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能源消費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劉穎奇鄢軍工作單位:江蘇大學京江學院
鎮江市家庭能源平均消費趨勢
家庭能源消費是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住房條件的改善和私人汽車普及等高檔消費品的增加,不僅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增長,也改變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費的結構。家庭能源消費(DomesticEnergyConsumption,DEC),又稱用能源消費或生活能源消費,主要包括房屋采暖、家用電器、照明、炊事熱水等方面的能源消費(姚建平,2009)。以鎮江市2005年為例:全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費量為814.5萬t標準煤(不含工業用,僅僅是居民使用情況),比1990年增長1.2倍,人均生活用能由1990年的343.3kg標準煤上升到2005年的537.4kg標準煤。同時,能源消費結構也由以煤為主逐步演變為以電、油、氣為主。1990年到2008年,鎮江市居民人均生活用電量由87.9kw•H上升到586.7kw•H,提高了5.8倍;人均生活用天然氣由1.2m3上升到37m3,提高了32.1倍;人均生活用煤由370.4kg下降到154.1kg。從發展趨勢上來看:人們生活方式變得方便、快捷、干凈;能源所需增長太快,而這一切,鎮江市城鎮化率僅僅是百分之五十七,而全國城鎮化率僅僅是百分之五十。城鎮化率在發展過程中肯定要提高,能源短缺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十分突出。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總能源消費分配比例是,居民用能與工業用能、交通用能已形成明顯的三足鼎立之勢。我國目前民用能源已經成為僅次于工業用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部門(占10.3l%)。通過對生活消費的分析,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消費中能源的消費在不斷增加。例如,工業對能源需求的比重較大,同時在工業生產出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工業產品并融入社會后,最終用于人們的日常消耗。因此,家庭能源消費需要進行合理化的改善,通過盡可能地減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緩解能源供給不足的狀況。
鎮江家庭能源合理化的對策
(一)倡導自愿節約能源意識,逐步形成合理化的生活行為能源的節約利用以及家庭能源的選擇,離不開城鎮居民的個人消費心理。加強對自身消費心理的引導,不可或缺。減少能源消耗,更多的在于居民自身意識的不斷提高,如自行車作為近程代步工具即節約了能源又對居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又如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而個人的心理活動,受到社會環境、教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自我節約的意識,更能減少對能源的浪費。(二)對家庭能源消費分布進行相應引導,減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費在能源的使用環節上或多或少的存在能量流失的情況,我國對節能技術的普遍推廣與應用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從高能耗的產品向低能耗產品的轉換。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政府不斷地扶持和引導:如分時電價的實施、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照明、無縫公交等。(三)加大對節能技術的開發,使更多的節能創意融入日常生活科技進步的作用在于優化人們的生活。因此,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僅僅在于對大型能源產業的結構優化,還需要對家庭基礎設施的能源消耗進行調整和改善,逐步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國外不斷興起的創意設計理念,都是以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為主。在家庭住宅的設計中,一方面注重對原有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也注重對環保材料的使用,城市生活垃圾沼氣化處理等對鎮江居民節能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如節能燈的使用,變頻空調的使用,碳纖維自行車的使用,LED照明燈的使用等等。
篇2
二、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1.從能源生產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看,GDP與原煤、天然氣、水電生產之間相關性較高,分別為0.9854、0.9801、0.9764,與原油相關性較低,相關系數為0.5190。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CausalityTest)表明經濟增長對原煤、天然氣、水電等能源生產存在單方向的推動作用,經濟增長是能源生產增長的推動力。因此促進能源生產和結構改善,要以加快經濟發展和改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為基礎。
2.從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看,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計算的人均能源消費和人均資本擁有量彈性系數分別為0.5397和0.3031,這表明在當前的經濟發展中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大于資本的推動作用。全省GDP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單位GDP能耗依然較高,節能降耗壓力較大。重化工業的經濟結構導致能源消費結構不盡合理,全省能源消費主要以工業為主,且煤炭的消費占有很大的比重,盡管近年來天然氣消費比重有所上升,但水電開發利用能力還相對薄弱,太陽能、風能的利用還處在啟動階段。隨著全省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全省能源消費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
三、建議
1.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速度,為調整能源結構,降低能耗創造良好環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經濟結構從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型向節約型、集約型轉變,改變以高消耗、高污染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加大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能源結構的改善和經濟可持續發展。2.未來能源發展戰略應為適度發展煤炭產業,進一步發展電力,提升天然氣利用強度,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時加大研發力度,探索可燃冰等能源供給新領域。一是要保持一定的煤炭資源勘查開發力度,保證煤炭資源的正常供給能力。二是要加大煤炭產業整合力度,促進煤炭產業優化升級。三是要重視能源清潔利用技術,提高能源轉化效率,盡量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四是要制定鼓勵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提高水電、太陽能、天然氣在總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逐步形成一個多元化的能源結構,走可持續能源發展道路。
篇3
從分析能源消費的內部來說,煤炭消費以能源消費總量的66%位居第一,成品油以能源消費總量的18.4%位居第二,電力以能源消費總量的10%位居第三,以上三種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94.4%。綜上所述,這三種能源的消費增長速度來表示能源消費是可行的。
從產業方面來說,由于各個產業的能源消費種類不同,而且各產業部門不同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也是有區別的。因此各產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狀況用結構積的方式來表示也是可行的。用E代表能源消費增長的結構積,V代表各個產業產值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的矩陣,D表示各產業部門年平均一種能源消費的增長速度矩陣。用矩陣公式表示為:產業的能源消費結構積=產業能源消費增長率×產業產值增長率通過綜合分析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的能源消費,建筑業的能源綜合結構積以5186.781997位于首位,位于第二位的第三產業的能源綜合結構積以4720.754426略低于第二產業,工業能源綜合結構積以3570.898706位于第三位,第一產業能源綜合結構積以2467.776049位于第四位。換言之,能源消費的大戶是建筑業,而傳統的第一產業對于能源消費的訴求則不那么強烈。更進一步研究產業內部的能源消費情況,不難發現建筑業以及第三產業內部電力的結構積很大,成品油的結構積次之,但遠高于煤炭。略遜于建筑業和第三產業,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起主導作用的工業也具有較大的電力結構積。
再看其他幾種極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第三產業以及建筑業顯然比工業更易受到其影響,而煤炭能源消費的控制對于工業的影響要遠大于對其他三個產業的影響。總的來看,除了相對穩定的第一產業,其他生產部門顯然與能源結構干涉甚深。改動矩陣,將第一產業、工業、建筑業以及第三產業合并,得出表1,即2001-2013年不同能源的結構積。由不同能源消費結構積對比可以看到,矩陣結構積最高的為電力能源,代表成品油的矩陣結構積位于第二,這表明,在2001-2013年間,我國消費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電力能源,其次是成品油,而且電力消費增長的速度遠遠高于成品油。
篇4
(二)我國能源消耗的現狀
首先,我國能源消耗的整體情況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尤其在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國一次能源數量有限,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其能源消耗會越來越多,不利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我國地區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個地區間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異,為此,我國應該根據地區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的措施。最后,我國地域遼闊,能源較為豐富,但我國人口眾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較少,因而我國亟需對能源消耗進行合理分配。
(三)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些一次能源,從而導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這對生態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更不符合我國低碳經濟的實施和發展。目前,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和人均量都相對較大,并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甚至增長速度超出預料。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能源儲存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各地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來看,我國東部地區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比西部地區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許多。
二、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原則和目標
(一)優化原則
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進行優化時主要遵循五個原則。第一,節能減排原則,減少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維護能源安全的原則,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協調,以滿足人們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則,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對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較大,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不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第四,注重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第五,因需制宜原則,根據能源需求而積極開發新能源。
(二)優化目標
在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關于經濟的發展目標。目前,我國經濟水平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其發展速度有明顯的加快,進一步縮小了與發達國家間的差距,但是我國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目標,以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穩定增長。其次,關于能源消費的目標。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消費越來越多。因而在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應該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費戰略,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最后,關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目前,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并且在逐年增長,因而我國應該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發展目標。
