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皮膚護理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皮膚護理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皮膚護理論文

篇1

在常規護理過程中往往會忽略患者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在護理過程中應積極向患者介紹病情和治療進展以及解答患者所顧慮的問題,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預后情況有著重要的影響。下面詳細介紹兩組護理方法[3,4]:

2.1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1)術前護理:①病變區準備,術前病變區照相以對比療效,洗凈治療部位,取下佩戴物品;如為兒童、病變面積較大或對疼痛較敏感者外涂恩納軟膏麻醉。如有感染者,應在感染控制后再行治療,如有曬傷則在曬傷皮膚恢復1個月后再行治療。②治療儀器準備,術前應檢查機器運行正常,熟練掌握機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③激光室的防護:激光室門口放置警示牌,治療區不放置可燃物品。定期對激光室進行清掃、消毒、保持通風,防治煙霧污染和疾病傳播。(2)術中護理:①眼睛護理,激光可損傷眼睛,在激光治療中醫生和患者應帶護目鏡。如治療眼睛周圍皮損,要為患者戴上金屬眼罩,特別注意保護眼睛。②疼痛護理,治療過程中開啟冷卻頭將溫度控制在4℃,將治療頭輕貼皮損處進行治療,以血管消失或變暗為止,防止過度治療造成損傷。若治療過程中出現水皰或皮損發白,疼痛可能會增加,可能與脈寬、能量密度偏大有關,應降低能量調整合適的脈寬。同時邊治療邊冷敷,讓患者說出自己的感受,及時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提高疼痛閾值。③治療頭清潔,治療過程中用專用除霜劑清洗治療頭,保證治療順利進行。(3)術后護理:①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預防,治療結束后用冰袋冷敷20~30min,以減輕炎癥反應。術后皮損出現紅腫、疼痛、水皰,在創面外用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將水皰皰液抽出待其自然結痂。并要求患者皮損區內7d不化妝,不接觸水,保持清潔衛生;囑患者禁酒,不強行剝離結痂,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出汗延緩皮損恢復。②色素改變護理,不同的皮膚類型、治療能量可導致色素沉著或減退。囑患者避免強光直曬,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口服維生素C,告知患者色素消退需較長時間。

2.2干預組護理方法

干預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配合手術前和手術后心理護理:(1)術前心理護理:一般患者對治療方法及治療情況了解不夠,易產生緊張、恐懼、不信任的心理。針對患者的心理狀況,向患者解釋治療的原理、過程、療效、預后等,消除患者的顧慮,增強患者的信心。對治療費較高者,應仔細向患者交代每筆費用,對治療期望不切合實際者,應耐心解釋降低患者的期望值。有報告指出[5]:患者手術期的情緒及術后恢復狀況直接受其術前焦慮程度的影響。(2)術后心理護理:由于個體差異,存在部分患者對治療不敏感,治療效果不明顯以及被封閉的血管可能再通,需多次治療而產生更多的費用,有的還會出現色素改變,會導致患者在治療期間情緒不穩定,對治療缺乏信心。在患者復診和電話回訪中,應通過口頭教育,介紹相關資料、同類患者等方式,使患者對血管增生性皮膚病有充足的了解,并讓患者認識到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療效和預后。反復向患者解釋治療和護理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緊張、顧慮的心理,使其充滿信心完成每次治療。

篇2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科室已有的護理規范對住院新生兒實施皮膚護理。觀察組護理風險管理實施方法如下: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分析新生兒科常見醫源性皮膚損傷及發生原因,制定風險管理程序及防范措施。

1.2.1常見醫源性皮膚損傷原因

①劃傷:患兒指甲抓傷;護士剃頭時不慎割傷頭皮;輸液針頭從肝素帽牽拉掉下,劃傷皮膚等。②壓傷:留置針、肝素帽、導管對皮膚造成壓傷;遺留的針帽及不正確應用棉簽壓迫止血等引起的皮膚損傷;無創輔助通氣時對鼻中隔的壓傷;氣管插管固定不恰當,造成口角皮膚壓傷等。③擦傷:患兒在藍光箱及暖箱時,四肢摩擦引起骨突處皮膚破損等。④粘貼傷:取敷貼和固定用膠布及電極片時引起的皮膚損傷;粘貼敷料方法不正確,導致張力性損傷等。⑤藥物滲漏:新生兒血管較細,血管壁較薄,靜脈位置較淺,當輸入一些刺激性較強藥物或長期輸液且觀察不及時造成藥物滲漏損傷皮膚。⑥皮膚感染損傷:沐浴時穿刺處浸濕;留置針保留時間過長;患兒嘔吐后未及時清潔皮膚。⑦燙傷:儀器設備故障;藍光箱、輻射臺膚溫探頭脫落;沐浴時水溫過高導致燙傷。

1.2.2防范措施

①加強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培訓,學習運用護理風險管理方法,增強責任心,操作動作輕柔,提高人文關愛。②改進護理方法及流程,如皮膚的患兒戴棉布手足套保護;體重大于3000g或活動度較大的患兒足端放置長條形軟布墊;規范膠布及敷貼等的使用,盡量減少粘貼時間及范圍,撕取時動作輕柔,用生理鹽水或潤膚油,邊浸濕邊撕取;為減少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敷料撕取時造成的損傷,將PICC敷料常規更換時間定為1周1次;極低及超低體重兒盡量使用水膠體敷料;妥善固定各種導管、監護線等,緊貼皮膚時予適當襯墊。③加強輸液操作管理。認真評估、選擇合適的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針柄處根據情況用小棉球襯墊,禁止覆蓋穿刺點;輸液針柄用條形膠布交叉固定于肝素帽上;輸注特殊藥物時有明確的床頭標識,15min~30min觀察1次,做到“一看二摸三對比”,如有滲漏及時報告,根據藥物性質采取不同處理方法;沐浴時使用一次性手套保護留置針;需長期輸入強刺激性藥物的病人選用PICC。④維持儀器設備正常工作狀態,建立“日常設備檢查維修記錄本”,統一“設備故障”及“運轉良好”等標識,專人負責,定期檢查。

1.2.3觀察指標和評估

觀察兩組新生兒住院期間發生皮膚壓傷、劃傷、粘貼傷、擦傷、藥物滲漏所致損傷、皮膚感染損傷、燙傷共7項指標。責任護士認真評估患兒皮膚情況,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記錄住院期間皮膚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填寫專用交接班本。風險管理小組每日檢查,定期總結。

1.2.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篇3

并且在長時間的固定中,由于意外因素導致皮瓣撕脫。為預防腹部皮瓣撕脫的發生制定有效的護理對策提供臨床依據,筆者2004年10月~2008年9月對23例腹部皮瓣意外撕脫患者的原因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3例,男22例,女1例。其中8例腹部皮瓣完全撕脫,15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

1.2治療

8例腹部皮瓣完全撕脫患者,6例緊急行腹部皮瓣原位縫合術,2例患者堅決要求行殘端修整術;15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患者,5例行腹部皮瓣原位縫合術,10例經過及時止血、止痛、加強腹部皮瓣處固定、延長斷蒂時間等對癥處理。經以上治療均修復成功。

二、原因分析

2.1夢中驚醒發生撕脫

由此原因引起3例腹部皮瓣完全撕脫,4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30.43%,是導致腹部皮瓣意外撕脫的重要原因。此組患者多數精神高度緊張,對環境改變適應能力差,對意外受傷、手術的刺激反應敏感,醫療費用的困擾,同時術后患者必須保持皮瓣的供區及受區部位制動,由于長期保持一個固定姿勢,使患肢肌肉酸痛、疲勞,增加不適感,使患者焦慮、煩躁等不安情緒加重,致患者出現失眠、多夢、噩夢,以致夢中驚醒,導致皮瓣完全撕脫或部分撕脫。

2.2摔跤

3例由于摔跤引起腹部皮瓣完全撕脫,1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17.39%。其中2例因入廁前后地板濕滑(拖鞋無防滑)摔跤致皮瓣完全撕脫;1例因坐椅子時,坐空,引起摔跤致皮瓣完全撕脫;1例因下樓梯時發生踩空致皮瓣部分撕脫。以上均發生在腹部皮瓣移植術一周后。由于術后一周患者腹部切口疼痛減輕,對病房的環境、腹部皮瓣固定較適應,能開始對患肢進行逐步的功能鍛煉,以致產生麻痹大意的思想而導致意外發生。

2.3患者不遵醫行為

由此原因引起1例腹部皮瓣完全撕脫,2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13.04%,其中1例因外出搭乘摩托車與小汽車發生碰撞,腹部皮瓣處因撞擊致皮瓣完全撕脫;2例因到人多的公共場合,被人從背后撞擊患肢致皮瓣部分撕脫。

以上皮瓣撕脫均出現在腹部皮瓣移植術二周后。主要由于患者對病人角色的適應不良嘲,對住院的生活產生厭倦,在向醫護人員提出請假外出遭遇拒絕后,私自外出而發生意外。

2.4性低血壓

2例本原因引起因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8.7%。1例因長時間臥床,突然起床時發生性低血壓暈倒,致皮瓣不完全撕脫;1例因入廁長時間蹲位后站立時,發生性低血壓暈倒,致皮瓣不完全撕脫。患者發生皮瓣撕脫多數在術后一周內的時間,患者因意外受傷、失血、手術、疼痛等因素的影響體質下降,易出現性低血壓。

2.5低血糖

2例患者因此原因引起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8.7%。一例患者因前1d晚未進食,早晨起床行走時出現低血糖現象;一例因有不進食早餐的習慣,在空腹、饑餓時出現低血糖現象,致腹部皮瓣部分撕脫。

2.6其他人為因素

2例患者因此原因引起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8.7%。1例因早晨護士測體溫時,呼叫患者未醒,輕拍其肩膀,導致條件反射引起腹部皮瓣部分撕脫;1例患者因友人探望時,其朋友從背后拍打患者肩膀,導致條件反射引起腹部皮瓣部分撕脫。

2.7腹部皮瓣處固定不牢

1例因此原因引起腹部皮瓣完全撕脫,1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8.7%。我科行腹部皮瓣手術后的患者,其皮瓣的供區及受區部位沒有用傳統的石膏固定,而是用透氣膠布固定。2例因夏天天氣炎熱,患者皮膚出汗多,致膠布粘性差,腹部皮瓣處固定不牢,患者起臥時,因自行用力,無意識的牽拉患手,引起1例腹部皮瓣完全撕脫,1例腹部皮瓣部分撕脫。

2.8咳嗽

1例患者因此原因引起腹部皮瓣部分撕脫,約占4.34%。該患者因上感,咽喉干、癢導致咳嗽,后因藥物鎮咳效果不佳,患者出現劇烈咳嗽,引起腹部皮瓣部分撕脫。

三、護理對策

3.1術前做好患者的評估工作

患者由于個體差異,意外受傷,需要緊急手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我們術前應認真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態是否過度緊張,是否有經常發噩夢等,如果有此現象,應向手術醫生報告,慎重考慮施行該手術。對施行手術的患者,我們要設法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對患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對患者主動熱情,多與患者溝通,細致做好解釋工作,做好術前宣教,簡單介紹手術方式、過程、目的、治愈病例及術后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手術的必要性,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一切不利因素。

3.2營造安全的病房環境

定期檢查病床單位、桌椅、扶手是否穩固,出現松動、搖晃等情況及時修理或更換。注意病房地板、廁所是否有積水,及時清掃拖干,如積水無法及時清除,則應在該處設立明顯的防滑標志牌,以提醒患者。并指導患者穿防滑拖鞋,廁或天氣潮濕的季節地板濕滑時,要特別小心行走,嚴防意外摔跤。

3.3減輕壓力、增加社會心理支持

術后我們要及時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術后注意事項指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手術,減輕思想顧慮。及時評估患者,傾聽患者訴說,如發現高危患者,要加強宣教及心理疏導,幫助其克服困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組織皮瓣移植術患者聯誼會,安排術后恢復好的病友進行現身說法,交流術后康復的心得體會、經驗、感受。讓患者在群體中分享其他成員的應對經驗,緩解壓力。加強與患者單位領導、家屬的溝通,同時給予家屬情感支持,減輕家屬心理壓力,減少對患者的負性影響,及時化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3.4加強皮瓣固定的管理

皮瓣固定的好壞直接影響手術的成敗。固定可采用石膏托、膠布、繃帶。石膏托要注意觀察末梢,膠布要注意有無浸濕松脫,繃帶要松緊適宜。加強固定部位的巡視,注意觀察皮瓣的血運。落實舒適的護理。術后患者仰臥患肢下墊薄枕,防止患肢擔空過久產生疲勞及慢性牽拉;雙腿微屈,膝下墊軟枕以減輕腹部張力;放松褲帶,避免皮瓣受壓,影響皮瓣血運。

3.5加強生活護理

護理人員要關心患者的舒適與安全,主動幫助解決患者生活方面的問題。尤其在患者起臥時,要扶助,避免患者自行用力,無意識的牽拉患手,引起疼痛、脫出。注意飲食指導,飲食要清淡而富于營養,多吃粗纖維,易消化的食物。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因長期臥床患者排便習慣的改變而引起排便困難和便秘。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腹瀉。

3.6制訂落實撕脫的應急預案

制訂腹部撕脫的應急預案,并組織全科護士學習。當患者發生腹部皮瓣意外撕脫時,護士立即趕到患者身邊,安撫患者并檢查傷情,通知醫生,監測生命體征,根據皮瓣撕脫的情況,保護好未完全撕脫的皮瓣,搬動患者時避免牽拉患肢,并檢查患者是否伴隨其他部位受傷。協助醫生及時給予止血、止痛處理,根據傷情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護士長定期提問護士腹部撕脫的應急預案,腹部皮瓣意外撕脫患者的相關風險因素,如原因、危害、發生時間、預防方法等。每日早晨查房時評估病房環境安全因素,隨機抽查腹部皮瓣移植術患者,了解其對防范腹部皮瓣意外撕脫知識的掌握。對發生腹部皮瓣意外撕脫的事件進行登記上報護理部,組織全科醫護人員分析相關因素,制訂相應措施,有效預防腹部皮瓣撕脫的發生。

篇4

本組232例,男162例,女70例,年齡60~92歲,平均68歲。其中乳腺癌31例,甲瘤36例,甲狀腺癌12例,肝癌15例,胃癌21例,大腸癌36例,急性闌尾炎28例,腹股溝疝26例,大隱靜脈曲張12例,其他病種15例。出現并發癥16例,其中呼吸系統疾病8例,腦血管疾病1例,心血管疾病4例,尿路感染3例。

