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實習重癥監護室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存在的問題
1.1護生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目前大多數護理實習生都是獨生子女,不管是生活上還是社交活動中,父母主觀干預較多。一旦進入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群與陌生環境,不由就會產生緊張、恐懼心理,遇事表現為不知所措,評判性思維差。另外監護室收治的都是重癥患者,帶教老師無暇顧及實習生的帶教。
1.2缺乏工作主動性,自我約束能力差。剛進入臨床的護生不會更不善于與患者溝通交流,不知如何關心、幫助患者。在校學生主要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知識單一,理論與實踐脫節,在臨床學習期間不善于總結,對陌生的監護環境及危重患者覺得束手無策,缺乏工作主動性[3]。另外大多數作為獨生子的現代護生非常自我,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自我約束能力差,更缺乏慎獨精神。
1.3帶教老師授課水平低 臨床個別老師護理工作做得很好,經驗也很豐富,但講授不出來。原因是在公開場合授課較少,缺乏綜合性知識的積累和自身素質的提高,部分在職護理人員專業思想不穩定等都直接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臨床教學只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講課內容也只局限于基礎知識,同時帶教老師知識老化、缺乏講授知識的能力和經驗,學生聽課缺乏興趣。另外帶教老師的知識水平、語言表達、人際交往、溝通能力不同,帶教的質量也會不同。
1.4帶教老師帶教方法缺乏靈活性。過去帶教中不管護生理解能力如何,是否能聽懂,只管講解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對自己要求非常低,不去與護生溝通,使帶教質量下降,帶教效果甚微。帶教老師缺乏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從而也使得護生學習積極性降低。
2 對策
2.1做好護生的崗前教育,使其盡快適應角色。學生實習之前護理部應組織較強的師資力量對所屬學生進行各種臨床技能的培訓、突發事件的演練以及各種應急預案的強化學習。使得學生領會在重癥監護病房應具備的責任感、緊迫感。從而培養護生的觀察力及敏銳力。這樣學生在下科后已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不再不知所措。護生入科時帶教組長應向護生介紹科室的基本概況、疾病特點,告知其監護室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是復雜而多變的,責任心是第一位的。使護生正確認識自我,盡快地進人護士角色。帶教老師可布置觀察的內容,如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治療效果、藥物反應、思想動態、營養狀態、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實施后的效果等,并指導護生如何觀察,護生必須收集以上觀察內容,這是培養護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臨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徑之一。
2.2培養護生動手能力 護生動手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性差除個別護生自身素質差外,更主要的是護生對所面臨的護理知識及操作不是特別掌握,從而導致讓人感覺主動性差。開始時作為帶教老師應將一些復雜的操作技術分成簡單容易的操作程序,以促進記憶和操作,并給予鼓勵和肯定,使學生愿意學、有興趣學,從而達到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熟記規程后再到實踐中應用,做到了熟練、規范。對于現代護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問題,科室護士長及帶教老師應耐心講解科室的規章制度,入科時科室和護生之間要簽署雙方責任書。對于護生無故不上班、遲到早退、帶教老師帶教不認真等現象,要建立相應的獎懲制度,使得科室及護生均能做到相互約束的作用,從而提高護生自身護理水平。
2.3制訂標準選拔師資力量 帶教老師的行為具有示范性特點,帶教老師一言一行所表現出的知識水平、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到護生身心發展和教學效果。護士長在平時的教學管理選拔帶教老師時,首先選拔口齒伶俐、表達能力強、專業素質好的作為師資培訓對象。管理者利用晨會為帶教老師創造講課機會并組織考核上崗,護士長應根據科室情況制定帶教計劃,每周至少組織科內講課1次,教學查房1次。授課老師在科室所有護理人員面前上臺預講,護士長組織帶領資深護理人員對授課者從內容、授課教師的行為舉止、幻燈質量、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講評,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授課質量,預講合格后方可運用到臨床教學當中去,從而起到了非常好的授課效果。
2.4帶教方法決定帶教效果 帶教老師應時刻規范自己的言行。帶教老師言行舉止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科室對所屬護理人員可經常性的進行一些禮儀培訓、形體語言的培訓等,從而提高老師的人文素質及自身修養。另外護士長要經常給帶教老師傳授帶教經驗。老師要根據學生特點恰當地運用批評性方法和語言,如對于平時表現良好偶爾犯錯誤的學生,在確定批評內容時最好緊扣批評目標,言簡意賅,點到為止。但對于工作不積極主動的學生,批評內容應詳盡具體。借批評激起這些學生的上進心,利用這種心理引導學生積極向上。使用批評性的語言時,盡可能明確易懂,勿過分刻薄。更不能使用一些挖苦、諷刺及牢騷語言,這些語言不僅會造成雙方情感上的疏遠,而且還會造成逆反心理,對實習生產生負面影響,會讓學生害怕甚至產生畏懼、逃避心理。
2.5對護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法 護生和教師一起在臨床工作時可以共同探討,共同學習;教師可將自己在臨床工作獲得的知識傳授給護生,即經驗教學法;也可用啟發性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護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及興趣,發揮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晨會提問可鍛煉護生的心理素質、溝通能力、語言組織能力。也可以教學護理查房,幫助護生積累護理臨床經驗。另外常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需求、思想狀況從而結合不同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臨床實踐活動。使護生更好地發揮潛能,提高護生的職業素質,從而為其走向護理崗位打下基礎。
3 結論
要做好帶教工作,首先帶教老師要嚴格要求自己,加強工作責任心和自身素質,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業務來提高業務水平。其次,要改變傳統的帶教模式,加強人性化教學,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培養護生的職業道德和對護理專業的情感。啟發護生的主動思維和自學能力,并且因人施教,發揮護生的最大潛能,從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篇2
重癥監護室中的患者,大部分病情嚴重,身體嚴重不適以及心理上極度脆弱,在應激反應的處理上能力有限,因此這類患者必須要得到舒適度較好的護理,一方面可以避免危險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可以緩解身體上的不適[1]。舒適護理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各個方面的整體護理,使患者的身體、心理、社會和心靈都達到一個愉快狀態,尤其是對于重癥監護室的患者,采用舒適的整體護理是非常必要的。特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6例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給予護理,采取不同模式,對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6例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給予護理,實驗組患者患者41例,年齡范圍:29-76歲,平均年齡為:(48.72±3.27)歲,28例男性,13例女性,32例患者意識清楚,9例患者意識不清楚。對照組患者25例,年齡范圍:30-77歲,平均年齡為:(48.29±3.34)歲,17例男性,8例女性,20例患者意識清楚,5例患者意識不清楚。患者基本資料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給予日常的基礎護理,實驗組患者在整體護理中給予舒適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2.1心理護理 重癥監護室為較為封閉的環境,家屬不能進入看望患者,意識清醒的患者時常會產生孤獨、緊張、恐懼的心理。所有的生活和治療都需要護理人員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措施。當其在使用各種儀器時,要告知患者該項操作有什么治療效果,緩解患者心中的恐懼和不安。每天與患者進行語言上的交流,若患者有所疑問,要給予清楚詳細的解答,表現出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關心和信任[2]。若患者為氣管切開或者有氣管插管,無法進行語言溝通,產生了較嚴重的身體和心理的不適,這時需要護理人員給予更多的安慰和鼓勵,如經常握住患者雙手,及時的擦洗患者面部的污跡,整理床單位,使其處于合適的。若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可以適當允許家屬進入探視,并指導家屬給予患者較多的關心和鼓勵。
