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老年人健康檔案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老年人健康檔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人健康檔案

篇1

為了解云林街道居民健康狀況,給制訂相應的防治對策提供依據,我們于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應用錫山區居民健康檔案調查表,對云林街道戶籍居民5455位老年人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和抽樣方法: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了云林街道云林苑中區、南區、西區、北區和7個社區居委戶籍居民為調查對象,應查5876人,實查5455人,受查率為92%,其中男性2436人,女性3019人,年齡50~59歲有1698人,年齡60~69歲有1845人,70~79歲1368人,80~89歲有521人,90~104歲23人。

1.2 調查方法和診斷標準:詳細填寫家庭檔案表,建立個人健康檔案;詳細詢問病史,進行內科、外科、神經科、五官科體檢,有關疾病診斷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專科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體能檢查、日常生活功能、健康狀況判定參考有關文獻〔1〕。

1.3 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輸入啟航系統,采用EpiData軟件系統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老年人患慢性病情況:5455例老年人中患慢性病4288人(78.6%),其中男性2002例(82.2%),女性2322例(76.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

2.2 BMI與年齡的關系:檢查5321例,消瘦者553例(10.4%);正常2086例(39.2%);臨界1639例(30.8%);肥胖1043例(19.6%)。表1說明體型正常的老年人占多數,肥胖體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比例增高,在低(60~69歲)、中(70~79歲)、高(≥80歲)年齡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

2.3 血壓與年齡的關系:受檢5321例,低血壓(21.3kPa)244例(11.2%),單純舒張期高血壓(>12.7kPa)154例(7.1%),收縮期和舒張期血壓同時增高(>21.3/12.7kPa)92例(4.2%),臨界高血壓(18.7~21.3/12.0~12.7kPa)246例(11.3%)。收縮期高血壓在低齡組為7.9%、中齡組為10.7%、高齡組為13.6%三個年齡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由于動脈硬化導致收縮期血壓隨年齡的增大而升高,舒張壓不變,脈壓差增大。

2.4視力和聽力與衰老的關系:5168例老人回答矯正視力可看小字的有3902例(75.5%);不能看報紙1132例(21.9%);影響生活119例(2.3%);看不見實物21例(0.4%)。說明不同程度視力障礙在中、高齡組明顯高于低齡組,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

2.5日常生活功能:分良、中、差三級,在5455人中,良4364人(80.0%),中1047人(19.2%),差44人(0.8%)。表2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大,日常生活功能良在低、中、高齡組的比例依次減少,各年齡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

2.6健康狀況:分良、中、差三級。在5455例中,良1724人(31.6%),中3671人(67.3%),差60人(1.1%)。表3示隨著年齡的增大健康狀況良者在低、中、高齡組中的比例依次減少,高齡組明顯低于中、低齡組,各年齡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

3 討論

老年人體弱多病,同一老人常患多種疾病,常見慢性病患病率的前五位疾病譜與其他地區報道略有區別,本地區老年人以高血壓為首位,可能與高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有關,慢性支氣管炎為第二位,可能與本地區的空氣質量較差有關。

BMI是評價人體營養狀況的綜合指標,也是研究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重要生理指標之一。從本次調查結果看,多數老年人體型正常,特別是≥80歲的高齡老人中以消瘦體型的比例為多,符合體型矮小有利于健康長壽的規律。肥胖常與某些老年慢病有關〔2〕。

視、聽、體能、日常生活功能、身體健康狀況都隨著增齡其功能相應減退,此五項分別在高齡、中齡、低齡老人中均有顯著性差異。特別是高齡老人常有多功能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給社會、家庭、子女帶來困難。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維護老年人的權益,關心老年人的健康,應在政府和多部門協作下建立健全社區醫療護理保健網絡,深入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識。

篇2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逐漸衰退,

為老年人提供滿意的醫療保健服務是當前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社區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場所,以社區為基礎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保健服務,全面維護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社區老年保健管理必須借助現代化的科技力量,提升服務管理水平。本文就電子健康檔案這種現代化的信息處理工具運用于社區老年保健管理的作用及意義進行了探討。

1 電子健康檔案簡介

電子健康檔案是由計算機創建、處理并存儲的與個人健康信息相關的檔案。它是以個人健康為核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涵蓋各種健康相關因素、實現信息多渠道、連續且全面動態收集。 內容包括醫療衛生服務記錄、健康體檢記錄和疾病調查記錄,涵蓋了個人基本信息、健康行為資料、臨床基本資料、就診記錄、免疫記錄、長期用藥情況, 以及慢性病記錄、婦女保健記錄、兒童保健記錄等內容。借助計算機網絡支持不同的健康服務提供者如醫療機構、衛生管理部門等共享個人健康信息,而且可跨越地理距離,真正實現居民享受持續地、跨地區、跨機構的醫療衛生服務

2 我國社區老年保健管理的現存的問題

2.1 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狀況知曉度不高,自我保健意識及能力低下。老年人隨著生理功能的減退,記憶力和反應性均下降,對健康的感知亦隨之下降。他們往往在出現明顯不適時方才去醫院診治,日常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也較弱。這使他們無法結合自身健狀況和保健需求采取有效的自我保健措施,同時也無法對疾病采取有效預防措施。

2.2 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無法準確收集完整的個體健康數據并進行長期跟蹤。老年人有其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 其健康數據、保健護理均有別與普通人群。此外視力、聽力、記憶力的減退,使得他們很難準確的表述和記憶病史,這給醫務人員進行健康信息的采集帶來了困難。目前醫療機構健康信息的采集和記錄方式,很難長期跟蹤、準確完整的記錄患者連續、動態的健康信息,造成對病人的健康狀況掌握的不充分。

