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竹石古詩詞的意思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竹石古詩詞的意思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詩歌傳統歷史悠久,在古詩詞的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一直都是詩詞的重要主題。我國詩壇以及詞壇上出現了很多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們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壯麗的風景,愛國主義思想表達的是一種對祖國的熱愛忠誠,是牽絆著每一個國人最真摯的感情。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詩人以及詞人為國家的統一、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不僅使用文學之筆表達了愛國主義的情懷,反對民族壓迫,反對外國侵略,表達了中國人民骨子里擁有的一種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久而久之,這種精神便根植于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形成了愛國主義傳統。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現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古詩詞的解析,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詩詞主旨的理解,從而提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古典詩詞的愛國主義主題

愛國詩歌,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詩歌作品中,作者表達了一種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更表達了對國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關切之情。同時,在面對國家出現危難時會挺身而出親身參與到斗爭中,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體現。

(一)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祖國的大好河山給詩人以及詞人很多的創作靈感,他們在進行詩詞創作時往往都會以祖國的山水為基礎,融入自己的情感,將祖國的山水也賦予了豐富的情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好像親身游覽了這些美麗的山水河流一樣,從而建立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表達對國家以及民族前途的關切

愛國主義詩人和詞人在創作時,往往將國家以及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國家的發展還是民族的發展,都是與自身的命運有緊密聯系的,國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詩歌中表達對國家以及民族的一種憂患意識。比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三)表達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國家遭遇危難之時也是詩人和詞人進行創作的高峰之時,當國家遭受外來國家的侵略時,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人以及詞人不僅會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憤慨,還會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陸游、辛棄疾,不僅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詞作,更是親身投入到戰斗之中,與金國對抗,為國立功。

二、愛國主義詩詞解讀

愛國主義一直都是古詩詞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

(一)古詩詞中愛國主義思想的萌芽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在《詩經》中有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篇,比如:《無衣》、《載馳》、《六月》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子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是《無衣》的主要內容,其中表達了秦國人民希望可以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詩歌往往給人帶來一種十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展到戰國時期,出現了七雄紛爭,我國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彌漫著一種刀光劍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文學達到了頂峰,當時著名的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詩人是屈原。他不僅熱愛自己的家鄉,也熱愛祖國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順利,遭到了排擠,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國抱負得不到相應的施展,卻一直在與黑暗的勢力斗爭。這才出現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著名的詩句,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氣節。在屈原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敢于為祖國獻身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古詩詞中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南北朝,我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現象,在這種相互混戰的局面下,建安詩派的出現對詩歌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建安詩歌抒發了詩人們渴望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抱負,建安七子的愛國情懷以及抱負得到了深刻的展現。比如曹植在《白馬篇》中刻畫了一個武藝高超、性情豪邁的游俠形象,他身上的那種愛國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愛國情懷的體現。

發展到唐代之時,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強盛的國力對我國的文學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太平盛世之下,越來越多的詩人開始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行描繪,表現出一種豪邁的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李白就描寫了許多關于祖國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滿了激情的生活。同時在邊塞詩人的筆下也可以看到愛國主義情懷,他們的愛國主義則是一種豪邁的殺敵必勝的情懷,比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愿將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等,這些詩句中都彰顯了豪邁的斗志以及豪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唐朝也開始衰落,在這個時期,則出現了另一批憂國憂民的詩人,很多詩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達治國的理念以及抱負,比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體現了他的政治抱負,“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則表達了他愿意為國家獻身的精神。杜甫與李白同為唐代詩人,但是由于兩人生活的時代不同,在詩作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有很大不同。杜甫的愛國主義情懷是一種直面人生的憂國憂民的思想體現,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等等。

我國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時期。宋詞是我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愛國主義在宋詞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體現。蘇軾、陸游、辛棄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們在作品中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這個時代中也出現了很多愛國主義將士,他們不僅能在沙場上奮勇殺敵,也能在文壇上揮墨而作。其中陸游和辛棄疾的詞作,是宋代愛國主義詩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詩詞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產物,延續至今,在任何一個教育階段都有古詩詞的身影。古詩詞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單純地是作者的情懷以及思想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進行分析,對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的心理進行剖析,有助于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進行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待國家以及民族具有責任感。比如辛棄疾的詞作對典故的運用是一個最大的特點,他所運用的典故,都與內心的情感是有很大關聯的,他是用典故在講述自己的人生,講述自己的故事。辛棄疾本身是一個具有高度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詞人,對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話題,很多時候不能直接描繪,因此只好隱晦地采用典故來表達內心世界。在對古詩詞進行解析時,需要對作者的生平、創作風格、作品主題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有助于從創作中得到靈感,便于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

