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門診部感染管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合理的環境布局
門診各診室要求寬敞明亮,墻面、地面、天花板便于清潔、消毒。室內空氣清新流通,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門診注射室、治療室、換藥室等空氣消毒按10m2面積安裝30W紫外線燈管一盞,每日2次空氣消毒,每次60分鐘,治療室、換藥室等用臭氧消毒機每日照射1次,每次2小時,操作臺面、地面每日用1∶80的84消毒液擦拭。
2 規范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
規范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就是要求醫護人員嚴格遵守診療操作常規和無菌操作技術。醫療過程中醫務人員的不正確和非規范行為均可埋下醫院感染的隱患,亦可成為醫院感染的魁首。為規范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科室加強了醫務人員的業務學習,進行“三基”訓練,統一標準,集中考核,使醫護人員在診療活動中各項技術操作正規化、標準化。近年來,無一例因不規范醫療行為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
3 加強對一次性無菌注射用品的管理
一次性無菌用品由醫院統一從正規廠家購入,由院感染科抽樣合格后,由消毒供應室根據需要發放登記。有過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破裂和字跡模糊者均不可使用。注射器、輸液器等一次性醫療用品用后按要求毀形,放在污物間固定的回收袋內,針頭等銳器放在銳器盒內。醫用垃圾、生活垃圾按規定分類分開袋裝,放在污物間固定的地方,由院感染科指定專人送往指定地點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4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醫務人員操作前均應認真洗手、戴好口罩,環境整潔,科室操作臺面清潔干燥,控制人員走動,減少空氣懸浮顆粒。檢查床、操作臺每日用1∶80的84消毒液擦拭。室內無菌物品、清潔物品、污染物品分開放置。無菌物品專柜存放,標記清楚,不過期、不失效,定人、定時檢查,并按消毒日期先后進行使用。抽出的藥液、開啟的無菌液體注明開啟時間,超過2小時不使用,啟封抽吸的各種溶酶超過24小時不使用。酒精、碘酒密閉保存,每周更換2次,容器每周滅菌2次。常用無菌敷料罐每天更換并滅菌,置于無菌儲槽中的滅菌物品(棉球、紗布等),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
5 加強醫院感染知識培訓,提高全員意識
定期組織科內人員學習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通過不同形式進行全員教育,定期召開醫院感染知識小講座,有計劃、有側重內容的教育,特別是對新上崗、進修、實習人員采取崗前培訓,考試合格方可進入門診注射室。在普及醫院感染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把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始終貫穿于醫療活動之中,從而提高工作人員對預防醫院感染的認識。在執行護理技術操作規程中,從忽視變為自覺遵守,既加強了自身的防護,也保護了患者的利益。
6 加強門診衛生員培訓
門診衛生員負責門診環境衛生和一些消毒滅菌工作,但他們大都文化素質較低,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在操作上不能完全符合要求,極易引起自身感染及交叉感染,因而也是醫院感染發生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加強了門診衛生員的培訓,講授有關醫學知識和消毒隔離技術,工作中嚴格管理,檢查和督促他們嚴格執行正確的操作步驟和操作方法,力求避免因衛生員而發生醫院感染的可能。
篇2
【Abstracts】Objective:in order to control nosomial infection of out-patient clinics. Methods:analyzing the elements of nosomial infection in out-patient clinics and formulating preventive measures on it;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of nosomial infection, making perpectly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controlling cross infection. Results: improving ideology of doctors and nurses to control and care the infections, accomplish fully the supervision on nosomial infections and carring out regularly check the quality about controlling infections. reduce happening of infections.
