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大學生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國大學生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國大學生論文

篇1

曾經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大多都是通過電視、網絡、電影等媒介接觸韓國影視劇、韓國流行音樂的。可見,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網絡、電影等媒介,對于韓國文化的流行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那么韓流的出現究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那些啟示意義呢?

韓劇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們大學生傳達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即強調的是個體的最大程度的自由發展,是對個體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種獨立樂觀向上的精神。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體意識

韓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對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親有父親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強調的是個體對自我的所有權,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由自己負責,為自己負責,由自己來選擇要走的路。這便是一種主體意識。這種思想意識才是韓劇在極力肯定的?!犊戳擞挚础分秀y珠這個人物便表現出了這種強烈的主體意識,她自己選擇自己的愛人,當愛情受阻的時候她也是經過自己的考慮做出選擇,她甚至從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艱辛與困難,她都能夠不放棄,不抱怨,永遠相信自己可以,而對比較為明顯的就是跟她同齡的李圣美了,雖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卻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驕傲以外再無別的,失去了一種堅定的人生信念,當挫折出現時,她才表現得毫無招架之力。后來,當她經過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時,才開始樂觀、堅強起來。當她的愛情遭到父母的反對時,她才表現得無比堅定,當她為了母親而打算放棄自己的愛情時才顯得那般偉大和美麗。

二、自強精神

這是韓劇中表現的非常明顯的一種價值取向。自從《大長今》開始風靡以后便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勵志劇”。勵志精神的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不去抱怨客觀條件的惡劣和社會環境的不公,而是認定自己的方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目標。《大長今》就不必說,在韓劇中具有長今精神的又豈止這一個。《屋塔房小貓》中的智恩,《嫂嫂十九歲》中的郁美,《加油,金順!》中的金順,《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戀人》中泰英,每一個都是在逆境中堅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誰能說,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幸運跟她們不屈不撓的精神無關呢?;蛟S吸引我們的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生活,并執著不懈地為了理想和目標的實現而努力,這種精神幾乎貫穿了韓國的每一部電視劇?!犊戳擞挚础防锏你y珠、《人魚小姐》里的雅麗瑩、《漢城奇緣》里的漢妮、《黃手帕》里的紫英、英俊……無不為了自己的愛情、婚姻、事業、家庭進行著執著而認真的努力?!癴ighting!”、“加油!”成為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臺詞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號。這一點,不論生活多么艱難,總是能讓我們看到希望,領會到一種積極的、振奮人心的力量,這是韓國電視劇吸引眾多大學生的魅力之一。

篇2

中國地質大學黨委宣傳部的吳軍老師昨日證實此事,并表示深深的惋惜。他說,事情發生后,學校相關領導也立刻趕到了現場,配合警方調查。死者的父母已于前天晚上從天津趕到地大,其母一直情緒激動,淚流不止?!暗貙W院的領導進行了接待,并會配合家屬進行后事的安排。”

篇3

一、引言

讀者參與手段(Reader Engagement Markers)作為元話語(Metadiscourse)標記語的一種,在語篇中起著重要的人際互動作用。海蘭將這些手段視為一種外顯的修辭手段,作者通過它們來實現作者與讀者的互動,引起共鳴,使讀者更容易接受其觀點,進而增強語篇的說服力。海蘭提出了目前被同類研究廣為引用的“態度與參與”(Stance and Engagement)模型。該模型將讀者參與手段分為五個子類,即讀者指代(ReaderPronouns)、指令(Directives)、提問(Questions)、共有知識訴求(Appeals to Shared Knowledge)和個人旁白(Personal Asides)。本研究將利用這一分類框架,借助語料庫研究的方法,對比分析讀者參與手段在不同英語水平的中國大學生之間以及中美大學生之間的使用情況。

二、文獻綜述

縱觀國內外相關的對比研究,其重點主要集中在對不同學科、不同體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研究上。

Swale等對十個學科的學術論文中祈使句的使用研究表明,盡管祈使句本身可能有“威脅讀者的面子”這一特征,但作者還是會在很多學科的學術論文中使用它們,以讓讀者參與到語篇中,或借此表現作者本人的寫作風格。Kuo對理科學術論文中人稱代詞的研究發現,第一人稱復數形式的使用超過其他人稱形式的使用,而且第一人稱復數在學術論文中的所指與功能也是多樣化的,如作者既可以用排他性的“we(我們)”來指作者本身,也可以根據交際需要來使用“we(我們)”來指作者和讀者所共屬的學術圈。而其他人稱代詞的使用也同樣具有作者希望將讀者引入語篇、接受或支持作者的觀點或立場之功能。Hyland在這一領域里的研究是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他分別對各學科的學術論文中的人稱代詞等各種讀者參與手段進行了多角度的對比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學術語篇的互動模型,即上文所提到的“態度與參與”模型。

Webber通過對醫學英語期刊中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對比研究發現,提問的手段在這些期刊文章中使用很頻繁,尤其是在評論和通信類文章中使用最多。Hyland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指出,讀者與作者在語篇中的關系會受到文章體裁的影響。他對比香港本科畢業學生的項目報告和專業人員撰寫的研究論文語料庫發現,大學生在報告中所使用的讀者參與手段很有限。王文婧對中國大學生議論文中的讀者參與手段的調查情況表明,讀者指代詞在議論文中使用最多,其次是指令、提問和共有知識訴求。朱玉山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三種作文文本分析發現,讀者參與手段在說明文中使用的最多,其次是議論文,最少的是記敘文,而且各體裁之間的使用數量差異顯著。

Hinkel是最早對讀者參與手段在文本中的使用進行跨文化研究的學者。她從68個語言和修辭項目入手,對1457名分別以漢語、越南語、朝鮮語等六種語言為母語的大學生的英語限時作文作了對比。她發現,與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寫作者相比,外語大學生在寫作中更多的使用提問和共有知識訴求這兩種讀者參與手段。戰海清對中美英文報紙專欄語篇中讀者身份的對比研究發現,美國專欄文章中更多地使用第二人稱“you(你/你們)”。Ansarin通過分析本族語分別為波斯語和英語的語言學家所寫的波斯語和英語應用語言學論文發現,英語為本族語的作者所使用的讀者參與手段是波斯語作者的兩倍,他認為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差異。

綜上所述,研究者們雖然對讀者參與手段分別從跨學科、跨體裁和跨文化的視角進行了研究,但對不同英語水平的中國大學生在議論文中如何使用讀者參與手段,以及他們和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作者相比是否有差異等問題,還沒有進行很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兩大問題:

(1)在議論文中的讀者參與手段使用總量上,不同英語水平的中國大學生之間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他們與美國大學生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

(2)在各子類讀者參與手段的使用上,不同英語水平的中國大學生之間是否存在顯差異?他們與美國大學生之間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2.研究步驟

本研究的第一步是建立符合研究目的的子語料庫。我們從英美本族語大學生作文語料庫(LOCNESS)和《中國大學生英語口筆語語料庫(2.0)》(SWECCL)中分別選取部分筆語語料,建立了四個子語料庫(見表1):即一年級庫(L1)、二年級庫(L2)、高年級庫(L3,包括三、四年級)和美國大學生(US)庫。為保證數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各子庫的作文語料選取采取統一標準,即17~22歲的大學生在非限時條件下所寫的有關社會問題的議論文。

其次是確定本研究需要調查的讀者參與手段索引條目。為此,我們首先使用語料庫檢索與分析軟件AntConc對以往相關研究中所有提到過的五個子類讀者參與手段進行一一驗證和篩選,然后再對各子庫中的文章進行復查,找出個別以往研究中沒提到過的讀者參與手段,并將它們列入我們的檢索條目,最終確定了72項讀者參與手段作為本次研究的檢索統計對象(部分示例見表2)。

第三步是將72項讀者參與手段進行檢索、歸類統計和分析。首先是將所有包含檢索項的句子進行歸類整理,再根據上下文來辨別哪些檢索項是讀者參與手段,哪些不是,最終確定并統計各子語料庫中讀者參與手段的總量和各子類手段的總量。在判定某一檢索項是否屬于讀者參與手段時,我們主要依據Hyland提出的兩條原則,即這些手段必須表達讀者與作者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關系主要是指語篇內部的關系。對于任何模棱兩可的條目,我們都會根據上下文和海蘭的兩原則,經過充分討論后再決定該項目是否屬于讀者參與手段。

最后一步是對各項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由于4個子語料庫大小不同,無法按照讀者參與手段的實際統計頻數進行對比。因此,我們將實際頻數按每萬字的頻數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并應用SPSS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卡方檢驗,以驗證各組數據問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1.讀者參與手段總體使用情況對比

