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軍事思想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斯德哥爾摩現象(Stockholm syndrome),又稱斯德哥爾摩效應、斯德哥爾摩癥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癥,是指被害者對犯罪者產生情感、好感、依賴心,導致被害人反過來協助加害人、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斯德哥爾摩現象源于1973年在瑞士斯德哥爾摩的一起銀行搶劫案。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四名人質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抗拒政府營救他們的努力。獲救后不僅拒絕指控綁匪,而且一致對歹徒沒有傷害他們、對他們加以照顧表示感激,甚至還為綁匪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人質中一名女職員還愛上了劫匪。這一件事引起了社會科學家的思考,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后來的心理學研究將這起綁架案中的人質心理變化稱為“斯德哥爾摩現象”。
在歷史上或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斯德哥爾摩現象,清朝滿人的辮子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清朝男人的發型是由滿族人留辮子的習慣而來的,清朝建立初期,為了表示清朝統治者的統治地位,也為了表現漢族人民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臣服,清朝政府強迫全體中國人按照滿族人的習慣留辮子。因此全國人民奮起反抗軍事論文軍事論文,抗拒清朝政府的暴行,清朝政府為野蠻推廣留辮子,不惜大肆屠殺不肯屈服的中國人。經過清朝的統治,留辮子竟然被當時的一部分中國人當成了傳統,以至于推翻清朝政府的統治后,很多人對辮子產生懷念,甚至有人為了保住頭上的辮子而不惜放棄生命。一部分中國人從當初“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對留辮子的奮起反抗,到逐漸接受,最后到為了保住頭上的辮子而死,也是由于清政府的從野蠻屠殺到體恤百姓的統治方式,誘發了一部分人的斯德哥爾摩現象。
斯德哥爾摩現象,簡而言之,可以敘述為,A剛開始對B態度惡劣,行為野蠻,B會憎恨A。然后A對B略施小惠,B會對A態度轉變論文格式論文下載。最后A對B回復正常的待人方式,B會認為A對B很好而對A感激不盡。而其實最后A只不過是對B采取了正常的待人方式,而B會對A感激,其原因就在于在A的這一態度的轉變下,已經誘發了B的斯德哥爾摩現象。
二、 斯德哥爾摩現象的科學解釋及形成條件
西方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斯德哥爾摩現象: 出于對罪犯的畏懼,被害人為了轉移心理壓力,分裂出另外一種思想,把受到傷害(攻擊、壓迫、禁閉等)當成理所當然的,把受到的施舍(食物、外界消息、甚至生存權利)當成恩惠。人質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如此經過長時間的或短時間,高濃度的對峙,就會把開始對犯人的恨,轉變為畏,再轉變為愛,以此來減少心理壓力。劫持者讓他們活下來,他們便不勝感激,因此會對劫持者產生一種心理上的依賴感,與劫持者共命運,把劫持者的前途當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視為自己的安危,于是,人質就會把解救者當成敵人。
心理學家的進一步研究顯示,斯德哥爾摩現象的形成軍事論文軍事論文,有幾個形成的因素: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三、在貪污賄賂案件偵查中運用斯德哥爾摩現象之方法
貪污賄賂案件的偵查,具有物證書證少且取證難的特點,因此偵查更加倚重于審訊,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突破。面對審訊未達到目標,無法取得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偵查僵局,可以利用斯德哥爾摩效應來影響犯罪嫌疑人,從而使得犯罪嫌疑人心理產生變化,以期提高審訊成功率。將上述形成斯德哥爾摩現象的因素加以擴展,可以得出促使犯罪嫌疑人產生斯德哥爾摩現象的條件:
將犯罪嫌疑人羈押入看守所,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讓其處于信息封閉、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的境地,從而形成了誘發斯德哥爾摩現象的前提條件。偵查人員在此基礎上,可以有策略的誘發其他條件,使得產生斯德哥爾摩效應的幾率提高。
第一步,將犯罪嫌疑人羈押至條件比較差的多人監室,配合強度較大的審訊力度。看守所的集體監室在押人員罪名不同,涉嫌各種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混合羈押,且以暴力犯罪居多。此類羈押條件的特點是羈押人群素質普遍不高,與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素質普遍較高形成較大反差,與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被羈押前的生活環境更是形成鮮明的對比。犯罪嫌疑人羈押在此類環境下,心理落差極大,仿佛置身于異常惡劣的環境。此時配合高強度的審訊力度,更能加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負擔,盡量使其置身于“綁架受害者”類似的境地,此時偵查人員亦要表現出“綁匪”似的窮兇極惡形象,不給予犯罪嫌疑人任何好處,犯罪嫌疑人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予接受,務必造成犯罪嫌疑人絕望的思想狀態。
第二步,將犯罪嫌疑人移至條件比較好的多人監室,降低審訊強度,偵查人員適當施以小恩小惠。此類監室適宜以羈押詐騙、侵占等非暴力犯罪罪名的犯罪嫌疑人為主,此類被羈押人群相對其他被羈押人員素質較高,能夠給被羈押的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相對輕松的羈押環境。同時偵查人員在提審中要讓犯罪嫌疑人明白,更換監室的行為是偵查人員體恤犯罪嫌疑人而向看守所提出,經過多方努力才促成的事宜。再適當施以小恩小惠,例如遞香煙、送水果等手段,使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產生好感。
第三步軍事論文軍事論文,將犯罪嫌疑人移至條件好的單人監室,放寬審訊強度,輔以親情攻勢或政策教育等手段,有條件的可以安排個別家屬或單位領導短時間見面。偵查人員如能在這個過程中,使得犯罪嫌疑人相信是偵查人員盡最大努力將其羈押環境得以改善,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從最初對偵查人員的厭惡、怨恨,逐步轉化為感激、理解的心理狀態。安排家屬或領導見面,有可能會加深這樣的情感,此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有望徹底瓦解,突破口供的難度有望大大降低。
四、誘發斯德哥爾摩效應所需的外部環境配套
誘發斯德哥爾摩效應需要促使形成以下外部環境配套:
第一,促使看守所改進羈押方式,使將類犯罪嫌疑人按照罪名分類羈押。分類羈押,有利于看守所集中管理犯罪嫌疑人,不同種類的犯罪應用不同的羈押管理方式,也可以為偵查貪污賄賂犯罪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第二,將看守所按照羈押條件及環境劃分等級論文格式論文下載。此舉一方面可以改善犯罪嫌疑人的羈押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看守所人權狀況的提高。看守所設立若干個條件好的單獨羈押監室,以備需要時可以使用。
第三,提高偵查人員的審訊技巧。審訊技巧高超的偵查員,是誘發斯德哥爾摩現象的重要內因。在誘發斯德哥爾摩現象的過程中,偵查人員的角色是多變的,從一開始態度類似“窮兇極惡的綁匪”,到后來類似“略施小惠的綁匪”,最后類似“人情關懷的綁匪”,需要偵查人員的神色,語氣,和審訊談話的技巧加以配合,還要從審訊的過程中,通過偵查人員豐富的經驗,對犯罪嫌疑人察言觀色,了解犯罪嫌疑人的興趣、愛好,和犯罪嫌疑人羈押于看守所時,面臨什么困境,生活有什么困難,在適當的時候投其所好,略施小惠,以上技巧只有一名經驗豐富的偵查員才能做好做到位。提高了偵查人員的審訊技巧,時提高誘發斯德哥爾摩現象的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五、利用斯德哥爾摩效應突破口供是否違反法律之反思
首先,利用該方法不屬于刑訊逼供。利用該方法并沒有使得犯罪嫌疑人受到身體的傷害軍事論文軍事論文,將其關押在不同監室的做法,是想利用周邊的環境使犯罪嫌疑人產生心理壓力,不屬于刑訊逼供的行為。
其次,利用該方法向犯罪嫌疑人施加心理壓力在法律允許的偵查手段范圍內。反貪污賄賂偵查人員的訊問過程,就是通過政策教育、法律教育、事實教育、親情教育等一系列偵查方法,使得犯罪嫌疑人迫于國家法律的威嚴和無法抹去的事實,自愿交代其犯罪事實,該方法自始自終都在利用政策教育等方法使得犯罪嫌疑人主動、自愿交代犯罪事實,所以利用該方法是法律允許的。
最后,利用該方法不會使得犯罪嫌疑人產生后遺癥等一切負作用。斯德哥爾摩現象只是犯罪嫌疑人置身于強大心理壓力的情況下而產生的心理狀態,心理壓力解除后,該現象會隨著壓力的消失而消失,對犯罪嫌疑人不存在任何負作用。
篇2
《武備志》是中國明代大型軍事類書,是中國古代字數最多的一部綜合性兵書。《武備志》,又名《武備全書》,二百四十卷,文二百余萬字,圖七百三十八幅,卷首有李維禎、顧起元、張師繹、朗文煥、宋獻、傅汝舟諸序。宋獻序曰:“其所采之書二千余種,而秘圖寫本不與焉;破先人之藏書垂萬卷,而四方之搜討傳借不與焉。”(1)其為日凡十五年,而畢志一慮,則始于萬歷己未(萬歷四十七年,1619),竟于天啟辛酉(天啟元年,1621),全書分五門:《兵訣評》十八卷;《戰略考》三十三卷;《陣練制》四十一卷;《軍資乘》五十五卷;《占度載》九十三卷;五門又分為一百八十六個子目,綱目明晰;本書自成體系地對中國軍事理論進行集大成的總結,特別是對當時的國防形勢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對我們研究明代后期的交通、地理、兵力、武器、海外關系均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被譽為“軍事百科全書”。
明茅元儀輯,240卷,文200余萬字,圖738幅,有明天啟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寬文年間(1661~1672)須原屋茂兵衛等刊本流傳。清乾隆年間被列為禁書。茅元儀的《武備志》因收入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而備受關注。2005年,值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際,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研究員潘銘桑先生撰寫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在鄭和研究上的價值》一文,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武備志》的版本。
關于《武備志》的研究現狀,有內蒙古師范大學姜娜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茅元儀與〈武備志〉》,側重從歷史文獻角度研究《武備志》的成書、版本、編纂體例等。華中師范大學趙娜《茅元儀〈武備志〉與戚繼光著述關系考》及其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茅元儀〈武備志〉研究》,前者主要對茅元儀所著《武備志》大量征引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相關著作做出分析說明,后者側重探討了《武備志》成書背景、內容及其歷史文獻價值。首都體育學院劉容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論文《〈武備志〉中武術內容的整理及其價值的研究》,系統全面的對《武備志》中的武術內容進行研究分析。許保林《〈武備志〉初探》,著重從軍事學角度對《武備志》的軍事學價值進行探討。內蒙古大學云良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碩士論文《〈武備志〉――〈譯語〉中的蒙古語研究》,此文從語言學角度以明朝天啟年間出版的《武備志》第227卷中的《譯語》為主要材料,對《武備志》進行系統研究。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生李訓樣博士的《古陣新探――新出史料與古代陣法研究》,依據銀雀山漢簡、馬王堆帛書、上孫家寨漢簡、俑坑軍陣等考古資料,分別從軍事技術、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對中國傳統陣法的結構、運用、演變進行了詳細闡述,特別針對“陣間容陣”、“車戰”、“八陣圖”等陣法類的傳統話題進行了梳理和新解,這些問題在茅元儀的《武備志》中都有所體現,對研究《武備志》的相關陣法問題有重要參考價值。西北大學王路平的碩士論文《宋代陣法與陣圖初探》主要研究宋代的陣法,這些陣法大多收錄于《武經總要》,而《武備志》的編纂相當程度上借鑒了《武經總要》,故而其研究成果有一定意義。另有寧夏博物館王麗華有《〈武備志〉四種清版述略》(2),考證《武備志》四種清版的差異,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周運中有《論〈武備志〉和〈南樞志〉中的鄭和航海圖》(3),文章對故宮珍本叢刊之《武備志》、清初刪改版《武備志》及明末《南樞志》三本記載之《鄭和航海圖》做比較,去偽存真。
《武備志》的編輯、刊行對改變明朝重文輕武,武將多不知兵法韜略,武備廢弛的狀況有現實性的意義。它設類詳備,收輯甚全,是一部類似軍事百科性的重要兵書。其中存錄很多十分珍貴的資料,如《鄭和航海圖》、雜家陣圖陣法和某些兵器,為他書罕載。故該書在軍事史上占有較高地位,為后世所推重。
《武備志》的價值首先在于它輯錄了古代許多其他書中很少記載的珍貴資料。如一些雜家陣法陣圖,這是在專門研究陣法陣圖的著作如《續武經總要》中都沒有記載的,但在《武備志》中卻有詳細的記載。尤其是它收錄了“鄭和航海圖”,“航海天文圖”以及明代一些少見的艦船兵器及火器等,更顯可貴。另外,它圖文并茂,全書附圖七百三十八幅,除《手段訣評》和《戰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圖,生動形象,使我們可以在數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車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其次,《武備志》也有一定的理論價值。總的說來,《武備志》是歷代兵學成果的匯編,雖然包含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但不能把它們都看作是茅元儀的思想。然而,在序言及評點中,也可以看到茅元儀的一些軍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簡單地說,茅元儀在《武備志》中表現了要加強武備,富國強兵等思想。他認為:“人文事者必有武備,此三代之所以為有道之長也。自武備弛,而文事遂不可保。”(《自序》)他痛斥當時的士大夫不習兵事,遇有戰事就驚慌失措,束手無策。他提出:“惟富國者能強兵(《軍資乘?餉?序》)。他還主張開礦、屯田,發展經濟,軍隊必經常訓練,兵之有練,圣人之六藝也。陣而不練,則土偶之須眉耳”。在國家防御上,他主張邊、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編頗,使敵人有機可乘。他還認識到物極必反的道理,指出:“夫極盛者,必極衰,天道然也”。“然衰極則盛,理之常也。”他用這一道理論證盛世潛伏危機的道理,勸說朝廷振興武備,提高警惕。他對歷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己精辟的見解。總而言之,《武備志》是一部以資料價值為主,理論價值為輔的大型資料性著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軍事資料,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材料,同時又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線索,稱為之中國古代的兵書寶庫實不為過。毋庸諱言,《武備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儀在評論《三略》時認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書為偽托。諸如此類,不在少數。
參考文獻:
[1]茅元儀,《武備志》,華世出版社,1984年。
[2]許保林,《武備志初探》,軍事歷史研究,1988年。
[3]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2011年。
[4]姜娜,《茅元儀與〈武備志〉》,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5]茅元儀,《石民四十集》,明崇禎刻版。
