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民宿分析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民俗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它包含了各民族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內容。其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其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我國的民族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挖之不盡的寶庫,我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資源還處于起步階段,盡力發掘、保護和開發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是我國十分緊迫的任務;民族文化能促進人們的跨文化交流與了解:以往單純的展示性的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更趨向于獲得有別于慣常的生活的充滿情趣的體驗,體驗樸實有富有新鮮感的少數民族生活情趣;民族文化旅游豐富了旅游活動,提高了效益,促進了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它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深遠的生態環境效益,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窗口。
2、民俗旅游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們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項為主要觀賞內容而進行的文化旅游活動的總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旅游一起構成了頗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產品。從廣意來講,旅游實際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與生活的復合體。
3、兩者關系
旅游者通過開展民俗旅游活動,才可能親身體驗和觸摸到旅游地民眾生活事項,體會到當地的民俗事項,體會到當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識和審美情趣,實現審美與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從某種意思上來講:民俗旅游屬于高層次的旅游,在未來不久將成為現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也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是提高我國旅游品位的關鍵所在。
二、廣西民俗旅游的現狀及開發策略
(一)開發廣西民俗旅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開發民俗旅游是由廣西區的區情決定的
廣西是全國有名的旅游資源大省,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且品位高。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內居住著壯、漢、苗、瑤、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個民族。其中全國90%的壯族人口居分布在廣西,2000年末,自治區總人口4723.61萬,少數民族人口1089.37萬,占全區人口的38%,全區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方大約占百分之六十。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斗爭,創造了廣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了一個完整博大的民俗社會。而且廣西少數民族居住比較集中,其民俗風情古樸原始,傳統文化完整,可以說,廣西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縮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幾個少數民俗的文化精華,譜出了代表中國西南民族的交響曲,對于開發民俗旅游有著極大的優勢,廣西發展民俗旅游是時代的要求,必須與時俱進,抓住時機發展。
2、國際國內的旅游發展傾向,為我們開發民俗旅游,建立廣西旅游大省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條件
現代旅游過程中人們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更感興趣,追求神的享受和滿足。據有關調查數據表明:30%的外國旅游者認為旅游的第一吸引物是風光名勝和文化古跡。而認為旅游吸引物是少數民族風情的則占70%。早在90年代,獨特的民俗風情就以逐步成為國內旅游者的新的吸引點。1995年中國年民俗風情旅游年的到來,標志這我國民俗風情以進入黃金季節。廣西在國際上的旅游地位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品牌,必須抓住這一契機努力發展民俗旅游。
3、廣西發展民俗旅游前景廣闊
俗語有云:"越是民俗的,就越是世界的"。廣西的民俗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在我國是少有的,只要好好開發利用,必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成為廣西旅游發展的又一亮點。另一方面,民俗旅游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旅游開發項目。只要合理開發利用從實際出發,利用本身所特有的優勢如:建筑、服飾、風味食品、民族歌舞,只要稍加整理、修飾就能保持古樸的民風,特有的風情就可以招攬游客。而且通過旅游,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的經濟特別是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幫助這些地區摘掉貧困的帽子,一定程度上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中國的扶貧工作始于1979年,自1986年開始,扶貧工作向經濟開發型轉變,十幾年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貧困人口由1979年的2.5億減少到1994年的6500萬。旅游扶貧投資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的方式,同時也是無煙工業,對環境保護也非常有好處。
(二)廣西民俗發展的現狀
1、各具特色的服飾、飲食、居住習慣
廣西各民族服飾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眾多的民族服飾,魅力奇異,構成了各地獨特的民族風情。古今往來,素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飲食也充滿了亮點。打油茶是桂北少數民族侗、壯各族的一個特有的飲食習俗。"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族的規矩。廣西的酒文化也是非常有內涵的: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此外,廣西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也頗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目前,這些文化世俗也逐步被人們所挖掘出現在一些民族風情園中,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認同,收到了理想的效益。
2、豐富的民俗旅游節慶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豐富的節慶文化。壯族的螞拐節、苗族的蘆笙節、瑤族的盤王節、侗族的花炮節、京族的唱哈節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較高的開發和旅游價值。值得一提的是現已開發的南寧國際民歌節、桂林山水歷史文化節、陽朔的漁火節和啤酒節、北海的珍珠節、憑祥的邊關節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滲透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這些現代節慶活動,在傳播文化、促進旅游,擴大各地的知名度、樹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作用。
3、精彩紛呈的民間歌舞
廣西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美妙的歌聲贊美著自己的勞動,用多姿的舞蹈表達著這自己的情感。廣西是歌舞的海洋,歌仙劉三姐的歌聲隨著各種媒體的傳播和推廣也樹立了一定的品牌效應。每年的南寧的國際民歌節令廣西的山歌走向了國際的舞臺,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傳唱。從某種程度上推廣了廣西的民俗文化,去年開始,由我國張藝謀等著名導演在陽朔導演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的,更是讓山水與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成為廣西的又一旅游新亮點。
4、民俗旅游專線產品嶄露頭角
經過幾年的發展,廣西已逐步發展出擁有自己特色的和較為科學合理的有強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線:桂林山水風光游,北海銀灘休閑游、南國邊關攬勝游、壯鄉文化風情游、瑤苗侗鄉采風游、前年靈渠尋古游、寧明花山崖畫探奇游、金田名勝古跡游、白色小平足跡游以及巴馬壽鄉探秘游等等。這些線路都充分體現了少數民俗旅游以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廣西的民俗旅游資源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的民俗旅游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由于地區、民族之間和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經濟文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和民族,必然對其它地區和民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伴隨著旅游產業及其相關配套設施的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民族地區日益由封閉狀態走向開放社會。在外部的文化生活的沖擊下,稍有不慎便會使原有的資源遭到破壞甚至資源的枯竭。我們必須處理好開發和發展的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廣西民俗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廣西的民俗文化的都仍處于淺層次的開發,沒能充分體現廣西民俗旅游文化的精華,沒發掘其文化內涵,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民俗旅游項目有庸俗化,藝術化,舞臺化的趨向,以至一些民俗的本色與鄉土氣息也被一一退化;開發重點不突出,民俗旅游品雷同化,過度開發,將一些現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滲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風情的純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成為朝陽產業的今天,保持少數民族的異地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先進文化的合理滲透,已成為克不容緩的問題,也是能使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得以保持的關鍵所在。必須科學、合理的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
(四)調整思路,提出設想
1、全面發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現有民俗旅游產品的品位
全面發掘民俗文化,運用調查取證等一系列方法,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廣西民俗文化發展的方向。根據人們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突出民族特色。改變民族村單一歌舞表演的局面,從宗教、社會、經濟、游藝競技等方面的民俗進行合理的綜合開發。要有明確的主題,精心的規劃,邀請有關學者進行設計和研究其可行性,切忌粗制濫造,建設豆腐渣一類的工程。如仡佬族民俗村可建造羅城仡佬族,與宜州市下峴河的劉三姐壯鄉民族風情游相結合,成為一個旅游區域。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旅游的效率和提升它的吸引力,同時要加強管理、和引導防止各種追求片面效益,置傳統道德于不顧的行為的發生,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這樣才能符合廣西的區情和合理開發的要求,以確保民俗文化得到弘揚和保護。
2、不斷豐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內涵
現有的游覽方式多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風情園、劉三姐景觀園、黃姚古鎮等游覽項目都屬于以靜態的游覽為主的項目。這類的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和學術價值,可使游客大開眼界,增長知識,有效的保護傳統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但隨著現代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單純觀賞性的游覽式已遠遠不能完全滿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態。因此動態的、參與性的游覽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通過這一類型的游覽方式可以從中親身感受到當地的風情,在別開生面的活動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悅,大大提高了游覽的趣味性和參與性。廣西的各種少數民族節慶豐富多樣,形式各異,有很好的開發基礎,可以在這些基礎上加大開發力度,利用好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節慶資源。在此基礎上可以以每個地方的特色為主題,每年注重以一個地方為中心來開展循環的、有重點的推廣每個地方的特色的旅游年,從而使民俗旅游充分發揮它的魅力和潛能。
3、要注意培養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人才
現代的旅游業以不僅僅是滿足于單純的游玩,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是空前廣闊的,廣西作為一個旅游大省要在旅游業中取得搶占先機就必須強調良性的發展,而人才是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注意人才的培養和相關學科的不斷研究。我們要下大力度對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廣西這類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高校,如廣西大學、廣西師大、桂林工學院和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等來開展,這些高校已積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養經驗,特別是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近年來增加了藝術表演、會展旅游、等專業更是充分的體現了這一要求。桂林旅游學院籌備正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做法,必將大大有利于廣西乃至全國旅游業的發展。
4、加大力度宣傳民俗旅游
要堅持有的放矢供需對應。多開發有市場需求的項目,成立專門的專家部門對旅游客源市場進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媒體對民俗風情進行宣傳和推廣還可以借助一些展覽和博覽會對相關的信息展現給大眾。廣西在民俗旅游的宣傳、推廣、積累一定的經驗。例如:多次參加國內外舉行的旅游說明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旅游博覽會和交易會,這些都從不同的側面對廣西民俗旅游進行了有效的宣傳,在以后還需要繼續不斷加強。
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
游客除了對各種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興趣以外,購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們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也是旅游的重要環節,對旅游創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各種的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均可以作為商品開發。廣西的商品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鄉土色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開發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特色原則和有文化內涵原則,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v觀我區的情況,桂林在這方面的開發得比較成熟,每年的銷售情況也展現出良好的勢頭,值得全區其它地區的學習和借鑒。培養專門的人員對民俗商品進行科學有效開發,在各旅游區可以設立各種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過程的展示,同時可以讓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親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織布、蠟染、和制作各種簡單有趣的手工藝品等。都可以成為旅游商品靈活的銷售方式,同時也可以增加人們的參與性和娛樂性,滿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態。
6、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茖W合理的極大力度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發揚,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一方面及時組織有關的專家對民俗旅游資源環境進行評估,科學的規劃旅游的接待量,制定年民俗文化環境保護規劃,把民俗文化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協調起來。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和媒體的力量,向公眾傳播有關的保護民俗資源的意識,加強民族意識,使少數民族群眾能辨證的對待自身傳統和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庸俗同化。
三、結語
總之,我們要在廣西自身民俗資源充分了解和認識的前基礎下對廣西的資源進行有效而又合理的開發,注意處理開發和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用科學的指導方針指導各項開發和利用。力爭與時俱進,百花齊放,使廣西的民俗旅游產品成為拳頭產品,使其持久的散發出它的獨特魅力,為廣西的旅游添上亮麗的一筆,讓更多的人了解廣西,同時讓廣西的民俗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廣西統計年鑒2001.廣西南寧統計出版社2002年.
