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09年第46屆IFLA大會主題為“綠色基礎設施:高性能景觀”,定義了風景園林的生態意義。2006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農村進入了快速城市化進程。在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鄉村卻進入了生態惡化的尷尬境地?;诃h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和生態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求,本文研究村莊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著重恢復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改善。綠色基礎設施是對自然生態系統全新的認識和尊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概念辨析:鄉村綠色基礎設施的內涵
相對與“灰色基礎設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規工程規劃的道路、機場、橋梁)而言,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的定義為:具有內部連接性的自然區域及開放空間的網絡,以及可能附帶的工程設施,這一網絡具有自然生態體系功能和價值,為人類和野生動物提供自然場所,它們總體構成保證環境、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開放空間來控制城市形態,創造健康的人居環境,凸顯了自然環境的“生命支撐”價值。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斷的“大拆大建”,鄉村基礎設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鄉野和自然開放空間不斷減少。任其發展下去,將有悖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鄉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體。而目前的新農村建設之路,恰恰是破壞了鄉村可持續發展所依賴的真正基質。鄉村綠色基礎設施包括生產性綠色基礎設施和生活性綠色基礎設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它包含土壤、水道、濕地、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及自然區、綠色廊道、森林以及對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有所貢獻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們進行灰色基礎設施建設之前,應該宏觀的進行更具建設彈性,前瞻性和主動性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變被動建設為主動保護。
鄉村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框架
2.1鄉村土地整治規劃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對耕地、水體、鄉村建設用地、林地等進行綜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結構,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過程。2010年底,國務院47號文件為促進鄉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積增加、建設用地減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目標,規范推進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為內容的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我國鄉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個新的目標: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鄉村土地整治不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間和生態環境。①保護:保護具有景觀生態意義的生態斑塊,如林地、濕地、動植物棲息地、自然水體等。保護鄉村人文景觀,充分認識地域文化和村莊特色的保護和管理的意義,對有景觀價值的住宅和村莊風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過生產性活動目的性的進行生態性建設,如河流堤岸的生態化改造,鄉村垃圾的一體化處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態景觀,如建立生態綠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護林、建設分散的生態斑塊等。
2.2鄉村水環境治理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隨著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區域的迅速蔓延,加上鄉村綠色植被的減少,導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鄉村應對洪澇災害的能力減弱。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村莊建設之后已經將鄉村建設的重點轉移到鄉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并輔以人工措施來保護鄉村本底的自然景觀,為我們提供了案例借鑒。如韓國的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澳大利亞的水敏城市設計,日本的鄉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等。
鄉村水環境治理包括鄉村河流景觀治理和鄉村雨水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兩方面內容。鄉村雨水綠色基礎設施利用自然環境并應用人工模擬自然生態方式,通過生態技術手段,治理鄉村水環境,提高應對洪澇災害的能力,實現鄉村水體的良性循環。如雨水收集凈化裝置,滲透性道路鋪裝,植被淺溝等措施。鄉村河流景觀治理則主要是針對鄉村現有的河道景觀,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方式:濱水生態景觀帶,濱水綠道,對堤岸進行生態化改造等,在較大范圍層面上則可以采取設立自然保護區,生態濕地公園,建設區域性生態走廊等方式。
2.3鄉村綠色空間網絡建設
鄉村綠色空間網絡是由“網絡中心”(hubs)和“連接廊道”(links)組成的自然開放空間系統,包含了各種尺度的生態和景觀要素,如綠道,國家森林,公園,農場,森林,濕地,岸線等。網絡中心為動植物提供源地,鏈接廊道用來連接網絡中心,使得整個綠色基礎設施系統網絡化,恢復生態的連續性和網絡性,并且為鄉村建設提供空間框架。通過對規劃區內景觀生態環境的調查和評價,確定土地整理需要達到的景觀生態目標,構建集生態、景觀、游憩、風貌和文化于一體的鄉村綠色基礎網絡。
3、結語
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鄉村綠色基礎設施包含了各種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態景觀要素,它將鄉村生境保護和城市化進程有機融合,是鄉村未來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社會大背景之下,一旦鄉村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理念被廣泛應用,它所產生理論和實踐意義都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 張秋明.綠色基礎設施[J],2004(7):35-38.
篇2
1.1綠色基礎設施概述。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迅猛,環境質量卻日益惡化,人們為了尋求一種可以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互不干擾的發展模式,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GreenInfrastruc-ture,簡稱為GI)的定義,其目的是尋求一種土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平衡模式。綠色基礎設施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網絡結構體系的存在,是一個人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空間網絡系統,由網絡中心((hubs)、連接廊道(1inks)和節點(Sites)這三個結構性要素組成[1]。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因規劃方式的限制,通常格局小,連通性差,功能不完整,綠色基礎設施的空間組織特性不同于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主要特點有:系統性、連通性、復合性以及層級性等。1.2環境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是人類在面臨環境日益惡化、貧富差距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下提出的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2]。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并能維持其持久穩定運轉的條件下,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模式??沙掷m發展已經被證明是從根本上對付全球挑戰,實現社會、人口、資源、經濟協調發展的唯一選擇。隨著2012年的“里約+20”峰會的召開,可持續發展被肯定為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總鑰匙”。
2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在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必要性
2.1指導土地規劃,改善資源利用方式。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最突出的特點是景觀破碎化程度高,自我更新能力差,不能發揮整體效應。因此,在土地開發前,應首先對大區域進行綠色基礎設施適宜性分析,從國家、省級、市級的戰略視角,在大尺度、系統化和生態化視角完成綠地系統規劃布局,再從中觀、微觀層面進行比較細致的規劃設計,形成功能完善的穩定的生態綠地系統。2.2綠色基礎設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成功的GI規劃能為城鄉可持續發展提供巨大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層面。其中,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以及國家的生態安全、群眾認同感和歸屬感;經濟效益方面,GI建設有利于提高地方吸引力,推動旅游業發展,引進創新企業入駐,增加財政稅收,同時能為人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最后,環境效益方面,優化雨水收集方式和雨洪管理,優化地方土壤、空氣、水的質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形成生態網絡,并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
3基于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探究