【Key words】out-patient clinics; nos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control
醫院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醫院門診是患各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病人較為密集的場所,環境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加上抗生素濫用等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易導致感染性疾病的傳播。醫務人員在為病人治療、護理過程中直接的成為各種病菌的攜帶者和傳播者。因此,加強醫院內感染的管理工作是醫院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衡量醫院管理質量高低的主要標志。
1 門診醫院內感染的因素
1.1 手的污染 護士的雙手在治療操作過程中與病人頻繁直接接觸。若無消隔離觀念,形成接觸―污染―攜帶―傳播的過程,給病人帶來極大威脅,臨床常見一些醫護人員忽視為病人治療操作前的洗手。
1.2 無菌觀念不強 主要表現在一次性醫療物品消毒不嚴,注射器未回抽消毒液,輸液器浮于消毒液上面,浸泡器械未打開軸節;浸泡液濃度不符合要求;拖把、掃帚未真正做到專用和定點涼曬。
1.3 消毒物品管理不當 主要表現在無菌包失效,浸泡筒內消毒液液面不足,使用過的無菌盤未蓋嚴,貯槽的篩孔未關閉或關閉不全,無菌物品與其他物品混放一起,沒有放置在指定的無菌柜內。
1.4 紫外線燈使用中的干擾因素 紫外線燈是空氣消毒的主要工具,常被錯誤使用致無效,如輻射強度不夠、覆蓋面積少、照射時間短、有效距離外使用,燈管及燈罩內灰塵覆蓋照射作用差、未打開抽屜、柜蓋或門,只照物表或隔玻璃照射等。
1.5 使用化學消毒劑中影響因素 選液不當,消毒時間不合要求,消毒劑濃度不夠,消毒液易受污染[1]。
2 建立健全門診部醫院感染管理體系
門診部領導高度重視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將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納入門診部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門診部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合理配備了專、兼職人員;在門診部領導的支持下,醫院感染管理小組充分發揮其職能管理作用,專、兼職人員積極工作,各科室和檢驗科等相關科室積極配合,互相協調,形成門診部內的醫院感染監控管理系統。
3 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及全員培訓
認真貫徹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為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政策保證。門診部根據規范,制定以檢測為基礎,以管理為手段,以控制為目標,做好門診部內的醫院感染工作。重點加強醫院感染知識的學習,定期組織有關醫院感染知識的考試,對新的工作人員在上崗之前,要進行崗前培訓及醫院感染方面的考試,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每月采取定期,不定期檢查及突擊檢查的方法,監督實施,并列入科室質控項目[2]。
4 加強宣傳教育
建立分診制度,提高分診人員的業務水平,使傳染病患者與其他患者分開就診。設置候診椅,盡量減少人員的流動。做好門診衛生宣傳教育,向患者普及衛生科學知識,并定期更換宣傳欄,全員參與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就診環境。
5 實施細則,具體措施
5.1 手的管理 洗手是預防醫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治療操作是由醫護人員的雙手進行的,而雙手同時也因直接接觸患者或患者的分泌物、引流物、滲出物而處于暫時帶菌狀態,若不注意手的清洗消毒,就可能使各種各樣的病原菌在患者之間交叉傳播而造成醫院交叉感染。因此,除保持無菌操作前洗手,還應在接觸不同患者及處理患者用品后洗手液洗手,流動水沖洗,做到一人一紙(擦手紙);接觸患者血液,處理患者用過的器械時應戴手套,摘除手套后應嚴格用快速手消消毒雙手[3]。
5.2 加強無菌觀念 對醫護人員進行院內感染培訓,增強消毒意識;工作人員在操作時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治療室。
5.3 加強消毒物品及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監測 一次性醫療用品做到嚴把進貨關、監測關,合格后方可應用于臨床。每天檢查無菌物品消毒日期及標志、密封度、是否潮濕、不定期用試紙監測消毒液濃度。使用后一次性物品分類收集由后勤部門集中處理。
5.4 門診部的空氣消毒 由于門診人流量大,空氣中的細菌量也相對增多,因此,做好空氣消毒是防止門診呼吸道交叉感染的有力措施。門診各科室每日紫外線燈照射>2h,照射后及時登記;每半年監測紫外線燈管強度。每日治療后用5%洗消凈溶液拖地;物體表面用2%~5%洗消凈溶液擦拭,掃帚、拖把專用,定期徹底打掃室內衛生,并每月空氣培養1次。
5.5 消毒方法及監測的完善 預防感染很大一部分依賴于物理及化學消毒,而物理、化學消毒是否符合標準,又依賴于監測方法,所以門診完善了各種登記本,包括紫外線的強度測試及使用登記,消毒液濃度登記,消毒滅菌包登記,空氣培養登記等,運用了紫外線強度試紙,消毒液濃度試紙及3M高壓蒸氣滅菌包內指示卡和3M膠帶等監測手段,定人、定時、定室,以了解和確保滅菌設備的性能及消毒滅菌的效果[4]。
6 小結
通過上述一系列措施和管理方法,大大地加強了門診醫院感染方面的管理,使門診工作人員提高了對醫院感染的認識,有了自身保護的意識,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門診部的醫源性感染,保障了工作人員和門診患者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付欣萍,楊鳳,高霞.預防與控制門診的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8);918.
[2] 陳莉,倪冬青.門診醫院內感染的因素及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2004,11(11);60~61.