1.2.2身體護理 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經常會出現睡眠質量較差,不易入睡的癥狀,因此護理人員要盡量減少病房周圍的噪音,保持安靜。夜間適當調整燈光強度,減少患者在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許會有疼痛的癥狀,必要時遵醫囑予以藥物止痛。重癥監護室的患者身上一般擁有較多的引流管,必須對其進行妥善的固定,并保證其通暢,避免因為阻塞和牽拉導致身體不適和疼痛[3]。若患者的活動受到限制,則要對患者選擇好舒適的,并協助其經常變換姿勢,至少2小時一次,并對患者受壓部位的皮膚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1.2.3環境護理 對重癥監護室的環境進行良好的改善,溫度一般設置為22℃,而濕度在55%,并選擇清新淡雅的床簾,營造出溫馨的氛圍。隨時保持良好的病房環境,床鋪干凈、平整,被褥和枕頭柔軟、舒適,保持適當的厚度和高度。夜間降低儀器報警音量,保證患者擁有良好的睡眠質量。減少花草植物的擺放,防止患者出現過敏的現象。
1.4病情護理 重癥監護室的患者隨時都會出現生命危險,因此護理人員一定要對患者的身體指標進行監測,一旦出現血壓、心率或者呼吸困難時,要及時通知醫生,避免病情的延誤,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4]。患者使用特殊藥物和治療之后,護理人員要隨時進行療效的觀察,并注意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不同患者的觀察和護理重點也不同,要有針對性的采取必要的護理及治療措施。
1.3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出現的數據均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X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效果從病人滿意率,臨床護理和健康教育效果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實驗組護理的有效率為90.24%,對照組護理的有效率為68.0%,在效果上有較大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重癥監護室的患者不但要給予各種治療措施,還需要給予相應的護理,這樣才能夠促進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改善身體不適以及心理負擔。實驗組患者在整體護理中采取舒適護理,其中包括心理護理,身體護理,環境護理和病情護理,在每項護理和治療操作前告知患者本次治療的目的與注意事項,緩解其心中的焦慮和不安。給予患者身體和心理上良好的護理,減少不良現象的發生,同時保持良好的治療環境,保證患者擁有較好的情緒。隨時監測和分析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相應處理,護理的有效率為90.24%,對照組患者通過常規措施的護理后,護理的有效率為68.0%,在效果對比上具有較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重癥監護室患者在治療和護理時,給予舒適護理,可以較大程度的使患者身體不適得到緩解,并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提高療效,是一種效果非常顯著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宋俊英,劉會杰,王春蓮,呂群梅.重癥監護室護理人才資源的管理體會[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3,24(19):146-147.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癥監護室接受治療并預計生存時間少于6個月的68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確診無誤[2],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齡34~91歲,平均(67±2.9)歲,所患病種中,顱腦損傷8例,多發傷9例,有機磷農藥中毒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6例,心血管系統疾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6例。
1.2臨終關懷
1.2.1患者方面 為患者提供精心的護理是護士的職責,不能因為患者處于昏迷狀態,而家屬又不是時時刻刻呆在旁邊而懈怠,應加強慎獨修養[3],護理服務方面,要定時翻身、拍背,及時清理床位,以保持床鋪干凈、整潔。保證根據心電監測或聽覺反應判斷患者的病情變化,詢問患者有無想做又沒做的事或者想說而沒說的話,盡可能讓患者與家人待在一起,甚至可趁患者意識清楚,多見見家人。總之,應盡量考慮到患者的自尊心,使其處于舒適、安靜的狀態。
1.2.2家屬方面 對于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要耐心解釋,告知家屬患者可能隨時死亡,即使寸步不離的護理也可能出意外,即使家屬親自護理有時也可能看不到患者斷氣而后悔,這些都要和家屬說清楚。在護理過程中,應以人為本,向家屬介紹監護室的探陪制度,提供探視時間以滿足家屬的探視需求,縮短患者與家屬的距離。注意和家屬的溝通,讓其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性,以達到能夠接受事實的可能,盡量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滿足合理要求。
2結果
本研究中對68例臨終患者及其家屬實施關懷,其中49例患者在院死亡(10例征得患者同意轉普通病房一直陪伴),19例待患者或家屬簽字同意并在護理人員指導下護理后正常死亡,所有家屬對于護士的臨終關懷護理服務都給予理解,對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表示滿意,特別是患者臨終時提供的一些表達內心感情的指導。
3討論
臨終關懷并非治愈療法,而是進行適當的醫療及護理,以達到減輕其癥狀、舒緩其心理,讓患者相對較舒適地、有尊嚴而沒有遺憾的走完生命最后一程[4]。臨終階段一般認為是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后仍無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結束之前這段時間。人在這個階段必然需要護理,此階段患者病情較重,因有多重潛在因素存在,突發死亡的可能性大,而ICU不同于普通病房,封閉式管理讓患者和家屬沒有一直在一起的機會,這些都導致患者的最后照料、對家屬的安慰成為ICU護理人員最重要的任務。
在整個臨終關懷護理中,護理人員承擔著一個"死亡教育者"的角色[5],這也是臨終關懷的重要部分,通過指導家屬坦然地對待死亡,幫助患者保留最后的一份尊嚴意義重大,他們是與臨終患者及家屬接觸最多的人,肩負著盡可能滿足患者及家屬的心理、生理需求的任務。臨終患者往往住院時間較長,出現了多器官功能衰竭,雖然無治愈的可能,但護理人員也要積極地配合醫生治療和護理,耐心、細致地觀察病情,以盡量延長患者生命。對于腦血管疾病患者進入臨終階段時,多以處于昏迷狀態,但資料顯示[6],患者渴望親情,渴望各種非語言交流來安慰,護理人員在治療、護理時,應視其一個完整的個體,使其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終點。當然,臨終患者都希望子女及家屬陪伴在身邊,畢竟,家屬才是最了解患者的各種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慣的人,再專業的人也不能代替的,在家人旁邊,也減少了對死亡的恐懼;同時,患者在彌留之際,家屬床旁團聚和告別,也可減輕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
傳統上[7],許多患者愿意"在家死亡",強調子女竭力送終,但因家屬沒有醫療知識,導致患者疾病的最后階段受了很多苦,這與護理人員進行臨終關懷是不同的,在醫院,以患者為中心,在醫生和護士的共同幫助下協助患者渡過臨終期,經驗更加豐富,同時給予家屬相關指導而充分盡到義務,也保證了精神上的慰藉。
總之,臨終關懷護理服務是一項高尚而艱巨的工作,為保證人道主義精神,它需要護理人員有崇高的職業道德、責任感和熟練的技術,為臨終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張秀偉,姜安麗.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研究現狀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3(6):540-543.
[2]張姬,沈寧.顱腦損傷患者家庭健康的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2,40(2):136-138.
[3]李玲.我國臨終護理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11,24(8):408-411.
[4]魏譽民,余婷謝鳳蘭,等.護士在臨終患者中的真實體驗[J].中華護理雜志,2009,42(4):301-304.
