的動作;(2)表示一般現在時態的時間狀語有:often,always,usually,sometimes以及與every相關的一些短語等;(3)在一般現在時態中,肯定句轉換成否定句時,若謂語動詞是第三人稱單數形式,要借助于“doesn’t”,而當謂語動詞是原形時,則要借助于“don’t”……學生就在這樣的縱向延伸中,掌握了一般現在時態的結構以及用法等,使得零星雜亂的語法知識變得有章可循。

三、縱橫交錯法,擊破語法知識易混易錯之“僵尸”

橫向拓展法使學生對英語語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縱向延伸法使得雜亂無章的英語語法知識變得有章可循。學生在掌握了這兩種方法之后,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靈活交替運用這兩種方法去學習語法知識,努力尋找新舊語法知識之間的聯系點,為易混易錯的英語語法知識梳理出清晰的脈絡。在學習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Section B時,這一課的學習重點是繼續學習行為動詞的一般過去式。學生首先橫向拓展將一般過去時態和一般現在時態兩種時態進行對比,發現:(1)兩者所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一般現在時態表示經常性、習慣性的動作;一般過去時態表示過去已經發生的動作或存在的狀態。(2)兩者動詞的形式也完全不同:在一般現在時態中,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的時候,謂語動詞要用第三人稱單數形式,而若是其他人稱,謂語動詞要用原形;在一般過去時態中,所有人稱的行為動詞都要用它們相對應的過去式。(3)表示一般現在時態的時間狀語有often,always,usually,sometime以及與every相關的表示現在時間的短語等,而表示一般過去時態的時間狀語有yesterday以及與last有關的表示過去時間的短語等,學生的思維也瞬間進行了縱向延伸,想到了一般過去時態動詞的變化規律,分為兩種情況:規則動詞和不規則動詞。規則動詞即有規律可循,如:(1)walk,clean等直接在詞尾加“ed”;(2)live,like等直接在詞尾加“d”;(3)plan,stop等需要雙寫末尾字母再加“ed”;(4)study,cry等需要變“y”為“i”再加“ed”……不規則動詞顧名思義就是無規律可循,需要把它們特殊記下來,如:take的過去式took,eat的過去式ate等,然后縱橫交錯,縱向延伸到一般過去時態一般疑問句的轉換,再橫向拓展到一般現在時態一般疑問句的轉換。經過學生比對區別,發現這兩種句型轉換的共同之處是:都要借助于助動詞,并且在借助了助動詞之后,一定要把原句中的行為動詞“還原”,也就是要把原來句子中的行為動詞變成原形。不同之處則是:在一般現在時態中,若行為動詞是原形,要借助于助動詞“do”,若行為動詞是第三人稱單數形式,則要借助于助動詞“does”;而在一般過去時態中,都要借助于助動詞“did”……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新舊語法知識點之間的“焊接點”逐一凸現。此時此刻,學生應該迅速拿出筆記本,將這些“焊接點”標記下來,作為語法知識學習之路上的“航標”。在以后復習時,學生只需注視這些“航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語法知識的總體輪廓,然后隨著思緒的擴展,學生就可以看清楚這些輪廓之中的一個個突兀的語法知識點了,正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

毋庸置疑,當學生掌握了這一學習方法之后,他們就會覺得學習英語原來如此簡單、這般有趣。與此同時,學生驚喜地發現:用橫向拓展法、縱向延伸法和縱橫交錯法來學習其他學科,竟然也會取得讓他們完全意想不到的效果。鑒于此,作為初中英語教師,必須徹底顛覆一門心思只給學生教授語法知識的教學理念,要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擺在課堂教學的首要位置。當學生熟練掌握了拓展延伸法這一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之后,他們就會不由自主地用這種方法學習新的英語語法知識,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在運用過程中,他們會驚嘆于拓展延伸法這個其貌不揚的“豌豆射手”竟然會擊退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頑固的知識難點“僵尸”。

篇3

二、從句的順序

漢語的句子是非常依賴詞語的順序的。詞語在句子里的順序,代表了它的意義、功能。在英語中,詞語的順序并不是最重要的,詞的本身就標志了詞的意義。

九年級第六單元中涉及到定語從句的用法,在講解新課時我會用幻燈片打出英文句子:That man teaches us English.然后找學生給出中文釋義。毫無疑問,每位學生都能準確地給出答案。我順勢打出下一個句子:That is the man who teaches us English.這一次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諸如“那是一個人,誰教我們英語”,等等。在學生的討論中,我對這個句子進行講解,通過更多例子引出定語從句的概念及用法。并引導學生看到定語從句相當于形容詞的作用,但在句中的位置卻與漢語有所不同,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就應多采用英語思維。

三、對比學習語法

英語語法是針對英語語言的語法進行的研究,指英語中語言的結構規律。包括詞法和句法。想學好英語,必須弄清英語與漢語的不同之處,也就是掌握英語的特色。

新目標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同樣涉及到確認物主關系的人稱代詞與物主代詞的用法。針對孫老師的教學方法,我簡單談談我的個人看法。孫老師采用了對比總結的方法,個人認為這種方式固然直接,但對于一些基礎稍弱甚至是自制力較差的學生來說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語法本身就是很枯燥無味的,那么本節課我會采用分組學習且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首先我會列舉兩個簡單的例子This is my book. This book is mine.由學生來總結規律,熟悉用法。然后兩組學生通過競賽方式分別利用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來造句。如有錯誤,則由對方組員進行改正。錯誤最少的一組即為獲勝組。經過課堂實踐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強化英語思維,課堂效果可想而知。