三、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優化的建議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議
在低碳經濟視角下,優化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需要加強管理制度建設。首先,加強我國能源管理體制改革,以加強我國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國能源儲備制度,加強我國能源的儲備量,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進我國的能源投資方式和加強對其管理力度。
(二)技術方面的建議
對于優化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一定要加強技術支持,進而為促進能源消費結構更加優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強能源的勘探和開采技術,促進我國發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開采能力。其次,加強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能力。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對一次能源的依賴程度較大,而一次能源的過度消耗不利于我國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議
我國相關部門完善關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規,既有利于加強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的優化,又有利于加強對我國一次能源開發和利用的管理。
篇5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大,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CO)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
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在促進經濟界和企業界加以反思之際,客觀上也給了學術界以創新發展理論的空間。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可能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可能。
重慶市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直轄以來,重慶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考慮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把應對氣候變化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施節能減排,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制定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法規、政策及規劃,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研究和能力建設,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作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直轄以來的快速發展,重慶市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重慶市將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逐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科技與研究水平,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內外技術經濟合作,日益增強公眾氣候變化意識,建立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領導和機構建設,為保護氣候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重慶市能源利用與碳排放現狀
(一)經濟發展、能源消費與碳排放
從總體上看,重慶市的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變化呈正相關關系。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以來,重慶市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從表1和圖1可知,2004年以前,能源消費波動和經濟波動周期基本一致,能源消費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變化方向一致,反映能源消費增速與經濟增長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即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小于1,說明能源消費增速小于經濟增長速度。隨著重慶市經濟速度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逐年增加,特別是2004-2005年,重慶市能源消費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增長率分別為15.7%和22.5%,而GDP的增長率分別為12.2%和11.5%,能源彈性系數大于1。
為了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重慶市提出節能降耗的發展目標,特別是國家“十一五規劃”和重慶市“十一五規劃”的出臺,更強調了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因此,2005年以后重慶市能源消費增長率出現大幅度的降低,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總體上保持了下降趨勢。
表1能源消費彈性系數(1997-2008)
年份
能源消耗總量
(萬噸標準煤)
能源消費比上年增長(%)
本市生產總值(億元)
本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
能源消費
彈性系數
1997
2030.13
8.5
1360.24
11.0
0.77
1998
2119.46
4.4
1440.56
8.4
0.52
1999
2278.42
7.5
1491.99
7.6
0.99
2000
2330.82
2.3
1603.16
8.5
0.27
2001
2463.68
5.7
1765.68
9.0
0.63
2002
2563.05
4.0
1990.01
10.3
0.39
2003
2737.90
6.8
2272.82
11.5
0.59
2004
3168.48
15.7
2692.81
12.2
1.29
2005
3881.52
22.5
3070.49
11.5
1.96
2006
4234.61
9.1
3452.14
12.2
0.74
2007
4782.36
12.9
4122.57
15.6
0.83
2008
5091.52
6.5
篇6
1引言
氣候變化是人類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氣候變化的主因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而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源于能源消費。因為各產業對能源的需求量不同,產業結構變動直接影響著能源的消費量變化。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節能減排工作面臨很大的國際和國內壓力。如何使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能夠有利于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是一個亟需研究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研究產業結構變動對我國能源消費的影響,對于我國未來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費的關系,國外有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Baiding Hu (1998)運用投入產出法分析了1987~1997年產業結構與技術的變化對中國能源消費強度的變化影響。用直接的投入產出系數變化反映技術的變化,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氣、電、焦炭等六種能源要素為研究范圍,結果顯示,中國能源消耗強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直接能源投入需求的變化核心期刊,總投入需求的變化導致了總產出和能源消費的增長,但總投入需求變化效應小于直接投入需求的變化效應,故最終總的能源消耗強度呈下降趨勢。
Fisher-Vanden(2006)使用企業層次的數據分析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發現隨著產業分類細化,產業結構變動所起的作用逐漸提高;當將結構變動細化到四位數產業甚至公司水平時,結構變動對能源強度變動的貢獻超過技術變動的貢獻。
Jonathan E.Sinton(2001)則從能源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方面提出了疑問,認為能源供給存在低估,同時他也認為即使能源消費統計準確,是技術進步還是產業結構或者其它因素對中國能源消費產生影響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Richard F.Garhaccio(1999)等運用投入產出法研究了1978~1995年期間中國單位產出能源消費量下降的原因,其研究把這種消費效率的改進分解成技術變化、進出口總量和成分變化等各種結構變化。其結論認為,1987年—1992年間能源消費效率的改進主要是由于部門中技術的變化,一些能源密集型產品進口的增加也促進了這種效率的提高,但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卻使能源消費增加。
ZhongXiang Zhang(2003)研究了1990年~1997年中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效率改進的情況。他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國工業部門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是負面的,導致整個工業部門能源效率提高的原因在于各個子部門能源消費效率的提高。
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但是大多數文獻是針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的研究,而對產業結構變化與能源消費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歐曉萬(2007)對三次產業能源消費與產業產值分別進行了協整分析,但沒有從總體上考慮能源消費與三次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史丹(1999)認為結構變動是能源消費的重要影響因素,且對不同的能源品種影響程度和作用方向不完全一致,徐博(2004)等研究得出第一產業和工業比重的變化是影響能源消費總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楊洋 (2008) 等利用我國1978~2006年的相關數據對影響我國能源強度的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強度的提高或降低的影響程度最大。
在借鑒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利用1978-2008年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等時間序列數據,對產業結構變動對我國能源消費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
2 數據來源和處理
2.1數據來源
本文進行實證研究所用的數據范圍是1978~2008年核心期刊,主要指標有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各年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三次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等,以1978年為基期,通過GDP平減指數計算出各年真實GDP。其中以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代表產業結構,以比重的變化代表產業結構的變化。
能源消費總量的數據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79,2009),是實物指標,單位為百萬噸標準煤;GDP和產業結構的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對于三次產業的數據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處理方法就是采用它們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值進行計算,這樣測算的優點是三個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值是在不斷增長的,也就是它們變動的趨勢和能源消費的趨勢會比較一致,但是不便于說明結構的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另一種處理方法是采用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進行計算,本文使用第二種方法,并在計算中把能源消費總量作為因變量,產業結構變動作為自變量。
表1 能源消費總量與各產業國內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
指標
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
國內生產總值
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
第二產業國內生產總值
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
1978年
57144
3645
1028
1745
872
1979年
58588
4063
1270
1914
879
1980年
60275
4546
1372
2192
982
1981年
59447
4892
1559
2256
1077
1982年
60267
5323
1777
2383
1163
1983年
66040
5963
1978
2646
1338
1984年
70904
7208
2316
3106
1786
1985年
76682
9016
2564
3867
2585
1986年
80850
10275
2789
4493
2994
1987年
86632
12059
3233
5252
3574
1988年
92997
15043
3865
6587
4590
1989年
96934
16992
4266
7278
5448
1990年
98703
18668
5062
7717
5888
1991年
103783
21781
5342
9102
7337
1992年
109170
26923
5867
11700
9357
1993年
115993
35334
6964
16454
11916
1994年
122737
48198
9573
22445