2.護理體會

2.1心理護理:人到老年,不僅生理機能出現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下降。精神健康網專家表示,老年人很容易出現心理障礙,甚至患上某種精神疾病。尤其是當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較大的困難與挫折時,情緒反應往往較年輕人更為明顯,也就更容易被精神疾病所困擾。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社會課題,心理健康不僅能夠改善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還能減輕家庭以及社會負擔,使老年人健康長壽。王霞告訴記者,除了定期為老年人做一些健康檢查之外,還要幫助老年人保持與社會接觸,及時地幫助老年人調整情緒,最主要的是幫助老年人培養愛好,多一些戶外活動。“要多搜集一些老年人年輕時代的愛好,幫助他們重拾愛好,認識一些有共同愛好的人,重新建立朋友圈,避免產生孤獨感。”王霞說,幫助老年人保持樂觀開朗的性格就解決了一大部分問題。

2.2加強基礎護理:年老體弱或合并頭暈、高血壓等,自護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發生跌跤,需要囑患者在變動時要穩、慢、行動時要有人協助并安裝夜間照明燈,走道中加裝扶手等。因長期臥床易發生圧瘡,需要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勤洗澡、換內衣、剪指、趾甲等。經常變換和輕拍背部,促進疾病恢復。注意休息,勞逸結合,避免過重體力活動。但在心功能允許情況下,可進行適量的輕體力活動或輕體力的工作。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扁桃體、牙齦炎等。如果發生感染可選用青霉素治療。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療。房顫的患者不宜作劇烈活動。應定期門診隨訪;在適當時期要考慮行外科手術治療,何時進行,應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定。

篇5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隨機選取2007年3~9月在我院內科系統、外科系統、婦科、兒科共19個病區住院的病人1 816例進行分級護理實施情況調查,其中男961例,女855例,年齡6~78歲,平均年齡43.2歲。調查特級護理病人117例、一級護理病人441例、二級護理病人1 012例、三級護理病人246例,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 816份,回收1816份,回收率100%。

1.2方法

根據分級護理制度中各級別護理的要求,設定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4種問卷調查表。

1.2.1調查內容

(1)病人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診斷、住院科室。

(2)護理實施內容包括以下6個指標:①巡視病房間隔時間:分為24h專人護理,15~30min,1h,2h,>3h,12h;②生命體征監測間隔時間:分為15~30min,1h,2h,3h,4h,6h,8h,12h;③生活自理能力評價:分為完全依賴、部分依賴、自理3個層次;④基礎護理項目:包括口腔護理、皮膚護理、會陰護理;⑤心理護理;⑥衛生宣教。

1.2.2調查方法

指定1名經過培訓的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護師深入病房,用各級別護理問卷調查表,評價相應級別護理病人的病情,填寫調查表后收回匯總,統計出病人病情與級別護理的符合情況。

1.3符合率的評價標準

特級護理:能夠24 h專人護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賴的視為100%符合;一級護理:每15~30min巡視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賴的視為100%符合;二級護理:每1~2h巡視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賴的視為100%符合;三級護理:每12h巡視病人1次,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的視為100%符合。

2結果

(1)本次調查中有266例病人的病情與其醫囑護理級別不符合,屬人為因素導致的,如醫生對分級護理認識的差異性和受收費因素影響,其級護理11例、一級護理91例、二級護理141例、三級護理23例。

(2)病人病情與醫囑護理級別符合情況見表1。

3討論

近幾年來,國內對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的人日漸增多,探討的問題愈加深刻,提出的建議應引起我們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本次臨床調查結果顯示,分級護理制度在臨床實施過程中確實存在諸多問題。

3.1分級護理內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強

分級護理制度中有些內容較籠統,臨床執行中隨意性太大。例如,特級、一級護理對生命體征監測的間隔時間沒有具體的規定,本次調查級護理的病人間隔15~30min監測生命體征的65l例(61.3%),1h的22例(20.8%),2h的19例(17.9%);一級護理的病人中間隔1 h監測生命體征的191例(54.6%),2h的52例(14.9%),3h的17例(4.8%),4h的90例(25.7%);沒有規定具體的時間范圍,形成同樣級別的護理,病情監測的時間卻相差甚遠。

3.2分級護理制度中病情依據和護理要求存在矛盾

分級護理制度中依據病人的病情輕重來決定病人的護理級別,并規定了相應的護理要求。在一級護理中,有時會出現病情與護理要求不符,有些病人需要給予完全的生活幫助,但不一定需要嚴密的病情觀察。本次調查中,骨科一級護理病人51例,其中46例(90.2%)為臥床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低,需要完全依賴或部分依賴,護理要求很高,但是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并不需要隨時監測,給臨床護理級別的選擇帶來問題,給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帶來困惑。

3.3分級護理制度中有些內容執行有一定難度,不切合實際[4]

分級護理制度中要求對一級護理病人每15~30min巡視病房1次,該標準既概念模糊,又不可執行。每次巡視病房做什么,全面評估病人病情,還是監測生命體征,是否需要記錄,無明確規定。況且,本次調查中有此需要的病人僅為3 3.4%。再說,假如一個病區有10個一級護理病人,每個病人巡視1次需要5min,那么需要3個護士連續巡視才能完成,此標準適合特護的病人應用。調查又發現一級護理巡視病房時間間隔1h的183例(52.3%),生命體征監測時間間隔1h的191例(54.6%),每小時巡視時間的例數與每小時監測生命體征的例數接近,因此取消巡視時間的規定,改為病情監測時間更為合理。

3.4分級護理中病情依據滯后

由于醫學科學的快速發展,從前的疑難、危重病例,已經能夠很好地控制或治愈,例如腎衰竭病人在分級護理中定為一級護理,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開展,不但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且,定期透析病人還可以繼續參加工作。各種制度需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進行修改,否則就會給臨床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3.5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分級護理制度中規定,對特級、一級、二級護理病人要做好基礎護理。但由于內容籠統,不同護理級別的病人需求不同,如特級護理病人基礎護理需要護士做,而一級、二級護理病人需要護士完全或部分協助。況且不同的疾病需要的基礎護理項目不同,如婦產科的病人會陰護理多,神經科的病人則需要口腔護理和皮膚護理。所以,不同護理級別、不同疾病不能一概而論。

3.6醫囑中護理級別不準確

在本次調查中有266例醫囑護理級別與病人需求不符,應為一級護理的病人,醫囑定為特級護理;應為二級護理的病人,醫囑定為一級護理等等,醫囑護理級別不準確的原因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4建議

分級護理制度病情依據不可能涵蓋所有疾病,建議用生命體征監測時間的長短,作為病情輕重的依據,取消巡視病房時間;另外可以根據病人的自理能力分為不同的活動度,護士根據病人的活動度給予生活協助,病情監測與生活護理應分別分級分度,匹配使用;基礎護理項目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分別對待,以便使分級護理制度更實用、便于操作。

參考文獻

1丁言雯.護理學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63

篇6

1患者易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

臨床壓瘡對高危人群的識別、分類有利用合理分配有限的護理資源。壓瘡高危因素分內在因素:癱瘓、大小便失禁、營養不良;外在因素:、局部受潮濕和理化刺激、床鋪不平整等。對年老體弱、昏迷、截癱病人應加強皮膚護理和預防壓瘡的發生。

1.1導致壓瘡發生的局部因素有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潮濕,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壓瘡發生的重要因素[4]。9.3Kpa的壓力持續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細胞改變,因此每間隔一段時間就要為患者減輕局部壓力。因治療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時,骶尾部和足跟部都承受著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因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等導致皮膚浸漬潮濕,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性會增加5倍[5]。

1.2導致壓瘡發生的全身性因素有感覺喪失、營養不良、組織灌注不足、年齡、體質、體溫、精神心理因素。

1.3營養狀況血球壓積小于0.36和血紅蛋白小于120g/l是較好的化驗剪切點,對壓瘡的發生具有良好的篩選預測作用。

1.4 吸煙吸煙者壓瘡的危險性顯著升高。吸煙者足跟壓瘡是非吸煙者的4倍,吸煙量與壓瘡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5 危重患者長期使用鎮靜劑、類固醇導致機體抵抗力及活動能力下降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1.6 高熱皮膚壓瘡與體溫的關系密切,根據文獻報道昏迷病人在20小時內發生壓瘡:發生壓瘡患者平均體溫大于38.5℃;未發生壓瘡患者的體溫平均小于37.5℃[8]。有研究表明:體溫上升1度,代謝率增加10%,因此體溫過高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1.7 體重消瘦者較肥胖者發生壓瘡的機率高,但肥胖的危重患者脂肪組織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及活動困難,在床上翻身時易被拖拉,而導致壓瘡的發生。現已證明,壓力大小與壓力作用時間呈拋物線關系,既較大壓力產生壓瘡所需時間比較小壓力短。

2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

2.1積極評詁患者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第一步,對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提供個體化預防方案[6]。

2.2對患者發生褥瘡的危險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對高危患者實行重點預防。

2.3壓瘡的防治―直是困擾臨床醫務人員的難題,應用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RAS)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的關鍵一步。在臨床上獲得認可及常用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有Anderson評分量表、Waterlow評分量表、Nortoni5F分量表、Braden平分量表、Cubbin和Jackson評分量表等。美國的壓瘡預防指南推薦應用Norton和Braden2種量表,尤其是Braden評估量表被認為是較理想的壓瘡RAS,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為平衡,使用Braden評估量表對高危病人采取干預措施后,壓瘡的發生率下降50%~60%[11],目前已在世界上多數醫療機構中應用。Braden量表包含6個被認為是壓瘡發生的最主要危險因素,即感覺、活動、潮濕,運動能力、營養、摩擦力和剪切力。這6個方面除了“摩擦力和剪切力”為1~3分外,各項得分均為1~4分,每個因素分為4個分值等級,總分6~23分,評分分值越小壓瘡發生的危險性越高,18分為壓瘡發生危險的診斷界值。15~18分提示輕度危險,13~14分提示中度危險,10~12分提示高度危險,9分以下提示極高度危險。Braden評估表在臨床上應用于老年病人、重癥監護病房病人、骨折病人圍術期及外科病人圍術期均能作出準確的風險評估[11],有利于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合理利用護理人力資源(人力資源論文),以科學的方法防治壓瘡。評估除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外,還強調在入院后定期或隨時進行,因隨著治療的實施或病程的進展,入院時不存在的或潛在的危險因素會產生并表現出來,隨時評估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遏制壓瘡風險。建立壓瘡三級監控管理網絡,及時申報,同時與患者及家屬做好口頭或書面溝通,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壓瘡護理的認知和依從性,取得較好的護患溝通和法律保護的效應。

3皮膚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3.1消除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注意局部護理和患者全身情況相結合的綜合預防。間接性解除壓力是有效預防壓瘡的關鍵,對病情允許能自行翻身的患者,鼓勵和協助患者經常更換臥位,根據病情和皮膚受壓情況應至少每2?h協助他們翻身1次,使患者始終避開自身骨突起部位壓力。在搬動時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位置,避免拖拉扯拽患者。長久坐姿的患者一般每15min做1次重量轉移或抬臀減壓的動作。對于自己不能獨立完成者,則需要護理人員每1h幫助進行重量轉移或抬臀減壓動。

3.2護士應加強責任心,提高對壓瘡危害性的認識,減少由于護理工作失誤而造成壓瘡發生。有研究顯示護理工作的重點在于及時識別高危因素,準確預測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3.3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準確記錄,每次換藥時對傷口進行評估以制訂和修改計劃,提高護理質量

3.4建立壓瘡監控記錄,在床頭建立翻身表,表中記錄翻身時間,等,翻身時間要嚴格按時間表進行,不得隨意更改,翻身前后要對壓瘡好發部位的皮膚認真檢查并記錄結果。對可能發生壓瘡患者,全身皮膚檢查1次/d。對解除壓力30~40min皮膚持續發紅的患者,可用活絡油或鹽酸山莨菪堿稀釋溶液按摩受壓皮膚,也可將少許紅花酒精或痱子粉傾倒于手掌中,用大魚際在受壓部位向心性進行局部按摩10~15min,以促進受壓部位血液循環,并置氣圈墊、海綿墊或軟墊于受壓部位,效果很好,每次按摩后要記錄皮膚情況。

3.5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期清潔患者皮膚,盡量避免皮膚接觸大小便。大小便后要及時清洗會和肛周皮膚。傷口滲出液和汗液,及時更換敷料和揩干或用吸收敷料盡快保持皮膚干爽。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皺褶,如有潮濕或污染及時更換。保持臥床患者衣服、床單、被褥清潔、柔軟、平整、干燥。保持臥床患者全身皮膚完整、清潔、干燥。

3.6 針對制動患者可使用減壓貼,定時抬高臀部;腰部、臀等部位墊靠枕,改變著力點;有條件的使用懸浮床;禁止在受壓發紅的部位按摩(按摩無助于防止壓瘡發生,因軟組織受壓變紅是正常皮膚的保護性反應,解除壓力30-40分種后一般會褪色,不會形成壓瘡,無需按摩。如持續發紅,表明軟組織損傷,按摩必將加重損傷程度)。

3.7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礦物質保證患者足夠的營養。對不能經口進食患者經腸內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或靜脈營養,可靜脈輸入脂肪乳、白蛋白、氨基酸、全血等。根據病情選擇不同方法,盡快恢復內環境的平衡。

3.8對患者做細致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壓瘡發生、發展及預防和護理知識,掌握預防壓瘡的知識和技能,積極參與預防壓瘡的護理活動,促進早日康復。

4發生壓瘡后的護理

4.1 創面的護理 依傷口嚴重程度采取分期護理:Ⅰ期主要是及時發現,解除局部受壓狀態,保持局部干燥,可局部涂抹碘伏或者用25%的硫酸鎂局部濕敷,可阻止進展。Ⅱ期創面的小水泡可不予處理,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局部碘伏消毒,防治感染。Ⅲ期出現淺表潰瘍,Ⅳ期形成深潰瘍,要盡早剪除壞死組織直到出現新鮮組織,加強換藥,局部使用喜遼妥及紅外照射也起到一定效果。其中Ⅲ、Ⅳ期都應做創面分泌物培養加藥敏,如有感染,及時使用敏感抗生素。