篇4

我們學英語的最終目的是交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而跨文化交際就必須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正確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

語言專家鄧炎昌指出:“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包含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燦爛文化源遠流長,其語言由象形文字演繹而來;而英美歷史短暫,美國還是個移民國家,其語言由字母組合而成。由于英漢兩個民族文明歷史不同,生活環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所形成的語言自然地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于文化差異,加上交際雙方缺少跨文化交際知識,因而中國的謙虛,可能被英美人視為“虛偽”;英美人的干脆,可能被中國人視為“冷漠”;中國人的熱情,可能被英美人視為“繁瑣”;英美人的許諾,可能被中國人視為“騙術”……如果不關注英漢語言及其文化背景的差異,必然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會,引起尷尬,甚至導致沖突。所以,新課標要求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文化。

縱觀仁愛版初中英語《教師教學用書》,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后面呈現“背景知識”,這是為教師提供一些教材話題和文化意識的補充材料。其中提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知識不少。例如,七年級上冊Unit1 中,西方交往“七不問”:①年齡②婚姻③收入④住址⑤經歷⑥工作⑦信仰。在西方,詢問女士和長者的年齡是不禮貌的行為。在Unit2中,在西方,對人的外表進行描述時,經常會描述一個人的頭發和眼睛的顏色,而在中國,描述人的外表是不區分其頭發和眼睛的顏色的。在用顏色詞的方面,亞洲人認為紅色代表幸運、財富和吉祥如意,而在西方的觀點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革命、動亂,藍色則代表冷靜和沉著。在Unit3中列舉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中西餐各具特色。在七年級Unit5中提出了中西方中學生交通方式、作息時間、課程安排等的不同。在 Unit8中,中西方傳統重要節日的風俗習慣,特別提到英美人的忌諱。在九年級上冊列舉了英語國家語言特點及英美兩國英語的差異……如此等等。英漢文化差異牽扯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家庭、學校、社會群體氛圍觀念的文化差異,有口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有書面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等。要想在交際中,在教學中就必須采取文化背景教學與語言交際并舉的教學策略,逐步縮小學生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做到得體地使用英語。

二、加深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拓展學生文化視野

新課標明確要求我們要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所謂跨文化交際,就是行為源(behavior source)與反應者(responder)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交往,必然產生不得體的言語交際。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又要拓展文化視野,擴大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使跨文化消除障礙,減少摩擦,發展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跨文化交際研究專家林大津認為,個人本位與人倫本位是打開英美文化與漢族文化的一把鑰匙。英美文化以個人本位為主線,因而他們在為人處事方面特重“私事權”,錢財你我界線分明,不管大事小事總忘不了“Thank you ”或“I’m sorry”。而漢文化民族則以人倫本位為主線,我們經常地把個人之事視為大家之事,做事總愛面子,總是戒驕戒躁,抑已揚人。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深入,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由于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的方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在如今祖國大陸,一方面傳統文化的影響處處可見,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現象層出不窮。因此,在文化意識教育中,既要著眼傳統的漢族文化,又要關注中國文化的動態發展,從而全面認識漢民族文化的全貌。這主要目的在于,進行跨文化交際時,能夠客觀地描述當今中國文化,能夠全面地對外介紹中國,能夠順暢解答外國人提出的種種疑惑。

綜覽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輸入中國文化的內容也相當豐富,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例如:七年級下冊Unit8 Topic3 談論節假日,就介紹了如:Spring Festival、Lantern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等豐富的本民族傳統節日。筆者在教學時,就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充分地全面地談論了有關傳統節日的各種習俗,并不時幫助補缺補漏,使學生不僅熟悉了本民族節日文化,而且能夠用英語表達。

文化知識浩如煙海,光靠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文化背景知識去應付實際的跨文化交際,顯然是不夠的。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來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一是要積極利用音像、電視、書刊雜志、網絡信息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文化知識的空間。二是引導學生從相關學科,如語文、歷史、地理中獲取中國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信息。三、選擇有關書籍和英漢簡易讀物,擴大學生英語閱讀量,增加了解英美國家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和名人軼事等知識。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有可能避免誤會,消除障礙。

三、調整文化意識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得體地運用英語

1.結合話題,課題導入引關注

英語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的一環,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步。設計好新課導入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傳授有關文化背景知識時,可結合教材中的話題,或介紹些文章的背景,或講些中西方文化差異而發生誤會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關注。

例如:教學九年級下冊Unit6 Topic1 Section C時,我先向大家說:“Wang Lin is a lucky dog. Her mother loves her very much.……”話未落,馬上引發哄堂大笑,王玲也滿臉通紅,學生詫異:我為何說她是“dog”?接著,我自然引入中西方關于動物文化的差異。

2.結合詞義,領悟喻意要合理

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雖然使用同一詞語,心里聯想到的詞語含義卻不盡一致。比如《新英漢詞典》在bottom詞目下列有“底部“[口]屁股”等義項,接下來將固定詞組“Bottoms up!”解釋為“干杯”,可在一次招待會上,中國主人向外賓祝酒時勸大家“干杯”。譯員譯作“Bottoms up!”引起外賓哄堂大笑。因為bottom的外延既可以是“酒杯的底部”,也可以是“屁股”,如果是后者,那就是勸大家都“屁股朝天”,怪不得外賓大笑。因此,在詞語含意上要注意中西方差異,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詞語的文化內涵及其含意。

