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消耗性生物資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例1]為降低購買成本,2008年10月11日,海安農業公司從市場上一次性購買了混群核算的6頭種牛、4頭肉豬和1l株橡膠樹苗。海安農業公司為此共支付4萬元,發生運輸費為800元、保險費為500元、裝卸費為600元,款項全部以銀行存款支付。假設6頭牛、4頭肉豬、11株橡膠樹苗分別滿足生物資產的定義及其確認標準,公允價值分別為:20000元、14000元和6000元;假設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海安農業公司會計處理如下:
(1)海安農業企業計算確定6頭種牛、4頭肉豬和11株橡膠樹苗的取得成本如下:
第一,確定應計人生物資產成本的金額,包括買價、運輸費、保險贊、裝卸費等。
40000+800+500+600=41900(元)
第二,確定6頭種牛、4頭肉豬和ll株橡膠樹苗價值分配比例。
6頭種牛應分配的生物資產價值比例為:
20000÷(20000+14000+6000)×100%=50%
4頭肉豬應分配的生物資產價值比例為:
14000÷(20000+14000+6000)×100%=35%
11株橡膠樹苗應分配的生物資產價值比例為:
6000÷(20000+14000+6000)×100%=15%
第三,確定6頭種牛、4頭肉豬和11株橡膠樹苗入賬價值。
6頭種牛的人賬價值為:41900×50%=20950(元)
4頭肉豬的人賬價值為:41900×35%=14665(元)
11株橡膠樹苗的人賬價值:41900×15%=6285(元)
(2)會計處理如下:
借:生產性生物資產――種牛 20950
――橡膠樹苗 6285
貸:銀行存款 41900
[例2]甲農業公司擁有一個出租車隊以經營出租業務,其主要車輛是奇瑞公司汽車。經協商,甲農業公司以部分奇瑞汽車交換丙公司的某消耗性生物資產,換人的消耗性生物資產作為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核算和管理。福特汽車的賬面原價為150000元,交換日累計折舊15000元,未計提減值準備,公允價值161000元。甲農業公司另外向丙公司支付銀行存款1000元。假設在整個交換過程中甲農業公司發生運雜費2100元,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甲農業公司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固定資產清理 135000
累計折舊 15000
貸:固定資產――奇瑞汽車 150000
借:固定資產清理 2100
貸:銀行存款 2100
借:消耗性生物資產 161000
貸:固定資產清理 137100
銀行存款 1000
營業外收入 22900
三、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會計處理
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確定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而使其價值得以恢復的,應按恢復增加的數額,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貸記“資產減值損失”,但其沖減跌價準備金額應當以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為限。
篇2
第一,會計處理政策的變化。
一是縱向比較。新準則擴大了生物資產的類別,新準則根據生物資產的用途將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舊辦法中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無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分類。新準則在會計計量屬性上引入公允價值概念:新準則通常按照歷史成本計量,但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除外。舊辦法規定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應當按實際成本即歷史成本入賬,尚未引入公允價值概念。新增了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成本的確定方法:新準則規定天然林等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在企業有確鑿證據表明能夠擁有或者控制時,才能予以確認。新增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的相關規定:新準則從環境保護這一國際共同關注的長遠目標出發,認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資產,雖然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具有服務潛能,有助于企業從相關資產獲得經濟利益,應當確認為生物資產。并將其單獨分類核算,不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而舊辦法沒有對公益性生物資產單獨分類。折舊方法不同: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性質、使用情況和所包含經濟利益的預期消耗方式,合理確定其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可選用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產量法等,在舊辦法的折舊方法基礎上增加了“產量法”,取消了“年限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等加速折舊的方法。改變了消耗性生物資產一經計提不得轉回的規定:新準則考慮到消耗性生物資產和存貨的性質類似,規定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的跌價準備在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后,減記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計人當期損益。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公益性生物資產不允許計提減值準備。舊辦法規定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的跌價準備和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均不得轉回。改變了生物資產后續支出的會計處理:新準則全面考慮了生物資產有關后續支出的種類和性質,特別規定林木類生物資產擇伐、問伐或撫育更新性質采伐之后進行的補植發生的后續支出,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林木類生物資產的成本,此外生物資產的后續支出應當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舊辦法中郁閉成林后的消耗性林術資產和公益林發生的管護費用應在發生當期計人營業費用。成本結轉方法不同:新準則規定對于消耗性、生產性生物資產,應當在收獲或出售時,按照其賬面價值結轉成本。比舊辦法的結轉方法中增加了“蓄積量比例法”和“輪伐期年限法”;取消了“移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會計科目的變化:新準則對于生物資產的會計科目設置盡量按一般性企業通用的會計科目為基礎,只有在一般企業會計科目不足以說明其特點時,才新設一級會計科目進行核算;舊辦法多在一級科目中直接體現出行業的特性。增加了在報表附注中的披露信息。新準則要求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生物資產的類別以及各類生物資產的實物數量和賬面價值;各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累計跌價準備金額,以及各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折舊方法、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準備金額;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的類別、取得方式和實物數量;作為負債擔保物的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與生物資產相關的風險情況與管理措施。披露與生物資產增減變動有關的信息,編制生物資產賬面價值變動表,反映生物資產本年增加數和減少數。
二是橫向比較。新準則在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以下簡稱IASM1)趨同的大前提下又充分考慮了我國國情。不同之處為分類不同,新準則將生物資產劃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大類;而IAS41將生物資產分為生產性生物資產和消耗性生物資產,并按照成熟與否進一步劃分為成熟生物資產和未成熟生物資產。新準則在分類上多出一類公益性生物資產,主要是從重視環境保護上考慮,將以防護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單獨歸類為公益性生物資產。計量模式不同:新準則規定,生物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IAS41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明確規定除了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的情況以外,生物資產在初始確認和各個資產負債表日,均應按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計量,并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的損益賬戶。在公允價值無法確定,其他估價方法不可靠以及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這一假設對初始確認無法成立的情況下,生物資產應按其成本減去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損失計量。減值與跌價準備的處理不同:新準則規定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并計人當期損益。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人當期損益。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而IAS41以公允價值為依據確認利得或損失,包括在其發生期間的損益中;只有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時,才按其成本與損失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而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可以轉回。披露內容不同。新準則規定在報表附注中披露有關生物資產的信息以及生物資產年初、年末增減變動方面的信息。而IAS41披露的內容比我國新準則更為廣泛,分為一般要求和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時的補充披露要求。規定企業應披露當期內由于初始確認生物資產和農產品產生的利得和損失,以及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的變化產生的利得和損失的總額等。