4.2 觀察項目?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創面完全愈合;好轉:創面明顯縮小,肉芽組織生長,無壞死和身處;無效;創面改變不明顯。療效評定時間;從開始用藥到完全愈合的時間。

4.3 壓瘡傷口的濕敷 1962年溫特博士證明了使用保濕敷料的傷口較暴露于空氣中近乎自然愈合的傷口愈合速度明顯加快;減少炎癥反應及痂皮形成;降低感染的危險;減輕疼痛。

4.3.1 雞蛋內膜覆蓋清創后用雞蛋內膜覆蓋,將其平整緊貼于創面上,蛋膜覆蓋范圍要超出創面1厘米。

4.3.2 碘伏是新一代廣譜、高效、無毒的外用消毒殺菌劑,使組織脫水、促進創面干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和消散硬結作用,對粘膜無刺激,無腐蝕性,涂于局部表面可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創面及周圍皮膚,防止細菌直接進入創面,促進創面的愈合。

4.3.3 傷口有感染時,周圍出現紅、腫、熱、痛,滲出液多,有異味,外周血白細胞升高,可做傷口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按醫囑使用抗生素或使用含銀離子或納米銀抗菌敷料。

4.3.4 胰島素聯合654-2治療壓瘡胰島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灌注;654-2能解除血管痙攣、有鎮痛作用;濕潤,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愈合。故將胰島素、654-2混合液濕敷于創面后,可以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傷口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減輕疼痛,加快組織生長,縮短壓瘡愈合的時間。

4.3.5 胰島素聯合苯妥英鈉治療壓瘡研究發現胰島素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樣作用,能促進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和膠原合成。苯妥英鈉能顯著增加創口局部膠原沉積和血管形成,增加創口巨噬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有效促進肉芽組織增生,加快創口愈合。

4.4 注重細節 CCU患者約束方法應正確,約束帶易致手或腳腕皮膚勒傷,故約束帶靠近患者皮膚面須有一保護層。

4.4.1氣管切開患者要隨時保持頸部皮膚干燥,如及時抽吸口腔和氣道的分泌物、處理嘔吐物等,并應及時更換固定氣管導管的系帶。固定氣管切開導管的系帶易引起頸部皮膚破損,如果頸部皮膚發紅,系帶前皮膚應用新潔爾滅消毒,晾干后墊無菌紗布再系帶,系帶松緊以能容納1~2指為宜。

4.4.2電極片定期更換,各類導線及管路妥善固定,測壓袖帶不能直接綁在患者皮膚上,應有內襯,易過敏者使用低敏膠布。

4.4.3保證患者術后充足的灌注量是保證組織灌注的物質基礎。因此,要觀察患者平均動脈壓的變化,一般把平均動脈壓維持在40~60mmHg。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中心靜脈壓、心率、血壓變化,根據患者的病情將各項指標調整到合適的范圍;另一方面注意加強病人術后的保暖工作,隨著體溫的上升再撤除棉被。

4.4.4由于重型顱腦損傷可導致嚴重的全身代謝紊亂,患者處于顯著的負氮平衡狀態,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出現肢體偏癱,肌力只有0~II級,再由于將降溫毯置于病人軀干部、背部和臀部,毯面最低濕度為6℃,血液循環減慢,因此患者極易凍傷誘發壓瘡。采用24cm×24cm、厚5cm的海棉墊保護骶尾部,每小時翻身按摩1次,并持續保持平臥位,實踐證明此法既可有效預防凍傷,又能顯著提高降溫效果。

5討論

5.1壓瘡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根據壓瘡的分期來合理進行,包括皮膚護理,營養支持,創面的護理等。保持病房內環境清潔、注意通風、空氣流通通暢。有條件者可采用高壓氧治療,其能夠提高血中氧含量,改善循環,增加缺血部位的血供,抑制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存進創面愈合接駕。近年來,負壓理療逐漸被用于臨床,采用負壓引流技術能早期持續引流分泌物,促進組織細胞的生成,在治療嚴重壓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需要特別的護理[7]。

5.2在積極護理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幾點誤區:在水腫和肥胖患者身上避免使用氣墊圈,它不但能夠阻斷局部血液循環,造成靜脈充血和水腫,而且能阻礙局部汗液揮發,使局部皮膚一直處在汗液形成的濕潤環境中,能夠刺激皮膚及創面,影響愈合。美國衛生保健政策政策研究機構(AHCRP)也指出了壓瘡治療護理的四大誤區:在危險區域禁止乙醇擦拭、油膏涂抹、冰敷、熱拷。

5.3皮膚護理是關鍵,同時要需加強患者營養支持,根據壓瘡的不同分期采用分期護理原則。同時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交流,介紹產生壓瘡的處理,使其協助參與護理工作,增加康復信心。預防是控制褥瘡的關鍵,護理工作中做到主動、積極、及時原則,能夠早發現、早治療,采用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將壓瘡治愈在萌芽中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5.4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壓瘡的預防和治療已由傳統的局部墊氣圈、受壓處按摩、紅外線燈烤、碘酒涂抹等干性治療方法發展到現在以造口治療為主導,保持創口持續濕潤,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濕性治療方法,這種趨勢將會對壓瘡的預防和治療帶來革命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6.

[2]劉光維.壓瘡防治進展.護理研究,2005,19(10):2082-2084.

[3]何華英,杜峻,王素芳,等.壓瘡危險因素預測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03-805.

[4]王泠.壓瘡的管理(一).中國護理管理,2006,6(1):62-64.

[5]蘇春燕.ICU患者壓瘡危險因素及其評估工具.護理研究,2005,19(9):1695-1697.

[6]葉麗花,吳海勤.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與壓瘡預防的循證護理.護理雜志,2004,21(4):36-37.

[7] 鄭莉斯,吳仙蓉,林金玲.腦卒中老年患者長期臥床的壓瘡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1):223-224.

[8] 王小玲,王輝明.ICU壓瘡的誘因分析與預防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1):100~101.

篇7

很多愛美的女性消費者在美容院都經歷過類似的“美容升級”。在各種美容卡的誘惑下,她們就像著了魔一樣把錢撒到美容院。

1、美容院免費體驗貓膩多

因為該美容院發放的免費體驗卡。一般女性作皮膚護理,要經過洗面奶洗臉、去死皮、面部按摩、做面膜、導入精華素之類的營養素,但是免費過后,美容師往往以各種理由要求消費者開卡。“如果你堅持不開卡,美容院通常在體驗中要求你支付額外費用。

2、熱情服務只為推卡

去美容院體驗服務時,店內美容師對她熱情有加,享受著上帝式服務。通過聊天摸清了顧客的身份和需求,然后因人制宜。憑著簡單的交談,美容師即可判斷出該顧客的消費能力、家庭經濟狀況,然后進入掏顧客腰包的下一個環節。

二大坑爹:推銷產品篇

不少美容院產品的成分、功效、質量檢測沒有統一標準,無法保證產品質量。一些美容院甚至以次充好,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美容院都喜歡向顧客推銷號稱國外生產的名牌護理產品,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美容院有95%的產品都不是出自正規廠家,而是在廣州灌裝的無牌產品。要拿到所謂“品牌”很容易,只要有20萬現金,注冊好品牌,做好外包裝設計,就能到廣州化妝品生產廠家去進行灌裝,精油一般1000支起灌,洗面奶5000支起灌。

很多美容院并不看重產品的牌子,更看重產品的利潤空間。美容院灌裝產品的成本一般是產品標價的0.6折,賣給美容院的價格一般是2折,因價格便宜,因而深得美容院青睞。

三大坑爹:美容儀器篇

去美容院做臉的時候往往要用到一些手執的工具。這些神器可謂多種多樣,皺紋、黑眼圈、眼袋、青春痘、黑頭都可以去除。但是實際呢?是純粹浪費時間和金錢還是……

1、導入儀

導入儀一般使用電流或超聲波,號稱能打開皮膚細胞間的通道,使護膚品成分充分滲入肌膚,達到緊致、提拉、祛皺等各種奇效。

壞處:沒有任何公開發表的科學論文證明這類儀器對皮膚有益。就算電流或超聲波能打開真皮層的通道,這樣做對皮膚其實有害無益。“皮膚通道”意味著皮膚組織不再緊密,而出現了傷口,細菌、污染會乘虛而入,那些本應停留在皮膚表面并被沖洗掉的護膚品成分也可以長驅直入。

2、輸氧儀

輸氧儀通過連在氧氣機上的一根細小管子向面部皮膚輸送高純度的氧氣。特制的半圓形面罩把氧氣鎖定在皮膚表面。輸氧前,臉上先敷一層導入產品的紗布或面膜。一般戴上面罩后輸氧20分鐘。有些美容院或美容師還會用特殊的工具把氧氣集中輸送到面部的關鍵部位。

壞處:理論上輸氧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促進傷口愈合,但是研究發現實際上幾乎沒有效果,特別是對健康無損傷的皮膚來說。沒有任何研究證明輸氧對皺紋或皮膚老化有改善作用。只有在高壓氧艙中輸氧,氧氣才能透過皮膚,即使是這樣,短期內也會造成自由基損傷,抵消了任何可能的長期效益。

篇8

1.2護理部審核

由護理部對申報人條件進行審核,老年護理專業委員會組織理論考試,根據各層次人才的遴選條件,確定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名單。最后,公示無異議后,正式啟動醫院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養計劃。我院共有1847名護理人員,選取了126名人員列入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養計劃。其中后備人才78名,中青年護理骨干42名,高級老年護理人才6名。職稱:護士及護師84名,主管護師36名,副主任護師及主任護師6名。

1.3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培養目標

通過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養制度的實施,在護理隊伍中選拔一批在老年專科護理、護理教育、護理科研和護理管理上綜合發展的老年護理人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專業性強、素質高的護、教、研老年護理專業人才梯隊;培養和引領團隊、增強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提升科室內涵質量,并致力于老年護理研究,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培養能參與醫院醫療、醫技、護理、藥劑等學術探討,參與或承擔老年護理相關課題研究的科研與教學人才。

1.4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培養

1.4.1后備人才

(1)培養目標:能夠準確評估老年人活動能力和環境,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術,具有適應醫療發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老年人及家屬提供個性化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為老年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2)培養內容及方法:以老年護理核心能力為導向,理論培訓以個案護理、床邊交接班、疾病講堂等方式進行培訓,鼓勵其獨立完成護理工作,并予以反饋和正向指導。老年護理技能培訓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護理、皮膚護理、口腔護理、用藥護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臥床老年人床上擦浴與洗頭、便秘的處理、預防跌倒的護理措施等。培訓方式有課堂講解與多媒體演示、模擬練習、現場操作展示、通過網絡平臺自學等。每月第1周與第3周的周五進行培訓,每次1~2h,每人次培訓30學時。由高級老年護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據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授課。

1.4.2中青年護理骨干

(1)培養目標:熟練掌握相關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能,具備應急能力;能夠對護理員及其他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完成對護理對象的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和方案、進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養內容及方法:培養方式包括參加醫院組織的老年業務講座,并作為授課人對后備人才進行授課,外出進修學習,每人3個月,每人至少參加1次老年專題研討班。理論培訓內容包括機體老化的理論,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老年人各系統常見疾病的護理(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感官系統、運動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人文知識與技能等,共30學時。技能培訓采取情境模擬訓練的方式,以提高應急服務能力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導護理人員獨立思考不同的救護措施以及科學分工和配合,培養綜合急救能力。

1.4.3高級老年護理人才

(1)培養目標: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及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能夠以整體責任制護理模式處理老年人的復雜問題,提供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高級專業護理服務;協助護理人員在醫院、養老院或社區衛生機構之間建立聯系。(2)培養方式:培訓周期為1年,培養方式如下。①依托國內外學術交流平臺,每年參加至少3次國內老年醫學相關專業學術交流;②開展老年護理領域的科學研究;③承擔院內老年患者疑難護理問題的會診;④每季度到老年護理院進行調研。

1.5老年護理人才梯隊的培訓質量評價

成立考核評價小組,考核小組由5名人員組成,包括2名護理部主任和3名科護士長。考核評價小組負責全面監督和考核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培訓計劃的制訂與實施情況。通過查看相關材料(包括制度、計劃、原始記錄等),評價培訓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實到位;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理論考試、技能操作考核、現場答辯等方式,評價接受培訓的護理人員是否達到培訓目標。

1.6效果評價

1.6.1護理人員的科研成果

比較培養前、后,老年護理人才梯隊成員發表老年護理相關的論文、課題立項、出版書籍、申請專利的數量。

1.6.2護理人員的理論與技能考核成績

由考核評價小組建立老年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考核題庫,后備人才與中青年護理骨干以相關基礎知識為主,高級老年護理人才以前沿知識為主。①理論考核:每個層級的理論知識考題設立難易程度相當的2份試卷,分別用于培訓前和培訓后的知識考核。每份試卷均包括100題,全部為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滿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編寫老年護理技能操作題庫,每名護士按規定時間到護理操作室抽簽考核老年護理技能,參考護理操作流程及統一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滿分100分。

2結果

培訓前,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為(76.2±4.5)分,培訓后為(87.6±5.6)分,培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378,P<0.001)。

3討論

3.1老年人才梯隊建設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我院開展的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建設,分為后備人才、中青年護理骨干及老年護理專家3個層次,對不同層次的人員設置不同的培養目標、培訓重點和培訓方式,彌補了在職護士在老年知識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見,老年護理人才梯隊人員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培訓前(P<0.001),且老年護理相關的論文、課題立項、專利等科研成果增多,為開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專科護理質量奠定了基礎。在老年護理人才梯隊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中,通過多樣化的培訓方式,激發了各層次人員對老年護理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臨床護士護理觀念轉變,促進臨床護理向專科護理發展,使老年護理工作系統化、程序化、專科化,護理技能規范化、標準化、專科化,體現了臨床護理服務必須充分體現專科特色這一優質護理服務的要求。護理人員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確保他們在臨床工作中及時發現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癥等特點引起的復雜的病情變化,為老年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從而降低護理風險。

3.2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建設提高了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在老年護理人才梯隊建設中,除了注重對老年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外,還注重對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培訓。通過舉辦讀書報告會、觀看錄像《為自己工作》、學習南丁格爾精神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等形式的活動,增強了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和軟技能,促使他們更好地落實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從而拉近老年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和滿意度。結果顯示,培訓后,老年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篇9