[6]茅元儀,《武備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
[7]周運中,《論〈武備志〉和〈南樞志〉中的鄭和航海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
注釋:
篇3
[ 論文 關鍵詞]行政倫理思想;儒道墨法; 歷史 發端;理論內核
[論文摘要]
20世紀70年代,行政倫理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在西方才得以誕生,但行政倫理思想在
3.墨子:墨家行政倫理思想的發端。墨家的行政倫理思想,由戰國初期墨翟創立,代表著小私有勞動者和平民的利益,曾盛行一時,擁有與儒家并稱“顯學”的光環。墨子先學習儒家之學,而后創立墨家,以“兼愛”為核心,建立了涵蓋 政治 、 經濟 、倫理與 哲學 四位一體的思想體系,其中包含著一系列諸如“非攻”、“尚同”、“尚賢”、“貴義”、“貴利”等具有行政軍事思想、行政組織思想和行政人事思想的諸多內容。墨家的思想蘊含著大量的傳統行政倫理的原則與規范,如在人事管理上,墨家宣揚“以尚賢為政”的舉賢觀念,明確“以德就列”的用人標準,規定了“自上而下”的選拔方法和“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的錄用程序。經“巨子掌權”、“相謂別墨”、“墨離為三”等三個時期的分化,“墨家后學”繼承與 發展 了墨子的學說,并在認識論、邏輯學、 自然 科學 等領域也頗有建樹。由于階級斗爭加劇,小生產者階層的分化瓦解,以及墨學自身空想性與脫離現實的不足性,墨學逐漸退出了 歷史 舞臺,以致“其學幾絕,其書僅有”。然而,隨著歷史的演進,墨家諸多思想精華被整合到儒家、法家等學派之中,彰顯其不朽的思想價值。“雖然,墨學的繁衍傳承沒有像其他諸子學說那樣的款款綿延,但是,這并不妨礙其時代價值的展現,其‘墨子精神’依然在不同時代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無論何時,墨學總有許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究,也總能發掘出許多新的理論點”。所以,先秦墨家思想必然成為追溯
篇4
一、建設現代化應該借鑒齊文化中的優秀政治思想
重視人才,選賢任能,是齊國政治思想的重要特點。在齊國政治家和開明君主看來,“爭天下者,必先爭人”…,要“霸諸侯,一匡天下”就要培養造就人才,大膽啟用人才。立國之初,姜太公就制定了“舉賢而上功”這一基本國策。齊桓公時,又發揚光大這一重用人才的優良傳統,并進一步提出了關于用人的 “三本”、 “四固”原則和學說,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用人標準 、選拔措施和考核辦法。齊桓公大義相管仲及設庭燎招士、齊威王用人不疑、齊宣王禮賢下士等尚賢重才的做法,也都集中反映了齊國對人才的重視。
崇尚法治,依法治國,是齊國政治思想的又一特點。齊國當時雖然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法治體系,但統治者已認識到了法的重要性,主張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來規范臣民的行為,把法看成是行政施令的法寶,開始運用“法”這個工具為自己服務。《管子明法解》認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君主治國要以法律、制度為準則,實行法律化、制度化。基于這樣一種認識,齊國統治者特別強調法律先行,重視立法,并認為立法應遵循以下五條原則:一是順天時,法自然;二是因時而變,順乎民情;三是令于民所好,禁于民所惡;四是重安居,利耕戰;五是慎其立,嚴其行。不僅強調要法律先行,搞好立法,而且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認為依法治國要貫穿于君、臣、民之中,法律一經制定出來,“君臣上下貴賤皆發焉”。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此外,《管子》還認為,執法必須從嚴,執法必須 “公正”。《管子·版法解 》日:“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則聽治不公。聽治不公,則治不盡禮,事不盡應。”《管子》對法的論述,體現了齊國以法治代替人治,用法來規范百姓行為的治國思想。雖然齊國的法治思想尚處于初級階段,很不系統 、全面,但卻起到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先行作用。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 ,治國必須依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越是經濟發展,越要加強法制建設;發展市場經濟,必須依靠法制作保障。
以廉為本,反對奢侈,是齊國政治思想的另一特點。齊國的政治家從治國安邦 、維護 自己的統治出發,強調統治者要 “薄于身而厚于民”,并以此為指導思想,制定了許多為政清廉的具體規定和措施。如《管子·八觀》中說:“山林雖廣,草林雖美,禁發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公室必有度。” 《管子·權修》又說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國雖小必安。取于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此外,還主張對官吏實行嚴罰重賞。齊威王時,即墨大夫由于治理有方,百姓富庶,被 “封之萬家”;阿大夫因欺壓百姓 ,收受賄賂 ,被 “烹”之。齊國不僅有廉政措施,而且還涌現出許多勤儉持政的官吏。晏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晏嬰身為齊國宰相,歷仕三朝,卻始終過著清貧的生活:穿緇衣,吃粗糧,駕駑馬,居陋室,并多次謝絕君主賞賜的封邑、新宅、美女、車馬和衣裘,堪稱廉潔楷模。不管齊國統治者倡導廉潔勤政出于何種 目的,客觀上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啟示:要想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現代化,就要懲治腐敗,保持廉潔。
二、建設現代化應該借鑒齊文化中的優秀經濟思想
齊國之所以在諸侯紛爭中成為大國、富國、強國,關鍵在于其重視發展經濟。姜太公初封齊國時,齊地如《漢書·地理志》所記載,乃“負海渴鹵,少五谷而人民寡”,地薄人少,百姓貧困。然而,齊國卻背山面海,有山木魚鹽之利。根據這樣的國情 ,齊國因地制宜制定了優先發展工商業的建國方針,使齊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并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領先于其他諸侯國,成為經濟大國、軍事強國。建設現代化,也要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生產力,以生產力的大發展促進經濟的大發展。重視農業,以農為本,是齊國的一貫經濟主張。齊國重視農業主要體現在既抓糧食生產 ,又注意發展多種經營,做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管子·臣乘馬》日:“彼王者不奪農時,故五谷興豐。”《管予匡君小匡》又說:“無奪農時,則百姓富。”而且還頒布禁令以保證農時,“無奪農時”,其目的是為了搞好糧食生產,使百姓有足夠的食物。為保證糧食生產,促進糧食生產,齊國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 “均地分力”,按勞動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二是 “與之分貨”,即在 “均地分力”基礎上實行按產量分成的實物地租制。為發展糧食生產,還大搞農 田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洪工程建設 。
齊國不僅重視糧食生產,而且注意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如魚鹽生產,太公時就 “便魚鹽之利”,桓公時又 “設輕重魚鹽之利”,并對煮鹽業實行國家專營的政策 ,使齊國魚鹽業 “通輸海內”。又如畜牧業生產,《管子·山權數》說: “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對六畜的飼養實行保護政策,反對對飼養六畜征收賦稅。再如林業生產,主張大搞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并實行 “民之能樹藝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 的獎勵政策。齊國堅持以農為本、發展多種經營的經濟思想,使其成為經濟大國。在我國這樣人 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要牢固樹立以農業為基礎的思想,既搞好糧食生產,又注意林木副漁各業的協調發展。
重視工商外貿,是齊國經濟文化的又一重要內容,并因此而形成齊國經濟文化的特色。與當時其他諸侯國相 比,齊國手工業和商業外貿都是非常發達的。齊國一直有手工業生產傳統。建齊之后,又設“工正”、“工師”、 “鐵官”等官來負責手工業的管理,因而齊國在制銅、治鐵、紡織、制陶等行業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都獲得空前提高,對此,《考工記 》作了詳細記載。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優勢,齊國的商貿業也越來越活躍。為促進商貿業的更加繁榮,齊國采取了 “馳關市之征”的政策,并強化市場管理,改善服務,以吸引更多的商人到齊國從事商品交易。齊國重視工商貿易的傳統和精神,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加快工業現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這是因為,看一個國家是否富強,工業化是重要標志。沒有發達的工業 ,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繁榮,也就沒有國家的富強。
齊國經濟思想中還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既重視市場作用,又重視宏觀調控。《管子·乘馬》說:“市者,貨之準也。是故百貨賤則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則百事治,百事治則百用節矣。”認為市場雖然不能使商品的數量在流通中增加,但卻可以通過市場刺激消費,影響商品的生產。因此,《管子·揆度》強調說“千乘之國,中而立市。”這不僅強調市場的作用,而且主張國家要利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商品價格,調節生產,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管子》既重視市場作用,又重視宏觀調控的理論,對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定的啟迪價值。
三、建設現代化應該借鑒齊文化中的優秀軍事思想
齊國的軍事理論,主要包括在《六韜》、 《管子》、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司馬兵法》《子晚子》 (后軼 )等古籍中。另外,《左傳》、 《國語》、 《戰國策》、《史記》等典籍中也記錄了齊國王公將相的一些軍事言行。齊文化中的軍事思想內容豐富,對后世影響深遠,對現代化建設特別是國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齊兵學主張慎戰。《孫子兵法》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涉及到國家的存亡、百姓的生死,因而主張要慎重從戰,不可輕易用兵。 “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 ,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齊國的這種戰爭觀,與我們倡導的積極防御,并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處理問題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是一致的。實現國防現代化是為了更好地防御外侵,維護國家利益。“積極防御”,就是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穩定為目標來加強軍隊的建設 ,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去侵略別國。 “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處理問題”,就是以有利于我國經濟發展為目標,力求避免和制止戰爭,力爭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努力創造和維護良好的國際環境。
齊兵學主張強化軍訓。《孫子兵法》提出對部隊的教育訓練標準要高、要求要嚴 、教導要明,使部隊行軍宿營、攻防追退做到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絕不允許 “弛、陷、亂”現象發生。 《管子·幼官》也規定了對士兵進行教育訓練的內容,包括 “動慎十號,明審九章,飾習十器,善習五官,謹修三官”。沒有嚴格的軍訓,部隊就沒有戰斗力。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是關鍵。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軍隊主要是靠教育訓練提高戰斗力,必須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來認識。軍事訓練是部隊經常性的中心工作,要以提高戰斗力為標準,加強對高科技知識的學習,注重合成作戰訓練,特別要訓練干部學會指揮現代戰爭。
齊兵學重視武器裝備。《管子·參患》說:“故凡兵者有大論,必先論其器”,把武器裝備看作是戰爭勝敗的重要原因。還提出了制造精良武器的三條措施一是 “聚天下之精材”;二是 “來天下之良工”;三是進行嚴格的試驗、檢查和保管,做到 “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成器不課不用,不試不藏。”武器裝備現代化,是軍隊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主要標志之一。
為此 ,要制定裝備發展的戰略目標,貫徹突出重點、少而精、質量第一的方針,堅持在自力更生、搞好科研的同時,注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先進裝備和先進管理辦法,著力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
齊兵學重視后勤供應。后勤供應能否及時,直接關系著戰爭的勝敗。古代戰爭的后勤供應主要是糧食。有了足夠的糧食,部隊才能堅持戰斗。孫武提出了著名的 “因糧于敵”的主張。 “因糧于敵”就是從敵國取得糧食。這樣做,可以避免遠距離運輸而帶來的民困國窮。 《孫子兵法》重視后勤供應的思想,對軍隊后勤現代化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現代戰爭靠的是強大的后方供應,在一定意義上是 “打后勤仗”。因此,要從現代戰爭著眼,努力加快后勤供應的現代化建設。
齊兵學強調要依法治軍。齊國的軍事思想家都主張要嚴肅法紀,執法如山。《孫子兵法·行軍篇》指出: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主張對軍隊嚴格管理。孫武斬美姬和司馬穰苴斬莊賈都生動地體現了這種以法治軍的思想。穰苴治兵,首先是嚴明軍紀,樹立軍威。他初次出征時,就斬殺了誤期失約的監軍、齊景公的寵臣莊賈。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重點同樣是要堅持從嚴治軍,依法治軍,大力加強軍隊的法制建設。要根據新時期軍隊建設的規律、特點和環境,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嚴格按條令條例和法律法規辦事,用法規制度把軍隊的行動統一起來。
注釋
[1]《管子·霸言》
[2]《論語·憲問》
[3]《漢書·地理志》
[4]《管子·任法》
[5]《管子·匡君大匡》
[6]《孫子兵法·計篇》
篇5
一、確保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近年來,院校教學內容改革有了較大進展,但是內容體系單一、知識結構陳舊、教材建設滯后等問題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學內容低層次循環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要按照現代化教學工程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加大教學內容創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體系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員的教學工具,學員的認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主要的教學媒介。二是要加強基礎教育,提倡雙語教學,打牢學員的科學文化基礎;要加強新理論、新技術、新戰法、新裝備教學,解決好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和先進性問題。三是要不斷充實信息化戰爭理論的教學內容,提高軍事人才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戰人才培養目標,深入研究各層次各類人才應具備的信息作戰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充分論證與之相適應的課程內容體系,使信息化戰爭理論在各層次的課程內容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強化教材質量監控和編選協作機制,樹立精品意識,逐步建立全軍院校教材信息數據庫。
