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篇1

專題教學不同于一般的閱讀教學,但在初中語文實際教學中,專題教學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專題教學存在的問題

初中語文的專題怎么教?不少語文老師對專題教學的認知存在誤區,只是把它等同于一般的閱讀教學,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專題中強調的分析、理解、綜合、搜索資料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都沒有得到培養和提高。例如,上《長城》專題只是簡單地讀一下文本,歸納一下有關長城的成語、諺語,而上《荷》時除了讀一下古詩文,就是花大量的時間畫荷花,儼然讓語文課堂演變成了繪畫課。如何提高語文專題教學的有效性,讓專題課堂充滿創造性,體現學生的主動求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就需要語文老師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二、專題教學的實踐反思

下面,我就以《漢字》專題為例,淺談有關專題教學的幾點思考:

漢字是一個內容龐雜的范疇。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存在的問題,我選擇了漢字的起源、漢字的演變、漢字的構造、漢字悅耳的音律、漢字詩意的表達、漢字的現狀六個方面作為學習的內容。

(一)漢字的起源

希望學生通過了解漢字的起源,真正知道有關漢字起源的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漢字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信息,我們往往可以從漢字的構造中窺視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從而很自然地過渡到漢字的演變。

(二)漢字的演變

這一環節,我列舉了一些具體的字的演變,讓學生歸納出漢字“由繁到簡,由圖形到筆畫,由不規則形狀到方塊字”的演變規律。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互相關注、互相傾聽、有親和力的氛圍中,共同探討出結果。這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在愉悅中接受知識。這三個規律對學生來說很抽象,老師的點撥應當及時,順勢點撥對學生尤為重要。

(三)漢字的構造

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重點,六書中我重點介紹漢字的四則構造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其中,我設計了甲骨文的大猜想,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投入。其中學生在猜“像”字時能抓住它有長長的鼻子,在猜“虎”時能抓住它身上有紋路,這讓我覺得學生有驚人的觀察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會意構造法”講解后,我以“明”字為例,讓學生探討更多的會意字的內涵,學生都有話可說,如“男”指有力氣在田里干活的就是男性。“劣”指少花力氣就比別人差,證明學生的反應非常積極,興趣也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答題后會有一定的成就感。在講解“形聲字”時,學生能從名字中找形聲字,因為我是借班上課,學生用這種方式既介紹了自己,又掌握了名字中的形聲字,課堂也掀起一個小小的。

(四)漢字悅耳的音律和詩意的表達

通過玩轉舌頭的游戲,讓學生讀四則順口溜,要做到讀得又快又準,從而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很努力地表現自己,在游戲中感受到了漢字悅耳的音律。

(五)漢字詩意的表達

我主要帶學生解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從而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和短短幾句詩詞所營造的廣闊的抽象空間,從而感悟漢字獨一無二的魅力。

(六)漢字的現狀

通過新聞鏈接北京市教委的中高考征求意見稿和聽歌曲《中國娃》明確我們對漢字越來越重視,我們這個民族對中國話和方塊字特殊的感情,從而對學生發出倡議:正正整整寫好中國字,堂堂正正做咱中國人,從而把漢字教學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喜愛我們的漢字,熱愛我們的國家,不忘我們民族的根。

篇2

寫中國字,做中國人!但是對于中國漢字,只有親近他、了解他,才可能喜愛他、才能更好地表現他,所以漢字文化是孩子們必須了解的。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專題――漢字》一課,恰好能給予學生一個接觸漢字,感受漢字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的機會。

二、技術優勢

對于本專題,在常規教學中會出現以下兩個難題:

1.漢字是表意文字,由圖形發展而來,其內在藝術性、豐富的文化內涵、本身的形象美在常規教學中很難得到充分展示。

2.“漢字”專題講授需要大量資源的補充支持。

那么,利用信息技術就能使以上兩個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色彩豐富、生動性增強,有助于學生更好的了解漢字,親近漢字,也有助于教者在教學中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三、策略目標

對于本課在設計前我思考最多的是三點:學生缺少什么?學生需要什么?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對于前兩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孩子們普遍缺少對漢字文化的認識,他們中的大多數不知道中國字符號性的優秀,也因此無法意識到古人的聰明!他們需要感受到文字,經歷一次愉悅的文化洗禮。對于第三個問題,我想結合我的具體設計進行介紹。

有以上三個思考,本專題的教學目標就很明確了:

1.知識目標:了解漢字的歷史和特點,感受漢字的魅力。

2.能力目標: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熱情,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重點: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感受漢字構造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

四、設計理念

以信息技術為橋梁、以興趣教學為主線、以創設情境為手段、以了解漢字為目的。

五、教學設計

現在我來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設計,同時也是來具體回答前面所提到的問題:信息技術可以給予什么?

(一)走進漢字王國

這一環節作為本課的導入,通過播放動畫《有意思的漢字》,給予學生任務性問題:說說你都發現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播放由漢字演繹的動畫,展現了在常規教學中所難表現出的形象美,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中。為下面的學習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遨游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因為整個課件基調都是在童話般的氛圍中開始的,那么為了配合這樣的情境,將教學重點部分的三個模塊,設計為“三扇大門”。并且畫面中右側的“資源導航”為這一環節提供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信息,使課件既可以是教師課上的講授課件,又可以成為學生課下的自學課件。

第一模塊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漢字。我國的漢字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中國最早的字是什么?又是如何發展演變呢?讓我們共同打開王國的第一扇大門――漢字之史。

⒈漢字起源

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那么從古至今,關于漢字起源的傳說都有哪些呢?它們的可信度又是多少呢?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在這里提供了四種起源說,它們分別是:a.結繩說;b.八卦說;c.倉頡造字說;d.圖畫說。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讓學生結合課件所提供的圖片和可信度的解說自主閱讀,確定“漢字起源于圖畫”。)

⒉漢字演變

結合剛才所學,觀看視頻《漢字形體的演變》,提出任務性問題:你能嘗試著概括出漢字演變的過程嗎?大體過程為: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通過視聽,認真歸納。通過對“漢字之史”的學習,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歷史的了解”。)

第二模塊

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學習漢字能使人變得更聰明。”他們為什么這樣說呢?讓我們打開王國的第二扇大門――漢字之奇。

⒈構造方式。“六書”即為:a.象形;b.指事;c.會意;d.形聲;e.轉注;f.假借。其中前四個是指造字之法,后兩個為用字之道。

(設計意圖:在這一部分師生共同觀看視頻講解,并結合文字定義,互助學習,得出結論。)

⒉自我檢測

(設計意圖:這是利用Flash自制的一個檢測游戲,通過以上的學習,檢測對四種“造字之法”辨析和理解,做到即檢即知,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有效的完成了知識目標中提出的“對漢字特點的了解”。)

第三模塊

(設計意圖: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第三扇大門――漢字之趣,讓學生在游戲和生活中進一步體味、感受。從而完成情感目標中提出的“享受學習漢字的樂趣,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三)致謝漢字王國

(設計意圖:為了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即“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我設計了最后一個環節:致謝漢字王國。)

⒈七嘴八舌話漢字

研究探討:⑴你認為漢字會在電腦時代被淘汰嗎?⑵你認為漢字會被拼音文字所替代嗎?⑶你認為現在的書刊中常常有漢字夾字母的情況好不好?

(設計意圖:在之前所學基礎上進行探究,進一步認識了漢字的價值,產生了認識上的飛躍,達到理性思維階段,自覺維護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

⒉ “啄木鳥行動”

開展“啄木鳥行動”,分組到校園或街道調查錯別字、不規范用字和不準確拼音等情況,并形成報告,請有關部門及時糾正。

⒊給我留言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討論、交流,便于學生理解漢字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樹立規范用字的意識,實現了教學難點的實破,從而也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拓展。)

篇3

1.1平面設計的概念

平面設計的英文翻譯Graphic Design, “graphic” 直譯是“繪畫的”意思,但稱其為“圖”更為準確。“圖”“文”在平面設計中尤為重要。

1.2字體設計的概念

標準字體是指經過設計的專用以表現企業名稱或品牌的字體,標準字體的設計可劃分為書法標準字體、裝飾標準字體和英文標準字體的設計。裝飾字體是在基本字形的基礎進行裝飾、變化加工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印刷字體的字形和筆劃的約束。

二、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作用

2.1文字的信息傳達功能

文字的創造是為了記錄比較抽象的思想,擔當起信息傳達的功能。字的開始形成,是為了表達己意,使它能夠傳承作者的思想。

2.2文字的視覺識別符號特征

文字是視覺傳播體系中一個基本的元素,具有地域文化的限制,但在這個范圍內,它的傳播方式是直接有效的。對文字進行不同層面的了解是做好平面設計的基礎,也是做好信息傳播工作的基礎。