3.1建設和完善城市綠地網絡體系。(1)建立城市綠色廊道。通過對城市綠色廊道系統的規劃,建立城市綠化控制帶,引入生態流,形成綠色生態廊道。(2)綠色樞紐。以城市住區為中心,向外輻射生態農田、經濟林地等樞紐結構,利用這種生態恢復結構模式改善人居環境的質量。(3)綠地系統的整合。將現有的城市綠地進行有機連接而形成“綠色基礎設施網絡”,是一種有效的開拓更多城市綠色空間的途徑。3.2修復城市邊緣廢棄地。目前,城市化發展正向城市邊緣地帶擴張,城市邊緣廢棄地包括被過度開采的山體廢棄地、煤礦廢棄地、工業廢棄地等。這些邊緣廢棄地的修復可以依靠良好的風景規劃,向城市廢棄地和污染區域引入生態流,形成綠色斑塊廊道結構模式,穩定區域土壤環境,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須的條件,進而改善區域氣候環境。3.3對灰色基礎設施進行生態化處理。(1)雨水系統:采用設置滯洪區、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對雨水進行過濾,再返還至接收區等途徑,模擬自然狀態,減慢和存儲地表徑流。(2)污水系統:從污水源開始減少污水的產生,并利用人工濕地和骨料對污水進行一定程度的過濾,建筑和社區范圍內采用生態技術對污水進行一級處理和二級處理,再進行回收和利用。(3)能源系統:利用自然能和廢棄物在回收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能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能量來源,使資源保持可持續的循環利用。(4)交通通訊系統:減小社區服務半徑,增加自行車和步行系統,降低私家車使用頻率,推行低碳出行。
4結語
在新常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國城鎮化建設,傳統的綠地規劃理論必然不能滿足現狀。因此,當下更需要在實踐中結合科學的綠色基礎設施理論,對國土進行全局的統籌策劃,珍視每一寸土地?,F在,綠色基礎設施規劃是我國的環境可持續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篇3
城市化的作用是給城市帶來了城市空間的擴展,它帶來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城市文明的不斷進步和傳播,同時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和及其不良的影響。我國自改革開放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城市化不僅形成產生了大量的城市景觀和建筑,同時也占領了非常大面積的生態空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我國生態保護措施在現階段缺乏一定的規則,生態破壞現象越來越嚴重。
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與內涵
綠色基礎設施來源于美國,至今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1999年8月,首次提出了關于綠色基礎設施的定義,綠色基礎設施是我們國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一個由水道、濕地、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其他自然區域,綠道、公園和其他保護區域,農場、牧場和森林,荒野和其他維持原生物種、自然生態過程和保護空氣和水資源以及提高美國社區和人民生活質量的荒野和開敞空間所組成的相互連接的網絡。”
因此,“綠色基礎設施是有城市的周圍、城市與地區之間、所有空間尺度上的一切自然半自然,人工的多功能生態網絡組合而成?!本G色基礎設施使城鎮規劃、景觀學等自然科學之間的聯系更加便利,從而從整體上維護城市內外的生態資源等等。
綠色基礎設施的組成
綠色基礎設施體系主要由網絡中心、連接廊道和小型場地組成,與生態基礎設施包括的廊道及踏腳地概念接近,單其外部可能還有不同層級的緩沖區。
2.1網絡中心
“網絡中心是指大片的自然區域,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起源地或目的地?!敝饕ǎ虎俅笮偷纳鷳B保護區域,比如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棲息地;②大型公共土地;如兼具資源開采價值,自然游憩價值的國家森林等;③農地;包括農場、林地、牧場等;④公園和開放空間;公園、自然區域,運動場和高爾夫球場等;⑤循環土地,指公眾或私人過度使用和損害的土地,可重新修復或開墾;例如對礦地、垃圾填埋場等。
2.2連接廊道
“連接廊道是指線性的生態廊道,它將網絡中心和小型場地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系統。”廊道包括,①景觀連接廊道;是連接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公園,農地和為當地的動植物提供成長空間的開放性的空間。②保護廊道;指為野生生物提供通道,他是一種線性廊道,比如河流和河岸緩沖區等;③綠帶;通過分離相鄰的土地用途,緩沖使用沖擊的影響和保護自然景觀,同時也維護當地的生態系統以及農場或牧場的土地類型,例如農田保護區等。
2.3小型場地
“小型場地是尺度小于網絡中心,是在網絡中心或連接廊道無法連通的情況下,為動物遷徙或人類休憩而設立的生態節點,是對網絡中心和連接廊道的補充?!?/p>
綠色基礎設施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綠色基礎設施起源于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在很多地區都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和肯定。
3.1綠色基礎設施在規劃中的理論應用
綠色基礎設施能夠成為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規劃理論。在城市不斷擴張中,時代的主流理念已經變成追求形態的緊湊和資源節約型的城市增長。完整的區域開敞空間體系將在保護和恢復那些支撐城市、郊區和鄉村村落的自然資源和公眾空間的同時,鞏固和提升城市的發展。“綠色基礎設施對城鄉各種綠地的整合以形成的網絡化開敞空間結構,對控制城市無序蔓延起著突出作用?!毙鲁鞘兄髁x學派的代表人物皮得·卡爾索普曾明確指出;“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保護有助于為都市區定義發展邊界,抑制城市蔓延,是區域集約發展的重要框架。”
西方國家的規劃實踐早已體現了對綠色基礎理念的運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美國(USA)編制完成的紐約,新澤西,康涅狄格三州大都市區第三次區域規劃。該規劃以提高生活質量為核心,明確提出“3E”,即“經濟”、“環境”與公正作為規劃的核心要素。與之對應的是五大規劃方略。居于首位的是綠地方略,其意在保護區域綠色基礎設施,包括流域、森林、河口和農田,并明確指出;應該以綠道網絡連接,并且滋養城市和郊區和受保護的景觀。
3.2綠色基礎設施在規劃中的實踐應用
2001年美國馬里蘭州推行了綠圖計劃(Maryland’s Green Print Program),“旨在以一個大型的生態型網絡中心通過綠道或連接環節連接形成全州網絡系統(圖2),用于減少因發展帶來的土地破碎化等消極影響。馬里蘭州逐漸發展了功能健全的龐大綠色基礎設施系統,并形成了相應的評價體系—綠色基礎設施評估。”
在我國城市規劃中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在我國,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并不多,相關實踐就更屈指可數。尚未開展有關的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也沒有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設計與建設的規范,從城市社區到整個城市缺少系統的技術和管理, 也出臺關于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政策性文件。
篇4
緣起于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作為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自然綠地“華中之肺”神農架林區,其河域因建100座水電站而被肢解斷流。造成這一惡果的直接原因是當地居民的貧窮[1]。這不由的令人重新審視人對自然保護與開發態度上的取舍亦或平衡的問題;更令人深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意義的問題。
對于前一問題,可借鑒始于150年前美國的自然環境保護運動。那場運動的肇始者是被譽為美國現代園林之父的奧穆斯特的。奧的突出貢獻是一確立了美國執業園林師與建筑師平等的職業地位(1899年);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大學的園林專業(1901年);三豎立了保護與連接自然資源環境的生態財富觀念,以波士頓“翡翠項鏈”項目為典范(也是現代城市GI概念孵化的溫床)。那場環保運動的后續發展過程,明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奧的公園運動實踐為發端,以梭羅等浪漫主義文學家宣揚熱愛自然的吶喊聲為催化劑,到繆爾(John Muir)組織民間社團把保護自然的理念推廣深入人心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對自然功利性地保護即以謀取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平衡為理想;第二階段是以卡遜(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一書的暢銷及其引發的社會反響為(60年代),以國家荒野法案的成立為標志,特點是對自然非功利性地保護,即只保護不開發。
從美國環保運動的歷程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效來看,要挽救神農架林區的生命,如果想采取平衡“保護”與“開發”的方法,那是神話。必須只保護不開發。那么,在禁止開發的前提下,林區內相當于一鄉鎮人口的山民該怎么生存?這可借鑒北方城市鄂爾多斯市政府保護鄂爾多斯大草原成功的案例。草原的農民和牧民雖然失去了農田和牧群,但他們在城市里找到了就業機會,生活比以前好得多。棄牧長草、退耕還林確實能挽救正在衰亡的自然生境,但同時也增大了鄰近城市的人口密度。那么在控制城市土地面積不擴張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以容納密度愈來愈大的人口呢?
以國外發達城市為鑒,加速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二 綠色基礎設施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功能
1 綠色基礎設施的特點
作為一種城市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的概念是相對于灰色基礎設施(如水電管網和城市道路)提出的。所以與常規基礎設施比較,更易理解GI的首要特點----連通性(connection)。如同單個水箱、水管不能稱其為基礎設施,只有在相互連通成為一個城市的自來水網絡的基礎上才能被視為“基礎設施”;城市綠地也只有在連接成網絡時才能被稱為基礎設施而產生良好生態效益。GI網絡從形態上通常包含3類區域:網絡核心區(hubs)、連接廊道(links)和小型場地(site);核心區指大型的較少受外界干擾的自然生境,比如美國馬里蘭州的GI體系規定其面積不小于100公頃;而小型場地還具有游憩的功能。GI連通特性的意義不僅在于生態學方面對生物多樣性的維護,還在于能夠提供城市居民方便貼身的綠色享受而不必依賴交通工具郊區遠足或偶爾去趟公園。
GI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尺度性。GI的尺度可以從一棵樹、一個屋頂、一盞路燈(近人尺度)到整個城市甚至跨省的自然資源的保護與規劃(區域尺度)。基于美國GI定義的提出(1999年8月):“GI是我們國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統,一個由水道、濕地、森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其它自然區域,綠道、公園和其它保護區域,農場、牧場和森林,荒野和其它維持原生物種、自然生態過程和保護空氣、水資源以及提高美國社區和人民生活質量的荒野和開敞空間所組成的相互連接的網絡?!盵2],以及2005年英國Jane Heaton Associates的文章《為可持續社區的GI》的內容,可見英美的GI概念偏重于宏觀區域尺度。而基于Sebastian Moffatt的《加拿大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導則》的發表[3](2001年5月),尤其提到GI的一體化特點:起始于單個建筑這樣小的尺度,然后根據需要向建筑之外延伸;在建筑的層面上,一體化可體現在墻、屋頂、入口和其它建筑的組成要素上??梢娂幽么蟮腉I概念側重城市以內的小尺度。因為尺度的微小,所以容易深入到工程技術上的“綠色”化。