二、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是現實軍事斗爭準備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戰斗力的關鍵,其目的是使學員獲得與崗位任職相適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課程建設必須圍繞不同層次的任職崗位,突出崗位任職特點,注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突出培養目標的針對性,以滿足軍事斗爭準備對多種軍事人才的需求。為此,一是要跟蹤科技發展前沿,貼近部隊建設實際,適應軍事斗爭準備需要,把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實現打得贏、不變質的目標貫穿到教學內容體系中去。二是要用現代的觀點精選傳統內容,及時充實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內容,以適應新軍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強實踐性教學,緊貼部隊作戰任務,緊貼武器裝備發展,緊貼科技練兵實際,緊貼任職崗位需要,以滿足第一任職需求和提高部隊戰斗力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務分解、轉化為教學內容,形成不同的教學訓練課題或訓練問題,更好地為軍事斗爭準備服務。
三、堅持學科專業發展的和諧性
加強軍隊院校學科專業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教學內容的創新,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建設一批有特色的課程,從而推動軍隊院校學科專業建設健康發展。一是要準確把握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特點,深入研究新型軍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要求,按照系統設計的思想,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內容。二是要緊緊抓住優化課程體系這個重點,打破學科特別是課程間的壁壘,對現行課程體系實施結構性優化重組,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創新,增加反映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綜合性課程,設置介紹知識結構、傳授宏觀思想、培養思維品質的概論性課程,實現科技教育、人文教育、軍事教育的有機融合。三是要根據武器裝備的發展不斷創新,針對培訓對象的不同而不斷變化,構建層次上深化、體系上完備,全面、系統、開放、靈活、進出有序、機制完善的動態課程體系。
四、促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
教學內容的創新,能帶動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創新,牽引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當前軍校教育將原先單一的任職教育、學術性教育,發展為多層次、多類型的教育,就必須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例如,生長軍官的教育,應以接受性學習為主,輔之以創新性學習。
中高級培訓或研究生教育,則應側重于創新性學習,輔之以接受性學習,主要是推進受教育者知識的創新、拓展和深化,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因此,要根據學員的學習實際,因人而異地確定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實現課程設置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銜接,以教學內容的創新帶動教學方法的改革。一是把培養學員運用知識的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教員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以擴大學員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能力為主導。二是給學員主動權。多提供一些自學和討論問題的機會,引導學員獨立地進行綜合、分析活動;幫助學員用創新的精神學習知識,使其敢于、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見解。三是積極開展學術研究活動,不斷活躍學術研究氣氛,增強學員探索求新的欲望。四是在教學中,要不斷研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并結合實際,開拓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書本知識。
篇6
一、水文化研究的學科分類與發展軌跡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專業設置按“學科門類”“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三個層次來設置。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設有13個學科門類,110個學科大類。水文化歸屬哪一個學科?經檢索發現,文學、工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文獻比較集中,教育學、理學、法學、歷史學居中分布,管理學、藝術學、哲學分布的較少,農學、醫學、軍事學沒有相關文獻,文化及水電工程是關注最多學科。在上述學科門類中,排本學科門類首位的是:文學是中國文學33篇,工學是水利水電工程239篇,經濟學是工業經濟119篇,教育學是高等教育19篇,理學是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25篇,法學是民族學13篇,歷史學是考古10篇,管理學是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10篇,藝術學是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8篇,哲學是中國哲學6篇。除上述研究領域文獻較多外,還鮮見于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林學、中藥學、醫學技術、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等學科。由此可知,水文化研究內容廣泛,不僅有文史哲人文學科內容,而且還有理工類自然學科,同時還有經管法等社會學科的內容,屬于新興的文理交叉學科。我國水文化研究歷經開展宣傳研究(1989—2003年)、服務水利實踐(2004—2006年)、政府倡導推動(2007—2010年)和規劃專項建設(2011—2014年)階段,基本上與年度發表文章數量趨勢相吻合(見表1)。特別是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年)》以來,《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研究》和《中國水文化發展前沿問題研究》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點)課題相繼立項,國內學者的水文化研究主要聚集在水文化理論、水文化遺產、水文化資源、水工程文化、地域水文化、水文化教育傳播等方面。從表1可知,1989—2001年,水文化研究的論文較少,年均不足6篇,低于年均篇數的年度為1989年、1992年、1998年、1999年、2000年,尤其是1993年和2001年分別為0篇,這說明水文化研究處于萌芽階段。2002—2006年,論文數量呈平穩緩慢增長態勢,平均每年約20篇,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進入2007年后,論文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到2008年、2010年達高峰期,隨后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正趨向穩定和成熟。從2011年開始,論文數量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年均為86篇。2011—2016年篇數占所有論文的53.4%,說明此階段是我國水文化研究領域的探索和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1989—2003年,沒有研究生以水文化選題作為學位論文。2004—2016年,學位論文共39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碩士學位論文37篇),學位論文數占所有論文的4.06%,說明我國水文化研究在基礎理論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在學位論文中,最早的博士學位論文是2004年艾菊紅的《傣族水文化研究》②,最早的碩士學位論文是2005年劉虹弦的《水脈相連氣韻橫生———水文化在現代城市形象中浸潤和延續》。在水文化文獻中,主要來自《治淮》《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水利發展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中國水利》《江蘇水利》《水利天地》《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涉水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主辦的期刊。在水文化研究中,涉水行業高等院校期刊如《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南昌工程學院學報》等成為主要學術交流陣地。尤其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自1985年創刊就設有“水文化研究”專欄,成為全國期刊界歷史最長、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特色欄目。此外,《北京水務》《中國三峽建設》《山西水利》和《城鄉建設》這四種期刊數量也位居前列,說明水文化研究與水利建設也緊密相連。
二、水文化研究的熱點、焦點與團隊分布
文獻分析表明,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還沒有刊發與水文化相關的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歷史類文章,中文核心期刊刊發水文化研究文章更少。在水文化研究論文中,被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論文較少,《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或收錄論文屈指可數。這說明,水文化研究期刊層次和期刊學術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通過對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一門學科的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焦點。水文化研究出現頻率極高且排在前列的關鍵詞有“水文化”“水”“文化”“水文化遺產”“人水和諧”和“水文化建設”。這說明,以上述詞語為關鍵詞的文獻相對比較集中,是水文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和焦點之一。同時,頻率在4次以上的關鍵詞主要有“建設”“水利風景區”“保護”“內涵”“水文化教育”“水景觀/開發/保護利用”“教育/水資源/水利院校/城市發展/發展”“水利/可持續發展/研究”“傳承/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播/和諧/水利工程/水環境”和“水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由此可見,水文化研究的范圍和領域更加廣泛,如水生態文明、水文化傳承創新、水教育傳播、人水和諧等成為水文化研究新態勢。通過分析研究機構,可以了解我國水文化研究團隊和研究基地分布格局。水文化研究發文排在前3位的全部來自高等院校,分別是河海大學、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其中,河海大學38篇,發表文獻最多,占總數的3.94%;南昌工程學院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發文章分別占總數的2.07%、1.87%,這與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所、南昌工程學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水文化研究中心都是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密不可分。上述研究基地已經成為水文化研究、水文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高地。
篇7
韓信(約前231―前196),古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西漢開國名將,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后貶為淮陰侯,漢初三杰之一。韓信用兵講究出奇制勝,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 “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那么作為一名學生,如何學習韓信精神、傳承韓信文化呢?
一、讀書籍,知歷史
(一)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韓信衣錦還鄉時,給了亭長一百錢,可見其胸懷。
(二)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韓信聽了非常慚愧。這個故事的續集是,韓信后來衣錦還鄉,找到這位當年的恩人,賞賜千金。一飯千金,是韓信知恩圖報,有顆感恩心的表現,千百年來,直至今日,這個故事對于社會建設都十分有意義。
(三)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這個故事其實續集是后來韓信衣錦還鄉,找到那個惡少,惡少嚇得魂不附體,韓信一笑置之,還賞了他個小官做。胯下之辱是韓信不與小人計較,一心謀大事的寫照。
韓信這種以德報怨,志存高遠,忍辱負重的精神正是我們很多人所缺少的,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二、訪故里,瞻英雄
韓信故里,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取意八卦。廣場大門前的是兩座石闕,從烽火臺、望哨演變而來,是漢代將軍威武的象征;大門兩側的石柱,如同兩列勇猛威嚴的士兵,昭示著將軍統帥萬馬千軍。故里大門上部呈“八”字形,寓意大將軍威風八面,也可說成是“故里喜迎八方客”吧;大門內側狀似廟宇,暗示韓信用兵的變化莫測。
在鎮淮樓的東北方,坐北朝南,原為三進花園式建筑,在正殿上,有韓信坐像,兩側有侍童分立左右。殿內懸掛著“乃白精心”、“國士無雙”、“興漢三杰”等牌匾,兩面山墻上鑲嵌有韓信事跡和明人題刻。后漸湮廢。
重建的正殿為單檐硬山隔扇,仿漢建筑風格,顯得古樸莊重。殿內重塑了韓信像,修復和添置了一批文人題刻。院內廣植花草,栽種青松翠竹。
同時在古運河楚州區段的堤岸上有一座高聳并立的牌坊,上面鐫刻著“韓侯釣臺”幾個鎏金大字,頗為醒目。牌坊下有一亭,亭左側是漂母祠,下首就是韓侯釣臺。韓侯釣臺為一磚砌亭,前豎書“韓侯釣臺”,背面則有淮安縣人民政府所撰的“重建韓侯釣臺記”文。
想當年,韓信仗劍從軍,楚漢之爭,他縱橫沙場,戰必勝、攻必克,為劉邦成就帝業立下赫赫戰功。人們稱他為“兵仙”,國外學者稱他是“冷兵器時代最偉大的軍事家”。他的文韜武略從何而來的呢?傳說甚多,但無史籍可考,傳說他曾拜甘羅為師。在此地往東北一里許為古甘羅城,甘羅十二為上卿,年老受封在此筑城而居。因而淮陰故城又稱為甘羅城。少年之時的韓信向他討教學習,終成一代兵仙。這也就是當年韓信拜甘羅為師,向甘羅求學經常路過的橋――“訪甘橋”。待韓信功成名就,心系故里回鄉過橋后即是“落葉島”,意取韓信功成名就、落葉歸根。
韓信故里結合古代建筑藝術與歷史文化,再現了秦風漢韻,使人從中感受到歷史文化遺留下來的滄桑,禁不住領略一代英雄韓信的各種風情,扼腕長嘆!
