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共體學習經驗總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民族醫藥的文獻資料逐步得到全面整理,沒有文字的民族醫藥經驗也用漢文記錄下來并進行理論上的總結梳理。全國現有民族醫院157所,共計床位6492張,門診部359個,藏醫、蒙醫、維吾爾醫都有高等醫藥院校。
在中國,民族藥生產已成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亮點。藏、蒙古、維、傣、苗、彝6個民族分別有自己的民族藥生產。現有民族藥成藥的生產企業130多家,允許生產的藥品國家標準865個,其中非處方(OTC)200個。
在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共18個。每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有自己的醫藥創造和醫藥知識的積累,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醫藥。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傳統醫學是傳統中醫學、印度醫學及阿拉伯醫學等傳統醫學系統以及多種形式的民間療法的統稱。”①中國的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學、民族醫學和民間醫學三個部分。中醫學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醫學,至今仍然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當然代表。民間醫學是指無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民間的醫療、養生習俗,單方驗方和簡易醫術。民族醫學是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CHINA MEDICAL ASSOCIATION OFMINORITIES)就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學術團體。
中國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
中國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基本上散在民間,而且有日益衰頹的趨勢。80年代以后,國家采取了發掘保護利用的政策,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此后,全國民族醫藥事業有了比較快的恢復與發展.
民族醫藥是我國少數民族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為各個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過重要貢獻。由于各個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條件和疾病狀況不同,其醫藥創造和醫藥成就也各有千秋。例如,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日照強烈,多風,氣候多變。人們長期以游牧為主,肉食居多,燃料缺乏,高原病、高血壓、中風、肺心病、風濕病、肝膽病、腸胃病比較多,藏醫藥對這些疾病的治療經驗相當豐富。診斷上驗尿診斷是一大特點,治療上藏藥浴療法很受歡迎。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蒙古草原,逐水草而居,世稱馬背民族。蒙醫學全面吸收了藏醫藥的基本理論并與蒙古原來的傳統醫藥經驗相結合,許多醫學理論和方藥都與藏醫相似。尤其對于骨傷、腦震蕩的治療有很好的傳統療法。近幾年對白血病、牛皮癬、甲亢等專科疾病的治療均有特色。維醫是維吾爾族人民的醫學創造。早在絲綢之路繁華的年代,受到阿拉伯醫學的影響,吸收了西域諸多民族的醫藥經驗。如今在治療心血管病、胃腸病、男科病、白癲風等方面療效顯著。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院皮膚科年門診量達28000人次,其中白癲風占60%,總有效率96.6%。瑤醫以治療腫瘤(例如肺癌、肝癌、胰腺癌)和紅斑狼瘡著名,用的都是從廣西采集的瑤藥。傣醫歷史悠久,古代的貝葉經中就有許多用老傣文寫的醫藥典籍,對治療感冒、胃腸病、食物中毒、關節病、婦科病很有經驗。苗醫是草藥知識最豐富的民族之一,素有“三千苗藥,八百單方”之稱。村村寨寨幾乎人人識藥,戶戶學醫,尤其對婦兒科疾病、骨傷、蟲咬蛇傷、皮膚腫癤、瘴嵐穢濁諸病均有顯著療效。彝醫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涼山。著名的云南白藥就是彝藥。彝醫對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創傷、各種眼疾均有較好療效。壯醫藥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善治痧、瘴、盅、毒、風、火、濕諸病,最近出版的《壯醫內科學》,記載了治療咳嗽、氣喘、咳血等40種病癥,診斷以目診、甲診見長,壯醫灸法、針法、刮法、薰蒸法都別具一格。
總之,民族醫藥是一個偉大的醫藥寶庫,是民族民間醫藥的總匯,斯醫斯藥,均祖祖輩輩繼承而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由于廣大漢族地區過去對它了解不多,常把它當作遠山的神靈,人為地增加了許多神秘色彩。其實,任何醫學體系都是全方位地面對生老病死的,民族醫藥的長處,仍在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地方病。它的許多療效是完全可以和其他醫學媲美而一爭雄長的。
民族藥產業成為醫藥經濟的特殊門類
中國民族藥企業的出現可以上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全國大搞中草藥群眾運動時期。當時自治區藏醫院(它的前身是藥王山醫學利眾院與“門孜康”合并而成的拉薩藏醫院)因門診量增大,醫生不僅要在門診看病,還要自己動手配藥、粉碎、制丸、包裝甚至發藥。為了滿足藏醫藥事業發展的需要,1964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藏醫院擴建藏藥廠,同時派專人到北京同仁堂學習先進的制藥技術。1982年,由中國藥材公司籌劃并投資,在內蒙古的通遼建立了第一個現代蒙藥廠。1996年,由江蘇省投資近7000萬元在拉薩援建了現代化的自治區藏藥廠(今藏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傳統藏藥進入現代化生產的重要標志。20世紀9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形勢的鼓舞下,一批民營的民族醫藥企業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如奇正藏藥創辦于1993年,金訶藏藥創辦于1996年。至目前為止,全國的民族藥企業約130家,主要包括藏、蒙、維、苗、傣、彝六類民族藥,2003年銷售約50億元。其中比較突出的是藏藥和苗藥。目前全國有藏藥企業25家,包括13家,青海9家,甘肅2家,云南1家,另有18家中西藥生產企業中也生產個別種類的藏藥產品。2003年藏藥年總產值10億元。③苗藥生產集中于貴州省,全省有苗藥及其他民族藥企業70余家,生產品種154個,產值占全國省醫藥總產值的40%,2004年產值約25億元。
總的來說,我國民族藥的發展還處于方興未艾階段。民族藥企業大都是新興企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西部企業。其特點是:一是資金少,起點低,基本建設和GMP改造動用了大量資金,當前的開發能力有限。二是藥品銷售主渠道不暢,進入醫院還比較困難。2000年版《醫保目錄》進入民族藥47個。2004年版《醫保目錄》擴容以后,中成藥品種增加98%,西藥品種增加42%,民族藥品種沒有增加,仍保持原來的47種。三是民族藥的宣傳工作非常薄弱,許多藥的性味、功能、主治群眾不了解,術語看不懂,說明書無特色,大部分中醫和西醫對民族醫藥學習掌握不夠,因此也就不會使用和很少使用。四是藥材資源制約,部分藥材比較緊缺,需要大力保護,把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對瀕危品種,更要大力養殖種植,建立基地。民族藥是我國醫藥經濟中的一個特殊門類,是一個富有活力的新興醫藥產業群體,在理論指導、處方組合、新藥開發、生產工藝等方面有許多特點,在西部大開發中應給予必要的重視,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促進它的快速、持續和健康發展。
結束語
人類歷史已有200萬年,有文字記載的醫學史只有幾千年。醫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人類活動早期的醫藥知識現在已無從查考,但從中國古代神農氏采藥,“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載及大量古典醫籍來看,醫學的發展都經歷過一個醫巫不分、神藥兩解的時代。這是醫學的童年,也是我們今天對祖先的醫學創造的零星記憶。以后有了比較系統的傳統醫藥。目前,我們正在“總結提高”和“充分發揮”上下功夫,使中醫學和民族民間醫學更好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務。(部分文字有刪節)
參考文獻
①世界衛生組織,《2002―2005傳統醫學戰略》,中文版(非賣品),第1頁。
②金炳鎬、龔學增著,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學習綱要,民族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4頁。
篇2
1病因病機
1.1腎虛為主
歷代醫家多認為消渴病與脾腎相關。孫教授通過臨床實踐提出,雖然脾虛是消渴病的一大病因,但更為主要的因素是腎虛。清代喻嘉言在《醫門法律•消渴門》中云:“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極于肺腎。”“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開,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關門不閉,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可見糖尿病的發病與腎有密切關系,而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與其有共同之處。李中梓在《醫宗必讀•醫論圖說》中云:“嬰兒初生,先兩腎。未有此身,先有兩腎,故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資之以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腎。”腎為先天之本,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皆有賴于腎陽的溫煦和腎陰的滋化。
1.2瘀血阻絡
葉天士指出“百日久恙,血絡必傷”,糖尿病病程日久,耗傷氣陰,氣血運行不暢,瘀滯而形成瘀血。《血證論》載:“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離,內有瘀血,故氣不得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為渴,名曰血渴,瘀去則不渴矣。”“瘀血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腎水……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是以發渴。”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腎病患者大多伴有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舌下絡脈迂曲等瘀血阻絡征象。
1.3痰濁內停
在某些病理因素的作用下,人體水液代謝失衡,停留積聚于體內而生成痰飲。《景岳全書•雜證謨•痰飲》載:“五臟之病,雖俱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蓋脾主濕,濕動則生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醫貫•痰論》載:“痰之本水也,源于腎”,“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水逆行,洪水泛濫而為痰。”痰飲阻于肺,影響肺的宣發肅降,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引起口干口渴。痰濁阻滯于中焦,郁久化熱,故消谷善饑。
2遣方用藥
孫教授根據糖尿病腎病Ⅲ期的病因病機,分析其主次不同,確立了補腎活血、滌痰降濁的基本治法,治療中根據輕重緩急,辨證施治。
2.1補腎為主
《醫貫•消渴論》載:“故治消之法,無分上中下,先治腎為急。”蛋白是人體的精微物質,正常情況下能充養臟腑,化氣、化血、化神,在人體功能受損的情況下則可隨尿液排出。腎為先天之本,推動著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調控著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腎臟虧損,腎氣不能固攝,人體之精漏出體外,即可見蛋白尿。腎陽失于溫煦,腎氣不能蒸化,可見水腫、尿頻等癥狀。孫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時,喜用酒女貞子、墨旱蓮補腎。《本草經疏》載:“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本草正》載:“養陰氣,平陰火,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關于墨旱蓮的功效,《分類草藥性》載:“止血,補腎,退火,消腫。治淋、崩。”《玉楸藥解》言補骨脂“溫暖水土,消化飲食,升達脾胃,收斂滑泄、遺精、帶下、溺多、便滑諸證。”《品匯精要》認為其可“固精氣”。因此常用于補腎固腎。五味子味酸,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本草通玄》載:“固精,斂汗。”有研究證明,五味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功能,降低堿性磷酸酶、丙氨酸轉移酶、天冬氨酸轉移酶。孫教授臨床常用五味子,取其固澀、保肝的功效。
2.2健脾益氣
中醫學認為,脾主統血,是指脾氣能夠統攝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脈外,這實際上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脾氣虧虛,不能固攝血液,則可能見便血、尿血、崩漏等癥。《古今醫案按•卷六•便濁》載:“即日久而元氣下陷,有用補中益氣湯者。亦以元氣得補,才能升舉其精,不使滲漏耳。”中氣下陷,失于固攝見血尿、蛋白尿,用補中益氣之黃芪,補氣之余能夠升提,配伍茯苓、白術等增強脾的統攝功能,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
2.3祛瘀滌痰
病久容易耗氣傷陰,以致化生瘀血、痰濁。痰瘀互結阻于腎絡,氣血運行不暢,腎司開闔功能失常,人體之精漏出體外,出現蛋白尿。唐容川指出:“既已成瘀,不論初起、已久,總宜散血。”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卷四•積聚》云:“陰邪聚絡,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孫教授常用丹參、川芎等活血祛瘀;白芥子、地龍等滌痰通絡;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加入枳殼行氣活血。脾主運化水濕,脾氣健運,津液得布,痰飲自消,因此黃芪、茯苓、白術等健脾益氣藥除能加強脾氣的固攝作用外,還能助脾運化水濕,消散痰濁。《本經》認為石韋“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補腎固澀的同時配伍石韋通利水道,使痰濕之邪隨小便而去,通補兼施,效果顯著。
3典型病案
雷某,女,63歲,2014年11月27日初診。主訴:時有乏力2年。患者乏力2年,未予系統診治,為求系統治療特來劉教授門診。現癥:乏力,時頭暈,口干、口渴,納可,寐安,無胸悶憋氣,無尿頻、尿急、尿痛,尿中未見明顯泡沫,大便可,舌暗紅,苔白膩,脈沉細,BP140/100mmHg。既往史:糖尿病病史13年,高血壓病史1年,過敏史(-)。輔助檢查: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定量483mg,肝腎功能、血常規、肝膽胰脾腎臟彩超未見異常。中醫診斷:虛勞,腎虛血瘀證;西醫診斷:糖尿病腎病、高血壓病。處方:生黃芪40g,石韋20g,酒女貞子10g,生白術15g,麩炒枳殼20g,丹參10g,川芎15g,地龍10g,蟬蛻10g,鹽補骨脂20g,炒芡實10g,天花粉10g,當歸10g。7劑。囑患者規律飲食,忌食辛辣刺激,流水沖洗外陰,復查尿常規。12月4日二診:患者乏力較前緩解,納可,寐安,大便可,舌暗紅,苔白膩,脈沉細。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定量152mg。繼服原方,14劑。12月18日三診:患者仍有輕微乏力,納可,寐安,大便可,舌暗紅,苔白膩,脈沉細。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8mg。上方黃芪調至30g,余不變。14劑。其后諸癥好轉,乏力緩解,納可,寐安。后根據癥狀略為加減,連服1年,復查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定量23mg。
按: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供養著人體全身臟器。脾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經脾的運化輸布全身,脾腎虧虛,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人體得不到充足的精微物質滋養,故乏力。方中生黃芪、白術、鹽補骨脂、炒芡實健脾固腎,升提脾氣,助脾化濕;石韋通利小便,予痰濕以出路;酒女貞子滋補腎精;枳殼、當歸、丹參、川芎、地龍、蟬蛻等行氣活血祛瘀;天花粉生津止渴,緩解口干、口渴癥狀。全方共奏健脾固腎、活血化瘀、滌痰降濁之效。其后隨癥加減治療1年余,患者臨床癥狀均有好轉。
參考文獻
[1]楊雪軍,張瑾,黃曉瑾,等.辨證與辨病治療糖尿病腎病體會[J].中醫雜志,2013,54(13):1152-1153.