16180
1995年
131176
60794
12136
28679
19978
1996年
138948
71177
14015
33835
23326
1997年
137798
78973
14442
37543
26988
1998年
132214
84402
14818
39004
30580
1999年
133831
89677
14770
41034
33873
2000年
138553
99215
14945
45556
38714
2001年
143199
109655
15781
49512
44362
2002年
151797
120333
16537
53897
49899
2003年
174990
135823
17382
62436
56005
2004年
203227
159878
21413
73904
64561
2005年
224682
183217
22420
87365
73433
2006年
246270
211923
24040
103162
84721
2007年
265583
257306
28627
124799
103880
2008年
285000
300670
篇7
一、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概念的產生與提出是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采取措施緊密相關的。隨著人們對氣候問題的關注和認識的不斷提高,阿列紐斯在1896年預測大氣中CO2濃度升高將帶來的全球性氣候變化,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在這種背景下,英國雖然率先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并明確了自身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和時間表,但英國并沒有界定低碳經濟的概念,也沒有給出可以在國際上進行比較的指標體系。
由于大氣中的CO2主要來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因此研究能源消耗與CO2 排放之間的關系對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作用。
二、關于logistic模型的能源消費與CO2 排放研究綜述
多年來,國內外一些權威機構及專家對能源系統模型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Messner等研究開發了MESSAGE模型,用于研究中長期能源系統規劃、能源政策分析和情景發展的動態線性規劃模型。FelixB.Dayo等應用MESSAGE模型研究了為增加天然氣消費,尼日利亞能源系統2010年以前的最優消費結構。A.Lehtila等應用EFOM模型再現了芬蘭的生物能利用、熱電聯產發電、污染物排放以及能源的最終消費,并為國家制定CO2減排政策提供了信息支持。MichaelMessenger應用MEDEE模型研究了未來西歐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強度的改變主要是因為實際能源價格的上漲。Noelo.uri(1993),MohinderGill等(1995)在此能源需求函數的基礎之上,將氣候因素引入能源需求函數中,發展了能源需求函數,使之更接近現實、更能解釋其經濟意義。
傅瑛等利用Logistic模型對江蘇省能源消費的短期預測,通過對1985―1996年江蘇省能源消費統計資料發現盡管某些年份有所波動,但總體上講,江蘇省實際消費量總體上處于增長階段。但是由于受到經濟增長速度、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制約,江蘇省的能源實際消費量將會走出一條“S”型增長軌跡,而與上漸進線接近,從短期預測來看,這條漸進線就是由2010年左右能源消費最大量所確定的水平線。徐健,趙柳榕,王濟干利用Logistic模型對1978―2006年能源消耗進行分析,而且,并且對模型進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為dx/dt=rx(1-x/K)-b(y+z),其中彈性系數b可由相關定義求得,定義b=%(y+z)/(y+z)%x/x。邱世明等在能源消費CO2排放量的變化與控制分析一文中對Logistic模型進行修正,對世界能源消費產生的CO2排放量逐年觀測數據資料用非線性回歸法進行擬合。得到的結論是在1965-1999年期間,能源消耗量增長了2倍多,而CO2排放量也基本以相同比例增加,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997。通過擴展模型的模擬,說明發達國家要想達到《京都議定書》中的目標,必須把減排程度控制在q=1.5%左右。徐健(2008)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能源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并以2006年為基準年,預測未來20年能源結構的發展趨勢,提出相關的能源對策。王冰妍(2004)以上海為例,利用LEAP模型對“零方案”情景和低碳發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費及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進行了預測,指出實施低碳發展不僅能緩解能源供應壓力,還能明顯遏制本地大氣污染物排,低碳發展對中國中長期能源建設具有顯著的多重作用。Weiying Chen應用MARKAL-MACRO能源環境經濟模型分析了中國2050年以前CO2的邊際減排成本、GDP損失率、碳排放減少比率的變化范圍。、李種菜、王廣成、婁美珍(2007)綜合應用生態足跡、協整理論以及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國資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應用模型分析發現能源足跡是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王偉中,陳 濱認為應該按照遵照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處理排放權的分配問題,通過計算人均排放權和GDP碳排放系數確定各國的減排任務。發達國家由于技術水平先進,應該在減排工作中主動承擔責任。發展中國家也應為實現穩定大氣中CO2濃度的目標承擔義務,可以在人均碳排放權分配原則下,保證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承諾逐年下降GDP的CO2排放系數。
三、結語
多年來,對于能源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相比較關于CO2 排放量的核算與預測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文獻也是比較欠缺。
目前,國際上對CO2排放的數據收集、計算與分析的機構主要有以下5家: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美國橡樹嶺國際實驗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和國際能源署(IEA)。數據的收集方式以IPCC的基準方法和氣候分析指標軟件 CAIT為主。其中IPCC的基準方法以原始能源消耗量為基礎轉換為通用能量單位,然后以平均含碳量計算總的碳排放量,最后將計算結果轉化為CO2的排放量。由此可見,通過IPCC的基準方法核算的CO2排放量與能源消耗量之間存在相同變化趨勢,基于近年來能源系統模型的深入研究,可以將已有的MESSAGE模型、EFOM模型、MEDEE模型、CGE模型、LEAP模型等成熟的能源消費模型用于CO2排放的研究,為節能減排,經濟-能源-環境系統的穩定發展提出好的應對措施。
基金項目:北京工業大學第八屆研究生科技基金。
參考文獻:
[1]徐健,趙柳榕,王濟干.能源結構的Logistic模型及其預測.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1).
[2]葉祖達.發展低碳城市之路:反思規劃決策流程.江藍城市規劃.2009(7).
篇8
因此,伴隨經濟增長對能源不斷提高的需求,為滿足能源需求,儲量充足或清潔可再生、對環境傷害較弱的能源項目成為能源產業發展的焦點。所謂新能源是指相對傳統能源而言,通過新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利用的能源。傳統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以及水電和低效率直接燃燒的秸稈、薪材等能源,而風能、太陽能、核能、氫能、潮汐能和地熱能等等可再生能源都是新能源,還有一部份新能源是指利用新技術對常規能源的新利用,如生物質能、潔凈煤技術、智能電網、車載新型燃料等。同時,新能源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性概念,隨著科技的發展,當今的新能源在若干年以后也會變成“傳統”能源。新能源有兩大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可再生性和生態友好性,人類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新能源,同時新能源來自于大自然,最終會回歸到大自然,具有極高的生態友好性,這是傳統能源所不能比擬的。二是可供開發的能源儲量非常大,如太陽能、氫能等,和常規能源的儲量相比完全不是同一個數量級。這兩大特征為新能源的開發帶來一個非常美好的前景。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教學論文和職稱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傳統能源使用的初始階段,其成本主要是經濟成本,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很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能源的消耗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稀缺,此時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將急劇升高,呈加速上升趨勢。目前全球傳統能源顯然已經是處于后期使用階段。但與人們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仍然還只是經濟成本。而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基本上只有經濟成本,其生態成本和社會成本幾乎是不存在的,這是由新能源的特性所決定的。但新能源在使用初期其經濟成本是十分高昂的,原因是新能源產業除了是屬于生態友好的綠色產業外,它目前還屬于高技術產業,因此技術研發成本非常大,這也是為什么目前新能源所轉化的電能成本要遠大于傳統能源所轉化的電能的原因所在。
但是,藍瀾等[5]基于LCOE方法對中國風電與火電的成本進行了比較發現在新能源鼓勵性政策補貼與傳統能源環境外部性不計的前提下,風電項目比火電項目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的結果。即使考慮風電廠的棄風率,從長期看風電項目在成本上仍然優于燃煤發電。如果考慮燃煤電廠的外部環境成本,風電廠的發電成本優勢更加明顯。但是,阻礙我國可再生能源如風電發展的根本因素其實不是發電成本,而是來自電網。由于目前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地區大部分用電負荷較小,大規模風力發電面臨當地電網難以消納的問題。從用電量來看,目前西北、東北、內蒙等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用電量相對較少,用電負荷主要集中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2010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完成裝機總量516萬千瓦,其中并網裝機僅130萬千瓦。為解決風電外輸問題,甘肅省電力公司計劃投資建設750千伏輸變電工程,但也只能夠滿足94% 概率條件下的516萬千瓦風電送出需要,仍然有6%的時間需限制風電出力。而酒泉市計劃到2015年底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271萬千瓦,2020年增加到2000萬千瓦以上,即使是西北電網也難以消納。因此新能源的發展需要重點解決新能源發電效率不高和并網傳輸難度較大的問題,發展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技術。
由此可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能源的研發、生產成本將會越來越低。就短期而言,傳統能源的成本僅就經濟成本而言比新能源成本要低,但從長期來看,新能源的成本要遠低于傳統能源成本。因此,為了人類的未來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新能源產業勢在必行。
《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有望從目前的10%升至15%以上,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占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有望從目前的1.5%升至6% 以上。由此看來,新能源雖然前景廣闊,但在未來數十年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仍較輕。這也同時說明,傳統能源在中國未來的消費結構中,將長期占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來說,傳統能源生產企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有長足的發展潛力,但也仍需順應新能源時代的潮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思路作出正確的發展戰略選擇。
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的一個重要結合點,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一個現實切入點。這方面發展的潛力很大,應當重點給予支持 ,力求取得更大的突破,實現產業化規模化。但是,新能源的良好應用前景并不意味傳統能源的大規模被替代,尤其是在未來的數十年里,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比例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實際上,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看上去似乎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但兩者之間并不是矛盾和競爭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協同、優勢互補的。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積極在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各個新能源板塊均衡發展,這種發展的多元性,不但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持續增長的需求,同時也優化調整了能源結構。而且,發展傳統能源所積累的經驗、資金和技術,可以幫助新能源變得更加有效和實用;反過來,新能源的發展,也會催生各種清潔技術,促進化石能源更加清潔地加以利用。兩者相結合,將使我們的能源更加清潔、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推動現代文明和生態環境共同向前發展。因此,傳統能源行業應該抓住這一戰略時機,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國家的能源發展戰略中找到自己的重要位置。
參考文獻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教學論文和職稱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1]趙麗霞,魏巍賢.能源與經濟增長模型研究[J].預測,1998(6):15-21.