三、出板報,貼標語
為了更好地學習韓信的可貴品質,班主任可組織學生把班級的文化氛圍渲染出來。用好黑板報,介紹韓信,講述故事;教室一隅張貼著有關韓信的成語和同學們受感觸所寫下的語句。例如:十個常見的能串聯起韓信一生的成語――胯下之辱,一飯千金,推陳出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功高震主,多多益善,鳥盡弓藏,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學生書法“燈下學子嘔心瀝血盼的是金榜題名、家中父母吃苦受累望的是捷報頻傳”等。
四、懷感恩,奮圖強
篇8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穩固、持久而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品質。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發展的精神支持和前進動力,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今天,中國正致力于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迫切需要有昂揚奮進的中華民族精神來凝聚和團結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但是,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人們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精神狀態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在把握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尤其是應對其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挑戰時,我們更需高度關注在實踐中推進中華民族精神培育的問題。故此,在當今時代,弘揚和培育大學生什么樣的民族精神,如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必然面對和必須回答的問題。
一、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千百年來的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形成起來的、為本民族絕大多數成員認同和接受并滲透和體現在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思想、性格和情感中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品質和精神風貌等核心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的總稱,是反映中華民族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優秀精神品質。中華民族精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既體現了民族精神的共性,又包含著獨特的個性。黨的十六大對中華民族精神概括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體系中,愛國主義居于核心地位。列寧指出:“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愛國主義不僅是她在千百年來生存和發展中凝結成的崇高的民族情感,也是中國56個民族共同的價值選擇。長期以來,中華兒女把愛國主義視為個人生命的根基和發展的基礎,當做人生的價值標準和精神目標。愛國主義精神綿延不絕,支撐著中華民族戰勝困難,保持生機和活力,不斷前進和發展。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精神發揮著強大的社會整合功能和社會促進作用,它包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一直發揮著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統攝力,它深深地鐫刻在人們的思想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民族成員的行為和實踐,它像一根強有力的紐帶把整個民族緊緊地聯結和黏合在一起,在起到協調、統一的整合作用的同時也引導和促進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二、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的關系
國防教育是國家為鞏固和加強國防而對公民進行的普及性教育,目的是培育國防后備人才,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公民履行國防義務的自覺性。國防教育具有明確的民族精神教育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總則寫道:“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由此可見,國防教育是以愛國主義為主旋律,擔負著提高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科學文化、心理健康等素質的重任。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核心也是愛國主義,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國防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兩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三、當前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現狀分析
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主要以國防教育作為重要的活動載體,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高校的國防教育活動存在著流于形式的傾向。
1 國防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從事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的教師隊伍,其整體素質的高低是國防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高校開設了國防教育專業,進一步加強國防教育師資的培養,但總體上看仍存在問題:一是編制不落實。按照相關規定,高校一般應設軍事理論教研室,根據學生人數配備相應比例的專職軍事理論教員,而實際上許多高校國防教育師資的配備人數比例遠低于規定要求。二是教師的學歷、職稱、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教師的缺乏增加了國防教育開展的難度,降低了國防教育的教學質量,阻礙了國防教育的改革進程。
2 國防教育形式內容簡單。“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國防教育將逐步擺脫傳統軍事國防觀念的束縛,而代之以更新、更完善、更豐富而且是全民、全方位、立體、開放的現代化大國防觀念。”高校國防教育要培養具有大國防觀念、具有民族精神的人才,它是集思想性、知識性和技術性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應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時期,所以,僅傳授軍事知識是不夠的。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對國防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刻,把軍訓作為國防教育的單一手段,應在加強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教學的同時,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國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媒介以及國防教育實踐,積極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3 國防教育氛圍欠缺。目前,多數高校的國防教育都是依靠軍訓和軍事理論課來進行的。軍訓在各高校都能正常進行,但許多學校對學生進行軍訓仍然停留在隊列和內務管理層面,缺乏更深層次的槍械使用和槍械射擊訓練。軍事理論課教學存在較大差異,大部分學校都能按照《軍事理論教學大綱》規定的課時要求開設軍事理論課程,但也有少數學校不能達到學時要求,甚至根本就不開,或者搞形式主義。國防教育的經常性活動比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軍營一日、射擊運動及國防教育日活動等,除了部分學校在一定程度上能開展外,不少學校基本上沒有。再加上有些學校的重視不夠,使得國防教育的渠道過于單一,形式過于簡單,經費過于欠缺,從而無法形成良好的國防教育的氛圍。
4 國防教育課程建設滯后。國防知識是一個包容了從內政到外交、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的知識群體。“在當今時代,一些發達國家的國防教育已經超出了純軍事的范圍,主張從政治、軍事、民防、經濟、技術、心理、外交、精神等諸多方面增強公民的現代軍事意識和戰爭意識、自強意識和面向未來意識、現代競爭意識和科學意識。”目前,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建設多數處于孤立狀態,沒能做到與相關學科知識的融合,軍事理論課的內容基本上包含中國國防、軍事思想、戰略環境、軍事高技術和信息化戰爭等內容,內容相對簡單,也缺乏完整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這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以大國防觀念為主的綜合素質,也不能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民族精神。
四、高校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與對策
1 健全和完善組織機構,不斷優化師資隊伍。健全機構是搞好國防教育的組織保障,高校在進一步加強和穩定人武部建設的同時,特別要加強軍事理論教研室的建設。師資隊伍是高校國防教育實施的關鍵,高校國防教育一定要從師資隊伍建設抓起。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國防教育教師編制,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專職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在隊伍建設中既要重視將具有較強的組織指揮能力和實際教學經驗的部隊轉業干部充實到教學隊伍中來,同時還應該補充一些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應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規劃,切實加強對國防教育師資的培養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在崗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實際工作能力,使高校國防教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內容、改善知識結構。應建立國防教育學科的技術職務評聘制度,逐步形成本學科領域的技術職務評審體系。
篇9
一、關于《墨子》的英譯問題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英美學界對于中國經典的詮釋和研究與日俱增。并且陸續有許多專門討論中國經典的新書及論文集問世,而且研究的質量亦在持續進步中。相對于孔孟的儒學派和老莊的道學而言,關于墨子或者說墨家的研究就顯得冷門一些。到目前為止,有關《墨子》的英譯主要版本如表所示:
綜上,歐美學界對《墨子》的論著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介紹中國哲學思想史,論述墨子生平及其思想時,對《墨子》的主要內容進行翻譯解釋,如《劍橋中國古代史》等。第二類是關于《墨子》部分思想尤其是對《墨經》的翻譯和研究,如《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等。第三類是對《墨子》原文的翻譯,如《英譯墨子全書》等。
綜合來看,從21世紀起,西方的研究慢慢從大的先秦思想史轉移到個案研究。在2006年汪榕培、王宏的《墨子》全譯本之后,歐美學界對墨子及其學說又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催生出了另外芍中碌娜譯本。自此歐美學界對墨子的研究上升到了另一次層次。他們不僅僅集中對《墨子》的倫理道德進行研究,還從宏觀上對墨學進行觀察。但這也反映了另外一個問題:《墨子》的英譯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闡釋上。如艾喬恩的《墨子全譯》一書,語言通俗易懂,但僅僅是對字面意思的翻譯,很難達到學術的高度。
二、歐美學界對墨子的主要研究
1.葛瑞漢(Angus Charles Graham)
作為較早對中國先秦哲學思想進行研究的西方漢學家,葛瑞漢對墨子及墨家學派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是西方墨學研究的代表。
葛瑞漢有關墨學研究的論文有:《〈墨子?小取〉的邏輯》(1964年)、《墨子論辯的語法》(1971年)、《后期墨家論〈墨子?大取〉中的倫理學和邏輯學》(1972年)、《對墨家光學方面的系統研究》(1973年)、《〈墨經〉的結構》(1978年)、《〈墨子〉核心篇章中反映的早期墨家分派》(1985年)、《自私的權利―楊朱學派、后期墨家》(1985年)等等。主要專著有《后期墨家的邏輯、倫理和科學》、《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等。
首先在墨子及墨家的認識上,葛瑞漢認為墨家實屬士階層。國內研究一般認為,墨子即墨翟,但“墨”準確地說并不就是他的姓,很可能與其工匠職業有關。葛瑞漢認為,墨家實際上已經是當時的士階層了。因為墨子及其弟子是具備軍事才能的能工巧匠,他們大多接受過教育以及技能的訓練,并且引起了統治者的重視并給予任用。因而他說“我們不妨把墨家看做近于或屬于士階層的新貴,他們帶來了有別于儒家人物大多從屬的舊的世襲的士階層的新氣象。”[1]
其次在墨家學說的認識上,葛瑞漢將墨家學派歸作道德功利主義者。他認為墨家中的“利”是墨家判斷所有傳統道德的檢驗標準。葛瑞漢在《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的序別指出,“墨家自身是道德主義者,他們用功利原則來判斷所有問題,他們從詭辯論者獲得的是一種邏輯十分復雜的功利主義的工具。”并且認為墨家的辯論是中國最早的理性論辯的開端。很多學者對這一看法持有異議,本文在后面的論述中將有指出。葛瑞漢在早期作品《后期墨學的邏輯、倫理和科學》中把墨學抬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引起西方漢學家對墨學的大力關注。他在《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中明確指出:“中國的理性論辯發端于孔子的第一位論敵墨翟,并在對立的學派的沖突中以詭辯的形式發展。”[2]該書是葛瑞漢全面系統闡述包括墨子思想哲學在內的中國先秦哲學思想的一部專著。也是他墨學研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品。
最后在墨學后期的分派上,葛瑞漢持“分三家”的觀點。分別是純粹派、妥協派和保守派,并詳細討論了三派的爭論內容,如“三表法”等。他在《后期墨家的倫理、邏輯和科學》中認為后期的墨家世界圖像是“由一種具體而又特殊的物體所組成的宇宙,每一個都帶有相互滲透的性質,物體都處于隨時間變化的空間中,通過必然關系而相互關聯在一起,而這些必然關系和它們的名稱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類似的。”
2.史華茲 (Benjamin I.Schwartz)
史華茲作為中國思想史研究的著名漢學家,《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是他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一部頂峰之作。他在該書的第四章專門對墨子及墨學的相關問題給予了集中討論。
史華茲認為墨家學派是一種具有宗教性的學派。他認為,墨子的宗教純粹與他對人類的關懷有關。墨家學派的成員以愛為己任,“(他們)很容易在這項知識事業自身蘊含的邏輯中進入忘我的境地,盡管他們的大師堅持的是功利主義的教義。”[3]史華茲認為墨子學派是領屬于精英階層的,他們是“精英性質的先鋒隊”。其次,他還對儒墨對待宗教性觀念(天命、鬼神等),對待人類終極的利益和幸福(仁、愛、禮、樂等),對待社會所需人才即賢人的不同作了詳細的比較。在儒墨對待創新的問題上,史華茲指出儒家更多的是述而不作,而反觀墨家,則是鼓勵創新。很多學者對墨家的軍事技能上的創新是給予高度贊揚的,如葛瑞漢在《后期墨家的邏輯、倫理和科學》中就說:“墨家讓所有的傳統道德都受社會功利性的檢驗,而且公開地捍衛技術創新。”但史華茲認為,墨家只能算是實用主義的創新,即在工藝上、技能上、軍事技術上、論辯方法上進行創新。而對于社會真理,墨家則仍然是一個傳述者,或者說,墨家仍然期待自己作為一個傳述者。因為墨子非常尊崇上古三代的圣賢君王的,因而他有很多訴諸于古的做法。譬如其“兼愛”、“非攻”、“尚同”實際上都是向更加樸素、更無修飾的文明的靠攏。最后,他還對墨家命運的衰亡原因進行探討,認為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儒家找到了接近政府的途徑,而墨家則“極端地偏離了精英文化中的某些根深蒂固而又廣泛認同的取向”[4]。
3.其他漢學家的研究
對于其他漢學家的研究,主要從其研究的具體方面出發。
關于文本研究方面,大多西方學者從翻譯學和跨語言學角度出發,如早期從事語言研究的專家何莫邪(C.Harbsmeier)以及近年的約翰諾布洛克(John Knoblock)以及王安國(Jeffrey K.Riegel)就從翻譯學的角度對《墨子》中的政治倫理的書寫進行深入研究[5]。艾喬恩則從翻譯角度對《墨子?大取》和《墨子?小取》進行剖析[6]。Erik W.Maeder從《墨子?十論》出發,他首先承認前輩學者對《墨子?十論》是早期墨家三個各自獨立發展的學派存留下來的文字結集這種看法,然后再進一步利用在同一著作中引人注目的相互獨立的文字共存的事實來描述這些學派的形成過程。在對《十論》中某些文句的重復出現考查時,Maeder指出《十論》很可能不是墨子本人的原著。他還推論這三個明顯不同的文本是在《墨子》成書晚期,也就是大約在秦漢之際,未加鑒別地收入進來的。[7]戴卡琳等也認為《墨子》這本書是由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和門徒編撰而成。因此,在進行《墨子》文本研究時不能預設《墨子》具有一種一貫的、統一的思想主張,因為該書本身就是跨時空的累積型作品。
關于墨子的利己主義思想的研究不乏人在,如華靄仁(Irene Bloom)曾對墨子和孟子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墨子所謂的心性是從客觀層面來實現的,即為了解決倫理道德的秩序問題提出“兼愛”,用以作為人類實現終極利益的保障。在比較過程中,華靄仁認為墨學中的利己主義思想是自私的表現,這歸因于其對墨子的了解不夠深入,是其墨子研究中的不足。此外,隨著對先秦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有不少學者就墨子是否是一個功利主義者這一點上,提出了質疑。特別是近年來多有學者參與討論,Kristopher Duda、Daniel M.Johnson 等學者都曾寫過文章論述過這個問題。Kristopher Duda對墨子是利己主義者給予肯定。在其論文《關于墨子的道德基準的再思考》指出墨子是一個堅定的功利主義者。
在墨學后繼復興的問題上進行闡述。西方學者在研究墨學的時候多對其淵源承繼作出論述,特別是在對墨家的后繼及其影響方面給予關注。如Dan Robins就寫了一系列的關于后期墨家研究的論文,譬如《后期墨學及其邏》《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學者》等等。Dan的研究角度新穎,是近年來墨學研究中的佼佼者。如在《姓氏、科瑞恩以及后期墨學者》一文中,他就從語言的借用和語言的穩定性出發對后期墨學者進行進一步的推討[8]。還有從墨家道德影響出發的,如Owen Flanagan。而美國漢學家郝大維(David L.Hall)和安樂哲(Roger T.Ames)則從整個大中國的思想史出發,他們指出“即使像墨家這樣一些準理性主義者,雖然曾經向著與西方相似的邏輯試驗的方向努力過。然而他們的影響在漢朝以后就消失了,儒學的最終勝利實際上將這個哲學從傳統中排除出去了。16世紀時對后期墨家的再發現并不能為這種形式的理性主義取得重要的立足點提供機會。事實上,只是到了19世紀和20世紀,那時只是為了對西方的挑戰作出回應,墨家才被再一次加以比較認真的研究。”[9]這樣的說法有武斷之嫌。同樣是在墨學后繼的問題上,戴卡琳(Carine Defoort)則著重探討了墨家“十論”主要內涵以及從韓愈、王陽明身上找到墨家的精神并進行一系列的論述,并且認為晚清時期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就是對墨學的一種重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當然,國外對墨子的研究還有在軍事思想、《墨子》的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研究,茲不贅述。