從表3可以看出,總體而言,中國大學生使用讀者參與手段的頻數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遞減。各級水平的中國大學生使用讀者參與手段的總頻數都高于美國大學生:平均來看,中國大學生使用讀者參與手段的平均總頻數也高于美國大學生;卡方檢驗結果(表3)還表明,上述所有差異都是顯著的。

2.各子類讀者參與手段的使用情況對比

從5個子類讀者參與手段的使用頻數上觀察(表4),讀者指代在各子庫中的使用頻數都占絕對多數,其次是指令、提問、共有知識訴求和個人旁白。

從各子類手段所占的比例來看,讀者指代在各子庫的讀者參與手段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最大,在一年級大學生子庫中比例最高(76.48%),在美國大學生子庫中最低(62.50%)。但是美國大學生使用指令、提問和個人旁白等手段的比例都高于中國大學生。鑒于個人旁白的使用非常少,而且在三個中國大學生子庫中的使用頻率都為零,本研究將其忽略不計,著重分析其他四個子類手段的使用情況。

表5表明中美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讀者參與手段都是讀者指代,但其使用頻數隨著作者語言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美國大學牛的使用頻數最低,而且卡方檢驗的結果(表6)還表明,他們之間的這些差異都是顯著的。從表7可以看出,對于中美學生而言,最常用的讀者指代詞條都是“包括讀者在內的we/our(我們/我們的)”和“you(你/你們)”,但是中國大學生使用we/our的頻數要大大高于you:而美國學生使用we/our和you的頻數差異并不大。這一發現與戰海清的研究有一致之處。戰海清認為,中美作者使用不同的策略來與作者互動:在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作者傾向強調“我們”身份和集體利益的重要,他們使用“包括讀者在內的we/our(我們/我們的)”以假想與讀者之間有著共同的經歷或者想法;而美國作者在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下,更多地注重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將其清晰地傳達給讀者。

(2)指令

表5和表6卡方檢驗的結果表明,各級水平(L1、L2和L3)的中國大學生在使用指令的頻數上都顯著地高于美國大學生,但是低年級(L1和L2)的大學生之間在使用指令的頻數上差異并不顯著。

表8表明,表示義務的情態動詞是所有學生最常使用的指令類子手段,使用頻數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遞減,美國大學生使用的最少,略高于一年級中國學生使用頻數的一半。

從表9中可以看出,表達中度命令語氣的“should”在中美大學生的議論文中都最為常用,其使用頻數遠遠高于表達非常強的義務感的“must”或“have to”。該結果和劉華的研究結論一致,即不管是本族語者還是中國大學生,在表達義務和責任時,都會更多地選擇should而不是must。這些研究結果也說明,中美大學生在寫作中都已經注意到在表達義務時如何通過“溫和”的語氣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更愿意接受作者的觀點。本研究還發現,祈使語氣和判斷性形容詞的使用頻率在四組學生中非常相近,其中高年級的學生和美國大學生使用判斷性形容詞的頻數比使用祈使句的頻數高,而低年級學生則相反。我們認為,低年級水平的學生更多使用祈使句可能與祈使句句式比判斷性形容詞所在句式(如It is necessary…)結構簡單有關。

(3)提問

在寫作中,提問通常被作者用來引發讀者對所討論的問題進行思考,或者用來引出一個話題,進而展開討論;有時作者還可使用問題來自問自答,達到一定的修辭效果。從表5和表6可以看出,美國大學生使用提問的頻數最高,其次是二年級中國大學生,最低的是高年級中國大學生。低年級(L1和L2)的大學生在使用提問的頻數上略低于美國大學生,但不存在顯著差異。平均而言,中國大學生使用提問的頻數與美國大學生差別不顯著,但是不同水平的大學生之間在使用提問手段時,呈現出一些顯著的差異性。首先是低年級(L1和L2)水平的大學生使用提問的頻數顯著地高于高年級(L3)大學生;其次是高年級(L3)學生使用提問的頻數也顯著地低于美國大學生(US)。

(4)訴諸共有知識

表5的數據顯示,在使用訴諸共有知識手段上,二年級(L2)中國大學生的使用頻數最高,其次是一年級(L1)的中國大學生,最低的是美國大學生(US)。表5和表6也表明,在使用頻數上,低年級兩個年級的大學生之間、高年級(L3)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之間都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中國大學生低年級兩個組(L1和L2)的使用頻數都顯著地高于高年級(L3)組和美國大學生組。

研究中還發現,低年級組(LI和L2)的中國大學生更多地使用“as we know”、“we all know”這樣的表達,其使用頻數遠遠高于高年級組(L3)的學生,但這樣的表達在美國大學生子庫(US)中極少出現。高年級組(L3)的中國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使用評注性副詞的比例則更高,而且頻數比較接近。這種情況可能與低年級的大學生更容易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有關。由于漢語中有類似于“我們都知道”、“正如我們所知”這樣的表達,低年級學生在寫作時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用英語中的類似表達,即“as we know”、“we all know”等,但評注性副詞的使用相比而言更復雜,所以才會出現只有高年級(L3)中國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使用評注性副詞的頻數接近的情況。

篇4

(一)專業知識與時代內涵結合

顧炎武說“學以致用”,這意味著任何專業課知識都需要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才能夠算得上是有意義的。而現階段的人文精神,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以及人民富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將專業知識與時代內涵結合起來,使得從古而來的人文精神能夠更具時代性,能夠在現有階段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效用。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學日常課程教學時,可以將現代新聞以及熱點作為課程導入來進行有關課程的教學,并且在日常的知識點串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通過相關文學作品,體悟到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文化中艱苦奮斗和甘于奉獻的精神,并將其與現代生活的實際例子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悟到人文精神內涵的魅力。

(二)以學生為本進行人文素養提升

在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將自身當作課堂的主導進行課程教學,教學進度與教學方式往往不以學生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學生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可能無法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方法是不利于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以及人文素養提升的。實際上人文社科類的課程學習,其目標并不單單是希望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對相關知識進行記憶,而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相關課程學習對課程知識點的深刻含義進行挖掘,通過自身的閱讀經驗期待來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因此,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并不能單純地被看作是課程知識的傳遞,它本身是生動靈活的,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思索來賦予相關文學作品新的內涵,通過對相關文學作品的理解來對自身的精神世界進行洗滌與重塑,使得自身的人文精神得到培養與提升。

二、不斷提高古代文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學生雖然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但倘若教學活動缺少了教師的引領,學生也無法在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中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因此想要在古代文學課程中有意識地進行人文精神培養,就需要不斷完善古代文學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提高教師素質,提升教學水平

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教師的教學素養以及教學水平在課堂教學質量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如果一名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不達標,那么即使他能夠以較為嚴謹的態度進行教學,也無法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需要說明的是,一名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不單單指的是他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所展現出的知識積累,還包括他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將本專業課程與時展相結合的能力。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隨之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一名合格的教師有洞悉時展趨向的能力,并且將專業知識課程與時展相結合,使得學生在進行日常課程學習的同時,其成長發育仍然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教師才能夠培養出具有新時代精神品質的棟梁之材。也正因為如此,提高教師素養,提升教學水平才顯得格外重要。為此,相關部門應當有意識地定時引導教師進行業務培訓。通過培訓,教師應當對現階段的時展趨勢有一個較為詳細的認知,并且通過合適的教學方式來進行切合時展的人才培養。

(二)不斷深入進行專業研究

倘若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師想要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教師必須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鉆研精神與科研能力。不過,相關教師本身并不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并且無法掌握本學科較為創新的研究成果,也就無法在日常的課堂中啟迪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通過對作品的認知深化來進行人文素養提升。相比較傳統時代的教學對象而言,現階段的學生生活在信息時代,擁有得天獨厚的信息儲存以及接收條件。因此與以前的學生相比,現階段的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會明顯有更高的期待。他們不僅僅希望從相關課程中獲得知識積累,還希望能夠從相關課程的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開拓視野、提升人文素養。因此倘若現階段教師疏于進行專業課程研究,無法以廣博的知識積累以及深邃地道的專業性見解來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就無法使得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抱有一以貫之的期待,學生很可能會有明顯的興趣消退,這樣一來,學生就無法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中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因此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師而言,不斷地進行專業課程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尊重學生,努力實現因材施教

在傳統的高校課程設置中,打破了義務教學中一直存在的班級制,諸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之類的教學活動,通常都需要面對較為寬泛的教學對象進行教學。這給教師實現因材施教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倘若教師想要在日常的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那么就務必要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當中,了解學生現階段的人文素養水平,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人文精神培養。為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課堂的引導權交到學生手中,在課程教學推進過程中站在引導者與觀察者的站位上,通過對典型作品與典型思潮的引導思考與討論,挖掘現今環境中學生的集體記憶與集體價值觀。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潮流與中國優秀傳統道德觀念的集體價值觀予以肯定。并借由對典型作品與典型思潮的分析,來引導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提升。當然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學生由于家庭氛圍以及成長經歷的殊異,在人文素養的呈現上,或許會產生極大的不同。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源進行人文精神培養

