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剖宮產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剖宮產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sects of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with the new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124 pregnant women with operating indication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modified method and the new method of CS Results I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uration of operation ,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new mode and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S(p < 0. 01) It h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mode and modified method of CS about the breaking wind(p > 0. 05) also the cost of modified is lower than the new mode of CS Conclusions The modified method of cesarean section is worthy to be universally used in clinic.

剖宮產術為產科領域中最常見的手術,是挽救孕婦和圍生兒生命的有效手段。新式剖宮產術是以色列M.Stark教授改良的下腹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我國從1996年引進該項技術。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手術效果,經過十余年的臨床效果總結,該術式具有總手術時間短、手術開始到胎兒娩出時間縮短、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排氣時間明顯縮短、住院費用低、切口愈合美觀等優點,受到同行的一致認可及廣大婦女的喜愛[1]。近年來,隨著該術式的開展,其遠期并發癥逐漸暴露出來[2]。對此,我們進行了一些步驟的改良,對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與新式剖宮產術再次手術中的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剖宮產產婦124例, 年齡20~37歲, 其中再次行剖宮產開腹手術者80人。根據剖宮產手術方式分成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組和新式剖宮產術組,2組產婦符合剖宮產適應癥,無相關禁忌癥。且兩組孕產婦年齡、孕周、體重、手術指征差異無顯著性(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均滿意。 術前準備及術后注意事項相同。

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組:采用Joel-Cohen切口。切口位于雙側額前上棘連線下3cm或Pfannenstiel皺襞上2cm切口呈橫弧形,長度12~13cm ,僅切透皮膚,于切口中間切開脂肪層直達筋膜,切口長2cm ,鈍性撕開脂肪層及筋膜層,與皮膚切口至等長,鈍性分離腹直肌約3~4cm,術者與助手雙手重疊將示指與中指放在兩腹直肌分離緣,緩慢、均勻、逐漸增加拉力,將腹直肌向兩側撕開(避免縱向用力損傷腹直肌下血管,造成筋膜下血腫。具體參考:馬彥彥 1998年《新式剖宮產手術方式的探討》),暴露腹膜。食指分離腹膜外脂肪,于膀胱子宮腹膜反折下約1.5~2 cm處切開腹膜,此操作應注意避開膀胱、胎盤(采用示指縱向撕開可有效避免),腹膜剪開一約3cm的小口,然后上下撕開腹膜,開口大小以胎頭通過為宜。暴露子宮下段,切開子宮肌層2 cm,刺破羊膜囊后吸凈羊水, 鈍性擴大子宮切口約10cm, 娩出胎兒,宮體注射縮宮素20U, 待胎盤自動剝離后手取胎盤,干紗布拭凈宮腔內殘留組織,卵圓鉗持0.5%聚維酮碘紗球擴宮口并放入陰道;上抬并稍下推宮底,將子宮恢復為前傾前屈位,1號可吸收腸線連續套鎖縫合子宮肌層, 鹽水或甲硝唑紗布拭凈切口處羊水積血, 可吸收腸線連續縫合漿膜層。檢查雙附件,可吸收腸線連續縫合腹膜[3]。不下拉大網膜。直接對合腹直肌,間斷縫合腹直肌2-3針,連續縫合腹直肌前鞘,4-0 美容線美容縫合皮膚。

新式剖宮產術組:按馬彥彥《新式剖宮產術》第2版進行手術操作。采用Joel-Cohen切口[4]。呈橫弧行切開,術者以雙手持直剪剪刀,切透皮膚后于中間切開皮下脂肪,深筋膜層,鈍性撕拉皮下脂肪至切口等長。縱行分離腹直肌間粘著部位暴露腹膜,在腹膜上剪小口后撕開腹膜,暴露子宮下段, 腹膜返折下1~2cm處切開子宮下段并撕開約10cm, 刺破羊膜囊后吸凈羊水,娩出胎兒,待胎盤自動剝離后手取胎盤,干紗布拭凈宮腔內殘留。1 號可吸收線連續套鎖縫縫合子宮切口。不縫合漿膜層及腹膜,分別用鼠齒鉗鉗夾5 分鐘去除,下拉大網膜,覆蓋子宮切口。7號絲線連續縫合腹直肌前鞘,,4 號絲線全層間斷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3針,針間鉗夾鼠齒鉗,5 分鐘去除。術后不包扎腹帶。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 軟件進行t 檢驗和卡方檢驗, P< 0. 05 為差異有顯著性, P < 0. 01 為差異有極顯著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和術后排氣時間比較: 新式剖宮產術組剖宮產手術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長于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組, 術中出血量大于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結果見表1.

2.2 再次開腹粘連情況: 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組無粘連比例明顯多于新式剖宮產術組, 廣泛粘連少于比較新式剖宮產術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新式剖宮產具有許多優點, 總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排氣時間均明顯縮短。但通過臨床觀察[5], 仍發現存在下列不足之處: 1、筋膜下的腹直肌及血管有可能在用剪刀剪開筋膜時造成損傷; 2、宮頸擴張器擴宮口可將陰道病原菌帶入宮腔,導致術后感染 3、拉大網膜覆蓋子宮切口雖然有趨于保護創面的作用,但腹膜下結締組織中和血管周圍結締組織的成纖維細胞轉化、新生血管再生,導致腹壁子宮前壁及大網膜形成粘連。4、不縫合臟壁層腹膜,由于腹膜切口不齊,不固定,且呈游離狀態,術后易移動。會導致整個腹膜損傷表面發生上皮化,當子宮膀胱返折腹膜及壁層腹膜不縫合時,暴露的組織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合[6]。導致爬行愈合程度受限。對照組40例因癥再次開腹手術,術中發現粘連38 例,其中,廣泛粘連17例,占42.5% ,大大增加了再次剖宮手術的難度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根據上述觀察, 作出如下改良: 1、鈍性分開筋膜, 避免腹直肌及血管的損傷; 2、 卵圓鉗持15 %聚維酮碘紗球擴宮并放入陰道, 有擴宮口、消毒和防陰道分泌物返流宮腔引起術后感染的作用, 術畢掏陰道積血、羊水時取出紗球, 同時消毒陰道;4、不拉大網膜覆蓋子宮切口,將宮底上抬并且向陰道方向下推, 使宮體保持孕前(前傾前屈位), 利于膀胱子宮腹膜合攏閉合, 且子宮體壓于切口上, 避免接觸,防止出血。防止腸管、大網膜與子宮切口黏連, 增加周圍組織對宮體的固定壓迫。并使子宮易收縮,促進子宮復舊; 5、閉腹時先將腹膜拉攏, 進行創口對合并恢復正常解剖結構, 保持腹腔臟面光滑, 防止腹膜表面上皮化,使腹膜修復時間縮短,使腹壁與腸管, 大網膜及子宮粘連機率下降。在游離狀態下24~48 h內再生的腹膜由于組織結構的特點由間質細胞完全修復, 有效避免腹腔粘連[7]。本實驗中,術后統計改良組手術時間(40±4.8h)術中出血量(170±41.2ml)術后住院時間(5.0±0.3d)明顯短于新式組的手術時間(45±4.0h)術中出血量(230±47.8ml)術后住院時間(6.0±0.3d),再次開腹腹腔廣泛粘連改良組(25%)明顯少于新式組(42.5%)。