三、漢字的圖形表意性

3.1漢字起源及演變過程

3.1.1漢字的起源

文字源于圖畫---人類文字演變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宜昌楊家灣遺址中170余種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是我國最早的象形文字。直到3300年前,商朝晚期遺留下的甲骨文已經是較為成熟的文字。

3.1.2漢字總體演變過程

從甲骨文開始,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這幾個主要字形階段。漢字的演變可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方面,漢字字體的變化。由不規則字形到統一方塊字形的變化(甲骨文到小篆);筆畫線條粗細、由圓轉綿長轉為平直方折的變化,線條文字變為多筆畫文字(小篆到隸書);漢字的圖畫意味則完全消失,更加簡潔化,符號化。

第二方面,漢字結構的變化。有以下幾種方式:字體刪繁就簡、結構簡化、變換部位、由同而異、由異而同。

3.2漢字的象形表現

3.2.1漢字的圖式表現與啟發

春秋戰國時期刻畫在祭祀青銅器上的極富裝飾感的鳥蟲書,以及民間的圖案文字相結合的文字,其趣味性以及巧妙的構思給當代平面設計有很好的啟發作用。另外“殷周古文”的直觀性和顯著的象形特征,能表達出復雜的情緒和故事,傳播效率高。對現代的視覺圖形化和情緒性表達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3.2.2漢字的書法表現與圖章表現

書法早已發展為一門藝術,不同的書法字體有著各自的風格,審美意味和形式構造,吸收書法中的藝術成果可以豐富字體內涵,提高字體本身的藝術效果。

印章中的文字字形變化多樣,布局樸實自然。在篆刻中,構圖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對于印文的安排要求均稱協調,并注意文字間的繁簡、疏密、欹正以及相互之間的虛實呼應關系。這與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構圖與結構有異曲同工之處。而在現代設計中篆刻也作為常用的元素出現。陳紹華的北京奧運標識“京”以印章為載體進行的字體設計,單純有力,同時又不乏圖形感,傳達的信息一目了然。

3.3漢字的意象表現

3.3.1漢字造字的形聲階段

指示、會意方法的造字法,對漢字的創作進行了很大的補充。指事是漢字從具象向抽象表現的關鍵,它通過抽象的符號的表示意義,或者在已有的象形母體上添加抽象的符號表示意義。

3.3.2漢字的文化映射

漢字的表意,受到了社會、時代、政治、宗教、藝術、觀念等多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在其發展演變中,觀念思想起著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漢字的構造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田力為男”、“女在室內為安”等,許多漢字被添加了既定的道德內容,漢字在統治者傳播的思想下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四、漢字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4.1漢字的圖形應用

4.1.1添加具象圖形

添加圖像的手法要把握好字和畫之間的分寸,不要因為圖畫而失去了字的抽象性,這點在標志設計中尤為重要。同時要求傳達效果清晰明了,在視覺形式上達到圖形與文字的均衡。

4.1.2漢字圖形化

與添加具象圖形手法不同的是,漢字圖形化是把文字本身當作圖案來設計,圖案可抽象可具象,同樣也是設計中的常用手法。

4.2漢字的結構應用

4.2.1從筆畫上來講

漢字的形體由筆畫構成,因此改變筆畫的形體樣式或調整變動筆畫都可以達到改變造型的目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改變筆畫的形體樣;二是改變筆畫的大小粗細;三是改變筆畫的質地。

從字形結構入手也是設計方法之一,尋找形態和概念間的關系,對其形態和特殊筆畫進行分析,利用有力因素進行創作。例如在靳埭強先生的韓朝統一招貼中利用“朝”,“韓”共有的偏旁進行設計,巧妙的表達朝韓兩國的關系,一目了然,視覺效果簡潔明了。

4.2.2從空間上來講

通過改變單個文字的空間布局,以及字與字間的空間位置,以達到創作目的。筆畫的重疊,字體的連接、斷裂都可以對原有的平面空間進行分割整合,使之縱深化或成為視覺焦點;漢字的立體變化,將平面造型轉為立體圖像,形成了浮雕效果,波浪效果等,在許多標志設計的案例中也有不少使用立體造型的,比較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

五、漢字設計在平面設計領域的發展前景與趨勢

在數碼、網絡空間中,漢字設計不只是靜態的出現。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動態的字體設計運用的越來越廣泛。它的運用要兼顧漢字的易讀性,其易讀性的相關因素包括:字體類型、筆畫粗細和多少,字體點數大小、跳動閃爍的速率和時間、出現位置和移動方向。這些都需要高要求的技術性和強有力的設計表現力。

結語:

綜上所述,漢字可從多角度進行設計,把漢字的演變歷史及傳統元素運用到現代平面設計中,或是把現代的新媒介、新材料、新角度運用到現代設計中。不斷地創新和拓展漢字設計運用的領域。

篇4

對于漢字的起源我們無法確證,至于漢字的發展是否遵循了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也不敢斷言,但漢字的演變必定是自主發展和外界作用共同驅動下產生的結果,這就是必然性與偶然性影響因素的區別。如果文字的發展只存在必然性的因素,那么所有的文字都會趨向于一致,而世界上的文字種類繁多,有的是音素文字,如英語、法語,有的是音節文字,如日語的假名,漢字則是一種表意文字,正是由于偶然性因素的介入,才使得文字的發展千差萬別。下面就分別敘述漢字起源和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一、漢字的起源

關于漢字的起源,古代有很多傳說。首先是結繩說,《周易》的《系辭傳》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其他文獻中也有關于上古結繩記事的記載。其實,結繩只是一種記事方式,基本上是用來記數。在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數量的記錄產生迫切的需要,收獲的糧食、獵物,歲月時日和一些生活瑣事都需要用數字來進行記錄。于是,他們探索能夠幫助記數的多種方式,結繩就是其中一種,可以說結繩與數量密不可分。其次是“倉頡造字說”。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當然漢字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單獨創造的,只能說史官在漢字起源過程擔任了重要角色,起到收集規整的作用。《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也就是說,當時喜好文字的人很懂,唯有倉頡的名字流傳下來,正是因為他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將零散的文字規整為完備的符號系統。

無論是結繩說還是倉頡說,都只是傳說而已,關于漢字真正的起源還需要用更豐富的材料去加以推測和證明。但是,從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導致漢字起源的必然性因素。首先,漢字的產生標志文明的開始。不只是漢字,包括古埃及的圣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字,都是自源文字,即不依傍其他文字而獨立創造出來的文字。而中國、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屬于四大文明古國。世界上的文明大都發生在大河流域,水源和動植物給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生態條件。文明一旦誕生,作為文明重要標志之一的文字也就應運而生。中國的文明產生于黃河流域,與眾多古老文字一樣,漢字也就在中國文明的催化下產生了。其次,漢字應需要而被創造。人類記憶的持續時間和存儲容量都是有限的,只能依靠外部提示才能有所提高,從結繩說看,正是由于人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增多,為了方便記憶和知識積累,才創造出結繩這樣一種輔的手段。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簡單的結繩也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因此文字開始孕育而生。而倉頡造字說證明了文字產生于大范圍社會交往的需求之中。當社會進入大規模的部落聯盟時期,各聯盟之間的外交、戰爭逐漸頻繁,急需要能夠共同使用的交際符號。于是,那些出于個人需要而刻畫的某些符號就需要整理成共用的文字。總的來說,從文明產生和人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漢字的出現是必然的。

當然,關于漢字起源也存在偶然性的因素。漢字從產生之日起,其發展就一直未中斷過,是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體系嚴密的表意文字。既然漢字發展的歷史從未中斷,那我們向前追溯它的起源,理論上應當是可行的。但現存最早的殷墟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已經是發展相當成熟的文字系統。就算是比甲骨文早一千兩三百年的黃帝、倉頡,在當時也只是處于文字收集和整理、規范工作的階段,證明在倉頡出現的時代之前,漢字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積累。可以說,在此之前,漢字必定還有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但是可以證明這段歷史的文物與文獻還遠遠不夠,這使得我們對漢字的起源,只能依靠并不連貫的歷史證據,憑借可能的發展邏輯去推測和建立科學的假說。另外,漢字流傳至今仍是表意文字,有人認為這是文字發展的初期階段,是落后的表現,高級的文字應是表音文字。但是,在漢字產生之初確實有人或部落試圖創造一種表音的文字符號,我國西部出土的青海柳灣陶文就是一種表音的符號。這些陶符基本是由圓點、橫線、豎線、弧線等組合而成,盡管有學者將它與陶文相區別,以示其與漢字并無因襲關系,但不可否認,它確實是一種沒有表意性質的特殊符號。這種表音符號最終沒有成為漢字的主體,可能是由于在部落戰爭中使用表意符號的部落獲得了統治權,也可能是使用表音符號的部落人數太少、地域不夠發達,影響力不足。這種優勝劣汰的競爭,對于漢字的起源來說,也是一種偶然性的因素。