時代在不斷地發展,因此相比較傳統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而言,源源不斷的現代教育資源能夠為人文精神培養所運用。

首先,使用互聯網教育資源進行人文精神培養。在信息時代,很多專業課程教育都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中搜集到大量的課程教學資源。這些課程教學資源多半以較為生動的視頻音頻以及圖片形式呈現出來,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也能夠較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人文精神的培養本身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倘若以完全抽象的語言文字來進行引導,學生或許無法對人文精神培育產生認同感。為此相關教師可以在日常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課程中,將課本知識點與互聯網中的網絡教育資源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較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中,不自覺地接受人文精神的培育。這種培育方式能夠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也能夠引導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相關人文精神培育內容。

篇5

近年來,海外電視劇不斷涌入中國影視市場,尤其是韓劇在中國的熱播,甚至掀起了一股被稱作“韓流”的熱浪。而且,從早期的電視定期傳播,到最近的網絡視頻同步更新,中國觀眾能越來越方便地收看韓劇。其中,以網絡為主要接觸媒介的大學生,更成為觀看韓劇的重要群體之一,同時,這也使得中國大學校園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充滿“韓流”氣息的大學生。

傳播效果理論之一的“涵化”假說認為,媒介內容通常不以說教而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潛移默化地塑造或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一般認為,在各種傳播手段中,影視作品的“涵化”效果最為突出。傳者將想要表達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植入影視作品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受眾欣賞美學表現和敘事曲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灌輸其思想和觀念。因此,韓劇為韓國文化的傳播和韓國形象的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已有成果看,韓劇對中國大學生心理、行為層面的影響,尚缺乏實證研究,更未見中韓兩國大學生的比較研究。為此,本研究試圖以中韓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考察、比較韓劇對他們的態度和行為有哪些影響,包括滿足度、審美觀、愛情觀、消費行為等方面,是否存在差異,以期對影視傳播、尤其是跨文化影視傳播的效果和影響研究有所貢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以上海交通大學的中韓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滾雪球”方式,一共調查了上海交通大學在讀中國大學生和韓國大學生各100名。問卷設計里,包括了大學生對韓劇的使用與滿足情況、對態度和行為的各種影響等內容。在完成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又抽取其中20名(中韓大學生各10名)作為深度訪談對象,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提高研究的效度。調查樣本的基本信息,參見表1:

三、研究發現

1、大學生觀看韓劇的使用與滿足情況

受眾是影視劇的傳播對象,也是傳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早在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界就提出了以受眾為中心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強調受眾的差異性和主動性??ù挠?974年發表的論文《個人對大眾媒介的使用》中,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邏輯,即:具有社會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對大眾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導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從事的其他活動),結果是需求的滿足情況和其他或許大多是無意的結果。①

在韓劇的傳播過程中,制作方十分重視韓國文化的傳播,往往在劇中加入大量具有韓國特色的元素,特別是演員服飾、拍攝場地、飲食文化及科技產品等,試圖讓受眾在關注情節的同時,注意到一些具有韓國特色的事物,由此產生更加廣泛的經濟效益。

為此,我們就中韓大學生對韓劇的“使用與滿足”情況進行了調查,包括:1)了解韓國風光,2)感受韓國特色文化,3)看到喜歡的明星,4)自我勵志,5)追趕時尚潮流,6)看到韓國最新的科技產品,7)放松娛樂,共七個方面,從“不能滿足、不大滿足、一般、大半滿足、能滿足”五個維度分析,通過比較中韓大學生對這七個方面的滿意度均值,我們發現:韓國大學生的整體滿意度在3.5左右,而中國大學生約為4,即后者更加滿足。進一步的分析顯示,中國大學生滿意度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韓國特色文化,2)放松娛樂、看到喜歡的明星(并列),3)了解韓國風光,而韓國大學生滿意度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韓國特色文化,2)了解韓國風光,3)放松娛樂、可以看到韓國最新的科技產品(并列)。

可見,中國大學生對韓劇的整體滿意程度高于韓國大學生。而且,經卡方檢驗發現,在“放松娛樂”、“看到喜歡的明星”方面,差異具有顯著性(p

2、韓劇對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1975年德弗勒在《大眾傳播理論》一書中,提出“文化規范”論,強調以傳播媒介作為出發點,認為大眾傳播的內容會促使接收對象發生種種變化。該理論強調大眾傳播的間接和長期的效果。②影視劇作為大眾傳播的一種形態,同樣也會對受眾產生相應的效果,即促使受眾發生種種變化。

根據實施問卷調查前的預調查得知,中韓大學生認為,他們觀看韓劇后受到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整容的態度,2)關注韓劇中出現的物品,3)關注韓劇的拍攝地點,4)成為某位演員的粉絲,5)對愛情的態度。因此,實施問卷調查時,我們通過這五個方面的問題,考察韓劇對中韓大學生的影響。

(1)對整容的態度。韓國的整容業聞名遐邇,韓國明星的整容率居世界首位,韓國民眾對整容也普遍持認可的態度。面對“看過韓劇后,您是否有整容的想法?”的問題,中國大學生中,87.2%表示“從未有過”,僅12.8%表示“有過”,而韓國大學生中,79%表示“有過”,僅21%表示“從未有過”。可究其深層原因,應與韓國整個社會風潮密切相關。

(2)關注韓劇中出現的物品。在了解“看過韓劇后,您是否購買過電視劇中出現的物品,諸如食品、服裝、飾品或電子產品”時,回答“買過”的中國大學生為27.6%,而韓國大學生為69%,后者遠高于前者。不過,反過來看,在回答“想購買,但目前還未買過”的樣本中,中國大學生的比例(60.9%)遠超過韓國大學生(27%)。也就是說,前者主要表現為“心動”,后者主要表現為“行動”。

或許,與韓國大學生相比,中國大學生購買相關物品的迫切性、便利性都弱一些,但不管怎樣,韓劇在引起受眾消費欲望和行為方面的能量不容小覷,至少可以說,韓劇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引發了欣賞、消費韓國產品的潛在購買態度。

(3)關注韓劇中的拍攝地點。我們針對中韓大學生提問“看過韓劇后,是否想去韓國旅游或是去韓劇相關拍攝地點旅游?”經卡方檢驗發現,P=0,即中韓大學生在觀看韓劇后的旅游行為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對韓劇中出現的旅游地點,韓國大學生表示“去過”的比例高達69%,而中國大學生僅為14.8%,考慮到雙方的客觀條件,這也可以說是理所當然。具體地看,中國大學生中,表示“想去,但還未去過”的比例超過八成,僅1.1%對此“沒有興趣”,而韓國大學生中,表示“想去,但尚未去過”的比例為31%,無一人表示“沒有興趣”。

由此可見,韓劇中表現的韓國風景和拍攝地點,對中韓大學生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并十分成功地構成了引導中國大學生赴韓國旅游的潛在的巨大商機。

(4)成為某位演員的粉絲。韓國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對演員的嚴格訓練,以及他們的美好相貌、優良素質。通常,韓國男演員帥氣高大,女演員活潑可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為此,我們考察了中韓兩國大學生對韓劇明星的態度:“看過韓劇后,您是否會喜歡韓劇中的某個演員?”中國大學生中,表示“會”的比例為73%,而韓國大學生中,更高達94%。

總的來說,韓劇演員給中韓兩國大學生都留下了的正面、積極的印象。

(5)對愛情的態度。韓劇以愛情題材著稱,因此,我們從戀愛觀的角度,考察了韓劇對中韓兩國大學生的影響,詢問“看過愛情題材的韓劇后看,是否會影響到您個人的戀愛觀?”在此,戀愛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選擇戀愛對象的態度,二是處理戀愛關系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學生中,50%表示“有點影響,但不明顯”,39.8%表示“有明顯影響”,合計近九成,而韓國大學生持這兩種觀點的比例總和,略高于中國大學生,超出九成,比中國大學生高出約7個百分點。同時,中韓大學生表示“完全不會被影響”的比例都非常低,分別為約10%、3%。

由此可見,韓劇對中韓兩國大學生的戀愛觀均產生了很大影響。

結語

綜上,韓劇對中韓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在大學生的審美標準、戀愛觀、消費行為上具有較強的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特別之處,即韓劇對韓國大學生在以上幾方面的影響力只略強于對中國大學生的影響,整體的受影響程度基本相當,也就是說,韓劇對中國和韓國大學生的審美標準、戀愛觀和消費行為的綜合影響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由此可見,中韓大學生在影視文化的認知上存在共通性,這對于促進中韓兩國影視文化的交流,乃至更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是一大有利之處。