總之,兩組剖宮產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再次開腹腹腔粘連情況的比較, 結果顯示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具有明顯的優勢,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順清 新式剖宮產術臨床效果觀察,中國社區醫師,2010,(18)

[2] 鄭衛紅,夏影麗,武卉等.新式剖宮產術與腹部縱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腹腔粘連情況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 2007,22 (10) : 137921381.

[3] 劉麗梅,郭麗萍,新式剖宮產術的臨床應用研究,河北醫學, 2008, 14 (1): 81.

[4] 王蘭香 新式剖宮產術845例臨床分析 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01)

[5] 趙春玲,于淑蘭 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臨床應用觀察 河北醫學,2010,(11)

篇2

剖宮產術一般采取傳統的垂頭仰臥位。心臟病或呼吸功能不全著,采用平臥位。為防止“仰臥低血壓綜合征”應左側臥傾斜10-15度,被認為是剖宮產最佳。

2術前準備的具體事項及護理

2.1告知產婦剖宮產術的目的、耐心解答有關疑問,消除思想顧慮,并向家屬交待剖宮產術的原因及可能發生的意外。如術后大出血、母體損傷等。

2.2處理合并癥、糾正全身情況、根據不同的病情給予相應的處理、如降血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強心、利尿、胎兒宮內復蘇、搶救休克,如前置胎盤,需要術前輸血的必須做好血型配合,準備血源。

2.3備血與輸血:如有出血傾向、產程延長、子宮過度膨脹,術前必須備血400-800ml,巨大胎兒的還需準備沙袋,以防胎兒取出時,血液涌向腹腔,減少心、腦、腎血流量,增加腹壓。

2.4備皮:按婦科腹部手術范圍準備、包括從到外陰和大腿上部。囑產婦沐浴、洗發、剪指(趾)甲。

2.5術前4小時禁食,以防手術中發生嘔吐,誤入氣管。

2.6留置導尿管、排空膀胱利于操作、并再次監測胎心,做好新生兒保暖和搶救工作,如氧氣、急救藥品、直接喉鏡、氣管插管等。

2.7術前用藥,對有感染或疑有感染的產婦,術前應給予抗生素治療,未成熟兒術前給予地塞米松3天,每天10mg肌注或靜滴。促進胎兒肺的成熟、預防胎兒肺透明膜的變化,呼吸窘迫征的出現。產婦術前可給予阿托品0.5-1mg和魯米那0.1g肌肉注射,具有鎮靜抑制腺體分泌的作用。并做普魯卡因及青霉素敏感試驗。但是術前切記禁用杜冷丁呼吸中樞抑制劑。

3術中配合

密切觀察并記錄產婦的生命體征,如果胎頭入盆太深取胎頭困難,助手應在臺下戴消毒手套自陰道向上推胎頭,以利胎頭順利娩出。

4術后護理

4.1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吸入氣管內,引起吸入性肺炎。術后8-12小時取半臥位,使腹壁肌肉松弛,減輕腹痛,有利呼吸。

4.2術后4小時內注意觀察脈搏、呼吸、血壓,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直至平穩為止。術后3日內每天測體溫4次,如術后1-2天內體溫稍高,多為吸收熱。如體溫超過38度還應注意是否有呼吸、泌尿、生殖系統的感染,及時查找原因,對癥處理。

4.3注意觀察切口處敷料有無松散、侵濕、滲血血腫或感染。術后3天更換傷口紗布一次。

4.4觀察子宮收縮情況,注意陰道流血量,若子宮收縮不佳,陰道流血量較多(同時還應注意詢問陰道流血的顏色),及時給予子宮收縮劑,如催產素10-20單位或麥角新堿0.2mg肌注(有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禁用)。還應觀察腹痛情況,病人難忍疼痛者可給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

4.5保持留置尿管通暢,術后6h鼓勵患者排尿、若臥位排尿困難、幫助患者坐起,讓聽流水聲,局部熱敷。注意尿的顏色及尿量,發現血尿及時報告醫生,24h后拔除導尿管。

4.6飲食,術后當日禁食。次日可進營養豐富的全流食,排氣后進半流食物或普食。忌生冷、油膩、多湯類食物,注意營養均衡。

4.7靜脈補液,保持術后當日的輸液通暢,術后2日內給予10%GS1000ml,5%GS1000ml,0.9%生理鹽水500ml,維生素c2g,以補充熱量。

4.8鼓勵產婦做深呼吸,24h內在床上翻身,術后1-2日可在床上坐起,3日后離床活動促進體力恢復,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篇3

剖宮產是在分娩過程中,由于產婦或胎兒的原因無法使胎兒自然娩出,而由醫生采取的一種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及其附屬物的過程。剖宮產術是當前產科解決異常分娩的主要措施,由于該手術傷口大,創面廣,很容易產生術后并發癥,所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產婦術后盡快康復是產科探討的重要課題。我科于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80例行剖宮產患者,具體護理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80例患者年齡20~43歲,平均26.5歲,患者均為初產婦,有剖宮產指征,無手術史,均排除心、肺、肝、腎、糖尿病等病史。

2護理

2.1生命體征的觀察護理 :術后安置適宜房間,室溫24~26℃,濕度50%~60%。取平臥位,6h后改半臥位,術后及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并觀察產婦的精神、意識等情況,血壓每15~30min測量1次,至病情穩定后改為1~2h測1次,并做好記錄。術后產婦的體溫可略升高,一般不超過38℃稱術后吸收熱,屬正常范圍,手術后1~2天逐漸恢復正常,不需特殊處理,如術后體溫持續升高不退或手術后3天出現發熱,應引起重視,及時通知醫生尋找發病原因并處置。