二、漢字的發展

漢字發展至今時今日,其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作為反映歷史文化內涵的漢字符號系統,從具體的字形到書寫方式,都發生了幾次重大的變革,形成了不同的字體風格。在漢字發展史上比較公認的幾種主流字體分別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和楷書。研究漢字的發展方向,除了從漢字自身的發展規律入手之外,社會文化等這些偶然性的因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是直接性的影響。

首先從必然性的角度來說,文字必須以滿際需要為目的而發展,這里的交際需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是要書寫便捷。漢字最初就是表意的,象形是最基本的造字方式,這也符合人們認知世界的規律,但這種方式所造成的缺點就是字形過于復雜。為了追求表意準確,往往書寫筆畫繁多,雖然字形與事物本身非常相似,但由于書寫上的麻煩,這種力求肖似的字形注定無法長期使用下去。因此,漢字的發展必定會趨向于簡單化和符號化。第二是要書寫規范。文字是人們用來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它必須擁有社會所公認的意義和字形,否則就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例如甲骨文中的“牢”字,就有從“牛”、從“羊”、從“馬”等不同的寫法,這些字形變化,若是從欣賞的角度看很生動形象,但作為交際用的符號,難免顯得有些混亂。因此,漢字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調節,使其構形和意義不斷朝著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

從哲學觀點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也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漢字的發展也不例外。就漢字整體的發展歷程而言,是充滿波折的直線前進。殷商甲骨文比較亂,而金文則趨向穩定;六國文字比較亂,而小篆則趨向統一;隸書字形多變,而楷書則趨向標準。同時,甲骨文和金文、秦系文字和小篆、隸書和楷書之間是存在相似性的,而這三個時期彼此之間可以說是質的飛躍。漢字本身就是在這種一亂一治的交錯狀態中循環反復,在曲折中穩步前進,這是漢字從變革到穩定、從穩定再到變革的必然結果。

漢字的發展軌跡是否遵循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們不敢輕易肯定,但政治、文化這些因素對它的影響不容小覷。就拿甲骨文來說,它實際上是占卜文化的直接產物,而甲骨文“筆畫瘦削、多有方折,刀筆味濃”的字體風格也與龜甲、獸骨這些堅硬的書寫材料有關。如果當時沒有用龜甲來進行占卜這種活動,那甲骨文也就不會產生,漢字的發展史也許要重新書寫。金文與甲骨文不同,它的書寫風格是圓潤豐厚,莊重典雅,精致美觀,排列整齊。一方面與它的使用場合有關,金文多運用在青銅器上以顯示家族的榮耀和對后代的祝愿,另一方面與它的鑄造技術有關,在砂模上寫字比在龜甲上容易的多,可以對字形精雕細琢,以求更加美觀。可以說,正是占卜文化和宗法文化對漢字字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另一方面,政治力量在漢字發展過程中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西周時期,政治安定,宗法制嚴格,金文也趨向于穩定。西周之后,春秋動蕩,戰國時期已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當時諸侯國之間文字差異非常大,而秦系文字與西周金文一脈相承,端莊嚴謹。最終秦國統一六國,秦始皇統一文字,以小篆為標準字體。如果從漢字發展的自身規律來看,從西周金文到戰國秦系文字,最后發展成為小篆,似乎是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歷史背景改頭換面,秦國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最終也不是秦國統一天下,那么漢字還會從金文發展到小篆嗎?小篆能夠成為一種代表性字體,并作為源頭一直發展至今,究竟是漢字自主選擇的必然結果,還是依靠政治、文化等這些力量才使之成為可能呢?不得不說,這背后存在太多偶然性的因素。

對于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我們往往拘泥于具體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如果從總體上去審視其整個的發展脈絡,我們會發現,漢字的發展進程就像一條河流,有其本身流動的大致方向,而種種偶然性因素的介入,就如同對渠道進行改造工程,也許擴大了它的徑流,也許改變了它應走的方向,但最終漢字得以綿延不斷地延續下來,帶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潮水一般涌向日新月異的今天。

參考文獻:

篇5

自從學了《遨游漢字王國》這一個單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漢字的偉大。

漢字起源于五千多年前,從倉頡造字到如今,它們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才變成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樣子。經過這次漢字綜合性學習活動,我了解了許多關于漢字的字謎、諧音歇后語、漢字的演變等知識,漢字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每當我寫作文的時候,它們在我的筆尖下,或嬉戲,或玩笑,或唱歌……讓我不禁感覺到漢字的神奇,它不僅能精確地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還能讓前輩的成果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在《我愛你,漢字》這課的“一點值萬金”小節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認真細心,不能寫錯別字,你看,因為掛面廠和進出口公司沒有認真檢查,使烏魯木齊的“烏”變成了“鳥”,讓十八萬元付之東流。還認識了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王懿榮,是他讓沉默了幾千年的文字浮出水面。

看著這些有色彩,有氣味、有靈魂的小精靈們,你會為它們動情。我堅信,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漢字將越來越被人們所珍愛。

五年級:向天歌

篇6

一、 漢語學習的輔助工具—漢語拼音

自1958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以來,漢語拼音方案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廣。2001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漢語文字法》,第十八條專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這就從法律上確立了漢語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漢語拼音作為初等教育小學階段中國語文教育的內容來講,對認字、識字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是無可替代的。

目前中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多種形式結合識字等等。無論是哪種方法,都要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讀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學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當作是識字的拐棍的話,那么拼音則可稱之為“制成拐棍的木材”,可見,拼音的基礎性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學生對漢語拼音的掌握,從而達到學生可以對注音課本、讀物中的漢字進行識記,對已學會的漢字進行拼音標識,雙向學習。同時,中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識字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色彩艷麗的漢字,拼音教具來輔助課堂教學。拼音識字法有助于學生識字量的增加,提高識字的扎實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糾正地方方言語音,提高語文文字的規范化以及普通話的推廣。這種方法較適合于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適合沒有文字基礎的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

二、 從漢字的結構和形體演變談漢字的學習

我們知道,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字形和字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倘若我們能對漢字的形體結構做出正確的分析,那么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大部分漢字的本義和引申義有著極大的幫助,適合小學中高年紀的學生學習漢字。

我們都知道漢字中的六書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對于一些漢字,我們通過分析漢字結構,對漢字字形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了解字音字義,可以輕松地掌握一系列類似結構的漢字。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字義和字形,對學生進行對比性的漸進式識字,會更快更好的完成漢字的學習,適合于字形相似漢字的教授,輔之以課堂板書、簡筆畫形式分解教學,做到生動不呆板。同時,漢字的形體演變也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個階段,歷史發展源遠流長。在教學中遇到個別偏難漢字,教師也可從漢字的演變起源來講解,以歷史方法研究漢字,可增進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三、 漢字教學與多媒體及游戲活動的結合

從各種意義上來說,有了教學活動,就有了教學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而已,且各種教學媒體在教學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幻燈機、投影儀、電視機等教學媒體的出現已逐漸代替傳統的書本、黑板,并在教學中發揮了主要作用,輔助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目前迅速發展的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不再是單純的教學手段,它還可以為學生創設多種學習環境,提高學習效率,可以作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現在教學中,媒體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而對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小學階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說,課堂教學中輔之以多媒體設施的應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學教學內容相對輕松簡單,老師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非傳統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演示;二是就小學生智力因素的特點來說,他們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很生動有趣,學生們可以在觀看影音視頻中,通過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改變教學情景,從而達到趣味學習漢字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有條件的老師需要事先準備好課件,完善自己的素材,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將傳統意義教學上無法展示的東西在多媒體中進行展示,可以播放一些有關漢字教學的課件。包括文字起源的傳說、漢字的演變、漢字的類型、漢字的字義特點、同音字、相近字,擴展到各種詞語,成語,俗語,以至在各種語境中漢字的應用。