[2]張雨薇,童南偉.《中國成人糖尿病腎病臨床診斷的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2):139-142.
[4]胡仁明.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和防治———中國糖尿病腎病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解讀[J].糖尿病天地:臨床,2015,9(9):447-453.
篇3
五更泄,即每天黎明之前(五更,即現在凌晨4、5點)規律性地出現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常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癥,故又名“晨泄”。 張志鋒副主任醫師根據五更泄的發病特點及臨床表現,認為五更泄的病因病機有三:一是腎陽虛衰,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胃而腐熟水谷,運化失常;二是脾虛失運,清氣下陷,濕濁內生,濕盛則泄;三是肝脾不調,土虛木乘,再加上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出現臍腹作痛、腸鳴泄瀉。
2治則治法
張志鋒副主任醫師認為五更泄的病因病機雖然以屬脾腎陽虛為主,但與肝脾不調、清氣下陷又密切相關,故溫補腎陽,調和肝脾當為主要治法,同時佐用升陽、固澀止泄之法。在辨證時,重點要辯明腎陽虛衰與肝脾不調孰輕孰重,在選擇用藥時,配伍要精當,在各藥的使用上,用量比例亦很重要,臨證時要根據具體病情,仔細考究,或以溫補腎陽為主,或以調和肝脾為重,方能切中病機。另外治療本病時,服藥的時間當選擇在卯初、巳中和酉中時辰,服藥期間須忌食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膩食物,可起到加強療效之用,亦屬治療的重要一環,不可不顧。
3專病專方
張老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創制了驗方“五更安湯”,成為治療五更泄的專病專方,療效顯著。方藥組成:補骨脂15g、煨肉豆蔻10g,吳茱萸3g、五味子6g、柴胡10g、炒白芍12g、炒白術10g、茯苓15g、陳皮6g、煨葛根10g、炙甘草6g。久泄便次超過2次者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腹脹明顯者加煨木香10g;畏寒肢冷者加制附子6g、干姜6g;氣虛甚者加黨參15g、炙黃芪20g;納差、挾食積者加焦山楂20g、麥芽15g、建曲10g。方中補骨脂溫補腎陽,溫脾止泄,肉豆蔻、吳茱萸溫中散寒而止泄;白術、茯苓健脾除濕,白芍養血瀉肝,緩急止痛。柴胡疏肝理氣而能疏通郁陽,暢達滯陰,既可隨溫陽藥入于里,更能托陽氣出于陰,并助少陽生發之氣,促進轉輸;煨葛根升陽止瀉;炙甘草甘溫調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腎、瀉肝止瀉之功。同時在服法上要求每一劑煎3次,混勻后分別在卯初(凌晨5時左右)、巳時末(午飯前)和酉時(晚飯后)三個時辰熱服1次,療效更佳。卯初服藥既可平抑肝木,又可借生陽之機而溫補脾腎之陽;巳時脾臟、酉時腎臟的氣血運行正旺,此時服藥可起到加強健脾補腎之功,與臟氣盛衰同步進藥而達“隨而濟之”之效。如此用藥可使腎陽得溫,脾氣得健,肝氣得抑,木不克土而黎明前腹瀉自除,故取效更佳。
4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48歲,農民,2012年11月6日初診。自述每日凌晨6時左右腸鳴腹瀉1年余,初未診治,去年冬季因影響睡眠而就診,先后求治數醫,皆診為五更泄,或囑服四神丸,或湯藥,亦間或服用氟哌酸等西藥,療效均不滿意,病情時輕時重。近來每日凌晨5時左右即感臍腹脹痛,腸鳴,急需排便1次,便質稀溏,泄后則安,整個上午還須如此排便1-2次,微感乏力,飲食欠佳,診見舌淡苔白,脈沉細。診為五更泄,治以溫補腎陽、瀉肝健脾、澀腸止泄。擬方五更安湯加味。處方:補骨脂15g、煨肉豆蔻10g,吳茱萸3g、五味子6g、黨參12g 茯苓15g 炒白術10g 、柴胡10g 、麥芽12g 炒白芍12g 、陳皮6g 、赤石脂15g、炙甘草6g,5劑,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囑在凌晨5時、午飯前和晚飯后(19時)分服一、二、三煎,囑忌食辛辣刺激、生冷及油膩食物。3月12日復診:藥后臍腹脹痛緩解,僅凌晨6時許腹瀉1次,勢已減緩,飲食增加,舌脈同前。效不更方,遵原方去赤石脂再進6劑乃愈。后隨訪半年,病未復發。
參考文獻:
篇4
一、對專家咨詢庫建立的政策支持
2011年,上海市政府認真落實《意見》的精神,先后下發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上海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和《上海市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專家咨詢工作的暫行規定》;2014年1月11日,又公布了《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號)。這些規范性文件對咨詢專家在醫療糾紛調解中的任職條件、工作原則、工作紀律、回避制度等都有相應的規定。目前上海市政府已經建立起一個由醫學、法學、心理學領域專家共900多人組成的專家咨詢庫,以此來規范和指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的專家咨詢工作。
二、申請專家咨詢的相關標準
(一)簡單醫療糾紛中專家咨詢的適用情況
對于一般簡單的醫療糾紛,調解時無須進行專家咨詢。人民調解員對由醫患雙方提供的資料進行預先評估,對符合“申請專家咨詢的標準”的醫療糾紛才提出申請,經所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簡稱“醫調委”)討論同意后,方可啟動專家咨詢程序。
(二)申請專家咨詢的條件
在醫療糾紛調解中,申請專家咨詢需要滿足以下條件:預估賠付金額可能超過10萬元的;患者已死亡的;醫患雙方對爭議事實存在重大分歧的;預估保險理賠金額超過10萬元且承保機構建議的;其他需要進行專家咨詢的情形。上述條件只要符合一項即可申請專家咨詢。
三、專家咨詢的范圍
在醫療糾紛中專家咨詢涉及以下范圍:病史資料的合法性、及時性、完整性;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的情形;醫療過錯行為與人身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醫療過錯行為對患者人身損害后果所產生的作用。如果醫療損害涉及多種原因時,要對在產生損害結果的過程中各種原因的作用大小進行分析;要從法律上明確賠償責任及其計算方式;要弄清醫患雙方當事人的心理健康、心理治療等問題。此外,在專家咨詢過程中,如涉及醫療機構使用醫療用品后有不良后果發生的,咨詢專家僅對醫療行為提供咨詢意見。
四、開展專家咨詢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上海市各區司法局都下屬設立有一個專門指導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部門———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醫調辦”)。這不同于具體負責調解醫療糾紛工作的各區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委”)。筆者以上海市浦東新區為例,簡要介紹專家咨詢工作具體操作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
(一)開展專家咨詢的方法
第一,調解員在調解工作中,通過收集病史和調查確認醫患雙方各自對糾紛的陳述及處理意見。如針對比較復雜的醫療糾紛案件,經過初步評估屬于專家咨詢的情形,調解員須在每周五下午的業務學習疑難案例討論會上,具體匯報該案件情況,供醫調委集體進行討論;如集體通過,該醫療糾紛案件方可啟動專家咨詢程序。第二,對須啟動專家咨詢的案件,該案主辦調解員應填寫專家咨詢申請單并準備專家咨詢所需資料,擬定需請咨詢專家的相關學科,上報醫調委主任審核;待醫調辦主任批準后,主辦調解員將相關資料提交到醫調辦負責具體與專家聯絡的工作專員處。第三,醫調辦工作專員在5個工作日內按相關學科確定擬選的咨詢專家委員和咨詢日期;應當根據回避原則,從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咨詢專家庫中選取咨詢專家;必要時可以根據調解工作實際,從專家庫外另行選取咨詢專家。第四,醫調委調解員通知醫方或醫患雙方參加專家咨詢會的具體時間與地點。第五,在醫調辦分管專家咨詢工作的領導的主持下召開專家咨詢會議。具體步驟:其一,專家咨詢會原則以會議的形式進行,根據案情需要邀請相關學科醫學專家1~2名、法律專家1名或醫調委當值律師參加,特殊案例可邀請心理咨詢專家1名;對復雜、疑難糾紛案件,可適當增加相關學科專家的數量,但受咨詢的專家委員最低不得少于2名。其二,調解員代表患方匯報案例有關情況及患方訴求。其三,醫方介紹患方診治經過和醫方對此糾紛的看法。其四,專家咨詢委員審閱糾紛有關資料,對醫方就患方診治經過進行提問,并要求醫方如實回答。其五,醫方退席,專家咨詢委員進行討論。其六,專家咨詢委員出具專家咨詢意見書。
(二)專家咨詢中所應注意的問題
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開展專家咨詢活動,需要注意以下事項:一是專家咨詢會原則上只邀請醫方參加;如咨詢專家認為需要向患方當事人進行調查詢問或需要了解患者現狀的,經醫調辦領導同意,可以邀請醫患雙方參加。具體而言,人民調解員對患方先行告知陪同進行,待咨詢專家調查完患方情況后,再向醫方了解相關情況。整個過程醫患雙方須分開調查。二是由咨詢專家委員出具的咨詢意見書,僅供人民調解員在本案例調解中參考使用,不具法律效力。三是調解員在醫療糾紛調解中一般以口頭方式向醫患各方傳達專家咨詢意見,不向醫患雙方提供專家咨詢意見書的原件或復印件,其目的是為避免專家咨詢意見與醫療事故或醫療損害鑒定發生沖突時而引起不必要的情況。
五、專家咨詢工作的成效
上海市于2011年8月起開始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實行專家咨詢制度,至今已開展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專家咨詢約2000余例。以上海市浦東新區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為例,2011年8月至2016年2月,醫療糾紛案件受理數為2624件,其中444件案例進行了專家咨詢,專家咨詢率為16.92%;調解成功案例達2332件,調解成功率超過88%。與2013年所進行的有關專家咨詢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相比較,在符合專家咨詢案件中,實施專家咨詢的比不實施專家咨詢的調解成功率要高出33.58%。事實證明,在醫療糾紛調解中實施專家咨詢制度,這不僅對醫調委解決醫療糾紛中的難題起到了積極作用,還大大提高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的成功率。
六、對開展專家咨詢工作的經驗總結
上海市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推動實施專家咨詢制度,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有必要對其相關經驗進行總結,以有助于其他地區借鑒。一是就上海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所開展的專家咨詢活動,其本質屬于一個小型的“醫療事件鑒定會”,但較傳統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損害司法鑒定,該咨詢程序具有簡捷靈活、干擾因素相對少、可信度較高等特點,這不僅大大提高了醫療糾紛損害認定的效率,而且還有效地解決了醫療糾紛。二是調解員通過參加專家咨詢,可以有效地彌補其醫學和法律專業知識方面的不足,可幫助調解員更好地明確醫患雙方的責任和調解金額范圍,為人民調解員擬定調解方案提供了專業保障。三是專家咨詢對醫患雙方完全免費,極大地降低了當事人維權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深受醫患雙方的歡迎。經過不斷地探索,目前上海市已將專家咨詢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的運用作為一項調解制度固定下來,這不僅為醫療糾紛調解提供一種高效權威的途徑,而且還極大地推動了醫療糾紛調解工作。
七、結語
當前國內對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實施專家咨詢的研究及報道較少,一方面是因為醫療糾紛調解中實施專家咨詢工作是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模式和標準可以借鑒,因此這一制度由于存在較大難度而未得到較廣泛的實施;另一方面是盡管國內有些省市在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初步開展了專家咨詢工作,但都存在“各自為戰”的狀態,一些做法還在逐步改進之中,專家咨詢的效果有待驗證。因此,須加大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中實施專家咨詢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的調查研究工作,從多學科角度分析論證專家咨詢制度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以切實推動醫療糾紛的調解質量。
參考文獻
[1]佚名.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專家咨詢制度[J].領導決策信息,2011(35):18.