2.3 缺乏社區老年保健信息資源,科研工作滯后。科研來源于實際的問題及需求,社區老年保健的科研不僅僅涉及老年人疾病本身還應關注到老年人的心理、社會層面,不能把人從環境中分離出來,應以健康問題為焦點,關注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傳統的醫療信息的采集方式和記錄方式主要集中在疾病自身,很少涉及到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并且數據缺乏連續性、動態性,導致信息的局限和缺失。使得研究人員很難從數據中廣泛、及時地發現和尋找問題,同時也干擾了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

3 電子健康檔案運用于社區老年保健管理的作用與意義

3.1 滿足老年人自我保健的需要。老年人可以通過安全認證、自行或授權他人查閱自己的健康檔案。系統、完整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以往在醫療機構接受診治的情況,同時可通過計算機網絡接受醫療衛生機構的慢性病健康咨詢和保健指導,提高自我的預防保健意識和能力。

3.2 滿足社區醫療服務部門提供高水平社區老年保健服務的需要。通過建立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全面了解老年人社會、家庭及疾病的背景,準確了解其健康狀況,為及時、連續追蹤健康狀況,實施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健康教育,制定保健計劃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據,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此外還可幫助社區醫生及時發現重大疾病或健康問題、篩選高危人群井實施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從而達到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目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的共享可使老年人享受到跨機構、跨地域的醫療保健服務,緩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合理的壓力。

3.3 滿足老年醫學領域科研的需要。電子健康檔案可以提供老年健康狀況動態的、連續的個體觀察與追蹤,以及群體的縱向和橫向的動態分析。完善和提高老年醫學領域科研的水平。

綜上所述借助建立完備的電子健康檔案,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可使老年人更了解自身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加強自我保健,有效進行疾病干預;社區醫療服務部門準確、全面、動態地掌控區域老年人的健康信息,針對性的開展老年健康促進工作和老年慢性病的預防診治;研究人員可借此獲取更全面、完備的信息,提高老年醫學領域的科研水平。借此多方位、多渠道加強社區老年人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控、治療、護理,全面促進老年人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張艷英;南新玲。社區老年保健管理初探。中國社區醫師,2009,11.

篇3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已經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依目前學界共識,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為高齡老人[1]。目前,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正在以每年5.4%左右的速度增長。據預測,10年后我國高齡老年人口將由現在的1100多萬增加到1700萬,2020年達到2708萬,2050年達到1個億[2]。張疆莉[3]則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上更容易出現孤獨感和衰老感。因此,應該重視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非常重要,應該建立一整套的心理護理體系,來促進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以下就是高齡老年人心理護理體系建設的探討(見圖1)

通過以上者五大體系的建設,對高齡老年人存在的心理問題會得到解決。

1.建立完善的心理檔案。為了更好的為高齡老年人服務,加強高齡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建立完善的心理檔案是十分必要。在檔案中包括高齡老年人的年齡、性別、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干預心理問題的方法、效果評價、健康指導等,這樣,對于高齡老年人就有了一個比較詳細的心理檔案。

2.開設心理咨詢熱線。高齡老年人一般行動不太方便,有了心理問題也不愿意去醫院就診,但有了心理咨詢熱線后,高齡老年人可以在家里通過固定電話或者移動電話,很快捷的與熱線另一邊的心理醫生或專家進行溝通。這樣,高齡老年人足不出戶就把自己的心結打開了,很便利的解決了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3.建設社區心理咨詢所。古代醫家提出了“告之,語之,導之,開之”等心理咨詢原則[4]。可見,心理咨詢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社區中建立固定的心理咨詢場所十分必要,能為高齡老年人提供固定的社區咨詢幫助。在咨詢所里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可以與有心理問題高齡老年人受到進行適當的溝通,了解高齡老年人的病情,幫助這樣的老年人排憂解難,給予必要心理干預手段,及時有效的解決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4.培養專業的心理醫務人員。在我國一些醫學院校近幾年陸續開設了老年護理學、心理學、老年病學等相關課程,也有一些從事心理治療的義務人員,但這些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我國高齡老年人的需求。為此,應建設一批專業的醫療隊伍,為高齡老年人更好的服務。

5.強化家庭對高齡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來自于家庭的親情的溝通和相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老年人心理的孤獨感[5]。子女是高齡老年人的精神支柱,子女最了解高齡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鼓勵子女多關心、多體貼高齡老年人,應該常回家看看,多陪他們的父母聊天、傾聽他們的父母訴說心事,了解父母的感受,要及父母所及,想父母所想,另外,子女還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持之以恒的幫助他們的父母進行心理疏導。這樣,才能使高齡老年人的心理更健康。

總之,對于有心理問題的高齡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是個長期、循序漸進的護理過程,也是全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全社會應該重視高齡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要完善高齡老年人心理護理體系建設,讓高齡老年人延年益壽,讓他們安度晚年。

參考文獻:

[1] 應屆畢業生求職網.淺析農村高齡老人養老保障中的政府責任.(2011- 07-05).http:///shehuixuelunwen/shehui/060VY1002012. html.

[2] 中國健康網 .關注高齡老年人.(2011-08-06).http:/// laoren/laorenbaojian/103371. html.

