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山中訪友教學反思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

篇1

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它不僅要求課堂效率最大化,更要求效益最優化。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價值,進而在實現高效語文課堂的過程中,促

使學生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明確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它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是教師如何選擇教學方法的基礎。而且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目標不再是單一的指知識目標,還包括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是緊密聯系的,任何割裂三者的教學目標都不能很好地發揮語文的價值,都不能促使學生得到健全的發展。

如:教學《竹影》時,我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了如下設計:

知識目標: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能力目標:領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著的藝術和美,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

過程和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而且對學生素質水平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明確的目標也會讓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更具針對性,學習效率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二、做好導入工作

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它是一節課的開端,也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關鍵環節。所以,教師要重視該環節的設計,要立足于語文教材,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語文課堂,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如:在教學《我的母親》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快地進入課堂中,在導入環節,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跪羊圖》,并引導學生思考歌詞,如:多少浮云游子夢;奔波前程遠鄉里;父母倚窗扉;苦盼子女的消息;多少風霜的累積;雙親容顏已漸老;莫到懺悔時未能報答父母恩;為人子女;飲水要思源;圓滿生命……讓學生在聆聽和思考中感受父母的愛,進而使學生回憶父母的愛,去用心體會父母的那份無私。之后,順勢將學生引入正文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去感悟,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也為高效語文課堂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恰當選擇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币簿褪钦f,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要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下面以創設問題情境為例進行簡單介紹。

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時,為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選擇了創設問題情境法,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①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②作者進山訪友都拜訪了哪些朋友?③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么了?之后,我又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一些句子進行了鑒賞,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修辭手法的運用,同時,學生也會更加容易理解本節課的主旨,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及時進行反思

反思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優點、缺點等進行的教學思考。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認為一節課40分鐘結束之后,這節課也就會隨之而結束,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沒有反思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沒有反思的課堂只會出現教師經常抱怨的“為什么反復講過的還是錯”“為什么上次對了這次錯了”等現象。所以,不僅教師要學會反思,學生也要學會反思,要反思每節課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要反思出錯問題的原因等等。因此,師生都要注重反思環節,都要在反思中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得到完善,最終使語文課堂真正實現高效。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進一步的推進,加強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反思對提高語文課堂的高效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認真貫徹新課程基本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環境中輕松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篇2

一、小學語文與閱讀教學

在人教版教材使用的區域當中,小學階段接受學習的孩子年齡一般是6到12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經歷過成體系的語文學習,再加上語文學習本身還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應試性,所以老師在針對小學生所開展的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針對學生的這一現實特點來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應該認識到拼音文字等語言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打基礎的過程,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基本的自我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隨著小學生認識和觀察能力的提高,社會認識和自我表達也是同等重要的,而閱讀作為學生認識社會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所以老師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實際上是幫助學生通過閱讀來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格的一個重要時期。

二、小學語文閱讀中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方法和途徑

1.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主動權

要想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語文老師必須要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主動權,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探索,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通過表達自己的看法等,讓學生不斷地在閱讀的過程中反思自己,正視自己,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起自我的意識。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課《獨坐敬亭山》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就應該在課堂上先為學生預留一段時間,讓學生在過程中更好地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優美的古詩詞來進行人與詩歌、人與詩人之間的對話。讀完之后,讓學生們自己體會詩中“盡”“孤”“閑”等字詞意思。通過閱讀,學生就可以獲得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機會,相比于傳統意義上“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這種“留白”的教學理念更受學生們的歡迎,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課后復習中讓學生自由發揮

為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老師還要在課后復習的過程中敦促學生自由發揮,并鼓勵學生的家長也參與到閱讀中來,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和表達的空間,家長一定要避免犯老師反復講解的錯誤,用自己的講解占據學生的全部時間,家長應該是在引領和幫助學生復習,給學生留出充足和獨立的思維空間。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山中訪友》一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應該通過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先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在輔導學生進行口語練習朗讀的過程中多給學生一些自由和空間,讓學生能夠更加自由民主地進行自主學習。如引導學生思考既然作者寫的是“山中觀景”的話題,為什么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那么這兩個標題有什么不同之處?區別又是什么呢?你從文中那些優美的句子或者是詞語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歡大自然的感情?總之,在幫助學生復習的問題上,老師應該和家長達成一致,特別是在語文科目的學習中,老師和家長都要給學生一定的自我發揮的空間,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和閱讀來完成課后作業,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將扮演輔的角色,為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提供服務。

篇3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日益顯現,促使相關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方式的改變和調整。情境教學法是新課程背景下相對優越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大力推廣。

1.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利用相關的輔助教學設備,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創設的一種教學環境,通過這個教學環境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1]情景教學的創設要充分利用到各種輔助設備,比如多媒體,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又因為多媒體具有聲畫統一的獨特特點,將語文知識利用聲音、圖畫、影像的方式表達出來,能夠最大程度地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其次,情景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在情景教學法具有真實性和具體性的前提下,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利用情境教學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小組隊之間的成語接龍游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探究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2.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情境創設需要語文教師根據所需要的教學內容和想得到的教學目標進行針對性地創設情境,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2.1 聯系實際生活創設情境。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較強的語言學科??梢哉f在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所以,情境的創設更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多是活潑形象的內容,富有故事性,針對這樣的教學內容,就應該寓情于景,情景相融。以教學內容作為情境創設的背景,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積極思考。[2]比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了解但山中的各種生物,然后再讓學生現象自己生活中常見的些動物或是植物是書中所提到的,進而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在和自身生活聯系起來的時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自覺地將書本的內容和現實生活進行對比,從而達到書本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完美融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2.2 利用書中的內容進行情景創設。情景創設不僅要聯系實際生活,而且還要回歸語文教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可進行情景的創設,比如文中的對話。[3]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多是讓學生朗讀課文,就顯得死板,學生學習不主動。但是如果讓學生扮演文中的的角色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就達到了情景創設的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會主動揣摩人物心理,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3.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背景下,情境教學法是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的教學方式之一。通過有效的情景創設,不僅有利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文章內容,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4

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我把著力點放在構建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讓學生在自動積累、自主實踐、自我感悟的過程中形成語文能力。