在護理部主任及兩位護士長的帶領下,中心護理團隊始終貫徹“承載南丁格爾精神,弘揚中醫藥文化,踐行優質護理服務”的發展理念,不斷為維護患者的身心健康貢獻智慧與力量。2015年心病中心護理團隊榮獲“長春市優秀護理團隊”的榮譽稱號。2017,2018連續兩年我科室護士參加我院的品管圈小組,并在全國品管圈大賽上分獲優秀獎及三等獎;可以說心病中心護理團隊是一支注重梯隊建設,重視人才培養,打造中醫特色護理的優秀團隊。作為心病中心的一名責任組長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護理責任組長的認識和理解

那在臨床工作中責任組長需要履行哪些崗位職責呢?我將以下面三點向大家講解我對責任組長的理解及工作開展的情況。圖片上是我院護理部頒布的責任組長的崗位職責,在這里明確提出責任組長是在護士長的指導下負責本組患者責任制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并且當護士長在外出時,協助護士長做好病房管理工作。在工作中遵照能級對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責任護士的能及情況,合理安排護理任務,并監督指導組內責任護士的工作,保障組內護理安全,持續提高護理質量。我院在護理責任組長的選拔上有著嚴格的標準,科室按照護理部的要求進行內部選拔后上交推薦表。護理部經過審核選取優秀的護士來承擔責任組長的工作。

在小組工作中,責任組長應成為一個四有基層管理者。作為小組內行政負責人,小組工作的指揮者和監督者應有思路,有想法,有熱情,有干勁。并具有

1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能力

2敏銳的分析判斷能力

3良好的計劃協調溝通能力

4熟練地護理操作能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規知識。

護理安全是護理管理的核心。

早在1999年,美國醫學研究所(IOM)了關于患者安全的里程碑式的報告,即《孰能無過:構建一個更加安全的衛生體系》,引起了人們對患者安全的高度關注。在我國,患者安全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中國醫院協會,作為全國醫院行業組織,從2006年起連續《患者安全目標》,1·10。2017年JCI的國際《患者安全目標》。目前2017版的《患者安全目標》是在歷年患者安全目標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醫院質量與安全管理工作實際,使之簡明化,標識化,更具操作性。2018年全國護理年會上統計調查我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77家醫院護理不良事件資料,總體而言,給藥差錯、壓瘡、跌倒、管路滑脫及意外事件比例較高。

案例一:

 

 

 

護理人員對于《患者安全目標》的落實至關重要,感染控制、安全使用藥物、設備安全、安全的臨床實踐和安全的醫療環境等各環節都需要我們護士參與。

針對護士長制定的科室年計劃,月計劃,周安排,作為組長為小組的工作制定了相應的計劃。

年任務:

1. 帶領小組開展護理工作,保障護理安全。確保全年無重大護理差錯,事故發生。

2. 做好小組護理質控檢查工作,并帶領小組開展6S管理工作。

3. 協助護士長完成本年度醫院組織的各項活動。

4. 配合護士長完成本科室中醫護理方案的優化。

5. 帶領本組組員進行論文撰寫和科研課題研究。

6. 總結本年度護理工作開展情況,作為護士長下一年年度工作計劃的依據。

7. 做好患者相關信息采集,協助慢病護士完成我科室慢病管理工作。

根據以上年度計劃,我制定了月計劃和周安排

月計劃:

1. 有計劃的安排好每周護理質量檢查。

2. 將本月全面安全護理質量檢查情況上報護士長。

3. 組織本組組員護理業務查房一次。

4. 組織本組患者及家屬召開座談會。了解患者需求及對我組工作的意見。

5. 對小組內的中醫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做好相應記錄。

6. 每月利用多種形式,進行疑難護理問題討論。(護理查房、護士PPT授課模式,以及每天早會討論提問)

 

周安排:

1. 完成科室質量控制檢查的每周檢查項目的檢查。

2. 組織本組組員護理業務學習及技能培訓。

3. 配合心臟康復單元,組織所管轄區的患者參加每周四的專科疾病知識講座。

4. 根據患者病情,每周進行護理計劃的調整。

5. 按照6S管理計劃做到定時清理,整頓,維護,保養。

6.完成帶教組長安排的帶教計劃。

以上就是我組整體工作計劃。下面介紹下我組工作情況。

我所在的心病中心現有床位150張,分為5個護理責任組,我現分管8個病房,35張床位,責任護士成員6人。在患者分配上我根據能級對應進行患者分配。病情相對較穩定的由低年資護士承擔,病情較重的由高年資護士承擔,急危重患由責任組長來負責。同時保證每位責任護士分配患者數在5~7人之間。按照三級質控要求,我小組的質量控制圖為上面所列。

 

 

 

責任組長作為小組的負責人既是質量控制的執行者也是質量控制的監督者。在保障小組護理安全上我采取的是強化護理管理核心制度,把每一項工作流程進行制度化,合理的分配組內護士的工作,做到能及對應。將護理質量檢查貫穿于整個小組護理工作中,實行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中末檢查與環節檢查相結合的檢查方式。并將發現的問題采用PDCA的科學管理方法來解決。

PDCA管理循環,這是一個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是持續質量提高的管理手段。在臨床工作中把PDCA理念運用起來,簡單的就是

P:制定修訂制度,流程,規范——————寫你所做

D:培訓并落實制定好的制度,標準,————————確保做你所寫

C:檢查所做的

A:糾正做錯的——————改進與提高

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都可以用pdca來進行分析改正和提高。

案例二:

 

 

 

 

在護理環境管理上我小組還開展6S管理方法來提高我科室藥品,處置室及庫房的管理。

什么是6S呢?6S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

6S管理中的6個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整理,整頓,清掃是具體內容,清潔時制度化,規范化的保持3S水平,素養是養成習慣,遵守規則,嚴謹認真,安全是基礎中的基礎。上面這個圖片是我們6S的標語,我把它貼在我們處置室的墻上,這樣每天護士在走進處置室時都可以看到它。通過6S的管理實施有效的提高了我們科室處置室、庫房及藥品的管理。落實藥品安全制度,保證藥品安全。定位,定量。并進一步完善藥品預警標識。像圖片里的多巴胺,我們在院里要求的預警標識下,又在藥品上用紅色標簽在進行了標注,這樣護士在用藥上會更清晰的找到預警期內的藥物。在處置室物品管理上確保物品性能良好,數量種類齊全。標識明確,定點放置。這樣即便是剛到我們科室的實習生進處置室也能一目了然的找到物品所在地。同時對于特殊物品規定數量,每天核查避免丟失,造成科室經濟損失。并制定了我科室精密儀器的保養流程,落實專人專管,保證儀器在工作中拿來就用,避免因儀器運行不良而延誤護理工作。在庫房管理上,明確物品擺放位置,分類清晰,組長按流程每日清點庫房物品,出入有賬,保證物品充足。

在臨床護理服務中,患者不僅期待被治愈,也期待得到受過專業訓練人員迅速及禮貌的照顧。在保證小組護理安全之上,帶領小組不斷提高護理品質。

2016年我科室成立心臟康復單元,對于運動康復療法的認識在心血管疾病上患者普遍認識不足,作為組長,就需要帶領責任護士在平時工作中將康復理念滲透給患者,讓患者了解心臟康復的五大處方對自身疾病轉歸的臨床意義。組織轄區內患者參與到康復單元組的活動中來,向組織患者每天下午參加康復單元的八段錦養生操的鍛煉。參加每周四中醫知識大講堂。并在平時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 ,在細節中體現優質。

護士業務素質的強化與提升

在護士業務素質的強化和提升這一塊,我主要在兩個方向上進行培養,一個是業務知識學習,在一個就是培養多維思考的能力。

A科室內業務學習,微信推送

① 每天臨床現場指導

② 每周業務及護理技能學習

③ 每月中醫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

④ 每季度理論知識考核

⑤ 微信推送精彩護理

B 積極參加院內學習組

C 院外學習分享

D 建立護理業務歸類文件

① 建立特殊檢查注意事項表

② 建立特殊藥品使用注意事項表

③ 建立護理技術操作注意事項表

④ 建立科室健康教育手冊(圖文漫畫版)

臨床護理觀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護理質量的重要步驟。培養護士的多維思考能力能有效的提高護士的病情觀察分析。如,新入院患者醫生給下了推速尿的醫囑,那護士首先想到為什么要用這個要,患者下肢有沒有水腫,皮膚狀態怎樣?應采取哪些皮膚護理措施?患者現狀態如何,barther評分多少?用藥后頻繁下地有沒有跌倒危險,是否懸掛防跌倒警示牌?患者是否口服補鉀類藥物,尿量多少?有沒有電解質紊亂的危險?怎樣指導患者正確記錄尿量。在這樣的多維思考模式下護士學會將護理問題控制在前饋期,很好的培養了組內護士的學習能力和服務水平。

護理工作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作為一名責任組長,任重而道遠,唯有負重前行,方能不虛此行。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篇10

1分級護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1分級護理制度的劃分依據不足

1.1.1劃分依據不夠充分分級護理總的分級標準是依據疾病的輕重來劃分的[1],并且自分級護理制度制定以來從未發生過變化,是劃分護理等級的根本依據。但是,隨著疾病種類的增多,患者病情變化較大,而且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下,僅以病情為依據確定護理級別顯得很不全面。王淑琴等[2]認為以病情為依據的護理分級標準,雖能體現患者的部分需要,反映護理工作量,但不能有側重地解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項目,缺乏個體針對性,浪費人力、時間等護理資源。也有學者提出護理等級的確定應以患者在院期間的病情為依據,并與其對護理工作的需求相適應[3],即可將患者的自理能力等列入劃分的參考指標,但是在目前醫院護理人力資源普遍配備不足的條件下,對患者自理能力大小尚缺乏準確評價的依據。

1.1.2劃分標準不夠客觀護理等級由醫生以醫囑的形式決定,護士根據醫囑實施相應的護理。而在醫療專業課程中并沒有設置分級護理制度的相關內容,臨床醫生對護理等級劃分依據的認識、了解程度有限[4]。王淑琴等[2]對某軍隊三級甲等醫院63名住院醫生分級護理制度相關知識的調查顯示,住院醫生在校期間僅有31.75%接受過分級護理的相關知識教育,68.25%是在臨床實踐中逐漸了解;對分級護理依據完全了解者占20.63%,部分了解者占79.37%;對各護理等級的具體要求了解者僅為12.70%,部分了解者為86.51%。因此,醫生在確定患者護理級別時,往往根據主觀或經驗判斷分級護理標準,隨意性較大,使得護理等級的劃分缺乏統一客觀的標準。

1.1.3劃分范圍與臨床存在差異《護理學基礎》中明確將病情危重,需絕對臥床休息的患者劃分為一級護理;將病情較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劃分為二級護理[5]。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其劃分范圍與臨床存在很大差異,例如三級醫院、二級醫院甚至一級醫院之間等級不同,所開展的手術種類、難度和方法不同,但是所有手術后的患者護理級別幾乎相同,都是一級護理[6];有些醫院會根據護理人員人力多少決定患者的護理級別,人力資源缺乏時對有些病情相對穩定而自理能力較差的患者給予較低的護理級別。另外,《護理學基礎》、《護理概論》中均明確規定,一級護理15~30min巡視患者1次,二級護理1~2h巡視1次,三級護理每日至少巡視2次[5,7]。其中一、二級護理臨床落實率低。隨著一級護理患者增多、護士工作量增大、患者需求增高等原因[8-9],對一級護理患者15~30min巡視1次難以保證,尤其在夜間,護理人員較少而有急危重癥患者需要集中救治時往往不能做到對其他患者按時巡視;而部分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有可能需要隨時巡視,15~30min巡視顯然又不能滿足其需要。以上現象提示護理管理者需要對一級護理的劃分范圍及標準進行重新探討。

1.2分級護理制度的內容不夠完整將《護理常規》(1983年河北醫學院主編)與《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1998年中國人民總后勤部主編,4版)進行比較發現[3],分級護理制度制定以來,其內容從病情依據到臨床護理要點,一直沒有做過重大修改,其護理內容及要求不明確。雖然對各護理等級的巡視時間和個別基礎護理項目規定了較明確的執行次數,但是大部分是指導性原則,如特、一級護理中均有“做好基礎護理,嚴防并發癥”;一、二、三級護理中均有“滿足患者身心需要”,這樣的要求太籠統,可操作性不強,一定程度上使分級護理各等級之間只存在文字不同而無措施的區別[2]。另外也缺乏明確的執行標準和質量要求,導致護士按分級護理制度對患者進行護理時隨意性較大。畢慧敏等[10]通過分析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情況,認為護士對分級護理制度不明確,執行時會在巡視時間、病情觀察、提供護理范圍等方面產生偏差,不能按級別實施護理。

2分級護理制度缺陷產生的負面影響

2.1從護士和護理專業的角度魯梅麗等[11]認為護理人員缺編,一級護理巡視時間不能達標是導致分級護理不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護理人力資源不足在一定范圍內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包括患者死亡率增加,手術后負面事件的發生,毆打護理人員現象增多,患者意外、交叉感染的發生率增加等[12-14];它已成為阻礙我國護理學科發展的瓶頸,嚴重影響護理質量的提高,阻礙分級護理制度的真正落實[15]。而醫囑護理級別的不確定性,執行過程的隨意性又造成護士人力資源更加浪費,畢慧敏等[16]的調查顯示,醫囑二級、三級護理中18.58%完全依賴或部分依賴的患者得不到相應的護理,而不需要一級護理但是有醫囑者占64.41%。造成一方面護理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護理人力資源又被不合理的大量占用的局面,這導致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增大,護理人員流失率和周轉率增高,最終將不利于護理專業的發展。另外,隨著醫療市場的開放,護理工作量也相應增加,體現護理人員勞動價值的方法之一,就是護理工作以分級護理的形式被社會承認,各地區物價部門明確規定了分級護理的內容及價格;但是因為此價格不甚合理,不能完全體現護士的勞動價值,而且受到來自社會、患者及家屬的干擾,為了少交護理費而降低護理等級,使護理人員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17]。

2.2從患者的角度臨床實際工作中,部分醫囑上的護理級別與患者的實際需求相差較大,如對許多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血液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強觀察并發癥外,護理上沒有更多的要求,而醫生常根據其病情潛在的危險性醫囑為一級護理;相反,有些病情相對穩定而自理能力較差的偏癱患者則醫囑為三級護理[18];而且,分級護理執行不當還可能造成患者出現意外,或患者依據護理分級標準認為自己沒有得到相應的護理服務而引發醫療糾紛。

