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對外漢語教師推薦信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中外文化比較舉例
(一)思想觀念的比較
先看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中國人、一個印度人和一個美國人一起來到一個大瀑布面前,三個人同時感到驚訝,但發出了不同的感慨。中國人感嘆說:“多么壯觀的景色呀!”印度人面對從天而降的瀑布不禁肅然起敬,說:“神的力量真大呀!”美國人則另有一番感想,他說:“多么可惜的能源呀,這里本可以建立一座大型發電站的。”這里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慨正反映了這三個來自不同社會的人們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傳統使中國人傾向于從自然美的角度去欣賞這一瀑布;印度的宗教神學傳統使那位印度人首先想到的是強大無比的神的力量;而來自商業王國的美國人則是從經濟的實用主義觀點去看待事物,他看到的似乎不是那流逝的水源,而是白花花的銀元,反映了其商業社會的價值觀特征。
再比如:西方人特別注重人權,他們認為老師是為他們服務的。當發卷子的時候,老師要走到同學的位置,輕輕地把卷子放到他們的桌子上,并且翻過來,不讓別人看到他們的分數,分數是他們的隱私。當我們了解這一點后就要尊重他們。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中國人一直信奉一句話:“入鄉隨俗”,我們就要采取相應的辦法躍過文化的鴻溝,不要走入思想誤區。我們要尊重這種差異,客觀地對待。雙方達到一種共識,而不是一味地服從、一味地追隨,而是在雙方尊重的情況下,做我們自己。
(二)動植物寓意的比較
“龍”在中華文化中是尊貴、吉祥、昌盛的象征,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中國人賦予了龍許多美好的意蘊,古代帝王以“真龍天子”自居,中華子孫都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這說明隨著幾千年的文化凝聚,“龍”的形象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與中華子孫的民族觀與自豪感血脈相連。而在西方人眼中,“龍”卻是可怕的、兇惡的象征,與龍有關的一切成語都帶有不祥的意韻。在中國有尊虎為百獸之王的傳統,故漢語中以虎稱雄的詞很多。如:“虎口拔牙”、“英雄虎膽”、“虎背熊腰”。而西方并不產虎。英美人尊獅子為百獸之王,故有了“a lion-hearted man”(勇敢的人)、“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歲頭上動土)、“a lion in the way”(可怕的障礙、攔路虎)等習語。
有一個中國教授給他一個學生寫留學推薦信,他想說這個女學生如蝴蝶般美麗多姿,于是寫道:“The girl i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在漢語文化里蝴蝶是美麗的化身,而且帶有浪漫的色彩,歷史上有莊周化蝶,還有梁祝的愛情故事,但在英美人眼里,蝴蝶卻是“輕浮”的別名。這樣的推薦其效果會適得其反。
(三)民間習俗的比較
中國人以紅為貴,源于古代的對日神崇拜。在中國有“穿紅可以避邪”之說。但英語中red還可引申為殘忍、災難、氣憤、潛在的危險、戰爭、死亡等,其引申義貶多褒少。red也使人聯想到暴力和流血。黑色在漢語文化里往往表示“壞”、“邪惡”,英語里也可以找到一些對應的涵義:black list(黑名單),black market(黑市)。中國人常在婚車上用鮮花加以裝飾以增添喜慶的氣氛,而在西方國家往往只有靈車才飾鮮花以表示對逝者的尊重和緬懷。據說一位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女學生因向其臨時打工的美發廳的女老板送花不慎,觸犯了禁忌,不僅被女老板當場逐出門外,而且炒了她的魷魚,因為她向醫院病人送了紅白相間的兩種不同顏色的花而犯了英國人的大忌。又如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不吃豬肉,就不要總是介紹與豬肉有關的菜肴。再如傳統節日,我國人民把春節看做一年之始,而在西方,新舊之交在元旦。
(四)待人接物的比較
中國人用點頭表“同意”,尼泊爾人則用搖頭表示“同意”。如果在和留學生教學或交際前不了解留學生本國的文化,就很難得到留學生的文化理解和認同。受傳統的“貶己尊人”思想的影響,漢語中對別人一方和對自己一方的稱呼有很大區別,常常用敬辭來褒揚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人、事或行為,以示恭敬,而用謙詞來貶抑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以示謙虛。例如,稱別人的妻室為“尊夫人”、“令妻”,而稱自己的妻室為“賤內”、“內人”、“拙荊”;稱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堂”,而稱自己的父母為“家母”、“家父”;稱對方的弟妹為“賢弟”、“令妹”,而稱自己的弟妹為“舍弟”、“舍妹”;稱別人的兒女為“令郎”、“令愛”,而稱自己的兒女為“犬子”、“小兒”、“小女”,等等。英語詞匯“uncle"就對應于漢語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這里面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中國,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特別重人倫、講親情;而在西方,人們并不把親屬關系看得很重,而是崇尚個人主義,個人對親屬所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少得多。漢語中經常會借用一些親屬稱呼如“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來稱呼非親屬成員,甚至陌生人,以表示親切,但是在西方人看來,這是極不禮貌的。
在英國,人們見面時總喜歡說“Lovely weather,isn’t it?”之類談論天氣的話語,而在中國見面時總少不了問一句:“吃飯了嗎?”這是因為英國天氣變化無常,陰雨天多,這樣人們便對天氣產生一種特殊的感覺,常常談論它也是意料中的事。而在中國,吃飯問題長期以來都是人們特別關注的問題,因而成了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也正由于此漢語中與“吃飯”相關的詞語非常豐富,如“飯桶”、“吃香喝辣”、“吃不消”等。“吃飯了嗎?”已成為中國人表達一種親近和關切的情感,但如果跟英美人見面時也說:“Have you eaten yet?”就會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是一種對別人隱私的干涉。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以上只是中外文化比較的一些方面和例子,可舉的還有很多。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如果沒有文化認知能力,一些貌合神離的詞匯表達很容易使外國學生落入交際的陷阱,不懂文化語境內涵,即使語音、語調和語法再好也很難有效地進行交際。1990年6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已明確規定,對外漢語教師要“有一定的社會、民俗知識”。對外漢語老師不僅要學好漢語知識,也要廣泛學習中外文化知識。