篇4
重癥監護室(ICU)內呼吸道感染病情嚴重、并發癥多、病死率高、治療難度大,是ICU內棘手的危重癥。不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是決定患者預后的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1],呼吸道感染臨床治療要依據細菌耐藥結果給予適當的抗生素。目前,合理應用適當的敏感抗生素,減少耐藥細菌感染,提高臨床抗菌療效,降低細菌感染病死率,是臨床必須高度關注的問題。對于重癥下呼吸道感染則尤為重要,臨床監測并了解患者細菌耐藥性的動態變化,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對我院ICU 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5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進入ICU后首先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迅速控制感染,用藥48~72h后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調整抗生素,即給予相對窄譜、針對性的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情況,改善患者預后,現將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ICU 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5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資料,感染診斷依據國家衛生部2001年下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確定。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5.6歲;入ICU前48h內未使用過有效抗生素治療。56例中COPD合并感染10例,急性肺炎5例,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11例,大手術后15例,腦卒中6例,心肺復蘇后5例,其他4例。
1.2 治療方法
收集患者痰液或者采用一次性滅菌吸痰管或纖維支氣管鏡無菌毛刷從人工氣道吸取分泌物,采集至痰無菌盒,立即送實驗室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測定。以痰培養連續2次以上培養出同一種病原菌或同一培養皿培養出2種以上病原菌并且優勢生長為陽性。過程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2,3]。
進入ICU后,首先給予廣譜抗生素臨床治療,迅速控制感染,在患者用藥48~72h內控制臨床癥狀、降低體溫。廣譜抗生素給予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疑為高水平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則使用萬古霉素、二代或三代頭孢菌素、β-內酰胺類;疑為甲氧西林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加上糖肽類抗生素。待患者細菌學檢測與藥敏試驗檢驗報告出來后,調整給予相應抗生素,進行針對性治療。
1.3 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計數資料進行統計描述分析,相對數用率、比表示。
2 結果
2.1 痰培養結果
所分離的56菌株細菌中,銅綠假單胞菌13株(23.21%),鮑曼不動桿菌10株(17.86%),大腸埃希桿菌8株(14.29%),痰培養結果揭示病原菌以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桿菌、革蘭氏陰性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不動桿菌等為本研究病例中主要病原菌,且耐藥菌株多。詳細結果見表1。
2.2 藥敏情況分析
藥敏結果顯示出主要病原菌對頭孢曲松耐藥率達41.7%~70.5%,對頭孢噻肟的耐藥率達40.0%~89.5%,萬古霉素素的耐藥率為19.7%~45.6%,對左氧氟沙星耐藥率為30.9%~39.8%。各種細菌的藥敏結果見表2。
3 討論
進入ICU呼吸道感染患者立即給予廣譜抗生素經驗性治療,并同時采集患者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送檢,在獲得細菌學和耐藥報告后立即改為相對窄譜、對癥抗生素,給予積極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減少細菌耐藥,避免廣譜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如外科患者或嚴重的顱腦損傷、肝脾外傷和腹內手術患者,呼吸道都會受到影響,而且本身患者免疫功能下降,這些患者易并發呼吸道感染。還有氣管切開和機械通氣、醫療用具消毒不嚴格以及臨床廣泛大量使用抗生素都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4]。預防呼吸道感染要加強對基礎疾病的治療和護理、加強人工氣道和器官切開的管理和呼吸道治療器械的消毒管理等。患者進入ICU后經驗性給予廣譜抗生素治療盡量不超過72h,隨后根據細菌檢驗和耐藥報告及時給予適應抗生素,才能達到臨床療效好、廣譜抗生素不良反應和并發癥較少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Kollef MH, Sherman G, Ward S, et a1. Inadequate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of infection: a risk factor for hospital mortality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Chest, 1999, 115 (2): 462-474.
篇5
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ICU行MV患者195例,為對照組。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ICU行MV患者210例,為實驗組。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肺外慢性基礎疾病,機械通氣前抗菌藥物使用情況,是否留置各類導管和引流管,機械通氣方式,激素使用情況等)無差別。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ICU護理,實驗組給予強化護理,包括口腔護理、護理,呼吸機護理,護理人員手衛生檢查。比較兩組的VAP發生率、病死率和患者的MV時間、住ICU時間、全部住院時間等。
1.3 VAP判斷標準
參照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1]:呼吸機使用時間>48h,胸部正X線片有新的或進行性擴大的肺部浸潤性陰影,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肺部實變性體征和(或)肺部濕性音;2.血常規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WBC>10.0×109/L);3.有發熱;4. 呼吸道膿性分泌物;5.痰培養出現新的病原菌。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p
2 結果
2.1 VAP發生率和病死率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VAP發生率和病死率見表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MV時間、住ICU時間、全部住院時間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MV時間、住ICU時間比較,實驗組較對照組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呼吸機的應用作為一種有創傷性操作直接破壞了人體正常的呼吸道防御屏障,使細菌直接向下蔓延至支氣管-肺部,加之患者的基礎狀況差,易導致VAP的發生。本研究顯示,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以降低VAP的發生率和病死率,縮短MV時間和住ICU時間。
米翔研究顯示,平臥位是VAP發生的危險因素,易引起含菌胃食管反流物被誤吸入上呼吸道,使胃內細菌定植并移行[2]。因此,如患者無禁忌,采用抬高床頭30-45°的半臥位,保持合適的,減少胃反流,減少口咽部細菌定植和誤吸,從而降低VAP發生率。國外曾應用放射性元素標記MV患者的胃內容物,結果發現半臥位較平臥位患者胃液反流和誤吸明顯減少[3]。在護理過程中,可以適當抬高患者的下肢和床尾,以防止患者下滑,保持平衡[4]。
口腔護理時,氣管插管的氣囊壓力維持在25cm~30cmH2O,以防止分泌物和口腔護理溶液順氣管插管流入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依據口腔PH值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PH>7時選用2%-3%硼酸溶液,PH=7時選用1%-3%過氧化氫,PH
患者使用的呼吸機管路、霧化器,每周更換1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次,45min/次,用冷水沖洗、晾干,消毒滅菌后備用。回路管道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每日更換濕化器內無菌蒸餾水,每日除塵清洗空氣壓縮機上的空氣過濾網。呼吸機管路中積聚的冷凝水是重要的污染源,因此冷凝水應及時傾倒,嚴禁傾倒在地上,應傾倒在盛有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帶蓋消毒桶內,每日更換消毒桶,防止交叉感染;當轉動患者時,應將冷凝水收集瓶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并及時傾倒,防止逆流吸入[6]。
有研究表明,ICU醫務人員手部多重耐藥菌帶菌率為68.9%[7],洗手是控制醫院感染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認真洗手可以降低醫院感染的30.0%[8], 因此,嚴格執行手衛生管理制度,每位患者床旁放快速手消毒劑,沒有明顯污染物時使用。操作前后,接觸被病人前后,堅持6步洗手法。每個病區由監測護士檢查醫務人員手衛生情況。
通過以上的綜合強化的護理措施,VAP的發生率和病死率下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在護理工作中,應注意加強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合理的個體化的護理方案,預防和減少VAP的發生和死亡,延長患者的生命,減輕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1999,22(4):201-202.
[2] 米翔.危重癥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菌及危險因素分析[J].廣西醫學,2012,34(10): 1371-1373.
[3] Orozco-Levi M,Torres A,Ferrer M,et al.Semirecumbent position protects from pulmonary aspiration but not completely from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2(4 Pt 1):1387-1390.
[4] 張旭媛,Naomi M.策略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詢證護理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1, 46(12):1238-1240.
[5] 王玲娣.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與護理對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 (16):3477-3478,3496.