篇3
為了了解我區民營醫院和個體醫療門診部貫徹執行《消毒技術規范》的情況,提高民營醫院和個體門診部消毒質量,避免或減少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我區于2008年10月對我區部分民營醫院和個體門診部的消毒質量進行了監測。現將監測結果整理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民營醫院2所,個體門診部16所。
1.2 采樣 滅菌醫療器械,醫護人員手,內、外科護理室空氣,操作臺面,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線燈管輻射強度。
1.3 方法 采樣和檢驗方法均按照GB15982-1995《醫院消毒衛生標準》;手術包無菌試驗:檢測依據《消毒技術規范》2002。
1.4 評價標準 紫外線燈輻射強度的測定評價依據GB15981-1995《消毒與滅菌效果的評價標準》,空氣、消毒液、醫療器械、醫護人員手、操作臺面評價依據GB15982-1995《醫院消毒衛生標準》進行評價。
2 結果
2.1 消毒質量 總采樣120件,檢測項次180次,合格樣品97件,總合格率80.8%。其中檢測空氣細菌總數20件,合格15件,合格率75%。
2.2 醫護人員手 共檢測醫護人員手細菌總數樣本40件,合格31件,合格率77.5%。
2.3 操作臺面 檢測操作臺面細菌總數樣本20件,合格14件,合格率70%。測乙肝表面抗原、乙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20件,合格20件,合格率100%。
2.4 滅菌手術包 采集民營醫院外科手術包2件,測細菌總數,合格2件,合格率100%。
2.5 使用中的消毒液 共采集18件,合格18件,合格率100%。
篇4
國務院2003年6月16日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社區門診的垃圾分為感染性廢物和損傷性廢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環境、設施等條件的限制,在醫療廢物規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難度和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為了加強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 保護環境,保護人體健康,防止疾病傳播。為此, 我們對我院8個社區門診部的醫療廢物管理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 并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了整改措施,現總結如下。
1. 存在問題及現狀
1.1 醫療廢物未按要求分類??實施醫療廢物環境規范化管理的關鍵環節首先是要做到嚴格分類放置,由于門診流動人員多、少數工作人員對其危害性認識不足, 或是為圖方便,將利器、針頭損傷性廢物放入感染性廢物容器內、感染性廢物放入生活廢物容器內、生活廢物放入感染性廢物容器內等,如使用過的棉球、棉簽、輸液貼膜、采血器、輸液針頭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現管理不善的情況[1]。
1.2 醫療廢物收集過程中未嚴格執行規定護理人員偏少,管理意識差,常是忙于配藥、打針而疏于管理。清潔工為圖方便進行憑感覺估算重量,在登記本上寫上稱重時間、重量, 兩人未進行認真核實就簽名字,也常有漏簽或補簽的現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隱患。
1.3??醫療廢物的包裝不規范??為了節約開支管理學論文,減少消耗,醫療廢物的包裝物或容器內存放的醫療廢物過滿,不利于封口,同時標簽填寫不規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啟用時間,未做到定時更換。
1.4 醫療廢物暫存地點管理不規范由于個別門診部離醫院較遠, 每日產生的醫療廢物較少, 不能做到醫療廢物日產日清。通過檢查發現后及時予以批評, 并與經濟處罰掛鉤, 對個別容器不清潔,檢查人員當場督促清潔工人進行消毒、清洗處理, 對醫療廢物管理中出現的缺陷, 及時予以指出糾正。
1.5 社區居民對醫療廢物知識匱乏由于門診人流量大、宣傳不足和缺乏相關知識,對醫療廢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 多數社區居民將拔針時按壓的棉簽隨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將用后的醫療廢物帶回用作他用。
1.6 各種應急預案知識了解不夠 不能正確掌握醫療廢物流失、泄漏、擴散、傳染病傳播或者環境污染時的應急預案,應加強定期學習,同時加強自我防護意識,掌握銳器損傷后的正確處理方法, 切實做好自我防護免費論文。
2. 對策
2.1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成立醫療廢物管理委員會,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具體負責整體工作的組織與協調, 并制定詳細的管理制度和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各社區門診部設立醫療廢物管理小組, 由負責人任組長,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加強環節和終末質控。認真做好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封口、標識, 使用專用容器盛裝,感染性廢物3/4滿時,將塑料袋扎口并標識,損傷性廢物放于符合標準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損傷性廢物標識的利器盒內,3/4滿(48h內)時封閉集中處置。同時由醫院專人專車負責醫療廢物的清運,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兩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實到工作中來。
2.2 加強溝通齊抓共管 根據檢查中存在的問題,認真查找問題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時向上級領導反映,寫出書面報告,與各相關部門及時聯系,加強溝通,相互配合,保質保量的完成醫療廢物的收集轉運工作。
2.3 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組織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有關醫療廢物的各項法律法規, 進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能做到從醫務人員到清潔員, 人人知法律,人人會應用,提高其對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認識和具體操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采取多種方式確保培訓效果。