2 從風景園林學科角度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2.1 宏觀層面
從風景園林學科角度看,促成可持續的途徑有二:一是低碳途徑,一是生態途徑。具體看低碳途徑又分兩方面,一是匯碳途徑,一是減碳途徑。具備匯碳功能是園林植物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大氣中的CO2主要通過綠地中的植被、濕地和微生物來吸收和固定,所以增加綠地一定可以增加碳匯率。洛杉磯的模擬研究顯示,一棵喬木每年吸收的碳有4.5~11kg,可節約能耗相當于每年少排18kg碳。紐約市的樹木每年可吸收383億噸CO2相當于燃燒153億噸標志碳的排放。采用復層群落式種植,將不同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可使單位面積植物的碳匯量最大[4]。城市主要的匯碳設施是GI系統里的網絡核心和連接廊道。但是即便城市的GI核心區及廊道區面積足夠大,對改善整個城市空氣質量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因為城市大約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由汽車造成。比如80年代的洛杉磯登記在冊的車輛有300萬輛,每天釋放幾千噸煙霧,其中大約600噸為碳氫化合物,400噸為氮氧化合物。所以低碳的另一途徑是直接減碳,這意味著減少車輛通勤。通過研究比較,單位時間內私人汽車、工具車(如卡車、貨車、工程車)和飛機的排碳量最高。尤其私人汽車的快速增長對城市空氣帶來的高碳量與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必須得到發展,這對矛盾何以解決?可以利用城市大面積的硬質鋪裝地以及建筑底層的地下空間開辟私車停車場并支持減免停車費的同時增加通勤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這一矛盾。聯合國人居中心某著作中有位學者指出超過20人/公頃密度的城市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才恰當,因為私車過多并不能增加通勤速度,甚至嚴重堵車時開車不如步行快。為了限制汽車通勤,相應的從園林設計角度應多設計綠色的自行車道、增加步行道寬度、縮小機動車道寬度。如新加坡,為了鼓勵居民騎自行車和步行,國家公園局推出Park Connector項目以形成地區的自行車網絡。另外,利用園林綠地發展都市農業也可一定程度上縮減貨車通勤距離。
可持續發展的另一途徑是生態途徑。生態的核心就是循環。比如自然界水-汽循環過程相伴隨的空氣自凈能力及相關的生態修復能力,在城市里失衡。原因是城市50%以上甚至90%的區域是非滲透地表即道路、廣場、地面停車場等硬質鋪裝地和建筑物占據的部分,嚴重影響雨水通過地表滲透回流完成自然界水循環的方式。所以從園林規劃角度,只有增加綠地面積才能增加城市自凈力、減緩洪泛壓力、避免地下水資源枯竭或變流從而減少人類城市對自然的負面影響。促進水-汽循環最有效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的面積以及地面袖珍綠地的面積,如日本東京規劃2000~2015年市區將會建設1200公頃屋頂花園(同時還有減小市中心熱島效應的好處)。一個衡量可滲透地表密度的重要參數叫GPR(Green Plot Ratio)即“綠色容積率”。一般根據灌木覆蓋密度認為合理的GPR可折算成31;而草坪的GPR是1,且養護費用高、氧氣制造力低下、不支持鳥類和昆蟲的棲息故“生態效益幾乎等于零”[5] ;由濃密樹冠的樹木所覆蓋的地塊GPR高至61甚至101。同一地塊有屋頂花園設施的GPR遠大于沒有屋頂花園的;且拓展型(expensive)屋頂花園的社會效益遠大于精密型(intensive)的,比如北京市政府通過園林局發放200元/m2資金用于老舊建筑屋頂增加拓展型綠化的做法值得學習。
2.2 微觀層面
把GI放在微觀的語境里,它可以是一棵樹、一排路燈、一條街的排水溝蓋子和樹篦、公園里的休息長凳或廣場的噴泉水池。所有這些城市設施都可以嚴格遵循3R原則為了最大限度地在某一環節上有利于生態循環。從利于循環的角度,它們被認為是“綠色”涵義的,這不同于宏觀層面GIS影像下視覺色彩的“綠色”。
例如,德國以玻璃瓶、塑料瓶、紙盒紙袋和塑料泡沫袋4個圖形代表不同材質垃圾,以便于垃圾的分類投放,在Recycle(回收)的環節上體現了環衛設施的“綠色”。
照明設施的“綠色”可通過利用潔凈零碳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實現。據報道,深圳鹽田公園8000m2的照明面積,僅采用太陽能每年可節電8萬多度,相當于減排2.2萬噸碳。
建筑周邊的樹木可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據報道,亞特蘭大CBD區的樹木提供的遮蔭,每年可為城市節省280萬美元的電費;愛丁堡的防風林可使辦公建筑的供暖能耗減少16%~42%。
園林設施在不能地表滲透排水的硬質鋪裝上如廣場,首要考慮的是收集雨水,預防洪泛。比如阿爾芳(Alphand)設計的巴黎Monceau公園的地漏蓋子,可以精確地引導雨水通過它的狹槽,用最經濟的方式收集并排走雨水;再如意大利Campo廣場邊緣的石質座凳,是最受人們贊賞的園林設施,因為在干燥的季節它只是座位和空間邊界,而在雨季它可以迅速的收集降水量達60cm深的傾盆暴雨雨水。其次要考慮雨水的循環使用,作為園林設施觀賞用水和園林植物灌溉用水。比如高迪設計的居爾公園架空廣場邊沿的座椅靠背到地面的蜥蜴頭噴嘴,是雨水從天空到地面的“長途旅行”路線;再如英國倫敦80年代的交流廣場噴泉,利用雨水、臺階、蓄水池、噴泉噴嘴、水泵的組織,展示了水流運動產生的視覺魅力;異曲同工的現代作品還有哈弗大學的泰納噴泉。
三 結語: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的必要性
從游牧生活的原始部落,到定居生活的農業鄉村,再到以王權為中心的古代城市,最后到以商業為中心的現代城市,這是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而建造聚居環境的本能驅動。最終,城市成為最高級的聚居方式;而在西方現代城市的發展歷程里幾乎都有“工業革命”的插曲,它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惡化城市環境衛生,更糟糕的是由環境惡化引起的普遍消極的情緒。這種消極,在文藝形態上表現為鼓吹“高尚的野蠻人”回歸舊社會的浪漫主義幻想;在社會學意義上表現為兩極分化,即有錢人向往中世紀城堡莊園主生活而離棄城市,選擇郊區建造自己的別墅花園“王國”,城市則成為窮人的“集中營”。后者是霍華德提出城市改良模型的直接原因,但他的理論錯誤在于目的是為了疏散日益膨脹的城市人口。
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的集中,是城市的第一特征且是必須的。只有集中,才能活躍經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解決前述神農架山民的生存問題;只有集中,才能避免城市無限擴張,控制普世城占地球總陸地面積之礎設施建設必須首先可持續?,F在面臨的現實是灰色基礎設施日益老化,而綠色基礎設施的比率,從而減少城市對自然的影響;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的收集垃圾,促進消納垃圾產生新能源的綠色產業;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地建立衛生和用水用電系統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綜上,城市的發展命運,要么是死亡,要么是可持續。熱愛并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人們理所當然地選擇“可持續”,那么支撐城市實體的基建設明顯落后。所以提高GI建設的速度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勇,王昱曄.一百座小水電站肢解神農架河流[N].楚天都市報,2011-8-15(A1~3)
[2] 吳偉,付喜娥.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09.5(24)
篇5
1.1 綠色經濟的基本概念
綠色經濟是相對于傳統農業經濟是黃色經濟和傳統工業經濟是黑色
經濟而言的,它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理念。綠色經濟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思潮興起的時代。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可以作為綠色經濟的早期代表。他認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的宇宙飛船,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人們不合理地開發資源和破壞環境,超過了地球的承載能力,就會向宇宙飛船那樣走向毀滅。因此,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應該從線性特征轉向反饋特征。20 世紀 70 至 80 年代開展的環境保護運動主要關注的是經濟活動造成的生態后果,而經濟運行機制本身始終在我們的研究視野之外。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潮流的近幾年,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為國家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整合成為一套系統的綠色經濟戰略。
實際上,綠色經濟是兼顧發展經濟、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一體化戰略。一個理想的綠色經濟系統通常包括資源開采者、處理者(制造商)、消費者和廢物處理者,他們之間由于存在反饋式、網絡狀的相互聯系,系統內不同行為者之間的物質流遠遠大于出入系統的物質流。
2.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內涵
2.1 生態城市概念的提出
生態城市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升華而提出來的。城市作為人們改造自然最徹底的一種人居環境,是人類在不同歷史階段,改造自然的價值觀和意志的真實體現。生態城市不僅反映了人類謀求自身發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更加豐富的規律的認識。
生態城市(英文說法有ecocity、ecological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等),又稱生態社區。1980年展起來的生態城市理論認為城市發展存在生態極限。其理論從最初在城市中運用生態學原理,已發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態觀、城市經濟生態觀、城市社會生態觀和復合生態觀等的綜合城市生態理論,并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解決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對策。
3.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及相關內容
3.1 生態基礎設施概念的提出及內涵
生態基礎設施一詞最早見于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中。MAB的研究推動了生態城市研究在全球內的進展,它提出的五項原則也奠定了后來生態城市理論發展的基礎。這里生態基礎設施主要指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此后,有西方學者將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表示棲息地網絡、自然政策規劃等方面,都是從環境資源及生物的保護角度加以引用。
3.2 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于生態城市建設的意義
生態基礎設施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系統的基礎性結構,由關鍵性的生態系統所構成,它保障為城市和居民持續地提供自然產品和服務,并使我們的后代能獲得同樣的產品和服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保障了城市的生態安全,維護了城市的生態衛生,也在城市生態產業代謝方面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同時促進了城市生態景觀整合,培養社會各階層的生態意識。
