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yōu)槟砹?3篇當幸福來敲門英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fā)您的創(chuàng)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中國和西方國家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價值觀上有著極大的差異。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價值觀,觀看英文電影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本文以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為例,解析其中蘊含的西方價值觀。
1 西方文明的源頭及內涵
西方文明的源頭可歸納為兩希文化: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馬修·阿諾德在一個世紀前就指出:“希伯來文化和希臘文化——我們的世界就在這兩極之間運動。”( Ronald N.strombeg《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他把希臘文化的精髓界定為“如其實際地觀看事物”,把希伯來文化的精髓界定為“品行與服從”。西方文化強調以個人為主體,注重突顯自己的個性。崇尚的是以實現(xiàn)個人利益,維護個人尊嚴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核心所在。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國家價值觀的主流思想。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就這樣提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另外,提倡勤勞工作,推崇個人奮斗。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實現(xiàn)“美國夢”。這一點是因為清教主義思想對美國價值觀的深遠影響,也是西方價值觀的重要思想。300多年前,當英格蘭移民乘坐著五月花號橫穿大西洋來到馬里蘭,尋找一塊清教徒能居住的“凈土”時,“美國夢”已開始悄然萌芽——美國給了全世界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斗,都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他們?yōu)榱藬[脫歐洲封建專制的束縛,為了自由的生活,毅然來到一片未知的新大陸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開創(chuàng)自己的幸福天地,他們都堅信在這片土地上只要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在這里,機會均等,人人平等。
2 西方文化價值觀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體現(xiàn)
美國好萊塢經典大片《當幸福來敲門》改編自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專家克里斯·加德納的同名自傳。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勵志故事。成功詮釋了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yè)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fā)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金融投資家的勵志故事。影片中主人公的Chris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依然樂觀向上、堅韌不拔,永不放棄,這可以看做是幾百年來美國的主流核心價值觀—— 個人主義及對美國夢的追求的完美演繹。所謂的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美國是一個極度自由的國家,政府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過自己的努力邁向巔峰。在《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中,不僅從影片的主題思想,并且在很多小細節(jié)處都能窺視到具有美國文化特色的價值觀。
2.1 追求自由、平等
影片中的Chris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但他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里明確提出:“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整部影片向觀眾充分詮釋了在美國這片充滿自由的天地中,一個人不必依靠自己的出身、門第,而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巨大的勇氣和卓爾不群的技能就可以獲得成功。
2.2 個人主義
影片中Chris事業(yè)不順,生活極度潦倒,妻子因不忍貧困而離開,他和年幼的兒子流離失所,東奔西跑。Chris一邊賣骨密度掃描儀,一邊做實習生,后來還必須去教堂排隊,爭取得到教堂救濟的住房。但是他一直很樂觀,并且教育兒子,不要灰心。功夫不負有心人,Chris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獲得了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后來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整部影片中,無處不體現(xiàn)著西方典型的個人主義思想。西方國家的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重要性和自由,獨立的個人是社會的本源或基礎,個人是社會的終極價值。他們推崇個性和獨立,個人主義是褒義詞。“按照美國學者薩姆瓦的解釋,個人主義價值觀包括自主動機、自主抉擇、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個性自由、尊重隱私等層面。其在文化上主要是強調個體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強調個人自由發(fā)展,不受或少受社會、政治或宗教勢力的限制。”
2.3 鼓勵個人奮斗
影片中的Chris一直在社會底層艱難地奮斗著,他始終沒有放棄。這正體現(xiàn)了美國人樂觀進取,獨立自助,不依靠任何人,只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就定會有出頭之日這一精神。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美國人積極向上,銳意進取,樂觀、獨立,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影片中的很多細節(jié)處處都能體現(xiàn)Chris不拋棄不放棄,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全力奮斗的精神。比如,在打籃球時他對兒子的教導:“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to get it.”(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wèi)它。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xiàn)。)兒子克里斯·托夫在聽了父親的教導以后真的懂了,在他們被房東趕出家門的時候,他只拿走了那個生日禮物——籃球。對于克里斯·托夫來說,籃球是他的夢想,他要捍衛(wèi)這個夢想,為這個夢想奮斗終生。西方國家歷來宣揚并倡導自由、民主,任何人不論身份、地位如何卑微,只要通過勤奮努力地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成功。也說明了西方國家倡導公平競爭、人人平等。
3 結語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有著和我們不一樣的文化價值觀。他們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個人主義,鼓勵個人奮斗。該部好萊塢經典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作為典型的美國式勵志故事向我們生動展現(xiàn)了現(xiàn)今西方國家的主流文化價值觀,不僅讓我們對西方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并且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西方文化中優(yōu)秀的價值觀念,對我們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羅蘭·N·斯特龍伯格.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M].劉北成,趙國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篇2
關鍵詞 :追求幸福;西方文化;文化價值觀;個人主義
中圖分類號:I23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143-03
一、影片主要故事情節(jié)
《當幸福來敲門》是一部經典的勵志片,根據金融投資家克里斯的真實故事改編,該片講述了一位事業(yè)失敗、妻子離他而去、只剩兒子和他相依為命的落魄醫(yī)療器械推銷員克里斯是如何克服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奮發(fā)向上、一步步成為股票交易員,最終創(chuàng)辦自己的公司,成為知名金融投資家的故事。每個人的一生都充滿了未知,有的甚至充滿坎坷,這點在克里斯的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但是無論命運怎么捉弄他,他始終懷揣夢想,堅持不懈,相信只要付出就總會有所收獲。該片由著名影星威爾史密斯和他的兒子傾情演出,影片中克里斯那種在任何危難面前都表現(xiàn)出的不卑不亢、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既向我們完整還原了故事原型人物的奮斗史,又給我們很多正在努力追求夢想的人以很大的啟示。本文主要從克里斯在困境中對待親情愛情以及人生和事業(yè)的態(tài)度入手,分析了克里斯追求幸福的堅定信念和他努力奮斗的歷程,克里斯的經歷所詮釋的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個人主義在影片中也得以體現(xiàn)。
二、影片主題——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是影片的主題,也是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直譯的意思。克里斯在任何時候都相信幸福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這一點從他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來。
(一)對待親情和愛情的態(tài)度
克里斯對兒子克里斯托弗那份濃濃的愛貫穿電影的始終。克里斯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父親是28歲,由于從小缺少父愛的緣故,他從小就下定決心,將來自己要是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知道父親是誰,這句話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會一直陪伴兒子長大。當妻子告訴他自己不再幸福時,他說:“那就去找幸福吧。但克里斯托弗要跟我過。”這是他反復多次的話語,也一直在堅持,不管多難,都帶著兒子在身邊,絕不與兒子分離。對待愛情,克里斯始終努力維系著這家,努力嘗試挽留住妻子的心,保住這個風雨飄搖的家。雖然努力爭取,妻子還是棄他而去,這對處于人生低谷的他而言,可謂雪上加霜,剩下父子二人苦苦相依,生活更顯雜亂無章。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克里斯托弗也很愛他,在得知爸爸被車撞了,就很關切地問他撞在哪兒了,并告訴他以后不要在街上跑,避免危險再次發(fā)生。兒子的懂事和陪伴一直是支撐克里斯前進的動力。
(二)對待事業(yè)的態(tài)度
夫妻倆一開始也曾對事業(yè)的發(fā)展充滿了希望,認為全新的美好生活就要來臨。但夢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很多時候是巨大的,隨著機器的滯銷,現(xiàn)實的殘酷一步步摧殘著他們的夢想,最終把他們拉回到實際生活的種種艱辛中,妻子也選擇離開了他。但是,即使已經無家可歸,瀕臨破產,已到了真正的山窮水盡的地步,克里斯依然還是堅持夢想,努力奮斗,奔走于各大醫(yī)院之間推銷著他的機器,并堅信在6個月的實習培訓結束后自己會是那幸運的,也是唯一幸運的一個。當然,要得到這個機會決非易事,他付出了比其他任何人都多得多的努力,如在公司堅持不喝水以節(jié)省上廁所的時間,一個電話打完不掛聽筒接著打下一個以便節(jié)約出每天八分鐘的時間打出更多的電話,尋找更多離成功更近的機會。
(三)做好準備,抓住機會
