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自然科學基礎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1956年1月的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說:“在過去幾年中間,我國的各種工作都在開始,我們在目前需要和技術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對于長遠需要和理論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較少,這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現在,如果我們還不及時地加強對于長遠需要和理論工作的注意,那么,我們就要犯很大的錯誤。沒有一定的理論科學的研究作基礎,技術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質的進步和革新。但是理論力量的生長,總是要比技術力量的生長慢一些,而理論工作的效果一般也是間接的,不容易一下就看出來。正因為這樣,有許多同志現在還有一種近視的傾向,他們不肯在科學研究方面拿出必要的力量,并且經常要求科學家給他們解決比較簡單的技術應用和生產操作方面的問題。當然,理論決不可脫離實際,但是目前的主要傾向,卻是對于理論研究的忽視。”曾是何等清醒啊!然而,此后46年間,近視的傾向、簡單的要求,何曾稍減。從積極的方面回顧,三年(1957~1960年)中發生的許多事情,在外國人和后人看來,近乎荒唐,卻也反映著我們對于工業化、現代化的強烈愿望。畢竟中國科學院的規模是在那些年代奠定的,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機的發展是從那時開始的。
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經歷了支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我國自然科學,確實到了應當作加大縱深的戰備調整的時刻。然而,十年“”(1966~1976年)不僅耽誤了時機,還對本來就很薄弱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進行了全面沖擊。看一看這后面的“社會輿論”,是頗富教益的。我國理論物理研究在“”期間的經歷,正好用以典型地說明傳統的理論實踐觀的作用。理論物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劃分為四個領域,粒子和場、原子核理論、凝聚態和統計物理、天體和引力。粒子物理研究由于主席1964年同坂田昌一談話中所表現的重視以及與“一分為二”哲學命題的關系,得以保存隊伍,并以70年代初楊振寧、李政道相繼訪華和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團訪美為契機,有所復蘇。核物理因為有國際背景和“核參數”任務的要求,基本維持原狀,還得以在“工農兵大學生”中要求一定的培養數目。凝聚態和統計物理是四個領域中最接近實際的,卻從哈爾濱到廣州,全部解散改行。正是因為接近實際,自認為有發言權的批評家也多。中國科學院軍代表向越南科委主任介紹物理所情況時說,“從前有一個理論研究室,理論脫離實際的典型,解散了!”與此成為鮮明對照,最為“好高騖遠”、“不食人間煙火”的天體和引力理論,在此期間有所壯大。那原因卻也是理論聯系實際。我國一些優秀的數學家轉入這一領域,對“軍宣隊”這是聯系物理實際,他們仍然可以作一點現代微分幾何,同時訓練了一些年輕人。工廠技術員到車間當工人,實驗物理工作者下廠做技術員,理論物理人員去做實驗,數學家來搞理論物理。這發生在“彎曲時空”中的“平移”,使許多人聯系了“實際”。
我國目前經濟繁榮的背后,存在著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完成人類基因組1%和水稻全基因組的測序,確是值得稱道的成績;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所用的自動測序機器全系舶來,還不必提及所用原理。研制出每秒萬億次以上浮點運算的大型并行處理系統,當然是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也不要忘記關鍵芯片仍靠進口。技術引進,可以加速起步;然而,邯鄲學步、履人后塵,總難以真正技超群雄,“領導世界新潮流”。只有濃厚、廣泛而持續的基礎研究才能孕育出異軍突起的技術革命,建立起自己的支柱產業。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更不能靠別人的基礎研究來實現自己的技術創新。
“基礎研究要有國家目標”是堂皇而正確的提法,問題在于由誰來規定這個“國家目標”。一位年輕的管理干部曾對我說,你現在從事理論生命科學研究就是符合“國家目標”的。他不知道,我早在1985年在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問題中干得正歡時,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關于生物學發展戰略的常委擴大會,此后就開始思考和準備向更為非線性、更為復雜的生命系統作戰備進軍。從1991年以來,我所在的研究組就不斷學習生物學基本知識,全力以赴做生物問題,現在其實還沒有入門。怎么能做到一旦“國家目標”下達,三年之內就出成果呢?