2.4 加強環節質控責任到人 制定計劃,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對各門診部進行檢查,從醫療廢物的分類、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記是否按規定執行,到醫院專人專車轉運全過程的檢查,認真對醫療廢物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細致檢查, 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 并查找相關的責任人管理學論文,對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整改的相關責任人給予相應的處罰, 提出通報批評,并有持續改進措施。
2.5 加大醫療廢物管理的投入為使各門診部醫療廢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醫院領導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專用的醫療廢物儲裝桶,配備專用稱,準確稱量該部位醫療垃圾的重量,制作了醫療廢物的警示標識及宣傳畫,宣傳有關醫療廢物的危害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促進人們積極地配合醫療廢物管理。同時增加醫療廢物專用轉運車一輛, 做到日產日清。
2.6 全民動員共同防衛 大力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力度, 提高社會和公眾對醫療廢物危害性的知曉率,同時做好監督工作,使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和監督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醫療廢物規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圍。
通過對社區門診部醫療廢物管理現狀的調查,體會到醫療廢物分類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對醫療廢物分類管理要持之以恒, 從它的領取、使用、收集、暫存、運送、上報核實等各環節抓起,才能實現醫療廢物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加強社區門診部醫療廢物的規范化管理,不僅是國家法律法規所要求的,更是防止醫療廢物擴散造成疾病傳播、污染環境和維護轄區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劉素球,聶玉蘭,韓永毅,等. 門診公共區域醫療廢物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J ].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6, 16(5) : 552 - 553.
篇5
現談一下我們是怎樣開展門診手術室醫院感染監控工作的。
1首先加強了門診手術室的硬件建設
原來門診手術室條件較差,無論房間布局還是醫療設備,都比較落后,我們借省廳、市局醫療質量達標檢查的東風,對門診手術室進行了全面改造,把急診狀態下容易造成感染的開放性損傷、清創、縫合與擇期無菌手術分離開,并配備了必要的手術器械與急救藥品,使門診手術醫院感染監控工作得到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2建立了手術室與門診各科室感染管理的網絡組織
在醫院感染科與護理部的統一指導下,成立了門診部醫院感染監控小組,主要負責科室微生物監測,消毒隔離制度的檢查落實,每周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從而使門診手術室的院內感染工作得到了組織上保證。
3認真學習醫院感染知識,提高監控意識
我們組織手術室的醫護人員認真學習有關感染監控知識,掌握監測方法,由手術室護士長負責組織培訓相關人員消毒隔離與無菌技術知識,增強了醫院感染監控的整體意識。
4門診手術室監測與控制感染的對策
4.1手術室空氣控制感染的對策。每日進行一次衛生清潔與術后消毒,用0.5%優安凈拖擦地板、天花板、墻壁,要求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并有排水系統,便于工作清洗與消毒。
4.2定時對手術室空氣及物體表面進行監測。醫院感染監控提供了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依據。我們堅持了每周對手術室空氣物品滅菌(包括高壓滅菌物品、熏蒸物品)、一次性物品,醫護人員的手、消毒液等進行一次細菌培養,對紫外線燈管的強度監測一次,做到每日常規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60分鐘,每周一次用75%酒精擦拭燈管。并對紫外線強度進行監測,如(70W/CM2或超過1000小時)予以及時更換。
4.3嚴格區分污染區與無菌區。①我們把易造成污染的開放性手術與擇期手術嚴格區分開來,防止交叉感染。②明確的區分無菌區、有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并做出明確的標志。
篇6
醫療器械消毒與滅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帶,嚴格遵守消毒滅菌制度和無菌操作規程,我們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后立即進行消毒毀形等無害化處理,做到絕不重復使用。止血帶、體溫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84”(1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非一次性醫療護理器械如聽診器、血壓計每日用75%酒精溶液擦拭1次。固定手板采用一次性紙板或可用“84”液擦拭消毒的塑料板,患兒壓舌板經清洗、干燥、包裝后統一經壓力蒸汽滅菌。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對于病原體診斷未明確者,一定要盡早留取標本,送細菌培養和病毒分離,根據當地常見感染的病原菌及藥敏經驗性治療,待病原學診斷明確后根據藥敏選擇敏感抗生素;要對抗生素使用情況實時監控,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干預。
身體物質隔離:美國HICPAC于1996年提出標準預防并得世界各國的共識。即針對所有在醫院中診斷的患者不必考慮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故我們將患兒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損皮膚、黏膜等均當成有傳染性進行隔離。操作過程中的非接觸技術;非觸摸式水龍頭、流水洗手或手消毒。
預防隔離:疑似病例暫在門診治療的患兒應單獨隔離,對隔離觀察室應有明顯標記,護理人員應熟練隔離技術,按確診患兒病例采用隔離技術,對已確診的患兒送入感染病房后,進行終末消毒處理。護人員進入觀察室需戴標準醫用口罩,在診療、護理及接觸患兒后,嚴格洗手或進行手消毒。
預防控制對策
加強培訓:將醫院感染知識列入繼續教育講座之列,定期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醫院隔離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廢棄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制定消毒隔離制度,對新畢業生和保潔人員應進行醫院感染崗前培訓,并進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