在實踐中,我從讀書興趣、良好學習習慣抓起,著重培養學生愛讀書、勤積累的意識。例如,針對教材(人教版)按“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板塊組織單元、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的特點,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悟課文。事實證明,諸如《在山的那一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訪友》、《羚羊木雕》、《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許多文學性強、貼近學生生活的課文,學生學起來就覺得親切,有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容易調動起來: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愛我家”、“漫游語文世界”、“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等綜合性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機會,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主的學習行為:為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評價檢測時,我有意識地出一些課外內容的問題,以引導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書。

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學習語文,我根據教材內容,積極為學生創設合作性學習的環境。如,要辦手抄報,就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長分工負責有關工作;要組織辯論賽,就讓小組預先布置誰負責搜集材料,誰負責整理材料,誰擔任辯手等:要表演課本劇,則讓學生自由組合,由他們各自設計角色的臺詞,人物造型,動作表情等;作文教學,則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文,互相推薦優秀作品;要進行知識能力的檢測,則組織學生小組命題或進行小組交叉檢測。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多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必要時做一些引導,主要是為學生營造自主、合作學習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活動中經受鍛煉,養成習慣,從而為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根據新課標教材編排富有彈性,每課的練習都設計有拓展性、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的留白,大膽開展探究性學習。如教《羚羊木雕》時開展“誰怪誰”的辯論,以探究“如何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教《落難的王子》時,讓學生探究“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并找出有關的例子;教《兩小兒辨日》時,則讓學生用現代科學的觀點解釋文中的現象并說說“孔子不能決”給自己的啟示;在走進大自然“黃河、母親河”的綜合性學習中探究如何保護環境;在談“成長的煩惱”中探究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或者是布置學生根據某一路段或街道的變遷寫一份調查報告……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探究,都“逼”得學生去廣泛接觸課外讀物,去閱讀資料,去搜集整理,去分析研究,這就大大拓寬了語文教育渠道,有效地發掘了語文教育資源,使語文教學達到“實”和“活”的目標。反思過去,我們認為學生不懂得研究,這是長期以來不相信學生所形成的思維習慣。其實,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絕不能低估學生的潛能,他們求知和表現自我的欲望,看問題的角度、思維的靈活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實踐證明,允許理解多向、答案多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既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又可以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了語文教育的規律。

篇5

當今素質教育下的課程改革和教材變革帶動了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創新。優化45分鐘全程,靈活地發揮教學機智在課堂中的運用是我近年來的不懈追求。靈活多變的課堂使學生對我的課總是產生無限的向往。這不,又到語文課時間了。

這一節上的是《山中訪友》,此文運用豐富的想象、夸張等手法使景物描寫如詩如畫,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會時時為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品味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上,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體會文章栩栩如生,靈氣飛揚,新奇豐富的特色。在讀到“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銜向遠山遠水?!币欢蔚臅r候,我讓學生閉上雙眼,雙手合十,隨著音樂靜靜地聽我深情地誦讀,人樹合一的境界讓同學們的臉上蕩漾著甜甜的神秘的微笑。讀完那段話后,我欣喜地告訴同學們:“剛才我在讀課文的時候,眼角的余光告訴我,有一棵樹真的跑到課堂里來了!仔細一瞧,原來是孫旭同學正高舉胳膊,伸展五指,胳膊和手指還在隨著音樂的韻律輕輕地舞動呢。只怕這棵樹的枝干彎得難受呀,大家想不想看看這棵樹的樣子?”同學們興致昂然,用熱烈的掌聲把孫旭請到講臺上,請他再次為大家作更精彩的表演。我又鼓勵其他同學都站了起來,學著那位同學的樣子挺直腰桿,慢慢閉上眼睛,舉起胳膊、伸開手指,隨“風”輕搖,教室里立刻成了樹的海洋,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迷漫了這個多彩的季節。

接下來我更加深情地投入到課文的誦讀中了。尤其是讀到“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在云頭朗誦……”幾句的時候,聲音里飽含著難以抑止的激情。這時突然有個男生“啊——”地叫了一聲,我和其他同學都驚住了,真是晴天霹靂呀!大家都屏住呼吸等著老師的反應,空氣驟然凝固了。我稍稍一征,但沒有發脾氣,而是以驚喜的語氣問:“是哪個俠客在吼叫呀?”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杜凱全同學,此時杜凱全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驚恐地站起來低下了頭。“原來是杜大俠呀!”我贊賞地說道。那個男生怯怯地說:“老——老師,聽了你剛才讀的那幾句話,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叫出來了,真的不是故意的!”情不自禁?!他的話語很誠懇。我順勢問其他同學有沒這種感覺。大家都說有,只是沒叫出來而已?!霸瓉泶蠹叶己臀乙粯由钌畹靥兆砥渲辛?!本來是想讓你們一會兒再讀的,既然大家這么迫不及待,下面就讓大家都做一回俠客,一起來讀這一段吧!”我提議。此話一出,同學們更激動了,全體起立,整齊而浩蕩的聲音立刻震徹了整幢教學樓,讓人感覺那一千個俠客、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就在眼前。教室里再次涌起,遠遠超過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我被這極具震憾力的場面深深感染了。

下課后,我就這節課作了進一步的交流和反思:所謂“計劃沒有變化快”。雖然老師們每次上課前都在精心地備課,先研究分析教材,根據自己對教材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多樣的教學方式,可是學生畢竟不是機器,他們的朝氣和魄力有時會給你的課堂注入意想不到的活力,有時會給你帶來不期而遇的難題,絕不能一成不變地按照已備好的教案來進行,一定要靈活處理,才能使課堂氣氛更鮮活,使教學效果更滿意。試想,如果在課堂上沒有發現孫旭同學獨特的表演,就不會讓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如果批評杜同學,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而且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的打擊,同時會使班上其他同學的情緒變得緊張起來,哪能再投入地聽課呢?如果對他們的行為視而不見,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會錯過好機會,怎么能營造這么熱烈的課堂氣氛呢?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毙抡n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善于運用教學機智,引導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并以此為契機,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從而使他們能夠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自主地學,快樂地學,盡情享受“語文”的魅力、課堂的精彩!