[2]王旭暉,劉勇.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 基于協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檢驗[J].資源科學,2007(5):57-62.
篇9
全球的氣候和溫室效應發生的變化已經嚴重地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發展低碳經濟是各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應對方式,而提高碳足跡效率是重要的環節。貴州巖溶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其碳效率動態變化如何,如何提高碳效率,減少其環境壓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該項研究從基于生態足跡模型的碳足跡產值的歷史過程分析研究,把握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變化規律,提出提高碳效率的對策,對貴州巖溶地區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1.理論基礎簡述
1.1 生態足跡理論模型
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簡稱EF) 分析法是加拿大生物經濟學家William 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于1992 年提出的一種用以衡量可持續發展的生物物理方法[1]。生態足跡是衡量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生態系統所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項目管理論文,它是人類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的占用量。生態足跡的定義為“生產人們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消納這些人所產生的所有廢物所需要的生態生產性土地的總面積”[2]。生態足跡的單位是“全球性公頃”。一個單位的“全球性公頃”相當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產量的生產力空間[3]。也就是說,生態足跡主要用于計算在一定區域一定人口與經濟規模條件下, 維持資源消費和廢物消納所必須的生物生產面積。生態足跡可以分為資源生態足跡和能源生態足跡兩部分,前者指生產所消費資源而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包括耕地足跡、林地足跡、水域足跡、建筑用地足跡;后者指吸納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的生物生產土地的面積。生態足跡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評價自然資源消耗的方法[4]。
1.2 碳足跡與碳足跡效率
碳足跡的概念來源生態足跡;但是,對于“碳足跡”的準確定義目前還沒有統一,各國學者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認識[5]。Global Footprint Network(2007)碳足跡是生態足跡的一部分,可看作化石能源的生態足跡[6]。由此可見,碳足跡指的是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足跡;Grub & Ellis(2007)指出,碳足跡是指化石燃料燃燒時所釋放的CO2總量;另外,有的學者指出,碳足跡是排放的CO2以及其他溫室氣體轉化的CO2 等價物。自2001 年以來,國外一些學者陸續以生態足跡的方法對碳足跡進行研究,但國內對能源消費的專門研究還不多見[4]。總體來說,國外仍處于起步階段,而國內的碳足跡研究尚處于萌芽階段[5]。而關于化石能源足跡方面國內已有少數學者的研究。但是對西南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研究還是空白。由于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7],本研究以生態足跡中的化石能源生態足跡作為碳足跡加以研究。
就碳足跡,也就是能源足跡而言,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當地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土地面積[8]。也就是將化石能源消費轉化為吸收其燃燒后釋放出來的溫室氣體所需的森林面積[9]。具體來說,是將各類能源的消費實物量轉化為標煤量,再將各類能源的標煤量轉化為相應的熱量,再通過熱量與CO2吸收率的比值計算出各類能源消費所占用的足跡。所以,用于CO2的林地面積,乘以均衡因子,就可以得到CO2用地生態足跡(碳足跡)。區域能源(碳足跡)生態足跡具體計算公式:
EF =ΣrjAj =Σrj ( Pj+Ij-Ej )(2)( j =1 ,2 ,3 ,4 ,5 ,6)
式中: EF為區域能源生態足跡(hm2 ) ; rj為均衡因子; Aj為各類土地的生態足跡。
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為:ef = EF/ N (3)
式中: ef 為人均能源生態足跡( hm2/人) ; N為總人口數[9] ; Pj為第j項消費項目的總生產量;Ij、Ej為第i項消費項目的進口和出口量。
由于貿易的影響項目管理論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態足跡可以跨越地區界限,所以需要進行貿易調整。貿易調整是考慮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而對當前的消費額進行調整,出口為負值,進口為正值。能源的貿易調整計算采用的計算方法如下:
Ni=Mi×(Hi/Gi)×Wi
式中,Wi為中國第i種商品貿易的凈價值量,Hi、Gi為中國該類商品的凈貿易的實物量和價值量,Mi為該類商品的能源密度,Ni為第i種商品的能源攜帶量[10]。
根據世界銀行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 目前生態足跡效率的計算方法, 主要有生態足跡產值與生態足跡強度。能源生態足跡產值(Value of Energy footprint , VEF) 體現單位能源生態足跡產生的經濟價值, 定義為人均GDP 與人均能源生態足跡的比值。通過VEF 分析, 可將某一國家(區域) 經濟與能源、生態環境發展定量化處理, 探索其能源效益與發展趨勢。當VEF 較高時, 對分析區域的意義為: 經濟發展較良好; 單位土地面積產值較高;單位能源生態足跡創造的經濟價值較高等[9]。所以,碳足跡產值(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 VEF)計算公式:VCF=GDP/EF=gdp/cf
式中,VCF 為碳足跡產值;GDP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cf為人均碳足跡。
1.3 數據處理與說明
運用貴州省的歷年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縣份的統計年鑒等。根據歷年的統計資料計算煤、石油、天然氣、電力和焦碳等幾種能源的足跡,計算時將能源消耗轉化為化石能源土地面積。本研究采用Wack-ernagel 等所確定的煤、石油、天然氣和水電的全球平均土地產出率: 55GJ / hm2 、71GJ / hm2 、93GJ /hm2 、l000GJ / hm2 。
2.貴州巖溶地區碳生態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分析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計算結果見表1,由表1看,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呈逐年遞增趨勢(圖1),由1978年的0.1008萬元GDP/ hm2上升到2009年的0.2434萬元GDP/hm2,凈增加0.1326萬元GDP/ hm2,年平均凈增加0.0041萬元GDP/hm2。進一步分析認為,貴州巖溶地區1978-2009年的碳足跡產值可分為3個演化階段(圖1):1978-1987年為第一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008萬元GDP/hm2增加到0.1296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009萬元GDP/hm2,屬效率平緩增長階段;1988-2002年為第二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1585萬元GDP/hm2到0.4786萬元GDP/hm2,平均每年增加0.010萬元GDP/hm2,是第一階段增長量的11倍,屬碳足跡產值的過渡階段;2005-2009年為第三階段,碳足跡產值從0.4332萬元GDP/hm2增加到0.845萬元GDP/hm2項目管理論文,年平均增長約0.0129元GDP/hm2,是第二階段增長量的1.3倍,第三階段屬于碳足跡產值的快速增長階段。