第二,新準則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會計處理探析。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企業取得的消耗性生物資產,按其實際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外購的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實際成本,按其購買價格、運輸費、保險費及其他可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相關稅費確定。其中,其他可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相關稅費包括場地整理費、裝卸費、栽植費、專業人員服務費等。會計處理分錄為: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栽培過程中的實際成本,按其在收獲前耗用的種子、肥料、農藥等材料費、人工費、其他直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指出確定。會計處理分錄為: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貸記“銀行存款(原材料、應付職工薪酬等)”、“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后續計量”。因擇伐、間伐而補植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而發生的后續支出,應予以資本化,歸集人“消耗性生物資產”成本。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郁閉成林后發生的管護費用等后續支出,應確認為費用計入當期損益。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檢查,有確鑿證據表明: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按照可變現凈值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生物資產跌價準備,并確認為當期損失。會計處理分錄為:“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除的,可在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范圍內予以轉回,并沖減當期損益,會計處理分錄為: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貸記“資產減值損失”;消耗性生物資產收獲與處置的會計處理消耗性生物資產在收獲或出售時,按照其賬面價值結轉成本。收獲為農產品時,會計處理分錄為:借記“庫存商品”,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若已計提跌價準備,則為:借記“庫存商品”,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出售消耗性生物資產時,會計處理分錄為:借記“銀行存款”,貸記“主營業務收入”,同時按賬面余額結轉成本,借記“主營業務成本”,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若已計提跌價準備,則為:借記“主營業務成本”、“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
篇3
第二,新準則對生物資產減值計提及轉回的規定與原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和《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農業》之間都存在差異。新準則要求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消耗性和生產性生物資產進行檢查,若發生減值則計提相應的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計提的跌價準備可在原已計提金額范圍內轉回,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原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雖然也規定企業應對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在減值時計提相應的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但規定消耗性和生產性減值均不能轉回。而IAS41規定,對于按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時將發生的費用相對生物資產初始確認值產生的利得或損失,以及因生物資產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后的余額變動產生的利得或損失,應納入其發生期間的凈損益;如果公允價值無法可靠確定,生物資產按照其成本減去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損失計量;其減值損失的確定類似于固定資產和存貨,即未來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時,按照兩者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當減值因素發生變化時,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均可以轉回。
第三,新準則對三類生物資產在資產減值方面的規定有所不同。新準則將生物資產分為消耗性、生產性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種。就資產減值方面而言,在充分考慮了各類生物資產的特點后,新準則對其資產減值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1)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要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其生長周期短(一般在1年以內),具有流動資產的性質。因此,準則對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減值處理采取了類似于其他流動資產的處理方法,即發生減值時按其可變現凈值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跌價準備,并允許價值恢復時在原計提范圍內轉回。(2)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其生長周期較長,具有長期資產的性質。因此,準則對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減值處理采取了類似于其他長期資產的處理方法,即減值發生時按其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并規定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3)新準則明確規定將公益性生物資產進行單獨分類核算,不計提減值準備。
二、生物資產減值的會計核算
篇4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規定,生物資產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我國生物資產準則將生物資產分為三大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其中,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將以防護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單獨歸類為公益性生物資產,具有我國的社會主義特色。另外,之所以將公益性生物資產也界定為生物資產的一類是因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資產,雖然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具有服務潛能,有助于企業從相關資產中獲得經濟利益,從而滿足生物資產確認的條件。公益性生物資產概念的提出也解決了現在好多企業綠化廠區的綠化費用不知計入哪個會計科目的因惑。
二、生物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在第六條中明確規定:生物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在第二十二條中說明: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一是生物資產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二是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估計。
新準則在綜合考慮生物資產的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后,既沒有照搬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也沒有局限于我國以前的通常做法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而是采取了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相接合的混合計量模式。這是因為,國際會計準則規定的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雖然代表了會計計量的發展方向,且能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等,但受困于我國目前的農業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農業市場體系尚不健全,資本市場還不規范,公允價值難以取得;而我國目前廣泛采用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盡管操作簡單,且提供的會計信息比較可靠,但是卻不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并且也不能充分反映生物資產的特性,從而選擇混合的計量方式便成了現實選擇。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反映生物特性,另一方面又兼有歷史成本計量與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且能為將來條件成熟時,我國計量模式向公允價值轉變作基礎,并與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接軌做準備。
三、生物資產的賬務處理
新準則為生物資產的賬務處理新設了六個會計科目,分別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和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
生物資產增加時,借方登記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增加,貸方根據不同情況計入相關科目。
生產性生物資產視同固定資產管理。企業應當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性質、使用情況和有關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確定其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折舊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產量法。生產性生物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計提折舊的會計處理為:借:農業生產成本,貸: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
生產性生物資產可以計提減值準備。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采取了較為簡化的方式,即只在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等,導致其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額或可變現凈值時,才計提減值準備或跌價準備,并且減值準備或跌價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新準則是在考慮到生物資產本身具有自我生長性,有時短暫的減值可能會通過以后的自我生長而得以恢復其價值這種特性,才決定不采用資產減值準則中有關減值跡象的判斷等進行減值確定。其會計處理為: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科目。
消耗性生物資產視同存貨管理。準則明確規定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成林后發生的管護費用等后續支出,應當確認為當期費用;因擇伐、間伐而補植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而發生的后續支出,應當予以資本化。這在原則上有效地杜絕了企業根據業績的需要將發生的各種支出隨意進行費用化或資本化的操作。消耗性生物資產可以計提減值準備,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檢查,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確定的可變現凈值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科目。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而使其價值得以恢復的,應按恢復增加的數額,借記“消耗性生物資歷產跌價準備”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但其沖減跌價準備金額應當以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為限。
公益性生物資產發生后續支出可以視情況記入公益性生物資產成本或者管理費用,但企業不應對其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
篇5
一、生豬資產的特點及分類