鄧良菊,教師,現居湖北棗陽。

篇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43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也不斷發展、不斷進步。這其中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成為了教師們關注與研究的重點。雖然,課堂提問一直以來都廣泛運用在課堂教學之中,但教師們卻沒有想到如何充分發揮其作用,以提高教學效率。因此,課堂提問還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研究。

一、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作用

(一)有效的提問能夠讓教師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使教師充分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入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思考。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多,互動也隨之增多,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另外,教師在備課時準備好精心準備的問題,在課前拋出問題能夠引入課程,使學生對課程提起興趣;在上課中提出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抓住課程的重點與問題點,學會思考;在課程結束時提出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對所學過的內容進行一個重點的梳理。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按照課程安排學習,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有效的提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與素質,因此教學的重心與P注點應該落在學生身上。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能夠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并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課堂提問還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認真專心,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通過提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

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探索

(一)課堂提問要抓住教材核心,善于突破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抓住教材的核心,善于突破。教師在上課之前應當做好充分的準備,對課程有充分的理解,并站在學生的角度找出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將重點與難點設計融合進問題之中,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拋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幫助學生把握教材核心,明確文章主旨,提高語文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課文《坐井觀天》時,教師就應當注意把握住課文的重點,通過課堂提問,讓不同的學生來講述校園里發生的一件事情,抓出學生的描述中不同的地方,使學生領悟課文要說明一個什么樣的道理,不要讓學生把課文當做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來看待。

(二)課堂提問要面對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課堂提問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應當循序漸進,由易到難,一步一步幫助學生發掘重點,攻克難點。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掌握能力有所不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也有強有弱,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當照顧到全體學生,學會因材施教,盡量將簡單的問題留給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將較為困難的問題留給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當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應當多鼓勵學生,讓學生以后能夠更多地舉手回答問題,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信,慢慢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山中訪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不同的提問層次,如針對學習較為薄弱的學生可以提問一些答案較為明顯且固定的問題,比如文中作者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方法,并舉出具體的例子來對應相應的修辭方法。而對于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則可以提問作者文章寫作的整體脈絡,以及作者通過本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學生又是如何認識的等。這些問題都要求學生對文章整體和思想有一定的認識。

(三)課堂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時間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當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心里有底,明白問題的重點與難度,并根據難度給學生留出相應的思考時間,以保證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對很多事物充滿新鮮感,在課堂上較為活躍。當教師提出問題后,經常出現學生積極舉手卻不知道怎么回答問題的情況。因此,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問題的難易程度,結合這兩點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思考,這樣才能使得課堂提問起到應有的效果。需要注意這部分的內容要和上一點相結合,既要考慮到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又要考慮課堂的整體進度,不能因為提問而拖慢整體進程。所以,教師要利用好預習,在上一節課結束的時候,對本堂課中需要思考時間較長的問題進行預先提問,讓學生在課下認真思考,從而減少課上的思考時間的同時,又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四)教師要對學生給出及時反饋

篇7

一、現今情感教育現狀

前兩天剛剛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信息,撫州臨川二中發生命案,高三學生雷某不滿班主任管理將其殺害。生活中各個年級的學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一些學生隨意打罵父母,父母在抱怨學生不懂得感恩的同時,還依舊過分寵愛孩子。而且,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比較差,浪費水資源、不懂得節約用電、不知道保護環境等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教育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們平時反復強調的尊師重道、生命的價值、懂得感恩、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等等相關教育都沒有起作用嗎?現實讓我們思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語文的價值體現在哪里了?這讓我陷入了反思,我開始思考我的語文課堂在滲透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是不是真正的起到了作用,下面就我平時教學進行簡單介紹。

二、親情教育

親情是人世間最真切、最樸素、最珍貴的感情,親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在加強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設中,親情教育便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要認識到親情對學生健康發展所起到的作用,要立足于語文教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感恩,從而,培養學生的親情意識。

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童年時寫了一首詩,媽媽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爸爸的評價是“糟糕透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到的愛。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親情,什么是真正的“愛”,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以下幾個問題:(1)母親的嘮叨是“愛”嗎?(2)父親的嚴格要求是“愛”嗎?(3)我們要什么父母不問緣由地給買是“愛”嗎?(4)對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應不應該滿足,滿足了就是愛,不滿足就是不愛嗎?(5)什么是親情?……這些簡單的問題都是學生們生活中都遇到過的問題,我們也經常因為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而斷定父母不愛自己。所以,讓學生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真正理解父母的愛,真正懂得什么是親情。從而,真正觸動學生的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親情觀。

三、生命教育

所謂生命教育是指讓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從而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并在人生實踐中實現其生命價值。然而,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情感教育的價值,都在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但效果卻不佳。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開展生命教育,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生命 生命》時,出示自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讀“飛蛾求生”部分,畫出你感受最深的詞句,思考:你感悟到了什么?可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之后,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電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有關片段,讓學生感受生命的脆弱與堅強,讓學生體會袁妮在選擇救登和達的過程中的感受。進而,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及重要性。這樣的教學不僅將生命的價值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也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唯一性,從而,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

四、生態教育

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視野受到限制,如果我們單純地依靠課本上的知識簡單傳授,然后告訴學生現在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非常嚴重,讓學生保護環境這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在教學《山中訪友》時,采取了對比的教學方式,目的是讓學生在比較中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存在。

首先,我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并鑒賞文本中一些優美的句子,如,“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你好,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露出湛藍的笑容?!币龑W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自己的意識里形成一幅美麗的山林圖。接著,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現在因為濫砍濫伐森林消失了,留下的是一望無盡的黃沙;河水也沒有了清澈,看到全是污水等等,讓學生在對比的過程中體會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幫助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以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篇8

語文和數學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的兩門主要學科,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學生需要憑借語文課上學到的知識來理解數學中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其次,語文中包含了數學內容,數學內容的滲入給語文內容增添了理趣,從而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代詩人訪友,往往不遇,因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不遇詩”。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就是一個例子。