在證券公司門口,看到別人開著豪華跑車,臉上滿是自信的微笑,克里斯十分友好地問他們是干什么的,是如何做到的。對方告訴他,自己是股票經紀人,“得上大學才能做股票經紀人吧?”克里斯問。“不用,只需要精通數字,會做人處世,就這么簡單。”自認為算數還不錯的克里斯便有了一絲念頭:要當股票經紀人,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而這個夢想當即遭到了妻子的否決,對于妻子而言,這無異于天方夜譚,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克里斯卻始終不為所動,沒有放棄,去證券公司尋找機會。他等在人事部主管托斯特爾的辦公室門口,把自己那份看似沒有任何說服力的履歷表交給他,并試圖讓他知曉,自己精通數字且懂得待人之道。后來,在得到難得的機會和托斯特爾同坐一車的路上,通過講解魔方的工作原理,結合自己的算數能力,拼好了原本一團糟的魔方,讓托斯特爾對他另眼相待,也為自己的成功帶來了契機。而在幾經努力贏得機遇的同時,他也面臨更艱難的抉擇:公司每半年招20個實習生,但最后只有一人受聘,自己受的高中教育和其他申請者一比,差了一大截,而且實習期間沒有任何收入。也就是說,如果半年后不能被雇用,那么這半年的努力就全部付諸東流了,而且這半年內生活的艱辛克里斯也是大致能預見的。所以,對他而言一旦選擇前進,就完全沒有退路。盡管如此,他依然選擇堅持,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相信幸運之神一定會垂青于他。
(四)主人公豁達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主人公的豁達與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貫穿了整部電影。在粉刷墻壁的時候,因為沒有及時繳納汽車罰款單被警察從家中帶走并拘留了一晚,第二天一出來他就直奔公司面試,穿著粉刷時的衣服和褲子,頭發(fā)和全身都沾滿了灰漿,令所有面試官都感到驚詫,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沮喪或退縮,而是主動誠實地說明了這身打扮的原因,讓大家釋懷。在看到取得實習機會的希望不大時,他坦率地告訴所有人,當遇到自己不會的問題時,他會誠實地說自己不會,但是他知道如何尋找答案,而且一定會找出答案。當面試官弗雷姆問;“克里斯,如果有個人連襯衣都沒穿,就跑來面試,你會怎么想?如果我最后還雇了這個人,你又會怎么想?”這個問題是讓克里斯換角度來思考此刻面試官心中的顧慮,因為在正式的面試中,整潔的衣著是對雙方最起碼的尊重。克里斯的回答讓所有人不僅開懷大笑,而且令他們相當滿意:“那他穿的褲子一定十分考究。”這份機智、自信和誠實為他帶來了進入公司實習的機會。當他在街上為了追趕撿到自己醫(yī)療器械的流浪漢被車撞并丟掉一只鞋后,他就只能一拐一瘸地走回公司,同事友好地告訴他:“老兄,你少了只鞋。”他既無奈又幽默地回答:“哦,是啊,多謝提醒。”完全對撞自己的人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生氣。這也體現(xiàn)出了克里斯為人的豁達。
(五)主人公的無奈
作為父親和家庭的頂梁柱,克里斯一直在努力改善家人的生活狀況,但是在努力的過程中,也遭遇了許多的無奈。推銷屢屢失敗,但是始終堅持如一,忙于奔波于各大醫(yī)院之間,每月至少要賣三臺才夠最基本的生活開支,但是實際情況卻常常是:“我很久沒賣出一臺了。”但是,即使有一點希望,他也會擠出時間趕去推銷自己的機器。當他賣掉所有剩余的六臺醫(yī)療機器時,覺得生活似乎又出現(xiàn)了希望,然而,當扣稅后銀行賬戶只剩21美金時,一切又回到原點,甚至更糟。這一切,都是克里斯不想不愿去面對但是又不得不面對的境遇。這恰好也說明生活中有很多無奈,你不一定愿意選擇,但卻不得不去面對,去解決。
(六)主人公最終的成功
當上帝為你關上門的時候,他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是,很多人在看到這扇門關閉的時候就覺得希望破滅,選擇了放棄。在面臨困難時,有的人堅持,有的人放棄,選擇放棄的人常常會多于選擇堅持前行的人;堅持的人不一定勝利,但獲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堅持到最后,努力到最后的人。克里斯就是那個堅持到最后并取得了成功的人,克里斯的奮斗和人生就正如影片中祈禱詞所描繪的那樣:“自由列車之行,如同翻山越嶺,我們都得面對險山礫石,山,有險峻也有低谷,我們知道生活中的那些險峻是什么。”確實,生活中的艱難對克里斯而言也是處處存在,如培訓主管所說的那樣:“最終只有一個人能真正成為個人物,為了保險起見,就考滿分吧。”為了“保險”,克里斯抓緊一切學習的機會,在6個月后的考試中脫穎而出,爭取到了那1/20的機會。此時,曾經的磨難和心酸都融匯在了弗雷姆的一句話中:“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容易吧?”從此,克里斯告別了過去的自己,邁向了人生的輝煌。在影片開頭,克里斯看到許多人臉上都洋溢著自信開心的笑容,他們看上去都超級幸福,他問自己為什么不能像他們一樣發(fā)自內心的感到幸福,現(xiàn)在他終于如愿以償,可以和自己曾經羨慕的那些人一樣擁有幸福,因為他已經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能夠開始從事自己所喜歡的職業(yè)了。
三、美國文化價值觀在影片中的體現(xiàn)
通過這部影片,我們看到了克里斯的奮斗史,同時,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即個人主義也在影片的情節(jié)和主人公的話語中得以體現(xiàn)。
(一)個人奮斗
克里斯在磨難中的積極樂觀,努力堅持的精神正是美國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美國個人主義強調人是價值的主體,認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存在的重要性。克里斯就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黑人,但他和其他人一樣擁有夢想,而且他從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并努力尋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轉機。美國人崇尚個人奮斗和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克里斯的人生經歷向我們展現(xiàn)的就是美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在行為和思想上都不受制于人,自己一旦認定目標就不為他人所動,憑借著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二)人人平等
電影中克里斯多次想起《獨立宣言》中所提及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鏡頭中還多次出現(xiàn)美國國旗,這些都給予克里斯追求夢想的希望。克里斯相信幸福獲得的機會對于每個人都是均等的。影片中的面試官并沒有因為克里斯衣冠不整就歧視或拒絕提供給他工作機會,正好相反,人的能力是選擇人才的唯一衡量標準,克里斯的堅強毅力、勤奮和良好的工作與溝通能力是讓幸福降臨的關鍵。美國文化價值觀倡導民主自由、人人平等,只要你努力,不論職位高低,你都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這一點也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展示。
(三)捍衛(wèi)夢想
雖然克里斯在追求幸福、實現(xiàn)夢想的路上遇到了太多的坎坷與阻礙,但是,不管是在無家可歸,不得不住廁所和教會收容所的時候,在分無分文,只能靠賣血才能換取買修理醫(yī)療器械燈泡錢的時候,還是無以對兒子言表的心酸、委屈、尷尬、愧疚和無奈時候,克里斯都不曾表現(xiàn)出一點沮喪或是失望,而且還不忘時時告訴兒子要堅持夢想。比如在打籃球時,他告訴兒子:“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如果你有夢想,就要去捍衛(wèi)它。如果你有理想,就要努力去實現(xiàn)。”這句話不僅僅是說給兒子聽的,也是鼓勵自己前行的動力。
《當幸福來敲門》為我們了解美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主人公克里斯的勵志故事更對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予以了啟示。同時,這部影片也告訴我們,與其等待機會,不如發(fā)現(xiàn)機會,抓住機會,因為機會總是為有準備的人留著的。而克里斯就是那個一直都有準備的人,他的執(zhí)著、堅持、豁達和真誠都是決定他成功的要素。
參考文獻:
〔1〕鄧家齊,楊燕.從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看西方文化價值觀[J].科教導刊,2011,(5):247-248.
〔2〕馮恩玉.永不言敗 追求夢想——解讀《當幸福來敲門》[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2):24-2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李曉靜.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影片《當幸福來敲門》的解讀[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2,(10):43-45.
篇3
《當幸福來敲門》是一部源自真實故事的美國電影。故事主人公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電影成功詮釋了對幸福的追求。
而立之年的Chris從兒子出生就立志做一個好父親。但生活不如他想的美好,當和妻子把所有積蓄用于買骨密度掃描儀然后再推銷給醫(yī)院的時候他才發(fā)現(xiàn)掃描儀并不受歡迎,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經濟負擔。妻子承受不住負擔離開了家。Chris很傷心,但因為兒子還在身邊倍感欣慰。他參加了一個投資公司的培訓和實習。出色的表現(xiàn)和不懈的努力使他成為20個實習生中唯一留下來的。而后,他建立自己的投資公司,成為著名投資人,為兒子和自己找到了幸福。
本文從語音、詞匯、句子結構和語義方面對該劇本進行文體學分析。
一、語音
電影并沒有用很多方法使語音多樣化。但能發(fā)現(xiàn)演員的語音特點及由語音呈現(xiàn)出來的情感特征。
(一) 語速變化和強調
電影中,利用快語速和慢語速可凸顯主題和顯露情感。故事開頭的語速是緩慢平靜的。如Chris在喚醒兒子時緩慢溫柔地說“Time to get up,man.”。整個電影中Chris和兒子的對話基本是緩慢溫柔的。這利于情感鋪墊和彌漫。
快語速出現(xiàn)在一些激動和鼓勵人心的場景。如Chris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妻子的責備時,語速會非常快。像 “I got three of them before the damn office is even open.”,這些臺詞都是用極快的語速說出,以表達Chris的憤怒無助。
重音指語音中凸顯一些單詞的音節(jié)或句中一些詞的發(fā)音使聽者能辨認哪些音節(jié)較高較洪亮。如 “I learnt to finish my work quickly.I had to finish quickly.”, 兩個“quickly”被強調凸顯說話人無助緊張的情緒。
(二) 省略和連讀
省略指在發(fā)音過程中單詞的一個或多個音節(jié)因語速太快被省略的現(xiàn)象。該劇中一共有582處省略現(xiàn)象如“it’s,gotta,gonna”等。連讀指說話人在發(fā)音時,一個意群中兩個相鄰單詞的前一個是輔音結尾后一個是元音開頭時自然地將輔音和元音連讀。這在劇中是很常見的如“in a rush”。
省略和連讀在語速變化上起很大作用,突出了對白的口語化特點。
(三) 停頓
停頓是音節(jié)、單詞、短語和句子之間的間歇.該劇包含了有聲停頓和無聲停頓。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內心情感的有力表達。如“This is what I’m trying to do for my family…for you and for Christopher.”是無聲停頓,揭示了Chris的無助和疲憊。
二、詞匯
該電影講述的是平凡人的故事,其詞匯特點是頻繁使用小詞和口語化單詞如“man,nickname”等。這易于拉近觀眾和電影之間的距離,要傳遞的意思更簡單易懂,使觀眾更能體會劇中角色的內心。
這是美國電影,美國俚語的使用可拉近觀眾和角色距離。劇中“gotta,gonna”等都是例子。兒童語言如“papa,baby,Captain America”多次出現(xiàn)。
三、句子結構
劇中如“Hey!Hey!Don’t move!”是由一個或兩個單詞構成的簡單句,但傳遞的情感卻強烈清晰。省略句如“Stay…!”等很多例子都出現(xiàn)在劇中。在語境和劇情背景的幫助下,觀眾不難猜出省略部分的內容,省略句能揭示角色內心的掙扎和糾結。
劇中祈使句和疑問句較多。Chris在要求朋友還錢時說都是用比較強硬的祈使語氣,反映出內心的害怕不安。疑問句多出現(xiàn)在Chris和兒子的對話中,如Chris在幫兒子穩(wěn)定情緒時說“Can you hear me?Do you trust me?”, 借此安慰兒子,消除兒子的不安。
四、語義
電影有其特定的主題,臺詞的設計會以主題為中心。這部電影采用很多方式力求達到最好的語義表達效果突出主題,本文重點介紹四種方式。
(一) 反復
反復是通過重復單詞、句子或段落達到強調或突出某種意思或情感。如Chris被拘留時給妻子打電話“All right,just… All right,take him to the park…and bring him back,all right?All right,just bring me my son back.Okay Linda?”,這里有四個“All right”,前面兩個和最后一個是Chris對自己的安慰,第三個就是一種乞求。短語“bring…back”的重復更暴露Chris內心的恐懼。
(二) 故意違背合作原則
格賴斯提到會話是在一系列準則的約束下得以實現(xiàn)即質量、數量、關聯(lián)和方式原則。劇中多處出現(xiàn)臺詞故意違背合作原則的現(xiàn)象如:
Chris:“He says he’s been watching TV.”