“管理出效益”是搬到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另一種錯誤概念。生產企業、工程項目、技術攻關,理應加強管理。而不恰當的“管理”,正在妨礙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根本進步。應當撤銷一批管理和評估機構,解放生產力。特別要讓大批年輕有為的學者“沉”下去做事,而不是“浮”起來當“官”,去妨礙別人安心鉆研。
科學管理部門忙于改組機構、評議課題,卻很少對科學研究的支撐體系下功夫。僅以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為例,它的讀者范圍遠遠超出基礎研究。1980年訂閱原版期刊5377種,買原版書7245種。到1991年,原版期刊數量砍到1277種,購入原版書降到642種,幾年間期刊平均訂閱價上漲8.6倍,平均書價上漲14.4倍,而該館圖書經費只增加了82%。多少高等學校圖書館停書保刊,還越保越少。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影印書刊全面停止,究竟增加了多少圖書撥款以茲補償?有些領導強調國際互聯網上有大量在線期刊資料,卻不提大多數有用信息乃有償服務。全球同行中,很少有人像不少中國教授那樣,不敢放手讓學生上網,就是因為計算機網絡收費不在高處統一解決,而是往下層層加碼。學界多次呼吁,陋規至今未改。目前廣泛存在于學術界中的浮躁情緒、泡沫科學乃至學術風氣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急功近利的政策所引發的。一些管理科學技術事業的負責人士,總希望在自己的任期之內見到成績;掌管經濟預算的部門要聽見金元寶落水的“響聲”。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要有隊伍、有物質條件,還要有時間積累,才能“于無聲處聽驚雷”。共和國成立50多年了,從生孩子、抓教育做起,足以培育出兩三代基礎研究人才。提法不斷更新,實質上總不敢在基礎研究領域旗幟鮮明地放開步伐的科學政策,已經使我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還應當指出,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許多方面,還未能擺脫一種半殖民地的心理狀態。某些已經作了大教授的人士,開口閉口“我的老板”如何如何;還沒有跳出原來所學課題,卻學會了美國“老板”作風,經費多了花錢雇人為自己出文章。有些研究情況對內保密、對外開放,國內同行只能偶爾從國外訪問者中了解一二。許多課題論證實際上也是引用外國已有的論據和“權威”言論。
篇2
表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生物學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學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學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與系統科學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學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數學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學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學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差距明顯。
在自然科學學科中,上海除地學外,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進入前三名,其中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六個學科在大陸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信息與系統科學國際科技論文數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見表2)。雖然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位居前列,但與北京相比,差距明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在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力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系統科學、天文學和生物學有明顯優勢,數學與地學國內科技論文未能進入前三名(見表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數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力學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上海 陜西
信息與系統科學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天文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地學
北京 湖北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生物學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廣東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是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
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效率,就其實質而言,是新的知識在一個系統中創造、流動和利用的效率。它取決于諸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之間相互作用的效率。而決定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則取決于經濟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體系的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知識創新體系,提升學科建設與科技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制度、政策和環境的作用,提高創新各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達到創新目標的要素間的互動。從本質上看,創新體系是由存在于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關于科技發展方面的相互關系與交流所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之間的互動作用直接影響著創新的成效和整個經濟體系。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的循環流轉。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2/3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識流轉、戰勝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中的系統失靈是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長期任務。
表3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114
343
275
5122
與國內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38
127
118
2360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獨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2。
2 上海工程與技術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學科在國內的比較優勢。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20個學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學、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土木建筑、交通運輸9個學科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兩個學科國際論文排名第三(見表4)。
表4 2001年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陜西 江蘇
測繪科學技術
北京 四川 陜西
北京 湖北 江蘇
材料科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上海 陜西
礦山工程技術
北京 江蘇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蘇
冶金、金屬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遼寧 上海
