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英語文化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英語文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英語文化論文

篇1

首先,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能在輕松的學習中獲得好成績。因此,在當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傳統英語教學記單詞學語法的方法,盡最大可能的不要讓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文學是人類文化的高級體現,其語言工具能夠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與表達思想。讀者可以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元素與思維方式,這樣學生內心深處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發,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具體到大學英語課堂上也是一樣,學生會在文學作品的熏陶中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其次,賞析英語文學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賞析英語文學作品,不光能夠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常識,且文本中的詞義、意象、情感、意境、主題、思想與社會意義也都能夠在賞析的過程中實現重新建構。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運用英語文學技巧的機會,這樣既能夠讓學生理解作品中的具體事實,也能夠進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學生的理解,包含對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對英語文學文化賞析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賞析英國文學,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領會作者的態度,意圖與某段某句中的邏輯關系,最終根據所分析出的結論對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判斷。這樣不光能夠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與鍛煉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最終也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踐到所學到的語言知識。此外,賞析英語文學文化賞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大學是培養一個人人文素質的搖籃,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的英語教育還在過分強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很多教師引導學生考取這樣那樣的證書,結果讓學生疏于思考。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要從乏味的說教中走出來。將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學英語課堂。學生一定要閱讀,賞析與評論一定量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才能掌握正確的語言使用方法,最終成章成為有情懷與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與此同時,在學生不斷閱讀英語文學的過程中,還能感悟歷史與感悟人生,在潛移默化中完善整體人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進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

篇2

我國學者魯健冀(1990)、趙賢洲(1992)、束定芳(1996)、鮑志坤(1997)、王英鵬(1999)等從教學材料選擇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文化導入的原則,大家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基本觀點相似。這些原則是:實用性原則(或相關性原則)、階段性原則(或層進的原則)、適合性原則(或規范性原則)和系統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容與學生所學的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階段性原則要求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導入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適合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容要有廣泛的代表性,應屬于主要目的語國家中有代表意義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導入目的注意文化的共時性和歷時性。系統性原則是針對大綱而言的,它要求有關部門應該根據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較為詳細的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各階段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原則、方法以及要求學習者所要達到的水平。這些原則主要是針對教學材料的選擇而言的,它們對選擇和編排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有指導作用。

二、教學原則的內涵及要求

根據現代教學論的觀點,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遵循教學過程的規律而制定的對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教學活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原則作為指導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也應有整體性的特點。因為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學原則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總調節器。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的組織形式等教學活動。有效的教學需要完整的教學原則體系的指導,即有針對教學過程的目的、內容、活動和結果諸成分的系統原則,對教學全過程提供有效的指導。正如蘇聯的巴班斯基從四個方面所提出的九條教學原則一樣,每條教學原則都要按邏輯順序同教學過程的每個主要環節及其主導因素相符合。這樣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就都有調度它以發揮最優作用的原則。以往的文化導入原則雖然可以對文化導入教學材料的選擇起指導作用,但從總體上說,是不夠完整的,未涉及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本文擬從教學原則的整體性要求出發,針對教學過程的其他環節提出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有序性原則、對比性原則、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完善文化導入的原則體系,從而有效地指導文化導入的教學實踐。

三、文化導入的原則

(一)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以理解為目標的原則,是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該“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最終目標”(曹文,1998)。文化知識的導入只是文化導入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習者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是指學習者對文化間差異的敏感性,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礎。文化理解是指學習者能夠以客觀、正確的態度看待、理解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并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以得體的行為方式與非本族語者進行交往。這一原則是由教學受制于社會需要的規律所決定的。當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這已經是不可回避的現實。文化理解是國際間交往的橋梁,沒有對自身及彼此文化的正確理解,就不可能實現國際間,即不同文化間的順暢交流。沒有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正確理解,英語學習者就不可能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此原則對教學有如下要求:1•在實施文化導入教學時,不應過分強調知識的灌輸和行為的簡單模仿,應通過對目的語文化的分析和解釋等手段使學習者認識到目的語文化與本族文化的異同以及異同之淵源和生成的原因;2•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該側重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共情能力(empathy),而不應強調他們對非本族文化的排斥或接受情況。比如,在講授美國人對老年人的態度時,就不應以中國人對老年人的態度為標準去衡量美國人的行為。中國人尊老、敬老,并認為老年人由于經歷的事情比較多,閱歷豐富,因而在處理問題上,一般經驗較年輕人多些。我國的俗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語“姜還是老的辣”和“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等就充分反映了人們的這種認識。然而,在美國這樣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里,“老”是一種可怕的現象,因為“老”意味著精力衰退,生存能力降低,因而,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都害怕說老,避免說老,在美國,老年人常被稱作seniorcitizens。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老年人的不同態度與中美文化中深層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不同的社會現實等因素有關。因而,在教授這一文化現象時,就不應簡單地判定哪一種是正確的,哪一種是錯誤的,而應該從一種文化現象的淵源上了解其生成的原因,從而理解其存在的現實。

(二)有序性原則有序性原則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指文化導入內容的編排要體現文化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及其系統性;其二是指文化導入的教學活動要結合文化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和英語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期使學習者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知識,全面理解目的語文化。有序性原則是文化知識本身系統性的要求,也是教學制約于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反映。文化知識像其他科學知識一樣,也有其自身的科學體系。學習者學習文化知識就必須參照其邏輯順序,掌握其基本結構,否則,難易顛倒,雜亂無章,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序性原則要求:

1•在文化導入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注意各個層次文化知識內部的系統性和序列性,如價值觀體系內部的系統性和序列性,又要注意各個層次文化內容之間的相關性,如寬泛的文化環境知識和情境文化知識或價值觀體系和社會規范之間的相關性;

2•在文化導入內容的編排上,要根據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合理地安排不同學習階段文化導入的內容。學習者的身心發展,尤其是智力的發展,是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過程。學習者的認知發展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粗到精,思維能力的發展也要經歷一個由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再到辯證思維的過程,記憶也要經過由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等等。根據學習者智力發展的規律,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內容的安排要從簡單、具體的文化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題,最后才應是對目的語社會的全面理解。相應地,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目標要求也應根據不同學習階段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從以感性體驗、感性認識為主逐步過渡到以理性認識和理解為主。