二、對外漢語中外文化比較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穿插法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見縫插針地講授一些有關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講到某個語言知識點,適時地進行中外文化的比較,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二)交際模擬法
把語言放到具體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教學,為學生設置一些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其體驗所學語言在生活中的運用,如分組編對話或情境表演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組織模擬情境訓練,根據學生在模擬情境活動中的表現總結提升文化內涵,評價其正確與失誤。這樣才能使語言“鮮活”起來,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并避免出現交際中的文化失誤。
(三)觀摩欣賞法
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報紙雜志,觀看原版電影、錄像、戲劇或教授學生英文歌曲等方法了解中外文化差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運用多媒體技術,應擯棄老師一張嘴、一支筆的單一的教學方法。
(四)主題活動法
根據教學內容,選定一個主題,圍繞主題找出相關的文化信息介紹給學生。如飲食文化,介紹中西飲食觀念、飲食方式、餐桌禮儀等方面的異同;服飾文化,介紹中西服飾的變遷、中西服飾的異同、傳統服飾的文化含義,等等。
參考文獻:
篇2
長期以來,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與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各成體系,缺乏有機的銜接和聯系。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對中學英語教學的一整套做法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而中學英語教師對高職階段的英語教學任務與要求也不清楚,其結果就是造成許多高職新生對新的學習方式和英語課程教學難以適應,部分新生更因為跟不上學習進度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產生“自暴自棄”的對抗情緒。如何實現高職新生從中學到高職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心態的平穩過渡?如何打破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和排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如何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這些都是目前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與高職英語教學的比對
造成高職院校新生難以適應大學英語教學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我們將從中學和高職的英語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測試與評價等方面的差異進行一些分析探討。
2.1.教學目的、教學大綱
我們通過對中學和高職兩個階段各自的英語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對比分析發現,中學和高職兩個階段的英語教學目的之間有著較大的不一致性。例如,新高中英語教學大綱與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大綱一樣,其側重面是培養閱讀技能。而高職英語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則是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的信息,為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打好基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學和高職對聽、說、讀、寫這四種技能的層面分法不同。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分兩個層面:閱讀與聽力,會話與寫作;而高職英語教學則分三個層面:閱讀、聽力、會話與寫作。因此,學生不適應高職英語學習的問題最集中的一點主要表現在聽力教學方面。
2.2.教學材料
從目前全國使用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JEFC)和高中使用的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EFC)來看,兩套教材充分注意了中學階段初、高中英語教學的平穩過渡。而高職英語教材與中學階段英語教學的材料相比,除了與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整體關聯不夠外,仍有不少缺陷,諸如教材的編排體系在保持相對獨立的同時未能做到承上啟下與循序漸進;其過渡階段與高中教材脫節;單元所學內容在起始階段就幾乎成了單詞的堆砌(中學階段學習200個左右單詞和一定數量的習慣用語;而高職一年級就要求掌握1000多個單詞);選材內容過于老化等等,這也是造成新生入學不適應的原因之一。
2.3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由于中學和高職兩個階段教學目標的不太協同,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必然出現不協同的現象。一方面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著重于應試能力的提高,忽視了應用能力的培養,一旦在作業、考試中檢驗他們的語法知識,則錯誤百出,高職教師不得不重復講解舊知識,盲目重復的結果是極大的抹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鼓勵”學生懷疑中學階段英語教學的“合法性”,甚至是整個外語教學體系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是在教學方法上,中學英語教學階段,為迎合“爬分”需要和服從“升學杠桿”的指引,大多以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往往以講解為中心,重點放在講解詞匯、句子結構和用法上,強調講解后的記憶和背頌。而高職教師則著重文章的語篇分析及文化背景介紹,強調知識的拓展和關聯。因此,許多新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上課聽不懂,作筆記跟不上教師的講授,抓不住重點,在學習上存在明顯的不適應。
2.4 教學評價與激勵
長期以來,中學教學階段的教師深受“升學率”的壓力和學校實行的“結果論”教師評價體制的雙重影響,片面的單項評價體制對教師的教學改革試驗常視而不見,有的甚至持否定的態度,結果必然會挫傷教師的創新的積極性,產生冷漠對付的消極情緒。高職英語教學的評價機制相比之下要靈活一些,但也無法回避各式各樣的考級、考證中學生的表現成為考核高職教師教學的重要指標的現實,師生間的互動難以達成,師生間的情感淡漠,課后鮮有聯系和交流,更不要說教與學的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相互配合了。
3.面向高職新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