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3 Topic3 Section C時,學生對“blue Mondays”不理解,我就解釋:不同顏色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內涵,“blue”在西方文化表示憂郁的意思。

3.結合語境,社會環境須理解

所謂語境,顧名思義就是使用語言的環境。內部語境指一定的語言片斷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間的關系;外部語境指存在于言語片斷之外的語言的社會環境。新課標指出:“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初中教材涉及的許多話題,對交際文化有著廣泛的內容,包括人們在社交中的日常談話、致謝、祝愿、禁忌等。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社交禮俗、風俗等方面存在差異,對語言得體性要求也不一樣。因此,結合社會語境,加強學生對交際文化的理解是十分必 要的。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Unit3 Topic3中,教學“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時,我介紹了中國人不管想吃還是不想吃,都會客氣說“不用”。而在西方國家,有想要就說“Yes, please.”如果不想要,就說:“No, thanks.”這恰恰體現了中國人的含蓄,西方人的直率。

4.結合語法,講清現象循規則

篇5

師生、生生互動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相互表達自己的想法,訓練基本句型,學會正確使用詞匯,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語言運用技能。同時,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互動反饋,給予適當的引導,讓教師及時了解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那么如何讓師生、生生互動更加有效呢?首先,增加課堂的師生、生生互動,讓教師的課堂提問、學生的相互交流更加頻繁。作為一種最為便捷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正確使用句型、詞匯。比如在教學八年級的“Gram-mar”用“HowtallisMillie?WhataboutSandy?”等問題將文章串聯起來。并通過提問吸引學生注意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其次,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英語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活動課堂教學方法,通過確立交流合作的主題,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去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多次的集體交流提高了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邏輯能力。在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以小組成員的身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親自體驗學習活動的過程,引導他們如何開展合作交流。例如:筆者教學七年級下冊《Unit3Findingyourway》第二課時的時候,這樣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內容,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準備一個簡短“Findingyourway”的話劇片段,然后將成員組成合作小組,分角色表演自己負責的片段。在此過程中,將英語語法、詞匯等學習的知識寓于劇本編寫中。教師可以給他們一定的建議,檢查劇本寫作的質量,保證演出成功。這樣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讓英語課堂教學不再那么枯燥、無趣,而是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篇6

現在很多初一教師在抱怨學生在學了四年英語之后,反而比以前從初一開始學英語更難教,這些學生光會說,而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卻非常差,連名詞復數這樣簡單的語法都理不清楚,更勿說動詞的各種時態了。而且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已成了英語學習的“油子兵”。大部分七年級學生對新教師的教學方法、板書、語音語調、言談舉止等不適應。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實際上也就是如何做好小學和初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呢?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了解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與特點。

中小英語教學的特點分析。中小學英語共同的特點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小學英語教學側重培養興趣,初中英語教學側重于夯實基礎。小學強調聽說,側重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到了初中后,學生從語言的積累階段進入了語言的擴展和使用階段,內容逐漸復雜,難度隨之增大,教學要求從聽說為主逐步向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階段過渡。

那么,該如何有效解決銜接問題呢?

1.語音、音標和詞匯方面的銜接問題與對策

牛津小學英語教科書的語音教學內容與要求是:在六年級學期結束時,學生已經學了26個字母的讀音;5個元音字母的開音節和閉音節讀音;一些常見的輔音和元音字母組合的發音,小學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如能適當拓展,借機教學48個音標,將會為初中學習音標打下良好的基礎。

牛津初中英語語音教學內容與要求是:在《預備教程》階段,學生要學會26個字母的讀音和書寫形式及認讀48個國際音標及常見的拼讀規則。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六年級不能按音標注音拼讀生詞,初一的詞匯量很大,假如小學詞匯掌握不好,勢必會影響初中英語的學習效果。因而初一英語教師可適當調整教材的教學順序,先進行國際音標的教學,做好語音、語調、拼讀等方面的補救工作。讓小學生在升入初中后對語音進行比較全面和系統的學習,為他們進入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打下更為扎實的基礎。

2.語法教學的銜接問題與對策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從第一冊至第四冊學習一般現在時,簡單的祈使句;五年級(上)學習情態動詞(can)的用法,Therebe的用法;五年級(下)學習現在進行時。六年級(上)學習begoingto(一般將來時)的用法。六年級(下)學習形容詞比較級,一般過去時。這些語法教學涉及到了七年級語法教學內容。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則,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主。而初中英語則要求學習較為系統的語法知識,引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系統歸納語法規則,并能運用與語言交際。

3.注意教法的銜接和過渡

在了解初一入學新生所需的英語學習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初一老師可實現分層次教學。教師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和學習進度,選擇真實地道、活潑有趣、學生可理解的語言材料,組織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課堂活動。

4.注重學法的銜接

在小學階段,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習英語習慣的培養。如何預習、聽課、作業、復習、考試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提醒或指導,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不僅能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

5.注重評價的銜接

篇7

一、任務驅動,點燃初中生英語閱讀的熱情

長期以來,英語閱讀課堂一直以教師為中心,側重于具體知識點的講解與練習。這種模式忽視了英語學科知識的語言特點,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實踐性,與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有著不小的差距。對此,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實施任務型教學策略,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創新,大力改革,嘗試創建了英語閱讀與任務型教學策略相結合的課堂模式,以任務驅動點燃初中生英語閱讀的熱情,取得了不俗的課堂效果。