(三)對比性原則在以往的文化導入研究中,有些學者將對比作為一種導入方法。本文將其作為一條原則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1•在學者們以往提出的導入方法中,幾乎每一種方法的實施都離不開對比,也就是說對比幾乎蘊涵在每一種方法之中,正如陳光磊在其《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一文中所說的,“文化背景比較法是其他一些方法運用的基礎,具有方法論的意義”;2•文化導入這一教學策略的實施涉及到至少兩種文化,因而,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目標的確定或具體的教學過程,都離不開對比,它不僅是導入方法的基礎,也是文化導入整個教學過程的基礎。正是基于此,筆者將其作為教學原則。首先,選擇文化導入的內容要遵循對比性原則。我國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特點,它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學習具有正遷移的意義。個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

筆者認為,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個性是文化導入的重點,而共性與個性的確定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比如,在詞語文化的研究中,有些學者提出詞語文化在兩種語言中的分布可分為如下三種情況:1•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內涵意義也相同或大致相同;2•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內涵意義不同;3•某一詞語在兩種語言中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在一種語言中有內涵意義,而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內涵意義(胡文仲,1999)。另外,還有些學者將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語文化分為四種或五種情況。這些分布情況就是通過對比確定的,有助于我們決定什么需要介紹,什么不需要介紹。又如,有些學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重點導入稱呼、問候、道謝和告別等言語行為的文化內涵。他們之所以能確定以上言語行為作為導入的重點,也是通過比較發現我國的學習者在這些言語行為上易犯文化錯誤。因此,對比是我們確定文化導入項目的依據。其次,進行文化導入教學要貫穿對比性原則。例如,我們在教授稱呼(formsofaddressing)這一言語行為時,就可以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稱呼在兩種語言中不同的實施方式及其蘊涵的不同文化意義。中國文化規約中的長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稱呼是很講究的,對長輩、上級的稱呼要用一定的稱謂。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即使是在稱呼自己的長輩、上級,在多數情況下,也可直呼其名。稱呼在兩種語言中的差異是兩種文化差異的體現。中國社會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權勢”(power)在中國起著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超級秘書網

而美國社會重視平等的人際關系,“一致性”(solidarity)在社會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導致了兩種語言在稱呼及其他言語行為上的差異。通過比較,我們不僅可以讓學習者認識到稱呼這一言語行為在兩種語言中實施方式的不同,而且還讓他們明白了言語行為上的差異是深層文化差異的表現,從而使他們在提高文化差異敏感性的同時,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四)知識傳授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該原則要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還要設法創造機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將知識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既符合知識學習的規律,又符合文化導入的要求。因為知識的學習需要經過選擇、領會、習得和鞏固四個階段,它以掌握為目的,以應用為結果。知識的學習過程是掌握,但是僅有掌握是不夠的,學習者還須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不會運用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掌握,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縱知識的力量去行動。杜威的“從做中學”和“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實踐出真知”等都說明了實踐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語言學習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是向學習者傳授文化知識,而不給他們提供練習或運用所學知識的機會,他們還是難以獲得正確運用文化知識進行實際交際的能力。就像語言形式教學不能培養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樣,單純的文化知識教學也不能夠培養學習者的社會語言能力,這是過去文化導入的失誤之處。過去的文化導入過分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將文化和交際分割開來,文化導入以文化信息的輸入為主要教學形式,結果是學習者雖然擁有很多文化知識,記憶了很多文化事實,但卻仍然無法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交際中,仍然會經常地犯文化錯誤。事實上,介紹和傳授文化知識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傳授而傳授,而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文化導入中,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外語學習者對異國文化的學習過程應經歷以下四個步驟:學習文化知識,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釋,親身體驗(曹文,1998)。

比如,在教授中英文化在話題選擇方面的差異時,首先應向學習者說明兩種文化在話題選擇方面的差異,即中國人經常談論一些諸如家庭背景、婚姻狀況、個人收入等涉及個人情況的話題,而英美人卻把這些情況視為個人隱私;接下來應向學習者解釋這一差別是由中國的群體主義價值取向和英美的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之間的不同所造成的;然后就要創造條件,利用英語角或在課堂上創設交談的情景,讓學習者練習話題的選擇,以鞏固他們對這方面知識的掌握,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其運用這一方面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真實的交際奠定基礎。

四、結語

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研究雖然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仍有很多問題未得到解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經驗上,文化導入都需要我們繼續研究,比如如何制定系統的文化導入教學大綱,如何編寫既能促進語言學習,又適合文化導入的教材,如何設置更合理的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的課程,如何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教學能力,如何在培養交際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習者人格的全面發展,達到外語教學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日趨多元化的天培養學習者的國際意識,等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英語教育界、語言教育界的同仁及關心外語教學的各界人士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界,1997,(1):7-10.

[2]曹文.英語文化教學的兩個層次[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10-14.

[3]陳光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3):19-3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賈玉新.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魯健驥.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1):37-45.

篇3

1.認識作品的體裁,正確處理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文學的翻譯與其文學體裁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文學體裁所具有的特點也是不相同的,針對不同體裁的獨有特點,根據源語言與翻譯目的語言特點之間的差異性特征,熟練的運用這些語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更加完美,體現出不同體裁作品的不同風格。但是,我們也要明確文學體裁的差異不等于其文化內涵與文化元素也存在著多大的差別,如針對科技內容英語文章的翻譯,其蘊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對較少,因此,對這一類文章的翻譯,就很少考慮文化的差異,而針對小說、話劇的英語文學體裁文章的翻譯,則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果不考慮其文化的元素而進行翻譯,其作品翻譯出來一定讓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獨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語文學的翻譯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其文體的差異,根據不同文體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異,運用與之相適應的正確翻譯方法來進行翻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翻譯出好的文學作品。

篇4

二、基于文化差異下的旅游英語翻譯的具體方法

1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同”所謂的“求同”方法,是指在旅游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在遇到一些中西文化差異下不一樣的表述時,盡量從歐美國家的文化事物中選取相應的事物來進行匹配。當然這種匹配并不是要求一對一的絕對的匹配,而是講求而二者在表達意義與功能上的匹配。例如,中國在各大景區中有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這些在英語的相關詞典上并沒有完全收錄。因此,在遇到這樣的詞匯翻譯時,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同”方法就可以發揮作用。咱們在旅游景點中比較常見的事物,歐美游客并不是很熟悉的。例如,大白菜,月季花,大蔥,槐樹等等。對于這些事物的英文翻譯,我們可以尋找西方文化中的對應事物,二者只要在功能或者類屬上具有一定的匹配性,就可以進行中國特色的英語嫁接。所以,上面的幾個中國特色的事物,就可以用這種方法表述為,Chinesecabbage,Chineserose,Chineseonion,Chinesebachelortree等等。