結語

古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古詩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詩詞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對社會現狀的反映,也是對自己的人生的真實寫照。只有對古詩詞進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傳遞的精神。

參考文獻

篇2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中,“讀”是第一大法,而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更要注意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讀,配樂讀,想象畫面讀等,可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為了讓學生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我經常采用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讓學生手腳并用,打著拍子來讀。因為《毛詩序》中說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詩人在“永歌之不足”時,猶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導學生誦讀時,為什么不可以讓他們也一邊讀一邊“手舞足蹈”呢?當那種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和著拍子從學生們的口中流溢出來時,你一定會被深深地感染的。這種誦讀法,跟讓他們正襟危坐、面目嚴肅地“念經”比起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1.自學時間充分。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對課前先學的情況進行反饋。學生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寫寫畫畫,動手查查字典,同桌的還可以商量商量,學生學得主動,的確有所收獲。同時滲透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潛移默化培養自學能力。

2.質疑環節落實。在匯報了讀懂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而且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現”的意思,為什么這里不用“像”為什么“生紫煙”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張老師并不急于解答這些問題,而轉向全班學生:“誰幫他解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傳給了學生。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基于《飲湖上初晴后雨》淺顯易學的特點,學習這首古詩時,我宣布:“對于這首古詩,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能用自己的話描繪詩句景象的,可以試著說一說;喜歡朗讀的可以有感情地讀一讀;擅長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還有什么別的方法都可以試一試。”這樣的安排徹底放開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方式學習,真正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體現出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課堂氣氛熱烈。

三、運用故事強烈的感染力,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深刻的意境

故事是經講解人加工過的藝術品,講解人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聲音化妝,包括對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的藝術處理,使故事像潤物的春雨,滴滴滋潤了孩子們的心田。它不僅藝術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孩子們從中知道了善與惡,懂得學習了什么,揚棄了什么。與此同時,又獲得了各方面的知識,對學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我們在教學中常會發現,許多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學生,聽故事卻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惟恐自己少聽一句。足可見故事對學生影響之大、感染力之強。在教學古詩前,可以把詩人的心態、所處的時代背景、古詩中的科學知識、古詩意境編成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叩響學生求知的心靈大門,以故事導入式來學古詩。如教學古詩《草》時,利用草與石頭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之中又把學生引入了詩的意境中,起了一箭雙雕的作效果。

四、重感悟,融入學生獨特的體驗

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首古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會有不同的體會。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小學生學習古詩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不管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只要是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啟發和誘導之下說出對詩句的理解,不必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理解。如在學習《春日》的過程中,教師可設置以下環節:讀著這首詩,我們仿佛來到了美麗的泗水河邊,春天似乎已來到我們的眼前,融入我們的心田,同學們,春天是否到過你的家鄉?到過你每天經過的小路旁、小河邊、田野上……是否也來到了我們學校?同學們。拿起筆,畫畫你心中的春天吧!這樣的環節設置,必定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由課堂內延伸到了課堂外,讓學生調動了自己的生活積累,培養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