完善相關制度:依據相關管理規范和標準,為兒科門診制定專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輸液室消毒隔離制度,使得醫護人員有章可循。按照標準改善工作環境,加強采光通風,依據不同病種按區域進行治療,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和污染區,隔離區單間與普通輸液室分開。各區域固定清掃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清潔消毒質量應達到相關標準規定。更新洗手設施,安裝非觸摸式水龍頭和干手機,使用快速手消毒劑。運用五常法進行管理,即常清潔、常規范、常整頓、常自律、常組織,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篇7
兒科門診感染特點
由于母傳抗體逐漸減少,而自身產生的免疫球蛋白需在學齡期才能漸達成人水平,抵抗力低,易發生各種感染[2]。
患兒感染的原因,臨床上濫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的應用是造成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
主觀因素,如醫務人員自覺防范交叉感染的意識不強,因此無論從管理體制上,還是嚴密消毒隔離上和醫護人員洗手都存在一定問題。
消毒與隔離管理
醫務人員手的消毒:醫護人員的手消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病原體傳播前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在各種治療操作前后醫務人員用抗菌皂液和流動水洗手,尤其是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膚黏膜等的醫護人員,嚴格洗手,不留長指甲,不帶戒指、手鏈等,以保證洗手質量。曾有檢測,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帶菌率為100%,嚴格洗手對清除手上的暫駐菌和預防交叉感染有重要意義[3],手的清潔消毒無論對醫護人員自身還是對即將接診的患兒,均能降低微生物傳播的危險性。我院兒童門診現在輸液時采用“萬能”免洗外科手消毒液,主要含0.24%三氯羥基二苯醚和55%乙醇,可殺滅腸道致病菌、化膿性球菌、致病性酵母菌和醫院感染常見菌,快速手消毒。接觸患兒一人一消毒,手消毒作用快速、方便,效果亦較好。
空氣消毒:我院對就診或陪護患者過程中感染的人數未做過統計,但按照現在就診患兒人數每人平均兩位家長陪同,我們每日約500人流量,我院對于實現空氣消毒尚不具備條件,如輸液大廳未安裝通風設備,不能采用全新風運行和對回風或送風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氣空調系統,只能在無人員情況下采用紫外線燈照射或化學消毒劑噴霧消毒,開窗自然通風,患兒較多時我科采用靜電吸附式動態空氣消毒機24小時流動消毒。
醫療器械消毒與滅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帶,嚴格遵守消毒滅菌制度和無菌操作規程,我們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后立即進行消毒毀形等無害化處理,做到絕不重復使用。止血帶、體溫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84”(1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非一次性醫療護理器械如聽診器、血壓計每日用75%酒精溶液擦拭1次。固定手板采用一次性紙板或可用“84”液擦拭消毒的塑料板,患兒壓舌板經清洗、干燥、包裝后統一經壓力蒸汽滅菌。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對于病原體診斷未明確者,一定要盡早留取標本,送細菌培養和病毒分離,根據當地常見感染的病原菌及藥敏經驗性治療,待病原學診斷明確后根據藥敏選擇敏感抗生素;要對抗生素使用情況實時監控,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干預。
身體物質隔離:美國HICPAC于1996年提出標準預防并得世界各國的共識。即針對所有在醫院中診斷的患者不必考慮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故我們將患兒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損皮膚、黏膜等均當成有傳染性進行隔離。操作過程中的非接觸技術;非觸摸式水龍頭、流水洗手或手消毒。
預防隔離:疑似病例暫在門診治療的患兒應單獨隔離,對隔離觀察室應有明顯標記,護理人員應熟練隔離技術,按確診患兒病例采用隔離技術,對已確診的患兒送入感染病房后,進行終末消毒處理。護人員進入觀察室需戴標準醫用口罩,在診療、護理及接觸患兒后,嚴格洗手或進行手消毒。
預防控制對策
加強培訓:將醫院感染知識列入繼續教育講座之列,定期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醫院隔離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廢棄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制定消毒隔離制度,對新畢業生和保潔人員應進行醫院感染崗前培訓,并進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
完善相關制度:依據相關管理規范和標準,為兒科門診制定專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輸液室消毒隔離制度,使得醫護人員有章可循。按照標準改善工作環境,加強采光通風,依據不同病種按區域進行治療,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和污染區,隔離區單間與普通輸液室分開。各區域固定清掃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清潔消毒質量應達到相關標準規定。更新洗手設施,安裝非觸摸式水龍頭和干手機,使用快速手消毒劑。運用五常法進行管理,即常清潔、常規范、常整頓、常自律、常組織,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加強監督監測:堅持衛生消毒質量監測,積極配合主管部門每月進行室內空氣、工作人員手、物體表面、消毒液及其他一次性醫療用品等質量監測。監測結果及時取回報告,如有細菌數超標的情況,則查找原因,立即改進,直到合格才能投入使用[4~7]。護士還要負責消毒隔離工作,包括消毒液的配制濃度與定期更換的時間,當事人應簽名確認。
討 論
總之,規范兒童門診部消毒隔離工作是控制醫源性感染的關鍵。不同類型疾病在門診幾乎每天都有接觸,因而交叉感染的機會較多[8]。因此,必須認真規范兒童門診部消毒隔離工作,才能有效控制門診部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黃會玲.淺析消毒隔離在兒童門診中的重要性[J].醫學信息,2010,23(9):306.