篇7

日語漢字音讀起源于我國的中古音,吳音來自于我國江蘇南部的吳方言和北部的楚方言,還有一些來自我國南北朝甚至更早的音,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漢音來自隋唐時期的陜西中部和中原地區,距今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唐宋音則是來自我國宋、元、明、清時代的音。由于年代久遠,我國的語音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有些是比較大的,而日語語音相應的變化較為少些,因此日語漢字音讀就形成了和現代漢語拼音不對稱的地方。本文主要分析w、y等半元音聲母漢字的日中主要不同點,所采用漢字基本為《常用漢字表》表內漢字。

二、半元音y及其日語相對音

《常用漢字表》中帶有輔音y的漢字共有167個,它們的輔音y分別是從中古前期音韻y中古音韻i,或中古前期?Q中古音韻i,或中古前期音韻i中古音韻,或中古前期音韻e中古音韻e演變過來的;有的從中古前期音韻?耷中古音韻?耷,或中古前期音韻?Q中古音韻h演變過來的。帶有輔音y、i的漢字日語讀成ア行音或ヤ行音,帶有輔音?Q的漢字日語讀成ア行音或ガ行音,帶有輔音h的漢字讀成カ行音,帶有輔音?耷的漢字日語讀成ガ行音,由輔音yiy或?Qiy或iiy或eey演變過來的漢字日語吳音漢音都讀成ア行音或ヤ行音;由輔音?耷?耷y 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漢音都讀作ガ行音;由輔音?Qhy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讀做ガ行音,漢音讀做カ行音。

1.由輔音或韻母yiy或?Qiy或iiy或eey演變過來的的漢字日語吳音漢音都讀作ア行音或ヤ行音。這類零輔音漢字和今天的漢語拼音基本一致,古音和中古音聲母都是i或y,日語都讀作ア行音或ヤ行音,共有127個。其中有的吳音漢音讀音一致,如:[yi]醫(い)、以(い)、意(い)、(い)等;[yan](えん)、延(えん)、沿(えん)、演(えん)等; [yang]羊(よう)、洋(よう)、P(よう)、(よう)等;[yao] a(やく)、S(やく)、要(よう)、腰(よう)等;[ye]夜(や)、野(や)、~(よう)等;[yin]引(いん)、印(いん)、因(いん)、姻(いん)等;[you]幽(ゆう)、悠(ゆう)等;[yu]育(いく)、宇(う)、羽(う)、雨(う)等;[yuan] F(えん)、遙àà螅;[yue]s(やく)等;[yun]\(うん)、(うん)等。“yun”也屬于上列漢字,吳音漢音都讀作「うん,但現代日語不用,用其慣用音「いん,如:押(おういん)、音(おんいん)、腳(きゃくいん)、字(いんじ)等。同樣,漢字“幼you”也是這樣,吳音漢音讀作「ゆう,慣用音讀作「よう,現代日語用慣用音,如:(ようじょ、幼年(ようねん)、幼稚(ようち)等。這樣的漢字還有“裕yu”,吳音漢音讀作「ゆ,慣用音讀作「ゆう;“院yuan”,吳音漢音讀作「うん,慣用音讀作「いん。

有的漢字吳音漢音不一致,主要是因為它們來源于中國的不同音系,或是對中古音的處置方法不同,如:“央ng”,吳音將ya讀作「あ,將ng處置為長音符號「う,兩者合起來讀作「あう,現代日語讀作「おう;漢音則將ya讀作「や,同樣將ng處置為長音符號「う,合起來則成了「やう,現代日語讀作「よう。這類漢字還有[ya]押(おう、よう)(前吳音后漢音,下同);[yi]|(おく、よく)、(おく、よく)、抑(おく、よく)等;[ying] (おう、よう)、英(えい、よう)、映(えい、よう)、櫻ààぁよう)等;[you] n(う、ゆう)、(う、ゆう)、](う、ゆう)、友(う、ゆう)等; [yong]永(えい、よう)、泳(えい、よう)等。

有的漢字吳音為ア段音,漢音為エ段音,如:[ye] 液(やく、えき);[yi] 役(やく、えき)、疫(やく、えき)、益(やく、えき)、易(やく、えき)等。有的漢字吳音為イ段音,漢音為オ段音,如:[yu]域(いき、よく)。有的漢字吳音為ウ段音,漢音為イ段音,如:[yuan]T(うん、いん)。有的漢字吳音為ウ段音,漢音為オ段音,如:[yong]勇(よう、ゆう)、用(ゆう、よう)、庸(ゆう、よう)、恚à妗よう)等。有的漢字吳音為エ段音,漢音為ア段音,如:[ya](あ、え)。有的漢字吳音為オ段音,漢音為イ段音,如:[yin] 音(おん、いん)、姻(おん、いん)、(おん、いん)、(おん、いん)等。有的漢字吳音為エ段音,漢音為イ段音,如:[yi]衣(え、い)、依(え、い)等。有的漢字吳音為オ段音,漢音為イ段音,如:[yi]乙(おつ、いつ)。有的漢字吳音為オ段音,漢音為エ段音,如:[yong]永(よう、えい)、泳(よう、えい)、[yuan]援(おん、えん)、@(おん、えん)、猿(おん、えん)、h(おん、えん)等。

有的吳音含有古代音,古代音沒有長音,故形成和漢音長短音的不同,如:[you]油(ゆ、ゆう)、q(ゆ、ゆう)、由(ゆ、ゆう)、[(ゆ、ゆう)等。有的漢字是吳音漢音對入聲字的讀音處理不同引起的,吳音用イ段音而漢音用ウ段音來讀入聲韻尾,如:[yi] 一(いち、いつ)、遙àい痢いつ)、逸(いち、いつ)、翼(いき、よく)等;[ye]](おち、えつ);[yu]域(いき、よく);[yue]悅(えち、えつ)、越(えち、えつ)、(えち、えつ)等。

“zyi”吳音來源自中古音前期的“yiui”,故讀作「ゆい,漢音來自于中古音后期的“i”,讀作「い,這兩個音都在現代日語中出現,如:z言(ゆいごん)、z唬àい扦螅┑取!Rya”為p韻尾入聲字,吳音漢音均讀為長音,前者讀「よう,后者讀「おう。現代日語吳音漢音都不用,只用其慣用音「あつ,如:R(あっさく)、R(あっさつ)、R制(あっせい)、R倒(あっとう等。

2.由半元音?耷?耷y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漢音都讀作ガ行音。這類漢字吳音漢音的輔音都是來自中古音韻的“?耷”,日語都讀作ガ行音,共39個,其中一些讀音吳音漢音一致:[yi]宜(ぎ)、x(ぎ)、疑(ぎ)、x(ぎ)、h(ぎ);[yu]愚(ぐ)、虞(ぐ);[yue]岳(がく)、S(がく)。有的漢字雖然吳音漢音讀音都一致,但現代日語不用,只用其慣用音如(前為吳音和漢音,后為慣用音):[yan]研(げん、けん/研究けんきゅう);[yu]兀à啊ご/S ごらく)、遇(ぐ、ぐう/遭遇 そうぐう)、隅(ぐ、ぐう/一隅 いちぐう)。有的漢字現代日語用其吳音漢音及慣用音:[yan]Y(Y れいげん、Y しけん)。

有些漢字吳音漢音對“ya”或“yan”、“yuan”處理不一致,吳音讀為エ段音,漢音讀為ア段音,如:[ya]芽(げ、が)、雅(げ、が)、涯(げ、がい);[yan]巖(げん、がん)、眼(げん、がん)、(げん、がん);[yuan]元(げん、がん)。“yan”與“yuan”吳音讀為オ段音,漢音讀為エ段音,如:[yan]言(ごん、げん)、(ごん、げん);[yuan]原(ごう、げん)、源(ごう、げん)。有個別漢字只用漢音和慣用音,如:月(ごち、げつ/一ヶ月 いっかげつ、がつ 一月 いちがつ)。還有個別漢字只用慣用音,如:[yuan](ごん、げん、がん/ がんしょ)。

有些漢語拼音為“ye”、“yin”、“yu”、“yang”等的漢字,吳音讀為オ段音,漢音讀為イ段音,如:[ye]I(ごう、ぎょう);[yin]吟(ごん、ぎん)、y(ごん、ぎん);[yu]Z(ご、ぎょ)、z(ごく、ぎょく)、玉(ごく、ぎょく)、~(ご、ぎょ)等。這類漢字中個別的現代日語用其漢音和慣用音,如:[yang]仰(ごう、ぎょう/仰望 ぎょうぼう、こう/信仰 しんこう);[yu]O(ご、ぎょ/O村 ぎょそん、りょう/O りょうし)。