機械、儀表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江蘇 陜西
動力與電氣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湖北 陜西
能源科學技術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東 黑龍江
核科學技術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肅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陜西 上海
計算技術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蘇 上海
輕工、紡織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廣東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蘇 廣東
廣東 浙江 江蘇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蘇
湖北 北京 江蘇
交通運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陜西 黑龍江
北京 陜西 江蘇
環境
北京 江蘇 上海
北京 江蘇 上海
安全科學技術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蘇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有18個學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別由廣東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個學科進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學、土木建筑、交通運輸3個學科名列第二,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輕工與紡織、環境工程名列第三(見表3)。
2)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8個學科依次是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機械與儀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工、計算技術、動力與電氣、交通運輸。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最為薄弱的5個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礦山工程技術、安全科學技術和食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60%的學科科技發展低于平均水平(見表5)。
表5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機械、儀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學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計算技術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動力與電氣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運輸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屬學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輕工、紡織
-0.46716 -0.475
-0.47954 12
環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學技術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學技術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學技術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礦山工程技術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測繪科學技術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論文產出與北京差距懸殊。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個學科中,除材料科學與土木建筑兩個學科外,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交通運輸、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9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進入前3名的9個學科,除材料科學、輕工與紡織兩個學科外,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環境工程等7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術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70%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 上海市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與國內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94
854
608
19073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獨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5。
3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農學和水產學占據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農學和水產學,林學、畜牧與獸醫科學相對薄弱(見表7)。
表7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農學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產學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獸醫科學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學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有相當差距。
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和林學、甘肅的畜牧獸醫、湖北的水產學國際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浙江的林學,江蘇的畜牧獸醫、山東的水產學國內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無論是國際科技論文、還是國內科技論文,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科技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農學
北京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浙江
林學
北京
黑龍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廣東、陜西
畜牧、獸醫科學 甘肅
云南
北京
江蘇 北京 甘肅
水產學
湖北
山東
廣東
山東 廣東 福建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64%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9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4
46
38
229
與國內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2
5
4
18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69
124
99
506
獨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3。
4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仍有相當差距。