2 張迎春,魯俠.加強兒科管理控制醫院感染[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0):250.
3 楊華明.醫院消毒與滅菌逐步達到規范化要求[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5,22(1):l00.
4 李月玲,李西融.我國醫務人員收衛生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護理學報,2007,14(14):20.
5 張富玉,楊亞敏,龍莉,等.洗手與衛生手消毒效果比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722.
篇8
1.2方法
1.2.1收集和評估數據
收集和整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門診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數據,進行總結,通過數據分析,尋找我院門診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與缺陷,以循征醫學的方法,通過整合證據、系統評價,運用評價結果,優化和建立現有門診醫院感染管理流程,并應用實施。
1.2.2改進及優化流程
1.2.2.1健全管理流程
健全門診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管理流程,建立在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門診部監管下的科護士長、護士長、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監測員三級管理網絡,制定門診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督查表單,并將檢查項目流程化;制定三級管理網絡人員職責與檢查流程,明確責任,檢查范圍覆蓋全門診。
1.2.2.2預檢流程
實行常規“2級預檢”和傳染病高發期“5級預檢”流程相結合的管理,切實做到標準預檢流程管理。“2級預檢”管理流程包括:第1級預檢為一樓大廳服務臺的快速分診和傳染性疾病篩查;第2級預檢為門診各樓層科別細分和傳染性疾病的兩次篩查。“5級預檢”管理流程包括:第1級預檢為門診大門口,患者就診入口處,設傳染病總預檢處,截留和篩檢主動就醫的發熱患者;第2級預檢為一樓大廳內服務臺的快速分診和傳染性疾病篩查,截留一級預檢漏檢患者;第3級預檢為各樓層預檢處,以篩查和截留疑難和疑似傳染病患者;第4級預檢為診室醫師,通過對接診患者的流行病學史、問診查體等篩檢傳染病患者;第5級預檢為感染性疾病門診,由專科醫師確診傳染病患者,以確保患者安全。
1.2.2.3改進培訓流程
加強對門診各級各類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增加醫院感染預防控制的培訓項目、次數、人員范圍,在原有基礎上項目增加了手衛生、醫院感染預防控制質量標準、醫院感染質量反饋與講評、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新知識、新理念等,每人每年>6學時,門診人員全覆蓋。
1.2.2.4完善各項操作流程
根據國家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辦法》、《消毒技術規范》要求,結合循證臨床決策方法建立、優化各項操作流程。
1.2.2.5建立廢棄物處理流程
我院建立了嚴格的門診醫療廢棄物處理流程,要求醫療廢棄物管理做到分類放置、專人回收。在廢棄物放置點,設置有不同類型廢棄物放置容器,并設有明顯標識;回收人員與臨床醫技科室嚴格交接;醫療廢棄物實施密閉轉運,按規定路線送至醫療垃圾收集點放置及處理,廢棄物處理管理上實行責任追究制,避免了醫療廢棄物流失,確保醫療安全。
1.2.2.6重點部門監測流程
對于門診醫院感染預防控制重點場所,根據衛生部、市衛生局的相關標準與文件精神,制定監測項目,實施目標監測與管理。
1.3評價方法
門診質控小組每月檢查1次,根據醫院感染管理相關指標對門診醫院感染實施監控,質控小組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護理部、門診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將2006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門診醫院感染控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數據,評價效果。
1.4統計方法
兩組數據輸入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比較其差異性。
2結果
2.1監測指標
根據醫院感染預防管理要求,門診質控小組按計劃分批抽查門診工作人員。2006年1月-2008年12月抽查456人次,2009年1月-2011年12月抽查474人次。流程管理實施后,在醫院感染知識知曉率、手衛生依從性、標準預防執行率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消毒隔離質量管理內容評分與醫院感染預
防控制密切相關的部門,每月接受護理部督查,根據消毒隔離質量管理內容,做出評分。流程管理實施后在消毒隔離質量管理各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流程管理實施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廢棄物管理