參考文獻

①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10

篇6

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研究熱點;作者分布

大學生就業是目前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2014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突破700萬,就業問題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近年來,國家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相繼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文章也越來越多。本文選定近10年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期刊做計量研究,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梳理,為國家關于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學術支持。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運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對下載近10年來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就業》《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等基本載文信息的多個論文指標進行文獻分析。

二、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對數據的熱點關鍵詞進行統計,得到關鍵詞4181個。通過相近詞合并,在關鍵詞排序當中,大學生(644次)共現詞頻最高,排在第二位的關鍵詞是就業(390次),這表明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大學就業,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創業教育(159次)、創業(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業指導(66次)。這表明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許多理論與現實問題,創業、用人單位情況和大學生就業指導等是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其中高校擴招和就業為研究熱點運用軟件的因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聚類,該領域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

因國際經濟危機持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加之高校連年擴招,畢業生數量眾多,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等都有直接影響[1]。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境的七大誘因為大學擴招導致論、體制弊端論、勞動力市場結構缺陷論、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局限論、結構性或摩擦性失業論、高端產業發展不足論、就業能力欠缺論[2]。九個因素為團隊合作、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內省性、專業技能、實踐經驗、職業動機、就業信息獲取、求職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個維度即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特質、社會適應能力等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4]。還有學者認為就業信息的網絡化與合理應用、指導內容的多樣化與方式創新、主體需求的個性化與互動交流等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5]。卓越導向和成長導向對大學生創業意向有顯著正影響,環境因素的引入對預測個體創業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擴招背景下用人單位意向和就業指導問題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良好趨勢,但在宏觀就業形勢方面,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總體上不容樂觀[7]。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規模日益增加,從2000年開始,大學生的就業難上加難。2000年時,我國高校僅畢業107萬人,到2015年畢業生規模達到749萬,增長達到7倍。從招生規模來推測,2014年以后五年內,應屆畢業生規模都在700萬人以上。大學生就業問題,在許多地方凸顯出來,每一個畢業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8]。因此國家必須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適當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適度規模,從而降低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畢業生就業風險[9]。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雖然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很多大學生把報考研究生當成了規避就業的理想選擇,大學生畢業行為選擇受到社會、家庭、同齡群體和個人實際情況等綜合因素的影響[10]。

三、作者與機構統計分析

(一)研究作者統計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研究團體日漸擴大,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對作者及作者發文頻次進行統計發現,CSSCI數據庫共收錄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論文,其中發表過2篇論文的作者有169人,發表過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有72名,黃敬寶發文量最多,黃兆信、曾爾雷和施永川組成團隊,徐小洲和梅偉惠組成團隊,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這兩位作者,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單位統計

研究單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國不同高校在該領域的研究實力。通過統計,在2004-2013年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共發文27篇,居載文作者機構發文量之首;溫州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共發文20篇;浙江大學發文16篇,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發文15篇;中國人民大學發文13篇。由此可見,研究該領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研究大學生就業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區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略顯不足。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穩居機構發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實力最為雄厚。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機構。

四、發表期刊被引用統計

據數據統計,《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獻被引用的頻次較高。在作者發表的論文中,由曾湘泉獨自撰寫的《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一文在《經濟研究》發表,被引用421次,是就業文獻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文章認為,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的局限,客觀上夸大了這種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謝志遠刊登在《教育發展研究》上的《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97篇論文引用了該文中的數據或觀點,該文指出大學生出現“就業鴻溝”的根源在于院系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脫節,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學生就業能力不足[12]。而木志榮的《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一文,則從大學生創業的角度指出了當前推動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的兩個重心,一是建設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二是組織培養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13]。此外,吳志功和喬志宏的《美國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理論評述》、房國忠和劉宏妍的《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啟示》等高頻被引文獻對美國的大學生生涯發展、就業指導與創業模式等進行了闡述,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五、結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信息軟件系統進行科學計量統計,通過對我國高校近十年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①關于中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學術研究緊扣新時期國家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政策調整、就業指導與求職過程、勞動力市場與專業設置、用人單位的調查、職業選擇及影響因素等主題,這些學術研究也為國家就業、創業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該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單位。③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呈多學科交叉趨勢,與相關領域的研究比較緊密,與時代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劍平.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5(4):317-319

[2]邊文霞.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0(4):92-97

[3]羅崢,方平,付俊杰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10(1):74-77

[4]李恩平,牛沖槐,董國輝.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維度探討與對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2010(3):168-170

[5]余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0(1):140-142

[6]陳丹,王文科.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13-119

[7]劉大為.全力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1

[8]周駿宇.大學生就業難,都是擴招惹的禍?[J].社會,2004(6):1

[9]馬寧,陳立文.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風險[J].河北學刊,2005(6):205-208

[10]徐曉鵑,馮剛,馬宏.大學生就業與報考研究生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區某高校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7):45-48

[11]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J].經濟研究,2004(6):87-95

篇7

體質

論文摘要:將1600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分類統計,篩選出214名體質狀況優秀和體質狀況較差的大學生,運用教育部統一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研究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應激水平及心理適應水平與體質狀況呈正相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應激水平與體質狀況關聯度不大,心理適應水平與體質狀況呈正相關,男女人格與體質狀況均無顯著關聯;體質優秀的男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均顯著性差異,而體質較差的女生在心理應激及心理健康部分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體質較差的男生。

體質是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它包括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心理功能水平、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心理發育水平、適應能力等5個范疇。從體質定義來看,心理因素是體質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測量方法的爭議、精確性及難心界定等問題,心理健康與體質關系的探討長期被人忽略。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頭號題一直困擾著社會、學校和家庭。有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高校在校大學生自殺人數逐年上升,2002年為27起,19人死亡;2004年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體報道內地大學生自殺事件達到116起;2006年則進人自殺“高發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身心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仍至產生犯罪或輕生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獨生子女、貧困大學生日益增多,大學生因學業方面、經濟方面、情感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及職業選擇產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重視大學生心理健的維護是一個迫切而又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本研究旨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和測試大學生體質成績的基礎上,深人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其體質狀況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體質狀況水平的改變來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 1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分層抽樣的辦法,選取蘇州大學、常州建設高專、江蘇工業學院和常州工學院4所高校的07級男女學生各400人的體質測試成績為初樣本,對體質優生(男102人,女92人)和體質差生名(男49人,女68人)進行健康問卷調查,最后將收集到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將體質優生組的(男45人,女62人)和體質差生組的(男45人,女62人)作為最終樣本進行研究。

1. 2主要研究方法

1.2.1專家訪談法

向專家、學者就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測量量表的選定進行咨詢,以確保量表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1.2.2問卷調查法

心理調查采用教育部統一研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該系統由《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4個心理量表和相應軟件組成。

在各校輔導員及學生干部的幫助下,筆者親自將問卷發放到體質優生和體質差生的手中,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1)《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測量心理困擾癥狀。為了減少量表名稱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故用此名。該量表從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交退縮、社交攻擊、性心理障礙、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等12個維度評價大學生心理困擾狀況。

(2)《中國大學生心理應激量表》共分為學習、生活、發展、社交和家庭5個維度,即從以上5個與大學生最相關的應激源評價大學生的相應應激反應,該量表還可區分正性和負性事件、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瑣事等。

(3)《中國大學生適應量表》由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和滿意度7個維度組成,用以評定大學生的適應情況。

(4)((中國大學生人格量表》從活躍、爽直、堅韌、嚴謹、利他、重情和隨和7個維度評價大學生在人格上的差異。

2結果與分析

2. 1不同體質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往,有助于培養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團結協作等良好作風。此外,體育鍛煉可以消除、宣泄不良情緒如抑郁、焦慮等癥狀,調節心態,放松身心。表1表明:男子體質優生組在心理健康各維度得分上,均低于體質差生組,且在焦慮、自卑、依賴和社交退縮四個維度上呈顯著性差異(P

女子體質優生組除依賴這個維度上較體質差生組有顯著性差異外(P

2. 2不同體質大學生心理應激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應激是由應激源引起的機體非特異性的適應性反應,這種應激反應狀態是機體適應環境的一種以心理變化為主,同時伴有生理變化的特殊反應。當代應激理論認為,適度的心理應激對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動具有促進作用,而長期的、超過個體適應和應對能力的應激則是有害的。

表2表明:體質優生組男生在心理應激各維度得分上均低于體質差生組,這說明體質優生組學生在心理應激方面優于體質差生組(得分越低,心理壓力越小),且體質優生組男生較體質差生組男生在發展、正性事件和負性事件上有顯著性差異(P

而女生方面則表現出體質與心理應激關系的不確定性,除正性事件不同體質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余各維度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女生缺乏體育鍛煉有關,也可能與女生方面心理應激與體質狀況無相關性有關,尚待進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討。