篇4

居民健康檔案是對居民健康過程的規范和科學的記錄,是醫療文件的一種,包括一個人及其家庭的基礎資料,患病記錄,健康檢查記錄,疾病影響因素等[1]。隨著世界人口逐漸老年化,加強社區中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刻不容緩,通過閱讀這些健康檔案,醫生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以及時了解某一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掌握居民的疾病構成,及時掌握轄區居民的健康和衛生狀況,從而為疾病管理和實施有針對性的疾病預防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本文調研了揚州市兩老社區55以上人群生活習慣、身體狀況、基礎疾病等資料,以對該類重點人群進行健康管理。

1資料與方法

1.1本次調研選擇了揚州市長居人口較為集中的瓊花觀和荷花池兩社區,瓊花社區長居人口5180人,受調查人口401人,荷花池社區長居人口4099人,受調查人口為300人。

1.2老年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方法。采用入戶調查法建立健康檔案,居委會工作人員專人負責,各小組長負責通知本組的居民,調查人員攜帶血壓計入戶開展工作,調查人員為醫學專業的專業人員。

1.3老年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婚宴、種族、社會經濟狀況、身份證號碼等。健康行為資料:吸煙、飲酒、飲食習慣、運動、就醫行為等。臨床資料:既往史、家族史等。

2結果

2.1建立社區老年居民健康檔案的基本情況:建立檔案55歲以上每人一份,瓊花觀社區建立401份,荷花池社區建立300份。

2.2健康檔案的管理。

2.2.1體檢。55歲以上居民接受了本課題的免費體檢,完成慢性疾病篩查,檢查項目包括常規檢查、血、尿常規、心電圖、肝膽B超等。由于中老年女性好發退行性骨關節病,對兩社區55歲以上女性加拍了膝關節正側位片。

2.2.2健康檔案保管。健康檔案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統一編號保管[2],在社區內設有專門的檔案室,集中存放,專人負責,以保證健康檔案信息的準確性、連續性、規范性,使健康檔案完整、準確,全面地反映個人的健康狀況[3]。

2.2.3記錄。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后,為老年居民制作發放醫療就診卡,上面注明患者的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檔案編號[2],在患者就診時醫生可獲得健康信息。

2.2.4開展健康宣教。中老年人健康檔案建檔后,分析其內容,將中老年人中的各種疾病人群分別管理,實施相應的健康教育。根據中老年人的需求,定期邀請專家為患者講授關于慢性病治療過程中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如何進行更好的預防等,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討論活動,如座談或義診,以加強他們關于健康知識的儲備以及對良好健康行為的掌握與堅持,以對慢性病的發展進行防范[4]。

3討論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區衛生工作,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深化衛生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舉措,為了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政府列舉了公共衛生服務為: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九類基礎環節。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最基礎的工作,是將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列為九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之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衛生管理機構通過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能夠及時的了解居民健康信息,進行健康管理與防病干預治療。

居民健康檔案詳細地記錄了個人的健康問題、所患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利于及時、恰當地診斷疾病,開展個體化的藥物非藥物治療[2],為防未病和已發疾病的干預管理提供依據。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年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正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逐年增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管理慢性病患者的主導力量,對社區中老年人建立真實的健康檔案,從中篩選出重點人群,慢性病高危人群,針對不同人群的需要開展健康管理。開展對該類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篩查及掌握社區老年人的有關資料,社區衛生服務各項工作將可以順利開展,如根據居民健康檔案資料可以篩查出需要進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目標人群,糖尿病病人對其進行宣傳教育、協助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通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幫助患者控制病情[5]。重點疾病管理利于分析掌握老年居民健康問題的發生、發展規律和變異等流行病學特征,便于診斷和處理早期發現的問題,并及時總結和發現規律性疾病,提供以社區為范圍的服務,促進社區健康發展[6]。

為社區居民建立有效的健康檔案,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并與各級醫療機構、社區健康管理系統、醫療保險機構連成網絡,在現有信息化網絡平臺的基礎上,發放健康信息卡,將就診卡、醫保卡等融為一體,將信息聯網融合資源,實行一卡通,實現醫療健康資源共享[7]。當病人就醫時,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都可以直接查看健康檔案,病人就診的臨床信息可以隨時更新,健康檔案和就診信息的有機結合。有效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醫療機構通過對健康檔案的疾病分類和綜合研究,了解社區老年患病人群的特點,研究影響老年人群健康的因素,調整醫療保險對社區預防保健的投入,促使醫療衛生服務從單純治病逐步走向社會家庭的預防保健,降低醫藥費用[6]。

參考文獻

[1]李學信.社區衛生服務實用手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65

[2]王佐卿,王樹山,祝麗玲.關于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立的思考[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14):1894

[3]諸葛毅.農村社區老年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6:2066-2077

[4]李玉蓮.基層醫院對慢性病的管理域防范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5:466

篇5

資料與方法

2016年4-11月收集健康體檢老年人(年齡≥65q)3 0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參與本次調查研究的老年人均有詳細、完整的體檢報告。3 000例體檢老年人中,男1 390例,女1 610例,年齡65~88歲,平均(71.5±3.7)歲。

方法:所有受檢者均已建立個人健康檔案,診斷依據《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2014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版》和《臨床心電圖》(第5版,主編:黃宛)。體檢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血糖(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h PG)、血脂(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肝功能(丙氨酸轉移酶ALT、天冬氨酸轉移酶AST)、心電圖檢查等,體檢結果錄入個人健康檔案。