3對策

3.1護理級別的劃分方面

3.1.1補充劃分依據楊潔[19]對比中日兩國的分級護理制度,認為分級護理中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是護理工作的2個不同方面,應分而述之;畢慧敏等[16]認為可以將生活自理能力(ADL)作為分級護理制度的補充,因為不同ADL等級患者的護理時間呈顯著的遞進關系,根據ADL等級計算護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根據ADL制訂護理級別及相應的基礎護理、生活護理標準,具有可行性[20];王淑琴等[2]也提出將標準分級護理制度與Barthel指數分級法(用來評定ADL)相結合,用于對患者護理等級與ADL的判斷,以充分體現患者的護理需求。而傅亞力等[21]提出應將系統化整體護理與分級護理有機結合起來,使分級護理按照護理程序進行;魏道琳等[22]提出將自理模式運用于分級護理管理過程中,以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思想。鑒于其它地區的護理狀況,筆者認為香港的分級護理制度標準比較客觀、詳盡,涵蓋了患者心理、ADL、治療情況、病情、觀察等方面的內容,原則性和操作性均強,既有利于保證護理質量,又避免引起護患糾紛。

3.1.2明確護理級別的確定者護理作為一個獨立專業,患者的護理計劃應該由護理人員依據護理程序進行制定,但分級護理制度將決定患者護理的權力授予了原本職責為負責患者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醫生,因而削弱了護理專業的自[1],也不利于護理學科的發展,更不能滿足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有人建議,護理級別應由有中級職稱的護士通過護理程序來確定、實施并評價,以避免醫囑護理所存在的缺陷[16];也有人認為由護士長或責任護士以護囑的形式下達分級護理的等級比較合適[17,23]。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護士下達護囑,一旦發生醫療糾紛責任全部由護士承擔,故護理等級由醫生以醫囑的形式下達比較合適[8]。針對上述情況,建議觀察級別和護理級別分別處理,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病情觀察級別,規定護士巡視病房和測量生命體征的時間等;由護士長或責任護士根據患者的ADL分級,結合病情、心理等綜合因素確定護理級別,規定護理內容,使護理更有針對性,同時體現護理工作的主動性。

3.2完善分級護理的內容及要求針對分級護理中的巡視時間,朱宣等[6]建議一級護理1~2h巡視1次,二級護理2~4h巡視1次,三級護理每日巡視4次。而特殊病情變化或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予以特級護理,應該密切監護、隨時巡視。對分級護理中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的標準也應有具體可操作的標準,《護理常規》中已有了對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及生活護理的明確具體要求[24],可操作性強,可以借鑒使用;除此之外還應補充完善護理程序和健康教育的內容,魏暢[25]通過對住院患者護理服務需求調查及專家咨詢,確定了軍隊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服務內容,建立了包括各護理等級服務項目、項目執行頻次、執行人員資質在內的軍隊分級護理服務體系,其內容及要求較現有分級護理要求有較大改進。[

3.3強化管理,提高分級護理質量分級護理的真正落實,依賴于護理人員的合理配置,增加護理人員的投入,其經濟保障應來自政府的財政補貼、護理收費的合理增加[16]。在制定醫療收費標準時,應重新審視護士的勞動價值,以不同等級護理服務工作量為依據,綜合病情觀察級別和護理分級調整收費標準,合理收費。當護理收費標準達到護士勞動價格與價值的平衡時,一切因收費問題引發的影響護理質量的因素會得到合理解決[8]。為了提升服務質量,醫院可實行分級護理公示制,使患者了解分級護理內容,發揮對護理工作評價者的作用,以此來規范、促進護士的護理行為[11]。周榮慧[26]通過醫院實施等級護理服務標準公示法,體會到公式護理服務標準,既可以使患者了解其應享受的基本的護理服務,也使護士有責任感,自覺、自律地完成工作,同時使護士意識到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和記錄護理措施的重要性,從另一個側面推動了護理專業的發展。席延榮等[27]通過總結實施一級護理標準公示制的經驗,認為該做法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另外,可以運用PDCA循環管理方法質控分級護理,也可以通過成立質量管理小組或通過上級護理人員進行護理質量檢查等方式,以保證護理質量落實。

參考文獻:

[1]劉義蘭.對分級護理制的商榷[J].護理學雜志,2006,21(23):44-45.

[2]王淑琴,劉雁梅,湯紅梅,等.臨床分級護理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5,5(7):15-17.

[3]和書玲.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難點討論[J].護理研究,2006,20(6C):1664-1665.

[4]吳慶鳳.等級護理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護理管理雜志,2005,5(3):25-27.

[5]殷磊.護理學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1-142.

[6]朱宣,童遠清.對分級護理的商榷[J].家庭護士,2006,4(2B):64.

[7]李曉松.護理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3.

[8]王曉梅.護理收費標準對分級護理質量的影響[J].護理管理雜志,2002,2(2):16-18.

[9]宋娟.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困難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19):3455.

[10]畢慧敏,吳箭,史雅軒,等.護理人員對分級護理的認知調查[J].護理研究,2005,19(6A):966-968.

[11]魯梅麗,文新,劉桃紅.護理程序在實施分級護理標準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管理,2005,25(6):34.

[12]HARTZAJ,KRAKAUERH,KUHNEM,etal.Hospitalcharacteristicsandmortalityrates[J].NEnglJMed,1989,321(25):1720-1725.

[13]KOVNERC,GERGENPJ.NursestaffinglevelsandadverseeventsfollowingsurgeryinU.S.hospitals[J].ImageJNursSch,1998,30(4):315-321.

[14]FRIDKINSK,PEARSM,WILLIAMSONTH,etal.Theroleofunderstaffingincentralvenouscatheter-associatedbloodstreaminfections[J].InfectControlHospEpidemiol,1996,17(3):150-158.

[15]吳桂杰,趙慧敏,殷艷玲.新形勢下分級護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4):1018-1019.

[16]畢慧敏,蔣蘭芬,來桂英.住院病人護理分級的差異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4,18(8A):1394-1395.

[17]霍麗杰.分級護理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雜志,2003,20(1):77-78.

[18]李文清,劉筱詠,葉利軍.改進分級護理制度以減少護患糾紛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3):266-267.

[19]楊潔.介紹日本分級護理制度[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680.

[20]邵愛仙,黃麗華,胡斌春,等.根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級計算護理工作量[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36-39.

[21]傅亞力,孟愛玲.系統化整體護理與分級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1997,3(3):73-74.

[22]魏道琳,于衛華,蔣年毅.自理模式在分級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護理研究,2003,17(2B):241.

[23]劉貴真,吳瑜.如何確定分級護理級別的討論與設想[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5,2(1):37.

[24]戴寶珍,陶祥玲.護理常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

篇11

1.1美容美發行業由于歷史的原因,其從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整體素質較差。許多最先涉足這個領域的美容美發人士都是傳統的技師,在傳授技藝方面也是傳統式的跟師學藝,到目前為止,這種形式在市場上占有其一席之地。這從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這個行業的良性發展和人才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在激烈的競爭中,美容美發業開始迫切地需要更高層次專業人士的加入。

1.2美容美發行業職業培訓機構大多數以培訓操作為主體,對行業管理培訓及綜合美學知識缺少系統的培訓科目,使美容美發行業大多數的管理人員都沒有接觸過系統管理培訓以及綜合的美學設計文化,從而使整個行業的服務素質偏低。

1.3面對日益增多的知識性顧客及不斷推出的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儀器,那些文化程度不高、僅通過短期培訓便上崗的美容師已顯得無力應對,這就更需要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的加入。

1.4美容美發行業從業人員的需求量不斷增大,企業尤其需要高級人才的加盟。目前,高級美容講師、美容導師、業務主管等都是該行業內急需的人才。除了尋找經驗豐富的資深美容美發行業從業者外,也需要高素質、專業性人才,這些人才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較好的外在氣質,并且應該對時尚的敏感度要高。在2004年3月我省首屆美容行業專場招聘會上,朝暉、超妍、王春、姹而美等全省50多家知名美容美發公司全部到齊,有一千多名大學生投遞簡歷和咨詢交流,可以看出大型的美容美發機構把目光定位于高素質、專業性人才,是行業形勢所趨。

2人物形象設計高職專業的教學要求

對于高職班學生的專業課教學,不僅要求美容、美發、美甲技術過關,能夠做到給顧客設計整體造型,還需要他們掌握相關醫學知識,了解人體解剖結構,掌握相關皮膚病學、針灸學、藥學知識,擁有掌握新知識、新設備和新技術的能力。同時,還需要開展其他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希望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誠實做人,實事求是,不能坑蒙拐騙顧客;教授他們掌握基礎和高檔化妝品的產品知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銷售技巧。在學生實習期間,要教育學生嚴格遵守工作制度,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有良好的禮儀和服務態度。教導學生平時注意培養外在氣質,對時尚有高度的敏感度。對任課老師而言,我們不能安于現狀,需要不斷接受現代審美觀,做到思維新穎,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趕上時代步伐,了解市場發展情況。這就需要經常到美容院或美發店學習,不斷接觸新產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引進新設備,對時尚有高度的敏感度。只有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取長補短,反復研究實踐,突破傳統,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教授給學生相關專業知識,使學生不斷接受時尚觀念,能夠很快適應社會的需求。

3加強專業建設的對策

3.1加強實踐基地建設高職教育強調實用,注重實踐功能。因此,實踐教學環節尤為重要。實踐教學主要由實驗、實習、實訓三部分組成。實驗,是指學生所做的各種實驗。實習是專業理論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學環節,其目的是使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配合,在實踐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實訓,是以就業崗位群和現場模擬型、工藝型、產品檢驗型的訓練,尤其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從學校到上崗就業的橋梁。因此,形象設計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應形成與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人才相一致的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實習仿真環境。并與校外多家影樓、美容院、服裝設計公司、廣告設計工作室等合作,建立一種穩定的實習關系。

篇12

目錄 III

1.前言 1

1.1皮革行業在我國的現狀 1

1.2加脂劑的作用 1

1.3加脂劑的種類性能 2

1.4蓖麻油的性能 2

2.實驗部分 4

2.1主要試劑、原料、反應器 4

2.2亞硫酸化蓖麻油的制備 5

2.2.1蓖麻油改性的工藝流程 5

2.2.2改性蓖麻油的制備 6

2.3加脂實驗 6

2.4產品分析測試 6

2.4.1表面張力的測定 6

2.4.2電導率的測定 7

2.4.3混合物中馬來酸酐含量的測定 7

2.4.4羥值的測定  8

2.4.5碘值的測定 8

3.結果與討論 10

3.1合成反應示意圖 10

3.2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測定及其動力學曲線 10

3.3溫度對蓖麻油馬來酸酐酯化反應的影響 12

3.4原料比對實驗產生的影響 13

3.4.1馬來酸酐與蓖麻油的不同配比對實驗的影響 13

3.4.2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不同配比對亞硫酸化的影響 13

3.5亞硫酸化后產品的穩定性 14

3.6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比較 15

4.結論 16

致 謝 17

參考文獻 18

 

1.前言

1.1皮革行業在我國的現狀

皮革行業是我國輕工行業中的支柱產業。2005年我國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4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完成銷售收入227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進出口方面,2005年我國皮革工業(包括初級產品和工業制品)及鞋類商品出口364.2億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皮革及制品(含皮鞋)出口326.8億美元,同比增長19%。近年來,隨著皮革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正在成為全球制革生產大國,以及皮革貿易最活躍、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

雖然我國作為國際皮革和皮制品生產中心之一,目前我國各類皮化助劑產品總需求量已超過100萬噸,但由于產品結構極其不合理,國內自給率僅占50%~60%,尤其是高檔皮化全靠進口來彌補,需求量很大。而皮革加脂劑是用量最大的皮化產品。但我國的皮革加脂劑行業存在一個現象,就像中科院成都有機所皮革化工材料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員魏德卿所說的:目前國內最大的問題是基礎理論研究薄弱,因為這種研究既花時間又花經費,沒人愿意搞。比如對制革過程的深入研究欠缺,化工材料對皮革的作用到底是怎樣的,也不十分清楚。而這一現象就直接導致了本行業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加脂工序中,只有部分加脂劑被皮革吸收,其余的存留于廢液中形成污染物,使廢水中的BOD、COD增加,一方面增加了環境污染的隱患,另一方面導致了成本的增加。

1.2加脂劑的作用

加脂劑的作用就是通過化學與物理作用使皮革的內部纖維被具有作用的油脂包裹起來或纖維表面親和了大量的“油性”分子,平衡了革纖維表面能量,使原來的高能表面轉變為低能表面,增加了纖維間的相互可移動性,從而使皮革變得柔軟,耐折,獲得了在應用方面的使用價值[1] 。

加脂是制革生產中的一道工序,是用油脂或加脂劑在一定工藝條件下對皮革進行處理,使皮革吸收一定量的油脂材料而賦予成革一定的物理,機械性能和使用性能的過程。加脂對皮革性能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革的柔軟性、手感的舒適性、抗張強度和撕裂強度、延伸性、吸水性、透氣性及透水汽性、防水性、比重等。一般說來,皮革經過加脂后其抗張強度、撕裂強度、延伸性都要提高;加脂是增加革的柔軟性的最重要工序之一;同時皮革的孔率、比重和透氣性也要受到加脂的影響,皮革的含油量越大其孔率就越小,得革率增加;革的表面手感、吸水性、防水性等性能隨加脂材料的種類,用量及加脂方法的不同而變化;加脂對皮革還有一定的填充作用,特別是具有填充作用的加脂劑,其填充作用比較突出[2] 。

總之,加脂是制革生產過程中主要的工序之一,它決定著成革柔軟性,豐滿性和彈性,影響著成革的強度,伸長率等物理機械性能和手感特性以及皮革的吸水性、透水汽性、透氣性等衛生性能,甚至可以通過加脂來賦予成革防水、防油、抗污、阻燃、防霧化等特殊的使用性能。

1.3加脂劑的種類性能

由于加工方法的差異和使用性能不同,加脂劑的產品種類很多,但決定其性能的主要是加脂劑組成中的油性成分和乳化劑成分的結構及其比例。按加脂劑活性物的離子性可分為:陽離子型、陰離子型、非離子型和兩性離子型加脂劑四大類,其中以陰離子型用量最大,應用最廣。亞硫酸化改性蓖麻油就屬于陰離子型加脂劑。