下面,筆者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We had a wonderful party”閱讀教學為例,介紹一下自己在實施任務型英語閱讀教學時的具體步驟。

(一)激趣導入。課前,筆者就讓學生多方搜集生日聚會方面的詞匯,為強化本課的詞匯教學做好了準備。這個小組競賽只是拉開本課任務型教學大幕的一段插曲,為后面的交流、閱讀、寫作課堂活動奠定基礎。

(二)呈現新知。這個環節,筆者將本課的重點詞匯,如recite,poem,magic,enjoy,rock,yesterday等與具體的語境一起,通過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強化學生對于詞匯的理解與記憶,夯實任務型閱讀教學課堂的詞匯基礎。

(三)自主閱讀。這個教學環節,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自己理清文章的思路與脈絡,訓練了他們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運用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閱讀課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四)鞏固遷移。讀寫結合,將學生的英語閱讀與表達能力結合起來,在共同的任務驅動下,學生們的英語意識與素養會大幅度地得到提升與加強。

二、任務驅動,挖掘初中生口語交流的潛能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口語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遺憾的是,在多年的應試制度影響下,學生口語表達與交際交流能力存在很多不足,“啞巴英語”現象嚴重。鑒于此,筆者在具體的口語教學課堂上結合任務型教學策略,極力挖掘初中生口語交流方面的潛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筆者以仁愛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口語教學為例,介紹一下自己在任務型教學策略中進行口語教學的情況。

(一)任務前。根據課堂所學知識,播放一段關于看病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口語練習。

(二)任務中。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口語練習中來,充當一定的角色人物,與多名學生分角色進行口語交際。當然,所運用的材料、詞匯、句型都可以在所學文章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地改編與延伸。

(三)任務后。課堂口語練習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將任務延伸到課下,圍繞“a cough”“sore eyes”“a backache”等話題,進行分角色場景式口語交流活動,讓學生們的課堂知識與口語交際能力一起得到升華。

三、任務驅動,提升初中生英語寫作的技能

初中英語教學中,寫作教學層次較高,難度較大,涉及面最廣,是課堂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由于多個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著諸如詞匯匱乏,語法錯誤較多,結構松散、表達漢化等種種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適時引入了任務型教學策略,較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寫作技能,激發了他們的英語寫作興趣。

(一)短語、句型寫作。在講授七年級下冊“How do you go to school?”之后,筆者針對本文中出現的far、bicycle、subway、train、station、minute等單詞,還有“How do you get to school?I take the bus.How long does it take?It takes 20 minutes.”等句型展開寫作,有了一定的詞匯、句型做鋪墊,他們的寫作過程極為順利,為自由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模仿寫作。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下冊“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時,組織學生模仿課文寫作100字左右的話題作文。同時,筆者還給學生提供了若干篇同一話題的例文,引導學生寫出我們地區的季節氣候特征,達到了較好的寫作效果。

(三)自由寫作。與語文課相類似,每天筆者都會抽出一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英文日記寫作。話題自定,題目自擬,內容與情感范圍不限。在長時間的積累中,學生不但強化了英語語法知識,更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意識與英語能力。

總之,任務型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將初中生的語言實踐落實在每一個課堂環節,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與創新意識,是課程改革過程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內驅力,讓英語課堂迸發出強烈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篇8

本文從導入的重要性、導入的方法和舉措等幾個方面,論述獨特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英語語法課趣味無窮,使導入成為語法教學的助推器和催化劑。

一、以說導入

“以說導入”簡單說就是談話法導入新課的方法。如對于七年級下冊Unit5 Grammar Simple past tense的過去式的學習,讓學生通過回憶課文The Ghost In the Park,通過復述故事情節,初步理解過去時的用法,對語法的集中學習,起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的作用。

如讓一位學生復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快速做出反應,聽到一個動詞的過去式就寫出一個,然后將寫出的動詞的過去式,按是否以-ed結尾而分為兩大類后,教師點撥:動詞的過去式的構成總起來就兩類,規則和不規則,規則的以-ed結尾,不規則的做詞形變化,要牢記,P106的不規則動詞表,不規則中找到規則,如say--said,pay--paid等等,然后強化記憶,否則,運用時容易出錯。

這樣,從學過的課文的復述開始,到動詞的過去式的關注和導入,使學生初步了解了過去時的概念、意義和用法,認識到這一時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以物導入

以物導入,簡言之就是用實物、圖片、簡筆畫、卡片等的直觀導入法。這種導入法用于語法課,可以使抽象、枯燥的語法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形象,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發展思維能力。

學習過去進行時時,用圖片展示Timmy在經歷臺灣大地震前、中、后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以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過去進行時的導入,如When Timmy was sleeping,the earthquake happened. The walls are falling down,while the people were running wildly.等的回顧,通過這些情境交融的句子,教師講was/were+doing這一結構進行板書,緊接著導入到新課中。這樣的導入,水到渠成,為語法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也渲染了氣氛。

三、以景導入

學習現在進行時時,展示運動會的情境畫面,邊展示邊引導學生一起說...are running....is jumping等,再指著畫面李雷和林濤在投擲場地進行拼搏的精彩鏡頭,而提出問題:Are they running? 學生對進行時的疑問句在情景輕松理解,無需點撥,學生會脫口而出而回答No,they aren’t.展示李萍在賽道上百米沖刺的精彩瞬間,而提問Is LiPing running?學生的回答Yes,she is.將不費吹灰之力。