[2]雷紅力,商忠強,孫波.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原理與實務[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篇5
一、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研究的歷程回顧
我們以“農村教師”并含“校本培訓”為檢索主題,在中國知網共檢索到212篇相關學術文章。以研究內容、發表時間和研究對象等為依據,對相關文章進行統計分析,將“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研究歷程大致分為萌芽發展期、反思建構期和深入探討期三個階段。
1.萌芽發展期(1999-2004)
1999年,國家《關于實施“中小學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首提校本培訓的概念,并提出各中小學校都要制訂本校教師培訓計劃,校本培訓開始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學者們開始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可能性進行初步探討。如肖成全分析了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實施可行性[1];侯正安則研究了在以縣為主背景下,如何保障、評價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2]。這一時期,學者們在借鑒國外及國內城區學校教師校本培訓的基礎上,對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可能性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后續研究創設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反思建構期(2005-2010)
自2005年開始,學者們開始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進行專題研究。這期間的研究內容一方面是對早期的農村教師校本培訓試驗進行初步總結和反思,開始逐漸由最初的可行性探究,轉入對培訓方式、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學者們也開始為構建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體系尋找理論基礎。如有的學者開始從“遠程教育”或“三級教研網絡”的視角探索構建新的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體系。這一時期,學者們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研究,著力從反思和建構兩個方面探索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新策略。
3.深入探討期(2011至今)
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激發了學界對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研究的熱情。學者們開始深入探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內涵及發展方向。如有學者以“從關照群體到關照全體”為主題探索了校本培訓的八個發展方向[3];有學者深入研究了國內外校本培訓模式,提出了5種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模式。當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相關研究已經進入到了模式建構階段,相關研究日益深入。
二、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研究的內容分析
1.關于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內容的研究
曾誠將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分為專業知識類、政治思想類、教育理念類、實踐技能類、教研科研類和現代教育技術類等六大板塊,認為政治思想類課程是校本培訓的靈魂課程、教育理論類課程是校本培訓的背景課程、專業知識類課程是校本培訓的基礎課程、實踐技能類課程是校本培訓的支柱課程、教研科研類課程是校本培訓的關鍵課程、現代教育技術類課程是校本培訓的重點課程[4]。有學者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內容進行層級式分類,強調根據全體教師的共性和個性,設置“新課程教學基本理論、示范教學觀摩、教學技能訓練、自我研究教學、教學評議、教學研究等幾個層級“菜單”[5],教師根據自己所在的層次,選擇適合自己的“菜單”。
2.關于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目的和作用的研究
(1)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目的
學界普遍認為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通過校本培訓,促進教師發展。農村地區的校本培訓,以農村教師為主要培訓對象。研究者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體現在教師專業知識、教學技能、理論水平和道德素養的全面提升,通過校本培訓,可以從知識、技能、理論、道德素養等幾個方面提升農村教師的綜合素養,有效促進農村教師發展。二是通過校本培訓,促進學校發展。校本培訓立足于農村教育實際,以解決學校發展中產生的問題為核心,通過問題的研討,促進學校整體的發展。校本培訓的課程設置、培訓方式等都立足于客觀實際,著力優化農村中小學校教師人力資源,以實現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2)我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作用
對于我國農村學校校本培訓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校本培訓會提高教師對新教材的駕馭能力,并且幫助教師更好地和學生交流。教師教學歸根結底是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渠道,增強師生之間的聯系,使教師更好地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并啟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思考創新的能力。通過農村學校校本培訓可以有效提升農村教師的理論和知識水平,提升教學和溝通技巧,真正將教學轉化為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實現教學效率的顯著提升。農村學校校本培訓,使教師立足于學校實際,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學校本身的研究和再認識過程當中,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學校相關管理決策,提升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共同應對學校辦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關于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模式的研究
有的學者從教師發展的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將校本培訓分為“三維一體”的互助合作式培訓、教師反思診斷式培訓、教師的開發研制式培訓、針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研網絡式培訓、教師的自我發展式培訓等[6];有的學者從教師的需要層級進行分類,將校本培訓分為“達標式”“提高式”“研修式”[7];有的學者從教師培訓的實際過程進行分類將校本培訓分為“案例教學式、現場診斷式、問題探究式、自修一反思式”等[8];有的學者從教師培訓采取的媒介進行分類將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分為“媒體資料培訓模式、空中課堂培訓模式、基于網絡的培訓模式”等[5]。
4.關于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存在問題的研究
學者們通過調查研究和理論分析發現,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普遍存在管理、理念、內容和教師等方面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在管理方面缺乏統一的領導和協調,“管理部門職責不清,缺乏協調統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校本培訓未能形成培訓合力,效率低下,沒有達到培訓預期目的[9]。有的學者認為現代教育理論難以深入到農村教師校本培訓中,校本培訓的教育理念一直存在表面的適應教師需要,“基本功差了,就組織教師讀、寫、畫;理論不足了,就安排集體閱讀教育書刊”[10],農村校本培訓仍舊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初級層面,把精力都放在了做表面文章,并沒有深挖校本培訓的核心內涵,嚴重限制了校本培訓功用的有效發揮。有的學者認為校本培訓的內容缺乏針對性,“并沒有契合教師實際需要和教學實踐問題”[11]。農村教師真正需要的是涵蓋著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理論知識、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內容的有針對性的校本培訓內容,以此提升自我的專業水平,但現有的校本培訓并沒有“急教師之所需“,培訓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在實踐中未能起到好的效果。還有的學者從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認為作為校本培訓主體的廣大農村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的熱情不高。由于農村教師考核評價方式、個人工作精力、個人意愿等方面的問題,農村教師往往不愿意將很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培訓中,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農村教師校本培訓參與度不高,影響了農村校本培訓的實際效果。
5.關于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保障措施的研究
有的學者從制度保障方面研究,認為應將“校本培訓工作納入市縣黨政領導政績考核指標”[1],制定校本培訓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形式、職責,并有相應的考核、評估等。有的學者從文化保障方面研究,認為學校內要創造一種校園文化,促進教師自主自動地參與校本培訓,改變校本培訓的外在強迫性。有的學者從服務保障方面入手,認為應為教師培訓提供一個舒適的良好環境,并提供培訓所需的相關器材。還有學者提出因校制宜和校際互補保障,建立獨具特色適合本校的培訓內容和方式等,并且應追求校與校之間結對,學科互補、資源共享等。
6.關于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評價反饋機制的研究
有學者專門就評價機制提出了“三級評估制度”,即每年末,先由學校對教師的年度學習發展情況進行逐一檢查評估,再由鄉鎮教育辦公室對各學校的校本培訓情況作專項評估檢查,最后市教育局組織專人對各鄉鎮校本培訓年度情況進行專項評估[9]。有的學者提出培訓基地負責人組織統一考核。還有學者認為校本培訓應大規模的展開,其評價應由學術研究的鑒定轉入行政督導評估,主要包含自我模糊評估、定性定量評估、遠期高層評估等三種形式。有的學者認為,對教師的評價應采取客觀公正、積極有效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如教師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學校與教師互評相結合、學生評教師、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評學校等。
三、對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研究的反思
1.重視實踐探索,忽視理論建構
現有的關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研究,大多從實證的角度出發,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多種形式,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進行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卻忽視了對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體系構建的探索。實證研究是了解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有效途徑,但這種調查需要基于一定的理論體系進行,沒有理論基礎的探索只能是限于表面的分析,很難實現對問題更深層次的探索。校本培訓是農村教師培訓的有效方式,在相關研究中,應著力探求其理論基礎,構建起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理論體系,以保障農村教師校本培訓有“理”可依。
2.重視國內經驗總結,缺乏國際視野分析
現有的對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研究,大多借鑒國內城區中小學教師培訓經驗,對國外先進經驗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國外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已具有比較完整的體系,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但國內現有研究僅有個別學者對國外農村教師校本培訓進行了初步探索,尚缺乏深入、細致和全面的分析。關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研究在做好國內經驗總結等相關研究的同時,也應結合我國具體國情著力國外先進經驗的“移植性”研究。
3.重視共性研究,忽視特色探索
現有關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研究大多從一個整體進行分析,提出某一種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模式、方法、內容,很少有專對于某一區域或學校的教師校本培訓的目的、內容、方法、路健⒅貧鵲鵲難芯俊O鐘械難芯浚大多集中于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共性探索,缺乏地方和學校特性研究。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土人情和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較大差別,區域間教育發展水平和學校間教師教學、管理水平存在差別,各區域和學校的教師校本培訓自然有不同需求,理應各具特色。相關研究在關注我國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共性、探索一般規律的同時,還應關注區域和學校間差異性,強化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特色研究。
參考文獻
[1] 肖成全,等.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案的有效設計與有效實施策略例談[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3).
[2] 侯正安,孫建業.縣級區域全面開展校本培訓的思考與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5).
[3] 白曉明,從關照群體到關注全體――對深入推進農村教師培訓的思考與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2).
[4] 曾誠.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6.
[5] 張榕玲.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之研究―基于甘肅省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7(5).
[6] 艾紅梅.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7] 金輝.增強校本培訓實效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7).
[8] 吳淑芳.新課程實施中農村教師課程適應現狀研究―以甘肅省康樂縣為個案[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9] 馬冉冉.農村學校校本培訓實施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農村教育,2007(3).
[10] 高麗.農村教師校本培訓的困境與對策[J].大學教育科學,2008(3).