豬是一種雜食動物,可以為人類提供多種產品,豬肉在我國肉類產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豬有大約5―10年的利用年限,且繁殖率高。豬能廣泛利用動植物、礦物性飼料,而且飼料轉化率高。根據生長發育不同階段和利用特性,豬群可以 劃分為哺育仔豬、保育仔豬、育成豬、育肥豬、后備豬、成年公豬和成年母豬。 依據IAS41和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可以把生豬資產劃分為消耗性生豬資產和生產性生豬資產兩類。生豬的生長過程及其資產價值類型如圖1所示。企業持有育肥豬的目的是在其成熟后將其出售,而持有種豬的目的是繁殖仔豬。生豬資產既與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等一般資產不同,也與奶牛等其他畜牧資產存在差異,具有特殊的自然增值屬性,因此導致其在會計確認、計量等方面存在著特殊性。
二、生豬資產的初始計量及賬務處理
企業準則規定,生物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即以取得生物資產并使之達到預定使用用途而發生的全部支出,作為生物資產的成本。對于不同來源取得的生物資產,其初始成本構成也不盡相同。
(一)外購生豬資產
無論是生產性生豬資產還是消耗性生豬資產,外購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可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其他支出。企業外購的生豬資產,按應計入生豬資產的成本金額,借記“消耗性生豬資產――豬苗”或“生產性生豬資產――種豬”,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二)自行繁殖的生豬資產
1.消耗性生豬資產
對于進行出售的保育仔豬、自行繁殖的育肥豬、將被飼養成育肥豬的仔豬和不符合種豬特征的后備豬, 其成本包括售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退役的種豬,其成本就是退役時種豬的賬面凈值。
2.生產性生豬資產
符合種豬特征的后備豬,其成本為將后備豬飼養為種豬所消耗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成年公豬和成年母豬,其成本為后備豬在轉入成年豬的凈值加上成年種豬繼續投入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種豬在成熟之前發生的必要支出在“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種豬)”科目核算歸集,當種豬成熟而達到可以繁殖仔豬的目的時,按其賬面余額,借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成年母豬)”,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種豬)”科目,未成熟生產性生豬資產已計提減值準備的,還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減值準備。
三、生豬資產的后續計量及賬務處理
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區分生產性生豬資產成熟和未成熟的分界點,同時也是判斷其相關費用停止資本化的時點,是區分其是否具有生產能力,從而計提折舊的分界點。
(一)生豬資產后續支出
1.消耗性生豬資產
對于保育仔豬、自行繁殖的育肥豬、將被飼養成育肥豬的仔豬和不符合種豬特征的后備豬,企業持有的目的是成熟后將其出售,因此在達到預定使用目的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后續支出應當予以資本化,直接計入生豬資產的賬面價值;對于退役的種豬,相關后續支出應當進行費用化處理,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2.生產性生豬資產
符合種豬特征的后備豬,企業持有的目的是繁殖產仔,因此在該種豬成熟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后續支出應當予以資本化,直接計入生豬資產的賬面價值;對于公母豬開始雜交產仔、哺乳、再懷孕、產仔、哺乳,不斷地循環的這個生物轉化過程,相當于資產形成后的使用過程,發生的后續支出應當予以費用化處理。
(二)生豬資產折舊的計提
生豬資產的折舊計提應該充分考慮到生豬資產價值變動規律,并結合生豬資產的生物轉化特點來確定。對于作為消耗性生豬資產核算的育肥豬,由于企業持有的目的是將其出售,在其達到預定使用目的前賬面價值是不斷增加的,因此不需要對該類生豬資產計提折舊;對于作為生產性生豬資產核算的種豬,其在達到成熟狀態前同樣不需要計提折舊,故只需對成年母豬計提折舊。對成年母豬計提折舊可以采用按產仔窩數計提,一般成年母豬的利用年限為4―6年,從第三胎起,生殖能力最強,第八胎以后,產仔能力開始下降,因此每一年的折舊額并不完全一致,企業可以有選擇性的使用加速折舊法或者年限平均法。對生豬資產計提折舊時,借記“農業生產成本”、“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科目。
(三)生豬資產減值的處理
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消耗性生豬資產和生產性生豬資產進行檢查,有確鑿證據表明上述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生豬資產減值準備。消耗性生豬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豬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成本或賬面價值時,企業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低于成本或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生豬資產減值準備,借記“資產減值準備”科目,貸記“存貨跌價準備――消耗性生物資產”或“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生產性生豬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
四、生豬資產的收獲與處置
從消耗性生豬資產上收獲豬肉時,生豬資產自身完全轉化為農產品而不復存在,企業應當將收獲時點消耗性生豬資產的賬面價值結轉為豬肉農產品的成本。借記“農產品――豬肉” 科目,貸記“消耗性生物資產――肉豬”;從生產性生豬資產上收獲豬仔農產品后,生豬資產的母體依然存在,在成豬產仔過程中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等相關支出直接計入相關成本核算對象。借記“生產成本――農業生產成本(仔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生豬資產出售時,企業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等科目;應按其賬面余額,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等科目,貸記“生產性生物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等科目,已計提減值準備或折舊的,還應同時結轉減值準備或累計折舊。
【參考文獻】
篇6
(一)新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比較 新準則基本沿用了國際會計準則的思想,但仍有所不同,保持了中國特色。主要包括:(1)計量模式不同。我國生物資產準則的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均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而國際會計準則要求除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夠可靠計量的外,一律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2)分類不同。我國將生物資產劃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大類;而國際準則將生物資產分為生產性生物資產和消耗性生物資產,并按照成熟與否進一步劃分為成熟生物資產和未成熟生物資產。(3)減值與跌價準備的處理存在差異。有確鑿證據表明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或可回收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并計人當期損益。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人當期損益;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而國際準則以公允價值為依據確認利得或損失,涵蓋在其發生期間的損益中;只有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時,才按其成本與損失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而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可以轉回。(4)披露內容不同。根據我國目前情況,生物資產信息通過會計報表和會計報表附注的形式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分別加以披露,包括生物資產實物信息披露和價值信息披露;而國際準則要求披露的內容比我國會計準則寬泛。
(二)新準則與原行業會計核算辦法差異比較 新準則與原企業會計制度和行業會計核算辦法相比有以下特點:(1)新準則規定生物資產可選擇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產量法,即在原辦法的折舊方法基礎上增加了“產量法”,取消了“年限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2)新準則規定結轉農產品的方法包括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蓄積量比例法和輪伐期年限法,即在原辦法列舉的結轉方法中增加了“蓄積量比例法”和“輪伐期年限法”;取消了“移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3)界定了公益性生物資產的確認標準。新準則認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資產,雖然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具有“服務潛能”,有助于企業從相關資產獲得經濟利益,因此應當確認為生物資產。同時將公益性生物資產進行單獨分類核算,不計提折舊和減值準備。(4)規范了生物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新準則考慮到生物資產與其他資產相比具有顯著的特點(即生物資產本身具有自我生長性,有時短暫的減值可能會通過以后的自我生長而得以恢復其價值),沒有采用資產減值準備中有關減值跡象的判斷等減值測試方法,而是對生物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采取了較為簡化的方式。(5)報表列示要求有所不同。新準則要求企業在資產負債表長期資產類中單獨列示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總額和各類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同時在期末披露其公允價值,并編制期初與期末生物資產增減變動表。
三、新準則生物資產會計核算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
(一)生物資產的確認條件新準則規定,生物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才能予以確認:企業因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而擁有或控制該生物資產;與該生物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或服務潛能很可能流入企業;該生物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在具體確認時,還需要考慮:(1)明確生物資源的所有權是由企業所擁有或者被企業控制。在農業活動中,控制可以通過一定的證據來表明,如牲畜的法定所有權、牲畜購買、出生、斷奶時的標志牌或戳印等;(2)明確生物資源將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這是資產的最基本的性質或特征。生物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可以通過測定一些重要的物理特征加以估算;(3)生物資產的形成應當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而不是未來交易或事項所形成;(4)生物資產的成本或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目前大多數生物資產可以計量,但較特殊的森林資產特別是天然林從未計價,也無成本資料,如果能夠很好地確定其公允價值,那么該類資產符合可計量性特征,可以確認為生物資產。