四、以論導入

“論”即“討論”之意,所謂“以論導入”就是以討論某個話題、某件事、某個人的基礎上而導入新課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規的語法教學一般特別安靜,教師們有時也很無奈,面對學生的心不在焉,面對學生的一知半解,面對學生練習時的苦思冥想、束手無策,教師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改變語法課堂的“微波不驚”為“一論激起千層浪”,獨特的導入,為語法教學的樂學、善學埋下伏筆。

五、以趣導入

1.歌訣法導入。歌訣法是備受學生們喜愛的語言形式,之所以被喜愛,是因為歌訣有押韻、簡短、凝練、句式整齊等特點。所以,用歌訣法導入新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形容詞的比較級時,借助于Good better best,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這首“好”字歌,全詩雖然總共14個單詞,可是,通過反復吟唱,good 的比較等級better、best使學生牢牢記住,并且,也揭示了人生觀問題“世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中學生,不僅要“好”,還要“更好”,以這首小詩作為學生們的座右銘,對學習、對人生價值觀等也都是一種激勵和鼓勵。

2.游戲法導入。在學習Numbers前,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一個“詞語接龍游戲”或者說是“報數”游戲。讓學生從前往后,從左到右一人說出一個數字,從one開始,依次說出one two three four...,也可以加大點難度,女同學說基數詞one three five seven...,男同學說出偶數詞,依次說出two four six eight...同樣,序數詞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游戲的開展,構建了其樂融融的樂學氛圍,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趣味教學方法很多,故事法、競猜法、情境法等,都可以為幫助學生喜歡上英語,愛上英語,打造精彩課堂而效力。

英語導入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面對新的教材、新的要求、新的理念,在導入這個環節上,力從趣字入手,注重說、論、景等幾個方面常抓不懈,在導入環節上“鋪路架橋”,實現飛躍。

篇9

一、“公式”化記憶

將一些語法進行公式化歸納是我采用的方法之一,以下列舉一二。

(一)現在進行時

look,listen, now, be doing. 在許多練習或考試中,經常會測試look,listen,now所在句子的時態。所以,我教會學生脫口而出這句話:look,listen, now, be doing。

(二)幾個特殊詞的將來時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有幾個詞的進行時是表將來的。但學生趨向于把它們作為進行時對待。針對此。我簡單的把幾個常考詞做了整理,形成“公式”:be going 要去.be coming 要來。 be leaving要走,be staying 要留。在一周內,要求學生每節課前做到脫口而出,熟能生巧,學生就不會忘記了。

(三)動詞 -ing形式的構成

初一下冊涉及到現在進行時,如何用簡單易懂的方法讓學生迅速掌握動詞 -ing的形式,我做了簡單的歸納:直接-ing, 去e -ing, 雙寫-ing,特殊-ing(lielying).

(四)幾個常考介詞的用法

在初中階段,時間狀語中幾個介詞的用法是考試的熱點。如何讓學生不易混淆,迅速掌握,且能舉一反三,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于是,我將常見的這幾個介詞in,on,at,for后接時間的用法進行了歸納:月in,日on,點at, for后時間段。

(五)關于“三類”詞或“提前詞”

在初中階段,句型轉換是各類大小考試的必考題型。其變化規律是顯而易見的。在萬變不離其宗的過程在,如何讓學生尋“宗”而變、依“律”而行,我經過整合,讓學生牢記一句話“一定要抓'三類詞',或稱'提前詞'。”當然,這三類詞我是要求學生脫口而出:一類be動詞:am,is,are,was,were。 二類情態動詞:can,may,must, would,should,could might,三類助動詞do,does,did。 其用法總結為:變一般,提前詞。特殊問,三類跟。否定句,not加。

二、幼兒式順口溜

對于剛剛步入中學的初一新生,對一個新階段的知識的渴求是強烈的。在他們身上兒童的鮮嫩稚氣還未完全褪去,所以兒歌似的順口溜應該較適合他們。

(一)be動詞的用法

be 動詞的三種現在時形式am, is, are是初一乃至整個初中段的考試熱點。如何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甄別并熟練掌握應用它們,也許每個老師的方法不一。筆者將一素材進行改進,并配以兒歌似的手勢單數is ,復數are。我用am,你用are。is, is, 三個他(她,它。)。我們,你們,和他們,復數形式都用are。 學生們將其唱的朗朗上口。在以后的練習中 跟其有關的任何題型,他們都能熟練應用。初二段的過去式涉及的was 和were,學生自然就能套用。

(二)基數詞變序數詞

初一上冊第七單元(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第八單元(When was your birthday?)中,涉及到序數詞的表達,乍一看,龐雜無序。若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僅事倍功半,徒增學生的負擔,而且記憶的效果也是短期的。于是我經過查閱資料,整理收集,且盡量適合我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做了如下化難為易的處理:

基變序,有規律,詞尾加上-th。

一,二,三,特殊記,詞尾字母-t,d,d。

八減-t, 九減-e, f要把-ve替。

整十變-y為-ie, 后加-th 別忘記。

若想表示幾十幾,只變個位就可以。

三、趣味記憶

學習語言有時是一件枯燥的事,對于十幾歲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所以,有時我會在教授單詞方面找點小樂子。七年級上冊第八單元(when is your birthday?)涉及到十二個月份的單詞。記憶起來的確是件難事。于是我經過查閱資料、改編、自創,將十二個詞進行了以下處理:

一月火箭,箭,箭,January;

二月起飛,飛,飛,February.

三月婦女節,媽妻節,媽妻,March.