2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異”所謂的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求異”方法,就是在旅游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從發揚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來考慮翻譯。換句話說,在翻譯過程中,特別是面對著可以表達出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時,不用過多的強調與西方文化的匹配性,而是堅持本民族的表達特色。一種比較簡單的表達方法就是中國的漢語拼音來表示。近幾年來,我國的國家綜合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的領先水平,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每年吸引著近千萬的國外游客來華旅游、觀光。這些外國游客的到來,很好地幫助把中國的特色文化推介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很多游客基本上快成為了半個“中國通”。因此,在當前的旅游業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對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事物的拼音解讀,不僅是一種文化保護的戰略需要,也是我國國力不斷提升的象征。例如,現在很多外國的游客,對于中國的“功夫”,“宮保雞丁”“胡同”“北京烤鴨”等中國特色的事物名稱的漢語拼音,都已經比較熟悉和了解。這種在翻譯文化中“求異”的方法,隨著中國不斷地走向世界的步伐的加快,將會在未來的一天,掀起一股學習中國文化的浪潮,這種浪潮在歐美的幾個國家已經開始掀起。

篇5

3.測試是教學的指揮棒,指導著教學方向,對教學內容有反駁作用。目前,我國大學英語各級英語考試中,內容幾乎都是考察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雖然新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內容增加了中譯英翻譯題,考察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但這顯然還不夠全面,母語文化還沒有作為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在英語考試的其他幾個方面,如聽、說、讀、寫幾項技能中充分體現,這必然會減弱大學英語教學中傳授中國文化的動力。

4.英語教師承擔著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的雙重任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否能夠有效地導入母語文化,教師的素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學英語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設計者和引導者,教師對母語文化的認知,弘揚母語文化的意識和自身的文化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鄧文英等(2005)、肖龍福等(2010)對中國高校英語教師的調查問卷顯示,大多數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但他們的中國文化知識掌握情況不夠樂觀,他們應用所學語言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傳播和弘揚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不令人滿意,因此英語教師必須盡快加強自身的母語文化修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育中母語文化回歸途徑

1.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更要學生以此為媒介在跨文化的交際中,提高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認知并擔當起祖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角色,向其他民族介紹中國文化,并與其他民族進行平等交流,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因此,大學英語中國文化課程設置必須針對學生欠缺中國文化知識的現實,開設英文的或者雙語的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對比或者跨文化交際等相關課程,增加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輸入,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異同的敏感性。此外,還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設置用英語表達母語特色文化或者中西方文化對比方面的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課外閱讀、專題講座、電視節目、影視資料等多種形式,加深對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理解,或者組織學生表演英文版的中國故事,參加中國作品的英文翻譯比賽,進行中西方文化的辯論或演講等靈活多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兩種語言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培養他們對中西方文化的邏輯思辨能力。

2.目前使用的原版英語教材雖然能促使學生掌握純正的外語和了解西方社會文化,但不利于母語文化的傳播和學生應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能力的提高,因此,要編寫適合我國國情,順應學生跨文化交際需求的教材。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教材的內容,加入一些中國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內容。鑒于用英文介紹母語文化的參考書工具書和課外讀物,尤其是音像資料極其缺乏且許多中國文化特有的事物名詞,翻譯不夠準確規范,應先組織專家展開研討論證,做出規范和標準統一的英語表達方式,然后聘請專家加強對現有教材的分析研究,結合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際需求,參考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和訴求,編寫出材料翔實、內容豐富、形式新穎針的規范的實用教材,并應盡可能的配備相應的音像、電子讀物,以增加教材和讀本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為大學英語中中國文化的導入提供參考依據和實踐指導。

篇6

攀枝花市,四川省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被稱作陽光花城,座落在四川西南角,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處。自1965年建市以來,城市建設已形成規模,旅游資源獨具特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獨具風味的飲食,濃郁的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文化,成為獨樹一幟的旅游品牌,成為攀枝花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文化的翻譯工作是使對外宣傳資料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 也是一個城市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境建設的重要體現。如何讓攀枝花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攀枝花, 有效開展招商引資、擴大對外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目前攀枝花市獨特旅游資源的英譯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將極大地促進攀枝花的對外交流合作和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但是由于中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差異表現在其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及風俗習慣等中英旅游文本在提供信息方面亦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在功能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中英旅游文本的不同點,,旅游文本的翻譯應以游客為中心,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最終達到旅游文本的誘導目的。可以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直譯、增譯、省譯、類比等,以期增強旅游文本譯文的可讀性,最終有效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的。 

一、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質構造復雜,森林覆蓋面積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裂谷、溫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為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對于對于攀枝花特色地理地貌的英譯方面,張沉香(2007)對于術語的國際化, 提出應“適當加大音譯比例”,“促進國際合作和科技發展”。 

音譯不僅能夠達到簡潔和透明的作用,還是保存源語文化的最佳途徑。尊重術語體現的文化而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也是現代術語翻譯的一個趨勢。以攀枝花地理地貌“喀斯特”為例,就是采用的音譯方法現已被學界多接受,然而它卻曾被中國學界采用意譯的方法改譯為“巖溶”。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世紀初由中國學者確定的“天坑”,即西方地理學學術話語中的“特大型塌陷漏斗”所描述的地理樣貌,在攀枝花也是數量眾多,大小不一。2005 年起,“天坑”這一定名獲得了國際喀斯特學術界的一致認可,漢語拼音 “tiankeng”開始國際通用“喀斯特”在中國和 “tiankeng”在國際學界的最終被接受,這體現了兩個屬于名詞文化內涵的保留,以及音譯在學術文化界的認同。 