門診醫院感染質控小組每月檢查門診各部門醫療廢棄物管理情況,作出評分。實施流程管理后,醫療廢棄物在分類、放置、轉運、交接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門診傳染性疾病漏檢率
2006-2008年門診法定傳染性疾病漏檢共計8例,實施新的預檢流程后,連續3年未出現漏檢病例。
3討論
3.1循證醫學的方法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醫院感染管理是一門正在迅速發展的學科,其中流程的建立是重要內容之一[3]。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流程管理是以患者為中心,以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為目的,以簡捷、有序、安全、實用為原則,以科學、系統的方法建立門診各部門的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流程,在流程設計的過程中,將循證醫學與現代流程管理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以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將科研成果、臨床經驗與患者的需求聯系起來,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升華,從而提高工作質量[4]。
3.2醫院感染控制流程為醫院“零感染”提供可行性
篇9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紫外線輻照計對全市63家醫療機構手術室、婦產科、供應室、治療室、換藥室等科室的紫外線燈輻照強度進行監測。先開啟紫外線燈5min后,將紫外線輻照計置于被監測紫外線燈下垂直距離1m的中央處,待儀表穩定后,所示數據即為該紫外線燈管的輻射照度值,大于或等于70uW/cm2,判定為合格[1]。
2 結果
共檢測紫外線燈122支,合格率為90.7%,以市級醫院合格率最高,達98.5%,個體診所或門診部合格率最低為84.2%(表1);手術室、婦產科、供應室、治療室、換藥室不合格率依次為0%、11.1%、5.3%、6.5%、10%(表2)。表1 全市醫療機構紫外線燈監測結果
3 討論
紫外線輻照是對空氣及物體表面的一種簡便有效的消毒方法,輻射強度不合格影響消毒效果。按照《消毒技術規范》規定,紫外線輻射強度>70uW/cm2,燈管安裝數>1.5W/m3,安裝高度距地面2~2.5m,輻照時間30~60min為合格。監測結果顯示,個體診所或門診部紫外線燈合格率為84.2%,說明醫院管理上存在問題嚴重,有些單位消毒人員身兼多職,形同虛設。安裝紫外線燈的數量達不到2002年版《消毒技術規范》的要求,有的安裝高度不合理,有的不加反光罩;有的不注意紫外線燈清潔;部分燈管存在質量問題。市級醫院管理比較完善,合格率達98.5%,而私立醫院較市級醫院低(89.5%),同樣存在著私營管理的弊端,主要是聘用的醫務人員消毒知識欠缺,需要加強培訓。本次檢測中手術室合格率達100%,說明被檢測單位對手術室的消毒管理要求高。婦產科、換藥室、治療室、供應室不合格率依次為11.1%、10%、6.5%、5.3%,有些單位對于這些部門的管理重視不夠,正確使用紫外線燈缺乏基本知識,燈管在使用累計數達到有效期后,仍繼續使用,不及時更換新燈;有的紫外線消毒記錄不全,許多科室未按時記錄,無法判定每支燈管的實際使用時間[2]。為此建議廣泛開展《消毒管理辦法》及《消毒技術規范》的宣傳學習,加強監督監測力度,加大對消毒工作人員的知識培訓,正確使用紫外線消毒燈,確保紫外線燈的消毒效果。
篇10
篇11
1 對象與方法
1.1 監測對象 共監測醫療衛生機構116家,其中綜合性二甲以上醫院及門診18家,血液中心及臨時采血站10家,社區醫療服務中心9家,個體診所及口腔門診79家。
1.2 監測項目 空氣、物表、醫護人員手、消毒液、無菌棉簽、拔牙鉗子/梃子/探針、醫護人員攜帶手機。
1.3 監測方法 根據《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1],GB15981-1995《消毒與滅菌效果的評價方法與標準衛生標準》[2],GB15982-1995《醫院消毒衛生標準》[3],GB15980-1995《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衛生標準》[4],對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消毒液、無菌棉簽、拔牙鉗子/梃子/探針、醫護人員攜帶手機這7個項目的消毒效果進行檢測和評價。
1.4 統計分析 采用合格率為指標,使用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不同監測項目消毒效果比較 全年累計采集樣品:空氣268份、物表312份、醫務人員手253份、消毒液133份、無菌棉簽112份、拔牙鉗子/梃子/探針26份、醫護人員攜帶手機34份。監測效果見表1。
2.2 不同類型醫療機構消毒結果比較 共監測醫療衛生機構116家,其中綜合性二甲以上醫院及門診18家,合格率為100.00%。血液中心及臨時采血站10家,合格率為100.00%。社區醫療服務中心9家,合格率為100.00%。個體診所及口腔門診79家,合格64家,合格率為81.01%。監測結果見表2。
3 討 論
