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美麗休閑鄉村申報材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資金49萬元,新建7個村級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7個村級文化活動示范中心建設工作。
3、多措并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好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做好可移動文物的調查認定、信息采集工作。成立洛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完成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評審,公布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項,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8個;做好《陳三五娘》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跟蹤工作,目前,該項目已通過國家級非遺項目工作評審并由國家文化部辦公廳完成公示。組織開展第九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舉行洛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揭牌儀式,在馬甲鎮文化中心舉行了洛江區第二批市級非遺傳習所和第二批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點授牌儀式并在授牌儀式后舉行南音專場演唱活動。
4、加強文化安全監管力度。今年來出動執法人員500多人(家)次,檢查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00多家次查繳有害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卡通漫畫“小冊子”、“口袋本圖書”等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印刷品50余張(冊),盜版字典12本,進一步凈化校園周邊出版物市場;開展夜市地攤整治,查繳盜版VCD1000多片,非法出版物300多冊,嚴厲打擊游商、地攤兜售非法出版物行為;組織參加市掃黃辦舉辦的2014年侵權盜版及非法出版物集中銷毀活動暨“綠色書簽行動”系列宣傳活動,對查繳的非法出版物及盜版光碟進行集中銷毀。
5、做好文化產業服務工作。開展第四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調查摸底工作,推薦“東藝雕刻”、“建文工藝” 兩家企業申報泉州市第四批文化產業基地。投入資金7萬元,新建5家社區書屋,提升10家農家書屋。
(二)體育工作
1、做好2014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設。爭取省體育局社區多功能運動場項目資金56萬元,新建朝陽社區、院前社區2個多功能運動場,場地平整已完成,現等省體育局安裝;新建10個市級全民健身點并安裝完成;投入14.9萬元完成室外損壞健身器材維修;投入30萬元,提升10個村燈光球場招投標工作已完成,現正在安裝中。
2、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在節慶期間,聯合區直相關部門分別組織區第五屆農民籃球公開賽第一階段、新春象棋、乒乓球邀請賽、慶“三八巾幗健身舞蹈”、徒步越野比賽、拔河等機關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日期間,舉辦洛江區第五屆農民籃球公開賽、首屆洛江區太極拳大匯演等全民健身比賽;組隊參加全國武術之鄉比賽,積極備戰第十五屆省運會、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等工作。
(三)旅游工作
2014年,我區接待游客115.14萬人次,同比增長20.93%,實現旅游收入12.16億元,同比增長22.35%。
支持鄉鎮舉辦旅游節慶活動,3月22日,協同虹山鄉、泉州廣播電視報聯合主辦“最美虹山行”鄉村游啟動儀式,7月5日,協同河市鎮舉辦“多彩河市 樂活鄉村”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體驗季活動,取得良好宣傳效果。
召開全區“國慶黃金周”假日旅游工作暨鄉村旅游工作會,分析全區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重點旅游項目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對今后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和意見。
完善沿線景點設施,提升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針對主景區標牌標識少的問題,主動聯系省、市旅游局安排設計單位,計劃于年內新設置道路標牌標識20個。指導泉州田格里拉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按照創建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標準進行園區整治、申報材料撰寫工作,目前,已通過市旅游局初評。
指導河市鎮召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協會成立大會,成立我區第一家鄉鎮級的旅游協會——河市鎮美麗鄉村休閑旅游協會,實現我區旅游協會發展有新突破。
(四)其他工作