攀枝花非常有名的“格薩拉生態旅游區”主景區距瀘沽湖116公里,距麗江376公里,沿省道216線(稻攀路)前行可達稻城、亞丁,景區景觀由天坑地漏、巖溶景觀、高山草甸和彝家風情等組成。關于“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英譯資料“Gesala Ecotourism Area as a part of the Golden Triangular Tourism Area of Daocheng, Lijiang and Panzhihu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ure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該譯文首先介紹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地理位置位于稻城,麗江和攀枝花旅游金三角,位于川滇兩省的交接處。 “ It is not only the south gate of the Great Shangri-la of China,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nshine Ecotourism Area in west Panzhihua City.” 此句則強調了格薩拉生態旅游區的重要性,為中國大香格里拉的南大門, “the south gate”則運用了英語中隱喻的修辭手法  “metaphor” ,非常生動形象。 

篇7

3.高校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與思考——以高校英語教師為考察維度

4.跨文化英語教學與人文素質的培養

5.模因論視角下的中國文化英語教學

6.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研究——基于廣西184名大學生的調查數據 

7.初中文化英語品格重建初探

8.大學英語教師的跨文化教育

9.地方性院校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以臺州學院為例

10.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11.CBI與大學英語后續課程構建與實施研究——以《中國文化概況(英語)》為例

12.高師英語專業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力調查及分析

13.希臘神話對現代英語文化的影響 

14.高職院校跨文化英語教學的實踐和探討

15.高職院校跨文化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淺析

16.言語交際原則下的茶文化英語芻議

17.“產出導向法”理念下中國文化英語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

18.漢英語篇意合與形合的文化闡釋

19.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

20.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培養 

21.幼師生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培養方法研究

22.地方高校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以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為例

23.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培養研究 

24.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實施建議 

25.背景文化知識與網絡英語新聞閱讀效度的實證研究

26.社會文化學與英語教學  

27.批評對比修辭學視域下的跨文化英語寫作“第三空間” 

28.格式塔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茶文化英語教學策略探究 

29.“生活化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文化—工具”關系

30.中西文化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

31.基于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以培養學生中西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為例 

3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探析 

33.以“文”“化”人:理工院校中國文化英語教學實踐探究

34.高校英語文化教學及其變量研究 

35.淺談商務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36.大學生地方文化英語表達力的實證研究

37.以內容為依托的中國文化英語教材編寫原則探討

38.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39.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文化教學 

40.“微時代”跨文化英語交際能力發展研究 

41.英語人名的文化特征及翻譯策略  

42.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43.淺談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 

44.英文電影在綜合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運用 

45.論商務英語談判中商務文化意識的體現 

46.理工科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與研究  

47.在英語聽力教學中介紹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48.跨文化英語教學與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二元思考

49.全球化語境下鈞瓷文化英語翻譯的現狀及前景

50.論文化英語人才建設在成都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51.試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

52.英漢隱喻差異與跨文化英語教學

53.中國文化英語在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必要性

54.淺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的跨文化溝通風格 

55.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研究 

56.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輸入的教學方法研究 

57.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58.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看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導入 

59.淺論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文化的導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60.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認同教育

61.英語語言文化類選修課開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2.理工科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與研究 

63.大學英語課堂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 

64.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策略探究 

65.淺析跨文化英語報刊的傳播作用  

66.跨文化英語分子寫作學建模的研究  

67.語言輸入與文化適應——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略論 

68.跨文化英語課堂教學的系統工程分析 

69.文化導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70.體育文化與英語習語  

71.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研究

72.跨文化語境下的音樂院校中國文化英語教學與研究

73.如何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

74.大學跨文化英語教學結構模式和實踐模式

75.文化差異視域下的跨文化英語教學研究 

76.試論教改環境下跨文化英語教育

77.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式英語現象淺析 

78.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生態失衡與對策研究 

79.文化英語通識教育與藝術的智性模式 

80.以平行視角審視及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評《中國文化英語教程》

81.農業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82.旅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 

83.跨文化英語教學與醫學生跨文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84.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缺失的原因及對策淺探

85.英語詞匯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  

86.跨文化語境下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87.對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英語授課之探索 

88.跨文化交際教學本族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研究

89.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本土文化調查分析 

90.基于文化導向教學模式下的高校商務英語精讀教學策略

91.中西文化差異與商務英語教學 

92.從英語詞匯中的外來詞匯——漫談英語詞匯中的希臘文化

93.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意識培養——一份基于使用《閱讀中國》進行文化教學改革的報告

94.西方文化視野下的參與式英語教學法探析 

95.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英語委婉語文化內涵探究

96.試析英語習語中的文化內涵 

97.新時期地方院校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研究——以濟寧學院為例 

98.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現狀與對策研究 

99.中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100.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融入研究  

101.談如何把英美文化滲透到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 

102.英語習語語言中的文化要素 

103.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導入

104.從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看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力的缺失 

105.加強語言意識培養,提高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輸出能力 

106.英語教師中介作用與課堂文化教學相關性研究 

107.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課教學要滲透文化教育 

108.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109.跨文化英語教學對提高大學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影響 

110.對旅游專業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調查研究

111.論中國文化的英語教學 

112.面子文化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 

113.填補高校英語專業文化教育空白——一項高校英語專業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的必要性研究 

114.大學生母語文化英語表達能力調查研究 

115.淺談英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滲透 

116.英語教學中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117.跨文化語境下重視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118.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輸入的問題及策略研究

篇8

1 名詞化概念隱喻

語法隱喻理論認為隱喻除詞匯層面外還發生在語法層面,即語言意義未發生變化,只是在隱喻化過程中發生了語法性狀的變化,可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兩種形式。韓禮德曾明確指出概念語法隱喻主要表現為名詞化,即本應由動詞和形容詞體現的過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詞或名詞詞組(隱喻式)來體現[2]。很多學者指出語法層面上的隱喻度越高,語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見,名詞化隱喻式常見于相對正式的書面語中。

摘要是對學術論文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其語言需要符合簡練、客觀、邏輯性強,而名詞化是將復雜的小句成分“濃縮”為名詞或名詞詞組,使得語言結構更加凝練、緊湊。由此可見,名詞化語法隱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寫作的要求。聚焦于學術論文摘要中名詞化語法隱喻特征對摘要的英譯與寫作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2 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總體情況

有些學者曾從實證的角度對其他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進行分析,研究表明學術論文英文摘要中名詞化現象非常普遍。楊信彰[3]指出,以名詞化為特征的語法隱喻的出現是為了滿足科學方法、科學論證和科學理論的需要。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同樣存在大量的語法隱喻,陳蘭[4]選取從國內外的核心期刊上隨意挑選了20篇字數上較為接近的語言學論文的英語摘要,發現以英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平均值為10.6%,就說明每100個單詞中出現10.6個名詞化結構;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語言學論文摘要的名詞化頻率為9.13%,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詞后綴及其變體的相應名詞進行檢索統計發現中國作者的使用頻率(33.7%)比英語為母語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這方面中國學者存在一定的過度使用的問題。以上兩點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視,小學英語 論文以期在語言類學術論文摘要的書寫中提升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同時盡量糾正不良傾向。