三、 總結
近十多年來,歐美學界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產生了大量的成果。其研究視野的開闊,思考問題的多角度,值得當下學者借鑒。其研究中的不足亦值得反思。對歐美學者在墨學研究的成就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首先,拓展了文本研究的角度。學界多認為西方漢學的研究多集中在思想內容上。事實上,對墨學文獻的文本訓詁、章句的校勘正是近年來許多歐美學者著力所在。他們從古代漢語的文法分析,術語的運用,語言結構的分析著手,對墨家進行更為全面的研究。特別是近年來出現的形式校勘和版本校勘表明他們對文獻的極大重視,這也值得國內學者反思。當下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時候往往會忽視文本的作用而強調現有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倒置本末。通過對文本的考究,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作品的深意、作家的創作動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其創作的思想文化背景。
其次,深化了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國內學者在對墨家進行研究時也有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研究的,如結合西方傳統的邏輯學和古印度的因明學進行比較研究。而歐美研究者則從外國文化、文學整體出發,對墨學進行深入探查,并將墨學置于整個中國大思想史上進行研究。這種作法值得我們借鑒的。
最后,豐富了文學研究的路徑。歐美學界對墨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思想層面的研究,他們會從多方面、多角度看問題。因此,歐美學界的研究在交叉學科的研究上就形成了特色。這種研究大視野是我們研究所缺乏的,我們往往從小處、從微觀著手,不善于從宏觀、從整個文化生態著手進行研究。
當然,歐美學界對墨學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在文化語境上。西方學者缺少對中國實際文化的深入了解,因此,他們在對墨學進行研究的時候往往會對中國文化有所曲解。他們運用西方的學科理論去解釋中國傳統的理念,這固然是融貫中西文化的有益之舉,但是如果忽略了一定的文化語境就會造成生搬硬套的后果。再者,在以《墨子》《墨辨》為文本進行墨學研究時,歐美學者的研究呈現出以偏概全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們在進行具體研究的時候沒有結合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參考別家的論著導致。先秦學派文獻往往呈現出交叉錯雜的傾向亦值得注意。
思想文化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研究的本身就意味著問題的存在。對墨學的研究,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研究都應考據批評,嚴謹深刻,才能不斷走向深入,取得突破。
參考文獻:
[1]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4-45.
[2]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2-43.
[3]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83-184.
[4]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193-194.
[5] John Knoblock、Jeffrey Riegel .Mozi.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2013.
[6] Ian Johnston .Choosing the Greater and Choosing The Lesser: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aqu and Xiaoqu Chapters of the Mozi[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2,Vol.27 (4).
篇10
The Influence of Military Training on the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Ying, LI Hanchao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a university 2166 to participate in military training of freshmen, militar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help to strengthen national defens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and organizational discipline,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management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lso found that subjects is simple, military training courses is not perfect in military training. To consolidate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military training to play the effect, it is recommended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theory, adhere to the results of military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military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第42條規定:“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大學期問,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國防教育法》第13條規定:“學校國防教育是全面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一新生軍訓是大學生入學的“第一堂課”,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大學生今后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客觀需要,也是強化全民國防意識,儲備國防建設人才的戰略舉措。
為了進一步了解軍訓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教育情況以及軍訓的實際鍛煉效果,發現軍訓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完善軍訓實效,更好地發揮軍訓教育對大學生成長的促進作用,我們開展了關于新生軍訓的調查,以期掌握新生軍訓最真實的狀況,為做好高校軍訓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1 軍訓狀況的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性別、專業、生源地、政治面貌等問題;第二部分為問卷主體部分,主要包括新生對大學實行軍訓意義的認識、新生在軍訓期間的感受和軍訓對個人生活、學習等方面影響。問卷主體全部為客觀題,在需要被調查者提供更具體充實信息的相關問題上,把答案設置了多項選擇形式,以便更科學和詳細的統計數據。本次調查采用樣本調查的方式對參加軍訓新生進行調查,然后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對象為應屆新生,本次的調查問卷共發放2300份,回收2166份,回收率為94.1%,其中有效問卷1786份,有效率為82.4%。其中男生1207人,占總人數67.6%,女生579人,占總人數33.3%。在被調查人群中,獨生子女的人數為785,占43.9%,非獨生子女的人數為1001占56.1%。其中有73.2%的同學為農村戶口,26.8%的同學為城市戶口。政治面貌為黨員的同學占0.1%,政治面貌為共青團員的同學有98.3%,另有1.6%的同學為群眾,派及無黨派人士均無。
2 本次新生軍訓調研的結果分析
2.1 新生對是否需要參加軍訓的看法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認為大學生有必要參加軍訓的學生有1672人,占93.6%,認為軍訓沒有意義的學生有75人,占4.1%,持中立態度的同學有39人,占2.3%。整體上可以看出,新生對參加軍事訓練的意愿較為強烈(圖1)。
2.2 新生對軍訓作為大學的第一課的認識
從學生對軍訓的認知意義上來看,只有10.1%的學生認為軍訓生活令人心煩,這是因為軍訓一直存在于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中,中小學生在經歷軍訓的過程中,難免會生出厭煩之感。
從學生對軍訓目的理解的調查上看,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軍訓可以鍛煉身體,提高能力,認識新同學,只有15個人認為沒有目的。總體上大部分學生對軍訓都不是持反對態度,說明軍訓這門特殊的課程還是比較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對軍訓課程作為大學第一課是持認可態度的(圖2)。
2.3 新生認為軍訓對班級凝聚力、人際關系、意志力的影響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學生對軍事訓練對自己素質提高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是認同的。有1594名學生的認為軍訓對班級凝聚力有積極促進作用,占總人數的89.2%;有764人認為軍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占總人數的42%;有1344名同學認為軍訓對意志力的提高是一個好的機會,認為軍訓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又是考驗毅力的過程,約占總人數75.2%;覺得軍訓后自己能力有所提高的學生有1632人,占91.3%;覺得軍訓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積極作用的有1500人,占83.9%。從學生的反饋可以看出軍訓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對意志力和凝聚力等的提高上有著較大的影響(圖3)。
圖1 新生對參加軍訓看法
圖2 是否喜歡軍訓的反饋(人)
2.4 新生對軍訓時長的看法
多數學校會把軍訓安排在兩周左右,進行的時間以新生入學時為主,對此問卷就學生對軍訓時長的看法也進行了調查。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90%的學生認為軍訓兩周能達到軍訓目的,時間雖短但收獲很多;有6.4%的學生認為時間安排不切實際;有3.6%的學生表示無所謂。
2.5 新生對軍訓生活的積極評價
本研究嘗試從學生的角度了解軍訓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在軍訓作用的調查中87.07%的學生認為軍訓提高他們的組織紀律性;76.76%的學生認為軍訓增強了集體觀念;55.10%的學生認為軍訓可以從軍訓中學到軍事知識技能,增強了國防意識。在調查學生對軍訓生活的評價如何中,38%的學生認為軍訓生活能夠改變懶散的生活、學習習慣;44.4%的學生認為軍訓有助于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58.29%的學生認為軍訓目前給他帶來的收獲是處理各種人際關系;73.29%的學生認為軍訓可以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75.87%的學生認為軍訓磨練了意志;51.85%的學生認為軍訓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從總體看學生對軍訓的評價是積極肯定的,有84.8%的學生認為軍訓豐富多彩,是值得留念的一段美好回憶(圖4)。
2.6 軍訓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生軍訓教學課程的調查中發現,87.5%同學希望在軍訓中增加理論知識的學習,感覺內容講解枯燥。這反映了現行的大學生軍訓教學課程內容上不夠完善的,主要反映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不夠豐富。對于現代軍事理論知識、國防教育知識、內務管理知識等理論要適當的增加。
在大學生軍訓訓練科目的調查中發現,75.5%同學認為缺少充滿樂趣的現代化軍事項目,只是局限于基本隊列動作的訓練,戰術動作的演練以及日常內務的檢查。這充分說明了學生軍訓過于注重對學生隊列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現代化軍事素質養成和個性軍事興趣的多樣化培養。
3 發揮軍訓育人效果的對策和建議
3.1 豐富軍訓技能內容,科學設置學生軍訓的內容體系
以往的軍訓內容都是以隊列練習為主,包括稍息、立正、行進、正步、跑步、踏步、立定、整理著裝等內容,形式過于單調,軍訓內容也不豐富,不符合大學生勇于探索新鮮事物的時代個性。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和理解新鮮事物能力強,如果軍訓內容設置循規蹈矩,不斷地重復固然有利于姿勢的練習,就會使原本豐富多彩的軍訓教學索然無味,學生也很容易產生厭倦心理,訓練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軍訓的實際效果。因此,應該豐富軍訓中的內容,設置適宜大學生心理環境的軍訓內容體系,從而實現國防精神培養與大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統一。
教育教學講求寓教于樂,軍訓教育是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增強軍訓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在軍訓休息時間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如軍歌比賽、會操表演、籃球比賽以及聯歡晚會等,這既能提高大學生軍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增強軍訓技能鍛煉效果。與此同時,可以緩解緊張的軍訓生活節奏和氛圍,密切教官與大學生之間的教學關系。高校軍訓教育雖然時間短暫,但是需要科學合理的體系安排,保證軍訓教育的育人效果。
3.2 強化軍事理論教學,增強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教育
軍訓教育中要包涵我黨我軍光榮歷史和傳統、軍事思想、軍事戰略以及現代軍事科技的講授,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當今穩定、繁榮的社會局面來之不易,付出了幾代人的鮮血。為了促使學生深人思考革命老前輩在戰爭年代里的表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以及和平時期人民的保衛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表現出來的大無畏與無私奉獻精神,讓大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熏陶,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通過在軍訓期間舉辦國際、國內形勢及非傳統安全講座,使學生在這種特殊的課堂上,能夠意識到當今世界和國家穩定的背后各種不穩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大學生都要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高校開展軍訓活動不僅在于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強壯體魄,完善形體,更在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經過短暫的軍訓生活,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作為一名軍人的責任和義務。軍訓效果的提升可以借助于集圖像、文字、數據、聲音等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形式,更快速、形象、直觀的展示軍事理論內容,引起青年學生的共鳴,這樣更有利于大學生融入軍隊文化氛圍。現在的大學生網絡化程度越來越高,更善于在網絡信息里增進知識,這就要求軍事理論老師把握好時代性、前沿性,增加其軍事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軍事理論的講授中要融匯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觀念教育。
3.3 用軍訓成果不斷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水平
軍訓生活對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常的校園文明生活學習中,不論是起床、就寢、用餐,還是課堂學習、參加集體活動都要求學生做到嚴于律己。而軍訓正是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內容和評比競賽,強調一切行動聽指揮,強調內務整齊劃一,培養學生嚴于律己的習慣。因此要發揚大學生嚴于律己的作風,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工作習慣和組織紀律觀念。
另一方面軍訓還營造了友好競爭的良好氛圍環境,給予大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和平臺,培養大學生“比學趕超”的競爭意識。為了使良好的軍訓成果長期保持下去,應當將軍訓精神切實貫徹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來。通過舉辦書法比賽、體育比賽、演講賽、辯論賽等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團結競爭意識和求知熱情,在各職能部門的協力合作下,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作息習慣以及培養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營造奮發向上的優良校風和學風,使軍訓成果成為大學生內在素質的一部分,成為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
項目:此文為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ZD201411)和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實踐育人的路徑選擇及保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GJJG14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英,陳新亮.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模式研究與探索.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 袁貴仁.轉變教育思想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國大學教學,2003(5).
