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十四五精神學習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是十七屆五中全會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的基本要求,為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指出了明確路徑,對于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至關重要。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乎國計又關乎民生,關系經濟領域又關系社會領域,要著眼當前又要顧及長遠,要講速度更要重效益,需局部重點突破又需整體協調推進。只有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如何貫穿,則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實踐課題。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不僅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明了努力方向、突出了戰略重點、明確了主要任務,更揭示了這場深刻變革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貫徹好這五個堅持,這場變革必將深刻地改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開創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
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就是要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就是要著眼于化解過去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推進城鄉區域發展平衡,同時又為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創造條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著眼于解決社會發展和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更好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就是要著眼于發展的可持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加快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和改革開放這個動力。科技的力量在于謀求經濟長遠發展主動權、形成長期競爭優勢。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就能夠強有力地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改革開放的力量在于凝聚和激發前進的發展活力和制度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
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轉變發展方式勢所必然。“十二五”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發展的主線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增強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把五個堅持的基本要求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十二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定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定能夠邁上新臺階。
篇2
①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經濟政治利益,要求摧毀歐洲教會的神學世界觀,打破天主教會的思想壟斷。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羅馬希臘的古典文化。
2.實質:
文藝復興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興起。
3.時間:
14-16世紀
4.地點:
開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歐
5.領域:
文學、藝術領域
6.指導思想(核心):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思想要求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把人從宗教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內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談》。全書貫穿了人文主義思想,矛頭指向天主教會,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觀念,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巨著。
②美術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8.影響:
①摧毀了教會的精神枷鎖,將人們從神的統治下解放出來,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②其倡導的進取精神,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文藝復興產生了近代自然科學,為科學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適應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對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動作用
高中歷史文藝復興的知識2文藝復興影響:①適應了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為近代自然科學和各種學術的發展清除了思想障礙。?
②人文主義思潮的宣揚,打破了中世紀神學制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
③動搖了神學的無上權威,對宗教改革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①思想上:給封建思想以沉重打擊,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宣揚為創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打下了基礎
②政治、經濟上:推動了反封建斗爭的高漲,為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殖民擴張注入了精神活力。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③文化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掀起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
④自然科學上:人文主義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局限性:文藝復興的藝術家還是樂于接受教皇及教會的保護,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度,人文主義者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拋棄宗教;大多數人文主義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東西如魔法、巫術和占星術等也保存了下來
高中歷史文藝復興的知識31.把握文藝復興運動首先開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篇3
一、多元性
古希臘非常重視對公民的品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種多樣和豐富多彩的,它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來滲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1.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古希臘設有專門的音樂學校,注重音樂對人的性格塑造和對人的性情陶冶,用音樂的韻律來滋潤兒童的心田,使其心靈純潔,舉止文雅,行動得體。教師選擇一些著名抒情詩人的作品配以音樂教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能受到教育,培養性情。同時,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應當同時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引導。古希臘一些思想家也對音樂教育在陶冶人的心靈方面的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蘇格拉底認為:“樸質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1]柏拉圖說:“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2]亞里士多德對此也有精辟的論述,他認為:“音樂有各種作用:它供人娛樂,它提供文化消遣,它陶冶心智。但是,在教育中,音樂的主要作用是陶冶心智……‘我們發現最接近真實事物的類似憤怒和優雅的,以及同樣一般類似勇氣和節制與靈魂的品質的,就是音樂的律動和旋律。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當我們留神聽它們的時候,我們就改變了靈魂’。”[3]