個別漢字吳音為イ段音,漢音讀為エ段音,如:[ying]迎(ぎょう、げい)。還有個別漢字吳音為イ段音,漢音讀為オ段音,現代日語用其漢音慣用音如:[ying]硬(ぎょう、ごう、こう/硬 こうか)。個別漢字吳音漢音只是長短音的區別如:[yi]蕓(げい、げ)。

3.由輔音?Qhy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讀作ガ行音,漢音讀作カ行音。個別漢字吳音來源自輔音“?Q”,讀ガ行音,漢音來源自輔音“h”,讀カ行音,如:[ying]w(ぎょう、けい)。

三、半元音W及其日語相對音

《常用漢字表》中帶有半元音W的漢字共有62個,它們的半元音W分別是從中古前期音韻u中古音韻u或中古前期音韻?Q中古音韻u或中古前期音韻i中古音韻i演變過來的;還有的是從中古前期音韻k中古音韻k或中古前期音韻?耷中古音韻?耷或中古前期音韻?Q中古音韻u演變過來的;有的是從中古前期音韻m中古音韻mb演變過來的;有的是從中古前期音韻y中古音韻u演變過來的。由于它們中古音韻不同,它們在日語的讀音也不同,一般說來,帶有韻母u、i的漢字日語讀成ア行音;帶有輔音?Q的漢字日語讀成ア行音或ガ行音;帶有輔音k的漢字讀成カ行音,帶有輔音?耷的漢字日語讀成ガ行音;帶有輔音m的漢字讀成マ行音;帶有輔音mb的漢字日語讀成バ行音;帶有半元音y的漢字讀成ヤ行音。下面具體就這些音分別進行探討。

1.由韻母uuW、?QuW、iiW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漢音都讀成ア行音或ワ行音。由輔音uuW、?QuW、iiW轉化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漢音都讀成ア行音或ワ行音的漢字,如:王wang,中古音讀作“?Qiua?耷”,“?Qiua”日語讀作「わ,“?耷”日語讀作長音符號「う,「わう現代日語讀作「おう。腕wan,中古音讀作“wan”,日語將“wa”讀作「わ,“n”讀作「ん。這類漢字有24個。其中有的吳音和漢音一致:[wan]腕(わん);[wang]往(おう);[wen]L(おん)、溫(おん);[wei]位(い)、歟àぃ、委(い)、威(い)等;[wu]屋(おく);[wuo]握(あく)。有的吳音和漢音不一致,主要是吳音和漢音的處理方法不同,如“灣wan”, 吳音將“wa”處理為ア行音,漢音處理為ワ行音(ワ行音除ワ外和ア行音相同),如:[wan]灣(えん、わん);[wei]l(えい、え);[weng]翁(おう、お);[wu]A(お、う)。“uwuo”吳音漢音皆來源自中古音的“ua”,讀作「わ,慣用音讀作「か。

2.由半元音yuu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讀作ヤ行音,漢音讀作ア行音。這類漢字的吳音來源自中古音的“yiui”, 讀ヤ行音,漢音來源自中古音的“u?藜i”,讀ア行音,如:[wei]唯(ゆい、い)、S(ゆい、い)。

3.由輔音?耷?耷u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漢音都讀作ガ行音。由輔音?耷?耷W 演變過來的漢字,在中古音韻中,有時“w”讀作“?耷”音,日語音讀讀作ガ行音,這類漢字有11個,有的吳音漢音讀音一致:[wei]危à);[wo]我(が);[wu]五(ご)、午(ご)、悟(ご)。現代日語有的還有慣用音,如:[wei]危(ぎ、き)。有的吳音和漢音不一致,吳音為エ段音,漢音為ア段音,如:[wai]外(げ、がい);[wan]B(げん、がん)。有的吳音為エ段音,漢音為オ段音,如:[wu]遙à病ご)、`(げ、ご)。個別的吳音讀ウ段音,漢音為オ段音,如:[wu]悟(ぐ、ご)。

4.由輔音?QhW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讀作ガ行音,漢音讀作カ行音。這類漢字的吳音輔音來源自中古音的“?Q”,一般讀作ガ行音,漢音來自中古音的“h”,一般讀作カ行音,如:[wan]丸(がん、かん)、完(がん、かん)。這類漢字《常用漢字表》中只有2個。

5.由輔音mmbW演變過來的漢字其日語吳音讀作マ行音,漢音讀作バ行音。這類漢字的吳音輔音來源自中古音“m”,一般讀マ行音,漢音輔音來源自中古音的“mb”,一般讀バ行音,這類漢字有23個,如:[wan](まん、ばん)、萬(まん、ばん);[wang]亡(もう、ぼう)、W(もう、ぼう)、望(もう、ぼう)、妄(もう、ぼう)等;[wen]文(もん、ぶん)、蚊(もん、ぶん)、y(もん、ぶん)、(もん、ぶん)等;[wu]眨à唷ぶ)、F(む、ぶ)、物(もつ、ぶつ)、武(む、ぶ)等。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漢語中的零聲母漢字,在中古音韻中有兩種可能,一是無聲母,無聲母漢字日語一般讀作ア行音、ヤ行音或ワ行音;二是有聲母,而且許多漢字讀音和聲母“?耷”和“?Q”有關,因此,這部分漢字日語音讀一般讀作ガ行音,半元音“w”還有可能來自中古音的“m”或“mb”,日語讀作マ行音和バ行音。《常用漢字表》中零聲母漢字260個,占音讀漢字(1905)的17%稍弱一些。其中日語讀成ア行音(包括ヤ行和ワ行)165個,讀為帶輔音的漢字95個,各占63.4%和36.5%。

日語漢字來自中國的中古音韻,中國漢語拼音也是由中國的中古音韻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這個樣子,可以說它們的起源相同。但是由于時間的變遷,中國一些漢字的讀音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日語漢字音讀基本沒有發生什么變化,這就造成日語漢字音讀和中國漢字對應規律產生分歧。現代漢語中的零聲母和日語漢字讀音的不一致,與中古音韻和現代漢語讀音的不同有很大的關系。現代漢語是零聲母的漢字,在中古音韻中有可能是有聲母的,了解這一點對于我們正確掌握日語漢字的音讀大有好處。

參考文獻:

[1]藤堂明保.漢和大辭典.學習研究社,1995.

[2]沼本克明.日本漢字音的歷史.東京堂,1987.

[3]金田一春延.日本音韻研究.東京堂,1967.

[4]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

篇8

第一,積累一定數量的漢字,掌握其形音義,并能運用于契合兒童身心需要的閱讀和書面表達。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小學階段(第一、二、三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至初中階段(第四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

第二,獲得漢字思維,樹立漢字規則意識,具有自主識字的能力。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僅存且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它以象形字為基礎,繼而構造出指事字和會意字,又進一步向半表音半表意的形聲字發展,具有以形表義的特征。漢字的形體逐步演變發展,從原始表意性圖畫到甲骨文,歷經金文、篆書、隸書,直至楷書。漢字教育,須遵循漢字整合性與具象性的特點,也應符合漢字發展的規律,使兒童充分感受、認識漢字構造特點,能夠運用漢字構造的思維方式自主識字。

第三,積淀傳統文化,了解與漢字相關的文化知識,親近傳統文化。漢字文化,既包含有關漢字起源、演變、構造、書寫、規范等文字知識,也包括與漢字關聯的歷史、經濟、宗教、民俗與藝術等文化內涵,其中蘊含著漢民族的文化、行為與思維模式。漢字學習,除了掌握漢字的形音義,養成漢字思維,還應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漢字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獲得對漢字及其相關藝術的審美體驗。

以漢字認知的內涵衡量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普遍存在著漢字意識不強的問題,即對漢字認知的內涵認識不足或不全面,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對漢字構造特征關注不足。漢字是源于象形的文字,以形表義,現行教材并非沒有注意到漢字的構造特征,如基本上都階段性地設計有形聲字歸類、形近字辨析等練習,有的教材還注重引導兒童關注偏旁與字詞意義的聯系,也不乏諸如“日月明,魚羊鮮”“二木林,三木森”之類的識字歌,但總體而言,若從字種選擇、漢字識讀內容與順序的安排來看,大多數缺乏一以貫之的漢字特征邏輯。這就在教材內容層面減弱了從本體特征人手培養兒童漢字思維的基礎。