篇6
【中圖分類號】R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161-01
1重癥監護護士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責任意識缺乏重癥監護病房為危重患者集中監護和搶救的場所,其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有較多的儀器設備和不同類別的重癥患者,同時管理制度嚴格和工作流程高效,這些特點使很多初來的實習護士很難在短時期內適應。重癥監護護士必須具備很強的專科技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熟練掌握各種監護、搶救儀器的使用,各種常見急癥的處理、救治方法。同時也要做好患者的整體護理。為適應新形勢下重癥監護護理工作的需求,培養一支精干的護理隊伍,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癥監護護士實習教學中,實習護士雖然身臨其境,但是往往是患者中生離死別的現象給初涉職場的他們打下深刻烙印,卻對責任意識明顯不夠,覺得自己是跟班的,凡事有師傅,自己不承擔任何責任,加之適應環境能力較差,有時甚至是一個旁觀者。沒有從職業道德、職業操守的角度去加深思想覺悟認識。
1.2缺乏與帶教教師的有效溝通和獨立思考重癥監護護士實習過程中突出學習臨床操作的技巧性,往往忽視了與帶教教師的有效溝通。由于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較低,而重癥監護病房收治的患者病種多,病情復雜,沒有很強的專科性,各種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都可以涉及,覆蓋面廣。有的實習護士基礎知識掌握不錯,但不能結合臨床對危重患者的觀察不到位,急救能力低。而有些實習護士基礎知識不扎實,對急救知識、技術部分或全部遺忘。這其中,有部分實習護士往往能夠與帶教教師及時、有效的溝通,得到帶教教師的提醒、叮嚀和輔導,對實踐水平的提高事半功倍。不會再被一個問題或其他學識的因素所困擾。但是普遍現象是實習護士不敢大膽提問,不能大膽說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甚至帶教教師問到了,實習護士也說不清楚,溝通產生障礙,從而也忽視了對臨床思維的培養。
1.3缺乏獨立思考的過程,過分依賴帶教教師表現在對門診病歷書寫缺乏足夠的認識,未能詳細記錄患者既往相關的病史;對患者缺乏獨立思考的主動性,表現在對患者進行簡單問診后就向老師匯報病史。缺乏獨立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主動服務意識欠缺。患者病種不一樣,癥狀不同,那么所提供的服務也不一樣;且由于平時疏于溝通,平時應掌握的應急意識和急救能力不足,由于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特殊性、隨機性和難預測性,實習護士應時刻保持警覺性,善于觀察并快速反應,實習護士由于缺乏有效溝通,進而使急救意識和相應的急救技能不能及時應用,不能順利、有效地配合急救。
2重癥監護護士實習教學中問題的對策
2.1強化責任意識,加強崗前、崗中培訓及引導強化責任意識,進行崗前綜合護理能力的培訓。通過對重癥監護實習護士有計劃、有目標、程序化的培養,使她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有效地調動了實習護士的學習主動性。實習護士入科時,均要進行專門的、系統的、正式的入科教育,使她們樹立主人翁意識,使實習護士學習目標明確,充分調動了她們學習專業理論與技能的積極性。提高實習護士的專業護理技能和綜合素質。通過階段性的培訓,實習護士基礎護理技術得到了鞏固,同時學到了許多新的理論和技術,彌補了實習階段專科培訓的不足。崗前規范化培訓使實習護士養成了嚴謹的工作作風,還使她們感受到知識缺乏的危機,促進了她們探求新知識的自覺性,幫助她們盡快完成角色的轉換,培訓中融入主動服務及微笑服務,整體人性化管理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實習護士,培養她們富有責任心的良好品質。
2.2營造良好溝通氛圍,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培養重癥監護實習護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培訓安排理論、技術水平較高,表達能力較好,責任心較強的護士擔任帶教老師,輪流幫教,全面負責督導和監督,并根據護生薄弱環節及個人意愿制定不同帶教計劃,在學的基礎上,體現個性化的管理。有意識地培養她們的評判性思維能力,使實習護士體會帶教教師在工作中的優點和不足,借鑒性地學習,取長補短,利用業余時間和其他有利時間與新老護士進行工作經驗交流,提高護理質量。
雖然實習護士工作時間短,但要求每個人都參與管理,發現問題及時改正并記錄,調動了大家參與管理的積極性,使她們養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各項護理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實,健康宣教水平得到提高,溝通也得到加強。由于患者病情變化快,要求為患者提供預見,避免相應護理問題的發生。有些實習護士對患者病情不了解,不能主動從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時,一方面要加強在老師的指導、幫助,另一方面要適當的叮囑他們獨立完成動腦思考。在對典型病歷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避免“一說到底”的填鴨式教學,采取以問題為導向的實例教學,提出問題,學生面對病人進行思考和檢查,帶教教師引導實習完成護理方案的制定。有針對性地進行臨床實踐,以講解示范為主,鼓勵實習護士多問、多看、多動手,并將臨床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以便在集中授課時得以解決,給大家以警示。采用“啟發式”帶教,有針對性地提出護理問題,讓實習護士自主解決,有意識地激發護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評判思維能力,帶其參加科內業務講座、護理查房,幫助開闊思路,增強認識問題的深度。帶教教師引導實習護士進行換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整體全面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有意識地以患者為中心開展護理服務,以避免護理差錯的發生,減少護患糾紛。帶教老師注重鍛煉實習護士的應急和急救能力,從突發病情的觀察、護士如何處置到如何配合搶救,并發揮護生自己的潛能,在搶救的過程中完成教與學。實踐證明,這樣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對實習護士臨床思維培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的發展,患者對護士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要求新護士上崗前必須經過有計劃、有目標、系統地專科培訓,此外,護理學科的飛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護理人才,對護士的培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完善護理規范化培訓,是提高護士綜合素質,適應護理學科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新護士崗前培訓體系,以提高醫院的整體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鄭小霞,孫紅.影響護理臨床教學質量若干因素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2,17(8):576.
[2]黃麗娟.新護士長在ICU輪流鍛煉的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76-77.
篇7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and features of severe poisoning.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poisoning admitted into the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of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8 to March 2010 was made. Results A total of 138 patients consisting of 45 males and 93 females were enrolled. The average age was 39.2 years. Committed suicide with toxic agents was the major cause of poisoning (76.8%), followed by alcoholism (8.7%) and misuse of medicine (5.8%). Of them, 96.4% patients were poisoned by swallowing poison agents, and 45.7%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gastric lavage and 15.2% of patients with hemofiltration. Mortality was 3.62%. Conclusions Our study presen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cute severe poisoning in the large general hospital.
【Key words】Poisoning; Severe;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pidemiology
急性中毒是患者急診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發病急、病情重的顯著特點,是導致死亡的前五位原因之一,花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1]。筆者以“中毒”為關鍵詞在萬方數據庫上搜索近5年來發表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的文章,發現有2714條記錄,但以“中毒+重癥”僅搜索到28條記錄,其中9條記錄與臨床中毒無關,余下的19條記錄中僅13條為病例統計分析,尚無一條記錄是關于重癥中毒的流行病學和臨床治療研究。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北京協和醫院近3年來所有急診重癥監護室收治的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救治情況,提供中毒救治現狀的數據,旨在能為規范重癥中毒患者的救治提供初步參考數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間,北京協和醫院急診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所有中毒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要求逐一查詢病歷資料,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服藥至來診時間、中毒原因、毒物種類、毒物攝入途徑、中毒次數,及洗胃、導瀉、活性炭使用情況、血液凈化次數、機械通氣時間、心理醫學科參與情況、毒物篩查情況、住院天數、患者轉歸。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中位數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納入研究的138例患者。年齡分布于14~88歲,平均39.2歲。其中男性45人占32.6%,年齡中位數44歲;女性93人占67.4%,年齡中位數32歲。
篇8
1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的基本分析
重癥監護室收治的都是一些高危兒,由于其病情變化較快的特點。所以,護士必須熟練掌握相應儀器的使用和搶救措施等。由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患者護理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工作中稍有不慎,不僅給患兒帶來身體上的傷害嚴重時可危害到生命而承擔巨大的責任[1]。這就要求護理人員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及擁有強大的責任心,防止錯誤的發生造成不良后果。
2護士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
由于活動領域的特定性,使各不同崗位的護士存在一些特殊的心理現象,職業心理是護士對工作的價值以及意義的本職思考,以及綜合了在本職環境下的特殊觀念、情感和意識等。
3護士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3.1職業壓力與超負荷工作 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的工作瑣碎造成了體力上的壓力,事業方面的相互競爭以及患者家屬對護理要求越來越高,護士需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來達到要求,形成了智能上的恐慌,不規律工作"三班倒"使護士腦體并用導致長期超負荷工作,對護士的心力和體力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
3.2社會對護士工作的不理解不尊重 由于人的自尊和受人尊重是人體所需的精神需要,在醫療事業中,護士工作相對較為辛苦,報酬較低,在自身付出得不到相應回報的同時,得不到人們相對的尊重與公平評價,從而給護士帶來了嚴重的心理壓力。,同時失去對患者以及工作的熱情,伴隨著升職降職福利待遇的不合理導致護士心理上產生失落感,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3]。
3.3各種環境壓力 重癥監護室護士經常會面臨飽受折磨的患兒以及生離死別的場面等,會讓護士感到無助壓抑以及悲傷,很難在短時間內擺脫這種負性心理。還由于護理人員相對較少,一線護士長時期負荷勞動,得不到相應的勞動回報,導致護士想要改行換工作,從而對工作的熱情大大減少。
3.4護理心理學知識的缺乏和人際關系 護士所接受的心理培訓知識不夠,對醫學心理學的知識匱乏,不了解患者的心理以及不會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再由于傳統的偏見,使護士成為了執行醫囑的"工具",導致護士不安心工作。
4解決措施
4.1管理者重視、關心護士 由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護士的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相應管理者可營造一種愉快、寬松的工作氛圍來緩解護士本身的緊張感與壓迫感,并且可以組織相應的郊游或者文藝活動緩解工作壓力,同時,定期對護士進行培訓,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傾聽護士心理的感受并及時安撫,建立咨詢室以及活動娛樂中心等,讓護士在身心疲憊的時候可以有調節情緒以及宣泄情緒的地點[4]。
4.2掌握放松技巧合理安排時間 積極工作的同時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調節情緒,正確處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正視壓力的存在以及積極面對,遇到困難及時解決,同時培養自身的能力,養成積極向上的人格營造愉悅的心境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且在休息過程中保證足夠的睡眠以及合理安排聚會時間等。
5總結
護士的良好心理健康狀態,可以為重癥監護室的新生兒提供良好的服務,可以提高護士自身的服務質量,可以更好的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加強了護士的觀察能力與綜合判斷能力,能更好的為新生兒的心理健康打下基礎,對新生兒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護士的心理健康,可以加強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的責任感,減少錯誤事件的發生,為醫院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總之,加強重癥監護室護士的人性化管理工作,滿足護士的基本生理需求,對患者采取人性化管理的同時實施到護士的管理中去,加強護士人員本身的職業技能,并提升能力,這是緩解自身壓力與心理健康維持的有效途徑,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培養,以愉快的心情工作[5]。但重癥監護室的新生兒的護理要求相對較高,護理人員擁有健康的心理,可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把護理水平達到最高標準,同時為新生兒患者營造了良好的治療環境,可見,護士心理健康對新生兒重癥監護的護理工作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小妹,劉彥石.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憊感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35(11):645-648.