3 名詞化隱喻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構建功能

名詞化語法隱喻對于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構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實現摘要簡潔凝練的文體特征

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練的語言傳遞最豐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紹其研究的背景、內容、方法等。表示過程的“動詞”和“形容詞”(即“一致式“)經過名詞化(即”隱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組,在表述相同的內容時,可以有效地提高語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實現了語言學學術論文摘要的簡潔性和概括性。

3.2 實現論文摘要術語化、客觀化的文體特征

術語的大量使用是論文摘要的一個顯著特征,可以增強摘要的科學性和嚴謹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可以通過語法隱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練為名詞或名詞詞組,從而實現摘要術語化的文體特征。同時,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應該客觀表述研究內容,盡量避免出現顯示出主觀臆斷色彩的表達方式。在名詞化隱喻式中,名詞化的使用使得動作的參與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隱藏,從實體概念向抽象概念轉換,可以脫離時態和情態的限定。因此,名詞化結構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觀色彩,增強摘要的客觀性。

3.3 提高摘要語篇的連貫性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兩部分構成。主位是話語的出發點,表現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傳遞新信息。如果將前句述位部分隱喻化,作為后句的主位。通過“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強語篇的連貫性。

4 本研究教學啟示

理解語言學類學術論文英語摘要的名詞化特征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更重要的意義是可以更好地為學術論文摘要的寫作和翻譯服務。基于以上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鑒的訓練方法:

4.1 “以閱讀帶動寫作”提升學生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

首先要培養學術具有名詞化語法隱喻意識,閱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語專業精讀教材,特別是高級階段的教材中,政論性的問題和演講文體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這樣的文體中,語篇中大量的名詞化隱喻是一種典型的“動因的突出”,是作者為順應某種交際目的而使用的一種語言策略。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讓學生了解名詞化隱喻與文體正式程度的相關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語料加以分析與模仿

教師可從體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讓學生了解語言學類論文摘要的語言特征,教師也可提供國內外不同學術雜志進行英語本族語學者與非本族語學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異。然后學生通過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論文摘要的寫作能力。主要模仿對象為常用名詞化句式,使得學生能夠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鑒的語料在學術論文摘要翻譯和寫作過程中直接使用。

總之,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通過使用名詞或名詞詞組等名詞化隱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和概括性。語言學類學術論文摘要語言要求簡潔凝練,具有正式性、客觀性,同時語篇需要具有銜接性和連貫性。研究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摘要這一特殊語體的理解,從而撰寫出更具學術性,語言規范、得體的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篇9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謂文化,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各種各樣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故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的決不只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認識不足的分析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 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篇10

一、引言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存在過份強調語音、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傳授,忽略英語語言中體現的西方價值體系、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文化現象的傳授,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不強。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也是為了加強中西文化交流和、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的需要。本文擬通過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理解西方文化、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三方面著手對大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識于語言教學中

語言使用上的差異是由文化的差異引起的,在教學中,要使學習者關注語言的運用上體現的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差異之處,把文化差異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識。

(一)詞匯的文化差異

1、詞匯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異

龍在漢語中為圖騰與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卻是罪惡、邪惡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為智慧的象征的owl與漢語中視為壞兆頭的貓頭鷹。漢語中農民無貶義,而Peasant則是沒有教養,社會地位低的人。紅在漢語中常與喜慶相關,red則有多樣化含義。red letter day 為“喜慶日子或紀念日”,To see red 為“使人生氣”,wave a red flag為“做惹別人生氣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為“紅光滿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則為漢語中的“對牛彈琴”。

2、詞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聯想意義

涉及到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詞匯,意義深遠,要越過字面意義去了解聯想意義。英語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為惟利是圖、心腸歹毒的小人。童話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貧窮、善良的最終獲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奧菲莉、黛絲泰蒙娜的悲慘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成為悲傷命運的象征,“楊柳”形容離別與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風、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語用上的文化差異

語言總是體現了某種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背景,關注這些差異,有助于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漢語習慣以詢問別人到哪里去作為寒喧語,西方則是對于天氣的評論和預測。年齡、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美國人對于稱贊語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國人則謙虛地加以否定。再如對某個場所的表達。美國英語中rest room是劇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設有廁所、盥洗設備等,供顧客、雇員等使用的房間,即是浴室、廁所的委婉說法,并非漢語中的“休息室”。

三、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體、原版材料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情景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全方位感受語言,達到語言與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體

以教材為核心,將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背景和故事傳說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其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同時利用多媒體營造視覺、聽力的真實語言場景,把教學中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加以形象化、具體化,培養學生主動對英語語言文化進行探詢,引導學生關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語境中的表達差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選擇原版材料進行補充

選擇適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的視聽材料,了解真實語言環境下英語的運用情況,加深對中西文化內涵的理解,積累相關的材料。如體現了社會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介紹當前社會動態和社會問題的報刊,收看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CCTV-9)和收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節目,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英語基礎選擇部分國外英語電視電臺節目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更是展現了英語民族如何進行交際的真實情景和鮮活語言,這些材料既煅煉了閱讀與聽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四、開展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言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以書面或口頭方式進行交際的能力。”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品味和體驗文化異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創造英語交流的機會。如定期開設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用媒介語或英語向學生全面介紹英語國家的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社會風俗等;以某個西方文化元素為主題開展英語沙龍、英語演講比賽,選擇教材中故事性較強、情景性突出的文章進行情景劇表演等等;擴展交際空間,與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進行語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異;創造機會參與涉外工作的翻譯與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篇11