對漢字認知缺乏文化維度。一方面表現為憑借字源及其字形演變學習漢字文化。盡管各家教材都會不同程度地呈現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字源,有的也包括字形演變,但往往是舉例性質的幾個或十幾個字,如“日、月、山、水、石、田、火、人”等,大多數漢字中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都處于被忽略狀態。另一方面表現為處理漢字與漢語拼音學習的關系不當。除了少數的幾家,多數教材的教學順序是漢語拼音學習先于漢字學習,這一設計顯然忽視了漢字認知和漢語閱讀的特點。因為漢字的形體特征,漢語閱讀者最終一般會獲得由視覺符號關聯概念的認知方式,而漢語拼音是拉丁字母,形體與意義之間并無聯系。兒童入學之初,首先接受的是非漢字的認知方式,且不論拼音學習的難度,從母語教育的角度來說,母語特性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

二、識字教材內容的組織要旨

教材內容必須反映、體現課程內容,其組織依據由特定的教育價值觀以及相應的課程目標決定。識字教材內容的基本組織取向有三種:社會需要取向(以漢字的使用能夠滿足參與成人社會生活的需要為基本依據)、漢字特征取向(以漢字構形系統、語音系統和語義系統的特點為組織依據)、兒童特點取向(以兒童的語言和生活經驗、發展需要以及學習心理為組織依據)。基于現代教育理念,以整合取向組織識字教材內容成為越來越多漢字教育研究與實踐者的共識。整合取向并非各個維度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個取向為核心來整合其他維度。通過漢字教育傳承傳統文化的根本是以漢字特征為基點整合組織教材內容,把漢字應有的文化內蘊充分地發掘出來。

以漢字特征為基點組織識字教材內容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第一,初始階段的字種選擇。目前義務教育階段識字教材的字種選擇依據當然主要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附錄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共3500字),那么初始階段學習哪些漢字比較合適呢?我們認為初始階段的字種選擇應整合漢字特征和兒童特點。從漢字特征而言,如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所主張的“先取象形、指事之純體教之……純體字既識,乃教以合體字”,即先學習構字能力較強的象形、指事字等;從兒童特點而言,則是選擇兒童心理詞典中已經儲存了音、義的字詞。所謂整合,便是盡可能地擇取二者的交集部分(下文將增加新的維度)。

第二,漢字的呈現形式。通常第一學段兒童所要認讀的漢字組織在兩類材料中,一是篇幅短小的詩文,一是詞或短語等。從文化傳承而言,應較大幅度地增加韻文的數量,除了兒童文學作品,還可以借鑒古代聲律啟蒙讀物的編寫經驗,使兒童在學習漢字的同時充分感受漢語的節律。

第三,識字的內容與方式。教材內容及其組織的理想狀態,“是形成可供選擇的教學設計”,組織識字教材內容需要考慮識字內容與方式。識字是在一個漢字的音形義三者之間建立聯系,以漢字特征為基點組織教材內容的要旨是:有助于明字源、講字理。明字源,即把漢字的字形演化過程呈現出來;講字理,即闡明漢字字形與意義的關系。

明字源、講字理是符合兒童認知特征的組織方式。兒童時期的思維與記憶模式以形象性為主,而漢字起源于圖畫,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點,恰與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認知特征相吻合。基于漢字構造特征明字源、講字理,在漢字教育中可謂一舉兩得。

一方面,有助于培養漢字思維。兒童在感知文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可以學得漢字的構造方式。象形、指事、會意是圖畫式的純表意文字,古象形字能準確描畫出事物的典型特征,指事字用象征性符號,或在象形字基礎上加指事性符號來表示意義,古象形、指事字的意義往往一目了然,兒童可輕松識別。會意字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象形字組成,也有的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組合起來的(如上“小”下“大”為“尖”),解析會意字的構件就能推測其意義。形聲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表意文字,兒童基于象形字、指事字與會意字的經驗,可以很好地理解形聲字。由于長期演變,形聲字的許多形旁和具體事物的形態已有較大差別,借助對字源和字形演變的追溯,可以幫助兒童形成這些形旁的具象性表征。如“宀”在甲骨文中為一尖頂房屋形狀“ ”,兒童掌握其演變后,就能通過“宀”提取出尖頂房屋的心理表征,從而迅速理解形旁寶蓋頭的含義。漢字大多數部首都是表意的形旁,兒童了解字形的演變后,就可識別很多部首的形義關系,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傳承漢字文化。若能理解和欣賞古文字,表意的漢字在兒童眼中就能成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同時,追溯漢字字源,實質上也是引領兒童感受中華文化,文字起源與演變的信息中蘊含著漢民族的文化、行為與思維模式,這種熏陶與浸染正是文化的傳承。

對于可以依據明確和明顯理據明字源、講字理的漢字,教材應呈現相應的學習材料。

明字源、講字理的方式因字而異。如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過追溯字源來講字理,會意字可以通過拆分、組合構件來講字理,形聲字則可以依據形旁歸類來實現。在教材的組織中,對于象形字、指事字可以用直觀的方式把字形演變的過程呈現給兒童:原始表意性圖畫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會意字也跟圖畫有密切聯系,呈現的應是各構件及其關系,若其中的構件是尚未學習的內容,同時呈現這一構件的字形演變過程,讓兒童明了各個構件的形義關系以及構形的依據;形聲字要呈現的則主要是形旁的字源以及結構關系。

何時呈現明字源、講字理的材料比較合適?并非每認讀一個漢字就必須呈現相關材料,這一時機應根據漢字特點和兒童經驗來確定。大致可以分為兩檔,一檔是漢字認讀當下就出現,如象形字、指事字;另一檔是階段性地呈現,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設置特定的明字源、講字理專題。階段性呈現適合各種類型的漢字。

組織明字源、講字理的材料需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識字初期少一些,具有一定的識字量后可以大面積地呈現;二是應從象形字和指事字開始。另外,有些形聲字的聲符與意義也有一定的聯系,這些漢字可在中學階段的教材中適時歸類介紹。

為使漢字所承載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內化為兒童的心理結構,教材呈現講字理的方式宜適當采取整合取向,即追求漢字特征與兒童心理邏輯的契合。漢字學習中引導兒童關注、探究漢字構造方式,旨在傳授兒童識字方法,培養兒童自主識字能力,但要求學齡初期的兒童完全按照漢字造字的理據來分析每個漢字形體與意義的聯系是不現實的。在明字源、講字理后,兒童的“說文解字”,只要不對字義的理解造成誤導,應鼓勵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記憶漢字,如:烏鴉太黑了都看不到眼睛了,所以“烏”沒有“鳥”中間的一點。這是兒童創造的識記方式,雖然從漢字個體而言并不符合字理,但是不能說不符合漢字構造的思維方式。因而,教材有必要呈現少量的兒童“說文解字”的樣例,當然也可將樣例編排于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中,由教師傳遞給兒童。

三、漢字與拼音的學習順序

漢語拼音是識字階段兒童學習的重要內容,厘清拼音學習與識字的關系是教材組織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漢字具有獨特的形音義結構,盡管關于漢字認知、漢語閱讀的心理機制尚無權威定論,但已有研究表明漢字認知、漢語閱讀有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心理特點,漢字認知的腦區、個體發展過程中對字詞處理腦區優勢的發展路徑等都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漢語特有的認知方式是母語賦予我們的民族屬性,漢字教育有責任保護母語認知特性的傳承。我們認為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先識讀一部分漢字再學習拼音有利于兒童親近漢字。

漢語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是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漢語拼音是正音、識字、漢字輸入的工具,利用漢語拼音可以學習普通話、多識字、快識字,從而及早閱讀,但漢語拼音本身不是與漢字相當的學習目的物。

我們主張識字教材采用先識后拼的編排順序。例如,某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從第八單元才開始漢語拼音的學習,“先安排學生認識一些常見常用的實詞――獨體字,而且是構字能力很強的獨體字,以及一至十的數字,然后再安排拼音學習,再過渡到認字、識字、寫字的學習”。編寫者如是闡釋,“漢字是母語文字,隨處可見,應當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漢民族的母語,不應當脫離母語環境學習拼音”;“漢字是方塊字,像一幅圖畫,兒童認識漢字比認識拼音字母容易得多”,“兒童學習拼音困難,容易一入學就產生挫折感”;而首先學習漢字是可行的,實踐和專家研究都證明,不識拼音直接學漢字可行,“而且比先學拼音效果更好”。

深圳南山實驗學校的實驗課程也是先識后拼,其語文學習開始于集中大量識字,識字五六百后開始漢語拼音學習,并與計算機漢字輸入學習整合。“在兒童認讀一定數量漢字的基礎上,習慣于漢字的以視覺符號直接表示概念,習慣于接受漢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語義密碼后,再來學漢語拼音。從而養成兒童直接認讀漢字的閱讀習慣。”

