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⒉培養學生觀察與記錄的能力
⒊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種子如何變成芽
難點:讓學生了解種子變成芽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麥的種子、放大鏡、鑷子;蠶豆、毛豆、玉米、稻谷、鳳仙花四種種子的發芽過程。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觀察種子⒈觀察種子⒉推測種子發芽時的樣子二、了解中變成芽的過程⒈出示四種種子的發芽過程⒉設計觀察方案⒊選擇方案⒋實施觀察并記錄⒌每組比較種子發芽過程中的不同⒍三、猜測發芽后的發展投影儀出示種子、出示表格出示幾種方案投影舉例發芽表格出示種子的發芽導入:這些是什么植物的種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變化?(入題)問:他們各有什么特點?并巡視引導問:你想象種子是怎樣發芽的?猜猜這是什么種子的發芽我們應該如何對這些種子發芽過程的觀察呢?我們比較一下哪種較好讓學生觀察問:種子在發芽過程中有哪些變化你想象以后會怎牙膏內變化分辨、識認用放大鏡觀察用語言、手比劃、身體動作、畫畫都可以每組一種種子分組討論、制定表格發表看法、自主評選學生觀察、記錄從顏色、大小、長短等方面學生想象或回憶思緒集中到種子讓學生熟悉種子的結構,為種子發芽鋪墊激發學生對種子發芽的情趣主要是讓學生了芽與種子的關系讓學生自主探索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記錄的科學研究習慣從整體上了解種子的發芽過程讓學生對種子變成芽后有繼續探究的欲望。為下一課的研究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⒈了解芽長成苗的過程及其各部分呈現的特點
⒉培養自主探究芽長成苗過程中變化特點的本領
⒊培養探究自然奧秘的情趣及愛好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鳳仙花苗一周內的高度變化是整個種植活動的觀察記錄
難點:了解鳳仙花芽長成苗的整個變化過程
教學準備:
四種種子由芽長成苗的系列變化過程、尺、放大鏡、鑷子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交流鳳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長變化⒈觀察種苗一周期的樣子⒉觀察苗二周期的樣子⒊⒊觀察苗三周期的樣子⒋找出不同⒌二、了解鳳仙花苗的成長過程三、猜測以后幾周的變化出示鳳仙花苗投影鳳仙花的成長過程圖問:與賞賜的猜測一樣嗎?入題每組一個系列苗請同學們觀察記錄他們的特點請同學們觀察記錄他們的特點同上他們有什么不同問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變化你覺得鳳仙花苗以后還會有什么變化回顧想象是否與猜測一樣學生觀察,用尺量、用放大鏡看、用筆畫同上同上小結觀察記錄學生觀察記錄學生猜測發展與芽聯系起來,承上啟下讓學生了解苗的幼時特點使學生養成對科學結果有匯總的習慣。自主探究發揮想象能力
開花了,結果了
教學目標
⒈及時反饋學生對鳳仙花的觀察記錄,⒉并鼓勵他們持續地、多方面地進行課外觀察;
⒊指⒋導學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對鳳仙花花的結構的認識;
⒌初步認識果實是由雌蕊發育而⒍成;
⒎指⒏導學生認識果實的形狀及顏色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鳳仙花花的結構的觀察和認識。
難點:學生對花與果實關系的認識。
材料準備
長有花朵和果實的鳳仙花植株、科學文件夾中的記錄卡和長有花芽的鳳仙花圖畫、鑷子、放大鏡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導入師生一起種植的鳳仙花⒈今天老師站在這鮮花盛開的教室里,⒉心情感到無比的舒暢,⒊你知道為什么嗎?⒋大家說地真好!因為老師看到你們親手栽種的鳳仙花終于開花了,⒌真為你們感到自豪。⒍那么,⒎大家有沒有對鳳仙花進行認真的觀察記錄?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先來交流一下我們的觀察記錄,⒏好嗎?⒈學生猜測老師高興的原因。⒊學生回答。⒈對學生勞動成果的肯定。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鳳仙花的種植⒊和觀察記錄。