上述的研究結果, 它說明貴州巖溶地區碳效率逐年提高,充分表明了32年間貴州巖溶地區能源的利用向著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逐步由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也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表1 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的動態變化(單位: 萬元GDP/hm2)
Tab.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arst area
年份
碳足跡產值
年份
碳足跡產值
1978
0.1008
1995
0.2736
1979
0.1016
1996
0.3305
1980
0.1039
1997
0.3293
1981
0.1097
1998
0.3251
1982
0.1167
1999
0.3533
1983
0.1201
2000
0.3922
1984
0.128
2001
0.414
1985
0.1295
2002
0.4562
1986
0.1299
2003
0.4152
1987
0.1296
2004
0.4283
1988
0.1585
2005
0.4786
1989
0.1506
2006
0.4332
1990
0.1607
2007
0.6017
1991
0.1595
2008
0.7281
1992
0.1736
2009
0.8457
1993
0.2213
1994
0.2434
平均值
0.2888
Fig.1 Dynamic change of value of carbon footprint in GuiZhou ksrst area
3.貴州巖溶地區與全國的碳足跡產值的比較分析
將貴州巖溶地區的碳足跡產值與全國的進行動態比較研究,其中全國的碳足跡產值主要來鄒艷芬[9]的研究成果, 其余的通過相關計算得出。1978-2009年,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一直低于全國(見圖2),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288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23%,而全國多年平均碳足跡產值為0.6947萬元GDP/hm2,年平均增長率為56%。可見,貴州巖溶地區多年平均的碳足跡產值只有全國的2/5,增長比較緩慢。與全國差距在1978-2006年之間逐年加大,差距從1978的0.0012萬元GDP/hm2上升到2006年的1.1368萬元GDP/hm2,年平均增加量0.0355萬元GDP/hm2,2006年達峰值后,差距呈現減少趨勢,到2009年降為1.0743萬元/hm2 。可見,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比較低,提高比較緩慢。
Fig.2 Comparison of value corban footprintbetween GuiZhou karst area with that in China
4.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效率的對策
根據上述研究表明:在研究時段,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呈遞增趨勢;但是,與全國相比,一直低于全國項目管理論文,并且差距比較大。如果繼續保持此勢頭,與全國的差距還將繼續拉大。然而,貴州巖溶地區本身的生態環境就十分脆弱,而碳足跡效率較低,嚴重地制約貴州巖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提高貴州巖溶地區的碳生態效率?特別提出如下對策。
4.1建立節能型的社會經濟消費體系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
從研究結果表明,貴州巖溶地區碳足跡產值比較低。貴州巖溶地區除了生產性能源消費外,生活性能源消費2005年占總消耗能源的15.6%[11]。生活排放碳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提高貴州碳足跡效率,必須從社會和經濟系統的各方面進行,需要建立有完善的生活和產業節能、節約資源型、低碳型和低污染型等環境友好型的消費體系,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活生態化。同時,必須有制度的保證,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強有力的管理體系。
4.2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貴州長期以來,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型工業一直是我省的支柱產業,2003 年度我省電力、燃氣等生產和供應、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采礦業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占到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約62 %[12]。由于高能耗的產業比重大,到2005年生產性能源消耗占總消耗的84%,能源消費仍以工業為主, 工業能源消費占比達到67.7 %[11]。所以,應該積極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改變資源型和高能耗的經濟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向高效益和低碳的產業方向發展。
4.3積極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水電等的比例,發展新型的低碳能源
貴州能源消費品主要為原煤、電力和天然氣,2005年分別占49.60 %、35.30 %、1.20 %[11],而電力主要來自火力發電。然而項目管理論文,貴州水能資源總蘊藏量1874.5萬KW,居于全國第六位。可開發水能資源1324.95萬千瓦,居全國第七位[13]。按單位面積占有量計, 擁有106KW/平方千米, 是我國平均水平的1.5倍, 居第三位。貴州水能可開發量1683萬KW, 占全國可開發總量的4.4%[11]。目前開發程度不高,開發潛力很大,應該充分挖掘自身的水力資源潛力,發展水電。所以,應該調整能源結構,積極開發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資源開發和利用,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原油等)比重,加大水電等的比例份額。
4.4 采用新的節能技術和低碳產品,并且加強碳回收
積極開發引進和推廣低碳產品,在工業企業內部推行清潔生產。例如用能耗低、污染輕、經濟效益高的先進工藝設備替代高能耗、重污染、經濟效益低的工藝設備。加強低碳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改進企業的生產工藝,用“綠色”生產工藝重組,最終達到治根。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同時,在接納吸收東部地區所轉移來的企業時,應該把環境利益放在首位,保證低碳性。
參考文獻
[1]陳中景、徐中民、程國棟等,中國西北地區的生態足跡[J],冰川凍土,2001,23(2):164-169.
[2]陳東景、李培英,基于生態足跡和人文發展指數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以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利用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5):96-102.
[3]溫曉霞、魏俊、楊改河,陜西省生態足跡動態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0):55-59.
[4]李智,鞠美庭,劉偉,邵超峰,中國1996年~2005年能源生態足跡與效率動態測度與分析,資源科學,2007,29(6):54-60。
[5]王微,林劍藝,崔勝輝,吝濤,碳足跡分析方法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33(7):71-78.
[6]GFN. Eco logical Footprint Glossary [R].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Oakland,CA,USA,2007.
[8]李來龍,福建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舉措[J],能源與環境,2010(2):23-24.
[9]王亭娜,董平,陸玉麒,南京市生態足跡實證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3):12-14.
[10]鄒艷芬,中國能源生態足跡效率估計[J],中國礦業,2009,18(8):57-64.
[11]趙先貴,高利峰,馬彩虹等,中國生態足跡的動態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1):149-152.