[2]姚文英,皺志方,黃志紅,等.醫院護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調查[J].護理研究,2009,20(4A):870-872.
篇9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重癥監護室于2012年8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78例重癥病患接受氣管插管治療,男48例,女30例,年齡為20-78歲,平均年齡為49±1.2歲,留管時間為1-8d,平均天數為(3.4±1.3)d,Ⅱ型呼吸衰竭16例,高血壓腦出血8例,顱腦損傷15例,顱腦手術后患者39例。給予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措施治療后,其中6例患者因原發性病危搶救無效而死亡,其余72例患者病情穩定后轉科。
2 護理措施
2.1 固定氣管插管 對氣管插管實施完好固定,可有效防止氣管插管的松動意外拔管。以可插入一指的松緊度固定好固定帶,每天定期對固定帶的松緊情況進行檢查,固定帶打成死結。
2.2 氣道濕化 在建立人工氣道后,上呼吸道自然加濕功能喪失,從而導致氣道黏膜表層水分出現流失,纖毛活動能力下降而導致其壞死,形成痰痂,極易出現氣道感染以及出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肺不張等并發癥[2]。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治療時,應注意保持呼吸道濕潤,維持呼吸道黏液纖毛正常系統功能以及防御功能。因此在實施護理工作中,做好氣道加濕保濕工作是相當重要的。
2.2.1 設置呼吸機濕化器的參數 在實施機械通氣過程中,應將呼吸機的濕化器溫度控制在32°-35°C,保持氣體相對濕度為95%左右,保證支氣管纖毛運動可處于最佳的運動狀態。同時將室溫控制在20-22°C,病房環境的濕度控制在60%-70%[3]。干燥、寒冷的氣體會對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在呼吸機管道內所產生的冷凝水應及時傾倒,避免流入到呼吸道而導致呼吸道出現感染。根據環境空氣的干燥程度,及時添加蒸餾水,不能將藥物以及生理鹽水等放入到濕化器中,防止出現沉積而對加熱產生影響。
2.2.2 霧化吸入及給藥治療 常規霧化吸入液多采用生理鹽水,慶大霉素、糜蛋白酶配置而成的,一天2次,一次霧化吸入時間為15-30分鐘,通過霧化吸入,有利于順利排出痰液以及稀釋痰液,有利于預防以及減少疾病的發生,同時患者應遵守醫囑,使用更為有效的抗生素對患者實施治療。
2.2.3 氣管內滴入濕化液 可選擇間斷性或持續性推注濕化液方法對者實施治療。之前臨床使用的濕化液為0.9%生理鹽水,現在多使用的是2%N1HCO3、0.45%生理鹽水溶液[4]。在患者支氣管肺內9%生理鹽水進入其中,待水分蒸發后鹽分多沉積在肺泡支氣管而形成高滲狀態,導致患者出現支氣管水腫,不利于進行氣體交換。而0.45%生理鹽水吸入后,于氣道內濃縮,接近生理鹽水,不會對氣道產生刺激,因此,將0.45%生理鹽水溶液作為濕化液治療效果顯著。2%NaHCO3溶液吸入氣道內,可有效降低痰液泡沫的表面張力,稀釋痰液,便于順利排出痰液。
2.3 清除氣道分泌物 定時對患者實施吸痰、扣背以及翻身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吸痰管直徑應小于氣管內套管的1/2,吸管的吸引壓力以及長短適宜,每次吸引的時間應小于15s,實施無菌操作。在進行前,首先充分做好扣背以及濕化工作,給予患者高濃度吸氧2-3min。吸痰時,注意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脈搏、血壓以及心率等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防止患者出現心律失常以及行動過速等情況,在血氧飽和度低于90%時,停止操作,連接呼吸機對患者實施高濃度給氧吸入治療[5]。
2.4 預防并發癥
2.4.1 做好口腔護理 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多為病史長、病情重患者,長期免疫力低下,口腔感染的機會增加。因此,在實施治療過程中,應做好必要的口腔護理工作,一天2次,防止口腔出現感染。同時可在口腔護理前,對氣囊充氣情況進行檢查,避免出現誤吸的情況。
2.4.2 強化呼吸道管理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更換吸痰管 口鼻腔吸痰管與氣管導管吸痰管分開使用,并勤手套,鼻腔吸痰患者的生理鹽水與氣管導管吸痰生理鹽水應分開使用,定期更換,并注明更換時間;吸痰時,先將口咽部的分泌物清除干凈,之后將氣管內的分泌物清除干凈,之后放松氣囊再次清除深部的痰液,避免分泌物進入到氣管出現感染情況。
2.4.3 做好嚴格的消毒隔離原則,清潔地面以及空氣,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認真做好呼吸機管道的清潔消毒工作。呼吸機管道24-48h定期更黃消毒,防止出現吸入感染情況。并對消毒效果進行監測。
參考文獻
[1] 陳婉珍.重癥監護室氣管插管患者的呼吸道護理管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240-241.
[2] 程蕾,李星,羅霞娟.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循證知識及實踐調查及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2,59(6):858-859.