篇2
盡管各國立法都允許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不是毫無限制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共同限制條件:一是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不得違反法院地國的公共秩序;二是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不得排除法院地國的專屬管轄權;三是當事人協議選擇管轄法院必須出于善意。
二、協議管轄制度的國際發展趨勢
1.協議管轄適用的范圍趨向逐步寬泛。關于當事人選擇法院方面,各國規定并不一致。匈牙利是只允許在合同爭議上設立管轄協議的國家。捷克的規定不僅包括合同爭議,而且還有金錢債務的爭議。南斯拉夫則進一步擴大動產物權。在大多數情況下,承認協議管轄的范圍限于契約、不當得利、信托等債權訴訟。對于與人身有密切聯系的自然人、婚姻家庭、繼承以及帶有很強地域特征的破產等事項,一般不允許當事人約定管轄法院。
從近年的國際私法立法來看,協議管轄已經開始將其勢力范圍滲透到身份、婚姻家庭、繼承等領域。根據1984年《秘魯民法典》第2058條和第2062條的規定,協議管轄適用于“世襲財產案件”(即合同之債、侵權之債、財產物權)以及訴因與秘魯有實際聯系的當事人明示或默示接受秘魯法院管轄的自然人的身份和能力或家庭問題的案件。
2.管轄協議的形式要件日益放寬。根據管轄協議訂立的方式,可將管轄協議分為明示的管轄協議和默示的管轄協議。對于明示的管轄協議,大多數法律都要求以書面形式達成。這無疑有利于防止和減少管轄權爭議的產生,即使產生爭議,也容易舉證并及時解決。但是,過于強調書面形式,很多時候并不利于國際民商事爭議的妥善解決,無益于保護當事人的正當權益。因此,許多國家都主張對管轄協議的書面形式作擴大和靈活的解釋。例如,2005年海牙《協議選擇法院公約》第3條第3項即集中反映了各國的這種普遍要求:“排他選擇法院協議必須以下列方式締結或獲得證明:(i)書面方式;或(ⅱ)通過其他任何能夠提供可獲取的供后來援用的信息的傳送方式?!边@樣,就將傳統的書面方式及隨著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電子方式或其他新的技術方式均包括進來了。在國內立法中,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法規》當為改革的先行者。該法第5條第1款對管轄協議的形式作出的規定亦十分寬松和靈活:“在有關財產的事項中,當事人可以協商選定處理就特定的法律關系所產生或將要產生的爭議的法院??赏ㄟ^書寫、電報、電傳、傳真或其他可構成書面證明的通訊方式達成選擇協議。如無相反的規定,對法院的選擇是排他的?!?/p>
3.協議法院與案件之間的聯系日遭淡化。對于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院是否必須與案件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英、美等國家認為,當事人選擇的法院與案件沒有聯系并不影響管轄協議的效力,不會對當事人將爭議提交給與當事人及其爭議均無聯系但有著處理某類案件豐富經驗的法院審理構成妨礙。另一種相反的觀點則是要求當事人選擇的法院必須是與爭議和案件有著直接聯系或實質性聯系的地點的法院。
主張漠視聯系因素的國家主要是出于能給當事人提供和創造更多便利和自由的考慮,因為如果允許當事人任意選擇與案件毫無聯系的法院,便更能保證所選法院的中立性、公正性和便利性。強調聯系因素的國家則出于各種擔心而顯得比較謹慎和保守。他們認為,如果允許當事人選擇與案件毫無聯系的法院進行審理,將會給案件的審理(如取證、適用法律等)帶來諸多不便,結果反而不利于其真正保護當事人的利益。通過比較和分析,前一種主張似乎更為合理,也更符合協議管轄原則的本意,而后一種主張則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成立或經不起推敲。第一,認為不強調聯系因素便不能照顧到司法便利性的觀點就有些牽強,這種擔心也顯得多余,因為不將當事人的目光嚴格限定在與案件有聯系的法院上,會使當事人獲得更多的自由,當事人因而可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結合法院的中立性、公正性以及訴訟的專業性、便利性和判決的可執行性等各種因素進行全面和充分的考慮,然后作出最明智、最適當的選擇。第二,幾乎各國國內法和國際條約都對當事人選擇法院施加了一項不得違反專屬管轄的限制,有了這種專屬管轄優先于協議管轄的限制,就不必擔心當事人會利用選擇與案件毫無聯系的法院的機會損害一國的司法和公共秩序了。第三,淡化所選法院與案件之間的聯系,使當事人選擇法院的范圍大大拓展,無疑可為當事人更順利地達成合意提供便利和支持。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近年頒布的國際私法大都沒有要求當事人必須選擇與案件有聯系的法院。1987年《瑞士聯邦國際私法法規》第5條、1995年《意大利國際私法制度改革法》第4條以及1998年《突尼斯國際私法》第4條,均無不體現了這種新的立法趨勢。
4.保護弱者原則在管轄約定中充分體現。管轄協議有可能被經濟上占優勢地位(尤其是壟斷或事實上壟斷)的一方當事人利用來侵犯較弱一方當事人,造成形式上的自治平等,實質上有悖公平的結果,與協議管轄所追求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典型情況是,當合同雙方當事人實際議價能力懸殊,諸如格式合同中,合同條款由當事人一方預先擬定,對方只能附合該條款意思,而擬定條款一方在經濟上又具有絕對優勢地位,使其可以將合同條款包括協議條款強加給對方。一般而言,弱方當事人只有被動地“自愿”接受合同中明顯對其不利的協議管轄條款。
值得注意的是,1968年《布魯塞爾公約》協議管轄制度對弱方當事人的保護獨具匠心,那便是從協議訂立的時間角度體現對弱者的保護。公約規定,除其它條件外,保險合同、賒購合同、租購合同中的管轄權約定于糾紛發生后訂立始得尊重,在糾紛發生之前訂立的,不予遵從。我們知道,管轄協議訂立在糾紛發生之后,雙方意思表示真實,心存僥幸或屈就訂約的情形很少發生,但在糾紛發生之前,弱方當事人屈于雙方經濟地位懸殊的現實,無暇顧及或者是抱著良好愿望接受對己不利的管轄協議條款的情形在實踐中卻屢見不鮮。總之,保護弱者原則對協議管轄效力的限制,是協議管轄真正體現其價值優越性的必備要件,也是當事人議價能力懸殊合同管轄規定中這一原則精神正得以實現的必要保障條款。這一原則在協議管轄制度中的充分體現是完善協議管轄立法的必然選擇。
三、我國有關協議管轄制度的立法及其完善
1.我國有關協議管轄制度的立法。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44條規定:“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用書面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管轄。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管轄的,不得違反本法關于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钡?45規定:“涉外民事訴訟的被告對人民法院管轄不提出異議,并應訴答辯的,視為承認該人民法院為有管轄權的法院?!?/p>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05條指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34條和第246條規定,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專屬管轄的案件,當事人不得用書面協議選擇其他國家法院管轄。但協議選擇仲裁裁決的除外?!薄睹袷略V訟法》第34條規定:“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钡?46條規定:“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管轄?!?/p>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第8條規定“海事糾紛的當事人都是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或者組織,當事人書面協議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法院管轄的,即使與糾紛有實際聯系的地點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法院對該糾紛也具有管轄權。”
2.我國現行協議管轄制度的缺陷
第一,協議管轄的適用范圍太窄且模糊不清。涉外民事案件的協議管轄僅限于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對于因婚姻家庭、繼承等引起的財產爭端是否可以納入“財產權益糾紛”的范疇,我國法律也沒有明確。所謂“合同糾紛”中的“合同”是否有一定的限定范圍,我國法律也未做具體規定。
第二,管轄協議形式要件嚴格的“書面”化。對協議管轄的形式要件,我國仍采取嚴格的書面形式,即只承認狹義的“書面協議”,否認電報、電傳、傳真、或其他可構成書面證明的通訊方式所達成的選擇協議的法律效力,更不用說口頭形式了。這不僅與當今的國際趨勢不一致,而且與我國1999年《合同法》中新的立法趨勢也是相悖的。
第三,協議選擇的法院太窄。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必須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這顯然與當今國際上主張漠視或淡化協議法院與案件之間的聯系的發展趨勢是背道而馳的。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協議管轄制度優勢的充分發揮,而且大大限制了當事人協議選擇法院的自由。
第四,保護弱者原則的缺位。一方面,管轄協議有可能被經濟上占優勢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利用來侵犯較弱一方當事人,造成形式上的自治平等,實質上有悖公平的結果,與協議管轄所追求的價值取向背道而馳;另一方面,在一些人身權案件中,如撫養或扶養案件等,原告往往是年幼或年邁體弱者,單純地以被告住所地確定管轄法院會造成原告的不便,增加其訴累,影響到原告權利實現及其權利實現的程度。因此,隨著“以人為本”法律思想的確立,為實現實質意義上的公平,各國法律都對弱者利益給予著重的保護,這一精神在協議管轄制度上亦得到了體現。我國協議管轄制度在保護弱者之效力限制上存在明顯的立法疏漏。
3.我國現行協議管轄制度的完善
第一,擴大適用協議管轄案件的范圍。協議管轄制度體現了國家對當事人意愿的尊重,是訴訟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為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作用,進一步推進訴訟民主,提高訴訟效率,立法者在修訂民事訴訟法時,應借鑒和吸收國外協議管轄方面的立法經驗和成功做法,適當擴大國際民事訴訟協議管轄的案件范圍。建議將國際民事訴訟協議管轄的適用范圍擴大到涉外民商事合同糾紛和涉外財產權益糾紛案件,以及除人身損害賠償、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以外的其他各類涉外侵權糾紛案件。為適應WTO法制統一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的要求,便于當事人依法及時行使協議管轄權,便于法院依法及時審案,可以考慮借鑒我國仲裁法中確定仲裁范圍的方式,采取概括規定與否定列舉(排除法)相結合的方式界定民事訴訟協議管轄的案件范圍。即對國際民事訴訟協議管轄的適用范圍可以規定為:“涉外合同、涉外財產權益糾紛或者涉外侵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依法采用書面協議等形式選擇爭議的管轄法院。”并另行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繼承糾紛,專利糾紛以及有關破產的案件當事人不得協議管轄?!?/p>
第二,擴大當事人選擇管轄法院的范圍。理想的立法應該是只要不違背專屬管轄,且不得存在重大的不方便,應允許當事人協議選擇任一法院包括與案件沒有實際聯系的法院。對涉外協議管轄來說,實際上對本國司法管轄權的一種限制,這有助于克服“一事兩訴”的現象,公平、有效地解決國際民商事糾紛與爭議。
第三,放寬管轄協議的形式要件。放棄嚴格單一的書面主義,相應地作出靈活寬松的規定,即當事人既可以書寫、電報、電傳、傳真、或其他可構成書面證明的通訊方式達成選擇協議,也允許雙方以口頭形式協議或合意選擇管轄法院,但對口頭形式應該作一些限制,如只能適應一些簡單或訴額較小的民商事案件或人身權案件等。這樣,不但與國際通行的做法和發展趨勢保持一致,同時也可消除與我國合同法相關條文的矛盾。
第四,體現和貫徹弱者保護原則。在有關財產權益糾紛案件中,主要是一些經濟地位相對懸殊的特殊合同糾紛,如消費合同、雇傭合同、保險合同、賒購合同、租賃合同等,應規定,只有在爭議發生后訂立的管轄協議才有效力,并給予弱勢方當事人優先選擇管轄法院的權利,以防止弱勢當事人只能被動地“自愿”接受合同中明顯對其不利的協議管轄條款。在人身權糾紛案件中,如婚姻負擔、撫養費或扶養費案件等,可規定,原告有權自行選擇法院提訟,即原告享有選擇法院的權利,實行被告就原告原則。
參考文獻:
[1]李雙元.國際私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徐卉.涉外民事訴訟管轄權沖突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張蘭蘭.國際民事訴訟協議管轄制度的發展趨勢[J].法學,2002,(2).