2.2心理護理 :術后病人最急切的是想了解新生兒的狀況,護士要及時將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情況,性別,發育情況及母乳喂養的好處盡早告知產婦,讓嬰兒早接觸、早吸吮。在新生兒安全情況下,產婦緊張焦慮、不安等心理障礙會得到極大緩解,再通過護理人員的有效溝通,使病人感受到關心與受人尊重,產婦能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與護理[1]。護理人員更應該加強對病人及家屬的衛生宣教,通過發放健康宣教手冊、開設咨詢等形式,幫助病人在短時間內恢復[2]。

2.3飲食護理 :術后6小時內禁飲食,6小時后進食流質飲食,如溫水、果汁、清淡湯類,禁食奶類、甜食及黃酒等產氣活血的食物,排氣后可增加半流質易消化飲食,如稀飯、蛋羹、爛面條等食物,少食多餐。另外,手術6小時后協助并指導產婦適當增加活動量,循序漸進,手術次日逐漸下床活動,以利于腸功能的恢復與處理。

2.4尿潴留的護理:每日用0.2%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及會1~2次保持尿道口清潔,防逆行感染。保持導尿管引流通暢,防止其脫出、扭曲、受壓。定時傾倒尿液,并注意尿液的顏色及尿量,及時記錄。定時夾管,鍛煉膀胱功能。遵醫囑及時拔出尿管,讓患者自己排尿,以免發生尿路感染。術后告知患者充分飲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飲水,早期活動,減少尿潴留。

2.5預防血栓性靜脈炎護理:剖宮產術后雙腳恢復知覺,就應該進行肢體活動,24小時后應該練習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動,當導尿管拔除后應多走動,這樣不僅能增加胃腸蠕動,還可預防腸黏連及靜脈血栓形成等。下床活動前可用束腹帶綁住腹部,這樣走動時就會減少因為震動的關系碰到傷口而引起疼痛。

2.6避免產后出血護理 :剖宮產后應密切觀察惡露,子宮出血較多,應注意陰道出血量,如發現陰道大量出血或衛生棉墊2小時內就濕透,且超過月經量很多時,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2.7傷口的護理 :產后第二天,傷口換敷料,檢查有無滲血及紅腫,一般情況下術后傷口要換藥兩次,第七天拆線。如為肥胖病人、貧血及其它影響傷口愈合的疾病要延遲拆線。術后若產婦體溫高,而且傷口痛,要及時檢查傷口,發現紅腫可用95%的酒精紗布濕敷,每天兩次。若敷后無好轉,傷口紅腫處有波動感,就確認有感染,要及時拆線引流。

2.8疼痛護理 產婦的整個注意力集中于疼痛而致活動受限易引起并發癥[3],剖宮產術后的鎮痛是非常必要的[4]。護士應遵照醫囑給鎮痛藥,常握止痛藥給藥的最佳方法,從而有效地控制疼痛。

3結果

80例產婦全部康復,無并發癥發生,治愈率100%。

4體會

產科護理人員需掌握每位剖宮產病人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病人進行護理干預,使她們的心理達到最佳的狀態,促使其積極配合,為術后的順利康復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術后護士采取全面的、預見性的護理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組患者經過護士精心的護理全部康復,由此可見,優質的護理是保證剖宮產術后患者生命安全且順利康復的關鍵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先鋒,李義安,問題解決療法:一種基于問題解決認知研究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1):349-350.

篇4

論文內容:

我院是阜新礦區的一所基層醫院,自1984年開始,陸續開展了婦科與產科的大中小型手術,使本地區婦產科患者能夠就地診斷與,.從1986年開始基本不外轉.現將1988年1 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的剖宮產手術患者加以分析:

臨床資料

一.剖宮產手術率

6年總分娩產婦數為2970例,其中剖宮產手術為222例,占分娩總數的7.47%.其中,前三年為第一組,分娩數為1500例,其中剖宮產術為72例,手術率為4.81%.后三年為第二組,總產婦數為1470例.其中剖宮產數為150例,剖宮產手術率為10.20%,見表1:

表1:剖宮產手術率

第一組

第二組

總計

年度

1988

1989

1990

合計

1991

1992

1993

合計

6年

分娩數

484

521

495

1500

477

524

469

1470

2970

剖宮產數

16

28

28

72

38

57

55

150

222

手術率%

3.30

5.37

5.65

4.81

7.96

10.87

11.30

10.20

7.47

二.剖宮產手術與年齡的關系:

年齡最小21歲,最大41歲,見表2

表2:剖宮產術與年齡的關系

年齡

21~24歲(%)

24~29歲(%)

30~34歲(%)

35~41歲(%)

總計

第一組

31

43.05

32

44.45

7

9.72

2

2.78

72

第二組

69

46.00

62

41.00

15

10.00

4

2.67

150

三.剖宮產手術與產次的關系

第一組,初產婦70例,占97.40%,經產婦2例,占2.77%.第二組初產婦147例,占98%,經產婦3例,占2%,其中一例為第四產.

四,剖宮產指征及其變化.見表3:

表3.剖宮產手術指征:

手術指征

第一組.例(%)

第二組.例(%)

合計例.(%)

頭盆不稱

13

18.05

43

28.66

56

25.22

宮內窘迫

13

18.05

26

17.33

39

17.56

臀足位

12

16.66

43

28.66

55

24.72

重度妊高征

5

6.94

10

6.66

15

6.75

過期妊娠

1

1.38

4

2.66

5

2.25

早期破水

1

1.38

4

2.66

5

2.25

產前出血

7

9.72

5

3.33

12

5.40

骨產道異常

5

6.94

4

2.66

9

4.05

陰道縱膈

4

5.55

4

1.80

橫位

4

5.55

1

0.6

5

2.25

再次剖宮產

3

4.16

3

2.0

6

2.70

妊娠合并肌瘤

1

1.38

3

2.0

4

1.80

妊娠合并心臟病

1

0.6

1

0.45

雙胎

1

1.38

1

0.6

2

0.90

巨大兒

2

1.2

2

0.90

臍帶脫垂

1

1.38

1

0.45

顏面位

1

1.38

1

0.45

合計

72

100

150

100

222

100

篇5

采用針刺法評估感覺阻滯情況,采用Bromage改良法評價運動阻滯情況。記錄阻滯完善(手術區域無痛及Bromage評分達到3分)時間,麻醉平面。評價術中麻醉質量(優良:無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藥加深麻醉;滿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藥加深麻醉;不滿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藥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優良:無肌張力干擾;滿意:出現可接受的肌張力干擾;不滿意:出現不可接受的肌張力干擾);新生兒娩出后進行口腔清理,然后進行Apgar評分。麻醉平面:以針刺的方法確定,麻醉平面超過胸(T)6為麻醉平面過高,T6~8為適度,T10以下為過低。記錄阻滯后血壓變化、鎮痛效果、腹肌松弛、呼吸抑制、惡心嘔吐及新生兒評分等表現。