篇6
1.1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涉及護理方面的病人投訴33例,護理部通過強抓護士法制教育和人性化服務相結合,實踐證明有效地提高了全院落護理質量,患者上訪率明顯降低,2009年1月-2010年6月患者投訴僅為6例,歸納出護理部堅持二手抓對策有效減少了護患糾紛,提升了醫院護理質量和形象。護理部具體分析指導如下:
2 分析
2.1 病人對醫療收費的不理解
長年以來,人們已習慣公費醫療,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自己掏錢部分越來越多,導致病人經濟意識加強。對改革的不適應,將這種不滿轉加到了醫院的頭上,尤其是護理人員承擔著每日記賬及催繳費的工作,也就首當其沖成為病人發泄遷怒的對象,懷疑護士多記或錯記費,再加上病人及家屬詢問時,個別護理人員態度冷淡、不耐煩,更增加了病人的不滿和疑慮,引起糾紛。也有少數病人及家屬道德水平低下,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或受第三者的唆使,找各種理由造成糾紛。如有1例病人錯把輸液瓶上的玻璃壓跡當作液體瓶破裂而投訴,要求經濟賠償。
2.2 病人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高
把自己放在消費者位置,對服務要求日益提高,星級賓館的服務方式與醫院服務形成了落差。另一方面,護理人力嚴重配置不足。近年來,全國大部分醫院的護理人力配置未達到床護比1∶0.4的配置標準[1];醫院的支持系統不到位,護理人員承擔了大量非護理工作;護理人力配置不足導致對病人的病情觀察、生活護理由病人家屬承擔,護理工作嚴重縮水;超負荷工作使得護士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不能詳盡解答,嚴重影響了護理工作質量和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引起病人及家屬的不滿,成為護患糾紛的隱患。本組投訴案中服務態度問題,占55.26%,居首位,說明醫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2.3 護患溝通障礙
2.3.1 交流信息量不足
患者住院首先接觸的是護士,尤其剛入院時,非常焦慮,迫切想獲取一系列信息,如:那個床位、由哪位醫生主管、責任護士是誰、熱水間在哪、如何吃飯等以及對病情、飲食要求等情況,如果信息得不到滿足,認為不對他不重視,心存芥蒂。因此,護士在接待患者時就應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指導,做好入院宣教。
2.3.2 解釋不到位,態度生硬
患者入院后隨身攜帶物品較多,而病房管理又要求物品擺放整齊等。如果解釋不到位,語氣不恰當,患者治病心切,護患糾紛隨時都會發生。
尤其在繁忙的工作情況下,速度快,急于求成,不適當的態度,會給患者一種受冷落之感,無意間一句話就會惹來麻煩,都會引起患者和家屬心情不愉快。
2.4 法制觀念淡薄、忽視病人權益
隨著法制建設的加強,使病人維權意識越來越強,而與之相比,護士的法律意識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護理的要求,對一些可能容易引起的護患糾紛認識不足,對由違規行為引起的法律后果缺乏充分認識,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所以護患糾紛也日趨上升。
2.5 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工作中缺乏責任心,疏忽大意 不認真履行崗位職責。
3 對策
3.1 合理收費,提高透明度
因醫療制度的改革,病人自己承擔的醫療費用的比例逐漸增大,使病人對每一筆醫療費用的開支都很在意。在本組因醫療收費投訴中,經核實不存在多收費的問題,而是病人對收費的項目不了解所產生的誤解;特別是人財兩空時,便會找各種理由認為收費不合理。為減少醫療費用引發的糾紛,我院實行了醫療費用的明確標價,一日清單,自費藥由病人或家屬簽字同意,使病人對自己每日的醫療費用支出明明白白。
3.2 改變服務觀念,提高服務質量
面對醫學模式的轉變,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務,把“人性化”融入到護理工作的全過程,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我院十分重視護理人員、尤其是年輕護士的在職教育,內容涵蓋了護士職業道德及行為規范、護理與法、新形勢下的護患關系及溝通技巧等多方面,分別開展了“護患溝通、誠信服務”“星級服務”等一系列活動,并制定了護理人員語言規溝通技巧等,納入考核之中。使我們每位護理人員都能從病人的切身利益出發,換位思考,增進溝通,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贏得病人的贊譽與信賴,護患糾紛就會減少。
3.3 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制觀念
提高護理人員法制意識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我院護理部不定期組織護士進行法律相關知識的學習,組織各種形式的案例學習、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引導廣大護理人員學法、懂法、知法、依法行護,使護理人員認識到自己違規行為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不必要的護患糾紛。
3.4 增強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訓練考核
患者在住院期間,最想知道的是與自己病情有關的一些知識,如果護士每次與患者交流只講一些與疾病無關的東西,患者會反感,影響交流效果。因此,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技術水平,以自己過硬的素質贏得患者的滿意與肯定。另外,還應虛心向經驗豐富的同事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3.5 加強制度的落實,嚴格操作規程
篇7
雷少逸牢記其父教誨:“一歲中雜病少而時病多,若不于治時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則臨證未免茫然無據。”精于時病的研究。雷少逸所說的時病是“感四時六氣為病之證”,而治療時病的醫生則稱為時醫。由于時病的發生與外在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特別是與春、夏、秋、冬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因此要求“時醫必識時令,因時令而治時病……”由于患者感邪微甚不同,發病情況有明顯區別,感邪甚者即病,感邪微者邪氣伏藏,過時而發。病者屬新感,病初多見表證;過時而發者屬伏氣,病初即見里證。此外,人的體質也有虛實、寒熱的差別,婦人尚有經、帶、胎、產等特殊情況,因此雷少逸提出“知時論證,辨體立法”的原則,即所謂“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之候,而別新邪、伏氣之疴,更審其體實體虛,而施散補之法”。筆者認為此原則不僅適用于時病的治療,而且對內傷雜病的診治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它是中醫學因時、因人制宜治療原則的具體體現。
2 虛處容邪,病分新伏
雷少逸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疒亥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為提綱,將全書共分為八卷,記述了一年四季常見時病的診治,共涉及72類病證,這些病證大體可劃分為新感和伏氣兩大類。
新感為感受當令時氣而即病,因此發病初期的癥狀具有當令時氣的致病特征;伏氣為感受時邪后過時而發(其發病分為伏氣內發或由當令時邪引發),其發病初期的癥狀比較復雜,一方面可具有當令時氣的致病特征,另一方面必見里證,由于伏邪不同所見的里證也必然不同。
雷少逸贊同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的觀點,同時也認為四時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具有各自不同的致病特點并與不同的臟腑相通應,所以各季節的伏氣病證,邪氣伏藏的部位是不同的。冬季感受微寒不即病者,對于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氣伏藏于肌膚;而對于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則其氣伏藏于少陰。春傷于風不即病者,因風氣內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調達,則其氣郁伏于脾土之中。夏傷于暑微而不即病者則舍于營。部分真陽素虛之體則邪氣伏藏于腎。如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膩,郁結成痰,其痰則踞于太陰脾臟。秋初傷濕不即發者,濕氣內釀成痰,痰襲于肺;秋末傷燥不即發者,則燥氣內侵乎肺。
筆者認為新感、伏氣只是一種說理工具,用它來解釋各種時病發病初期的不同癥狀表現,為臨證確立不同的治法及遣方用藥提供依據。
3 知常通變,隨機活法
《時病論》各卷體例相同,首先論證,其次立法,再次成方,又其次治案。雷少逸意在使后世學者掌握時病診治規律,在此基礎上臨證時加以靈活變通,即他所謂“弗執定某證之常,必施某法,某證之變,必施某法,臨證時隨機活法可也”。
雷少逸強調要掌握“初患六氣之常證,通用之定法”,他舉例指出:如初起因于風,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宜以辛溫解表法;因于暑,宜以清涼滌暑法;因于濕,宜以增損胃苓法;因于燥,宜以苦溫平燥法;因于火,宜以清涼透邪法。雷少逸同時還強調要掌握“反常之變證,不定之活法”,如寒疫本發于春季,是由于春應溫而反寒,人感之為病,如果夏應熱而反涼,見證與寒疫相合,雖不名寒疫,但仍可用寒疫之方治療。如雷少逸治療暑溫過服大寒致變案,患者本病暑溫,由于過用涼劑,邪不能透,反深陷入里,而見身熱如火,四末如冰,他先予患者服用大順散加附子、草果,待手足轉溫,舌苔化燥后,再用清涼透邪法去淡豆豉,加生地黃、麥門冬、蟬蛻、荷葉治療。 雷少逸進一步解釋道:“明知證屬暑溫,不宜熱藥,今被寒涼所壓,寒氣在外在上,而暑氣在里在下,暫當以熱藥破其寒涼,非治病也,乃治藥也。得能手足轉溫,仍當清涼養陰以收功。”再如雷少逸以甘熱祛寒法治療寒邪直中三陰證,強調藥必須冷服,他說“必冷服者,寒盛于中,熱飲則格拒不納,經所謂‘熱因寒用’,又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是也。”
在《時病論》中這類靈活權變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告誡我們不僅要抓住時病的一般規律,還要把握好每一位患者的特殊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臨證時才能達到“超乎規矩之外,仍不離乎規矩之中”的治療境界。雷少逸進一步指出如能真正做到“通其活法”,“則不但治時病可以融會,即治雜病亦有貫通之妙耳”。
4 師法古方,要在損益
《時病論》中記述了雷少逸自創的基本處方共60張,以治法代方名是該書的一大特點。這些處方雖為雷少逸所創,從中卻可見古代名方的印記,雷少逸說“諸法皆豐所擬,乃仿古人之方稍為損益”,這里雷少逸為我們作出了學習古方的范例:既要師法于古方,又要不拘泥于古方。如清涼蕩熱法治燎三焦溫熱,其組方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連翹、西洋參、生地黃。其證為冬受寒氣,伏而不發,久化為熱,待來年春分之后,天氣溫暖,陽氣弛張,伏氣自內而動,一達于表,表里皆熱,且熱已彌漫三焦。因白虎湯重在清中焦熱,所以雷少逸加連翹、西洋參清上焦之熱以保津;加生地黃配知母,瀉下焦之熱以養陰。宣透膜原法治療濕瘧寒甚熱微,其組方是在達原飲的基礎上加減而來。其證為久受陰濕,濕氣伏于太陰,偶有所觸而發。因達原飲中知母苦寒、白芍藥酸斂有礙于濕邪的祛除,故將兩藥減去,加入藿香、半夏暢氣調脾,生姜破陰化濕。再如,培中瀉木法治療飧泄,其證為春傷于風,風氣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調達,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虛寒,則風木更勝,而脾土更不主升,反而下陷而為泄。痛瀉要方本為瀉木益土之劑,但治療本證力量似覺單薄,因此雷少逸在此方基礎上加茯苓、甘草增強培中之力;炮姜炭暖土;更加吳茱萸疏肝止痛;荷葉升脾胃清陽之氣。
從上述的例證中可以看出,雷少逸雖然學習、繼承了古方,但并不刻守古方,因為學習古方只是使人掌握前人遣方用藥的規矩,能夠靈活運用古方才是掌握了醫術的機巧所在,才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正如雷少逸所說“在醫者,必須臨證權衡,當損則損,當益則益,不可拘于某病用某方,某方治某病,得能隨機應變,則沉疴未有不起也。”
5 擇善而從,啟迪后學
《時病論》“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八句經旨為綱,集四時六氣之病為目,總言之先圣之源,分論之后賢之本,余論附于卷末。”可見其學術理論是秉承《內經》,并匯集了古代先賢的學術觀點,正如雷少逸所說“諸論皆本《內經》、諸賢之說,毫不杜撰。”但雷少逸對于《內經》及先賢的理論并不是一味地盲從,而是采取擇善而從的態度,他在《凡例》中指出“內有先宗其論,后棄其方,或先駁其偏,后存其法,非既信又疑,蓋欲擇善而從”。
篇8
Key words: Pro. Wei Pinkang; chronic gastritis; experience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反復慢性炎癥性病變,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嘈雜、腹脹等范疇,其病因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脾胃素虛、外邪內侵等多個方面。魏品康教授出生于中醫世家,業醫40余載,擅長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筆者有幸從師魏教授學習,現將魏教授治療慢性胃炎的經驗總結于下。
1 建運中焦,溫胃祛邪
