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類職稱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論文內容立題明確、技術性強,資料可靠,論據充分,結論正確,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理通順,圖表清晰,計量標準,參閱文獻詳盡,文本格式規范。
3、論文寫作的評審,按總體技術水平、指導作用、應用價值,社會、經濟效益,以及撰寫質量水平等方面綜合評價。
4、總體技術水平具有獨到見解,創新觀點,達到行業先進水平,有前瞻性,對本行業技術有積極促進作用。達到指揮部先進水平,有一定的新意、新觀點,解決了生產實際中的較重大問題。
5、論文字數要求在3000~6000字以內,一律按要求的文本格式打印,并提供論文寫作的電子版。論文可以由1人撰寫,也可幾人合著,但不超過3人,第一撰寫人必須是指揮部內部員工。
6、文章的邏輯性。很多作者在寫作文章時,常常犯一些邏輯上的錯誤,這是論文寫作的大忌,其具體表現為:
(1)文不對題,前文提出了論點,后文進行闡述時,卻發現闡述的和論點不能一致,講的是兩回事。整體上看,文章題目和正文發生了錯位;
(2)文章的論點不足以進行大篇幅論述。作者前文提出了一個論點,下文進行了論述。然而,這個論點卻只是一個現象,作者并沒有把這種現象提煉成一種論點,因此作者就會把文章變成一種現象的羅列,而這種羅列卻只是表層的,不足以作為一個論點。
在寫作醫學職稱論文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晉升論文撰寫結構的要求:
1、題目: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
2、署名:醫學論文署名要用真名,并寫明工作單位和郵政編碼,論文第一作者必須對全文負責。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語言精練、明確,中文摘要約100—200字。
4、關鍵詞:從論文標題或正文中挑選3~5個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詞作為關鍵詞。
篇2
1.問題提出
1.1自我妨礙
自我妨礙又稱自我設阻、自我設限,是個體為了保護自我價值,轉移人們對其能力的注意而采取的一種印象整飾策略。西方心理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最早對自我妨礙進行研究的是Berglas和Jones,他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把自我妨礙定義為:“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自我妨礙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行動式自我妨礙,指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行為策略,如故意不復習等;二是自陳式自我妨礙,指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主動聲稱存在一些會影響自己水平發揮的因素,如緊張、身體不適等[1]。目前我國自我妨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只有深圳大學的李曉東教授等少數學者在近幾年內進行了研究。
其實自我妨礙行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見,如在成就情境即將到來之前的拖延行為、喝醉酒、睡眠不足職稱論文,過多地參加各種活動或考試前不復習等。自我妨礙為何如此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成就取向的社會中,能力是自我價值的核心,成功會增強自我價值感并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失敗則會降低自我價值感并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人們已經意識到努力是一把雙刃劍,高努力并成功是值得贊揚的,高努力卻失敗了則給人留下低能的印象,個體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失敗或者改變失敗的含義。因此,當自我妨礙成為一種雙贏結果的可能選擇時,就成為眾多人手中的擋箭牌。然而,自我妨礙卻是一種非適應策略。從學業表現方面講,學業自我妨礙導致低的成就并產生更大的自我妨礙需要,形成惡性循環[2]。而且自我妨礙策略在人際維度上也需付出代價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研究發現,無論成功與否,無自我妨礙行為的個體都最受歡迎,而行動式自我妨礙者和自陳式自我妨礙者均給旁觀者留下了不佳的印象[3] 。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實施和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判斷和能力信念(Bandura,1977),它會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和個體行為的努力程度及堅持性,影響能力與技能的有效發揮。按照Bandura的理論,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覺、思維和行動都不同。就感覺層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慮及無助相聯系。在思維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種場合促進人們的認知過程和成績,這包括決策質量和學業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強或削弱個體的動機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會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為自己確立較高的目標并堅持到底。一旦開始行動,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付出較多的努力職稱論文,堅持更長的時間,遇到挫折時他們又能很快恢復過來。因此可以說自我效能感已成為臨床心理學、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的主要變量。
1.3成就目標定向
成就目標定向是指個體對自己從事成就活動的目的或意義的知覺,反映了個體對成就任務的一種普遍取向,是一個有關目的、勝任、成功、能力、努力、錯誤和標準的有組織的信念系統。德維克等人[4]認為,在學習情景中,學習者追尋的成就目標可分為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這兩種不同的成就目標對學習者的行為有著不同的影響。掌握目標促使個體在學習中力求掌握新的知識、提高個人的能力;而追尋成績目標的個體注重努力贏得他人的積極評價,避免消極評價。研究認為,目標對動機的激發實際是通過動機調節者的自我反應而產生的。不同的個體對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能力的潛在認識會直接影響到個體對目標的選擇。而成就目標取向的差異影響著個體在成就情境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5] 。
1.4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的關系
最近20年,研究者們對學生的自我效能與其他動機變量、學業表現和成就的關系作了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對學業自我妨礙有顯著的負面影響[6]。大學生學業自我妨礙與其成就目標取向中的避敗型成績目標、掌握目標有顯著相關。自尊、不可控制感、成就目標取向對學業自我妨礙都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5]。掌握目標與自我效能有顯著的正相關[7]。
縱觀已有研究,成就目標、自我效能、自我妨礙三個因素間存在兩兩相關,且成就目標、自我效能對自我妨礙都存在重要的影響。
1.5研究目的
自我妨礙、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這三個因素之間又存在密切的關系,過往的研究較多探討兩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對自我妨礙與成就目標定向、自我效能感三者間關系的研究還不夠系統、深入,具體到醫學生的研究尚未見到。醫學生肩負著保障人群健康的重大使命,如果習慣性地采用自我妨礙的保護策略,并帶到今后的醫療過程中,對國民的生命健康,將存在極大的隱患。因此研究醫學生自我妨礙特點以及自我妨礙與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定向之間的關系,對有針對性的對醫學生進行引導,促使醫學生采用合理的自我保護歸因策略,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論文開題報告范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在福州市選取兩所醫學類院校學生作為被試進行測試。這兩所學校分別為福建省職業衛生技術學院和福建醫科大學。參加測試人數為800人,福建省衛生職業技術學院300人職稱論文,福建醫科大學500人,其中本科生380人,研究生120人。共回收問卷756份,有效問卷701份。被試基本背景資料如下:
表1 被試的基本背景資料
高職高專(N=244)
本科(N=365)
研究生(N=92)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人數
百分率
性別
男
10
4.10%
134
36.70%
45
48.90%
女
234
95.90%
231
63.30%
47
51.10%
生源地
農村
106
43.40%
199
54.50%
50
54.30%
鄉鎮
63
25.80%
100
27.40%
18
19.60%
城市
75
30.70%
66
18.10%
24
26.10%
獨生子女
是
56
23.00%
58
15.90%
22
23.90%
否
188
77.00%
307
84.10%
70
76.10%
貧困生
是
83
34.00%
129
35.30%
18
19.60%
否
161
66.00%
236
64.70%
74
80.40%
年級
一年級
31
12.70%
85
23.30%
65
70.70%
二年級
3
1.20%
106
29.00%
24
26.10%
三年級
74
30.30%
84
23.00%
3
3.30%
四年級
125
51.20%
80
21.90%
五年級
11
4.5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