4.生態城設計策略
生態城規劃設計的核心理念是把景觀作為生態基礎設施,使多種多樣的自然和文化過程與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融合在一起,為居民提供多樣、便捷的服務,為城市的空間發展提供引導。
(1)用以水為主的生態基礎設施構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沿現存水系和地形構建生態基礎設施,使雨水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在這片土地上,同時凈化雨水。通過對不同的降水強度模擬來確定池塘和濕地系統的面積和類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對當地的水系統產生微弱的影響。這不僅將減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費用,同時還保護或創造了本土動植物和濕地植物生長的棲息地,比如蓮花、茭白、荸薺 、菱角和竹芋。
(2)將公共空間與生態基礎設施整合在一起。設計三種不同級別的綠色廊道或河道廊道:主廊道寬120到150米,它能夠在強降水時吸收來自整個區域中的徑流;次級廊道寬60到90米,它能夠在中等強度降水時吸收來自分水嶺支流的徑流;三級廊道寬20到30米,可吸收小強度的降水。
4.1生態城市的構建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啟發
4.1.1生態城市的構建有賴于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的前瞻性建設
國外有學者提出了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優先的理念,認為應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先行考慮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一樣,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有前瞻性,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國的“藍寶石項鏈”――由波斯頓的公園、林蔭道與查爾斯河谷以及沼澤、荒地被連接起來的綠地系統,這個早在一百多年前規劃時仍在郊區的一塊綠地,現在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也成為居民身心再生的場所。
4.1.2合理規劃和建設城市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注重“空間結構的完整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的綜合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如果能夠合理規劃和建設,就能夠在優化城市結構、整合城市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從根源上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5]問題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結構,不健全不到位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沒有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建設優化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從而整合城市結構,可保留必要的天然或人工的城市綠地成為城市綠肺或綠心,或以河流、鐵路、公路、農田防護林為載體建立城鄉連續的生物廊道網絡,給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新鮮的“氧氣”,這在優化城市結構、緩解工業化帶來的各類環境污染問題上將發揮重要作用。
5.結語
在中國,對于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探討不斷出現,主要集中在對于城市濕地系統、森林生態網絡等方面,一些城市在城市發展戰略中也提出了和生態基礎設施相關的概念。生態基礎設施概念的提出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轟轟烈烈進程中對于人地關系的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標志著人類在追求生態城市道路上的又一大進步。
生態城市的建設在中國正火熱開展。國內外建設生態城市也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效果。而運用生態基礎設施進行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一條新思路。我國關于生態保護的研究范圍比較廣、內容也比較全面,人們對生態保護的意識也在不斷的加強,完全具備了進行系統的生態基礎設施規劃和研究的條件??傊?,運用生態基礎設施來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我們還有相當的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篇6
一.實行綠色室內設計的意義
目前,由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日漸提高,使得室內裝修設計方面投入的資金在建筑工程總投資中所占據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但由于傳統室內裝修所使用的材料多為無法回收利用的高污染類建筑材料,給周圍環境的破壞程度也越發嚴重。面對日益加劇的環境惡化現象,傳統室內設計的各種污染問題也亟需解決。綠色理念的室內裝修設計便是在這樣的建筑環境下逐漸形成的,綠色材料也開始逐步取代傳統的建材而成為建筑材料市場的主流,憑借高效率、低消耗、規范性、環保性等顯著優勢,在室內施工中取代原有的裝修施工材料,真正將綠色室內裝修設計思想完全融入到實際操作中,為人們營造健康、綠色、溫馨的室內藝術空間,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目標。
二、傳統室內裝修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設計風格陳舊
對于傳統室內裝修設計來說,風格陳舊和落后是人們的普遍看法,裝修思路過于老套,對空間布局的設計沒有絲毫突破和心意,一種“大眾化”的裝修味道,讓追求個性和新意的用戶不免感到失望,這種缺乏創新性的裝修設計風格也勢必隨著快速的發展節奏而逐漸淘汰。
(二)危害身體健康
傳統室內裝修設計所使用的裝修材料,含有很多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的化學成分,雖然國家已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加強對裝修建材有害物質的約束和管控,但一些有害物質仍然在室內建材中大量存在,甚至是嚴重超標,而這些有害物質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三)環境污染嚴重
傳統室內裝修設計中所使用的裝修產品多為高分子類化學產品,回收利用率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嚴重,而我國針對室內裝修材料的相關法律規定尚屬空白,缺乏統一處理手段。室內材料對外界環境的污染問題,異常嚴重。
(四)施工能源浪費
在傳統的室內裝修中,施工設備的能源浪費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問題。隨著機械化裝修模式的普及,提高了室內裝修的效率及工程進度,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但室內裝修中的機械設備對能源的利用率普遍較低,造成了相當部分的能源損耗和浪費,不利于我國綠色環保工作的開展,同時施工設備所帶來的噪音污染也是目前亟待改善的問題。
二.綠色理念的室內設計要點分析
(一)設計師思路
對于設計師而言,需要不斷開拓設計思路,更新設計觀念,以全新的設計角度和設計模式,將綠色理念融入到設計風格之中,達到真正的有機結合,同時對室內空間的布局,一方面要追求美觀和新穎,另一方面實現綠色理念的有機結合,以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環保為出發點,對室內設計做到科學化、合理化的統一規劃。
(二)最小化污染程度
在進行室內設計時,對裝修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建筑材料要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并且要采用污染少的新型綠色環保建材,搭配簡潔新穎的室內裝修模式,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人體的危害。同時,在裝修過程中,應該使用輕型環保裝修設備,減少施工過程中噪音、廢氣、廢水和粉塵等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達到真正的綠色室內裝修設計。
(三)人性化設計
在進行室內裝修設計的整個過程中,要始終如一的堅持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使整體室內環境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需求,方便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既要力求簡約時尚,又必須達到協調美觀,這是對現代裝修設計的一次挑戰,也是綠色理念下室內設計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
三.綠色理念在室內設計的具體應用
綠色理念下的室內設計,需要從空間布局、建筑裝飾材料、室內家具、建筑照明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才能達到綠色理念室內設計的真正目標。以下是綠色理念在室內裝修設計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一)綠色理念在室內空間布局方面的應用
1)采光率的保證
設計師在進行室內空間布局設定時,需要對空間的采光、通風、室內溫度等多項因素進行周全的考慮。室內空間采光率的保證,可以減少室內空間對燈光照明系統的依賴性,使室內環境更加自然,也能夠對用戶的心情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因此,在室內布局設定時,要盡量回避高大裝修物對光線的遮擋,保證室內的采光率,對于室內玻璃的挑選方面,應該采用透光性好、吸熱率高等具有良好特性的玻璃材料,有利于維持室內光線充足,使室內采光率保持合理的范圍。
2)保證室內的空氣流通
保證室內空氣的流通,就確保了室內空氣的新鮮程度,對于用戶的身體健康及室內溫度的調節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進行室內裝修設計時,要保證室內的空氣流通,合理運用空氣動力學,使空氣保證自然條件下的均勻流動,減少使用空氣凈化設備或空調設備,達到良好的節能環保效果。
(二)綠色理念在室內裝飾材料方面的應用
室內裝飾材料的好壞,對室內裝修設計效果的影響也非常大。在挑選室內裝飾材料時,需要注意建材的使用壽命,有害物質的含量及建材更換維護的難易程度。目前,我國建筑裝修材料市場中已經擁有很多綠色環保型建材,便于人們的挑選和使用,更有利于室內裝修設計工作的開展。
1)裝飾材料的壽命
裝飾材料使用壽命的長短,決定了裝飾材料的環保能力。采用平均使用壽命越長的裝飾材料,就可減少對室內裝飾材料的更換頻率,廢用裝飾材料數量也會相對減少,人力物力的損耗同樣得到緩解,排放入環境中的裝飾廢物也得到了相應的控制,切斷污染源頭,更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
2)裝飾材料中有害物質含量
裝飾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是人類身體健康的重要殺手,人們每天都會和室內建筑打交道,裝飾材料中的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程度要比通過其他途徑的危害要高的多。因此,在選取裝飾材料時,要挑選有害物質含量低的裝飾建材,充分保障人體健康。
3)更換維護難易程度
室內裝飾材料出現一定損壞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對相關部件的更換和維修,而相對簡單的操作流程和安裝工序,能夠很好的起到節約資源和人力物力的目的,對綠色環保的工作實施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挑選室內裝飾材料的時候,要盡量選取配套式、流水生產的裝修部件,這樣更有利于更換和維修,做到真正的人性化與現代化。