[4]鄧杰.論國際民事訴訟中的協議管轄制度[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
篇3
2變量選取
本研究主要探討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問題,因此,我們將因變量設定為是否實現就業,用失地后是否外出打工來反映,它是一個二元選擇變量。外出打工賦以數值1,沒有外出打工賦以數值0來表示。自變量根據有關就業的相關因素與資料的可得性,我們從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體制資本、自然資本四個方面選取指標。其中,社會資本主要通過社會資本總量測度來反映;人力資本主要通過農民受教育程度來反映;體制資本通過政治面貌、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來反映;自然資本主要通過性別、年齡來反映。
二、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模型構建與分析
為了解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我們運用“位置生成法”對青島市失地農民進行了調查訪談,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0份。剔除掉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52份,問卷回收率為93.3%,有效率為90%。根據所獲得的數據,建立了失地農民就業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
從以上回歸分析得出,對失地農民就業起正向影響的是網絡水平、網齡、受教育程度、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性別;起負向影響的是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差、年齡。其中,影響最顯著的是“農民是否擔任過行政職務”。
一般而言,認為網絡規模大,更容易就業。但研究發現,網絡規模、網絡密度、網差卻對農民就業起負向作用,網絡水平和網頂卻起正向作用,這正證明了在失地農民就業過程中,“關鍵人”的影響度其職業及聲望,是能否實現農民就業的關鍵因素。因為,在我國農民的社會網絡中,網絡密度強。大多數都是由親朋所構成的小圈子,所謂“家天下”的格局還沒有打破,構成了“弱關系”圈子,網絡同質性強,不利于農民就業。
而在本研究中,人力資本對個人職業地位獲得的重大作用再一次得到了反映,農民的人力資本在就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說明,隨著我國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的逐步完善,人力資本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并且研究發現,在就業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體制資本的擁有,因為這些農民可以通過其職位和權勢,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人,職業聲望更高的人,參與更多的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資本存量,因而更加有利于就業。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發現,與大多數人群相同,農民女性比男性難以就業,年齡越大越難以就業。
三、重視政府的主導作用。促進失地農民就業的政策建議
從以上研究,我們發現:在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過程中,除了經濟動因與制度因素外,社會資本的支持、人力資本的提高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鑒于政府在失地農民就業中的主導地位,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并結合上述分析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首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提升就業渠道。我們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起主導作用,應制定各項政策,有效地實現失地農民就業。一要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提高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二要把失地農民就業與實現社會保障體系相結合。政府在推進失地農民就業的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三要不斷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擴大信息的輻射面,繼續推進電話的普及,網絡進農村的同時降低通信費用,加快有線電視的推廣,提升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四要積極培育市場中介組織,努力改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服務,實現職業介紹機構的網絡化、現代化,提高服務機構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斷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的同時抓好市場服務機構建設,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職業介紹和人才交流中心;六要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其次,提升失地農民社會資本網絡,積極推進失地農民就業。我們認為,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政府責無旁貸,但政府又不能也不應該大包大攬。全社會各個利益集團包括農民自身也應該積極參與到此問題的解決之中。社會資本作為一種非正式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就業過程中發揮著整合和集成作用,是重要的資源和關系網絡。社會資本的工具性和可積累性為就業提供了有效手段和必要條件。為此,一要培育農民的社會信任資本,積極開展現代誠信觀念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公民道德水平,使信用道德成為農村社會的內生要素和力量的同時建立規范的誠信激勵機制,通過輸入現代誠信觀念,改造原先狹隘的,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依托的人格信任,形成一個誠信的大環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在全社會營造“誠信為榮,失信可恥,彼此雙贏為榮、損人利己可恥”的氛圍,維護公平競爭的原則,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二要不斷提高農民參與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民主,完善參與渠道,構建規范的參與制度;三要不斷加強失地農民的自組織建設,從政策上進行引導,從經費上給予支持,從行政上予以合作,從法律上加以規范。
篇4
【關鍵詞】委托—關系/直接民主/代議民主/政治改革/principal-agenttheory/directdemocracy/representativedemocracy/politicalreform
【正文】
[中圖分類號]D0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999(2002)06-0728-06
委托—關系在經濟領域中廣泛存在著。不論出于何種原因,只要所有者不能親自經營企業,而是將企業委托給他人代為控制和經營,委托—關系就形成了。西方經濟學中的委托—模型描述了一種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交易關系,委托人(股東和作為其代表的董事會)購買的是人(經理)的服務與管理才能,但由于人具體管理著企業,掌握著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從而有條件憑借這個優勢來獲得更多的私人利益,由此造成委托人的損失。因此,委托—關系的理想設計與實際結果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差距,此即所謂的“成本”。為了更好地追求和維護自身利益,委托人就必須對經營者一方面進行有效的激勵,使之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充分發揮其作用,以產生高額利潤;另一方面進行必要的監控,來監督和制約人,盡量降低因經營者行為扭曲而給企業造成的浪費性支出和效率損失。這就是委托—關系的本質。這種關系在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同樣存在,特別是與政治活動中的代議民主制有許多相通之處。
一、代議民主與直接民主
民主政治模式包括三個基本要素:通過普選確定執政者;一個擁有重大權力的議會;獨立的法官對權力系統的監督[1](第7頁)。而在民的民主主義思想的確立,是近現代民主政治實踐的必要前提。
從斯賓諾莎開始,經過洛克到盧梭全面地確立了在民的理論,這是近代西方民主理論的核心。根據盧梭的設想,人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人民便是國家權力的主人。盡管盧梭關于國家起源的契約論有一定局限性,但他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人民思想,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在民思想的確立,徹底了君權神授、在君的專制傳統,使民主政治的發展成為可能。但是,在政治實踐中,國家的擁有者——全體人民——不可能全部親自地參與管理國家具體事務,而是將這種管理和統治的權力交給一個特殊的機構——政府,這樣就出現了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委托—關系。
與經濟領域中的股份制公司類似,對民主政治中的委托—關系也可以從國家所有權和管理權兩方面進行分析。民主政治分為直接民主與間接(代議)民主兩種。在直接民主制中,全體人民直接決定與管理國家事務,故不存在委托—關系。在代議民主制中,人民直接通過政治選舉和全民公決等形式決定國家大事,不存在國家所有權上的委托—關系;而在對國家具體事務的處理上,則是由人民委托經選舉產生的議會和其他政府機關負責,形成國家管理權上的委托—關系,此時人民是所有者,政府是人。
對于民主政治中的委托—關系,需要作以下幾點說明:
1.關于委托人和人。委托人是所有者,根據利益分析,應當擁有剩余索取權。在國家這個政治組織中,人民擁有國家,即取得了國家的所有權,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人受人民的委托,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管理,目的是增進社會公共利益,實現人民(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權。所以,在現代政治實踐中已經形成共識: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作為委托人把國家管理的具體權力委托給政府;政府代表人民對國家進行治理,成為人民的人,政府官員就是人民的公仆。
2.關于委托—關系中的權力。政府官員是接受人民委托的公仆,并不享有特權,他們行使職權的過程只不過是在履行向人民承擔的義務。根據盧梭的看法,人民不可轉讓,因為體現人民的意志,是公意的運用,是集體的生命,因而人民委托給政府的只是一種管理權。正是在這個層次上,可以說民主政治中委托—關系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國家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這種分離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增進公共利益,實現民主。
3.關于代議民主制。代議民主制,反映了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委托—關系,它不同于中世紀關于國王是人民的代表或者受委托者的虛構概念,而是一個現實的概念。代議民主制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盡管它在現代政治生活中被廣為采用,也與民主的根本原則不相抵觸,但由于其中委托—關系的存在,因而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從人類政治的歷史發展來看,古代大民主是“直接”的民主,傾向于讓所有的公民都參與政務的決定與管理,是不存在委托—關系的。但隨著疆域與人口的增加,直接民主在技術上遇到了無法逾越的瓶頸限制。因此,代議制理論在17世紀開始發展起來。在代議制政體中,作為國家主人的全體人民具體化為一個個選民,他們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投票,決定重大事項,產生政府官員,并由政府官員代表自己管理國家事務。這樣,民主政治中的委托—關系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代議民主制是現實中最常用的政治制度,但從理想的狀態而言,直接民主制無疑是實現民主的最佳形式。代議民主制盡管也是一種民主制度,卻是對民主妥協的結果。這樣,一方面,理想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代議民主不管是代表全體還是多數,都不是理想狀態的民主形式;另一方面,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直接民主制卻很難實行,實踐中盛行的絕大多數都是以委托—關系為基礎的代議民主。而且,從人類政治實踐來看,從直接民主制向代議民主制的過渡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
一般來說,直接民主制是指公民親自參與國家立法、決定和管理國家事務的制度。直接民主制之所以被推崇、被認為是真正的民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每一個公民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交由別人代勞;公民通過親自參與來影響和決定國家活動,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行動上,他都是自由的。盧梭就堅決反對代議制,主張直接民主制,他認為:“正如是不能轉讓的,同理,也是不能代表的;在本質上是由公意所構成的,而意志又是絕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個意志,或者是另一個意志,而絕不能有什么中間的東西”[2](第125頁)。公民通過直接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保護了個人利益,保證政府為公民服務,使每個人在政治上成為自己的主人。斯賓諾莎也認為:“天意賦于每個人以自由”,“任何人不應別人讓他怎么樣就怎么樣,他是他自己的自由權的監護人”[3](第16頁),每個人應當是“他自己的思想的主人”[3](第271頁)。個人作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有自己的利益,而個人永遠是自身利益的惟一判斷者,他人不可能代替其進行價值判斷。