二、交流過去幾周觀察的記錄學生的觀察記錄、多媒體投影片⒈誰來回答上節課我們預測的三個問題?(⑴鳳仙花會繼續長高嗎?⑵花會長在什么位置?⑶什么時候開花呢?多媒體出示)⒉通過我們的匯報,⒊我們發現前兩個問題的預測和實際結果相一致,⒋你們真了不⒌起!但第三個問題,⒍好象我們的回答各不⒎相同⒏。現在請你們根據自己的觀察記錄,⒐到其他小組去了解開花的情況,⒑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最先發現花芽?哪一組種的鳳仙花最早出現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開的?⒈現在請大家談談交流結果。⒉讓我們為最先發現花芽、最早出現花蕾和開出第一朵花的小組鼓掌。因為如果沒有他們認真及時的觀察、記錄,⒊我們就不⒋會有那么多的發現。⒌現在,⒍我們的鳳仙花還在繼續長高嗎?⒎你知道鳳仙花高度增長緩慢甚至停止增長,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討論一下。⒐分組匯報。⒈學生根據記錄回答實際情況。⒉各小組間交流觀察記錄。⒊學生回答。⒋學生鼓掌。⒌學生回答。⒍各小組討論后回答。⒈教會學生通過預測前和預測后相對比的方法了解事實。⒉通過“哪一組最先發現花芽?哪一組種的鳳仙花最早出現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開的?”一系列問題既激發了學生交流的興趣,⒊又能促進學生及時積極的進行觀察記錄。
三、觀察鳳仙花學生花盆里的花、實物投影儀、放大鏡⒈你知道鳳仙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⒉現在請大家從花盆里采一朵花,⒊接下去讓我們一起來研究花的結構好嗎?⒋先說說你準備⒌怎樣觀察花?⒍我們可以用鑷子細心地從外到內撕下花的各個部分,⒎粘貼到學生活動手冊上后,⒏認識花的結構。分組活動。⒐誰來說說鳳仙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⒑哪些部分和結果有直接關系,⒈請各小組討論以下?⒉討論好了嗎?哪個小組先來回答?⒊鳳仙花的果實長在哪里?⒋我們用手輕輕挑開干枯了的花瓣,⒌就看到果實了。⒈學生回答。⒉學生采下鳳仙花。⒊學生回答。⒋學生解剖花,⒌認識花的結構。⒍學生通過實物投影講解。⒎小組討論。⒏學生匯報討論結果。⒐學生回答。⒑學生動手觀察。⒈教會學生花的解剖方法。⒉通過小組討論、實物觀察,⒊突破重點雌蕊發育成了果實。
四、課外延續⒈你對果實的觀察又有什么發現?⒉果實沒有明顯變化的小組可以到其他小組觀察。⒊回去以后,⒋請大家密切⒌關注果實顏色的細微變化,⒍并做好記錄。⒈學生回答。⒉學生自由的到其他小組觀察果實。一方面指導學生及時發現果實顏色變化,另一方面果實成熟就可以教學下一課時。
果實和種子
教學目標
⒈指⒉導學生認識一粒種子長出了多粒種子,⒊從中理解植⒋物生命周期的涵義;
⒌整理記錄資料,⒍形成新的認識。知道鳳仙花的生長過程、生長周期、植⒎株高度變化特點以及鳳仙花身體的部分;
⒏通過“閱讀與擴展”,⒐引領學生認識鳳仙花種植⒑的真正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能運用觀察、測量、記錄數據,整理、分析鳳仙花的生長情況。
難點:引導學生用觀察鳳仙花的經驗,觀察周圍的各種植物。
教學準備
科學文件夾、各生長階段的鳳仙花植物圖、長著果實的鳳仙花植株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引入科學文件夾⒈教師讓大家回去以后密切⒉關注果實顏色的變化,⒊你們觀察到了嗎?⒋除了顏色的變化,⒌還看到了什么?⒍有些果實已經開裂了,⒎它們的種子到哪里去了?⒈學生回答。⒉學生回答觀察到的現象。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督促學生及時、認真觀察。
二、估算種子,理解“繁殖”意義長著果實的鳳仙花植株⒈輕輕捏一棵已經成熟的鳳仙花果實,⒉有什么現象發生?⒊大家都來試一下。⒋數一數一個果實里有多少粒種子?⒌那么,⒍一棵鳳仙花上一共有多少粒種子呢?⒎數一數一棵鳳仙花上共有多少個果實?(包括已經開裂的果實,⒏接近成熟的果實,⒐將要長成的果實)⒑請大家計算一下你們小組的鳳仙花大約長出了多少粒種子。⒈請各組匯報你們的估算結果。⒉我們親手種下一粒種子,⒊盡然長出了那么多的種子,⒋真了不⒌起!如果我們再把它們種下去,⒍那么將來就會產生更多的種子,⒎這個過程就是植⒏物的繁殖。⒈學生回答。⒉學生動手實驗。⒊學生數出一個果實里的種子。⒋學生猜測。⒌學生數出果實個數。⒍學生進行估算。⒎學生匯報。學生經歷了鳳仙花的生長過程,又通過自己對種子的估算,將會更好的理解植物“繁殖”的意義。