(二)生物資產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的會計核算 第一,生物資產初始計量的賬務處理新準則要求對于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遵循成本計量原則。一般生物資產主要通過即外購、自行培育與無償獲得三種途徑取得。具體業務操作如下:(1)外購生物資產的成本計量與會計核算。外購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可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其他支出。取得時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貸記“銀行存款”等。(2)自行培育的生物資產核算。對于自行培育的生物資產成本按生物資產的不同分類分別進行核算。其一,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水產養殖的動物和植物的成本、自行營造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自行繁殖的肉用畜的成本,應通過借記“消耗性生物資產”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等相關科目進行核算。其中,消耗性林木類生物資產發生的借款費用,應當在郁閉時停止資本化,而因擇伐、間伐或撫育更新性質采伐而補植林木類生物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應當計人林木類生物資產的成本。其二,自行營造的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成本、自行繁殖的產畜和役畜的成本,通過借記“生產性生物資產”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等相關科目。其三,自行營造的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郁閉前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森林保護費、營林設施費、良種試驗費、調查設計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借記“公益性生物資產”科目,貸記應“應付職工薪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等相關科目。其四,無償獲得的天然起源森
篇7
農業企業取得生物資產,按其用途分為,比如養雞場孵出的雛雞,準備用于飼養作肉雞的,列入消耗性生物資產,準備飼養作蛋雞的,列入生產性生物資產,準備直接出售的列入農產品。
(一)消耗性生物資產
1、購置和培育。借:消耗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應付職工薪酬、原材料、累計折舊等。2、轉群。借: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貸:生產性生物資產。3、后續支出及分攤費用。借:消耗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農業生產成本———共同費用。4、收獲。借:農產品,貸:消耗性生物資產。5、直接出售。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同時,借:主營業務成本,貸:消耗性生物資產。
(二)生產性生物資產
1、購置。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應付職工薪酬、原材料、累計折舊等。2、自育。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應付職工薪酬、原材料、累計折舊、應付利息等。3、轉群。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貸: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4、后續支出及折舊。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借:管理費用(生產性生物資產發生管護、飼養費用等后續支出),貸:銀行存款;借:農業生產成本,貸: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
三、長期資產與企業正常資產
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后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
(一)外購固定資產,如外購設備。(員工培訓費不得計入,應計入當期損益)
1、需要安裝。借:在建工程、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生產用動產),貸: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借:固定資產,貸:在建工程。2、企業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具有融資性質的。借: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未確認融資費用(實際支付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差額),貸:長期應付款(實際支付價款);借:財務費用,貸:未確認融資費用(在信用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借:長期應付款,貸:銀行存款。
(二)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如建冷庫、廠房等
1、自營方式建造。借:在建工程———某項目,貸:工程物資、應付職工薪酬、庫存商品、應交稅金(銷項稅)、原材料、應交稅金(進項稅額轉出)、銀行存款等;借:固定資產,貸:在建工程。2、出包方式建造(按合同具體條款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支出、安裝工程支出等),貸:銀行存款、預付賬款;借:固定資產,貸:在建工程。
四、農業生產成本
(一)直接費用。借:農業生產成本,貸:原材料、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累計折舊、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等。
(二)間接費用。借:農業生產成本———共同費用,貸:原材料、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累計折舊、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等。期末,應按一定分配標準對共同費用進行分配。借: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貸:農業生產成本———共同費用。
(三)結轉(應在農產品驗收入庫時)。借:農產品,貸: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
五、農產品
(一)成本費用歸集。借:農產品,貸:消耗性生產資產、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
(二)出售。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同時,借:主營業務成本,貸:農產品。
六、收到項目補助款
(一)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1、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補助,如收到預撥款等。①取得時確認為遞延收益:借:銀行存款,貸:遞延收益。②然后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并確認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2、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補助,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借:銀行存款,貸:營業外收入。
(二)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后各期的收益。1、取得時確認為遞延收益;借:銀行存款,貸:遞延收益。2、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營業外收入。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3、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出售、轉讓、報廢或發生毀損的,應將尚未分配的遞延收益余額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損益。借:遞延收益(尚未分配部分),貸:營業外收入。
(三)綜合性項目的政府補助。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難以區分的,將政府補助整體歸類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視情況不同計入當期損益,或者在項目期內分期確認為當期收益。
篇8
“國際會計準則”和《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中生物資產均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兩種,我國“生物資產準則”則將其劃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種。消耗性生物資產是企業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通常一次性消耗并終止其服務能力或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能力,類似于流動資產中的存貨,在資產負債表中也是并入“存貨”項目反映;生產性生物資產是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與固定資產一樣都屬于勞動手段,但在資產負債表上須單獨列報;公益性生物資產主要是以防護、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如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提供的一般企業資產負債表格式中,并沒有“公益性生物資產”項目,對于有公益性生物資產的企業,應增設“公益性生物資產”項目,列在“生產性生物資產”項目之后。
需要注意的是:1、生物資產分類主要是根據其用途及價值轉移方式確定的,但有些生物資產開始并不能確定其未來用途,對此,“生物資產準則”與《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均規定,此時先將其作為消耗性生物資產核算和管理,待用途確定后再作轉換處理。2、即使開始能夠確定用途并按用途進行了分類,如果以后用途改變則仍應根據實際情況作轉換處理:如果是消耗性生物資產與生產性生物資產之間互相轉換,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跌價或減值準備;如果是消耗性生物資產或生產性生物資產轉換為公益性生物資產,根據2007年2月份“企業會計準則實施問題專家工作組意見”,應當考慮消耗性生物資產或生產性生物資產是否發生減值,如發生減值應首先計提跌價或減值準備,并以計提跌價或減值準備后的賬面價值作為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入賬價值;如果是公益性生物資產轉化為消耗性生物資產或生產性生物資產,因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因此應按其賬面余額作為轉化后有關生物資產的入賬價值。
(二)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
對于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生物資產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及《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均不一致。“國際會計準則”中,除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在初始確認和各資產負債表日,生物資產均應以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計量;《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對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只規定了實際成本一種方法;“生物資產準則”在保留成本計量模式的同時,謹慎地引入了公允價值模式,但對公允價值的應用規定了嚴格的條件,即“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當然由于若干客觀因素的制約,現階段我國企業生物資產的計量主要還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實務中對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外購的各類生物資產。其成本與外購其他資產的成本計量原則基本相同,即包括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可直接歸屬于所購資產的其他支出,如果以一筆款項一次性購入多項生物資產,購買過程中發生的除價款外的可直接歸屬于所購資產的支出,應按各項生物資產的價款比例進行分配,分別確定所購各項生物資產的成本。