然而,受現實條件的制約,直接民主制往往不能實行,取而代之的是代議民主制。喬•薩托利也指出:“以個人參與為基礎的民主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是可能的;而相應的是,如果這些條件不存在,那么代議制民主就是唯一可能的形式”[4](第318頁)。直接民主制的現實障礙有如下幾點:
1.外部條件的制約。有學者指出:“由于近、現代國家一般領土較大,人口較多,采用直接民主制困難重重”[5](第17頁)。無疑,交通、通訊、社會關系等客觀條件的制約是極為關鍵的。在當今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完全克服這些條件的限制,創造出適合直接民主制的可能的環境條件。
2.公民素質的制約。公民素質是一種綜合的東西,它與文化、意識、宗教以及社會生產力都息息相關。惟有公民素質達到了相當高度,從公民個人出發,有了表達意志的愿望與能力,有了相對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才有可能實施直接民主制,而現實中缺乏的正是良好的公民素質。
3.泛政治化效應的制約。既然由人民自己行使權力,那么人民就必須經常性地參與政治活動。在直接民主觀念中存在一種“你若不主動行使權力,別人便代你而行,因而變成騎在你頭上指揮;或者別人有統治你的自由,你就沒有不被統治的自由”的想法,于是政治生活籠罩一切,人民必須高度參與各種各樣的政治活動。這個弱點導致直接民主制有其難以被人接受的一面,當人民知識水平較低時更是如此。
4.操作制度上的缺乏。盡管空想家、革命家做了種種努力,但是仍然不能說人們對直接民主制有了一致的、明確的設想。大多數對于“真正”的民主的假想都近似于烏托邦,即使是極力反對代議制的盧梭,也不得不承認:“就民主制這個名詞的嚴格意義而言,真正的民主制從來就不曾有過,而且永遠也不會有。多數人統治而少數人被統治,那是違反自然的秩序的”[2](第88頁)。缺乏實施藍圖的直接民主制,尚沒有一條現實可行的道路。
所以,在現實中,代議民主制就成了必然選擇。正如羅伯特•達爾指出:“沒有代議制度,民眾有效參與大規模的政府是不可能的。即使代議思想的根源是不民主的,我們也沒有必要感到奇怪,為什么在十八世紀后半葉,當民治政府的擁護者認識到代議可以同整個國家大規模民主過程相聯結起來時,他們把這個驚人的新結合看成是歷史上最大的政治創造之一”[6](第9頁)。列寧也說:“擺脫議會制的出路,當然不在于廢除代議機構和選舉制,而在于把代議機構由清談館變為工作機構”[7](第210頁)。代議民主制通過內在的委托—機制,相對集中民意,縮小公民直接參與的幅度,增加了操作上的可行性,從而被廣泛地采用,成為現實中占主導地位的民主形式。
二、委托—關系與代議民主制的缺陷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在政治生活中采用代議民主制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是一種免不了的缺憾。因為,委托—關系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在代議民主的政治實踐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弊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民主程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不足之處便日趨明顯。
1.權力的變異。民主政治中委托—關系的客體是權力,具體就是指對于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決策與管理權。由于這種權力是由政府官員代表所有者(人民)行使,因而具有獨占性和權威性。它不同于企業內的權力,沒有與之相平行、共同存在、本質相同的另一種權力。政治權力的運用直接影響社會公共利益的分配,必須加以嚴格限制。而委托—關系卻常常使權力的運用出現偏差,臺灣學者顧不先將其概括為:一是“在民的變質”。在代議制度下,“人民只有一個選舉權,人民選舉出代議士之后,一切由代議士代表人民管理政府。這樣就形成人民徒有國家主人之名,無國家主人之實”,而“代議士變成了國家的主人”[8](第398-399頁)。二是“議會權力過大”。既然“國家的實際上已由人民移到議會手中,或者說政治的重心從人民移到議會”,“自然就形成議會第一,議會至上,議會權力過大,造成議會的專橫”[8](第400頁)。三是“政府力量的不足”?!白h會權力的過大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政府力量的不足”[8](第404頁)。更為嚴重的是,作為權力所有者的人民一旦喪失了權力——盡管盧梭認為人民享有革命權以防止政府篡權——便會造成惡性循環,即人民權力越少,失去的也就越多。
2.腐敗的滋生與效率的低下。當人擁有了權力但其報酬卻與付出不相符的時候,他便可能利用權力來損害公共利益,在追求自身利益時不惜損害委托人的利益,這就增加了成本。民主政治中之所以產生腐敗,委托人與人之間激勵不相容是主要的原因,而信息不對稱則提供了可能。由于公共利益是一個龐大的整體,難以量化,人們難以將政府官員個人的努力與之相聯系,因而難以滿足官員個人的期望值,這就誘發了人利用權力謀私利的動機。而人相對于人民整體來講,往往受過良好教育,有著豐富的政府管理知識和經驗,掌握著大量的內部信息,而這種信息資源是其他人所缺乏的,于是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政府官員腐敗屢禁不絕。也正是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人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動力不足,轉而追求自身利益,造成公共管理的效率低下,現實中表現為辦事拖拉、推諉責任、追求享受、等。
3.內部人控制問題。內部人控制,其實就是人通過其信息優勢和權力侵犯委托人的利益。民主政治中委托—關系下的內部人控制問題是廣泛存在的,內部人控制不僅僅容易招致腐敗,還會帶來一些另外的后果。首先是階級立法的危險,“就是意圖實現(不管是否真正實現)統治階級的眼前利益,永遠損害全體的那種統治的危險”[9](第98頁)。密爾也認為,即使是民主制也不能避免“階級立法”的危險,因為人一旦掌握了權力,人性中壞的部分,對于眼前私人利益的欲望就會在心中很快燃燒起來?!斑@就是建立在普遍經驗之上的、人們被權力所敗壞的普遍規律”[9](第96頁)。從這里可以得到肯定的是,無論從人性的自利性出發,還是從階級的自利性出發,都不可避免會出現少數人損害整體利益的可能。其次是體制臃腫,冗員龐大。遠遠多于實際需要的政府官員隊伍是各人培植親信、排斥異己的結果,在最大的個人報酬表現為政治升遷的前提下,這樣做就顯得很有用。然而造成的客觀后果是,財政吃緊、效率落后、職責不清、辦事紊亂,間接地擴大了公共利益的損失。所以,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就是要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
4.公民的政治參與問題。公民的政治參與率是衡量政治民主化的客觀標準之一,高度的政治參與是高度民主的前提之一。從理論上講,隨著國家民主主體的普遍性、民利的廣泛性和民主內容的真實性的發展,政治破天荒地“不是少數個人的行為”[10](第823頁),而“成為人民的事”[11](第407頁)。然而,民主政治中的委托—關系卻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政治參與。作為擁有剩余索取權的委托人,其參與積極性是與利益相關的。但是,由于對于人的監督只有通過“一人一票”和某種以代表制度為基礎的個人行為的加總程序才能實現,是一種典型的“公共選擇”,于是,當委托人的基數很大或者的層次較多時,對人的監督相對比較困難,監督成本較高,就會出現“搭便車”的現象。人們會產生一種心理,即個人利益只是集體中微小的一部分,從而產生無所謂的態度,出現政治冷漠。另外,信息不對稱,政治透明度不高,也影響了政治參與。“政治參與要求接受一般的和特殊的信息,那些獲得這些信息的人,即在效應和心理上更多介入的人,就更有可能參與政治。反之,那些沒有得到這些信息的人,則無動于衷,缺乏心理上的介入。因此,也就很少有可能參與政治生活”[12](第293頁)。此外,也不排除人為了自身利益,故意阻礙公民的政治參與,設置虛假信息,制造人為障礙,這種現象在公民文化程度不高的時期出現較多。
代議民主制雖然克服了簡單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又發揚了民主制的一般原則,但其中委托—關系的存在,使之不可避免地產生上述缺陷,這就需要研究改革和完善的措施。
三、改革代議民主制的思路
改革代議民主制,首先應當明確改革的基本原則。密爾認為,檢驗政府好壞的標準應當是“社會利益的總和”[9](第17-18頁)。因為政府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個手段,手段的適當性必須依賴于它的合目的性。政府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的利益。好的政府要促進人們的智慧和美德,有效地將人們組織起來,管好社會事務,促進社會利益。本著這一原則,基于民主政治中的委托—關系,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對代議民主制做一些補充和完善:
1.合理劃分權力,進行良好的安排。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國家權力都應當被、都可以被。作為權力行使后果承擔者的委托人,應該合理地把某些權力委托給人行使,而相應地保留另一部分權力。必須明確委托人對人的控制權,包括選舉和罷免權等。人民應保留對政府的最終決定權,當政府的行為偏離了公共目標、損害了公共利益時,人民有權通過合法的形式來選擇新的人。從理論上講,委托人保留的是對人的選擇與決定權,因為政治生活不能像經濟活動那樣隨時通過經濟利益的調整引起人員的更迭,人民必須直接保留對政府官員的控制權,譬如選舉權、罷免權、全民公決等;而政府則主要是掌握對國家事務的具體決策和管理的權力。惟有進行合理的分工,才不至于使人民在制度上陷于被動局面,造成權力的變異。
2.建立完善的激勵與監控機制。當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力不足時,其行為就會萎縮,進而影響整體的利益和效率,因此必須對人進行有效的激勵。給人以高薪是極富誘惑力的,這直接滿足了其利益最大化的期望。然而高薪不應是固定的,要隨人的業績而變動。在企業管理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給人以部分剩余索取權,使其主觀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客觀上促進了股東總體利益,也可以相對地減少人為了自利而不惜損害公利的扭曲行為。政府部門的高薪養廉便是出于這一考慮,而且從發展趨勢看,這也是一條必然的道路。雖然在中國目前還無法實行高薪養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素質的提高,法制的逐步完善,高薪制將是提高政府效率、防止腐敗的有效途徑之一。當然,對于政府官員僅僅給予激勵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約束。西方政治學者也認為,政府作為全體公民的惟一人,既可以辦好事,也可以辦壞事,必須對政府加以監控。馬克斯•韋伯認為,科層制中存在著濫用權力、違法、低效等通病。官員們具有一種人類本能的傾向,試圖增大自己的權力,并擴充自己的權利。對此,韋伯提出的救治措施有:其一,在行政職能部門內部實行合議制,擴大決策參與范圍;其二,改變行政首長的非專業現象,因為只要非專業的官員依賴專業人員的幫助,那么真正的決定總是由后者做出的;其三,實行直接民主制,保證政府官員直接受到議會的監督。在對人的外部監控方面,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要建立一個發達的競爭性的人市場,隨時對人進行評定和更換,使其保持潛在的動力。如果一名人政績很差,在人市場的價值就會貶低,再一次被選中的機會就很少。這樣一個市場的存在,自發地約束了人,提高了其工作積極性。二是要加強法律監督。完善的法律是極好的強制力量,法律所具有的規范功能可以防止人的違法行為。總之,完善的激勵和監控機制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有效地消除委托—關系引起的不良后果,減少代議制的負面影響。
3.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溝通機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代議民主制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一種間接民主,良好的溝通是發揚民主的必要條件。代議是在互相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代議”,如果在人民與其人(政府官員)之間有了阻隔,則難?!按h”的有效性。由于人擁有“私人信息”,容易采用欺騙手段,促進人民與政府官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就顯得尤其重要。假如到了信息對稱的地步,那么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人民可以掌握充分的信息,從而能夠進行有效的管理,監督也就變得極為容易。為此,促進信息的交流,減少委托者與人之間的信息差距,是一種可行的途徑。正如阿爾蒙德指出:“若民主政治有什么意義,它意味著政府精英必須以某種方式對公民的愿望和要求作出應答”[13](第556頁)。
4.探索將代議民主制與直接民主制相結合的可行方法。直接民主制在現實政治中的某些運用,并不能完全取代代議民主制,而是為了克服其弊端,共同促進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公民素質的提高,公民直接的政治參與具備了更為便利的條件,這使直接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實行成為可能?!凹夹g的日新月異,特別是計算機和新媒介的發展,使本來基于技術性理由而形成的代議制有可能因為這些新技術的發展而失去其代議的作用。毋庸置疑,技術的發展已經完全可以將其列入即將實現的大綱之中。過去只有通過中介才能表達的國民意志,現在可以在瞬間得以傳遞?!盵14](第171頁)雖然科技的發展難以一下就使代議制被取代,但在小范圍內的確具備了實現直接民主制的可能性。在瑞士的某些州一直是實行直接民主制,事實上并沒有跡象表明它與環境是相互排斥的。[15](第204頁)政治生活中的一般規律是,隨著公民素質的提高與科技的發達,直接民主制的比重會相應增加。當然,無論是直接民主制還是代議民主制,都只是一種手段,不能人為地強行發展直接民主制,而要符合社會現實,真正地促進民主,真正地增進人民利益。
【參考文獻】
[1][法]杜維爾熱.人民代議制理論[J].國外政治學,1998,(2).
[2][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荷]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4][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5]潘華仿.當代世界政治思潮[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6][美]羅伯特•達爾.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自治與控制[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
[7][俄]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顧不先.民權主義民主政治[M].臺北:三民書局,1993.
