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建筑技術科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許多高校的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中,仍然將設計課程與技術課程割裂開來,使得技術類課程相對建筑學專業成為獨立的學科。技術類課程缺少與設計教學的互動,在總體教學組織上缺少統籌規劃。設計課程專業學習僅僅對建筑的美學、空間利用、形式結構、色彩等方面進行考慮,卻忽略了建筑技術,導致課程枯燥。一般來說,注重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根據不同的設計原理,教師會布置相關設計題目。而同步開設的建筑技術類課程主要包括建筑結構與構造、建筑物理與設備等方面,其知識點繁多且復雜,技術性強,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發揮能動性小。在設計課程的對比下,建筑技術類課程更顯得乏味。同時在課程安排上,教師也會側重繪圖技巧,導致學生精力大多用在繪制圖表上,而對常用的建筑技術知識不求甚解,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課程體系渙散
從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體系來看,主要矛盾體現在課程體系渙散、聯系性不強。建筑技術與建筑設計相對獨立,部分建筑技術課程過分強調自身課程體系的獨立性,造成技術被作為單獨學科講授,導致設計課程出現功能認識與形式模仿的狀況。學生無法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導致綜合技能掌握更加薄弱。建筑技術類課程教學內容實用性不明顯,采用循序漸進方式進行課程設計,所以低年級學生的設計題目及設計建筑技術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在設計構思時對建筑的美學、空間利用、形式結構興趣濃厚,但對技術類的問題考慮甚少。另外由于接觸的建筑技術問題比較簡單,所以學生在設計中不會考慮建筑技術對設計的合理性影響,導致學生錯誤的認為建筑設計主要是解決好建筑功能問題、建筑形象問題,而不會考慮技術類問題。
二、建筑學專業建筑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
(一)加強技術類課程的設計比重
強調實踐性教學模式傳統的建筑技術類課程,大多都是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學生對技術類課堂教學的反應多為枯燥、難以理解,并且技術類課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識復雜、量大,同時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缺乏,課堂氣氛沉悶,使得教學與實際差距甚大,教學質量難以提高。工程實踐中的技術設計是建筑專業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大學課程中卻沒有一門系統的、綜合的技術設計課程,學生只能憑自己摸索獲得不完整的知識。應改革建筑技術類課程的教學方式,壓縮、精簡理論部分教學內容,加強技術類課程的設計比重,如建筑構造課程由兩個學期的構造1課程、建筑構造2課程,可調整為理論課程與建筑構造設計課程,前者以講解為主,后者以設計為主。提高建筑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可以將教材內容以專題課形式進行講解實踐。將課堂教學部分分為課堂理論部分與實踐性教學兩部分,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將兩部分進行穿插講解,實現重要理論技術與實踐在課堂上同時進行,并非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課堂講解后再進行實踐。這種教學方式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針對建筑技術類教學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可從幾方面入手:(1)現場教學,現場教學具有靈活性,技術課堂講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利用課堂實踐,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工地進行現場教學,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另外教師也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校園周圍建筑進行實踐調研,并對調研結果在課堂進行分析,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同時增強建筑技術類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主動探索。(2)要求學生運用建筑技術知識,繪制技術設計分析圖,查找自己的設計方案是否存在不合理性。這一教學方法的實施,首先要教師先了解學生有做過哪些類型設計,選取學生做過的設計作品,然后根據技術教學進程,讓學生從建筑技術角度分析自己的方案是否設計合理,在課堂上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建筑技術課程興趣增強,大大的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主動性。(3)運用典型案例教學。典型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直接了解到在方案設計中所忽略了的建筑技術問題。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所接觸的設計題目,涉及的建筑技術問題一般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找一些建筑技術比較復雜的實際工程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剖析,讓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建筑技術設計的重要性,并能在今后的方案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筑技術問題。
篇2
技術經濟學作為新興的可持續發展學科,是通過對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為重點,以實現二者的優化組合和最佳配置,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之間良性循環的學科。這門學科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學科特點也比較鮮明,集系統性、綜合性、實用性、定量性、可預測性于一身,在各領域的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之間的良性互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角,學生比較被動地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熱情不足,難以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教學活動是依據教材展開的,不利于學生在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創新。此外,所開展的課堂教學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差,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實踐重視不足,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低。基于這種現狀,建構主義理論被應用于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之中,以切實扭轉技術經濟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真正提升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技術經濟學課堂教學環境有所改善,學生也能根據該理論的指導自主地進行建構活動。然而,這一理論并非無瑕疵的,它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結合對建構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在進行理論介紹的基礎上,明確地指出了該理論在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對策。