2.自行繁殖、營造的生物資產,其計量原則與自制其他資產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生物資產具有“生命”,在其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發生培植或飼養等費用,而其他資產一般不會發生這些支出。
對于自行繁殖、營造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根據其成熟與否,“生物資產準則”對其會計處理分別作了不同規定,《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中也有此規定,兩者處理原則基本相同,只是在具體處理細節上存在一些區別。
例:某林業企業2X07年自行營造一塊經濟林,營造過程中發生種苗、農藥等費用20萬元,人員費用30萬元,用于營造該經濟林的機械折舊費10萬元。該經濟林于2X10年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生各項后續支出150萬元,2X09年由于遭受病蟲害,計提減值準備15萬元。根據“生物資產準則”,應作如下會計處理(單位:萬元):
(1)設置“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科目,核算自行營造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在成熟前發生的實際成本
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60
貸:原材料20
應付職工薪酬30
累計折舊10
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150
貸:銀行存款等150
(2)設置“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核算因遭受病蟲害發生的減值
借:資產減值損失——生產性生物資產15
貸: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15
(3)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時,按其賬面價值結轉到“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科目
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195
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15
貸: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210
而根據《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應先通過“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自行營造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在成熟前發生的實際成本;因遭受病蟲害發生的減值,通過“生物性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科目核算,并計入“營業外支出”;在建工程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按其賬面價值結轉到“生產性生物資產”。
3.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這類資產企業一般并未進行相關投入,往往是通過政府補助的方式取得,其價值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確認,即政府補助為非貨幣性資產的,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義金額1元計量。
4.農產品核算的特殊性,由于農產品與生物資產密不可分,兩者有著緊密附著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附著程度不同,會計核算也不同:農產品成長階段應作為生物資產的附著物,不作會計處理;農產品成熟階段進行收獲時,應獨立于其附著物生物資產,作為產成品按照“生物資產準則”中“收獲與處置”的要求進行核算;農產品收獲以后進行的加工、銷售等環節,其會計處理不再適用“生物資產準則”,而應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的要求進行核算。
(三)生物資產的后續計量
生物資產的后續計量主要包括對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折舊和對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
1.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的計提。生物資產中只有生產性生物資產需要計提折舊。消耗性生物資產處理類似于存貨,而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價值在于為企業帶來未來的服務潛能,這種服務潛能不但不應該弱化,反而應通過企業的不斷投入和維護得到加強,其賬面價值不應有所降低,因此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能計提折舊;生產性生物資產類似于固定資產,其價值應以折舊的形式在其預期使用期間內逐漸分期得到補償。但也不是所有生產性生物資產都要計提折舊,對于未達到成熟狀態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尚不能夠保持連續穩定地生產產品、提供勞務或用于出租,因此只有達到成熟狀態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才需要在其預計使用壽命內對其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與固定資產不同的是,生產性生物資產的使用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明顯,因此在確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折舊方法時,更應該考慮自然條件、生產方式的影響,以合理確定預計使用年限、選擇合適的折舊方法。除了平均年限法,生產性生物資產可能會比固定資產更多地采用工作量法和產量法這兩種折舊方法。
2.生物資產跌價或減值準備的計提。在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企業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這里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生物資產準則”對不同類別生物資產的跌價或減值處理都不同:①消耗性生物資產屬流動資產,故“生物資產準則”對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跌價準備的處理類似于存貨跌價準備的處理,并規定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應按《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的相關原則確定,且與存貨跌價準備一樣,當影響其減值的因素消失時,減記的金額應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金額計入當期損益;②生產性生物資產屬于長期資產,故“生物資產準則”對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的處理類似于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處理,并規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的相關原則確定,但考慮到作為有生命的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的生長周期遠遠大于一般資產,且其具有自我生長性,暫時的減值很可能會通過以后的自我生長而得以恢復,因此根據“重要性”原則對其減值的判斷作了簡化處理;③公益性生物資產,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其服務潛能不應有所弱化,而只應得到加強,所以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能計提減值準備。
(2)“生物資產準則”對生物資產跌價或減值的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及《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都不同。“國際會計準則”對生物資產一般情況下都按公允價值計量,因此不計提減值準備,各資產負債表日生物資產均應按其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時將發生的費用后的余額計量,各期由于余額變動而產生的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農業企業會計核算辦法》規定對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物性在建工程和成熟性生物資產計提跌價或減值準備,與“生物資產準則”不同的是,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的跌價準備也不得轉回。
(3)“生物資產準則”對生物資產跌價或減值準備的處理都是建立在生物資產以成本模式計量的基礎之上。如果生物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各資產負債表日應以其公允價值減去估計銷售時所發生的費用調整賬面價值,各期調整后的金額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種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相同。
二、生物資產的所得稅處理
以前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均未規定生物資產的稅務處理,新企業所得稅法首次對生物資產的稅務處理進行了明確。新稅法對生物資產的概念、種類、計稅基礎的確定基本借鑒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上生物資產與其他資產的一個重要區別,便是不同的生物資產具有不同的流動性,如作為勞動對象的消耗性生物資產具有流動資產性質,而作為勞動手段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則具有長期資產的性質。新稅法也據此對不同生物資產的稅務處理分別作了規定。對于生產性生物資產,根據新稅法實施條例應按直線法計提折舊。而“生物資產準則”規定的折舊方法除了平均年限法,還包括工作量法和產量法,這三種方法都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分別采用的,并不屬加速折舊方法。因此稅法應予認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有關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6]452號)曾明確,工作量法與年限平均法同屬直線法,產量法實際也應屬于直線法。新稅法實施條例同時要求企業根據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預計凈殘值,并根據資產的不同分別明確其最低折舊年限: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10年;畜類生產性生物資產3年。消耗類生物資產在會計上作為存貨處理,稅法上也應適用存貨的處理規定,所以新稅法對其稅務處理未作特別規定。公益性生物資產按照準則不計提折舊,稅法對此也未作規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生物資產根據“生物資產準則”可以計提跌價或減值準備,而新稅法規定,未經核定的準備金支出不得扣除。因此在會計上對生物資產計提和恢復跌價或減值準備時,要注意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并作相應的納稅調整。
篇9
2、轉群。借: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貸:生產性生物資產。
3、后續支出及分攤費用。借:消耗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農業生產成本———共同費用。
4、收獲。借:農產品,貸:消耗性生物資產。
5、直接出售。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同時,借:主營業務成本,貸:消耗性生物資產。