1、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較好完成三個環節的各項工作任務,提出了以“文化惠民接地氣、潤澤無聲暖民心”主題,開展“四下基層”、“四送下鄉”、“四個一”結對幫扶活動為自選動作,確定10個邊學邊改項目。認真撰寫對照檢查材料,于8月18日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按照“四個回應”的要求,精心研究制定“兩方案一計劃”,其中班子明確6個方面、14項整改內容,科級黨員干部共制定了61條整改措施,修訂完善制度13項,新建制度11項,確定專項整治任務6項。
2、做好市、縣(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關工作。
3、組織開展機構和人員編制核查工作,完成相關表格資料的整理上報工作。
4、2014年4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11-2013年度文明單位。
5、全面部署,順利配合做好全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我局承擔的人文環境組相關工作。
二、20**年工作計劃
1、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繼續做好區級文化館新館建設的前期工作,新建一批激情文化廣場。
2、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3、繼續做好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
4、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開展“陳三五娘”系列文化活動。
5、提升基層體育基礎設施,繼續爭取2—3個省級社區多功能運動場所項目建設。
6、承辦好泉州市第七個“全民健身日”啟動儀式活動,組織開展面向機關、鄉鎮、村、企業的多形式全民健身活動,推進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開展。
7、繼續加強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做好在建文化旅游項目的服務、宣傳推介工作,加大對外文化產業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積極推薦申報省、市級文化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工作;認真組織甄選、推薦項目及企業參加“文博會”。
8、積極開展文化市場、出版物市場綜合監管及掃黃打非工作;繼續深入開展創建安全發展城區建設工作,推動企業加大投入,改善安全生產條件,規范安全生產管理,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篇2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財政涉農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部分資金安排分散,效益低。到目前為止,涉農補貼已經發展到40多項,每個項目補貼都有特定的標準和目標,各級支持農業發展和農村社會發展的資金也在年年增長,但項目分散,資金分散,實施主體分散,不僅不易發揮資金聚集效應、集中解決“三農”突出問題,而且經常造成重復建設,資金使用效益普遍不高。
(二)資金管理線長面廣,成本高。主要是惠農補貼資金發放工作面廣量大、程序繁多,同一作物多種補貼,如種植雙季水稻,享受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早稻良種補貼、晚稻良種補貼、雙季稻補貼,屬大戶的還享受種糧大戶補助,加重工作負擔,不利于政策落實。據核算,目前綜合成本已經占到整個發放資金的10%,無疑加重了縣鄉政府的負擔。另外,有些專項資金的申報程序復雜,立項申報材料需要專業機構才能做好,有些指定要有資質的中介進行方案編制,無形中增加了項目成本。
(三)專項資金使用存在偏差。按省財政廳要求,為了使補貼真正達到促進糧食生產的目的,對沒有播種糧食的耕地不能發放補貼資金,這部分補貼資金由縣財政實行統籌安排。按要求只能用于發放漏統考漏報面積和產糧大戶獎勵,但我縣有一部分用在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上。另外,有資金在財政下達到主管部門后,主管部門沒有嚴格按項目方案實施,擅自挪項和調項,也未按程序申報審批,繞開財政部門的監督管理。
三、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進一步整合涉農資金,注重統籌協調。要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規劃為引導、以產業為平臺、以統籌為核心的資金整合模式,依據各地產業發展實際,搞好項目立項前的調研和評估論證,原則上對同產業、同性質、同用途的涉農專項資金進行調整歸并,對涉農資金實行跨部門、跨級次整合,集中財力、捆綁使用,避免“撒胡椒面”的現象。同時,建立科學規范的分配機制,全面推行專家評審、項目指南、標準文本等制度,對涉農資金的規模、用途、使用方向進行嚴格審核。逐步對財政涉農資金和項目實行相對集中管理,特別是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公益事業項目,要強化相對集中管理和統籌協調,盡力歸并支出事項,避免多頭審批、重復投資和分散投資。
(二)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改革投資體制。不斷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增加對縣級財政一般轉移支付的比重,減小專項資金的規模,以利于增強縣級財力運用的自主性。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權力責任,做到“兩個區分”,即區分不同地區核定配套任務,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能力確定符合實際的配套及自籌資金規模,以使縣級財力更多用于農村公益事業;區分保投入與保運轉的責任,按照“項目投入主要靠上級拿、運轉經費圭要靠地方出”的原則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