[9][英]密爾.代議制政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0].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1][俄]列寧.列寧文稿: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美]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篇5
對審判者的監督亦要求證明標準的客觀化。權力必須受到制約,審判權必須受到外界的監督。這種監督的實現方式多種多樣,但前提是監督對象的內容能夠為外界所知曉。判決書理由陳述制度即是因此而生,法官在判決書中需要詳細闡述自己進行論證審判的理由,其中包括心證的過程,以使案件當事人及外界能夠知曉自己的權利是否得到了正當的對待。在這種對審判權的監督中,上訴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事人認為判決認定的事實不正確、據以認定事實的證據不充分、運用法律存在錯誤、程序不正當時,可以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上訴制度功能的實現要求當事人和受理上訴的法院能夠得知做出判決的法官的心證過程和依據,從而判斷是否提出上訴或判決是否確有錯誤需要發回重審或改判。
如何將證明標準客觀化,各國都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如前所述,大陸法系的方法是固化心證。德國學者瓦爾特提出了所謂“擬制第三人”理論,即認為對于證明尺度的判斷不以法官的判斷為準,而是以擬制的“第三人”的認識能力為基準,即“一個理性的普通人的心證”。英美法系則希望通過將主觀標準客觀化的努力來實現從客觀上控制心證的目的,從而提出了證明標準的量化方式,將證明標準分為從“絕對的確定性”到“沒有信息”九等,其中以“優勢證明”為多數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并提出了比例量化和蓋然率等標準。
以上方式對證明標準的客觀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甚至,證明標準能否客觀化?有學者提出了質疑,認為“證明度既然是主觀的標準,就無法以外在的標準加以制約,既然是外在的標準就必須排除主觀的認定”,并針對英美法系的證明標準量化方式認為“我們可以把心證程度細化為若干層次,但一旦適用于案件具體情況時,仍然需要通過人們主觀判斷才能進一步確定在何種層次,處于何種蓋然狀態?!睆亩J為確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證明標準的建構只能是“烏托邦”。[5]也有學者將證明標準的性質歸納為一種“間主觀性”,認為它是一種法律家這一職業共同體全體成員所共有的知識,在超越個人的思考并獲得該共同體普遍認可這一意義上具有客觀的存在形式,從而具有客觀上檢測的可能性。[6]這種檢測的模式多種多樣,包括“第三人控制模式”?!暗谌恕奔辞笆龅摹袄硇缘谌恕?。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進而認為證明標準作為一種“共識”并不能作為普遍規則適用,因為它僅僅作為“共識”是不能由法官以外的一般人進行判斷的。而持第二種觀點的學者則認為,“第三人控制模式”可以適用,但在適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防止“替代裁判”現象,應充分保障法官心證形成過程的個人自主性和獨立性;其二,為保證第三人不被情緒或輿論所蒙蔽,應貫徹公開原則;其三,為保障一般公眾能扮演“控制者”的角色,應將法官的心證公開,使控制具有評議的對象;其四,為發揮“控制”的意義和作用,保障第三者的意見能夠反饋給法官,有必要進行上訴審等制度性安排。[7]
以上兩種學說的分歧在于證明標準能否客觀化為可為第三人掌握的標準。筆者認為,第二種學說所持的證明標準的可檢驗性觀點能否證明證明標準可以客觀化尚需探討。確實,上訴審等制度的存在使初審(或二審)判決及其中由心證所認定的證明標準能夠被重新考慮,但這種考慮并不能確定地成為一種檢驗。正是由于內心確信達至證明標準是通過審判者的心證得到的,上訴審的審判者在審理過程中同樣進行了這樣一種心證,這一心證可以肯定、部分否定或完全否定原審的心證,但筆者認為由于兩次心證的標準并無統一的客觀規定,因此上訴審中的心證并非是一種檢驗,而是一種再次心證的過程,這種再次心證由于其審級的升高而獲得了否定原審心證的權威。
從一定程度上說,被概括為“高度蓋然性”或“蓋然性權衡”等含義的證明標準能夠在具有一定法律專業知識的人中形成具有一定共識的理解,但當具體到個案中時,我們就無法肯定地說這種共識的理解是統一的。案件處理中的推理以法律規定為大前提,以個案中的具體條件為小前提,從而得出法律適用的結論。而在設定證明標準時,我們難以預計具體案件中的具體情況,從而無法使我們所設定的證明標準統一于將來會出現的各種案件,因此,證明標準的運用需要法官在個案中靈活把握,進行自由心證。而在具體案件中,雖然證明標準的認定有一定的幅度范圍,但是否據自由心證所得的證明度認定證據達到證明標準從而對證據進行認定則只有一線之差。心證中對證明力認定的細微差別都有可能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認定或不認定,從而導致案件審理結果的巨大差異。這種對證明標準認識的不統一不存在于對已經設定的證明標準本身的含義理解(因為這種理解是可以人為進行統一的),而僅在于具體案件出現以后,證明標準在個案心證中的運用。所以,筆者認為,證明標準無法被客觀化從而達到統一,因為這種客觀化的統一無法滿足個案處理的要求,而法官以及自由心證存在的重要價值之一也就在于對個案的靈活處理和公平把握。
2、證明標準的量化價值
上文已經多次提到,法律共同體中存在一種對法律問題的“共識”。對一些基本法律問題具有的一致看法為這種“共識”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各種判例與學說也在為這種“共識”的形成作出努力,由此才有了“高度蓋然性”、“優勢證據”等證明標準的產生。
訴訟中證明大多靠的是經驗法則,然而經驗中的某種積累達到何種程度能夠對證據進行認定?為了具有參照價值的“共識”的達成,無論是對“高度蓋然性”還是“優勢證據”標準,學界都進行了一定的量化嘗試。大陸法系國家對證明標準進行了一定層次的劃分。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存在兩種規定:一種是原則性的“證明”,另一種稱為“釋明”(疏明、稀明)。廣義的“證明”包括“釋明”。“釋明”,是指法官根據有限的證據可以大致推斷要證事實為真的狀態,通常適用于程序性或訴訟中附帶性的事實,是一種要求并不很高的心證程度。[8]
英美法系所進行的比例量化方式試圖用一種數學的、統計的方法對證明標準進行一定的劃分。波斯納指出:“在邏輯之后,擴展我們知識的最嚴格、客觀的方法就是運用能夠得到統計證實的受控試驗或‘自然’試驗方法,進行系統的經驗研究?!盵9]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漸被引入了法學研究領域。英國學者雷德梅尼認為,確信的程度沿著“O——1”尺度變化,對一項事實主張僅有0.1的確信度通常不認為它是真實的;但如果確信度達到了0.99,則幾乎肯定視其為真。他將民事訴訟的“或然性權衡”證明標準所要求的“可能性大于不可能性”解釋成對原告(或承擔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之主張事實審理者形成的確信度恰高于0.5,[10]即:當審理者對承擔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形成的確信度小于或等于0.5時,被告勝訴;大于0.5時則原告勝訴。
篇6
引言
2016年1月,國務院《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就整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保險兩項保險提出了相關意見。
佛山市政府本來按照國家要求,進行醫保整合,并提出實施方案,那是國家規定的必須完成的任務,沒什么可以分析的。但是這份《改革方案》偏偏與《意見》中要求整合的內容不一樣,但是最終目的卻是一樣的?!兑庖姟分刑峒暗氖且笳铣擎偩用襻t療保險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保險,但是佛山市政府的《改革方案》中的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一次性進行整合,以后不再分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這樣的醫保整合,無論是廣東省還是全國各省市,都是處于改革的先列。
一、事件分析
《改革方案》中要求直接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進行整合。那到底為什么佛山市可以如此迅速執行并實施改革方案呢?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政策方面
最大的契機其實就是2016年初國務院了《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兑庖姟分幸笸七M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制度整合,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推動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務更加規范、醫療資源利用更加有效,促進全民醫保體系持續健康發展。《意見》中同時明確要求各?。▍^、市)要于2016年6月底前對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工作作出規劃和部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健全工作推進和考核評價機制,嚴格落實責任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各統籌地區要于2016年12月底前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因此,佛山市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就是完成了《意見》中“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目標。
同時,與全國大多數地區實行的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種制度并行的“三元制”不同,廣東省早在2012年起已經開始著手全面整合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歸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一管理,實行城鎮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保兩項制度并行的“二元制”。而佛山市政府這一次的整合,不過是沿著之前改革的步驟,提前完成了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的統一罷了。
2.經濟方面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因此各地的醫保繳費標準千差萬別,這就是為啥難以推行全國范圍的異地醫保結算。《意見》中也提及到這次的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可利用2-3年時間逐步過渡”“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各方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穩定籌資機制。逐步建立個人繳費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銜接的機制?!庇纱丝梢娎U費標準的制定,是極其困難的。而《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職工和居民分別以我市上上年度在崗職工平月均工資和上上年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為基數:一檔職工身份的費率為4.5%、居民身份的費率為4%;二檔的費率為5.5%。居民身份只參加一檔。二檔總費率為5.5%。其中職工個人為1.5%,用人單位為4%” [1] 。為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確定籌資機制呢?這跟佛山市本地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聯系。佛山本地經濟發展勢頭迅速,經濟實力比較雄厚,處于全國前列。正是有著深厚的經濟實力,才能在繳費標準上一錘定音,不會受到過多經濟水平方面的掣肘。
3.群眾方面
據不正式統計,截止2016年底,佛山市常住人口已達800萬,較多人會選擇參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而由于耕地減少,農民人數比例也在逐漸下降,參與新農合醫保的人數比例不算太高,因此將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整合才是佛山市醫保整合的難題。《意見》的,也正好給予了佛山市政府解決醫保整合難題的決心。
二、醫保整合的未解決問題
1.基金監管
《改革方案》中詳細羅列了整合的方案,繳費標準等等一系列詳細的事項,但是唯獨基金監管問題卻是寥寥幾句帶過。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的整合,肯定會牽涉到大量的基金整合問題。如何保障在整合過程中和整合后的醫保基金的合理利用,《改革方案》并沒有提供詳細的解決方案。而這方面的問題,才是繳費人群最關心的問題。不是出了問題之后的官方道歉,而是對待可能出現問題的未雨綢繆的態度。在基金監管方面,政府部門不應該既做運動員又充當裁判員,應該合理引入第三方的監管,專業人士和社會人士的監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2.全面參保問題
m然佛山常住人口已超800萬,但是流動人口數目多,實際上參保人數比例并不高。根據《2015年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提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277.74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207.00萬人”[2]。參保人數比例不足七成,這跟實現全民醫保的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改革方案》中只是簡單提到“引導居民積極參?!?,沒有提到如何提高居民參保比例的具體措施。雖然參加醫療保險是個人自愿行為,國家并沒有強制要求。但是關乎國民的基本權利,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宣傳全民參保的重要性,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加入“強制性”措施。
三、結語
佛山市政府的《改革方案》,能夠快速落實并執行,得益于當地的有利條件。而這份《改革方案》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城鎮居民醫保和城鎮職工醫保整合的背后,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需要更多時間考察和研究。因此《改革方案》的意義,只是醫療改革的一個轉折點,還遠遠不是醫療改革的終點。
篇7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對語言運用提出過明確要求:“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薄缎聵犯颉啡鋵嵍际茄员赜袚?,這里提出的質、徑、直、切四條標準都有來歷,其涵義與所謂“俚俗”絕不相同?!盾髯?#8226;性惡》稱:“少言則徑而省。”《論衡•正說》有所謂“徑直之文”?!稘h書•司馬遷傳》稱司馬遷有良史之才,“辯而不華,質而不俚”(3)?!段男牡颀?#8226;明詩》稱古詩“直而不野”,“怊悵切情”,《體性》贊賞“辭直義暢,切理厭心”,《比興》謂“比興雖繁,以切至為貴”。根據以上典據,可知“質”的意思是質實、真實,“徑”的意思是不費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 切”的意思是表達(包括運用比興等手法)真切易曉。這四條標準都是就文人創作傳統而言,并且以某些經典作品為典范。它所排斥的,僅僅是文人創作傳統中的另一類華麗、空洞、繁縟、迂曲的風格;不但不排斥典雅莊重的風格,相反,恰恰要以它的方式努力達到這一風格。此外還應注意,《新樂府序》所言還不能涵括諷諭詩中的另兩卷五言古詩,五言古詩中由于包含大量興寄體作品,其風格當然更顯得古雅典重。
篇8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關系。從理論上講,旅游業并不直接增加和創造社會財富,它只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使社會財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再分配。如何讓財富進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礎。旅游業是人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旅游消費不屬于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它是社會經濟實力、人們收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梢哉f,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的標志。同樣一個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游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xx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達到8%;到20xx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如何處理發展機遇與其帶來的交通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旅游交通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繼剛、楚義芳,1999;關宏志等,20xx;卞顯紅、王蘇潔,20xx;吳剛等,20xx),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礎設施、設備以及運輸服務。孫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規劃、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在交通與旅游目的地發展關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xx.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杜學。旅游交通概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來逢波。區域交通與旅游的關聯性探析[J].交通企業管理,20xx(11)。
李偉。旅游學通論。科學出版社,20xx.