尋隱者不遇

賈島 唐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首詩看似簡單明了,但是其中蘊含了數學中的“可能性”思想??赡苄允侵甘挛锇l生的概率,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預示著事物發展趨勢的量化指標。從詩人的角度來看,詩人去拜訪“隱者”,有一個前提性的假設:“隱者”是在家的。從概率的角度分析,對未來事件的預測,“隱者”在家與不在家的概率各占百分之五十,詩人到了之后,發現“隱者”不在家的可能發生了,因此,詩人拜訪“隱者”不遇,才寫下了此詩。

課程改革倡導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目的是在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特點理解的基礎之上使學科之間、知識之間、生活之間建立聯系,綜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有三個維度:自覺行動和反思、使用工具及社會參與。學校課程的終點也應該是學生這三方面能力的發展。語文課程的學習對這三個維度素養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也就是說課程整合中的實施層面至關重要。實施層面的課程整合可以用如下流程圖直觀展示出來(見圖1)。

下面就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進一步說明這一過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學習古詩的核心環節就是理解詩意。古詩文最大特點就是精練,尤其是在古詩中,每個字都意味深刻?!肮嗜宋鬓o黃鶴樓”中的“西辭”就是一個例子。“西辭”到底是向哪“辭”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數學中“位置與方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識。

黃鶴樓在揚州之西,要從黃鶴樓到揚州需要向東走,也就是說“西辭”是“向東走”的意思。把數學和地理學的知識引入語文課堂,“西辭”到底是向哪“辭”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①

除此之外,還可以聯系上下文來分析這個問題。根據詩文,可以從“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下”字入手。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長江從源頭青海各拉丹東到湖北宜昌是為長江的上游流域;從宜昌到江西湖口則是長江的中游流域;湖口到上海的長江入海口,是為長江之下游流域。長江到揚州已是入??诟浇?,屬于下游流域,所以揚州相對于黃鶴樓來說在“下”;黃鶴樓相對于揚州來說在“上”;又因為長江是自西向東流,所以對于長江流域來說“上”就是“西”,“下”就是“東”。所以詩中的“下揚州”就是“向東到揚州”的意思。理解了“西”和“下”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詩就容易多了。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來說,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體悟詩情、記誦詩文,這樣的學習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在古詩中,涉及位置和方向的詩句有很多,再比如被稱為“陽關三疊”的《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唐

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王維送朋友元二去西北邊疆時寫的一首送別詩。詩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把深摯的惜別之情融入平淡的話語中,不僅是傳誦千古的名句,而且也包含了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識。與“西辭”類似,“西出”是向哪出呢?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渭城,秦時咸陽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漢代改稱渭城。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安西,是唐統治者為統轄西域少數民族而設置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天新疆庫車附近。渭城、陽關、安西的相對位置如圖2。

根據圖2和詩文內容,“西出”是從渭城向西北走到陽關,接著向西北到安西。從大方向來說,與“西辭”不同,“西出”則是“向西走”的意思。

在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故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八蛣e”即送親人或朋友離開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因此,送別詩往往涉及“位置與方向”及地理方面的知識。例如,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中也涉及了數學中的“位置與方向”及地理方面的知識。

篇9

閱讀是人的精神呼吸,寫作是人的靈魂再生。人一旦缺少了閱讀和寫作,就是一個精神干癟、靈魂不全的人。閱讀讓人集腋成裘,厚積而薄發,獲得豐厚的寫作精髓。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體。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科學恰當的評價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催化劑,在有效的語文教學評價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發揮潛能,讓閱讀和寫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評價以“人”為本,尊重生命

語文教學評價應在關懷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前提下,從不同視角、不同層面看待每一個學生,不能以絕對統一的尺度度量學生閱讀、寫作水平和發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空間。應將評價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一部分,使評價和教學融為一體,通過語文教學評價,激發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諧,贏得生命的燦爛。

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應注重以下五個方面:一、突出評價學生進步,放大其優勢和潛能,促進學生不斷超越;二、改變學生被評價的現狀,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增強其主動發展的內動力,使其學會診斷與反思,自覺調控學習語文的行為;三、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取,更要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態度、習慣等的發展。四、讓語文教學評價和語文學習過程相互交融,讓評價過程成為優化語文教學效果的催化劑,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五、教師在實施評價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施評,積極調動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

二、評價以“讀“為綱,享受閱讀

評價方法一:定性評價,讓學生思讀

一堂精彩的閱讀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讀、思、說的熱情,使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一文時,在學生感悟文章后,這樣引導評價,讓學生進入仿寫: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心中有愛,眼中才有美?!鄙钪忻篮玫木拔锒际俏覀冇妹赖男撵`和美的眼睛才能發現,才能抒寫出來。寫抒情散文要做到情景交融。李漢榮能創作出這樣的精品來,其實我們也可以,不信,同學們來嘗試一下,請再讀課文第四自然段,一邊聆聽來自山林間的真實旋律,一邊展開你豐富的想象寫一段話。在教師循序漸進的評價中,學生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言從心出,讓課堂生成精彩紛呈。

語文閱讀課教學具有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定性評價成為閱讀課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特別是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更要采用定性評價的方法。教學中,教師細心觀察,賞識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堅持不懈的為學生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進行評價激勵,使學生靜心讀書,邊讀邊思,超越自我。

評價方法二:導讀評價,讓學生善讀

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它是學生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學生發展語感,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在閱讀課堂上,教師針對教材特點,巧用評價語言,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朗讀實踐。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如《雪孩子》教學評價過程如下:

師:你們最喜歡哪幅圖?

生:我最喜歡第三幅圖。

師:為什么?