1.3觀察指標阻滯完善時間、麻醉平面、鎮痛效果、腹肌松弛;并發癥:心動過緩、低血壓、惡心嘔吐、呼吸抑制、麻黃堿使用次數。

1.4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 12.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P

2.1麻醉效果由表1可見,A、C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佳,B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次,與D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A、C、B、D組患者麻醉平面依次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并發癥由表2可見,A、C、B、D組患者麻黃堿使用例數、心動過緩、低血壓發生率依次降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剖宮產手術多為急診,常需快速安全、療效確切的麻醉。一般而言腰麻的肌肉松馳作用明顯優于連續硬膜外阻滯,且鎮痛效果確切,失敗率低,已得到臨床廣泛共識。剖宮產的麻醉感覺阻滯平面達到T8,即能達到滿意的阻滯效果,可以解除宮縮痛,不抑制宮縮,松弛腹部肌肉,對胎兒無影響[1]。腰硬聯合麻醉影響阻滯平面的最重要影響因素是藥液比重,注射時和注射后即刻的患者,藥物劑量和注射部位,其他影響阻滯平面的因素包括年齡、腦脊液(CSF)、脊柱彎曲程度、藥物容積、腹內壓、妊娠、患者身高和穿刺針方向。總體來說,劑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獲得的麻醉平面越高。穿刺針斜面或注射口的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向頭側注射藥物可比向一側或尾側注射藥物獲得更高的麻醉平面。妊娠CSF容積與麻醉平面呈負相關。腹內壓升高或致硬脊膜外靜脈充血時,可減少CSF容積,導致阻滯平面上升。這些情況包括妊娠、腹水和腹腔巨大腫瘤等。此時特定劑量的局部可以產生超出預料的麻醉平面。足月產婦蛛網腹下隙麻醉所需的局部劑量比非妊振患者減少1/3[2],這可能是腰硬聯合麻醉除用于剖宮產術外,在其他下腹部及下肢手術中常很少出現麻醉平面過高及低血壓的重要原因。單純高濃度局麻藥物所達到的麻醉平面越高,交感神經阻滯范圍越大,低血壓發生率越高[3],麻黃堿的使用可治療低血壓,但常引起心動過速和快速耐受,另外麻黃堿還可引起子宮動脈收縮使子宮的血供減少,造成臍帶血流量減少,有導致胎兒酸中毒的可能[4]。腰硬聯合麻醉常用布比卡因劑量為8~12 mg,穿刺部位常為L2~3或L3~4。在腰硬聯合麻醉剖宮產手術中,選擇L3~4穿刺,通過調整麻醉平面使麻醉過程維持平穩,效果理想,不良反應少[5]。

在臨床麻醉工作中,我們使用腰硬聯合麻醉0.5%布比卡因6 mg,常致麻醉平面、鎮痛及肌肉松馳不能滿足手術要求,而0.5%布比卡因10 mg又多致低血壓、高麻醉平面等問題均未予廣泛運用。我們認為剖宮產術采用小劑量布比卡因(7.5 mg)實施麻醉[6],可明顯減少血壓下降等并發癥的發生,且麻醉效果確切;剖宮產手術L2~3腰麻注藥速度過快,常導致麻醉平面較高,通常可達T2水平,術后感覺與運動功能恢復慢,給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及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低血壓發生率高,麻黃堿使用多,循環波動明顯;通過減慢注藥速度常可明顯降低并發癥。剖宮產手術L3~4腰麻注藥速度過慢,常導致麻醉平面較低,麻醉效果差,通過加快注藥速度常可達到滿意麻醉效果。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腰硬聯合麻醉在剖宮產術以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為20 s/ml以內,L2~3蛛網膜下腔注藥麻醉效果最優;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為20 s/ml以上,L3~4蛛網膜下腔注藥麻醉效果其次。麻醉平面適度,一般在T8左右,血壓下降幅度小,術中只需快速輸注乳酸林格氏液1000~1500 ml,不需要使用升壓藥或使用升壓藥很少,不需調整或調整很少,尤其對妊高癥患者維持循環穩定效果顯著,術后感覺與運動功能恢復快,對患者心理影響明顯減輕微。

參考文獻

[1]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131315.

[2]原著:G.Edward Morgan,Jr, Maged S.Mikhail,Michael J. Murray.主譯:岳云,吳新民,羅愛倫.摩根臨床麻醉學,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6268.

[3]Bogra J, Arora N, Srivastava P.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rathecal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BMC anesthesiology,2005,5:5.

篇6

1.2方法

初次剖宮產時,實施硬膜外麻醉,取仰臥。甲組于腹部做出縱切口,乙組于腹部做出橫切口,丙組將皮膚切開,撕開皮下脂肪并剪開筋膜層,對腹直肌進行鈍性分離,縱行將腹膜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子宮操作方法與前兩種剖宮產手術方法相同,并對腹膜、筋膜、皮下脂肪以及皮膚進行逐層縫合。再次婦產科手術實施對癥治療。觀察統計三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感染發生情況。

1.3腹腔粘連情況評定標準

根據孫紅霞等參考標準將腹腔粘連劃分為五個等級。0級:無腹腔粘連;1級:切口于網膜之間較少粘連,容易分離且分離時無血狀;2級:切口與網膜之間多處發生粘連,且分離時有溢血發生;3級:粘連面積>3/5,較難順利進行分離,分離時出血量較大;4級:粘連面積>7/10,且粘連緊密不能進行分離。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統計數據資料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患者粘連發生情況

甲組33例,0級2例,1級7例,2級19例,3級3例,4級2例;乙組33例,0級3例,1級7例,2級18例,3級4例,4級1例;丙組33例,0級7例,1級8例,2級17例,3級1例,4級0例,研究表明,丙組患者的總體粘連發生情況明顯優于甲、乙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甲、乙兩組粘連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三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

丙組患者手術時間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當前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發展,剖宮產手術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在婦科治療中比較常用,對于治療胎兒宮內窘迫以及其他原因而導致的難產等治療效果顯著。但隨著剖宮產在婦產科的廣泛應用,其并發癥發生情況也有所增加,腹腔粘連發生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的恢復,且一些學者指出剖宮產術后再次婦產科手術的危險性以及難度均會有所增加。傳統的剖宮產術是在腹部做出一個縱行切口,所需手術時間較長,且對患者造成的機械牽拉刺激大,極易導致腹腔粘連發生。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不利于腹膜早日愈合,所采用的鈍性分離機械刺激,切口游離錯位等情況也會導致腹腔粘連發生。臨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實施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該方法可有效避免對筋膜造成的牽拉刺激,在進行縫合時,采用的可吸收縫線較寬針距進行縫合,可有效減少皮膚壞死以及炎癥反應發生。本次研究中丙組采用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實施后腹腔粘連改善情況優于其他兩組,且手術時間大大減少,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篇7