三、整理記錄資料形成新的認識⒈生長過程各生長階段的鳳仙花植物圖⒈大家都把記錄資料帶來了吧,⒉請把不同⒊時期鳳仙花的圖片拿到老師這兒來,⒋根據鳳仙花的生長情況,⒌給它們排列一下。⒍誰能根據排列圖描述它的生長過程?⒎大家的本領真大,⒏一個比一個講地好。鳳仙花從種子變成芽、芽長成出現花蕾的苗這一過程是鳳仙花在長身體。從花到種子成熟這一過程鳳仙花是在繁殖后代。⒈學生在投影儀上進行排列。⒉學生分別進行描述。學生以觀察記錄為基礎,通過排列不同時期的鳳仙花,認識了鳳仙花的生長過程。
⒉生長周期科學文件夾⒈根據你們對鳳仙花生長日期的記錄,⒉你知道鳳仙花的生長周期嗎?(生長周期就是從播種到種子成熟的時間)⒊讓我們任選一組一起來計算一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演。⒈學生回答。⒉師生一起計算生長周期。通過計算認識生長周期。
篇2
1、指導學生學習按觀察物質混合與分離的基本方法進行觀察;
2、指導學生學習幾種混合與分離物質的操作方法;
3、指導學生學習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混合后有沒有發生變化;
4、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質制造混合物,并學習觀察混合后有沒有發生變化;
5、教育學生要學會和同伴合作,保證本組每個學生都有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
6、了解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物質大都是混合物,人們根據需要制造各種混合物。
7、感受實驗前的猜測和假設的重要,懂得通過實驗觀察獲得事實、根據事實做出判斷才是科學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混合與分離的動手操作,對混合現象仔細觀察,并做出判斷。
難點:認識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
三、材料準備
每組透明杯子兩個、一次性塑料杯1只、紗網1塊、筷子或玻璃棒1根、黃豆與砂子各半杯、放大鏡。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
引入課題:
出示杯中的黃豆和沙子,談話: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不少觀察的本領,這里有一些黃豆和沙子,比比誰發現得多?
巡視指導,鼓勵學生盡可能從多方面進行觀察。
學生從杯中取一些黃豆的沙子,分別放在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觀察后放在一邊待用)
學生綜合觀察結果,發表觀察發現。
通過觀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黃豆是怎樣的,為判斷混合后是否發生變化做好準備。
混合沙和豆
實驗
談話:把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樣?
設問:你打算怎樣把它們混合到一起?
談話:仔細觀察,混合后的東西是怎樣的?
談話:想想,給杯中的這些東西取個名字?
綜合學生的觀點,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學生猜一猜,說說自己的理由。
學生設計混合的方法,各組合作進行混合。
觀察、描述觀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說說這樣取名的理由。
依據已有經驗進行思考與判斷。
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實驗操作。
觀察認識混合后的物質的主要特征。
通過取名進一步對混合的物質進行觀察與認識。
分離混合物
實驗
創設問題:你有辦法再把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離開來嗎?