篇10
1引言
低碳發展,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政府低碳政策的扶持下,隨著低碳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不斷減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情況下的經濟持續發展。
2010年社科院公布低碳城市的新標準,低碳城市包含四大類指標:低碳生產力,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其中包含12類相對指標。
2006年10月,長沙獲批成為全國第三個、中部首個國家森林城市;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獲批“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長沙轉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科學發展的需要。
2長沙市低碳利用評價
2.1低碳生產力指標評價
低碳生產力包括碳生產力以及單位產值能耗兩個相對指標。根據易東炬在《長沙發展低碳城市評價建議》測算得到長沙碳生產力為3.1672,高出全國平均值0.1820近17倍。從產品單位產值能耗來看,隨著長沙市政府淘汰近110家高污染企業,大力引進環保生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規模化、集中化促使長沙的單位產值能耗逐年大幅度下降。
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總量518.46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3.7%,單位產值能耗同比下降16.8%。同年,長沙重點監測高能耗企業的15種產品之中13種單位產值能耗下降,86.7%的工業產品單位產值能耗逐步下降。其中,火力發電耗用標準煤同比降幅1.43%;噸水泥綜合能耗同比降幅2.2%;鋁加工材耗用能源同比降幅6.4%;機制紙及紙板能源耗費同比下降16.8%。
2.2低碳消費指標評價
低碳消費包括人均能源消費和家庭能源消費。對于低碳消費的數據我們采取了問卷調查法。我們在長沙市六個區以小區為單位按比例共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74份。問卷調查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調查,包括調查對象房屋所在小區,房屋建筑時間、建筑面積、家庭人數等。第二部分為家庭能耗情況,包括家庭每月電器量、用電量、用水量、產生垃圾量、小汽車油耗量。第三部分為居民對低碳理念的認識程度。通過調查統計得出,長沙戶均擁有電視機1臺,洗衣機0.8臺,熱水器0.75臺。小汽車人均擁有量0.17臺,其中以中檔車為主。長沙市居民戶均用電量1-8月超過200度,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10-140度。每人每天用水量超過300升,亦遠超國家規定的180-270升。長沙市人均碳排放量大大高于全國平均碳排放量,長沙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氣為主,反映了長沙市為一個高碳消費生活方式的城市。
2.3低碳資源指標評價
低碳資源包括森林覆蓋率、低碳能源所占份額以及單位能源生產排放量三個指標。
2.3.1森林覆蓋率評價
如表1所示,近年來,長沙市園林、綠化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從2005-2012年,長沙新增綠地面積達1423萬平方米,增幅高達103%。長沙園林綠化覆蓋率增長45%,園林綠地率增長49%。根據長沙市綠地系統規劃和長沙市城市林業生態圈專項規劃,全市森林覆蓋率現已達53.6%,超過全國45%的平均水平。2013年,長沙市獲評為全球綠化模范城市。
2.3.2低碳能源所占能源份額評價
原煤、電力仍是規模工業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種。2012年,全市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中,長沙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為3.0%,遠遠低于全國平均7.3%的水平。非化石能源開發利用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核能,風能還未真正投入使用,生物能,太陽能等在長沙市能源消費比例中占比例很小,長沙市非化石能源目標的實現主要依賴于水電。
2.3.3長沙市單位能源消費評價
長沙市單位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因子為4.1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8近一倍。如圖1所示,長沙市2005年至2011年間,工業廢氣總排放量呈迅速發展趨勢,這與長沙近年來工業迅速發展相關。而在2011年至2012年間呈迅速下降趨勢。長沙2011年全年淘汰高污染企業110家,完成長沙鉻鹽廠42萬噸鉻渣解毒處理工程,一些老工業基地污染企業全面退出,對促進廢氣排放量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據李蘭在2010年中國控制工業廢氣排放的績效和減排潛力研究中分析,長沙市減量排放潛力為76.01%,這說明長沙市工業廢氣減排還存在巨大的空間。
2.4低碳政策評價
低碳政策包括現有低碳發展政策和規劃、監管系統的建立、公眾的低碳意識程度。
2.4.1低碳經濟發展規劃評價
湖南低碳經濟發展規劃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長沙市啟動了低碳經濟示范城市建設。湖南省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到十二五期間長沙作為低碳城市發展的任務、目標及重點。目前正在編制的《湖南低碳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湖南低碳經濟發展綱要》為長沙市低碳經濟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2.4.2低碳發展監管系統的評價
從全國情況來看并沒有對碳排放監測和統計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長沙市碳排放監測走在全國前列。2011年12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個部門聯合印發了《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長沙市對列入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的企業重點監測。2012年,列入國家“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的34家規模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的51.5%,同比下降15.8%,這使全市規模工業能耗水平下降9.3%。
2013年5月,長沙市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根據新調整的“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企業名單,將企業節能狀況的考核結果納入市政府對區、縣政府節能目標責任考核內容。
2.4.3居民低碳意識程度評價
對于低碳意識程度我們也采取了問卷調查方式,將調查結果按照不同年齡層和不同學歷統計分析得到,聽說過“低碳”而沒有真正了解的人占據總調查人數的72%,不了解的人數占據16%,非常了解的人占據12%。結果表明,低碳意識逐漸深入人民的思想中,但是低碳的真正內涵還未被人們所了解,低碳的政策宣傳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體來說,長沙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長沙市低碳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展空間,我們不僅要從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及低碳城市建筑進一步加強長沙市的低碳工作,而且要制定和執行切實可行的低碳發展規劃與行動方案,加快低碳發展的法制建設,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識。
參考文獻
[1]易東炬,李明生.長沙發展低碳城市評價建議與對策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報,2010(11).
[2] 黃紅勝.探索經濟條件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J].中國集體經濟,2011(11).
[3]陳梭.長沙市土地生態利用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周軍輝.長沙市土地利用變化與碳收支協整型及因果關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黎孔清,陳銀蓉.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徒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3(1).
篇11
四川省是中國西部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國資源大省和經濟大省。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比翼齊飛,同時,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本論文主要對1978~2011年四川省三大產業的產業結構及其內部結構做系統的分析。
圖1-1顯示了四川省1978~2011年間三大產業結構的演變趨勢。從圖中產業結構變化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總體上,四川省產業結構呈現是“第一產業減、第二產業增、第三產業先增后減”的態勢:四川省第一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44.5%下降到2011年的14.2%;第二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總體呈現的是穩步增長的狀態,由1978年的35.5%上升到2011年的52.4%;第三產業走勢有點小曲折,呈現出“先快速增長,后慢慢降低”的這樣一種趨勢,由1978年的20%攀升到2003年的41%,又由2003年的41%緩慢降低到2011年的33.4%。
二、四川省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灰色關聯分析
產業結構的變動對碳排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次產業內部部門的調整對碳排放的影響上,內部行業的性質直接決定了碳排放總量的大小以及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狀況。圖2-1和圖2-2分別給出了四川省2005-2011年的能源消費量以及能源消費結構。
從上圖2-1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川省能源消費總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一個趨勢。其中:煤類能源的消費量呈現出先增長后下降的狀態;石油類能源和天然氣能源換算成標準煤量后的消費量變化幅度比較小,一直處于大致重合趨勢。
從上圖2-2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川省2005-2011年煤類能源消費比重呈現出開始三年下降,后上升兩年,后有下降的趨勢,表中顯示,雖然其最近兩年煤類能源消費比重在下降,但其比重仍然占很大,最近7年,每年消費比重都在60%以上。石油類能源消費比重這幾年的走勢狀態是一直在緩慢增加,圖中顯示出,2011年的石油類能源消費比重是最近七年比重最大的。天然氣能源的消費比重呈現出先增大后降低,然后又緩慢增加的趨勢,大致都在13%以上的水平,不過最近2年比重增加比較快,并且2011年較2010年比重有明顯下降。因此,總體來看,四川省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煤類為主。天然氣和石油類能源消費比重綜合起來在逐年加大。
以下將以四川三次產業碳排放量為依據,通過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四川省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關系進行研究。
第五、排關聯序
由前面關聯度的計算得出:R2>R1>R3。這樣的關聯序說明:第二產業對碳排放帶來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其次是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對碳排放帶來的影響程度是最小的。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要想減少碳排放,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采取措施的主攻方向是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第二產業,由于其具有高碳排放的特點,務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其作為重點優化和調整對象。
[參考文獻]
[1]李健,徐海成.技術進步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1(4)
[2]李金華.對當前中國產業結構、增長及效益的若干認識[J].經濟學動態,2007(10)
[3]傅道忠.國外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啟示[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2, 23 (6)
[4]李國璋,魏梅.國外產業結構轉型理論評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 (11)
[5]朱慧明,韓玉啟.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運籌與管理,2003
[6]劉再起,陳春.低碳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經濟學研究,2010 (4).