剖宮產是婦產科常見的手術, 是處理高危妊娠與異常分娩。隨著近年來麻醉學和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 各種剖宮產術式日趨完善, 多種原因使剖宮產率不斷上升, 二次剖宮產率隨之升高。本院從1998年開展新式剖宮產術, 其特點之一為不下推膀胱、不縫合腹壁腹膜及膀胱子宮反折腹膜, 其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點。隨著再次妊娠后再次剖宮產術, 新式剖宮術的某些局限性逐漸顯露出來。本院1998年1月~2007年12月開展新式剖宮產術, 2008年至今開展改良新式剖宮術, 本次旨在探討兩組剖宮產者再次剖宮產術, 對術中、術后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發現改良新式剖宮產術有效地減少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粘連發生率及粘連程度,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婦產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住的84例再次剖宮產產婦, 其中44例首次手術主要為新式剖宮產術作為對照組, 40例首次手術方式為改良新式剖宮手術作為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麻醉術式:腰硬聯合麻醉。新式剖宮手術式參照文獻[1]。改良新式剖宮產術手術方式進腹方法同新式剖宮產術, 腹膜縱向剪開, 用微喬線寬間距連續縫合子宮膀胱反折腹膜與腹膜, 不縫合脂肪層, 活動性出血予以結扎, 皮膚用3.0可吸收微喬線皮內縫合, 術后加壓切口2~4 h。觀察組和對照組區別:觀察組用微喬線寬間距連續縫合子宮膀胱反折腹膜。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手術情況包括開腹時間、手術全程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粘連情況。

1. 4 腹腔粘連程度判斷標準 參考Phillips和仲劍平分級標準[2], 再次手術時發現粘連的分級:0級:完全無粘連;Ⅰ級:粘連有少量膜狀粘連, 易分離, 分離不出血, 面積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觀察組再次手術開腹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腹腔粘連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粘連發生率20.0%, 出現輕度粘連, 未發現重度粘連, 對照組粘連發生率40.9%, 并出現2例重度粘連病例,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腹腔粘連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 粘連的形成與腹膜間皮細胞纖維蛋白釋放和纖維蛋白溶解作用之間的不平衡有關。腹膜是由間皮細胞和結締組織構成, 腹膜損傷后間皮細胞迅速再生, 形成新的腹膜。機體對細胞和組織的損傷有著巨大的修補恢復能力, 修復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復原組織結構和功能。

新式剖宮產術存在主要問題是術中撕拉、剝離等操作較多, 腹直肌和腹膜剝離面較大, 腹直肌分離時有不同程度的肌纖維損傷, 胎兒娩出后腹壁松弛, 加上術后搬動, 游離腹膜很快錯位, 腹膜組織無法充分對接吻合, 造成筋膜與腹腔相通, 是造成腹壁、腹腔粘連發生率高的重要原因[3], 并且不縫合腹膜壁層與臟層, 不能達到腹腔臟器表面的腹膜化, 子宮切口粗糙面在腹腔中, 的粗糙面直接與腹直肌前鞘接觸, 也直接接觸大網膜、腸管, 所以形成粘連。

改良新式剖宮產術采用微喬線寬間距連續縫合子宮膀胱反折腹膜, 不易引起缺血壞死, 同時起到固定腹膜正常位置, 短時間愈合, 可起到機械性隔離作用, 直接杜絕子宮切口與腹直肌前鞘的粘連, 有利于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

綜上所述, 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式, 能夠降低腹腔粘連程度, 同時還能降低再次剖宮產術中風險和損傷,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馬彥彥.新式剖宮產術.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41-44.

篇8

1.1一般資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婦共8500例,其中初產婦剖宮產1700例,將受術者隨機分為兩組。A組:新式剖宮產510例,年齡23~38歲,中位年齡28歲。B組: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1190例,年齡23~37歲,中位年齡27歲。對兩組患者術后追蹤隨訪至2006年4月,觀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宮產時腹腔粘連的情況,其中A組再次剖宮產72例,B組再次剖宮產121例,兩組剖宮產指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組72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9例,>3年63例;B組121例再次剖宮產,其中距第一次剖宮產≤3年剖宮產14例,>3年107例。

1.2手術方式

A組采用新式剖宮產術式,取恥骨聯合上3橫指切口,切開皮膚,裁開筋膜,撕拉式鈍性分離脂肪層,在子宮下段漿肌層中央切開2~3cm橫切口,左右撕開子宮肌層約10~12cm,胎兒胎盤娩出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全層,不縫合腹膜,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筋膜層,4號絲線間斷褥式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3針。B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取下腹正中線縱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脂肪長約15cm,裁開筋膜腹膜,子宮下段橫向剪開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宮下段肌層正中橫切2~3cm,向兩側撕開10~12cm,胎兒胎盤娩出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肌層和膀胱腹膜反折,1號絲線連續縫合腹膜,7號絲線間斷縫合筋膜,4號絲線間斷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

1.3觀察指標

對二次剖宮產的患者,進行術中術后觀察,記錄每例手術時間、娩胎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起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切口疼痛、產褥病率,術中主要觀察開腹時粘連、子宮破裂的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第1次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A組各指標均優于B組(P<0.01或P<0.05)。表1兩組產婦第1次手術術后恢復情況比較(略)

2.2兩組產婦再次剖宮產情況比較

見表2。除腹壁切口血腫外,其余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2再次剖宮產兩種術式比較(略

3討論

新式剖宮產術的優點:新式剖宮產采用Jool—cohen切口,該切口與下腹皮膚張力一致,縫合時對合準確,愈合后瘢痕纖細,該切口的位置遠離錐狀肌,且不縫合腹膜,具有手術時間短、術時損傷少、術后切口疼痛輕、產婦下床活動早、排氣早、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手術的優點:腹壁切口瘢痕纖細,再次手術時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過腹壁各層,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與皮紋方向一致,術后切口疼痛輕。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排氣時間、起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A組明顯短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手術時作者發現腹壁各層均有不同程度的粘連。A組與B組(對照組)比較,切皮至娩胎時間、總手術時間、術中出血、新生兒Apgar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產褥病率兩組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術后隨訪至3個月,B超檢查子宮內切口均愈合佳,無晚期產后出血發生。