讓學的方案。
看看教師能為你提供什么幫助,動手將它們分離開。
讓學生評價自己小組的分離結果是否理想。
談話:與紙上的沙與豆比一比,分離出來的豆與沙子有沒有發生變化?
設問認為變化的學生:你認為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
這時還能叫作豆,叫作沙嗎?
各小組議一議,制定各小組的分離方案。
各小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裝置分離。
小組觀察、比較。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從多角度認識問題。
學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恰當的評價。
促使學生認識,沙與豆并沒有發生本質特征的變化。
油與水的混合
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設問,將它們倒在一起會怎樣?
先將水倒入試管再將油倒入試管。
設問:有什么辦法將它們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將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設問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樣的?
創設問題:你有辦法將水與油的混合物分離開來嗎?
靜止一定的時間,讓油和水分離開來。
讓學生觀察分離出來的油與水有沒有變化?
學生猜測、判斷。
觀察試管中的水和油。說明見到的現象?(油和水明顯地分為上下兩層)
說說自己的方法。
說明見到的現象?
小組討論,說明自己的設想方案。
觀察,發表意見。
小結
設問:這節我們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混合身邊的物質》。
設問:我們身邊有這類混合物嗎?
設問:這些混合物你能將其分離嗎?
回答:……
回答:……
混合身邊的物質(二)
一、教學目標
1、繼續指導學生學習按觀察物質混合的基本方法進行觀察;
2、繼續指導學生學習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判斷物質混合后有沒有發生變化;
3、繼續指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質制造混合物,并學習觀察混合后有沒有發生變化;
4、了解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物質大都是混合物,人們根據需要制造各種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兩種情況;
5、幫助學生理解觀察到“發生變化”和“不發生變化”具有同樣的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制定研究計劃,并根據計劃開展研究活動。
難點:對混合現象仔細觀察,并做出判斷。
三、材料準備
每組透明杯子五個、火柴、碳酸氫鈉、醋、石灰水、自來水一杯
教學過程
內容
教學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
引入教學活動
與學生談論上一節課。
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內容:仔細觀察,說說兩個杯子中的物質有什么特點。
介紹所觀察的物品的名稱。
提出探究任務:你認為,小蘇打和醋混合在一起會有什么現象。
回憶上節課的活動,說說上節課有些什么收獲。
學生仔細觀察,交流各自的發現。
學生猜測,并交流。
從觀察與討論中捕捉探究的問題,明確探究任務。
探究小蘇打和醋混合后的情況。
實驗
談話:打算一下,你們準備怎樣去研究,研究時注意什么?
談話: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測的情況一樣嗎?
視學生的實際情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研討:
1、你認為,氣泡是從哪里來的?
2、氣泡到哪里去了?
3、你認為跑出來的是什么氣呢?
學生小組制定簡單的研究步驟,明確研究的過程和注意點。
學生小組展開研究活動,觀察研究現象。
學生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并交流看法。
明確研究任務,保證有序合理地開展研究活動。
重視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整理。
通過問題的引導,加深對實驗現象的理解。
實驗
教師演示點燃的火柴伸進空杯和裝有小蘇打與醋的混合物的杯子。
教師設問:你見到了怎樣的情況?有什么想法?
從師生的交流中,引導學生認識到,混合中產生了一種不同于一般空氣的氣體。
學生觀察現象。
學生說說見到的實驗現象,并與同學交流對此現象的想法。
引導學生思維向深層次發展
整合兩種混合的現象
設問:今天的混合后的結果和沙與豆子的混合一樣嗎?不一樣在哪里呢?