1.4蓖麻油的性能

蓖麻油是自然界具有獨特性能的植物油,是蓖麻油酸唯一的工業原料。蓖麻油是由蓖麻籽(含油量為47%~50%)制取的一種干性油,在-18℃不凝固。500~600℃不變質、不燃燒。粗蓖麻油經脫酸、洗滌、脫水、脫色、過濾制成的精制蓖麻油的密度為0.945~0.965g/cm3 ,碘值為83~90mg I/g,羥值為155mgKOH/g,皂化值為178mgKOH/g以上,酸值為1.11~2.8mgKOH/g蓖麻油在自然界是羥價最高的油脂,主要含蓖麻酸、油酸、亞油酸、硬脂酸,主成分為三蓖麻醇酸甘油酯,分子結構中含有一般植物油脂肪酸分子烴烯鍵、三個酯鍵和三個羥基。其熔程和粘度比其他油脂小。蓖麻油可作為多種化學反應或單元加工的基料。蓖麻油易發生水解、裂化、皂化、酯化、酰胺化、加成、氧化、鹵化、磺化、酸化、環氧化、乙氧基化等多種化學反應,其衍生產品之多,應用范圍之廣,為任何其他自然原料所不及,蓖麻油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3]。

蓖麻油的世界第一生產大國是印度,其次是巴西,世界最高年產量可達1800kt。我國富產蓖麻油,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主要產地集中在新疆、東北的長嶺、洮南、大安、鎮萊、前旗等地。我國的蓖麻油含油率為率48.1%~49.37% ,含水5.83%~6.26%。

蓖麻油很早就已經被開發利用[4],最初只是簡單油發生多種化學反應生成眾多的衍生產品,大多為重要的精細化學品,品種有200種左右,這些高附加值產品,可應用于各個工業領域。在美國其應用分配為:精制油48% ,脫水油20% ,生產癸二酸30%,其他應用2%,年消耗蓖麻油約80kt。日本年需進口3kt ,占總用量的79%,主要用于涂料、硬化油、癸二酸、表面活性劑、化妝品等。法國為世界蓖麻油的進口大國,法國AID公司壟斷著尼龍11的生產技術,近年從印度和我國大量進口蓖麻油,再精制成尼龍11和其他重要的精細化學品向全世界推銷。尼龍l1特別適用制造汽車軟管,在航天、汽車、電子、城市輸油管道等均有大量應用[5]。尼龍11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找到理想的替代品。

蓖麻油有如下用途:表面活性劑的原料、表面活性劑、化妝品系列、增塑劑、聚氨酯等合成材料等。 蓖麻油在用作表面活性劑(如皮革加脂劑)方面有: 土耳其紅油、烷醇酰胺、十一烯酸單乙醇酰胺琥珀酸酯磺酸二鈉鹽等[6,7]。

發展蓖麻產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在我國,由于蓖麻籽的國家收購價格降低,產量已在逐年下降,1999年國內的蓖麻籽總產量為240kt,產油僅100kt,用于生產癸二酸約40kt,其他的新產品開發用量甚少,大多直接加工成初級品外銷。由于產不足需,國內已在大量進口蓖麻油。在我國發展蓖麻生產已是當務之急,我國蓖麻油的加工技術落后,開發的新品種不多,產量低,應用范圍小,有些品種尚屬空白,從發展勢態來看,加速各種蓖麻油衍生產品的開發,發展蓖麻油的深加工產品對發展國民經濟有重要的意義。

 

2.實驗部分

2.1主要試劑、原料、反應器

實驗所需要的主要原料和試劑列于表1中。

表1  主要原料和試劑

名稱                 級別             來源/生產商

     蓖麻油               分析純      宜興市展望化工試劑廠

    馬來酸酐              分析純      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亞硫酸鈉              分析純      浙江省永嘉縣化工試劑廠

    KOH固體               分析純      杭州蕭山化學試劑廠

      HCl                 分析純      衢州巨化試劑有限公司

    異丙醇                分析純      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吡啶                 分析純      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冰醋酸                分析純      安徽安特生物化學有限公司

    無水乙醇              分析純      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三氯甲烷              分析純      杭州高昌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碘化鉀                分析純      巨化集團公司試劑廠

     碘                   分析純      浙江省永嘉縣化工試劑廠

重鎘酸鉀              分析純      宜興市展望化工試劑廠

實驗所需要的主要儀器和設備列于表2中。

表2  主要儀器和設備

名稱                   規格/型號               數量

  三口燒瓶                 250mL  磨口              1個

  溫度計                   0-150℃                  1支

  電子恒速攪拌器           S-212                    1臺

  酸堿式滴定管              50 mL                   1套

  鐵架臺                                            1臺

  錐形瓶                   100mL                   6個

  錐形瓶                   250mL                    2個

  直型冷凝管                                        1個

  電子稱                                            1臺

  移液管                 10mL  3mL                 各1支

  甘油浴                                            一套

  注射器                    10mL                    2支

  焦利稱                                            一套

摩爾電導率儀                                        一套

                             

2.2亞硫酸化蓖麻油的制備

2.2.1蓖麻油改性的工藝流程

     蓖麻油的改性工藝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蓖麻油的改性工藝流程

2.2.2改性蓖麻油的制備

改性蓖麻油的制備主要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將蓖麻油與馬來酸酐進行酯化得到改性蓖麻油;第二步,將得到的改性蓖麻油與亞硫酸鈉的飽和溶液進行亞硫酸化,得到亞硫酸化改性蓖麻油。

2.3加脂實驗

    取一定量的磺化油,DB,OSL和實驗所生產的亞硫酸化改性蓖麻油若干,配成有效含量都為1%的以上各種溶液。取其溶液300mL,測表面張力及摩爾電導率;然后將溶液移到500mL的錐形瓶中,再加入裁好的皮塊,扎好瓶口,放入搖床,設定溫度為50℃,轉速180轉/分鐘。1小時后取出,冷卻至室溫,測其表面張力及摩爾電導率。

2.4產品分析測試

2.4.1表面張力的測定[8]

(1)按掛好彈簧,小鏡和砝碼盤,再調節三腳底座上的螺絲,使小鏡J懸于玻璃管的中間。轉動升降旋鈕,使得“三線對齊”,記下此時的讀數L。

(2)測定彈簧的勁度系數:依次將質量為m的砝碼加在彈簧下方的砝碼盤內,每次都要調節升降旋鈕,使得三線對齊,并分別記下每次加砝碼相應的讀數L1L2,……L9,用逐差法求彈簧的勁度系數。

k1=5mg/(L5-L0) ,  k2=5mg/(L6-L1) ,  k3=5mg/(L7-L2) ,  k4=5mg/(L8-L3)

k5=5mg/(L9-L4)  

勁度系數的平均值為

             k=(k1+k2+k3+k4+k5)/5

(3)用鑷子夾持金屬絲框,置于酒精燈上燒紅后,掛在小鏡下端的鉤上,轉動升降旋鈕,使金屬框浸入放在平臺上的被測液面中,輕輕轉動升降旋鈕,使金屬框上升到剛好在被測液體的下方。松開玻璃管夾與金屬管的固定騾絲,使玻璃夾沿管移動到鏡面水平線,玻璃管水平線及其在鏡面上的像三線對齊,記下此時游標卡尺上的讀數S0。

(4)眼睛盯住玻璃管,在保持三線對齊的情況下,左右手同步調節,左手調節平臺下的旋鈕,使平臺向下;右手旋轉升降旋鈕使彈簧上拉,直到金屬絲框突然跳出水平,即拉破了待測液面膜。記下此時的讀數S,則拉破液面時彈簧的伸長量為S-S0。

(5)重復步驟3和4五次,測出彈簧的平均伸長及其平均絕對誤差。于是表面張力大小為

f=F-mg=k(S-S0)

(6)記錄室溫。測出寶蓋形金屬絲框的長度和直徑各三次,求,則液體的表面張力系數為

                  a= k(S-S0)/2(l-d)

2.4.2電導率的測定

將配制好的溶液和加皮反應的殘留液用摩爾電導率儀,測其摩爾電導率。測之前電導率儀需預熱30分鐘,矯正讀數,在測量時,每次之間都應該用蒸餾水將電極清洗干凈,并用濾紙將電極檫干。

2.4.3混合物中馬來酸酐含量的測定[9]

混合物中馬來酸酐含量的測定方法:

  準確稱取0.5~1.0g馬來酸酐與蓖麻油反應后的混合物,放入100mL的錐形瓶中。再量取9.0mL的異丙醇,加到混合物中。靜置5~10分鐘,待混合物完全溶解在異丙醇后,用10mL移液管移入10mL0.5mol/L的KOH溶液。滴加2~3滴1%的酚酞指示劑。搖勻,待KOH與未反應的馬來酸酐反應完全后,再用0.05mol/L的HCl溶液滴定。記下反應前后滴定管中HCl的量以及樣品混合物的量,計算出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含量。

  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含量按下式計算:

 = ×98

式中C—-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質量分數;

  ――KOH溶液的濃度;  ――KOH溶液的體積;

  ――HCl溶液的濃度;   ――HCl溶液的體積;

   W――樣品的質量。

2.4.4羥值的測定 [10]

    稱取樣品0.5~1.0g(準確至0.0002g)于錐形瓶中,精確移入乙酰化試劑3ml,將空氣冷凝管裝于瓶口上,置錐形瓶于溫度保持在96℃~99℃的甘油浴中,使錐形瓶底部浸入甘油約1cm處,加熱2小時。取出錐形瓶,稍冷,加入蒸餾水1ml,搖勻后再放到96℃~99℃甘油浴中加熱5分鐘。取出錐形瓶,冷卻至室溫,用中性乙醇沖洗空氣冷凝管內壁及錐形瓶內壁。待瓶內物溶勻后,加入酚酞指示劑2~3滴,用氫氧化鉀標準溶液滴定至微紅色,持續30s不變色為終點。

    同時做空白試驗。

計算:脂肪醇的羥值 = 

式中:V0――空白試驗耗用氫氧化鉀標準溶液的體積,mL;

      V4――樣品測定耗用氫氧化鉀標準溶液的體積,mL;

      C4――氫氧化鉀標準溶液的濃度,mol/L;

      M4――樣品的質量,g;

     56.11――氫氧化鉀的毫摩爾質量,mg/mol;

   以兩隔平行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脂肪醇的羥值。

   (平行測定結果與其算術平均值之差應不大超過3mgKOH/g)

2.4.5碘值的測定

原理:用氯化碘與油脂重 不飽和酸起加成反應,然后用硫代硫酸鈉滴定過剩的氯化碘和碘分子,計算出以油脂中的不飽和酸反應所消耗的氯化碘相當的硫代硫酸鈉溶液的體積,再計算出碘值(碘值是指100g油脂試樣所吸收的鹵素,以相當量碘的克數來表示。)

                     

試劑:(所用試劑為分析純)

   冰乙酸、碘化鉀15%水溶液、鹽酸(密度為1.19g/mL)、三氯甲烷碘氯化鉀淀粉指示液、0.1mol/L重鉻酸鉀標準溶液、0.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 氯化碘溶液、蒸餾水。

氯化碘溶液配制:  溶解16.24g氯化鉀于1000mL冰乙酸中,或按韋氏溶液配置方法配置,即溶解13g碘于1000mL冰乙酸中(溶解時略微加熱),然后置于1000mL棕色瓶中。冷卻后,倒出100~200mL于另一棕色瓶中,置陰暗處供調整之用。通入氯氣至剩余的800~900mL碘溶液,至溶液由深色漸漸變淡直到桔紅色透明為止。氯氣通入量按校正方法校正后,用預先留成的碘液予以調整。校正方法:分別取碘溶液及新配制的韋氏溶液各25mL加入15%碘化鉀溶液各20mL,再各加蒸餾水100mL,用0.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黃色時,加0.1mol/L淀粉指示液,連續滴定至藍色消失為止。新配制的韋氏溶液所消耗之0.1mol/L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應接近于碘溶液的2倍。

測定程序:精確稱取干燥之樣品2.3g(根據碘值的大小稱量可增減),置于碘量瓶中,加入三氯甲烷15mL。待樣品溶解后,用移液管加入氯化鉀溶液25mL,充分搖勻后置于25℃左右的暗處30min。將碘量瓶從暗處取出,加入碘化鉀20mL,再加整流水100mL,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滴定,邊搖邊滴定至溶液呈淡黃色時,加入淀粉指示液1mL,再繼續滴定至藍色消失。同時在相同條件下做空白試驗。

 計算結果

                    

式中: -碘值,g/100g

      B-空白試驗所耗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mL

      S-樣品試驗所耗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的體積,mL

      C-硫代硫酸鈉標準的濃度,mol/L

      m-樣品的質量,g

     0.1269-碘原子的毫克摩爾質量,g/mmol

     平均試驗結果的允許誤差為0.05。

3.結果與討論

3.1合成反應示意圖[11]

 

3.2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測定及其動力學曲線

在裝有溫度計的三口燒瓶中,加入一定質量的馬來酸酐和一定質量的蓖麻油。將三口燒瓶置于油浴中,當溫度達到設計溫度時開始計時,而后每隔一小時用注射器取樣分析,做混合物中馬來酸酐含量的測定,并確定最優溫度和反應時間。將各個溫度下,每隔1小時測得的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含量,測定結果見表3、圖2。

表3 各個溫度下各個時間下混合物中馬來酸酐含量

時間

溫度  1h 2h 3h 4h 5h 6h

90℃ 0.162076 0.146907 0.102422 0.03468 0.036354 0.036769

98℃ 0.073854 0.050376 0.049431 0.04724 0.048299 0.047788

110℃ 0.050030 0.033341 0.029589 0.03124 0.029963 0.030633

120℃ 0.041521 0.034492 0.032335 0.02829 0.026948 0.026238

                      

                 

圖2 各個溫度下各個時間下混合物中馬來酸酐含量

注:――表示90℃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質量分率的變化;

      ■――表示98℃時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質量分率的變化;

      ╳――表示110℃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質量分率的變化;

*――表示120℃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質量分率的變化。

    從表3、圖2可以看出:反應溫度越高,曲線到達平衡的時間越短,即反應達到完全時所耗的時間越短;90℃時馬來酸酐與蓖麻油反應速度較慢,且反應速度逐漸增加至反應完全的過程;在98℃,110℃,120℃的反應速率比較快,反應完全的時間也較短。