慢性胃炎患者主訴常為胃脘疼痛、脘腹脹悶、噯氣、嘈雜、泛酸等標實之癥,但根據其多為胃脘隱痛、得按痛減,并常有納呆、便溏、倦怠乏力以及舌淡或紅、邊有齒痕、脈細等臨床表現,結合本病病程較長、“病久多虛”的特點,魏師認為,脾胃虛弱是主要的病機。同時,情志、飲食及外邪等侵及中焦,邪實亦存,故魏師在治療上以溫胃祛邪為基本的治療方法,常用川桂枝、杭白芍、細辛等藥物,取小建中湯之意,建運中焦。《傷寒論》中小建中湯以飴糖為君藥,甘溫質潤之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白芍加飴糖是針對里急腹痛之癥而設,用以緩急止痛。方中桂枝溫陽氣;白芍益陰血;甘草甘溫益氣,既可助飴糖、桂枝益氣溫中,又合白芍酸甘化陰,養肝滋脾;生姜溫胃,大棗補脾,合而升發中焦之氣。諸藥相合于辛甘化陽之中又具酸甘化陰之用,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之功。魏師保留小建中湯中桂枝、白芍、甘草,加入細辛,來溫胃祛邪止痛。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其主要成分是甲基丁香酚、黃樟油腦,細辛酮素等揮發油,現代藥理研究[1]證實,細辛根中的揮發油具有明顯的解熱、鎮痛、鎮靜、抗炎、抗痙厥等作用。魏師用細辛助桂枝溫中通陽祛邪,細辛配白芍緩急解痙止痛,療效顯著。
患者,女,53歲,2007年11月20日來診,胃脘部嘈雜半月。有胃潰瘍、萎縮性胃炎病史10余年,伴消化功能不良5余年。近半月胃脘部時感嘈雜,上腹部、胸部悶,無腹脹腹痛,近幾日食欲減退。口干,喜飲水,無冷熱偏嗜。腰腿部畏寒,眠尚可,大便2~3次/d,基本成形,小便調,舌淡紅,舌質干,苔膩,稍黃,脈滑。處方予以:杭白芍18g,川桂枝12g,細辛3g,黃芪30g,大貝母9g,生米仁20g,川連6g,蒲公英30g,烏賊骨30g,制半夏15g,茯苓15g,沉香后下3g,炒神曲15g,炒雞金15g,炙甘草6g。7劑后嘈雜感已除,繼以上方加減1月后,食欲改善,不適感均除。
按:患者胃炎史10年有余,病程較長,導致脾胃虛弱,中焦失運,胃納功能欠佳,胃脘部嘈雜。處方以川桂枝、杭白芍、細辛等建運中焦,提高胃納能力,恢復正氣,又以柴胡、郁金、香櫞皮、佛手花等疏肝理氣,烏賊骨制酸,大貝母、生米仁清熱化痰,炒神曲、炒雞金消食助運,故獲良效。
2 疏肝理氣,和胃祛邪
肝氣郁結,橫逆犯胃,常可使胃炎患者癥狀加重,特別是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工作學習壓力大,生活節奏快,肝郁不疏證很常見,加之飲食起居不規則的原因,慢性胃炎十分普遍。因此,魏師治療上特別注重疏肝理氣和胃之法。常用郁金、香櫞皮、佛手疏肝理氣,炒白術、茯苓等健脾理氣,炒雞金、炒谷麥芽等和胃理氣。
患者,女,55歲,2007年10月16日來診,慢性淺表性胃炎,胃痛時作。患者查胃鏡(2007年1月9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示:“胃竇”慢性輕度淺表性胃炎,胃小凹上皮輕度增生,局部腺體輕度減少。目前胃痛偶作,反酸不明顯,噯氣偶作,胃納可,大便正常。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滑。處方予以柴胡9g,郁金15g,佛手15g,香櫞皮15g,茯苓皮各30g,炒白術15g,豬苓15g,炒雞金15g,炒谷麥芽各30g,烏賊骨30g,西瓜衣30g,清炙草6g。5劑后胃痛止,再用7劑后已無噯氣等癥狀。
按:患者因肝氣郁結,而見噯氣,橫逆犯胃故見胃痛、反酸等。故以柴胡、郁金、佛手、香櫞皮等舒肝理氣,茯苓、炒白術等健脾理氣,炒雞金、炒谷麥芽等和胃助運,烏賊骨制酸止痛。
3 清熱解毒,降胃祛邪
慢性胃炎雖有多種分類方法,但以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最為多見。慢性淺表性胃炎病理常見淋巴細胞浸潤,炎性活動,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檢查多為陽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示腺體萎縮,病變可彌漫,亦可呈局灶分布,小凹上皮增生。魏師認為慢性胃炎Hp陽性,萎縮性胃炎的不典型增生,均為邪毒內蘊所致,故治療上定要袪除毒邪,常用藥物有蒲公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川連。同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通降為胃腑的主要生理特性,胃若不通不降則不和,則邪滯而為病。故恢復胃腑通降功能是治療各種類型慢性胃炎的著眼點和目的所在[2]。魏師常用制大黃、炒枳殼實等降胃祛邪。
患者,女,48歲,2005年1月4日來診,胃痛不適8月余。去年5月開始出現胃部不適,時有隱痛,伴有噯氣、泛酸,大便不爽,每1周左右服藥后方能解出。(2005年1月3日)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Hp(+)。舌紅苔黃,脈細弦。處方為:杭白芍18g,川桂枝15g,細辛3g,佛手9g,香櫞皮15g,蒲公英30g,蛇舌草30g,川連6g,茯苓30g,炒白術15g,制大黃10g,炒枳實殼15g,生米仁10g,烏賊骨30g,法半夏15g,川樸9g,炙甘草6,大棗5枚。服用7劑藥后噯氣、反酸好轉,中上腹脹痛減少,再用7劑后已無胃痛,大便通暢。
按:患者邪毒蘊胃,故見胃痛、噯氣、反酸等癥狀,同時Hp(+),故在以上溫胃疏肝的基礎上加重清熱解毒藥物蒲公英、蛇舌草、川連,并以制大黃、炒枳殼實驅毒降行外出。
4 托毒排膿,化痰祛邪
慢性胃炎胃鏡下常見胃黏膜充血、水腫,表現為紅白相間,以紅為主,黏膜表面常見有白色滲出物,有時可見出血點、小糜爛等表現。魏師認為此為痰毒內結引起,需托毒排膿,方可促進胃黏膜愈合,若一味寒涼,只可使邪毒更陷,傷口難愈,胃炎難除。常用藥有大貝母、生米仁、黃芪等。
患者,男,30歲,2005年12月27日來診,胃部不適1年余。1年前出現胃部不適,脹滿,食后尤甚。(2005年12月19日)胃鏡示:“胃竇慢性重度淺表性胃炎伴有淋巴濾泡形成,局灶性糜爛,HP(+)”,口干口苦,口中異味,寐可,二便調,舌質稍紅,苔黃稍膩,脈滑。處方為:杭白芍18g,川桂枝15g,細辛3g,佛手15g,香櫞皮15g,大貝母9g,生薏苡仁20g,黃芪30g,蛇舌草20g,蒲公英30g,黃連6g,香砂仁6g,炒雞金15g,炒枳實殼15g,清炙草6g。
按:患者重度淺表性胃炎伴淋巴濾泡形成,并有糜爛,屬痰結內蘊,影響胃的運化,出現胃部不適,脹滿,故應消散痰結,托毒外出,用大貝母、生米仁、黃芪化痰托毒,促進胃黏膜糜爛面愈合,達到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轉眼間,自____年__月踏上工作崗位。已在這片圣潔的土地上走過了四年,如今我一名婦產科住院醫師,非常熱愛自己的崗位。過去的四年中,因為身體的特殊原因,生育寶寶過程中,或多或少耽誤了很多珍貴的工作時間,也失去了很多珍貴的鍛煉機會。現在已結束了這一特殊時期,再次斗志高昂的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必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醫學是一門不斷創新,為了彌補兩年來落下的功課。不時發展的學科,面對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時涌現,作為一名婦產科住院醫師,為了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必需不時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制定嚴密的學習計劃是必不可少的醫院為我提供了通過網絡和電子書刊了解最新的醫學動態的學習交流平臺,參與繼續教育學習,可以及時為自己充電。通過閱讀大量業務雜志及書刊,學習有關醫療衛生知識,寫下讀書筆記,既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也是自己工作學習的經驗總結,積累大量的知識瑰寶。
平時也經常參與各類學習活動,積極參與院科組織的學術講座和疑難病歷討論,經常復習所學的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及時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臨床,從而極大地開闊了視野,很好地拓展了知識面。院爭創三級醫院的進程中,明顯感覺到一位純西醫的本科生,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示,必需從現在起投入到中醫的學習中去,只有掌握了中醫的辨病辨質,結合于西醫的診療方法,才成為一名今后被病人接受的中醫院醫生。所以一是自我學習,二是抓住"西學中"研究生學習機會,不時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嚴格要求自己,臨床工作中。堅持以服務患者為中心,遵守各項紀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婦科門診,每天的就診人數都非常之多,主動放棄每天一小時哺乳時間,認真接診每一位患者,仔細分析患者的病情變化,虛心向上級醫師請教,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順利完成了五個月的婦科門診工作。人流室和治療室,同樣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特別是中午下班時,面對病人焦急的眼神,寧可少休息幾分鐘,也要給她做完檢查治療。現在產科工作,對于經歷過孕婦、產婦這一角色的來說,現在更能設身處地的為每一位孕婦產婦考慮,做好自己本職工作之外,去給于她更多一份關心和照顧。
作為一名婦產科醫師,經常會遇到一些病情復雜和急診的患者,如果不能仔細的分析和沒有高度的警惕心和責任感,很有可能漏診和誤診,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通過診治一些疑難危重病人,一方面豐富了臨床經驗,提高了應對疑難危重患者的處置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疑難危重患者的搶救勝利率和確診率。
通過不時的學習和臨床經驗積累,已能熟練掌握婦產科罕見病、多發病診治技術,能熟練診斷處置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同時,工作中嚴格執行各種工作制度、診療慣例和操作規程,一絲不茍接待并認真負責地處理每一位病人,水平上避免了誤診誤治。
這個法制年代,現在社會。必需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處處以"法"來約束自己。隨著人民對健康期望值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增強,醫療糾紛在各級醫院已比較常見。
今年以來,院部及醫務科多次組織學習了《病歷書寫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目的為了規范我醫療工作,提高自我維護意識,減少不必要的糾紛。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大部分糾紛的起因還是醫務人員工作做得不到位,與患者溝通不完善所致。
這一年來,嚴格依照院科兩級的各種規章制度辦事,處處以衛生法規來規范自己的醫療活動。平時的工作中,積極與患者溝通和交流,及時處置呈現的問題和潛在風險。嚴格執行病情告知義務,及時規范完成各種醫療文書,有效地將各種可能呈現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述職人:____
年月日
婦科醫師個人述職報告220____年度以來,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院長的支持配合下,我院婦產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個人今年以來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主導思想,堅持改革、發展和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水平。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維護領導、團結同志,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工作任勞任怨、嘔心瀝血、多次到上級醫院培訓學習。
在工作期間,積極圍繞婦幼衛生工作方針,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為前提,以增強理論知識和提高業務技能為基礎,堅持走臨床和社會工作相結合的道路,積極配合全院職工齊心協力、努力工作,認真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一個合格的婦產科醫生應具備的素質和條件,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加強業務理論學習,學習有關婦幼衛生知識,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經常參加培訓學習聆聽上級專家學者的講課,上半年到中醫院進修學習新的醫療知識和醫療技術,從而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
始終堅持用新的理論及技術應用到工作中去,能熟練掌握婦產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癥的診治技術,能熟練診斷處理產科疾病、宮頸糜爛、等及其他產科并發癥及合并癥,熟練診治婦科各種急癥、重癥,獨立進行婦產科常用手術及各種計劃生育手術。工作中嚴格執行各種工作制度、診療常規和操作規程,一絲不茍的處理每一位病人,在程度上避免了誤診誤治。
自從事婦產科以來,本人診治的婦產科疾病診斷治療準確率在80%以上、獨立完成數例其他婦產科手術,病人都能按時出院,從無差錯事故的發生。真正發揮了業務骨干作用。本人在工作期間,格按照上級婦幼工作要求,認真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工作指標和計劃。
醫患溝通到位,科室人員相互理解,團結一致,對住院分娩病人的孕婦,觀察產程嚴密,耐心做好醫患溝通讓孕婦及家屬了解產程過程及可能發生的情況,讓其心理有數,并有一個心理準備及理解過程,手術病人嚴格把握手術指針,對危重病人進行盡快治療,手術嚴格無菌操作,無一例產褥感染。
嚴格自己遵守排班制度及首診負責制定,杜絕了醫療事故的發生。科室消毒責任明確,正規,及時記錄。
總之,在這一年中無論在工作中或技術水平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自己也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提高各種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提高文字水平和綜合素質,使自己__出色地完成本職工作;希望在明年的工作中再接再厲。
述職人:____
年月日
婦科醫師個人述職報告3尊敬的領導:
您好!