歸納學生的話得出:上一次的實驗中,混合后的沙與豆子是能分離開的,也沒有什么新的物質產生。今天的混合實驗中,產生了一種新的物質。
小組組討論,交流觀點。
促進學生新舊經驗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
擴展
實驗
教師出示一杯石灰水,讓學生向水中吹氣。要求觀察現象。
設問:這個實驗屬于哪一種混合。
(機動)混合1/4杯自來水與石灰水,引導學觀察現象,判斷屬于哪一種混合。
學生做一做。
交流現象,并做出判斷。
擴展認識,形成判斷。
生活中的混合
學生說說,見到過哪此混合物。
教師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導學生看標簽,說說是由哪物質混合成的。
要求學生在家中尋找兩種混合物,并記錄它們的成份。
想一想說一說。
觀察教師提供的混合物。
分離混合物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幾種分離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2、學生通過對面粉和粳米、鐵釘和木屑分離方法的研究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
3、指導學生根據物質本身的特征選用分離的方法;
4、指導學生按物質分離的基本方法進行觀察。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學習幾種分離物質的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根據分離物質的本質特征選用分離的方法。
課前準備:
1、粳米和面粉、鐵釘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組一份。
2、紙盒、篩子、彩色墨水、濾紙、燒杯、滴管等每組各一份。
內容
教學
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
實物
投影
儀展
示
。
1、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
2、齊讀課題。
通過回顧生活中常見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為下文作好鋪墊。
粳米
面粉
紙盒
1、
1、辨別物品。
2、回答對面粉和粳米的認識。
3、小組討論分離的方法。
4、動手進行分離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5、匯報分離的結果。
6、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據事物的特征選用分離的方法)
7、再次進行分離操作。(運用其它方法。)
8、匯報分離結果。
學生通過辨別和猜測提高了學習的興趣,然后通過對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認識,知道分離的必要性。教師通過啟發指導學生自己研究設計分離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
木屑
鐵釘
磁鐵
水槽
等
1、
1、說出物品的名稱。
2、小組想辦法分離鐵釘和木屑的混合物。
3、匯報分離的方法及選用此方法的原因。
4、分析這兩種物品還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5、根據不同特征再次選擇分離的方法進行分離。
在學生對分離混合物要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來選擇分離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對鐵釘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選用有效的分離方法進行實驗,進一步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
滴管
濾紙
墨水
等
1、
1、觀察分離好的黑墨水的樣品。
2、聽介紹。
3、動手試著分離黑墨水和綠墨水。
4、根據實驗結果進行分析黑墨水和綠墨水是不是混合物。
墨水對于學生來說很想到它是混合物,特別是采用什么方法分離更是無從著手,教師通過出示分離好的樣品可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很順利的進入對墨水的分離這一環節。通過分離黑、綠墨水,使學生了解分離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發學生對分離混合物的研究興趣。
1、
1、總結這節課中使用過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
2、說說分離混合物要根據事物本質特征選擇分離的方法。
3、在家長的幫助下分離鹽和水的混合物。
通過對本堂課中運用的分離方法的總結,加深學生對常用分離方法的認識,最后讓學生回家對鹽和水的混合物進行分離,可以讓學生知道更多的分離方法,同時也把有限的課堂40分鐘打破,使之延伸到了課外。
研究土壤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綜合應用學到的知識研究土壤,制度簡單的研究計劃。
2、教育學生要學會和同伴合作,保證本組每個同學都有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
3、通過討論參考再討論的過程,使學生在實驗設計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強。
二、教學重點: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研究實際問題,思維在前,實踐在后,用思維的成果指導實踐活動。
三、材料準備:學生采集土壤,并記錄采集地點;
小組材料:土樣、白紙、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鏡、篩子、
酒精燈、石棉網、火柴(證明有腐殖質的器材)、
玻璃杯、水(證明有空氣的器材)。
四、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學媒體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思路
一、導入
1、土壤是混合物嗎?
師板書學生說的要點。
2、如果土壤是混合物,可能是由哪些物質混合而成的?如果土壤不是混合物,有什么事實可以說明土壤不是混合物?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不是混合物?
學生討論和交流
1、應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解決研究實際問題,思維活動在前,實踐活動在后,用思維的成果指導實踐活動。
2、引導學生充分進行交流和表達,促成學生把所有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思考
二、設計研究計劃和實驗
土樣、白紙、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鏡、篩子、酒精燈、石棉網、火柴、玻璃杯、水
1、實驗前,先說說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樣分工和合作。
2、研究土壤
參照“王康這一組的研究方法”分組實驗:
(1)用放大鏡觀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動物。
(2)取比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網孔的篩子篩。
(3)加水混合、搖晃、沉淀,借助水觀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動物變成的腐殖質、泥土和細砂。
3、然后按計劃研究土壤。
4、土壤里還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證明?