(三)綠色理念在能源節約方面的應用
能源節約是綠色理念的主要體現,因此,在進行室內裝修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能源節約及對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強室內采光及空氣流通,能夠起到很好的能源節約目標,盡量減少家用電器的使用,就減少了能源的消耗。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在室內設計過程中結合現代化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這些能源可以為室內照明提供一定的保障,減少人們對電能的依賴,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室內問題調節體統目前也已經收到了廣泛的應用。
(四)綠色理念在室內家具方面的應用
綠色家具,是以環境和環境資源保護為核心概念而設計的產品,綠色家具中基本不會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會對人體構成危害,綠色家具在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之后,就可以重復使用。目前,我國綠色家具在家具市場中的占有率正在逐步擴大,這也證明了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加強。
在挑選家具時,要注意綠色環保理念的引入,注重美觀新穎和價格實惠的同時,要注意對人體有無危害,當家具更新時是否能夠進行回收利用,這樣室內家具對生態環境污染的危害就大大降低,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五)綠色理念在室內裝飾品方面的應用
裝飾品對于室內環境的整體效果營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室內設計中非常注重的一項設計元素。室內裝飾品的類別繁多、風格多樣,材質也趨向多樣,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裝飾品質量
室內裝飾品的質量的好壞,關系到裝飾品的更新速度及頻率,而損壞的裝飾品廢棄對于環境工作來說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挑選裝飾品時要注意裝飾品的質量問題,不要挑選過于單薄和容易損壞的裝飾部件,對于室內衛生的打掃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
2)裝飾品的材質
室內裝飾品一般分為布藝、鐵藝和玻璃制品三種,布藝裝飾具有比較鮮明的地區特色及時間特色,鐵藝裝飾品現代感強烈,對整體環境的現代感營造效果好,玻璃制品能夠更好表達用戶的內心感受以及生活趣味,因此,在挑選時要符合用戶的內心需求,這樣有利于整體室內設計的整體效果展示,使室內設計更具有人性化。
(六)綠色理念在自然景觀方面的應用
自然景觀能夠活躍人們的心情,舒緩緊張的工作氣氛,愉悅人們的心情,將自然景觀移入室內環境中來,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通過自然景觀的引入,能夠使室內環境充滿生機和清新感,使人們在相對封閉的室內環境中感受到自然氣息,這樣,更有利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利用自然景觀,能夠達到凈化室內空氣的作用,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設計師的精心構思與設計,可以將自然界中的自然景觀還原到室內環境中,如瀑布、池塘、山石、花草等具有觀賞性的自然景物,這樣對于整體環境的營造能夠起到很大的輔助效果,同時,這樣的生活工作環境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工作效率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總結
綠色理念的室內設計,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綠色理念的室內設計是未來室內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勢。綠色室內設計能給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室內環境,創造更加環保、更加節能、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環境,以符合新時期人們的發展需求。但綠色室內設計目前還處在發展和探索階段,綠色室內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很多問題還需要人們去解決。將綠色理念運用到室內設計中,更符合我國的發展現狀,對于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柯鵬. 必然之路:綠色室內設計[J]. 城市住宅, 2011,(04) .
[2] 王艷艷. 原木下的居舍——綠色、低碳打造新的室內設計風格[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1,(05) .
[3] 類成琳. 室內設計低碳戰略——少就是少[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1,(02) .
[4] 李昕,樊沐佼. 淺析室內設計中的界面設計[J].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1,(04) .
[5] 金文娟. 室內綠色景觀與低碳設計[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1,(02) .
[6] 王堞凡. 淺析現代室內景觀設計[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1,(10) .
[7] 韋云軍. 論環保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J]. 現代裝飾(理論), 2011,(06) .
[8] 劉芳. 低碳室內設計 讓生活更美麗[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1,(02) .
篇7
新型城市化建設推進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涌現,大量資金主要來源于全國各地地方政府的投資和金融機構平臺的融資。而這兩個方向暴露出很多的問題,首先政府負債問題會越來越大,將來償還會越來越難,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只會拖延我國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其次,這種比較單一的方式使得項目運行效率比較低,從而加大了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風險。由此可見,項目股東的多元化有利于改進生產技術和提升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政府投資體制的改革。另外,中國正面臨著能源和環境兩大災難性的危機,提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同時保護好環境,使得資源得到永續利用。為解決公共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理論界和實務界提出了“綠色增長”的可持續范式,作為可持m發展的前沿理論,對緩解能源和環境危機,合理利用各種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1 PPP模式對促進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意義
(1)PPP模式的實行有利于推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展,能夠有效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減輕債務負擔。政府為單一投資主體的模式中,政府既是項目直接投資者也是項目的借款人,不能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發行債券,由此建立城市建設發展投資公司并以此為主體發行債券,或向銀行進行商業貸款。但這種做法項目成本高且風險大,對項目的順利實施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PPP模式的核心為以項目的經營收益為保證,引入私人投資者參與,通過適當的政府優惠政策進行的一種融資模式。它既為公共基礎設施提供了龐大的資金需求,同時又大大減輕政府的債務負擔,改善財政收支狀況。
(2)PPP模式的實行有利于合理分擔項目風險。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巨大,周期漫長,參與者眾多,合理的風險分擔方式是項目各參與方的風險分配與收入結構相匹配。在PPP模式中,根據政府和私人投資者的不同特點,把風險分配給最有能力處理該風險的一方,從而使整個項目的系統風險最小化,實現利益最大化。
(3)PPP模式的實行有利于約束政府行為,打破政府壟斷的局面?;A設施項目具有公共性和自然壟斷性的特點,致力于提高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私人投資者的引入,由政府壟斷的局面向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模式轉變,給社會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平臺。
2 綠色增長演化歷程
20世紀60年代中期,工業革命在帶來巨大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學者研究視角由不可持續軌道向良性發展軌道轉變,綠色增長作為典型的研究理論經歷了四段式演進歷程,如圖1所示。
3 綠色增長的實現路徑
綠色增長不是單一性的技術改革,而是要求從經濟可持續發展范式的角度上轉變。技術創新、投資方式和政府政策是實現綠色增長的三個重要來源。技術變革涉及一系列新技術的創新應用以及對傳統技術的替代;投資方式主要指由單一的政府投資向政企合作的模式轉變,多元化的投資方式有利于提高項目運行效率,促進社會監督水平。綠色增長的實現不僅需要結構性變革和技術效率的提升,還需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實務界最為關注的要點,傳統的綠色增長政策主要包括研發補助和污染定價,隨著實踐的推進,諸多學者已經開始從市場、技術和環境三個領域對綠色增長政策進行探討:(1)市場政策主要圍繞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中原材料價格低、質量差不利于綠色化轉型展開;(2)技術政策是指提高環保產業科技水平,保護知識產權,調動科技創新積極性;(3)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公眾參與監督的地位。促進公共基礎設施的快速綠色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增長為實現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快、穩、高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成為解決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矛盾的重要手段。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應關注如下問題:(1)綠色增長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綠色運動,需要社會公眾共同監管,構建客觀評價體系也成為實踐必須解決的問題;(2)結合我國的社會主義特色,通過制度體制的設計,有效地推進綠色增長的實施;(3)PPP模式在實踐中有盲目發展的趨勢,對待PPP模式需要冷靜的態度與科學的分析。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社會福利水平仍有待提高,綠色增長是科學推進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蘇劍.論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J].管理世界,2007(11):5-13.