篇3

二、在理解詩意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而,我在教學古詩詞時,先布置孩子們預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指導則授予學生自讀的方法,讓他們掌握閱讀古詩的一些具體方法。在指導學習詩意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試一試,知不足然后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時,就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習。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特別提醒注意“獨、異、逢、倍、遙、少、”等重點詞的意思的理解;再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讓他們自由討論;然后請幾個小組的學生來講講詩意,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必須發言,還可以互相補充,最后評出優勝小組,并請優勝小組的代表介紹學習古詩的方法、經驗,這樣每個同學都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誦讀古詩對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愉悅,培養學生的語感及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若注意引導,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會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他們就會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學會了古詩。在古詩的誦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并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教學古詩之前,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詩詞的詩人創作的背景,在學習中把詩詞的意境和創作背景聯系起來,學生自然就會與詩人產生共鳴,確定情感基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朗讀時語速可平緩些,語調可略微低沉些,要讀出思鄉的情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要以豪邁的語氣去誦讀,體會到河山的壯麗,詩人的喜悅之情;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要以喜悅的自由的語氣誦讀;陸游的《示兒》要突出詩人的悲痛心情與悲壯的氣概。這長此以往的訓練,既提高了學生誦讀古詩的水平,又在誦讀中體會到詩人的思維感情,還學到古詩的誦讀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在悟詩境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古詩雖說只有寥寥幾十字。但作者的情感,需要表達的內容極豐富。因此古詩教學重點放在情境創設上,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教師在這方面要精心設問,精心安排各種環節,讓學生去領悟,通過努力去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古典詩詞與中國畫的聯系歷來十分密切,不少中國畫更是一首無言的詩,而不少古詩本身就是一幅有聲的畫。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掘詩中的畫意,把詩轉化成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加深理解,也在動手作畫的過程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學生初步理解這兩句的意思后,我要求他們根據詩句內容畫出一幅作者遠眺江面的圖畫。有位同學畫了極目遠眺的詩人,消失在淺藍色空際的孤舟,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我組織學生討論在這張畫中能不能只畫“孤舟、長江水”而不畫詩人呢?聯系實際,自己或家人送親朋好友會怎樣做?有人說送遠方的客人爸爸媽媽有時送到家門口,有時還會送到車站,握手、說互相珍重的話道別,直到車子走遠,還在揮手……經過討論,最后統一了認識,詩人的翹首凝望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對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中的意境也迎刃而解。

篇4

孟郊的《游子吟》讓我真切感受到母親對子女的關愛無微不至,母子之間的深情厚愛無與倫比。也讓我明白傳承千年的摯愛親情是那么可貴。于謙的《石灰吟》、鄭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古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忠誠清白、不畏艱難、傲然挺立,我們后人不也應該努力做到嗎?

篇5

(3)如偷懶,明知自己這些字詞聽寫不出來,還不愿意努力,則要接受“懲罰”。

這樣做,能把學生們從埋頭苦抄的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了學生們的歡迎,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減少了抄寫的數量,有的放矢地攻克自己的薄弱點,學生們對字詞的記憶效果反而有所提高。

說到聽寫,這可是我們老師最常用的一個復習手段,我有一個想法,就是要讓聽寫這盤“家常菜”翻出點新花樣,讓我們的聽寫變成《幸運52》節目,讓我們的教室變成《幸運52》大舞臺,讓我們的學生變成《幸運52》的嘉賓。

1.聽清意見,寫出生字詞

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詞語,因此,我經常聲情并茂地講出詞語的意思,然后請學生寫下來:請各位嘉賓仔細聽題,有這樣一個詞語,人們常常用它來形容藝術形象非常生動逼真、活靈活現,你想到了嗎?請寫下來。(栩栩如生)

學習時顧不上吃飯,忘記了睡覺,勤奮專心,你是不是很佩服這樣的人啊!人們經常用一個詞語來描繪勤奮學習的人,想一想,是哪個詞語呢?請不要出聲,寫在本子上。(廢寢忘食)

……

就這樣,教師輔以適當的姿態語言,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說出詞語的意思,學生非常感興趣,一邊聽一邊思考,一邊書寫一邊記憶,掌握了詞語,鞏固了詞義。

2.快速記憶,寫出一組詞

我們在總復習的聽寫中,除了一個詞一個詞聽寫,也可以根據詞語的構詞規律、運用的范圍等,將詞語進行適當分類,采用以下聽寫形式:

請注意:這次聽寫,不僅要考你詞語的掌握情況,還要考你的記憶力、思維能力,老師一次報的詞語有三個,而且每組詞語只報一次,趕快調整好情緒,接招吧!

第一組:膽小如鼠,心急如焚,暴跳如雷(這是一組含有比喻義的描寫人物心理的成語)。

學生寫好這組詞語后,再給他們一定的思考的時間,讓他們揣摩老師這樣分組的意圖,在后面寫上自己的想法。這樣做,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怕自己漏寫了某個詞語。這樣做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啟迪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他們積累詞語的能力,長期這樣訓練下去,學生也掌握了復習的方法,對自己今后的學習很有幫助。教師還可以報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含有數字的成語等,這樣對學生答照樣子寫詞語這一類型的題目很有幫助。

3.創設語境,默寫古詩詞以及名人名言

創設與平時生活聯系緊密的語言環境,要求學生結合語境填寫相關的詩句和名言,這是近幾年考試常有的題型,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背誦、默寫,而不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那只能是徒勞。所以在平時的聽寫中,我會聲情并茂地描述一段場景,然后請學生把有關詩句默寫下來。