(二)生產性生物資產
1、購置。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應付職工薪酬、原材料、累計折舊等。
2、自育。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其他應付款、應付職工薪酬、原材料、累計折舊、應付利息等。
3、轉群。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貸: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
4、后續支出及折舊。借:生產性生物資產———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貸:銀行存款;借:管理費用(生產性生物資產發生管護、飼養費用等后續支出),貸:銀行存款;借:農業生產成本,貸: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
二、長期資產
與企業正常資產購建或研發處理一致,通過“在建工程”、“研發支出”等科目歸集,完成后轉為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
(一)外購固定資產,如外購設備。
(員工培訓費不得計入,應計入當期損益)
1、需要安裝。借:在建工程、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生產用動產),貸: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等;借:固定資產,貸:在建工程。
2、企業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具有融資性質的。借: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未確認融資費用(實際支付價款與購買價款的現值差額),貸:長期應付款(實際支付價款);借:財務費用,貸:未確認融資費用(在信用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借:長期應付款,貸:銀行存款。
(二)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如建冷庫、廠房等
1、自營方式建造。借:在建工程———某項目,貸:工程物資、應付職工薪酬、庫存商品、應交稅金(銷項稅)、原材料、應交稅金(進項稅額轉出)、銀行存款等;借:固定資產,貸:在建工程。
2、出包方式建造(按合同具體條款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支出、安裝工程支出等),貸:銀行存款、預付賬款;借:固定資產,貸:在建工程。
三、農業生產成本
(一)直接費用。
借:農業生產成本,貸:原材料、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累計折舊、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等。
(二)間接費用。
借:農業生產成本———共同費用,貸:原材料、銀行存款、應付職工薪酬、累計折舊、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等。期末,應按一定分配標準對共同費用進行分配。借: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貸:農業生產成本———共同費用。
(三)結轉(應在農產品驗收入庫時)。
借:農產品,貸: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
四、農產品
(一)成本費用歸集。
借:農產品,貸:消耗性生產資產、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
(二)出售。
借:銀行存款,貸:主營業務收入;同時,借:主營業務成本,貸:農產品。
五、收到項目補助款
(一)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1、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相關費用或損失的補助,如收到預撥款等。①取得時確認為遞延收益:借:銀行存款,貸:遞延收益。②然后在其補償的相關費用或損失發生并確認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
2、補償企業已發生費用或損失的補助,取得時直接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借:銀行存款,貸:營業外收入。
(二)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企業取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不能全額確認為當期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后各期的收益。
1、取得時確認為遞延收益;借:銀行存款,貸:遞延收益。
2、自相關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起在該資產使用壽命內平均分配計入營業外收入。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
3、相關資產在使用壽命結束時或結束前被出售、轉讓、報廢或發生毀損的,應將尚未分配的遞延收益余額一次性轉入資產處置當期的損益。借:遞延收益(尚未分配部分),貸:營業外收入。
(三)綜合性項目的政府補助。
需要將其分解為與資產相關的部分和與收益相關的部分,分別進行會計處理;難以區分的,將政府補助整體歸類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視情況不同計入當期損益,或者在項目期內分期確認為當期收益。
篇10
(一)消耗性生物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用材林即為典型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
(二)生產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如經濟林、薪炭林。’
(三)公益性生物資產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
因這三種林木資產在經濟再生產中體現的不同用途,在會計確認上也呈現出差異。其中,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作為流動資產管理,在資產負債表中列支于存貨項目。而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是典型的勞動手段,其作用類似于固定資產,在整個產出期進行和固定資產相類似的會計核算,與林木類公益性生物資產一起作為非流動資產管理。林木類資產的不同類別及會計管理特色對其計量產生影響。
二、林木資產初始計量分析
新準則規定,生物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一般來說,林木類生物資產有以下取得方式:以外購方式取得;自行營造;投資者投入;天然起源;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及非貨幣換取得。歸納上述各種情形的生物資產初始計量,呈現出下列特點:
(一)多數林木類生物資產初始計量呈現出公允價值特性實際上,在對資產初始計量的多數情形中,成本模式和公允價值模式并沒有根本不同。在林木類生物資產的來源中,以外購方式取得、投資者投入、債務重組及非貨幣換取得等方式的生物資產初始計量實際上都體現出公允價值的特性。
外購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以及可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支出。購買價款為買賣雙方在公開市場中自愿達成的成交價,該成交價實際上就是公允價值。因此,外購生物資產成本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認。
投資者投入的生物資產的成本,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在市場條件下,投資雙方認可的資產價格通常可視為公允價值,并且新準則已將協議價不公允的排除在外。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生物資產,如果交換具有商業實質,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規定,按公允價值對換人生物資產進行初始計量,換人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以債務重組方式取得的生物資產,債權人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規定,對受讓的生物資產按其公允價值入賬,重組債權的賬面余額與受讓的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人當期損益。
(二)引入名義金額對天然起源的林木類生物資產進行初始計量天然林等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有確鑿證據表明企業能夠擁有或者控制時,才能予以確認。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通常并未進行相關的農業生產,取得這些資產并沒有發生任何支出,實際取得成本為零。而且按照準則的要求,如果采用公允價值對生物資產進行初始計量將可能使資產及所有者權益發生大幅波動。為了解決計量方面的問題,準則采取了變通措施。根據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按照名義金額確定天然起源的生物資產的成本,同時計入當期損益,名義金額為1元。
以名義金額計量天然林的成本,意謂著天然林資產在計提折舊、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方面與其他林木類資產具有較大不同,將會對其后續計量造成影響。
(三)自行營造林木類生物資產相關支出資本化和費用化的界限劃分特點自行營造的林木類生物資產的初始計量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將直接支出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界限。劃分界限的標準對不同的林木類生物資產來說有所不同。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以是否郁閉為標準。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以是否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為標準。
自行營造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按其郁閉前發生的造林費、撫育費等直接支出確定。郁閉通常指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的郁閉度達0.20以上(含0.20)。郁閉度是指森林中喬木樹冠遮蔽地面的程度,以林地樹冠垂直投影面積與林地面積之比表示,完全覆蓋地面為1。郁閉之前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處于培植階段,這些沒有成材的資產還處于自然再生產的初級階段,尚不能為人類有效利用,需要發生較多的相關支出,這些支出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林木成本;郁閉之后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基本上可以比較穩定地成活,一般只需要發生較少的管護費用,這些費用應當計入當期費用。企業應當結合歷史經驗數據和自身實際情況,確定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益性生物資產的郁閉度及是否達到郁閉。為防范相關企業操縱支出資本化和費用化的時間標準,新準則規定,郁閉度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自行營造的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按照其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生的造林費等必要支出確定。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是指生產性生物資產進入正常生產期,可以多年連續穩定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此類生物資產成本的初始計量類似于固定資產,一旦資產達到預定的可使用狀態,能夠為企業帶來連續穩定的產出,相關支出就應該停止資本化,將其計入當期費用。
三、林木資產后續計量分析
與國際會計準則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相比有較大的不同,我國會計準則規定,通常情況下,企業應當采用成本模式對生物資產進行后續計量。這主要是受市場條件的限制,目前市場難以可靠取得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并且相關企業通常規模較小,其會計核算體系建設滯后,短期內難以完全適應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生物資產的后續計量涉及到后續支出的處理、期末生物資產的減值測試及減值準備的管理、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折舊處理等方面問題。