本資料第一次采用新式剖宮產在再次剖宮手術的病例中,見到子宮與腹膜有粘連8例,其中疏松粘連7例,致密粘連1例;對照組再次手術病例中,子宮與腹膜粘連12例,其中疏松粘連10例,致密粘連2例。腹腔內粘連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溫濟英等[1]的報道一致。根據動物實驗及臨床觀察,發生盆腔粘連的原因是腹腔缺血、局部組織壞死、異物刺激,主要緣于腹膜的牽拉和缺血[2]。新式剖宮產術雖無縫合腹膜造成腹膜異物反應,但鈍性分離腹膜卻造成腹膜的損傷,由于手術中多種操作引起的機械性損傷和熱損傷均可導致組織缺血,從而引起粘連的發生。

第2次剖宮產術中發現不全子宮破裂A組和B組各有1例。兩組發生子宮破裂者均為2年以內的剖宮產且術后子宮內切口愈合欠佳者,說明新式剖宮產一層式縫合不影響子宮內切口愈合。

本資料新式剖宮產術式術后出現腹壁切口血腫3例,而B組未發現,可能是由于新式剖宮產術式采用撕拉式進腹,拉斷肌肉的營養血管,而術中未發現,導致術后腹壁切口血腫形成。

總之,新式剖宮產術后恢復比傳統剖宮產快,第2次手術仍可采用原術式,而且新式剖宮產因切口與皮紋方向一致,切口張力低,切口美觀,術后疼痛比傳統剖宮產少,可以不用鎮痛泵等優點。但第2次剖宮產術時,如前置胎盤、宮口開全而產程停滯、胎盤早剝等急診行剖宮產時,由于第1次新式剖宮產下腹橫切口瘢痕形成,彈性差,娩胎相對困難,而且術中容易出血,出血多時縫合困難;傳統剖宮產術野清晰,子宮容易托出,能達到準確縫合,從而減少術中出血,減少手術時間。因此,作者認為,第2次剖宮產術前估計經原橫切口手術有困難時宜改縱切口為好。

篇9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婦產科2009年~2011年,所有住院分娩剖宮產人數共計2205例,所有手術均采用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麻醉均為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皮膚切口除二次剖宮原口為豎口的按原豎口切,其余均為橫切口。

1.2方法 對我院婦產科2009年~2011年所有剖宮產病例及相關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剖宮產率、剖宮產指征構成比,各項指征的掌握標準,探討剖宮產率增高的原因。剖宮產術指征同一病例有幾個指征時,以第一指征為準。

2結果

2.1 3年間在我院住院分娩產婦共計3148例,行剖宮產術2205例,平均年剖宮產率為70.04%,農民產婦占90%以上。年齡在19~46歲,因社會因素行剖宮產術的為首位812例,占剖宮產總數的36.82%。

2.2 2009年分娩總數1121例,剖宮產757例,剖宮產率為67.53%;2010年分娩總數1120例,剖宮產792例,剖宮產率為70.71%;2011年分娩總數907例,剖宮產656例,剖宮產率為71.32%。3年間剖宮產率呈上升趨勢,剖宮產指征構成比見表1。

3討論

3.1隨著醫學的進步,剖宮產術已成為產科學中一種常見而十分重要的手術,用于解決難產或不宜經陰道分娩的產婦娩出胎兒。

3.2 在我院2205例剖宮產中,無任何手術指征而孕婦和家屬堅決要求手術經醫生勸阻無效者,醫生面對社會各種壓力與產科相關的醫療糾紛而放寬手術指征者。針對以上情況,助產機構應積極開展無痛分娩,提倡導樂陪伴分娩,醫護人員對產婦進行科學引導,同時對產婦家屬也要正確引導,所以減少社會因素所致剖宮產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1]。

3.3頭盆不稱是剖宮產率上升的次要原因,醫生檢查的手法不一樣,難免有診斷誤差,存在過度醫療問題。醫生在診斷骨盆狹窄時要嚴謹,避免盲目下結論,多給產婦試產機會。

3.4瘢痕子宮,針對這個情況醫患雙方溝通分娩方式時,大多數醫生意見更順向直接手術以保障母嬰安全,醫方寧愿承擔在手術的風險,而不愿承擔手術可能有醫療糾紛的風險。

3.5胎兒宮內窘迫,以胎兒宮內窘迫為指征的剖宮產率,近年來有逐漸上升趨勢,有些地區已成為剖宮產率的首位指征。存在部分胎兒宮內窘迫未找到任何原因,術前術后診斷符合率較低,因此醫生應對母兒情況深入了解,力求做到既不盲目增加剖宮產率又不延誤治療[2]。

3.6胎膜早破 以胎膜早破為指征的剖宮產率在我院排在第六位,在臨床中對胎膜早破的產婦,及早應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同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羊水流出,盡早使用催產素引產,嚴密觀察產程,是可以增加自然分娩率的。

3.7雖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可提前預示一些自然分娩的風險,臀位、巨大兒、羊水過少、臍帶繞頸、胎盤因素等均可在產前診斷,多種因素造成了剖宮產率升高。

4結論

提倡自然分娩,宣傳自然分娩的好處。讓更多孕婦了解和重視剖宮產引起的并發癥及術后再次妊娠給她們帶來的風險,是產科醫生今后重點研究的重要課題。使更多的孕產婦能積極主動的要求自然分娩。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剖宮產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篇10

資料與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9月收治剖宮產術后寒戰患者8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44例和對照組42例,全部病例均無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合并癥,術式均為改良式腹膜外剖宮產術,麻醉方式均為持續硬膜外麻醉,兩組資料在孕齡、年齡、體重、手術時間、出血量、胎兒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剖宮產術后寒戰是指患者術后出現不隨意的肌肉收縮,體溫下降,尤其是四肢皮溫下降明顯,造成機體耗氧量增加,呼吸、循環系統負擔增大的一組臨床癥候群,是體溫調節中樞對周圍丟失的熱量和溫度梯度增加的代償反應[4]。按照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標準對術后寒戰進行分級,雙上肢有輕度肌肉顫動為I級寒戰,四肢及全身肌肉均有顫動為Ⅱ級寒戰。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按無菌技術操作要求,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②實驗組:患者取側臥位,充分暴露大椎穴,選取穴位,大椎穴在C7與T1棘突之間,若患者該部位皮膚有感染、腫瘤、出血等情況,禁止施灸。施灸方法:操作者手持艾條點燃一端后,對準穴位,距皮膚2~3cm施灸,操作時采用溫和、雀啄、回旋灸法交替使用,直到患者局部皮膚出現紅暈,溫熱而無灼痛感為度,隨時彈去艾灰于彎盆內,持續施灸15~30分鐘。熄滅艾火,投入小口瓶內,用紗布清潔局部皮膚。