[7]劉彥隨,彭留英.我國中部地區農業發展定位與戰略[J].經濟地理.2008(4)
[8]李小平,盧現祥.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變動和生產率增長[J].世界經濟,2007(5)
篇12
新疆城鎮化發展將降低經濟發展能耗作為新型城鎮化資源環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之一,以保證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新疆城市的碳源是化石能源。烏魯木齊市是新疆唯一的特大城市,分析其能源消費的碳排放特征、探討能源消費碳源,對于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建設低碳城市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圖2 人口、人均GDP、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費結構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2)人均GDP即經濟增長是促進烏魯木齊市碳排放增長的關鍵因素,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制約碳排放增長的關鍵因素。
2003年-2009年,烏魯木齊人均GDP增長1.66倍,碳排放增長58.74%。能源效率由1.31萬元/噸標煤提高到1.95萬元/噸標煤,對碳排放強度的抑制作用較為明顯,其中石油利用效率提高最快、利用效率最高,為6.07萬元/噸標煤;天然氣的利用效率穩步提高為0.58萬元/噸標煤;煤炭的利用效率有所下降,2008年為2.09萬元/噸標煤。能源利用結構調整幅度自2005年開始逐漸增大,石油、天然氣比重持續下降,而煤炭消費比重持續增大,推動碳排放量不斷增長。2009年,碳排放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比重分別為94.8%、4.7%和5%。
(3)烏魯木齊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降幅主要受能源利用結構制約。
2003年-2009年,烏魯木齊市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強度由4.74tCO2/萬元下降到2.82tCO2/萬元,下降了40.4%。其中,天然氣的碳排放強度最小,為0.01tCO2/萬元,下降70%,石油下降了66.1%,煤炭的碳排放強度最大,為2.68tCO2/萬元,僅下降了37.7%。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比重由60.3%提高到65.9%,石油和天然氣比重總體下降。可以看出,總碳排放強度的變化與煤炭碳排放強度變動相一致。
四、結論與討論
1.烏魯木齊能源消費碳排放規模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主要構成為二氧化碳。
2.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處于“相對脫鉤”狀態,處于高碳排放水平。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高碳排放。烏魯木齊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與《烏魯木齊市能源發展與節能規劃(2008-2015)》有相悖之處。根據世界及國內經濟發展經驗,若不進行技術創新必定會產生巨大的“鎖定效應”,生存環境進一步受到威脅。
3.人均GDP、人口與碳排放呈高度正相關,并產生顯著性影響;能源效率與碳排放呈高度負相關,影響不顯著。
在能源利用結構調整滯后、人口低碳理念滯后的影響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速度遠遠落后于消費速度,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對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效果微弱,這與2012年6月26日人民政府通過的《烏魯木齊市“十二五”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意見及部門分工方案》 制定的減排措施相錯位。
4.目前,經濟增長是碳排放的主要推手,能源利用結構調整、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抓手。
從研究結果來看,烏魯木齊市能源利用延續傳統模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很慢,對碳排放的制約作用不明顯。這與建設低碳城市、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相差甚遠。在新一輪對口支援的歷史機遇下,應該抓住機遇,引進先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利用結構,合理充分利用能源,避免重復高碳排放之路,實現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寧亞東,宋永臣,王秀云譯.走向低碳社會-由資源.能源.社會系統開創未來[M].科學出版社,2011,17-38.
[2]汪藝梅,張裕芳,馮銀廠等.中國和世界典型國家能源消費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1,11(4)
[3]張利,雷軍,張小雷.1952年-2008年新疆能源消費的碳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資源科學. 2012,34(1).
[4]顧成軍,龔新蜀.1999-2009年新疆能源消費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實證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2,31(3)
[5]張秋菊,王平朱.基于LMDI的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強度變化因素分解[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2,42(13)
[6]宋德勇,盧忠寶. 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3).
[7]徐安.我國城市化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關系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11
[8]烏魯木齊市能源發展與節能規劃(2008年~2015年)
[9]新疆統計年鑒(2003-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篇1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之相應中國能源的需求也穩步增加,從1985年的60 894萬t標準煤增加到2005年的223 319萬t標準煤,增幅近3.7倍。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重化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大幅上升,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制約和環境壓力將更加嚴峻。因此,從定量的角度研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定量研究的重點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互動關系。Yang(臺灣,2000)、韓智勇等(中國、2004)、Lee(美國,2006)、Mahadevan和AsafuAdjaye(澳大利亞、日本、瑞典等,2007)[1~4]等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Masih A.M.M.和 Masih R(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1996)、Altinay 和 Karagol(土耳其,2004)[5~6]的研究則表明兩者沒有因果關系;林伯強等運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揭示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關系[7~8]。國內外學者進行的有益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新的歷史階段,節能減排已經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能源消費的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不僅要了 解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要分析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內在機理,為節能減排工作提供政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階段,人們開始不斷深化經濟發展和能源環境之間的認識。我國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能源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成為國家工業化、現代化越來越嚴重的制約因素,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中心環節,而產業結構調整又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能耗產業比重,減少能源消費,減輕環境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識密集型產業比重,增強創新能力,提高能源效率。
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研究的結果表明,產業結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能源的消費需求、改變能源的消費結構[9~11],然而,在產業結構調整、減少能源消費、提高能源效率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是關鍵因素。技術創新不僅能夠通過新的生產組合直接提高能源效率,影響能源消費,還會通過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等方式間接影響能源消費。但是技術創新作為影響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未被納入到現有的分析框架中。本文試圖建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分析模型,通過實證分析中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1 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分析模型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急劇增加,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在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技術創新因素,建立新的分析框架(見圖1)。
該分析框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復雜,首先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調整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綜合經濟發展;其次新經濟增長理論和知識經濟的研究已經達成共識,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所以技術創新也會影響經濟發展;最后正如上文所言,技術創新也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此外,很多文獻已經闡述了經濟綜合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會影響能源消費,技術創新不僅直接影響能源消費,而且還間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影響能源消費。為了清晰地反映各種因素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這里首先將各種因素進行單獨分析,然后再考慮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基本假設,進而建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的基本模型。
H1:經濟綜合發展促進能源消費。根據現有實證研究結果,經濟增長是形成能源消費的重要原因[12~14] 。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作用的效果就是經濟的綜合發展,所以這里假設經濟綜合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經濟發展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主要由經濟發展模式所決定,以能源和資源消耗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很高;以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型,能源消費就會和經濟增長脫鉤。具體模型如式(1)所示,EC表示能源消費,GDP表示經濟綜合發展。
H2:技術創新節約能源消費。1968年羅馬俱樂部提交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環境破壞等原因達到極限,并且預測1992年石油將被消耗怠盡,而避免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實踐表明羅馬俱樂部的預言沒有實現,其主要原因就是技術進步在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源消費的增加不僅是需求拉動的結果,還涉及到能源生產效率、能源消費效率、能源市場價格等多方面的原因。技術創新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能源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技術創新可以通過改造傳統技術、引進新技術,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還可以通過開發可再生新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影響能源市場價格和能源消費結構。除此之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間接影響也很顯著,這里主要考慮直接影響。具體模型如式(2)所示,IN表示技術創新。
H3: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減少能源消費。由于不同的產業(或行業)能源消費水平不同,在產業結構中,如果能源消費水平高的產業比重大,整個國民經濟的能源消費量就會提高。反之,能源消耗的水平則會下降。中國過去幾次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使能源消費水平發生了很大波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減少能源消費的重要手段。但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不是自發行為,經濟發展階段和技術創新水平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都難以逾越其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所以產業結構的升級自身就體現了經濟發展,自然會影響到能源消費。具體模型如式(3)所示,IP表示產業發展,IP/GDP表示產業結構。
[WTBX]EC=α+β3IP/GDP[WTBZ](3)
H4: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影響能源消費。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 上,還要考慮各因素的協調效果。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機構調整是整個經濟系統運行的不同側面,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關系,其協同機理相對比較復雜,難以簡單判斷影響結果。從運行機理上看,經濟增長從需求總量上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比較模糊,技術創新從技術上節約能源消費,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從需求結構上減少能源消費。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三者協同影響能源消費,具體模型如式(4)所示。
[WTBX]EC=α+β1GDP+β2IN+β3IP/GDP[WTBZ](4)
2 模型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對模型進行實證檢驗,需要確定模型中變量的具體指標和數據來源,本研究選擇的具體指標及其解釋如下:
能源消費指標:能源消費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物質生產部門、非物質生產部門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氣、電力,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這里的能源消費指標不僅包括終端能源消費量,還包括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和損失量二部分,也就是通常定量研究使用的指標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EC);
綜合經濟指標:經濟發展的直接體現就是產出的增加,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衡量指標。國家層面主要是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相關指標,產業(企業)層面主要采用產業增加值、產業利潤率等相關指標,個人層面主要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水平等相關指標。這里主要選擇國家層面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億元)(GDP)表示經濟增長的總量規模、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GDP)表示技術進步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AGDP)表示經濟增長的人均規模。
技術創新指標: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知識創造、流動、應用和擴散的過程,從具體時間而言很難進行測度。但是人們為了更好地了解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就采用黑箱的方法忽略創新過程,延續生產函數的傳統,從創新的投入和產出兩端測量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投入的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和R&D活動人員投入;產出指標包括論文、專利、技術市場成交額和新產品產值等,其中專利是核心指標,大量的經驗研究表明論文、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指標與專利的相關性較高,所以通常采用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這里選擇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作為產出指標。技術創新具體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億元)(R&DC)、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萬人年)(R&DP)、專利授權量(件)(Pa)、發明專利授權量(件)(IPa)。