(一)林木類生物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的會計處理實務中應考察針對林木類生物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的性質以確定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因擇伐、間伐或撫育更新性質采伐而補植林木類生物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其經濟實質是重新自行營造林木類生物資產的行為,應當予以資本化,計入林木類生物資產的成本。生物資產在郁閉或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后發生的管護、飼養費用等后續支出,其實質是資產自行營造完成后的管護費用,應當確認為當期費用。
(二)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的會計處理林木類生產性生物資產在資產使用期的會計折舊處理與固定資產相一致。對達到預定生產目的的生產性生物資產,應當根據其性質、使用情況和有關經濟利益的預期實現方式,合理確定其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和折舊方法,按期計提折舊。
公益性林木類生物資產突出體現出社會效益特性,弱化了經
濟效益特性。公益性林木類生物資產并沒有完全符合資產的定義。首先,企業對公益性林木類資產并沒有完全的控制權,不符合資產特征之“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其次,公益性林木類資產難以符合“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特征。國際會計準則并沒有公益性生物資產的劃分,我國準則充分考慮我國公益性生物資產數量較多的實際情況,專門劃分出公益性生物資產。新準則對這部分特殊的資產進行了特殊的會計處理,沒有規范對公益性生物資產的折舊事項,并且規定公益性生物資產不得計提減值準備。
(三)林木類生物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處理《生物資產準則》第21條規定: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進行檢查,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并確認為當期損失。
在資產減值能否轉回的問題上,準則明確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原因是我國企業利用減值準備轉回人為調整利潤現象頻頻發生,一些上市公司通過轉回前期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人為調整報表損益。
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列支于“存貨”項目,流動性較強,其會計計量實際上也和存貨相一致,企業通過轉回此類生物資產跌價準備的手法以達成操縱利潤目的的難度較大。因此,新準則規定,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計入當期損益。
為了反映資產、負債的真實情況,新準則的制定基本上采用了資產負債觀,更加重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相對弱化了信息的可靠性,在會計計量屬性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在一些具體準則中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對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新準則只對部分流動性較強的金融資產和少量能可靠取得公允價值的非流動資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對其余大部分資產的后續計量還是采用成本模式,以避免報表信息的大幅波動,同時對相關企業操縱報表信息的行為進行遏制。
新準則規定,生物資產通常按照成本計量,但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應當對生物資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生物資產,應當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生物資產所在地有活躍的交易市場;二是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估計。至于如何對生物資產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準則卻沒有作具體說明。以下以公允價值模式對生物資產進行后續計量的會計處理進行探討。
篇11
在具體確認時,還需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明確生物資源的所有權歸屬是由企業所擁有或者能夠被企業控制。自然界有許多生物資源并沒有明確的所有權歸屬,因而企業未擁有所有權或無法控制的生物資源不應當確認為資產。農業活動中可以通過一定的證據來表明所有權歸屬,如牲畜的法定所有權、牲畜購買、出生、斷奶時的標志牌或戳印等。(2)明確生物資源將會給企業帶來預期經濟利益,這是資產的最基本的性質或特征。資產中所包含的未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間接地增加流入企業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潛力,這種潛力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單獨產生凈現金流入,而某些情況下則需與其他資產結合起來才可能在未來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凈現金流入。按照資產這一基本特征判斷,不具備可望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流人的生物資源,則不能確認為企業的生物資產。生物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可以通過測定一些重要的物理特征加以估算。(3)生物資產的形成應當是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而不是未來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生物資產。只有過去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才能增加或減少企業的生物資產,不能依據談判中的交易或計劃中的經濟業務來確認生物資產。(4)生物資產的成本或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目前大多數生物資產可以計量,較為特殊的是森林資產,特別是天然林從未計價,也無成本資料,如果能夠很好地確定其公允價值,那么該類資產符合可計量性特征,可以確認為生物資產。
二、生物性資產的特殊性
生物性資產的特殊性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生產過程不能人為控制。如林木資產生產過程雖然可以人工施加影響,但主要的生長過程卻需要自然力。動物類生物資產的生產本身受動物生理的影響,也不能完全人為控制。(2)資產易滅失。如養殖業生物資產本身具備活動能力,管理方面略有差失,就會造成資產逸失。(3)生產周期長。如林木資產從育林到成材周期會有好多年,而生產性大牲畜的養育也需要好幾年才能具備生產能力。(4)生產經營風險大。如養殖企業重要生產性生物資產的疫病、死亡等對生產影響極大。(5)生產受自然和環境因素影響較大。(6)在整個生產周期中,投入和產出不均衡(特別是林業和大牲畜養殖)。由于生物資產的上述特性,致使生物資產的核算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三、生物資產會計核算的特殊性
生物資產的核算與其他資產有很大不同。首先,核算辦法要求在《企業會計制度》基礎上增設一些會計科目。其中一級科目包括“生產性生物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公益林”、“農業生產成本”、“農產品”、“幼畜及育肥畜”、“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生物資產“存貨跌價準備”、“生物性在建工程”、“農業生產成本”等(未全部列舉),還有幾個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科目。二級科目包括:“幼畜及育肥畜跌價準備”、“其他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農產品跌價準備”以及幾個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二級科目。同時規定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特點增設二級科目。其實生產性生物資產相當于工業企業的生產性固定資產,而消耗性生物資產則相當于存貨。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在達到預定使用狀態之前,是在生物性“在建工程”中核算,生產性生物資產的產品為農產品。對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核算也同其他企業的固定資產一樣計提折舊。
其次,生物資產入賬成本核算辦法對生物性資產的入賬成本做了具體的規定。(1)外購的生物資產,按購買價格、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其他可直接歸屬于購買生物資產的相關稅費,作為實際成本。(2)自行營造的具有生產性特點的林木,如橡膠樹、果樹、桑樹、茶樹和母樹林等,按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營造林木發生的必要支出,作為實際成本。自行營造的具有消耗性特點的林木,按郁閉成林前營造林木發生的必要支出,作為實際成本。(3)自繁的幼畜轉為產畜或役畜,按成齡時的賬面價值,作為實際成本;產畜或役畜淘汰轉為育肥畜,按淘汰時的賬面價值,作為實際成本。(4)以其他方式獲得的生物資產,如盤盈、接受捐贈、接受投資、非貨幣易、債務重組等,分別按《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企業會計準則――存貨》有關存貨和固定資產的規定,確定實際成本。相關成本費用核算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后發生的管護費用,應在發生當期計人農業生產成本。郁閉成林后的消耗性林木資產和公益林發生的管護費用,應在發生當期計人營業費用。
再次,生物性資產的減值和跌價準備。另外,核算辦法對農業企業生物資產的減值準備和跌價準備的計提做了詳細規定,其特殊支出在于企業所擁有的公益林不計提跌價準備。消耗性生物資產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或消耗性林木資產跌價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通常情況下,在未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時,消耗性生物資產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或消耗性林木資產跌價準備,按成本計量。
最后,農產品核算農產品是不同于上述生產性和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核算辦法規定:從生物資產收獲的農產品,按其生物轉化過程中應當計人的各種耗費和已確定的成本計算方法計算確定的實際成本入賬。家庭農場、家庭林場、家庭牧場、家庭漁場等(以下簡稱家庭農場)上交的農產品驗收入庫時,按結算價格入賬。企業應增設“農產品”科目,核算企業從事農業活動所收獲的農產品和家庭農場上交的農產品的實際成本,包括種植業產品、畜牧養殖業產品、水產品和林產品。核算辦法的“補充會計科目和說明”部分對核算辦法相對于《企業會計制度》的新增科目和特殊之處做出具體的規范。
四、生物資產的信息披露
篇12
(二)飼料加工過程為核算飼料加工過程中耗用黃豆、玉米、小麥等及發生的人工費等,設置“生產成本”賬戶。為核算飼料加工過程中發生的倉房、機器設備的折舊費、勞保費、修理費、水電等間接費,應設置“制造費用”賬戶。