男女生之間,體質差生男子組在發展度上顯著優于體質差生女子組(P

2. 3不同體質大學生心理適應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磨煉人的意志,增強他們勇于面對困難、善于克服困難以及耐心有恒的意志品質,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人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使得人際關系交流更為直接和廣泛,從而使參加鍛煉的人克服孤獨感、逐步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提高靈活應變能力。表3表明:體質優秀的男女學生在心理適應和維度得分上均高于體質較差的男女學生,體質優秀男生在擇業適應、情緒適應和人際關系適應3個維度上較體質較差男生有顯著性差異(P

2. 4不同體質大學生人格與體質狀況的關系

人格特征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影響智力活動和能力發展以及身心健康的那些具有動力作用的個性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積極特征對人具有調節、控制、補償的功能,它是介于心理應激源和情緒困擾之間起重要中介和調節作用的心理因素。表4表明:在人格量表的各維度上,除堅韌維度上,體質優秀組的男女大學生較體質較差學生呈顯著性差異外(P

3結論

(1)體質優秀組男生在心理健康各維度的得分均高于體質較差組,且在焦慮、自卑、依賴和社交退縮四個維度上呈顯著性差異((P

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scale for measuring rational cogni tion and behavior of syntonic perfectionist. Methods On the basisof analysis of theory andinterview, collecting data and managing with items of perfectionism scale of Ch inese adolescent and college students, content analysis, residue structured andf actor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nfirm items and dimensions of syntonic perfectioni sm, 400 graduat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CPS and testing reliability andva lidity. Results Syntonic perfectionism psychology was constitut ed with five dimensions: rational belief, self-improvement, motivation of perfe c tionism, introspection and pleased others, 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r anged from 0.75 to 0.88, test-retest reliabilities ranged from 0.71 to 0.86,con tribution rate of cumulative variance was 61.57%. Conclusion Syn tonic Perfectionism Scale had satisfying 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and was s uitable for applying to native students.

【Key words】 Syntonic perfectionism; Reliability; Validity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作為《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的重要診斷標準, 被認為是參與個體心理障礙的形成與發展,并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創造力息息相關的重要人 格特質,是一種力求盡善盡美地完成任務并伴隨批判性自我評估傾向的人格特質[1] 。

近20年來,西方研究者的大量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與進食障礙、自殺傾向與自殺企圖、心理 健康、抑郁、焦慮、自尊、拖延行為及神經質等均存在密切關系[2,3],同時,它還 是強迫性 人格障礙的一個重要診斷標準[4],然而,真正推動和加深了完美主義研究的還是國 外一系列定量方法的運用,突出地表現在由單維到多維完美主義問卷的編制上[1,5-7 ]。

國內眾多心理學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李建偉、宋廣文等從個體一生的認知 、行為領域相繼編制了中國青少年和中國大學生的多維完美主義量表[8-11],開 拓了 國內研究完美主義的新視角;但遺憾的是量表未能對完美主義的積極和消極維度作詳細說明 。我們認為,完美主義作為人類前進的最純潔動力,無論積極還是消極都是由于個體自身內 部 的完美主義心理結構失衡所造成,因此,構建平衡而和諧的完美主義心理是今后衡量個體具 有積極或消極完美主義傾向的準繩,故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此基礎上編制合理而科學的和 諧完美主義量表,以便更加準確而詳細地了解個體完美主義心理狀況。

1 研究一

1.1 對象與方法 運用《中國青少年完美主義量表》[8]、《中國大學生完美主義 量表》[9] 對200名中學生和2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決定截取完美主義總分小于和等于平均數減一個 標準差的被試為重點訪談對象,因為相關研究認為,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總體上呈負相關, 即完美主義心理越強,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2,13]。從中遴選出低度完美主義者83 名,其中, 中學生49名,大學生34名,要求他們對完美主義的積極、合理的行為、表現認知特點等 進行列舉,最終截取列舉強度大于等于0.67的23條項目,同時,從《中國青少年完美主義量 表》[8]、《中國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9]選取28個條目,然后增添13條 根據積極完美主義 心理內涵所編制條目,將64條項目重新打亂順序后,另選200名大學生進行測試,要求對所 有項目進行1“不符合”到5“符合”的自身符合度評分。

1.2 結果 求出問卷個別題項間的臨界比率(CR值),同時,進行鑒別力分析及各題項與問 卷總分的相關分析,刪除不當題項,將決斷值未能達到0.01顯著水平的題目及與問卷總分相 關系數小于0.20的題項予以刪除。對剩余項目進行萃取式因素分析,取樣適當性問卷效度指 標為0.902,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6382.320,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數據進行因素分析是 適當的。運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負荷矩陣,再用最大變異法求出旋轉因素 負荷矩陣。最后,依據以下標準確定因素的數目:因素的特征值>1;因素解符合陡階檢驗, 據碎石圖顯示確定因子;每個因素至少包含3個題項。結果,得到一個43個測題的測驗,二次 因素分析顯示,所有項目最終集結在5個因素上,共解釋了總變異的59.86%,題項的最高負荷 為0.80,最低負荷為0.37。根據每一因素中的項目載荷將因素命名如下:因素1合理信念、因 素2自我提升、因素3完美動機、因素4自省、因素5悅納他人。

2 研究二

2.1 對象與方法 選取2所大學400名學生,男189人,女211人,平均年齡20.08歲;對研究 一的43個項目進行修訂,最終獲得57個項目的問卷。采用《中國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9]作為效標檢驗工具。

2.2 結果 采用研究一的方法發現,57個項目最終有效分解為5個維度,保留有效項目33個 ,解釋了總變異的61.57%,題項的最高負荷為0.80,最低負荷為0.38。因素命名不變。合理 信念主要反映了對個體合理認知的測量,要求和諧的完美主義者應具有“不求全,不苛責” 的認知風格;自我提升主要是對高標準的合理應用和接納,要求和諧完美主義者須追求合理 而適度的高標準;完美動機反映的是個體完美主義者所具有的期待知與行有美好結局的心理 ,這符合人類之天性;自省反映了個體對過往或當下之知與行的梳理、總結和思考,旨在提 煉經驗,總結教訓,更好地明確方向,健康和諧地發展自己[14];悅納自己反映的 是和諧完 美主義者應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優點和成就,能夠欣賞他人。詳見表1。

和諧完美主義各個因子與《中國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的完美期待、高標準、自省成顯著正 相關,與擔心錯誤、父母要求呈顯著負相關(|r|=0.13~0.54,P

3 討 論

完美主義研究已在國外的資質優異教育(gifted education)領域取得極大的成果,Schule r等的研究[15-18]結果顯示,完美主義在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academically ta lent ed)的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而且完美主義者的比例在資質優異和成績出眾的組 群中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加而提高;Klin和Short的研究[19]則表明,資質優異的 女性青少 年的完美主義更傾向于隨著年齡的遞進而加深。因此,如何塑造個體的和諧完美主義心理, 對推進資質優異教育具有重大意義。

和諧完美主義心理的五維心理結構:合理信念、自我提升、完美動機、自省、悅納他人集中 反映了個體完美主義心理積極、健康的維度,反之,則表明個體的和諧完美主義心理處于較 低 水平,需要進行心理調適;因此,和諧完美主義心理的建構對個體發展和完善合理的完美主 義心理提供了較理想的理論和量具依據。

本研究實證了和諧完美主義心理的五維心理結構,但未能建立起一定規模的常模數據,因此 ,今后的研究重心將放在和諧完美主義心理常模的建立和進一步的維度修正上。

4 參考文獻

[1]Frost R, Marten P, Lahart C, Rosenblate R.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 ionis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90,14:449-468

[2]Blatt SJ. The destructiveness of perfectionism. American Psychologis t, 1995,50:1003

[3]Hewitt PL, Flett GL, Ediger E.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Longitud inal assessment of a specific vulnerabil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 hology, 1996,105:276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 mental disorders (4thed.) . Washington, DC: Author, 1994:150

[5]Burns DD. 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elf-defeat. Psychol Today,1980,14(6):34-52

[6]Hewitt PL, Flett GL.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in unipolar depress 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91,100:98-101

[7]Johnson DP, Slaney RB. Perfectionism: Scale Development and a Studyof Perfectionistic Clients in Counseling. J Coll Stud Dev, 1996,37(1):29-41

[8]李建偉,宋廣文,李飛.中國青少年完美主義量表的編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 007,15(4):346-348

[9]李建偉,宋廣文,王淑娟,等.中國大學生多維完美主義量表的初步編制(三).中 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4):377-378

[10]李建偉,李飛.中國大學生完美主義量表的初步編制(二).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 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心理衛生協會,2007,8:384-386