學生討論并協商。
討論以后再參照“王康這一組的研究方法”分組制定計劃。
學生實驗。
先按經驗作出判斷,再想方法證明的方式證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氣。
先討論并設想,接著參考一個較完整的實驗過程,再討論和設計。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在實驗計劃設計的能力得到加強。
四、交流和表達
1、你們都觀察到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
2、我們可以判斷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嗎?
學生綜合得出結論: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生物殘體、水、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篇3
—《報燈名》
版本
花城出版社
第六冊第
12
課
課程內容與潮州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1.在比較和欣賞中,讓學生體會到京劇和潮劇的共同點,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2.在學習京劇《報燈名》和欣賞潮劇《柴房會》中,體會兩種劇種中丑行的特點。
3.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地域不同,方言不同,但藝術的特點是相同的。
教學目標
1.
初步了解京劇的四大行當,重點認識丑角,激發學習京劇的興趣從而喜愛京劇藝術。
2.
在聽、看、讀、演、議的活動中感受數板的表演方式及丑角的特點。
3.學習《報燈名》,能用一點京腔,帶上動作表演。
教學重難點
關鍵
1.學會《報燈名》。
2.能用一點京腔,帶上動作表演《報燈名》。
3.能夠喜歡上京劇和潮劇等戲曲藝術,為我國戲曲藝術出一份力。
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特點,我設計了“賞”、“聽”、“讀”、“演”、“議”等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模仿創造,從而了解京劇四大行當中丑角的特點及數板的表演形式,逐步走進京劇,喜愛京劇。1、聽讀法: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我讓學生借助網絡從聽入手,聽范讀,聽師讀,自己讀,逐步學習京劇《報燈名》。2、自主學習法: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和表演《報燈名》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學習,不僅為學生創設了寬松、民主的氛圍,還增強了學生學習京劇的信心。3、創造表現法: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試。最后的表演環節,讓學生找喜歡的同學合作表演,使學生過足了戲癮。
運用的
信息技術工具
1.
教學課件
2.
通過網絡資源,播放《說唱臉譜》和潮劇《柴房會》
教學設計思路
1.觀看視頻《說唱臉譜》,激發學生對京劇產生興趣。
2.讓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與京劇相關的知識,直觀地了解京劇藝術,逐步地走進京劇,通過觀看、感受、數板念白的學習和帶上動作表演《報燈名》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解決該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了解京劇四大行當中丑角的特點及數板的表演形式,從而喜愛京劇藝術。
3.拓展環節運用潮州本土地方戲曲——潮劇《柴房會》,讓學生了解兩種劇種中丑行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地域不同,方言不同,但藝術的特點是相同的。
課前準備
1.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查閱和了解一些京劇和潮劇的相關知識
2.教師對京劇和潮劇相關資料的整理。
3.優秀京劇視頻的收集和制作。
4.優秀潮劇視頻的收集和制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師:首先我們來觀看一段表演,感受一下,這段演唱跟我們平時演唱的歌曲一樣嗎?
1、欣賞歌曲《說唱臉譜》
交流:學生談一談對歌曲的感受
揭題:今天我們的音樂課就與戲曲有關,揭題:走進戲曲---觀賞京劇
(通過互聯網搜索出《說唱臉譜》,讓學生欣賞,拉近了學生與京劇的距離,自然地進入了京劇的學習)
2、認識四大行當
(1)、師:你對京劇了解有多少呢?你知道哪些與京劇有關的知識,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嗎?
(2)、交流:學生自由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京劇知識。
(3)、指名學生回答
師:說到京劇,我們一定要說到他的行當,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浄、丑四大行當。
3、教師小結京劇藝術的特點:
(1)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
(2)角色分為生、旦、浄、丑四大行當
(3)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藝術體系
(4)多采用虛擬性動作,把生活中實有的事物通過抽象的表演,得到藝術的再現,取得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的效果。
二、引入新課,欣賞《報燈名》
師:了解四大行當后,老師要考考你們,一起來看看這段卡通京劇中人物角色是屬于京劇里的哪個行當?