綜上分析,要實現高職新生的英語學習習慣和心態的平穩過渡,排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同時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英語教師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面向新生的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我們必須找準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目標明確,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積極與學生互動。
3.1找準激發學生興趣的切入點,挖掘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無外語學習環境的中國,學生要想追求自我發展,把英語自學下去,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再強恐怕也難以堅持下去。英語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在教會學生英語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出“愛學英語”的興趣和樂趣,只有這樣,學生在校時所學的英語才不會半途而廢,才能為其今后的人生發展助一臂之力。
3.2注重學生實際需求,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原則
高職英語教育強調語言學習的實用性以及專業學習的相關性。如果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仍沿用應試教育模式,不結合學生實際,就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鑒于此,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應圍繞培養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掌握好實用與夠用原則。
(1)明確學習目標。要實現中學和高職英語教學整體上的一致性和連續性,英語教師必須把英語教學思想轉變到對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整體培養上來,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圍繞一個目標進行,那就是讓學生掌握英語這個有用的工具,進而獲取專業所需信息。離開這個目標進行教學,一味地追求高考升學率或四、六級的通過率,忽視了語言最基本的技能一聽、說、讀、寫的訓練,其結果只能是費時低效,高分低能,打擊進一步學習英語的激情。
其次,要讓學生明白學什么。教師要針對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生,以就業為導向、學生為本位, 深入調查研究學校學生的需求,根據學校專業設置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編寫適合自身專業和學生特點的教材,指導、服務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實踐。
(2)尊重學生差別,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由于高職新生基礎參差不齊,教師應該對不同基礎、不同專業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使學生覺得能身體力行。例如,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多學一點,差的學生可以少學一點;教師可以給基礎好的學生增加一些課外任務,如上網查閱資料、閱讀課外書籍等;對基礎差的學生只要求完成必做的任務。允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以學生為本,多留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做到教一點、會一點、用一點,使學生人人敢開口說英語。
(3)把握不同的評價尺度,摒棄“一張考卷定成績”的做法。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在美國,一個中學生升高職不只是憑一次性測試,還需要有三位權威人士的推薦信、在校學習成績、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的成績、個人作文(說明自己的特點和志向)。這些不同形式的評價方式可以較全面地了解學生的人品、秉性、智力、潛能等,而不僅限于某些學科成績。這很值得我們深思。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對學生個人或對學校、校領導和教師的評價都不能僅看學科成績,更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否通過教育得到了提高。
3.3溝通情感,改善學生的心理環境
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尤其要關心學困生,體諒他們的難處,幫助其克服困難,要耐心輔導,善于發現、捕捉其閃光點。教師耐心細致的育人精神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教師的好感、敬
愛和信賴,會在師生之間架起持久的情感橋梁。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點燃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之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愛使學生親近教師、產生信任,對教師的教育必然樂于接受,教學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結語
由于中學階段英語教學和高職英語教學存在諸多方面的不協同,這給面向高職院校新生的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壓力。從大學英語教學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看,高職新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否調動起來關鍵在教師,教材的選取和運用在教師,能否爭取校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關鍵在教師。它要求教師們在教學中不斷務實地探索教學經驗和教學策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最終提高教學水平,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程熙旭. 打破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提高課堂互動的行動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1.
[2]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徐小貞.希望英語[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業,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