[3]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教育部,2012-01-10.
篇11
娛樂營銷是近幾年在國內發展起來的一種營銷方式。由于這種以娛樂秀為載體的營銷方式易于被消費者接受,也受到商家的青睞。但是,許多企業僅僅從戰術層面上考慮娛樂營銷的運作,并沒有從全局出發,制定戰略目標,導致在娛樂營銷實施的過程中缺乏具體的行動綱領,從而削弱了娛樂營銷的作用。因此,片面的戰術運用并不能發揮娛樂營銷的能量,只有將戰略也融入到娛樂營銷的實施中,才能有效地指導營銷的各個環節。
一、娛樂營銷的前期“廟算”
當我們對一種產品進行營銷策劃時,不論是新產品進入現有市場還是舊產品開拓新市場都要先進行謹慎的市場設計。正如孫子所說的“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這里的“廟算”本是對戰爭的預測和謀劃…,而對于娛樂營銷,就是先在企業內部進行前期的審慎計劃,做好“廟算”。
(一)“五事七計”的營銷環境分析法
娛樂營銷的前期“廟算”從預測市場開始,這也是營銷的開場白。但是,娛樂營銷不僅要在環境分析的基礎之上對市場進行預測,更要關注消費者的偏好。一般情況下,企業主要是運用SWOT分析法對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進行分析,然而這種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結果中客觀因素居多,忽略了諸如消費者偏好這樣的具有影響的主觀因素。而《孫子兵法》中提出的“五事七計”是一種相對全面的環境考察體系。
“五事”: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將,五日法…。結合《孫子兵法》中的闡釋,“五事”在環境分析上可理解為:“道”相當于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的政治條件;“天”則是整個市場的經濟環境,包括消費者的娛樂偏好;“地”是指地域環境,即什么樣的地方和群眾基礎才適合娛樂的傳播,從而作為營銷的根據地;“將”則與《孫子兵法》中將領的意思一致,即有勇有謀的領導者;“法”即企業內部環境中的法人文化及其對行為的約束。因此,“五事”可以看作是從縱向的角度來分析市場環境,為制定有效的戰略方案奠定基礎。“七計”則主要從橫向對環境因素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在《計篇》中孫子提出了七個方面,即“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從廣度上拓展了SWOT分析方法,達到“知己知彼,知天知地”。這樣才能“蓄形”、“造勢”,最終達到“擇人而任勢”,實現“不戰而勝”的戰略目的。
(二)“攻守結合”的娛樂營銷戰略
在《孫子兵法》中有這樣一種思想:“善戰者,先為不可勝”。這是說,善于指揮軍隊的人首先要努力創造獲勝的條件,使敵人不可能有機會戰勝我軍。從娛樂營銷的意義上看,制定營銷戰略計劃就是創造獲勝的條件。
根據環境分析的結果,一般的戰略計劃方案包括差異化戰略、無差異化戰略以及集中化戰略。《孫子兵法》中又根據兵力的不足或富余兩種實際情況,提到了兩種作戰方案:進攻型和防守型。那么,如果將這兩種不同的方案結合起來,互為補充就可能形成更完整的戰略方案。根據這一思維,營銷的戰略方案可以衍生出六種不同的劃分,即差異化進攻戰略、無差異化進攻戰略、集中化進攻戰略、差異化防守戰略、無差異化防守戰略以及集中化防守戰略。
這六種方案大大提高了娛樂營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因為娛樂營銷在實施過程中常常遇到環境的激變,所以如此細分的競爭戰略使企業可以根據目標市場上相對的企業數量、產品定位方向和對風險的態度,選擇相應的戰略方案。
例如,在產品進入市場的初期,進攻型戰略應是最佳的方案,像蒙牛,就利用娛樂秀的形式以先聲奪人的方法向消費者宣傳產品及其內涵,從而迅速占領了市場;當產品進入市場后,如果繼續使用進攻型戰略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那么防守型的方案便可以成為戰略轉移的方向。
二、娛樂營銷的實施“謀略”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的上策是智勝,以謀略造成有利形勢…。對于娛樂營銷而言,由于昔日廣告影響的削弱,高層次的對立消費者的增多以及體驗文化的出現,使得企業越來越需要一種新的“謀略”,以此達到“攻城略地”的市場目標。.
(一)“以迂為直”的娛樂秀營銷理念
孫子日:“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這就是所謂的“以迂為直”,孫子所說的迂與直不僅指征途的迂直,更是思維方式的迂直,這點對娛樂營銷在營銷“謀略”的啟發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娛樂營銷是時代的產物,這樣說它是因為,在電子和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消費者需求越來越豐富,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營銷和溝通方式已經風采不再,醒目的標語、黃金時段的電視廣告以及微笑服務也已經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了。消費者需要的是一種有趣的、吸引人的、可以消除他們與商家之間隔閡的營銷方式。因此,企業不能再執著于提供一成不變的單調信息的營銷方式。那么從“迂回”的角度出發,企業應該盡量減少“填鴨式”的產品信息傳播方式,盡可能為消費者提供他們能體驗到的產品營銷。由此,娛樂秀,這種產品營銷的新平臺就產生了。它是縮短消費者與產品之間距離的最好方式,也是娛樂營銷的重要“略”。這種理念是將產品信息嵌入到娛樂秀的活動中,從產品宣傳的側面人手,以間接的方式對產品及其企業進行營銷。這也正是《孫子兵法》中“以迂為直”的思想。
(二)“盡知之害者,能知之利”的娛樂秀選擇法
如同數學論證中的反證法一樣,一步一步推證假設條件的不成立,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娛樂秀有不同的類型,基本上有這樣四種:現場秀、創意秀場、顧客秀以及綜合秀。每一種類型的娛樂秀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營銷效應。現場秀,顧名思義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舞臺秀。它通過魅力四射的現場表演來吸引顧客的目光。而創意秀場,就是一個固定的場所,創造出一種將顧客深深地、完全地吸引到品牌體驗中的秀,并將該品牌和顧客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緊密聯系起來。顧客秀,則完全是由顧客發起的,但能為企業的產品和品牌提供很好的宣傳。最后,綜合秀就是以上三種類型秀的綜合利用,即將良好的銷售環境與現場的盛事結合起來,搭建一個讓顧客暢所欲言的平臺,通過使用一系列的娛樂秀,讓企業以及品牌在觀眾心中脫穎而出。
這四種秀在實施過程中有關鍵性的作用,那么選擇一種合適的娛樂秀就顯得尤為重要。孫子在《作戰篇》中提出了一種類似現在所理解的“排除法”的思維方式…,即“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這種方法的邏輯順序表現為:先列出并排除用兵中有害的方式,那么剩下的方式則大多是有利的。
那么,就現場秀而言,由于它是一個短期的或者說是暫時性的展示,雖然能帶給消費者很大的沖擊力,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它不能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持久的關系,很難發展忠誠度高的顧客;而創意秀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場秀存在的問題,但是秀場畢竟是固定的,是一種較為被動的形式;顧客秀的說服力很強,但也是風險最大的一種秀,因為企業很難控制顧客秀的發展,如果顧客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障礙,產生了不滿情緒,顧客秀就會產生負面的反饋;對于綜合秀來說,它的營銷成本是最高的,企業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員才能順利實施。
因此企業在選擇娛樂秀時,首先要考察到每一種娛樂秀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將最不利的或者最不合適自己產品營銷的秀排除,那么剩下的就是合適自己的。
(三)“慎戰”的娛樂秀投資法
在娛樂營銷中,娛樂秀是一種“先聲奪人”的最佳方案。但是它常常涉及到資源的高度整合,使得投入變得很大,特別是想要把娛樂營銷的影響做到街知巷聞,那更是需要具備雄厚的實力。然而娛樂營銷的結果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是高投入就能有高回報的效果。因此,在娛樂營銷的投資上要慎重規劃。這就是《孫子兵法》中提到的“慎戰”的思想。孫子倡導慎戰,認為只有國家利益才是戰爭決策的最終衡量力量。那么,對于娛樂營銷而言,企業的投資規模也應從企業的利益出發。企業的領導者不應該隨波逐流,更不能因為個人的成就感或者好大喜功的思想而盲目投資。正如孫子所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那么企業究竟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考慮投資的規模呢?在《孫子兵法》中,提出了這樣五個標準,即“度、量、數、稱、勝”。孫子日“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孫子指出,根據戰爭一方的目的,決定大的戰術布置,再決定所投入軍隊的兵力及裝備,由此安排軍需,也就是說“有多少本錢打多大的仗”。那么對于企業而言,“度”就是產品的市場,“量”就是資金實力,“數”就是市場上相對競爭者的數量,“稱”就是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實力對比,“勝”就是娛樂秀規模的選擇。
因此,企業可以將這五個方面作為基本標準,按照《孫子兵法》中“慎戰”的思想,使娛樂營銷的整個過程始于企業的利益,也同時終于企業的利益。
三、“斗亂”、“形圓”的娛樂營銷目的
娛樂營銷的目的在于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宣傳產品品牌的內涵和建立與顧客的聯系。這樣才能通過娛樂的形式使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很多企業在娛樂營銷實施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不能突出產品及其品牌的內容,從而大大削弱了娛樂營銷的作用。
篇12
大體成型于8-9世紀的藏族《格薩爾》(又稱《格薩爾王傳》)作為在古代神話、傳說、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肥沃土壤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活態史詩,標志著古代藏族民間文學的最高成就,被譽為東方的“伊利亞特”。作為大型敘事文學的早期代表,《伊利亞特》與《格薩爾》這兩部史詩的敘事比較研究有著獨特的創新意義。本文簡要對《格薩爾》與《伊利亞特》敘事比較研究的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進行述評。
一、《格薩爾》研究
關于最早研究《格薩爾》的人。趙秉理認為應當不是俄國的帕拉斯而是中國的松巴堪布·益喜班覺爾。緊隨上述18世紀中后期這兩位先驅,19世紀以來的世界《格薩爾》研究可做如下概要。