療效判斷標準:治療開始后每5分鐘觀察評估1次,直至寒戰完全停止。①顯效:時間≤15分鐘寒戰停止;②有效:時間16~30分鐘寒戰停止;③無效:時間>30分鐘寒戰未見緩解。

統計方法:兩組治療效果采用X2檢驗。

結 果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1),艾灸大椎穴治療剖宮產術后寒戰反應療效好。

討 論

剖宮產術后寒戰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還不能確定哪一種是誘發寒戰的確切因素,但各種誘因都與麻醉后寒戰有一定的相關性,如術中低溫、術中致熱原作用、血液和體液的喪失、麻醉后體溫的重新分布等等。與非孕期相比,孕產婦由于其生理變化較大,代償功能相對較差,麻醉后易發生寒戰,這對心肺負擔已顯著增加的產婦非常不利。

中醫認為,寒戰反應是由于毒邪入侵,損傷正氣,風邪乘虛而入,正邪相搏所致。艾灸是借艾火的溫熱刺激和艾絨的氣味芳香及藥理功能,通過經絡傳導來達到治療目的。中醫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交會最集中的地方。《針灸甲乙經》即言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故大椎內可通行督脈,外可流走于三陽,除能調節本經經氣外,還可以調節六陽經經氣,瀉之可清瀉諸陽經之邪熱盛實、通督解痙;補之可壯全身之陽、固衛安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灸可以興奮中樞神經,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艾灸大椎穴通過經絡傳導起到溫經通絡、凋理氣血、祛濕除寒、協調陰陽的作用,從而縮短寒戰過程,達到治療目的。因此,當發生寒戰反應后,艾灸大椎穴,可迅速減輕癥狀,縮短反應過程。該方法經濟簡便,取穴方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醒華.剖宮產術的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385-388.

篇11

【中圖分類號】R71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074(2009)04-0090-01

近年來國內剖宮產率不斷上升,剖宮產手術方式的不斷創新。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60例產婦采用兩種不同的術式剖宮產后,對其再次剖宮產的難度及盆腔粘連的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5年~2006年婦產科收治的剖宮產孕婦160例,經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兩組不同的剖宮產術式,I組改良橫式剖宮產術式(90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27.6±4.2歲;Ⅱ組傳統縱切(70例),年齡23~39歲,平均年齡28.1±3.8歲。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分析腹腔粘連情況,其中I組再次剖宮產50例,Ⅱ組剖宮產40例,兩組剖宮產患者平均年齡、剖宮產指征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剖宮產術式方式①兩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聯合腰麻。I組采用改良橫式剖宮產術式:沿Pfannenstiel皺紋上2cm,以腹中線為中心橫切開皮膚全層長約10~12cm,切口兩端橫行伸向髂前上棘方向;②于切口正中切開脂肪層約2cm達筋膜層。術者分別將左右兩示指入脂肪層底部向切I兩側撕拉分離,或可由術者與助手各用雙手食中指并攏后向兩側托開松懈腹直肌,充分暴露筋膜;③正中切開筋膜2cm,用剪刀沿分離開的脂肪層下緣橫行切開筋膜,兩端分別較皮膚長2cm;④因改良切口較原橫切口位置高,故不需佴實施向上下銳性或鈍性分離肌脞與筋膜黏著處的步驟;⑤在兩側腹直肌問用血管鉗分離2~3cm,然后用手指撕拉腹直肌,翦斷與恥骨連接處的部分肌勝;⑥血管鉗分離腹膜處脂肪避開膀胱上穿透分開一小口,鈍性撕拉至不影響術野度即可。II組采用:下腹縱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1.3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5建立數據庫,通過t檢驗和卡方檢驗分析,以P

2結果

2.1兩組初次剖宮產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見表1。

2.2兩組二次剖宮產術中情況的比較見表2。

2.3兩組二次剖宮產術盆腔粘連情況的比較見表3。

2.4兩組二次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較I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28%,II組術后切口感染率為2.34%,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篇12

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剖宮產術式的不斷改進更新,近20年來剖宮產率大幅度上升,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挽救孕產婦和圍產兒生命的有效手段,但剖宮產所帶來的并發癥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現將本院2010年-2012年中的36例進行剖宮產手術的患者的并發癥病例進行回顧性研究,探討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預防和治療的方法,以其為臨床降低和治療剖宮產手術的并發癥提供理論依據。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剖宮產350病例,剖宮產率達42%,發生并發癥37例,發生率10.57%,其中患者年齡24-41歲,平均年齡28.4歲; 孕周36~40周,平均37.8周,新生兒體重3410g,新生兒Apgar評分≥7分。無新生兒損傷及孕產婦、新生兒死亡發生,轉院2例,其余均痊愈出院。

2 結果:

2.1 手術方式350例均為腹部縱切口和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其并發癥的發生無明顯差別。

2.2并發癥發生情況

3 討論

3.1術中并發癥

3.1.1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 孕婦仰臥位時,妊娠晚期由于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使回心血量減少,導致有效循環血容量不足,血壓下降,稱為仰臥位血壓綜合癥,嚴重者危及母兒安全,常發生于剖宮產術中,尤其用腰硬聯合麻醉者更為常見。因此麻醉前應先建立靜脈通道,防止麻醉平面過高,麻醉后側臥位。若術時仰臥位出現血壓下降,立即改左位,吸氧,快速補液,必要時給予麻黃堿,血壓多能很快恢復,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無一例母嬰死亡。

3.1.2術中出血 包括切口裂開、宮縮乏力、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子宮下段橫切口位置過低、過小,胎頭過大、入盆較深,娩出時用力不當,切口延至下段宮頸甚至闊韌帶。另外下段切口處附著粗大血管,或前置胎盤,子宮過度右旋裂傷左側子宮動靜脈等。因此下段切口選擇要根據胎頭大小、高低、下段形成情況選擇合適的位置,一旦發生切口出血應立即用卵圓鉗鉗夾切口,應用宮縮劑并及時縫合止血。對于子宮收縮乏力造成的出血應立即應用宮縮劑、按摩子宮,背帶式縫合,雙側子宮動脈上行支結扎等。

3.1.3臟器損傷 膀胱損傷首先要查清損傷的部位及范圍后做相應的處理。膀胱挫傷表現為血尿可保留尿管至清亮48小時拔管。膀胱肌層損傷要用3-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肌層,在縫合漿膜層,要無張力縫合。導尿管損傷,如為完全或部分結扎,發現后要立即拆除,放置尿管15天,若有損傷應切除損傷段行吻合術或輸尿管膀胱再植術。