生:因為上面有小白兔和雪孩子在玩,他們玩得很開心,小鳥也在為他們唱歌。

師:(評價)你觀察得真仔細呀,他們玩得很開心,多令人羨慕呀。請你讀一讀描寫這幅圖的句子。

生:(讀文)

師:(引導評價)我感覺到這只小兔“有點高興”,誰再來讀讀。

生:(舉手讀文)

師:(評價)你把“真高興”的“真”字和“又唱又跳”的“又”字讀得很重,我感受到小兔子非常高興。

學生在評價引導下一次比一次讀得好,使朗讀漸入,達到了以讀代講的良好效果。如此運用生動活潑的激勵語言,潛藏的巧妙引導,讓學生找到朗讀的技巧和方法,使學生在評價中提高了朗讀能力。

評價方法三:動作評價,讓學生愛讀

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教師在表情上、動作上,也要盡力表現得生動而又自然。如聽學生朗讀時神情要專注,面帶微笑;學生讀得精彩時,要顯得驚訝、欣喜。動手摸一摸孩子的腦瓜,拍拍肩膀,豎起大拇指,為學生鼓掌,與學生握手等動作,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評價方法四:個性評價,讓學生美讀

評價的語言要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少運用 “讀得真好”之類的泛泛式評價語言,多運用適用于個體的評價語言,發揮每個學生的自身優勢。如夸獎學生的先天素質,“你的嗓音可真好,富有磁性”;表揚學生閱讀的習慣好,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你不但讀得很流利,而且還能讓人從中體會到作者快樂的心情”;稱贊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學會了思考,“你真 用心,不僅會讀課文,而且還幫大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真了不起”……這樣的個性評價,有利于學生發現自身優勢,揚長避短,體會到自身的朗讀價值,從而在內心里愛上讀書。

三、評價以“趣”為領,超越自我

方式一:指導自改、互評評價法

作后指導評改是作文教學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指導學生自評、自改、互評、互改,學生間互相激勵,幫助學生全面積累寫作經驗,進一步提高評賞能力,激發他們內在的成就動機。

在進行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文寫作評改時,針對學生初寫說明文,易把說明文寫成記敘文,不能準確說明事物特點的現狀,可以安排學生自評、互評環節:首先讓學生自評,用波浪線畫出描寫事物特點和作用的句子,思考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然后進入優差生結對互評環節,讓優生幫助寫作能力差的同學修改文中不足,刪掉與說明事物特點和作用無關的句子。待優生賞評優生作文,反思自己的習作,在尋找優點、反思不足中提升寫作素養。互改后,進入最后環節,結對學生面對面靜立兩分鐘說出讀文后的心里話,如待優生向優生說“你的作文把事物特點和作用介紹得很明白,我要向你學習?!眱炆虼齼炆f“只要用心去寫,你一定也能寫出好文章的,讓我們共同進步?!薄鲎詫W生之口的話語,或是贊揚,或是鼓勵,或是指正,只要是發自內心的評價都行。學生只言片語真誠的評價,點滴的鼓勵,都會為對方揚起寫作路上奮進的風帆。

方式二:譽美揚善評價分層法

教師在批改學生習作時,要始終遵循擇優評改的原則,即善于發現閃光點,著眼于對學生的鼓勵,采取鼓勵策略,以激起學生下一次習作的興趣。

對于處于較差層次的學生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對于他們的習作,當眾講評時,不惜筆墨,以情勵學,哪怕一個好詞,一個好句都要充分肯定,熱情鼓勵。用“放大鏡”找優點,“沙”里淘“金”。對其不足,留待個別指導時再作誘導。當其錯誤具有典型性時,則對文不對人,突出“病文”的匡正而省去“作者評判”。這樣既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增強了自信,又激發了寫作熱情。

對于優秀層次的學生,評改時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思維方法和寫作技巧的點撥,在肯定其優點的同時應指出美中不足,提出修改意見。特別在謹慎地使用鼓勵、贊揚的分量及語言的準確性方面,做到實事求是,不可過分拔高。在講評課上,要恰如其“文”的評價。

中間層次的學生占全班學生的大多數,他們的習作最具代表性,教師在選擇例文時以他們的習作為主。評改時,先請他們講講自己的寫作思路,實行自我評改,然后選擇一個片段,充分肯定優點,適當指出問題,使其既了解自己的優勢又明確努力的方向,從而使之保持習作的積極性,樹立自己寫好作文的信心。

方式三:靈活、動態“星級”評價法

教師對學生習作采用語言評價+星級評價的方式,可收到催化學生習作動力的效果。星級評價的標準為:選材是否新,語句是否通順連貫,語言是否生動,描寫是否具體,書寫、標點是否準確規范。學生習作選材新,語句通順、連貫,語言生動,描寫具體,書寫、標點運用準確規范,即可被評為五星。學生習作得五星者,即可獲“喜報”一張,“喜報”以激勵性的語言寫清小作者文章的閃光點,在全班學生面前予以表揚,并將“喜報”張貼在班級“學生優秀作文園地”中。為了激勵中等生、待優生習作的點滴進步,“喜報”還設有“進步星”。為了激勵學生在寫作方面不斷進步,使其習作熱情保持持久,規定“喜報”在學校舉行的每月班級“A級學生”、“成功學生”評選中占重要比值。在每學期期末,清點“學生優秀作文園地”中的“喜報”,在班級中評選“小作家星”,頒發獎狀和獎品。

靈活、動態的“星級”評價法,催動了學生習作的內驅力,學生在“我要‘喜報’”,“我要‘小作家星’”的星級評價過程中,認真選材,用心寫文,熱愛習作,不斷進步,學生習作中出現了“百花爭艷春滿園”的情景。

在小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發展評價中,教師要創新教學,充分發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應更多的注重評價激勵和反饋功能,通過多形式的評價手段,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愛學語文,主動學語文,全身心的投入語文學習,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生成與提高。

篇10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動靜結合;策略

課堂教學需要“鬧”,也需要“靜”。但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靜”,當“靜”之處應“靜”,當“鬧”之處應“鬧”,只有將“鬧”與“靜”的教學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下是筆者對語文課堂“靜”與“鬧”教學實踐及體會。

一、課前導入要有“鬧”有“靜”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階段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大好時機,但是近來很多教師都只注重于興趣的激發,利用多媒體精彩的聲色效果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在與課文銜接的時候處理得不是特別好,使得一些學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之前的動畫效果之中,學習效率反降不升。筆者以下以音樂導入為例,示范如何讓課前導入有“鬧”又有“靜”。