1、課件播放《報燈名》,學生初步欣賞
2、指名個別學生回答,教師介紹丑行的相關知識
(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與京劇相關的知識,直觀地了解京劇藝術,并與他人交流分享,逐步地走進京劇)
3、教師為學生介紹丑行的相關知識:丑行俗稱小花臉,丑角都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個粉塊。這白粉的塊有幾種不同的形狀,方形的,元寶形的,倒元寶形的,根據不同的人物,畫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白粉塊。“丑”在京劇中扮演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像漁夫、農夫、書童、乞丐、燈官等等,但是他們的性格都是滑稽、活潑、樂觀熱情的。
三、學習《報燈名》
1、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讀課本P56數板
2、聆聽范讀數板,了解京劇念白
師:這段數板跟我們讀的一樣嗎?(不一樣)數板突出的是節奏的作用,將節奏相對自由的語言納入固定節奏的規范之中。
3、分兩部分學習
(1)、學習前半部分(和數字相關的十個燈)
a.學生四人小組學讀
b.全班跟著老師的節奏邊拍手邊讀
c.找拖腔:老師示范念,讓學生標記拖腔的字,模仿齊讀。
d.多形式接龍練習
(2)學習后半部分
a.再次完整的欣賞《報燈名》,邊聽邊找出哪些人物燈?
b.提問個別學生
師小結:里面出現了呂布、貂蟬、董卓和昭君等幾個人物燈
c.根據前半部分的學習經驗學習后半部分
d.標記不同音調的燈名,邊拍手邊模仿齊讀。
e.再次完整欣賞
師:燈官在報燈名時要做到字音強弱分明,節奏性強,真正做到強調“字正腔圓”。
4、比較、練習
(1)、男女同學接龍讀
師:丑角念白演員的人物形象是什么呢?,他不僅有手頭、身體、袖子和步伐等動作,讓學生用屈膝、晃頭等簡單動作來表演。
(2)、讓學生找喜歡的同學合作完成
(3)、個別學生上臺展示
小結:剛才我們欣賞的這一段名叫《報燈名》的念白,它選自傳統京劇《打龍袍》,表現的是元宵節觀燈時,燈官報燈名的情景。念白要有節奏、音調和平時說話不一樣,要求學生根據老師標記的拖腔和音調回家后好好去練習。
四、拓展升華,滲透地方戲曲(潮劇)
師:我們知道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博大精深,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悠久的歷史,連外國人都很喜歡,作為中國人我們能不喜歡嗎?我們可以在課外多聽、多看,為我國傳統的京劇藝術出一份力。那么講到京劇,老師想到在我們潮州也有一種戲曲潮劇,看看你對潮劇了解有多少?
(學生課前查閱大量與潮劇相關的知識,直觀地了解潮劇藝術,并與他人交流分享,逐步地走進潮劇)
1、指名學生說一說自己所了解的潮劇知識
師:潮劇跟京劇一樣也分為生、旦、浄、丑四大行當。
2、師介紹潮劇中的丑行:丑行是潮劇中最強一項,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帶有特技表演,如梯子工等。典型人物非“潮劇第一丑”方展榮老師扮演的李老三莫屬。
3、欣賞潮劇《柴房會》片段
五、作業:學習潮州歌冊《百屏燈》
板書設計
走
進
戲
曲
京
劇
生
旦
浄
丑
篇4
意義判斷法:“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叫做乘法”,根據乘法的意義,可以解決較簡單的乘法應用題。
圖示法:根據數學問題畫出實物簡圖、示意圖、線條圖、線段圖等直觀圖形來表達題意,以幫助加工信息,正確地審題、分析和檢驗,從而使數學問題得以順利解決的一種方法。解決倍數問題,常用圖示法。
例1 學校一個書架有12層,每層可放25本書。一個書架能放多少本書?
【助教解讀】
這是一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應用題,求一個書架能放多少本書其實就是求12個25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即:25×12=300(本)
答:一個書架能放300本書。
【經驗總結】
解這道題的關鍵是知道這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應用題,像這樣的題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乘法是加法的簡便方法。
例2 希望小學有籃球35個,足球的個數是籃球的3倍。希望小學有足球多少個?