孫有望,李云清,論旅游交通與交通旅游。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20)。
譚穎青。從羅定市旅游交通規劃看區域旅游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社會科學家,20xx.
汪正元。論我國旅游交通的幾個特性及其發展方向。旅游學刊,1989(03)。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論文深入探討交通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反作用。通過對比、類比、以及數據分析,交通與旅游業的發展展開研究。根據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細研讀相關著作、作品,使自己對課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將個人心得記錄下來。
2)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交通與旅游業發展的專業文獻,總結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從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進自己的觀點。
3)借助互聯網了解中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對于對于交通與旅游業的觀點和看法,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
4)和論文指導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尋求指導,為文章潤色,力爭出色。
3.預期成果形式。
4.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重點: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應對消極影響應采取的策略難點:具體分析交通對旅游業都產生了那些影響,如何產生的。以開展工作:查閱相關資料,草列提綱。
5.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七學期第7周:確定選題,與指導老師見面。
第七學期第8-9周:完成開題報告。
第七學期第10周-第八學期第9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七學期第14周:完成中期報告,參加中期檢查;
篇9
(f0002)體外反搏治療冠脈支架術后不穩定性心絞痛1例 陳志君 丘軍 王清紅 蘆少蓉
基礎研究
(705)催產素誘導去分化脂肪細胞向心肌細胞方向分化(英文) 楊華 陳連鳳 沈珠軍
(711)激活notch信號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心肌移植促血管新生的研究 謝雄偉 馬樹人
(715)誘導型環氧合酶高表達增加兔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易損性 李嵐 樊民 倪燦榮 梁春 任雨笙 吳宗貴
(719)紅景天苷對內毒素誘導的raw264.7細胞損傷拮抗作用的研究 李鶯 張靜 趙澎濤
(723)一種慢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物模型建立的實驗研究 宗剛軍 吳剛勇 夏陽 陳景開 陳滿清 王璐璐 石屹城
(727)gik對缺血/再灌注犬心肌超微結構的影響 何蓉 姚德厚 董玲 高峰 王春梅 李源
臨床研究
(731)β_2-微球蛋白與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張斌 柴仁杰 魏薇 陳小琳 李晨曦 王峰
(734)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的預后與超敏crp水平的關系 彭毅 蔣桔泉 陳志楠 李志剛 龔志剛 盧青 丁世芳
(737)河南地區冠心病患者apob/apoa-i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關系 王憲沛 李煒 高傳玉 李牧蔚 顧愛麗 肖文濤 晏娟娟
(741)左心室大小和術后收縮壓變化與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療效的關系 惠玲玲 張衛澤 陳永清 馬凌 韓娟萍 張玉秀
(744)n末端腦鈉尿肽原預測老年人腹部手術后心臟事件的價值 龔衛琴 高德偉 王蓉 李文兵 盧文寧 劉朝陽 蔡毅
(748)心力衰竭患者6949例在院30d病死率危險因素分析 尹巧香 趙玉生 侯曉平
(752)不同類型心肌病伴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冠脈灌注壓的臨床分析 陳超峰 王珂
(755)充血性心力衰竭與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漿bnp水平的比較 韋彩雯 李宏松 章敬玉 姚能才 竇存芳 石來新 盧英民
(758)腦鈉尿肽作為起搏器植入心力衰竭患者篩選指標的臨床意義 周纓 陳宗建
(761)急性心肌梗死后二尖瓣返流與心房纖顫的關系 張治平 劉入源 劉成偉 陳國洪 蘇晞
(763)運動平板試驗duke評分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價值 王愛萍 馬明 侯瑞 張煥軼 吳云 李惠娟 宋瑋
(767)延長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療高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吳久健 姜大春 尹剛 虞慎也 吳鵬 石國芹
(770)右心室流出道
間隔部起搏對心房顫動患者血流動力學和心功能的影響 鮮玉瓊 鄭昌柱 金環 陳靜 王玉華 徐迎輝 居海寧
(775)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無創正壓通氣對血漿高敏肌鈣蛋白t水平的影響 劉東 李定武 張智喜
(779)胺碘酮與胺碘酮聯合用藥治療心房纖顫療效的比較 陳士良 辛衛鵬 高誼
(782)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早期增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劑量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響 史文冰 付道存 鄭效坤 王穎
(786)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對小血管支架內再狹窄的影響 郭素峽 羊鎮宇 王如興 肖踐明
(790)64層cta結合血清mmp-9、scd40l評價冠脈臨界病變斑塊成分及穩定性 任麗 王階 馮玲 趙晶 康德強 劉貴建 馮雪
(794)糖尿病對應用視網膜血管直徑評價冠心病嚴重程度的影響 董昕 蘭琳 謝芳元 田剛
(798)肺開放通氣對體外循環術后急性肺損傷嬰幼兒呼吸力學和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趙堃 趙榮 馬超 李繼科 賀清 張鑫浩 鄭云
(801)成人功能性單心室的一期fontan手術治療 周慶 潘俊 李慶國 武忠 王東進
綜述
(804)他汀類藥物的多效性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 畢學苑 賀熙 臧偉進
(807)平滑肌細胞鈣離子相關通道與血管重構性疾病 李慧穎 張毅 楊紹松 董玲
(811)壓力測量的歷史、血流儲備分數概念的誕生及導絲的發展 李強 張鉦
(813)u50488h對缺血/再灌注心臟的保護作用 王倩梅 樊榮 郭海濤 裴建明
(817)心臟再同步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 亓維東(綜述) 宿燕崗(審校)
短篇
(820)tnf-α刺激下rna結合蛋白hur在大鼠心臟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變化 柏丹娜 高群 高延 張雋 衛國 劉媛媛 王海昌
(822)小劑量螺內酯治療頑固性高血壓病的療效和安全性 楊省利 潘軍強 張殿新 郭文怡 李妍 陳英 艾美梅
(824)不同穿刺方法經腋靜脈安置永久心臟起搏電極的比較 黃顯華 李金源
(825)芪丹通脈片治療高脂血癥效果的臨床觀察 劉雅 肖茜 馬靜 李軍昌
(827)主動脈左冠狀動脈竇內單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動過速 馬可忠 嚴曉娟 劉娟 湯永謙 劉文衛
(829)圣腦康丸預防快速進入高原急性高原反應效果觀察 宋紅儒 李紅梅 葉季鮮 張小瑞 費晉秀
(830)基于web of science的心臟性猝死研究論文文獻計量分析 張松濤 李毅 劉迎雪 王棟
篇10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是辦人民滿意學校的重要保證。
1、建立健全教師政治學習計劃和制度。堅持集體學習和自學相結合。我校每周星期日下午六點至八點為集體政治學習時間,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黨的先進性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開展各種教育活動。通過學習,增強了教師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教師人人寫有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大大提升了教師的整體思想素質。
2、對全體教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廣大教師中樹立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的良好氛圍。增強教師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常做家訪工作,每位教師嚴以律己,德高為范,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良好教書育人環境。
3、堅持德才兼備,以德育為主的用人體制和評價導向。把工作能力強、踏實認真、群眾公證、關心學校,積極為學校發展而努力工作的教師,選拔到中心小學任教充實學校的重要班級。20__年秋季,我校在政府和教育辦的大力協助下,將__鎮上片村小五六年級的學生集中起來,實行寄宿教學,并從村小選拔了4名年輕骨干教師擔任畢業班教學工作,連續幾年來,教學質量穩步上升,促進了團結協作、敬業奉獻的骨干教師隊伍的形成。
二、加強學校常規管理,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為了保障適齡兒童在學校能生動活潑、健康的學習和成長,我校十分重視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層層簽定了安全責任書;二是利用校會、班會、警示牌宣講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三是提高學生自我防范保護意識,要珍惜生命。學校經常對學生進行安全防護知識專題教育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請民警和交警和來我校作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方面的專題講座,請防保站的醫生進行傳染病防治講座并進行各種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還配合各部門加強師生飲食、環境衛生的監督整治工作。幾年來,由于__電站和石紫三級公路的繁忙建設,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備有切實可行的安全管理預案,建立了夜間及節假日巡邏、門衛、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學校還配合政府做好湖區船舶、農用車輛的安全排查工作,爭取做到無安全隱患死角。
2、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教師、學校的生命線?!百|量立校、管理興校、科研強?!笔俏覀兊霓k學思想和原則,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制定了《__鎮中心小學教學質量管理的暫行規定》、《學校工作檢查評估量化條例》、《教師教學常規檢查評估條例》,并將這些條例規定印發到每所學校和每個教師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罰可依,獎懲分明,逐步做到量化管理、科學管理。文教辦和
中心小學依據《教育教學常規檢查評估的兩個條例》每學期期中考試后,牽頭組織人力對鎮內各校進行檢查評估,對教師的備課、講課、作業批改、單元測試、期中考試、試卷分析等進行全面檢查、分析。每檢查完一所學校,都要進行座談,對檢查較好的學校、教師給予表揚;對檢查較差的學校或教師進行解剖分析,限期進行改正。檢查后我們逐步要進行認真分析與總結,把檢查結果在全鎮進行通報。通過推行制度強化管理來激勵加強教師的教學工作作風。4、我校領導班子團結,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克服移民搬遷等眾多困難,通過全體教師奮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上級的表彰和獎勵。近年來,被安康地區文教局授予“文明學?!?,被石泉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20__年和20__年連續兩年被縣教體局授予全縣二類學校教學質量“二等獎”。20__年被縣教體局授予全縣二類學校教學質量“一等獎”。為__人民贏得了榮譽,得到縣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肯定和獎勵,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和贊揚,真正在實現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學校。
三、加強素質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1、學校著力營造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和校園文化,努力做到教書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我校雖受__電站移民搬遷的影響,在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的情況下,因地制宜,根據具體情況和時節對校園進行綠化、美化、凈化,環境整潔,力所能及的在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設有大幅固定標語、名人畫像,教室里有條幅、墻報、評比臺、學習園地等,校園里呈現出一片濃厚文化氛圍。
2、加強未成年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工作網絡,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家長會和不定期的進行家訪,爭取家長和社會給予學校工作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文章版權歸文秘站網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學校利用各項工作及學科教學、少先隊活動、班會等開展講誠信、講傳統、講守則、講行為規范有機滲透德育,重視對學生的校風班紀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并通過勞動、讀書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實踐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積極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紅色之旅》等讀書征文活動,受到上級表彰和獎勵。
3、“注重全面發展,培養個性特長,激發求知興趣,全面提高素質”是我們的辦學目標;“崇德、樂學、啟智、創新”是我們的校訓。我校結合實際建立了學生學習、紀律、衛生、禮儀、宿舍管理制度,制定了量化檢查考勤薄,每天由值周老師檢查登記量化評比,在我?;拘纬伞皭蹗従礃I、求實創新、奮發向上”的校風,“團結、勤奮、好學”的學風。
4、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學校注重加強課外活動和興趣小組的開展。學校利用有限的場地和器材定期召開小型運動會和藝術展演活動,上好音樂美術課,并堅持開展兩課兩操活動。在去年五月全縣舉行的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我校短跑、長跑、團體接力賽均獲得三等獎。今年全縣藝術節上,我校組織參與的歌伴舞《一元錢》獲二等獎,現代舞《動感早晨》獲三等獎,還榮獲集體組織獎。學校還注重圖書借閱,充分利用遠程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真正提高了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重視課改教研工作,加強教師培訓學習
我校非常重視基礎教育課改實驗及校本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制定了課改實驗方案和校本教研工作計劃。各個教研組充分里利用國家發放的遠教設備經常組織教師開展觀看光碟,學校在每學期里都要組織課改年級進行課堂觀摩教學、聽課、評課等活動,通過相互聽課評課,提高了教師駕御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能力。學校還組織全體教師積極進行賽教活動,評選鎮內優秀“教學能手”,并推薦教師全縣參加中小學“教學能手”賽教活動。為了讓校本教研落到實處,學校還鼓勵教師進行新課程研究,要求教師堅持寫好教學反思、教研論文及總結材料,學校還專門制定了“論文獎勵條例,在獎勵條例中規定: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公開發表的論文,學校分別獎勵80元、60元、40元、20元。幾年來,我校年輕教師撰寫的教研論文有數十篇曾獲省市縣的獎勵。
學校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還花血本重視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幾年來先后組織全體教師到后柳小學、城一小、安康等學校進行觀摩聽課學習。去年10月,選派教師許兵到西安進行了為期12天的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技術培訓學習,選送教師王莉到城一小進行了2天的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學習,今年3月還派教師張吉榮到市上參加遠程教育技術學習。暑假派教師涂明艷到安康參加新教材培訓學習,9月30日還組織全體教師到后柳小學觀摩學習。通過培訓學習,逐步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更新教學觀念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是平等、朋友、和諧的關系,對學生的管理、評價方式有所轉變。外出培訓或進修學習的教師都寫有筆記或心得,回校后積極進行校本培訓。