(三)育牛生產過程為核算牛原價,設置“生產性生物資產”一級科目,按“未成熟”和“成熟”設兩個二級科目,分別犢牛、育成牛、青年牛、成母牛進行明細核算。為核算成母牛的累計折舊,設置“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科目。犢牛、育成牛、青年牛按生物資產準則規定不計提折舊。為核算育牛過程中消耗的飼料、發生的人工及其他費用,設置“生產成本”賬戶,按“產畜”設二級賬。在實際育牛過程中,很難分清犢牛、育成牛、青年牛耗用的飼料費、發生的人工費等,因此,發生費用時,先在“生產成本———產畜”中歸集,期末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犢牛、育成牛、青年牛的成本中。同時,要根據奶牛育齡時間分別進行成本結轉,即犢牛———育成牛———青年牛———成母牛。為核算奶牛(已進入產奶期)的飼養費用,設置“生產成本———鮮奶”科目。為核算育牛過程發生的間接費用,如牛房的折舊費、勞保費、周轉材料費、燃料費、修理費等,應設置“制造費用”科目。期末,按未成熟牛與成熟牛所耗用的直接材料費用等標準在產畜與鮮奶之間進行分配,分別記入其成本。奶牛產出的牛奶是乳牛業的最終產品,為核算其實際成本,應設置“庫存商品”科目。為核算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和減值準備計提情況,設置“消耗性生物資產跌價準備”和“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兩個一級科目,反映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為核算淘汰的犢牛、育成牛、青年牛等銷售實現的收入,應設置“其他業務收入”科目,相應成本的結轉應通過“其他業務成本”科目。
二、畜牧養殖業會計核算
【例1】 甲企業是以奶牛養殖為主并發展種植業的綜合生產基地。2006年種植40公頃小麥,60公頃玉米,本年發生種子費24600元,其中小麥種子15600元,玉米種子9000元。共發生人員工費240000元,化肥及農藥費90000元,澆水灌溉應付賬款20000元,小麥、玉米收獲后全部加工成飼料。
(1)共同費用的分配率=(240000+90000+20000)/(40+60)=3500(元/公頃)
小麥總成本=15600+40×3500=155600(元)
玉米總成本=9000+60×3500=219000(元)
(2)費用發生時
借:消耗性生物資產———小麥 155600
———玉米 219000
貸:原材料———小麥種子 15600
———玉米種子 9000
應付職工薪酬240000
原材料———化肥及農藥 90000
應付賬款 20000
(3)小麥、玉米收獲并驗收入庫時
借:原材料———小麥 155600
———玉米219000
貸:消耗性生物資產———小麥 155600
———玉米 219000
【例2】 2007年1月飼料加工車間(榨油車間)領用黃豆82200公斤,單價0.71元,發生的修理費(機物料)175.22元、折舊費433.91元、工資費1470.50元,豆餅、豆油完工入庫,成本分別為38680元、20291元。
黃豆加工中可以產出約14%的豆油、86%的豆餅等聯產品,在聯產品分離前發生的材料費、人工等共同費用先在“生產成本———飼料”中歸集,期末按照系數分配法(如按產出比例確定豆油系數為0.14,豆餅系數為0.86)、實物量分配法、銷售收入比例分配法等分配方法分配聯產品成本,從而確定豆油、豆餅的成本。
(1)榨油車間領用黃豆時
借:生產成本———飼料58362
貸:原材料———黃豆58362
(2)榨油車間發生修理費、折舊費時
借:制造費用———榨油車間 609.13
貸:原材料———機物料 175.22
累計折舊 433.91
(3)期末結轉制造費用
借:生產成本———飼料 609.13
貸:制造費用———榨油車間 609.13
(4)豆餅、豆油完工入庫時
篇13
(二)生物資產的分類
根據準則規定,生物資產通常分為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三大類。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包括生長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欄待售的牲畜等。消耗性生物資產通常是一次性消耗并終止其服務能力或未來經濟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存貨的特征。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具備自我生長性,能夠在持續的基礎上予以消耗并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其服務能力或未來經濟利益,包括經濟林、薪炭林、產畜和役畜等。通常認為生產性生物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固定資產的特征,例如果樹每年產出水果、奶牛每年產奶等。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公益性生物資產盡管其不能直接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具有服務潛能,有助于企業從相關資產獲得經濟利益,如防風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能帶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效能等。
二、生物資產的確認
準則規定,生物資產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才能予以確認:一是企業因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而擁有或者控制該生物資產;二是與該生物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或服務潛能很可能流入企業;三是該生物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從以上的確認條件可以看出,新準則的確認標準實際上是資產的確認標準,這也說明了新準則通過生物資產的確認標準彌補了關于生物資產定義的不足,這樣既保證了生物資產的定義在理論上的完整性,又符合我國會計人員的習慣,增強了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
三、生物資產的計量
準則規定,生物資產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均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但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時,應對生物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一)初始計量
生物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按照生物資產的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計量的范圍也不相同。如外購的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運輸費、保險費以及可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其他支出。其中,可直接歸屬于購買該資產的其他支出包括場地整理費、裝卸費、栽植費、專業人員服務費等。自行繁殖的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出售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自行繁殖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的成本,包括達到預定生產經營目的前發生的飼料費、人工費和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必要支出。投資者投入生物資產的成本,應當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確定,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后續計量
根據準則規定,生物資產的后續計量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但有確鑿證據表明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時,應對生物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應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生物資產有活躍的交易市場;能夠從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生物資產的市場價格及其他相關信息,從而對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估計。關于這點,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不同。國際會計準則明確規定除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的情況外,生物資產在初始確認和各個資產負債表日,均應按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計量,并將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的損益賬戶。在公允價值無法確定,其他估價方法明顯不可靠,以及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這一假設對初始確認無法成立的情況下,生物資產應按其成本減去累計折舊和累計減值損失計量。同時國際會計準則也指出,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一旦能夠可靠地計量,企業應當按照公允價值減去預計至銷售將發生的費用計量。在綜合考慮生物資產的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后,我國既沒有照搬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也沒有局限于我國以前的通常做法,采用歷史成本計量,而是采取了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相接合得混合計量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我國農業企業總體上看是數量多,規模小,以家庭經營為主,這類企業通常不要求也沒有能力對外提供財務報告。二是我國的農業市場體系尚不健全,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很不發達,農業信息化程度較低,不適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三是我國的資本市場還不規范。只有在成熟的資本市場、完整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等外部條件支撐下,公允價值的計量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四是我國農業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較低,職業判斷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在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時很容易出現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為了私利而操縱會計數據的情況。誠信機制的建立尚需完善。六是在市場上取得資產的公允價值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因此,在選擇計量模式的時候不得不考慮成本與效益的原則。若取得公允價值的成本過高,則企業很可能會放棄采用公允價值而采用歷史成本。這種計量模式一方面可以反映生物特性,另一方面又兼有歷史成本計量與公允價值計量的優點,且能為將來條件成熟時,計量模式向公允價值轉變作基礎,與國際會計準則進一步接軌做準備。
四、生物資產的減值與跌價準備
準則規定,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進行檢查,有確鑿證據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按照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生物資產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并計人當期損益。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值的影響因素已經消失的,減記的金額應當予以恢復,并在原已計提的跌價準備金額內轉回,轉回的金額計入當期損益。生產性生物資產減值準備一經計提,不得轉回。公益性生物資產不計提減值準備。準則考慮到生物資產是有生命的,而且其本身具有自我生長性,特別是林木資產生長周期較長的特點,對生物資產減值采取了易于判斷的處理方式,即:只有當生物資產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動物疫病侵襲等,使生物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才計提跌價(減值)準備。這樣規定更具有可操作性,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對歷史成本進行修正,提高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增強了可靠性,有助于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