由于反應溫度越高,馬來酸酐中不飽和的碳碳雙鍵越容易被氧化,且溫度越高,氧化反應的速率也越快的,反應完全所花時間越少,故需找到一合適溫度使其反應速度較快,副反應又較少。經過實驗對比,得出110℃比較合適,反應時間為5小時較佳。

3.3溫度對蓖麻油馬來酸酐酯化反應的影響

對實驗組的數據做些處理,可以得到反應溫度對實驗的影響。結果見圖3。

                     圖3  不同反應溫度對酯化的影響

      注: ――表示90℃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轉化率的變化;

            ■――表示98℃時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轉化率的變化;

            ――表示110℃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轉化率的變化;

╳――表示120℃時混合物中馬來酸酐的轉化率的變化。

    由圖3可以看出,在酯化反應中,馬來酸酐的酯化轉化率較高。且不同溫度下,馬來酸酐在反應達到平衡前的轉化率與時間曲線基本上呈直線關系。由動力學知識可知,此反應為二級反應,從直線的斜率可得出不同溫度下的速率常數。溫度越高,其反應的速率常數越大。

3.4原料比對實驗產生的影響

3.4.1馬來酸酐與蓖麻油的不同配比對實驗的影響

   將馬來酸酐與蓖麻油的不同配比(mol/mol)及其測定得出的羥值,測定結果見表4、圖4。

表4  不同配比下的馬來酸酐與蓖麻油與羥值的關系

配比     0.422118 1.063638 1.214597 1.269676 1.419413 1.463173

羥值 137.9596 323.2985 202.8668 87.4195 176.3918 150.7589

 

圖4  不同配比下的馬來酸酐與蓖麻油與羥值的關系                          

                      

    由圖4可以看出,當n(馬來酸酐):n(蓖麻油)=1.1:1左右時,羥值達到一個峰值, 說明中和1g脂肪醇乙酰化的乙酸所消耗的氫氧化鉀的毫克數在一定范圍內達到最大,表明此時,馬來酸酐與蓖麻油反應達到平衡; 當n(馬來酸酐):n(蓖麻油)=1.27 : 1時,羥值有一個谷值,同理可知此時,馬來酸酐與蓖麻油反應收率最差。

3.4.2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不同配比對亞硫酸化的影響

    在最優的馬來酸酐與蓖麻油的配比下,進行亞硫酸化反應。得到結果見表5圖5:

表5  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比例對亞硫酸化的影響

不同配比 0.9518 1.0654 1.1896 1.3245 1.5653 1.6737 1.9587

碘值 128.2162 128.6790 129.4203 133.7057 134.5353 134.6608 134.6595

                               

 

    

            圖5  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比例與碘值的關系

由表5、圖5可知,在n(亞硫酸鈉):n(馬來酸酐)的值增加時曲線有一個上升至平衡的過程,當n(亞硫酸鈉):n(馬來酸酐)=1.67:1后,碘值不再變化,可認為在n(亞硫酸鈉):n(馬來酸酐)=1.67:1這點的反應已經達到平衡。

3.5亞硫酸化后產品的穩定性

產品的穩定性可初步的由將產品與蒸餾水配制成10%的溶液,一段時間后觀察有無漂油析出來判斷。實驗結果見表6。

表6  不同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的配比下的10%溶液的穩定性

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的配比                    10%溶液的穩定性

 24小時        48小時

0.9518 有漂油 有漂 油

1.0654 有漂油 有漂油

1.1896 無漂油 有漂油

1.3245 無漂油 有漂油

1.5653 無漂油 無漂油

1.6737 無漂油 無漂油

1.9587 無漂油 無漂油

   由表6可以看出當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的配比在1.1896:1時,10%的溶液在24小時內比較穩定,當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的配比在1.5653:1時,產品有好的穩定性。

3.6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比較

自制產品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進行比較:磺化油、DB、OSL,結果見表7。表7  自制產品與國內外同類產品性能比較

      不同產品   

產品比較 亞硫酸化改性蓖麻油 磺化油 OSL DB

有效含量% 53% 74% 95% 87%

外觀 淡黃色 黃色 黃棕色 黃棕色

未反應 電導率 1.05 0.73 0.32 0.37

 表面張力(×10-3)N/m 3.84 3.24 1.11 2.12

反應后 電導率 1.33 1.04 0.59 0.78

 表面張力

(×10-3)N/m 3.14 3.08 4.19 2.43

 皮的收縮率 79.20% 75.13% 79.20% 83.78%

 皮的手感 一般 一般 好 較好

注:以上的比較都是在配制成有效含量為1%的溶液的條件下進行的

通過以上比較可知:皮革加脂劑OSL的各個性能指標都最好,自制的亞硫酸化改性蓖麻油與磺化油性能相當。

4.結論

1. 經過實驗對比,得出酯化溫度在110℃比較合適,反應時間為5小時較佳;

2. 當n(馬來酸酐):n(蓖麻油)=1.1:1左右時,馬來酸酐與蓖麻油反應達到平衡;

3. 當n(亞硫酸鈉):n(馬來酸酐)=1.67:1時,亞硫酸化反應已經達到平衡;

4. 當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的配比在1.1896:1時,10%的溶液在24小時內比較穩定,當亞硫酸鈉與馬來酸酐的配比在1.5653:1時,產品有好的穩定性;

5. 皮革加脂劑OSL的各個性能指標都最好,自制的亞硫酸化改性蓖麻油與磺化油性能相當。

 

致 謝

這次畢業論文從開題到審稿都受到了朱春鳳老師的悉心指導,在整個畢業論文開展當中,朱老師嚴謹的科研態度,淵博的專業知識,敏銳的思維,豐富的科研經驗和寬容謙遜的為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使我在今后的學習上和工作上受益匪淺。在此,我特向我的指導老師朱春鳳教授表示由衷的感謝!感謝我的實驗搭檔---李學北同學在實驗過程中的配合與幫助多年來我學業上的進步,也離不開父母親人對我的教誨,支持和鼓勵,特別感謝他們對我無私的愛。

最后,感謝生化學院的老師與同學在這學習期間的關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蘭云軍.皮革化學品的制備— —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83-87.

,Chem Soc Rev,1992,21(2):127-136.

[3] 王洪宇,劉群元.蓖麻油及其衍生物在涂料中的應用[J],涂料工業,2004,34(3):51-55.

[4] 汪多仁.蓖麻油與菜籽油的應用進展[J],糧食與油脂,2OO0,21(2):12-14.

,J Agric Food Chem,1993,41(3):366-371.

[6] 趙國璽,表面活性劑物理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433—454.

[7] 張福蓮,冷春麗,田玉平,張舉賢.磷酸化-馬來酸蓖麻油醇酸酯[J],皮革化工,2006,23(7):33-36.

[8] 李明,陳燁,王建中.大學物理實驗教程[M].浙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39-43.

[9] 胡合貴,戚國榮,李新華,等.馬來酸酐與十八醇酯化反應研究[J],高校化學學報,1999,5(13):466-469.

[10]國家輕工業局標準.國家輕工標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1999:423.

[11]楊秀芳.蓖麻油改性產品的研究及應用[J],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4(21):121-122.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maleic anhydride

1. Field of the Invention

This invention relates to personal care products, and, more particularly, to skin and hair car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a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which provides a substantive skin feel for the user, and to a method for making such useful adducts with no free acid anhydride therein.

2. Description of the Prior Art

Reaction products of castor oil and dehydrated castor oil with maleic anhydride have been disclos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y usually involve other components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which are present to provide the product with suitable properties for use, for example, as hardening agents for epoxy resins, or for leather fat liquoring, or as emulsifiers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vinyl chloride and other aqueous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as lubricants for rolling mills. For example, SU 445688, published Feb. 26, 1975, described paint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castor oil and maleic anhydride having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free maleic anhydride, particularly, about 1-4%; and DE 3202408, published Aug. 4, 1983, disclosed the use of castor oil and cyclic anhydride adducts as flexibilizing agents for epoxy resins.

Accordingly, it is an object of the invention to provide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a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ree acid anhydride, and a process for making such advantageous adduct, which is carried out with no significant side reactions.

Another object of the invention is to afford personal care products, particularly for skin care, which provide a highly substantive skin feel, as well as moisturization benefits, and hair care, particularly hair conditioning, in both leave-on and rinse-off applications, which products include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having no free acid anhydride.

These and other objects and features of the invention will be made apparent from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thereof.

SUMMARY OF THE INVENTION

The invention herein provides a high purity adduct of castor oil and a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ree acid anhydride therein. The mole ratio of anhydride to castor oil in the high purity adduct is in the range of 0.5:1 to 2.5:1, with 1:1 being the preferred ratio.

The adduct is made by a process which is carried out with no significant side reactions, including (a) reacting castor oil and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at a temperature of 75-120.degree. C. for 4 to 24 hours, and then (b) continuing th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at least 1 week to react any remaining acid anhydride. Preferably step (a) is carried out at about 100.degree. C. for about 6-8 hours, and (b) is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about 1-2 weeks. Preferably, the product of (a) is held at 50-80.degree. C. for 24 hours while drumming the batch, as it decreases the time required for step (b).

The product of such a process is the desired high purity, 1:1 adduct with no free acid anhydride detectable by ordinary 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adduct of the invention finds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both leave-on and rinse-off modes of application. These include skin care cleansing and treatment products, which provide the user with a substantive skin feel and moisturization benefits; and in hair conditioning compositions.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Castor oil is one of three triglycerides that contain principally one fatty acid; it is about 90% ricinoleic acid, or 12-hydroxyoleic acid. The other two are tung oil, which is about 80% eleostearic acid, and oiticica oil, which is about 80% licanic acid. The hydroxyl group of the ricinoleic acid reacts like a typical secondary alcohol, i.e. it can be eliminated or esterified.

Elimination is a dehydration reaction which gives rise to about a 60:40 mixture of non-conjugated-to-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somers in the product, which is called dehydrated castor oil and sold as a drying oil. The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residues are suitable for a Diels-Alder reaction with dienophiles such as maleic anhydride, maleic acid or fumaric acid. Both dehydration and Diels-Alder reactions are considered undesirable side reactions in this invention. Crosslinking is another undesirable side reaction, which becomes significan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25-150.degree. C.

Esterification of castor oil can occur by reaction with an anhydride. When the anhydride is cyclic, e.g. maleic or succinic anhydride, the carboxylic acid group formed during the reaction remains attached in the product. At any given temperature, an equilibrium is established between starting materials and product where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the more starting materials are observed. For example, at 100.degree. C., th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in such a reaction is 1% of the starting amoun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quilibrium is far on the side of the desired product; however the reaction time is inordinately long.

In this invention, reaction between castor oil and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is suitably run at about 75-120.degree. C., preferably at about 100.degree. C. for maleic anhydride and 120.degree. C. for succinic anhydride. The reactions reach 98-99% conversion in 6-8 hours. Upon cooling slowly and standing for a day or two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conversion is >99%, and after 1 week or longer, it is quantitative, i.e. no free acid anhydride can be detected by GC.

This reaction cannot be forced to completion by holding it for a longer time at 100.degree. C., or by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a significant back-reaction. Furthermore, if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undesirable crosslinking is observed in the product, which is detected by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Eventually, the ester is eliminated to afford a partially dehydrated castor oil and carboxylic acid, which in the case of maleic acid can undergo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as described above. Crosslinking is observed at about 125-150.degree. C. and the Diels-Alder reaction at about 150-170.degree. C. Accordingly, the reaction with maleic anhydride can be run at 120.degree. C. for 4 hours with negligible crosslinking; however, the amount of free acid anhydride present at 120.degree. C. is higher (about 1.5-2%) than at 100.degree. C. (about 0.8-1.2%), and the time required for its disappearance at room temperature is correspondingly much longer.

Thus,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about 75-120.degree. C. is considered suitable, for a reaction time of about 4 to 24 hours; however, a temperature of about 100-120.degree. C., depending on the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 is much preferred, for an initial reaction time of about 6-8 hours and a subsequent room temperature reaction time of about 1-2 weeks.

The invention will now be illustrated by the following examples, in which Examples 1-3 describe the process for making the high purity adducts of the invention, and Examples 4-5 describe skin car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uch adducts.

EXAMPLE 1

A 2-I, four-neck round bottom flask is fitted with a heating mantle/temperature controller, agitator, nitrogen inlet tube, vacuum/atmospheric take off tube, and cold water condenser. The flask is charged with 1000.0 g (1.066 mol) of castor oil and 104.5 g (1.066 mol) (1:1 mole ratio) of maleic anhydride. The agitation is started and the air is evacuated from the system by applying full vacuum from a mechanical oil pump. After 5 minutes, the system is isolated from the vacuum pump and nitrogen is admitted to bring the pressure back to atmospheric. This evacuation-filling procedure is repeated two more times. A nitrogen sweep of 0.1 cubic foot per hour is set and the batch is quickly heated to 100.degree. C. This temperature is held for 6-8 hours, until GC of two consecutive samples shows a conversion of 98.0% or higher. The batch is filtered at about 70-90.degree. C. and allowed to cool to room temperature slowly over several hours. After 1-2 days, the conversion is 99.0% or higher and after 1-2 weeks, it is >99.9%, i.e. no free maleic anhydride is detectable by GC.

EXAMPLE 2

The apparatus described in Example 1 is charged with 150.0 g (0.16 mol) of castor oil and 16.0 g (0.16 mol) of succinic anhydride. The system is purged with nitrogen as described in the previous example and quickly heated to 120.degree. C. After 4-6 hours, the conversion is 98-99% and the batch is filtered at 70-90.degree. C. It is allowed to cool slowly to room temperature, where the conversion is 100% within 1-2 days.

 

In summary, the high purity adducts of castor oil and cyclic carboxylic acid anhydri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free acid anhydride therein, and advantageous use in personal care products, such as skin care and hair care products. In such skin care compositions as body washes, a significant moisturization effect is achieved in both leave-on and rinse-off modes of application.