英語教學是對人的品格、思維、語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識和意識等的全面素質教育,了解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能力、增強全球意識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際能力的培養必須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充分認識文化差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而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在教學中,通過擴大學生了解異國文化的知識范圍,來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文化、語言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與文化之問的作用和影響是互相的、辯證的。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青就沒有文化;另一方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由于英漢兩個民族的地理環境、社會歷史、社會習俗、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各有其特點,形成了承載兩種文化的英漢語青的很大差異,這些差異對英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跨文化交際理論認為,文化存在于兩個層面,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文化所隱蔽的部分大大甚于所揭示的部分。就英語社會文化米說,它是西方民族,幾千年文明的沉淀;是英語民族哲學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社會方式的集臺;是西方政治、教育、修養、文學、藝術、語言、思維等的總和。它涉及到英語民族社會文化一切領域,就連英語民族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也無不打上其文化的烙印。偌大的英語民族文化系統豈是中國人幾年、十幾年,在脫離社會語境的情況下,僅僅通過語言學習所能完全習得的!況且大部分文化是隱蔽的,而“隱蔽文化是動態的,它始終處于變化之中,舊的隱蔽文化被揭示,新的隱蔽文化又等待人們去探險”…。英語社會文化如同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樣是個永遠采掘不完的礦藏。這就是說學生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語文化缺失。這種文化缺失反映在語言上就是中國式英語,故英語教學中減少學生中國式英語的唯一途徑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相關的文化導入。

英語語言的語音、詞匯與語法等有形的東西只構成了語言的物質外殼,在物質外殼后隱藏著極其豐富的英語國家民族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的字面意義,而且不能忽視它們的社會文化意義,力求在字面上及文化內涵方面忠實于英語語言,使學生能更深層地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共性及個性,從而完成一種文化向另一種文化的傳遞。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思想、意識、觀念等都是文化的反映,英語語言的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社會風俗、人文景觀等各種文化因素會間接地影響英語語義。因此,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非常重要。要掌握兩種語言,必須掌握兩種文化。跨越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障礙,才能做到交際的得體與妥當,才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2.英語教學中強化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

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認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只要會語言,對文化的理解可以憑常識和習慣去解決,從而忽視了跨文化教育。不可否認,文化偶合的現象是存在的,如英語中DoinRomeastheRomansdo(入鄉隨俗),AslfmanSOWS,SOshallhe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Strikingwhiletheironishot(趁熱打鐵)等等與漢語的理解基本相同,但完全用漢語的習慣去理解外語經常會出現歧義。如英語中的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而漢語中卻是(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雞頭鳳尾對狗頭獅尾,這種借喻事物上是有差別的。也有人認為,跨文化交際就是加強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這僅僅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而它不是全部。不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同~個思想的表述方式是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英語學習中,語言失誤容易被對方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誤解往往會造成交際失敗因此,在強調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必須提高語用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2強化文化意識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內涵就不可能真正習得語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難以學好語言。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結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targetculture),我們就很難理解某些詞語項目的意義。比如Youcannotgo()tittonight,itisrail1ingcatsanddogs.這一習語來自于北歐神話。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Norsemen)的主神是奧丁(Odil),狗(dog)和i良(wolf)象征“風”,貓(cat)象征“雨”,所以catsand dogs就象征“狂風暴雨”。再比如對顏色的理解,乍一·看,“lIItepic—tHre,theblue—eyell0y,Io begreen e.yed,gl’eeIihand.I11theblack,graymare,GreatCaesar等淵是很讓人費解的,各自對應的譯法分別是“黃、紅人、嫉妒、沒經驗的人、不欠債、母老虎、天哪”。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場上,恐怕是永遠也不會理解這些詞組的。

3.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體現

3.1語篇中的跨文化教育

《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篇章材料,包涵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開展跨文化教育創造了條件。比如在BookTow,UnitThreeRichMeetingHisFutureMother—inlaw中,……Andthenhealso made the mistake ofdirnkingnotone buttwofrosted glassesfull,whileeverybody elsehad a half—inch“justfortaste”.ButthewonthappenedwhenRichcriticizedmymother’Scookin—AsistheChi—nesecook’scustom,my motheralwaysmade negativeremarksaboutherowncooking.這充分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習俗的差異。中國人不善于接受直接的表揚,對于自己感覺應該受到表揚的方面,往往采取謙虛的、否定的態度去評述,而西方人正好相反。所以要真正和不同種族文化的人進行成功的交流,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不同種族國家的風俗、文化、宗教等知識。

另外,西方人非常注重主題句的明確設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句首,這是由于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思維方式所決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強調個體的獨立和主體的作用,突出主觀見解,強調主觀對客觀的判斷和態度。英語段落往往先在語篇的開始就直接點題,態度明確,觀點清晰,主題突出,其后內容按直線展開,層層深入,輔助句緊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直線性發展圍繞主題展開先陳述中心思想,后分點論證說明,使主題句的內容展開。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三冊UnitOne課文It’Sasatisfyinglife.too.InthesummerwecanoeOilthefiver,gopicnickinginthewoodsandtakelongbicyclelides.Inthewinterweskiandskate.Wegetexcited aboutsnnsets.We love the smelloftheearth warmingandtheSO1I11(]ofcattleowing.W ewatchforhawksintheskyanddeeriuthecornifelds.第一句話是主題句,在圍繞中心思想論述的過程中,內容有序銜接,陳述順其自然,條理清晰,層層推進,向縱深或高峰發展,具有流動感。漢語的段落設定與英語不同,漢語思維認為萬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聯系,其思維模式呈螺旋型,語篇的開始往往是從很遠的卡¨關的外圍問題人手,陳述觀點的手法委婉曲折。段落語言傾向于圍繞主題進行螺旋式重復。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針對篇章的布局把西方的文化傳授給學生,這樣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篇章結構,更好地理解文章,將促進閱讀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3.2詞匯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

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構素,是整個語言系統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廣泛地反映文化差異。英漢同匯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但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對應現象。這是因為每一種語言都有它自身特有的語言體系與建構,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層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義,還有內涵的、情感的、牽涉到許多聯想的意義。”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詞義的理解往往有所不同,大相徑庭。