在醫藥科學領域6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四個學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兩個學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排名第二,中醫學排名第三(見表10)。在醫藥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除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外其他4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醫藥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預防醫學 北京 浙江、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基礎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藥物學
上海
北京
江蘇
北京 廣東 上海
臨床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中醫學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蘇 北京 廣東 江蘇
特種醫學 上海
北京
廣東
北京 陜西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6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的第一,上海除中醫學國內科技論文未進入前三名外,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臨床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均排名全國第三(見表11)。在醫藥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6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臨床醫學
1.495
1.583
1.56579 1
藥學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礎醫學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醫學與中藥學
-0.21555 -0.8431
-0.27284 4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0.69136 -0.64275 -0.70052 5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科技發展相對薄弱。
3)知識流動不足是影響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
表12所示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85%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12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37
124
114
7510
與國內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6
10
7
119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7
195
166
2343
獨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篇3
[6] 郭紅, 潘云濤, 馬崢,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產出論文計量分析[J]. 科技導報, 2011,29(27):61-66.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結題項目統計――按成果類型[EB/OL]. http:///default.htm, 2016-09-01.
[8] 王偉.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J]. 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05(6):44-45.
[9] 姜春林, 王續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產出管理學論文的計量分析[J]. 情報科學, 2005,23(9):1345-1348.
[10]王冬梅. 科學基金制度對基礎科研合作的引導效用分析[J]. 科研管理, 2010, 31(4):98-101.
[11]張宜平. 中國社會科學論文基金資助研究[J]. 現代情報, 2005, 25(3):34-36.
[12]張詩樂, 蓋雙雙, 劉雪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效果――基于論文產出的文獻計量學評價[J].科學學研究,2015, 33(4):507-515.
[13]邱均平. 文獻計量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8.
[14]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46):16569-16572.
[15]w基明, 邱均平, 黃凱,等. 一種新的科學計量指標――h指數及其應用述評[J]. 中國科學基金, 2008, 22(1):23-32.
Analysis on Basic Research on Robot Projects Fun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its Funding Effect
CHEN Yue,WANG Zhiqi,TAN Jianguo
篇4
社會科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自然科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
3.中國期刊方陣
“中國期刊方陣”的基本框架分為4個層面,形成寶塔形結構。第一個層面為“雙效”期刊。以全國現有8135種期刊為基數,按10%—15%的比例選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1000余種期刊,作為“中國期刊方陣”的基礎。通過各省(區、市)和中央部委評比推薦產生。第二個層面為“雙百”期刊。即通過每兩年一屆評比產生的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每屆進入全國“雙百”重點期刊數量控制在200種左右。第三個層面為“雙獎”期刊。是全國“雙百”重點期刊基礎上評選出的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獎提名獎的期刊。此類期刊約100種左右。第四個層面為“雙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期刊。此類期刊約50種左右。建設“中國期刊方陣”的運作步驟采取分級負責的形式,各省的“雙效”期刊由省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按照規定比例推薦,入選期刊必須是省、部級以上優秀期刊,或有希望成為優秀期刊者。“雙獎”和“雙百”期刊通過評選產生。“雙高”期刊由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確定,入選期刊均為國內知名品牌期刊。根據新聞出版總署“建設‘中國期刊方陣’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由科技部負責組織的科技期刊的推薦評選工作已經結束。科技部于日前公布了評選結果,共評出716種科技期刊進入“中國期刊方陣”,高校期刊入選113種。其中,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雙高期刊)40種,高校占7種;國家期刊獎、國家期刊提名獎期刊(雙獎期刊)58種,高校占3種;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百種重點科技期刊(雙百期刊)122種,高校占18種;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好的期刊(雙效期刊)496種,高校占85種。《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入選“雙效期刊”。
4.學術期刊基本知識(SCI、SSCI)
目前,在國際科學界,如何正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成果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們根據所掌握的資料,簡介如下:
5.SCI簡介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簡稱SCI)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種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也是當前世界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數據庫。SCI是目前國際上三大檢索系統中最著名的一種,其中以生命科學及醫學、化學、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錄范圍是當年國際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現出獨特的科學參考價值,能反映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在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創建于1961年,其創始人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所長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錄文獻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不僅可以從文獻引證的角度評估文章的學術價值,還可以迅速方便地組建研究課題的參考文獻網絡。利用它,可以檢索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醫學、農業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方面自1945年以來重要的學術成果信息。SCI還被國內外學術界當做制定學科發展規劃和進行學術排名的重要依據。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盤版及聯機數據庫,現在還發行了互聯網上Web版數據庫。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完善,已從開始時單一的印刷型發展成為功能強大的電子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大型多學科、綜合性檢索系統。目前,SCI涵蓋學科超過100個,主要涉及農業、生物及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及應用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物理及化學;行為科學。SCI將來源期刊數量劃分為SCI和SCI-E。SCI指來源刊為3500多種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盤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簡稱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擴展庫,收錄了6650余種來源期刊,可通過國際聯機或因特網進行檢索。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指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簡稱CC)作為數據源,目前,自然科學數據庫有五千多種期刊,其中生命科學輯收錄1350種;工程與計算機技術輯收錄1030種;臨床醫學輯收990種;農業、生物環境科學輯收錄950種;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輯收錄900種期刊。各種版本收錄范圍不盡相同。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4500種;擴展版收錄期刊6650余種。SCI每年收集論文數達六七十萬條。
6.SCI索引形式
SCI主要摘錄科技期刊和專利。被選用的期刊上所刊載的每篇文獻,包括論文(無代號)、摘要(A)、評論(B)、編輯部文章(E)、通訊(L)、會議資料(M)、專利(P)、評論和書目(R)都逐一加以摘錄。尤其把每篇文獻后所附的參考文獻一一認真著錄,并按照一定格式編排起來。在論文索引方面,它是以來源索引為基礎,另配有四種引證索引(即作者引證索引、專利引證索引、主副事物引證索引及機構引證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種。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順序排列,用于檢索作者發表的論文;期刊源索引(SourceIndex)按每篇論文的完整文題排列,用于檢索論文主要內容;主題詞索引(PermutermSubjectIndex)通過標題詞匯或主題詞查找某學科、某專業方向涉及文獻,光盤版已通過SCI'sKeyWordsPlus追溯出現在論文所引參考文獻中的單詞、詞組與短句,擴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機構索引(CorporateIndex)按地域、字母順序排列,檢索每篇論文的所屬機構,或某機構用于統計所發表的論文,也可用光盤版與在線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7.SSCI簡介
篇5
3指標的建立和數據來源說明
3.1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科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一般有投入指標和結果指標組成。投入指標是科研活動的管理者或執行者為完成研究而投入的資源,一般包括人員和經費指標;結果指標是指評估對象的科研活動所創造出的新的理論、方法(主要表現形式為發表的各類論文、專著、專利等)、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表現為培養出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研究結果的具體應用(表現為技術成果市場成交量)等。評估的對象、目的不同,評價指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23]。考慮到我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的目標和功能定位,構建如下效率評估指標體系: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投入指標的選取。在總結前人對科技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確定輸入指標為人力指標與財力指標。具體包括: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年度資助金額、年度資助項目數和年度資助總人數。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產出指標的選取。在吳彤、李正風、曾國屏、葛朝陽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從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成果對促進地方知識發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育三個方面構建產出指標體系。由于基礎研究是以認識自然、闡述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科技論文和實驗報告是衡量其成果的主要形式[24]。
專利是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基礎研究主要的創新成果;考慮到省自然科學基金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育種”作用選擇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作為衡量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對于地方創新能力提升的指標,該項指標同時也是省自然科學基金對創新項目和人才培育的重要體現。在人才培育方面,主要從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對于碩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培養方面來衡量。因此,產出指標主要包括項目結題時發表科技論文數、發明專利授權數、碩士、博士人才培養數量和本地區爭取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綜上所述,建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評估指標體系如表3.2數據來源說明本文所有指標,除各省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數據來自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①的統計外,其余指標均來自各省基金委、基金管理部門提供的原始數據。各省基金管理部門對基礎研究成果的統計主要是根據項目承擔者提交的項目報告和結題材料來進行的,故本文產出指標數據均采用的是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時的科技產出。從各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情況來看,基金項目的資助周期大都在3~4年。考慮到各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差異性和各種主、客觀因素對項目投入、結題的影響,僅以某年的投入和產出的數據作為輸入和輸出數據是不客觀和全面的。為消除各種因素對投入和產出的影響,將2004~2005年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投入的均值作為輸入數據,以3年作為資助周期,以2007~2008年②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的均值為輸出數據。調查期間共發出問卷25份③,回收問卷20份,回收率為80%。其中有效問卷16份,有效率為64%。無效的4個地區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新疆,目前尚沒有開展對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方面的統計工作。
4模型計算和結果分析