統計學方法: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對比采用x2檢驗,P

結果

老年人的BMI指數及腰圍結果分析:3 000例老年人的健康體檢結果分析顯示,體重超標率42.0%(1 260/3 000),肥胖比率10.7%(320/3 000),腹型肥胖率33.0%(990/3 000),其中女性的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分別為12.4%(200/1 610)、39.8%(640/1610),均顯著高于男性[肥胖率8.6%(120/1390],腹型肥胖率25.2%(350/1 39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老年人的血壓檢測結果分析:老年體檢者中,高血壓檢出率56.3%(1 690/3 000),其中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壓檢出率分別為54.0%(750/1 390)、58.4%(940/16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人的血糖檢測結果分析:老年體檢者中,2型糖尿病檢出率11.3%(340/3 000),其中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壓檢出率分別為9.4%(130/1390)、13.0%(210/16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人的血脂及肝功能檢測結果分析:老年人中,血脂異常率33.7%(1010/3000),肝功能異常檢出率4.7%(140/3000),女性血脂異常檢出率、肝功能異常檢出率分別為39.1%(630/1610)、5.0%(80/1610),男性血脂異常檢出率、肝功能異常檢出率分別為27.3%(380/1 390)、4.3%(60/1390),女性的血脂異常率顯著高于男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老年人的心電圖檢查結果分析:3 000名老年體檢者中,心電圖異常檢出率55.0%(1 650/3 000),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心電圖異常檢出率分別為46.8%(650/1 390)、62.1%(1 000/1 61 0),女性顯著高于男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論

篇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某社區已建立健康檔案的87例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49例男性,38例女性,年齡60~86歲。所有老年人均進行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且定期到所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檢,排除患嚴重慢性疾病、腫瘤以及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合理。

1.2方法

1.2.1成立干預小組 對社區老年人群進行干預前,先成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由5個社區醫護人員組成,擔任組長的是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全科醫生,干預小組成立后,對組員進行全科保健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醫患溝通技巧、常見疾病診斷、心理疏導等。

1.2.2全科醫學保健模式 全科醫學保健模式主要包括:①健康教育。通過個別指導、健康教育講座、墻報、印發健康教育手冊等方式,向老年人宣傳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疾病防治知識,使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②生活指導。指導老年人改善飲食結構,嚴禁煙酒,多食高蛋白質、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食物,禁食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少食多餐,同時嚴格控制食鹽攝入量,最佳攝入量為少于5g;指導老年人進行適當運動鍛煉,以老年人耐受程度為適宜運動量,嚴禁過度運動。③心理疏導。主動上門與老年人進行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為其提供堅強的心理支持,從而有效緩解不良心理反應,而且在取得老年人信任后,反復強調堅持治療的重要性,使老年人積極配合治療[2]。④隨訪。定期隨訪社區老年人,通過電話、上門等隨訪方式,詳細了解老年人飲食、運動、疾病藥物治療以及進展情況。

1.3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記錄所有老年人干預前后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等情況,作為干預效果評定依據。干預后,對老年人重新進行體檢和診斷,并運用統計學對其生存質量和各領域進行評分,以100分為標準,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3.5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量數據以(x±s)表示,P

2結果

所有社區老年人均順利進行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干預后老年人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明顯優于干預前,具有統計學差異意義(P

3討論

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增加了老年人口,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存質量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所以必須重視老年人群生存質量[4]。本文選取87例社區老年人作為對象,研究全科醫學保健模式下社區老年人群的生存質量,結果顯示,經健康教育、生活指導、心理疏導、隨訪等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后,老年人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明顯提高。全科醫學保健模式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可對老年人生理、心理進行全方位的醫療保健服務。通過各種方式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健康保健知識水平和疾病相關知識認識度。通過生活指導、心理疏導、隨訪,可改善老年人飲食方式、生活方式,降低各種疾病患病率。

總之,對社區老年人群進行全科醫學保健模式干預,能有效控制各類常見疾病患病率,從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群生存質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環境,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衣運玲,張新宇,劉晶,等.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生存質量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02):310-311.

篇7

①維持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②為老年人提供疾病的預防、治療、功能鍛煉等綜合服務;③促進老年保健和福利事業的發展。

2 社區老年人保健內容

2.1 老年人健康問題:①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較差: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退行性變化越發明顯,從而導致全身各系統的功能逐漸下降。②老年人身心疾病多發:老年人認知能力減退,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產生無用感,加上喪偶、退休、經濟收入的減少、缺乏照顧和交流等社會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發生率不斷上升。

2.2 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學會調節生活,讓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愉快地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維護和促進老年人的健康。

2.2.1 規律的作息時間: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應保持一定的節奏,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動,對身體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2.2.2 合理飲食:老年人飲食宜清淡,每天都要吃谷類、蔬果、菌藻等多種食物,還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忌食辛辣類、油膩的食物,選擇的食物盡量避免纖維較粗、不宜咀嚼的食品,牛奶、雞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選擇食物。家庭和社會應從各方面保證其飲食質量、進餐環境和進食情緒,使其得到豐富的食物,保證其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攝入充足,以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減少疾病,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量。

2.2.3 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清潔衛生習慣是增進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和的重要因素,社區護士應該指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并協助老年人做好個人衛生。

2.2.4 適當的運動:老年人參加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對延緩衰老進程、延長壽命、提高健康水平、防治疾病、加速病后身體機能的恢復有積極作用。老年人運動鍛煉不要過度,過度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促發心力衰竭。

2.2.5 充足的睡眠:老年人需要較多的休息,而且要分散于一天的活動之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相對減少,每天大約6h左右,但要因人而異,注重睡眠的質量。

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狀態能夠修復機體并延緩衰老的速度。

2.2.6 保持排泄通暢:老年人排泄功能的正常與否與其生理、心理狀態及生活狀況密切相關。因此,社區護士應指導和幫助老年人保持排泄暢通。

2.3 注意安全: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現意識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斷力減弱、記憶力減退及應變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顯下降,對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顯得更為迫切,社區護士應重視老年人現存和潛在的安全問題,如摔跤等,應注意預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和發展。