【助教解讀】
這是一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用乘法計算。
可以畫線段圖來理解數量關系。
從圖中可以看出,求足球的個數,實際是求3個35是多少,
列式解答是:35×3=105(個)
答:希望小學有足球105個。
【經驗總結】
解答倍數應用題時,關鍵是先要看清誰是誰的幾倍。
例3 小明和小方到文具店買同一種鋼筆,小明買了10支,小方買了13支,每支鋼筆的價格是10元。小方比小明多用了多少錢?
【助教解讀】
方法一:可以先找出小方比小明多買的鋼筆支數,然后由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系來求出小方比小明多用的錢。
方法二:可以先分別求出他們各自用去的錢,再利用減法求出小方比小明多用的錢。
解:方法一: 10×(13-10)
方法二: 13×10-10×10
=10×3
=130-100
=30(元)
=30(元)
答:小方比小明多用了30元。
【經驗總結】
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能找到不同的解題方法。兩種方法之間還可以相互驗證。
【基礎題】
1.這列火車有15節車廂,一共乘坐了多少人?
2.一只羊重15千克,一頭牛的體重是一只羊的17倍,一頭牛重多少千克?
3.某飛船在太空運行1天,耗電43千瓦時,照這樣計算,該飛船在太空運行15天,一共耗電多少千瓦時?
4.三月份植樹小分隊綠化荒山,每天植樹28棵,三月份一共能植樹多少棵?
【能力題】
5.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漳扎鎮,有“童話世界”之譽。下面是九寨溝門票的價格。
旺季(每年4月1日~11月15日):門票220元
淡季(每年11月16日~次年3月31日):門票80元
(1)旺季時,9個人去九寨溝游玩,買門票需要多少錢?
(2)淡季時買5張門票比旺季時買5張門票少花多少錢?
參考答案
1.
98×15=1470(人)
2.
15×17=255(千克)
3.
43×15=645(千瓦時)
4.
28×31=868(棵)
5.
篇5
1.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意義,能用字母表示。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談話導入
師: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一些新的運算定律——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讓我們的計算更加簡便。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一)乘法交換律。
1.出示教材第24頁情境圖,引導學生看圖,提出例5的問題。
2.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匯報。可能有下面兩種方法:
(1)4×25=100(人)
(2)25×4=100(人)
3.請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你們有什么發現?
兩個算式中兩個因數的位置不同,但計算結果相等,即4×25=25×4。
4.你們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試著自己驗證一下。
小結: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a×b=b×a。
(二)乘法結合律。
下面我們繼續觀察植樹情境圖。
1.課件出示教材第25頁例6,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2.指名匯報。可能有下面兩種方法: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3.你能說出算式中每一步的意義嗎?[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棵樹,再算一共要澆多少桶水;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個小組要澆多少桶水,再算25個小組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4.請仔細觀察這兩個算式,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一下,你們有什么發現?
(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積不變)
5.你能舉幾個例子驗證一下嗎?
總結: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后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6.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這三個因數,乘法結合律可以這樣表示:(a×b)×c=a×(b×c)。
四、鞏固練習
1.教材第25頁做一做。(獨立填寫,同桌互相說說是根據什么填寫的)
2.練習七第1題。(獨立計算,同桌互相檢查、訂正)
五、拓展提升
在“保護護城河,獻一片愛心”的活動中,同學們紛紛捐款。已知四年級有8個班,平均每班55人,平均每人捐款5元,你知道四年級一共捐款多少元嗎?(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55×8×5=2200(元)
六、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這些運算定律。
乘法運算定律與加法運算定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對比記憶。
七、作業布置
練習七第2、3題。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匯報解題過程。學生組內討論。
小組內舉例驗證。
學生獨立解答,并說明每一步所求出的是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小組合作,舉例驗證。
小組內討論,選派代表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25×4=4×25
(25×5)×2=25×(5×2)
乘法交換律
乘法結合律
a×b=b×a
(a×b)×c=a×(b×c)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