四月吃蘋果,apple,April.

五月勞動節,勞動光榮,勞動美,美,May.

六月兒童節,小朋友聚一聚,聚,June.

七月暑假就來,就來,July.

八月立秋,autumn, August.

九月開學了,Students (go to ) School, S,S, September.

十月國慶,氣球慶,兩個O,像氣球,October.

十一月要降溫,No溫,No溫,November.

十二月到年底,底,底,December.

四、總結

篇10

一、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畏難情緒。

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詞匯學習可能是最讓人頭疼的。英語語法結構尚有系統可言,如今大量的英文傳播媒體也為聽說讀寫四大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面對詞匯學習時,許多學習者盡管明知其重要性,卻常常覺得無從入手。由于沒有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很難就詞匯建立起一個系統, 在詞匯記憶方面也是困難重重。

(二)課本閱讀資源處理不合理

不少教師把課文中的所有閱讀材料都作“精讀”來處理。講解生詞、補充詞組、羅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結構等成為其教學的主線,把閱讀材料作為傳授語言知識的一種形式。例如,在教授Go for it 教材八年級下Unit 1 SectionB 3a 的閱讀材料時,有的教師整堂課實行“滿堂灌”,講解操練fall in love with,live alone,keep a petparrot,probably 等生字、詞匯、逐句翻譯,整節課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英語知識。

(三)閱讀時間不夠充裕,閱讀量不足

根據新《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七年級學生每天課外至少要閱讀100~150詞,八年級學生每天課外至少要閱讀400~500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因忙于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作業,根本沒有時間看課外書,繁重的作業并沒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做的練習冊一本又一本,試題集一套又一套,做得頭昏眼花,興趣全無,可英語水平并沒有實質性提高”。

二、針對在閱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所提出的解決對策

(一)重視課外閱讀材料的補充。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知識結構、認知能力,不同年齡的閱讀速度、閱讀量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中西方文化差異等因素,收集和編輯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具有時代特點、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教學。《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初中階段閱讀的生詞率不超過3%。常見的《英語輔導報》《學英語》《21世英語報》《學生雙語報》等就比較適合學生,這些報紙有一些時事新聞、小故事、人物專訪、每日一星等欄目,難度也較適中,便于學生閱讀和培養英語閱讀習慣。此外,還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英語學習網站的資源,分主題或類別整理、印發,指導學生閱讀。

(二)合理利用課本閱讀資源,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現行教材每個單元都安排了適當的、有一定代表意義的閱讀材料,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構建“教師啟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的閱讀新模式。這個新模式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發展師生之間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閱讀過程,把閱讀分為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三個階段。

如Pre-reading:通過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參與。①Pictures talking:談論各國圖片,引出各國的地理位置、人口、語言、飲食和環境等情況,讓學生了解世界,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同時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②Prediction:利用標題、插圖,預測課文內容是關于新加坡的哪些情況。

篇11

新目標英語教材強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更強調學生能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教材本身也更能體現學科知識間的交融合。很多時候,英語學科的課程內容已超越本學科本身。所以,作為執教新課標教材的英語教師,我們有更多的必要去思考教材內容的整合問題。

整合英語教材是教師在教學內容中提煉教材精華、豐富教學內涵和升華教學精髓的有效手段,也是學生形成高度綜合思維、科學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個人能力和多元智力的支撐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把越來越多的心思花在教材的整合上,而不是單單依照章節按部就班去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活動本身并不是一份能省心的差事,教學活動不能容忍無任何個性化創造或改良。沒有創新就沒有閃光的思維火花,學生不歡迎一潭毫無思想漣漪的課堂死水湖,而新課標下的英語教材整合就是要活化學生的多樣性思維,讓英語課堂變成學生思想馳騁的廣闊空間。因此,對新課標教材的優化組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要做好新課程標準英語教材的整合,筆者個人認為,可考慮以下策略。

首先,認真分析和推敲英語教材。

學生的英語教科書是由英語教育專家們精心編寫而成的。由于編寫出來的英語教材受地區、環境、時代、人員等因素影響,這種客觀現狀要求我們要認真分析和推敲教材,對教材的編輯思路、教材深廣度、學科知識的網絡結構及學科知識的呈現形式進行分析和推敲。在此,我以人教版七上英語教材為例。

1.將英語教材的編輯思路與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進行對比聯系和分析。

我們清楚,每一套教材都有其編輯思路,我們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有必要思考:編輯者為何按如此思路編寫?這樣的思路是否符合自己教學現狀的實際?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是否有必要對其中某個思考角度進行調整或更改?之后我們進行適當的揚棄,這樣的課程整合準備,針對性、可操作性是較強的。例如,在七年級英語(上)中,我們看到了4個Module(模塊)的Starter(小學該學的主要內容)和10個Module的初一(上)學習內容。在內容的安排思路上,總體是出于“溫故而知新”“軟著陸”的考慮。這就充分考慮了兩種學生實際:小學沒學好的和未學過英語的。我們江門地區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開設英語,從此處可知本冊英語教材比較符合本土實際。

2.評估英語教材的深度廣度。

一套教材,在沒有經過加工整合的前提下,它不可能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想讓學生吃透教材,學到必要的學科知識,教師必須認真分析和評估教材的深度和廣度。七年級英語上冊主要學了比較簡單的打招呼用語、介紹人或物的常用語,及如何簡單地描述天氣,事物的顏色、數量、方位,如何表示習慣喜惡等,深度廣度適中。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些內容老師理解起來已經不易,那么,這些內容在整合時就有必要靈活處理。如Module5 中的Language in use 部分,Past 6 中要求我們的學生談論American food,老師和學生都不是美國人,能夠展開談多少呢?所以,通過對學科教材深度廣度的評估,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模塊或單元教學環節的整合。