3 社區老年人保健措施

3.1 慢性病管理及預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區護士的重要職責,社區護士經過慢性病知識的培訓,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社區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飲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適宜的干預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自我保健意識。

3.2 定期為老年人進行健康體檢:定期健康體檢可使許多老年疾病在無癥狀期內被發現,促使老年人了解、關心自身健康,增強遵醫行為,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疾病的預后。

3.3 健康檔案管理:社區服務要求醫護人員將社區老人健康狀況的變化及時輸入電腦做好記錄,及時與社區醫生聯系溝通,以便進行相應的處理,使社區老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能夠得到連續性關照,充分發揮社區健康“六位一體”功能。通過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老年人社會、家庭及疾病的背景,便于評估老年人健康狀況,為長期觀察、連續追蹤老年人所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實施有針對性、系統性的保健計劃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據。

3.4 開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開展健康教育,老年人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顧能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

篇8

1.2.1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正式調查前先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查的結果修改完善后進入正式調查。正式調查前全面培訓調查員,統一調查標準。采用入戶面對面詢問方式進行調查,所有問卷由調查人員填寫并當場收回。

1.2.2調查工具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東莞市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現狀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內容: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經濟水平、醫療保險狀況等;患病情況,如高血壓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腫瘤等;護理需求,包括對健康指導、定期體檢、上門診療服務、家庭訪視、家庭病床等的需求;護理需求的影響因素,包括性別、年齡、經濟水平、職業、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況、醫療保險等。

1.3統計學方法用EpiDate3.1錄入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描述,單因素分析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2結果

2.1東莞市大嶺山鎮社區老人慢性病患病情況371名調查對象中,患調查問卷中所列舉疾病者267名(71.97%),其中患兩種及兩種以上疾病者105名(28.30%)。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壓病、關節炎、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分別占39.34%、15.90%、10.51%、5.40%、2.70%。

2.2東莞市大嶺山鎮社區老人的社區護理需求現狀東莞市大嶺山鎮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服務項目中,目前需求最高的前5項分別是定期進行體檢、提供健康知識宣教、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和家庭訪視、慢性病長期護理、上門診療服務;需求性較低的是提供生活護理服務和臨終護理。

2.3東莞市大嶺山鎮社區老人護理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影響東莞市大嶺山鎮社區老年人選擇護理服務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病患病情況、經濟水平、文化程度。經濟水平越低,護理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低,護理需求越大;所患慢性病程度越重,護理需求越迫切。

3討論

3.1東莞市大嶺山鎮社區老年人家庭護理需求現狀東莞市大嶺山鎮轄下共24個村委會(社區),老年人(60歲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約為12%,人口結構已經呈現老齡化趨勢,個別社區60歲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達17%,老齡化的情況不容忽視。本次調查顯示大嶺山鎮社區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達71.97%,其中患兩種及兩種以上疾病者占28.30%。說明社區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且年齡越大,同時患多種慢性疾病的比率上升,這與國內王春梅等的調查結果一致。慢性病病程長、恢復慢、致殘率高的特點決定了病人康復過程主要圍繞家庭和社區開展,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越多,病人就越希望獲得來自社區快捷、有效的護理服務,以促進其早日康復。本調查顯示,在家庭護理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健康體檢,其次是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和家庭訪視。但目前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被滿足的程度較低,社區護理服務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鄉鎮社區護理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人力資源有限,以及老年人對社區衛生服務站能提供的社區護理服務項目及范圍還不了解等。調查發現影響老年人選擇社區護理主要是費用問題,慢性病患病程度、經濟收入和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影響其生活質量,從而制約著老年人對社區護理服務的需求。

3.2建議及對策

3.2.1進一步完善社區老年人健康檔案為了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大嶺山鎮已初步為鎮區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檔案,對社區老年人存在的不同健康問題和患病情況有了初步了解,但僅限于建檔時社區老年人的患病情況,缺乏階段性的老年人生活質量監測和護理需求記錄,健康檔案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了實現動態管理,大嶺山鎮政府2012年舉辦了“情系社區,呵護健康”為主題的社區健康服務,為所轄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費的身體檢查,對老年人的患病情況及護理需求進行了跟蹤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體檢結果為其制定切實可行的預防保健措施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預,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并完善和更新了健康檔案,實現了動態管理。這項舉措得到了社區老年人的普遍歡迎,滿足了社區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3.2.2發揮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作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社區保健工作的重要場所,承擔著醫院外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護理工作。本研究調查發現老年人護理需求比例較高的是上門診療服務和家庭訪視。大嶺山鎮現有1個社區醫療中心和9個衛生站,目前10個社區醫療站點均有一支醫療“單車隊”,這支由社區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和公共衛生醫師組成的醫療保健小分隊,采取主動上門服務的形式深入居民社區、家庭。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五位一體”的綜合服務,為行動不便的居民測血壓、進行身體檢查,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定期的復查,了解病人服藥的效果,適當調整治療方案。同時,針對一些病人的不良生活習慣進行宣教,針對老年孤獨等問題提供心理輔導。醫師團隊足跡遍布鄉鎮社區,每月隨訪人數超過4600人。

篇9

開展健康教育,醫護人員應從多方面幫助老人正確面對疾病和生活問題,增強自我保健和照顧能力,樹立堅強的信念和生死觀,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社區團隊醫生要多下社區,走近老年人的家庭,獲取他們的理解、支持,定期在社區舉辦一些醫學知識講座,指導其科學養生等,開展“關愛生命、呵護健康”診療活動,為轄區老年人免費提供醫療服務。社區醫生包括鄉村赤腳醫生為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和提升:

(1)開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當具備服務內容所需的基本設備和條件。

(2)每次健康檢查后及時將相關信息記入健康檔案。如免費老年人體檢,項目包括量血壓、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腎功、血脂、血糖等十余項內容,檢查結果納入規范化的電子健康檔案,以便隨時復查、制定健康管理和治療方案。很多孤寡老人因腿腳不靈,活動不便,工作人員就上門入戶為老人查體。

(3)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為老年人提供中醫33項體質辨識、養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導。

老年人健康管理是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它包括收集服務對象個人的健康信息,對服務對象進行健康評價,根據健康評估中得出的疾病危險因素,由醫生進行個體指導,并追蹤效果。另外,對社區老年人健康實行分級管理,要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進行健康管理服務,讓社區團隊醫生能夠更準確地評價服務對象的危險程度、,在此基礎上幫助對象通過行為矯正,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控制并進行追蹤,例如對糖尿病高危個體,如果其危險因素有超重、血糖偏高和吸煙,則醫生的指導意見會包括減輕體重、合理膳食指導、體力活動、停止吸煙等。同時,由個體擴展到群體,廣泛深入地長期開展健康教育活動及干預措施,通過醫護人員與服務對象的密切合作,最終達到預防和減少疾病發生及控制或延緩疾病進展的目的。

社區老年人健康分級管理和引導健康保健的的實施步驟如下:

(1)為社區老年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及就診機會,盡可能地收集社區老年人的詳細全面的健康信息,如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個人嗜好、家庭情況、文化背景、現患疾病及并存危險因素、各種體檢、化驗及檢查指標,其中有些必要的如血脂、血壓、血糖等生化指標、心電圖等。全面的個人健康信息是做好健康管理的基礎。

(2)針對個人的健康教育處方,要把疾病及身體的健康風險評估告知本人,提出生活方式改善及個人行為矯正控制的步驟、方法等事項,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盡可能地調動其本人及家屬的健康參與行動。群體性的健康干預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主,根據不同的分級目標,大力宣傳各種社區慢性病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營養健康知識、用藥知識、心理健康等;組織社區老年人開展保健和健康促進活動;對于已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則重點在如何防止各種并發癥、意外情況、合理用藥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等。

(3)健康管理是社區衛生服務內涵的深入和擴大,要從社區老人的行為、飲食、營養、心理、醫療等各方面調整和指導服務對象的行為措施,主動做好社區老人的健康顧問。而且,社區醫生應考慮病重醫療費的家庭承擔能力來選擇合適的保健方案,要充分利用國家、企業、個人三方負責的多層次老年人醫療保障體系,讓老人樂于接受和配合。

社區健康服務的興起是醫療保健發展的必然規律。不是所有疾病和健康問題都需要在醫院才能解決,健康需要從個人、家庭、社區做起,同時,過多地使用醫院昂貴的診療技術使社會經濟不堪重負;大批的病人應該在社區獲得醫療照顧。社區醫療保健使當今衛生資源得到合理配置。社區健康服務使衛生保健更加公平、更加高效。在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和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水平方面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

篇10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設計干預性調查

2014-06與2016-06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內容上的實施情況。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區10個社區的常住老年人,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公園、老年活動室等場所實施調查。橫斷面調查研究調查2016-06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同服務主體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內容上實施情況。抽樣方法同前。

1.2對象

干預性調查研究對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服務的老年人。橫斷面調查研究對象:慢性病管理服務區域的老年人與同時段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服務的老年人。納入標準:①年齡≥65周歲,有一定的讀寫能力,意識清醒;②同意參加本調查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度較高;③經三級醫療單位確診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時間≥6個月(前瞻性隨訪調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內容

以多種衛生服務主體為核心、利用多種衛生服務資源,在特定的管理協調體系中,對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實施衛生服務,并且適時調整服務策略,針對性開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詢、健康教育與促進、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年檢與監測。

1.3.2干預性調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問卷調查的方法,分別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對面問卷調查的方法對成都市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500位老年人進行數據收集,主要包括基線調查與干預結果評價兩個部分。調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齡、性別、聯系方式等)、健康教育與促進、健康咨詢、年檢與監測、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預、健康檔案動態管理、滿意度等相關信息。

1.3.3橫斷面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數據收集。于2016-06/2016-09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務區域的500位老年人進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同前。

1.3.4指標定義

1.3.4.1管理人數

最近1次隨訪所有慢性病患者進行建檔管理的人數。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數/轄區內估算的慢病患病總人數×100%。

1.3.4.3控制人數

最近1次隨訪慢病指標達標的人數。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隨訪慢病指標達標的人數/已管理的慢病人數×100%

1.3.4.5滿意人數

問卷調查中對所有慢性病管理滿意的人數。

1.4質量控制

調查前,根據調查內容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使其理解各項調查內容以及注意事項;調查期間,調查員相互核查問卷填寫內容,檢查是否有邏輯錯誤或者遺漏,及時改正錯誤;數據錄入階段,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的錄入,數據錄入的時候設置自動跳格、錯誤報值等功能,減少錄入過程時的錯誤。在數據錄入前,對數據錄入人員進行統一的培訓,強調數據錄入時注意事項。數據錄入過程中執行雙輸入錄入法,并進行雙錄入實時校驗,及時發現錯誤并更改。在數據錄入完成之后要進一步進行邏輯查錯和抽查,以保證數據質量;數據分析階段,運用SPSS21軟件對數據進行邏輯查錯和清理,保證數據質量。