在國外,1836-1839年,由德國人史密德譯自1716年北京印蒙文《格薩爾王傳》的德文版《格薩爾王傳》在圣彼得堡出版。1871年,英國旅行家沙烏在倫敦出版的《高韃靼、葉克羌和喀什噶爾訪問記》一書中,對《格薩爾>做了評介,并第一次提到了“格薩爾是羅馬康斯坦丁堡的愷撒大帝在東方的名字”這樣一個觀點。1879年和1881年,印度人達斯先后兩次闖入我國的西藏地方,搜集了《格薩爾》等大批藏文資料和文物。1884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到青海獲得了一些《格薩爾》的手抄本。1890年,俄國人波達寧發表了幾篇論文,將格薩爾王傳同俄國民間文學做了比較研究。進入20世紀,1900年,研究藏文格薩爾王傳的捷克人弗蘭克發表德文《格薩爾英雄故事內的春天神曲》,英文《下拉達克的藏文格薩爾史詩》與《格薩爾史詩序言,十八英雄傳》。1906-1907年,英國人瑪克斯在孟加拉亞洲學會期刊《格薩爾英雄故事中的武士》。但史密德、弗蘭克和瑪克斯等人的作品因發行量少、年代久遠而不易見到,而法國女旅行家達衛一尼爾夫人的《嶺·格薩爾的超人生涯,藏族吟游詩人說唱的英雄》一書則引發了一般讀者的故事興趣。1956年,法國藏學專家石泰安的《嶺部喇嘛寺廟藏格薩爾英雄記事》根據文字記載對《格薩爾》做了概要性研究。蒙古學者策丁·達木丁蘇倫1958年版的《格薩爾史詩的史實根源》一書在《格薩爾》學界影響甚為廣遠,其第七、八兩章尤為重要。達木丁蘇倫也曾做了一個《格薩爾》故事情節順序表,并在第六章中借引證歷史著作與文獻以證實格薩爾是個歷史人物。1980年,在吸取達木丁蘇倫《格薩爾史詩的史實根源》和青海版漢藏文《霍嶺大戰》的營養,以及受青海民間文學研究會收集到五六十部手抄本的事實的啟發,石泰安的《格薩爾史詩》從法文譯成英文并加注大量補充內容后出版,他強調不計其數的作者催生了不計其數的改寫本與合寫本。據不完全統計,雖然至2003年,已發表的涉及《格薩爾》研究的論文有近300篇,但限于缺乏原始文獻資料,又受到不能進行實地考察的局限,特別是缺少同民間藝人的密切聯系,國外研究雖涉及的范圍較廣,但主要止步于概要評介。以蒙古國和蘇聯為代表的東方學派很重視資料收集和主題思想闡述,以及蒙、藏《格薩爾》的源流關系和史詩在蒙古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的研究;而以英法等國為代表的西方學派則更多關注史詩作為民間文學的多功能性。知名學者策丁·達木丁蘇倫的貢獻在《格薩爾》史詩的史實考證方面,而石泰安的貢獻在《格薩爾》版本學研究方面。
在國內,最先向國內外介紹《格薩爾》的是任乃強先生在1944年發表的論文《藏三國的初步介紹》和《關于藏三國》。隨后的彭公侯、陳宗祥、李安宅、馬長壽、何建熏、韓儒林、劉立千等先生以文章介紹《格薩爾》并譯介國外相關論著。1949年后的《格薩爾》研究可分為三個時段:第一是1950年代。主要是在初步普查資料的基礎上,就《格薩爾》的主要內容、流傳地區、部數與版本等做初步的介紹和探討。第二是1980年代。自1980年代初起,相關各省區普查尋訪說唱藝人、整理其說唱部本及史詩翻譯這三項工作進展迅速。王沂暖先生同藝人華甲合作翻譯的《格薩爾王傳——貴德分章本》是迄今最古老、最原始的史詩珍本。降邊嘉措的專著《格薩爾初探》彌補了我國《格薩爾》研究專著之空白,隨之其力作《<格薩爾>的歷史命運》和楊恩洪的《中國少數民族史詩<格薩爾>》等兩部專著相繼問世。第三是1990年代起至今,《格薩爾》研究人員達千人之眾,近千篇,《格薩爾》漢譯整理本多部,《格薩爾》研究專著十多部、《<格薩爾>研究論文集》12部、國外《<格薩爾>研究譯文集》3部、國外《格薩爾》研究專著譯本2部,編印《<格薩爾>史詩》資料小輯8本、《<格薩爾>工作通訊》數期,《格薩爾研究》內部資料本5期,以及《中國<格薩爾>》正式出版物多期等。1990年代以來,國際性的《格薩爾》學學術研討會已召開了五屆,而且《格薩爾》精選本至2006年已出版了12卷13本。
近十多年來國內的《格薩爾》研究成果,總體分為如下幾類:
1.專著和論文集。降邊嘉措的《<格薩爾>與藏族文化》《<格薩爾>論》,楊恩洪的《民間詩神——<格薩爾>藝人研究》,吳偉的《<格薩爾>人物研究》,王興先的《<格薩爾>論要》,何峰的《<格薩爾>與藏族部落》,趙秉理的《<格薩爾>學散論》,角巴東主和恰嘎·旦正合作撰寫的《<格薩爾>新探》,角巴東主的《<格薩爾>疑難新論》,恰嘎·旦正的《<格薩爾>研究集錦》,論文集主要是《格薩爾學集成》(1—5)。
2.博士畢業論文的研究向度舉要:徐國寶從《格薩爾》與中華文化結構;李連榮從中國《格薩爾》史詩學史;諾布旺丹從伏藏史詩;周愛明從《格薩爾》口頭詩學;徐斌從《格薩爾》史詩圖像及其文化;王景遷從《伊利亞特》與《格薩爾》的神靈文化;王恒來從《羅摩衍那》與《格薩爾》的人物類型等方面人手。
3.碩士畢業論文的主要研究向度為:多從人物形象、音樂、研究史、生態意識、民俗與文化、語言與諺語、神話、審美觀與原始思維等方面進行研究的。有兩篇針對《荷馬史詩》與《格薩爾》的美學建構和原始思維的比較研究。
4.非學位論文的研究向度:《格薩爾》的地位評價;翻譯;部落戰爭與軍事思想;歷史與時代;受文人創作的影響;受民俗和文學的影響;人物形象研究;生態倫理;巫術宗教信仰;戲劇;心理;研究現狀述評;史詩藝人;音樂;語言與形式;原型、母題與主題;版本與文本;中西精神差異;與其他史實比較研究等方面。其中王興先、何天慧等人的研究很具有代表性。而《民族文學研究》《中國藏學》和《西藏研究》此三個刊物成為研究《格薩爾》的主陣地。
二、《伊利亞特》敘事研究
國內外的《伊利亞特》研究成果極其豐富。而與《伊利亞特》敘事相關的研究則有:
1.《伊利亞特》敘事結果之外在樣態方面,主要集中在對其程式化用語的研究。C.M.Bowra對程式化用語做過細致研究和詳實考證。另外,J.C.Hogan,S.L Schein,以及B.A.Stolz和R.S.Shannon等人的研究中也有涉及。國內荷馬史詩著名專家陳中梅先生的《神圣的荷馬——荷馬史詩研究》認為:“程式化用語是荷馬史詩得以成功擴展的最基本的和最常用的有機成分之一。”
2.《伊利亞特》敘事結構研究,主要表現為對《伊利亞特》情節整體分塊與情節環形對稱結構的研究方面。首先,整體將該史詩情節結構作“三分法”。不過“三分法”還有其他劃分形式。其次,從形態學角度認為《伊利亞特》有一種嚴密而奇特的“環形結構”(ringcomposition)。C.H.Whitman隨后將這個理論發揚光大,把“環形結構”說運用到全書的各個角落。后來D.Lohmann對這個理論做了一些修正、完善和細化,使之上升到形態學的高度。程志敏總結了西方學者對環形結構所反映的重復的作用,認為重復有兩個“功能或作用:助憶與論證”。“環形結構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經濟、對稱、簡潔,當然就好記憶。”但尚未見到有對《伊利亞特》的情節詳略做數字統計,更未有對其行文波瀾起伏之鏡頭(連續)切換式敘事結構做分析的。
3.研究《伊利亞特》里的懸念。“荷馬知道如何制造懸念。”“懸念有助于故事內容的連接,有助于情節的穩妥和‘藝術地’展開。但是……荷馬最拿手的好戲不是制造而是‘消除’懸念。……而是通過再三的提及或預告,使聽眾在已知結果的情況下‘不斷’等盼結局的實現。”但是,從《伊利亞特》的鋪敘和設疑兩方面對其表現方法進行研究的卻很少。
4.《伊利亞特》里的修辭(主要是明喻)研究。陳中梅說:“荷馬是編制和使用明喻的專家。根據古代注疏家的得到一些現代同行贊同的觀點,荷馬史詩里的明喻具備五個特點。”而且陳先生認為:“荷馬使用了兩種語言,一種是就事論事的情節語言,另一種則是與之形成配套的以襯托為主并(可以)與情節的常態發展‘無關’的明喻語言。”同時,陳先生對荷馬的多行次明喻進行了細致分析。認為“明喻擴展了史詩的篇幅,卻縮短了作品與聽眾的距離;它比情節語言的框架里營造自己的結構,不僅絲毫沒有擾亂,而且還在更復雜的構思層面上堅固了故事的整一”。“明喻還起到象征和預示的作用,能夠‘藝術地’把上下文連接起來,以較為隱蔽的方式推動敘述的鋪開,從而改善故事的接受效應,使其讀來更加扣人心弦。”不過未見到有論者分步驟分環節地對《伊利亞特》里的明喻和博喻進行研究的,至于其夸張和排比修辭手法,就更少有人研究。
5.至于在《伊利亞特》心理描述研究方面,則成果極少。
三、與兩史詩之一的比較研究
就目前資料看,較少有《格薩爾》與《荷馬史詩》的比較研究。周作人《古希臘的神話與英雄》是中國《荷馬史詩》研究的起步。隨后,《荷馬史詩》研究一直沉寂到20世紀90年代,羅念生、王煥生、鄧欣揚(臺灣)與陳中梅等學者的《荷馬史詩》漢譯本陸續出版。近年出現這兩部史詩的比較研究的小:將《荷馬史詩》與《詩經》或其他民族史詩進行比較研究的;有論述史詩特征的(《從<伊利亞特>和<格薩爾>的比較研究試論史詩的基本特征》);還有研究“規律性的共同點和本質性的區別”的(《<瑪納斯>和<伊利亞特>(奧德賽>》);有對史詩的內容與母題進行比較研究的(《英雄史詩的雙璧——<霍嶺大戰>與<伊利亞特>》);還有從敘述動力的減弱與消失的角度對《格薩爾》與《伊利亞特》進行比較研究;有從史詩的流傳方式、歷史真實性、戰爭觀念等角度論述其差異性與相似性方面來研究的(《東西方民族的英雄頌歌——<伊利亞特>與<格薩爾王>比較》);還有《格薩爾》與《荷馬史詩》在其他方面的比較研究(《從藏族<格薩爾>等多民族史詩解析“荷馬問題”》《<荷馬史詩>與<格薩爾>美學建構之比較》《<荷馬史詩>與<格薩爾>原始思維之比較》)。而就《格薩爾》的敘事,諾布旺丹曾對丹增扎巴的《格薩爾》史詩文本類型進行研究時發現其“自撰口述文本”中的“智態化”敘事模式,認為如果對其“文本路數進行宏觀把握”,此二者“顯得極為重要:一是文本的敘事形態,二是文本的創作形態。一個是靜態的,表現為他文本的整體空間形態,包括文本的語境、文本的敘事特質、文本的敘事視角、文本的結構形態等。另一個是動態的,表現為文本產生過程中的時間形態,包括文本創作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實際上,諾布旺丹所討論的,是一種“敘事類型”。他進一步強調:“從狹義上說,智態化敘事即是指從掘藏傳統派生出來的純智態敘事文本,以丹增扎巴為代表,他將佛教掘藏作為創作的表現手段,應用一系列技法進行《格薩爾》故事創作。”也就是說,諾布旺丹此文的重心是審視丹增扎巴其文本生成過程中所蘊含著的內在特質,而非具體敘事視角和文本的結構形態。
綜上所述,目前能查閱到的已有(中外文)研究成果中,都還未見到將《格薩爾》與《伊利亞特》的敘事作為比較研究的對象,因而該論題具有很鮮明的新穎性,值得展開去做。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時間與事件:荷馬史詩與《格薩爾》敘事比較研究”( 2013T6023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格薩爾》與《伊利亞特》敘事比較研究”( 11XWW004):甘肅省教育廳第二批科研
篇13
戰爭片通常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戰爭事件、戰役經過和戰斗場面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樹立英雄形象,例如《巴頓將軍》;另一種是通過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描寫,形象地闡釋某一重大軍事行動、軍事思想和軍事原則,例如《拯救大兵瑞恩》。而反類型的戰爭片非但不刻畫英雄,而且大多數的主題是反戰的,這種通常以怪誕搞笑、黑色幽默為外衣的電影類型,從主題到形式的顛覆看似深刻而全面,但追根究底的話可以發現其中存在著比較深刻的犬儒主義傾向,而該傾向在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
《歡迎來到東莫村》是韓國“軍事電影”浪潮的一部力作。故事背景是1950年的朝鮮戰爭,朝韓交戰正酣時,深谷中的東莫村里卻絲毫不見戰火硝煙。一個聯合國軍的美國飛行員、兩個韓國國軍士兵以及三個朝鮮人民軍先后被女主角“傻姑娘”雨怡引到這里。狹路相逢的士兵們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要斗個你死我活,卻被淳樸善良、天真無知、不問世事的村民感化,逐漸化敵為友。但聯合國軍誤認為東莫村是朝鮮人民軍的支援基地,而決定對此地發動大規模的轟炸。為了保護東莫村,朝韓士兵最終聯合起來抗敵。