4.1綜合效率評定以16個省(地區)的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決策單元,采用Win4Deap軟件進行求解計算,各地區的DEA值如表2。(1)廣東、江蘇、陜西等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效率值等于1,綜合效率達到最佳。表明這些地區的省自然科學基金經費、人員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取得了可能的最大產出。從DEA評價有效的10個地區來看,廣東、江蘇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地區財政對自然科學基金投入。寬松的經濟環境也吸引了大量的科技研究人才向這些地區流動。說明經濟發達的地區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較為注重本地區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安徽、陜西、湖南三省基礎研究能力雄厚,這與中央駐皖、陜、湘的高校、科研機構中有相當一部分科技力量從事基礎研究是分不開的。而甘肅、內蒙古、寧夏、海南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單從它們的投入、產出的各項指標來看,遠低于浙江、山東這些經濟和科技較為發達的地區。但卻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足夠的產出,保證了自然科學基金投入的有效性,說明基礎研究資源在這些地區得到合理的配置。(2)廣西、貴州、黑龍江等6個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的DEA值小于1,意味著近四成的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效率是無效的。DEA評價無效的6個省中,僅福建省的DEA值接近于1,為0.954,說明福建省是邊緣非效率單位,即只要在投入或產出方面稍作調整,即可達到效率值為1的水平;其他5個省(地區)的評價值均低于DEA平均值0.874(小于0.9),為明顯非效率單位。表明這些省的自然科學基金經營不善,要提高自然科學基金整體的投入產出效率相對困難,可能需要在較長時間內同時調整投入、產出兩個方面的多項指標。
4.2模型結果分項分析
(1)技術有效性分析技術效率是由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組成。BCC模型假設規模報酬變動,在計算中將組織效率中的規模因素剔除,單純測算短期內DMUj0技術效率是否最佳,如果=1且S-=0,表明DMUj0純技術效率最佳,否則純技術效率無效。純技術效率有效說明除去規模效率的影響,各部門對自然科學基金的人力、財務資源進行了有效的運用,達到了產出最大化。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對資源的使用效率越高。模型計算結果顯示,綜合效率無效地區中的廣西、貴州、黑龍江和山東是技術效率無效單位,它們的純技術效率值都低于均值0.917。表明這些地區的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水平相對低下,投入、產出轉化率低。綜合效率無效的浙江和福建兩省,純技術效率值為1。意味著這兩個地區對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是有效的,即浙江和福建綜合技術效率無效全部是由規模效率無效引起的。
(2)規模有效性及規模效益分析模型結果表明,規模效率無效的地區有6個。其中浙江、福建、廣西、黑龍江和山東的自然科學基金處于規模遞
減區間,這些地區應控制好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規模,不應盲目擴大。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則處于規模遞增區間要適當地增加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規模來提升效率。
(3)無效決策單元投影分析為找出6個省自然科學基金DEA無效的具體原因和改進方向,利用“投影”理論從產出角度對DEA無效的決策單元做進一步的差額變量分析。結果見表3。 表3結果顯示:6個DEA評價無效的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都存在產出嚴重不足。其中科技論文產出不足率最低,6省均值為75.96%,發明專利授權量產出不足率最高,均值達到148.63%。說明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中缺乏原始創新性成果,在促進本地區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道遠。除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外,其余5個DEA評價無效省份,至少有一項科技產出的不足率超過了100%。其中福建省和黑龍江省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產出不足率分別為227.76%、132.49%,廣西省在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面的產出不足率為209.67%,山東省在碩士、博士人才培養方面的產出不足率則達到164.36%。而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各項科技產出存在嚴重不足,其中科技產出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的產出不足率高達445.87%。
5對策建議
分析發現造成省級自然科學基金DEA無效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產出不足,其中發明專利、碩博人才培養、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方面的產出尤為不足。針對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篇6
3指標的建立和數據來源說明
3.1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科技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一般有投入指標和結果指標組成。投入指標是科研活動的管理者或執行者為完成研究而投入的資源,一般包括人員和經費指標;結果指標是指評估對象的科研活動所創造出的新的理論、方法(主要表現形式為發表的各類論文、專著、專利等)、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表現為培養出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研究結果的具體應用(表現為技術成果市場成交量)等。評估的對象、目的不同,評價指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23]。考慮到我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的目標和功能定位,構建如下效率評估指標體系: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投入指標的選取。在總結前人對科技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確定輸入指標為人力指標與財力指標。具體包括: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年度資助金額、年度資助項目數和年度資助總人數。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產出指標的選取。在吳彤、李正風、曾國屏、葛朝陽等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從省級自然科學基金成果對促進地方知識發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和人才培育三個方面構建產出指標體系。由于基礎研究是以認識自然、闡述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科技論文和實驗報告是衡量其成果的主要形式[24]。