1.5統計分析

采用SPSS21.0進行數據整理及統計描述分析;采用χ2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的差異性,檢驗水準為P<0.05。

2結果

2.1基本情況

干預性調查500人,回收問卷495份,有效率為99%;對基線495人進行干預,回收問卷482份,回收率為97.4%;平均年齡為72±3.2歲。橫斷面研究調查500人,回收問卷492份,有效率為98.4%;平均年齡為69.6±4.3歲。在不同服務主體中,慢病患者基本情況(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經濟狀況)和患病情況等因素上均衡,差異無統計學差異。

2.2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慢病管理情況

針對性開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務后老年人的滿意度明顯增高。其中健康咨詢提高31.7%,健康教育與促進提高31.2%,年檢與監測提高32.3%,健康檔案動態管理提高28.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3不同服務主體之間慢病管理情況對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健康咨詢高出11.7%,健康教育與促進高出16.2%,年檢與監測提高21.2%,健康檔案動態管理提高29.7%,滿意度提高28.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種綜合社會、社區和家庭各方資源的新型養老模式[5]。以家庭為基礎、對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干預,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不僅帶動影響家屬對老年人的照顧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顯著

3.1.1實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內容實施效果顯著

成都市郫縣社區幾家養老中心在開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在5個維度上水平(健康知識咨詢、年檢與監測、健康教育與促進、高危因素干預、健康檔案動態管理)均顯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對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的滿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數、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顯上升(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對某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并對其進行個性化管理。因此與管理前比較,加強了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檢查、健康教育、家庭訪視等,故社區老年人對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務的滿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實施加強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醫療機構合作,促進了養老和醫療康復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須大力推廣以慢病管理服務為核心的社區居家養老理念,并不斷的規范服務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優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隨著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斷增高,自我照顧能力下降[9],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破傳統的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親戚照顧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為依托,以社區化服務為輔助的居家養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舒適安全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對象年齡層次不等,依存性較差,難以全面考慮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優化性欠佳,老年人滿意度較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意度則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數、控制率等都較高,可見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環境或社區里獲得定期、就近、方便、專業的健康護理照顧的服務,以減少其家庭依賴程度,減輕家庭負擔,促進自身健康養老[10]。因此,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開展具有著必然性[11]。

4參考文獻

[1]楊敏,錢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孫海燕,王峰,杜冰,等.鹽城市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項目實施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8):4-7.

[3]張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研究綜述與展望[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4):10-14.

[4]路顏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區老年人護理意愿及臨終關懷需求調查分析[J].社區護理,2009,24(20):82-84.

[5]林軍,趙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預防素養及影響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2013,8(3):177-179.

[6]紀珊珊.金華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報告[J].改革與開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吳江,張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5):1738.

[8]孫海燕,孫國珍,周滋霞.鹽城市不同養老模式下高齡老人生活質量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慢病防治能力建設的現況研究[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3):311-316.

篇11

普查對象為轄區內60歲及以上的已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老年人,職業包含了鐵路退休工人、家庭主婦、以及其他職業的退休人員。

檢查項目包括:內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等一般體格常規檢查、血糖、血脂、心電圖、腹部B超、胸部X線等。

采用到轄區貼公告及電話通知的方法,分批安排到社區中心來免費體檢;體檢結果出來后,將結果收集分類好,再發放回居民手中。對發現并確診的慢性病,定期回訪,進行用藥、飲食、休息、運動、心理等方面的指導及危險因素干預等;對確診高血壓、2型糖尿病的按社區衛生服務規范的要求納入社區慢性病管理;對其他體檢結果異常而以往沒有確診的對象,建議其進一步檢查明確。

結 果

通知712人,實際來體檢662人,其中體檢資料齊全605人,普查率91.4%。體檢各項指標正常51人(8%),則體檢健康率僅8%。而體檢結果異常612人,健康體檢陽性率92%,說明絕大多數老年人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

體檢資料齊全的605人體檢結果總結如下:①血脂異常(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任何一項異常或多項異常)324人(53.55%);②B超異常:主要是脂肪肝219人(36.20%)和腎結石155人(25.62%)。此外,還有膽囊結石24人、膽囊息肉、膽囊炎、肝囊腫、肝血管瘤、腎囊腫等疾病。③高血壓病:查出血壓增高139人(22.98%)。這與大部分人口服降壓藥物,或部分高血壓患者未測量血壓有關。④心電圖異常:查出心電圖異常134人(22.15%),其中,左心室高電壓40人,S-T段改變24人,心律不齊25人,竇性心動過緩13人,T波改變34人。⑤血糖異常:共查出血糖增高者40人(6.6%),糖尿病患者23人,新發現血糖增高17人。⑥胸透:共查出胸透異常31人(5.1%)。其中發現肺部占位性病變1例,肝占位4人。

篇12

        為實現WHO提出的健康老齡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及有效地節約國家衛生資源,從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對本市的10所鄉鎮敬老院的老人開展了社區衛生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一年來我們對農村敬老院老人護理的經驗和體會總結如下。

        1  制定計劃和措施

        我們制定了詳細的服務計劃和護理措施:成立社區服務小組,小組由醫生、護士、檢驗士和其他工作人員組成。服務時間一年(2007.10-2008.10。護理對象是本市10所敬老院的老人。小組定期輪流到這10所鄉敬老院進行下鄉服務。