 

高純度蓖麻油和馬來酸酐的反應

背景

這個發明用于個人護理產品,而且是對皮膚及毛發的特別護理,其成分含高純度合物蓖麻油和環狀羧酸酐。 其中規定了對于用戶來說的實質性皮膚感覺和制作方法等游離酸酸酐有機化合物。

簡介

反應產物蓖麻油和脫水蓖麻油與馬來酸酐在文獻已被披露。 然而, 在目前提供的產品中,他們通常會涉及其他成分的混合物反應,使用舉例來說,如硬化劑的環氧樹脂或皮革加脂劑, 或作為乳化劑聚合的氯乙烯和其他水性聚合物, 以及油的組成。 舉例來說,蘇445688刊登于1975年2月26日, 描述顏料含有成分的反應產物蓖麻油和馬來酸酐有大量馬來酸酐自由基,約1-4成; 和德3202408刊登于1983年8月4日, 據透露,使用蓖麻油和環酸酐加合物作為氧化劑的環氧樹脂。

因此,它是一個針對性的發明,以提供高純度化合物蓖麻油和環狀羧酸 酸酐,特點是沒有游離酸酐,工藝制作簡單等。有利于化合物進行無明顯不良反應。

另一個針對性的發明,是給予個人的護理產品,特別是皮膚護理, 它提供了非常實質性的皮膚感覺,以及保濕效果,護發,尤其頭發的調節 。 其中產品包括高純度蓖麻油和羧酸酐的化合物無游離酸酸酐。

綜述

這是一個高純度化合物蓖麻油和環狀羧酸酐的發明,特點是缺乏自由酸酐。 高純度化合物的酸酐蓖麻油的物質量之比范圍為0.5:1—2.5:1 ,以比例1:1認為首選。

這是由一個進行無明顯不良反應的化合過程, 包括: (一)蓖麻油和環狀羧酸酐的反應,溫度為攝氏75-120℃。 時間為4至24小時, (二)繼續反應, 剩余的酸酐在室溫下反應至少1周。 最好一次(一) 約在100℃進行了反應。 時間約6-8小時,和室溫下進行了約1-2周。 最好的產品(一)在 50-80℃完成 時間為24小時,而另一批,因為它是降低所需的時間,步驟( b )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是理想的高純度, 1:1加合物,沒有游離酸酐探測普通氣相色譜( GC )。

合物的發現發明的商業應用在個人護理產品, 這既適合留在沖洗過的方式申請。 這些措施包括皮膚清潔護理和治療產品 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實質性的皮膚感覺和保濕好處; 和頭發調理成分。

實驗

蓖麻油是三酸甘油酯,主要包含一個脂肪酸; 這是約90%的蓖麻酸, 或12 環氧酸了。 其他兩位都是桐油,即約80% eleostearic酸,食用油, 其中約80% L酸了。 羥基的蓖麻酸的反應就像一個典型的酒精中,即可以消除或酯化。

消除了脫水反應,產生約60:40混合非共軛-共軛亞油酸異構體的 產品,即所謂脫水蓖麻油和銷售作為曬油。共軛亞油酸殘留適合Diels-Alder反應與dienophiles如順酐 馬來酸或富馬酸。 雙方脫水及Diels-Alder反應被認為是不良的副作用,在這個發明。 交另一側不良反應,它已經成為很大的溫度范圍內對125-150℃ 。(c)酯化蓖麻油可發生反應的酸酐。 當酸酐是循環的,例如: 馬來或琥珀酸酐,羧酸組成的小組在反應仍然附產品。 在任何溫度下,平衡之間建立了原料和產品有較高的溫度。 例如,在100℃ 。平衡濃度順酐這種反應是1%的起始數額。 在室溫下,平衡是遠遠站在一邊的理想產品; 但是反應時間過長。

在這個發明中,蓖麻油、環羧酸酐的反應是發生在75-120攝氏度,對順酐來所最好約在100攝氏度。對琥珀酸酐來說在120攝氏度。反應達到98-99%轉換需要6-8小時. 慢慢冷卻后,在室溫下放置一兩天,轉化率大于99%, 經過1周或更長的時間,這是量化,即沒有游離酸酐可被檢測選到通過GC。

此反應不能被強迫完成在100攝氏度無論你給多長時間。但是增加溫度會存在著后備反應. 此外,如果溫度增加,我們不要的產物就會在產品中出現,可以被尺寸排斥色譜(SEC)所檢測到。 最終,酯是消失形成了一部分羧酸脫水蓖麻油,會發生在馬來酸酐能進行在Diels-Alder反應,如上所 述。副反應會發生在125-150攝氏度。Diels-Alder反應約在150-170攝氏度。因此,順酐反應可以發生在120攝氏度,而且在4小時不會發生交聯反應, 然而,未反應的酸酐在120攝氏度會比100攝氏度多(約0.8~1.2%),而其所需的時間也相對消失室溫更長。

因此,反應溫度約75-120攝氏度為適合,反應時間大約為4至24小時; 不過,溫度大約100-120攝氏度取決于羧酸酐是最好的,初步反應時間大約為6-8小時,隨后室溫反應時間約1-2周。

這發明現在會用下面的實例來闡述, 其中1-3事例說明制作過程的高純度成分的發明 ,4-5事例描述含有這種成分的護膚組成物。

例子1

四口圓底燒瓶底部裝有加熱器/溫度控制器、攪拌器、氮氣入口管 真空/常壓起飛管、冷凝器冷水. 瓶被裝入1000.0克(1.066摩爾)蓖麻油、104.5克(1:1)(摩爾比1.066克分子)順酐. 攪拌器開始工作,空氣開始從系統中被疏散通過使用真空機油泵。 5分鐘后,該系統是由真空泵和氮孤立隔離并使壓力逐漸升至大氣壓力. 這一疏散灌氮程序重復兩次以上。氮氣以0.1立方每小時的速度進入其它的一批正在迅速加熱到100攝氏度。在這一溫度下6-8小時 直到兩個連續的樣本顯示選區轉換98.0%以上. 間歇過濾大約在70-90攝氏度,可以在室溫下慢慢冷卻幾小時。經過1-2天,轉換率可達99.0%或更高,經過1-2個星期,大于99.9%, 在CG中也不會被檢測到游離的順酐。

篇13

1、 商場形象專柜及超市專柜、貨架銷售;

2、 區域商及終端渠道銷售;

3、 化妝品專賣店及化妝品連鎖超市;

4、 美容院銷售及整店輸出銷售模式。

專賣店的產生和發展

專賣店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獨立化階段、專業化階段、成熟化階段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 獨立化階段

最早開設店鋪的是手工工匠,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專門從事店鋪經營而不從事商品生產的商人出現,獨立化的專業商店開始出現。

早在路易十三時代,就有一些游商告別浪跡生涯,在城市中開小店鋪,與工匠為鄰。到十七世紀,受商店自身規模、店主的經營能力和當時商品豐富程度的限制,一般商店都以主要經營一類主要商品為主。

2.專業化階段

十八世紀,西方零售業的主要形式是雜貨商店,常采取物物交換和賒銷的形式,提供日常所需用的物品。十九世紀上半期,是西方專賣店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但大多以小店鋪為主。城市的發展,使城市居民產生了對特定產品的選擇性需求,各類專業化銷售應運而生。

隨著工業化浪潮的興起,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大有變化,專賣店隨之發生了分化。一部分成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專業店,例如:肉店、面包店、鞋店、帽店和食品雜貨店;另一部分成為滿足人們新潮消費的精品店,例如:時裝店、珠寶店、首飾店、香水店、化妝品店等。

3. 成熟化階段

隨著零售業發展多樣化,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等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商店愈來愈多,商品種類也琳瑯滿目。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脫穎而出成為賺錢的關鍵,集中銷售專一領域的商品、提供相關深度產品的新型專賣店,適時抓住了市場的脈搏獲得很大發展。

從營銷學的觀點看,專賣店是大型賣場中的產品經過市場區分之后再加以細分化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專業商品向高檔化方向發展。提起專賣店,在人們腦海中已不是肉鋪、菜店和糧店,而是時裝店、香水店、電器店等,甚至有的專家將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的商店排斥在專賣店之外。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大型百貨商店為了與各類自選市場競爭,放棄了過去價廉貨全的特色,開始突出專業化,并提高商品檔次,重點經營女用飾品和裝飾用品,每個商品部都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商店。這樣使百貨商店走出了困境,但使專賣店受到極大沖擊,特別是一些世界級名牌時裝專賣店,品質牌單一、顧客有限,只好靠開拓其他高利產品維持經營,這也是許多時裝店老板兼做香水生意的重要原因。

綜觀海外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各類不同專賣店已存在多年。我國國民收入逐年增加,專賣店的前景亦隨之拓展攀升。

而隨著商品經營形態轉變,坐在雅致的服飾店內享受悠閑的下午茶已成為趨勢;咖啡店內各種精美的擺飾也都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諸如此類采取多元化經營且各具巧思的復合店,已逐漸取代傳統單調而缺乏規劃的商店。

專賣店的定義類型

專門經營銷售特定商品,這些商品具有極強的關聯度,或者同一個品牌的商品,或者一個系列專門的商品的商店,其特征為,非常講究店面裝飾,給人以精品的感覺。

專賣店必須具有這樣幾大特征:

1、著眼于特定顧客群的需求。

2、商品成系列、緊湊,且有品質保證。

3、實施特色經營,講求個性化。

4、與顧客有較強的聯系,并能加以控制。

5、專業化的服務包括提供購買建議、實施概念營銷、售后服務等。

6、售貨員有豐富的商品知識,有較強親和力。

專賣店主要有以下類型:

1、貴重品專賣店。包括專營鐘表、皮革、金銀首飾、手工藝品商店。

2、耐用品專賣店。包括專營電視機、電風扇、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器商品商店。

3、規格型號要求嚴格的商品專賣店。包括專營五金、電料、藥品的商店。

4、花色品種選擇性強的商品專賣店。包括專營棉布、絲綢和服裝的商店。

5、生活用品專賣店。包括專營糧、魚、肉、煤炭等商品的商店。

6、信息類產品專賣店。這類專賣店特意列出來主要是因為這類專賣店隨著IT產業的發展,發展極為迅速,像電腦專賣店、軟件專賣店與各種耗材專賣店。

化妝品專賣店的興起

中國的專賣店模式大約是從1980年前開始操作的,它在日本運作得非常成熟,比大百貨渠道做得還要好,來到中國以后,這種經驗慢慢的被逐步移植。專賣店作為一個嶄新的銷售渠道出現。

在中國,化妝品專賣店還是一個新業態,所占市場銷售份額微乎其微,70%的化妝品仍然是通過商場專柜或超市貨架的形式來銷售的。

專賣店在中國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種新的模式卻有著強盛的生命力,勢必會對傳統的化妝品專柜造成越來越大的沖擊。在屈臣氏、莎莎等國際化妝品連鎖專賣在國內市場進一步推進的同時,“嬌蘭佳人”在全國范圍內的大動作激起了鯰魚效應,眾多國內品牌紛紛自建渠道,廣東和江浙部分中小企業也紛紛跟進,大力開拓化妝品連鎖專賣店渠道。

專賣店的興起使許多傳統的商、經銷商不敢小覷它的實力,他們紛紛進行轉型,以直營店或供貨渠道與專賣店結盟合作,直接導向終端。

炙手可熱的化妝品專賣店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但其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并沒有減少。在與商超大型賣場爭奪客源、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化妝品專賣店還要面對同行之間本區域、跨區域的競爭,謀求自己的發展之路。

從化妝品專賣店整體的發展趨勢來看,現有的生存狀況得到極大的挑戰。由于品牌結構和層次的豐富、化妝品專賣店的公信力、品質得到較大的提高,消費者對化妝品專賣店的認可度、忠誠度、信任度也得到極大的提高。

顧名思義,作為專賣店,就要體現一個“專”字。經營者就要在“專”字上下功夫,一方面以專業的美容咨詢,專業的皮膚護理來抗衡商場超市的沖擊,另一方面可考慮形成精細化的品類專賣店,如彩妝專賣、眼部用品專賣、男士化妝品專賣等。

化妝品專賣店現狀與特性

經過十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已成為亞洲第二大、全世界第化妝品市場,行業內品牌化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日益成為集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1980年代中期化妝品專賣店蓬勃興起,并于1990年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然而199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大賣場、連鎖超市等新型終端的強勢擠壓下,化妝品專賣店生存空間日趨狹窄。并面臨新的危機:比如消費多極化導致客源流失,比如惡性競爭和劣質服務引發顧客信任危機。

于是,化妝品專賣店面臨發展征途中新的轉折點:單體化妝品專賣店和連鎖化妝品專賣店將面臨向具有“服務品牌”的品牌專賣店轉變。規模比較龐大、網絡比較健全的大型化妝品專賣店將逐步擠占單體化妝品專賣店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經銷商自有品牌和獨家專賣品牌也在專賣店,特別是連鎖專賣店中,成為爭奪市場的一個重要角色。由于許多化妝品連鎖專賣店有著自己比較龐大的銷售網絡、較強的銷售能力,他們在實現由普通專賣店向具有“服務品牌”專賣店的轉變,需要提供不可替代性的產品和服務,以保護和鞏固自己的市場。

目前在中國化妝品市場上,中高端市場基本上被外資、合資企業所占據,本土企業無一入圍。歐萊雅、寶潔、資生堂、雅芳等幾家國際巨頭形成了寡頭競爭之勢,這其中又數歐萊雅的市場份額最大、實力最強。僅剩的低端市場則由幾千家本土中小企業瓜分。

化妝品專賣店模式未來的發展空間

目前,國內化妝品企業的專賣店經營比重極小,只不過剛剛起步,化妝品專賣在國內市場潛力仍然深厚,存在著極大的發展空間。在企業的組織形式上,今后我國化妝品連鎖專賣店將發展到各種零售業態上,如: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專賣店面、商業街、商業中心地區、倉儲商場會成為化妝品企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根據不同的目標顧客設立不同層次的專賣店。

化妝品專賣店在我國會有長足發展。它們會在化妝品的品牌、經營方式、規范服務等方面形成自身的風格。其中一部分精品店、名品店會進入到大型百貨店中設址;化妝品專賣店將進一步向個性化的發展。隨著化妝品專賣店的擴張,今后要不斷的增加化妝品專賣店的網點,逐步擺脫地域概念、規模擴大、集中程度提高,出現一批優質的、服務好的化妝品專賣店面。體現化妝品專賣店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

隨著化妝品國際化的競爭,化妝品行業越來越快的變化,在化妝品企業的規模擴張過程中,化妝品連鎖專賣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大型具備實力的化妝品企業,通過連鎖專賣店的營銷方式發展速度最快,業態創新成為化妝品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