3.分析英語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

如果有些內容本應運用更直觀更具體的手段呈現,而課程本身卻有待商榷之處,那么這時教師就要改進其呈現形式,以提升教材的生動性可操作性。如英語課文對話內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呈現;新的物品單詞可以用真實影像呈現,如Module2中Part1 的簡筆畫圖片太簡單不好辨識,學生看了印象不深刻,假如用真實影像,效果就好多了。

4.用漸進思維對知識網絡結構進行深入分析。

如果學科教材內部的知識結構不夠明晰,其原因很可能是其不符合常人理解和接受新事物的漸進思維,教材的過渡可能出現了跳躍或多次冗復。這種情況我們在整合英語教材的過程中應給予高度關注并加以改良。所以有時我們可能需要調整教學順序,也可能需要課時的整合,以提高教學的緊湊性。例如,我們講授七年級英語(上)時我們也可以將Starter中的Module1 與新課中的 Module1進行整合,因為兩者都是 to give personal information ,都運用到相同的介紹用語。Starter中的Module2與新課中的 Module3都運用到There is/are 的表達法,同樣也可以考慮整合。

其次,認真篩選有效的英語組合素材。

通過認真細致的教材剖析工作,對于符合教學實際、吻合教學思路和體現教材活力的素材,我們應該發掘它們的整合潛質,進行初步整合。否則就要妥善處理。比如,在七年級英語(上)的教材中,筆者認為Pronunciation部分很容易干擾所在Unit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所以,筆者在整合過程中往往將其獨立出來,另行加以重組。在整合的過程中,筆者考慮得更多的是如何發揮所選素材的整體效能,如何增強教與學的互動,如何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如何調動學生的多元智力因素。只有這樣的整合,才不會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初衷。

再次,提高英語教材整合的手段。

一方面,在教材的整合過程中,整合者應該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個人。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只有群策群力,教材整合才會是更優化的組合,才是有更強生命力的組合。平時我們集體備課比個人備課要好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另一方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今最好的教學手段就是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來整合教材上課。我們江門地區大部分學校都有了這樣的物質條件。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進入教育領域,并得到迅速的發展。它在教育上的應用,使得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觀念與形式、課堂教學結構、甚至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都發生了變革。

篇12

一、中小學英語語音教學和詞匯教學的銜接

在小學階段,每學期只有100來個簡單的、不作記憶要求的常用單詞;而到了初中,僅初一上冊單詞量就增至400多個而且大多需要牢記。根據問卷調查,初中新生最怕的是記單詞,小學時就掌握了記單詞基本方法的學生很少。大家都知道地基對于建筑物的重要性,而構筑英語殿堂的基石我們認為則是英語音標。在初中階段大多數英語單詞的拼寫和音標拼讀非常遵循讀音規則。我們將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小學三年級、四年級的教材為載體,滲透音標教學,在低年級、中年級引入phonics教學法,通過音、形、義相結合的方法,教給學生一些英語拼寫和讀音的基本規律,通過把單詞嵌入歌曲、歌謠、韻律詩中,配以圖畫、實物、情景等幫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所學單詞的音、形、義;同時在小學高年級培養拼讀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拼讀規則,做到聽音—辨音—識詞、識詞—辨音—發音;初中階段進行復習和加深。由此帶動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的基本形成,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促進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的形成,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二、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的銜接

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我縣實現小學、初中教材“一條龍”,使用外研社的《新標準英語》,根據教材,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變換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的自然銜接。小學教師適時地安排些看圖說話、值日生匯報或free talk的一些話題,或布置一些必要的口頭、筆頭作業,注重音標、拼讀規則訓練和語感的培養。七年級第一學期上半學期在授新課的同時進行以學習方法、初中小學銜接復習為主的教學,從下半學期逐漸過渡到以初中教學內容與方式為主的教學,并隨時注意把小學的相關內容作為引入新知識的鋪墊。初中教師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運用游戲、卡通圖片人物、唱歌等有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采用活動途徑,倡導參與體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我們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依托課后的教學反思和研討,中小學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歸納和總結適合我縣中小學英語銜接教學的教學方法。

三、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銜接

明確目標,由淺入深,達成閱讀教學的總目標,遵循學生的英語閱讀心理規律。在小學階段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收集、摘抄身邊的英語閱讀資源,設立班級閱讀角,利用教室的板報、墻壁張貼英語單詞卡片,分期、分批張貼小學階段學過的運動、四季、食物、交通工具等專題內容,配以色彩艷麗、生動活潑的卡通圖片,讓學生一進入教室就能閱讀英語,感受英語學習的氛圍。閱讀教學中教師利用圖片、錄像、英語詞典、圖表、簡筆畫等幫助學生閱讀英語故事或短文,結合新標準英語(三年級起點)中年級、高年級教材,傳授基本的閱讀技巧和策略,采用略讀法(skimming)、尋讀法(scanning),提高閱讀教學效果,同時注意閱讀與寫作結合, 以寫作促進閱讀。在年級段中開展制作英語單詞卡片、英語板報比賽和英語朗讀比賽,多渠道充實英語詞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抓好初一過渡階段,在“漸變”中順利完成銜接,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和訓練,把重心放在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上 。