2.在體育訓練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強調在體育教育中要著重于品德訓練,重在訓練青少年勇敢的品質。與斯巴達相比,雅典的體育教育多了一些內涵,即將其作為培養健美的體格、完美的人格的一個重要環節,使每個公民全面、協調發展。雅典的青少年在體育館學習期間,不僅參加各種體育比賽,而且出席公民集會、宗教活動,入劇院觀劇,旁聽法庭訴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他們了解學習了公共的生活準則,受到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傳統教育和美的教育,他們在學校階段就逐步養成了正確判斷、培養智慧、節制和自我控制的美德。“如果考慮到雅典青年周圍環境的性質,從這種參與成人事務中獲得的非正式教育可能有多大效果,就很明顯了。當他沿街而行時,可領略到世界都知道的最杰出的藝術珍品。天復一天,他們可以聽到長于機警言辭和富于經驗的關于政治問題的討論。在解決政治問題中,他們有個人的一份。春天,他們還會在狄俄尼索斯劇院找到指定位置,從早到晚地觀看悲劇的表演。那是一年一度悲劇詩頒獎競賽會的演出”。[4]
3.注重游戲在培養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中的作用。
雅典兒童七歲前由家庭負責教養,家庭教育包括搖籃曲、歌曲、講故事、神話、擲骰子、玩球等兒童游戲,以及禮貌行為習慣的培養,等等;七歲后進入學校學習,在學校,也有相當一部分時間通過游戲學習。學校注重通過游戲來培養青少年的心性和品德,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游戲當中,使青少年在身心愉快的情況下,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影響。古希臘教育家們對游戲的教育價值有相當正確的認識。柏拉圖認為游戲對兒童的性格很有影響,所以他主張兒童在游戲場所聽經過選擇的故事和童話,從事經過選擇的游戲,以便在他們身上發展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等美德。
二、民主性
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典范。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礎。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又領導廣大自由民繼續民主政治的道路,實行更加徹底的民主改革,在伯里克利時代達到民主的高峰。這也深深影響了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上了民主的印記。雅典思想道德教育的民主性最主要地體現在對受教育者的尊重,注重青少年的個性和主動性,遵循個體的自然發展規律。
伯里克利時代是雅典發展的高峰期。這時候無論是經濟還是思想和藝術的發展都達到了最繁榮的階段。生活在這一時段的智者派成為第一批職業教師,智者派非常強調個體和個人,他們從個體出發,要求擺脫原有制度和體制對人的束縛。其中,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代表性。他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5]這一思想雖然有唯心主義傾向,但它卻是普羅泰戈拉注重人和個體的體現,它反對傳統神學,而注重人的主體性,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這一思想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必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蘇格拉底的座右銘是“要認識你自己”。所謂“認識自己”就是要提高自我意識,認識到自己是個有理性的人,認識到人應該覺悟到人所具有的尊嚴,應該能夠運用思考,對事物做出獨立的判斷。認為人應該實現人所具有的本質,要對過去的一切觀念重新進行審查,要隨著歷史的進展而確立新的觀念、新的思想。由此可見,蘇格拉底是非常重視人自身的。而且蘇格拉底也創造了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啟發式的問答法,即“產婆術”,具體做法是:引導人們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迫使自己積極思索,尋求問題的答案。在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并否定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從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個別中尋找一般,從特殊中抽象出普遍。它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學生要主動去求得知識、發現知識。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充分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體現了教育過程中的民主性。
亞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視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對個體的關注。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種個人的過程。他認為,教育的過程是個體依靠內部發展、自我實現的過程,人的最初發展只是生物和動物的特征,而只有充分發展時,才是一個理性的動物。
可見,從古希臘開始,思想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視受教育者個體在教育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動性,強調受教育者的自我發展和探索性。
三、開放性
這主要表現在古希臘注重思想道德在實踐中的養成。古希臘還屬于人類社會的遠古時期,它雖然已經有一定的教育體系,但總體來講還處于萌芽和探索期,因而相對來講系統性和理論性還不足,但正因為如此,才導致古希臘的教育的一個特點,即注重實際和面向生活。古希臘實行的是一種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生活實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注重道德對生活的實際指導作用。
人類最初的教育活動便是和生活融為一體,兒童在與成年人的共同生活中獲得必要的勞動技能和生活常識,思想道德教育也同樣如此。弗羅斯特在描述荷馬以前的教育時曾指出:“大多數青年人獲得這些知識和技術是通過與長者共同生活,在觀察他們的勞動和娛樂中得到收獲。父母用實例有意識地教給子女很多事情。”[6]從古希臘教育的發展到斯巴達和雅典城邦制度的建立時期,出現了不同性質的學校,但這些學校總體上仍然是注重面向生活實際的,尤其是到十四五歲時,少年從參與成人事務中獲得的非正式教育對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肯定,決沒有哪一種年歲的人能對青少年產生比較豐富或多種多樣的感染力,如果有的話,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教育者”。[7]
古希臘的一些思想家對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與現實的社會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關于實踐的智慧。他非常重視習慣在形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作用。他認為道德上的美德是由習慣產生的,而習慣是在做的當中形成的。并指出我們由于行為公正而成為公正的人,由于遇事能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對待之,而成為勇敢的人。因而,從小養成一種好的習慣是極其重要的,好的習慣與壞的習慣,造成人們之間很大的差別。亞里士多德說:“我們必須先進行有關美德的現實活動,才能獲得美德。”[8]他認為幸福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是合乎德性的實現活動”[9]。這一命題“把行為和實踐作為實現活動凸顯出來,讓人們認識到德性和幸福不在于擁有,而在于行動,在于實踐,在于實現活動”[10]。
四、總結
總之,由于古希臘還處于人類歷史的早期,其思想道德教育還具有零散性和不系統性。但正因為此,才使之創造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啟發意義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方法至今仍閃耀著熠熠光輝,對豐富和改進我們當前的德育方法有重要作用。當然,古希臘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教育帶有明顯的階級性。教育對象限定在統治階級內部,平民和奴隸則被排斥在教育范圍之外,各種教育機構均為貴族子弟設立。因此,對于古希臘的思想道德教育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應當吸取其積極意義的一面,為我所用,又應當拋棄其消極意義的一面。
參考文獻:
[1][2][古希臘]柏拉圖著.戴子欽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13,110.
[3][4][7][英]博伊德?金著.任寶祥,吳元訓主譯.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8,19-20,20.
[5]冒從虎,王勤田,張慶榮.歐洲哲學通史(上卷)[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