一、建構主義理論介紹
建構主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最早是針對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提出的,因此,它屬于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分支。皮亞杰認為,學習是一個不斷構建和積累的動態過程,在這過程中,受到非結構性、情境性和社會性三大關鍵因素的影響。在皮亞杰理論的基礎上,一些研究者在情景教學的基礎上又提出了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果。后來,維特洛克等理論研究者又通過卓有成效的研究對建構主義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使該理論增加充實、完善。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教育界開始關注建構主義理論,將這一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建構主義理論在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不足
建構主義理論被應用于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后,剛開始的教學效果有較明顯的改善,但同時由于對該理論理解的不夠全面,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教師的作用有所忽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知識主要是由認知主體主動構建而得,被動獲得不是主要的知識獲取途徑。由于建構主義理論對認知主體自我習得知識過于強調,認為教師和他人的知識傳播無法給認知主體獲得知識,因此它實際上忽視了教師對于學生傳遞知識所發揮的作用。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若以偏概全地理解為學生知識的獲取與自己關系不大,主要是通過自主構建習得知識的,則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很好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如果教師過于膜拜該理論,認為學生自我構建才是獲取知識唯一的途徑,教師僅僅能夠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但實際上,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師的作用大大忽視了,自古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教師承擔著傳遞知識的職能,通過教師科學的教學方法、循序漸進的進行知識傳授,必要的講解和提示,才能使學生間接地獲取知識,提高認知能力,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建構主義理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忽視了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全面的。它應將以學生為中心和教師的引導啟迪有機結合,才能實現良性的課堂互動,收獲快樂、和諧、輕松的技術經濟學課堂。
二是對意義建構過度重視。建構主義理論以意義建構為最終目標,因此很多堅持建構主義理論的教育者便高度重視意義建構在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個體的知識建構過程是伴隨著一定的主觀性的,經對話、協作或者發表并接受批評等形式使個體知識潛在的主觀性得到客觀化的解決,從而降低知識落入個體主觀范疇的幾率。[1] 人們所獲得的知識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今后的繼續學習充電而不斷發展和演化的。技術經濟學作為一門比較系統和專業的學科,它除了具有具體的評價方法,還具有晦澀的專業術語,學生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學習這門課程,建構了自己的知識,但難以確保不存在認識和理解的偏頗,這個時候,需要教師及時發現這一問題,并果斷進行糾偏,才能使學生在自我構建發生偏離之時,及時進行自我修正,從而構建正確的知識體系。如果沒有教師的傳授、點播和糾正,學生可能在錯誤的知識建構中越走越遠,最終影響到它的認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影響到今后的生活。這也恰恰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糾偏過程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學生的自我約束力差和繁重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對于技術經濟學而言,學校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有嚴格而緊張的教學周期,如果完全按照建構主義理論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由于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約束的能力較差,在有限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本無法達到應有的學習目標。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應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教學時候,一定要特別關注是否會出現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存在盲目性和學習效果差等問題。
四是影響常識性知識和實際知識的習得。在技術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過度地依賴建構主義理論會使間接經驗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獲得受到影響。例如,概念性的知識、詞匯、術語的習得并非完全自我建構就可以獲得,因為有時候這些詞匯晦澀難懂,需要教師的語言、動作、舉例進行講解。所以,過度依賴建構主義模型無法達到學習常識性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習得的目的。
五是建構主義理論存在重視理論輕視實踐的不足。建構主義的技術經濟學課堂教學模式一般采用四階段教學模式,即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問題是關鍵,以知識體系的建構和完善為目標,教師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地學習積極性,全面完成教學目標。[2] 但是在應用該理論的教學實踐中,卻往往過于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特別是過于忽視教師的講授,使學生仍然是被動地獲取理論知識,缺乏教師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內容的傳播,也未能讓學生面對實際問題利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解決的訓練。若過度依賴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技術經濟學這門比較系統、專業的學科教學未必能如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自我構建的理論體系存在偏頗甚至錯誤,需要有教師的及時糾正和指導。這也恰恰告訴我們,在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中不能過于依賴建構主義理論,要參考、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結束語:總之,建構主義理論在技術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客觀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技術經濟學教學的教學目標的實現。這還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和完善這一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利用、借鑒,在堅持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從而確保技術經濟學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