Mrs.Chu:“Oh,little TV for history.”
Chris:“Love Boat?”
Mrs.Chu:“For history.Navy.”
Chris:“That’s not the Navy.I mean…”
Mrs.Chu的第一個回答違背數量和關聯(lián)準則,提供了多余的信息卻沒有關聯(lián)性地回答問題,其第二個回答也是如此。Chris說的第二句話違背數量、方式和關聯(lián)準則。他沒有提供足夠信息量,沒有避免說話的含糊性,沒有關聯(lián)性地回答問題。
(三) 焦點和話題的變化
劇中對話的焦點和話題有很大隨意性和任意性。這帶來特別的語義效果如Chris因為不潔的衣著引來面試官尖銳的問題,一般人也許回答的焦點也在臟衣服上,而Chris卻成功把焦點轉移到褲子上,輕松化解當時的緊張和尷尬,獲得不一般的語義效果。
(四) 暗示
劇中一個動作或詞有其特定的暗示。Chris指出“happyness”拼寫錯誤并告訴兒子正確拼法其實反映出即使知道正確拼寫也不意味著擁有幸福。電影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突出“pursuit”,Chris在電影中多數都在追逐奔跑與“pursuit”呼應。
結論
本文主要從語音、詞匯、句子結構和語義層面對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的對白進行文體學分析,認為電影劇本這種特殊文體在劇本設計和創(chuàng)作都有特定規(guī)則,詞匯和情節(jié)安排又凸顯了該文體的特殊之處。(作者單位: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 Clark,John & Yallop,Colin.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篇4
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
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是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而來的,演員的表演十分生動、感人,直擊人們的內心深處,并在世界各地引起很大的反響。當人們在人生道路上遭遇了坎坷,一時之間尋找不出生活的方向時,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無疑是人們的心靈雞湯,鼓舞人們重拾信心,在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中尋找到自己相似的生活狀態(tài),人們也能從主人公的身上深深感受到生活的艱難,但即便是這樣,主人公仍然憑借自己的艱苦奮斗看到生活的曙光,并享受到了幸福的時光,給那些失意的人們帶來生活的希望,感人、真實就是這部影片一直備受人們喜愛的內在因素之一;漢譯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也受到中國觀眾的青睞,不僅僅是因為電影故事的真情、溫情,更重要的得益于漢語的翻譯,保證了影片故事的展現(xiàn)和情感的傳達。電影翻譯者在進行電影的翻譯工作中采用了許多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和富有變化的翻譯策略,這些翻譯技巧有效地為電影故事的表達起著關鍵的作用。
二、《當幸福來敲門》的漢譯特征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除卻故事情節(jié)的真實感人、演員的精彩表演等因素,主要還歸因于恰當準確的漢譯。隨著西方國家的影視作品進駐到我國的電影市場,因為存在語言上的障礙和文化上的差異,所以影視字幕翻譯也顯得尤為重要,并且還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影視作品是否能受到人們的關注。字幕翻譯擔負起各國文化交流的重任,并為影視作品增添或完善主題信息,便于觀眾能真正地了解其中的內涵信息。在進行英文電影的字幕翻譯中,應該做到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翻譯者要盡量地還原電影的信息和語言文化特色;其二,翻譯者要尊崇本民族的語言文化,采用富有獨特色彩的詞匯來進行字幕翻譯。影視作品的翻譯與其他的翻譯存在差別性,主要來自電影本身的限制性條件。
(一)時間局限性
字幕翻譯主要是為了輔助電影在畫面的呈現(xiàn)和人物對話的進行,并出現(xiàn)在屏幕下方,同時字幕也會隨著人物對話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不斷變換,所以每一段字幕停留在屏幕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有很多的中國觀眾都不能完全地掌握歐美語言,所以導致他們在欣賞電影的時候很難理解其中的人物發(fā)展,所以他們只有依靠字幕翻譯來明白劇情的變化發(fā)展,這就表明字幕能簡便傳達出影視中的基本信息,為觀眾的劇情理解提供方便,否則很難讓中國觀眾接受并理解西方影視作品的內涵。
(二)空間局限性
屏幕中顯現(xiàn)字幕的大小和行數都受到屏幕空間的限制,并且字幕在屏幕中的出現(xiàn)應該與演員的對話相吻合,所以演員的口型和人物的對白就直接影響到字幕出現(xiàn)的字數。字幕并不是一味地追崇多,如果大量的字幕一起出現(xiàn)只會造成拖沓的現(xiàn)象,而且也不利于觀眾對影視中畫面、音效等方面的注意;反之,過短的字幕顯示也會給字幕的空間位置帶來不足,并給觀眾的理解和信息的掌控帶來不足或誤區(qū)。
(三)口語化表達
電影受眾基本上都來自于各個層次和水平的人群,而電影本身具有娛樂性的效果,所以電影就要考慮到受眾對象的群體性特征,于是就促使字幕翻譯應該更多展現(xiàn)生活,富有真實的韻味和平民化的語言表達,同時也利于觀眾掌握電影情節(jié),所以字幕翻譯應該傾向于生活化、口語化,使其與觀眾產生共鳴。
三、《當幸福來敲門》的字幕翻譯策略
(一)語場對等
在字幕翻譯中常常涉及語場的表達,所謂的語場主要指發(fā)生在交際活動中的事情,在交際活動中語言表達就成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語場的實際作用性很大,既可以決定交際中的性質,也構成了交際的主題范圍,并影響了語言、詞匯的使用,所以交際活動中主題的凸顯就可以從語言的詞匯表達中凸顯。而交際活動的語場就相當于字幕翻譯的人物談論的主題。字幕翻譯需要根據相關的臺詞來確定語場,即談論的中心,在字幕翻譯中要著重圍繞這個中心來進行翻譯,并做到語場的對等性要求。例如,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主人公要出門去推銷產品,他妻子即將去上班時,此時兩人就開始圍繞主人公將要推銷的儀器而展開了對話,其中琳達說道:Come back without that,please.就可以表明他們的語場中心集中在這個儀器的身上,這句話翻譯成“那玩意兒賣出去了才能回來”,就展現(xiàn)了字幕翻譯的語場對等原則,有利于觀眾抓住人物談話的中心內容,并了解到字幕翻譯中采用的語言特色。
(二)語旨對等
在字幕翻譯中還特別要注意語旨的對等性,語旨主要是通過參與到對話中的人物關系和地位表現(xiàn)、態(tài)度等方面而體現(xiàn),人們會因為在交際活動中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語旨本身的特性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對話人物所采用的語言結構和語氣也是不同的。
1.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通過主人公和幾個不同人物身份之間的對話來表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并凸顯出因為對話角色的不同,所以說話者使用的語氣和語言態(tài)度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并保證了語旨的對等性要求。
(1)當主人公的兒子在詢問他“fuck”這個詞是否寫對的時候,他就告訴兒子以后都不要用這個詞來表達,“But this word no signs,so dont learn.Dont use that word,please?”在這一情境中,主人公實質上是在教育兒子,前面部分是在講明事理,而后面是在告誡兒子。其中說話者采用的語言特點也較為親切、和順,就像是一個慈愛的父親在教育自己的兒子,并讓觀眾確認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2)在電影的一處場景中,主人公看到了一個開著名車的經紀人,所以他想知道他是怎樣做到這一步的,于是他說“Man,I got two questions for you.”在這一句話中,字幕翻譯中出現(xiàn)了“請教“的字眼,就可以說明主人公對這個人表現(xiàn)出尊重的態(tài)度,也可以從中看出這個人獲得的社會地位確實比他高,所以在此處的字幕翻譯中就體現(xiàn)了語旨的對等性原則。
(3)在電影中的另一情節(jié)中講述到主人公因為拖欠房東三個月的房租,所以房東已經下達了命令要把他趕出去,“Listen,Chris.I want to you out of tomorrow morning?”從房東的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她的語氣表達得很強烈,甚至是一種命令的語氣,同時相適應的字幕翻譯也表達出房東的身份。
2.從劇中人物和觀眾之間的關系來看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當主人公看到墻上寫的“happyness”,他就對清潔工說明,這個詞是錯誤的,并要求他能清除一下,“And the Y? The Y.We talked about this.Its an I in‘hap-piness’.Theres no Y in‘happiness’.Its an I .”在這段話中,很明確表達出主人公發(fā)現(xiàn)了幸福的“幸”字寫錯了,這里出現(xiàn)的是辛苦的“辛”字,而在進行這一段的字幕翻譯中,翻譯者就要考慮到中國的受眾,或許有很多人并不一定識得“happiness”這個詞匯,但要為了體現(xiàn)翻譯的語言特色符合中國的語言習慣,并且為了翻譯語旨的對等性原則,所以翻譯者要采用中國的語言表達來解釋這一錯誤,就可以根據中國人對描寫形近字寫錯的語言表達來闡述,于是這句話就翻譯成:幸福的“幸”字寫成了辛苦的“辛”,這樣的字幕翻譯就能使中國觀眾很輕易地明白其中的意思,并讓兩種語言受眾都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內涵。
(三)語式對等
在字幕翻譯中還要尊崇語式對等的原則,語式主要是指交際者處在一定的語境中,并希望能達到最恰當的表達形式,通俗來說,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之中,交際者應該在什么時候和場合來采用書面語或是口頭語的語言表達。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主人公給一個公司負責人的留言就顯得十分正式和書面語: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training.Thanks to you,I am very happy to accept you invitation.在這一句留言中,使用的語言都是較為正式的,也突出了主人公對公司負責人的尊重和內心中的真實感謝真情,所以它的字幕翻譯就成了“非常感謝邀請我參加培訓。真的感謝您,我非常高興接受您的邀請”,中國觀眾對這一處的字幕翻譯也能立刻明白其中的含義,并且采用了許多個詞匯“非常”的表達,也符合中國觀眾內心中表達十分感謝的真誠感情,并做到了語式的對等性。
四、結 語
在字幕翻譯中,要如何選擇恰當的詞匯和語言表達來配合影視作品中的情境,這決定了受眾群體是否能接受和理解影視作品,所以采用保留源語語域的翻譯方式就能給翻譯者縮小在選詞方面的困境,同時也可以使譯文符合客觀性的要求,能有效地促進字幕翻譯的快速發(fā)展。另外,值得特別說明的是,我們應該以一種變化發(fā)展的角度來對待中外觀眾在心理上存在的差異性,因為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日益推進,也促使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互相受到感染。在當前的國際交往形態(tài)中,表現(xiàn)為文化的包容和寬容,中國也日漸強大,在國際的舞臺上,已經展現(xiàn)出強大的競爭力,同時我國也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xiàn)和個性的發(fā)揚,這一變化趨勢在英文電影的字幕翻譯中就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篇5
一、《當幸福來敲門》與“美國夢”
“美國夢”(American Dream)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指的是只要通過個人的不懈努力就能獲得成功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才能邁向繁榮。一般而言,“美國夢”包含幾個要素:美國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機會;成功取決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擁有平等的權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美國夢”之所以成為美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是它的歷史源遠流長。“美國夢”起源于17世紀,英國人首次來到美洲大陸,由此之后,大量歐洲人移民美國,他們的到來徹底地改變了北美大陸,從而使這塊新大陸變成了“希望之鄉(xiāng)”和可能實現(xiàn)一切夢想的理想天國。大量的歐洲精英人士移民美國(特別是清教徒),他們將歐洲的進步思想也移植過去。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教徒思想。清教徒并非一種宗教,而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tǒng)稱。清教徒是最為虔誠,生活最為圣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為了保證民主自由理想的實現(xiàn),由約翰?亞當斯、本杰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杰弗遜、羅伯特?利文斯頓和羅杰?謝爾曼所組成的五人小組,將這些思想寫進了《獨立宣言》。對于美國人來說,自由平等不僅是一種理想,一種信念,也成為一種制度和生活方式。隨著美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美國夢”的思想理念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前往美國追求自己的夢想,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移民國家。在美國歷史上,涌現(xiàn)出了一個又一個通過個人艱苦奮斗,最終獲得成功的知名人士。例如,通過個人努力,即使殘疾但也當上了美國總統(tǒng)的西奧多?羅斯福;依靠個人發(fā)明而創(chuàng)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從哈佛大學輟學之后奮發(fā)圖強,創(chuàng)辦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從小被親生母親拋棄成為孤兒的蘋果公司前首席執(zhí)行官斯蒂夫?喬布斯;從肯尼亞移民到美國的現(xiàn)任美國黑人總統(tǒng)奧巴馬。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出身貧寒或生活在美國中低階層的家庭。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似乎可以說明,在美國不管貧富貴賤,只要努力拼搏,就能獲得成功。