(一)音樂帶動情緒

音樂以其韻律、曲調、節奏等可營造出一種特有的藝術氛圍,有非常強的感染力,是傳情達意的有效方式。而且非常容易帶動人的情緒,聯想出相應之景,與樂者達成情感相融。因而,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選擇用于課文內容相關的音樂來渲染氣氛,帶動學生的情緒,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如《伯牙絕弦》這一課就是很好的利用范例,教師為學生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在音符的律動中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潺潺的流水,為樂者精湛的琴藝嘖嘖稱奇。同時再配上動畫,一名琴師認真撫琴,一名樵夫專注傾聽,兩個人在琴聲悠揚之中靈魂仿佛達到了重合。學生們在欣賞音樂和這一幀幀的畫面時,身體雖是靜止的,但是思維卻是活躍的,由景生情,逐漸進入到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境界中,為正式學習課好情感準備。

(二)提問引入文本

學生的情緒已經到位,但是如果這時候沒有來得及抒發教師就直接進入文章學習的話,很多學生的思維都會仍然停留在對樂曲的欣賞之中,繼續回味聯想到的事物。所以,這時教師不妨空出一些時間來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都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再順勢提問將學生的感悟力轉化為好奇心,引入文本教學。在學生們充分抒發了自己對《高山流水》的聽后感之后,教師話鋒一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嗎?聽說作者因為這首曲子而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知音。而‘知音’這個詞也就出自于這個故事,同學們想知道這位歷史上第一位‘知音’是誰嗎?”由此順利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教材文本的閱讀中去,在閱讀中去尋找教師所提的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所以教師在課前導入時一定要注意把握節奏,將聲色激趣和思考探究有機結合起來,保證導入的有效性。

二、文本閱讀要有“鬧”有“靜”

(一)朗讀感悟,與文章建立聯系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讀”的作用,朗讀不僅能讓學生熟悉文章的內容、結構,還能漸漸培養出語感,在平常的說話和寫作中體現出來,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一種閱讀方式。學生多讀有助于加深文字在其腦海中的印象,背誦篇章需要讀,品析語句也需要讀,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時間為學生們播放課文的朗讀示范音像資料,讓學生進行跟讀,尤其是詩歌類的課文,如《清平樂?村居》《我想》等,讓學生模仿朗讀,讀出感情、讀出意境,進一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而像一些情節性比較強的課文,就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來進行,如《兩小兒辯日》《半截蠟燭》等,不僅能增加課堂朗讀的趣味性,也能滿足學生的表現欲,鍛煉掌控語言文字的掌控能力,有助于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默讀沉思,與文本深入對話

朗讀是動,默讀是靜,語文教學的課堂不僅需要瑯瑯書聲來品析文本,也需要似金沉默去沉淀智慧,只有兩者間達到合理平衡,課堂才會呈現理想的狀態。當前許多專家都呼吁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學語文,先大聲朗讀再默讀靜思,與文本進行更為深入的對話交流,這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默讀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全面理解,提高其獨立思考感悟的能力。默讀更多的是指用心看,不僅要看課文內容,還要看寫作意圖、寫作技法、感情抒發,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品讀文章。如在《猴王出世》這篇課文中對石猴的行為動作有這樣一段描述:“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他住了身,定了神?!逼渲兴玫倪@些動詞都是十分考究的,值得學生學習。所以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這些動詞進行細致研究,看是否能夠想到更好的詞進行替換,并要說出好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要將這些詞積累下來,在今后的寫作或是口語交際之中用上來,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這是朗讀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朗讀固然重要,但默讀也同樣不可或缺,很多重要的感受無法訴諸言表,所以字字句句都得交由心靈去默默感應。它們就好像是鳥的雙翼,少了任何一只羽翼就無法起飛。學生在朗讀和默讀的交替進行中對課文的理解由淺入深、從粗到細,才是閱讀的全部過程。

三、小組活動要有“鬧”有“靜”

(一)表演時要注意觀察

表演活動是對學生學習成功的一個檢驗,也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有效途徑。因而在每單元的教學結束時,教師可以組織各小組自由選擇本單元中的課文進行改編再創造,編排出一出出的短劇,作為每單元的匯報演出。劇本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課文內容的還原,如《學弈》《半截蠟燭》等;也可是對文章的故事續寫,如《地震中的父與子》《魯濱遜漂流記》等;也可以是由課文所聯想到的故事,自己重新仿寫一個類似的故事,如《詹天佑》《山中訪友》等。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蘊含了思考和再造的過程,沒有靜態下的思考,也就不可能有智慧的生成,更不可能有學生的自我成長。所以在表演的準備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見解,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相互的說服和磨合,寫出新穎又吸引人的劇本。而在表演時,其他的小組要認真觀察并做好記錄,為其打分并給出相應的評語,同時也在觀看別人表演的過程中反思自己,得到啟發,達到互取所長、共同進步的目的。

(二)討論中要注意傾聽

現在的小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個人表現意識比較強,在討論時常常是各說各的,只表達自己所想到的就算完成了討論的任務,而根本不去聽別的同學都說了什么,沒有真正達到我們開展討論所要達到的“思維碰撞”的目的。要知道,在課堂上暫時“無聲”有時反而勝過“有聲”,學生的凝神傾聽絕不是思維的枯竭與沉寂,恰恰是在他人的想法中得到啟示、舊文新解的好機會。因而教師要在課堂討論時做好引導和監控,讓每一組的小組長和記錄員,整理小組成員的發言順序和發言內容,避免對同一個問題的重復多次討論,并能夠在有同學拋出新問題、新觀點時集中力量進行討論和解決,在這樣的模式下保證討論活動的有效有序進行。

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小學語文的教學也只有在熱鬧與靜默中謀求平衡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在熱鬧中愛上學習、在靜默中深化學習?;诖耍Z文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積極尋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創新模式,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進展。

篇11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5A-0034-03

朗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是指用自己的聲調、思想、表情,甚至肢體動作表達文中優美的語言內涵及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聽者對課文內容、詞句段篇或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品味領悟。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苯處熥⒅貙φn文的朗讀,是感悟文本情感、抒發感情的良好方式,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朗讀不落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便無從談起。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生命活動。朗讀與“理解、把握、體驗、領悟”等密不可分,不應外在于這些活動形式,也就是說,朗讀在性質上應從屬于“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語文實踐活動”。