[11]李建偉,胡凌燕.中國大學生多維完美主義量表的初步編制(一).第十一屆全 國心理學大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心理學會,2007,11:465-466

[12]楊宏飛,孫黎黎.高中生的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8(2 ):126-127

[13]楊宏飛,張小燕.大學生的完美主義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 4,18(9):647-648

[14]孫楚航,劉文政,李紅.關于大學生上大學理由取向的調研.中國青年研究,2007 ,11:63-65

[15]Schuler PA. Voices of P erfectionism: Perfectionistic Gifted Adolescents i n a Rural Middle School (RM99140). Storrs, C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the Gifted and Talente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1999:96

[16]Silverman LK. Perfection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1th worldConference on Gifted Talented Children, Hong Kong, 1995:231

[17]Orange C. Gifted students and perfectionism. Roeper Review, 1997,20 :39-41

篇9

在“紅綠”生態文化理論的議題領域下,劉仁勝(中央編譯局)系統闡述了一個生態學的理論分析框架,并著重分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綠色經濟觀、綠色科技觀對于綠色變革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強調的唯物史觀在科學認識科技、經濟和社會政治變革在綠色轉型中的作用。郭志?。ㄉ綎|財經大學)集中評述了“綠色工聯主義”理論與實踐最近幾年來的進展,尤其是加拿大學者比如杰夫?沙茨的相關研究,認為勞工運動與綠色運動的政治聯合對于綠色變革依然有著不容置疑的理論相關性。張淑蘭(山東大學)以印度學派(尤其是范達娜?席娃和碧娜?阿噶瓦爾)的“生態女性主義”為例,闡述了生態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最新進展,并在承認(印度)生態女性主義研究局限性的同時,強調了它們所提出的對婦女與民主、環境和發展關系思考的全球普適性。李亮(南京林業大學)全面評述了默里?布克金的“社會生態學”的階段性演進和基本觀點,以及國內外學界對其著述的進一步整理與研究,并闡發了社會生態學對于社會與文化等級化結構如何影響著人、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自由與和諧的觀點所具有的政治社會變革意蘊。劉穎(山東師范大學)基于豐富的文獻資料,對(環境)“新社會運動理論”的最新進展作了系統梳理,并對其新特點和發展趨勢作了概括,強調當前的歐美(環境)新社會運動正呈現出一種“后―反全球化運動”的新特征(比如發生在英國、北歐等地的青年騷亂),而如何將這些理論框架應用于闡釋我國最近發生的大眾性環境公眾事件也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在“淺綠”生態文化理論議題領域下,李昕蕾(柏林自由大學)系統回顧了“可持續發展理論”自1992年以來的理論演進和實踐成效,著重闡述了這一“淺綠”環境政治社會理論的綠色變革意蘊和潛能及其內在缺憾。李慧明(濟南大學)在評述“生態現代化理論”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此開展更為深入研究的具體設想,比如生態現代化與政治現代化、經濟工業生態化、社會變革和歐盟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將該理論應用于中國“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可能性和必要修正。孫凱(中國海洋大學)結合澳大利亞學者羅賓?艾克斯利的《綠色國家:重思與民主》一書,闡述了“綠色國家理論”的國內和國際向度,認為當代國家無論在國內政治綠化還是環境國際合作與管治方面都理應發揮一種更積極的角色,問題在于如何使國家成為一種推進綠色經濟變革和生態民主的正向力量。郇慶治(北京大學)通過安德魯?多布森不久前發表的一個研究報告,評述了“環境公民(權)”理論與實踐的最新進展,認為對于環境公民職責(資格)的重視與主動培育,無論基于世界主義、共和主義還是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理由,都對于現實中個體行為的綠色變革至關重要。酈莉(外交學院)系統評述了“環境公共管治理論”尤其是在國際和全球層面上的理論進展和實踐應用,認為基于碳交易和清潔生產機制等實例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全面評價環境國際合作迄今為止取得的進展,也有助于我們對未來的環境公共(全球)管治有一個合理而正確的預期。

篇10

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經濟基礎、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思維方式、社會習俗及人情世態的內化形式。傳統文化一旦形成,會潛移默化地滲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巨大力量。

大學,是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大學生則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棟梁,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具有怎樣的價值觀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發展和前景,還關系到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大學教育,包括思政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完善人格。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信仰、責任擔當和價值取向。在這種多元文化的驅動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出現了一些不容樂觀的現象,在具體事情的行為取向上是非不夠分明,價值判斷標準模糊、誠信缺失、道德行為失范等現象。

二、當今大學生存在的消極價值觀

1、以自我為中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引起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根本變化,金錢和物質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有些人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一切,無視國家和集體利益,責任意識淡化,攀比奢靡之風在全社會散布開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沖擊,他們受商品經濟競爭意識的影響,自我意識過分增強,甚至在追求自我價值時只注重個人發展,個人利益,忽視集體利益。部分大學生在學習、擇業、交友、戀愛等方面以自我為中心,將權利、享樂、金錢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標榜“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2、價值取向功利化

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色彩日益增強,很多大學生把找到好工作、掙錢、擁有優越的社會地位作為追求目標。認為上學就是為了找到好工作,追名逐利,精神追求下降,缺乏奉獻社會的信念。當年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而當代大學生呢?在學習上,奉行六十分萬歲,學習是為了應付考試、拿畢業證,這必將使他們缺乏學習動機,不思進取。在擇業上,多數人想去國外、進外企、留在城市;很少有人想去基層、去邊疆,奉獻自己的光和熱。在人際交往上,都秉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理念,裸的金錢、利害關系代替了本應高潔的師生關系和無瑕的同窗之誼,甚至把親情、愛情、友情當作交換的籌碼或向上爬的階梯。

3、缺少社會公德意識,誠信缺失

部分大學生還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在公共場合吸煙、吃東西、隨地吐痰、扔垃圾等,在課堂上打電話、在網上不健康消息等。同時也存在著誠信缺失現象:考試作弊,競選班干部請客送禮拉選票、游說老師等,甚至在高校假裝貧困生騙取貧困補助,這些現象都說明大學生的誠信有待提高。

4、心理承受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大學是學校與社會的銜接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交織在一起,使大學生背負起來自社會、家庭、情感等各方面的壓力。而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一帆風順,致使他們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溫室里的花朵,他們外表光鮮而內心脆弱。他們對困難和挫折缺乏心理準備,心理調適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會心理失衡,焦慮、自卑、悲觀,甚至厭世、仇視社會等情緒。近年來,大學生自殺層出不窮,更有為瑣事毒殺同學,無不讓人心寒。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1、幫助培養大學生的博愛精神

當代大學生普遍冷漠,對社會對他人缺乏愛心、寬容。儒家思想中包含“仁者愛人”的博愛精神,“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墨家思想中有“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思想,重視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寬容和互助,這些思想對于促進社會發展,加強大學生自身修養,改變當今社會風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大學之道,在明明道,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善良的道德,使人民不斷更新思想,互親互愛,達到至善的境界。我國儒、墨、道都認為,在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時,最重要的是修身養心,以達到理想人格的境界。無論是儒家的盡心、知性、知天養浩然之氣,重義輕利的義利之辯,還是道家的法天、法地、法自然,與道同體,做‘無己’、‘無待’的逍遙游,都是以物欲為恥,以高尚其志為樂。古代的自省、克己、慎獨等修身之道,都是值得當代大學生的借鑒學習的,對于塑造大學生優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樹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價值。

3、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價值觀。

誠信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基本美德之一,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是人與人、社會群體之間,進行溝通與合作的基礎;是為人的基本原則和準則。儒家主張“信”,認為誠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子曰,“人而無信,不可知其可也。”《大學》云:“與國人交,止于信”,《中庸》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边@些經典的誠信觀念,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而且會繼續傳承下去。因此,我們要加強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讓這種正確的意識引導他們的行為,助其健康成長、成才。

4、能幫助大學生調適心理提高適應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對于大多大學新生來說,校園、人際關系、學習內容和生活方式都很難適應,而高年級的學生即將走向社會,面臨學習、工作等多重壓力,他們的自尊心、情感極易受到傷害。心理適應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現極端事件。

儒家強調“小不忍則亂大謀”和“君子不器”。言外之意是要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加強自身的修養和學識,歷練品格,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就顯得尤為重要。

結語

中國古代圣賢的優秀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意識觀念,影響著我們的人際關系,影響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態度,同樣也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而在當下,對于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學術理念已有很多,但涉及到如何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研究尚淺,怎樣才能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亦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項長期重要課題。(作者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徐娟,苑立軍,周艷娟,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2]王工一,淺談偏釋道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1卷第l期