在最普通的詞匯教學中,也有跨文化教育的空間。詞匯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各種文化信息,詞匯本身的產生、消亡和新陳代謝,提供了有關文化發展的信息。同時,文化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文化意識會影響詞匯意義。比如中英兩國人都有養狗(dog)的習慣,但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在西方,狗是可愛的寵物,人類忠實可靠的朋友,甚至用狗來昵稱,如:Heisaluckydog(他是個幸運兒),acleverdog(聰明的小孩子),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topdogs(最重要的人)。而在中國,狗常用來看家護院,多用來比喻受奴役的人或壞人壞事,有一定的貶義,如:狗仗人勢、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再如中國人歷來把“龍”dragon視為“吉祥”和“權力”的象征,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因而成為至尊的皇帝象征,炎黃子孫都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我們的語言里就有了“龍飛風舞”、“龍鳳吉祥”、“龍馬精神”、“望予成龍”等成語,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龍”dragol1卻是(1)fabulouscrea一ture like a crocodile orsnake,often with wings andclaWS,ableto breatheoutfire,often otaMing atrea—SUre;(2)fie!-cepe/’son。是被看作是窮兇極惡的怪獸(monster),在俗浯中還被認為是“兇狠的人”(aiferceperso。如果我們對一位英國朋友說:“IwishyourSon tobeadragon.”他會高興嗎?這樣的詞匯比比皆是,敦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進行有意識的跨文化教育。

英漢用詞存在著具體性與慨括性的差異。表現在語言上,即產生了英漢對事物的定義不同,從而用詞出現不同的傾向。林洳呂和李曼玨(1999,407)認為“漢語多表示種概念的詞,而英語多表示屬概念的詞。”。英語偏好用屬概念的詞,即特指,用詞具體細膩;漢語偏好種概念的詞,即泛指,用詞概念模糊。如在漢語中“驚嚇”是個種概念詞,其中可分為驚恐、驚慌、驚奇、驚愕、驚嚇、恫嚇、威嚇等,英語中有“frighten,scare,startle,alarm,ter.rifv,intimidate,COW,bully,awe,amaze,astonish,astound,dumbfound,surpirse”等屬概念的詞,這些詞的使用既簡潔準確又富于變化。而漢語往往趨于泛指,在“驚嚇”的前面加副詞修飾,這樣就導致學生在英文寫作時往往總是重復中心詞“驚嚇”。教師若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用詞的文化特點,那么在句子表達方面學生就會避免用詞的單調和重復。

3.3語法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

有學者們認為中西方存在“心理時空”和“自然時空”的差異。中國人注重心理時空,思維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論證,而西方人思維講究秩序、思維系統化。表現在語法上,即是英語的句子在人稱、數量、時態、語態、情態受制于時空,要與形式一致,而在漢語中語言形式要求并不嚴謹。

例如全新版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Two翻譯作業中“離開舊街區和那里的朋友們已經有好幾年了0(IthasbeenBcoupleofyearssinceIleftmyoldneighborhoodandallthefirendsIhadthere.)”學生很自然地會寫出“IhaveletfmyoldneighborhoodandallthefriendsIhad thereforacoupleofyears.”

又如“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三年了”“Shehascomeherefol-threeyeam.”“她已經來這里三年了”。

在講解這樣的內容時,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buy,go,come,leave,arrive”等動詞不能跟表達一段時問的時間狀語連用。漢語句子不產生時空的矛盾,但按英語的時空觀,上面的動詞是表示一時性動作的瞬問動詞,它們跟的時問都是一段時間,二者難以協凋。

篇12

引言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批外語教師出國深造,親身體驗到掌握語言不懂得對方文化很難順利交際的問題;而且語言知識的逐漸普及促使教師更自覺地注意語言的使用環境和場合。近十年來,外語教學的一個令人欣喜的現象是在教學中增加了對文化差異、文化理論的研究。 

1文化差異問題 

在校園里只要我們稍一留心就會發現,有些學生盡管英語語音,語法學的不錯,說話卻往往不得體。例如:上課鈴響,教師進教室,學生起立,齊聲說:“good morning,teacher.”這在漢語中可以說:“老師好!”“老師早!”,但在這里“老師”不僅是稱呼語,還是尊稱。在英語中teacher卻不可以作為稱呼語,也不是尊稱,只是一種職業。在英語國家,中、小學生稱呼教師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正如woifson所說:“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和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的規則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語言學的相對性。”所以說,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并且反映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那么,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深入推廣文化教育呢?本文試圖從文化教育方面做些探討。 

2文化教育的范疇 

首先,不要將漢英詞匯一一對等,認為英語詞匯在文化內涵、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漢語。漢英兩種語言有著各自不同的詞素和語意結構,分別表述不同的概念系統。然而這一點大多數教師并沒有給予足夠的注意。學生盡管用英語同本族人交流,卻存在著編碼和譯碼的錯位。其次,盡管大多數學生已不在用“no,no. it’s really bad.”來回贊揚之語,然而他們常誤認為字表意義相同的漢英語言,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尤其對言外之意理解不夠透徹。最后,應該給學生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由于學生沒有適當相關的背景知識,常表現為閱讀速度緩慢,復述時丟三落四或添枝加葉,歪曲原文。 

3幾種具體的文化教育方法 

3.1 開展文化比較活動開展漢英語言文化比較研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語言形式的正確,還必須重視語言運用的是否得當。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的方式之一是讓學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對于語言形式正確而不符合角色或場合的問題應該指出來,使學生逐漸獲得“社會語言學方面的敏感”。在句型教學中學生容易只顧形式忽略內容,機械地操練,教師尤其需要不斷地從旁提醒。 

3.2 利用教具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教具。例如,講解house在英美一般指什么樣的房子的時候,不如讓學生看一幅圖片。其次,電影是了解西方社會的一種有效手段。有些是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電影,自然十分有用。好的故事片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提供豐富有用的材料。在美國,有的教師使用不同時期的電影使學生對各時期的社會習俗有所了解。電影《賣花女》是研究不同社會階層的語言特點和禮儀的一份絕妙教材。教師如能加以適當的指導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時電影還是觀察、研究姿態表情、動作等語言以外的交際手段的十分有用的材料。 

3.3 適當地選用輔助教材在教學中用一定比例的國外出版的外語教材,或在自編材料中多用一些“真實材料”。有些英美出版的質量較好的課本采用了不少文化上的差異,有的單列一項,稱做“culture comments”,有些對話也是研究文化差異的好材料。所謂真實材料指從實際交際活動中選取的材料,并非編教材的人自己撰寫的。 

3.4 引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在讀文學作品或報道時留心積累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材料。我們的學生能到英美留學,在當地人民中生活較長時間的畢竟是少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了解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就是從文學作品和日常新聞報道中來。問題在于如何選擇這些閱讀材料。如果學生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了解故事情節,那就所得甚少了。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要注意了解文學作品中的社會各階層關系,各種社會問題,各種深層次的人物性格剖析等方面,從而養成在自學文學作品時探究文化常識的習慣。 