篇8
1 室內環境綠色設計的內涵
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人們設計創造的室內環境,必然會直接關系到室內生活、生產活動的質量,關系到人們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等。在設計領域中出現的“綠色設計”也稱生態設計。綠色設計指設計出的產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復使用,這樣既保護了環境,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使用綠色標志的產品,標明該商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理全過程符合環保要求,不危害環境或危害程度極小,有利于資源的再生回收利用。我國從1994年開始實施“綠色標志”。在室內環境設計中,綠色不僅是局部的生態環保設計,其核心是創造符合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規律的整個設計系統,也是室內環境的綠色設計的內涵。
2 室內環境“綠色設計”的設計原則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逐漸由早期喜歡煩瑣復雜的裝飾轉為欣賞簡潔明快的風格。在現有自然資源逐漸匱乏的情況下,在設計中要爭取對自然資源的最優利用和有節制地開發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與和諧。設計中最重要一點就是:綠色設計要著眼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系,要遵守科學、實用、節約、回歸自然、建立生態環境的設計原則。
在室內設計中要強調自然色彩和自然材質的應用,讓居住者可以放松緊張的工作狀態,在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的室內環境中,使其感知自然,回歸自然,與綠色自然環境同在,實現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從中我們可看出室內“綠色設計”的目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3 “綠色設計”在室內環境設計的構思和實施
綠色設計在設計中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爭取對自然資源的最優利用和有節制地開發,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尋求創造出適宜于人類生存空間與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設計途徑和方法。綠色設計的設計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是讓居住者感知自然,回歸自然,最終實現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3.1 綠色裝飾材料的選擇
“綠色裝飾材料”是指在滿足設計的一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環境保護為宗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按“綠色”的要求,室內設計選材上應充分注重建材的原生態,選擇無毒無害、防火防塵、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的建材,加大室內空間設計中自然要素的比重,使室內裝飾更貼近自然。世界各地使用生態材料的建筑及建筑室內空間不勝枚舉,如印尼巴厘島的一個學校,主要建筑材料為當地盛產的竹子,使用竹子作為主要的建材,體現出設計師對綠色裝飾材料的鐘愛和永續生存的設計理念。
室內空間的裝飾要盡量簡化,不要重復裝修。室內空間裝修單純靠裝飾材料的堆積是不能夠體現出空間的品位與特色,所以在選擇裝飾材料時,一定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特點,根據使用功能進行選擇。如家庭裝修中墻體涂料要盡量選擇環保乳膠漆,像多樂士二代凈味五合一,特別采用創新環保凈味配方;多樂士金裝全效,具有高效覆蓋細微裂紋、耐擦洗等功能,令產品更環保,氣味更清新。另外,喜歡墻面裝飾復雜的房主,可使用能拆卸、清洗的耐用墻布,從而避免含有化學成分、有毒復合膠漆對環境的影響。
家居室內裝飾材料的主要材料――地板,是需要慎重考慮的,由于裝飾面積大,質量差的地板甲醛含量超標,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選用時以環保為主,環保復合實木地板其硬度、強度、耐磨度、抗變形、阻燃、防水等指標雖然均超過原木地板,與實木地板相比有許多缺欠,但比較經濟實惠。
裝飾板材要選擇環保無毒,國家認定企業的產品。目前,環保材料不僅局限于裝修主材中,隨著人們對綠色環保裝飾材料的需要和追求,企業也不斷新開發出新型綠色環保石材、瓷磚,黏結劑、填縫劑、地板膠、免釘膠等,國家環保部門也嚴格規范使用綠色環保裝飾材料產品標識的監管工作。
3.2 室內環境綠色設計中的陳設
室內陳設是指對室內空間中的各種物品進行陳列與擺設,包括功能性為主的陳設的家具裝飾和燈具裝飾,還有觀賞性的裝飾陳設,另外織物、日用品、工藝品、紀念品及個人收藏品、觀賞性動植物也屬于陳列品范圍。室內陳設在室內環境設計中起到兩個功能作用,一是實用功能,如家具、燈飾、床飾、窗飾等,二是起室內美化作用,如花木、特色掛物等,花木同時起到凈化室內空氣作用。由于花木本身帶有天然優美的造型和豐富的色彩,所以作為裝飾性的陳設,它比其他任何陳設更具生命力和魅力。植物的陳設不僅是綠色生機的象征,也是自然環保元素在室內應用的常見手法。
家具的綠色設計也是環保的主題。目前,我國還沒有對“綠色家具”作出明確的概念界定和衡量標準。所謂綠色家具應是“綠色設計、綠色材料、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營銷”,即“五綠”技術的綜合體現。在家具材料選用上,遵循材料利用綠色化的3R或4R(減量利用reduce、重復利用reuse、循環利用recycle、再生資源利用re-grow)原則,實現家具用材的天然化、綠色化、環?;>G色家具主要類型有:原木家具、科技木家具、高纖板家具、紙家具系列;不含損害人體的有毒成分,未經漂染的牛、羊、豬等皮張制作的家具;以藤、竹等天然材料制作的椅、沙發、茶幾等家具;以不銹鋼、玻璃、鈦金屬板等材料制作的家具。
篇9
篇10
一 綠色設計解讀
綠色室內設計要求環境要實現 “社會-環境-人”的統一協調。這就要求設計師在空間的人性化,藝術化治療,以及注重室內空氣品質幾個方面合理結合,創造出科學、舒適、高情感的室內環境。
二 人性化的空間設計
空間是功能的物化,研究空間的功能要從使用者行為和心里需求開始。在醫院空間設計中我們應該對主要空間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研究具體的設計。
門診大廳空間特性:大空間動區。醫院需求:通透大氣,樹立一種權威感,讓患者充滿信心?;颊咝枨螅嚎臻g通透,有秩序,人性化導視系統。設有休閑空間,大廳實現多功能化。設計原則:空間需有秩序性引導,采用自然光線。設計手法:立面和頂面材質便于采光。地面鋪裝注重秩序感和方向感。可加入室內景觀及休閑空間。
候診區空間特性:中空間亞靜區。醫院需求:希望建立良好的秩序,候診空間結合走廊和診室設計。患者需求:安靜有序,希望盡快就診,環境中有設施減緩焦慮情緒。設計原則:空間結構整齊,運動流線通暢。設計手法:使用隔音材料,空間處理手法簡潔多呈規則的幾何形,并結合建筑空間結構設計。
各診室空間特性:小空間靜區。醫院需求:安靜衛生整潔的裝修,便于清理。利用自然光?;颊咝枨螅焊蓛粜l生整潔的環境,具有相對私密性。設計原則:在某些需要的科室要有次空間。應注意空間和家具設施的關系。設計手法:家具設施的尺寸保證舒適。在婦科診室需要建立次空間。
各病房及病區輔助空間特性:小空間靜區。醫院需求:低能耗設計采用自然光線及機械通風,便于清理干凈整潔?;颊咝枨螅河兴矫艿目臻g,通風采光好,有儲物空間溫馨舒適。有希望早日康復回家的愿望。設計原則:安全舒適人性化的空間。注重空間氛圍的創造。設計手法:創造次空間,保證私密性。家具設施尺寸合理,空間多為暖色調。
三 借鑒藝術化治療的設計
藝術治療是把藝術形象做為媒介進行心理治療,藝術可以陶冶情操,有極大的感染力,作為視覺形象的藝術,可是幫助患者進入到自己的無意識,使患者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達到治療或者幫助治療的效果。藝術治療種類很多,但將其用在室內設計上,主要是通過色彩和藝術品的裝飾。
3.1 醫院室內的色彩設計
色彩對于提升空間的品質有著美學作用,例如英國的艾金芭拉醫院的走廊就是通過強烈的色彩對比賦予了走廊一種清新的感覺。
色彩的還有其心里功能,美國色彩問題專家吉伯指出:“色彩治療的復雜系統和方法被各科醫生利用,對色彩的選擇使用來治療疾病是一門復雜的藝術”。顏色的對患者身心的影響,德國慕尼黑市醫學試驗證明淺藍色對高熱病人有退熱作用,紫色可使孕婦精神放松,橙色可以增加胃口欠佳患者的食欲,淡綠色對煩躁型病人有鎮靜作用。
德國·杰達瓦醫院手術室就采用了藍綠色,淡綠色也可以緩解患者的情緒。而醫生長時間面對血液的顏色,利用補色也可以緩解視覺疲勞,良好的醫療環境應該重視顏色的心理作用幫助患者康復。
3.2 醫院室內的藝術品陳設
對藝術品的欣賞能使人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有利于人的情緒轉移。而藝術與醫學之間的結合早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畫家彼得·斯內亞在曼徹斯特醫院里的畫展便開始了。藝術是情感的表達,積極向上的藝術品對患者有著很好的心里暗示作用,通過環境使患者充滿希望,從而有利于身體的康復。
四 注重室內空氣品質的設計
4.1 醫院室內空氣的污染
我們室內空氣的污染主要有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和生物性的污染。對于醫院化學性的污染主要控制好建材質量可以很大程度的祛除。常見的則是物理性生物性的污染。
室內空氣的品質對我們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室內環境的良好與否對疾病患者更是重要。對于我們現代的室內空間而言,密閉性太強弱化了空氣的自凈能力,是加重室內空氣污染是一大弊端。因此增加新風量是關鍵所在,設計靈活的開窗自然通風對空氣凈化是最佳選擇。
4.2 減少生物性污染的設計
減少室內生物性污染的細節設計。一是空調回風口的設計不要對著室內的座椅或者床位,還要高度適中便于清洗。二病房內高于人體高度的家具設施頂面要做成向下的斜坡式這樣便于及時清理灰塵。三 踢腳線不要突出墻面以免灰塵堆積。