專利是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基礎研究主要的創新成果;考慮到省自然科學基金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育種”作用選擇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作為衡量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對于地方創新能力提升的指標,該項指標同時也是省自然科學基金對創新項目和人才培育的重要體現。在人才培育方面,主要從省級自然科學基金對于碩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培養方面來衡量。因此,產出指標主要包括項目結題時發表科技論文數、發明專利授權數、碩士、博士人才培養數量和本地區爭取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綜上所述,建立省級自然科學基金評估指標體系如表3.2數據來源說明本文所有指標,除各省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數據來自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站①的統計外,其余指標均來自各省基金委、基金管理部門提供的原始數據。各省基金管理部門對基礎研究成果的統計主要是根據項目承擔者提交的項目報告和結題材料來進行的,故本文產出指標數據均采用的是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結題時的科技產出。從各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情況來看,基金項目的資助周期大都在3~4年。考慮到各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差異性和各種主、客觀因素對項目投入、結題的影響,僅以某年的投入和產出的數據作為輸入和輸出數據是不客觀和全面的。為消除各種因素對投入和產出的影響,將2004~2005年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投入的均值作為輸入數據,以3年作為資助周期,以2007~2008年②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的均值為輸出數據。調查期間共發出問卷25份③,回收問卷20份,回收率為80%。其中有效問卷16份,有效率為64%。無效的4個地區是上海、重慶、湖北和新疆,目前尚沒有開展對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方面的統計工作。
4模型計算和結果分析
4.1綜合效率評定以16個省(地區)的自然科學基金作為決策單元,采用Win4Deap軟件進行求解計算,各地區的DEA值如表2。(1)廣東、江蘇、陜西等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效率值等于1,綜合效率達到最佳。表明這些地區的省自然科學基金經費、人員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取得了可能的最大產出。從DEA評價有效的10個地區來看,廣東、江蘇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地區財政對自然科學基金投入。寬松的經濟環境也吸引了大量的科技研究人才向這些地區流動。說明經濟發達的地區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較為注重本地區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安徽、陜西、湖南三省基礎研究能力雄厚,這與中央駐皖、陜、湘的高校、科研機構中有相當一部分科技力量從事基礎研究是分不開的。而甘肅、內蒙古、寧夏、海南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單從它們的投入、產出的各項指標來看,遠低于浙江、山東這些經濟和科技較為發達的地區。但卻以較小的投入獲得足夠的產出,保證了自然科學基金投入的有效性,說明基礎研究資源在這些地區得到合理的配置。(2)廣西、貴州、黑龍江等6個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的DEA值小于1,意味著近四成的省(地區)自然科學基金效率是無效的。DEA評價無效的6個省中,僅福建省的DEA值接近于1,為0.954,說明福建省是邊緣非效率單位,即只要在投入或產出方面稍作調整,即可達到效率值為1的水平;其他5個省(地區)的評價值均低于DEA平均值0.874(小于0.9),為明顯非效率單位。表明這些省的自然科學基金經營不善,要提高自然科學基金整體的投入產出效率相對困難,可能需要在較長時間內同時調整投入、產出兩個方面的多項指標。
4.2模型結果分項分析
(1)技術有效性分析技術效率是由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組成。BCC模型假設規模報酬變動,在計算中將組織效率中的規模因素剔除,單純測算短期內DMUj0技術效率是否最佳,如果=1且S-=0,表明DMUj0純技術效率最佳,否則純技術效率無效。純技術效率有效說明除去規模效率的影響,各部門對自然科學基金的人力、財務資源進行了有效的運用,達到了產出最大化。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對資源的使用效率越高。模型計算結果顯示,綜合效率無效地區中的廣西、貴州、黑龍江和山東是技術效率無效單位,它們的純技術效率值都低于均值0.917。表明這些地區的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水平相對低下,投入、產出轉化率低。綜合效率無效的浙江和福建兩省,純技術效率值為1。意味著這兩個地區對自然科學基金的管理是有效的,即浙江和福建綜合技術效率無效全部是由規模效率無效引起的。
(2)規模有效性及規模效益分析模型結果表明,規模效率無效的地區有6個。其中浙江、福建、廣西、黑龍江和山東的自然科學基金處于規模遞
減區間,這些地區應控制好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規模,不應盲目擴大。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則處于規模遞增區間要適當地增加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規模來提升效率。
(3)無效決策單元投影分析為找出6個省自然科學基金DEA無效的具體原因和改進方向,利用“投影”理論從產出角度對DEA無效的決策單元做進一步的差額變量分析。結果見表3。 表3結果顯示:6個DEA評價無效的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都存在產出嚴重不足。其中科技論文產出不足率最低,6省均值為75.96%,發明專利授權量產出不足率最高,均值達到148.63%。說明省級自然科學基金科技產出中缺乏原始創新性成果,在促進本地區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道遠。除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外,其余5個DEA評價無效省份,至少有一項科技產出的不足率超過了100%。其中福建省和黑龍江省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產出不足率分別為227.76%、132.49%,廣西省在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面的產出不足率為209.67%,山東省在碩士、博士人才培養方面的產出不足率則達到164.36%。而貴州省自然科學基金各項科技產出存在嚴重不足,其中科技產出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的產出不足率高達445.87%。
5對策建議
篇7
主辦單位:上海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7-2861
國內刊號:31-1718/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8
主辦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0-5617
國內刊號:23-1190/N
郵發代號:14-18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3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篇9
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指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Content,簡稱CC)作為數據源。自然科學數據庫有五千多種期刊,其中生命科學輯收錄1350種;工程與計算機技術輯收錄1030種;臨床醫學輯收990種;農業、生物環境科學輯收錄950種;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輯收錄900種期刊。各種版本收錄范圍不盡相同。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4500種;擴展版收錄期刊6650余種。SCI每年收集論文數達六七十萬條。
篇10
1.2各類項目分布情況分析本部資助項目大致可分為2類,一類是獲資助數量較穩定、申請難度適中、所占比例較大的一般項目(面上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另一類是資助額度較大、申請難度高、所占比例較小的重點重大類特殊項目(優青、杰青、重點、重大研究計劃、重點國際合作等)。2010—2013年本部面上項目共獲批87項,占所有獲批項目總數的70%,獲得經費資助合計5065萬元,占全部經費的63.9%,平均資助額度為58.2萬元;青年項目獲批總數為28項,占總項目數的21.9%,經費資助合計622萬元,占全部經費的7.9%,平均資助額度為22.2萬元(表2)。2010年以來,本部面上和青年基金獲批數及項目占比基本趨于穩定。在此基礎上申報基金策略,開始向穩抓常態項目,集中突破重點項目轉換,項目申報類別逐漸呈現多樣化態勢。特殊項目,雖然不同年份波動較大,但總體來看,每年均獲批3項左右,4年來累計獲批13項,獲資助經費合計2216萬元,占全部經費比例的28%,這不僅大幅度提高本部科研經費資助額度,而且為長期的科學研究及大成果的產出建立有效保障和奠定充實基礎(表3)。
2成果產出
2.1SCI情況2010—2013年本部共發表SCI論文243篇,其中影響因子5分以上論文75篇、10分以上33篇、20分以上9篇。經對所回收的128課題驗收登記表進行統計分析,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的SCI論文共計217篇,平均每項課題2.3篇(表4)。現今本部影響因子5分以上的論文數穩步上升,僅2013年10分以上的文章就多達9篇,這表明科學研究在的質量上得到顯著提升。