《當幸福來敲門》中對男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納奮斗過程的生動描寫,向觀眾詮釋了“美國夢”以及實現(xiàn)夢想的艱辛過程。
(一)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篇6
1,“美國夢”的歷史根源殛其含義
“美國夢”是一個被眾多美國人普遍信仰的信念。它源于英國對美國的殖民時期,發(fā)展于19世紀,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chuàng)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機會均等是“美國夢”的靈魂。聰明、勤奮與堅韌不拔是“美國夢”的必要條件,而幅度巨大的社會階級縱向流動,尤其是下層階級至上層階級的流動,是“美國夢”表現(xiàn)出來的最為顯著的特征。
2,《當幸福來敲門》簡介
憑借《當幸福來敲門》,威爾?史密斯獲得了第79屆奧斯卡影帝提名,演員在該片中的演出可見一斑。在這部影片中,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力Ⅱ德納(威爾?史密斯飾)是一名只有高中學歷的黑人醫(yī)療器械推銷員。由于無法緩解的經濟危機,妻子琳達(珊迪?紐頓飾)無法繼續(xù)忍受這樣艱難的生活,離開了克里斯。留下了他和5歲的兒子克里斯?托弗(杰登?史密斯飾)相依為命。妻子走后,克里斯父子二人的霉運并沒有結束。他們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房東掃地出門,在長途地鐵上打盹。在地鐵站的衛(wèi)生問內借宿,和眾多流浪者一樣去教堂尋求庇護。
費勁周折的克里斯贏得了在一家聲明顯赫的證券投資公司實習的機會,但是實習期內沒有薪水,而且最終只有一人可以正式進入該公司,成為證券經濟人。為了邁向幸福之路,日子再難,克里斯也決定走下去。艱難的日子并沒有催跨父子間的親惜與他們的信念,他相信幸福總會落到自己身上。
憑借過人的智慧與勤懇的努力,克里斯終于迎來了那幸福的時刻一他以第一名的驕人成績被公司錄取。幸福,終于敲開了克里斯的門。
3,《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現(xiàn)代“美國夢”分析
3.1超平尋常的個性特征仍然是現(xiàn)代“美國夢”勵志電影人物的行為基礎。
與以往單純強調個人自由和個人成功的勵志電影不同。《當幸福來敲門》將主人公優(yōu)秀的個性特征蘊含于濃烈的親情之中,使電影擺脫了一般美國商業(yè)電影固有的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空想,更加貼近于平常人可能探求的“美國夢”。影片雖沒有走出好萊塢貫常使用的通過夸張手法刻畫主人公某種不屈的性格,令其借此沖破外部條件制約獲得個人的成功的老路子,但卻著重突出了小人物對家庭、對親人所包含的深深的愛與責任。這種描寫方式使主人公堅韌不拔的性格品質脫離了好萊塢慣有的自負與傲慢,不但幫助其實現(xiàn)了個人的“美國夢”,同時也使劇情充滿了深深的人文關懷,令人為之動情。
一直以來,聰明、勤奮與堅韌不拔被認為是傳統(tǒng)“美國夢”的必要條件。隨著美國走出初期的土地殖民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只要肯干就遍地是機會的傳統(tǒng)“美國夢”逐漸失去往日的光環(huán)。盲目相信通過個人努力就能夠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的人,就如影片中幻想使用骨密度掃描儀跨越時空的流浪漢一樣使個人努力終究歸于空想。加德納曾設想通過推銷骨密度掃描儀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為了這個夢想。他把全部積蓄投入其中。然而,個人的努力終究難以抵擋資本經濟的力量,對市場的錯誤判斷使其產品積壓不斷,幾乎令加德納的生活難以為繼。妻子的出走、兒子的學習壓力以及生活的極度拮據,迫使加德開始反思自己傾其所有想要實現(xiàn)的“美國夢”。在接連不斷的困難與挫折中,兒子成了他勇敢面對挑戰(zhàn)的精神支柱。激勵著他堅強地承受社會與生活所施加的種種磨難,并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
與傳統(tǒng)“美國夢”所鼓吹的個人主義所不同,加德納優(yōu)秀的個性特征并非源于人盡皆知的“美國夢”信仰,亦非完全相信所謂的機會均等,他的全部奮斗動機來源于尋常小人物對親情的執(zhí)著與信仰。而這一點,恰恰是影片所展示的現(xiàn)代“美國夢”與傳統(tǒng)“美國夢”的最大不同。
3.2對某種行業(yè)的知識天賦是現(xiàn)代“美國夢”電影人物異于傳統(tǒng)的重要個性特征。
從獨立戰(zhàn)爭直至19世紀末期,美國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據并投資和開墾。正因為如此,起源于農業(yè)經濟的傳統(tǒng)“美國夢”并不強調個人在所從事行業(yè)中的知識天賦。工業(yè)革命后,美國社會逐漸進入資本與工業(yè)融合的轉型期,貧富差距開始顯現(xiàn)。所謂的機會均等以及廣泛的社會縱向流動等必要條件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基礎,傳統(tǒng)“美國夢”在當今的社會中難以再現(xiàn)往日的輝煌。
《當幸福來敲門》的新意在于通過審視社會歷史的變遷,挖掘出現(xiàn)代“美國夢”所著重強調而傳統(tǒng)“美國夢”卻不甚看重的人物天賦特征。影片中,加德納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與證券公司人力經理不期而遇。這次偶遇。使他在處理數字上所具有的天賦以及長期從事推銷員所練就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這位經理人的首肯,并最終在接下來的實習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唯一的正式工作合同。影片這里所體現(xiàn)的,其實是兩代“美國夢”追尋主體在不同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所要求具備的個性特質差異。美國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搜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在內已經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各類現(xiàn)代“美國夢”,不難發(fā)現(xiàn)其背后無不隱藏著追求主體的行業(yè)天賦因素對其成功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難以想像。奧巴馬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法律行業(yè)知識,其欲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tǒng)的“美國夢”會成為現(xiàn)實:比爾蓋茨若不是因其具有軟件行業(yè)知識與天賦而輟學創(chuàng)業(yè),如今的微軟公司會在行業(yè)中達到現(xiàn)在的 壟斷地位。
時代的變遷所造就的社會差異,注定了洛可菲勒與卡耐基式依靠創(chuàng)業(yè)熱情與個人奮斗式的“美國夢”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將難以為繼。注重行業(yè)知識與天賦的主體個性特征正成為現(xiàn)代“美國夢”文化的全新表現(xiàn)符號。
3.3對機遇的敏銳發(fā)現(xiàn)與及時把握是現(xiàn)代“美國夢”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條件。
與傳統(tǒng)的“美國夢”相比較,現(xiàn)代“美國夢”更強調對機遇的發(fā)現(xiàn)與把握。一直以來,美國出于保護所謂“完全自由市場經濟”的目的,通過法律嚴格控制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所起到的行政調控角色。這種鼓勵完全由市場主導的自由經濟從表面上看來,易造成社會階層從下到上的縱向流動。即使現(xiàn)在。許多美國人仍然認為在美國獲得成功的機會在世界其它國家是找不到的。與其它大多數國家不同,美國所擁有的經濟自由度在某種意義促成了美國社會階層的快速流動性。
篇7
1 聽說的重要性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在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中,“聽”列于首位,“聽”是我們人類學習語言的第一途徑。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在人們的交際活動中11%用于寫,15%用于讀,32%用于說,而至少42%的時間用于聽(Cooper,1998),這足以見“聽”“說”的重要性。
2 英文電影聽力教學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途徑或教學法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在理論上,建構主義理論、二語習得理論、心理學原理為電影聽說教學提供了足夠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奠基人Jean Piaget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法而獲得的。在具體教學中應充分應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與促進者,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手段,激活英語課堂教學,以求最佳教學效果。
同時,心理學原理也主張多渠道地感知認知對象,提高感受性。語言學家威多森(H.G.Widdowson)指出“Teaching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通過視、聽立體地對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那么使用英語影視片做到了形、聲、像的完美統(tǒng)一,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得以大大的激發(fā)。
二、英文電影聽說教學的優(yōu)越性
電影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集美術、音樂、文學、表演為一體,集中反映了人類文明與文化生活。英語原聲電影由于其巨大的覆蓋面和鮮活的語言、生動的場景是非常有價值的聽力影像材料來源。因此,電影教學彌補聽力教學中資源不足,對課堂英語聽力教學起到了推進作用。
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大的動力。電影以其直觀表現(xiàn)手法,豐富的內容和藝術感染力,刺激著學生的感官,使他們在學習中保持度的興趣和注意力。雖然完整的聽懂整部電影有較大的難度,但通過視覺得到信息幫助他們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學習電影中目的語言的欲望。
2 讓學生學到地道的英語口語
重讀、弱讀、連讀、語調、意群等的技巧對聽力理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重讀、語調的變化會改變語句的意思,給句子帶來不同的理解,意群的分辨也會影響聽者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電影教學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語環(huán)境,提供標準地道,生動真實的語言輸入。在日常會話中,外國人的語音,語調也會著場景的改變而改變,有時還會夾帶有不同的背景聲音,但這些因素并沒有包容在一些錄制的聽說材料中。有些學生聽懂了磁帶的內容,但卻聽不明白外國人說的話。電影就可以彌補上述不足,電影提供的是清晰、標準的發(fā)音和生活化語言,甚至還包括在特殊場合下的用語。學生能夠融入在原汁原味的語言環(huán)境培養(yǎng)語感,提高英語水平。同時,學生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學習語言樂趣,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3 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
電影是文化的傳播者,無論是故事的敘述,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及人物關系的變遷都有著很多和中式思維不太相同的地方,而這些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文化差異,卻不能僅僅用語言分析透徹,這就需要我們對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的一些特點加以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再逐點分析,不斷地加以總結,用心體會東西方價值觀念的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的差異,通過對西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綜合理解,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英語交流。
4 語言交際
人們的交際是通過言語交際手段和非言語交際手段進行的,也就是說整個信息是通過言語交際手段和非言語交際手段兩者的結合來傳遞的。非言語手段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姿勢、位置及身體的不同的移動方式等。非言語手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言語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在生活場景缺失的情況下學習語言的交際,英語電影是學生接觸、感受英語非言語交際的最直觀途徑。
三、英文電影用于高專聽力教學的具體實施
在英文電影輔助聽說這門課的實踐教學中,我采用了三個階段進行嘗試性教學:課前準備預覽階段,課堂播放與練習階段,鞏固提高階段。本論文以“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當幸福來敲門》這一影片為例進行說明。
1 課前準備預覽階段
在欣賞《當幸福來敲門》之前,對影片背景知識,包括電影背景、主要演員及影片獲獎情況先作簡單講解介紹,約1課時左右。在這一階段先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來“熱身”,進行思維擴展,幫助學生利用現(xiàn)有知識圖式,激活現(xiàn)有英語詞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要加以回答,以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影片,有的則暫不回答,留下懸念要求學生在觀看電影時盡量找出問題的答案,以引起他們觀看影片的興趣。如以《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為例,在上課開始時利用brainstorm來引出這部影片:
Q:Have you watched this film?(看過這部影片嗎?)