在學習了一部分漢字后再學習拼音,然后在漢字認讀、閱讀與書面表達等學習活動中繼續運用拼音,我們認為這是依循漢字認知心理的學習順序。同時,從識字心理的角度看,先識后拼還可以充分利用兒童學前的語言經驗,激發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識字是在一個字的音形義三者之間建立聯系,利用兒童已經具有的口語心理詞典,先識已經掌握音、義的字,字形和音、義之間的聯系就比較容易建立,可謂事半功倍。另外,從音節拼讀的角度看,先識后拼也有助于降低拼音學習的難度。相對于漢字,漢語拼音對兒童來說更為陌生,先期識得的漢字可以成為拼音初學階段的工具。 綜上所述,識字初期教材的字種選擇應該從三個維度來考量:一是適合于明字源、講字理的基本字;二是兒童的口語經驗;三是普通話400個基本音節的覆蓋率。

要在漢字教育中比較充分地實現漢字文化的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就教材建設而言,不僅僅是教科書的編撰,相應的教輔資源建設也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為每一個“明字源、講字理”的漢字設計開發專業性的幫助教與學的資源,因為教科書中呈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幫助兒童學習漢字的除了常規的圖書、掛圖、音像等產品外,還可以設計成學具,讓兒童在操作中明字源,在拆分、組合漢字的構件中講字理,在快樂的學習中傳承漢字文化。

參考文獻

[1]張隆華,曾仲珊.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40~342.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9.

[3]何林英,魏曉燕.構形學指導下中小學漢字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建設,2013(3).

[4][7]李先啟,張鵬.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0,77.

篇9

廣東省深圳市

樊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遺產,它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偉大的結晶。我想神秘的漢字王國里有很多等著我們去發現哦!

首先來到了源頭——起源門。在這里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漢字的起源的傳說,原來是這么有趣的,有結繩說、圖畫說、倉頡造字說。這里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就像結繩說里,那些古代的人以打獵為生,每次上山打獵時,就會系上一個一個的結,來代表打的獵物,我想我們現在的中國結是不是這樣過來的呢?這里這么多美麗的傳說,讓我真是收獲匪潛。

篇10

一、漢字結構類型與漢字構形法、漢字基本類型

1.漢字結構類型與漢字構形法

在傳統的漢字構形研究中,常常把漢字構形法和漢字結構類型相混淆,其實,構形方法和結構類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構形法是對個體漢字在構形過程中,運用何種構件、數目多少、拼合方式以及構件擺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結構類型是按照不同的結構方法對漢字所作的形體結構類型上的分類,其所依據的標準是漢字的結構方式也就是構形方法,通過這種形體結構類別上的分類進一步對構形方法進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導,從而使之更為符合漢字的構形實際。它們之間的聯系,可以作這樣的概括:在漢字構形方法的研究中,根據某一相同之構形方法而產生之字,是為某一結構類型之實、之成員、之內容;在漢字結構類型的研究中,某一構成方法為劃分或確定某一結構類型之根據。通過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在漢字構形方法和漢字結構類型這兩個方面,漢字構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礎性的,而結構類型是第二性的,是依賴于構形方法而產生的;甚至還可以說,對于構形方法的研究越深刻、越精細,而對于結構類型的研究和劃分也就越容易、越科學、越明確。

2.漢字結構類型和漢字基本類型

從傳統六書觀念上講,不少學者認為傳統六書為漢字形體之六種結構類型,也有認為前四書為結構類型。這種認識,毫無疑問,有其含混處,正是這種含混才帶來長達1900余年的關于六書為造字法和體用二分以及其他各種認識的分歧。

二、漢字結構類型的特性

1.漢字結構類型具有演變性

漢字結構類型所具有的演變性,是由漢字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其帶有濃重的圖畫性痕跡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徑;又由于象形字是勾勒個體實物的圖形性的文字,故其在形體結構上具有整體性,即文字學意義上的不可分拆性,這就是古代文字學家所稱之“文”。漢字是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書面符號體系。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再生性的演變,才使漢字形體結構顯得多姿多態,并進而產生出數以萬計的漢字形體,滿足著記錄漢語和人們交際表達的需要。如果僅以傳統六書之中關涉形體結構類型的幾書作以描述,這種再生性的演變自其基本者“象形”一法為其始點,在象形符號上附加表示抽象意義的點畫則為“指事”,“會意”、“形聲”則是兩個以上象形符號的組合。而其有序性的演變,由其結構類型之組構部件上看,則是由初期表形字的無定性形體的結構類型,到有定性形體的結構類型;由其結構類型之組構部件數目上看,則是由單體的或單體為主體的形體結構類型,逐漸發展演變為復體為主體的形體結構類型;這種有序性的演變,還表現在由各種結構類型所構成的整個漢字系統,其基本因子是象形之“文”;即使是為漢字主體的合體之字“,而無論其中哪一種類,皆以二文相合為其基本格局”

2.漢字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

漢字形體結構類型所具有的規范性,是由漢字始終堅持表意性以形聲結構類型為主體而又有著日漸嚴密的構形系統的性質所決定的。從總體上看,漢字的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即不可隨意更改性。這種規范性的決定因素有二,一是組成漢字形體的構件,一是組構漢字形體的方法即構形方法(又稱結構模式)。象形字是早期漢字,最初采用繪畫的手法,按照物體描繪而成,此從整體上看是為完整的圖形,從微觀上看,既無點畫的姿態,又無筆畫的限制。由此可見,其構件也是單字之整體。由于其勾勒具體物形的要求,構件具有圖畫性(或用線條勾畫出的圖形),構件的具體形貌又決定造制單字采用獨體的結構方法,為此而產生獨體的結構類型的漢字;漢字適應記錄漢語的需要大量的創制其形體,其創制之法就選擇了象形這種獨體文作為構字字元,采用二體相合的構形方法而“形聲相益,則為之字”(雖有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二者為主的不同,但二體相合的本質是相同的),這就產生出或會意或形聲的漢字結構類型,其中又以半形半聲的所謂意音相合為主流;正是漢字始終維持著這種以意音相合(或形音相合)的基本結構制度,一直沒有發生本質上的演變,是漢字結構類型具有規范性的根本原因。

3.漢字的字形結構對稱性

著重探討漢字的字形識別規律與識字教學,還有一個特殊原因:即漢字的字形結構具有對稱性特點。對稱性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它同樣存在于漢字的字形結構之中。從廣義的對稱而言析,包括了漢字結構上平衡對稱和局部對稱,如黃、杜等字。據統計,在特別常用的42個漢字中,有11個是屬于麗邊對稱的。高尚仁指出:對稱性是最常見的視空知覺的基本現象,這類特征出現在漢字中的例子不勝枚舉。漢字的字形包括3個層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組成偏旁部首與獨體字的筆畫。基本筆畫有5種。常見筆畫有28種。二是構字部件,即組成合體字的偏旁部首和獨體字。常用偏旁有140個,《新華詞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個,獨體字有數百個。三是結構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構字部件組成漢字的結構整體及其組成漢字的結構順序。結構對稱性是漢字的字形結構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所謂漢字的結構對稱特點,主耍是指漢字的字形結構具有幾何學上的對稱意義,它的構形筆畫或幾部件以某個線(面)為軸相互折疊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疊(完全重疊或部分重疊),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復的視覺信息,因此而區別于其它非結構對稱漢字。

參考文獻:

[1] 李圃等: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5

[2] 劉志基1漢字體態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1

篇11

一、洛陽是中國書法的發源地

書法是漢字的藝術,漢字的問世便是書法的產生,因為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書法和漢字本為同一性質。而漢字之根,就深扎于洛陽這塊沃土。

(1)從洛陽的考古研究成果,看中國書法的起源。中國書法藝術,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只有人類活動較為集中、經濟相對發達、社會比較進步的地區,總有首先產生書法的社會條件和物質基礎。距今約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便在洛陽黃河岸邊留下人工打制的石片,河洛先民在長期的群居生存和進化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語言。仰韶文化是以洛陽地區澠池仰韶村遺址命名的,距今約五千至七千年,在洛陽地區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涵蓋了早、中、晚期。有用于農業生產的工具和陶器。陶器的飾紋由幾何到抽象、刻畫符號由萌生到雛形,出現了“x”、“s”等形狀的符號或紋飾。人類追求美的意識和用文字交流的渴望日漸強烈。

(2)從華夏文明之源“河圖洛書”看中國書法的起源。河圖洛書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河出圖 ,洛出書,圣人則之”,因為伏羲則圖畫卦于洛陽,開創了人類文明,為紀念這位華夏先祖,早在一千六百年前就在河出圖處建成了龍馬負圖寺。 “河圖洛書”的產生開啟了中華先民早期的哲理思維,導源了中華民族漢文字,同時也是書法藝術的產生。