4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往中,產生不愉快結果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社會文化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包括語言行為的方式。這也對英語教學提出了一個問題:社會文化教育是否應列入教學內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應該如何在文化教學中提高交際能力?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認真嚴格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基礎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的被明確寫進了國家教委頒布的英語教學大綱。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注社會習俗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并了解目的語文化中的人們在平常情況下和緊急狀況下的行為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語言習慣和行為方式。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語國家的人喜歡談論天氣、地理位置等話題,而把年齡、工資、婚姻狀況等作為禁忌的話題。再如,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習慣推辭幾次才接受,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物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而英語國家的人則習慣當場把禮物拆開,并且要贊美幾句。 

總之,現在的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我們需要歷史,地理,文學等多方面的具體知識,但更要重視對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交際技能的訓練,循序漸進地增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達到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篇13

    近年來,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明確地指出了大學生們應該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且能用英語進行靈活得體的交流。這必然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文化意識。

    順應形勢的需要,《新編大學英語》應運而生。該套教材按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來進行編寫,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聽、說、讀、寫、譯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選用的語料也具有規范性、知識性,同時兼具時代性和趣味性,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非常注重文化因素,從多方面體現了西方文化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有效的進行文化導入,發揮出這些文化因素的功能,幫助學生從中了解多維立體的西方世界,正是教師們應該著重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二、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語言與文化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一定的文化必然有與之相對應的語言,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內容,語言也不能獨立存在。前蘇聯語言學家朱利·洛特門說過“沒有一種語言不是植根于某種具體的文化之中的;也沒有一種文化不是以某種自然語言的結構為其中心的”。因此,作為一種語言教學,我們必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文化導入,在幫助學生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時,也要幫助他們充分了解語言內容背后的文化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而語言交際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則。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語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由此產生了不同的文化。而作為文化外在表現的語言,在其本身的特點和使用上無不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差異。在交際中語法錯誤往往能夠被容忍,語用失誤卻容易產生誤解。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森認為“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對外國人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度;相反,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度無理。”由于漢英文化之間具有巨大的差異,學習者往往會受到母語即漢語的負遷移影響,如果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了解,只是依賴于漢語文化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不僅自己望文生義,也會因為交際不當使對方造成誤解。因而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將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對漢英文化的異同進行比較,對于不同于母語文化的英語文化特征著重指出,使學生對英語文化中較為突出的特征加深了解,從而減少母語文化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

    此外,學生學習了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國家一些相關的地理常識、歷史背景、政治經濟以及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知識,也能使他們知識面得以擴大,視野得以拓寬,最終使他們的知識結構得以優化。

    三、文化導入在課堂中的具體運用

    由于大學英語并非英語專業,其教學課時相對有限,而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體系,內容包羅萬象,因此大學英語里的文化教學不可能像英語專業所開設的英美文化課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應該與英語語言教學相結合,恰當而有效的進行導入。以下是筆者在進行《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三冊教學的時候,運用不同的方法結合課文進行的文化導入。

    (一)文化差異對比

    因為漢英文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了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對學生的英語知識掌握和運用產生了巨大的干擾,要克服這種干擾,只有去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發現漢英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且重點是差異和沖突。

    以第四單元“擇業規劃”為例,作者在分析了當今學生找工作的誤區之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議。其中提到換工作的觀念,作者指出“換工作和改職業在任何年齡都會發生”,并鼓勵學生如果發現選擇的職業不適合自己,可以馬上重新開始新的工作。在這點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中國換工作是否也和歐美一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是否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重新開始。在激烈的討論中,漢英文化的差異性也得到了分析。因為中國文化重視群體,強調“大一統”思想;相反,西方文化推崇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價值,因此兩者也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雖然也換工作,但換工作的時候考慮的因素不僅包括本人,還有其他許多周邊因素,而歐美人相對換工作就比較簡單,因為他們主要考慮的因素就是本人的發展。

    又比如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社會問題”,通過如今很多孩子脖子上掛的鑰匙體現出美國家庭模式的轉變,即由以前的丈夫工作、妻子在家照顧孩子這一類型轉變為夫妻雙方都要工作,而孩子無人照顧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家庭經濟支出的增長所帶來的必然的后果。這一現象在中國早已發生,即所謂的雙職工家庭,且如今中國家庭的另一新現象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

    通過這些類似的對比分析,學生對對英語文化的感知能夠加深,文化敏感性也可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學習和實踐中能自發地運用文化差異對比分析去了解英語文化不同于漢語文化的獨特之處。因此文化差異對比分析是文化導入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

    (二)課文背景知識介紹

    在上每一個單元之前,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知識需要做一個簡要的介紹,一般包括一些相關的地理常識、歷史背景、政治經濟以及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知識。這是因為這些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文描述所產生的背景,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是文化導入的必需部分。

    以第九單元“音樂”的閱讀課文《甲殼蟲樂隊》為例,甲殼蟲樂隊作為西方音樂文化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音樂作品包含了那些急切需要被公眾傾聽的聲音,具有從英國當時文學領域導入的工人階級的現實主義風格,一直被認為當成引導搖滾從流行音樂走向嚴肅藝術的標簽,影響了歐美的一代年輕人,時至四十年后的今天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通過對甲殼蟲樂隊的成員、音樂作品、音樂風格以及產生的巨大影響的介紹,學生對歐美搖滾樂的知識也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文化導入的輔助作用也得以體現出來。

    (三)多媒體手段

    在信息發達的當下,多媒體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學輔助手段,尤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各種視頻、音頻以及最新的語料都能通過多媒體手段形象具體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起到的教學效果也事倍功半,文化導入也不例外。

    第二單元“神話與傳說”主題非常有趣,可以讓學生分組制作幻燈片來給大家講述自己所知道的神話傳說。或者可以讓學生先欣賞有關于神話傳說的影片,然后進行相應的討論。

    同樣,第七單元的“旅行的樂趣”,可以給學生欣賞一些歐美國家的風情,并適當的導入相關的旅游英語表達方式。而第九單元“音樂”還能讓學生學唱一些簡單又好聽的英文歌曲,因為歌曲往往帶有比較明顯的文化風格和特色,可以幫助他們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含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實踐

    教師在引導學生不斷輸入英語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不斷的實踐,使所學的知識真正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