篇11
一、信陽茶旅文化發展現狀
信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種茶歷史悠久。東周時期,茶在信陽地區開始種植。近代以來,信陽毛尖先后多次在國際、國內的舞臺上榮獲嘉獎并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和“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等榮譽。自1992年始,信陽開始舉辦茶葉節,迄今為止已連續舉辦29屆,成為信陽的盛事之一。而信陽域內八縣兩區,擁有眾多旅游文化資源———1.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區域內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風光。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異。信陽市森林覆蓋率近40%.其中,雞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氧離子22萬個,比四川九寨溝、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出1~8萬個,是目前全國此類測量的最高紀錄,信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國家濕地公園,旅游風景區如雞公山、南灣湖、靈山、黃柏山、西九華山等近10個。2.大別山具有深厚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創建了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培育出紅二十五軍等多支主力部隊,100余名將軍從這里走向全國,有鄂豫皖革命紀念館、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紅二十五軍出發地等紅色教育基地。以“蘇區首府、將軍故鄉、江淮抗戰、千里躍進”為主線的紅色旅游文化,正在成為大別山區域紅色旅游品牌。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信陽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優勢,以茶會友、以茶興城,通過舉辦茶文化節取得可觀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與運營,品牌效應不強。目前市場上比較知名的信陽茶企僅限于文新、五云、藍天、九華山等少數茶企,其茶文化傳播存在散而太亂、行而不遠的局面。
二、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人們經常說詩與遠方,這里的“詩”即文化,“遠方”即旅游。文化與旅游結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遠方”,旅游也就更有“詩”意。將旅游與文化相結合,可極大提升文化產業的價值感,同時也賦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這是服務地方經濟、傳承并發揚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陽地區豐富的茶文化資源、大別山區紅色旅游資源和特色田園、生態景觀,深入挖掘大別山區民風民俗和農耕文化,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動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無論是對茶產業發展還是旅游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于實現地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傳承保護大別山非遺文化,力爭實現富民、宜居的扶貧規劃效果,為大別山地區區域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提升城市影響力
“文旅融合”是一個互惠共贏的過程。它將文化的內涵與價值賦予到旅游中,這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在發展旅游產業時挖掘旅游資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提高文化軟實力。信陽坐擁八縣兩區,除了已經頗有名氣的信陽毛尖,同時擁有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信陽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與吸引力。而信陽區域內的旅游文化資源也是頗具地域特色。通過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為媒,茶葉搭臺,旅游唱戲,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將信陽的經濟作物與精神財產合二為一,打造成一體化、規模化的文旅文化資源,對于提升整個城市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極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軟實力
對于信陽這座城市來講,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軟實力的底氣所在。信陽積淀著豐富的茶文化資源、自然旅游資源以及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對于發展信陽區域特色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培育信陽非遺文化產業,探索“非遺+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學”、“茶文化+文創”、“非遺+文創”、“非遺+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種形式,探索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拓展茶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創產業新亮點,推動信陽文化產業特色化發展之路。
三、融媒體時代信陽茶旅融合發展的思考及建議
隨著5G時代的到來,融媒體傳播成為新時期提升信陽茶旅文化的影響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宣傳成本、增加信陽茶旅文化融合發展的經濟效益,從而推動信陽茶旅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體技術,構建信陽茶旅文化大宣傳平臺
一是打造線下宣傳平臺。比如,由信陽市文化旅游和廣電局精心設計宣傳內容,通過各種媒介渠道進行無縫宣傳。當旅客途經或進入信陽境內時,由移動通信公司發送信陽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陽茶旅文化宣傳特色彩鈴,發動信陽地區居民選用,從而進一步擴散信陽茶旅文化影響范圍;打造茶旅文化相結合的主題廣場、精美廣告牌等,為市民、游客提供線下活動場所的同時,實現信陽茶旅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加深對信陽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線上宣傳平臺。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線上媒體平臺,結合各自平臺的宣傳優勢對信陽茶旅文化之一進行分門別類推送,讓市民對信陽茶旅文化耳熟能詳并樹立文化自信;同時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視頻號等,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視聽結合的圖片、文字、短視頻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擴大信陽茶旅文化影響力與覆蓋面,擴大客源市場。
(二)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顯信陽茶旅文化的精神內涵。通過實地調研與大量查閱讀文獻資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現出來的典型的信陽茶旅文化故事及資源,并以此為依托,重新概括信陽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與內涵,以提高信陽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間流傳甚久的茶姑“畫眉銜籽”的故事,以此為題材,譜曲、出書、拍攝影視劇等,讓信陽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現,吸引游客到信陽實地旅游。二要豐富信陽茶旅文化傳播的內容。比如,線下文化宣傳機構或民間團體可以通過探索開展茶旅文化讀書會,發展茶文化主題旅游,組織茶旅文化主題文創活動、主題攝影、主題短視頻大賽、主題征文等形式展開相關活動,利用全媒體平臺打造信陽茶旅文化專題網站以及專屬的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通過這些媒體平臺,以不同形式將各種與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相關的信息、活動如茶文化節、文旅文化節、博覽會、展銷會等,讓受眾即使不在現場,也能感受到信陽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發到實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信陽周邊茶山資源,提升鄉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獨特而秀麗的風景,在城市周邊打造近郊的鄉村旅游景點,如茶鄉康養、山水民宿、休閑茶莊、創意茶會、會展培訓等項目,打造“茶文化”體驗園,吸引游客親身前往體驗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裝罐等信陽茶的制作全過程,并欣賞茶藝、茶歌、茶舞等藝術,讓信陽茶文化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讓游客對信陽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記憶。
(三)加強新媒體人才隊伍建設,為信陽茶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強信陽當地產學研合作。通過與當地高校合作,聯合培養專門性的茶旅文化專業人才;依托高?,F有開設的旅游、茶藝、茶文化等課程,使學生能夠深入領會茶藝內涵,熱愛信陽茶文化,為茶旅融合發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門加大對茶旅融合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建立茶旅文化相關的大師工作室、茶旅文化體驗館、茶旅文化專業培訓點等方式,加強對信陽茶旅融合專門性人才的培養力度,以及結合當地特色對茶文化、旅游文化經營者及負責人的專門性指導,力爭形成政府搭臺、高校唱戲、企業參與的茶旅融合發展氛圍。
參考文獻:
[1]葛振:《賦能“文旅+多產業”新業態助力提升沈陽城市文化軟實力》,《第十八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軍:《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對策研究》,《福建茶葉》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進入深化期高質量發展引領前進步伐》,《中國文化報》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視角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發展探究》,《商業經濟》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鄉村振興背景下信陽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20年第3期
篇12
一、引言
定州市是歷史文化名城,是以汽車、能源、煤化工業為主的城市,近年又提出了
“一城、三區、四鎮”發展框架,進一步進行了總體規劃。一城指的是定州城區,
三區是:唐河循環經濟園區、沙河工業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四鎮:南有李
親顧、北有清風店、東有東亭、西有明月店四個環定州的四個小城鎮,其中李親
顧鎮為總體發展框架的“四鎮”首位。李親顧鎮以絲網加工、商貿物流為主導產
業,工業發展勁足,現有鋼網、刀具、鑄造等工業企業多家,年產值逾20億元。
小城鎮建設迅猛,如何基于生態持之以恒落實城鎮建設規劃,是迫在眉睫需要解
決的問題,本論文將從“集中建設工業園區、新民居、污水處理廠等設施,打造
了功能分區合理、基礎設施完備、環境衛生良好的小城鎮形象”進行論述。
二、小城鎮鎮總體規劃:
1、建立以李親顧鎮為中心的生活區、商業區
李親顧鎮地處定州市南部,城鄉客運站位于鎮中心,車站東側為大型農貿市場,物流、客運便利;辦學60多年的“定州市第三高級中學”位于鎮南部;“定州市第三醫院”位于車站西路……改鎮集中了商業、交通、醫療、教育…..故將此鎮作為生活區、商業區。但該鎮村民居住較分散、自家宅基地占地面積大,政府或開發商可以以村民為自愿為前提收購宅基地,集中建設多層/高層住宅樓將農民統一安置,空閑出來的空地可以建設商業貿易園區、中心公園、娛樂場所,或將學校、醫院擴建,既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又可以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的建設;
2、建立以留宿、李辛莊等村莊為集中工業園區
定州南部工業加工、制作業主要集中在留宿、李辛莊兩村莊,由于鄉鎮企業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后、設備陳舊、職工和管理人員的素質低等問題,所以往往只重視經濟效益,使得周邊的環境污染嚴重,進而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環境。留宿、李辛莊兩是李親顧鎮的鄰村,故規劃將兩個村莊合并將工業園區擴建,將加工制造業集中可以統一管理、統一實行環保措施。
3、統一農民耕地
目前李親顧鎮農業生產模式是:自家耕地自家播種,但也有一部分村民或企業家將自己耕地交給鄰居或親戚耕種,自己購買商品糧,隨著小城鎮的建設加快,農民就業問題的解決,自己耕地的情況會越來越少,故規劃考慮保證耕地面積不變、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將耕地統一管理,經考察李親顧鎮區內現有耕地約6萬畝,將此用地規化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基地。
三、小城鎮發展中生態問題及解決途徑:
隨著小城鎮內鄉鎮企業的興起和人口數量的增加,小城鎮的環境受到很大的破
壞,主要原因正是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所以往往只重視經濟效益,使得周邊的
環境污染嚴重,進而影響到整個地區的環境。
1、小城鎮環境污染的種類:
由于鄉鎮企業的自身特點和企業管理者缺乏環境意識,使得鄉鎮企業沒有完善的環保設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設備,所以不可避免會產生污染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2、對策
小城鎮環境管理工作應依據“增加環境意識,重視源頭管理,推行綜合整治,
強化監督機制”的原則開展。
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環境意識
環境管理的宣傳教育活動應多樣性、針對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以達到管理效果,
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2)多樣性:通過廣播、電視和報刊等媒體的廣告、宣傳和文藝節目,使得環境保護
的宣傳方式多樣化。
3)針對性:對于不同的場合和對象有針對性的進行宣傳,以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如在旅游景區,主要針對游客宣傳保護環境、保持清潔衛生;對于在校的小學生
則應該宣傳保護環境從小做起。
4)抓住關鍵環節,重視廢物的源頭管理
通過對小城鎮的系統調研,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性質、類別、數量和規模,找出污
染的關鍵原因,分別進行控制。特別要對污染的產生源進行控制,從而最大程度
的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如對生活垃圾開展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做到生活垃圾的
資源化和源頭減量化,為分類處理和綜合利用打好基礎,也可以降低處理難度、
減少處理成本。
5)從產業結構優化到廢棄物處理,多方面推行環境綜合整治
逐步優化和完善小城鎮產業結構,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控
制污染企業上馬,關停規模小、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加強企業的技術
改造,通過優惠政策促進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
6)建設區域性環境管理系統。小城鎮或小企業單獨建造污染處理設施,在經濟上和
技術上都存在著較多困難,所以應該擴大小城鎮環境基礎設施的處理規模和處理
能力,提高投資效益和使用效能。
7)強化環境管理監督機制
加強監督可以更好的保證環境管理措施的實行和產生良好結果。小城鎮可以根據
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定相應的實施辦法,明確獎懲,才能更好的起到監督作用。
四、總結:
本文從小城鎮規劃基于生態理念的探索角度,對小城鎮規劃建設的生態因素和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指導小城鎮的生態建設,進而得出小城鎮進行生態建設的規劃策略,因此小城鎮的建設需要綜合的分析本區域的自然、經濟、人文三個方面的區域資源和影響因素,針對鎮區內的生態系統的要素和存在問題,處理好城鎮規劃和生態系統兩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2000年環境年鑒[M].北京:中國環境報,2001.