作為一名婦產科主治醫師,在考核期內認真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職責,踏實工作、恪守敬業。現述職如下:
一、執業道德方面
考核期間內,本人能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執行領導安排和布置的各項工作和任務,履行了一名醫師的工作職責,按區衛生局指派于20____年__月至20____年__月在____區____鎮衛生院下鄉支醫。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全力以赴地在臨床一線工作。作為一名醫務人員,恪守行醫準則,牢記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臨床工作中熱忱服務患者,忠于一個醫生的圣神使命。
在執業中,能遵守單位規章制度,遵守各項行醫規范,堅決抵制醫療行業中的不正之風,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做損害患者利益的事情,無損害醫院的行為。對待患者一視同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節約醫療費用,不開大處方、合理檢查,合理用藥,讓患者得到最好的服務。
二、業務水平方面
本人一貫能夠認真并負責地做好醫療工作,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認識到作為一個合格的醫生應具備較高的素質和條件。因此,在工作中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不斷加強業務理論學習,通過閱讀大量業務雜志及專業書刊,學習有關醫療衛生知識,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并于先后于20____年__月至20____年____月在____市____醫院婦產科、20____年____月至____月在____市____醫院婦產科進修學習,極大地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始終堅持用新的理論和技術指導業務工作,促進自己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始終堅持用新的理論技術指導業務工作,從而使自己能夠熟練掌握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處理技術和方法。工作中能嚴格執行核心制度、診療常規和操作規程,認真負責地處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誤診誤治發生。
三、工作成績方面
作為一名婦產科主治醫師,本考核期間能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事,從未發生一起差錯事故。盡最大能力完成了作為一個醫生的各項工作和任務。熱情接待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嚴格要求自己,不驕傲自滿,尊重領導,團結同事,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遵守醫院各項紀律,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樹立了自身良好形象。
在本輪考核期間,表現良好,成績顯著,得到了醫院領導及同仁們的認可。
此致
敬禮!
述職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婦科醫師個人述職報告4尊敬的列位帶領。列位代表:
您們好!
站在這里。回首三年來的勞動。感觸好多。感應欣慰的是。我在院辦室副主任這個崗亭上。為醫院的急劇成長作出了一份進獻。較好地推行了自個兒的使命,但遺憾的是。因為自個兒的才力和程度所限。勞動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及。下面。把三年來的勞動扼需要述職如下:
一、延續學習。進步素養。自行順應辦公室勞動需要求
20____年。我從臨床科室來到院辦室勞動。角色和使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帶領和同志們的熱情匡助和大力撐持下。我從頭學起。從零做起。重新干起。積極協助院辦室主任做好院辦室的每一項勞動。做到邊干邊學。在實習中歷練。在歷練中進步。一是向書籍。報刊和網絡學。念書。看報。上網已成為我獲取常識和消息的三__寶。記念書條記。堆集報刊資料。__網上文件已成為我天天必做的作業。三年來。我越來越深刻的領會到。常識和消息的更新是永無止境的。需要做好辦公室勞動。第一需要賡續地學習。學習。再學習。二是向院帶領學。在辦公室勞動。與帶領打仗的機會較多。三年來。院帶領的人格魅力。帶領風采和勞動藝術。使我受益匪淺。收成好多。三是向共事們學。昔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從差別角度看。包含在座列位的醫院每位共事都是我的教師。不管是為人處事。管理閱歷。也還是交易才力。寫作程度。我都從中學到了好多。使自個兒的思想意識和勞動程度取患有很猛進步。
二、嚴于律己。聯合奉獻。當真推行崗亭使命
院辦室作為醫院溝通上下。協調左右。關系各方的關鍵。它的職能和效用是十分非凡和重需要的。可謂[干好了沉默無聞。干砸了轟轟烈烈“。三年來。我始終注意把握好自個兒的一言一行。積極合營好主任的勞動。做到到位不越位。對上不輕漫。對下不張狂,平時勞動中。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時。事事注意聯合同志。維護帶領的__。維護醫院的形象。維護醫院的大局。三年來。我較好地結束了各項勞動任務。
一是結束了大量的文件草擬和公函措置勞動。關于帶領交給的每一項原料寫作任務。都能守時按需要求結束。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飯。據粗略統計。三年共撰寫各類原料300余篇。約50萬字。
二是與同志們一塊結束了20____年以來和的編印和修訂。在醫院文化建設和增強醫院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進獻。
三是在質控方面。積極協調組織各有關部門做好每月的質控做了檢查。并不斷革新勞動需要領。編好每月的。
四是與相干科室同志們緊密互助。共同做好醫院宣傳勞動。在宣傳原料的寫作。醫院形象廣告的制作。電視廣告的公布等方面。竭力施展自個兒的能量。精彩地結束了各項宣傳任務。
五是充沛施展服務職能。竭力做好帶領的參謀幫手。一方面。積極搜集料理有關消息。開展調查研究。為帶領決議進步參考。協助帶領措置好平時事件,另一方面。熱情為各科室和全院職員服務。過分是在車輛調配應用等一少數人敏銳問題上。堅持向一線歪斜。把一線的事。病人的事算作院辦室的大事。不推。不脫。不等。全力保險一線需需要。六是做好檔案管理。提升管理程度。路過咱們的積極竭力和當真預備。檔案管理勞動獲患有省衛生廳和省檔案局的充沛必定。檔案管理勞動被認定為國度二級。使醫院檔案勞動上了條理。上了程度。
三、高潔清正。腳結壯地。準確看待名和利,得與失
走上辦公室這個崗亭后。我不斷提示自個兒需要執著地尋求。全力地干好。差別別人計算享福的前提和優勢。需要經得住__。守得住貧寒。嚴厲遵守黨紀王法。不把以權術私看作本領。在任何情形下。看待名利始終保持一顆平日心。竭力做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縛。不為欲所惑。扎踏實實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在與共事們的互助中。甘為他人做嫁衣。作鋪墊。把別人的勞動算做自個兒的勞動。把別人的堅苦算做自個兒的堅苦。從而博得同志對咱們勞動的撐持與互助。創建更需要寬松。和諧的勞動環境。
述職人:____
年月日
婦科醫師個人述職報告5一年來,在領導們的關心及同事們的幫助下,較好地完成了領導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在工作態度、專業技術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較大的進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服務理念,體現以人為本
一直以來,本人始終堅持把病人是否滿意作為自己工作的第一標準,把病人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病人的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病人的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扎實開展醫療服務工作。切實將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滲透到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之中,把病人滿意作為第一標準。
牢固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意識,努力為病人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本人經常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接待禮儀、服務禮儀等方面的學習,在言談舉止和一言一行當中體現個人修養。在上崗行醫工作當中,積極主動幫助病人解決就診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讓病友感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體貼。
二、提高技術水平,打造醫護品牌
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是病人、家屬、社會評價醫務工作者滿意度的一項重要指標。本人始終把強化醫療質量、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打造過硬技術品牌作為提高群眾滿意度的一個重要抓手。嚴格落實了醫院各項規章制度,定期自查,找出問題,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為患者服務,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強做大,我認為首先要提高服務質量,讓每一個就診的患者滿意,并以此來擴大我院的知名度。
篇10
現將此次野戰醫院的護理工作管理經驗總結如下.
1出發前準備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當地震波沖擊到西安后,我院就立即成立了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并連夜召集野戰醫療隊成員作參戰前動員,所有醫療隊隊員全部進入戰備狀態,隨時做好入川救災準備。做到快速反應,積極準備,火速集結。
1.1赴川醫療隊護理人員選拔抽組3支赴川醫療隊護理人員時,在人員構成上充分考慮年齡、專業、技術等因素,在年齡上以青年為主,以中年為輔;在專業上,每組必須配置創傷外科、重癥監護、手術室、兒科、婦產科的護士,做到不同專業的護士均衡
配置;在選拔每個隊員時主要從專業知識是否扎實、技術水平是否嫻熟、身體素質是否過關、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能否快速反應等方面去考察護士。3支醫療隊的護理人員共30人,分別來自全院十余個科室,其中,軍人護士26人,聘用護士4人;護士長15人,護士15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15人,護師12人,護士2人。
1.2醫用物資準備針對地震災害的特點備齊各類醫用物資,醫療物資裝箱后要統一標識,并建立攜帶醫療物資的檔案,在出發前仔細檢查攜帶的物資種類和數目。
2野戰醫院的展開
本次抗震救災中,野戰醫院共展開遠程會診車1輛,X線檢查車2輛,手術車2輛,生化檢驗帳篷1個,清創帳篷1個,病房帳篷5個,分別為搶救1室、搶救2室、重癥室、觀察1室、觀察2室。共施行手術773臺次,包括顱腦、剖腹探查、四肢骨折內固定、清創等;救治傷員2655例,年齡8個月~108歲,損傷部位:顱腦136例,頜面58例,頸部38例,胸部113例,腹部108例,腰椎180例,骨盆部65例,脊柱70例,肢體1288例,軟組織542例,其他57例(急性闌尾炎、膽囊炎、發熱、虛脫),其中,90%均為復合傷。
3組織與管理
3.1醫療物資管理(1)醫療物資運達目的地后,物資卸車時應由護理組長根據用途負責歸類并確定擺放的位置,大件物品從器械、敷料開始,到小件物品的輸液吊籃、砂輪等,做到物品放置清楚,取用順手,節省時間。(2)對使用攜帶的一次性紙箱醫療物資應注意防潮(或使用塑料箱),可放置在帳篷的中央,在多雨情況下開展工作時可以減少浪費。(3)按照醫療物資的檔案和統一編號進行使用登記。(4)在野戰條件下物資補充有困難時,可以考慮就地取材、完善救護條件和物資不足的缺陷,做到及時供應保障救護工作的正常進行。搶救室內的治療臺,是幾個課桌鋪著中單拼成的;供套用的是放輸液器的無菌袋子;捆扎箱子用的繩子,我們用來做成吊籃;飲料瓶做成男女傷員用的小便器及盛裝廢棄的醫療銳器,如各種穿刺針頭及注射針頭等。
3.2護理人力資源管理
3.2.1建立護理質控中心組在到災區目的地的24h內,迅速將15名護士長組織起來,部署護理救治任務,并從中挑選4~5名高年資護士長組成戰地護理質量監控中心組,針對不斷變化的災情和傷員的情況,商討、應對隨時出現的突況,解決工作中出現的質量缺陷等問題。
3.2.2分工到組,責任到人護理工作由一名總護士長全面負責,對護士按崗位不同分為傷員分檢組、手術組、搶救組、重癥組、觀察組,各組由一名高年資護士長負責,統一在總護士長的指揮及調配下,迅速展開傷情分檢、手術、緊急救護、重癥護理、傷情平穩轉歸等五大部分,各組護士相對固定于相對應的病房,每個病房安置7~8名傷員。
3.2.2.1分檢組安排一名責任心強的高年資護士配合醫生,對所有入院前的傷員給予檢查、分類,填寫傷票后分別送往相應的帳篷。
3.2.2.2手術組手術組固定3人,其工作由手術室一名護士長負責,對手術車和手術清創室的工作及班次進行統一安排,實行24h彈性工作制度。
3.2.2.3搶救組根據工作能力選拔一名技術全面的護士長負責搶救室的工作安排,搶救室是所有急危重傷員的必經之地,要求搶救組的護士應技術嫻熟,反應靈敏,能熟練掌握各種醫療儀器的操作方法,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實施各項搶救措施。該組每個班次安排3名護士上班。
3.2.2.4重癥組該室的工作由一名高年資護士長負責,重癥室的傷員大部分都是手術后病情危重者,入選該組的護士必須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認真細心的工作態度,能隨時隨地對病情做到嚴密觀察和及時處理。該組每個班次安排1~2名護士上班。
3.2.2.5觀察組該組由一名護士長負責,入住傷員多為經過搶救治療后傷情穩定或輕傷患者,經過短期的進一步治療,可以向后方轉送或作出院處理。該組每個班次白天安排1名護士上班,晚上傷員的治療全部結束以后,可以安排1名護士監管2個病房。
3.3規章制度管理地震災區工作與平時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要因時、因地制定并建立符合地震災區特點的規章制度。
3.3.1護理文書簡單化根據地震中受傷傷員的特點,制定簡單、能突出重點的項目,每完成一項治療和護理,只需要在對應項目上打勾即可,可以節省出時間,全力救護傷員。
3.3.2各種操作標準化應制定出地震發生后救治傷員的多種搶救預案,根據傷員的傷情選擇救治方案,使戰地病歷、醫囑、病情交接統一,可以使每一班次的醫、護人員快速熟悉傷員及傷情,防止發生差錯,同時也可簡化手續,為救治贏取時間。
3.3.3工作程序制度化了解災區的環境特點,建立符合災情現場的規章制度,使護士工作有章可循,忙而不亂,疏而不漏。
篇11
一、引言
自2002年教育部批準率先設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以來,至今全國已有160多所大學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分散于理、工、農、醫等不同院校。不同高校由于各自辦學特色和學科背景不同,對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構建差異很大[2]。大連海洋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2004年開始招生,經過十年招生辦學的經驗凝練,形成了鮮明的自身特色:充分體現出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特色,著力培養“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實踐”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我國目前十分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1]。
二、培養方案的修訂