請各位仔細聽題,這是一首寫景的詩,在春光爛漫的季節里,我們來到了黃四娘家,看見百花盛開的景象,你想到了哪兩句詩?請把詩題、作者,還有這兩句詩默寫下來。(詩題《江畔獨步尋花》,作者杜甫,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篇6

所謂“熟讀成誦”,也就是使學生讀熟、讀懂古詩,并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鉆研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在《石灰吟》的教學中,我將誦讀體現為以下四個層次。第一是初讀――字正腔圓,讀準讀通。因為古詩具有歌性,所以應該把詩的歌味讀出來。要做到南宋朱熹所說的“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第二是有板有眼地讀,讀出節奏。節奏是音樂、詩歌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長短強弱的現象。那么古詩的節奏呢?如果是朗讀就是朗誦者波瀾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語音形式上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回環往復。在“師生合作讀古詩”這一環節,第一遍老師讀前四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第二遍學生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三個字;第三遍老師讀詩題、作者,學生讀全詩。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逐步掌握了節奏和停頓。第三是悟讀,有滋有味讀出詩意。古詩教學的重中之重應該是意象,詩的教學最主要的手段是要用上想象。在悟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順著詩的意象的路徑去想,從而抵達詩作的靈魂。

王崧舟老師認為,教詩最佳的方法就是誦讀,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地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激昂,委婉處還它委婉”地誦讀。只有反復涵泳才能充分發揮詩歌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只有反復涵泳,才能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并與之產生共鳴。這是古詩誦讀的第四個層次――反復涵泳,誦讀入境。在此基礎上背誦已是水到渠成。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強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受力,體悟了民族文化的優美。這樣的誦讀也是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

二、自主合作――彰顯活動教學的本質

活動教學從本質上是一種以活動促發展的教育思想,它所特指的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習得方式,具有改進因素和創造因素的教與學。在語文課堂上,這樣的活動主要體現為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當然,合作學習是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的基礎上的。當學生遇到某個問題,苦思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如果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下面是我教學《石灰吟》的片段:

師: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接下來我們看看同學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出示:

1.借助工具書,弄清詩意,適當批注。

2.如果獨立思考后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討論。)

(生看清要求后自學,時間約8分鐘。師巡視了解,指導學習。)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閱工具書的時候,可以在關鍵的地方作記號。

師:自己獨立學習無法完成的,可以小組內進行必要的交流討論。

(生小組內交流討論,時間約5分鐘。)

因為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又進行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效的。在合作學習前,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學習中的作用,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只有在學生思考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才能使小組合作更有深度、更有效度。

三、有效鏈接――秉承語文學科的特性

一首古詩往往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教學一首古詩,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讀一種生活,闡釋一段歷史。從這個角度上看,“鏈接”對古詩教學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教學中可鏈接的內容很廣:作者的生平身世以及興趣喜好,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的社會背景,同一作者的其他詩作,與文本內容、思想、表達有密切聯系的詩句、詩文等。如果把古詩教學比作一個圓,文本是“圓心”,“鏈接”應是以圓心為向心力的“圓弧”。也就是說,“鏈接”應當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貼近文本,要適時、適用、適度,要努力讓鏈接成為理解古詩意象的另一把鑰匙。在《石灰吟》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鏈接”的:

師:于謙為官清廉,為國為民,他的詩歌大多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我們再來看一首《詠煤炭》,同桌合作,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釋讀懂它的大意,在這首詩里他要言什么志?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師:有困難的地方,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合作學習)

師:對于《詠煤炭》,于謙要表達什么?

生:于謙想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造福人類。

師:同一首詩,不同的人讀,感受是不一樣的,其他同學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我覺得他特別想為國家做貢獻。

師:你看,他讀出了自己眼中的《詠煤炭》。

精讀一首、略讀一首、輻射幾首的古詩教學(學習)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在這一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這一類詩歌特點的把握,豐富了文化底蘊。

不少古詩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借助鏈接,把學生帶到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作者正面臨的環境,再現詩文的情境,能加深學生對詩情的領悟,縮短學生與詩作的心理距離。在“感受詩人形象”這一環節,學生補充了于謙一生的坎坷經歷和經典故事,引導大家感受到于謙一次又一次被罷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卻始終心存希望、矢志不渝、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從而觸摸到詩作蘊含的不屈不撓、永不言棄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