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學校定級匯報材料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校定級匯報材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學校定級匯報材料

篇1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8年“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實施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交流合作日益擴大,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逐漸成為高校發展和提升質量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中外高校之間的教育文化交流方興未艾,涉及領域包括人才引進、教師進修及培訓、學生流動、合作研究及合作辦學等項目。總體而言,我國的大學國際化存在地區和高校發展不平衡、學科國際化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不少高校定位不清,目標不明,滿足于國際交流活動熱熱鬧鬧,處于從眾或盲動的狀態。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界在理論上對高校的國際化水平指標體系剛剛開始探討、研究,現有的研究也主要針對整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評估,而沒有針對校內具體的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的評估方案。然而,一所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主要由各教學科研單位實施,整個學校的國際化水平也是由校內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的國際化水平綜合評估得出,因此學校的國際化建設任務也必須落實到這些二級單位才能有效的實施,絕非傳統觀念上國際處一個部門努力即可達成。因此,本項目力爭建立一套符合國內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共識,又立足華中師范大學國際化建設目標,并從現實工作現狀出發的科學嚴密、行之有效的全校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工作考核指標體系,為學校評估二級單位國際化發展水平、規劃發展目標提供依據。

一、國內外研究和實施現狀

1.國(境)外。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境外相繼推出不少高校國際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其中有6種已推行或正在推行的評估指標體系,包括:①經合組織(OECD)與“學術合作協會”(ACA)聯合啟動的“國際化質量評審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簡稱IQRP)指標體系;②“全美校園國際化調查”及“全面國際化模型”指標體系;③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大學國際化戰略本部強化事業”評審指標體系;④日本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NIAD-UE)“院校可選式評估:教育國際化”指標體系;⑤澳大利亞AUQA/TEQSA“國際化主題審核”指標體系;⑥我國臺灣地區的社團法人臺灣評鑒協會(TWAEA)的“大學校務評鑒:國際化程度”指標體系。

這些指標體系大多采取評審或審核的方式,著重考察高校國際化發展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情況;而且這些指標體系鼓勵高校開展自評并提供相應的手冊、指南進行指導,但大多不對高校做出判斷性的結論,也很少進行分等定級或排名。

2.國內。綜觀國內當前學術界近年來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論研究在許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陳學飛、陳昌貴、盧曉中、楊銳、胡亦武、吳福光等許多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或發展的一些問題有過精辟論述。王璐、陳昌貴、陳學飛、徐嵐、許邁進、曾滿超、王鮮萍等人或課題組分別提出了自己的大學國際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但上述這些指標體系大多停留在理論構建層面,缺乏實際應用和評估實踐。而國內近兩年實施的最廣為人知的一次大規模高校國際化水平排名即為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對教育部直屬75所高校進行的首次國際化評估和排名。此次排名,西南交大的課題組采用各高校公開的官網數據和資料,運用自己的指標體系進行評估和排名。此排名推出時,在國內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響,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界對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關注。2014年,西南交大進一步改進了自己的指標體系,收集數據的方式也改為向各校征詢最新、最準確數據,評估對象也擴大到全國112所“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甚至還對近500所國外大學進行國際化水平評估與排名。華中師范大學在2013和2014年的排名中分別位列25名和28名。此項排名雖并非國家官方機構和部門推出,但其開創性研究和大膽嘗試為我國建立一套科學、系統、完備的高校國際化水平評估體系提供了寶貴探索和重要參考。教育部今年5月下發了《關于開展“2015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調查和信息采集,并將信息納入全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基礎數據信息庫,并把相關數據分析結果作為有關教育部門和高校國際化發展決策的參考依據。此次調查教育部使用的“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狀況調查指標體系(普通本科院校)”下設9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57個主要觀測點,即三級指標。通過項目調研,我們了解到,國內一些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大學近兩年也開始進行國際化發展水平自評,或在校內對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的國際化發展狀況進行評估,他們分別建立了或簡明或復雜的校內國際化水平指標體系。我們對北京師范大學等部分國內兄弟高校的校內國際化指標體系做了深入調研和分析比較。

二、研究設計與實施

1.研究方法。①文獻梳理(library research)。通過對圖書、期刊的調研整理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的定義和論述;對國際上知名度較高的幾個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對比;對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的探索、建構和論述進行綜合、比較。②現狀調研(field research)。通過電子通訊或實地走訪省內外高校和高校國際化建設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一類是國際化發展水平較高,甚至已有自己的國際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大學,另一類是與華中師范大學辦學特色和學科類別相近的師范大學和文理綜合院校,了解他們對高校國際化要素的認知、評估,及其在建立自己國際化發展程度評估體系中的經驗。③意見征詢。并通過問卷、座談等形式,征詢校內外專家、學者、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包括對大學國際化建設和國際化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有研究的專家、學者,與華中師范大學辦學特色、國際化水平相似的其他高校國際化事務負責人,和學校其他相關部門、學院的教師、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收集建設性意見、建議。

2.研究實施。按照項目研究計劃,2015年5月底前完成了文獻梳理和現狀調研工作。國際處項目研究小組通過圖書館、網上電子資源數據庫等廣泛收集整理關于教育國際化的著作、文章,和關于建立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的論文、論述等;綜合分析、比較近年來國內外知名組織、研究機構、專家、學者提出的大學國際化指標評估體系,提煉出可借鑒之處。并赴北京、上海、江蘇等多地調研,走訪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考察、學習其在建立國際化指標考核評估方案中的探索嘗試和實踐經驗;并收集了牛津大學、昆士蘭大學等多所海外名校的戰略規劃材料作為參考。

三、指標體系建構

在前期多方面、多角度調研、比較的基礎上,2015年6月,華中師范大學國際處初步擬定了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考核指標體系。在6月中旬召開的全校國際化領導小組會議上,匯報、介紹了指標體系征求意見稿,認真聽取了國際化領導小組成員和與會代表提出的建議和意見。會后修改后,6月底至7月在全校所有二級教學、科研單位發放問卷廣泛征求意見。項目研究小組還充分利用國內、省內各類外事會議、研討、培訓等機會,向外校專家、學者、國際處負責人等征詢意見、建議。最終,經過多次修改、完善,于2015年11月確定了《華中師范大學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考核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可以通過聯系本文作者索取)。

四、應用與思考

2015年12月,華中師范大學國際處正式將《華中師范大學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年度國際化考核指標體系》發放給全校二級教學科研單位,收集各單位2015年的國際化發展數據,進行評估。從該指標體系的首次應用,項目小組發現,一個高效的指標體系,一方面要做到指標定義明確、統計范圍清晰;另一方面要在實際評估操作中盡可能操作簡便、易于實施,要盡可能減少數據填報人員的統計工作量,需要平衡指標體系中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的比例,既易于操作、收集,又能比較精確地反映一個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水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合會(IAU)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界和跨文化的觀念、氛圍與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可見,高校國際化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并且體現在學校辦學的各個層面,是學校整體國際化與學院、教職工、學生個體國際化的統一,需要學校各二級單位認清形勢與定位,科學規劃,增加力度,加快自身國際化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Jane Knight & Hans de Wit,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ECD,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