通過泛讀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習慣、技巧和能力。另外,師生之間增強心得交流,以便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英語課外閱讀的指導。

四、中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的銜接

從語言學習的目的上看,具備一定的語法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以書面形式運用英語的能力,進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初中英語學習最大的障礙是語法和句型,而這些在小學階段卻并非重點,這就導致了初一新生學習困難。可組織中小學教師學習英語課程標準和《新標準英語》一條龍教材, 找出初中第一冊課本與小學課本內容的異同之處,有機地整合小學和初中的內容進行語法教學。在小學階段,開展隱性語法教學,寓語法教學于聽說讀寫教學活動中,激勵學生大膽準確地表達;通過創設情景、創編兒歌,使語法教學形象化、趣味化;通過歸納整理,使語法教學系統化。在初中階段,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優化語法教學,新授語法時讓學生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并歸納語法規律,通過聽說讀寫系列活動達到鞏固和能夠正確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

我們將通過調查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師的教學行為及教學活動,開展銜接教學觀摩課、教學經驗介紹等教研活動,開展校本教材的編寫如銜接單詞,銜接語法對照表、詞匯讀本,開展教學論文交流評比,不斷完善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實驗和實踐中總結教學策略,深化中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理論,真正實現“師與生”的雙向適應、“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夏侯富生.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與對策[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6).

[2]蔣建華.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的行動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5(4).

[3]王茂禮.如何搞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6(7).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教育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篇13

下面選取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日標)Goforit!七年級下冊 Unit41wanttobe an actor.談談如何開展英語課堂中的合作學習。

1.教材內容分析:該單元分Section A、Section B、SelCheck三大塊,Section A為目標句型提供分步示例和指導性練習,主要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來完成。SectionB使學生能夠對已學過的目標句型運用自如,主要由教材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米完成。Self Check使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有明確的認識 ,主要 由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來完成,而教材起到呈現檢測內容,教師起到對學生所做作業督導檢查、糾正錯誤的作用。

2.課時安排:Section A是語言知識的認知、理解過程,依據我們學生和教師 自身特點,我認為該部分的教學難度較大一些,建議花兩個教學課時來完成。而 Section B和 SelCheck各花一個教學課時就可完成。上述諜時分布應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階段進行有機調整,而不應該一陳不變3.依照教材內容分課時進行合作類型的實施。第一節課,結合形象的圖片,教學 Section A (1a)中的重點詞匯,借助圖片上所編排的自由、靈活的對話,學習英語語法結構與語法功能項目 (約占 15分鐘)。(1b)的聽力練習 (約占5分鐘)、(2a)與 (2b)的聽力練習 (約占 6分鐘),這些主要以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為主,適當補充學生自我演練,而 (1c)結對核心對話練習 (約占 10分鐘)、(2c)的結對對話表演練習 (約占 8分鐘)主要以學生互相合作演練為主,教師組織、觀賞并適當給予指導。剩余時間強調要點并布置課后作業。教師教學這一節時,慮結合生活實際,用較為豐富的詞匯渲染、說明圖片,這是后三節課順利進行的關鍵。第二節首先回顧、強{{J上節課學過的詞匯、GrammaFocus(約需 10分鐘).運用上節課相同的方法教學 (3a)(約占 15分鐘),(3b)與 Game,教師簡要說明并進行組織,主要由學生互相進行大量的口頭操練來鞏固所學知識(約占l9分釗-),這一環節中學生與學生互助合作學習和不同學生組之間所形成的口語操練活動,良好的競爭氣氛直接關系到下節課的進展狀況。所以,教師應盡量做到讓學生在課堂上情緒放松,自我組織,對照圖片,暢所語言。最后 1分鐘強調本節知識要點并對學生活動做出客觀的評價,表揚突出,鼓勵不足。

Section B的教學是基于 Section A,第一、二節培養的觀察圖片能力和在教師幫助之下自發組織進行學習、分組操練能力在這部分要得到很好的發揮 (1a)通過觀察圖片仍需得到教師的較大幫助,但 (1b)、(1c)、(2c)、(3a)、(3b)、(3c)和最后的 Group Work則完全由學生觀看教材圖片,通過自己的認識、理解,用英語與鄰近同學談論圖片,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 (約用 37分釗t) 而 (2a)、(2b)需要教師提供聽力材料,學生配合教師完成這部分教學內容 (約用 7分鐘)。在最后時刻總結本節要點,同樣表揚突出同學,鼓勵不足同學。第四節實際上是對前 3節的有機補充,這節內容主要由學生認知、理解并完成,教師起到檢查、糾正錯誤的作用。 SelfCheck(Part 1)、(Part 2)詞匯知識的自我評價,可通過學生獨立完成或學生互相聽寫來完成 (約用 8分鐘)。(3a)、(3b)分組由學生互相幫助,運用思考、討論、查閱資料等于段來完成,最后由教師評估學生成果 (約用 25分鐘),指出不足,贊揚優點。然后由教師說明Just for fun游戲規程,并由學生互相組合進行表演 (約用 l2分鐘)。

解讀新教材,本文只是從教材內容分析、課時安排及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堂合作學習進行了表述,以期對同行特別是對新教材持困惑態度的英語教師有所幫助。

注釋

1教材與學生的合作當中所提到的 “教材”是指編者的意圖和設想,也就是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理解編者的意圖,挖掘教材的深層知識,正是這一合作的重心,而這一點是基于教師與學生合作的突破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