篇10
1.2 一般資料 82例機械通氣患兒中符合VAP診斷的共44例,男26例,女18例。其中嬰幼兒29例,新生兒15例:嬰幼兒肺炎合并呼吸衰竭15例,腦炎6例,中毒性細菌性痢疾合并呼吸衰竭4例,哮喘持續狀態3例,先天性心臟病1例,新生兒期窒息8例,吸入性肺炎4例,濕肺2例,新生兒膽紅素腦病1例。上機時間為8~306 h,平均112 h。癥狀出現時間分別為機械通氣后的3~23 d。
1.3 細菌培養 所有患兒采用經口氣管插管,原發肺部感染病例在上機后立即采樣一次,所有病例于機械通氣3 h內通過人工氣道采用一次性無菌吸痰管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于30 min內送檢培養。在機械通氣過程中,每周2次痰細菌培養,連續2次以上獲得的不同于機械通氣3 h內的同一病原體確認為新的致病菌。44例VAP中31例(70.5%)培養出新的致病菌:共分離出革蘭陰性菌29株,占65.9%,分別為肺炎克雷白桿菌11株,大腸埃希菌9株,銅綠假單胞菌5株,陰溝桿菌3株,流感嗜血桿菌1株。革蘭陽性菌15株,占34.1%,分別為表皮葡萄球菌8株,草綠色鏈球菌5株,肺炎雙球菌2株。白色念珠菌2株。混合感染5例,占11.4%。革蘭氏陰性菌藥物敏感前五位的是西胺培南-西斯他汀、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他啶、環丙沙星、丁胺卡鈉。 培養的表皮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均敏感,其次是環丙沙星,其他大部分藥物耐藥。
2 討論
國外報道重癥監護室VAP 的發生率為10%~65%[2],本組資料中,82例機械通氣患兒發生 VAP 44例,發生率為53.7%,與北京兒童醫院報道占69.5%[3]相近,比國外發生率高,可能與ICU環境凈化不夠,器械消毒,無菌操作觀念不嚴有關。重癥患兒侵入性操作及廣泛抗生素應用是發生VAP
的主要原因[4]。由于呼吸機輔助通氣者多存在嚴重的支氣管-肺防御機制破壞、全身免疫水平低下,故極易罹患各種感染。VAP的感染途徑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大類。外源性感染包括呼吸機管道及附件的帶菌狀況、經氣管插管吸痰、鼻胃插管侵襲性操作等。內源性感染則為潛在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傳播致病。本組呼吸道分泌物培養以革蘭陰性桿菌占主導,肺炎克雷白桿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均是院內感染的條件致病菌,其中,肺炎克雷白桿菌毒力強,多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耐藥菌多,治療困難,在新生兒死亡率較高,且易致院內暴發流行[5]。本組藥敏試驗中革蘭氏陰性、陽性菌株均對環丙沙星較敏感,有報道應用環丙沙星治療新生兒VAP治愈率高達90%以上[6],但由于環丙沙星在動物實驗中可引起幼年動物的關節病使其應用受限。
防治VAP應采取綜合措施,方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首先應積極治療原發病,縮短上機時間,對輕中度呼吸衰竭盡量應用無創的CPAP治療;針對其傳播途徑進行阻斷亦可減少VAP發生:如加強患者的營養,提高免疫力;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使用一次性的吸痰管;在進行鼻飼、吸痰、氣道沖洗時,要防止誤吸和異物進入呼吸道;呼吸機治療裝置要徹底消毒、滅菌,呼吸機吸入器管道、濕化器及氧氣濕化瓶應每天消毒并更換無菌水;工作人員在吸痰、處理氣管切開部位時,應戴無菌手套等。在重癥監護室內強化無菌觀念,嚴格無菌操作。在治療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控制感染盡可能根據藥敏結果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等。
參考文獻
[1] 許峰,羅雁紅.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診斷及治療.小兒急救醫學,2002,9(4):202.
[2] Correia M,Simao C,Lito LM,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Acta Med Port,1997,10:463.
[3] 陳輝,齊宇潔,耿榮,等.PICU呼吸機相關肺炎44例病原學分析.小兒急救醫學,2001,8(1):13.
篇11
[
關鍵詞 ] 產科;危急重癥;演習
[中圖分類號] R4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c)-0074-03
Nursing practice of obstetric emergency rescue exercises
Wang Guiqin
Y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Jiangsu 22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ing practice of obstetricemergency rescue exercises. Methods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three of nursing staff population 18, age 21-38 year old, average 27.1 years old. Byattending more doctors, and can simulate the amniotic fluid embolism, placental abruption, preeclampsia, pregnancy with heart failure, placenta previa bleeding and other different critical situation, guide the nurses of different rescueoperation. Results The rescue exercises, nurses mastered and nursing methodsof obstetric critical 2.7 match, and in actual use in good, the maternal fetal safety.Conclusion Nursing practice of obstetric emergency exercise, can strengthen thenursing staff´s level of emergency rescue, better maternal fetal life, worthy of attention.
[Key words] Obstetric;Emergency;Drills
產科危急重癥如羊水栓塞、胎盤早剝、子癇、妊娠合并心衰、前置胎盤大出血等等,無一不是嚴重危及母胎生命,搶救爭分奪秒,但是由于發生率低,加之多夜間急診,年輕護士護理配合和操作等水平不高,往往影響搶救,本文探討通過搶救演習來加強護理實踐,更好地救治病人。
1演習前準備
1.1護理人員
主要選擇參加三班的護理人員群體18人,因為產科危急重癥往往夜間發作多見,特別是凌晨,而年輕夜班人員將是搶救主體。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1~38歲,平均27.1歲,學歷大專-本科,均完成臨床護理輪轉,有一定的護理基礎與技能。
1.2臨床知識準備
事先布置各項危急重癥知識要求,使護理人員先從理論上熟悉,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演變及危急時的處理方法。從根本上熟悉疾病,先知后行,并著重復習搶救藥品用法用量等。
1.3醫護配合
進行危急重癥演習的主持人由主治醫師以上醫生主持,并能模擬不同情況,指導護理人員進行不同的操作,進而達到更加接近實戰的目的。
1.4演習時間及道具
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每月一次,選擇非休息日下午,每次針對一種危急重癥,并可準備模擬人于病床上,模擬實際操作。將價廉或過期藥品安甌瓶貼上搶救藥品名稱,準備注射器,導尿包等實際操作。針對每次演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新的思路,不斷在下次演習中加以完善和改進,更加逼近真實搶救實際。
2具體演習情況
2.1子癇
在子癇前期基礎上出現的全身抽搐,昏迷等。產前產時產后均可能發生。由醫師主持搶救,處理原則為控制抽搐,糾正缺氧與酸中毒,控制血壓,若未分娩可在控制抽搐后終止妊娠。因此首先當發生抽搐后,立即準備壓舌板,并使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舌咬傷及吸入性肺炎,同時壓住手臂雙腿,防止墜地,測量血壓,心電監測,吸氧,迅速開放靜脈通路,硫酸鎂解痙,并可以地西泮,杜冷丁等使用,在模擬人上進行操作,采血,抽吸相關藥品,必要時血氣分析操作,需要剖宮產者,迅速做好手術前準備如導尿,皮試,備皮等。要求護理人員快而不亂,忙而有序,無廢動作,高效搶救病人。
2.2胎盤早剝
孕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于胎兒娩出前,全部或部分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其起病急,發展快,處理不當可危及母兒性命。主要癥狀為腹痛伴陰道流血。在演習中醫師模擬急診從鄉鎮醫院轉來一可疑胎盤早剝產婦,立即開放靜脈通路,聽胎心,胎心監測,緊急完善術前準備如導尿備皮、血備血等,急查血常規血型,凝血功能,二聚體,3P試驗,聯系床邊B超、心電圖等。當確定為胎盤早剝后,聯系兒科,麻醉師做好搶救工作,準備剖宮產搶救母兒生命。大部分操作由護理人員完成,尤其需要爭分奪秒,分清主次關系,圍繞剖宮產準備等。
2.3前置胎盤大出血
孕28周以后,胎盤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內口,低于胎先露部,成為前置胎盤。可致妊娠晚期大量出血而危及母兒生命,多發生在夜間,產婦醒來躺在血泊之中。醫師模擬救護車送來大出血產婦,首先開放靜脈通路,胎心監測,觀察有無繼續大量活動性出血。聯系床邊B超,急查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做好血及備血,若需要緊急手術,做好手術準備,尤其輸血準備,暫不手術者,安排監護病房,酌情輸血等。需要同時進行心理護理,迅速高效的護理操作,完善到位的各項監測,突出有序性。
2.4妊娠合并心衰
雖然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已經大大降低,先天性心臟病檢查率增高,但偏遠地區產婦及某些刻意隱瞞病史者仍會在妊娠期發生心衰。其往往夜間來院,常規監測胎心,吸氧,半臥位,心電監測,及時予以利尿劑,強心藥物地高辛等,使用硝酸甘油泵入,電話聯系心內科會診等。要求護理人員及時準確使用藥品,尤其熟悉劑量,熟悉輸液泵的使用,心衰控制后,若緊急剖宮產,還需聯系兒科會診,完善術前準備等。分娩后,需要觀察尿量,生命體征及咯痰,啰音等,要求護理人員能發現異常,及時處置,注意輸液速度等。