二、洛陽是中國書法發展、演變的核心地區

這表現在多種代表性書體如金文、八分書、章草、今草、真書、飛白書、魏碑等,都是在洛陽被創造出來的,可以說,流傳至今在大多數書體都起源于洛陽。在中國書法變革、發展中,作為中國書法主要發源地的洛陽,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歷代書法崇尚的風格都有洛陽關系密切。比如,“漢尚象”、“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而這各個時代崇尚的書風都有洛陽密不可分。

(1)篆書的演進與總結。篆書是我國古代最早成型書法,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漢文字從卦象書法到具有書法鮮明特征成熟體隸書,發展歷程漫長而艱辛。洛陽在承載書法的演變和發展的同時,不斷接納匯集周邊地區書法發展的優秀成果,從而使“金文”“甲骨文”“石鼓文”等書體,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發展演變。商、周時期,在各種書體的碰撞中,金文憑其整齊、遒勁,揭開了金文書法的壯觀序幕。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百家爭鳴、藝術百花齊放。中國書法在沿著主線發展的同時,還出現了鳥蟲書、貨幣文字、符節文字等。

(2)漢字由篆到隸,再由古隸到八分,是一次歷史性的重要轉折。在書法中,各種筆法的運用無不導源于八分。將古隸推向“八分”的代表人物是東漢時期的大學問家、大書法家蔡。《熹平石經》的刊立是隸書發展到頂峰的標志。

兩漢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字的書寫和運用空前頻繁,“能書”成為選拔各級文吏必須考核的內容,寫字跟仕途掛鉤,自然引起讀書人的重視。實用書寫要求快速便捷,促使字體突破秦朝小篆,產生了隸書、草書等多種字體。到東漢晚期,篆、隸、草、行、楷五體俱備,并出現書法家和書法理論,漢字書寫開始與文人情趣相融合,遂成為獨立的藝術形態。

篇12

1漢字的形態與結構

1.1漢字形態的演變

漢字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字體系,雖然其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對于它的起源卻有多種解說。無論哪種解說,都是將漢字初期的文字符號與當時的人類社會聯系起來,認為這種文字符號是人類對自然、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認識與表達。將原始的符號系統化并用一定形式記錄下來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國漢字的雛形。總體來說,中國漢字的發展前后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到現代,隨著技術、材料、漢字功能的不斷發展變化,印刷體、標識與廣告特效藝術字體應運而生。

1.2漢字的基本筆畫

甲骨文所涉及的筆畫和形狀大多是對自然物的描述,表現為圖案化、符號化,形式多樣,已經呈現出用簡略的線或面來表達的趨勢。篆字和草書中有不規則的弧線,而作為廣泛使用的楷書,其筆畫基本形式為點和線,線多數為直線或折線,主要筆畫有五種,即一、丨、丿、丶、乛。在實際中,這五種基本筆畫還可以有變體或互相結合,擴展成更多的筆形。這些筆畫在方塊的面積內結合搭配,便形成漢字。

1.3漢字的造字結構

漢字的結構是指內在的性質,比如筆畫的內涵、涉及造字的方法、造字的規律、字的含義。“六書”之說是漢代人對漢字結構提出的見解,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此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具體解釋了六種造字方法。“六書”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雖然“六書”之說起源于漢代,但是早在甲骨文的形態中就已能找到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方法的痕跡。

2漢字的文化與表達

漢字在從圖形化的符號發展為抽象化的符號體系的過程中,其形式伴隨著其功能的轉變而變化,不同時期的漢字形式傳達了不同時期人類社會的文化風貌。甲骨文的象形圖文已具有指事、會意、形聲的痕跡,它的功能大多被解釋為人向上天、自然祈求憐憫,表達敬畏的思想,因此其形式是刻在人們認為具有長壽、靈韻象征意義的龜殼上,且筆畫線條纖細、兩頭尖,圓形、圓點不夠規整。殷商時期,青銅器被視為權貴的象征,銘文便被刻錄在青銅器上,因此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無論是彰顯權貴和功勛,還是鑄造的原因,都成就了金文筆畫粗勁的特點。小篆是秦始皇統一文字的結果,也是第一次被規范的字體。此時,統一的政治環境和風尚使得其筆畫的線條優美圓潤、均稱整齊。伴隨著人類社會與思想的進步,漢字書寫者的思想和人生追求被注入漢字形式中,比如中庸的隸書、標準的楷書、自由的行書和草書。由此可見,漢字的形式不僅是視覺化的語言符號,還是不同時代文化思想的表達。當今的時代特征是多元化、信息化和經濟化,新的技術和材料層出不窮,人們的思想意識更是自由、開放。漢字實用功能的需求卻使得漢字的形式更為簡化,漢字本身的文化性、藝術性、審美性特征需要與現代化社會更好地融合,用現代的材料技術條件和思維豐富漢字形式,在現代與傳統中間找到平衡點,在東方與西方中找到連接點。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漢字同時具備了圖形與語言的雙重特性。漢字又被稱為“方塊字”,而方塊字又包含中國“一即二”的傳統思想。以“王”字為例,《白虎通》說:“對人無土不王。”因“王”字可以拆為“一”和“土”一為天,土為地,天下的土地都歸一人所有,因此稱為“王”。漢字因其獨特的“形”與“意”統一的特點,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可比擬的。同時,“形”又包含“平面”和“立體”兩方面。

3結束語

漢字的再設計或應用體現了東方設計師的文化內涵和設計思維。漢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點畫記錄人類理念的平面設計。漢字被設計師注入無限的遐想,從漢字中尋找表意的圖形符號,利用其表現視覺空間以外的思維空間——留白。從“平面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現漢字,將文字的內涵特征運用視覺化的表情構成裝飾味符號,通過內在意境與外在形式的融合統一,達到展示文字獨特的感染力的目的。在對漢字的視覺造型研究中,人們往往忽視了從“立體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現漢字。

參考文獻

[1]成朝暉.漢字設計“形”與“意”的再創造[J].裝飾,2004(09).

[2]趙明良.平面藝術設計中的中國民族元素與國際化的融合[J].芒種,2013(01).

[3]張晨輝.探析視覺傳達中漢字的圖形化設計[J].藝術與設計,2011(02).

[4]蹇宜珊.漢字造型在當代視覺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2.

[5]趙源.漢字圖形化設計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6]宗白華.中國書法里的美學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篇13

為了增強教學實效,教師應該在課前對學生的學情做調查分析,同時在教學中多與學生交流,有意識地對他們的從業情況、學業基礎、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在教學中更加因材施教。防止出現基礎較好的學生淺嘗輒止,基礎薄弱者“知難而退”、主動放棄學習。如針對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在教學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聯系中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在講授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時,教師可以把各種象形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形體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教師書寫古漢字的時間,提升課堂容量,而且這樣的展示保留了古文字的本來面目,確保了象形文字的“原汁原味”,為學生呈現出一個個的鮮活的“ ”、“ ”、“ ”、“ ”(“龜”、“魚”、“象”、“果”),一個個生動的“ ”、“ ”、“ ”、“ ”、“ ”、“ ”(“齒”、“眉”、“鼎”、“壺”、“車”、“冊”)。

三、語言與文化相聯系,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果。

“在各國語言里有許多語詞現在通行的含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們過去的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系。可是,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現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因此,在詞義教學中,可以從古文字形出發,結合古代文化知識,梳理詞義引申脈絡,說明現今漢字組詞造句的所以然,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每一個漢字都承載著歷史的印記和文化的縮影,把古字字形構意和古代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與文化的內在聯系,可以加深學生對古文字的理解。例如:“即”、“既”字形相似,用法和意義容易混淆,若能從古文字字形入手分析兩個字的構意,區分兩個字的用法和意義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為坐的人面對食器“豆”,本義為走近去吃東西;而“既”的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像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為吃罷,吃過。理解了兩個字的本義,他們的其他義項自然會迎刃而解。

三、精要點撥,授之以漁,拓展教學內容。

由于成人教育的教學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幾乎一直處于準分離的狀態,加之學生的工學矛盾、家學矛盾突出,古代漢語課程的課時是相當有限的,教師只有精要點撥,授之以漁,才能有效彌補因課時有限造成學生學習古代漢語“厭食”和“消化不良”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學習古代漢語的必備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介由國際漢辦組織拍攝的大型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該紀錄片對學生了解漢字與漢文化以及古代漢語的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