2012年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消毒效果監測共抽檢1138份樣品,總合格率為84.80%。由于二甲以上大醫院以及大醫院的門診部,血液中心及臨時采血站,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比較重視消毒工作,消毒監測的合格率明顯高于個體診所及個體口腔門診。個體診所及個體口腔門診的消毒工作有待規范。監測項目中消毒液、無菌棉簽的合格率高于其他項目,醫護人員的隨身手機合格率最低。應該加強室內空氣、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及醫療器械的清潔消毒,尤其對醫護人員隨身攜帶物品,應該嚴格遵守相關規范,加強管理,以防形成院內感染,給患者造成健康上的損害。同時加強對私人診所和個體口腔的監督管理,因其條件所限及個體經營者的消毒意識不強,容易產生監管的盲點,疾控部門和衛生監管部門應該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科學策略,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消毒技術規范[S].2002.
篇12
在門診感染的管理中,醫院領導十分重視組織建設,組建門診醫院感染管理小組,門診部主任任組長,門診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及責任人。負責科室內日常工作的監督及消毒滅菌的管理,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實現目標管理。
2 改善環境,加強隔離預防
隨著患者就診的不斷增長,注射室的面積就相對狹小,空氣通流不佳,布局不合理,隔離設施不完善。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院內感染率的增加。門診注射室應該做到環境清新、布局合理、寬敞明亮、濕度適宜,地面、墻壁、天花板便于清潔及消毒,應保持清潔、整齊、肅靜,盡量減少無關人員進入。三區即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劃分明顯。有完善的衛生及消毒設施,如洗刷設施、排放污水設施。注射室內布局合理、設備齊全。
3 加強感染知識培訓
提高全員意識應根據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的要求和相關醫院感染知識,通過不同形式進行全員教育,定期召開醫院感染知識講座,有計劃、有側重內容的教育,特別是對新上崗、進修、實習人員采取崗前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進入注射室。在普及醫院感染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把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始終貫穿于醫療活動之中,使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及環節得到控制和改善。
篇13
3、對體檢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并對滿意度調查中提出的意見進行整改,如加強導診服務等。
4、對新分配的護士進行崗前培訓,內容包括職業素質、規章制度、護士行為禮儀及護理基礎知識、專科知識、合格者給予上崗。
二、提高護理人員業務素質:
對門診部導醫人員按三基三嚴內容進行培訓,每周兩次學習及晨會提問,每月護士培訓及考試。對護理制度、應急預案進行了重新培訓,利用科晨會提問醫院護理核心制度,使每個護士都能熟練掌握并認真落實。
三、加強了院內感染學習及相關傳染病知識學習:
門診大廳不單單實施導診工作,還面臨傳染病的初期分診工作,帶領大家學習相關的傳染病診斷預防知識,并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四、落實優質護理,勇于創新,提升護理服務
實施“服務在細處,幫人在急處”的服務信條,落實優質護理,護理人員從細微處入手,點點滴滴為病人著想。協助年老體弱病人掛號,取藥,幫助行動不便病人辦理住院手續等,與患者加強溝通,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與此同時通過完善工作制度、優化服務流程、創新工作模式,豐富工作內涵,加強安全管理等舉措的落實,使護理工作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
五、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針對今年醫院的評審工作,按照“二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和細則”規范了各項工作,使日常工作規范化標準化。經過專家初評發現了許多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際進行整改。每月依照PDCA的管理模式,制定了門診部導醫質量考核方案,月月考核、評價、分析、改進,以求導醫質量的持續改進。
六、加強護理安全管理,完善護理風險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風險,為患者提供優質、安全有序的護理服務。不斷強化安全意識教育,重新學習了門診部常見的不安全因素及演練應急預案,使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
七、協助護理部完善壓瘡管理及跌倒墜床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難免壓瘡上報的登記督導工作,針對壓瘡護理的相關問題及時提出整改意見。
門診部20xx年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