這個明顯有好萊塢風格的故事格局,雖然是小演員、新導演制作,但因編劇的深厚功力和導演獨特的美學風格而在上映后受到評論界和觀眾的一致贊揚,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影片最終被韓國選為2006爭奪奧斯卡的選送電影,在社會意義上也被賦予極高的意識形態評價:“以強大的幻想力量帶著觀眾開心地向統一與和平堅定邁進,與以往的戰爭片相比,它對民族統一的前景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樂觀態度。”
本文對該片在電影的藝術、美學、商業以及電影運作模式方面的貢獻毫不懷疑,但卻對其社會學意義上的作用持某種程度的否定態度,認為影片《歡迎來到東莫村》有著明顯的的犬儒主義傾向。
根據旅美學者徐賁的研究,歷史上的犬儒主義具有三種傾向:“一是隨遇而安的非欲生活方式;二是戲劇性的冷嘲熱諷,三是不相信一切現有價值。”本文將對應以上三點對影片《歡迎來到東莫村》進行分析,需要說明的是,影片具有的是一種“傾向”,是一種隱晦的、隱喻式創作思想走向,而不是徹底的犬儒主義。
一、規避戰場的空間設置――隨遇而安的非欲生活
“犬儒主義者提倡貼近自然的非欲生活,他們生活刻苦,衣食簡陋,故當時人譏之為‘犬’。這一學派繼承并發展了蘇格拉底關于“美德即知識”的倫理學說,認為美德就是抑制自己欲望的知識,能夠自制就是善,不能自制便是惡,提倡‘返歸自然。”影片在空間設置上與此傾向有密切聯系。
在130分鐘的電影中,東莫村作為主體空間占用了將近95分鐘的時間,
“韓語中江原道方言所說的東莫村即是“桃花源”的“公用語”,而“東莫村”字面的含義是“世界最東邊的峽谷”,東莫谷則是指代朝鮮半島――熱愛和平的淳樸民族生活的地方,他們互助互愛,與自然合一”。導演也通過臺詞告訴觀眾:“東莫村就是人人像孩子一樣無憂無慮的地方。”同時運用了夢幻的場景來塑造這個世外桃源,綠色峽谷中出現一排排農舍,農舍包圍著一片廣闊的綠草地,草地中間有大樹,孩子們在大樹下嬉戲,秋千飛蕩、笑聲朗朗;婦女們在一起做家務,談笑風生;男人們在一起打制農器,其樂融融。這是一個遠離外界的喧囂,遠離時代的創傷,更是遠離戰爭痛苦的地方,人們生活在自給自足的經濟中,相互合作、互尊互愛。儼然就是《桃花源記》中所描寫“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成為影像的完全體現。
相對于幾個外來的士兵來說,東莫村的村民是無欲無求的活在自然中,沒有現實世界的一切欲望的:他們和平善良,沒有為爭奪土地和權力而大打出手,性命相搏的戰爭欲;他們不會設防,面對槍炮相對的朝韓兩軍士兵,甚至外族人――美國人史密斯都是笑嘻嘻的歡迎;他們沒有私欲,不懂爭奪,所有村民齊心協力的辛勤耕種,收獲的糧食一起存在一個糧倉中。影片雖然開端有戰爭場面的鋪寫,結尾也收端于戰火,但這些都是次要的,相較于戰爭場景的緊張殘酷,電影的著力點明顯在非戰場中,在戰場以外的空間中創造了一種純粹的非欲生活,從戰亂世界闖入桃花源的幾個士兵在村民單純和善的影響下,從開始的槍炮相向從開始學繪畫時由于沒有技巧而大膽亂涂到技巧不斷積累而訓練有素的深入描繪再到技巧成熟的得心應手的描繪到后來的從有法到無法,由熟變生,回到“涂鴉”狀態,這樣才真正成為繪畫高手或繪畫大師。盡管在繪畫歷史上,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其實并不多,因為在掌握了一定技巧后,許多“藝術家”們在技法并不成熟的情況下,便紛紛轉變了繪畫的探索方向,因此留下的作品我們總會感到對畫面品質的些許遺憾。
到一起歡笑勞作,到最后共同浴血奮戰。他們走進了這個桃花源,隨遇而安的在此生活,在“單純”、“善良”的熏陶下,經歷了“欲望――非欲”的一個過程,最后摒棄戰爭,和東莫村融為一體,為捍衛這個“無欲”的心靈天堂而不惜生命。
由此看來,影片在敘事空間,即故事背景環境上,有犬儒主義的“非欲”傾向。
二、超現實的敘事風格――戲劇性的嘲諷
戲劇性的冷嘲熱諷是犬儒主義的一大特征,這也造成了犬儒派玩世不恭、荒誕不經、光怪陸離的審美訴求,以此來造成視覺沖擊,諷喻現實。在影片《歡迎來到東莫村》中,這種傾向體現為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敘事風格。
影片的故事發展中存在兩大懸念:1.在東莫村中相遇的朝韓兩軍士兵的對峙有何結果;2.東莫村在最后的轟炸中是被摧毀還是被拯救。在兩個懸念中發展的故事情節和影片怪誕的鏡頭語言結合在一起,產生了一種對比強烈的嘲諷力量。
懸念一:敵對雙方的對峙結果――夢幻的爆米花
在進入東莫村后,南韓國民軍與北朝鮮國民軍的士兵緊張的槍炮相向,生怕一走神就被對方干掉,雙方在一動不動對峙三天之后,傾盆大雨中雙方還抵死堅持著。而不知槍炮為何物的村民們被趕到兩軍中間,在他們看來,這兩堆人只是在爭執的小孩子,揮舞著“鐵棍”(槍)和“變了顏色的土豆”(手雷)在鬧
別扭。北朝鮮小兵拿著手榴彈一個走神,被傻姑娘雨恰調皮的把手榴彈拉開,當他反應過來的時候,雨怡正把拉環當戒指玩。正是這個舉動把懸念的靜止打破了,韓國軍官撲向了快要爆炸的手雷,最后奮力扔出去,雖然救了所有人,卻不料恰好扔到了村里的糧倉上,炸彈爆炸,將糧倉里的玉米炸開,于是天上降下了無數雪一樣的爆米花,地上看傻了一群驚嚇過度的士兵,這時開心和歡笑卻開始彌漫,村民們快樂的手舞足蹈,伸手去接這神奇的“雪花”。本應是罪惡之源的武器――炸彈,在東莫村的世界里卻成了制造快樂的源泉,炸彈落入糧倉到爆米花滿天飄撒,這一組全部是極具美感的慢鏡頭,夢幻的爆米花,清脆的綠草地,白裙起舞的美麗少女,歡呼雀躍的村民們,呆傻驚奇的士兵,當這一系列畫面以慢鏡頭連續出現的時候,整個畫面顯示了一種超現實的美感,即怪誕滑稽,又清新絕美。超現實主義的懸念劇情和怪誕絕美的鏡頭語言,這兩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時,造成的視覺效果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同時也會通過超現實(完全反義)的對比――炸彈和快樂,形成一種極為巨大的諷刺力量,戰爭的丑惡和桃花源的善美,對比再沒有如此深刻。
懸念二:東莫村是被摧毀還是被拯救――鮮血中綻放的煙花
在東莫村的潛移默化中,敵對雙方的士兵脫下了軍服,黃黃綠綠的衣服搭在一起晾曬,這象征著他們徹底的握手言和,整個東莫村都彌漫著笑聲和歡樂,這時聯合國軍卻誤認為東莫村是朝鮮人民軍的支援基地,決定對此地發動大規模轟炸。而影片的女主角“傻姑娘”雨怡也在聯軍的圍擊中死去,為了保護村民,士兵們決定在山頭建一個虛假的“基地”,抱著必死的決心,依靠僅有的炮火來吸引美軍的注意,以此拯救東莫村這個心靈的天堂。結尾朝韓兩軍的士兵穿著不同的軍服,搭著肩膀渾身浴血的躺倒在山頂的白雪中,迎接他們的是猛烈的爆炸,成千上萬的炸彈在漆黑夜空里墜落身旁,猶如夜幕中綻放的華麗璀璨的煙火,這時村民們看著滿天的煙火,卻開心的笑著跳著,為他們從沒見過的美麗景象而歡呼鼓掌。慢鏡頭在這里使得莊嚴的意味油然而生,在被極度放慢的猛烈爆炸中,村民快樂的表情也被緩慢夸張,悲壯的凄美在火光中瞬間定格,無知的快樂也在夜空下停滯,至悲至壯和至歡至樂,戰爭的殘酷被桃花源的無知描繪的鮮血淋漓,所帶來巨大的諷刺似乎可以呼嘯著直直撞進人的心里,殘破的鐘聲一樣,一直響下去,超現實的敘事風格在影片的結尾也達到了。
三、無意識的人物形象――不相信的本質
犬儒主義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相信一切現有價值,發展到當代,
“甚至不相信還能有什么辦法改變它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傻姑娘”雨怡是這部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正是這個重要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處的背景環境,奠定了這部電影“不相信”的犬儒主義傾向。
傻姑娘雨怡被塑造成最富有喜劇色彩的人物,卻擁有了最關悲劇的命運。通過這樣一個人物,影片中悲喜情感充分的融合,使對立面互相轉化,把戰爭絕望的悲傷轉化成荒誕的大笑,而荒誕的大笑表現的卻是撕裂的痛楚和激烈的悲昂。這種反類型的創作追求在電影史上并不新鮮,但做的如此徹底的確實少見。她一出場就極為特別,潔白的裙子、清瘦的身材、蓬松微亂的頭發、耳邊幼細潔白的野花、單純干凈的眼神、充滿快樂的表情、永遠張開上翹的嘴唇、癡癡傻傻的語言……這是一個傻姑娘,是個癲丫頭。但她的傻并不是癡呆愚笨,而像個從山谷里蹦出來的精靈,帶著未觸塵世的晶瑩剔透,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其實她是一個符號性的人物,是全體村民的縮影――對于外面的世界,東莫村的村民們也是一無所知,帶著不染罪惡的善良無私,不知險惡的無知單純,這種處于原始蒙昧狀態的生活雖然物質上并不富裕,卻有著人性最善良最純真的一面。因此,這個瘋癲的小姑娘便成為對峙與戰爭中的一個解構式符號。正是她把這三路敵對的人馬引領到東莫村,也正是她總是在三方對峙的尖銳時刻不時瘋顛地闖入,并以她的純真將其消解掉,她的天真、單純揭示人性純正的一面,因她的存在,感化了一次次的仇恨與恩怨。雖然影片結尾是士兵們去捍衛雨怡的家鄉,但實際上,傻姑娘雨恰才是這些心靈被戰爭摧殘到傷痕累累的人們的拯救者,她以自身的純潔洗滌殘破的心靈;以性命的隕落激發對戰爭的反抗。但是,傻姑娘雨怡的拯救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她幾次三番的為士兵的心境帶來改變,卻都不是自覺主動的選擇,她生而沉浸在一個童話般干凈透明的世界里,她所擁有的“力量”是自然而生,天然形成的,不帶有意識的主動因素。可以說影片的創作者在塑造出這個形象時,從本質上并沒有相信她能夠改變殘酷的現實世界。如果說人類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意識而為之,那么寄托于自然之力的雨怡則不具備主動改變世界的力量。且如果創作者抱著“相信”的主觀積極態度,那么無論如何,影片最后應該奠定這樣一個結局基調――雖然戰爭是殘酷的,給這個世界造成了永久的傷害,但人類依然存有希望,就如同星星之火,總有一天可以燎原。但是從影片的結局來看并不是這樣,雨怡死了,戰士們為了捍衛她的童話王國,在真實的炮火中被炸成了灰燼,戰爭的殘酷淋漓盡致,人性舍己為他的溫暖感人至深,朝韓兩軍士兵在意識形態要求下終于手拉手肩抱肩,但是觀眾并沒能看到關于和平的希望,真實的世界依然炮火沖天,東莫村就像水晶房子一樣始終偏安在真實世界的邊緣,隨時會被戰爭機器撕扯成碎片。
影片的最后幾幅畫面是自雪覆蓋著的武器與五名士兵的尸體,蝴蝶從雪地中飛出,鏡頭上升,淡入后進入倒敘時空,在俯拍的鏡頭下,伴隨著畫外的吟唱,五名士兵恬靜地睡在同一屋檐下,傻姑娘雨恰如天使般悄然降臨,將東莫村最美的山花插在小士兵的耳際……直到最后,都是童話般的幻境,美好,但只為映襯殘酷,不為拯救而生。所以,影畢遐思,歡笑過后是刻骨銘心的悲涼。
可以說,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作為一部典型的反類型戰爭片,不論在空間設置、敘事風格,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存在某種程度的犬儒主義傾向。影片較為悲觀的創作基調雖然和朝鮮半島分裂狀態沒有結束的不完美現狀有關,但仍跟以往韓國的戰爭片一樣,將有關朝韓統一主題的電影集中在20世紀50年代的內戰上,這和犬儒主義在現代的態度如出一轍:“敢于在心里否定與嘲弄一切精神界的權威,卻未必會觸及現實中的敏感問題,小心地避免與權力的沖突”,也許有一天以韓朝現有沖突為創作素材,才是真正的反思和正面的逼視。 注釋:
[1]魏薇《論韓國“后好萊塢”時代的軍事電影》,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P36.
[2]沈萬順李大為《大話文學與犬儒主義》,《文學自由談》,2009年6月(下半月),P126.
[3]鄢烈山《為“犬儒主義”叫屈》,《語文新圃》,2006年04期,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