1.修訂的總體思路。(1)在課程設置中突出專業特色:①水產特色:立足于我校的發展特點,將本專業建成具有鮮明的水產品質量與安全特點的專業。一方面,通過課程設置體現水產特色,如水產品追溯體系、水產經濟動植物學、冷凍冷藏工程等;另一方面,在課程大綱中充分體現水產特色,如“食品工藝學導論”這門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四分之三的內容為水產品加工相關工藝。②預防醫學特色:食品的質量與安全關系到食品的營養、品質控制及人類健康等多方面內容,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必然要加強相關預防醫學的課程,如生理學、免疫學基礎、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與衛生等課程,使學生建立“保護食品的營養價值、提高食品的安全衛生質量是保障消費者健康并最終使食品制造者獲得利益的關鍵”的觀念。(2)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建立“課內實驗課外開放性實驗創新學分實踐科研項目訓練創新設計大賽”多層次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本次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不僅增加了實驗課學時,而且對實驗教學內容大膽改革,最大限度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并鼓勵本專業實踐能力強,科研水平高的教師承擔實踐教學。(3)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本次培養方案把培養目標設定為著力培養“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實踐”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首先,在課程設置中安排了大量分析檢驗和質量安全控制的課程,如分析化學B、儀器分析B、食品分析與檢驗、食品感官與物性學等分析檢驗類課程,以及食品安全科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食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技術及檢測、國際食品安全管理概論等食品安全控制的專業課程。其次,要對食品進行質量安全控制,必須熟悉食品的加工過程,因此,專業設置了食品工藝學導論、現代食品工廠設計、農產品加工工藝學、食品機械與設備、食品工程高新技術概論等課程,來加強學生食品工藝方面的知識。再次,為了培養寬口徑人才,使畢業生除了能從事食品質檢方面的工作,還可以勝任管理和商貿方面的工作,我們在培養方案中設置了食品標準法規與審核認證、食品消費心理與市場營銷、食品物流學、企業管理學等課程。
2.培養方案的特色。(1)水產品質量與安全控制特色與預防醫學特色有效結合。立足于我校的發展特點,將本專業建成具有鮮明的水產品質量與安全特點的專業。一方面,通過課程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安排體現水產特色;另一方面,加強預防醫學的課程,使學生明確水產品的營養、安全與健康的關系,掌握水產品營養的保障和安全衛生質量管理方面的知識。(2)培養“精安全、懂加工、能管理、重實踐”的復合性應用型人才。為了培養寬口徑的人才,使畢業生除了能從事食品質檢方面的工作以外,還可以勝任管理和商貿方面的工作,在培養方案中一方面加強分析檢驗與質量安全控制的課程,同時加入管理和物流課程,增加畢業生的就業面;另一方面,在培養方案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綜合性、創新性的實踐環節。這樣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畢業生更加符合社會和水產行業的需求。
三、課程體系構建
1.課程群知識體系構建。課程建設是教學建設和改革的核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本專業的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專業任選課三大類。專業注重專業課的課程群建設。現已形成6個課程群,食品生物化學課程群、預防醫學課程群、食品工藝工程課程群、食品微生物課程群、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群和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與法律法規課程群。
2.課程設置與能力培養的關系。(1)化學和預防醫學類的基礎課程是后續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使學生掌握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的基礎知識。(2)食品的質量與安全控制與食品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條件密切相關。食品工藝工程課程群,使學生掌握食品生產工藝,特別是水產品的加工工藝,為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打好基礎。(3)食品的質量與安全控制重點是食品檢測與監控內容,因此,食品微生物課程群、食品分析與檢驗課程群、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課程,從三方面使學生掌握食品化學毒素和微生物檢驗的有關技術;掌握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及檢驗技術;及時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與安全技術的發展動向及其趨勢。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多來源于外界的污染,極少數來自食物本身。其污染既有人為故意所為,也有管理不當造成。因此,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置,還要有食品生產管理和相關法制法規的內容。使學生掌握食品生產的質量管理方面的理論知識;具備食品生產、流通和貯藏過程中的安全管理能力以及熟悉國內外食品加工技術與經營管理的政策法規。
四、培養方案修訂的經驗總結
1.引入資深專家和企業家,加強專業建設指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國內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和企業家組成,根據行業發展動態,將繼續引入行業技術專家和企業家,每年定期召開會議,針對專業培養方案進行研討,結合當前的食品安全發展方向和就業形勢,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努力提高培養質量。
2.科研促進教學,帶動學生科技創新,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近五年來,團隊成員共承擔科研項目20余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支撐計劃、國家公益計劃、農業部標準計劃、遼寧省科技廳、教育廳和大連市等科研項目,引入科研經費約800萬元,發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30余篇,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教師團隊充分利用國家級、省部級、市級、校級和橫向科研項目和專業現有科研平臺,構建了具有鮮明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師將專業領域前沿的發展狀況與動向,融入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結合實際,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科研平臺促進了實驗室開放、加強了實驗室建設與資金投入,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顯著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升。
3.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建立校企資源共享平臺。建立一些穩定的、優秀的實踐教學基地(實習基地),是學生與社會緊密聯系的重要渠道[3]。實習教學內容要體現技術實用性、先進性,以彌補有些知識更新慢、實驗方法陳舊、動手機會不足等薄弱環節。學生到實踐基地實習,不但實現所學知識和技能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還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職業精神。
五、結論
大連海洋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具有鮮明的水產品質量與安全特點的專業,肩負著為東北地區培養水產質量安全控制方面專業人才的重任,通過培養方案的修訂,可以提升畢業生質量,更好地滿足行業企業對水產質量與安全控制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趙廣河,陳振林,伍淑婕,謝冬娣.地方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特色化建設探討[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310(3):86-88.
[2]劉勝斌,王春玲.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4,(2):83-85,88.
[3]李偉,金橋,佟長青,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1,38(4):217.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in the Specialty of Aquatic Products
LI Zhi-bo,ZHAO Qian-cheng,QI Yan-xia,WU Long
篇12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中醫學是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以其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在世界醫學界中顯示其神奇的魅力。與現代醫學相比,中醫學的發展和規模出現明顯的滯后和萎縮。然而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化和疾病譜的變遷,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式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復理療、養生等方面獨具優勢,中西醫結合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是,在西醫院校,由于培養目標不同,中西醫又屬于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學周期短,加上中醫理論本來就抽象深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思考和探討。
1.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內容多與學時安排少的矛盾
西醫院校開設的《中醫學》課程大體相當于中醫藥院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和針灸等多門課程的合編或精簡,幾乎囊括了中醫學領域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部內容,成了中醫學專業各科教材的縮寫版,這些內容在中醫院校大約要花4年時間,上課時數不少于600學時;而大多西醫院校縮減到48-74學時,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尤顯突出;教學中許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大多數學生對中醫理論感覺接受與理解困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由于課時安排少,通常理論講完后,留給臨床教學的時間就很少了,這樣就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學生也會產生反正學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習興趣濃厚與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學習興趣濃厚但精力投入較少在教學實踐中感覺到,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醫是有興趣的,認為學習中醫是必要的,下課休息時間,經常有學生咨詢中醫理論及治療方面的問題。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認為中醫學抽象難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學習。很多學生希望通過一學期的中醫學習就能熟練運用中醫診治疾病,并普遍對中醫學教學效果期望值過高。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使學生遭到挫折,進而灰心喪氣,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缺課。
1.3 教學方法滯后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遵循“灌注式”教學模式。缺乏課堂的活躍性,缺乏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學生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過程,缺乏學生的積極性。而中醫學是從實踐中來,以中國古代哲學為理論基礎,并認為天人相應。同時在講授中醫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深深印上了西醫理論基礎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講授中醫學,這樣學生理解不了中醫理論,就會產生逆反、拒絕心理,甚則認為中醫學是偽科學。
1.4 校園內營造的傳統文化氛圍薄弱
中醫學屬于生命醫學范疇,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經社等形成了一個帶有明顯的人文內容、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醫學理論與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系。故有“醫道同源、醫儒同源”之說、“濟民之術”之稱,學好中醫,也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是一種教育的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感性認知,發揮著陶冶情操、培養興趣、磨練意志等多種功能。然而,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文化氛圍薄弱,加之市場經濟的沖擊,人文教育顯得更加蒼白無力,提高學生醫德修養,增強醫患溝通能力是當前醫學教學的重大課題[1]。
2.教學改革探討
2.1 優化課程知識體系