通過空間色彩劃分。生物性污染主要來源是醫院內的醫用垃圾和人體自身釋放的病原菌和微生物,以及生活用水和污水??梢岳每臻g劃分或者使用色彩使醫院內的污染區和清潔區分開,預防交叉感染。衛生間的地面和細節處理做到不積水,使污水迅速流走。
加入綠化設計。在大廳和候診空間以及走廊擺放合適的植物,采用綠色植物凈化空氣。柑橘、迷迭香、吊蘭可以大大的降低空氣中微生物的濃度,是最理想的控制室內生物污染的辦法。
五 結語
當下是醫院改革和發展的時期加之新醫學模式的出現對醫院室內空間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綠色室內設計注重室內空氣品質,關注使用者的身心健康,重視“社會-環境-人”的統一協調發展勢必成為醫院空間環境設計的主要趨勢。
參考文獻
篇11
如今,高?;瘜W實驗室開設的實驗項目和學生人數較多,實驗所需的試劑、化學溶劑種類多、量大,大多實驗都會產生廢液、廢氣、廢棄物,如果不進行妥善和科學的處理,對實驗室及校園的環境都會造成嚴重的污染,甚至可能危害全校師生的健康。長期的實驗教學,使老師和學生養成了一種實驗—污染—再實驗的思維模式,大家都認為化學實驗理所當然會產生污染。雖然每次實驗產生的廢棄物并不多,但化學實驗是基礎實驗,高校學生的人口基數龐大,每一個實驗室都是一個污染源,以少積多,產生了很大的污染效應。探討如何加強化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把化學實驗室建設成綠色化學實驗室具有重要意義[1]。
2 構建綠色化學實驗室
2.1 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基本理念
高等學?;瘜W實驗是高?;瘜W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培養創新、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設綠色化學實驗室首先要改變以往的傳統觀念,要將綠色化學的思想滲透到實驗室的整體規劃和具體運行中。綠色化學的研究就是以系統的科學方法為基礎,以預防化學污染為基本思想,綜合考慮化學實驗與環境的關系。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應該源于這一理念,全年建設一個綠色化模式(從原料到產品,再到產品的終結,即一種化學物品在環境中存在所有的形態,包括環境在內的大得封閉系統)。它是用化學的技術和方法從源頭防止污染的產生,對人類健康及生態環境有害的化學試劑、溶劑、產物等應最大可能的減少使用和生產,或者研究一種相應的處理方法消除這種污染。綠色化學實驗室應體現出節約資源的原則,廢棄物的無害化與最小量化原則[1]。在綠色化學實驗建設過程中,要培養師生的綠色化學的理念,從而制定綠色實驗假設的體系或模式。
2.2 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
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在實驗室的硬件建設上,應加大資金投入,嚴格按照實驗室的安全及設備要求來配備安全設施(如:通風、防火、電源)和購置先進的實驗儀器,并且改進實驗設計與實驗方法[2]。(2)在教學中要培養綠色化學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綠色化學的理念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節約資源、循環使用、減少三廢排放,并運用相關化學原理來治理環境污染。(3)教師要重點講授有毒性的化學試劑和實驗產物,以及排放后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還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有毒有害物質處理的原理和方法。高校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不僅能節約實驗試劑藥品,降低實驗成本,并且能提高師生的科研水平及創新思維,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及師生的身心健康[1]。綠色化學的研究原則:一是化學實驗設計項目應盡量選擇無毒無害的試劑。人文歷史論文從源頭上減少污染;二是實驗應選擇在無毒無害的反應條件(催化劑、溶劑)下進行,即盡量選擇水作溶劑,或者無溶劑的條件下進行反應。盡量采用無毒無害的物質作為催化劑,減少任一能夠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環節;三是產品應是對環境友好的,即在化學實驗設計應盡量選擇生成物無害的實驗;四是具有原子經濟性,即反應具有高選擇性,產生極少的副產物,爭取實現“零排放”[2]。
3 實驗室的“三廢”問題
3.1 實驗室處理“三廢”現狀
長期以來,實驗室“三廢”問題都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方案。大多高校對于“廢氣、廢液、廢物”的處理都沒有一個統一制定的規章制度,只有簡單的實驗室安全知識和實驗室操作規則。由于每次實驗產生的廢液并不多,大都是采用自來水稀釋或直接排放的方法,排進了下水道。實驗中生成的固體產物即廢渣也都是按照普通的校園垃圾處理,放入學校的垃圾桶。長此以往,大家對這種處理方法對環境的危害視而不見[3]。
3.2 加強“三廢”處理
廢氣的處理:實驗室所用的各種氣體鋼瓶一定要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和使用規則,要有專人看管,定期進行安全檢測,并且氣體鋼瓶存放的位置在陰涼通風、空氣流通的地方,應遠離熱源、火源,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實驗室產生的廢氣包括實驗過程中試劑的揮發和生成的廢氣,如果不經常有效地處理,會影響實驗人員的身體健康,污染實驗室環境、減少實驗儀器的壽命。實驗室應配制通風櫥或通風管道,有毒的氣體可經這些通風設備稀釋排出,避免師生在實驗過程中吸收。實驗室的衛生要求應嚴格遵守,避免室內過多的粉塵污染實驗的環境[4]。
廢液的處理:實驗室的有機溶劑應分類存放,并且選擇合適的存放容器和存放地點,容器應標明種類、時間等。廢液包括清洗容器用的洗滌水、多余的樣品、化學反應生成的產物等。幾乎所有的化學實驗都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而廢液中大多含有有機物、金屬離子甚至有毒的成分,若不加處理,直接排入下水道,會造成環境污染。綠色實驗室的構建其中一條就是可以研究新的實驗設計來使生成的廢液進行中和反應,減少污染。有些乙醇、酸堿廢液可以經水稀釋排出。有毒有害溶液實驗室應配置廢液瓶或廢液桶,封閉桶口,放在陰涼處,遠離熱源、火源。這些廢液桶應統一交給相關部門集體處理[5]。
廢渣的處理:實驗室中應對現存的試劑、溶劑、藥品定時進行清點,一些過期失效的化學試劑應標明,避免因處理不慎而污染環境。實驗室中的剩余樣品及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實驗人員的一次性制品如工作服、帽子、手套、口罩等都不能隨意丟棄在垃圾桶內,應放入指定的袋子里,送到上級廢物處理中心焚燒??梢匝h使用的玻璃器材可以洗滌后繼續使用,還有一些耐高溫的容器如搪瓷、塑料等可煮沸或高壓滅菌。
4 化學毒性試劑的處理
劇毒的化學試劑氰化物、砷、磷、硒、鉈等,應單放在劇毒藥品柜,標明試劑名稱寫上劇毒標志,標簽要貼在醒目處。不得與其他樣品混放,并交給專人看管和負責使用登記。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必須穿大衣、帶帽子、口罩、手套,缺一不可,對有毒試劑操作時還應穿防護服、戴防護眼睛,以及在適合的操作臺上操作。有毒的化學試劑必須有專用的量器和容器,使用過程中應小心操作,避免破損造成毒性試劑流出,操作完畢應清洗使用所用器材,且把有毒試劑的殘留或生成物都應放在專有的廢液瓶按照相關規定處理[5]。
5 結語
把綠色化學的思想融入到高校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可以減少化學試劑的消耗和廢物的排放,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師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思維。有利于師生們的身體健康和校園環境保護。加強“三廢”的處理是綠色實驗室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合理地制定綠色化學實驗室體系,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余訓爽.淺談高校綠色化學實驗室的建設[J].實驗技術與學,2010,8(3):162-165.
篇12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of College Architecture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WEI Xiao, CUI Lul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the global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thought university training. The impact of green building trends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building professional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should be timely relative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adjustments and reforms. Architectural practice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core main course; you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overall green concept layout, graphic design, facade and design, choice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aspects.