Q:Have you ever seen the film acted by Will Smith?(看過威爾史密斯的影片嗎?)
Q: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American Dream?”(對美國夢如何理解?)
教師在課前應該把擬播放影片的歷史背景、故事的梗概、人物次序表、好詞佳句以及生詞、難句預先打印出來,提前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課前預習這些材料,活學活用。還可布置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收集有關的單詞、句子等。這樣學生就能更加輕松自如地觀賞影片了。
2 課堂播放與理解階段
在電影教學當中,不是一次性從頭到尾把整部電影看完,而是按照電影內在的場景(scene)進行播放,放多少個場景由可用時間決定。教師針對電影里面隱藏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問題進行分析。《當幸福來敲門》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美國經濟及社會現(xiàn)象與問題,同時又是一部非常勵志的影片,里面大量的臺詞非常鼓舞人心,結合情景,相信會比單一的聲音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Will Smith扮演的Chris Gardner對他兒子說的一段話“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People can't di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it,You want something?Go getit?Donk over let someone tell you,You can't do something,Noteven me,”“你有夢想的話你就得去保護它。那些自己沒有成才的人會說你也不能成才。別讓人家說你成不了大器,包括我,好嗎?”這些臺詞及情節(jié)的正確引導不但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而且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3 鞏固提高階段
這部分包括口頭練習和筆頭練習,2課時左右。口頭練習主要是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配音等,筆頭練習主要是寫電影的影評及觀后感。
(1)小組討論。學生可就各個專題如故事情節(jié)、主題音樂、某個人物甚至某句給人印象深刻的臺詞進行自由評說,如可以提問題來啟發(fā)學生進行討論:
Q:What's your definition of success?
Q:What's your attitudes towards setback and failures?
小組討論的過程。首先把班級分成四到五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組織討論。然后老師分配給每個小組一個任務。例如:A組負責概括故事情節(jié);B組負責分析主要人物,c組負責分析劇情;D組負責寫觀后感,等等。鼓勵各組學生盡情表達他們的觀點,在小組其他成員討論的同時組長要做筆錄。最后每個小組的代表公開表達本組的觀點,其他小組成員在聽后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各小組之間可以就分配的任務內容進行探討。
(2)角色扮演,是讓學習者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目的語語言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教師先播放片段,再分配角色,要求學生根據原話進行模仿(也就是模仿影片中的發(fā)音、語調、節(jié)奏、語氣);角色扮演對學生自由表達,自感的流露非常有利。成功的角色扮演的特點:語境應該有趣、具有挑戰(zhàn)性、滿足學生的需要;角色應該適合學生;每位同學都參與到其中,氣氛輕松。
(3)配音,也就是關掉聲音,只播放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自己來說。這就意味著他們表達要更加準確,這要求很高,因為學生得先認真聽對白,準確地記下來。他們還要模仿發(fā)音、語調,以使得配音真實。這種練習具有挑戰(zhàn)性,但是學生所喜愛的,他們認為這樣才可以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配音不失為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4)寫影評。觀看、理解電影之后,要總結性地撰寫影評,借此即可以促使學生對影片的內容進行思考和理解,又可以對影片的認識有一個加深和升華,既鍛煉了學生“寫的能力”,又鞏固了學習內容,是英文電影欣賞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篇8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跨文化意識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先決條件。但是,由于大學英語第一課堂的課時緊、教學內容多,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單純的英語語言教學仍然是課堂教學的絕對主角,因此,學生跨文化意識淡漠,對英語的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層面,而缺乏實際運用能力,更缺乏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本文擬論述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采用課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結合課文內容,借以課外英文影視賞析的輔助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其更多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從而在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的同時,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用英文電影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意義
Brown(1987)認為語言學習者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沒能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K,J,Irving認為:學習第二語言,沒有了解其文化,就如同光靠學習司機手冊練習如何開車,而沒去掌握方向盤進行實地駕駛一樣(尹丕安,2007)。美國語言學家Sapir(1921)曾指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和信念。”他(1988)認為語言是文化和社會的產物,因此必須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 (1993)也認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不僅表達文化、體現(xiàn)文化而且語言是文化的象征。總之,語言既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就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各自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各不相同。英文影視作品能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向觀眾早現(xiàn)精美的畫面、動人的情節(jié)。觀看英文影視,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受純真的語音語調,學會地道的英文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語言交流中應具備的跨文化意識。
三、利用英文電影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當今新興的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知心理學家Jean Piaget(1981)的認知發(fā)展學說是建構主義學習模式的心理學基礎。其核心內容是:知識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每個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的結果。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大學英語是外語教學的高級階段,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應用技能。因此,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師應更重視學生文化系統(tǒng)的認知,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Hudson(1980)認為文化是“從社會習得的知識”。著名的新型教育和商務培訓專家斯托克威爾(stockweH)在《快速學習理論和實踐》中指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是改變學生單純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符合信息社會要求的新教學模式。它主張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研究性學習方法指導下的學生課余英語影視作品賞析,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一種主動探究“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良好習慣,使“看它、聽它和感覺它”成為一種可能,是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效途徑。它能使學生通過大量的影視作品,在相對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社會,習得文化。
四、利用英文電影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實踐探索
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中,有多篇課文是關于英語國家文化主題的文章。以下是筆者利用英文電影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教學實踐探索。
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 讀寫教程2》第一單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時,筆者采用課堂講授課文(多媒體教室)、課外欣賞電影(利用電腦進行的自主學習)以及小組討論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觀看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并開展影評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美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該單元A課文題目為:“時間觀念強的美國人”。大意是:美國人認為如果不求進取就會落后。這種態(tài)度造就了一個致力于研究、實驗、探索、不斷進取的民族。美國人把時間視為一種寶貴的資源。他們珍惜時間,開門見山談正事。與亞洲國家生意人慣用的商務拜訪等禮節(jié)往相比,美國人更愿意通過發(fā)傳真、打電話或發(fā)電子郵件與他人進行交流,盡管電子交流缺乏人情味,但能迅速而成功地解決問題或完成工作,被視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標志。
為了讓學生了解美國人這種行為趨向的淵源,筆者要求學生課前欣賞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該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的是沒有任何顯赫家庭背景的普通美國人,黑人小人物克里斯?加德納于上世紀80年代憑借智慧和努力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故事。該片可視為實現(xiàn)美國夢,體現(xiàn)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完美范本。它濃縮了美國人的生活歷程和性格特征,折射出美國文化模式中以“行動”為主的行為趨向。
在課前,筆者先布置了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在自主學習室借助電腦觀看該片,然后根據影片內容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主人公時間觀念強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念(提示學生從的角度去思考)? 電影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大眾文化形式,對于這樣的小組課外作業(yè),學生參與完成的積極性很高。他們與組員溝通、商量觀看的時間,協(xié)調、分配討論的任務,通過探索、辯論,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已經變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為了尋 找答案,他們反復觀看該片,借助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查閱資料,還通過電話、短信、郵件將自己的想法主動與同學溝通。或者找老師商榷。