一、小學高年級朗讀教學的弊端

在一次期末質量監控中,有一道課內閱讀題節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內容如下。

撿起一( )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拾起一( )落~,細數( )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 ),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 )的儀式;捧起一( )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的隆隆回聲。

在要求學生完成的題目中,第一題要求按課文內容填空;第二題問:文段中的“它們”是指什么?“儀式”在這段話中是指什么?第三題問:這段話用了什么句式?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第四題要求模仿這段話的句式寫幾句話。筆者正好上過這篇課文的公開課,也重點研讀了這個段落,當時課堂上學生讀得聲情并茂,成為了課堂的一大亮點。筆者本以為學生做這道閱讀題的正確率會比較高,可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如下表所示。

從上表不難看出:全班34人參與質量監控,原文填空和修辭手法這兩項完成得比較理想,但是聯系上下文理解、感悟和仿寫就顯得比較低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筆者一直思索著: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這篇課文的語言實踐點是什么?語文課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什么?再去翻看新課程標準,筆者明白了弊端所在。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即言語,閱讀教學要著眼于言語實踐活動,以語言運用為學習語言的起點與終點,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運用語言,從而促進基本言語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那么,朗讀教學也應當關注語言文字,也要著重于語言實踐。

二、小學高年級朗讀教學的癥狀分析

新課改以來,尤其是在公開課的朗讀教學中,重人文、輕工具的傾向比較普遍,語文課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以下現象。

(一)過多的情感熏陶,忽視語言實踐

以往的公開課中,往往是人文性較強的課堂更讓人回味無窮,于是教師也向往和追求轟轟烈烈,甚至催人淚下的課堂,總想在課堂上留給孩子一點思想上的印跡。

就拿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選學課文《木笛》來說,筆者被主人公朱丹的那種寧可放棄個人利益也要熱愛祖國的情懷所感動,那么,課堂上如何讓學生體驗到朱丹放棄個人利益之后一個人落寞地走向紀念碑廣場,當時那種復雜而苦澀的心情如何深深地扎根學生的心頭?為了渲染這種氛圍,課堂上音樂的使用、圖片的展示、影片的拓展、資料的呈現,都是為了激發學生對朱丹的認同,激起學生對日本人的憎恨,從而讀出感情。《》的血腥視頻,還有一大串數字的拓展的確讓學生觸目驚心,也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激情澎湃地朗讀,使課堂達到一個點。但是,透過轟轟烈烈的課堂背后,學生除了情感上得到熏陶,加深對日本人的憎恨,萌生對朱丹的敬佩之外,他們在語言運用上得到的是什么?沒有,語言文字的訓練一個都沒有落實。對于課文中那一長段笛聲的描繪,教師沒有帶領學生去領悟作者是怎么表情達意的,更沒有語言實踐,只是一味追求轟轟烈烈的,讓人聽了之后心靈備受震撼的課堂,過多的情感熏陶導致語文的工具性嚴重缺失。長此以往,怎么能不出現質量反饋表格中那令人擔憂的數據呢?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的第一課時并沒有安排寫的環節,幾乎都是在讀和講,第二課時才會注入寫課堂作業本的時間,有時候甚至第二課時還在繼續讀和講,拓展和深挖,寫都留在課后。教師們過于強調課堂的人文性,總想讓學生透過文字悟出一點思想感情或在情感上得到升華,卻忽視了語文是語言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又或者,對于課文中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把握不準,或是不知該如何進行語言訓練。導致該說的沒展開說,該寫的沒有深入寫,該訓練的沒訓練,該落實的沒落實,該強化的沒強化。課堂看起來似乎很深刻,但對于語言實踐卻是浮于表面甚至沒有涉及,才導致演繹得很完美的公開課聽著還不錯,其跟蹤檢測情況卻并不容樂觀。

(二)一味地感情朗讀,無視文本特點

朗讀在整個語文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可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一味追求感情朗讀,不關注文本的特點,在這一點上,說明文的教學最為明顯。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課文《太陽》時,有的教師要求學生在讀開頭的神話故事時要有感情;又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課文《電腦住宅》,有的教師通過一系列朗讀指導,如輕重、快慢、停連、語調、表情、動作等方式,引導學生讀出電腦住宅神奇的特點。其實這樣教學都是不妥當的。就《太陽》一文而言,為了說明太陽離我們很遠,開頭引用了一個神話故事,幫助學生理解說明事物的狀況,這里的朗讀應區別于一般神話故事的朗讀,可以采用比較平實的敘述語氣來讀。為了讓學生形象地感受到太陽的遠,教師朗讀這段話中的“其實”這個連接詞時可以適當加強語氣,讓學生體會到“其實”這個連詞含有轉折的意思,引導學生關注句與句之間的條理和順序。

條理清楚、結構嚴謹是說明文的特點,它不像散文形散神凝,抒情性強,在朗讀時也不應強求有真情、激情。說明文的敘述一般是冷靜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視“讀”,又要注意用較平實的語氣,或者換個角度、換種方式來讀。如教學《電腦住宅》一課,教師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在感情朗讀上,不如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邏輯結構,讀清楚課文用了空間轉換的順序,分別寫了電腦住宅大門外、門口、會客室、廚房、臥室、浴室等位置,以及各位置的不同特點,還可以讓學生將讀懂的空間位置用一幅畫展示出來。

(三)過多的朗讀感悟,淡化言語習得

審視教師平時的語文課堂,他們大多喜歡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朗讀感悟體驗的生成上,淡化言語習得成了教學的一種常態。如以下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從哪些句子看出她是一個勤勞、關心丈夫的人?(生朗讀“地掃得干干凈凈……閃閃發亮”和“丈夫清早駕著小船出?!捏@肉跳”這兩處)

師:從他剛才的朗讀中,你們感受到安娜的勤勞與關心丈夫了嗎?我們該如何讀?請你有感情地練讀一下。(生朗讀時強調了“干干凈凈”“閃閃發亮”“心驚肉跳”等詞語,加重語氣)

師:有點感覺了,誰再來試試?(生朗讀時又強調“還沒熄”“還沒回來”等地方,讀得更有感情了)