篇13
1 基于超鏈的相關度排序
排序搜索引擎的檢索結果往往過于龐大,用戶一般只會瀏覽前面的一部分結果。通過對檢索結果進行相關度排序,搜索引擎試圖使相關的文檔盡可能地出現在結果的前面部分,以改進檢索結果的輸出。雖然各個搜索引擎中相關度排序的具體實現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采用了基于Web文檔內容的方法,即考慮用戶所查詢的詞條在文檔中的出現情況,包括:詞條頻率、逆文檔頻率、詞條位置等因素。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相關度高的頁面不一定是用戶普遍歡迎的頁面;另一方面,有些Web頁面的作者利用上述因素來欺騙搜索引擎(spamming),以提高其頁面的排序。
事實上,Web中還蘊含了豐富的結構信息。頁面之間的超鏈反映了頁面間的引用關系,一個頁面被其它站點引用的次數基本上反映了該頁面的受歡迎程度(重要性)。超鏈中的標記文本(anchor)對鏈宿頁面也起到了概括作用,這種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比鏈宿頁面作者所作的概括(頁面的標題、關鍵字、摘要)要更為客觀、準確。因此,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基于超鏈的相關度排序方法,作為基于內容方法的補充,例如,Stanford大學研究的PageRank算法等。這類方法通過為Web頁面構造引用圖,并綜合考慮頁面的被引用次數以及鏈源頁面的重要性來判斷鏈宿頁面的重要性。一些搜索引擎已經開始使用基于超鏈的相關度排序方法。例如,以PageRank為核心技術的搜索引擎Google能夠查詢與用戶請求相關的“權威”頁面[1]。此外,Google通過分析超鏈中包含的文本,可以對鏈宿頁面進行非全文索引,而不需要下載和分析實際的頁面。目前,Google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搜索引擎,實際下載并索引了近100000000的Web頁面。但是通過超鏈分析,其覆蓋度達到了300000000,超過了其它任何搜索引擎。
2 檢索結果的聯機聚類
盡管搜索引擎采用了各種方法來提高檢索結果的精度,但是結果中仍然包含了與用戶查詢請求不相關的文檔,其比例高達75%以上。此外,搜索引擎返回給用戶的通常是一個線性的文檔列表,雖然經過了相關度排序,但是相關文檔和不相關文檔仍然混雜于其中。用戶必須逐個地瀏覽以找到相關文檔,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當返回的結果數目眾多時,這個問題更為突出。
為了方便用戶的瀏覽,一些研究人員開始將聚類技術用于Web信息檢索結果的可視化輸出。聚類是指將文檔集合分成若干個簇,要求同一簇內文檔內容的相似度盡可能地大,而不同簇間的相似度盡可能地小。Hearst等人的研究已經證明了“聚類假設”,即與用戶查詢相關的文檔通常會聚類得比較靠近,而遠離與用戶查詢不相關的文檔。因此,我們可以利用聚類技術將搜索引擎的檢索結果集合S劃分為若干個簇(S1,…,Si,…,Sm),并以簇Si的質心averaged∈Si(d)作為簇Si的描述。這樣,用戶只需要考慮那些相關的簇,大大縮小了所需要瀏覽的結果數量。當一次聚類生成的簇Si中仍然包含大量文檔時,可以對該簇中的文檔再次聚類得到若干個子簇(Si,1,…,Si,j, …,Si,n),直到用戶滿意為止[2]。。Etzioni等人的實驗結果表明,使用一些改進算法來對檢索結果進行聯機聚類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十分有效。
3 基于概念的檢索
大多數搜索引擎提供的檢索服務是一種關鍵字檢索(KeywordSearch),即檢索出那些顯式地包含用戶指定詞條的文檔。由于自然語言中廣泛存在同義和多義現象,關鍵字檢索顯然是不夠的。一些搜索引擎,例如Magellan,開始在關鍵字檢索的基礎上引入基于概念的檢索(ConceptSearch)。該方法利用了詞條在概念上的相關性,因此可以檢索出那些并不顯式地包含用戶指定的詞條,但是卻包含其同義詞或者下位詞的文檔。例如,用戶向Magellan查詢“robot”時,Magellan除了返回包含“robot”的結果,還會找到提及“crawler”,“spider”,“wander”等詞條的結果。這樣,既方便了用戶請求的輸入,也提高了信息檢索的召回率。
搜索引擎在實現基于概念的檢索時,一般通過對用戶的查詢進行概念/詞條擴展,然后轉化為關鍵字檢索。概念/詞條關系的獲得可以有以下兩種方法。
1) 手工建立詞典來存儲概念層次及詞條之間的交叉聯系,該工作通常由領域專家來完成。
2) 使用語法分析、統計等技術從文檔集合中自動學習。
4 相關度反饋
在很多情況下,用戶難以提出查詢,其初始的查詢請求q通常是不精確、不完全的。與基于概念的檢索類似,相關度反饋技術也可以幫助用戶形成查詢請求。但是,基于概念檢索的目的是通過擴展查詢請求來提高系統的召回率,而相關度反饋技術則是通過對查詢請求不斷地進行修正以提高系統的精確度。。
具有相關度反饋功能的系統中,系統按照下述過程對用戶的查詢請求進行逐步求精。
1) 索引器給出查詢q的檢索結果集合S。
2) 用戶對S中文檔的相關度進行評估,并反饋給系統。所有被用戶標記為“相關”的結果組成了正反饋集合S+,標記為“不相關”的結果組成了負反饋集合S-。
3) 系統根據用戶的反饋對查詢q進行修正。例如,在矢量空間索引模型中,可以將正反饋集合中的文檔矢量加到查詢矢量上,同時減去負反饋集合中的最不相關的若干文檔矢量,即V(q)V(q)+∑d∈S+V(d)-∑d∈argmax(S-)V(d)。
4) 重復步驟1),2),3),直到用戶得到滿意的結果為止[3]。
一些研究和實驗結果表明,利用相關度反饋可以較好地改進檢索效果。但是,目前很少有搜索引擎支持該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相關度反饋需要用戶的參與,而普通用戶在使用搜索引擎時不太愿意花時間利用這些附加功能。
5 分詞技術
網上的中文信息具有分詞復雜、多內碼轉換等特點。因此,中文智能搜索有其獨有的特點。
對中文信息的訪問,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分詞,這也是中文搜索引擎要解決的主要問題?,F有的漢語分詞算法有很多,如基于詞庫的最大匹配法、逆向最大匹配法、最佳匹配法、高頻優先分詞法;基于語法和規則的分詞法;基于頻度和統計的分詞法;基于神經網絡的分詞法和專家系統分詞法等[4]。這些算法適用于不同要求的場合但又存在各自的缺陷,在具體應用時一般使用幾種算法相結合的方式來彌補單純使用一種分詞法所帶來的不足。分詞技術中的基于詞庫的算法日前使用較廣,也較為成熟。這類算法分詞的正確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建的詞庫。一個詞庫應具備完備性和完全性兩方面。詞庫的完備性,簡單來說就是對任意一個字串,總能按詞庫找到對它進行切分的方法。詞庫的完全性,意味著詞庫應包含所有的詞。通常先構造一個最小完備詞庫,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建立一個完全詞庫。
6 數據庫中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
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WWW中包含大量的文檔資源,這些資源的變化周期是不一致的:有的變化無常,有的十分穩定。因此應該以文檔的變化周期作為進行有效性驗證的依據,在每一次索引信息庫的更新過程中,只對那些最可能發生變化的(部分)文檔進行驗證。
一個文檔的變化周期就是它相鄰的兩次變化之間的時間間隔。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文檔的變化周期可能是不固定的。在某個時期內,它可能變化得比較頻繁,而在另一個時期內,它則可能比較穩定。一般地說,無法準確地計算一個文檔變化周期,只能根據文檔在一個時期內的變化情況來估算它的變化周期。下面給出一個啟發式規則,作為估算文檔變化周期的一個依據。
如果在一個時間間隔內一個文檔的內容沒有發生變化,那么可以認為它處在一個穩定期,在下一個相同的時間間隔內它也很可能不會發生變化。反之,如果在一個時間間隔內一個文檔的內容發生了變化,那么在這個時間間隔內它就很可能發生了多次變化。
從實用的角度出發,通常以索引信息系統的信息更新周期作為度量文檔變化周期的時間單位,也就是說,一個文檔變化周期的取值只能是系統信息更新周期的倍數。給出如下的增量式信息更新算法:
/*假設當前正在進行的是第k(k≥1)次信息更新過程。*/
Begin
While(索引信息庫中還有文檔信息的有效性沒有驗證時){任取一個未驗證的文檔作為當前文檔;
If(當前文檔的變化周期f是k的因子)Then
{驗證當前文檔的有效性;
If(當前文檔已不能被訪問)Then
從索引信息庫中刪除對應的記錄
If(當前文檔已經發生了變化)Then
{把當前文檔URL加入到目標列表;
把當前文檔的變化周期修改為Max(1,f/2);
}
Else
把當前文檔的變化周期修改為2f;
}
以目標列表中的URL作為瀏覽起點,啟動機器人開始新一輪信息收集工作;
End[5]
當一個文檔第一次進入系統時,它的變化周期被假定為1。也就是說,假定它會在系統更新周期內發生變化。隨著信息更新過程的不斷進行,將根據文檔的實際變化情況,不斷地調整它們的變化周期。如果一個文檔的索引信息在一次信息更新過程需要予以更新,也就是說,文檔的內容發生了變化,我們認為它很可能會在近期內再發生變化,因此,把它的變化周期縮短為原來的一半。如果在預計的變化周期內文檔沒有改變,那么就認為它在近期是比較穩定的,因此把它的變化周期擴展為原來的兩倍。
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可以極大地減輕搜索引擎進行索引信息庫維護的負擔。由于我們以系統信息更新周期作為度量文檔變化周期的基本時間單位,而且文檔變化周期只能是系統信息更新周期的2的冪次,因此可能會影響少量文檔索引信息的時效性。但是,考慮到WWW龐大的規模,從整體上看,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是一個能夠提高搜索引擎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總的說來,在搜索引擎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出現了上述眾多的技術來提高引擎工作效率,但不管是那種技術,短期內,要完全使搜索引擎在實現技術上都超過人腦仍然是難以達到的。因此,人腦和電腦的分工和配合依然會是產生一個高質量搜索引擎的最好保證,這也是今后搜索引擎的發展所必須要注意的重要事情。
參考文獻:
[1] 鳳元杰,劉正春,王堅毅.搜索引擎主要性能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情報學報,2004,23(1).
[2] 梁斌.走進搜索引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