3.2術后并發癥

3.2.1產褥期感染 是剖宮產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與術式、手術次數、產程長短、破膜時間長短及有無宮內感染和抗生素應用有關。本組例均表現為發熱、血象增高,經聯合運用抗菌藥物后炎癥消退。剖宮產術后感染多以盆腔急性炎癥出現,如未能控制,感染可擴散發生腹膜炎和盆腔血栓性靜脈炎,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癥及中毒性休克。因此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做好圍手術期準備,及時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術中加強無菌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有助于減少產褥期感染的發生。

3.2.2子宮切口愈合不良 影響子宮切口愈合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如患者營養狀況、是否合并影響切口愈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等;②切口類型:子宮下段橫切口優于子宮體部各類切口,但如在子宮下段與體部交界處切開也妨礙切口愈合;③操作:縫合過緊過密影響子宮局部血運。防治:加強孕婦圍手術期管理,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縫合不宜過緊過密;注意手術時機的把握。

3.2.3腹壁切口內膜異位癥 隨著剖宮產率的增加,此病的發病率也在提高,此病癥關鍵在于預防,剖宮產時要保護腹部切口,用紗布清擦宮腔時應一次性使用,縫合子宮時不要穿透子宮內膜,縫合腹壁前應用鹽水沖洗切口。

總之,剖宮產手術具有創傷性,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高于陰道分娩,剖宮產術并發癥的防治,預防勝于治療。一方面產科醫務人員要提高產科整體質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另一方面提高手術質量和手術技能,促進包括麻醉、醫生、護士的整個手術團隊配合建設;同時加強圍生期孕婦的保健工作,開展健康教育,在知情基礎上選擇分娩方式,減少社會因素性剖宮產。只有如此,才可能使剖宮產這一技術達到保障母嬰的安全,并且最大限度減少母嬰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篇13

隨著剖宮產技術的改進以及麻醉、輸血技術的進步和抗生素的發展,剖宮產率不斷升高,手術方式也趨于多樣化。剖宮產術后腹腔粘連是腹部手術的常見并發癥,由纖維組織沉積、腹腔損傷和炎性反應所導致。首次剖宮產術式的選擇對再次妊娠結局的影響已成為目前產科臨床醫生關注的焦點。本文回顧性分析120例再次剖宮產病例的臨床資料,以探討首次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入院行再次剖宮產手術病例120例,根據首次剖宮產術式不同分為兩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式的剖宮產者60例(A組),采用新式剖宮產術的剖宮產者60例(B組)。兩組孕婦平均年齡分別為(31±5)歲、(34±3)歲;平均孕周均為(38±4)周;平均孕次分別2.9、3.2次,平均產次2.1、2.3次;兩次剖宮產手術間隔時間平均為5.2、4.9年。兩組以上指標分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治療 A組采用傳統子宮下段剖宮產,取下腹正中線縱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脂肪長約15 cm,裁開筋膜腹膜,子宮下段橫向剪開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宮下段肌層正中橫切2~3 cm,向兩側撕開10~12 cm,胎兒胎盤娩出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肌層和膀胱腹膜反折,1號絲線連續縫合腹膜,70絲線間斷縫合筋膜,4號絲線間斷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B組采用新式剖宮產術式,取恥骨聯合上3橫指切口,切開皮膚,裁開筋膜, 撕拉式鈍性分離脂肪層,在子宮下段漿肌層中央切開2~3 cm 橫切口,左右撕開子宮肌層約10~12 cm,胎兒胎盤娩出后,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子宮全層,不縫合腹膜,用1號可吸收線連續縫合筋膜層,4號絲線間斷褥式縫合皮膚及皮下脂肪3針。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再次手術后腹壁、盆腹腔粘連情況。盆腹腔粘連分為4類:1類:無粘連;2類(輕度粘連):腹壁與腹膜粘連,腹膜與子宮粘連,部分網膜與子宮粘連,腹膜與部分網膜粘連;3~4類(重度粘連):包括膀胱與子宮粘連或腹膜與子宮體廣泛粘連,膀胱與子宮嚴重粘連,且腸管與子宮粘連。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 13.3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資料采用χ2檢驗與t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腹壁、盆腹腔粘連情況比較見表1。A組腹腔粘連的發生率(51%)明顯低于B組(92%);B組重度粘連的比率(74%)明顯高于A組(28%)。3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剖宮產率的逐年上升,如何使剖宮產術更加安全可靠已成為產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腹壁和盆腔粘連是腹部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粘連的形成與腹膜纖維蛋白沉積和纖維蛋白溶解能力之間的不平衡有關,是纖維組織沉積、腹腔損傷和炎癥反應的結果。盆腔粘連是由于術后切口滲出物中纖維蛋白在腹腔內形成纖維蛋白黏附,未經纖維蛋白溶解發生機化即形成含有膠原彈性纖維和血管的纖維狀條索,導致粘連形成。

新式剖宮產采用 Joolcohen 切口, 該切口與下腹皮膚張力一致,縫合時對合準確,愈合后瘢痕纖細,該切口的位置遠離錐狀肌,且不縫合腹膜,具有手術時間短、術時損傷少、術后切口疼痛輕、產婦下床活動早、排氣早、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新式剖宮產術后再次手術時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過腹壁各層,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與皮紋方向一致,術后切口疼痛輕。 但stark剖宮產術再次開腹時盆腹腔粘連嚴重,腹直肌與前鞘、腹膜與腹腔臟器的粘連面積較大。腹直肌暴露面積大,腹直肌不對合,腹膜壁層和臟層不縫合,是造成筋膜與腹腔相通,是造成腹壁、腹腔粘連發生率高的重要原因。

新式剖宮產較傳統剖宮產在再次剖宮產術中難度增加,但術后切口并發癥少及住院天數少,降低了患者的費用,但術中應盡量避免腹肌拉斷及損傷,徹底清洗腹腔及切口,用可吸收腸線縫合臟、壁腹膜,恢復解剖層次減少粘連,為二次手術創造條件。同時,醫師應做好產前宣教,提倡自然分娩,嚴格掌握剖宮產適應證,降低剖宮產率,根據患者個人情況慎重選擇手術方式。

參 考 文 獻

[1] 謝圖強.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4):34863487.

[2] 王波君. 不同剖宮產術式二次剖宮產手術時盆腹腔及腹壁粘連情況的對比分析.社區醫學雜志,2007,5(23):7475.

[3] 李維英. 三種剖宮產術對再次行剖宮產的影響.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3):4243.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