師:讀得越來越有感覺了。請大家像他那樣讀一遍。

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之下,學生通過比較,最后讀出了教師想要的朗讀感覺。這樣教學,看起來效果還不錯,似乎朗讀在增量的同時也有了質的變化。當聽到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時,教師會覺得此時學生已經懂了,平時也總聽到有教師直截了當告訴學生,應該把某個字或詞讀得重一點,把某幾個詞讀得快一點,導致有的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這種不能熔“導、練”于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體,只重聲音技巧,不重內心體驗的朗讀忽視了表情達意的要義。

關于朗讀,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把文章讀得爛熟,結果毫無所得,甚至把頭腦讀糊涂了,這樣的人古今都有……所以,認為一味地讀具有魔法似的作用,未見得妥當?!睆娀首x感悟的確很重要,但如果在朗讀感悟中不滲入巧妙的語言訓練,大多數學生對于課文中所蘊涵的語言規律還是摸不透,尤其是那些語感比較差的孩子,只是在濫竽充數走過場罷了。這樣的課堂,看起來很華麗、很美好,實則空洞無物、華而不實。語文就應該進行語言實踐,在實踐中學會運用、習得語言。

三、小學高年級朗讀教學的應對策略

反思之后,筆者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策略,試圖在教學上有所突破,真正做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特級教師張化萬說:“任何課程改革離開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都只會失??;語言文字訓練不是要淡化,而是要優化?!币韵率枪P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

(一)多點語言實踐,少點人文泛濫

多一點語言實踐,才會多一點語言生成。教師平時就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運用。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結尾處寫出了最后的決定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但文章至此沒有戛然而止,后面還有很簡單的一句話――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句子單獨成段,結束全文。我們由此可知,這個夜晚主席過得很煎熬。筆者讓學生及時動筆進行語言實踐拓展訓練:利用學過的寫作方法,借鑒課文中的語言,用一兩句話描述那天晚上發生的情景。有學生寫道:“我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靜時,一位慈愛的父親在床上輾轉反側;我仿佛聽到了,在漫漫長夜里,一位慈祥的父親在床上失聲痛哭。”句子情真意切,字里行間展現了學生對內心的深切情感。

可見,只要找準語言訓練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實踐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不僅能提升學生自我的言語表達力,還能豐盈學生內心體驗。同時,教師也要善于挖掘課文中的說話訓練點,巧妙地將其設計成許多富有情趣的“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加以實踐運用,將文本語言轉化為學生“活”的語言。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教師在指導朗讀的同時,穿插了關于西蒙“沉思”的言語實踐。

師:剛才你們讀得非常真切!老師也留意到了一個細節: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只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你覺得這位母親想要抓住的是什么?

生1:母親想要抓住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體溫溫暖孩子。

生2:她還想抓住這些孩子,想最后一次摸摸他們,祈禱他們能夠長大成人。

師:難道西蒙在臨死前,她未曾想到把孩子托付給桑娜嗎?同學們,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西蒙在臨死前一定愁腸百結、百感交集。請大家用一段內心獨白,想象描述西蒙臨死前的心理活動,寫的時候適當運用省略號。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了不起的母親的內心世界。

學生不光要會讀,還應該在讀懂的基礎上進行練筆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都是在聽說讀寫的實踐當中獲得的。少了“言語實踐”這一步,學生的理解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只有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內化成屬于學生自己的語言。

(二)多點有效指導,少點情感植入

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但是,光靠“情感熏陶”式地重復機械讀,學生還沒有理解或者一知半解,就要求讀出感情來,這種朗讀只會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朗讀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對于關鍵句段要邊讀邊思,通過朗讀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筆者在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課文《搭石》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協調有序”,特意安排了以下朗讀指導片段。

師: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腳來。

師:后面的――

生2:緊跟上去。

師(語速漸快):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抬起腳來,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就像――

生3:輕快的音樂。

(教師用這樣的方式引讀,使每個小組都能加入朗讀,引讀時速度漸快,重復三遍)

師:很好,既沒有人踩腳跟,也沒有人跌入水中,難道有人指揮?

生4:沒有!

師:對,這種沒有人指揮卻還是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是――

生5:協調有序。

讀著讀著,根據教師朗讀時節奏的快慢,學生在跟讀時也隨著高低起伏很會配合,重復幾次,學生自然而然明白了什么叫“協調有序”。這樣通過有效的朗讀,大家于無形之中配合得很默契。最后教師一語道破,學生恍然大悟:這就是“協調有序”,原來不知不覺中大家已經做到了“協調有序”。課堂通過開火車讀、小組合作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力求朗讀在增量的同時也增質,努力提升朗讀品質,從而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三)多點言語習得,少點“走過場”

字詞是構成課文的細胞,理解字詞離不開課文所給的特定語境。宋代學者朱熹說:“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筆者在平時的一些公開課中看到不少教師在讓學生初讀課文后,集中學字詞,之后是大篇幅的朗讀感悟。光集中字詞版塊教學還不夠,字詞教學應該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中。對于課文中的精彩語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推敲、品味,多一點字詞揣摩的時間,細細咀嚼,慢慢品味,少一點走過場,讓學生逐漸領略到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如在執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老人與海鷗》第三自然段時,筆者設計如下教學片段。

師:這段話中哪些字眼體現了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厚誼?

生1:褪了色。

師:你有沒有發現,“褪色”一詞出現了幾次?

生2:三次。

師:從三個“褪色”可以看出老人的什么?

生3:老人的生活十分簡樸。

師:是呀,簡簡單單的三個“褪”字將老人平常簡樸的生活展露無遺。我們再來看看這位老人真實的生活狀況。

(資料拓展:吳慶恒老人生前在昆明市化工廠工作,一月的退休工資只有308元,而喂海鷗的餅干每包就是4.5元,他每天一買就是好幾包。而他對自己最大的奢侈品就是0.2元一包的香煙。老人的家里小得只能放下一張床,最值錢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個雞蛋,那還是給海鷗做雞蛋饅頭用的。)

師:看到這些,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4:老人非常愛海鷗,他寧愿在自己的身上少花一點錢,也要在海鷗身上多花一些錢。

生5:為了海鷗,老人省吃儉用,自己只抽這么便宜的香煙,卻給海鷗買那么貴的餅干,相當于把海鷗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