2.5羊水栓塞
是指在分娩過程中羊水進入母體血循環后引起的肺栓塞,彌漫性微血管內凝血(DIC),腎衰竭等一系列嚴重癥狀體征,死亡率60%以上,是產科危急重癥之首。盡管死亡率高,但是及時搶救仍很重要。有醫師主持,突然一產婦發生羊水栓塞,處理原則為改善低氧血癥,抗過敏,抗休克,治療DIC腎衰竭,預防感染等。首先清理呼吸道,吸氧,注意,及時應用各類搶救藥物如罌粟堿,阿托品,氨茶堿,酚妥拉明,地塞米松等,熟悉劑量與用法,強調快而足量。心電監測,備血與輸血,合理應用肝素等。及時抽血復查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對護理人員要求就是快而有效,搶救爭分奪秒,對搶救藥品劑量相當熟悉等。
2.6其他
還有一些危急重癥,但是更加少見,如產婦外傷,涉及骨折,出血等,因“首診負責制”及晚間無單獨門診產科急診,往往患者直接入病房診治。強調心理安慰,指導家屬配合,聯系相關科室會診,做好胎心監測等,護理人員注重態度,不犯低級錯誤等。晚期產后出血,有時出血量也很大,模擬情境,首先開放靜脈通路,縮宮素使用,及時B超檢查,做好心理護理等。
2.7結果
18名護理人員均參加各類演習,能夠掌握產科危急重癥的基本理論及搶救知識,業務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能夠面對實戰,真正做到第一時間搶救孕產婦及胎兒,有實際意義。
3實踐情況
自從我科開展產科危急重癥護理演習后,對于相關疾病的應急護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大家均能基本掌握產科危急重癥的搶救及護理配合。實踐中遇子癇3例,妊娠合并心衰2例,胎盤早剝3例,前置胎盤大出血3例,均能和臨床醫生一起成功搶救病人,且護理人員均能熟悉藥物劑量用法,熟悉相關護理操作,使產婦轉危為安,臨床醫生評價很高。如一例產后5 min即子癇病人,發現及時,護理人員立即捏住下巴勿使其咬舌,置入壓舌板,并控制勿墜床,醫護配合,吸氧,鎮靜解痙,降壓,很快即控制病情,有條不紊。騰出安靜床位,加強觀察,產婦平安出院。
4討論
產科危急重癥具有發病率低,起病急驟,后果嚴重等特點,并由于涉及母胎雙重因素,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教訓慘重[1]。段濤教授認為產科病理妊娠具有突變性,不可控性,不可預見性,可治愈性,尤其產科危重病人的病情進展快,在很短的時間內患者情況可以急轉直下[2]。但是由于產科大多數是順利分娩,所以對危急重癥往往重視不夠,或一旦發生往往手足無措,慌亂不堪,不能良好配合,耽誤救治[3-4]。
因此,如何避免對產科危急重癥的搶救生疏,失誤及遲緩,成為重要問題。我們嘗試通過一系列的演習,可以避免以上弊端,能夠更好地搶救母胎,避免悲劇,這在以往的護理實踐中很少有人重視和實踐。搶救演習是模擬,但逼近實戰,通過一系列的情境模擬,結合實際進行各項操作。能不斷發現工作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加以改進,并在真正的實踐中驗證,可以達到良好的循環[5-6]。同時,每一次的演習都是對疾病的復習,對搶救過程的熟練,對母胎的關懷與重視,可以去除隱患,提高護理質量,去除不良習慣與心理,達到不斷提高護理水平的目的[7-9]。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護理實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讓許多醫生覺得護理配合不理想,水平不夠的問題,于母胎,科室及醫院都是有益無害。
實踐中,我們發現,在演習中首先要鎮定,不能慌亂,同時要對患方安定和平衡情緒,心理護理,不為其所干擾;其次,熟知各種搶救藥品的使用方法和劑量,了然于心,能迅速有效藥物治療;開放靜脈通路,心電監測,抽血檢查,術前準備,分清主次矛盾,會診協助,使護理人員頭腦中思路清晰,有效應對,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完成各項操作。當然,實踐中還需注意更好地配合,還需不斷地總結經驗,在實戰中不斷地提高,且嘗試相關模型,讓剛工作的護理人員也能學到知識,提高水平。
產科危急重癥演習的護理實踐,可以加強護理人員的急救水平,更好地搶救母胎生命,值得重視。
[
參考文獻]
[1] Engstr m A, Lindberg I. Critical care nurses´ experiences of nursing mothers in an ICU after complicated childbirth[J].Nurs Crit Care,2013,18(5):251-257.
[2]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3.
[3] Mkoka DA, Goicolea I, Kiwara A, et al. Availability of drugs and medical supplies for emergency obstetric care: experience of health facility managers in a rural District of Tanzania[J].BMC Pregnancy Childbirth,2014,19(14):108.
[4] Godet M, Chevillotte J. The nurse´s role in imminent delivery[J].Rev Infirm,2013(193):47-48.
[5] Alderman JT. Using simulation to teach nursing students and licensed clinicians obstetric emergencies[J].MCN Am J Matern Child Nurs,2012,37(6):394-400.
[6] Simpson KR, Lyndon A, Wilson J, et al. Nurses´ perceptions of critical issues requiring consid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professional registered nurse staffing for perinatal units[J].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12,41(4):474-482.
[7] Puck AL, Oakeson AM, Morales-Clark A,et al. Obstetric life support[J].J Perinat Neonatal Nurs,2012,26(2):126-135.
篇12
隨著越來越多病癥的出現,對病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重癥監護病房是集中危重癥患者病情監測和治療的單位重要,也是醫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場所。患者一旦發生感染,會加重原發病,使病情惡化,給治療、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同時也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探討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的各種原因及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有利于降低醫院感染,也有利于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對降低病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將重癥監護病房感染因素及護理措施報到如下。
一、臨床案例
收住患者105例,年齡16-84歲,平均55歲,。其中腦外科患者32例,骨外科患者22例,婦產科患者16例,心臟外科手術患者12例,心肺復蘇3例,其他20例。使用呼吸機83例,氣管切開22例,留置導尿97例,動靜脈插管68例。105例患者發生醫院感染18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9例,泌尿道感染6例,局部感染2例,血液感染1例。
二、重癥監護病房感染因素
(一)環境因素
重癥監護室的建筑設計與布局不當及病區環境的不潔凈可致使醫院感染。ICU病房的空間密閉,空氣流動性很差,患者來源于院內外,可攜帶不同科室、不同病種、不同部位和不同程度感染的細菌,是各種病原菌高度集中的地方。多個危重患者同住一室,而且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空調應用較多,環境污染嚴重等眾多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易感性,導致醫院感染率居高不下。同時ICU內的醫務人員相對配比多,工作繁忙,人員流動大,導致許多微生物附著在塵埃或飛沫中,隨空氣流動飛揚,造成空氣污染。另外,醫療儀器及固定裝置,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聽診器、急救物品車等,都是院內感染的環境因素和交叉感染途徑之一。
(二)患者因素
重癥監護病房之中人員混雜,且免疫能力較差。重癥監護病房接受來自急診、手術室等處的危重患者,絕大多是患者病情復雜,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應急功能減退,特別是以上障礙處于昏迷的患者易發生誤吸,并發呼吸道感染。收治的患者65%是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器官功能減退,如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等病人的抵抗力下降,病程長致使老年人容易發生醫院感染。重癥監護病房患者幾乎都是大手術或創傷后傷口,極易發生傷口感染。
(三)侵入性操作
各種先進的治療技術日益增多,危重患者因治療或搶救需進行多次或多部位侵入性操作,如使用呼吸機插管、血流動力學監測、較長時間留置導尿管、血液透析、各種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壞了人體的防御系統,可將外界細菌帶入人體內,引起外源性感染,也將自身正常菌群移植身體其他部位而引起內源性感染。
(四)藥物因素
重癥監護病房內的患者所服用的藥物也是導致監護室污染的原因之一。重癥監護病房的危重患者抗菌藥物高達100%,并且廣譜、大劑量、聯合應用。大量使用抗菌藥物導致機體抗細菌定植能力下降,易引起細菌耐藥性、二重感染和真菌感染。煩躁的機械通氣患者需要使用或鎮靜劑,這類藥物可抑制患者咳嗽反射和呼吸道黏膜的纖毛運動,使呼吸道分泌物誤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五)工作人員因素
不僅醫務人員的專業水平是造成污染的因素,同時醫務人員的污染意識也是其因素之一。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的嚴重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不能嚴格按照無菌技術、隔離技術要求操作。由于病情危重、各種限制活動的治療和監護措施,患者的生活完全依賴于醫務人員,加上繁多的治療護理操作,患者與醫務人員接觸頻繁而且密切,通過手及其他各種途徑造成的交叉感染機會隨之增加。