產業結構調整指標: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動態過程,所以只能用產業結構指標進行描述。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占所有產業的比重,通常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有產值、從業人員數,從業人員數通常用來反映產業結構對于就業和失業的影響,產值指標主要反映經濟結構。所以這里采用各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PIP/GDP)、第二產業產值比重(%)(SIP/GDP)、第三產業產值比重(%)(TIP/GDP)、工業產值比重(%)(In/GDP)、建筑業產值比重(%)(Co/GDP)、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比重(%)(TSP/GDP)、批發與零售業(%)(WIT/GDP)。
數據來源:能源消費、經濟綜合和產業結構調整指標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技術創新指標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3 模型計量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1987-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經濟、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的相關數據,運用EVIEWS3.1軟件對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之前,考慮到原始數據的單位和量級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避免數據中其他因素的干擾,保證數據的平穩性,對原始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模型實證具體結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為了避免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建立單變量回歸模型,具體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擬合度都比較好,F統計量也比較顯著。通過模型1,我們發現能源消費具有顯著的自相關性,前期能源消費量將會影響當期消費量。從結果來看,能源消費量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對當期的影響較大,但是一期系數為正,二期系數為負。這表明能源消費量的變化受外界的影響比較明顯,自我依賴程度較低,前期對后期的影響時間較短。能源消費不僅受到能源系統自身的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大幅度結構性變化都會影響消費變化。
在三個綜合經濟變量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顯著性水平不高,說明中國的能源消費并沒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顯著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0.103,大于R&D/GDP的彈性系數,這一結果表明我國的經濟規模總量越大、活躍程度越高,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就越大,但是R&D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還比較小。基于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屬于能源和資源推動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經濟規模的擴張一定程度上拉動能源消費量的增長,與此同時研發強度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很小,表明研發支出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貢獻還比較小。
表2為技術創新對能源消費影響模型的實證結果。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都沒有常數項,表現在彈性系數上,能源消費不能獨立于技術創新而存在。也就是說,能源消費自身是技術進步的產物,而能源消費節約也離不開技術創新活動,兩者關系非常緊密。從模型5可以看出,R&D經費、人員投入和專利產出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的顯著性水平都比較低,只有發明專利和能源消費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從模型6、7、8、9我們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發明專利與能源消費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根據模型假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能夠節約能源消費,但是實證結果表明發明專利數對能源消費影響的系數為正(雖然比較小),發明專利數與能源消費同向變動,也就是說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并沒有節約能源消費。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直接考察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中國的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還比較小,并且處于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的同步上升期。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力量還比較薄弱,能源領域技術進步比較緩慢,急需要加強。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技術創新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能源消費領域,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是通過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影響,間接影響能源消費。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間接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筆者認為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有一個拐點,呈現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脫鉤的情況。
表3為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模型的實證結果。從模型10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彈性系數都不太顯著,第三產業比重和能源消費呈正相關關系。從模型11、12可以看出,在有滯后項的情況下,各產業與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都不顯著;在沒有滯后項的情況下,只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應的彈性系數比較顯著。根據模型12,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的彈性系數為負,而工業的彈性系數為正,完全驗證了模型假設。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能源消耗相對較少,所以這些產業的比重上升將會減少能源消費;工業是國家能源消費的重點,工業產值比重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達到了4.213。這表明中國的工業發展還處于粗放型階段,工業產值增加主要依賴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知識和技術投入較少,工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式(5)為模型13,模型的擬合度R2=0.993 ,DW檢驗值=2.16 ,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0.0000。從式(5)可以看出在多變量協同作用的情況下,各變量的彈性系數有較大變化,其中專利和第三產業的彈性系數為負,即專利授權量增加能夠節約能源消費,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的增加能夠減少能源消費。這表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作用的情況,有利于減少能源消費,技術創新通過革新產業設備和改變產品工藝而節約能源,同時也說明中國的技術進步對能源消費間接影響比直接影響更顯著。技術創新在提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同時也節約了能源消費。
式(6)為模型14,擬合度R2=0.997,DW檢驗值=2.86,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0.0000。從式(6)可以看出,在三次產業進一步細化后的產業結構調整綜合模型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負,而批發與零售業的彈性系數為正。其余變量雖然彈性系數有所變化,但是符號沒有改變。該結果和表3分析有所出入,技術創新和產業之間作用機理比較復雜,該結果的解釋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4 簡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簡要結論:
(1)能源消費具有一定的自相關性,前期消費將會影響后期消費,但是影響時間較短。從能源系統自身來看,能源消費應該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具有顯著的自相關現象,但是就實證結果而言,目前的能源消費受到眾多系統外因素的沖擊。中國的能源消費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占絕大多數,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對較小,這一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能源消費量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家固有的資源稟賦和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結構是提高能源消費系統穩定性的基本路徑。
(2)經濟增長是拉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中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并且仍然是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所以經濟規模的擴張,勢必會拉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費。正如前文所述,經濟結構是影響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當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部門,經濟增長將會和能源消費脫鉤,經濟規模的擴展將不會出現能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所以節約能源消費,根本上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知識作為社會生產的核心要素,建設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模式。
(3)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產生協同作用。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專利授權量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約能源消費,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產值比重的增加能夠減少能源消費,工業產值比重的增加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較大。從實證結果來看,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但是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同作用比較顯著。這充分說明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不僅局限在提高能源效率,而且還體現在很多其他的方面,包括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等。同時也表明,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關系分析的關鍵因素。
據此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降低能耗、減少能源消費,使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脫鉤的重要途徑是基于技術創新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通過技術創新,把依賴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依賴知識和技術的內涵式發展,在工業領域積極倡導并幫助企業來自覺、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關閉那些嚴重浪費能源的企業和工廠;其次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最后大力扶植和鼓勵節能型企業,要加大和鼓勵對節能技術的投資,直接通過能源技術創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通過立法來監督維護能源合理有序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Yang, H. 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 309~317.
[2]韓智勇, 魏一鳴,焦建玲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12):17~21.[Han Zhiyong, Wei Yiming, Jiao Jianling. On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Chinese GDP and Energy Consump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12):17~21.]
[3]Lee, C C. The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G-11 Countries Revisited[J]. Energy Policy, 2006, (34): 1086~1093.
[4]Renuka Mahadevan, John AsafuAdjaye.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Prices: A Reassessment Using Panel VECM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481~2490.
[5]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165~183.
[6]Altinay, G, Karagol, E. Structural Break, Unit Root, and 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J].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985~994.
[7]林伯強.中國能源需求的計量經濟分析[J].統計研究,2001,(10):34~39.[Lin Boqiang. The Econometric Research on Energy Demands of China[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1,(10):34~39.]
[8]吳巧生,成金華,王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能源消費變動――基于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5,(4):30~37.[Wu Qiaosheng, Cheng Jinhua, Wang Hua. Chan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5,(4):30~37.]
[9]史丹.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50~52.[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0]路正南.產業結構調整對中國能源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53~55.[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1]史丹,張金隆.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8):30~32.[Shi Dan, Zhang Jinlong.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3,(8):30~32.]
[12]Yu, E, Choi, J.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Energy Development, 1985, (10): 249~272.
[13]Cheng, S B, Tin, W L. An Investig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Casu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435~444.
[14]WoldeRufael, Y. Energy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frica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5, (27): 891~903.
Effect of Innovation,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LIU Fengchao SUN Yu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