篇11

1項目背景

近十幾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市場在迅速發展,體育贊助的種類與數量在不斷增加。對企業而言,贊助是一種營銷手段;對當代中國大學生體育賽事組織者而言,贊助與合作是成功舉辦大型比賽的必要條件。以最佳的合作方式實施大學生賽事的體育贊助,以有效的運營措施使贊助雙方的應得利益最大化。

2研究目的

建立其品牌模型,并以此模型解釋大學生超級籃球聯賽的運營狀況。將運作效果通過品牌模型進行分割和解釋,以此評價、分析聯賽的優勢及缺點,并據此為聯賽組織方與參與者提供可行性建議。

3相關文獻綜述

自1994年至2007年,有關品牌方面的研究報道從每年幾十篇上升至幾千篇(具體品牌類、體育品牌類近十年的科研論文數量見附表)。

有關品牌的定義:

A品牌是一個名稱、名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其目的是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銷售群體的產品或勞務,并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與勞務區別開來。

B從營銷角度分析,品牌有四層含義:名稱術語與標志符號、一種牌子、口碑與品位、消費者對產品的體驗與評價。

C體育協會品牌概念涉及三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相對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二是知名度;三是相對穩定的質量和標準。

4 體育協會品牌研究思路初探

4.1品牌模型

(1)艾克模型:品牌知名度(brand awareness、品牌忠誠度(brand loyalty)、品牌聯想(brand association)、感知品質(perceived quality)、品牌附加產品(other proprietary brand assets)。

(2) K.L.Keller模型:品牌兩部分:品牌知曉度與品牌聯想(認知、態度、情感)(品牌聯想三類:產品特性、利益、態度)。

(3)貝爾模型: 一切皆來自品牌聯想:硬性,對有形或功能的聯想;軟性,對品牌的情感利益聯想。

(4)INTERBRAND 的階梯模型。

4.2體育協會品牌要素

有關品牌要素的分類:

(1)經濟學家的品牌要素:①有形要素:名稱、標識、廣告語和廣告樂曲、包裝;②無形要素:個性、文化、價值觀。

(2)菲利普??铺氐钠放屏鶎哟危簩傩?、利益、價值、文化、個性、用戶(使用者)。

(3)品牌要素:企業角度(名稱、術語、標記、符號、圖案);消費者角度(屬性、利益、價值、文化、個性、使用者)。

(4)品牌要素:有形資產(名稱、標識、廣告語或廣告曲、包裝);無形資產(屬性,如奔馳象征昂貴等、利益、價值、文化、個性)。

(5)品牌三要素:關鍵(定位)、核心(質量)、背后(文化:企業文化、地方文化)。

(6)品牌多層次含義:屬性、利益、個性、觀眾。

(7)營銷專家的品牌四要素: 責任、品質、文化(品牌的靈魂)、傳播。

(8)欄目品牌化四要素: 產品、個性、符號、企業。

綜上所述,體育協會品牌的眾多構成要素中,最基本的十項是:1 品牌個性 2 品牌文化 3 品牌情感 4 品牌聯想 5 品牌屬性,6品牌關注度, 7品牌的受眾定位 8 品牌利益。

5研究的主要內容

(1)賽事的規模、水平及國內外影響力:規模越大,競技水平越高,商業運作化水平越高,其品牌傳播價值也就越高。

(2)比賽受眾特征(受眾構成與受眾集中度等):受眾特征分析對贊助商而言是必須的,只有比賽的受眾與企業的目標受眾高度吻合時,體育贊助才能對企業起到有效的宣傳作用。

(3)品牌價值的媒體體現:廣告主在任何媒體上做廣告宣傳均需要一定費用的廣告費,當企業以體育贊助的身份在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上暴光時,它的媒體價值可以通過暴光頻次、長度以及對應媒體相應時段的廣告價格進行度量,從而計算出達到相同媒體宣傳效果所需要的廣告費用。

(4)品牌傳播效果(包括品牌傳播總人次與有效傳播人口):廣告主在做硬性廣告性時,要關注廣告播出后有多少人次看過其廣告,有多少受眾的觀看次數達到了有效收到頻次。企業進行體育贊助同樣需要知道有多少受眾通過該贊助了解該企業或加深了對其品牌與產品的認識。

(5)品牌傳播效益(千人成本或點收視成本):千人成本指的是廣告主通過廣告宣傳,每1000人次接觸到其廣告所需要的宣傳費用。所有廣告主都在精心策劃,力求在達其宣傳力度(足夠的傳播人口)的同時,追求較高的傳播效益(較低的千人成本)。

6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在中國舉行的世界級及亞洲大學生體育賽事;中國大學生聯賽。

(2)研究方法:資料查詢、實地調研、基礎數據庫構建。

參考文獻

篇12

2010年《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報告》表明,近二十年,中國大學生的體適能在持續下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降,已經不單只是學校體育課程的教育問題,更成為了全社會各部門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毛振明教授研究表明,中學階段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下降首先會危害他們一生的健,更嚴重的是可誘發學生心理的“亞健康”。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體質的健康狀況影響到未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整體競爭力。體適能是評價人們身體健康狀態最新的概念,不僅是對身體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同時也針對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近年來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接受。[1]

1 體適能的概述及國內外研究狀況

1.1 體適能的概述

體適能源于上世紀60年代西方運動生理學界,后經臺灣、香港的學者翻譯為“體適能”。世界衛生組織對體適能所下的定義是:除了應付日常工作之余,身體又不會感到過度疲勞,并有余力去享受休閑及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目前國際上把體適能作為健身的一項主要目標。體適能因個人需求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技能體適能,主要包括速度、反應、爆發力、協調性和靈敏性等素質,這是運動選手為在競技比賽中奪取最佳成績所追求的體適能;二是健康體適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體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韌性等素質。[2]

1.2 健康體適能檢測方法

⑴身體質量指數:體重/身高的平方(體重單位為KG,身高單位為M。)

⑵坐姿體前屈(測試柔軟度):評估關節的可動范圍以及肌腱與韌帶的伸展性。

⑶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評估身體腹肌的肌力與肌耐力。

⑷立定跳遠:測試瞬發力。

⑸三分鐘臺階測試(適用于35歲以上人群,35歲以下人群采用男1500米,女800米跑步):測定心肺功能或有氧適能。

1.3 大學生身體健康評價體系的發展與現狀

改革開放36年,我國人民早已擺脫了物質貧乏的舊生活,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但大多數人對于健康的理解過于片面,一味注重營養的補充而不重視全面健康。我國大多數學生的食物營養不僅足夠甚至超標,但學齡十幾年保持身體鍛煉的卻少之又少,我國的體育健康教育遠遠落后于我國的經濟發展。[3]

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數量也隨之增加,形成的龐大學生人群是我國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特殊群體。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重要載體,其身體素質對我國人口健康素質的改善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相比于國外運用體適能作為健康評價體系,我國則長期以“體質”作為評價大學生身體健康的核心。體質是指人體自身的質量,是人體在形態、生理、生化和行為上相對穩定的特征,可以反映人體的生命活動、運動能力的水平。在九十年代制定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里,主要強調的是對各種運動技能的達標,對大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和素質評價的分值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根據不同時期大學生身體健康評價標準,國內學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1985年~1995年的研究調查發現,中國大學生身高發育基本停滯,男生體重增長顯著,女生體重增長不顯著,耐力和柔韌素質是中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的薄弱環節。1985~2000年研究調查發現,我國男女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總體水平有進步,形態發育、男生上肢肌肉耐力、女生腹部肌肉、耐力、爆發力等素質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肺活量等均不同程度下降;肥胖及超重學生比例增加;學生近視率較高。[4]

“體適能”概念的引進不僅提高了對我國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更從身體與學習、工作的配合度,心理健康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绑w適能”在我國愈來愈受到學者的關注,但正真開始實施“體適能”健康訓練或身體檢測的教育體系寥寥無幾,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1.4 影響高校大學生體能的因素分析

影響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原因很多且由來已久、牽涉廣泛。第一是思想觀念的偏差,無論是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存在重智育、輕體育,重營養、輕鍛煉,重技能、輕體能的傾向。在中小學時期學生腦力、體力發展最為旺盛時也是應試教育最為突出的時期,給學生造成嚴重負擔,并且形成了輕視體育運動的的觀念,伴隨著輕視體育的觀念成長使大部分學生即便到了大學還是難以消除既定思維。這種觀念使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不足,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雖然當前大學生對體育鍛煉和增強體質健康的作用持積極地態度,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是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堅持在一定時期內進行體育鍛煉,大部分人缺乏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動機。大部分學生因為長期的錯誤認識沒有建立正確的健身觀和體育觀。

第二是沒有明確體育課程改革方向。《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制定是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讓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其指導思想是“健康第一”,淡化了體育競技。大多數人清楚并理解健康身體的重要性,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卻認為沒病就好,并不覺得自己有多需要參加長期有序的體育鍛煉,或者是認為課業、休閑、人際關系等都比身體健康來的更為實際,所以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與身體健康越走越遠。[5]