2.2專利和獲獎情況本部在積極申請研究項目,加快高水平論文產出同時,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轉化。4年以來,共授權專利27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獲得省部級獎項12項,其中省部級三等獎6項、二等獎3項、一等獎3項。4年來,每年獲得基金資助項目數和金額穩步增加,國家重大、重點項目數也在逐年趨于穩定,高水平論文產出增多。然而承擔的科研任務與國內頂尖院校還有一定差距,主要體現在基金項目數學科之間存在明顯不均衡,基金使用效率管理以及成果轉化有待提高,大成果產出較少等。
3管理探討
現階段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數量及資助經費額度是衡量單位科研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如何提高科研基金申報的中標率,扭轉當前科研工作者重科研、輕管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面臨的難題,也是科研管理人員的一項重要職責和工作。通過對近年本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組織申報工作和基金中標情況的分析,列舉我單位幾點基金管理措施,為探索科研管理新思路提供參考意見。
3.1制定基金申報方案打破申報人員格局每年11月份初,召開科室主任會議,對上一年度基金申報情況進行通報,同時啟動并部署本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工作,協商制定實施計劃,幫助廣大科研人員熟知本年度NSFC基金申報程序,確定時間節點,明確各級責任人擴展申報者來源;打破以往主系列(助教、講師、教授)科研人員為組成的單一格局,吸納符合條件的輔系列科研工作人員、博士后、在職研究生,建立申報人員格局的新常態。針對從未申請過基金的科研人員,各科室必須制定“一對一”的幫帶計劃,簽訂幫帶協議,落實獎勵政策;同時對本單位符合申報條件的科研工作人員進行摸底,設定符合申報人員基數,根據學科類別及人員職稱屬性制定相應指標數。
3.2吃透指南精神避免“合眼摸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指南》是當年基金申報工作實施的重要依據,也是后期形式審查工作實施的標準。因此,在開展基金申報、撰寫標書工作之前,以“吃透政策、把握實情、貫穿全年”為基本思路,積極組織科研助理、科技人員對指南中基金申報政策、資助計劃尤其是較以往有所變動的內容進行專項培訓,在充分了解指南要求的基礎上,有效開展基金申報工作,避免盲目申請[4]。
3.3定期開展基金申報講座和培訓針對首次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人員,邀請資深科研管理干部全面解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相關政策和方針,讓申報人員充分了解科學基金設立的初衷、發展戰略、政策改變,深入研究申請項目類別、資助內容、申報要求和申報注意事項等,全面梳理科研工作者符合申報的基金項目類別,列出清單,擇優申報。邀請二審評委剖析標書撰寫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選題、摘要、立項依據、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等,為標書撰寫保駕護航。
3.4逐級論證保質量精挑細選出精品在申報過程中,實行科室,部內,外請同行專家三級把關;科室主任領銜團隊對本科室申報標書進行細致討論,逐項論證,提出意見,進行修改,使課題思路更加清晰明確。部內組織中標率高、獲資助項目多的專家教授對本單位標書進行點評,和申請者面對面就撰寫技巧和心得體會進行深入交流,讓標書更具創新、更具亮點、更具說服力。外請專家對標書進行盲審初評,反饋意見,同時對個別創新性差,課題思路不清晰,低水平重復的課題予以取消申報資格,為切實提高項目中標率奠定堅實基礎。
3.5統籌指導資源整合嚴把形式審查關單位匯總意見后,做最終梳理,加強資源整合,鼓勵學科交叉,依靠學科優勢,強化各學科和領域間的合作,對一些重點、重大項目進行聯合申報,確保項目不出現撞車現象,提高項目中標概率。參照基金委要求,做最后形式審查,組織各科室科研助理進行形式審查培訓,對標書進行各科室交叉審查,其中存在問題匯總后集中解答,確保標書在形式審查中順利通過。
3.6賞罰分明規范管理充分調動科研積極性針對各學科類別及科室職責功能不同,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制定《基礎醫學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將16個科室分為3類,實施科學管理(以科研為主、科研與教學并重、以教學為主),確保基金工作的科學、規范、可持續發展。同時,該辦法將基金申報和中標情況與科室及個人的立功授獎、科室主任任期考評、個人調職調級、職稱評聘以及研究生招生等掛鉤,最廣泛地調動科室和各類科研人員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
篇11
自然科學編輯的首要職責和任務是甄別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的前提、方法、程序、結果等的創新性。“首創性、理論性和實驗性這三項準則,是相互補充、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首創性體現論文的信息價值,理論性體現論文的學術水平,實驗性則體現論文的可靠性。以這三項準則為基礎,建立科技編輯的審稿思維和方法,將有助于提高審稿水平,確保審稿質量。”
其次就是判斷這些科學成果的合理性,選擇那些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成果刊發,使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成為人類共享的成果。那么,哪些自然科學的成果有利于國計民生?哪些成果能增進人類的福祉?這就涉及社會科學乃至人文科學的價值追求。
如果說針對同一問題,自然科學的答案只有唯一正確答案的話,那么社會科學針對同一問題的答案則是多元的。社會科學廣泛地牽涉“應然”、“愿望”等諸多心理動機問題,心理動機的判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實踐者的思想動機。由于能動的人具有自組織、自創造和自發展的能力,個別人物的隨機性、模糊經常成為導火索,發展成為改變時代和歷史的大事件,研究者很難從偶然因素中推斷事件的必然性,這給社會科學進行客觀的判斷帶來了挑戰。
同時,社會科學研究者對社會事件(事務)的認知和評價也要受自身主觀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如因經濟利益形成的微妙關系而導致的“主題先行”等情感(尤其是特定歷史時期的民族、階級情感)因素的介入,致使其難以站在中立、客觀、理性的立場上觀察和研究問題,所研究的社會科學及結論也容易淪為其所偏向的民族情感與階級利益的片面科學或結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還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復制性,因此許多社會科學的結論在較小空間或較短時間內難以得到驗證,也增加了社會科學研究的難度。
社會科學編輯首先需要具有與自然科學編輯所涉及的社會生活中“是”的實然問題(亦即“客觀是什么”問題)同樣的判斷能力。正如馬克思所說:“科學只有從自然科學出發,才是現實的科學。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現實部分。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統一的科學……”
其次,社會科學編輯應關注社會生活及科學所涉及的社會“應然”的走向問題(亦即社會“應該是什么”問題)。由于社會科學無法進行實證和重復檢驗,所以社會科學的“應然性”判斷實際上就是人類社會實踐方向“最大值”的選擇問題。何謂“應然”?如何判定“應然”?何謂人類實踐方向的“最大值”?當美國國會每年人權報告評價中國的人權,當倫敦《金融時報》評論中國養老制度是劫貧濟富,而我國針鋒相對地回擊時,社會科學及其學術期刊編輯們該如何判斷和選擇呢?這就把人類科學進一步深化到人文科學領域。
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對“人”理解的深淺及其做“人”的實踐決定了一個人、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各種制度設計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決定了社會科學很多分歧問題的合理解釋與最終解決。
篇12
主辦單位: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江蘇省淮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6876
國內刊號:32-1657/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篇13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
語
種:英語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7-1202
國內刊號:42-1405/N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SA 科學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