優化課程體系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規定的課時內比較系統地獲得中醫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中醫學觀點,培養學生獨立處理中醫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應針對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注重中醫診丙思路的講解,側重于講解四診技能和辨證處方規律,讓學生理解從中醫學角度改如何去診斷和用藥,提高學生辨證論治的本領[2]。應加強中醫思維能力的培訓,以辨證論治為主線,理法方藥一條龍,使其成為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課程綜合的軸心,以較好地反映中醫學的學術特色,體現臨床思維,展示臨床過程。應加強案例教學,以常見病癥的臨床思維與臨床問題的解決為中心,反映中西醫理論及技能的綜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醫互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領會教材精髓,并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課時、臨床教學特點,選編、重組、加工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用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傳授最簡單經濟、最實用有效的知識;我校中醫教研室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對《中醫學》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和課時數。將經絡與針灸學合為一章講授,僅安排2個學時的理論課和4個學時的見習課;將中藥和方劑兩章化整為零,分為2部分講授。將中藥的基本理論和方劑的基礎知識合為一章講授,時間為2學時;同時將中藥、方劑各論的內容融入治法中講授,安排2個學時;將四診和辨證合為一章講授,其中四診講授理論課2學時,主要講授四診的主要內容望舌和切脈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項。辨證主要講授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各占理論課2學時;再安排2次見習課共4學時。
2.2改進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改革以提高中醫學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徹底改變以往滿堂灌式課堂教學模式,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大量的臨床資料和信息,了解醫學動態[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將臨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學生面前,分析其臨床表現、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等的教學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進行中醫學的教學,較大幅度提高了中醫學臨床教學效果,可以加深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系統的回顧,以及中醫臨床的深入了解。
直觀教學法:可采取病例討論分析,錄像教學,專題討論,綜述報告,多媒體教學法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主性。
形象思維法:即建立在宏觀自然觀察、表象觀察的基礎上,并以哲學為核心,注重整體聯系和感悟、推理、推測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醫學獨特的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等認知方法屬于形象思維,在教學中,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語言解釋枯燥的名詞術語。
雙向交流課堂教學法:即倡導學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獨立地探究問題所在;交叉性學習是綜合多門學科,把知識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學習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參與對問題的共同探討,研究發現采用雙向交流課堂教學法能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總之,在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教授學生在中醫學學習方面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掌握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技能,改善遠期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學習其他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注重專業知識更新和加強教學修養,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出適合醫學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篇13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又稱頑痹,是一類以對稱犯中小關節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往往最終遺留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郭艷幸教授善于從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對RA進行論治,臨床療效較好。余有幸跟導師學習,啟悟頗多,特將郭艷幸教授治療本病學術思想簡述如下,以饗同道。
1 審癥求因,從平衡論證
RA屬中醫學“痹證”范疇,《金匱要略》稱此證為歷節,取痛歷全身骨節之意,有鼓槌風及侗災稱,其病因病機錯綜復雜。郭艷幸教授善于從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出發對RA進行論證。
1.1 氣血失衡 《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郭艷幸教授認為,氣血的運行保持著既對立制約又相互依存的動態平衡關系,氣血在運動中保持平衡是人體各臟腑各司其職的條件,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基礎,正如“氣血正平,長有天命”所示[2]。氣血失衡在骨傷科中一般表現為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氣血兩虛等。郭艷幸教授認為,所謂氣血失衡,或為衰少,或為不暢。衰少即氣血虛弱則筋骨筋脈失養,不榮則痛,正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提出:“血氣皆少,感于寒濕,則善痹骨痛。”不暢即氣滯血瘀,氣滯氣虛可致血瘀,血瘀血虛又可致氣滯,氣滯血瘀則機體經絡不通,血停則血瘀,濕停為痰,痰瘀常互結而阻滯經絡,致筋骨關節失養,繼而發病。氣血根于五臟,脾胃化生氣血,為氣血之源,腎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心主血脈,肺助行氣血,氣血失衡必然會導致臟腑、筋骨失調,反過來臟腑功能紊亂可致氣虛血瘀、氣滯、氣閉、氣脫等,又可致血瘀、亡血等,正如《素問?調經論》“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所言,氣血失衡是本病發生的基礎。
1.2 五臟失衡 五臟平衡理論是平樂正骨平衡理論體系的又一特色[3],也是郭艷幸教授對RA進行辨證的又一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把六腑、五體、四肢百骸等互相聯系的一個整體。郭艷幸教授認為,氣血失衡則五臟系統必失平衡;五臟失衡,則氣血化生循行無度,必然導致筋骨失養,釀成筋骨之病。腎主骨,肝主筋,筋骨均依賴于肝腎的精血得以濡養,心虛則氣血運行無力,臟腑筋骨失養;肺虛則腠理失密,衛外不固;肝虛則筋爪不榮,筋骨不韌;腎虛則骨髓失養,骨質不堅;脾虛則肌肉不充,四肢關節失養。五臟功能生克制化,一臟出現病變必然影響其他臟腑功能,風寒濕熱之邪阻滯經絡致氣機不暢,氣血瘀滯,致使肝主疏泄失常,五行生化克制,木克土,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氣血化生乏源;肝肺共主人體氣血的升降運行,肝氣郁滯,則影響肺的宣肅功能;肝腎藏泄互用,肝血瘀滯,則影響腎的藏精及閉藏功能;肝藏血,心主血,肝血瘀滯可致心血不足。可見五臟失衡,必然導致氣血失衡、筋骨失衡,從而出現關節拘急、屈伸不利、疼痛等癥狀,甚則會出現骨損、筋縮、關節畸形,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正如《濟生方?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虛,受風寒濕氣而成痹。”《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郭艷幸教授從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出發,認為氣血失衡、五臟失衡、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入人體,是RA的病因病機。風寒濕熱之邪阻滯人體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則經脈筋骨關節失于濡養,致使關節出現變形、疼痛及活動障礙等癥狀。
2 重視行氣養血,平衡五臟
正所謂:“氣血正平,長有天命。”氣血是人身的至寶,人的生、長、老、病無不根于人之氣血。氣血流行全身,是臟腑、經絡、形體、九竅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機體內部平衡的基本因素[4]。氣血暢行,營衛調和,筋骨得以濡養,則邪無所附。氣血的平衡與五臟的平衡密切相關,氣血根于五臟,又總司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能。故郭艷幸教授對于RA的治療重視養血舒筋,行氣活血,平衡五臟。氣血和則五臟安,筋骨得以濡養。郭艷幸教授常以養血止痛湯為基礎方,養血止痛湯是以平樂郭氏正骨200余年傳承秘方養血止痛丸為基礎的湯劑形式,方中白芍養血柔肝;生地黃、丹參、雞血藤養血舒筋,活血活絡;香附、烏藥行氣導滯;懷牛膝、秦艽、五靈脂舒筋止痛,其中懷牛膝苦甘,善下行,以通并補,為破瘀通經、通利關節、肝腎并補之要藥;桂枝辛溫,通陽化氣,祛風除寒,溫經通脈;桂枝、白芍合用,調和營衛,共用斂陰而不滯邪,解肌而不傷陰;威靈仙辛咸溫,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善祛風濕之邪;甘草調和諸藥。從藥物歸經來看,丹參歸心、肝兩經,懷牛膝歸肝、腎兩經,烏藥歸肺、脾、腎、膀胱經,諸藥歸經涵蓋心、肝、脾、肺、腎五臟,以上諸藥合而成方治療RA,可使血虛得養,行氣活血,五臟平衡而強筋健骨。
3 合理運用西藥
郭艷幸教授出身中醫世家,但不墨守陳規,主張活學活用,中醫知識要抓牢,西醫知識也要掌握,要兩手兼備。郭艷幸教授常以中藥養血舒筋、行氣活血治本,再合理運用西藥緩解患者癥狀,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RA。對于非甾體抗炎藥的運用,郭艷幸教授常運用塞來昔布膠囊緩解RA患者的急性疼痛癥狀;對于改善病情類藥物,主要運用的是雷公藤多苷片,其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消腫、舒筋活絡的功效,對RA具有很好的療效。郭艷幸教授主張用藥要精,切忌泛,用藥過程要時刻關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隨時根據患者病情做出調整。
4 重視身心兼顧
RA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故治療上要有持續性;而許多患者得知本病遷延難愈,便失去治療的信心,以主觀觀念為主,認為不痛則不用治療,這種錯誤的觀念常導致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郭艷幸教授認為,醫生應該以患者為治療核心,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從疾病的治療、患者的心態等全方面給予患者支持,如此才能促進疾病的
康復[5-6]。
5 病案舉例
患者,女,57歲。以“雙手、肘、腕、膝、踝、足趾關節疼痛腫脹17年余,再發加重1個月余”為主訴入院。患者1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腕、掌指關節、指間關節發熱、腫痛,雙手屈伸受限,晨僵3 h,當地醫院診斷為RA。給予中藥口服、理療等治療后,癥狀稍微緩解,后雙肘、雙膝、雙踝、雙足趾關節均出現發熱腫痛,晨僵明顯,癥狀逐日加重,活動受限,為求進一步治療于2015年8月31日就診。查體見:雙手第2,3指間關節均呈梭形腫脹,屈伸活動受限,雙手握力減弱,雙肘、腕、踝、足趾關節腫脹明顯,有按壓痛,飲食可,舌紅少苔,脈細。C-反應蛋白(CRP)10.4 mg?L-1,類風濕因子(RF)123.7 IU?mL-1,紅細胞沉降率(ESR)88 mm?h-1。診斷為RA(肝腎虧虛型)。郭艷幸教授給予養血止痛湯:丹參15 g、雞血藤15 g、生地黃10 g、秦艽6 g、香附10 g、桂枝10 g、烏藥
6 g、白芍10 g、懷牛膝6 g、五靈脂6 g、延胡索
10 g、當歸10 g、甘草3 g(藥物均來自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門診藥房)。15劑,水煎服,每日1劑,溫服。西藥給予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每次0.2 g,每日1次;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0 mg,每日2次。囑患者按時服藥,堅持關節功能鍛煉,注意關節避風寒及潮濕。
2015年9月17日二診,患者自述全身關節處疼痛緩解明顯,但雙腕及雙肘關節處仍腫脹伴活動不利,晨僵1.5 h,指間、掌指關節活動可,雙手握力增強,飲食可,二便調,舌質紅,舌紅少苔,脈細數。CRP 5.4 mg?L-1,RF 67.2 IU?mL-1,ESR 42 mm?h-1。郭艷幸教授于原方中加防己10 g,繼續服用15劑。因疼痛不明顯停用塞來昔布膠囊,其余按原處方繼續服用。囑患者按時服藥,堅持關節的功能鍛煉,注意關節避風寒及潮濕。
2015年11月2日三診,患者訴全身各關節疼痛、腫脹情況均緩解明顯,晨僵0.5 h,雙手握力可,患者飲食欠佳,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CRP 3.4 mg?L-1,RF 32 IU?mL-1,ESR 28 mm?h-1。
郭艷幸教授于原方中加黨參15 g、黃芪15 g、升麻10 g、山藥10 g,15劑。雷公藤多苷片繼服。囑患者如無不適可按此方服藥3個月,不適隨診。3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晨僵、腫痛未發作。
按語:一診時郭艷幸教授給予患者養血止痛湯補益肝腎,行氣活血,強筋健骨;塞來昔布及雷公藤多苷片快速緩解患者疼痛及關節癥狀,提高治療效果,消除患者心理障礙。二診患者全身關節處疼痛緩解明顯,但雙腕及雙肘關節處仍腫脹伴活動不利,郭艷幸教授遂予原方中加入防己,取其祛風止痛及利水消腫之功效,疼痛癥狀明顯緩解遂停用塞來昔布膠囊,繼服雷公藤多苷片。三診患者疼痛腫脹癥狀均緩解明顯,診其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原方中加黨參、黃芪、山藥益氣滋陰,加升麻助補氣升陽,4味藥合用助原方補益肝腎、益氣活血之功效。診療過程中郭艷幸教授每次均囑患者要調整好心態,按時服藥,堅持關節的功能鍛煉,注意關節避風寒及潮濕,如有不適及時復診。
6 小 結
郭艷幸教授結合數十年臨床經驗,在平樂正骨平衡理論指導下,準確把握RA的病因病機,認為本病是風寒濕熱之邪阻滯人體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致使氣血失衡,五臟失衡而發病。并從平樂正骨平衡理論出發,從氣血共調、五臟協調、標本兼顧方面進行論治,同時結合西藥進行治療,臨床療效良好。
7 參考文獻
[1] 陳利國,周民強.平樂正骨淵源考[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1(2):55-58.
[2] 丁繼華.再談氣血學說[J].中醫正骨,2004,16(1):51-52.
[3]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五臟協調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四)[J].
中醫正骨,2012,24(12):79-82,84.
[4]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氣血共調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一)[J].
中醫正骨,2012,24(9):70-72,74.
[5] 孫貴香,郭艷幸,何清湖,等.平樂正骨標本兼顧平衡論――平樂正骨理論體系之平衡理論研究(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