在課堂上,筆者在分析講解課文前,先進行了文化背景知識導入。采用各小組派代表陳述的形式對兩大問題在全班進行進一步討論。他們認為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時間觀念強,精于安排工作、學習、娛樂和社交的時間,力爭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然后他們就用影片中的例子來支持他們的觀點。比如:克里斯似乎永遠在狂奔之中:奔跑著去幼兒園接兒子,奔跑著趕公交車……再比如:為了從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成為證券公司的股票經紀人,克里斯要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努力地爭取時間去聯(lián)系潛在的客戶。他不停地打電話,整天堅持不喝水――這樣就可省下上廁所的時間,他拼命地擠出每一分鐘去與他人競爭。他利用業(yè)余時間為了生計而推銷測骨儀,晚上通宵達旦地看書。他忙碌的唯一目標就是圓滿完成任務,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學生認為美國人生活節(jié)奏快,時間對于美國人來說如同金錢一樣可以觸摸。
至于第二個問題,同學們一致認為美國人的行為趨向深受基督教義的影響,因為本片多次提到上帝和杰弗遜的《獨立宣言》。片中克里斯5歲的兒子講落水者祈求上帝拯救的小故事:一艘船過去了,落水者拒絕被救,說:“上帝會來救我的。”第二艘船又過去,他仍然拒絕被救,說: “上帝會來救我的。”后來落水者淹死后來到天堂,問萬能的主:“為什么不來救我?”上帝回答道:“我已經派兩條船去救你了。”導演巧妙地通過孩子不經意的笑話告訴觀眾美國人信奉的基督教義: 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片中導演安排的那場教會收容所聽牧師布道、聽教徒唱圣歌的情節(jié),使學生了解到,在美國人看來,珍惜時間努力工作追求幸福是上帝賦予的“天職”。
篇9
外語影視欣賞與外語學習概述 外語影視欣賞與外語學習概述 :視覺文化研究 全球化時代中國電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風格
外語影視欣賞與外語學習概述 文 章 來 源 自 3 e du教 育網
學好英語,必須了解該門語言使用國家的歷史政治、宗教哲學、價值觀等.文化意識給予外語影視作品其價值,主要指影片“在話語事件中,參與者所共有的有關社會機構和思想意識方面的背景知識.”[2]經典的英語影視作品是在對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與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和濃縮之后演繹出來的精華,是對現(xiàn)實社會與生活的概括和總結.經典的英美電影還反映了英美國家的文化的各個層面,折射出英美國家主流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觀等,是我們了解英語使用國家的文化最形象生動,最簡便快捷的途徑.比如通過觀看《亂世佳人》和《冷山》等作品,就可以了解美國內戰(zhàn)時期美國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和風土人情;通過《辛德勒的名單》、《珍珠港》等影片,可以獲知二戰(zhàn)時期的部分歷史和美國等西方民眾對二戰(zhàn)的看法和態(tài)度;通過《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等經典勵志電影,可以感受到普通美國人對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追求幸福和成功的信仰和堅持.[3]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老師通過口頭教學傳授的文化知識非常有限,涉及的方面也較少,其表現(xiàn)力和震撼力沒有影視作品來得真實,學生只能在腦海中想象當時發(fā)生的情景,因此對西方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夠深入,而英語影視作品的人物、對白、影片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以及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得西方國家的文化和語言自然而有效的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聽覺、視覺乃至內心感悟等方面受到深遠的影響,是在校學生很好的學習資源,而且可以使英語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富有趣味性,其所傳遞的文化信息遠遠超出以前傳統(tǒng)的口頭教學方式.影片中包羅萬象的文化訊息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樂此不疲,且印象深刻.如:在《埃及艷后》、《莎翁情史》等影片中,我們可以通過影片了解當時所處時期盛行的服飾風尚,通過觀看《芭比特的盛宴》、《巧克力情人》等影片,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西方國家的不同的飲食文化.所以說,經典的英語影視作品既是英美等英語語言國家文化各個層面的生動體現(xiàn),了解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可以使學生視野更開闊,加深了對西方國家的人文歷史、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的認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經典原版英文電影很多都是根據英語文學名著改篇拍攝的,其反應出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史、人文知識、宗教信仰、哲學等.因此經常觀看英語影視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和文學欣賞價值,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英語影視作品中經典臺詞蘊含著人生哲理英語影視欣賞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模仿和學習影片中的經典英語臺詞,這些影片中的臺詞往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簡潔明快、震撼人心,通過影片的人物的精湛的演繹技巧,使得影片中蘊含的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人生哲理很容易與人產生共鳴.這些人生哲理往往是影片的靈魂所在,學生既可以學習背誦經典電影臺詞,也可以通過觀看影片而引發(fā)對作品和現(xiàn)有生活的思索,在學習語言中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和提高個人的文學修養(yǎng).如:ForrestGump“MyMommaalwayssaid:lifeislikeaboxofchocolate,youneverknowwhatyougonnaget.”
有的善良勇敢,有的奮發(fā)向上,有的樂觀開朗,有的坦率真實,都是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的榜樣.如:在《當幸福來敲門》影片中,克里斯?加德納說到:“Youwantsomething.Gogetit!”正因為克里斯?加德納刻苦耐勞、奮發(fā)向上的積極精神,最終取得成功的典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楷模.又如在《教父》中,“Iwillmakehimanofferhecan’trefuse.”從表面上看,這句話看上去平淡無奇,語氣緩和,但是在看完影片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句話恰如其分的反映出教父堅強的性格和說一不二的行為方式.方智范說:“21世紀,我們需要新的人才觀,新型的人才培養(yǎng)里面應該包含人才的文學素養(yǎng).而從人才的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的角度來講,文學素養(yǎng)是一個健全的現(xiàn)代人的必備素養(yǎng).”[6]學生通過觀看富有哲理的和激勵進取等的英文影片,可以使我們的心靈受到洗禮,激勵我們學生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在提升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的基礎上,從而提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
篇10
《當幸福來敲門》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勵志故事。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正處于低谷。已近而立之年的克里斯•加德納(威爾•史密斯),28歲才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父親,下定決心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爸爸。但事業(yè)不順,生活潦倒,只能每天奔波于各大醫(yī)院,賣高密度掃描儀,偶然間了解到做證券經紀人并不需要大學文憑,只要懂數字和人際關系就可以做到后,就主動去找維特證券的經理Jay Twistle,并憑借自己的執(zhí)著、非凡的妙語,得到了一個實習的機會。但是實習生有20人,他們必須無薪工作六個月,最后只能有一個人錄用,這對克里斯•加德納來說實在是難上加難。這時,妻子因為不忍窮苦的生活,獨自去了紐約,克里斯•加德納和兒子亦因為極度的貧窮而失去了自己的住所,過著東奔西跑的生活,他一邊賣高密度掃描儀,一邊作實習生,后來還不得不每天去教堂排隊,爭取得到教堂救濟的住處。但是克里斯•加德納一直很樂觀,并且教育兒子,不要灰心,尤其在籃球場的那段話記憶猶新:別讓人家跟你說,你成不了大器,即使我也不行。因為極度的貧窮,克里斯•加德納甚至去賣血。“功夫不負有心人”,克里斯•加德納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脫穎而出,獲得了股票經紀人的工作,后來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公司。
隱 喻
影片除了激發(fā)人無限斗志的故事,還有一些精彩的細節(jié)處理令人深思。在這些細節(jié)中無不存在一些恰當的隱喻,本文在此加以整理,希望對讀者和觀眾能有所啟示。
首先,故事的片頭便閃現(xiàn)出《獨立宣言》中涉及幸福的那段文字: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人們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不可剝奪。也就是說,幸福是寫進了美國的《獨立宣言》中的,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這正體現(xiàn)了美國人對美國夢的理解。在片中,主人公加德納以獨自的形式再次提到《獨立宣言》中關于自由和追求幸福的那部分“Thomas Jefferson mentions happiness a couple times i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May seem like a strange word to be in that document,but he was sort of…He was an artist”,他因此得出結論:“也許幸福只是讓人追逐的東西……”可見,影片中的《獨立宣言》所宣告的正是影片的主題:即人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得到它。除此之外,在兒子所上的那所幼兒園的墻上“happiness”被錯寫成“happyness”,雖然加德納不斷地對其他人說及此事,但人們對此無動于衷。這里將幸福“happiness”錯拼為“happyness”也隱喻了影片對幸福的理解:幸福到底是y還是I,幸福里面沒有為什么(y=why),只有我(I),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幸福。
隱喻二:魔方。魔方在影片中出現(xiàn)過多次,嫻熟地玩弄魔方的技能表現(xiàn)了克里斯良好的數學天賦與空間思維潛質,正是這些天賦第一次博得了主管的好感,給了主人公敲開“幸福”大門的可能。魔方對克里斯來說無疑是打開幸福之門的一塊敲門磚。同時,魔方的多面性又意味著命運的無常。盡管克里斯得到了實習的機會,但是他成功的道路卻并非一帆風順。
隱喻三:高密度掃描儀。克里斯賣的高密度掃描儀莫名其妙地被流浪漢一見鐘情,看成是時空機器,這是一個隱喻,時間與命運畫上了對應線。他總想回到17世紀的時光,在流浪漢看來,17世紀是永遠不可能回去的美好時光。利用流浪漢的固執(zhí)理解,影片牽出了渴望時光逆轉的意象。對于克里斯一家來說,過去的時光是值得追憶的,影片中也流露過這樣的話語。過去艱難但至少家庭和睦,有溫馨的住房,人生也有片刻歡愉如遇見證券經理人的那一刻,沒有高密度掃描儀時家庭生活寬裕時夫妻恩愛的場面,那時妻子不用逼迫自己找每天連續(xù)工作16個小時的工作,也就不用棄他們而去。想想這些舊時的回不去的時光,只有追憶,而現(xiàn)實不會因為追憶有所改變的,追憶只是對殘酷生活的彌補,猶如沒有活力的老奶奶追憶年輕時的愛情一樣,彌補不了現(xiàn)實的缺口。渴望時光逆轉反映的是對現(xiàn)實的無奈和長久的忍耐。這個意象加深了對克里斯處境的刻畫。在圣誕節(jié)的那天,他和兒子流落在車站,他們沒能幸運地找到一個睡覺的地方,只得帶著沒賣出的儀器,漫無目的地坐在地鐵站的長凳上。兒子很沮喪,父親害怕孩子失去對生活的信心。于是告訴孩子:我這臺設備是個時光機,一摁電鈕我們就能回到過去。孩子剛開始不相信,父親想辦法引發(fā)了孩子的想象力,想著他們回到了侏羅紀恐龍時代,孩子被打動了,和父親一起展開了想象,和恐龍們開始了一場追逐游戲。他用自己的幽默,編了這個恐龍時代的故事把兒子引到公共廁所里,度過那個寒冷的夜晚,擁著兒子,用腳頂著別人固執(zhí)的敲門,他第一次留下了熱淚,無聲的,他在想什么,艱難的困境?自憐?還是以前的美好時光的不再歸來?在他們最漫長的一夜里,這個從來不曾求過別人的高貴的男子落淚了。