Key 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lleg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lesson
1 綠色建筑思潮的興起
建筑是為了滿足人類社會活動的需要,利用物質技術條件,按科學法則和審美要求,并通過對空間的塑造、組織和完善所形成的人為物質環境。它是人類生存與行為的場所。建筑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類生活和行為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也會衍生出一些環境和發展的問題。比如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氣候惡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對人們的發展產生了大的威脅。綠色建筑作為建筑界應對環境問題的回應,已經成為世界建筑研究與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并在發達國家被不斷實踐與推廣。
2 綠色建筑思潮給高校建筑學專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綠色建筑被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的概念特別關注建筑的“環境”屬性,它強調利用一切可行措施來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不局限于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是一種更易為普通大眾所理解與接受的概念。
高校建筑學專業是培養具備建筑設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搖籃,在推動綠色建筑人才的培養這一需求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與任務。綠色建筑的興起是綠色設計觀念在建筑學領域的體現,與傳統建筑設計相比,綠色建筑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在保證建筑物的性能、質量、壽命、成本要求的同時,優先考慮建筑物的環境屬性,從根本上防止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二是設計時所考慮的時間跨度大,涉及建筑物的整個生命周期,即從建筑的前期策劃、設計概念形成、建造施工、建筑物使用直至建筑物報廢后對廢棄物的處置的全壽命周期環節。
3 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應對策略分析
綠色建筑設計設計的相關學科包括:綠色建筑文化與歷史、綠色建筑基礎理論、綠色建筑技術基本知識、綠色建筑分析、綠色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評價、綠色建筑運營與管理等。它貫穿于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只有通過對建筑學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與修訂,才能將綠色建筑的知識體系融入到建筑學專業長達五年的教學過程之中。圖1本文旨在從建筑設計實踐課的課程結構調整方面著手去探索高校建筑學專業基于綠色建筑思潮下的教學調整和應對策略。
建筑設計基礎、建筑設計、畢業設計是高校建筑學專業最重要的核心主干實踐類課程。作為生產實踐類課程,它要求學生通過一系列課程設計的實踐,了解不同類型建筑自身的特點和使用要求,初步掌握各類建筑設計的一般方法和步驟,學會處理各種流線的關系,學習建筑體型處理技巧和方案設計的表現方法。指導教師在進行設計指導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強調,幫助學生在設計過程之中融入綠色建筑的理念、充分考慮綠色設計的要求并逐步掌握綠色設計的技術與手段。
圖1 傳統高校建筑學專業教學課程構架
3.1 建筑的選址與布局
建筑應選址在遠離自然災害與環境污染的地方,并應考慮使城市在現有的區域以內沿著已有的運輸線路集中發展,以此增加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通過多功能建筑的開發和保持開發密度來減少土地使用中的分隔狀態。為了達到節地的目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下空間、舊建筑改造、城鎮廢棄地的利用等手段。在城鎮中修建綠地以改善城市的微氣候,提高城市空氣質量;在開闊地帶栽種密集的防護林以保護城市邊緣不受不利氣候條件的侵蝕。因此,在制定設計任務書的時候,指導教師就應充分考慮綠色設計的要求,根據不同課程設計題目的訓練目標,合理地選擇基地的地理位置,綜合考慮基地周圍的環境條件,包括所有場地、場所、場景的特征。
規劃布局是建筑節能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師應指導學生從分析氣候條件出發,將規劃設計與節能技術、能源利用有效地結合起來,使采暖地區建筑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日照等自然能采暖,減少熱損失;使炎熱地區建筑夏季最大限度減少得熱和利用自然條件防熱。在平面布局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片面追求構圖與形式,指導教師應提醒他們綜合考慮建筑布局、建筑朝向與間距、建筑采光與通風等因素。
3.2 平面設計與形體組合
建筑平面形式對建筑能耗的影響很大。通過墻壁、屋頂和地板最大限度的共享,減少建筑結構的熱量損失。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筑平面組合應充分體現當地氣候特點,炎熱地區建筑平面宜舒展開敞以利于加大通風量;采暖地區平面應集中布置,以減少外墻面積有利于節約采暖能耗。許多學生在平面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形式的豐富感,可能會處理很多凹凸進退轉折分割的體形,造成建筑外墻表面積增加,建筑傳熱耗熱量增大。這一過程中,老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造型與節能之間的關系,既要兼顧造型的美觀與創意,又要考慮建筑的節能需求。
設計中建筑的進深不要太大,必要時增設天井,并利用天井來促進以煙囪效應為基礎的自然通風。栽種植物來改善建筑四周的微氣候。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去理解,天井、空中花園、綠化帶等元素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形式上的需求,而更是承載了一定的技術功能。
3.3 立面設計與材料的選用
在立面與造型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常因缺乏對窗地比、建筑遮陽、外門窗節能等概念的理解,為了追求建筑的純凈感、輕盈感、通透感,過度地選擇玻璃幕墻作為外墻材料。指導教師應給他們補充這些相關方面的材料與構造知識,有助于他們利用開窗形式、幕墻形式、遮陽構件等技術手段,找到進行立面和造型設計的有效方法。設計過程中,還應考慮到外墻保溫層、外墻材料構造方式等因素可能會對立面造型帶來的影響。
3.4 材料與能源
雖然建筑學專業學生的課程設計最后圖紙深度通常只要求達到方案深度,但老師亦可在設計過程之中,指導學生綜合考慮材料與能源的選擇。因為材料與能源的選擇一定程度要也會影響到建筑的形式與造型。設計過程中應最大限度使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清潔的太陽能和風能。不論結構材料或表皮裝飾材料,應選用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的材料,或選用能夠改善環境的生態環境材料,即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綠色材料。因地理位置因素,我校建筑學專業指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就地取材采用地方材料,如重慶地區常見的礫石、條石、鵝卵石等進行立面設計的創作與探索。
4 結語
綠色建筑是一個古老而年輕的課題,從人類鑿穴為居開始,人類的修建行為與自然環境就一直處于一種相輔相成的博弈狀態。合理地改造自然環境是為人類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肆意地開發與掠奪必定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為全人類的發展帶來隱患。綠色建筑不是一種新興的建筑形式,而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是無論決策者、投資者、設計者、使用者都應該樹立與提高的價值觀與倫理觀。培養綠色建筑人才迫在眉睫,及時修訂與調整高校建筑學專業的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亦可成為對此全球思潮的回應。
參考文獻
篇13
2當前霧霾治理的方法
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燃煤排放的煙塵、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等。其主要成分是粉塵。其次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其他有害物質在酸化后形成的顆粒狀化學物質。
當下治理霧霾的途徑可概括為“開源”和“節流”兩種?!伴_源”,即增加能夠吸附、降低空氣中污染物含量的媒介;“節流”,即減少空氣中污染物的排放[1]。前文中所述治理霧霾的方法多屬于“節流”,本文將從“開源”的角度入手,以綠色建筑為導向,探討在建筑中能夠吸附空氣中有害物質的相關媒介。
3以綠色建筑為導向的霧霾治理策略
3.1綠植
將綠色植物用于建筑設計中起到節能目的的做法現如今已普遍被設計師所采用,其主要作用有:①保溫隔熱,降低采暖空調能耗;②拓展綠色空間,提高城市綠化面積,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改善;③維持碳氧平衡,緩解溫室效應,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除此之外,綠色植被由于葉片表面的特殊構造可以吸附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污染物,而后借由下雨、澆水或者早上的露珠使附著物隨著水的流動流向地面,從而起到空氣凈化的作用。
在建筑設計中,綠植可用于建筑屋頂和建筑垂直墻面。在建筑屋頂布置屋頂綠化時,可結合建筑功能,形成屋頂休憩花園。植被以草皮、低矮灌木為主,起到給室內降溫以及美化環境、豐富第五立面的作用,同時也是治理霧霾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而在建筑垂直墻面中運用綠色植物的實踐中,“植生墻”的概念是比較新型的做法,建筑師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攀扶、固定、貼植及垂吊形成附加于建筑外界面的綠色緩沖空間,不僅能改善視覺環境,使人更接近自然,而且能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據研究:對建筑面積約5 000m2的外墻應用植被綠色幕墻,初步估算能減少CO排放量達66.32 t[2]。
3.2水體
水體是建筑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從綠色建筑的角度出發,在炎熱的夏季,大面積的水面在蒸發的過程中可以帶走大量熱量,從而降低溫度,增加濕度,改變建筑周邊的微氣候。
同時,水體還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灰塵從空中飄落下來,沾上水,就不會再飄到空氣中,從而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但是,吸附了灰塵的水放久了會滋養細菌,因此,水體的凈化也十分重要。實際工程中經常采用爐渣、稻殼等來作為吸附劑,吸附水體中的雜質。
2014年,水霧除塵凈化空氣系統,經過多方的論證和改良終于發明成功。其首先用于地鐵隧道施工過程中的通風除塵,效果良好。期望這種新型的技術也能很快的運用到建筑設計中,為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做出貢獻。
3.3墻體及表面裝飾材料
墻體外表面可直接接觸霧霾空氣,因此,如能采用吸附性強的墻體及外表面裝飾材料對于降低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將起到直接的作用。例如;作為工業廢棄物的粉煤灰是吸收CO2的良好材料[3],且來源廣泛,成本低廉,在節能減排和環境工程領域應用的前景非常廣闊。目前雖然粉煤灰的高吸附性能已被人們所重視,但仍主要集中在廢水處理上,在廢氣處理等其他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4],至于作為墻體媒介中的一種有益元素吸附PM2.5中的有害物質,在此方面的研究國內尚未起步。
除此之外,在2010上海世博會葡萄牙館的設計中反復使用的軟木材料,在體現綠色理念、治理霧霾方面建立了典范。軟木作為一種百分之百的天然產品,具有完全可再生性,可生物降解,在隔熱、隔音、抗振、防火等方面表現優秀,且在制作過程中,配件,粘合劑都不含甲醛,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綠色產品。最為重要的是軟木制成的板材可以吸附灰塵,還可以抵抗細菌和真菌的不良影響,這個優點對于霧霾天氣嚴重的今天來說顯得尤其重要。如圖1深褐色的葡萄牙館外墻面就是用當地的特產軟木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