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大學生不會長期堅持進行體育鍛煉,除了一小部分學生會在體質檢測前進行短期訓練,更多的同學不會主動進行鍛煉。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中二年級的學生最多,最少的是大四的學生,主要是因為大四學生沒有體育課,再加上找工作、考研、寫畢業論文等事情使自己難于脫身。

2 健康體適能

體適能不是由任何一種單一的組成因素或單一器官的形態結構和機能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和生理體適能構成的完整體系,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發揮作用的完整體。

健康體適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指人們在擁有維持基本的身體健康前提上,心血管、肺和肌肉發揮最理想效率的能力水平。其包括:肌肉適能、心血管適能和柔韌適能。肌肉適能與人體的爆發力和耐力,心血管適能與心臟病、高血壓,體脂肪含量與學生中出現的肥胖癥、營養不良等等都有直接的關系,通過對肌肉適能、心血管適能和柔韌適能的檢測可以獲得人體的各項機能狀況,充分反映個體的健康狀況。

3 體適能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更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健康是人體的一種身體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不會有任何疾病,各種生理參數也都處在正常變化之內,對生活和工作持良好心態并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6]

我國對體適能的定義是指機體有效與高效執行自身機能的能力,也是機體適應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心理環境)的一種能力。一種滿足生活、工作及娛樂需要的能力,并且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與“體質”相比,“體適能”更能全面的反映出人體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是機體健康狀態、適應能力和運動能力的全面表現。[7]

體適能是指機體適應生活、運動和環境等因素的應變能力。健康則強調了機體的社會適應能力,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美狀態。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良好的體適能是身心健康的必要生理基礎。身體表現為健康的狀態,體適能就好;身體表現為非健康狀態,體適能則差。反之,體適能的好壞也是能體現健康“狀態”的好壞。[8]

4 大力發展大學生體適能評價體系

健康促進作為一個新的公共衛生理念,是綜合性和應用性的科學理論,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如何培養人們的體育興趣,是每個人都學習和掌握必要的體育活動技能,主動積極廣泛地開展體育鍛煉,已成為體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學校是實踐健康促進的主要場所,是健康促進的重要實施領域。[9]

社會和學校應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使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實踐,積極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健康危險因素,實現健康的目的。因此,應著力構建體育健康促進體系,在充分發揮體育的健康促進功能的同時,為提高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提高生活質量發揮更大的作用。

結論

現在我國的大學生健康評價體系已經充分包含了健康體適能所要求的檢測項目,然而如何使體適能評價體系在應用中落實,并且去影響大學生對自身健康和體適能檢測的認識,從而主動積極的去了解是我們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不僅關心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加注重學生對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強調以為人為本、為核心是我們今后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 江崇民. 《國民體質測定標準》的研制[J]. 體育科學,2004(3):33~361.

[2] 陳菊平,付克翠,孫健,等.1985~2005 年廣西壯族和漢族大學生體質比較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7(1):104~106

[3] 趙洪中.山西省忻州市成年人國民體質監測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2):135~137.

[4] 魏曉光,試析發展學生“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在體育教學中的地位,[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5):15-17

[5] 畢春佑,健康體適能教學的實驗觀察,[J]體育學刊2003(1):50-52

[6] 劉薊生.2000年我國大學生體質現狀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1):101-107.

篇13

人際信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涉及到很多層面和維度。Deutsch(1958)最早將“信任”定義為是個體預期某件事會發生,并根據這一預期做出相應的行動。而關于人際信任的定義最經典的是Hosmer(1995)提出的,他認為信任是個體的一種預期,是一個非理性的行為,是個體在做純理性選擇時不會做出的行為。

國外最早對信任問題做出專門論述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上世紀50年代,一批心理學家開始從心理學角度進行有關人際信任的實驗研究。西方心理學家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編制了有關量表測試人際信任。Rempelhe 和 Holmes(1986)在80年代對關系密切者的信任問題做了深入的研究,認為人際信任可以區分三個基本要素:可預測性、可依靠性和信賴。國內專門研究人際信任的并不多見,大部分都是在討論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時,把人際信任當作一個重要的成分或維度來討論,并且主要從心理學和社會學兩個角度進行研究。

國內外學者從跨文化角度進行人際信任的研究也并不多見。我國學者張建新、香港中文大學學者Michael H. Bond?。?993)對指向具體人物對象的人際信任作了跨文化實證比較研究,并探討了人際信任的認知模型。我國學者王飛雪和日本學者山岸俊男從國際比較的視點出發,研究發現,與日、美相比,中國人對人性具有較高的信念,但表現出較低的信任行為。

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信任的比較,了解大學生人際信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做出合乎事實的分析和描述,辨證地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理論方面的思考和建議,以期對大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意義的指導和幫助。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分層隨機選取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四所大學學生共568人作為正式被試進行主觀幸福感和人際信任的問卷調查。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人際信任量表(ITS)測查大學生的人際信任。量表由Rotter(1976)編制。用來測查受試者對他人的行為、承諾或(口頭和書面)陳述的可靠性估計。量表共有25個項目,主要有兩個因子。一是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二是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采用5級對稱平分法,1表示完全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偡址秶?5~125分,被試得分越高信任度越高。量表3個月和7個月后的重測信度分別為0.68和0.56,均達到顯著水平。

1.3 施測與統計處理

以班級為單位現場施測,當場收回問卷。兩個月完成測量任務。有效問卷的所有資料被輸入SPSS13.0 和Microsoft Excel進行統計處理。

2 研究結果

本研究對四國大學生進行了人際信任的實證研究。人際信任總分及兩個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數分別為:人際信任總分:0.659;因子一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0.448;因子二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0.566。

為了比較四國大學生在人際信任方面的差異,本研究對四國大學生人際信任及兩個因子進行了比較。結果見表1。

注:因子一: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因子二: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

為明確四國大學生在人際信任上的差異是否顯著,通過數據的方差分析表明:因子一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的F值為27.927,P值為0;因子二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的F值為1.966,P值為.098;幸福感總分的F值為7.530,P值為0。因此說明中、日、德、英四國大學生在人際信任總分及其第一個因子上差異顯著,在第二個因子上的差異不顯著。多重比較(LSD方法)結果如下:

如表2所示,英國大學生在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總分均在.01水平上顯著高于中國、德國和日本的大學生,德國大學生在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總分均在.01水平上顯著低于其它三國大學生。

3 分析討論

本研究顯示,四國大學生在人際信任總分及對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信任上從高到低依次為:英國、中國、日本和德國。其中,英國大學生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國家,居于首位;中國和日本大學生居中,且在得分上無顯著差異;而德國大學生的得分最低,且顯著低于英國和中國大學生。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在英國社會的主流文化中,誠實、忠誠、講信用是極其重要的內容,是經濟運行、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基礎。這一文化傳統造就了英國人誠實守信、對他人高度信任的民族性格。中國社會人際關系以重人倫為本,是“親緣”關系的外推,維系人際關系的主要紐帶是“人情”。與此同時,隨著我國的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國人在人際交往的范圍以及人際信任度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轉變。因此,中國大學生作為先進的青年一代,人際信任度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盡管日本的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高,但是,日本人反而更加緊張,激烈的競爭讓日本人更加缺乏安全感,人際信任度也較低。

在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上,英國、德國、中國、日本大學生的得分無顯著差異。福山(1995)認為,中國是一個低信任社會的國家。但是,中國大學生在對無直接關系者的信任上與其它國家大學生無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國當代社會的轉型。傳統的中國社會主要是通過熟人之間的親情關系維系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現代中國社會正轉向主要通過具有法律效用的契約來維持大范圍的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高度理性化的人際交往行為,首先是建立在現代中國人的個人權利意識覺醒的基礎之上。這種借助于外在有形的契約與法律條文,迫使人們履行自己的義務,可以培養人真正的責任意識。正是由于中國人出現的這種信任模式的轉變,使中國大學生對無直接關系者產生了較高的信任,與其它三個國家大學生不存在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 Fukuyama F.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J].New York:Free Press,1995.

[2] Rotter J 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7(35):651-665.

[3] Yamagishi, Yamagishi M. Trust and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4.18(2):129-166.

[4] Deutsch M.Cooperation and trust:Some theoretical notes[J].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962:275-319.

[5] Zhang J X,Bond M H.Target-based trust:A cognitive model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in Chinese)[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1993(2):164-171.

[6] 吳根友.現代中國人際信任的傳統資源[J].倫理學研究,2003(3):31-33.

[7] 蔡迎春.一項改善大學生人際信任的訓練實驗[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8] 李雪峰.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及其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D].湖南師范大 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9] 王飛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較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