同樣是這臺儀器,在影片中,克里斯兩次丟失,又失而復得。每次丟掉,對他而言都是雪上加霜,而每次他拼命地找回來時,又是如釋重負。這臺儀器代表幸福,克里斯一次又一次地追逐和超越。
隱喻四:奔跑。影片有多處奔跑:追嬉皮女郎兩次,跑去面試, 逃避出租車的追逐,追流浪漢,兩處下電梯,兩次丟儀器……克里斯為生計奔波,為了愛的實現(xiàn)而奔波。因為嚴峻的現(xiàn)實條件不允許他給兒子良好的教育和孩子應得的衣食無憂的幸福。奔跑的意象充滿動感,矯健的身姿,場景的快速切換,畫面強烈的運動感使劇情氛圍緊張了起來,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戲劇沖突,如逃避出租車司機時他跑,司機在追,克里斯又回去拿落下的高密度掃描儀,差點被司機抓住,他跑過廣場,車在追,車隨時有橫插過來的可能。克里斯終于跑下下移電梯,剛松一口氣,后面司機又追來了,他無奈只能氣喘吁吁地跑上即將關門的地鐵,可是高密度掃描儀被夾在了車門外面,沒辦法只能放棄了手中的掃描儀,恰巧被流浪漢撿去。小小的故事,因為跑,場景被快速的切換,鏡頭增加了運動感,銀幕躍動著,克里斯的生命力從寬寬的銀幕上噴薄而出,激發(fā)觀眾的心,一樣為之律動。奔跑的人生狀態(tài)。奔跑成為克里斯的生活狀態(tài)。每個人都在追逐著自己想要的東西,人生是動態(tài)的,靜止的人生是一潭死水,只是時間的自然流失,沒有了生命的意義。只有不停的追求,才可以達到自己的夢想。在落魄失意中,克里斯沒有迷失自己,他給自己一個夢想和未來,站在籃球場內,扶著鐵絲網,他對小小的兒子說當夢想來的時候一定要緊緊地抓住它,絕對不讓他溜走。威爾•史密斯(克里斯的飾演者)在接受采訪談到自己演這個片子時說,你只要能創(chuàng)造一種東西,不去否認它,你就會獲得更多的力量。不管實際情況怎么樣,你都要超越它,你必須相信成功已經是板上釘釘。克里斯就是這樣的人生狀態(tài)。
他在繁忙的馬路上穿梭著,慌張、倉促、狼狽,黑色的西裝似乎油油的,透著拙劣,領帶短短的,在奔跑中像一塊破抹布晃在胸前。沒有放棄的資本,他矯健的身軀跑出了專注。他的聲音響起,就在這樣的場景,或許是他的回憶,“這就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叫疲于奔命”。英文是call for money or something(對金錢或者其他東西的追逐),翻譯成中文“疲于奔命”就多了些無奈和緊張。疲于奔命,好在他年輕、健壯、心中有責任和夢想。
隱喻五:寓言故事。影片中兒子曾經給克里斯講過一則寓言。一天,有個人在水里快淹死了,這時一只船過來問他:“需要幫助嗎?”,他回答說:“不了,謝謝,上帝會救我的。”后來又有一只船過來問他:“需要幫助嗎?”他回答:“不了,謝謝,上帝會救我的。”后來他淹死了,上了天堂,他問:“上帝啊,你怎么不救我?”上帝回答說:“我不是派了兩艘大船去救你了嗎?笨蛋!” 克里斯忙于趕路,并未對兒子的講述發(fā)表任何評價。但是這看似不經意的寓言,卻印證了克里斯的自強不息,自我拯救之路。
隱喻六:眼淚。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克里斯曾不止一次流下眼淚。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次。一次是在地鐵站的公廁里,克里斯摟著兒子坐在地上,用腳頂著別人固執(zhí)的敲門,他第一次留下了熱淚,那是辛酸的淚水,前途的迷茫,但同時也是一次壓力的釋放。另一次是在片尾,當他得知自己被錄用了,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成功的喜悅,幸福的淚水,尤其是在歷經磨難之后。
隱喻七:唱詩班的動情演繹“Lord,dont move that mountain; give me strength to climb it.Please dont move that stumbling block,but lead me,Lord,around it.My burdens,they gets so heavy,seem hard to bear,but I wont give up.Because you promised me.Youd meet me at the altar of prayer.”這一段歌詞暗示著克里斯克服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決心。Mountain,stumbling block 意指外在的重重困難;burdens指克里斯身心俱疲。但他表達了決心“I wont give up”。
隱喻八:影片最后父子間的一段對話。
兒子:Hey,Dad,listen to this.Knock,knock.
父親:Whos there?
兒子:Shelby.
父親:Shelby who?
兒子:Shelby coming around the mountain When she comes.
兒子:Knock knock.
父親:Whos there?
兒子:Nobody.
父親:Nobody who?
父親:Nobody who?
父親:Now,thats funny.I like that one.
這個笑話的寓意指的就是敲門的“幸福”,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NOBODY!誰都不是!只有你做好充分準備了,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你才能抓住他!
[參考文獻]
[1] 李蘭,胡騎兵.平淡之中見真實[J].電影文學,2007(16).
篇11
一、要想得到幸福,必先經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
克里斯•加德納(威爾•史密斯飾演)是一個聰明的醫(yī)療設備推銷員,他勤奮努力,可是在經濟大蕭條時期,他推銷的骨質掃描儀由于價格昂貴,很難推銷出去。而這些掃描儀花費了克里斯的全部積蓄,它們是克里斯夫婦對于幸福的最初期盼,裝載著他們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夫婦倆曾經在這些掃描儀前面合影留念,但事與愿違,掃描儀的推銷并不如想象中那樣順利,醫(yī)生對其的評價是又貴又毫無價值。掃描儀賣不出去,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要交房租,兒子上幼兒園要交學費,要交違規(guī)停車的罰金,還要交稅。為了生計,他的妻子琳達每天要做兩份工作,可幸福仍然離他們很遙遠,妻子不堪生活的重壓離他而去,只留下他和5歲的兒子克里斯托夫相依為命。一次稅收,讓他徹底破產,銀行賬戶里只剩下21元錢,因為沒錢付房租,他曾經義務為房東粉墻,但最終和兒子還是被攆出了公寓,來到地鐵站的洗手間里度過了艱難的一夜,次日清晨,兒子睡夢中,門外有人急促敲門要上廁所,為了不打擾兒子的睡眠,他用手捂緊兒子的耳朵,用腳使勁蹬住門,兩行熱淚順著他的臉狹流了下來,男兒有淚不輕彈,此刻的克里斯既無助又無奈。他最初的夢想破滅了,無家可歸了,妻子也走了。他開始帶著兒子過著流浪的生活,他不得不提著40多磅重的醫(yī)療儀器四處奔走推銷以糊口;因沒錢交違規(guī)停車罰單,在警察局被扣留了一夜;因無力支付出租車費用而被迫逃跑,結果掃描儀丟失,手也被公交車夾了;三番五次為了追丟失的掃描儀,差點被車撞死,鞋子也跑丟了一只;下班后帶著兒子一路狂奔,只為趕到提供住宿的救濟所排隊去搶床位;沒錢購買零件修理掃描儀,他甚至去醫(yī)院賣血。此時克里斯的情況真可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來形容,但如此凄慘的生活并沒有擊垮克里斯,也沒有摧毀父子間的親情和他們的信念。在自己的努力和兒子的鼓勵下,克里斯愈發(fā)地堅強起來,并迸發(fā)出了驚人的斗志。影片中當克里斯用賣血的錢修好失而復得的掃描儀,在黑夜中它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這個鏡頭從某種意義上就預示著幸福的即將來臨。[1]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克里斯了解到做證券經紀人只要精通數學和會為人處世就行。只有高中水平的克里斯知道希望很渺茫,無論是學歷還是生存環(huán)境,在行業(yè)競爭中他都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通過努力,他突破了重重困難,獲得了面試的機會,成為維特證券公司20個實習生當中的一員。但是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實習期間沒有薪水,實習6個月后能不能留在證券公司還無法預料,面對逆境,他沒有退縮。在實習期間,克里斯學歷低,生存壓力大,要照顧孩子,還要為每晚的棲息之處而奔波,所以每天要用6小時的時間完成別人9小時的工作。為了不耽擱時間,他給客戶打電話從來不放下電話,結束一次通話立即撥另一個電話。為了節(jié)約更多的時間,他一天不喝水,這樣就可以把上廁所的時間也省下。在別人進入夢鄉(xiāng)的時候,他借著窗外的燈光苦讀股票“圣經”,在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努力推銷最后一臺骨質掃描儀。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咬緊牙關,挺了過來,因為他始終堅信:只要今天夠努力,幸福明天就會來臨!皇天不負苦心人,六個月實習結束,在所有實習生當中,克里斯以第一名的成績被正式錄取,成為一名真正的證券經紀人。后來克里斯•加德納通過繼續(xù)努力,于1987年成功地創(chuàng)辦了GardnerRich投資公司,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該影片克里斯從艱難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經歷從某種角度上也印證了孟子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
我們知道黎明前的黑暗是最可怕的,但只要能挺過去,過后就是陽光。希望是上天給予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生命終將輝煌。當我們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開心的時候,請告訴自己:不拋棄,不放棄,堅持到底就是勝利!要用比別人更多的付出換來自己目標價值的實現(xiàn),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許會有各種各樣的結果,設想一切可能失敗的原因,找出應對的方法,成功就會更近一些。[2]
二、幸福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和抓住各種機會
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主人公克里斯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面是因為他經受住了磨難和考驗,吃苦耐勞,向著既定的目標去努力奮斗;另一方面與他對機遇的敏銳發(fā)現(xiàn)與出色把握有關。克里斯是個善于抓住機會的人,在幸福還很遙遠的時候,他抓住了任何一個向幸福靠近的機會。
篇12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1)05-015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78[本刊網址] http://省略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學英語教育經歷了一個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教育部2007年下發(fā)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在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中,教學時間,尤其是聽說教學的有限性,教學內容的單一性,英語學習環(huán)境的局限性,都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之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底子與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缺乏一定的英語學習興趣,導致英語教學的效率不高。這樣的英語教學難以適應對高職生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定位。瑞士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著眼于學生的興趣點,將影視教學合理引入到英語教學課堂中。
一、利用英文電影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普遍缺少語言環(huán)境,除了課上時間,很少有人會有意地創(chuàng)造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而英文電影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不足。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雖然學生英語聽說水平普遍較弱,但對于英文電影還是有著一定的興趣。有些學生在業(yè)余時間也會利用電影進行英語學習,但因方法不當,并無多大成效。鑒于此,筆者曾有針對性地選取了一些勵志或讓人身心放松的電影。如《阿甘正傳》、《當幸福來敲門》、《獅子王》等,并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聽說訓練:
(一)角色扮演
選擇影片中經典的片段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角色扮演。筆者所選取的是阿甘母親去世前,阿甘跟母親的最后一次對話:
Gump:What’s the matter,Mama?