三、護理
(一)加強重癥監護病房的環境管理
1.建筑布局要求
建設布局從硬件設施上降低了污染的指數。大病室可以3-4人一間,每張床占地面積不應小于15m2,重癥室內舍友1-2間隔離室及緩沖區,用于收治傳染性危重患者。明確清潔區、半清潔區、污染區、污物的處理流程遵循一個方向進行。
2.環境管理
(1)室內空氣應保持清潔。室內空氣的清潔度很大比重上決定著重癥監護室的污染程度。監護室病室定期開窗通風,每次通風時間不少于30min,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新鮮,降低空氣中微生物的濃度。紫外線消毒每天兩次,每次30-60min重癥監護室屬于醫院二類環境,可以過濾空氣中的塵埃,還可以殺死進入消毒器的微生物,同時需要定期檢測紫外線燈管照射強度,以保證消毒效果。在做吸痰、傷口換藥、導尿等操作時要停止清掃病房等工作。
(2)環境及物品表面消毒。即時有效的清掃可降低監護室內污染的幾率。地面要采用濕式清掃,用消毒液拖地每天兩次,清除地面污垢和病原微生物。當墻面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時,要采用化學消毒劑噴霧或擦拭。病床桌椅、床架、監護儀表面易落灰塵,應用消毒液每天擦拭2次。每天根據患者病情即時更換被單和衣服,病床采用濕式清掃。
(二)加強人員管理
對工作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相關法律法規、醫院感染管理相關工作規范和標準、專業技術的培訓,并定期組織醫院感染知識的考試。工作人員進入監護病房應更換拖鞋,穿著ICU專用工作服,每日更換,從這一方面避免帶入ICU內其他細菌,也避免了因人員走動揚起灰塵而懸浮在機器表面。外出時應更換外出衣。工作人員患有感冒等感染性疾病時,應避免與患者接觸。建立探視制度,嚴格控制人員進入并減少人員流動。
(三)規范護理操作
1.規范洗手
規范的操作是減少污染的必要環節。由于醫務人員的手傳播細菌致醫院感染約占30%,正確有效地洗手可去除99%的暫住菌。洗手的方法有手的清潔和手的消毒。醫護人員在進行各種治療和操作前、護理兩個患者之間要按照六步洗手法用普通肥皂和流動的水洗手,一般用流動水、肥皂洗手可將手上的60%-90%微生物除去,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揉搓雙手,保證洗手時間不少于15秒。
2.加強管理護理
預防侵入性操作導致的感染。侵入性操作絕大多數需要置入管道,所以管道護理在預防感染的護理中顯得尤為重要。操作中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防止發生醫源性感染。穿刺插管時皮膚應認真準備,嚴格消毒,穿刺部位每天消毒,紗布受到潮濕或污染應立即更換;吸痰時戴無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最好使用密閉式吸痰管,防止扭曲、滑落以及牽動尿道,保持尿流通暢,減少尿道管及集尿袋的分離以及頻繁采集標本,盡量縮短置導尿時間。各類侵入性管路需每天評估即時拔管。
3.加強基礎護理
每2h更換臥位一次,保持床鋪及皮膚的清潔衛生,避免壓瘡;昏迷患者要平臥、頭偏向一側,預防反流以及誤吸,發生吸入性肺炎;協助患者拍背,鼓勵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注意氣道濕化。
(四)建立監測報告制度
詳細的監測報告可在危險來臨之前做好防御工作。對監護室的空氣、物品表面、醫護人員的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采樣檢測,對患有重點的進行室內感染監測。建立感染病人登記報告制度,對病原體的檢出部位、細菌類型、耐藥性、傳播途徑等進行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降低感染發生率。
四、結語
重癥監護病房的環境衛生等情況直接性的決定著患者的生命安全,控制重癥監護室的院內感染是患者康復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篇13
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多種疾病合并等特點,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多處于呼吸系統疾病晚期,患者多伴發發紺、呼吸困難、生命體征不穩定及酸堿平衡紊亂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在短時間內發生呼吸衰竭、病情惡化而導致死亡。故為了進一步加強重癥監護室護理效果,不利于基礎疾病的治療,還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死亡率的增加。為進一步加強護理效果,我科在重癥監護室實施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為新津縣中醫院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132例,納入與排除標準:(1)明確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診斷。(2)未合并其他系統、重要臟器病變。(3)未同時患有>2種呼吸系統疾病。(4)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相關內容。利用隨機數表法將132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強化組,常規組67例,男31例,女36例,平均年齡(68.5±12.0)歲,病因分布中,COPD 36例,重癥肺炎18例,ARDS6例,支氣管哮喘4例,支氣管擴張2例。強化組65例,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齡(69.4±13.1)歲,病因分布中,COPD33例,重癥肺炎16例,ARDS8例,支氣管哮喘5例,支氣管擴張2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及病因分布等基線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輸液、呼吸道管理等措施。強化組接受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病情觀察強化護理:基于重癥監護室患者病情變化快,責任護士應密切注意患者24h一般生命體征,尤其加強患者活動、進食、呼吸機治療后的病情變化,除密切關注一般生命體征外,還應注意患者有無發紺、呼吸困難等表現,觀察患者有無咳痰、咳血,及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同時上報主管醫生。針對某些疾病的特點如哮喘,一般會在夜間誘發發作,應加強哮喘患者夜間巡護與病情強化護理觀察。(2)呼吸道及通氣加強護理:大部分重癥監護室患者存在排痰困難,咳痰無力等問題,若痰液不及時排除,會加重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程度,進一步發展成為高碳酸血癥。針對這一問題,應加強呼吸道及通氣護理,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密切關注呼吸機相關參數,同時加強患者口腔護理,使用生理鹽水定期漱口,避免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使用吸痰器時,嚴格按照無菌原則,必要時霧化吸入氨溴索、糖皮質激素等化痰、祛痰治療,護士交接班時應密切關注,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拍背。(3)飲食強化護理:由于患者多處于臥床狀態,胃腸蠕動消化能力較弱,為避免吸入性肺炎,進食應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進食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食物,餐后及時進行口腔衛生護理。(4)改善霧化吸入方式:盡量采取小劑量霧化吸入,并且藥物吸入前盡量使藥物溫度與體溫相近,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發生。(5)環境舒適化護理:盡量保持重癥監護室內干凈、通風通氣良好。將室溫控制在20%左右,濕度保持在50%~60%,定期清潔殺菌,清潔方式采取濕化處理,避免揚塵刺激患者呼吸道導致病情加重。殺毒劑不應使用刺激性強的殺毒劑,避免刺激患者呼吸道。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結束后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血氣相關指標及一般生命體征。基礎疾病治療效果采用分級制:治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相關輔助檢查等顯示正常。顯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相關輔助檢查大部分正常。有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部分好轉但未消失,輔助檢查顯示大致正常。無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未好轉,或出現加重趨勢,或患者出現死亡等不良結局,總顯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強化組治愈13例,顯效21例,總顯效率為52.3%,明顯高于常規組總總顯效率29.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前后血氣及生命體征變化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pH值、心率及呼吸頻率變化見表2,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t=0.6210,-0.7688,-0.2940,-0.3733,-0.5997,P>0.05。護理后強化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常規組,t=12.1555,P
3討論
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一般年齡大、體質差,并且多處于病情變化快,發展快階段,如若不加強護理干預,易導致患者進入病危狀態。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日常飲食、起居活動,加之治療帶來的痛苦,患者易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出現會加重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進而加重病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