        2  護理方法及內容

        2.1  健康狀況調查摸底 

        為全面掌握敬老院老人的健康狀況,我們對10所敬老院的258位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有:老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病史、患病治療情況等,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慢病管理檔案,這有助于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高效性。在258位老人中65歲以上的有229人,男性占45%,女性占55%。

        2.2  護理內容。

        2.2.1  飲食保健指導 包括飲食衛生、飲食習慣、飲食分類(如預防性飲食、適合基本健康老年人代謝特征的飲食、針對老年疾病的飲食[2]。

        2.2.2   睡眠保健 如睡眠有規律,睡前泡熱水腳等。

        2.2.3   優化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居室明亮、通風、清潔,居室環境的安全,防意外措施。 

        2.2.4   老年人運動保健  選擇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注意運動時間,防運動時意外。

        2.2.5  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寂寞仍是老年人揮之不去的心病[1]。指導敬老院工作人員創造條件,積極努力組織老年人參加文體鍛煉等各種活動,緩解老年人的悲觀情緒,減輕老年人被社會邊緣化和排斥的感覺,使生活充滿樂趣。

        2.2.6  培訓敬老院的照護人員,使他們掌握老年人的一般保健知識及老年照護技術,指導他們為老人提供服務。

        3  護理效果

        為了解對敬老院老人實施社區護理一年來的效果,我們設計了《敬老院老人實施社區護理前后的健康狀況及滿意度調查表》,內容有被調查人基本情況;前后健康狀況;患病情況;病后治療情況;醫療費用的支付情況;對實施社區護理此項衛生保健滿意度共6個項目內容,并就實施社區護理前后的健康狀況、醫療費用支出情況進行比較。

        從調查表發現老人身心健康狀況大有改善,患病次數減少,特別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復發及住院次數明顯減少,醫療費用支出也比上一年降低25.8%。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篇13

1強化政府功能

1. 1 推動社區衛生發展。政府應將社區衛生和老年衛生保健工作納入政府實事工程和社區建設重要內容,努力為民辦實事,逐步完善老年服務事業。社區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間,老年人的生活居住、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社會參與等基本上都發生在社區。因此,我們將社區衛生納入社區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內容來統籌規劃、組織實施,依托社區人群的需求,大力發展社區為老服務業,并完善相關配套措施,推動社區衛生、文化、教育等各項服務的發展。

1. 2 提供政策保障。各級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特別是對老年弱勢群體,政府要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建立長效投入機制,使社區衛生服務成為老年人健康的“守門人”。

2 轉變服務模式,建立新型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人口老齡化、疾病譜改變、醫學模式轉變使得原有以面向急性傳染性疾病防治為主的醫療衛生服務體制已難以適應人群醫療保健的新要求,因此,在改革完善健康保障制度的同時,衛生部門要轉變醫學模式,改革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讓老年人大病進醫院,小病在社區,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與上級醫療防保中心合理分工的新型衛生服務體系。

3. 積極培養全科醫學人才

3. 1 制定完善標準。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區、護理院、康復院、臨終關懷院、老年醫院、綜合醫院老年病科等各級老年醫療服務機構的軟硬件標準,包括生活起居條件、無障礙設施、家庭和社區康復標準、人員設備配備、診療規范、服務模式、就診流程和統一出入院的標準,使老年醫療服務進入一種規范化管理狀態。

3. 2 提高技術水平。從老年人群的衛生需求來看,他們的生理功能相對較弱,而病因往往又是多種多樣,這就要求衛生服務人員具備相應的觀念、知識、技能、態度,應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較高的道德修養、廣博的知識、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有較強的處理社區常見健康問題和組織管理、人際溝通、宣傳說服的能力,還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技術。

4. 完善老年健康服務功能

4.1 建立健康檔案。對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人戶調查,將基本健康情況建立管理檔案,進行歸類管理,制訂管理方案,培訓居委會干部,要求他們主動學習社區衛生服務知識內容,掌握本居委會老年人健康情況;主動參與老年人健康保健管理工作,掌握本居委會重點老人、“五病”老人情況:主動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本居委會老年人對衛生保健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本居委會重點危重老人監測人數。積極配合全科醫師對喪偶獨居高齡老人的定期巡訪,對虐待老人、影響老人身心健康家庭子女的進行教育工作。

4. 2 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每月為本社區老人進行一次健康教育講座,講解老年常見病、慢性病的防治及老年期的保健知識、衛生常識、家庭急救、穴位保健等,幫助老年人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4. 3 開展老年人心理衛生咨詢,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老年人由于退休、喪偶、子女、住房、社會經濟的變化,器官的衰退,疾病的出現,使他們在生理上、心理上產生障礙,他們非常需要有人關心、理解、幫助。全科醫師應用心理學原理和知識,針對老年人產生的心理變化特點,有計劃地在各居委會開展心理衛生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在開展心理咨詢工作中,全科醫師必須尊重老人的人格,耐心傾聽他們的談話,讓他們發泄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及對健康需求,從中幫助老人發現問題的根源,同時發掘老人自身的潛在能力,調動主觀能動性,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人心理防御能力,為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5依托社區推進健康老齡化

在今天這樣一個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醫學日益進步的時代,人們不僅希望延長壽命,更希望擁有更高的身心健康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我們要依托社區,充分利用社區衛生和福利設施的資源,形成社區老年疾病預防、老年保健、老年醫療、老年康復網絡;利用社區各種傳媒,大力開展老年健康宣傳教育,提高老年人自我預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為低收入老年人因大病、重病導致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設立“義診”窗口,提供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

參考文獻:

[1]周謹,謝軍.社區老年衛生服務依賴于全科醫療[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7,13(1):45-46.

友情鏈接