Mum: I’m dying. Forrest. Come on in,sit down over here.
Gump:Why are you dying,Mama?
Mum: It’s my time. It’s just my time. Oh,now...don’t you be afraid,sweet heart. Death is just a part of life.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 I didn’t kno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 your mama. I did the best I could.
Gump:You did good.
Mum: Well...I happen to believe you make your own destiny. You have to do the best with what God gave you.
Gump:What’s my destiny,Mama?
Mum: You’re going to have to figure that out for yourself. 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F(xiàn)orrest.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阿甘問母親的問題,乍看起來幼稚可笑,卻也問出了許多人心底曾經或仍然在問的疑惑。最后一次與至親之人的對話,語言簡單溫和,卻感人至深。能夠喚醒學生內心深沉而溫柔的情感,全身心的融入到角色扮演中。
在進行角色扮演前,首先介紹難點詞匯和表達方式。如 be dying 表示垂死的、就要死去的。此外還可以引申出 The battery is dying.(電池快沒電了。)
再如 be destined to do,注定做某事,動詞destine多用它的被動形式,destiny是這個動詞的名詞形式,意思是命運。在模仿過程中,鼓勵學生反復模仿人物的語音、語調、語速和情感,最后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檢驗模仿效果。通過這種口語訓練,有助于學生訓練流利而準確的口語。
(二)經典臺詞聽寫和背誦
在此部分的訓練上,筆者節(jié)選了《當幸福來敲門》的部分經典勵志句子并整理了《獅子王》中森林之王木法沙告訴小獅子辛巴的一條重要的生命法則:
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can’t do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 Period.(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wèi)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xiàn)。就這樣。)
I’m the type of person,if you ask me a question,and I don’t know the answer,I’m gonna tell you that I don’t know. But I bet you what: I know how to find the answer,and I’ll find the answer.(我是這樣的人,如果你問的問題我不知道答案,我會直接告訴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證:我知道如何尋找答案,而且我一定會找出答案的。)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can’t do something,not even me. (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Everything you see 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ce. As king,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balance and respect all the creatures from the crawling ant to the leaping antelope.(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在微妙的平衡中生存。身為國王,你不但要了解那種平衡,還要尊重所有的生物,包括爬行的螞蟻和跳躍的羚羊。)
筆者首先一句一句地將節(jié)選的臺詞播放給學生進行聽寫訓練,待學生聽寫完畢之后,鼓勵學生反復模仿人物的語音、語調、語速和情感,直至接近電影中的對白,反復操練直至背誦下來。學生在訓練的整個過程中,聽力和口語得到了較好的鍛煉,此外,勵志的臺詞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
(三)觀后討論
觀看完電影后,組織學生進行觀后討論,筆者在旁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首先是利用影片中出現(xiàn)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對影片進行內容復述;然后分組討論、發(fā)表影評,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個人看法、聆聽他人觀點。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強化了學生對影片的理解,提高了鑒賞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系統(tǒng)地組織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是語言創(chuàng)造的有益嘗試。
二、利用英文電影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代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斯基說“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學英語,不僅學的是一門語言,還要學習其文化。這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同時,筆者注意英美文化知識的導入,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對英語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阿甘正傳》中出現(xiàn)的臺詞“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我們形影不離。)筆者向學生解釋豌豆和胡蘿卜丁,營養(yǎng)都非常高,美國烹飪時作為主食的點綴,而且它們都是同時出現(xiàn),故引申為形影不離。這樣的解釋之后,學生對該表達方式記憶非常深刻,也會覺得十分有趣。
如在《結婚大作戰(zhàn)》中,影片中的一對好朋友Emma和Liv都爭相成為“六月新娘”(June Bride)。原來西方有句諺語:“Marry in June―Good to the man and happy to the maid.”(在六月結婚―新郎幸福,新娘快樂)。June bride中的June是由Juno轉化而來,羅馬神話中Juno是天帝Jupiter之妻,是婚姻與家庭的保護神,負責掌管女性、母性及婚姻,集美貌、溫柔、慈愛于一身,她也是希臘神話里天帝宙斯(Zeus)之妻赫拉(Hera)。因此,在西方的習俗里,六月是最適合結婚的季節(jié),六月的新娘會得到幸運和祝福,成為最幸福的新娘。影片中還提到“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something blue”(“舊東西,新東西,借來的東西,藍色的東西”),這是西方傳統(tǒng)婚禮的習俗,認為新娘在婚禮中身上帶著這些東西就會擁有好運。“舊東西”象征在娘家的過去,“新東西”則是婚后的新生活,“借來的東西”最好要從婚姻幸福的親朋好友那里借,傳一些好運給新娘,而藍色自古都是純潔真摯愛情的象征。通過筆者的介紹,學生了解了影片背后的婚俗知識,并且對此饒有興趣,筆者鼓勵學生將中西方婚禮文化進行對比,學生能較踴躍地就此話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通過對電影中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逐漸了解到了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欲有所提高,并逐漸培養(yǎng)起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利用英文電影培養(yǎng)學生逐漸自主學習能力
筆者在利用英文電影進行聽說訓練和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使學生逐漸了解到該怎用利用電影進行英語學習,幫助學生摒棄了以往利用電影學英語的錯誤方法,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能夠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有效地、自主的英語學習。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之,將英文電影引入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了西方文化民俗,也鍛煉了聽說能力,陶冶了情操。因此,筆者認為,只要教師對豐富的英文電影資源合理利用、精心設計,勢必會取得良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78.
篇13
其次就是要很好地完成老師的要求,聽老師的話.
第三個就是要有意志力. 高中的學習任務很繁重,我盡量讓自己像個軍人一樣,服從上級指令,需要沖鋒陷陣就絕無怨言.
第四個就是堅持. 高三會面臨很多波動,這個時候,就像阿凡達中的一句話:“只要我一息尚存,就沒有什么會結束.” 我常用這句話來激勵自己,告訴自己不要放棄.
充滿愛意地去學習
高三的班級構成很特殊,因為是文科班,59個人中只有6個男生. 女孩子平時喜歡逛街,喜歡玩,我天生不太喜歡玩,沒事就喜歡坐在教室里“胡思亂想”. 我發(fā)現(xiàn),許多巨子都喜歡把自己的事業(yè)藝術化、崇高化:《孫子兵法》講戰(zhàn)爭的藝術,是把戰(zhàn)爭當成藝術品去琢磨,遂建立起如此絕妙的戰(zhàn)爭理論.喬布斯不說“我要賣更多的手機”而說“我要改變整個世界”. 索羅斯認為自己首先是個哲學家,然后才是金融家. 連庖丁都認為自己不是在殺牛而是在做一件“游刃有余”的藝術活. 磨刀可以磨出藝術,連做庖子也可以做出藝術——這個世界上,眾多能登峰造極的大師都已經脫離了他們本行業(yè)的表面,進入到一種將工作上升至哲學層面的境界——可見高考也可以藝術化. 把你面前的試卷當成需要你精雕細琢的璞玉,想象題目當中縱橫著讓你思維之鋒游刃有余的精妙關聯(lián),你就會不自覺地愛上這項偉大的工作. 記得有一次下午,我坐在那里做語文練習題,做得很快樂,一抬眼忽然發(fā)現(xiàn)外面天已經黑了. 后來我一直都在找那種狀態(tài),雖然不曾再達到過,但是一直都在追求.
在電影中放松心靈
高考要求的是生活簡化,心靈凈化. 我高中三年沒有MP3,不玩游戲,為的就是讓心靈平靜. 我最大的興趣是看電影,而且看電影很有目的性,必須是英語且為中英雙字幕的,國語的不看.一來可以學習英語,二來可以放松. 在電影中可以使心靈得到放松和陶冶.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當幸福來敲門》中的一個場面,主人公一無所有被房東趕了出來,妻子也離開了他,他提著推銷的產品,帶著兒子來到地鐵站,他不想讓兒子過早品嘗貧窮的滋味,便對孩子說自己推銷的那件產品是一架時光穿梭機,可以帶你去想去的地方,后來他就帶孩子躲到了洗手間,一個七尺男兒用腳抵著廁所的門,在里面偷偷哭泣.我當時就覺得這樣一個人都能夠讓幸福來敲門,我們更不能放棄. 其實我們是很幸福的人,和他相比,高三實在不算什么. 同時,看英文電影還對我的英語成績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我高考英語成績148分,平時看的英文電影功不可沒.
父母的支持
父母從小就特別重視我的教育,不像有些父母只知道工作賺錢,任由其自生自滅,他們從小就給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很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其實,他們對我要求不多,他們常說希望我成為一個好人,希望我首先要有好的品行,其次才是能力和才華. 記得1月份參加北京大學自主招生沒有通過,爸爸就帶我去了青秀山,去散心,當時我們坐在草坪上,天氣剛剛放晴,雖然大家都沒怎么說話,但是我能夠感受到父母對我的愛意,這讓我感覺到我并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
父母對我采取鼓勵式教育,不會很嚴格,相反越是在我成績不好的時候越會給我更多的支持,給我很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 記得去年國慶節(jié)放4天假,我假期一般都不回家,越是有假期,我越是爭分奪秒. 那一次父母從北海來看我,我當時在學習上很茫然,沒有狀態(tài),感覺很辛苦,他們來的前一天我生病了,病得還很重,眼睛像爆開一樣. 我當時躺在床上,不愿意跟他們說話. 后來媽媽流淚了,她說:“我并不要你一定要考哪所大學,要考廣西第幾名,我只希望你健康快樂.”父母對我的寬容、理解在高三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支持.
對高三學子的幾點建議
首先,高三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心理上的壓力,這種無形的壓力也是導致精神疲勞的主要因素,因此你要問自己,你掌控了自己的情緒了嗎. 把壓力掌控在自己手中,你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